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突破生命困境的勇者:一位新住民的故事/ 15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突破生命困境的勇者:一位新住民的故事/ 159"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突破生命困境的勇者:一位新住民的故事

林世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研究生 馬美君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研究生

一、前言

去年內政部移民署舉辦築夢計畫 甄選活動,由新住民及其子女寫下自 己 的 夢想 計畫 ,在 我 們任 教的 學校 裡 ,一對雙胞胎姊妹 獲得家庭組優 勝,成功圓夢!姊妹倆有了世界和平 展望會和移民署的經費補助,如願的 開始學習繪畫與書法,期末學校還為 她們舉辦了小型成果展,真是感到與 有榮焉! 臺灣社會有越來越多的新住民, 我們所教的學生中,也有許多新住民 子女,有部分學生因為家長語言的隔 閡,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績(張閔涵、 陳明聰,2013),所以看到這對雙胞胎 姊妹在新住民母親的撫養下,能如此 乖巧懂事又才藝出眾,實在令人好奇。 間接從妹妹的導師那裏得知,兩 姊妹的父親早已過世,母親含辛茹苦 地將她們扶養長大,一位新住民在異 地 生 活已 是大 不易 , 更何 況頓 失 依 靠。遇到生命中的困境,這位新住民 母親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的呢? 她的生命態度又如何影響其子女?因 此進行訪問,期望她的故事能鼓勵更 多的新住民,讓他們在臺灣社會能安 身立命,得到更大的幸福感。 本文先敘說這位新住民到臺灣後 的生活,從工作、結婚、喪夫,到獨 力撫養孩子,並發願回饋社會。最後 討論她是如何淬鍊自己的生命智慧, 進而發起生命關懷,並精進生命實踐 (轉引自陳錫琦,2013)。

二、個案經歷

(一) 來臺工作 小玲(化名)來自印尼,讀大學 時是銀行系,在印尼排華時,隨著老 闆來臺工作,當時在電子公司做大夜 班的領班,抽空練習中文,也跟外勞 學泰國話。 (二) 結婚生子(2002 年結婚,2004 年 生雙胞胎) 後來小玲在臺灣認識開計程車的 老公,婚後老公十分疼愛小玲,要她 別學臺語,避免婆媳吵架;也不要她 學開車,怕危險;懷雙胞胎時太辛苦, 便要小玲辭去工作,直到小孩上幼幼 班,小玲才又去工作,所以小玲的老 公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兩人婚姻生活 幸福美滿。 (三) 喪夫之慟(2000 年喪夫) 然 而 這 樣 的 幸 福 在 五 年 前 變 了 調,小玲的老公診斷出淋巴癌末期, 到過世才短短半年,為了治療花光了 積蓄。當時老公怕老母親擔心,沒讓

(2)

