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 - "

Copied!
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學與教策略 - -

「批判性對話及寫作」

「批判性對話及寫作」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Programme for for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SS Visual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S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rts Curriculum ––

Seminar on critical dialogue and critical writing Seminar on critical dialogue and critical writing

劉仲嚴博士 劉仲嚴博士 譚祥安博士 譚祥安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教育學院

(2)

目的 目的

對象為現職高中視覺藝術科教師

配合教育統籌局新高中視藝課程 (2006-2007)

涵蓋視覺藝術對話和文字評論的文獻理論和教學實踐

並非以訓練專業視藝評論工作者為目標

從視藝教育的觀點提出視藝評論對話和寫作教學的指 導方向與原則

(3)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概念

‹ 詮釋藝術的新面向

‹ 評論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 評論的展現:對話及寫作 第二部分:實踐

‹ 評論的元素:描述、分析、詮釋和判斷

‹ 評論的例子

‹ 實踐評論的挑戰

(4)

Brillo, 1964

AndyWarhol, 1928-1987

Plywood boxes with serigraph and acrylic Boxes: 43.2 x 43.2 x 35.6 cm each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5)

藝術的詮釋受後現代主義理論和思潮影響。

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 (modernism) 的本質,採懷疑 態度。

關注根源、情境、歷史及文化對構成思想和經驗的影 響。

強調知識的流動性、解釋性與非絕對性:反對普遍性 的論述觀點,容許知識的多義性,接納矛盾與衝突。

詮釋藝術的新面向

詮釋藝術的新面向

(6)

關注語言於論述中的結構功能及權力展現,强調藝術 和語言、文化和社會間的互動。

關注藝術的情境性質,尤其藝術品的生產(藝術家)

和欣賞(觀眾)情境:觀者背負著文化與歷史包袱,

將自身的經驗與歷史融入觀賞中。

强調藝術和觀賞是一種個性化的詮釋和表現:觀賞經 驗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處境下,對藝術品的個別演繹 和解讀。

詮釋藝術的新面向

詮釋藝術的新面向

(7)

《手持天秤的少婦》

1664

維梅爾(1632-1675)

油彩布本

40.3 x 35.6釐米

國家畫廊,美國華盛頓區

(8)

形式主 形式主 義 義

貝爾認為所有藝術品共有的性質乃是它們具備了有 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藝術家刻意安排下,由色彩、線條、空間等視覺元 素所組成的一種特殊的樣式。

在評賞藝術品時,觀眾要切斷所有與該藝術品有關 功利的聯想,而集中留意其形式表現。

藝術欣賞是透過直覺掌握作品的形式特質。

(9)

形式主 形式主 義 義

維梅爾透過仔細的構圖安排,讓白色的帽巾 及帽帶突出作品的唯一主角 – 少婦嫺靜沉思 的面容。

橙色的窗幔令進入室內的光線變得柔和溫暖,

為灰色的牆壁添上一抹光彩。

室內大部份都被陰影籠罩,惟獨橙色的亮光 令少婦的面龐、右手的手指及拿著的秤具更 為突出。

(10)

形式主 形式主 義 義

牆上掛著的畫作是《最後的審判》,畫面的 色彩晦暗昏黃,構成一個深色的矩形。

《最後的審判》被安排在畫的右上部份,放 滿財寶的桌子則在畫的左下部份,構成一條 對角線。

少婦的右手尾指與秤的橫杠下構成一對並行 線,互相呼應。

(11)

表 表 現 現 主 主 義 義

表現主義(Expressivism)認為藝術是藝術家主觀 想像和情感的表現。

藝術借助形象或形式將人內在的情感外化,以達 到宣洩和交流的目的。藝術欣賞就是觀眾領受藝 術家所欲傳達的感情。

(12)

表 表 現 現 主 主 義 義

表現主義強調藝術品所表達的情感,維梅爾 畫中的少婦的表現冷靜沉著,雙眼只是凝視 著手中的秤具,靜待其不再右左搖晃而達致 平衡。

少婦亦不為桌上的珠寶首飾所動。她外表專 注的表情似乎反映著內心的平靜與安穩。

(13)

馬 馬 克思主 克思主 義 義

馬克思主義(Marxism)以唯物論為基礎,視藝術為 反映現實生活的鏡鑒。

反對藝術受資本主義和社會階級的控制,回歸藝術應 為人民服務的本質。

要瞭解《手持天秤的少婦》這幅畫作,先要瞭解維梅 爾的生平事蹟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

觀者不要被少婦娟好的容貌及優雅的舉動所蒙閉,反 之,應放開我們久被中產階級所推祟的所謂「美感凝 視」,而採取一個較批判的角度看這畫作。

(14)

馬 馬 克思主 克思主 義 義

維梅爾身處十七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的荷蘭,當時經 濟繁榮,透過血腥的海上征討和對殖民地的剝削,

積聚了大量財富。

畫中的少婦沒有直接參與這些活動,但她欣然地購 買了黃金與珠寶,也需為對人與環境的剝削負起間 接的責任。

為何這少婦在秤量珠寶?誰人會購買?背後有甚麼 動機?她會在買賣的過程中取得利潤嗎?

