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 - "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 -

「批判性對話及寫作」

「批判性對話及寫作」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Programme for for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SS Visual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S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rts Curriculum

Workshop on critical dialogue and critical writing Workshop on critical dialogue and critical writing

劉仲嚴博士

劉仲嚴博士

譚祥安博士

譚祥安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教育學院

(2)

工作坊簡介 工作坊簡介

♦ 第一部分

– 視藝評論教學錄影帶分析及研討

♦ 第二部分

– 視藝評論對話及寫作的教學設計

♦ 第三部分

– 視藝評論寫作的評估原則

(3)

活動 活動 ( ( 一 一 ) )

視藝評論教學錄影帶分析及研討 視藝評論教學錄影帶分析及研討

♦ 留意:

意義詮釋 = 主題內容 + 媒介 + 形式 + 情境 1) 指出並描述事實

2) 分析事實

3) 解釋 / 詮釋證據

4) 判斷 / 評價藝術作品

(4)

Portable Pueblo (1988) Robert Haozous

This is a humorous visual comment on tourists who visit the Southwest just to shop and bring things home.

Source:

Roukes, Nicholas

Humor in Art: A Celebration of Visual Wit Davis Publications 1997. p. 61

(5)

Andy Goldsworthy

Snow Circles

Rowan Leaves and Hole

Ice Spiral: Treesoul

Source: http://www.morning-

earth.org/ARTISTNATURALISTS/AN_Goldsworthy.html

(6)

Carhenge (1982) Jim Reinders

Source:

http://www.clusterballoon.org/nebraska/nebraska.html

http://www.popculturecorn.com/butter/issues/jul00/article-placetobe2.html http://www.shoppbs.org/sm-pbs-carhenge-genius-or-junk-dvd--pi-2456253.html

In 1982, a geologist named Jim Reinders built a replica of you- know-what in Alliance, Nebraska, out of 33 old cars. This was no casual thing he just threw together, but a scholarly copy. Each car is about the size of one of the slabs at you-know-where.

Carhenge violated land-use codes and was slated for removal until a booster group, Friends of Carhenge, came to its rescue.

Carhenge is a replica of Stonehenge Located in western Nebraska.

Carhenge has become a huge tourist attraction and also a center of local controversy. "Sculptor" Jim Reinders challenges a

community's definition of art and freedom of political expression.

(7)

視藝評論教學錄影帶分析及研討 視藝評論教學錄影帶分析及研討

注意教師的:

‹

態度

‹

提問

‹

回應

‹

互動

‹

教師的介入點

Art Teacher: Sharon Seim

School: Bellevue Public Schools, Bellevue, Nebraska Topic: The Commentary Islands (Grade 7)

Source: The Getty Centre for the Arts (1995). Integrating the art disciplines.

Santa Monica, CA: The J. Paul Getty Trust.

(8)

題型結構可分三種,每種題型各具特色及期望,教師宜 採平均設計原則:

1.

結構完整 (well-structured):

-- 列出三項超現實主義的繪畫特色

2.

半結構完整 (semi-structured):

-- 如果蒙特里安的作品《構圖裡的白、黑和紅》中所有 黑線重新繪畫別的色彩或改變角度,畫面的效果會變成 怎樣?

評論對話的問題類型 評論對話的問題類型

3. 結構非完整 (ill-structured):

-- 梵谷在給弟弟的書信中提及《星夜》所蘊涵的平靜神

韻勝過別的畫作,但該畫作所呈現的不是異常強烈的視

覺效果嗎?試感之所感,並說明因由。

(9)

1. 重要問題 (essential questions):

- 視藝的直接 (in art) 問題,如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對藝術的發展有何啟示和影響?

- 視藝的間接相關問題 (about art),如

從巴洛克的藝術風格裡所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情境 為何?

2. 附屬 / 次要問題 (subsidiary / secondary questions):

延伸並討論巴洛克時期麥第其家族與皇族、教延的關 係為何?

問題設計 問題設計

(10)

3.

階段性引導問題 (guiding questions):

- 重要問題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對藝術的發展有何啟示和影響?

- 引導問題

他和同時期的藝術風格有那些不一樣的地方?

為甚麼畫面空間與實物有所差別?

在畫中他要探討的是甚麼?