他們知道,所以住院期間都是小玲帶 著 孩 子去 醫院 照顧 老 公, 每 天在醫 院、家裡、學校和工作地點來回奔波, 小玲覺得快累垮了,但信仰基督教的 小玲覺得上帝給了她力量支撐下去。 老公走的當天晚上,她只剩十塊錢在 身上,只好請娘家匯二十萬元以便處 理老公的後事,婆家沒怎麼幫忙,但 她認為靠別人不如靠自己。 (四) 獨立養女 老公過世後,小玲頓失依靠,常 常自己躲在枕頭下痛哭,可是她體認 到再哭下去,孩子就沒飯吃了,所以 一個月後就重新站起來。自己開始堅 強,自然而然就有貴人相助,孩子的 幼稚園同班家長,給她十萬元,要她 以後再還給其他有需要的人,而且還 提供她一份清潔的工作。里長則是幫 她申請弱勢兒童補助和低收入戶。小 玲兼了兩份差,回家還要做手工,勉 強支撐整個家。 婆家怕她再嫁,把財產帶走,所 以想收回他們買的房子,小玲後來找 新住民的免費律師幫她,確定房子是 歸她,也向婆家申明財產是她要用來 照顧孩子們的,婆家這才放手。 (五) 苦盡甘來(2005 年 1 月早餐店開 幕) 小玲向妯娌借貸頂下前老闆的早 餐店,她每天早上 3:50 起床、4:00 開 店,忙到 13:30 關店,收入用來付租 金、生活開銷和小孩的教育費,生活 較穩定,也比較有時間煮晚餐給孩子 吃,並且多陪陪她們。周末姊妹一起 上品德領袖營、書法和畫畫課,週日 下午則是母女的談心時間,點一杯飲 料,小玲要孩子學會分享,看看一些 有困難的人,希望她們懂得惜福。 孩子是小玲最大的安慰,女兒們 看 著媽媽一 路辛苦 打 拼,也深受 影 響,姊姊十分懂事,會主動做家事, 她的願望是當律師,因為她想幫助弱 勢的新住民,現在讀小五的她,已經 在看一些法律書,也會上網查資料, 雖然她很愛畫畫,但她認為畫畫當作 興趣就好了。妹妹則想當演員,她希 望可以賺很多錢,讓媽媽過好日子。 (六) 知恩圖報 一直心懷感恩的小玲,認為老天 爺很幫忙,遇到許多好人伸出援手, 她說:「不怕人欺負,不要老天爺欺負 我,我都很感謝,老天爺會給我們別 條路可以走。」她也一直教導孩子:「我 們 曾接受別人的幫助 ,當我們能力 夠,我們就要慢慢幫助別人,不可以 手永遠伸在下面。」小玲十分注重孩 子的教育,從小就常機會教育,教他 們要尊重別人、有禮貌、懂得感恩和 付出。 老公走後約半年,小玲開始每個 月捐給慈濟 100 元,後來看到有位阿 嬤財產都給了子女,卻遭棄養,所以 小玲每天送她一份早餐,雖然自己也 不是過得很好,但能幫多少算多少。 以前小玲的娘家也常幫助別人,曾資 助小玲班上同學從小學三年級讀到高 中畢業,積了不少福報。小玲認為只

(3)

要能幫人家,都會盡量幫忙,也希望 她的故事可以幫助更多新住民。 (七) 回鄉探母(2005 年 10 月公視採訪) 公視(2015)為了拍攝「我在臺 灣,你好嗎?」,今年十月派出採訪團 隊帶著小玲一起回故鄉,婚後十幾年 都沒回印尼的小玲,終於見到她的母 親及乾媽,一家人真情流露,她還到 父親的墳前上香,流著淚訴說思念之 情。小玲千里迢迢回到家人懷抱卻只 待兩天,和母親相處時間很短,因小 玲手頭拮据,本打算存了足夠的錢, 過兩年再回故鄉,但體弱多病的母親 憂傷地說:「恐怕到時見不到面了。」 這令小玲又心酸的哭成淚人兒。

三、淬鍊生命智慧

(一) 家庭方面 小玲在遇到生命困境時,雖然也 曾哀怨痛哭,但為了寶貝們,她又勇 敢站起來,接受他人的幫助,再憑著 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三口。小玲在早 餐店工作,總是笑臉迎人、廣結善緣, 所以她能得到較多的資訊與資源,有 研究便發現新住民的人際網絡愈廣, 能得知的社會福利訊息也愈豐富(郭 怡伶,2009)。面對無理的婆家,她能 尋求外援,在法理上站穩腳步,維護 自己的家。 (二) 教育方面 大愛二臺(2015)的影片「地球 的孩子」採訪小玲的一對雙胞胎,她 們有空都會去媽媽的早餐店幫忙,也 很珍惜學習的機會,不論是學校課業 或是才藝方面都十分積極努力,懂事 貼心的表現,可以看出她們的母親對 教育的用心,邱珍琬(2014)曾提到 這些新住民都希望子女可以有更好的 成就,因此在教育上下許多工夫。姊 姊曾羨慕的躲在教室外偷看別人上畫 畫課,輔導主任發現後,幫他們申請 世界和平展望會的基金贊助,讓姊妹 倆可以上才藝課,發展自己的興趣。 小玲自己也省吃儉用,讓他們上安親 班加強課業;參加烏克麗麗的課後社 團;並且鼓勵他們參加品格領袖營。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小玲注重 言教、身教,甚至是境教,再怎麼刻 苦,也要將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因為孩子是她的希望!

四、發起生命關懷

(一) 正向教養 張閔涵、陳明聰(2013)曾從一 位新住民青少年之傑出表現,發現其 母親採取積極正向的教養態度,且注 重孩子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學習做人 做事的道理,並在能力許可下去幫助 他 人。小玲 也採取 了 正向的教養 方 式,讓孩子從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品德 行為。新住民若能與子女保持良好的 互動關係,並注重其生活習慣,便能 影 響 子 女 的 學 業 成 就 ( 易 庭 宇 , 2011)。姊妹倆在母親愛的關懷下,在 家孝順貼心,在校也十分優異,姊姊 還曾當選模範生,兩人在才藝上也都 表現亮眼呢!