維梅爾的作產量小,倚杖岳母的財富,得以閒暇的 心態繪畫理想化的對象、表達他個人的喜好而忽略 了普遍工人階級的實際生活與需要。

(15)

女性主 女性主 義 義

女性主義(Feminism)評論藝術作品為兩性互動、反 抗父權壓迫和女性角色重新定位的表現。

早期集中研究女性在主流藝術中被忽略以及男性霸權 的形成。

較後期以闡析女性如何被男性眼光「物化」的情況為 核心。

《手持天秤的少婦》是一幅典型的男性錯誤演繹女性 的畫作。

(16)

女性主 女性主 義 義

畫中的少婦正沈醉于一項所謂「女性」的活動:細 緻地稱量珠寶,盡顯少婦溫柔、謙卑和嫻淑的女性 特質。

少婦與聖母瑪利亞均穿上藍色的外衣與流露出婉約 的眼神,透出視覺上、道德上及宗教上的美 – 典型 的男性對理想女性的投射。

「母妻同體」的理想典型為父權社會的男性提供了 心理上及身體上的支持。

(17)

女性主 女性主 義 義

從窗外透入的光線,一般來說,代表了耶 教文化的神 – 一個以男性形象出現的神。

這道光為少婦所展現的女性美德鍍上神聖 的光輝,她的存在是由神(男性)所賜予,

亦得了到神(男性)的嘉許。

(18)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學說 學說

弗羅伊德學派與心理分析學說關注創作者 內在生活的象徵符號表現以及藝術家受壓 抑性欲的表現。

畫左下角暗藍色的布,形狀奇怪;桌面上 的布卻形成了一個長形的縫隙。深暗的洞 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形狀投射。

(19)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學說 學說

這個在畫面上錯置的生殖器官,反映了畫家維梅 爾將少婦與她的性別分割的潛意識。

將少婦的外衣與桌面上的布同樣賦與藍色,並非 純粹出於美感上的考慮,實是維梅爾不自覺地將 二者聯繫上了 。

對男性來說,女性的生殖器官包藏了男性被閹割 的恐懼,以及引致死亡的威脅。

(20)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學說 學說

維梅爾在藍布所形成的「洞穴」旁邊,繪畫了一串串 的金項鏈和珍珠煉。

女性的生殖器官既是死亡的象徵,也同樣是誘惑的來 源。

畫面上錯置的生殖器官不單象徵維梅爾于孩提時除去 性欲的願望,也透釋出他未能公開承認自己對性欲的 渴求。

桌下像蛇一般形狀的物體,象徵著畫家本身的男性生 殖器官,加強了此畫的主題 - 性是十分重要,但也難 以安置。

(21)

符 符 號 號 學 學

符號學(Semiotics)視藝術作品為符號(sign)、

意符(signifier)和意旨(signified)所構成。

三者建構、統領藝術作品背後的象徵和文化含意。

(22)

符 符 號學 號學

畫中少婦以秤衡量珠寶的重量,再判斷其價 值,與《最後的審判》的主旨如出一轍。

《最後的審判》描繪在審判之日,耶穌坐在 皇座上評斷世人的一生的善惡生死,並作公 平的賞罰。

耶穌的形象出現在少婦的頭上,高舉的雙手 及臂與畫中央的天秤互相輝映。

(23)

符 符 號學 號學

耶穌的判斷是永恆的;而少婦的判斷則是短暫的。

二者的結果雖有分別,但卻同樣謹慎著意。

少婦所持的秤上是空無一物,意味著少婦的動作 只是一種象徵,很可能她所衡量的並非在世的物 質,而是一些靈性上的事情。

(24)

符 符 號學 號學

窗旁的鏡子代表著對自我的追尋與反思,道出她 需為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判斷,而這一切到最 後都需受神的審判。

珍珠代表世俗的繁華,少婦身穿的藍色外衣在繪 畫聖母瑪利亞時才會使用,加上其典雅的姿態及 眼神,少婦象徵瑪利亞不言而喻。

(25)

解 解 構 構 主 主 義 義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重視去中心化,

並強調個人對藝術作品詮釋的開放性。

觀者針對單一視覺文本的解讀提出質疑,而開放 文本解讀的結果使藝術意義更趨多元。

(26)

解 解 構 構 主 主 義 義

婦人以她的右手,亦即正義之手持天秤,而她的 左手則扶在桌子上,以支持自己的身體。

在基督教文化裏,左手代表罪惡;桌子則與牆上

《最後的審判》相對,代表世俗的、醜惡的世界。

是否意味著天秤所象徵的公義,也需要依賴世俗 的支持,以令天平不致失去平衡。

(27)

解 解 構 構 主 主 義 義

畫的光源代表神。天秤是一種日常的工具,

稱量的結果通常可信真確。究竟這畫的信息 是否傳遞著某種隱藏著的真理?

《最後的審判》畫中被咒詛的人剛巧被少婦 的頭和肩擋住,是維梅爾不願我們看到這群 將要下地獄的人?

(28)

解 解 構 構 主 主 義 義

細心察看畫的上方繪畫了一個小洞和一隻釘。它 們有甚麼意義?是為了構圖美觀嗎?

假設釘上原本掛著的是十字架,而小洞則是原本 掛了維梅爾另外一幅作品的釘孔。為甚麼會有二 者的出現?

小洞(hol)荷蘭語解作小洞(hole)和空虛

(hollow)。維梅爾是否想道出人生的空虛才是 本畫的主旨呢?

