•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 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 解析"

Copied!
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考科

考科

‧名  師:林 菲老師

(2)

壹、前 言 101 學測社會考科「公民與社會」共 24 題,整體難度屬於中等偏易,偏難的題 目只有 4 題,約占六分之一,而簡易題目也有 4 題。因此,答對題數在 15 ∼ 19 題屬 於中等實力者;答對題數在 19 ∼ 22 題屬於中上實力者;答對題數在 22 題以上者為 實力堅強者;若僅答對 15 題以下者,在參加指考之前務必要加緊腳步,針對答錯的 題目之主題加強複習。 貳、試題特色   保留原有學測命題的風格 今年社會科的學測,仍維持原有學測命題的風格﹔例如﹕總題目數為 72 題,且 三科平均出題,分別各占 24 題(即各三分之一),三科平均配置的趨勢,而公民與 社會科仍繼續維持各冊次平均約占 5 ∼ 8 題的命題比例。且仍保留歷年學測的基本特 色﹕ 1 結合新聞時事命題 1 新聞事件﹕《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101 學測第 6 題) 臺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 中華民國 98 年 12 月 22 日臺北市政府(98)府法三字第 098370096200 號令 制定公布 《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中華民國 99 年 11 月 24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900317131 號令制定公布全 文 13 條;並自公布日施行 為維護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之權利,並提供有意願哺育母乳之婦女無障 礙哺乳環境,參考蘇格蘭及美國有四十一州已有保障婦女有於任何公開場所 哺餵母乳權利之規範,積極推動「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完成立法,規範 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特定之公共場所應 設置哺(集)乳室,並有明顯標示;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有對轄區內 公共場所建築物所設置之哺(集)乳室及其設備進行檢查或抽查之責任,及 相關之罰則。 2 新聞事件﹕臺塑六輕廠內又發生火警。(101 學測第 13 題)

民與社會

名  師 / 梁蕙蓉 老師

(3)

臺塑六輕接二連三發生大火,光是 100 年 7 月,1 個月就發生 2 起火警, 2010 年 7 月 26 日、7 月 7 日,這 2 起工安意外,發生相隔僅僅 18 天。前年 8 月 19 日,臺塑六輕廠房也發生火警,算一算 3 年來,臺塑六輕廠燒了 5 次,從 2000 年到現在,10 年來一共發生 9 起工安意外。附近居民忍不住也 冒火,當時臺塑麥寮廠人員也再次道歉重申將加強公安檢討,但才過三天, 再度發生火警,工程人員面對媒體詢問,除了道歉,也聲明希望社會再給一 次機會。 3 新聞事件﹕反對學校調漲學雜費。(101 學測第 15 題) 2011 年 4 月初,輔大校長公開表示不漲學費;6 月分暑假期間,卻傳出董事 會決議調漲學費。為此,輔大黑水溝社號召學生抗議此一決策。提出「反對 學校調漲學雜費!」「學校黑箱作業,踐踏校園民主!」的訴求﹔雖然已經 放暑假,輔大黑水溝社還是號召了 20 多名學生集結校門口,抗議校方準備 調漲學費,抗議過程中一度與校方行政人員推擠拉扯,場面相當混亂。 4 新聞事件﹕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101 學測第 21 題) 我國政府鑒於現行稅制下,房屋及土地短期交易之移轉稅負偏低甚或無稅 負,又一般大眾對高消費族群未合理負擔稅負之負面觀感,決定正視此問題 並妥適處理。財政部爰參考美國、新加坡、南韓及香港立法例,擬具「特 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草案,對特定貨物及勞務加徵一定稅額,該條例業於 100 年 5 月 4 日經總統公布,行政院也已核定該條例之施行細則,並定該條 例自 100 年 6 月 1 日施行。 2 搭配統計圖表命題 1 結合數據資料,考「社區意識」的概念。(101 學測第 2 題) 2 結合數據資料,考「職業的性別階層」概念。(101 學測第 3 題) 3 結合圖表資料,考「政黨制度」的類型之判斷。(101 學測第 9 題) 4 結合圖表資料,考「婚姻與家庭面臨的難題」之概念。(101 學測第 23、24 題) 3 藉由生活中的概念引領新的價值觀 1 對於「民主與非民主」的判斷,進而監督政府是否有非民主的作為。(101 學 測第 5 題)

(4)

此兩部分都是依冊次命題(表一),但今年可能是為了因應 99 課綱將原本的第二冊 與第三冊對調,加上某些題材的異動,所以看得出題目配置不像以往(表二)。 ▼表一 100 學測公民與社會試題之配置 題號 試題出處 命題重點 難易度 1 第 1 冊:發現文化、多元文 化 分辨「主流文化、精緻文化與邊緣文 化」的差異;體認「多元文化」的意 義 ★ 2 第 1 冊:社會團體與結社 分辨「社會團體」的類型 ★ 3 第 1 冊: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體認「人際互動」的重要性 ★★ 4 第 1 冊:從親密關係到群己 關係 認識「親密關係」的意義 ★★ 5 第 1 冊:自我與社會 認識米德「自我形成」的理論 ★★ 6 第 1 冊:性別差異與性別平 等 理解「兩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現況 ★★★ 7 第 2 冊:民法與生活 認識交易安全的保障與法律 ★★ 8 第 2 冊:民法與生活 了解行為能力與民事責任的關係 ★★ 9 第 2 冊:民法與生活 知道我國的繼承制度 ★ 10 第 2 冊:刑法與生活 認識犯罪的類型 ★★ 11 第 3 冊:我國的民主憲政發 展 知道我國的政治發展過程 ★★ 12 第 3 冊:政府的組織、功能 與權限、政黨政治與選舉制 度 認識我國的政府體制及選舉制度 ★★ 13 第 3 冊:政府的組織、功能 與權限、政黨政治與選舉制 度 了解地方政府的組織與權責及地方公 職人員的產生 ★★ 14 第 3 冊:民主政治與公民德 行、政府運作的基本原則 了解「責任政治」的意涵 ★ 15 第 4 冊:市場經濟制度 分辨影響「需求與需求量」的差異 ★★★ 16 第 4 冊:市場經濟制度、生 產與經濟發展 分辨影響「供給與供給量」的差異及 區別「經濟發展要素」 ★★ 17 第 4 冊:總體經濟指標 知道 GDP 與 GNP 的不同 ★★★ 18 第 4 冊:國際貿易與國際金 融 知道關稅在國際貿易間的影響 ★★ 19 第 2 冊:法律與社會規範 認識法安定性原則的具體內涵 ★★★ 20 第 2 冊:憲法與人權 知道憲政主義的內涵/違憲審查制度 ★★★

(5)

題號 試題出處 命題重點 難易度 21 第 3 冊:政府的組織、功能 與權限、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認識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和政黨體系 ★★ 22 第 3 冊: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知道聯合政府的組成與運作 ★★ 23 第 4 冊:市場經濟制度 知道市場均衡價格的形成與改變 ★ 24 第 4 冊:市場經濟制度 知道市場均衡價格的形成與改變 ★★ ▼表二 101 學測公民與社會試題配置 題號 試題出處 命題重點 難易度 1 第 1 冊:社會團體與結社 知道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 2 第 1 冊: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認識社區總體營造 ★★ 3 第 1 冊: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 認識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 4 第 1 冊:發現文化、多元文化 知道營造多元文化社會的措施 ★ 5 第 3 冊: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知道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 6 第 3 冊:政府的組織、功能 與權限 了解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係 ★★★ 7 第 3 冊:國家的組成與目 的、兩岸關係 國家構成要素、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 8 第 3 冊: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認識我國的公民投票制度及其實施 ★★ 9 第 3 冊: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知道政黨制度的類型 ★★ 10 第 4 冊:經濟學基本概念 知道「資源有限,故須選擇」的機會 成本概念 ★★ 11 第 4 冊:經濟與環境的永續 發展 了解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環境問題 ★★ 12 第 4 冊:生產與經濟發展 認識生產要素 ★★ 13 第 4 冊:經濟與環境的永續 發展 了解外部效果造成的市場失靈 ★★★ 14 第 4 冊:國際貿易 認識國際貿易政策 ★★★ 15 第 2 冊:憲法與人權 知道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 ★★ 16 第 2 冊:行政法與生活 了解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則 ★★ 第 2 冊:刑法與生活 認識犯罪的追訴及處罰 ★★

(6)

