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媒體適性測驗—以數學圖形與空間主題為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媒體適性測驗—以數學圖形與空間主題為例之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組

論 文

多媒體適性測驗

—以數學圖形與空間主題為例之研究

Item Attributes Analysis of Adapting Test

—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extual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Form

研 究 生:陳淑鈴

指導教授:陳登吉 博士

(2)

多媒體適性測驗

—以數學圖形與空間主題為例之研究

Item Attributes Analysis of Adapting Test

—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extual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Form

研 究 生:陳淑鈴

Student:

Shu-Ling Chen

指導教授:陳登吉 博士

Advisor:

Dr. Deng-Jyi Chen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Collage of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June 2004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多媒體適性測驗

—以數學圖形與空間主題為例之研究

學生:陳淑鈴

指導教授:陳登吉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中文摘要

為 使 學 生 潛 能 充 分 發 揮 , 不 因 閱 讀 能 力 較 弱 而 影 響 邏 輯 運 思 能 力 的 施

展 , 探 討 試 題 的 呈 現 方 式 成 為 教 學 評 量 的 重 要 課 題 。 本 論 文 的 重 點 包 含 :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和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設 計 ,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和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評

估 ,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和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分 析 , 及 比 較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之 適 切 性 、 可 行 性 。

為 達 成 研 究 目 的 及 配 合 項 目 反 應 理 論 , 需 要 以 大 樣 本 為 基 礎 分 析 較

佳 , 故 本 研 究 共 計 約 1000 名 國 小 學 生 參 與 研 究 , 限 於 本 研 究 的 人 力 、 物 力

與 時 間 等 因 素 , 施 測 對 象 僅 為 台 北 市 及 新 竹 市 兩 地 學 子 。

就 測 驗 成 績 而 言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的 成 績 優 於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達 顯 著 水

準 。 針 對 高 分 組 的 學 生 而 言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的 成 績 仍 優 於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亦 達 顯 著 水 準 , 但 兩 組 的 差 距 較 小 。 針 對 低 分 組 的 學 生 而 言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的 成 績 優 於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且 達 顯 著 水 準 , 而 兩 組 的 差 距 大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有 效 提 升 低 分 組 學 生 的 成 績 表 現 。

從 試 題 難 易 度 的 觀 點 來 看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較 易 使 學 生 獲 的 成 功 的 經

驗 。 對 大 多 數 的 題 目 而 言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較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更 易 使 學 生 做

出 正 確 判 斷 。 基 於 上 述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較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更 能 引 起 學 生 的

專 注 力 , 破 除 恐 懼 感 , 而 清 楚 表 達 題 意 , 讓 學 生 在 充 分 明 瞭 狀 況 下 做 正 確

判 斷 。 也 因 為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提 供 豐 富 的 資 訊 , 使 學 生 能 在 較 佳 的 狀 況 下

作 決 策 。 因 此 ,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更 易 模 擬 真 實 情 境 , 促 進 學 生 思 考 , 因 此

提 高 正 確 反 映 的 機 率 。

(4)

Item Attributes Analysis of Adapting Test

—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extual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Form

Student: Shu-Ling Chen Advisor: Dr. Deng-Jyi Chen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College of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A student may not perform well in a test due to the lack of the reading ability on

the test questions. Therefore, investigations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sentation

styles of the test question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the evaluation in

teaching. In this thesis, we consider the desig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both

static text/image and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questions.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m for the practicability and suitability are performed.

In our experiment,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IRT (Item Response Theory). A

large number of the testing samples are required. There are about 1000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test where come from Taipei and Hsinchu.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spicuously show that students can get higher grades

in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than in the static text/image test. Students with high

grade level are also get higher scores in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than in the

static text/image test,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grade level do. However, the

later has a larger sco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and the

static text/image test than the former. Thus,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is more helpful

for the low grade level student than the high grade level student.

For the aspect of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test questions, students are easier to ge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questions. In most cases,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questions help the students for choosing proper answers.

Henc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questions may increase the attention of the

students, reduce the fear when students read questions, and presenting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s clearly. It also provides rich information for helping students to make

decision in a better situation. Consequently,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st questions may

raise the probability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5)

誌謝

本論文多蒙陳登吉教授耐心的指導及教誨,陳教授不僅在學術上給予

指導,在待人處世、做研究的態度上亦受教良多;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在此對陳教授致上無限的感謝。