這對後來的藝術家有何影響?

(11)

活動 活動 ( ( 二 二 ) )

引導學生作視藝評論對話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作視藝評論對話的教學設計

♦ 五位教師為一組

♦ 根據所提供的圖片及資料,設計四至五條問題,以引 導學生從下列角度評賞作品:

– 馬克思主義 – 女性主義 – 形式主義 – 心理分析

每組討論10分鐘

(12)

Tea. Please (1994) Li Wei Han

Ceramics

(13)

Untitled (1989)

Cindy Sherman, 1954 Colour photograph, 170 x 142 cm

(14)

Illumined Pleasures (1929) Salvador Dali, 1904-1989

Oil and collage on panel, 23.5 x 34.9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15)

Red/Blue Chair (1918-1923) 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Painted beechwood,

88 x 68 x 64 cm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16)

引導學生作視藝評論寫作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作視藝評論寫作的教學設計

評賞作品

資料搜集:

作者、時代、類型、風格、功能、

情境、流變、收藏、影嚮 ...

訂立評賞方向:

形式、表現、馬克思、女性、

符號學、心理分析、解構 ...

(17)

引導學生作視藝評論寫作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作視藝評論寫作的教學設計

評賞活動:對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小組團體)

討論 提問 滙報 辯論 互評 戲劇 個人發表

角色扮演:新聞報導、購藏委員、藝術家專訪 、 藝術家自薦

(18)

評賞活動:書寫 視藝日記

書信:申請借出展品、向親朋介紹、捐出藏品

學校美術館:序言、展覽作品簡介(caption)、新聞發佈 出版圖集

壁佈 參觀報告

工作紙

評賞鞏固活動:

創作

考試

測驗

(19)

視藝評論寫作結構 視藝評論寫作結構

Hirst (1997, 96)

‹

寫作結構可分  :

1)前言 2)內容 3)結論

‹

前言切勿立即表達同意或不同意,亦要對藝術評 論大綱和作品作重點介紹,以及對術語的說明

‹

就內容而言,乃評論核心部分,對作品作出仔細 的描述、分析、詮釋與評價。討論要清晰連貫

‹

結論部分,要總結重點,重申明確立場,切勿自 相矛盾

‹

此外,要附上其它視覺資料、參考資料等

(20)

寫作內容:

寫作內容:

♦ 有關意念

作品的意念是甚麼?

這意念值得表達嗎?

它表達得如何?

(21)

♦ 有關元素和原理

–視覺元素和設計原理如何幫助傳達意念?

–作品的構圖和色彩有否幫助突顯出主題?

–能指出三原色、二次色和互補色所在嗎?

–畫面左邊的狗和右下角的石頭在構圖上有何作用?

寫作內容:

寫作內容:

(22)

♦ 有關技巧

-- 技巧是否卓越?列出三種所使用的技巧 -- 最難度最高和最低的表現方法為何?

-- 為甚麼會使用這種技巧表達?有別的取代方法嗎?

-- 如何表現質感

寫作內容:

寫作內容:

(23)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

有關描述

− 作品中的人在做甚麼?

− 估計他是何種社會階層?

− 主題為何?

− 作者是誰?何年完成?

− 用何種物料和技巧完成?

(24)

‹

有關分析

− 運用了哪些視覺元素、又怎樣組織?

− 作品似何種風格?

− 從作品的色彩運用和方法推論,作品屬新印象派 嗎?

− 使用不鏽鋼物料來表現現代文明,你 / 妳認為如 何?

− 光線如何構成輕飄和沉重的空間感?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25)

♦ 有關詮釋

− 作品可以作為控訴社會的利器嗎?

− 作品如何表現該主題?

− 黑色的馬代表何種含義?

− 珍珠、鏡子和化妝品在老婦人身邊象徵甚麼?

− 為甚麼會以黑、白、灰來表現格爾尼卡人民的痛 苦?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26)

♦ 有關評價

− 藝術的價值該如何衡量?

− 判斷這作品的好壞因素是甚麼?

− 列出好的地方和有待改善之處。

− 作品能成功傳達訊息嗎?

