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培養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核心能力之教育策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培養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核心能力之教育策略研究"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培 養 視 覺 藝 術 產 業 經 營 管 理

人 才 核 心 能 力 之 教 育 策 略 研 究

(Th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ies for Management

Talents of Visual Art Industries)

吳國淳

(

Wu, Gwo-Chuen

)

摘 要

視覺藝術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中所含概之一類產業,創意產業具有 一個特質即是以人才為創業最主要的資本,人才的素質是推動產業健全發展的 基礎,人才培育的內容有其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的重點將討論視覺藝術產業之 經營管理人才將來在職場工作中需要具備的基本核心能力,這些能力原則上適 用於不同規模及屬性的視覺藝術產業;臺灣地區高等教育藝術及設計相關學門 長期以來負責視覺藝術產業核心創作人才養成的教學,較少關注經營管理人才 之培育。自從近年來將文化內容轉換或加值的「體驗經濟」活動盛行後,視覺 藝術創作結合產業發展的概念顯得日益重要,於是促進及傳播視覺藝術內容發 展之經營管理人才培育,亦成為人文藝術及管理學門開始關注的研究領域。 在課程規劃及教學中,培養未來可能從事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工作的人力 具備某些素養、態度、視野和能力是本文論述重點。論述的內容來自於文化創意 產業及藝術管理相關研究文獻探討、產業個案觀察分析發現,並結合筆者在教學 場域之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以期在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之教育策略研究 本文作者現職為國立東華大學視覺藝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2)

領域建立初步的討論內容。

(3)

Th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ies for

Management Talents of Visual Art

Industries

Wu, Gwo-Chuen

Abstract

Visual arts industries are comprised within the development law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s originated from the talents,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s will be the foundation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es. Respectively there is an important role for researching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substances. The key point of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on the basic core capability and accomplishment required for the management talents of the visual art industries. This basic competency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visual arts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scale and attribute. In Taiwan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related arts and design courses have been long responsible to foster the core creators of the visual arts industries, and do not pay too much attention for the manage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Ever since the popular activities of transforming the cultural contents or value added Experience Economy,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visual arts creation with industry developments becomes important gradually. In accordingly, the nurturing of the management talents to promote and propa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visual arts substance is also catching up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humanity arts and management

(4)

science.

This article is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cultivate the future visual arts management talents to be with some of the basic accomplishment, attitude, vision and competency with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 The contents of this elaboration is reviewed from the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arts management, contrived of individual industry case observation analysis, and also integrated from author’s teaching field of curriculum evolu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s. Hence to establish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framework in the field of visual arts industry management talents educational strategies research.

Keywords: visual art industries, management talent, core competencies, educational strategies

(5)

前言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係指透過系列課程教學活動培養 出來的能力。學習者在單一學科中,接受課程單元教學與教學評量,習 得知識、情意、技能等學習成果;這些成果在系列的學科課程中逐漸累 積,培養出更廣泛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又分為「一般能力」(generic competencies)與「學科專業能力」(special competencies)兩種。一般 能力包含: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 competency)、人際能力(social competency)與系統能力(systematic competency),為一般工作者在職 場中所需具備的基本態度和能力。例如:分析與綜合理解力、學習與解 決問題、知識應用、隨機應變、資訊管理、自主工作、團隊合作、組織 計畫、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等(王秀槐,2009)。依據藝術及文化創意產 業的文獻探討及筆者教學實踐,在本文中將討論的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 理基本能力包括:啟發參與藝術產業的視野與願景、團隊合作及整合運 用資源的能力、自我鍛鍊與自我創新的能力。而視覺藝術產業當中的「學 科專業能力」根據不同的工作類別及內容有不同的要求,最核心共通的 專業能力為藝術史及藝術鑑賞的專業知識,其次為探討視覺藝術產業生 態並找出創新經營的規則。 視覺藝術產業發展之基礎人才為核心創作工作者,其次為促進及傳 播視覺藝術內容發展之經營管理人才,極少數的藝術修復人才也非常重 要。視覺藝術核心創作工作者及藝術修復人才在臺灣地區現有高等教育 體系中已有長期及專門的科系所負責培育,本文將不討論這個範圍,而 是針對上述經營管理人才之培育進行研究。

壹、研究問題背景

「視覺藝術創作」是一個具有長久歷史的人類文化活動,文明的發 展總是先有事實而後才有理論。自從近年來將文化內容轉換或加值的「體 驗經濟」活動盛行後,視覺藝術創作結合產業發展的概念也隨之興起。

(6)

一、藝術產業人才培育概況

臺灣地區高等教育中與藝術產業人才培育相關的科系所主要分布於 藝術學門及設計學門。以 98 學年度為例1,藝術學門科系所學生數為 24,448 人,設計學門學生數為 42,600 人,培養學生人數占高等教育總學 生人數的比例為6.65%。整體而言,現階段臺灣高等藝術產業人才培育結 構以核心創作展演人才為主。然而,推動與發展藝術產業,創作展演人 才要非常優秀,而管理藝術產業發展的經營人才也非常重要。現階段臺 灣高等藝術人才培育結構中與「藝術文化及創意產業經營管理」有關的 科系所約有22 個,成立時間自 1998 年開始,自 2005 年有明顯增加的現 象2,這個趨勢主要配合社會需求及產業發展現況,亦可視為臺灣地區高 等藝術人才培育的一個重要改革。以教育部人文藝術領域99 學年度現有 系所教育目標與課程設計觀察,著重於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者有六 個,分布於藝術行政、綜合藝術、應用藝術、視覺藝術學類中,培育在 學生總計266 位3。但這些系所的教育目標並不僅限於視覺藝術產業,同 時也涉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及實務討論。

二、臺灣地區現有視覺藝術產業規模以小型居多

根據《2008 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杜紫君總編,2009)的 統計資料顯示,在2002 年時臺灣地區已經存在 3,201 家視覺藝術產業, 到2007 年數量為 2,888 個,但從業人數不可考,而臺灣地區現有視覺藝 術產業規模以小型居多,根據前引年報資料顯示視覺藝術產業組織結構 多為獨資,年營業額以 100 萬元以下最多。從臺灣地區藝術創作代理及 1 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bcode_u.xls。 2 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bcode_u.xls。87 學年度起 陸續有南華大學、元智大學、台南藝大、中山大學、北藝大等校成立藝術管理系所,本研究在 2005-2009 的統計數字中亦包含這些系所。 3 資料出處參考教育部 99 學年度大學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網址: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7858。

(7)

