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穿越時空悠遊古今:劍橋三一
學院物理史國際研討會
邱韻如 長庚大學通識中心 yjchiu@mail.cgu.edu.tw心想事成之行
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是我多年來極為 嚮往的地方,因為牛頓、馬克斯威爾、J.J. 湯木生、霍金等大師都曾在那兒讀書、教學 與研究,在我備課與鑽研科學史的時候,總 與他們在這兒相會。我夢想在康河撐篙,到 三一學院找牛頓,當然也包括前往西敏寺向 牛頓的墓致意。有幾位同事及朋友去過那兒, 讓我好生羨慕。或許是心誠則靈吧,無意間 在搜尋科學史相關資料時,竟找到一個物理 史國際研討會在那兒舉行,在天時地利人和 下,於今年(2014 年)九月成行,奔向我夢寐 以求的倫敦,在劍橋校園待了四天三夜。IOP 物理史國際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是 IOP(Institute of Physics) History of Physics Group 與 EPS(European Physical Society) History of Physics Group 首 次合作聯合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本屆由 IOP 主辦。研討會在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舉行, 大會的主題是 Electromagnetism: the Road to Power,有全球各地一百多位關心物理學史 的學者參加。會議議程有兩天(2014/9/4~5), 加上前一天是報到日及歡迎會,第四天為參 訪日,前後共有四天。 兩整天的研討會,邀請演講(每場 40 分 鐘,共 10 場)及口頭發表(每場 20 分鐘,共 13 場)排得非常緊密,都在溫斯坦利演講廳 (Winstanley Lecture Theatre)1 舉行,這個演 講廳的座位約 120 個,每場都坐得滿滿的, 每場的發言及討論都相當踴躍與熱絡,讓我 見識到世界各國作物理史研究學者的認真與 治學嚴謹。這次研討會演講及口頭發表的主 題以電磁學的發展為主,包括電的發展歷史 與電磁學概念、馬克斯威爾的方程式與電磁 波、電磁感應、伏特的電池研究、拉塞福的 研究、線圈的發展史等等。海報發表則不限 主題,安排在研討會第一天傍晚,在雷恩圖 書館下面的長廊舉行,有長達兩個小時的互 動討論,場面非常熱絡。各國學者在海報交 流現場,問題一籮筐,而且還講得落落長, 讓我有時一頭霧水,只好回報以『聽不懂』 的無奈表情,還好他們都沒給我難堪。 這次與會的參與名單裡,除了我之外, 沒有看到其他華人,亞洲的學者也只遇到一 組南韓來的學者。有幸在第一天上午,就遇 到一位來自大陸的中科院研究員劉先生,他 這 半 年 正 好 在 劍 橋 大 學 李 約 瑟 研 究 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2 進行訪問研究, 聽聞有此研討會,特地過來旁聽。在人生地 不熟的異鄉,遇到能用同樣語言溝通的學者, 倍感親切。劉先生對台灣這邊研究科學史的 學者也都耳熟能詳,我們相談甚歡。 研討會期間,三一學院的校區不對一般 遊客開放,只有掛著研討會識別證的我們可 以隨意進出,獨享這充滿學術氛圍與智慧的 校園與展覽。除了書展外,雷恩圖書館內有 關於牛頓、馬克斯威爾、瑞利、J.J.湯木生、 拉塞福等的特展。 1 這個演講廳以曾在劍橋大學求學、任教並擔任 過三一學院副院長的歷史學家溫斯坦利 (Denys Arthur Winstanley,1877-1947)為名。 2 要認識李約瑟,可以參考這本書:潘震澤譯:《愛 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時報出版社,2010/09/23 出版(原著 Simon Winchester:The Man Who Loved China)121
三一學院禮拜堂