題號 試題出處 命題重點 難易度 22 第 4 冊:市場經濟制度 知道市場均衡的變動 ★★★ 23 第 1 冊:婚姻與家庭 體認現代社會變遷下的婚姻與家庭之 問題 ★★ 24 第 1 冊:婚姻與家庭 體認現代社會變遷下的婚姻與家庭之 問題 ★ 2 以「不正確」、「不合理」等反面問法的題目增加許多﹕   學測命題除非是以「不正確」才能落實評量目標的題目,才會以反面問法來提問 問題,但今年以此方式提問的題目居然高達五題之多。例如﹔第 3 題問﹕將這三個國 家的「性別不平等」程度由高到低加以排列﹔第 5 題問﹕判斷其為「非民主政治」國 家?第 16 題問﹕「違反」下列哪項法治國基本原則?第 20 題則是直接問﹕何者「不 正確」?第 23 題也是問﹕何者「最不合理」? 3 參考 100 年指考以「文章」方式呈現的題目,簡化成四個選項來考如下題﹕ 0 某社會新聞內容如下:「涉及多起性侵案件的通緝犯阿明,1經警方佈線逮捕 後,2即由檢察官下令羈押於看守所。日前,3檢察官偵查終結,將阿明向地 方法院提起公訴,經過審理後,4法院與陪審團一致認為阿明罪證確鑿且惡性 重大,5判決阿明重刑且須化學去勢。」請問以上哪些劃線敘述內容與現行法 律規定並不相符? A1、3、4       B2、3、5 C2、4、5       D1、2、5 若將本次 101 學測第 17 題改為如下,則與 100 年第 10 題之題目相似度高達 100 %﹕ 小偷在竊取路邊車輛的音響時,被巡邏員警逮個正著,並帶回警局訊問。1警察機 關訊問完畢後可以移送法院,並提起公訴﹔2起訴後,警察機關可以拘留行竊者等 候法院審理﹔3行竊者在警局接受訊問時可以要求聘請律師在場﹔4遭竊者可依 《犯罪被害人保護法》要求政府補償。請問以上敘述內容,何者與我國現行法律規 定相符合? A1 B2 C3 D4。 4以往被認為是僵化的概念(社區營造),改以較為活潑方式來考,如第 2 題。 2 學者研究某縣市兩個地理範圍與人口數量、性別等特性相近的社區,其社區營 造的成果如表一。對於甲乙兩社區之社區營造的描述,下列何者最為正確? 表一 社區營造項目 甲社區 乙社區 居民可說出自己社區名稱的比例 14 % 75 % 過去一年社區新增公共建設的金額 180 萬元 90 萬元 過去一年社區活動的平均參與人次 20 人次 193 人次 過去一年社區獲得政府補助活動的金額 85 萬元 50 萬元

(7)

A甲社區的營造成果較乙社區來得優越 B甲社區較乙社區更具備社區自治精神 C乙社區的社區認同意識較甲社區為高 D乙社區較甲社區更需要政府指導協助   本題將原本認為考「社區意識」是屬於僵化的記憶型題型,結合圖表資料後,一 方面評量學生判讀資料的能力,又能將此活化為理解分析的評量題,可說是很漂亮的 題目。 5 題目的問法設有限制,若學生沒有仔細看清楚,就容易誤入陷阱﹕ r 我國影片在國內整體電影票房的占有率長期偏低。雖說電影發展的好壞與票房 占有率並無直接對等關係,國內是否要採行保護政策亦多所爭議,但僅就經濟 邏輯來看,不考量觀眾的偏好、所得等其他條件,請問下列何種政策最有可能 提高我國影片的國內票房占有率? A調降隨電影票課徵之娛樂稅 B對外國影片之進口採配額限制 C加強盜版影片的查緝, 並加重處罰 D與外國簽署協定, 增進雙方電影貿易   題幹提及﹕「我國影片在國內整體電影票房的占有率長期偏低」,且問題焦點設 定在我國影片的「國內」票房占有率。調降隨電影票課徵之娛樂稅,雖可降低消費者 的支出成本,而增加消費者的消費數量,但其並無強調僅限於本國國片,且又將其置 於A選項,易使學生誤入陷阱。 6 有些題目看似簡單,卻涵蓋國中或較細的概念﹕ i 《民法》上所稱的行為能力是指當事人能夠獨立為有效法律行為的能力,例 如:獨立與他人成立買賣契約。下列有關行為能力的敘述,何者正確?  A年滿十八歲為民法上之成年人,有完全行為能力 B剛滿十歲的國小三年級學生,因未達十四歲,故無行為能力 C剛滿十四歲之人,得不經法定代理人允許,購買考試用參考書 D男滿十六歲即可與他人為有效的結婚行為,毋需法定代理人同意   在《民法》上,所謂的「行為能力」係指得以進行獨立的意思表示,使行為產生 法律效果的資格或地位。原則上,七歲以下是屬於無行為能力者﹔廿歲以上則是完全

(8)

7 有些時事題目看似指引用概念,但也出現要考學生須知道相關時事才能做答的題目﹕   今年的題目看似引用許多時事題目,原則上也都只引用概念,不會因為考生的生 活經驗不同而影響其作答。但是其中的第 8 題,題目看來像是要考「公民投票」的相 關概念,問題卻是限定在我國舉辦的「公民投票」﹔如果學生不關心時事,就不會知 道﹕我國不曾對與大陸簽訂 ECFA(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案舉辦公民投票,以及 我國曾對「是否加入聯合國」及「是否重返聯合國」舉辦公民投票。而針對上述這些 素材,各家版本也是在 99 課綱才將他放入新教材中。 8 有些題目看似漂亮,但卻失去評量的意義﹕ 0 吐瓦魯(Tuvalu)是一個隨時會被海水淹沒的迷你島國,在這裡協助觀光行銷 的臺灣志工林小姐說:「想趁著年輕,到處走走看看。」所以選擇出國擔任志 工,並體驗到什麼叫做「窮得只剩下快樂」。若以經濟學中個人選擇的觀點來 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年輕稍縱即逝,青春是有限的資源 B賺錢的機會多得是,錢財並不具有稀少性 C當志工僅能收取少數或甚至不收取報酬,對社會貢獻有限 D「想趁著年輕,到處走走看看。」說明遊覽各國是當志工的機會成本。   選項A的答案雖然看起來沒有問題,但題幹的敘述只提到「窮得只剩下快樂」, 而未提及「年輕稍縱即逝」的相關敘述,難怪引發質疑。 d、f為題組 ◎ 某國為了解年輕人結婚意願與生育率變低的原因,其研究機構調查 20 至 39 歲 民眾對婚姻的態度(如下圖)。圖中數據顯示,有結婚意願的男性與女性中, 尚未結婚的原因主要有「沒有經濟基礎」與「尚無合適對象」兩個理由。

(9)

d 根據圖中數據,下列敘述何者最不合理? A很多未婚男性認為養家是男人的責任 B經濟條件不是影響某國年輕人結婚意願的唯一因素 C對未婚女性而言,年紀愈輕,結婚意願愈不易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 D就未婚男性而言,其結婚意願受到無合適對象的影響較女性來得小 f 如果政府為了鼓勵民眾提高結婚與生育意願,推動平價社會住宅、生育補貼、 公辦幼兒托育及減免國小學童學費等政策。請問圖中哪群人的結婚意願最可能 受這些政策影響? A 30 至 34 歲的未婚男性 B 25 至 29 歲的未婚女性 C 35 至 39 歲的未婚男性 D 20 至 24 歲的未婚女性   首先沒有先說明接受調查的 20 至 39 歲民眾是否為未婚者?僅提及﹕「某國為了 解年輕人結婚意願與生育率變低的原因,其研究機構調查 20 至 39歲 民眾對婚姻的態 度(如下圖)」。   接著才說﹕「圖中數據顯示,有結婚意願的男性與女性中,尚未結婚的原因主要 有『沒有經濟基礎』與『尚無合適對象』兩個理由。」卻也沒有交代下圖是僅就此兩 個理由所做的數據資料。   此外,第 23 與 24 題雖是須依據圖文資料才能加以作答,頗符合題組題命題的特 色,但是實際作答後發現﹕即便學生選出正確答案,卻不知道此題的評量意義為何? 叁、結 論   雖有出現一兩題評量上較不討喜(甚至被認為是不符合評量原則)的小瑕疵,但 這種情形好像是圖表資料題常會不小心就出現的現象。而就整體來看,今年的考題大 致上看來都算是中規中舉、四平八穩,也大都符合歷年學測的特色,不但結合時事來 考課本相關概念,且能靈活運用數據與圖表資料,一方面結合課本相關概念加以評 量,另方面也評量學生的判讀圖表資料能力。因為公民與社會科在 99 課綱的內容異 動幅度頗大,而原本大家預估今年會夾帶偷跑的相關概念,如﹕「法律扶助制度」、 「社會運動」、「國際市場的均衡」等概念,顯然是考慮會因超出範圍的疑慮而做 罷。但不可諱言的是,明年起,99 課程新增議題的教材內容,應該就是下次學測的 命題焦點。 F

