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MSC Nastran动力分析指南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MSC Nastran动力分析指南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3 章 频率响应分析

3.1 动力学分析中的矩阵组集

l 在瞬态响应分析、 频率响应分析、 复模态分析中, MSC Nastran 提供了两种计算方法: 直接法和模态法。 l 根据动力分析类型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动力学矩阵组集也不一样。  3.1.1  阻尼矩阵  1.阻尼概述 l 阻尼反映结构内部能量的耗散。 l 阻尼产生的机理。 Ø 粘性效应(如粘性阻尼器、振动减振器引起) Ø 外摩擦(如结构连接处的相对滑动) Ø 内摩擦(取决于不同的材料特性) Ø 结构非线性(如塑性效应) l 阻尼的模拟。 Ø 粘性阻尼力  f = & bu Ø 结构阻尼力  f = igku 其中: i = - ; g =  结构阻尼系数。  2.结构阻尼与粘性阻尼 假设结构简谐响应为:  e i t  u= u w 对粘性阻尼:  2  2  ( )  ( e ) ( e ) e ( )  e e e ( )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mu bu ku p t  m u b i u ku p t  mu ib u ku p t w w w w w w w w w w + + = - + + = - + + = && & 对结构阻尼:  2  2  (1 ) ( )  ( e ) (1 ) e ( )  e e e ( )  i t i t  i t i t i t  mu ig ku p t  m u ig ku p t  mu igku ku p t w w w w w w w + + = - + + = - + + = && 可以得到

(2)

gk  gk bw b w = ® = 如果  m w=w = 那么  gk  b gw m w = = 但因为  c b = mw 得到  b b =z = 其中:

z

 =临界阻尼比率(临界阻尼百分比) ;  Q = = 结构阻尼因子;Q=品质因子或放大因子。 结论: l 粘性阻尼与速度成比例。 l 结构阻尼与位移成比例。 l 临界阻尼比  / b bcr = 。 z l 品质因子与能量耗散成反比。 l 在共振点( w@ wn)有如下关系:  / 2  1/(2 )  1/  Q g z z = = =  3.阻尼输入 (1)结构阻尼。  MATi 卡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MAT1  MID  E  G  NU  RHO  A  TREF  GE 

MAT1  2  30.0E6  0.3  0.10  PARAM,G,factor (Default = 0.0)  用结构阻尼系数乘整个系统刚度矩阵。  PARAM,W3,factor (Default = 0.0)  将结构阻尼转化为等效粘性阻尼。  PARAM,W4,factor (Default = 0.0)  将单元结构阻尼转化为等效粘性阻尼。

(3)

W3、W4 的单位为弧度/单位时间。 如果使用 PARAM,G,则 PARAM,W3 的 factor 必须大于 0,否则,瞬态响应分析中将忽略  PARAM,G。 (2)标量粘性阻尼。  CDAMP1:两自由度间的数值阻尼器,需属性卡 PDAMP。  CDAMP2:两自由度间的数值阻尼器,不需属性卡 PDAMP。  CDAMP3:两自由度间的数值阻尼器,需属性卡 PDAMP。  CDAMP4:两自由度间的数值阻尼器,不需属性卡 PDAMP。  CVISC:两节点间的单元阻尼器,需属性卡 PVISC。  CBUSH:广义弹簧和阻尼器单元,允许与频率相关。 (3)模态阻尼。  SDAMP=N:在工况控制段中选择,写在模型数据段的 TABDMP1 卡中。  TABDMP1 列出阻尼值与频率之间的关系表格。  3.1.2  直接法  1.直接的矩阵输入  DMIG 模型数据卡用来输入与指定自由度相关的一个质量、阻尼或者刚度矩阵。 (1)G 类矩阵。 l  G 类矩阵是属于 G 集合的矩阵。 l  G 类矩阵在系统级上应用,并优先于其他任何约束操作。 l  G 类矩阵是实对称矩阵。它们在工况控制段中通过下面的命令选用:  M2GG=质量矩阵的名称  B2GG=阻尼矩阵的名称  K2GG=刚度矩阵的名称 l  G 类矩阵既能在超单元中添加也能在剩余结构中添加。 (2)P 类矩阵。 l  P 类矩阵和 P 集合大小一致(G 集合加上附加点的 E 集合)。 l  P  类矩阵在系统级上的应用不优先于约束操作。P  类的直接输入的矩阵在进行分析 操作之前,要先通过与 G 类矩阵平级的约束和缩减过程的处理,然后再叠加到缩减 后的模型上去(A 集合或 H 集合)。注意广义动力缩减(GDR)和模态缩减(模态 解法)操作不包括 P 类矩阵的影响;并且,对分析集的载荷缩减操作也不包括 P 类 矩阵的影响。 l  P 类矩阵不一定是实对称矩阵。它们在工况控制段中通过下面的命令选用:  M2PP=质量矩阵的名称  B2PP=阻尼矩阵的名称  K2PP=刚度矩阵的名称 l  P 类矩阵仅能在剩余结构中添加,而不能在超单元中添加。 l  PARAM,WTMASS 不影响直接输入的 M2GG 矩阵或 M2PP 矩阵。PARAM,CM2 能用作  M2GG 矩阵的比例参数。对 M2PP 矩阵,没有可供利用的比例参数。

(4)

2.直接解法

直接法中使用的动力学方程为: 