此外,感謝所有曾教導我、幫助我的師長、朋友和同學,尤其是師範

大學何榮桂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及現代測驗理論的指導、專班主任莊祚敏

教授在論文撰寫上的協助及指導。還有實驗室賴阿福學長所給予的指導及

協助,同窗李嘉彪、學弟王維正及學妹史婷慧在研究過程的協助,以及實

驗室的其它學長、學弟妹所提供的許多寶貴的意見。

最後,感謝養育我、栽培我的父母親及家人的支持,學校同事的鼓勵,

使我得以專心完成論文,也才能有今天的我,謝謝。

(6)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動機 ... 2

1.3 研究目的 ... 4

1.4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評量相關的理論與研究 ... 6

2.1.1 測驗理論 ... 6

2.1.2 線上測驗 ... 9

2.1.3 評量與教學的互動關係 ... 11

2.1.4 評量術語 ... 12

2.2 多媒體與數位學習 ... 14

2.2.1 多媒體簡介 ... 14

2.2.2 多媒體與教學科技 ... 14

2.2.3 數位學習 ... 15

2.3 國小數學幾何教材 ... 17

2.3.1 學習幾何的基礎 ... 17

2.3.2 幾何教材內容 ... 18

2.3.3 能力指標 ... 20

2.4 小結 ...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2

3.1 研究步驟 ... 22

3.2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 24

3.2.1 研究對象 ... 24

3.2.2 抽樣方式 ... 24

3.3 研究環境分析及設計 ... 24

3.3.1 研究環境 ... 24

3.3.2 研究設計 ... 25

3.4 研究工具 ... 26

(7)

3.4.1 開發試題設計單 ... 27

3.4.2 試題內容腳本設計 ... 28

3.4.3 專家評估試題表 ... 33

3.4.4 研究工具實施程序 ... 3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37

4.1 數據資料 ... 37

4.1.1 數學科成績分析 ... 37

4.1.2 測驗成績分析 ... 37

4.2 試題屬性 ... 39

4.3.1 試題屬性分析 ... 39

4.3.2 試題特徵曲線 ... 43

4.3.3 學生答題歷程分析 ... 55

4.4 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5.1 結論 ... 59

5.2 建議 ... 60

參考書目 ...61

(8)

表目錄

表 1 文獻中所提系統特點 ...10

表 2 評量的相關術語 ...12

表 3 教學評量分類表 ...13

表 4 研究設計 ...25

表 5 互動多媒體試題開發設計單【數學領域】 ...27

表 6 試題的設計原則 ...29

表 7 試題檢核項目 ...33

表 8 兩組學生數學科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摘要表 ...37

表 9 互動多媒體試題與靜態圖文試題之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摘要表

... 38

表 10 互動多媒體試題與靜態圖文試題高分組之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摘要表 ...38

表 11 互動多媒體試題與靜態圖文試題低分組之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摘要表 ...39

表 12 兩組學生的數學科成績及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之摘要 ...58

表 13 A 組數學科成績 ...70

表 14 B 組數學科成績 ...72

表 15 互動多媒體試題組的反應組型 ...75

表 16 靜態圖文試題組的反應組型 ...85

表 17 A 組測驗成績 ...96

表 18 B 組測驗成績 ...98

表 19 兩組學生的數學科成績之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101

表 20 兩組學生的測驗成績之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101

表 21 兩組學生中高分組的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102

表 22 兩組學生中低分組的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102

(9)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圖 ...3

圖 2 試題特徵曲線 ...8

圖 3 精熟學習法的教學過程 ... 11

圖 4 多媒體課程設計規格書編製流程 ...15

圖 5 國小數學領域圖形與空間教材內容分析整理 ...19

圖 6 研究流程圖 ...22

圖 7 研究四大階段 ...23

圖 8 複合式評量架構圖 ...26

圖 9 IDEA 模型...36

圖 10 第二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4

圖 11 第三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4

圖 12 第四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5

圖 13 第六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5

圖 14 第七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6

圖 15 第八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6

圖 16 第九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7

圖 17 第十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7

圖 18 第十一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8

圖 19 第十二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8

圖 20 第十四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9

圖 21 第十五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49

圖 22 第十六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0

圖 23 第十七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0

圖 24 第十八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1

圖 25 第十九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1

圖 26 第二十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2

圖 27 第二十一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2

圖 28 第二十二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3

圖 29 第二十三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3

圖 30 第五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4

圖 31 第十三題的試題特徵曲線 ...55

(10)

第一章 緒論

在 教 育 改 革 的 風 潮 下 , 帶 動 了 多 樣 化 的 課 程 設 計 與 多 元 化 教 學 , 若 能

配 合 適 當 的 評 量 , 對 於 學 習 效 果 將 有 很 大 的 助 益 。 為 了 使 學 生 潛 能 充 分 發

揮 , 不 因 閱 讀 能 力 較 弱 而 影 響 邏 輯 運 思 能 力 的 施 展 , 探 討 試 題 的 呈 現 方 式

成 為 教 學 評 量 的 重 要 課 題 。

1.1 研究背景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旨在了解學生學習情形,激發學生

多元潛能,促進學生適性發展,肯定個別學習成就,並作為

教師教學改進及學生學習輔導之依據。」

教育部, 2001

[ 1

]

教 學 評 量 ( classroom assessment ) 所 偏 重 的 是 在 了 解 和 增 進 學 生 的

學 習 (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 而 不 只 是 相 互 比 較 或 是 評 定 優 劣

( assessment of learning )( 劉 安 彥 , 2003[ 2] ), 可 見 評 量 與 教 學 有 著

唇 齒 相 依 的 關 係 。 由 於 資 訊 科 技 (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的 發 揚 光