經紀產業不發達的實況看來,核心創作工作者自為經營管理者的可能性 應該不低。根據筆者近年來在藝術家工作室、藝廊、藝術博覽會及美術 展覽參觀訪談之個案分析發現,藝術家自己擔任作品詮釋及行銷工作的 現象頗為普遍,尤其是年輕及當代藝術創作者,核心創作工作者應該也 有學習經營管理專業的需求。觀察創意產業的生態及後就業時代的工作 特質,我們可以發現藝術產業工作者經常同時間在數個不同組織或專案 中兼職,或是一個人在某一個藝術組織中身兼數職,他們也經常擔任政 府部門委外的臨時約聘工作,尤其是在小型、社區和地區型藝文組織中, 這個現象特別普遍。

三、視覺藝術產業工作的內容及範圍

文建會網站在2004 年政策資訊內容指出視覺藝術產業包括以創作為 源頭之活動,以及衍生而出為此種創作提供服務及經營之產業。「視覺藝 術產業」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或觀念,而是一個新的「產業化」概念 的推動與實踐。其核心價值包含三項構成要素,第一、以創意為內容的 生產方式;第二、以符號意義為產品價值的創造基礎;第三、智慧財產 權的保障。視覺藝術產業的目標在於讓藝術的創作、藝術品的展覽、流 通與服務發揮高單位的經濟效益。此外,還可將其內容、形式、美學與 創意應用在服裝、廣告與平面、影像與廣播製作、遊戲軟體等設計產業 上,提昇這些產品的經濟價值。這類經濟活動則可衍生出相關的展覽設 施、經營、策展專業、市場經紀專業、藝術授權、活動規劃、出版行銷、 文化飲食與餐飲、廣告企畫、流行文化包裝等等行業,甚至帶動社會經 濟在新價值與新意義符號上的創造(文建會,2004)。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通過後,2010 年 8 月 30 日文建會發布壹字第 09920200354 號法規命令訂定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其中視覺藝術 產業的內容及範圍指:從事繪畫、雕塑、其他藝術品創作、藝術品拍賣 零售、畫廊、藝術品展覽、藝術經紀代理、藝術品公證鑑價、藝術品修

(8)

復等行業。

貳、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工作者核心能力

本文主要討論培養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之教育策略,但有關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育的研究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衡諸現有 文獻及產業發展現況,各類文創產業工作者密切交流跨界合作的現象非 常普遍,本文將引用若干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的內容加以討論視覺藝 術產業經營管理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如前文所述,核心能力的構成包 括一般能力(基本能力)及專業能力,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基於 類別及工作內容的差異將有不同的專業需求,限於篇幅,本文僅先討論 共通性高的專業能力,各類人才進一步之詳細能力指標分析將另文撰述。

一、藝術及文化創意產業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辦理之《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調查研究》 (林炎旦、李兆翔等,2008)指出產業界、政府部門及學術界認為文化 創意產業人才培育指標及策略包括:專業知識\技能、國際視野、行銷 管理\整合行銷\國際市場、創新與創業精神、智財權、品牌管理、通 識能力\人文素養、美學與品味的養成、數位化的應變能力、知識管理 等。 根據《好創意,更要好管理:第一本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體檢書》 (鄭秋霜,2007)從臺灣地區目前發展較成功的個案中觀察,例如墨色 國際、法藍瓷、浩漢設計、大可意念、老子曰、三采文化等,他們普遍 認為創意產業發展最需要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專業經營管理人才,這樣 的人力既要具有深入瞭解掌握藝術創意的獨特素養,又能夠運用商業規 則開創市場,才能同時創造藝術家、觀眾及社會的最大價值;在國際間 已建立一定品牌的法藍瓷特別強調,臺灣想打品牌,最重要的是要有國 際通路,臺灣培養了很多國際貿易尖兵,卻沒有國際通路的行銷人才,

(9)

而後者是臺灣自創文化品牌走向國際化時,最需借重的人才,因為「成 功的品牌植根於文化」,文化透過品牌去滲透到其他國家,必須靠通路, 才會全面開花結果,於是「有文化涵養的服務國際通路人才」則是目前 要發展文創產業最急迫需要培養的人才。 浩漢設計則認為公司最缺乏「真正對文化產業有熱情」的國際化與 業務推廣人才。大可意念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他們最需要「高感性想像 力,又有理性執行力」的人才。墨色國際根據其長時間經營幾米作品的 專業經驗,認為做文化品牌,前段需要的是有文化創意、但不排斥商業 規則的人,以奠定文化創意的主體性,文化品牌進入後段發展期,需要 有人文素養的產業界人才進入,帶來品牌產業化階段起飛的助力。專門 外銷臺灣茶到歐洲的老子曰提出目前文創產業最需要「駐國際市場管理 發展」人才,他們需要對國際文化及其生活消費型態有充分的瞭解。在 輸出臺灣文化品牌到國際市場一定要先做的功課是「東方流行時尚元素 影響力分析」,才能找到市場缺口,這樣的人才則必須要有非常豐富的人 文藝術素養,包括經由極致藝術的啟發以及日常生活文化的深入觀察。 以編輯出版藝術創意產業圖書的三采文化則需要「對生命有熱情, 對事物有感動的人」。有類似見解的學者品克(D. H. Pink, 2006)則認為 未來全世界渴望的人才需要六種感性能力包括:設計、故事、整合、同 理心、玩樂及意義。他認為光是提供堪用的產品、服務、體驗或生活型 態,已經不夠了;如今,無論為賺錢或成就感,都必須創作出好看、獨 特或令人感動的東西。你提供的產品不只要有論點,還要會說故事。不 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能力,能夠 綜觀大趨勢,並且無論在同業或異業中要建立關係、展現同理心而且瞭 解別人的喜好需求。這樣的人必然是個獨特的很有自我風格或魅力的 人。學學文創副董詹偉雄曾為文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是「個 性人」(詹偉雄,2010)。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具有發展價值,固 然來自在地文化歷史可提供產品的意義框架,但活用文化、顛覆形式、

(10)

創造新意義的卻是個體化創業家。 綜合以上內容,初步歸納視覺藝術產業工作者共通性需具備之基本 能力包括:具有獨特個性或個人魅力(熱情、高感性、熱愛生命)、懷抱 社會使命與願景、良好的經營管理能力(尤其是國際通路的開拓與管 理)。基於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組織化、團隊化及跨領域合作的趨勢,培 養團隊合作、整合運用資源的能力應成為基本能力之一。在本文中,配 合筆者課程及教學實踐內容,將討論的基本能力培育包括:啟發參與藝 術產業的視野與願景、團隊合作及整合運用資源的能力、自我鍛鍊與自 我創新的能力。