− 就表現主義的精神,提出你 / 妳的看法。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針對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的內容

(27)

評論寫作的評估原則 評論寫作的評估原則

是否以藝術為中心 (art-based) 建構和論述

♦ 藝術知識

♦ 理據

− 主觀的客觀性論述

− 具知性與感性

♦ 批判思考角度

− 開放性、可辯論與多元性

♦ 意念表達、組織的清晰和流暢

(28)

評論寫作的評估原則 評論寫作的評估原則

♦ 描述、分析的質感

♦ 視覺資料的運用

♦ 藝術詞彙的運用和表達

♦ 考量面向如社會文化、政治、宗教等情境考量的深 度與廣度

♦ 論述的方法組織、連貫與結構

♦ 個人的觀點和評價能力的反應

(29)

活動 活動 ( ( 三 三 ) )

評估學生習作

評估學生習作 (1 (1 最低 最低 5 5 最高 最高 ) )

‹

藝術為中心

‹

藝術知識

‹

理據

‹

批判思考角度

‹

意念表達、組織的清晰和流暢

‹

描述、分析的質感

‹

視覺資料的運用

總分: /35

(30)

圖1 周綠雲,《仲夏》,

1983。水墨/紙本。165 x 86公分。

圖2 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百老匯爵士樂》,

1942-1943。

油彩/布本。127 x 127 公分。

題目:分析及比較圖1 和圖2 作品的風格特

色,並詮釋兩件作品的意義。

(31)

Self-portrait (1936-37) Leonora Carrington Surrealism

Essay One

里歐娜拉•凱靈頓 與 芙烈達•卡蘿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with Cropped Hair (1940) Frida Kahlo

(32)

Red, White and Brown (1957) Mark Rothko

Abstract Expressionism-Color-Field Painting Saraband (1959)

Morris Louis

2nd Generation Color-Field Painting

Essay Two

Morris Louis: Saraband 與 Mark Rothko:

Red, White and Brown之比較

(33)

里歐娜拉•凱靈頓與芙烈達•卡蘿的自畫像

抽象繪畫否認將繪畫視為是現實世界的再現,僅僅藉助色彩、線條等造型要素去呈現 自律的表現世界。同樣地,一方面否定再現性,但不是去追求繪畫的自律性,而是去 探索人類心中未知世界的動向。運用各自的想像力,將夢與現實沒有矛盾地結合成一 個世界,實現所謂的「超現實」。

在凱靈頓與卡蘿的這兩幅畫中,皆依稀可看出超現實繪畫中富含的詭異、神秘元素。

畫中的凱靈頓目視前方地坐在屋內,身著西裝外套與馬術服,寬敞的房間裡只有一把 椅子,而她就安穩地坐於其上。她的前方站著一頭偽裝成斑馬的土狼,牠一樣是直視 前方地觀看著,主與僕般的關係隱藏其中。在凱靈頓後方的牆上,有一座懸浮於空中 的白色木馬搖椅,其面向著窗外飄浮著。華麗的金色窗簾外是濃密的樹林,不見絲毫 人影,只見一匹白馬奔跑著,其姿勢就如同屋內的木馬搖椅一般。

自畫像的中凱靈頓一頭蓬鬆的黑髮像是馬奔跑時飛揚的鬃毛,那窗外的白馬是否為其 身的投影呢?屋內禁錮著的木馬轉眼間變成自由奔馳於屋外的白馬,而屋內的凱靈頓 似乎在告訴她的土狼:去吧!去把我的東西追回來,不要讓它逃跑了……。若白馬象 徵著凱靈頓本身的意念,那畫中的凱靈頓還是她自己嗎?那土狼的出現又是代表著甚 麼?或許凱靈頓更想表達的是自身的矛盾情緒,相較於如夢境一般的畫面下,畫中的 人物早已不具實質意義,屋外奔跑的馬是想要逃離一切重新開始的人生,屋內的土狼 是另一個放不下過去的自己,我以為三者的互動是在訴說著她與恩斯特之間的糾纏關 係吧。如果實質的意象已經不再具有存在價值,那逃不開的原因是甚麼?是夢?還是 自己?