大 , 將 21 世 紀 的 人 類 帶 入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 專 家 指 出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所

引 發 的 是 教 學 或 學 習 型 態 的 轉 變 (張 國 恩 , 2001[ 3]), 因 此 , 各 國 政 府 莫

不 積 極 推 動 數 位 學 習 , 以 使 資 訊 素 養 遍 及 全 國 , 為 適 應 資 訊 化 社 會 而 未 雨

綢 繆 。 許 多 專 家 學 者 也 認 為 : 為 了 迎 接 新 時 代 的 挑 戰 , 將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 成 為 現 代 教 育 所 關 注 的 課 題 , 也 是 新 世 代 教 師 責 無 旁 怠 的 任 務 ( 吳

正 己 、 吳 秀 宜 , 2001[ 4]; 顏 永 進 、 何 榮 桂 , 2001[ 5])。 而 資 訊 社 會 e 世

代 的 學 生 也 期 望 得 到「 帶 著 走 的 基 本 能 力 」( 何 榮 桂 、 陳 麗 如 , 20 01[ 6] )。

然 而 優 質 的 教 學 評 量 宜 融 入 學 習 活 動 歷 程 中 , 在 網 路 上 學 習 自 然 就 應

在 e 化 的 學 習 環 境 中 評 量 ( 洪 碧 霞 、 林 素 微 、 林 宜 樺 、 陳 沅 、 陳 靜 姿 ,

2003[ 7] )。 根 據 致 力 於 推 動 電 腦 化 測 驗 的 學 者 專 家 長 期 的 觀 察 與 研 究 指

出 : 電 腦 化 測 驗 係 測 驗 隨 著 電 腦 科 技 發 展 的 產 物 。 測 驗 與 電 腦 的 關 係 最 早

表 現 於 電 腦 計 分 及 施 測 方 式 , 仍 至 晚 近 發 展 之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 何 榮 桂 ,

1999[ 8])。 此 外 , 也 評 論 : 目 前 的 題 庫 採 單 純 的 文 字 模 式 , 其 優 點 在 於 題

目 的 編 輯 、 轉 換 都 非 常 簡 便 , 且 在 網 路 傳 輸 時 因 資 料 量 小 , 所 以 速 度 快 。

但 目 前 在 WWW(World Wide Web) 上 均 已 提 供 多 種 媒 體 呈 現 方 式 的 使 用 環 境

(11)

( 如 音 效 、 動 畫 、 影 像 、 虛 擬 實 境 等 ) , 因 此 有 必 要 將 題 庫 的 內 容 , 提 昇 為

支 援 多 媒 體 的 施 測 , 以 發 展 出 多 媒 體 的 網 路 測 驗 環 境 , 以 使 系 統 之 施 測 環

境 更 具 多 樣 性 ( 何 榮 桂 , 1997[ 9])。

關 於 人 體 的 構 造 , 有 不 同 的 感 官 各 司 其 獨 特 的 刺 激 , 例 如 : 眼 睛 受 光

的 刺 激 而 有 視 覺 、 耳 膜 受 空 氣 的 震 動 而 有 聽 覺 。 因 此 , 人 類 的 學 習 通 常 是

在 多 媒 體 的 環 境 下 發 生 的 , 所 以 , 當 教 師 在 檢 視 學 習 成 效 時 , 若 僅 使 用 單

一 媒 體 , 確 實 有 失 偏 頗 的 疑 慮 。 1993 年 迦 納( Gardner)提 出 多 元 智 慧 理 論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他 認 為 每 一 個 人 都 具 多 元 的

智 慧 : 語 言 智 慧 、 邏 輯 -數 學 智 慧 、 空 間 智 慧 、 肢 體 -運 作 智 慧 、 音 樂 智 慧 、

人 際 智 慧 、 內 省 智 慧 、 自 然 博 物 智 慧 ( Gardner , 1993[10] )。 由 生 理 或 心

理 的 層 面 來 看 , 多 元 化 的 教 學 與 多 媒 體 的 測 驗 形 式 應 更 符 合 人 性 化 的 思 考

方 向 。 而 傳 統 的 紙 筆 評 量 方 式 , 不 僅 無 法 了 解 學 生 整 體 的 學 習 成 效 , 易 造

成 學 生 在 學 習 上 產 生 挫 折 感,並 且 也 降 低 了 學 生 在 學 習 上 的 興 趣 與 動 機( 楊

明 恭 、 卓 鴻 賓 、 洪 志 盈 , 2003[11])。 因 此 , 開 發 新 一 代 的 多 媒 體 適 性 測 驗

有 其 迫 切 性 。

如 何 將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各 學 習 領 域 , 以 促 進 學 習 成 效 , 是 當 前 教 育 面 臨