[MddP +B Pdd +Kdd]{ud} {= P

其中:P=微分算子;ud=分析集 ua 和附加节点 ue 的联合。

对频率响应和复特征值分析,动力学矩阵为:  1 2 4  1 2  1 2  [ ] (1 )[ ] [ ] [ ]  [ ] [ ] [ ]  [ ] [ ] [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K ig K K i K  B B M M M = + + + = + = + 对瞬态响应,动力学矩阵为:  1 2  1 2 1 4  3 4  1 2  [ ] [ ] [ ]  1  [ ] [ ] [ ] [ ] [ ]  [ ] [ ] [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K K B B B K M M M w w = + = + + + = +  3.动力矩阵的定义 l  [dd 是缩减的结构刚度矩阵加缩减的直接输入矩阵 K2GG(对称)。 l  [ dd  是缩减的直接输入矩阵 K2PP 加缩减的传递函数输入(对称的或不对称的)。 l  [dd ] 是缩减的结构阻尼矩阵,是通过每个结构单元的刚度矩阵[Ke]乘以各自的单元 阻尼系数 ge,然后组集所有单元的结果而得到的(对称)。 l  [dd 是缩减的粘性阻尼矩阵加缩减的直接输入矩阵 B2GG(对称)。 l  [ dd  是缩减的直接输入矩阵 B2PP 加缩减的传递函数输入(对称的或不对称的)。 l  [dd 是缩减的质量矩阵加缩减的直接输入矩阵 M2GG(对称)。 l  [dd 是缩减的直接输入矩阵 M2PP 加缩减的传递函数输入(对称的或不对称的)。 l  g,w3,w4 是用户指定的常量。

l 将结构矩阵[aa , [dd ,[aa 以及[aa 按照附加点的位置在相应的行和列上添加

零元素进行扩展,便形成  1  [dd , [dd , [dd 以及 [dd 矩阵。 l 仅有 [dd , [dd , [dd 矩阵能够引用附加点。 l 直接输入矩阵 [pp , [pp , [pp 需要通过多点和单点约束以及任何缩减过程的处 理。注:附加点不受任何约束或缩减过程的影响。约束和缩减过程仅能消除节点或 者标量点的自由度而不包括附加点。 l 通过对矩阵[dd ,[dd ,[dd 进行检查,识别出在这三个矩阵中同时为零的行和 列。对瞬态和频率响应分析,在[dd 的每个空行和空列放置单位向量进行扩展;在 复特征值分析时,空行和列从[dd ,[dd ,[dd 中简单删除。  3.1.3  模态法 l 用于模态解法中的广义动力学方程是:  2  [MhhP +B Phh +Khh]{Uh} {= P h } 

(5)

其中:P =  微分算子;Uh =  模态坐标 

x

i和附加节点 Ue 的组合。 x i和 Ua 之间的转换是:

{ }

Ua =

[ ]

fai

{ } 

x 这里:[f ai是在实特征值分析中获得的特征向量矩阵。 l 从 Uh 到 Ud 的转换是通过扩展[f ai以包括附加节点来获得的。

{ }

Ud =

[ ]

fdh

{ } 

uh  这里: [ ]  0  ai  dh  ee  I f f = êé ù ú ë û ;

{ } 

U x é ù = ê ú ë û 。 l 对于频率响应和复特征值分析的动力矩阵是:  1 2 4  [Khh]=[ ] [ki + fdh] ( [ ig Kdd] [+ Kdd]+ i K[ dd])[f dh ]  1 2  [Bhh]=[ ] [bi + fdh] ([ Bdd] [+ Bdd])[f dh 

[ ] [ ]

[ ] 

[Mhh] = mi + fdh éëMddù û f dh  这里:[ ]m  =  一个对角线矩阵,它的对角项为  Mii = [fai] [ Maa][fai ; 

[ ] =  一个对角线矩阵,其对角项为 bii = wigg(w i) Mii , w i是第 i 个正则模态的角频率, 

( ) g w 是从用户提供的输入卡(TABDMP1)进行插值得到的阻尼因子;  [ ] =  一个对角线矩阵,它的对角项是 kii= w i2 mii 。 如果参数 KDAMP = ­1,那么  0  (1 ( ))  ii ii  ii  ii i ii  m k ig w k = = = + 这里  ( )g w 是从用户提供的卡片(TABDMP1)的插值中获得的阻尼因子。

l

[ ] 

m  ,

[ ] 

b  ,

[ ] 

k  通过在与附加节点(U e)相关的行和列添加零来实现扩展。

l 对瞬态响应问题,其动力矩阵是:  2  1 2 1 1  3 4  2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hh i dh dd dh  hh i dh dd dd dd dd dh  hh i dh dd dh  K k B b B B K M m M f f f f w w f f = + æ ö = + ç + + + ÷ è ø = +

在任何使用模态方法的动力分析中,如果仅有[ ]m  ,[ ] b  ,[ ] k  出现,那么这些模态动力

方程就是非耦合的。

3.2 频率响应分析

3.2.1  概述

(6)

组转动频率下的旋转分析)。 l 在频率响应分析中,激励载荷是在频域中明确定义的,所有的外力在每一个指定的 频率上已知。力的形式可以是外力,也可以是强迫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l 计算的响应结果通常包括节点位移、加速度、单元力和应力等。 l 计算的响应为以实部和虚部形式表示的复数,或由振幅和相位形式定义。 l 频率响应分析中有两类不同的数值方法可以选择——直接法、模态法。直接法按照 给定的频率直接求解耦合的运动方程;而模态法利用结构的模态振型来对耦合的 运动方程进行缩减和解耦,同时由单个模态响应的叠加得到某一给定频率下的响 应结果。  3.2.2  直接频率响应法 (1)动力学方程。  2  [-w M +i Bw +K u]{ ( )} { ( )} w = P w (2)在 MATi 卡中 PARAM,G 和 GE  不形成阻尼矩阵,而形成复刚度矩阵。  1  (1 E K = +iG K + å i G K 其中,  K  =  总体刚度矩阵; G  =  总体结构的阻尼系数(PARAM,G) ; K  =  单元刚度矩 E  阵; G  =  单元的结构阻尼系数(MATi 卡的 GE 域) 。 而在瞬态响应分析中,阻尼矩阵具有如下形式:  1 2 1  3 4  TRANS E B B B K G K  W W = + + + å 通过插入w 形成一个复数形式的左端项,然后用类似于静态问题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求解 (需要使用复数运算)。  3.2.3  模态频率响应法 l 转化到模态坐标中,求解解耦的单自由度系统得:  i i ii  m ib k x w w = - + + l 求解该方程比直接法更快。 l 如无阻尼或仅有模态阻尼(TABDMP1  定义),方程才能解耦;否则,如果出现非模 态阻尼(VISC,DAMP  定义),就要使用低效率的直接频响法来求解(对小的模态坐 标矩阵)。  3.2.4  激励的确定 l 定义外力为频率的函数。 l  MSC Nastran 中的几种定义: Ø  RLOAD1:用实部和虚部定义频变载荷。 Ø  RLOAD2:用幅值和相位定义频变载荷。 Ø  LSEQ:用静态载荷产生动态载荷。