二、視覺藝術產業人才類別及共通專業能力

根據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彙整之《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 展方案行動計畫 98-102 年》中推動的旗艦計畫包括四項:一、電視內容、 電影及流行音樂產業;二、數位內容產業發展;三、設計產業發展;四、 工藝產業。文建會主要負責推動其中的工藝產業旗艦計畫,而設計產業 在過去五年其營業額成長率為文創產業中最高的(杜紫君總編,2009), 筆者認為這兩項產業的經營管理人才需求在未來是非常迫切的。林炎 旦、李兆翔(2010)曾參考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創意階級概念、 大陸學者向勇、澳大利亞《創意產業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 年文化統計框架》等資料歸納提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分三類:一、 文化創意部門中從事文化創意工作;二、非文化創意部門中從事文化創 意工作;三、文化創意部門中從事非文化創意工作。在該文中引用中國 大陸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2006)對文化創意人才分類 為:一、文化產業創意人才(藝術家、設計師、導演等);二、文化產 業技術人才(音樂製作人、錄音師、攝影師、總編、總監等);三、文 化產業經營人才(社長、團長、經理人);四、文化產業行銷人才(行 銷總監、市場推廣主管);五、文化產業通路經營人才(戲院經營者、

(11)

拍賣經銷商等);六、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經理、總監、總編);七、 文化產業研究人才(教授、研究員、諮詢顧問)。 本文前述之文建會有關產業內容分類,筆者認為 2004 年及 2010 年 的界定都有可資參考之處,前者的界定較有彈性,並考慮及視覺藝術核 心創作內容的應用面;後者的界定較具體,對於政策進行獎補助時較容 易區隔。在規劃視覺藝術產業人才類別及專業能力發展時,為求研究概 念上的容易溝通,基本架構採用文建會 2010 年的界定,而文建會 2004 年的界定則適合用來說明視覺藝術產業在觀念上的定義及其與其他領域 的互動,事實上跨領域的發展與合作是目前藝術創作很重要的特質,甫 通過的文創法雖將文創產業分為十六類,但產業實際的發展是互相合作 或共同應用核心內容,各類產業之間的互相交流溝通是非常頻繁的,學 習者在未來的職場中必然要具備跨領域溝通的素養。筆者根據前述文建 會 2010 年界定之視覺藝術產業範圍為基礎,並參考文化創意產業、藝術 管理相關研究文獻及視覺藝術產業個案分析資料4將本產業人才類別分為 以下六類: 4 (1)藝術管理相關文獻參考如下: 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好創意,更要好管理:第一本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體檢書、藝 術管理這一行、如何開發藝術市場、藝術經理行銷手冊、社區藝術管理、非營利組織行銷、文化 行政、藝術創業論、臺北創意散步學、創意X 創業—與 25 位成功創意人的創意對談、未來在等 待的人才、當藝術遇上經濟、東京新銳設計、日本設計的未來學、安迪沃荷經濟學、英倫創意動 力、2008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辦理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 求調查研究、創意新貴、創意亞洲現場、創意城市: 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原鄉時 尚:八倍速驅動創意經濟、創意之島:英國的頂尖設計故事、設計典藏-創意產業的文化想像、 節慶與活動管理、頂尖設計師的自我經營學、我是這樣想的-蔡國強等。 (2)產業個案觀察分析來源: 筆者實地訪查資料(未出版):日本東京吉卜力美術館、岩崎智廣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ICC 新藝術多媒體中心、東京國立美術館、京都奈良美術館、大阪民族學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故事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台南土溝村藝術社造、臺北寶藏岩藝術家駐村活動、洄瀾國際藝術節、花蓮馬太鞍文史 工作室、豐田文史工作室、花蓮富源拔仔莊、花蓮米棧角石藝術村、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花蓮 維那斯畫廊、文建會藝術創意產業博覽會、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臺北奔牛節、北美館雙年展、 台東史前博物館、高雄市美館、高雄歷史博物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臺北當代藝術館、故宮 博物院、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台東鐵道藝術村、蔡平陽木雕工作室、2010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0 粉樂町、景薰樓拍賣會、蘇富比拍賣會、臺北國際花博會、蘭陽博物館等。

(12)

一、視覺藝術創作者(藝術家); 二、視覺藝術產業技術人才:藝術總監、策展人、導覽員、攝影師、出版 品編輯、展場設計及施作、媒體聯絡人、藝術文物運輸保險等; 三、視覺藝術產業業務管理人才:藝術組織負責人、經理人、市場調查、 行銷及財務人員、藝術法律人員等; 四、視覺藝術產業通路經營人才:藝術品拍賣零售、畫廊、藝術品大型 商業展覽相關行業、藝術經紀代理、國際藝術通路人才等; 五、藝術品公證鑑價及修復人才; 六、視覺藝術產業諮詢研究人才(教授、研究員、諮詢顧問)。 本研究將有關藝術品展覽各類核心人才歸類於視覺藝術產業技術人 才,視覺藝術產業業務管理人才中加列藝術法律人員,此類人才幾乎沒 有任何專門系所在培養,但在產業運作實務當中卻非常需要。提出「藝 術法律人才」的原因在於藝術產業經營管理會遭遇許多與法律密切有關 的問題,例如在藝術品交易產生爭議、智慧財產權保障及受損求償、藝 術授權業務、藝術品失竊處理的法律程序、藝術品展示運輸受損求償的 專業法律以及藝術品公證鑑價的法律機制等課題,都是視覺藝術產業迫 切需要的專業人力。通路經營係指市場各項傳播流通藝術創作的方式與 管道,包括歷史悠久的可以稱之為視覺藝術傳統產業的畫廊及拍賣會、 各種藝術交易流通平台、專門負責行銷藝術家作品的經紀人。各類人力 需要不同的專業能力,而其共通性高者有兩類:一為藝術史及藝術鑑賞 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另一為研究藝術產業生態並找出創新經營的規則。 在本文中將討論這兩項專業能力的培育。

參、培養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核心能力之教育策略

前文已提及臺灣地區目前培育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之大學學系共 計六個,為能說明課程規劃、教學策略及核心能力之間的關係,本文僅 以筆者任教之學系課程內容及相關文獻探討結果,來討論培養視覺藝術

(13)