(10)

  試題分布與解題技巧 四冊歷史試題分布平均:第一冊 5 題,第二冊 7 題,第三、四冊均為 6 題,總 題數為 24 題。一般看過試題的老師評價今年的試題為:「簡單偏易」,底下先詮釋 何謂簡單偏易?因為大多數的題目僅需基本的歷史知識及歷史架構就能回答,僅有較 具爭議的第 41 題需要「進一步的理解分析」及幾分的「運氣」方可順利答對。 ▼表一 試題分布與解題技巧 題目 出處 出題概念 解答技巧 25 第一冊 美援來臺的時間 熟記美援來臺的時間 26 第二冊 春秋晚期平民崛起 了解春秋末年平民崛起與社會變遷 27 第三冊 西洋中古時代的封建制度 了解西歐中古封建制度的內容 28 第四冊 波蘭與華沙公約組織的瓦解 了解蘇聯解體及共產世界的變遷 29 第一冊 鴛鴦蝴蝶派文學的時代 熟記臺灣文學運動發展的歷程 30 第三冊 神聖羅馬帝國 熟記神聖羅馬帝國的發展歷史 31 第三冊 天主教與新教 了解宗教改革時期的教派分布 32 第二冊 五四運動 了解五四運動的發展經過 33 第四冊 羅斯福新政 了解經濟大恐慌的景況 34 第四冊 荷治時期的措施 了解荷蘭治臺時期的農業措施 35 第四冊 法國大革命 了解《拿破崙法典》的精神 36 第二冊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 熟記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三階段 37 第一冊 牡丹社事件 了解牡丹社事件發生的經過及結果 38 第二冊 唐代經濟、貨幣 了解唐代銅幣不足的現象及其影響 39 第二冊 甲骨文及歷史試題史料 了解商朝的歷史及甲骨文的內容 40 第三冊 羅馬帝國的建立 了解屋大維掌權的經過及其影響 41 第三冊 埃及農業 了解埃及農業與祭典的關係 42 第四冊 俄國解放農奴 熟記俄國解放農奴的歷史進程 43 第四冊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經過 44 第三冊 文藝復興、透視法 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內容 45 第一冊 大坌坑文化 熟記臺灣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歷程 46 第一冊 日本治臺近代化 了解臺灣土地改革的幾個重要過程 47 第二冊 不平等條約 了解不平等條約的內容 48 第二冊 鄧小平改革開放 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

蘭陽女中 / 汪栢年 老師

(11)

  少了難題之後……   今年的學測歷史科考試少了難題,對一般考生來說可算是福音,但是對資質優 異、準備充分的考生而言卻是一項損失。另外,許多認真準備諸多相關歷史背景資 料,在上課時旁徵博引的老師來說,看完這份試卷後可能心中會有感覺茫然若失。根 據以往的教學經驗,認為高中歷史課程應具有四項重要焦點:   一是解釋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時空背景,   一是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經過,   一是解釋歷史事件的結果,   一是解釋歷史事件造成的影響。   是故,命題要與以上四點環環相扣才算是較佳的試題。見下圖          試題內容 時空背景 事件經過 事件結果 事件影響   反之,一般的試題僅能抓住其中一個環節考學生某個知識點,則大多成為測驗考 生年代熟悉度的記憶題了。見下圖          時空背景 事件經過 事件結果 事件影響 試題內容 or 試題內容 or 試題內容 or 試題內容      因此,少了艱深的難題之後,命題者應該特別注意考題的深度,若是能採用多重 思維的命題過程,再加上不要受限於一個知識點的命題局限,才會誕生真正能測驗 學生程度的試題。以 100 年學測試題為例,第 46 題較有可能成為符合上述資格的試 題。從清代漢人移民開墾臺灣以來,逐漸形成土地所有權複雜化的現象,因清領前期 消極治臺的影響,一田多主的現象不斷蔓延,無法控制。劉銘傳來臺之後雖想利用行 政措施解決此一問題,卻反而受到極大的反彈。直到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遷臺威權統 治時期,才利用武力及威勢逐一解決此問題,茲整理如下表: 時代 清領前期 劉銘傳時期 日治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現象或 一田多主 打擊大租戶(不 打 擊 大 租 戶 打擊小租戶(成功)

(12)

  以上的表格將臺灣土地所有權變遷的時空背景、事件經過、結果、影響皆聚集在 一起,若是其他各題皆利用此種模式命題,雖然很耗費功夫,但是對參加學測的考生 而言算是一項有挑戰性、有鑑別度的測驗。   大家關心的第 41 題「埃及農業」問題   前文說過,解第 41 題需要「進一步的理解分析」,茲將我解題的過程以表格表 示如下: 古埃及詩 詩句內容 理解分析 A尼羅河定期氾濫,使埃及生生不息 農業 B河水澆灌了沙漠,養育肥美魚類 漁業及吃魚的飲食習慣 C河岸有牲畜覓食 畜牧業及食物中的肉類 D神廟定期舉行豐年慶典 農業定期收穫   第 41 題會產生爭議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若是反過來問:「埃及是不是實施定耕 農業?」回答:「是!」(「難道是游耕嗎?」)「埃及的農業是不是尼羅河定期氾 濫所帶來的贈禮?」回答:「是!」運氣不好的考生遵循這樣的思考路線,就會得到 A的答案。運氣好的考生根據表格內容選了D,但是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埃及神廟 中舉行的一定是豐年祭典嗎?埃及神廟所舉行的祭典名稱叫做「豐年祭典」嗎?埃及 神廟是定期舉行祭典的嗎?神廟舉行「豐年祭典」與尼羅河定期氾濫哪一個選項「比 較」能顯示「定耕農業」? 農業定耕生活 神廟舉行「豐年祭典」 ? ? 尼羅河定期氾濫 容我用另一個角度思考: 神廟舉行「豐年祭典」 尼羅河定期氾濫 農業定耕生活   問題是:「哪項特徵最足以說明此詩所描述的是農業定耕生活方式」,結果是: 「都互為因果關係」,容易產生極大的爭議。若是更改問句為:「古埃及詩中哪一句 可以看出埃及農業其定耕生活的面貌?」是否較符合邏輯?較不會起爭議呢? F

(13)

壹、前 言   今年學測和往年比較,筆者認為出題更生活化,但是想要拿高分並不簡單。今年 考題不變的是圖表題占有相當的比重,但對一般考生而言,若只是死背死記,要考高 分可能不太容易;若以答案來看,今年具爭議性的問題相對較少,而考題有鼓勵學生 多看多觀察的趨勢。   今年的學測是 95 課綱最後一年,和上次的課綱更新時,出現了相同的現象,亦 即部分新課綱( 99 課綱)中更加強調的主要概念,在本次的學測中出現了。95 課綱 中地理一的第九單元第三級產業主要概念提到遊憩業,在具體目標中提到「能以個案 了解旅遊業商圈的特質」,但 99 課綱除了地理一第九單元第三級產業以「觀光業及 其區位特性」為主題,並在地理二(區域地理)單元三歐洲、單元四東北亞、單元六 澳洲與紐西蘭中,觀光業都成為該單元的主要概念,因此在本次的學測,和觀光相關 的概念考了不少。 貳、試題分析 ▼表三 依冊別區分 101 學測地理試題(以主要概念所在的主題歸類) 冊 別 題 號 題數(比重%) 第一冊 50,57,58,64,66 5(21 %) 第二冊 49,51,59,65,68,69 6(25 %) 第三冊 52,53,61,62,63,67 6(25 %) 第四冊 54,55,56,60,70,71,72 7(29 %) ▼表四 依題型區分 101 學測地理試題(作答時必需參照所附資料) 類 別 題 號 題數(比重%) 地圖 64,65,66 3(12.5 %) 統計圖 51 1(4 %) 統計表 54,57,58,59,60,67,68,69 8(33.5 %) 照片 70,71,72 3(12.5 %) 總計 15(62.5%)   由上可知各冊的出題比例相當平均,雖然第一冊的比重看似較低,但三四冊的許