(29)

小結 小結

運用不同的美學角度評賞藝術,可擴闊我們思考藝術 的方式。

幫助我們整全、更有系統地研習藝術。

不同的學說互相砥礪,更能讓我們反思習以為常的觀 點。

每個觀點都蘊含了獨特哲學背景及其引發出的議題和 關注點。

除了從感性直觀的方法看藝術,更應探索對藝術各種 的論述及其論據。

(30)

對 對 教 教 育 育 的 的 啟 啟 示 示

評論本身並無單一或絕對正確、能完全無誤地解讀和 詮釋藝術作品;無唯一準則和方法。

不同理論之間亦相互矛盾。

抱持某一種單一的理論進行視藝評論較不符合一般高 中視藝教育的精神,亦會使學生容易誤解,採用狹窄 的視點理解藝術。

視覺藝術教育的宗旨,為開拓學生的視覺經驗,運用 多元化的視覺思考,去感知和創造,論述和理解藝術 在社會和文化中的意義,從而發掘藝術的核心價值,

並經歷美感經驗。

(31)

視藝評論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視藝評論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 藝術的思考、分析和評論起始、過程至終結,

都離不開透過語言或文字作出思辯和論述。

‹ 語言或文字豐富了人類對藝術的理解。

‹ 語言或文字能對藝術的結構、關聯和整體作描 述、分析,詮釋當中的意涵,並且作出評價。

‹ 藝評的論述乃一種思考在人類社會中,藝術之 所以為藝術的過程和結果。

(32)

Weitz (1972)

‹ 藉藝術語言對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回應。

‹ 加強對藝術的理解與審美,以及藝術在社會中 的角色重要性。

Barkan (1962, 1966) & Munro (1956)

‹ 學校裡的藝術評論乃達到、實現理解和欣賞藝 術的目的的重要工具。

視藝評論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視藝評論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33)

評論的展現:對話及寫作 評論的展現:對話及寫作

在視藝課堂(包括在一般教室、視藝教室、戶外考 察、藝術館和博物館參觀等進行的教學活動)中透 過語言,針對:

‹ 特定主題

‹ 議題

‹ 觀念

‹ 藝術家

‹ 表現手法與效果

‹ 媒介

‹ 創作理念

‹ 視藝產品

‹ 視藝現象

‹ 意義等

(34)

‹ 根據視覺資料,由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有組 織和結構、系統而邏輯地論述意見,並作出回 應。

‹ 激發和培養學生視覺思維與視覺認知的表達、

分析、詮釋和判斷能力。

‹ 學習以語言論述藝術家、藝術創作、作品和藝 術表現與社會文化情境等的關係,由邏輯思辯 作判斷和評價,理解藝術的意義,建構對藝術 的認知。

評論的展現:對話及寫作

評論的展現:對話及寫作

(35)

‹ 四個元素並非一套依循的公式或步驟。

‹ “老師真的想讓每一個學生都對每一件藝術作

品按同樣步驟進行描述和評價嗎?這會非常單 調乏味,耗時費力…老師希望學生會以一種機 械的方式對藝術作品作出反應嗎?” (Wolff &

Geahigan著,滑明達譯,1998,194-195)

評論的元素:描述、分析、詮

評論的元素:描述、分析、詮

釋和判斷 釋和判斷

(36)

‹ 作品的特徵描述

‹ “一個資訊的收集過程” (a data-gathering process) (Barrett, 1994, 22)

‹ 以生動為原則

‹ 主題及內容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描述所指 描述所指

(37)

‹ 內在資訊 (internal information):源自藝術品 1) 主題內容 (subject matter)

2) “ 作品中的人、物件、地方和事件 ” ( the persons, objects, places, and events in a work of art) (Barrett, 1994, 23)

3) 媒介 (medium)

4) 形式 (form) (Barrett, 1994, 22)

‹ 外在資訊 (external information) / 情境資訊 (contextual information)

(38)

分析所指 分析所指

‹ 視 覺 元 素 ( visual elements) 與 設 計 原 理 ( design principles)

‹ “智慧的觀看”(intelligent seeing) (Tucker, 2002, 25)

‹ 視覺效果

‹ 詞彙(vocabulary)運用、描述和掌握,更成為捕 捉、發現和欣賞影像的重要因素 (Tucker, 2002)

(39)

詮釋所指 詮釋所指

Barrett(2003)

‹ 要給一件藝術作品怎麽樣的評價就必須依靠怎 麼樣的詮釋。

Sullivan, (2005, 18)

‹ 藝術的意義是“被製造”而成,而非透過“發現”

(40)

詮釋所指 詮釋所指

Danto (1981)

‹ 作品乃情境命定,作品的結構並非或是沒有必 要限定於線條、體積和色彩。

‹ 結構類似隱喻,涵蓋藝術的目的、作品和觀眾 的複雜關係。

‹ 作品背後有著不同社會文化情境,在不同情境 下各種符號、隱喻、結構和藝術意義等都須靠 詮釋完成。

(41)

‹ 詮釋的多樣性,如海德格對梵谷畫作的哲學評論

(42)

從農鞋露出內裏的那黑洞中,突顯出勞動步履的 艱辛。那硬邦邦、沉甸甸的農鞋裏,凝聚著她在寒 風料峭中緩慢穿行在一望無際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 堅韌。鞋面上粘著濕潤而肥沃的泥土。