(7)

l 用 DLOAD 数据集卡组合频变力。 l  RLOADi 卡由 DLOAD  工况控制卡选择。  1.RLOAD1 卡片 定义如下频变载荷:  ( 2π  )  { ( )} { [ ( )P f = A C f + iD f( )]eiq- t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RLOAD1  SID  DAREA  DELAY  DPHASE  TC  TD 

示例: 

RLOAD1  5  3  1 

域 内容 

SID  集合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 

DAREA  定义参数 A 的 DAREA 卡的识别号(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DELAY  定义参数 τ 的 DELAY 卡的识别号(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DPHASE  定义参数 θ 的 DPHASE 卡的识别号(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TC  给定 C(f)的 TABLEDi 卡的集合识别号,见说明 2(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TD  给定 D(f)的 TABLEDi 卡的集合识别号,见说明 2(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说明: (1)动力载荷集合必须由工况控制命令 DLOAD=SID 选取。 (2)如果 DELAY、DPHASE、TC 或 TD 中的任何一个为空或零,则相应的 τ、θ、C(f)  或 D(f)也将是零。TC 或 TD 两者之中可以有一个是空或零,但不允许两者同时为零。 (3)可以通过规定一个 DLOAD 卡,将 RLOAD1 的载荷与 RLOAD2 的载荷组合在一起。 即,RLOAD1 卡的 SID 与 RLOAD2 卡的 SID 不能相同。 (4)SID 对于所有的 RLOAD1、RLOAD2、TLOAD1 和 TLOAD2 卡一定是唯一的。即: 每个卡均有自己唯一的 SID 号。  2.RLOAD2 卡片 定义如下频变载荷:  { ( ) 2π  }  { ( )} { * ( )eP f = A B f if f + - q t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RLOAD2  SID  DAREA  DELAY  DPHASE  TB  TP 

示例: 

RLOAD2  5  3  7 

域 内容 

(8)

DAREA  定义参数 A 的 DAREA 卡的识别号(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DELAY  定义参数 τ 的 DELAY 卡的识别号(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DPHASE  以度的形式定义参数 θ 的 DPHASE 卡的识别号。(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TB  给定 B(f)的 TABLEDi 卡的集合识别号,见说明 2(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  TP  以度的形式给定  ( ) f f 的 TABLEDi 卡的集合识别号,见说明 2(大于等于 零的整数) 。 说明: (1)动力载荷集合必须由工况控制命令 DLOAD=SID 选取。 (2)如果 DELAY,DPHASE,TC 中的任何一个为空或零,则相应的 τ,θ,B(f)或  ( ) f f 也 将是零。 (3)可以通过规定一个 DLOAD 卡,将 RLOAD1 的载荷与 RLOAD2 的载荷组合在一起。 即,RLOAD1 卡的 SID 与 RLOAD2 卡的 SID 不能相同。 (4)SID 对于所有的 RLOAD1,RLOAD2,TLOAD1 和 TLOAD2 卡一定是唯一的。即: 每个卡均有自己唯一的 SID 号。  3.频响分析的几点考虑 l 以 0.0Hz 频率激励一个无阻尼(或只有模态阻尼)系统将产生与静力分析完全相同的 结果。因此,如果激励的最高频率比系统的最低谐振频率小得多,那么使用静态分 析就足够了。 l 阻尼很小的结构在激励频率接近于谐振频率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的动力响应。在 这样的响应问题中,模型上一个小的改动(或者仅仅换另外一台计算机来运行它) 就可能产生响应上的明显变化。 l 如果希望对峰值响应进行充分的预测,必须使用足够小的频率步长。对每个半功率 带宽,至少需要使用 5 个点。 l 为了得到最大的效率,应使用非均匀频率步长。在谐振频率区域使用较小的频率步 长,在离开谐振频率的区域使用较大的频率步长。  4.FREQ 卡片 l 选择频率步长大小。 l  FREQ 卡片定义离散的激励频率。 l  FREQ1 定义 fSTART、频率增量、增量数目。 l  FREQ2 定义 fSTART、fEND 对数间隔数。 l  FREQ3 定义 F1、F2 和在二者间线性或对数插值数目(基于朝两端点或中心) 。 l  FREQ4 指定一个共振频率、一个等效的间隔频率数(在激励频率内) 。 l  FREQ5 指定一个频率范围和频率范围内的固有频率的分数。 l  FREQ3、FREQ4、FREQ5 仅对模态法有效。 l  FREQi  数据卡由 FREQUENCY =SID 工况控制卡选取。 l 所有 FREQi 数据卡用相同的 ID。 l  FREQ、FREQ1、FREQ2、FREQ3、FREQ4 和 FREQ5  卡可以在同一分析中使用定义 频率响应分析中的频率集。 格式:

(9)

1  2  3  4  5  6  7  8  9  10  FREQ  SID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9  ­etc.­  示例:  FREQ  3  2.98  3.05  17.9  21.3  25.6  28.8  31.2  29.2  22.4  19.3  域 内容  SID  集合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  Fi  频率值,以单位时间圆周数为单位。 说明: (1)由工况控制卡 FREQUENCY = SID 选取该频率集合。 (2)所有具有相同频率集合识别号的 FREQi 卡都会被选用。重复的频率将被忽略。如果  1 max min  N DFREQ  f - f - < f - f ,那么就认为 f  和  f - 是重复的。这里的 DFREQ 是用户 参数,其默认值为 10 ­5 。f

max 和 fmin 是组合后 FREQi 卡的最大和最小频率。

(3)在模态分析里,在零激振频率下从刚体模态得到的模态自由度解是可以丢掉的。非 零模态解会被保留。  5.FREQ1 卡 定义频率响应问题中的频率集,通过开始频率、频率增量、增量数目来定义。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FREQ1  SID  F1  DF  NDF  示例:  FREQ1  6  2.9  0.5  13  域 内容  SID  集合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  F1  启始频率设置(大于零的实数) 。  DF  频率增量(大于零的实数) 。  NDF  频率增量的数量(大于零的整数,默认值为 1) 。 说明: (1)由工况控制卡 FREQUENCY = SID 选取; (2)F1 和 DF 的单位是单位时间的循环次数;