自畫像中的卡蘿,坐在一把黃色的籐椅上,手中拿著一把剪刀,身上穿著過大的西裝,

地上與身旁則是散落一地的頭髮。圖中短髮的她,冷靜異常地空洞眼神,或許與糾結 一地的髮有所關係吧。面對丈夫的不忠,想要藉著改變自己來轉移注意力,卻是變成 自己所熟悉的他,那同時也是傷害自己的人。改變的同時,心中一定很多掙扎,希望 能夠保留自己本來的個性,所以留著右邊的耳環,是不想證明自己已經完全被影響,

是希望能捍衛一絲最後的尊嚴吧。狄亞哥不斷地重演令自己難過的每一次外遇,就像 是牆上未分節的音符一般,反覆地活在愛情與背叛之間。

凱靈頓與卡蘿的崛起是相似的,他們同樣是嫁給了聲名顯赫.年長若父的藝術家而出 道,因此受到較多人的矚目,卻也活在丈夫的盛名之下,而備受壓力。而卡蘿從未承 認自己是個「超現實畫家」,她只是用畫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她的畫就是她的日記.

她的生命。因此她的痛苦(不論是生理或是心理)透過畫筆,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做為 紀錄版本,在畫布上使我們一覽無遺。同樣是活在強烈崇拜與愛戀下的凱靈頓,則是 有另一種領悟 她曾說:「每一樁愛情的關係總會涉及依賴 我以為 如果你是依賴

Essay One

描述︰試詳細地描述畫中看見的東西,前、

中、後景,分別有甚麼東西?

畫中的凱靈頓目視前方地坐在屋內,身著西 裝外套與馬術服,寬敞的房間裡只有一把椅 子,而她就安穩地坐於其上。她的前方站著 一頭偽裝成斑馬的土狼,牠一樣是直視前方 地觀看著,主與僕般的關係隱藏其中。在凱 靈頓後方的牆上,有一座懸浮於空中的白色 木馬搖椅,其面向著窗外飄浮著。華麗的金 色窗簾外是濃密的樹林,不見絲毫人影,只 見一匹白馬奔跑著,其姿勢就如同屋內的木 馬搖椅一般。

詮釋︰試想這幅畫中的女人與白馬有甚麼關係?

自畫像的中凱靈頓一頭蓬鬆的黑髮像是馬奔跑 時飛揚的鬃毛,那窗外的白馬是否為其身的投 影呢?屋內禁錮著的木馬轉眼間變成自由奔馳 於屋外的白馬,而屋內的凱靈頓似乎在告訴她 的土狼:去吧!去把我的東西追回來,不要讓 它逃跑了……

詮釋︰畫中的事物象徵甚麼?能否猜度事 物之間的關係?

若白馬象徵著凱靈頓本身的意念,那畫中 的凱靈頓還是她自己嗎?那土狼的出現又 是代表著甚麼?或許凱靈頓更想表達的是 自身的矛盾情緒,相較於如夢境一般的畫 面下,畫中的人物早已不具實質意義,屋 外奔跑的馬是想要逃離一切重新開始的人 生,屋內的土狼是另一個放不下過去的自 己,我以為三者的互動是在訴說著她與恩 斯特之間的糾纏關係吧。

描述︰試描述畫中的女人,

她身穿甚麼?頭髮是怎樣?

自畫像中的卡蘿,坐在一 把黃色的籐椅上,手中拿 著一把剪刀,身上穿著過 大的西裝,地上與身旁則 是散落一地的頭髮。

詮釋︰畫中人為甚麼會剪 短自己的頭髮?與作畫人 的經歷為甚麼關係?

圖中短髮的她,冷靜異常 地空洞眼神,或許與糾結 一地的髮有所關係吧。面 對丈夫的不忠,想要藉著 改變自己來轉移注意力,

卻是變成自己所熟悉的他,

那同時也是傷害自己的人。

分析 / 詮釋︰抽象繪畫和「超現 實」風格之間的分別為何?