鞋底下有伴著夜幕降臨時田野小徑孤漠的踽踽而 行。在這農鞋內,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成熟穀 物對她的寧靜饋贈,以及在冬野的休閑荒漠中令她 無法闡釋的無可奈何。通過這器具牽引出為了麵包 的的穩固而無怨無悔的焦慮,以及那次戰勝了貧困 的無言喜悅,分娩時陣痛的顫抖和死亡逼近的戰慄。

這器具歸屬大地,並在農婦的世界裏得到保存。

正是在這種保存的歸屬關係中,器具自身才得以居 於自身之中”(海德格,1950,18頁)。

(43)

Barrett (1994, 71-78)

‹ 19 種詮釋的原則:

9 藝術作品是和某些東西有關的 (aboutness),

而且需要作出詮釋

9 詮釋是具說服力的爭論 9 某些詮釋比別的詮釋好

9 好的藝術詮釋會告訴讀者更多有關藝術作 品的事多於評論家本身的主觀見解

9 感情乃詮釋的嚮導

9 在同一藝術作品中,可容許不同的、二擇 其一的和矛盾的詮釋

(44)

9 詮釋通常根據一種世界性的觀點 (例如從哲學 或心理學出發進行詮釋)

9 詮釋並非那麼絕對的正確,但或多或少均是合 理、具說服力、具啟發性和知識性的

9 詮釋能透過連貫、一致和以及融合被判斷出來 9 一件藝術作品不一定關乎藝術家想要

9 評論者不應成為藝術家的代言人

9 詮釋應呈現藝術作品優秀之處多於差劣的地方 9 詮釋的物件乃藝術作品,並非藝術家

9 所有藝術均是它所呈現的世界的一分子

(45)

‹ 意義詮釋 = 主題內容 + 媒介 + 形式 + 情境

(Barrett, 2003, 198) 9 所有藝術均是和別的藝術有關

9 沒有一種徹底詳盡的單一的詮釋來解讀藝 術作品的意義

9 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可以從其本身的重 要意義到觀者而有所不同

9 詮釋最終乃一共有的努力,而團體最終會 自我改善

9 好的詮釋使我們看清自己,並繼續為自探 求意義

(46)

‹ 好的詮釋:

9 完整 (即已針對大部分資料作出解釋) 9 說服力

9 個人相關 (即個人經驗多於內在知識或權威) 9 耐久性 (指詮釋能經起時間考驗)

9 情緒力量 (指詮釋與觀者深層感情)

9 智慧力量 (指詮釋有效聯結藝術作品與觀念) 9 洞察力

9 視覺回應 (指通過評論者的解釋,使藝術作品 的形象能鮮明地被感受得到)

9 原創性

(Feldman, 1994, 35)

(47)

判斷所指 判斷所指

‹ 判斷的準則 (criteria) 左右不同觀點:哲學美學 觀、文化觀點和意識型,如

寫實主義

表現主義

工具論

形式主義

女性主義

社會文化暨批判理論

後現代主義

(48)

判斷所指 判斷所指

‹ 呈多樣性準則

‹ 對作品提出批判性討論 (Barrett, 1994)

(49)

‹

步驟:

1) 指出並描述事實 (即獲取進一步有關藝術作品 和藝術家背景等資料,如從藝術館展覽作品 旁的標幟說明,目的在如實地、及有先入之 見來接觸藝術作品,並且即時瞭解作品的相 關訊息)。

2) 分析事實 (即視覺語言的分析)。

3) 解釋/詮釋證據 (透過口語或寫作使描述性和 分析性的觀察緊扣,以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

4) 判斷/評價藝術作品 (即對藝術作品作出綜合 價值的品質評價 。

(Feldman, 1994)

(50)

‹ 際性模式 (interdisciplinary) 對視覺現象和產物 進行深入分析、解釋和詮釋,最後建構和評價 藝術作品對社會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 重點並非持某一特定取向對藝術作品作出詮釋 和判斷,而是更應重視學生的視野,運用基礎 知識和不同觀點作出綜合論述。

‹ 判斷是一種對藝術作品的綜合觀點的最終價值 的質性推論和陳述。

(51)

教師在評論對話和寫作教學中的角色 教師在評論對話和寫作教學中的角色

‹ 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改為學生中心。

‹ 促進者、教練和輔助者。

‹ 藉對話和文字引導學生理解視藝。

‹ 過往過於重視資料背誦和垂直線史觀的教學,

改為藝術情境的橫向的、多方面的整體論述。

‹ 幫助學生激發思考,運用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去表達觀點,以求培養學生視覺認知和後設認 知的學習能力。

(52)

評論例子一:比較 評論例子一:比較

一)《奧林匹亞》與《我喜歡黑色臉孔的奧林匹亞》

愛德華.馬奈 (Edouard Manet)。《奧林匹亞》。

1863。油彩 布本。

130.5 x 100公分。

拉里•里弗斯 (Larry

Rivers)。《我喜歡黑色臉 孔的奧林匹亞》。1970。

混合媒體構成。104 x 198 x 86公分。

(53)

A同學

現代以及當代的藝術家,很多時候也會對經典時代,

特別時印象派盛行時期的大師作品,作出參考,並改造 它的內容,把當代的元素加到其中。這種作品繼承了過 去,又與時代配合,故很多藝術家也創作這種作品。

Edouard Manet 在1863年創作的 Olympia。這張畫 作是以平面的布本油彩呈現。Manet 是早期印象派的始 創畫家,早期是以寫實畫作為主。在這個時期的畫作,