名  師 / 林 菲 老師

(14)

且比起去年指考題目更生活化。照片分布在臺灣四個區域,北中南東各取其一,並未 造成哪些地區考生較易作答的疑慮。   統計表所占比例超過圖表題的一半,而且統計圖考出長條圖的變化,不是較具體 的統計地圖,這也是這份考卷的特點。如此一來,考生需要對地理現象,以抽像的思 考方式來解答,大大增加了答題的難度。和以往不同的是,第一冊的地形和氣候的基 本題型,例如等高線地形圖、氣候圖,或自然景觀的題目,在這次的考試中並未見 到,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更多的思考與分析的統計表格。整體而言,這次考題在題目分 配和取材上,都出得相當不錯。   今年考題的測驗目標,大多以「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會考科的分析能力與技能」 以及「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會考科的解釋、評論及生活應用能力」二項,此二者占了 21 題,約有 8 成以上的比例。因此,未來考試不再只是單純的基礎知識,對地理現 象的分析、解釋評論的能力將是重點。地理議題是在高三上學期時介紹,但地理議題 融入題幹,也是題目設計的重點。 叁、特殊題目 1 值得鼓掌的題目   如上所言,本份題目有諸多和以往地理學測題目不同的地方,例如第 64 ∼ 66 題,直接捨棄等高線地形圖,改以衛星影像圖,並將其坐標逆時針旋轉 90 度,使考 生在判讀時需要多一層思考。而第 66 題的數值立體地形圖,測驗考生的空間轉換能 力,在做地形判讀時,不再只是記憶等高線地形圖的讀法,考題更抽像,但也更靈 活。建議大考中心能多設計此類的題目。   52、53 題的撒赫爾國家,雖然有部分考生會覺得考出這些國家好像太細了,但 是考題中出現了五個國家,已有足夠線索,且布吉納法索是我國的邦交國,要判斷此 為撒赫爾地區應不難。筆者平日即鼓勵學生多看地圖,多到郊外,多觀察,才能對題 目不陌生。   第 69 題的題目設計更是精彩,從人類發展程度指標的三個指數,反推平均每人 國民生產毛額,常會使考生忽略,這應該是鑑別度不錯的題目。 2 可能會有爭議的題目   雖然從答案來判斷,這份試題的爭議應該不大,但筆者提出二個可能造成爭議的 題目。首先是第 49 題的選項B區位擴散和選項D空間移轉二者,這己經是連續第三 年出現在學測題中(100 年第 54 題,99 年第 61 題)。在筆者的教學經驗中,此二者 的出現在各版本的教科書中定義並不十分明確,大多以一例子闡述,最後加上「…… 形成區位擴散的現象」或「……形成空間移轉的現象」。這一點在學生問問題時也常 被提出,筆者認為教育部對這二個名詞應下一個更明確的定義,使大家有所依循,而 不會因為一綱多本形成多頭馬車,使學生和老師無所適從。   另一個問題是第 55 題中國沙塵暴和空氣汙染物影響臺灣的問題,答案中出現月 分的重疊,使學生作答時會有困惑。雖然題目除了沙塵暴,還有空氣汙染物,但月分

(15)

重疊時間不一(AB重疊一個月,BC重疊二個月,CD重疊三個月,AD重疊四個 月),容易造成判斷時的爭議。 肆、值得觀察的試題走向 1 考題更生活化:地理二第二十一單元的「鄉土地理專題研究」概念並未直接命 題,但考題中融入了更生活化的照片(第70∼72題)。此舉顯然是以鄉土地理的 觀察為基礎,鼓勵老師教學時應更落實在地理實察,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觀察能 力。 2 全球化議題日趨重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考題中與全 球化直接有關的題目相當多(第 49、51、54、67、68、69 題),此現象顯示區域 地理除了通論的基礎外,各區域間的特性及其互動,更是未來命題的趨勢。 3 觀光遊憩的題目更為重要:因應 95 課綱在觀光部分增加的比重,也適時反映觀 光活動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未來觀光資源及觀光活動的相關題目應占相當比 重。本次考題和觀光直接相關的就有 57 ∼ 60 題,雖然這二大題都是以統計表的 方式出現,但對觀光業的認識卻相當重要。而且 70 ∼ 72 題的公路路標,也使學 生體會不能只是待在教室,地理學應更落實在生活觀察上。 4 判讀圖表能力的加強:地理學是將地表空間現象予以簡化,使其呈現系統化的科 學。簡化後的地理現象,常以地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表現,這在歷年的考試中都 一樣,而且未來的考題也是如此。如何將地理現象簡化,以及如何正確地判讀地 理資料,都是考題設計的重點。 5 時事入題仍為重要趨勢:雖然今年考題中,如歐債問題、泰國水患等時事並未直 接成為命題的素材,但是地理學是一門空間之學,是一門活在當下的學問,對時 事的關注相當重要。雖然今年學測題和時事相關的並不多見,但未來考題仍和當 下地表空間發生的事件相關,雖然這些題目可能不會直接地敘述該事件,但仍可 能考出相關的空間分布、自然環境、人文活動等問題。 F

(16)

單選題(占 144 分) 說明: 第1題至第X題皆計分,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 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 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某工會發動罷工爭取薪資福利調整,小明認為自己沒有參與罷工的必要,反正 罷工成功自己也可以享受加薪,萬一罷工失敗,因為自己沒參加,也不會影響 到飯碗。下列何者最適合解釋小明的行為? A自願性不足 B公德心缺乏 C搭便車心態 D次文化影響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六課╱社會團體與結社 測驗目標 知道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解 析 1 「搭便車」意指在群體生活中,個人沒有負擔起本身應負擔之成 本,卻享有該公共資源之好處。簡言之,就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 之利的行為。 2 題幹中提及﹕「小明認為自己沒有參與罷工的必要」,就是個人 沒有負擔起本身應負擔之成本,而「罷工成功自己也可以享受加 薪」,就是指其享有該公共資源之好處。 3 題幹中提及﹕「小明認為自己沒有參與罷工的必要」,雖有「自願 性不足」的意味,但因後面又提及「罷工成功自己也可以享受加 薪,萬一罷工失敗,因為自己沒參加,也不會影響到飯碗」,因此 不能只用「自願性不足」解釋他的行為。 4 題幹中提及﹕「萬一罷工失敗,因為自己沒參加,也不會影響到飯 碗」的部分,看似屬於「缺乏公德心」,但沒有參加罷工並未損及 他人權益,所以也不能算是「缺乏公德心」。 5 「次文化」是指與社會主文化或主要生活模式不太一樣的文化形 式,由題幹敘述判斷則與次文化無直接相關。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61 頁第 10 題,第 356 頁第 29 題 名  師 梁蕙蓉 老師 蘭陽女中 汪栢年 老師 名  師 林 菲 老師

(17)

2 學者研究某縣市兩個地理範圍與人口數量、性別等特性相近的社區,其社區營 造的成果如表一。對於甲乙兩社區之社區營造的描述,下列何者最為正確? 表一 社區營造項目 甲社區 乙社區 居民可說出自己社區名稱的比例 14 % 75 % 過去一年社區新增公共建設的金額 180 萬元 90 萬元 過去一年社區活動的平均參與人次 20 人次 193 人次 過去一年社區獲得政府補助活動的金額 85 萬元 50 萬元 A甲社區的營造成果較乙社區來得優越 B甲社區較乙社區更具備社區自治精神 C乙社區的社區認同意識較甲社區為高 D乙社區較甲社區更需要政府指導協助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五課╱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測驗目標 認識社區總體營造 解 析 1 「社區意識」是指居民對社區具有認同感與歸屬感,且可藉由參與 活動來增進或凝聚社區意識。 2 「居民可說出自己社區名稱」代表居民對社區具有認同感與歸屬 感,而「過去一年社區活動的平均參與人次」則說明居民透過活動 來凝聚社區意識。 3 資料顯示﹕乙社區較甲社區在「居民可說出自己社區名稱的比例」 (75%>14%)及「過去一年社區活動的平均參與人次」(193 人 次>20 人次)都具有優勢。 4 資料顯示﹕甲社區較乙社區在「過去一年社區在公共建設的金額」 (180 萬元>90 萬元)及「過去一年社區獲得政府補助活動的金 額」(85 萬元>50 萬元),都具有優勢,但未必證明甲社區的營造 成果較乙社區來得優越,或更具備社區自治精神,當然也不能妄下 定論說﹕「乙社區較甲社區更需要政府指導協助」。 難 易 度 中