的 挑 戰 。 由 於 學 習 的 情 境 經 常 是 多 媒 體 的 環 境 , 而 傳 統 的 紙 筆 評 量 方 式 無

法 充 分 發 揮 多 媒 體 的 特 性 , 因 此 倘 若 以 多 媒 體 的 方 式 呈 現 試 題 , 評 估 學 生

的 能 力 , 將 更 能 使 命 題 者 明 確 傳 達 試 題 的 旨 意 , 讓 受 試 者 能 更 明 瞭 題 目 的

意 思 做 較 適 切 的 反 應 , 也 因 此 能 更 精 準 的 評 量 到 學 生 真 實 的 能 力 。

1.2 研究動機

教 學 方 法 不 斷 創 新 , 教 學 技 巧 多 元 化 發 展 , 教 學 型 態 及 內 容 也 在 資 訊

科 技 日 新 月 異 下 造 成 不 少 衝 擊 , 這 樣 的 改 變 都 是 為 了 達 到 更 好 的 學 習 成

效 。 而 多 媒 體 化 的 教 學 內 容 的 確 能 獲 得 比 較 好 的 學 習 成 效 ( 徐 新 逸 、 施 郁

芬 , 2003[12])。 同 時 , 在 探 討 適 性 測 驗 的 相 關 文 獻 中 發 現 : 適 性 測 驗 能 有

效 提 昇 測 驗 效 能 , 精 確 評 估 學 生 能 力 。 然 而 , 國 內 對 於 多 媒 體 適 性 測 驗 的

研 究 並 不 多 , 深 入 比 較 傳 統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與 電 腦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的 難 度 、

鑑 別 度 、 猜 測 度 等 屬 性 在 適 性 測 驗 時 學 生 能 力 表 現 的 差 異 情 況 的 研 究 更 是

付 之 闕 如。個 人 認 為,傳 統 教 學 與 測 驗 能 綿 延 不 絕 必 有 其 不 可 磨 滅 的 特 點 ,

而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突 破 不 少 教 育 上 的 困 境 , 也 將 是 未 來 的 趨 勢 , 所 以 如

果 能 充 分 掌 握 傳 統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與 電 腦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的 各 種 屬 性 與 特

(12)

性 , 交 替 運 用 必 能 達 到 更 大 的 效 益 使 教 學 評 量 歷 久 彌 新 。 因 此 , 本 研 究 順

應 時 代 潮 流,遵 循 適 性 測 驗 的 製 作 流 程 開 發 試 題,藉 由 項 目 反 應 理 論( Item

Response Theory ; IRT[13] ) 分 析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其 呈 現

方 式 不 同 對 於 能 力 相 似 的 學 生 所 顯 現 出 的 試 題 難 度 、 鑑 別 度 、 猜 測 度 等 屬

性 差 異 情 況 , 更 進 一 步 組 合 兩 種 試 題 以 釐 清 概 念 , 激 發 後 設 認 知 , 提 昇 解

題 能 力 。

基 於 上 述,本 研 究 首 先 先 依 據 九 年 一 貫 能 力 指 標 開 發 文 字 式 的 試 題,接

著 再 依 循 題 意 製 作 闡 釋 題 意 的 相 關 動 畫 或 深 入 解 釋 的 互 動 按 鈕 以 提 示 更 多

的 訊 息 , 此 類 試 題 亦 是 本 研 究 主 要 的 基 本 素 材 — 電 腦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 簡

言 之 ,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在 發 展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設 計 單 與 評 估 表 並 依 循 標 準

測 驗 編 製 的 方 法 實 做 試 題 且 以 項 目 反 應 理 論 分 析 試 題 之 屬 性 並 提 出 複 合 式

評 量 架 構 企 圖 進 一 步 解 釋 傳 統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與 電 腦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其 屬 性

差 異 可 能 的 原 因,以 作 為 學 習 輔 導 之 參 考。限 於 人 力、物 力 與 時 間 等 因 素 ,

本 研 究 的 施 測 對 象 僅 為 台 北 及 新 竹 兩 地 學 子 。 且 試 題 的 內 容 僅 侷 限 於 國 小

數 學 領 域 圖 形 與 空 間 涵 蓋 能 力 指 標 第 一 階 段 及 第 二 階 段 而 已 。

本 研 究 的 架 構 如 圖 1:

圖 1 研究架構圖

多媒體適性測驗之研究

文獻探討

探討現有的相關文獻。了

解試題呈現模式及產生方

式 , 及 對 結 果 分 析 的 應

用,例如是否有進一步促

進學習貢獻的機制。

第二階段研究:建置複合式

評量架構,解釋兩種呈現方

式不同的試題對解題影響。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階段研究:開發互動多

媒體試題,並以項目反應理

論分析試題之屬性。

(13)

1.3 研究目的

傳 統 的 紙 筆 測 驗,因 電 腦 的 輔 助 而 有 電 腦 化 測 驗,測 驗 電 腦 化 的 結 果 ,

可 使 測 驗 的 情 境 更 標 準 化 , 此 種 發 展 趨 勢 將 逐 漸 取 代 紙 筆 測 驗 ( 何 榮 桂 ,

2000[14] )。 近 年 來 探 討 電 腦 化 測 驗 的 相 關 研 究 , 已 累 積 了 一 定 數 量 的 成

果 , 學 者 認 為 : 目 前 的 線 上 測 驗 題 庫 大 致 集 中 於 單 純 的 文 字 模 式 , 然 而 ,

多 媒 體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能 克 服 傳 統 的 紙 筆 評 量 方 式 的 缺 點 、 精 簡 測 驗 長 度 、