人們已對長期的寫實感到厭倦,正發展一種新的藝術潮 流。因此,這時期的畫作已漸趨不寫實,有平塗的傾向,

卻又未能(象) 像印象派般對顏色作出深入的研究,故仍 未發展出以互補色繪畫陰影的技巧,陰影和暗的位置仍 舊以啡色處理居多,也仍有有黑色畫於畫作之中。

(54)

這張畫作,就是正正處於寫實派和印象派的過渡

期……在白女人身上也有綑邊的傾向,而顏色方面,陰影 和暗的部分也只用了啡色處理,而非互補色,而黑人和貓 身上更有部分以純黑色來描繪。這張畫採用了平展式的構 圖,帶出一種正經、莊嚴的感覺,也把主角放置在中央以 突顯主角的存在。這張畫以深啡色為主色調,突顯出黑暗 的感覺,顯示出作者對社會的不滿感覺。主角和她的床則 以淺色顯示,突顯主角。Manet的畫作一向以畫不同階級 的人以顯示出不平等,而這張就顯示了(歧)妓女和(庸)傭 人的社會地位低,也以黑貓的尾巴帶出作者感到的社會問 題。

(55)

Larry River 這張畫是參考 Olympia,並如我在引言中 所說的一樣是當代一種重組作品的創作方法。這件作品出 現了兩個奧林匹亞,兩個(庸)傭人也有兩張床和兩隻貓,

可是,白人變了黑人,黑人和貓也變了白。這顯示出作者 對黑白膚色的種族歧視感到的問題和不滿,認為白人不是 高人一等,種族間應該地位平等。此外,這件作品也捨棄 了舊作的背景,有選擇了以立體卡紙方式(程)呈現,給人 天大的震撼,並使作品的人沒有了一隻眼,而表示不想看 現不平等世界。

(56)

兩件作品十分類(此)似,因為事實上新作是參考了很 多舊作而完(感)成的,故大致顏色和構圖也十分類近,也 同樣以貓尾作符號提問,兩作作品的背後意義也接近,

都是顯示社會的不平等。兩件作品也有不同之處,新作 是舊作的雙倍,但新作沒有深色背景,少了黑暗感覺。

另外,新作是以立體方式程現,而非平面,故美有感染 力。最大的分別是,舊作突顯的是階級不平等,而新作 則把舊的黑白人貓交換而顯示出種族的不平等。藝術創 作的潮流,是承照舊作的傳統,然後卻打破部分東西,

加入時代元素,而這種參考舊大師作品然後創新的製作 方法,就充分表現了這種一直以來的藝術潮流特色,而 我也認為這類作品能帶給觀眾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 考,十分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57)

B同學

圖3 有描繪空間,二人處身在一間幽暗的房子,背景 的幽暗近乎將黑人奴婢淹沒於房間之中,不過黑人奴婢身 穿白衣才得以顯露,相反,女神則表現得很光亮,近乎沒 有陰影的胴體躺在皺摺不怎麼突顯的軟褥和枕頭上,使衪 成為畫中的焦點,成為主角;圖4 純粹以不同材料,除了物 件數量(隻)雙倍外,只表現了床褥、女神、奴婢、花和貓,

沒有表現背景,圖4 的作品放置於白色的牆子前面,與圖3 幽暗的房間背景形成強烈的對比,白牆子使黑人奴婢比白 人女神更顯著,下半部分,黑人女神躺在白人女神前,白 人奴婢站在黑人奴婢前,這使前景更加突出,陰影則靠紙 版厚薄去表現。

(58)

馬奈在圖3 的作品實[際]上是要反映當年巴黎的娼妓問 題,圖3 的作品雖然名為《奧林匹亞》,這是一個(臘)希臘 神明居主的神聖地方,白人女子應該被視作女神,但祂不 (反)但身體祼露,而且擺出的姿態不是英明,而是誘人,祂 的目光直視觀眾,身上有飾物,這個樣子就如紅燈區妓女 招攬生意的手法,也反映出當年黑人(於)在歐洲各處,在歐 洲各處(有)不同人的奴婢,包括妓女,當時的法國巴黎是歐 洲重要城市,經濟發達,娼妓與黑奴問題便更嚴重了。

(59)

里弗在圖4 的作品雖然是複製馬奈的作品和加添自己 的主意,但也是反映(問)同一問題,他是一位美國畫家,

1970年雖然跟圖3 作品年份相差近一百年,但他(讓)認為娼 妓和黑奴問題一直沒有消失,特別在當時的美國,大部分 白人仍堅持一份優越感,歧視黑人,而(倡)娼妓問題在商業 發達的地方就更難避免,故藝術家以馬奈的作品表達同一 主題,更提出「為何不讓黑人當主人,白人當奴婢」的疑 問,這正在作品的前景表現了。由此可見,兩人的作品都 帶有諷刺時弊的成分。

(60)

二) 《香港紀行》與《灣仔杜老誌道》

吳冠中。《香港紀 行》。1998。墨彩 紙本。尺寸不詳。

江啓明。《灣仔杜 老誌道》。1988。

水彩 紙本。53.75 x 77.5 公分。

(61)

A同學

大綱:

相同之處

‹ 同是以「香港」為題材。

‹ 借景物表現對香港的感情。

‹ 寫生 相異之處

‹ 《香港紀行》水墨畫以黑白灰明暗表現空間多點透視 法新水墨風格

‹ 《灣仔杜老誌道》水彩畫以色彩和明暗表現空間一點 透視法寫實風格

(62)