(4)

(二) 關懷他人 小玲從小就看到父母時常對他人 伸出援手,耳濡目染下,再加上自己 困頓時也接受了不少人的恩惠,於是 她將愛傳出去,雖然自己家境清寒, 但有多少就付出多少。她也時常對孩 子們機會教育,要能感恩惜福,不能 一味接受別人的幫助,要懂得關懷他 人。

五、精進生命實踐

(一) 天助自助者 小玲的前半生起起伏伏,當她從 最幸福的頂端跌落谷底時,也能清楚 自己的責任,很快地爬起來。她在人 前 總 是笑 容滿 面, 淚 水往 自己 肚 裡 吞,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也不以為 苦,因為她相信「天助自助者」,唯有 自己夠堅強,才有生機! (二) 身體力行 小玲認為能惜福助人者,才會有 福報,所以她捐出獎金給學校的教育 儲蓄專戶,也撥出部分收入給公益團 體,還能關懷弱勢,自己身體力行, 給孩子們一個最佳的典範!

六、結語

看 了 小 玲 的 故 事 , 心 中 感 觸 很 深,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天有不測 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遭遇生命困 境時,一個人的生命態度可以決定要 如何活下去,小玲便是一位突破生命 困境的勇者,她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度 過人生低潮,相信她能活出更好的生 命! 林純燕,賴志峰(2014)曾在研 究中發現單親的新住民女性更辛苦, 她們除了要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還 要肩負起經濟及養育子女的責任,所 以 建議結合 社福單 位 與學校教育 單 位,提供實際協助的社會支援網絡。 像 小玲便是 得到了 里 長及學校的 幫 忙,申請到補助和獎金,也多虧有善 心的社會人士幫助,才能暫時度過難 關。政府及民間對這些弱勢家庭應多 些關懷,無論是在生活上、文化教育 上,或是法律諮詢方面,給予輔導與 協助,以期這些新住民能早日脫離困 境、適應臺灣社會。 有愈來愈多的新住民成為臺灣媳 婦,其中有些遭受歧視,也有些因為 資源不足,導致適應困難,她們的心 中難免會有不滿與無奈。希望藉由小 玲與生命困境搏鬥的故事,能激勵這 些新住民,讓她們明瞭臺灣社會還是 有溫暖的,再困苦的情況,也能藉由 求助及自我奮鬥而走向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 易庭宇(2011)。新住民子女的家 庭環境與學業成就高低關係之比較分 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南投縣。  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民小 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 之研究。學校行政,92,205-230。

(5)

 林慧芬(製作人)、廖志豪(導演) (2015)。我的好姊妹【電視單元劇】。 地球的孩子。臺北市:大愛二臺HD。  邱珍琬(2014)。新住民的親職實 踐-一個初探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 52,6-25。  張閔涵、陳明聰(2013)。從一位 新住民青少年之傑出表現瞭解其母親 的 教 養態 度。 雲 嘉特教期 刊 ,17, 62-68。  郭怡伶(2009)。新住民社會福利 服務可近性之探討-以三重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臺北市。  陳錫琦(2013)。十二年國教生命 教育課程概觀與反思。國民教育,53 (3),1-6。  黃朝亮、廖淑敏、陳龍第(製作 人)、洪聖芬(導演)(2015)。印尼-甘菲玲【電視單元劇】,我在臺灣 你 好嗎。臺北市:公共電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兒院門口,A 一直是孤單的 一個人生活著,直到上小學 的時候認識 BC 這兩位好朋 友,ABC 之間的關係就像家 人一樣,之間一點秘密也沒

一個傳統學校(威爾頓育 科學院:以傳統、守舊的 方法來教授學生)的新文 學老師(基廷),一改學校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由此可知,在家或出家行者所要走的菩薩道是相同的,都是鎖定「無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 幼小銜接」一向都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課題。從

在山上,課輔是一個媒介,有了課輔班,孩子找到下課可以 去的地方,也因為透過課輔,聯繫起部落裡大家的情感「山上的 孩子真的很皮,很難教……」、「……就算小孩問 ( 家長 ),他 們

佩佩走路去 1.5 公里遠的學校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