縮 短 測 驗 時 間 、 測 驗 不 受 時 空 限 制 且 能 立 即 回 饋 , 相 信 多 媒 體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將 是 未 來 教 育 測 驗 的 重 要 發 展 方 向 ( 陳 新 豐 , 2002[15])。

在 諸 多 的 研 究 中 , 多 媒 體 試 題 施 行 狀 況 並 不 普 遍 , 研 究 者 著 手 探 討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其 試 題 屬 性 的 差 異 , 以 此 經 驗 企 圖 營 造 個 別

化 的 學 習 與 測 驗 環 境 。 因 此 , 本 研 究 以 開 發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為 起 點 並 選 擇

國 小 數 學 領 域 圖 形 與 空 間 為 試 題 主 要 內 容 , 探 討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其 呈 現 方 式 不 同 對 於 能 力 相 似 的 學 生 所 顯 現 出 的 試 題 屬 性 差 異 情 況

及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交 互 運 作 下 其 對 解 題 的 影 響 , 希 望 透 過

項 目 反 應 理 論 分 析 試 題 屬 性 , 從 而 獲 取 詳 盡 豐 富 的 資 料 , 瞭 解 不 同 呈 現 方

式 的 試 題 屬 性 間 的 差 異 情 形 , 並 整 合 研 究 的 資 訊 與 建 議 。 本 研 究 認 為 , 多

媒 體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可 有 效 提 高 學 習 成 效 , 有 助 於 釐 清 概 念 分 歧 的 癥 結 , 期

能 提 供 與 檢 視 教 學 改 進 的 方 針 , 而 能 在 現 行 的 研 究 成 果 之 外 , 提 供 學 習 策

略 與 資 訊 融 入 各 科 教 學 之 參 考 與 修 正 。

簡 言 之 , 本 研 究 的 目 的 可 歸 納 為 以 下 四 點 :

1. 探 討 多 媒 體 試 題 之 編 製 方 式,且 以 國 小 數 學 領 域 圖 形 與 空 間 為 例 。

2. 探 討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其 試 題 難 度、鑑 別 度、猜 測 度 等 屬

性 的 差 異 。

3. 建 構 以 現 代 測 驗 理 論 為 基 礎 的 適 性 測 驗 題 庫 。

4. 嚐 試 解 釋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試 題 屬 性 差 異 可 能 的 原 因,並

探 討 此 兩 種 試 題 交 互 運 作 下 其 對 解 題 的 影 響 。

根 據 研 究 目 的 , 提 出 以 下 兩 個 待 答 問 題 和 研 究 假 設 :

1. 待 答 問 題

(1). 編 製 多 媒 體 試 題 應 考 慮 哪 些 向 度 的 問 題 ?

(14)

(2). 試 題 其 難 度 、 鑑 別 度 、 猜 測 度 等 試 題 屬 性 值 為 何 ?

(3). 不 同 呈 現 方 式 的 試 題 其 難 度、鑑 別 度、猜 測 度 等 試 題 屬 性 是 否

有 所 不 同 ?

(4). 不 同 呈 現 方 式 的 試 題 對 學 生 解 題 行 為 所 產 生 的 影 響 ?

2. 研 究 假 設

(1). 不 同 呈 現 方 式 的 試 題 其 難 度、鑑 別 度、猜 測 度 等 試 題 屬 性 有 差

異 。

(2). 不 同 呈 現 方 式 的 試 題 對 學 生 解 題 行 為 會 產 生 的 影 響 。

1.4 名詞釋義

為 了 使 研 究 的 方 向 更 加 清 晰 明 確,將 與 研 究 主 題 相 關 的 名 詞 詮 釋 如 下 :

1.

互動多媒體試題

互動多媒體試題為本研究主要開發的試題型態之一,在文字布題呈現的數秒後,以

動畫的方式演譯題目的含意,並設計按鈕給受試者自由點選獲取試題更進一步的訊

息或重看演譯題目的含意的動畫。

2.

靜態圖文試題

相對於互動多媒體試題而言。文字與圖片於布題時同時呈現,無動畫的方式演譯題

目的含意,亦無設計按鈕給受試者點選獲取釋題更進一步的訊息或解釋,受試者對

題意的理解僅能透過閱讀文字或圖片,與傳統紙筆測驗的評量方式類似。

3.

複合式評量架構

為進一步理解學生概念分歧點而設計的測驗架構。此架構包含互動多媒體選擇型態

試題與靜態圖文選擇型態試題及文字式的是非型態試題,於第三章中有更詳細的說

明。

4.