吳冠中的《香港紀行》以香港的海旁為描繪對象,

從畫中所見,我們能夠清楚地辦認香港海旁的面貌,例如 有舨船,中銀大廈等。而樓房一直延至山上,而且樓與樓 之間十分緊密。

而這作品用了水墨為創作媒(界)介,畫家本身又是新 水墨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是新水墨的風格,對 水墨掌握亦十分好,作品墨色有濃淡五(淡)色,又用了中 國傳統水墨畫的多點透視法,表現空間感,營造樓屋的層 次和樓房的多的視覺效果。而且樓房以點、綫、面的造形,

實為簡約。從畫中的筆觸來看,海面的筆觸是十分流動,

墨隨筆走。而後面的山、樓帶有粗而有力的筆觸,表現山、

樓的氣勢。

(63)

畫家刻意地繪畫維海的面貌,表現樓房的多、氣勢。

江啓明的《灣仔杜老誌道》以灣仔的杜老誌道為描 繪對象,從畫中所見,畫家細緻地繪畫了香港一些古老的 樓房,而後面又繪畫了一些新式的樓房。而古老樓房下有 名紅衣打扮時尚的女子走過。

作品用了水彩為創作媒(界)介,作品用了寫實風格,

畫家用了熟練的技巧把古房子細緻地描繪,寫實能力十分 強。能清楚地一窗、一草。畫家刻意地細緻繪畫舊房子。

(64)

B同學

均是以香港地方為繪畫對象,但是圖 9 畫家吳冠中 所繪畫的是香港的維多利亞海景及背後的高樓大廈,繪畫 物料選用墨彩來表達,這是約1998年的香港風貌。另外,

畫家江啟明於約1988 年所繪畫的灣仔杜老誌道,畫中的建 築物群主要是住宅用途的建築,主要樓層只有三至四層,

而繪畫的物料是選取了水彩。

(65)

其實,從兩幅圖中我們可得知香港於1988 年至1998 年間香港的建築模式的轉變,還有香港的本土工業、經濟 的轉變。在1988 年左右,香港的經濟仍然以工業為主,當 時的香港仍未發展金融貿易行業,而市民亦大多居住在環 境欠佳的唐樓。而在1998 年,可在圖9的作品中反映出當 時香港的狀況,經濟已經轉型,政府及發展商均以商業大 廈為首要建築,而且大廈的發展樓層越來越高,看見的都 是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矮小的已漸被淘汰。

(66)

建築物的建築風格大大改變,從從前的住宅變得更多 的商業大廈,而且越漸以外貌及設計風格取代實用性,中 環,灣仔等都由小市區變成金融中心另外,圖 9 的畫家的 表達手法跟圖 10 的大大不同,圖9的作品是墨(形)彩繪成 其大胆有力的筆觸容易可見,畫法比較快速和瀟洒,令人 感覺較為急速。相反,圖 10,的作品是以水彩畫法,相 比起圖9的景物較為寫實,而且畫得較為細緻,感覺亦較 為古舊,與(國)圖9的香港(斬)截然不同。

(67)

香港雙年展2005作品評賞 曾章成

孽 2005 炻器

8 ×200 ×38cm

評論例子二:參觀評論 評論例子二:參觀評論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2005-2006 6B 溫桂文

張麗珊 老師

(68)

在一個黑色的長櫃上,一些武器殘骸 (朳槍、手槍、

手榴彈、子彈) 散落著。武器的傷口,溶化著,好像流出

紅色的血,血肉模糊。如果細心地看,武器就像與人結合,

有血、有肉、有腸、有手指……武器殘骸一字排開,給人 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彷如一條血路。而且,殘骸放在黑 色的盒上;黑色除了能突顯紅血,也能給人嚴肅、冰冷的 感覺。如果將作品放在正方形的枱上,則沒有廣大及連綿 不斷的感覺,反而會變成得雜亂。由此觀之,作品的展示 方式其實非常重要。作者用炻器爲媒體,表現他對所謂文 明世界的看法。炻器做得很精細,好像在暗示人雖然有精 密構造,卻是像陶瓷般脆弱。這件作品令我想到中東地區,

以至世界各地永無止息的戰爭。人與武器,與生俱來地連 繫著不能逃脫的命運。武器對恃,人的相殘;這惡性循環,

究竟何時了?

(69)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2007

3A 梁倩思 張麗珊 老師

(70)

選擇一件你最喜愛的作品,進行「評賞四步曲」。

描述

這幅書裏,有很多人,手裏拿着槍,中間有一堆紅紅的 火和飛機,最低有一堆樣子怪怪的人。

內容

畫中分三部分,有戰爭中的士兵、戰爭的經過造成的損 毀,就是一下子把地方變成火堆、又有受苦的人民,他 們樣子痛苦。整幅畫都沒有一個愉快的表情。

(71)

視覺元素 / 組織原理

畫中多用粗而彎的線條,上色方面,用中鮮明的顏色作畫,

大多用藍、紅、綠、黃四色為主。人物方面,多用冷色而 中央是用了暖色,臉部畫得比較深色,帶出他們的心情。

畫中也用了一些近似色,加深效果,這幅畫很有動感和節 奏,尤其是中間的火。下面的人比較大,帶出了近大遠小 的視覺空間。

感受 / 評價

這幅畫在遠遠看來,顏色很明亮,很吸引,近看畫中戰爭 的(程)情景,就看出它的意思。戰爭不但造成自然災難,

更加傷害不少人民,因此而喪生。人們彼此攻擊,使用的 武器促成戰爭的衡突形成。要解決衡突,人民過着和平的 生活,是戰爭時期很難發生的,但是當時每人的希望,所 以我們要珍惜現有的一切。