產業經營管理核心能力的教育策略,整理如表一,內容詳如後述。 表一 培養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核心能力的教育策略 核心能力 能力內涵 培育課程 教學策略 參與藝術產業的 願景 建立從事產業的願 景:為社會帶來一種 新價值 1.人文與藝術發展 2.藝術產業概論 3.文化與藝術資產 4.創意思考 5.非正式課程 1.個案分析 2.閱讀藝術家、產業 傑出管理者傳記 3.藝術家創作歷程觀 摩及專業經驗分享 4.實際參與藝術活動 5.學生作品討論 團隊合作及整合 運用資源的能力 整 合 資 源 解 決 問 題:創造團隊的公共 利益與福祉 1.修讀雙主修及跨院系 所學程 2.藝術展覽策劃 3.博物館導覽規劃 4.藝文節慶策劃 5.藝術管理個案分析 6.文化產品開發 7.創意產品研發 8.企畫案設計與寫作 1.教學評鑑要求團隊 合作的成果 2.社團與學會活動 3.參與藝術實習商店 工作 基 本 能 力 自我鍛鍊與自我 創新 成為個性人:把自己 的生活變成具有某 種審美價值及符合 某種風格標準的一 種作品 前述相關課程 1.觀賞及閱讀具有獨 特風格和魅力的藝 術家或重要人物的 影音作品和傳記 2.討論與分析典範對 個人的啟發和意義 專 業 能 力 藝術史及藝術鑑 賞的專業知識和 素養 能夠分析核心創作 內容的原創表現、獨 特風格與主題意涵 1.人文與藝術發展 2.藝術史 3.藝術欣賞 1.分析作品的原創與 獨特風格及其在歷 史中建立的脈絡 2.分析作品主題意涵 3.日常生活美學元素 的觀察

(14)

專 業 能 力 研究藝術產業生 態並找出創新經 營的原則 分析產業展現產品 獨特魅力與風格的 內容策略 1.藝術經營與管理 2.藝術與經濟 3.創意設計實務 4.社區藝術產業 5.藝術行銷 6.藝文節慶活動策畫 7.兒童美術學習事業 8.觀眾發展 9.藝術管理個案分析 10.企畫案設計寫作 11.藝文機構財務規劃 12.藝術文化創業 13.文化產品開發管理 14.藝術產業參訪實習 1.個案分析 2.文獻分析 3.訓練敏銳的日常觀 察

一、啟發參與藝術產業的願景

日本地區以藝術創業非常傑出的藝術家村上隆曾提出「藝術需要有 開國精神」,揭櫫了藝術產業的視野與願景。這個理念包括幾個重要的想 法:發想比技術更值得投注心力、不受國際肯定的作品就沒有意義、將 個人作品品牌化的方法要產生價值,註解更重要、以集團從事藝術創作 等(村上隆,2007)。這些想法中蘊涵幾個值得我們省思的意義,包括藝 術產業的國際化、品牌化、獨到的見解產生價值及集團化等經營管理特 質。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及臺灣文創市場有限的前題下,藝術產業國際 化已是必然而基本的趨勢,視覺文化及消費文化的興盛更使得藝術創意 產品必須樹立獨特的、醒目的品牌才能吸引觀眾及消費者的注意。藝術 創作及其衍生的文化商品或體驗如何能散發出燦爛而獨特的光芒,有賴 獨到的見解來說明、傳播、散佈訊息、激發需求、創造渴望及流行,這 些正是藝術產業的發想,發想的終極目標是樹立一種價值:每個人都應 該來體驗或擁有這些藝術文化,如此我的人生將更美好,而且我在過著

(15)

一種有趣美妙的生活,創發一種美好的生活型態正是藝術產業為這個社 會的所有人所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而發想比技術更值得投注心力的 意義即在於此,這是藝術產業有別於其他產業的獨特性,培植具有如此 社會使命願景的人,則成為藝術產業人才培育工作首要任務。 藝術或設計經常會被認為是藝術家個人的表現或少數人的生活裝 飾,但是從很多頂尖設計師或藝術家的創作思維中我們可以發現,藝術 是為全人類的生活而存在的。例如設計風格在國際獨樹一幟的日本服裝 設計師三宅一生認為,設計最終並不是要展現工藝,而是大腦、雙手、 身體、思維等等最根本的東西。對於創作,分享和互動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設計師只以自己為中心,別人是很難理解他的作品。同時,三宅一 生強調,創作不只是在表達自己或個人,而是努力為那些生活在當下的 人,作出我們應該如何在這樣的時代生活的回答。具有同樣見解的設計 師佐藤可士和則認為,藝術指導的工作是要為社會帶來一種新價值,能 夠為時代代言(朱鍔,2010)。眾多的頂尖設計師為自己的定位通常不是 設計師或藝術家,而是創造能打動人心的東西,並帶給大家快樂。他們 普遍認為設計工作者所擁有的核心價值是「溝通者」,而非「裝飾者」 (Catharine Fishel, 2008)。藝術產業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樹立生活價值和獨 特美學風格的產業,在藝術家個人表現的動機外,更存在為社會大眾提 供價值的願景。 當代中國藝術家蔡國強說明自己的藝術創作理念,無論他在日本或 美國的作品「想在作品中與大眾進行對話的企圖與本性始終存在」。中國 改革開放,他就溜到了日本,剛好碰到日本人正在熱切反省「日本的國 際化是不是就只能是西方化?」。到了美國,又正逢美國舊有的西方霸權 開始動搖,美國人開始關心多元性,也就開始關心外來文化。蔡國強對 藝術的看法是「藝術家什麼也沒做,而是通過他做的這些事情、作品, 折射了我們時代社會的問題」(楊照、李維菁,2009)這些藝術家的想法 始終深刻地在社會中實踐人文關懷。藝術創作提供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

(16)

體驗想像力和趣味,引領我們的心走向一個閃閃發亮的世界,並且經由 藝術創作實踐人文關懷與改善(變)社會。將如此的想法傳播給社會大 眾正是藝術產業基本的使命與願景。 我們可以將「願景」稱之為一種狂熱或狂想的力量,當你相信某件 事時,願景力量可以將所有異議、問題或任何事物排除,人們真的相信 自己所做的並非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改變世界,尤其是藝術產業。願景 的力量可以讓最優秀和聰明的人頭腦和心中充滿燃燒的火燄,並且將他 們團結在一起工作。 在藝術產業人才培育課程設計中,啟發願景的課程包括:人文與藝 術發展、藝術創意產業概論、創意思考、人類文化與藝術資產及各類藝 術創作課程等。而更多的啟發願景的學習活動是在非正式課程中發生, 例如師生互動、交談、討論一些活動構想、學生作品討論分析或與專家 學者進行座談時所發生的學習。就筆者所擔任的課程之教學活動設計為 例,主要透過個案分析及觀察,同時從經營管理文獻、產業個案、藝術 家(設計師)傳記、傑出管理人傳記或訪談、藝術家駐校活動(創作歷 程觀摩及專業經驗分享)、實際參與藝術活動觀察、學生作品討論分析等 等方式進行。上述個案分析對象不限於視覺藝術領域,各行各業中都存 在許多充滿熱情別具創意又能啟發願景的個人及企業,凡有特色風格者 皆為課程討論範圍,同時特別參考亞洲地區的文創事業工作者,高度全 球化國際化的企業或領導者也是討論重點。