抽象繪畫否認將繪畫視為是現實 世界的再現,僅僅藉助色彩、線 條等造型要素去呈現自律的表現 世界。同樣地,一方面否定再現 性,但不是去追求繪畫的自律性,

而是去探索人類心中未知世界的 動向。運用各自的想像力,將夢 與現實沒有矛盾地結合成一個世 界,實現所謂的「超現實」。

分析︰二人的繪畫有那些共同的

風格特色?在凱靈頓與卡蘿的這

兩幅畫中,皆依稀可看出超現實

繪畫中富含的詭異、神秘元素 。

(34)

Morris Louis: Saraband

與 Mark Rothko: Red, White and Brown 之比較

經過二次大戰的摧殘,及隨之而來的冷戰,使得環境變得十分詭異,畫家們的心理受到嚴 重的打擊,扭曲原本的價值觀,傳統繪畫無法滿足他們表現的慾望,又桎梏不了他們想掙 脫的力量;蓄積了壓抑心中許久的怨氣一股腦爆發出來,省略了外形,解構了圖案,忽視 了現實,完全用一種意念在作畫,心之所向,此刻和下一刻的變化,用色彩和簡單幾何圖 案呈現於畫面上,不假雕飾,純真的線條傳達了最真實的心靈。

1953 年 Morris 拜訪了 Helen Frankenthaler 的畫室,看到了 Mountains and Sea,染色畫法 深深影響了他,從此後發展出他獨特的運用地心引力作畫的方式。Sarsband 是讓顏料從上 面和旁邊順著流下來,再將畫布轉 180 度,使顏料回流,藉著滲透,顏料和畫布密合連成 一體,好像自然成形。

Saraband 很難從畫面上看出什麼具體的圖形,別說實物了,就連幾何圖形都不明顯。若真 要說,就是畫面兩旁隱約看的出一節一節長方形塊狀連結,中間部分就是純粹色彩的混 合,由上而下大剌剌地佔據畫面。兩種顏色之間有渲染的感覺,互相融合產生過度色彩。

再仔細看看,最下面有一些剩餘彩色區域,好像其實 Morrris 是依前後次序分層作畫:先 在畫布上染上彩色的線條方塊,第二層畫兩個綠色像瓶子的東西,第三層用橘色將綠色覆 蓋住,只剩下少部分露出來。兩旁再加上黑色螺旋,喔,似乎有一個形體出來了。那是一 個舞台,舞台上有兩個「東西」在表演,兩旁黑色的就是布幕,橘色的可能為前幕,現在 是中場休息時間先降下來。

兩個在台上表演的物品,其實是作者本身,那他正在賣力演出的同時,為什麼好像被遮起 來不給別人看?也許 Morris 小時後受過心靈創傷譬如家庭暴力等,有自卑情節,作什麼 事情常畏畏縮縮,不敢大方展現自我。本來要向別人展現他的才華,卻因自卑、扭扭捏捏,

想出場又不敢出場。大家都很期待他的表現,可是 Morris 因缺乏自信心屢屢喪失機會。

他甚至連內心澎湃的情感都找不到宣洩的出口,他不敢畫自己的面容,不敢直接陳述,才 採用這種迂迴的抽現表現手法,一種類似隱喻的修飾將鬱悶的胸懷寄託於畫中。

Red, white and brown 是典型 Mark Rothko 的特色,簡單的長方形構圖,長方形的邊模糊 不清;使用橘色和紅色等相近的系列。我們可以看到,底色是刺眼的紅色,正中央是一塊 橘色長方形,因為和紅色太相近,乍看之下還沒看出來;底下是一塊白色長方形,上方是 黑色長方形。而且底色的紅色很不均勻,白色的四周像後來才又補上一層紅色似的。黑色 的四周也是。畫面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簡單到令人錯愕!甚至誤以為是幼稚園小朋友的 塗鴉。像這種圖形,說抽象嘛,又很容易看的出是「三個長方形」;說具象嘛,又不知道 代表什麼意義?那就是由觀者自行揣摩了。

Essay Two (Summary)

描述/分析︰ Morris怎樣運用 顏料?顏料和畫布有甚麼關係?

Sarsband是讓顏料從上面和旁 邊順著流下來,再將畫布轉 180度,使顏料回流,藉著滲 透,顏料和畫布密合連一成一 體,好像自然成形。

描述/分析︰畫布上的顏色怎 樣分佈? 顏色之間有甚麼關 係?

畫面兩旁隱約看的出一節一 節長方形塊狀連結,中間部 分就是純粹色彩的混合,由 上而下大剌剌地佔據畫面。

分析︰想想Morris是怎樣 作畫的?先後次序是怎樣?