(72)

順德聯誼總會 李兆基中學 2007

3D 李昊鈞 張麗珊 老師

(73)

選擇一件你最喜愛的作品,進行「評賞四步曲」。

描述

比人大幾倍的雞在追殺一大堆逃亡中的人。另一張,則 是周一嶽。

內容

擁有禽流感的雞,象徵着H5N1威脅着全球的人類,雀鴨 的糞便,都是威脅之一。另一張則代表人類要把H5N1(致) 置(諸)之死地。

(74)

視覺元素 / 組織原理

作者利用粗及實的線條來突出人物和「大雞」,利用點畫 出窗口。剛而有力的筆勁,令雞十分兇殘。色彩上,用了 鮮豔的色彩表現出「雞」是主角,用了沉色繪出不太重要 的背景。另一張,則用鮮豔的背景襯托出魔鬼,這兩幅畫 作出強大的對比。雞在樓宇的前面。

感受 / 評價

兩幅畫成了很大對比,一是說H5N1肆虐香港;另一張說 人類要控制H5N1。這兩幅亦是角色、顏色、意思上的對 比。色彩配合。我身為人類的一份子,亦希望香港真的有 H5N1的疫苗,真真正正的如畫中一樣,控制H5N1。不像 右手邊的,被H5N1追殺。

(75)

評論例子三:

評論例子三:

工作紙 工作紙

梵谷 VS 畢卡索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2006-2007

3B 黃梓晴 張麗珊 老師

A同學

(76)

作者背景:

梵谷:壽命短、生活潦倒,作品於生時不受欣賞,

患精神病。

畢卡索:壽命長,生活較梵谷好,作品於生時已受 人欣賞,愛畫 女人。

媒介:兩幅作品均是油畫。兩幅均是人像畫。

主題:梵谷的作品是一名男醫生,而畢卡索的則是 一位女人。

(77)

內容描述:

《嘉塞醫生》:一名男士正在桌邊,手托腮沉著,

神情看起來心事重重,帶憂愁。

《坐在椅子上的女人》:一位女士正坐在椅上,

雙手合起,面部五官較抽象,有立體派風格。

(78)

視覺元素:

《嘉》:整幅畫色彩彩度不高,以藍色調作人和 背景主色,橙色調作桌子主色,有對比色效果。背 景以短的綠色線,斷斷續續,衣服上亦有白色短線,

加起來有迴旋、神秘感,感覺上質感粗糙。背景平 面,空間感不大。

《坐》:藍色主調,粗黑線條繪畫女人,質感平 滑。女人的五官 很抽象,看不清真實樣貌, 背景的 線條構成透視、空間感。兩幅畫都是冷色調為主。

(79)

感受:

《嘉》感覺傷感,不快樂,畫中人心事重重,背 景的線加上色調看起來有神秘感。自己很喜歡這幅畫 的筆觸,線條,很有個人風格。

《坐》,最愛女人的五官不整齊,難分辨,感覺 特別,聯想空間 亦因而 大大增加,想知道她真正的 樣子,線條清晰、明確。

(80)

B同學 畢卡索 VS 馬蒂斯

順德聯誼總會 李兆基中學 2006-2007 3A 梁紫倫 張麗珊 老師

(81)

作者畢卡索生前有很多女朋友,相信畫中的女 人是其中一個,首先,畫中的線條都很粗,面部都是 用了拼貼法,有空間感,但不強烈。有運用對比色:

紫和黃、綠和紅。質感很粗糙。背景是牆壁。畫中的 女人咬著面紙,留著眼淚。

作者馬蒂斯是一個大膽的畫家。這幅畫很狂野,

線條粗糙,運用了紫和黃(對比色)。沒有空間感,

背景很抽象、質感粗糙。畫中的女人坐著,服裝很高 貴。

(82)

對於畢卡索的作品,我很欽佩。 第一,畫中哭 泣的女人顯現是很傷心的,只是雙眼便透露了她的傷 感,可能是對於畢卡索身邊有太多女人或已不愛她 (所)以傷心。第二,畢卡索顯(現)然不(在)再喜歡她,

我們可以看到畫中的女人刻意的被醜化,因為面部的 顏色都是黃黃綠綠。一幅畫不但能表達畫中人的心情 也能表達作者的心情,所以我較喜歡這幅作品,難怪 也被世人讚賞。

馬蒂斯的作品同樣都是戴著帽子的女人,她應該 是馬蒂斯的女朋友,但風格和前者不同,畫中女人的 感情表達不算強烈,只有那雙寂寞的眼神。值得一讚 的是,在運用顏色方面,他很大膽,這畫有一種狂野 感覺,是前所未有的,... 。 所以這幅畫在當時來說 是很特出的。這也是它成名的原因。

(83)

評論例子四:書信對話 評論例子四:書信對話

李善琨 閒情

手揑、接板炻器 高:20厘米

闊:25厘米

(84)

親愛的婆婆:

你近來好嗎?我在視覺藝術課中學了評賞茶壺,而 且知道你喜歡一些精緻的茶壺。有一個茶壺我很喜歡,讓 我向你簡單介紹一下。

此茶壺名為《閒情》,是李善焜的作品。此茶壺色 彩配搭巧妙,加上泥色的沙泥,更突顯古舊的味道。

在外形方面,壺身像房子,壺鈕是一隻小貓,茶壺 的嘴像一扇貝殼。壺身分為上下部分,上小下大。此壺以 房子為主題,壺的重心在壺體下部,造型穩健莊重。加上 貝殼的襯托,而且窗裡看到一位男人在品嘗茶,充分表現 出「閒情」這個主題。

(85)

此壺高雅寧靜,線條流利,雕刻精細而富有真實感,

刀法嫻熟圓潤。壺嘴成貝殼狀,壺鈕成屋頂狀,壺把彎曲 成反轉的「C」。此壺形象自然逼真,精工細製,製作精 美,充分表現出平日空閒生活的情景。此壺風格獨特,突 顯出個人創作的風味。壺把、壺嘴及壺蓋上的鈕都是平日 能看見的東西,很有親切感。

敬祝

身體健康

孫女 清 敬上 六月七日

(86)
(87)

評論例子五:專業評論

泰納 奴隸船 1840年

油菜畫布 91×38cm

波士頓美術館藏

(88)

這是颱風後的大西洋落日,現今颱風一時停頓,

緋色條雲開始流動,往空虛的夜晚滑落。畫面上一半 面積就由兩大巨大的波浪所佔據,它既不是很高的波 濤,又不是近處的波浪,而是整個海面的隆起。它猶 如颱風襲擊後好不容易得到休憩而深呼吸一樣,是海 洋胸部的隆起。在此兩大波浪之間,夕陽黃金色陽光 照射,呈現那莊嚴之氣氛。像迷人的黃金色彩,又像 浴血般的色彩,點染了波浪的凹處。……以紫與藍來 表達而令人毛骨悚然的夜霧,是如此的深冷,而航向 不可知世界的奴隸船,在在令人航向死亡世界的感 覺……

(Ruskin, John. Modern Painters. London, 1843-60, pp.

376-8. 7th edition, 1867,. cited)

(89)

康斯塔伯

漢普斯特的荒野和被稱為「鹽盒」的房子,

1819-20 油彩畫布 384×670cm

倫敦泰特美術館藏

(90)

「很早我就留意到暖色系統的色彩,不一定會造 成暖和印象的風景畫,這幅畫作就證明出了我的這種 見解。天空是以英國夏天的蔚藍譜成,雲朵是以銀白 色來描繪,遠景是深藍,近景是具有豐潤的深綠樹林 與草原。康斯塔伯在畫面上為了取得暖和的畫面效果 而不喜歡把畫面弄成乾燥的感覺。暖色只用在前景的 路、採砂場、中景的民宅、工人上衣上的深紅而已,

可是整個畫面卻流露出盛夏的炎熱感。你看,馬路旁 的幾棵樹投下了的陰影,以及近景池塘上清涼藍色等 若不滋潤我們眼睛的話,就能使觀賞者在在需要一把 陽傘了。猶如休斯利觀賞康斯塔伯的〈陣雨〉畫作時 就需要一把雨傘一樣。」

(Leslie, Chares R. Memories of John Constable, London, 1981, p. 72. )

(91)

畢卡索

羔羊 - 抱羔羊的男人習作 1943年3月26日

墨水素描畫紙 50.5×66cm

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92)

〈抱羔羊的男人〉是一件人道主義的作品,然 而跟站在作品前的體驗有較大的差異。上述的看法並 沒有圖像學的依據,它是抱羔羊的人民之王?或者祈 願祖靈還鄉儀式完畢後,走向我們的一聖職者之雕像?

在素描上好像小羊的腳被捆綁,由此看來此件作品的 意義,與其說驅趕惡魔,還不如說犧牲之意涵較大。

(Hilton, Tim. Tim in Picasso’s Picasso, London, 1981, p.

80.

(93)

恩斯特 (Max Ernst) 鳥 1927

油彩畫布 162×130cm

Marseilles卡迪尼美術館藏

(94)

以線條狀描寫的雲彩為背景,在其上面安置了 兩隻木雕的鳥。天空與小鳥死骸的安置處,恰好成為 地平線。失明而比實物更鮮豔的彩色鳥胸部上,放置 了鮮麗色彩的標靶,其下的色彩台座再一次的反覆這 種色彩交響曲。我覺得死去小鳥的痛苦悲情及小鳥胸 部上的如金牌似的標靶,是對環境破壞的一種隱喻吧 (Stein, Judith E., 1989, p. 88.)

(95)

實踐評論的挑戰

教師

‹ 個人藝術學習經歷

‹ 對藝術的看法

‹ 對學生能力的假設

‹ 對學生的期望

‹ 有否給與機會

(96)

實踐評論的挑戰 實踐評論的挑戰

學生

‹ 所具備的基本能力

‹ 所具備的藝術能力

‹ 自我期許 資源

‹ 硬件

‹ 軟件 持續學習 生活應用

(97)

謝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視覺藝術 體育 音樂 普通話 電腦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

譚祥安博士 劉仲嚴博士

• 測驗 (test),為評量形式的一種,是觀察或描述學 生特質的一種工具或系統化的方法。測驗一般指 的是紙筆測驗 (paper-and-pe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