IDEA 模型

此模型隱含選定(Identify)試題的主題或目標,設計(Design)試題、評估(Evaluation)

試題、與分析(Analysis)試題語意。為本研究開發互動多媒體試題所依循的流程,於

第三章中有更詳細的說明。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 本 章 中 , 首 先 探 討 國 內 外 對 電 腦 化 測 驗 研 究 的 相 關 文 獻 , 了 解 線 上

測 驗 的 現 況 及 未 來 發 展 趨 勢 , 及 教 學 與 評 量 的 互 動 關 係 , 其 次 說 明 多 媒 體

的 定 義 與 其 在 教 育 上 的 應 用 。 由 於 本 研 究 所 開 發 的 試 題 內 容 以 國 小 數 學 領

域 的 圖 形 與 空 間 為 例 , 因 此 也 討 論 幾 何 概 念 的 相 關 問 題 。

2.1 評量相關的理論與研究

本 節 由 測 驗 理 論 和 電 腦 化 測 驗 的 發 展 、 實 施 環 境 、 所 遭 遇 的 障 礙 困 難

以 及 因 應 措 施 等 相 關 層 面 的 文 獻 , 得 知 電 腦 化 的 適 性 測 驗 相 較 於 傳 統 測 驗

的 確 提 高 了 不 少 效 能 。 接 下 來 討 論 教 學 與 評 量 的 互 動 關 係 , 獲 知 教 學 評 量

不 但 是 教 學 中 極 重 要 的 一 環 , 而 且 也 是 教 學 中 主 要 的 回 饋 機 制 , 藉 由 彼 此

的 互 動 的 結 果 , 提 供 了 教 學 者 與 學 習 者 努 力 的 方 針 , 且 評 量 結 果 作 為 改 進

教 與 學 的 積 極 意 義 遠 勝 於 區 分 學 生 能 力 的 消 極 意 義 , 可 見 教 學 評 量 的 重 要

性 並 不 亞 於 其 他 教 學 活 動 , 由 於 對 於 教 學 與 評 量 關 係 深 切 的 了 解 , 促 使 研

究 者 提 出 結 合 互 動 多 媒 體 選 擇 型 態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選 擇 型 態 試 題 及 文 字 式

的 是 非 型 態 試 題 之 複 合 式 評 量 的 架 構 。 為 對 評 量 充 分 了 解 本 節 亦 說 明 教 學

評 量 的 種 類 與 應 用 。

2.1.1 測驗理論

教 與 學 是 一 體 的 兩 面 , 教 學 者 透 過 各 種 教 學 媒 體 , 運 用 適 當 的 教 學 技

巧 並 採 取 有 效 的 教 學 評 量 方 法 與 學 習 者 產 生 互 動 。 在 施 教 者 與 受 教 者 的 一

連 串 互 動 過 程 中 , 測 驗 是 主 要 的 回 饋 機 制 ( 歐 滄 和 , 2002[16])。 教 育 部 於

2001 年 實 施 的 「 國 中 基 本 學 力 測 驗 」 是 放 棄 過 去 聯 考 制 度 由 古 典 測 驗 理 論

出 發 的 編 製 基 礎 , 以 現 代 測 驗 理 論 為 測 驗 基 礎 發 展 一 個 標 準 化 的 測 驗 評 量

模 式 , 準 確 掌 握 試 題 的 難 易 度 、 鑑 別 度 、 猜 測 度 等 重 要 參 數 , 再 以 這 些 參

數 為 基 礎 , 配 合 測 驗 目 標 進 行 組 卷 、 施 測 , 推 估 學 生 能 力 。 以 下 將 測 驗 理

論 做 一 概 述 整 理,其 對 於 本 研 究 結 果 的 資 料 分 析 與 討 論 有 一 更 清 晰 的 概 念 。

2.1.1.1 古典測驗理論[17]

(16)