(3)由此卡定义的频率给出如下:fi = F1 + DF * (i - 1)  其中 i=1~NDF+1;

(4)所有具有相同频率集合识别号的 FREQi 卡都会被选用。重复的频率将被忽略。如果 

1 max min 

N DFREQ 

(10)

参数,其缺省值为 10 ­5 。f

max 和 fmin 是组合后 FREQi 卡的最大和最小频率。

(5)在模态分析里,在零激振频率下从刚体模态得到的模态自由度解是可以丢掉的。非 零模态解会被保留。  6.FREQ2  定义频率响应问题中的频率集,通过开始频率、结束频率、对数增量数目来定义。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FREQ2  SID  F1  F2  NF  示例:  FREQ2  6  1.0  8.0  6  域 内容  SID  集合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  F1  启始频率设置(大于零的实数) 。  F2  最终频率(大于零的实数,F2 大于 F1) 。  NF  对数区间的个数(大于零的整数,默认值为 1) 。 说明: (1)由工况控制卡 FREQUENCY = SID 选取; (2)F1 和 DF 的单位是单位时间的循环次数; (3)由此卡定义的频率给出如下:  ( 1)  F1 e i f = ×  - (1/ NF) ln(F2 / F1)  d = ×  i =1, 2,L , (NF 1) + (4)所有具有相同频率集合识别号的 FREQi 卡都会被选用。重复的频率将被忽略。如果  1 max min  N DFREQ  f - f - < f - f ,那么就认为 f  和  f - 是重复的。这里的 DFREQ 是用户 参数,其缺省值为 10 ­5 。f

max 和 fmin 是组合后 FREQi 卡的最大和最小频率。

(5)在模态分析里,在零激振频率下从刚体模态得到的模态自由度解是可以丢掉的。非 零模态解会被保留。  7.FREQ3 卡 通过指定两模态频率间的激励频率数定义频率响应问题中的频率集。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FREQ3  SID  F1  F2  TYPE  NEF  CLUSTER 

示例: 

(11)

域 内容 

SID  集合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 

F1  以单位时间的圆周数表示的模态频率范围的下界(大于零的实数) 。 

F2  以单位时间的圆周数表示的模态频率范围的上界(大于零的实数) 。 

TYPE  LINEAR  或  LOG。规定了两频率之间的线性或对数插值方式(其默认值为 

LINEAR) 。  NEF  包含端点在内每一个频率范围内的激振频率的数量。第一子范围是在 F1 和 边界内的第一模态频率之间。 第二子范围是在边界内的第一和第二模态频率 之间。最后一个子范围是在边界内的最后一个模态频率与 F2 之间(大于 1  的整数;默认值为 10) 。  CLUSTER  规定区间端点附近激振频率的聚集特征。见说明 6(大于 0 的实数;默认值 为 1.0) 。 说明: (1)仅用于模态频率响应求解(SOLs 11,111,146 和 200),而在直接频率响应求解中 被忽略; (2)由工况控制卡 FREQUENCY = SID 选取; (3)在上面的例子中,20 到 200 范围内的每个模态区间内会有 10 个频率;20 与最低模 态之间会有 10 个频率;2000 与最高模态之间会有 10 个频率。 (4)如果强迫频率接近结构的谐振,则规定一定大小的阻尼值是重要的。 (5)所有具有相同频率集合识别号的 FREQi 卡都会被选用。重复的频率将被忽略。如果  1 max min  N f - f - <DFREQ f - f ,那么就认为 f  和  f - 是重复的。这里的 DFREQ 是用户参 数,其默认值为 10 ­5 。f

max 和 fmin 是组合后 FREQi 卡的最大和最小频率。

(6) CLUSTER 用来在响应变化最大的模态频率附近获得较好的解答。 CLUSTER>1 将在 频率范围端点附近给出更小的激振频率间隔; CLUSTER<1 将在频率范围中点附近给出更小的 激振频率间隔。其计算公式为:  1/ CLUSTER  1 2 2 1  ˆ  1 (ˆ  ˆ )(ˆ  ˆ ) | | SIGN( )  2 f = f + f + f + f x × x 其中, x = - +1 2(k-1) /(NEF 1) - 是­1 到 1 之间的参数坐标;k =  从 1 到 NEF 的变量(1,  2,…,NEF); f ˆ  =  频率子范围的下限; f ˆ  =  频率子范围的上限;  ˆ f  =  第 k 阶激振频率;  ˆ  =  频率或对数频率,取决于由 TYPE 规定的值。 例如 F1=10,F2=20,NEF=11,TYPE=LINEAR,对不同的 CLUSTER 值的激振频率如表  3­1 所示。 (7)在设计优化中(SOL 200),由此卡产生的激振频率是从第一个设计周期中计算出的 自然频率得到的,并且在后续的设计周期中保持固定不变。换句话说,即使自然频率在优化 过程中有了新的变化,激振频率也不再调整。 (8)在模态分析中,在零激振频率下从刚体模态得到的模态自由度解是可以丢掉的,非 零模态会被保留。

(12)