(18)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3 「女性占所有管理及經理職位比率」及「女性占國會議員席次比率」二者,可 做為觀察女性政經參與及其對決策影響程度的重要指標。表二為三個國家在這 二項指標的數據。 表二 國 別 甲 乙 丙 年 度 1989 2009 1989 2009 1989 2009 女性占所有管理及經理職位比率(%) 12.0 25.9 17.6 37.3 6.6 10.1 女性占國會議員席次比率(%) 8.9 24.5 13.7 28.3 4.8 9.2 依據上表,將這三個國家的性別不平等程度由高到低加以排列,下列何者正 確?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課╱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 測驗目標 認識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解 析 1 題幹提及﹕「女性占所有管理及經理職位比率」及「女性占國會議 員席次比率」二者可做為觀察女性政經參與及其對決策影響程度的 重要指標。意指女性所占比率愈低,代表該社會愈存在性別不平等 的現象。 2 本題是問﹕這三個國家的性別不平等程度由高到低加以排列,所以 只要以 2009 年的資料來做比較即可。 3 在「女性占所有管理及經理職位比率(%)」方面﹕不平等程度由 高而低是﹕丙國(10.1)<甲國(25.9) <乙國(37.3)。 4 在「女性占國會議員席次比率」方面﹕不平等程度由高而低是﹕丙 國(9.2)<甲國(24.5) <乙國(28.3)。 難 易 度 易 4 我國為確保原住民的基本權益,於民國 94 年制定並施行《原住民族基本 法》,這是下列何種主張的具體表現? A文明進化 B多元文化 C族群同化 D我族中心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八課╱多元文化 測驗目標 知道營造多元文化社會的措施

(19)

解 析 1 我國《憲法增修條文》明定﹕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 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水利交通、衛生醫療、經濟土 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 2 為保障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促進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建立共存共榮 之族群關係,特制定《原住民族基本法》。改變過去認為「差異就 是缺陷」的觀念,並能夠肯認各個不同的文化都具有價值,保存這 些文化差異,而不是企圖消除差異。 3 以自己的群體或文化為標準來衡量或批判其他族群的文化,並且認 為自己的文化是優越的、正確的、有道德的,別人的文化是低劣 的、錯誤的、不道德的,這就是「我族中心」。 4 「族群同化」就是將自己的生活模式視為理想的規範,抱持著自以 為強者與優勢的標準,企圖「改造」與「教化」他人。 5 「文明進化論」者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人類的文明發展 也是由卑下而逐漸演化至高尚,同時認為歐美文明最先進,甚至提 出「白種人的負擔」的論點。 6 多元文化則是奠基於容忍和尊重差異的觀念,主張各個不同的文化 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別,應該彼此尊重、欣賞與交流,讓世界 更具豐富性與多樣性。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354 頁第 17 題 5 「民主政治」是普世潮流,因為它對人權的保護有所提升,且對人民的需求有 所回應,而「非民主政治」則不然。若我們想要了解某國的政治概況,可以根 據下列哪種作為來判斷其為「非民主政治」國家? A對政黨政治的競爭規則進行規範 B對國內媒體與政治言論進行管控 C必要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限制某些自由 D嚴格執行國家之法律,沒有商議妥協的餘地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二課╱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20)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2 在民主政治的體制下,人民享有諸如人身自由、言論、出版、集 會、結社、參政權、平等權等各種基本權利,對於政府體制、政府 施政或社會各項議題,應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自由,不會遭受政府 事前的箝制或事後的迫害。以言論自由為例,人民有權透過其他人 或大眾傳播媒體獲得各種訊息,來保障自己「知的權利」,並有傳 布訊息等權利。至於非民主政治體制中,人民的意見表達常受到政 府的箝制或迫害,也存在有嚴格的新聞檢查制度,大眾傳播媒體受 政府的監控,扮演政府傳聲筒的角色,以至於人民所能獲得的訊息 幾乎都是經過政府篩選的不完全訊息。因此,當一個國家的政府 「對國內媒體與政治言論進行管控」時,即可判斷其為「非民主政 治」國家。 3 至於ACD三項所述,則為確保「民主政治」之運作所必須。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196 頁時事題組第 1 題,第 200 頁第 26 題 6 我國某市議會三讀通過該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婦女即使出門在 外,也可在公共場所為嬰幼兒哺育母乳,任何人不得有制止、驅離或其他影響 哺育的行為。次年,中央政府也跟進對婦女在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立法,並公布 全國施行。關於當時該市率先制定有關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的條例,下列敘述何 者正確? A此條例制定落實地方分權的精神 B此條例凸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不明 C此自治條例仍須經立法院同意始能生效 D該市無權制定此條例,故中央於次年統一立法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三課╱政府的組織、功能與權限 測驗目標 了解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係 解 析 1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限關係,可分為中央集權制、地方分權制 與均權制三種類型。其中「中央集權制」即事權集中於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僅能聽命行事;「地方分權制」則是地方政府有部分統 治權,中央政府可監督而不能指揮。由於兩制各有其優、缺點, 因此,我國乃採「均權制」以避免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兩極化之流 弊。 2 「均權制」係以事務之性質,決定劃歸中央或地方之事權;所 「均」之「權」包括「行政」與「立法」;「其中事務有因地制宜

(21)

之需要者,劃歸地方,由地方立法並執行之。因此,D「該市自有 權制定此條例」而C「無須經立法院同意」,可見「該市公共場所 母乳哺育自治條例」之制定即在A「落實地方分權的精神」。 3 至於B所述並非事實,因為當「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不明」時, 必然發生「爭端」。但是,爭端似乎卻未發生。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349 頁第 22 題、第 23 題 7 依照目前臺海兩岸的現況,對我國而言,出現領土及統治權之落差。按我國現 行《憲法》,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我國目前統治權所及地區,《憲法》上稱為「中華臺北」 B我國目前統治權所及地區,《憲法》上稱為「中華民國臺灣省」 C我國領土除臺、澎、金、馬以外之地區,《憲法》上稱為「內地」 D我國領土除臺、澎、金、馬以外之地區,《憲法》上稱為「大陸地區」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一課╱國家的組成與目的、第三冊第七課╱兩岸關係 測驗目標 了解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解 析 1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 11 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 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因此,立法機關乃依該條之授權制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 係條例》。 2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 2 條:「本條例用詞,定 義如下:一、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 權所及之其他地區。二、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 土。」因此,D所述為正確之說法。而C「內地」可能有多種含 意;於當代臺灣對內地一詞的使用,乃傳自港澳地區,詞意雖等同 於「中國大陸」,但卻非《憲法》上之稱呼。 3 至於「我國目前統治權所及地區」,《憲法》上稱為「臺灣地 區」,而非A「中華臺北」,亦非B「中華民國臺灣省」。 難 易 度 中

(22)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8 公民投票是民主政治中為實現「主權在民」而有的一種制度設計。以下有關我 國舉辦公民投票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公民投票的成本很高,故我國規定每四年舉辦一次 B我國曾對「是否加入聯合國」及「是否重返聯合國」舉辦公民投票 C我國舉辦公民投票乃因它是一般民主國家制定公共政策最常用的方式 D我國曾對是否與大陸簽訂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案舉辦公民投票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五課╱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測驗目標 認識我國的公民投票制度及其實施 解 析 1 「公民投票」係人民當家作主,以投票方式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 即是一種直接民主的做法。雖能體現人民「自我治理、自我決定」 的民主價值,但仍有運用上的諸多限制(缺點),如:無法保障決 策品質、窄化政策討論空間、淪為工具不當利用、製造社會對立不 安、容易導致民粹政治、可能形成多數暴力、容易造成政府怠惰 等,因此,並非C「一般民主國家制定公共政策最常用的方式」, A我國亦無「每四年舉辦一次」的規定。 2 我國自 2003 年底實施《公民投票法》以來,曾舉辦過若干次的全 國性與地方性公投,包括:2004 年 3 月的「強化國防」及「對等 談判」、2008 年 1 月的「討黨產」及「反貪腐」、B 2008 年 3 月 的「加入聯合國」及「重返聯合國」等全國性公投;另外,地方性 公投則有 2008 年 11 月的「高雄市小班制」公投及、2009 年 9 月的 「澎湖博弈」公投。 3 至於D所述並非事實;國內某在野黨雖曾在 2010 年 4 月間以「你是 否同意政府與中國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題, 向中央選舉委員會提案舉辦公民投票。但中選會認為提案不符合規 定予以駁回,因此,「我國不曾對是否與大陸簽訂 ECFA(兩岸經 濟合作架構協議)案舉辦公民投票」。 難 易 度 中