古 典 測 驗 理 論 依 據 弱 勢 假 設 (weak assumption)而 建 立 起 來 。 主 要 是 以

真 實 分 數 模 式 (true score model) 為 骨 幹 , 觀 察 分 數 等 於 真 實 分 數 與 誤 差

分 數 之 和 (X=T+E)。

其 理 論 模 式 的 發 展 已 有 相 當 規 模 , 而 且 所 採 用 的 計 算 公 式 簡 單 明 瞭 、

淺 顯 易 懂,(X=T+E)。因 此,廣 為 測 驗 學 界 使 用 可 說 是 流 通 最 廣 的 理 論 依 據 。

目 前 廣 泛 使 用 在 大 多 數 的 教 育 與 心 理 測 驗 資 料,以 及 社 會 科 學 資 料 的 分 析 。

但 是 古 典 測 驗 理 論 是 一 種 樣 本 依 賴 的 指 標 。 忽 略 受 試 者 能 力 的 個 別 差

異 (X=T+E) 。 也 就 是 說 , 忽 視 受 試 者 的 試 題 反 應 組 型 (item response

pattern) , 認 為 原 始 得 分 相 同 的 受 試 者 , 其 能 力 必 定 一 樣 。 此 外 , 對 於 非

複 本 (nonparallel)但 功 能 相 同 的 測 驗 所 測 得 的 分 數 間 , 無 法 提 供 有 意 義 的

比 較,有 意 義 的 比 較 僅 侷 限 於 相 同 測 驗 的 前 後 測 分 數 或 複 本 測 驗 分 數 之 間 。

信 度 的 假 設 , 建 立 在 複 本 (parallel forms) 測 量 的 概 念 假 設 上 , 但 是

這 種 假 設 往 往 不 存 在 於 實 際 測 驗 情 境 裡 。 由 於 古 典 測 驗 理 論 有 其 缺 點 , 因

此 產 生 了 現 代 測 驗 理 論 。

2.1.1.2 現代測驗理論

現 代 測 驗 理 論 依 據 強 勢 假 設 (strong assumptions) 而 來 。 主 要 是 以 試

題 反 應 理 論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為 架 構 。 有 別 於 古 典 測 驗 理 論 ,

而 具 備 以 下 幾 項 特 點 (Lord, 1980[18]):

1. 必 須 有 大 樣 本 。

2. 試 題 屬 性 並 不 會 受 樣 本 影 響 。

3. 能 提 供 個 別 差 異 的 測 量 誤 差 指 標 。

4. 對 於 不 同 受 試 者 間 的 分 數 , 可 進 行 有 意 義 的 比 較 。

5. 由 於 反 應 組 型 不 同 縱 使 分 數 相 同 的 受 試 者,往 往 給 予 不 同 的 能 力 評

估 。

試 題 反 應 理 論 中 有 四 個 共 同 假 設 ( 余 民 寧 , 2001[19]), 首 先 是 測 驗 中

的 各 個 試 題 都 測 量 到 同 一 種 共 同 的 能 力 這 便 是 單 向 度 的 假 設 。 其 次 是 局 部

獨 立 性 , 表 示 當 影 響 測 驗 表 現 的 能 力 被 固 定 不 變 時 , 考 生 在 不 同 試 題 上 的

反 應 間 沒 有 任 何 關 係 存 在 。 第 三 是 考 試 成 績 不 理 想 , 是 由 於 能 力 不 足 所 引

(17)

起 , 而 不 是 由 於 時 間 不 夠 答 完 所 有 試 題 所 致 。 第 四 是 如 果 考 生 知 道 某 一 試

題 的 正 確 答 案 , 他 必 然 會 答 對 該 試 題 。

此 外 , 試 題 反 應 理 論 建 立 在 兩 個 基 本 概 念 上 : 一 是 學 生 在 某 一 試 題 上

的 表 現 情 形 , 因 能 力 (abilities)的 高 低 而 有 不 同 的 反 應 。 其 次 是 這 種 潛 在

特 質 可 透 過 一 條 連 續 遞 增 的 函 數 來 表 示 , 這 個 函 數 便 叫 作 試 題 特 徵 曲 線

( 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 ICC)。 其 實 , 能 力 不 同 的 考 生 得 分 點 連 接

起 來 所 構 成 的 曲 線 , 便 是 能 力 不 同 的 考 生 在 某 一 測 驗 試 題 上 的 試 題 特 徵 曲

線 , 把 試 卷 中 各 試 題 的 試 題 特 徵 曲 線 加 總 起 來 , 便 構 成 所 謂 的 試 卷 特 徵 曲

線 ( test characteristic curve, 簡 寫 為 TCC)( 余 民 寧 , 2001[19])。

當 鑑 別 度 為 1、 猜 測 度 為 0, 主 要 探 討 試 題 難 度 與 學 生 能 力 的 關 係 時 ,

事 屬 於 一 個 參 數 對 數 形 模 式 又 為 Rasch 模 式 。 二 個 參 數 對 數 形 模 式 主 要 探

討 試 題 難 度、 鑑 別 度 與 學 生 能 力 的 關 係 ,此 時 的 猜 測 度 為 0。而 三 個 參 數 對

數 形 模 式 則 是 對 試 題 的 難 度 、 鑑 別 度 、 猜 測 度 與 能 力 推 估 有 一 數 學 式 代 表

其 間 的 關 係 。

試 題 難 度 是 在 正 確 反 應 機 率 為 0.5 時 能 力 量 尺 (ability scale)上 的 點

(如 圖 2)。 試 題 難 度 值 愈 大 ,表 示 該 試 題 是 屬 於 較 困 難 的 題 目。 而 試 題 特 徵

曲 線 愈 陡 (steeper)的 試 題 具 有 較 高 的 鑑 別 度 , 表 示 它 的 效 能 越 好 , 能 有 效

區 別 不 同 能 力 的 人 ( 余 民 寧 , 2001[20])。

圖 2 試題特徵曲線

試題特徵曲線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能力值 答對 機率 數列1 數列2 數列3 數列4 -2.19 -1.75 -1.31 -0.87 -0.44 0.00 0.44 0.88 1.32 1.75

(18)