表 3­1  使用 CLUSTER 方法定义激励频率  CLUSTER  C = 0.25  C = 0.50  C = 1.0  C = 2.0  C = 4.0  激励频率 号码  ξ  激励频率(Hz)  1  ­1.0  10.00  10.0  10.0  10.00  10.00  2  ­0.8  12.95  11.8  11.0  10.53  10.27  3  ­0.6  14.35  13.2  12.0  11.13  10.60  4  ­0.4  14.87  14.2  13.0  11.84  11.02  5  ­0.2  14.99  14.8  14.0  12.76  11.66  6  0.0  15.00  15.0  15.0  15.00  15.00  7  0.2  15.01  15.2  16.0  17.24  18.34  8  0.4  15.13  15.8  17.0  18.16  18.98  9  0.6  15.65  16.8  18.0  18.87  19.40  10  0.8  17.05  18.2  19.0  19.47  19.73  11  1.0  20.00  20.0  20.0  20.00  20.00  8.FREQ4 卡 定义频率响应问题中的频率集,通过指定范围内每阶固有频率附近激励频率数来定义。  (1­FSPD) × f (1+FSPD) × f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FREQ4  SID  F1  F2  FSPD  NFM  示例:  FREQ4  6  20.0  200.0  0.30  21  域 内容  SID  集合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F1  以单位时间的圆周数表示的模态频率范围的下界(大于零的实数) 。  F2  以单位时间的圆周数表示的模态频率范围的上界(大于零的实数,F2 大于  F1,默认值为 1.0E20) 。  FSPD  频率延展,为每一个出现在 F1 到 F2 之间的模态规定+/­延展量(大于 0 小 于 1 的实数;默认值为 0.10) 。  NFM  每个延展模态的均匀间隔数(大于 0 的整数;默认值为 3;如果 NFM 是 偶数,则 NFM+1 将被用到) 。

(13)

说明: (1)仅用于模态频率响应求解(SOLs 11,111,146 和 200),而在直接频率响应求解中 被忽略。 (2)由工况控制卡 FREQUENCY = SID 选取。 (3)对于  F1  到  F2  内的每个自然频率,将在 (1 FSPD) * - f 与 (1 FSPD) * + f 之间产生  NFM 个激振频率。 (4)在上边的例子中,对于每个出现在 20 到 2000 之间的自然频率 fN,在 0.7fN 到 1.3fN  的频率范围内将产生 21 个等间距的激振频率。激振频率也可以基于不包括在范围(F1 到 F2) 内的自然频率来计算, 只要计算出的激振频率在求解范围内就可以了。 类似地, 即使基于 F1~F2  范围内的自然频率计算的激振频率,如果它落在求解范围之外,也会被舍弃。 (5)频率延展也能用于半功率带宽。半功率带宽由  2*ζ*fN 给出,这里的ζ是阻尼率。 因此,如果指定 FSPD 等于模态阻尼率,那么 NFM 就规定了半功率带宽内激振频率的数量。 (6)由于强迫频率接近结构的谐振,所以规定一定大小的阻尼值是重要的。 (7)所有具有相同频率集合识别号的 FREQi 卡都会被选用。重复的频率将被忽略。如果  1 max min  N f - f - <DFREQ f - f ,那么就认为 f  和  f - 是重复的。这里的 DFREQ 是用户参 数,其缺省值为 10 ­5 。f

max 和 fmin 是组合后 FREQi 卡的最大和最小频率。

(8)在设计优化中(SOL 200),由此卡产生的激振频率是从第一个设计周期中计算出的 自然频率得到的,并且在后续的设计周期中保持固定不变。换句话说,即使自然频率在优化 过程中有了新的变化,激振频率也不再调整。 (9)在模态分析中,在零激振频率下从刚体模态得到的模态自由度解是可以丢掉的,非 零模态会被保留。  9.FREQ5 卡 定义频率响应问题中的频率集,通过指定频率范围及该范围内的位置来定义。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FREQ5  SID  F1  F2  FR1  FR2  FR3  FR4  FR5  FR6  FR7  ­etc.­  示例:  FREQ5  6  20.0  200.0  1.0  0.6  0.8  0.9  0.95  1.05  1.1  1.2  域 内容  SID  集合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  F1  以单位时间的圆周数表示的模态频率范围的下界(大于零的实数,默认值 为 0) 。  F2  以单位时间的圆周数表示的模态频率范围的上界(大于零的实数,F2 大于

(14)

F1,默认值为 1.0E20) 。  FRi  F1 到 F2 范围内的自然频率倍数(大于零的实数) 。 说明: (1)仅用于模态频率响应求解(SOLs 11,111,146 和 200),而在直接频率响应求解中 被忽略。 (2)由工况控制卡 FREQUENCY = SID 选取。 (3)如 fN1 为 F1 和 F2 间的固有频率,则:  FR  i i f = × f (4)在上边的例子中,频率列表为 20 到 2000 范围内每个自然频率带的 0.6,0.8,0.9,  0.95,1.0,1.05,1.1,1.2 倍。如果计算结果导致激振频率小于 F1 或者大于 F2,那么这些计 算的频率将被忽略。 (5)由于强迫频率接近结构的谐振频率,所以规定某些阻尼是必要的。 (6)所有具有相同频率集合识别号的 FREQi 卡都会被选用。重复的频率将被忽略。如果  1 max min  N f - f - <DFREQ f - f ,那么就认为 f  和N   f N - 是重复的。这里的 DFREQ 是用户参 数,其默认值为 10 ­5 。f

max 和 fmin 是组合后 FREQi 卡的最大和最小频率。

(7)在设计优化中(SOL 200),由此卡产生的激振频率是从第一个设计周期中计算出的 自然频率得到的,并且在后续的设计周期中保持固定不变。换句话说,即使自然频率在优化 过程中有了新的变化,激振频率也不再调整。 (8)在模态分析中,在零激振频率下从刚体模态得到的模态自由度解是可以丢掉的,非 零模态会被保留。  10.动力数据复原 l 矩阵法和模态位移法用来复原模态频率分析中的数据  H = 模态位移法的耗费 矩阵法的耗费 这里:H=模态的数量;F=激振频率的数量。 l 矩阵法是默认方法。当 H<F 时,它更经济一些。 l 模态位移法通过  PARAM,DDRMM,­1  命令选择。为了绘制“频率冻结”的变形结构 图,应当选择这一项。  3.2.5  模态频率响应与直接频率响应的比较 模态频率响应与直接频率响应的比较如表 3­2 所示。 表 3­2  模态频率响应与直接频率响应的比较 模态法 直接法 小模型 × 大模型 × 少数几个激振频率的求解 × 许多激振频率的求解 × 注: “×”表示其适用这种分析。