二、團隊合作及整合運用資源的能力

從藝術創作到形成產業,其中複雜的工作內容包括發想(研發)、市 場調查、國際化業務、尋求贊助、建立通路、策劃展演、行銷、出版、 建立品牌、與同異業合作、進行觀眾研究、建立與政府、媒體和社區的 關係等等,每項工作都必須運用不同領域的專業以團隊或組織的方式來 進行。在設計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育課程時,如何發展團隊合作及

(17)

整合運用資源的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以密切貼近藝術產業工 作生態。 如我們所觀察到臺灣地區目前發展極為出色的藝術及文化創意產業 個案,包括藝術展演、各類型藝文產業、藝文節慶活動或事件,例如「華 山簡單生活節」(中子創新公司)、「蔡國強泡美術館展」(北美館)、「馬 內到畢卡索展」(北美館)、「粉樂町」(富邦文教基金會)、「國際藝術博 覽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墨色國際、老子曰、優人神鼓、雲門舞集、 十鼓擊、三采文化、琉璃工坊、「發現印度展」(當代藝術館)等等,他 們能夠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光發熱都是團隊工作的成果。產業文化強調獨 特創新的蘋果電腦設計團隊就一直使用「深度合作」「同步工程」「交叉 授粉」(Kahney Leander, 2008)等策略完成各項傑出優秀好用的電子科技 產品,這個團隊包括設計師、工程師、程式設計師、行銷人員。他們認 為整合式的工作模式是為因應複雜的挑戰。當代藝術發展的團隊化、組 織化、跨界合作已經是藝術產業存活的基本要件。 發展團隊合作及整合運用資源能力的課程設計,有非常多樣化的教 學活動,在制度上鼓勵學習者修讀雙主修及跨院系所學程,是目前一些 大學院校的做法。課程規劃設計重點在考量如何擴大學習者視野、在不 同又相關的習領域中充份接觸專業知識及社群文化,以利於培養整合運 用資源的能力。在筆者的教學設計中則強調運用分組討論、問題解決、 專題任務導向學習等教學策略,引發學習者與他人合作;在許多教學活 動的學習成果展示及評鑑標準都要求團隊及組織的整體表現。學習者必 須輪流參與校外藝術實習商店的工作,以初步瞭解藝術產業經營生態。 此外,運用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提供之公部門與地方藝術家協力合作而成 立的工藝育成中心計畫資源,以創造學習者有更多經營管理、整合運用 資源的實務機會。 重要的是在這些不同型態的學習活動中他們必須自己思考如何與人 合作以解決各種問題並達成學習任務。在大學四年的學習內容中,包括

(18)

以下發展團隊合作及整合運用資源能力的課程:藝術展覽策劃與實務、 博物館導覽規劃、藝文節慶與活動策劃、藝術管理個案分析、文化產品 開發管理、繪本企劃與製作、創意插畫研發、圖文創意產品研發、企畫 案設計與寫作等。

三、自我鍛鍊與自我創新:我創造故我在

由於藝術產業經營管理的主體為人力資本和內容,造就了這個產業 的獨特性,劉維公認為產業經營者是否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或才華會對 創意產品加分(劉維公,2010);詹偉雄則認為發展創意產業的關鍵在於 「個性人」,類似的概念就是佛羅里達(Florida Richard, 2006)所提出的 「創意階層」。要成為優秀的藝術產業經營管理者必定要比一般人進行更 多嚴厲的心靈鍛煉以及自我創新。 一個團隊或工作室、美術館以及各類型藝術產業要能夠有效運作必 然要有非常傑出的經營管理人才來組織資源,完成使命成就願景。這樣 的人才具備非常良好的整合能力及敏銳的綜觀趨勢的眼光,這是一種能 夠跨越藩籬、結合獨立元素成為全新好產品的能力。他們具備足夠的知 識知道潮流的走向,並使自己成為最好的使用者經驗專家,例如在蘋果 電腦,賈伯斯正是這樣的靈魂人物,他是領導人,負責提供願景、指導 方向、開發新產品並做出重大決策。他並沒有真正創造出什麼東西,但 是所有東西又都是他創造的。對產品怎麼做以及開發新產品具有敏銳的 嗅覺,既是產品挑選者,也是開發產品的舵手。他能夠在一堆點子中找 出主要或明星產品(Kahney Leander, 2008)。 在臺灣,廣告教父孫大偉、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都是非常具有獨特 魅力的經營者。這類的人物就像傅科(Foucault Michel)晚年提出的「主 體∕自我」觀所造就的「自我雕塑」的專家,他們將自我及生活當成藝 術品創作,不斷地自我創造、發明與超越,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生存美 學」,基本上,他們以及他們所領導的企業處處散發「原創」與「獨特的

(19)