好像其實Morrris是依前後 次序分層作畫:先在畫布 上染上彩色的線條方塊,

第二層畫兩個綠色像瓶子 的東西,第三層用橘色將 綠色覆蓋住,只剩下少部 分露出來。

詮釋︰你能否將顏色的運用,

以一個生動的比喻寫出來?

兩旁再加上黑色螺旋,喔,

似乎有一個形體出來了。那 是一個舞台,舞台上有兩個

「東西」在表演,兩旁黑色 的就是布幕,橘色的可能為 前幕,現在是中場休息時間 先降下來。

描述︰試縱畫面的上而下詳細描述看 見的東西。

Red, white and brown是典型Mark

Rothko 的特色,簡單的長方形構圖,

長方形的邊模糊不清;使用橘色和紅 色等相近的系列。我們可以看到,底 色是刺眼的紅色,正中央是一塊橘色 長方形,因為和紅色太相近,乍看之 下還沒看出來;底下是一塊白色長方 形,上方是黑色長方形。而且底色的 紅色很不均勻,白色的四周像後來才 又補上一層紅色似的。黑色的四周也 是。畫面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簡單 到令人錯愕!

分析

/ 詮釋: 甚麽這些藝術風格會興起

於二次大戰之後?其風格特色為何?

經過二次大戰的摧殘,及隨之而來的冷戰,

使得環境變得十分詭異,畫家們的心理受 到嚴重的打擊,扭曲原本的價值觀,傳統 繪畫無法滿足他們表現的慾望,又桎梏不 了他們想掙脫的力量;蓄積了壓抑心中許 久的怨氣一股腦爆發出來,省略了外形,

解構了圖案,忽視了現實,完全用一種意 念在作畫,心之所向,此刻和下一刻的變 化,用色彩和簡單幾何圖案呈現於畫面上,

不假雕飾,純真的線條傳達了最真實的心

靈。

(35)

而它給人想像的空間幾乎無限,因此很難猜得到作者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在我看來,

白色的代表地,黑色的代表天,中間橘色的是人-Rothko。Rothko 化身的橘色方塊,呈 現動態,正由白色慢慢升向黑色,也就是從地到天,象徵了他自己的一生,從出生到死 亡,連續漸變的過程。而後面背景是整個亮麗的紅,象徵著他希望他的一生能夠發光發 熱、非常成功,給世人崇拜仰望。看橘色的方塊周圍和紅色背景交界處模糊不清,象徵 他希望融入人群,和人們有許多互動。雖然一步步邁向死亡是人類必經的過程,無法挽 回也不能逆轉,但是只要能有所貢獻,從事有意義的事情,到行將就木時也可以自豪地 說一生了無遺憾。

雖然兩幅畫都屬於抽象表現主義,但是 Morris 的抽象是把具體的形象抽離,用別的物品 代替,我們還看的出他畫了一些若隱若現之物,儘管模糊,卻明白他畫了什麼東西;

Rothko 的抽象已經跳脫人間其他東西的物像,一律用「長方形」代替,而用顏色的對比、

調和、互補述說感情。當然這兩位分屬於第一代和第二代色域畫家,當然有他們風格的 不同,如一個用染色畫法,一個用油畫,只是不論從書上或電腦螢幕上觀看作品,很難 知道是怎麼畫的,或經過哪些特殊處理,只能就畫面加以分析詮釋。

對於抽象表現主義,尤其是色域繪畫像 Rothko 的作品,我都有一個疑問。上次在美術 館看到一個白底的畫,上面只有一個正方形黑框,其他什麼都沒有,我就很懷疑這樣也 可以拿出來展覽?這種我也繪畫啊。難道從名畫家手中出來的就特別不一樣?如果我也 畫一個一模一樣的構圖,有誰分辨的出是我還是 Rothko 畫的?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

因為畫出偉大作品所以讓畫家出名?還是因為是名畫家,所以都是偉大作品?我們人常 有以偏概全的錯覺,用部分表現來斷定一個人,如功課好的學生是品行也好;社會不接 納前科犯等。雖然人人都曉得這是個錯誤觀點,但還是不知不覺陷入此偏差概念。國王 的新衣不就是最諷刺的笑話嗎?