(15)

3.2.6    SORT1 和 SORT2 输出的对比  SORT1 和 SORT2 输出的对比如表 3­3 所示。

表 3­3  SORT1 和 SORT2 输出的对比

瞬态响应 频率响应

直接法 模态法 直接法 模态法

默认值  SORT2  SORT2  SORT1  SORT2 

绘制变形图需要  SORT1  SORT1  SORT1  SORT1 

绘制 XY 图需要  SORT2  SORT2  SORT2  SORT2 

l  SORT1 输出每一激励频率点。 l  SORT2 输出给定节点、单元的结果。 l 对于频率响应分析来说它们是相当有用的。 l  SORT1 和 SORT2 不能混合使用。使用完一个,再重新启动才能使用另一个。  3.2.7  频率响应求解控制  1.执行控制段

求解序列 SOL 的输入:直接法使用 SOL 108;模态法使用 SOL 111。  2.工况控制段  DLOAD  (两种方法中都是必需项)  LOADSET  (两种方法中都是可选项)  METHOD  (模态法必需项)  SDAMPING  (模态法可选项)  FREQUENCY  (两种方法中都是必需项)  3.数据模型集段  ASET,OMIT  (两种方法中都是可选项)  EIGRL 或 EIGR  (模态法必需项)  FREQ  (两种方法中都是必需项)  RLOADi  (两种方法中都是必需项)  LSEQ  (两种方法中都是可选项)  DAREA  (两种方法中都是必需项)  DELAY  (两种方法中都是可选项)  DPHASE  (两种方法中都是可选项)  TABDMP1  (模态法可选项)  DLOAD  (两种方法中都是可选项)  4.输出控制 l 节点输出结果卡片:  ACCELERATION

(16)

DISPLACEMENT(或 VECTOR)  OLOAD  SACCELERATION  SDISPLACEMENT  SVELOCITY  SVECTOR  SPCFORCES  VELOCITY  MPCFORCE  l 单元输出结果卡片:  ELSTRESS(或 STRESS)  ELFORCE(或 FORCE)  STRAIN  5.其他  OFREQUENCY——控制解答的输出频率。  3.2.8  频变弹簧和阻尼器 l 弹簧刚度和阻尼器阻尼系数为频变函数。 l  CBUSH 定义一般弹簧、阻尼连接。 l  PBUSH 定义名义上的弹簧、阻尼连接。 l  PBUSHT 定义变频弹簧、阻尼器的值。  1.CBUSH  卡片 定义广义弹簧-阻尼器结构单元,可为非线性或随频率变化的。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CBUSH  EID  PID  GA  GB  GO/X1  X2  X3  CID  S  OCID  S1  S2  S3  例 1:非一致节点。  CBUSH  39  6  1  100  75  例 2:GB 未被规定的情况。  CBUSH  39  6  1  0  例 3:一致节点(GA=GB) 。  CBUSH  39  6  1  100  6

(17)

例 4:域 6 到域 9 为空和弹簧-阻尼偏移的非一致节点。  CBUSH  39  6  1  600  6  0.25  10  0  10  10  域 内容  EID  单元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  PID  PBUSH 卡的属性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缺省值为 EID) 。  GA,GB  联系点的节点识别号。见说明 6(大于零的整数) 。 

Xi  在 GA 点位移坐标系下,从 GA 点开始的方向矢量的分量(实数) 。 

GO  使用节点 GO 提供向量 v 的替代方法。向量 v 的方向是从 GA 到 GO。 

CID  单元坐标系识别号。0 表示基本坐标系。如果 CID 为空,则单元坐标系决 定于 GO 或 Xi。见图 3­1 及说明 3(大于等于零的整数或为空) 。  S  弹簧-阻尼的位置,参考图 3­2(大于等于 0,小于等于 1 的实数;默认值 为 0.5) 。  OCID  弹簧-阻尼偏移的坐标系标识号。见说明 9(大于等于 0 的整数,缺省值­1  代表的是单元坐标系) 。  S1,S2,S3  OCID 大于等于零时在 OCID 坐标系中弹簧-阻尼偏移的分量,见图 3­2 及 说明 9(实数) 。 图 3­1  CBUSH 单元 图 3­2  偏移量 S 的定义 说明: (1)单元识别号对于所有其他单元识别号必须是唯一的。 (2)图 3­1 画出了 BUSH 单元的几何形状。 (3)CID 大于等于零会覆盖 GO 和 Xi。 (4)对于非一致节点(GA 不等于 GB),当 GO 或(X1,X2,X3)给定且没有规定 CID  时,直线 AB 是单元的 X 轴而且方向矢量位于 X­Y 平面内(类似 CBEAM 单元)。 (5)对于非一致节点(GA 不等于 GB),当 GO 或(X1,X2,X3)和 CID 都没有指定, 直线 AB 是单元的 X 轴。这一选项只有当 K1(或 B1)或 K4(或 B4)或两者同时在 PBUSH  卡上被规定时(但是 K2,K3,K5,K6 或 B2,B3,B5,B6 均未被规定)才是有效的,如果  GB  GA  zelem  yelem  (S1,S2,S3)OCID  GB  zelem  yelem  GA  (1-S)*l  xelem  S*l

(18)

K2,K3,K5 或 K6(或 B2,B3,B5 或 B6)也被规定,则将产生致命错误信息。 (6)如果 GA 和 GB 是一致的,或如果 GB 为空,则必须规定 CID。 (7)如果 PID 参考一个 PBUSHT 卡,则 CBUSH 单元只能在剩余结构中定义并且附属于 任何被省略的自由度。 (8)单元阻抗输出是在 CID 坐标系下计算的,该坐标系下的结构阻抗是解耦的。 (9)如果 OCID=­1 或为空(默认值),则使用 S 而将 S1,S2,S3 忽略。如果 OCID 大 于等于零,则 S 将被忽略,而使用 S1,S2,S3。  2.PBUSH 卡片 定义广义弹簧-阻尼器结构单元性质。 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PBUSH  PID  "K"  K1  K2  K3  K4  K5  K6  "B"  B1  B2  B3  B4  B5  B6  "GE"  GE1 