風格」,這種存在方式把自己的生活變成具有某種審美價值及符合某種風 格標準的一種作品(黃瑞祺,2003)。可以說他們是稟持著一種「我創造 (新)故我在」的哲學在實踐一切。2010 年臺北金馬影展電影「舞動芭 黎.掌聲蕾動」讓我們近距離瞭解舞者平日如何嚴苛的自我訓練及彩排, 他們以絕對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為觀眾演出,希望觀眾可以獲得藝術的 感動。影展中另一部藝術紀錄片「我為琴狂」則非常細膩地向觀賞者展 示世界各地的鋼琴大師們如何與調音師、錄音專業工作室密切合作以及 工作過程中對聽覺藝術極致的要求和敬業態度,那種近乎瘋狂的對藝術 演出絕對完美的苛求,真實的打動每位觀賞者,而這正是藝術和文創產 業無可取代的獨特魅力所在。 精采的個人傳記、紀錄片、與藝術家個人世界有關的影音作品經常 是筆者在課程中與學生們教學互動的重要媒介。這些試圖用生命的全部 在宇宙中留下印記的藝術家或重要人物,對我們的世界中已造成莫大重 要的影響,他們的個人魅力透過傳記和影音創作,同樣可以深深打動學 習者的心。在課程中觀賞過的作品包括:「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波特 小姐」、「潛水鐘與蝴蝶」、「莎岡日安憂鬱」、「This is it」、「安妮的海灘」、 「茉莉人生」、「畢卡索與蒙得利亞尼」、「舞動芭黎.掌聲蕾動」、「我為 琴狂」、「歐基芙」等等。傳記則有:《藝術創業論》、《我是這樣想的》、《賈 伯斯在想什麼》、《柔軟成就不凡》、《總裁獅子心》等等。絕對的才華當 然是很重要令人激賞的特質,更重要的這些對當代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個 性人,他們的生命是如何的樹立典範,不只是有形的產品或作品,而是 提出一種「我創造故我在」的價值觀。她告訴我們每個人,要如何將自 己的才能、興趣、人格鍛鍊與發揮到極致,並且用你的一輩子學習如何 生活,尋求自我轉變,把自己的生活變成具有某種審美價值及有獨特風 格的作品。 威廉.懷特(William J. White, 2006)有關成功和意義的見解也非常 獨到,值得學習。他鼓勵每位踏出學校進入職場的工作者要「第一天就

(20)

發光」,努力做出有意義的貢獻,運用自己的才幹、精力與構想,幫助公 司達成目標,而後,達成個人目標的機會也將大大提高;以他人的目標 或福祉為優先,讓個人的成就或名利居後,是項寶貴的品格,能展現這 種品格者才是在組織或機構中勝出的主要因素。真正持久的成功是為你 以及你所關心的人帶來持久的收穫。而持久成功不可缺少的四項要素包 括:快樂、成就、意義(你曾經幫助影響和鼓舞某些人,你對所關心的 人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和建立典範(legacy),典範是指你所樹立的價值 觀,這些在未來將幫助別人獲致成功。筆者認為在今日功利金錢觀甚囂 塵上的臺灣,如此無私的價值觀非常值得推廣給每一位年輕人,終有一 日,他們將破除舊習、改變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中的人們的想法。

四、藝術史及藝術鑑賞的專業知識和素養

經營或從事任何類別藝術產業都需要具備充分的藝術史專業知識, 無論是那一類的藝術產業其本質是一種內容產業。內容產業首先必須做 的工作是從作品的核心價值例如創意、藝術、歷史文化元素等創造內容 價值,而具備藝術史的專業知識是最基本的核心能力,以讓藝術產業工 作者具有深入掌握藝術創意的素養,並瞭解藝術創作的品質與價值,才 能進一步創造藝術作品的內容價值。藝術產業所有的經營管理都從內容 開始,技術都是其次的。內容的型態可能是藝術家的畫作、音樂、舞作、 裝置、雕塑、插畫、故事、想法、動漫畫、劇本、繪本、文學作品、電 影、設計、建築……等。發現作品的核心價值成為內容產業的基本工作。 藝術作品的核心價值首重「原創」與「獨特的風格」。這兩項特質都 必須放在歷史、時代和社會之中觀察比較和分析,才能看出真正的意義。 在藝術或工藝、時尚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得以發現「改變」或「產生 變革」的原因和脈絡,並找出「發展趨勢」或前瞻新趨勢的線索。依據 這些原因、脈絡和線索,據以辨識藝術家的藝術表現是否具有特殊價值, 這些作品是否提出前所未有的嶄新的可能或想法,無論新觀念或是實踐

(21)

想法的新方法,都是一種創新。所謂「前所未有」就是過去歷史當中不 曾出現的,要能夠辨識出優良作品的線索都存在於藝術史當中,作品能 不能在歷史中佔有一定的位置,是判斷傑出作品的首要指標。 具有這些價值的作品則能夠在歷史當中留名,價值最高者則是開創 新風格、為藝術史建立歷史脈絡者,其次則為「主題意涵」能夠引發觀 賞者感動、激動、或創造樂趣的程度。藝術產業依據前述有關作品核心 價值的發現與詮釋,之後進行策展及開發內容體驗活動等工作,或結合 不同領域合作開拓藝術品牌,例如出版、改編作品成為電影、設計文化 商品等等。當代視覺文化發達的趨勢,也創造更多藝術經濟的可能性。 從當代流行(或熱門)文化元素的歸納,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元素或概念 都跟「歷史」密不可分,例如:復古、古蹟、考古、經典、古典、記憶、 傳統、傳奇、傳說、神話、信仰、神秘、故事、回憶、儀式、紀錄、浪 漫、原始、原住民、少數族群、多樣化、多元文化、本土化、異國文化 等等。 有關培育藝術史及藝術鑑賞的專業知識和素養的課程設計重點包括 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藝術作品的原創表現,教學目標為鍛鍊學習 者理解與詮釋藝術創作規則的能力。課程內容包括:一、分析作品的原 創與獨特風格及其在歷史中建立的脈絡;二、主題意涵分析:藝術創作 所提出的觀點、作品所反映的跨文化或跨領域的創意與思維、藝術創作 的想像力和趣味、作品所表達的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第二部分為日常 生活美學元素的觀察,其目的在要求學習者思考如何將藝術的概念與生 活緊密結合。觀察的重點包括建築、古蹟、時尚設計(服裝、飾品、搭 配物、櫥窗)、電影、童話、小說、流行音樂、電視節目、街頭音樂與穿 著、百年老店、城市色彩與表情等等。這樣的教學設計思維希望學習者 可以整合專業知識與生活觀察,並充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判斷以 至於心領神會的感性能力。 如此複雜的能力需要長時間培育,基礎課程從當代藝術開始,進階

(22)

課程再分別從歷史演進及文化區域兩個軸線併行探討,預期學習者可以 分階段具備的藝術史及藝術鑑賞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包括:一、瞭解人文 藝術發展現象、生態及特質;二、討論、分析這些現象特質中所提出的 觀念、想法及創新表現;三、思考如何將這些意義發展、累積及再創造, 以厚實人文藝術創意產業內容發展能量。基礎課程的教學策略主要包 括:閱讀藝術家傳記及藝術家對自己作品的說明和註解、欣賞與討論不 同型態的當代藝術創作、觀賞與討論藝術家及其時代的電影及紀錄片、 美術館觀賞原作、參觀博物館重要展覽、參觀博覽會及藝術節慶活動、 觀察公共藝術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日常生活美學元素的觀察(例如居家 設計、街巷建築、櫥窗設計、街頭音樂與穿著等)、觀察紀錄展現地方活 力的藝術行動等。