(23)

9 某內閣制國家的國會議員共有一百席,1991 年到 2004 年共進行了六次國會大 選,選後席次分配如圖一。請問該國比較接近下列哪種政黨體系? 圖一 A兩黨制 B多黨制 C一黨專政制 D一黨獨大制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五課╱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測驗目標 知道政黨制度的類型 解 析 1 若依照「政黨競爭性質」與「政黨數目」來分,政黨制度可分為 「一黨專政制」、「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其 中「一黨專政制」意指一國的法律只允許一個政黨存在,實際上也 只有一個政黨控制政治活動,且不允許其他政黨活動或社會人士爭 取權力;「一黨獨大制」則是礙於國家發展的客觀環境,只有一個 政黨長期掌握政權,其他小黨及社會人士雖然有參政機會,但因實 力不強,無法與該大黨對抗;若一國有兩個主要政黨和平交替執 政,兩黨之一往往在國會占據 1/2 以上席次。實力互有消長,但 始終維持「一黨在朝,一黨在野」的情況,其他政黨則很少有機會 取得政權,即屬「兩黨制」;至於一國之內有三個以上的政黨在活 動,在國會中各占相當議席,卻沒有一個政黨能贏得國會半數以上 的席位,便是「多黨制」。

(24)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0 吐瓦魯(Tuvalu)是一個隨時會被海水淹沒的迷你島國,在這裡協助觀光行銷 的臺灣志工林小姐說:「想趁著年輕,到處走走看看。」所以選擇出國擔任志 工,並體驗到什麼叫做「窮得只剩下快樂」。若以經濟學中個人選擇的觀點來 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年輕稍縱即逝,青春是有限的資源 B賺錢的機會多得是,錢財並不具有稀少性 C當志工僅能收取少數或甚至不收取報酬,對社會貢獻有限 D「想趁著年輕,到處走走看看。」說明遊覽各國是當志工的機會成本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一課╱經濟學基本概念 測驗目標 知道「資源有限,故須選擇」的經濟學概念 解 析 1 相對於人類的無窮欲望,資源(如時間、金錢與天然資源等)都是 有限的,因此必須要做選擇,而A年輕稍縱即逝,就是強調青春是 有限的資源。 2 選項B﹕賺錢的機會雖然多得是,但相對於人的無窮慾望,錢財就 具有稀少性。 3 選項C﹕當志工雖然僅能收取少數或甚至不收取報酬,但其對社會 貢獻常是無價的。 4 題幹提及﹕「選擇出國擔任志工」,所以選項D說明遊覽各國的機 會成本並非是當志工。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275 頁第 23 題 q 由於瓶裝水具有極大的便利性,全球瓶裝水的消費迅速增加,購買進口瓶裝水 也成了時髦的象徵。但瓶裝水的消費及運送引發了環境問題,近年來社運人士 陸續發起「反瓶裝水運動」。依上述有關瓶裝水所引發的問題,下列敘述何者 最為正確? A瓶裝水是造成水資源汙染的主要原因 B瓶裝水需求增加,極可能造成水資源的耗竭 C瓶裝水的包裝及運送大量排碳,助長溫室效應 D國際間水資源短缺,各國的水資源戰爭一觸即發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七課╱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測驗目標 了解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環境問題 解 析 1 題幹中提及﹕「由於瓶裝水具有極大的便利性,全球瓶裝水的消費 迅速增加」,強調經濟發展帶來了便利性。

(25)

2 題幹中提及﹕「瓶裝水的消費及運送引發了環境問題」,則說明為 了製造瓶子來裝水,以及運送這些瓶裝水,就會有排碳的問題產 生,因此會助長溫室效應。 3 題幹中的敘述並無提及﹕A造成水資源汙染﹔B可能造成水資源的 耗竭﹔以及D國際間水資源短缺,各國的水資源戰爭一觸即發。 難 易 度 中 w 李媽媽在夜市租了一個店面開設小吃店,她由家裡搬來 1 套桌椅,並添購 5 套 桌椅。每個週末,她在大學讀企業管理的兒子也會到店裡幫忙。請問下列有關 生產要素的敘述,哪項是正確的? A所承租的店面屬於土地 B由家裡搬來的桌椅屬於資本 C李媽媽對小吃口味的更新屬於勞動 D李媽媽的兒子週末付出的時間屬於企業能力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三課╱生產與經濟發展 測驗目標 認識生產要素 解 析 1 生產要素是指為了達成生產活動,必須投入的各類要素,分為﹕土 地、勞動、資本及企業才能四大類。 2 土地屬於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地租(rent)即土地的使用價 格,是使用土地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也是地主提供土地所獲得的報 酬。 3 資本(capital)是指由人力所生產的財貨,一般的機器設備、廠 房、店面,都稱為資本。所以承租的店面不屬於土地,而是屬於資 本,B由家裡搬來的桌椅也屬於資本。 4 凡是從事生產活動,以獲取收入為目的的人類勞務,稱為勞動 (labor),包括人類心智與體力的活動,即各種勞心與勞力。D李 媽媽的兒子週末付出的時間屬於「勞動」。 5 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是指生產者結合勞動、土地、資本三 類生產要素,從事生產的經營能力。有了企業才能,結合生產要

(26)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e 某工廠發生爆炸事件,衍生成地方抗爭,凸顯出經濟發展與永續發展的衝突現 象,而最後當地政府雖與該工廠達成高額賠償金的共識,仍無法獲得當地居民 的認同。請問以下有關此問題的敘述何者正確?

A此爆炸事件反映出共有財的悲歌(Tragedy of the Commons )問題 B由於雙方對爆炸原因認定不一,此乃資訊不完全而衍生之供需失衡現象 C此乃該工廠與當地居民對於爆炸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之影響認知不同所致 D這是私有財產權界定不明確所致,透過政府的介入與立法規範即可解決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七課╱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測驗目標 了解外部效果造成的市場失靈 解 析 1 任何經濟個體(個人或廠商)的行為對於不相關的第三者產生影 響,就存在外部性。如果產生好的影響,就是外部效益(或稱正的 外部性)。例如:在自家陽臺種花,就是提供外部效益給路過的行 人;如果產生壞的影響,就是外部成本(或稱負的外部性),例 如:工廠發生爆炸事件就是外部成本。 2 題幹中提及﹕「工廠發生爆炸事件,衍生成地方抗爭」,這就是外 部性。 3 題幹中提及﹕「當地政府雖與該工廠達成高額賠償金的共識,仍無 法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表示該工廠認為爆炸所造成的外部成本 自己已經支付高額賠償金,但此舉顯然無法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 4 「共有財的悲歌」(tragedy of commons);或說是「無主物的悲 劇」:原本是大家的東西,常常變成沒有人的東西,所以共有財與 無主物有相同的問題。個人在沒有限制之下,追求個人的最大利 益,會導致長期的環境破壞、對他人造成傷害,最後也會傷害到自 己。 5 「財產權」就是對於財產的擁有、使用與交換的權利。當財產權界 定清楚以後,資源的擁有者就會有效使用該項資源,因為資源價值 的降低,就是個人的損失。這也說明無財產權的資源,都會因為個 人保育資源的效益被他人所分享而使得大眾缺乏保育的誘因。 6 「資訊不完全」是指買賣雙方所掌握的商品訊息差異量很大,也就 是「資訊不對稱」。這種資訊不透明的情形會妨礙市場交易,甚至 有可能沒有任何交易產生,即使有交易,也會傷害某一方的利益。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343 頁第 16 題