"RCV"  SA  ST  EA  ET 

例 1:规定刚度和结构阻尼。  PBUSH  35  K  4.35  2.4  3.1  GE  0.06  0.03  RCV  7.3  3.3  例 2:规定单位速度的阻尼力  PBUSH  35  B  2.3  域 内容  PID  属性识别号(大于零的整数)。  "K"  指示下面的 1 到 6 域是刚度值的标志(字符)。  Ki  从 1 到 6 方向的名义刚度值(实数,默认值为 0)。  "B"  指示下面的 1 到 6 域是单位速度阻尼值的标志(字符)。  Bi  以单位速度力为单位的名义阻尼系数(实数;默认值为零)。  "GE"  指示后续域是结构阻尼的标志(字符)。  GE1  名义结构阻尼常数(实数;默认值为 0)。  "RCV"  指定后面 1 到 4 域是应力或应变系数的标志(字符)。  SA  从 1 到 3 平动分量的应力恢复系数(实数,默认值为 1.0)。  ST  从 4 到 6 旋转分量的应力恢复系数(实数,默认值为 1.0)。  EA  从 1 到 3 平动分量的应变恢复系数(实数,默认值为 1.0)。  ET  从 4 到 6 平动分量的应变恢复系数(实数,默认值为 1.0)。

(19)

说明: (1)对于直接和模态频率响应分析,通过使用 PBUSHT 卡,都可以是 Ki,Bi 或 GE1 随 频率而变化。 (2)名义值用于除频率响应外所有类型的分析。对于模态频率响应,正交模态使用名义  Ki 值计算。频变量可以用于所有激振频率。 (3)如果未指定 PARAM,W4,则在瞬态分析里忽略 GE1。 (4)单元应力是由应力系数与恢复的单元力相乘得到的。 (5)"K","B","GE"或"RCV"卡可以以任意顺序规定。

3.3 频率响应分析实例

本例计算如图  3­3  所示汽车底盘在周期性载荷作用下的频率响应。外载为一单位集中载 荷,作用在发动机支架上,计算频率范围为 1~100Hz,求解使用的频率步长是 1Hz,分别采用 直接法和模态法求解。 直接法求解, 结构阻尼系数为 0.02, 模态法求解, 模态阻尼系数为 0.01。 图 3­3  汽车底盘  1.建立模型 (1)新建 MSC Patran 的空数据文件。单击菜单栏 File→New,输入数据文件名 car.db。 (2)单击菜单栏中 File→Import,打开模型导入窗口,如图 3­4 中 a 所示,设置导入模型 的格式为 MSC Nastran Input,在相应路径下选取 car.bdf 模型文件,单击 Apply 按钮。

(3)单击工具栏中的 Element 按钮,打开 Element 窗口,如图 3­5 中 a 所示,依次设置  Action、Object 及 Method 的值为 Transform、Node、Translate;如图 3­5 中 b 所示,设置节点 的 ID 号为 10000;如图 3­5 中 c 所示,设置 Direction Vector 为<0 1 0>  ;如图 3­5 中 d 所示, 在 Node List 下,选取 Node 5691。

(20)

图 3­4  导入模型

图 3­5  偏移节点

(4) 在 Element 窗口, 如图 3­6 中 a 所示, 依次设置 Action、 Object 及 Type 的值为 Create、 

MPC、RBE2;如图 3­6 中 b 所示,单击 Define  Terms…按钮,打开多点约束定义界面;如图  3­6 中 c 所示,选中 Create Independent 项;如图 3­6 中 d 所示,在 Node List 下面,选取 Node  10000,单击 Apply 按钮。

(5)如图 3­7 中 a 所示,选中 Create Dependent 项;如图 3­7 中 b 所示,在 Node  List 下 选取 node 5632 5693 5672 5688 5691;如图 3­7 中 c 所示,选中 DOFs 下列出的所有自由度, 单击 Apply 按钮,关闭多点约束定义窗口,单击 Apply 按钮生成多点约束。  b  a  c  a  d  b  MSC Nastran Input Files {*.bdf}

(21)

图 3­6  定义独立节点 图 3­7  定义从属节点  a  b  c  d  a  b  c

(22)

2.定义载荷

(1)单击工具栏中的 Loads/BCs 按钮,如图 3­8 中 a 所示,单击 Create Load Case 按钮;

如图 3­8 中 b 所示, 设置 Load Case Name 为 frequency_response; 如图 3­8 中 c 所示, 选取 Type 

的类型是 Time Dependent,单击 Apply 按钮。

图 3­8  定义动态载荷集

(2) 单击工具栏的 Properties 按钮, 打开 Fields 窗口, 如图 3­9 中 a 所示, 依次设置 Action、 

Object 及 Method 的值为 Create、 Non Spatial、 Tabular Input; 如图 3­9 中 b 所示, 定义 Field Name 

为 unit_load;如图 3­9 中 c 所示,选取 Active Independent Variables 为 Frequency;如图 3­9 中  d 所示,单击 Input Data…按钮,在界面中定义频率与力的关系,及频率在 1~100Hz 时,力的 幅值为 1,单击 OK 按钮,单击 Apply 按钮。 图 3­9  定义随频率变化的场  b  c  a  a  b  c  d  d

(23)

(3)单击工具栏的 Loads BCs 按钮,打开载荷定义窗口,如图 3­10 中 a 所示,依次设置  Action、Object 及 Type 的值为 Create、Force、Nodal;如图 3­10 中 b 所示,定义载荷的名称