住在劍橋幾天,悠遊於這個頗負盛名的 學術環境,如同穿越時空與當年大師們一起 漫步校園。兩度進去三一學院禮拜堂向牛頓 的雕像致意,禮拜堂裡除了站著的牛頓之外, 還有五位坐著的雕像(圖一):一是牛頓的老 師艾薩克‧巴羅(Isaac Barrow,1630~1677), 他和牛頓同名,把盧卡斯講座(Lucasian chair) 禪讓給牛頓,之後擔任三一學院的院長。一 是休厄爾(William Whewell,1794-1866),我回 國之後才知道他發明了許多科學名詞,像 ion(離子)、dielectric(電介質)、anode(陽極)、 cathode(陰極)等字,都是他推薦給法拉第使 用的,還有我們現在所謂的 scientist(科學家) 和 physicist(物理學家)這兩個字也都是他發 明的,他擔任三一學院院長達 25 年,還寫了 不少教科書,其中一本力學教科書還被來華 的傳教士引入,翻譯成中文,這本《重學》 是鴉片戰爭之後第一部傳入中國,有系統介 紹西方經典力學的教科書。還有一位用手支 撐著頭的是被尊稱為實驗科學之父的法蘭西 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另外兩 位則是我不認得的文學家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1800~1859) 及 詩 人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卡文迪西實驗室
研討會的最後一天特別安排兩個只能二 選一的參訪行程:牛頓出生地伍爾索普莊園 (Woolsthorpe Manor) 或 卡 文 迪 西 實 驗 室 (Cavendish Laboratory)。在會前線上註冊時, 牛頓莊園行程早已額滿,因此我選擇後者, 也是我慕名許久的學術聖地。 素有諾貝爾搖籃美名的卡文迪西實驗室, 其興建經費是來自當時劍橋大學校長威廉‧ 卡文迪西(William Cavendish, 1808~ 1891)的 私人捐款,以他的家族前輩亨利‧卡文迪西 (Henry Cavendish,1731~1810)命名,於 1871 年馬克斯威爾接任實驗教授之後開始規畫籌 建,由他親自設計與監工,在 1874 年建成。 這個是一個教學實驗室,不僅讓物理教學能 系統講授,並配合講授同時進行演示實驗, 甚至學生也能動手做實驗。繼馬克斯威爾之 後,J.J.湯木生、拉塞福、布拉格等都接續帶 領這個實驗室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聽劉先生講才知道,原來位於距離三一 學院不遠的 Free School Lane 的卡文迪西實 驗室早已於 1970 年代搬遷到劍橋大學的西 校區。當晚回去查詢網路才知道,西校區離 我們所處的劍橋老校區還蠻遠的,我們認真 在 google 上規劃路線與尋找公車,以免到時 候迷路。 我穿著上面印有馬克斯威爾四個方程式 的 T 恤,從老校區出發,前往劍橋大學的西 校區,不僅遠,一路上還很荒涼。整個西校 區非常非常大,當天早上我們搭公車抵達時, 不知道是太早還是星期六的緣故,整個校區 根本就是渺無人煙,連路過的車子都很少。 從公車下車點,沿著很寬很長的 J.J.Thomson Avenue (湯木生大道) 走,找到一個很不起眼 的咖啡色二層樓建築,上面寫著 Bragg 的布 拉格樓(圖二),其大門旁寫著卡文迪西實驗 室(圖三)。布拉格樓旁,另一棟咖啡色同款 式二層建築,則是寫著 Rutherford 的拉塞福 樓。與湯木生大道平行的,是稍微沒那麼寬 的 Clerk Maxwell Road (馬克斯威爾路),大 老遠來到此的我們,以朝聖的心態把這條馬 克斯威爾路從頭到尾走了一趟。這個佔地超 廣卻毫無歷史人文氣氛的西校區,讓我覺得 好冷漠也好失望,只有這兩條路名及兩棟建 築名稍稍撫慰我失落的心靈。記得當時劉先 生曾告訴我說,他所在的李約瑟研究所離卡 文迪西實驗室舊址不遠,建築物還在,只是 裡面沒什麼東西了。我好懊惱已經沒有時間 能去尋訪卡文迪西的舊址建築,我想在那曾 經是大師進進出出的大門流連(圖四),我想 都會比這個新的卡文迪西實驗室門口還來得 有氣氛。說新,其實也已經四十年了,為什 麼看起來如此沒有人味呢?我在門口內和威122 廉‧卡文迪西合照(圖五),感覺很不真實。 我對劍橋西校區卡文迪西實驗室的失望 情緒,在今年(2014 年)12 月上映的電影-描 述霍金愛情故事的『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裡得到了撫慰。影片除了帶我重 溫浪漫的劍橋校園之外,有一幕,雖然僅短 短一分鐘,卻讓我和霍金一樣,感動到不能 自已:電影中霍金的老師把他帶到一個房間, 說這裡是 J.J.湯木生發現電子的地方,也是 拉塞福撞擊原子核的地方,就在那個時刻, 我覺得自己穿越了蟲洞來到夢寐以求的卡文 迪西實驗室。