(27)

r 我國影片在國內整體電影票房的占有率長期偏低。雖說電影發展的好壞與票房 占有率並無直接對等關係,國內是否要採行保護政策亦多所爭議,但僅就經濟 邏輯來看,不考量觀眾的偏好、所得等其他條件,請問下列何種政策最有可能 提高我國影片的國內票房占有率? A調降隨電影票課徵之娛樂稅 B對外國影片之進口採配額限制 C加強盜版影片的查緝,並加重處罰 D與外國簽署協定,增進雙方電影貿易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六課╱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測驗目標 認識國際貿易政策 解 析 1 題幹中提及﹕「我國影片在『國內整體電影票房』的占有率長期偏 低。……國內是否要採行『保護政策』亦多所爭議」,顯然是針對 「外國影片」在我國的電影票房之衝擊。 2 問題聚焦在「提高我國影片的『國內』票房占有率」。所以A調降 隨電影票課徵之娛樂稅,雖可降低消費者的支出成本,而增加消費 者買票看電影的消費數量,但其影響也包括外國片的票房,並非僅 限於本國國片。 3 而C加強盜版影片的查緝,並加重處罰,其影響也包括外國片的票 房,並非僅限於本國國片。 4 而D與外國簽署協定,增進雙方電影貿易,就是主張要自由貿易, 所以並非在保護我國電影的國內市場,也可能因此而增加更多外片 來搶國內市場。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355 頁第 25 題 t 某大學男女學生十人,為抗議該校調漲學費,相約於中午 12 點在學校操場集 合,持空碗,扮乞丐,遊行校園一周;行動途中還舉起抗議海報,呼喊口號, 表達心中不滿。這些大學生的抗議行為本身是在行使《憲法》所保障的何種基 本權利?

(28)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由,概稱為「意見自由」,亦稱之為「思想自由」;指的是不受檢 查及限制的表意自由。言論自由的同義詞是「表述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特別用於不僅是言語說話,也包括利用各式媒介來 找尋、接受、傳遞訊息或想法的行動自由。因此,「大學生的抗議 行為」之「目的」或許是在爭取(維護)「受教育權」,而「抗議 行為本身」則是在「行使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 2 至於「結社自由」乃指人民有組織永恆團體之自由;「人身自由」 亦稱「人身不可侵犯權」,即人民身體不受國家權力的非法侵犯。 二者皆與題幹所述之「大學生的抗議行為本身」無涉。 難 易 度 中 y 某員警進行巡查時,隨機攔檢機車騎士,並要求出示證件。有騎士不願接受盤 查,大聲咆哮;員警先拉其下車,再以擒拿術壓制,限制行動,最後將之帶回 警局訊問。該員警執行職務的行為違反下列哪項法治國基本原則? A比例原則 B平等原則 C行政中立原則 D信賴保護原則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五課╱行政法與生活 測驗目標 了解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則 解 析 1 臨檢是警察為維持公共秩序、防止危害發生,依法在公共場所、指 定路段、處所,對不特定的一般人所為之盤查、檢查、取締等行 為。這些行為,在在影響人民的行動自由、財產權和隱私權。因 而,警察臨檢的行為,應當受到國家法律的限制。 2 大法官釋字第 535 號解釋指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警察人員執 行場所之臨檢勤務,應限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 害之處所、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為之,其中處所為私人居住之空間 者,並應受住宅相同之保障;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 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 得逾越必要程度。臨檢進行前應對在場者告以實施之事由,並出示 證件表明其為執行人員之身分。臨檢應於現場實施,非經受臨檢人 同意或無從確定其身分或現場為之對該受臨檢人將有不利影響或妨 礙交通、安寧者,不得要求其同行至警察局、所進行盤查。」為了 落實該解釋保障人權的精神,於是制定了《警察職權行使法》,藉 以規範警察職權的行使。 3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3 條規定:「警察行使職權,不得逾越所欲 達成執行目的之必要限度,且應以對人民權益侵害最少之適當方法 為之。」此即所謂的「比例原則」,而衡諸題幹所述,「該員警執

(29)

行職務的行為」已明顯的違反此項「法治國基本原則」。至於B平 等原則、C行政中立原則和D信賴保護原則等三者,雖皆為「法治 國基本原則」,但「該員警執行職務的行為」卻與此無關。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124 頁第 21 題、第 352 頁第 6 題 u 小偷在竊取路邊車輛的音響時,被巡邏員警逮個正著,並帶回警局訊問。關於 接下來的刑事法律程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警察機關訊問完畢後可以移送法院,並提起公訴 B起訴後,警察機關可以拘留行竊者等候法院審理 C行竊者在警局接受訊問時可以要求聘請律師在場 D遭竊者可依《犯罪被害人保護法》要求政府補償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七課╱刑法與生活 測驗目標 認識犯罪的追訴及處罰 解 析 1 A「公訴」是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起訴被告的程序。故 「提起公訴」應屬檢察官之職權,而非警察機關。 2 B「拘留」乃指依警察作用而將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者拘束於 拘留所;係屬行政罰。本案既屬刑事案件,警察機關當無權拘留行 竊者。 3 C刑事訴訟雖然重視對於犯罪的追訴,但是對於被告人權的保障也 相當注意。由於一般人並不具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因此,面對檢警 機關的訊問時,除了有權保持緘默外,也有聘請律師來為自己辯護 的權利。 4 D《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 1 條明白揭示,本法係「為保護因犯罪 行為被害而死亡者之遺屬、受重傷者及性侵害犯罪行為被害人,以 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社會安全」而制定。因此,本案的被害人(遭 竊者)不可依《犯罪被害人保護法》要求政府補償。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158 頁第 20 題

(30)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i 《民法》上所稱的行為能力是指當事人能夠獨立為有效法律行為的能力,例 如:獨立與他人成立買賣契約。下列有關行為能力的敘述,何者正確? A年滿十八歲為《民法》上之成年人,有完全行為能力 B剛滿十歲的國小三年級學生,因未達十四歲,故無行為能力 C剛滿十四歲之人,得不經法定代理人允許,購買考試用參考書 D男滿十六歲即可與他人為有效的結婚行為,毋須法定代理人同意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六課╱民法與生活 測驗目標 了解民法的核心概念—行為能力 解 析 1 在《民法》上,所謂的「行為能力」係指得以進行獨立的意思表 示,使行為產生法律效果的資格或地位。 2 我國《民法》對於人的行為能力,依據其年齡分為三種:完全行為 能力人(指年滿 20 歲的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但已結婚者)、限制行 為能力人(指滿 7 歲以上之未婚的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人(指 未滿 7 歲之未成年人,以及受監護宣告之人)。 3 《民法》規定:無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行使法律行為,必須由法定 代理人代行法律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法律行為,原則上須經法 定代理人同意(包括事前允許和事後承認),但是為求社會交易的 方便,《民法》也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有限度的範圍內,某些 行為(如: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份、日常生活所必需 者)不必經由法定代理人的允許,就具有法律的效力。 4 根據上述,可知A應是「年滿 20 歲」才是「民法上之成年人,有 完全行為能力」;B「滿十歲的國小三年級學生」當屬「限制行為 能力人」,其法律行為原則上須經法定代理人同意;C「滿十四歲 之人」雖屬「限制行為能力人」,但因「購買考試用參考書」符 合《民法》所稱「依其年齡及身份、日常生活所必需者」,故「得 不經法定代理人允許」;D「男滿十六歲」亦屬「限制行為能力 人」,其結婚行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145 頁第 23 題、第 158 頁第 23 題、第 24 題

(31)

o 一群勞工因為勞資糾紛協商不成,因此申請集會遊行上街抗議,街旁某唱片行 則大聲播放歌曲支持這群勞工。執勤的警察分局長認為唱片行的做法有礙秩 序,即率員警進入店內,拉下鐵門,並取走音響裡的 CD 光碟,告誡店家後率 隊離去。關於此事件,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警察取走 CD 光碟是為維護社會秩序,符合法治國原則的要求 B唱片行大聲播放歌曲,表達對抗議群眾的支持,屬於人身自由的展現 C 如果警察分局長是在檢察官的指揮下率隊進入店家,就是合法的執行職務行 為 D 警察進入店家並取走 CD 光碟是一種搜索扣押,應取得法院核發的搜索票才 算合法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四課╱憲法與人權、第二冊第五課╱行政法與生活、第二冊第 八課╱糾紛處理與權利救濟 測驗目標 認識刑事訴訟制度的內涵—偵查程序 解 析 1 在刑事偵查過程中,為釐清犯罪事實與蒐集證據,常有搜索、扣押 或羈押之必要,但為避免對人民的隱私權、人身自由與財產權等權 利造成侵害,各國皆明文採取令狀主義。因此,檢、警於實施搜索 時,應出具法院核發的搜索票,搜索範圍應限於搜索票上記載的範 圍。故D所述為正確的做法。 2 承前項,可知A所述「警察取走 CD 光碟」之行為,自不符「法治 國原則的要求」;而C若無「法院核發的搜索票」,即使「警察分 局長是在檢察官的指揮下率隊進入店家」仍屬不合法。 3 至於B所述「唱片行大聲播放歌曲,表達對抗議群眾的支持」,應 屬「意見自由」而非「人身自由的展現」。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354 頁第 16 題 p 某校 21 歲的張生經常受到陳生欺凌。陳生後來要求張生參加黑道喪禮,張生 不願,陳生警告他到時不去就要把他「埋了」!張生忍無可忍,動手砍殺陳 生。對於這個法律事件,下列分析何者不正確?