關於詮釋一個作品,從作者的背景、時空、心理、經驗等等推論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 是每個人想法不同造成解釋的差異,有可能天差地遠,難道沒有正確答案嗎?解釋得通 都可以被接受,所以藝術本身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那不是十分不精確?還有抽不抽 象的問題。一幅畫我們看的出畫的是什麼東西,每樣都很清楚,但是對畫家要表現什麼 卻完全沒有頭緒;和畫面錯綜複雜,完全找不到一個具象物體,可是我們很容易感受到 作者要傳達的想法,哪一個是具象?哪一個才是抽象?

詮釋︰畫面的顏色有甚麼象徵意義?這些 象徵與你有甚麼關係?

而它給人想像的空間幾乎無限,因此很難 猜得到作者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在我看 來,白色的代表地,黑色的代表天,中間 橘色的是人-Rothko。Rothko 化身的橘 色方塊,呈現動態,正由白色慢慢升向黑 色,也就是從地到天,象徵了他自己的一 生,從出生到死亡,連續漸變的過程。而 後面背景是整個亮麗的紅,象徵著他希望 他的一生能夠發光發熱、非常成功,給世 人崇拜仰望。看橘色的方塊周圍和紅色背 景交界處模糊不清,象徵他希望融入人群,

和人們有許多互動。雖然一步步邁向死亡 是人類必經的過程,無法挽回也不能逆轉,

但是只要能有所貢獻,從事有意義的事情,

到行將就木時也可以自豪地說一生了無遺 憾。

分析︰試比較Morris與Rothko 處理抽 象的手法? 哪一個的手法是依據物象?哪 一個完全拼棄物象? 媒介方面有沒有分 別?

雖然兩幅畫都屬於抽象表現主義,但是 Morris 的抽象是把具體的形象抽離,用 別的物品代替,我們還看的出他畫了一 些若隱若現之物,儘管模糊,卻明白他 畫了什麼東西;Rothko 的抽象已經跳脫 人間其他東西的物像,一律用「長方形」

代替,而用顏色的對比、調和、互補述 說感情。當然這兩位分屬於第一代和第 二代色域畫家,當然有他們風格的不同,

如一個用染色畫法,一個用油畫,只是 不論從書上或電腦螢幕上觀看作品,很 難知道是怎麼畫的,或經過哪些特殊處 理,只能就畫面加以分析詮釋。

判斷︰你對

Rothko的作品有 甚麼的質疑?

對於抽象表現主 義,尤其是色域 繪畫像 Rothko 的作品,我都有 一個疑問。上次 在美術館看到一 個白底的畫,上 面只有一個正方 形黑框,其他什 麼都沒有,我就 很懷疑這樣也可 以拿出來展覽?

這種我也繪畫啊。

難道從名畫家手

中出來的就特別

不一樣?

(36)

閱讀建議 閱讀建議

1. Barnet, S. (2000).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art (6th ed.). New York: Longman.

2. Barrett, T. (1994). Criticizing art: 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3. Barrett, T. (1997). Talking about student art.

Worcester, MA: Davis Publishing.

4. Barrett, T. (2003). Interpreting art: Reflecting, wondering, and responding. New York: McGraw- Hill.

5. Butler, C. (2002). Postmodern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7)

6. Feldman, E. (1994). Practical art criticis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7. Hirst, E. P. (1997). Writing about art. South Melbourn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8. Tucker, A. (2002). Visual literacy: Writing about art.

New York: McGraw-Hill.

9. Wolff , T. E., & Geahigan, G. (1997). Art criticism and education. Urbana, Il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0.Wolff , T. E., & Geahigan, G.著。滑明達譯(1998)。

《藝術批評與教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38)

11.王秀雄(2001)。《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

鑑賞敎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12.郭禎祥編 (2000)。〈教育改革下的藝術教育藍圖〉。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社區取向藝術教 育》。11-28。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

13.劉仲嚴(2004)。《藝術敎育學新論:後現代藝術敎 育》。香港,作者出版(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

14.黎明海,譚祥安,劉欽棟(2001)。《藝術欣賞, 批評 與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

eID=240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視覺藝術 體育 音樂 普通話 電腦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

譚祥安博士 劉仲嚴博士

• 測驗 (test),為評量形式的一種,是觀察或描述學 生特質的一種工具或系統化的方法。測驗一般指 的是紙筆測驗 (paper-and-pe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