透過科學史研究與古人結為好友
近年來筆者參加不少科學史的活動、講 座及研討會,也發現對科學史有興趣的人越 來越多,更驚覺大陸有更多學者,早已在此 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臺灣,感覺科學史是一 個冷門領域,以此研究為職志的似乎不多。 幾年前參加中華科技史學會之後,除了 每月參加例會,透過與會員們的討論,增加 許多背景知識之外,也以當時研究過卻一直 無暇深入的《遠鏡說》為主題,結合迷思概 念診斷,探討當時的幾何光學概念。結果, 在一年一篇論文及專題演講的壓力下,透過 這幾篇文章的撰稿過程,我對伽利略、克卜 勒以及當時來華的傳教士們之間的互動,有 了更多的認識與瞭解,也繼伽利略之後,撰 寫了數篇與克卜勒相關的文章。研究《遠鏡 說》一書,卻因緣際會穿越時空和伽利略及 克卜勒成了莫逆之交,還追到義大利3 以及布 拉格去朝聖。 3 可參閱邱韻如(2012):穿越時空尋訪伽利略,《物 理雙月刊》,34(3),201~207。最近參加的科學史研討會及講座
2012 年 10 月,首度參加 IHPST 的亞洲 地區科學史研討會4,之後陸續收到 IHPST 的每月會訊,由此學習瞭解到國際上許多科 學史研究的學者與書籍。去年(2013 年)九月, 東吳大學物理系在劉源俊教授的規劃下,辦 了兩場物理史研習會5,獲得許多好評。今年 (2014 年)依例再辦兩場。無獨有偶的,今年 下半年接掌台大科教中心的高涌泉教授也以 每月一場的方式,於 2014 年 10 月起按月舉 辦科學史講座系列,輪流就物理、數學、化 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等主題,邀請相關專業 人士演講,盼將大學資源和高中教學結合, 奠定全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優質文化和環境。 今年 11 月,參加清華大學舉辦的『葡萄 牙與東亞數學科學系列會議之五』6,更見識 到研究東亞科學史的國際學者們,如何用英 文來表達與論述中文的古籍資料。而且還如 願與當時我正在閱讀的與《重學》有關論文 的作者韓琦教授交流。結語
筆者進入研究學生的科學概念及推理能 力這個領域之後,常常遇到學生的概念和科 學史上概念相似的情形,讓我體會到科學概 念發展史的研究的重要。科學史的目的不只 是要確定什麼人在什麼時間發明了什麼東西, 更重要的是溯源尋根探究物理概念的發展與 脈絡、科學演進的基本法則、科學活動的本 4IHPST 全名是 International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2012 年 9 月在首爾的這場 研討會是亞洲地區第一屆的 IHPST 研討會,第二 屆於 2014 年 12 月初在台北舉行。 5 可參閱任慶運(2013) :科學史研習會側記,《物 理教育學刊》,14(2),161~164。 6 葡萄牙與東亞數學科學系列會議之五(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V) (2014/11/7-9,清華大學旺宏館),這是第五屆, 主題是歐洲與東亞交流中的文本和視覺呈現。
123 質等等。科學家的軼聞趣事可以引起學生學 習的興趣,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可以 激勵學生的學習態度,科學家的研究方法也 是學習的榜樣。 科學史就是我的蟲洞,總讓我穿越時空, 拜訪古聖先賢,與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圖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禮拜堂 圖二、劍橋大學西校區的布拉格樓 圖三、劍橋大學西校區的卡文迪西實驗室 圖四、卡文迪西實驗室舊址大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五、作者在劍橋大學西校區卡文迪西實驗室內與卡 文迪西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