为 unit_force; 如图 3­10 中 c 所示, 单击 Input Data…按钮, 在弹出的界面内定义载荷<F1 F2 F3> 

为<0  ­1  0>,及 Y 轴负向,在 Time/Freq.  Dependence 下选取 unit_load 场,单击 OK 按钮;如

图 3­10 中 d 所示, 单击 Select Application Region…按钮, 在弹出的界面下将 Select 项选为 FEM,

在  Select  Nodes  项下面选取  Node  10000,单击  Add  按钮,将选取的节点加入到  Application  Region 中,单击 OK 按钮,单击 Apply 按钮。 图 3­10  定义载荷  3.设置分析参数并提交分析作业 首先讲解使用直接法求解。 (1)单击工具栏中的 Analysis 按钮,依次设置 Action、Object 及 Method 的值为 Analyze、  Entire Model 及 Full Run。

(2)单击 Solution Type…按钮,打开 MSC Nastran Solution Type 窗口,如图 3­11 中 a 所

示, 选中 FREQUENCY RESPONSE 单选按钮; 如图 3­11 中 b 所示, 设置 Formulation 为 Direct;

如图 3­11 中 c 所示, 单击 Solution Parameters…按钮, 在弹出的界面中设置 Struct. Damping Coeff.  为 0.02,单击 OK 按钮返回,再单击 OK 按钮关闭求解类型定义窗口。  a  b  c  d  c  c  d  d

(24)

图 3­11  定义直接频响分析

(3) 单击 Subcases…按钮, 如图 3­12 中 a 所示, 单击 frequency_response, 将 Subcase Name 

设置为相同的名字;如图 3­12 中 b 所示,单击 Subcase Parameters…按钮,在弹出的界面内单 击 DEFINE FREQUENCES…按钮;如图 3­12 中 c 所示,定义起始频率为 1,结束频率为 100, 步数为 100,连续单击 OK 按钮,回到分析设置界面。 图 3­12  直接法频响分析定义  a  c  b  a  b  b  c

(25)

(4)将 Job Name 设置为 car_direct,单击 Subcase Select…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如图  3­13  所示,单击  frequency_response,选取其为计算工况,单击 OK  按钮返回,再单击  Apply  按钮递交计算。 图 3­13  选取 Subcases  接下来讲解使用模态法求解。 (1)单击 Solution Type…按钮,打开 MSC Nastran Solution Type 窗口,如图 3­14 中 a  所示,选中  FREQUENCY  RESPONSE 单选按钮;如图  3­14 中  b 所示,设置  Formulation 

为 Modal; 如图 3­14 中 c 所示, 单击 Solution Parameters…按钮, 在弹出的界面中将 Residual 

Vector Computation 项取消勾选;如图 3­14 中 d 所示,单击 Eigenvalue Extraction…按钮, 在弹出的界面中设置特征值提取的低阶频率为  1Hz,连续单击 OK 按钮,关闭求解类型定 义窗口。

(2) 单击 Subcases…按钮, 如图 3­15 中 a 所示, 单击 frequency_response, 将 Subcase Name 

设置为相同的名字;如图 3­15 中 b 所示,单击 Subcase Parameters…按钮,在弹出的界面内, 如图 3­15 中 c 所示,单击 DEFINE FREQUENCES…按钮定义起始频率为 1,结束频率为 100, 步数为 100;如图 3­15 中 d 所示,选择 Modal  Damping 为 Crit.  Damp.(CRIT),单击 DEFINE 

MODAL DAMPING…按钮, 在弹出的界面内定义频率在 1~100Hz 区间内, 临界阻尼比为 0.01,

连续单击 OK 按钮,回到分析设置界面。

(3)将 Job Name 设置为 car_modal,单击 Subcase Select…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如图  3­16  所示,单击  frequency_response,选取其为计算工况,单击 OK  按钮返回,再单击  Apply  按钮递交计算。

(26)

图 3­14  定义模态频响分析 图 3­15  模态法频响分析定义  a  c  c  d  d  b  a  b  c  d

(27)

图 3­16  选取 Subcases  4.结果查看 在频率响应分析中,通常需要查看关键位置点上的动力响应量与频率变化的关系,下面 以输出 Node 7858,8796,8640 三个节点上的位移响应曲线为例,说明如何在 MSC Patran 下 进行此类后处理。 (1)单击工具栏中的 Analysis 按钮,依次设置 Action、Object 及 Method 的值为 Access  Results、Attach XDB 及 Results Entities,选择相应结果文件关联。

(2) 单击工具栏中的 Results 按钮, 如图 3­17 中 a 所示, 依次设置 Action、 Object 及 Method 

的属性为 Create、 Graph 及 Y vs X; 如图 3­17 中 b 所示, 单击 Select Subcases 按钮, 弹出 Select 

Result Cases 窗口,单击选中 frequency_respose,单击 Filter 按钮,单击 Apply 按钮;如图 3­17  中 c 所示,选中 Displacements,Translational 项。 图 3­17  选取结果  a  c  b  b  b

(28)

(3)如图 3­18 中 a 所示,单击 Target  Entities 按钮,选取节点 Node  7858  8796  8640; 如图 3­18 中 b 所示,单击 Display  Attributes 按钮,将 Y  Axis  Scale 设置为 Log 显示,单击  Apply 按钮。 图 3­18  设置结果曲线参数 (4)直接法和模态法生成的结果曲线分别如图 3­19 和图 3­20 所示。 图 3­19  三个关键位置点在频域下的位移响应结果(直接法) 图 3­20  三个关键位置点在频域下的位移响应结果(模态法)  a  a  b  b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r]

【20150302】今天是 2016 年度第一次交读书报告,第一次拿到书单时,感

第七章 第七章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SWOT SWOT SWOT SWOT 分析 分析 分析與 分析 與 與 TOWS 與 TOWS TOWS TOWS 策略矩陣分析 策略矩陣分析

策略規劃過程使於策略分析,Ansoff 認為策略規劃的核心架構為策 略分析,也就是 SWOT 分析。Aaker 認為,企業在進行策略規劃時的

調整動力分析 動力分析 動力分析之反應譜 動力分析 之反應譜 之反應譜 之反應譜:依據規範規定之設計地震力,. 調整 Scale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应该建立起软件系统的 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 ( 简称为状态图 ) 通

微积分的创立是数学发展中的里程碑, 它的发展 和广泛应用开启了向近代数学过渡的新时期, 为研究 变量和函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运动物体的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