五、研究藝術產業生態並找出創新經營的原則

研究藝術產業生態並找出創新經營的規則,是每位文化創意產業工 作者不斷要努力思考的議題。而在人才培育的課程中就應該開始這個訓 練,盡可能讓學習者務實的認識藝術產業的生態、文化和運轉機制。劉 維公認為 C 議題(content)是未來所有企業經營的關鍵議題,在內容消 費的趨勢發展下,所有的產業都將是文化創意產業,必須展現產品獨特 的魅力與風格。想要提高自己在市場的競爭力,企業必須發展出一套屬 於自己的內容策略,有系統的打造內容價值,缺乏內容策略的企業,將 會在內容消費的風潮中遇到經營的困境(劉維公,2010)。 剛剛起步的產業最重要在保持聚焦,在經營一段時間之後,除了從 作品的核心內容創造價值,同時可以關注主要產品會產生影響的範圍及 周邊元素,包括健康、環保、安全、法律等等;例如促進兩性平等或增 加更多的環保意識,電影「阿凡達」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個案。當然製 作電影需要很大規模的組織、資金和很長的時間,墨色國際開始製作幾 米繪本的短片也在品牌經營穩定的中後期。但一些小規模的文化創意產

(23)

業在一開始經營時就提出非常明確的環保意識及願景,例如蘑菇和阿之 寶手創館。在課程設計中必須包括不同規模、不同屬性(營利、非營利) 藝術產業的經營管理原則探討,也有一些共通適用性高的基本原則和策 略分析,課程實踐的部分特別著重在國際文化發展趨勢、少數族群及多 元文化的關注。 針對本核心能力的培養,在大學四年的學習內容中,包括以下課程: 藝術經營與管理、藝術與經濟、文化創意設計實務、社區藝術產業發展、 部落藝術營造與產業行銷、藝文節慶與活動策劃、兒童美術學習事業、 藝術行銷、觀眾發展、藝術管理個案分析、企畫案設計與寫作、藝文機 構財務規劃、藝術文化創業、文化產品開發管理、藝術產業參訪與實習 等。在各有關課程中筆者採用以下教學策略引導學習者探索藝術產業創 新經營規則。 (一)個案分析:個案的對象不限於藝術產業,適時討論出色的內容產 業。分析及歸納的主要脈絡為探索藝術產業整體變化趨勢及其動 向,分析的個別項目包括如下: 1.整體發展:組織發展、使命宣言、定位、願景、資源運用、與外 界關係。 2.內容發展:產品、服務或體驗。 3.財務規劃:財源籌措、募款、基金會或信託。 4.觀眾發展:藝術消費人口特質與類別、決定參與藝術的過程及影 響參與藝術的因素、分析各類觀眾不同需求層次的喜好偏愛、分 析消費者所理解和認同的價值內涵或形式。 5.行銷與推廣:觀察分析品牌經營發展階段特質、藝術活動推廣與 宣傳、藝術產品與服務體驗、藝術觀眾行銷策略、產品周邊影響 元素分析。 6.轉型策略:轉變與進階的組織改變(升級)策略。 7.與同異業合作的工作內容。

(24)

(二)文獻分析:藝文組織及藝術產業發展現況報告、年報、文化政策 等。 (三)訓練敏銳的日常觀察:觀察報告。採收各種點子、漫無目的探索 鄰近的地區、傾聽細節以及人們微妙的需求(渴望或野心)、實地 調查等都是常用教學策略。 (四)企畫案設計與寫作:針對特定問題與任務,設計改善方案及提出 新計畫。 (五)參與各類藝文活動、賞析各類藝文產品。

結語

藝術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發展已是全世界的重大趨勢,臺灣地區 無論在政策、教育機構或產業也急起直追加入這個領域,從高等藝術產 業人才培育的結構及產業人力現況分析,整個社會對於藝術文化創意經 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是非常高的,但實際的教育實踐是否能配合產業需求 是我們一直非常關注的議題。有鑑於視覺藝術產業工作內容及範圍的多 樣性,以及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力在不同類別各有其獨特的專業需 求,有關本文提出之四類主要人力包括:視覺藝術產業技術人才、視覺 藝術產業業務管理人力、視覺藝術產業通路經營人才、藝術品公證鑑價 人才等之專業能力指標分析及其課程規劃將是後續研究的重要方向。

(25)

參考文獻

La Vie 編輯部(2007)。臺北創意散步學 : 27 位名人的 100 種靈感基地。 臺北:城邦文化。 大前研一(2006)。M 型社會。劉錦秀,江裕真譯。臺北市:商周出版。 大衛.赫斯蒙達(David Hesmondhalgh)。文化產業。廖珮君譯。臺北縣 永和市:韋伯文化。 王秀槐(2009.7)。歐盟動態循環課程規劃模式(Tuning process)簡介。 評鑑雙月刊,第20 期。 王保進(2010.3)。導入品質保證內涵與重視學生學習成效之大學校務評 鑑。評鑑雙月刊,第24 期。 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臺北縣:稻鄉。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國內外相關政策\ 資訊內容。http://cci.culture.tw/cci/cci/law_detail.php?c=239&sn=3969 文 化 建 設 委 員 會 (2010 )。 文 化 創 意 產 業 補 助 作 業 要 點 。 網 址 : http://demo.e-better.com.tw/cci/cci/law_detail.php?c=224&sn=2035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98-102 年。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查修傑譯。 臺北:大塊文化。 布林克霍夫(Peter C. Brinckerhoff)(2004)。非營利組織行銷。劉淑瓊校 譯∕許瑞妤等譯。臺北:揚智。 布魯諾.費萊(Bruno S. Frey)(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 化政策。林秀玲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光乍現工作室(IDEA fried Studio)(2009)。東京新銳設計:Tokyo U35 new

innovative designers in Tokyo。臺北:天下遠見。 朱鍔(2010)。日本設計的未來學。臺北:商周。

(26)

伊莉莎白.希爾,凱薩琳.歐蘇利文,泰瑞.歐蘇利文(Elizabeth Hill,

Catherine O’Sullivan, Terry O’Sullivan)(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