(32)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七課╱刑法與生活 測驗目標 認識犯罪的追訴及處罰 解 析 1 A一般而言,年滿 18 歲以上的精神健全之人即有完全責任能力。張 生年滿 21 歲,故屬之。 2 B《刑法》第 57 條明示,科刑時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 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包括:犯罪之動機、目的;犯罪時 所受之刺激;……犯罪後之態度等),為科刑輕重之標準。因此, 「法院判決時應考慮張生所受的委屈」。 3 C所述「殺人行為」係屬《刑法》上「侵害個人法益罪」,需接受 國家刑事制裁,故「張生的殺人行為仍不被法律允許」。 4 D造成犯罪的原因複雜而多樣,包括個人內在心理和社會外在環境 等因素,往往無法用單一的理論或原因來解釋犯罪成因。就本案 例而言,若非「張生經常受到陳生欺凌」而「忍無可忍」當不致 於「動手砍殺陳生」,因此,「不一定可以把責任完全歸給行為 人」。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158 頁第 21 題 a、s為題組 ◎ 我國政府制定《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即是俗稱的「奢侈稅」),從民國 100 年 6 月起實施,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能夠壓低近年來不斷上漲的房價,尤 其是針對交通便利的都會地區。 a 按照現代民主理論,我國課徵「奢侈稅」的做法可說是符合了「國家的目的與 功能」中的「落實社會正義」這一項目。以下何者是這種論點的最主要理由? A一個正義的社會,不應存在奢侈的消費行為 B都會地區房價若是下降,可改善城鄉區域發展的差距 C傳統上認為節儉是美德,所以政府有責任導正人民消費習慣 D民主政府應照顧人民的福祉及基本生活需求,包括居住的權利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相關時事+第三冊第一課╱國家的組成與目的 測驗目標 知道國家存在的目的 解 析 1 國家各種政策的制訂,除消極地確保個人權益不受侵害外,更應積 極地提供各種福利制度,以照顧社會上和經濟上的弱勢者,就是要 落實「社會正義」。 2 奢侈稅(luxury tax)是消費稅的一種,A一個正義的社會,政府針 對奢侈消費行為進行課徵,就是要讓稅制符合社會公平原則。

(33)

3 B都會地區房價若是下降,並非為了改善城鄉區域發展的差距,而 是想要抑制特種貨物在短期內轉手交易的以錢滾錢的行為。所以規 定﹕非自用住宅如果在一年內轉手,則課徵 15 %的奢侈稅;在一至 兩年間轉手,則課徵 10 %的奢侈稅。 4 政府制定《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是在照顧人民的福祉及基本生 活需求,有縮短貧富差距的功能﹔但並非如C所言,是要導正人民 消費習慣。 難 易 度 中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186 頁第 9 題 s 假設「奢侈稅」造成買方預期豪宅價格將下跌,導致市場需求減少,賣方因政 策的衝擊而不願將豪宅賣出,造成市場供給減少;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豪宅 的市場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會如何變動? A價格一定下跌,但數量不一定增加 B數量一定減少,但價格不一定提高 C價格一定上漲,但數量不一定減少 D數量一定增加,但價格不一定降低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相關時事+第四冊第二課╱市場經濟制度 測驗目標 知道市場均衡的變動 解 析 1 題幹提及﹕「市場『需求減少』(整條需求線往左移)、『供給減 少』(整條供給線也往左移)」,如此一來,市場上的交易數量一 定相對減少,所以均衡數量一定減少。 2 如果供給減少的幅度大於需求減少的幅度,則會形成「供不應 求」,價格一定上漲,如果供給減少的幅度小於需求減少的幅度, 則會形成「供過於求」,價格一定下跌。 3 但因為題幹並未提及需求與供給減少的幅度何者較大,所以「價格 不一定提高」。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學測新導向•公民與社會》第 358 頁第 37 題、第 38 題

(34)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d、f為題組 ◎ 某國為了解年輕人結婚意願與生育率變低的原因,其研究機構調查 20 至 39 歲 民眾對婚姻的態度(如圖二)。圖中數據顯示, 有結婚意願的男性與女性中, 尚未結婚的原因主要有「沒有經濟基礎」與「尚無合適對象」兩個理由。 圖二 d 根據圖中數據,下列敘述何者最不合理? A很多未婚男性認為養家是男人的責任 B經濟條件不是影響某國年輕人結婚意願的唯一因素 C對未婚女性而言,年紀愈輕,結婚意願愈不易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 D就未婚男性而言,其結婚意願受到無合適對象的影響較女性來得小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課╱婚姻與家庭 測驗目標 體認現代社會變遷下的婚姻與家庭之問題 解 析 1 圖中數據顯示,有結婚意願的男性與女性中,尚未結婚的原因主要 有「沒有經濟基礎」與「尚無合適對象」兩個理由,顯然B經濟條 件不是影響某國年輕人結婚意願的唯一因素。 2 針對「沒有經濟基礎」的原因,判讀資料顯示﹕不管哪個年齡層的 男性,受此因素以致尚未結婚的比例,都高於該年齡層的女性,應 可推判A很多未婚男性認為養家是男人的責任。 3 針對「尚無合適對象」的原因,判讀資料顯示﹕不管哪個年齡層的 男性,受此因素以致尚未結婚的比例,都低於該年齡層的女性,應 可推判D就未婚男性而言,其結婚意願受到無合適對象的影響較女 性來得小。 難 易 度 中

(35)

f 如果政府為了鼓勵民眾提高結婚與生育意願,推動平價社會住宅、生育補貼、 公辦幼兒托育及減免國小學童學費等政策。請問圖中哪群人的結婚意願最可能 受這些政策影響? A 30 至 34 歲的未婚男性 B 25 至 29 歲的未婚女性 C 35 至 39 歲的未婚男性 D 20 至 24 歲的未婚女性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課╱婚姻與家庭 測驗目標 體認現代社會變遷下的婚姻與家庭之問題 解 析 1 題幹提及﹕如果政府推動平價社會住宅、生育補貼、公辦幼兒托育 及減免國小學童學費等政策」,顯示是針對「沒有經濟基礎」的問 題提出解決方案。 2 針對「沒有經濟基礎」的原因,判讀資料顯示﹕未婚男性與女性 中,受此因素影響而尚未結婚的,以 30 至 34 歲的未婚男性比例 (42 %)最高。 難 易 度 易 g 一位民意代表主張:「今日臺灣發電條件豐富,政府應研究鐵路電氣化的可能 性,其經濟效益可提高人民所得。」主管交通的官員答覆:「關於鐵路電氣化 問題,美援會研究認為需再慎重,本案中央繼續研究中。」這位民意代表最可 能是: A 1930 年代,街庄協議會的議員 B 1960 年代,臺灣省議會的議員 C 1980 年代,立法院的立法委員 D 1990 年代,國會中的國大代表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 4 章當代的臺灣與世界(第 1 節政治:從戒嚴到解嚴) 測驗目標 了解戰後臺灣政治經濟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與美援對臺灣經濟重建的影 響 解 析 解題之關鍵為「美援會」,其設立的時間可追溯至 1948 年 7 月,中華 民國政府與美國在南京簽訂《中美經濟援助協定》,中華民國政府遂在 行政院底下設置「美援運用委員會」,直至 1963 年 9 月,「美援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題一 :人性化設計 主題二 :盲點與解決 主題三 :落點與志願 主題四 :網路選填..

1.本次分區競賽試題為公開試題。(試題內容將不做任何百分之三十的調整) 2.參加競賽選手應於競賽開始前 30

【第6題】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每本主題冊會提供一些探討該冊主題內容的建議問題,列舉主題冊內容大綱及學生在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常識 第二冊 單元二 奇妙的空氣 第三課: 空氣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