林潔盈,廖梅璇譯。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伊莉莎白.裘芮(Currid, Elizabeth)(2008)。安迪沃荷經濟學:紐約夜 店引爆的億萬創意生產線。李佳純譯。臺北:原點。 村上隆(2007)。藝術創業論。江明玉譯。臺北:商周。 李俊明(2006)。英倫創意動力:12 位當代時尚設計大師崛起的故事。臺 北:木馬文化。 杜紫軍總編輯(2009)。2008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經濟部 工業局。 林德.卡尼(Kahney Leander)(2008)。賈伯斯在想什麼?從蘋果到皮克 斯,他的創意管理與經營哲學。高子梅譯。臺北:臉譜出版。 林炎旦、李兆翔等(2008)。經濟部工業局 97 年度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臺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辦理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調查 研究。臺北:經濟部工業局。 林炎旦主編(2009)。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炎旦、李兆翔(2010)。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策略,臺灣教育,第 665 期,11-25。 林榮泰(2008)。臺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的經營理念與未來展望。藝術 欣賞,第4 卷第 5 期,4。 林榮泰(2008)。臺灣設計產業發展現況與願景之探討,藝術學報,第 82 期,49-70。 林榮泰(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 術學報,第85 期,81-105。 林榮泰等合著(2009)。設計典藏-創意產業的文化想像。臺北:文瀾資訊。 花建(2006)。文化+創意=財富。臺北:帝國出版。 官振萱(2007)。創意亞洲現場:探索十大設計師的創意力。臺北:天下

(27)

雜誌。

奎格.居臣,潘.克爾扎(Craig Dreeszen, Pam Korza)原編(2000)。社 區藝術管理。桂雅文編譯。臺北:五觀藝術出版。

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2008)。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 活圈的思考技術。楊幼蘭譯。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約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 (2003)。體驗經濟時代。夏業良、魯煒譯。臺北:經濟新潮社。 約翰.索瑞爾(John Sorrell)(2004)。創意之島:英國的頂尖設計故事。 李俊明譯。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教育部(2010)。教育部 99 年施政績效報告。臺北:教育部。 海瑟.邁特蘭(Heather Maitland)(2005)。藝術經理行銷手冊。林潔盈, 廖梅璇譯。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韋馥初等文字編輯(2007)。創意 X 創業:與 25 位成功創意人的創意對 談。臺北:三采文化。 威廉.伯恩斯(William J. Byrnes)(2004)。藝術管理這一行。桂雅文, 閻蕙群譯。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威廉.懷特(William J. White)(2006)。從第一天就發光-CEO 為你打 開成功大門。李芳齡譯。臺北:天下雜誌。 徐斯勤,陳德昇主編(2009)。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與行銷策略。臺北: 印刻文學。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著(2004)。文化行政。臺北:五南圖書。 夏學理等編著(2005)。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臺北:五南圖書。 夏學理等合著(2005)。文化機構與藝術組織。臺北:五南圖書。 夏學理主編(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陳育平(2007)。原鄉時尚:八倍速驅動創意經濟。臺北:天下雜誌。 強尼.艾倫(Johnny Allen)等著(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陳希林,閻 蕙群譯。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出版。

(28)

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2006)。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 菁英勢力。鄒應瑗譯。臺北:寶鼎。 黃元清、林榮泰(2006)。跨文化設計—臺灣原住民文化的設計元素與應 用,工業設計,第34 第 2 期,105-110。 黃海鳴(2009)。時空∕藝術∕藝術家∕藝術消費者如何被動員--從 2008 到09 年之際臺北幾個大型藝術活動談場域的創意群聚,藝術家,第 405 期,164-167。 黃光男(2003)。藝術行政人才培育面面觀--以主持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實 踐經驗為例,當代藝術家之言,第93 期,34-43。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臺北:藝術家。

黃 文 叡 (2008)。 藝 術 市 場 與 投 資 解 碼 =Art market & art investment decoded。臺北市 : 藝術家出版。 黃瑞祺(2003)。自我修養與自我創新。載於黃瑞祺主編:後學新論。臺 北:左岸文化。頁11-43。 傑郝德.莫里耶(Gerard Monnier)(2003)。法國文化政策:從法國大革 命至今的文化藝術機制。陳麗如譯。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強尼.艾倫(Johnny Allen)等(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陳希林,蕙群 譯。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漢姆第.艾.阿塔(Hamdi El Attar)等著(2005)。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 策劃與城市行銷。鄭義愷等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曾肅良(2002)。透視藝術市場。臺北市:三藝文化。 萬煜瑤(2010)。原住民藝術發展及場域社群分析:以「原藝幫」駐村藝 術家為例,現代美術學報,第20 期,37-66。 凱瑟琳.費雪(Catharine Fishel)(2008)。頂尖設計師的自我經營學。林 安柏譯。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詹偉雄(2010.09.20):個性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2010 年 10 月 15 日瀏覽。網址: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category.php?c=236。

(29)

楊照,李維菁(2009)。我是這樣想的—蔡國強= Cai Guo-Qiang。臺北: 印刻文學。

鄭秋霜(2007)。好創意,更要好管理:第一本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體檢

書。臺北:三采文化。

鄭美華等編著(2002)。藝術管理。臺北:五南圖書。

傑夫.默吉(Jeff Mauzy)、理察.哈里曼(Richard Harriman)(2004)。 創意無限公司—有創意,才有高獲利。宋瑛堂譯。臺北:藍鯨。 劉家蓁(2005)。柏林灰色。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劉惠媛(2007)。博物館的美學經濟。臺北市:原點出版。 劉維公(2010.10.7)。C 議題是企業經營的關鍵議題。2010 年 10 月 15 日 瀏覽。網址: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 category.php? cc=236。 臺灣創意設計中心(2005)。產業界運用設計現況調查。臺北:臺灣創意 設計中心。 蘇錦麗(2009.9)。「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 月刊,第21 期。 蘇錦麗(2010.3)。確保「學生評鑑」專業知能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評鑑 雙月刊,第24 期。 蘇錦麗(2010.7)。學生學習成果評估機制-原則、指標與規範。評鑑雙 月刊,第26 期。 露絲.溫斯樂(Ruth Rentschler)等著(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 樂管理。羅秀芝譯。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雇主屬 經營蘭 花栽 培,從 事生產 管理、 蘭園清 雇主屬 經營食 用蕈菇 栽培, 從事蕈 菇包產 瓶製作 雇主屬 經營蔬 菜栽 培,從 事育 苗、生 產管 雇主領 有目的 事業主 管機關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ed, white and brown 是典型 Mark Rothko

期……在白女人身上也有綑邊的傾向,而顏色方面,陰影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 培養具問題解決 能力之進階幼托 專業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