2.1.2 線上測驗

廣 義 的 電 腦 化 測 驗 上 包 括 (1) 建 立 題 庫 (2) 計 分 、 排 等 第 以 及 解 釋 測 驗

的 結 果 (3)儲 存 測 驗 資 料、統 計 分 析 與 印 製 報 告,以 及 (4)評 鑑 個 別 試 題( 如

項 目 分 析 ) 及 整 個 測 驗 ( 信 度 與 效 度 估 計 )( 何 榮 桂 , 1990[21] )。 網 路 化

測 驗 可 以 克 服 空 間 距 離 的 限 制 , 提 供 遠 端 使 用 者 一 個 方 便 的 受 測 環 境 。 在

適 性 測 驗 的 過 程 中 , 受 試 者 可 接 受 適 合 自 己 能 力 的 題 目 , 以 較 少 的 試 題 獲

得 更 準 確 的 結 果 (何 榮 桂 , 1997[22])。

目 前 網 路 題 庫 系 統 已 蔚 為 風 潮 , 通 常 題 庫 系 統 能 針 對 每 一 個 題 目 做 答

情 形 加 以 記 錄 、 統 計 、 分 析 、 來 評 量 該 題 目 之 難 度 。 出 題 老 師 可 依 據 系 統

所 評 量 之 試 題 難 度 來 出 試 卷 , 以 避 免 試 題 過 於 簡 單 或 困 難 。 老 師 只 需 透 過

簡 單 操 作 介 面 , 即 可 直 接 由 瀏 覽 器 上 印 製 考 卷 或 直 接 要 求 學 生 做 線 上 測

驗 。 網 址

http://210.70.133.129/kitty

是 一 題 庫 雛 型 系 統 ( 邱 關 誼 ,

2001[23])。 將 測 驗 題 目 電 子 化 的 題 庫 系 統 固 然 可 以 快 速 統 計 出 學 生 成 績 ,

但 這 只 是 測 驗 環 境 由 紙 筆 的 書 寫 模 式 移 到 電 腦 上 而 已 , 並 非 沒 有 電 腦 的 協

助 測 驗 就 無 法 進 行 , 此 外 , 這 類 的 題 庫 系 統 多 為 純 文 字 式 的 題 目 , 系 統 提

供 挑 題 機 制。而 W3CAT( 周 文 正,1998[24])題 目 雖 為 圖 文 並 茂 的 方 式 呈 現 ,

但 亦 未 提 供 試 題 的 新 增 及 修 改 功 能 。 以 上 研 究 多 注 重 紀 錄 學 生 答 題 的 各 種

資 訊 或 選 題 策 略 , 例 如 : 周 文 正 所 研 發 的 W3CAT 系 統 可 根 據 某 些 條 件 的 設

定 而 自 動 挑 題 , 邱 關 宜 所 開 發 的 題 庫 系 統 則 提 供 試 題 難 度 , 由 命 題 教 師 自

行 選 題 組 卷 。

關 於 注 重 選 題 策 略 的 電 腦 化 測 驗 系 統 , 適 性 測 驗 是 不 可 被 遺 漏 的 。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系 統 主 要 是 結 合 項 目 反 應 理 論 、 網 路 技 術 及 資 料 庫 管 理 技 術

等 , 建 構 而 成 的 測 驗 系 統 , 它 可 以 提 供 教 師 實 施 線 上 測 驗 。 所 有 受 試 者 透

過 瀏 灠 器 介 面 同 時 進 行 , 系 統 會 依 受 試 者 的 能 力 而 挑 出 適 合 的 試 題 , 並 重

新 評 估 受 試 者 的 能 力 值 。 因 此 藉 由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系 統 能 夠 達 到 個 別 化 適 性

測 驗 , 並 能 節 省 測 驗 的 時 間 而 不 失 測 驗 的 精 準 度 , 目 前 於

http://140.127.41.193/cat/

是 以 電 腦 科 為 範 圍 設 計 的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的 雛

型( 古 松 民,2001[25])

。在 一 個 國 中 生 物 科 的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研 究 中 指 出 :

基 本 上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必 須 應 用 下 列 五 個 步 驟 方 能 達 成 準 確 評 量 學 生 真 實

能 力 的 目 的 : (1) 題 庫 建 立 及 施 測 ; (2) 參 數 連 結 ; (3)IRT 試 題 分 析 ; (5)

適 性 測 驗 程 式 設 計 及 流 程 ; (5) 效 度 評 估 研 究 ( 朱 錦 鳳 , 2002[26] )。 雖 然

適 性 化 測 驗 能 根 據 學 生 答 題 狀 況 即 時 反 應 自 動 挑 選 出 適 合 學 生 程 度 的 考

(19)

題 , 但 是 此 類 的 測 驗 中 的 試 題 呈 現 方 式 仍 多 為 純 文 字 模 式 。

WMCAT(吳 錫 修 [27])系 統 所 提 供 的 試 題 則 為 多 媒 體 形 式 , 且 提 供 教 師 線

上 命 題 機 制,並 藉 由 模 糊 理 論 達 成 電 腦 動 態 選 題。在 一 項 研 究 報 告 中 指 出 :

根 據 「 多 媒 體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系 統 」 與 「 國 民 小 學 學 生 對 電 腦 化 測 驗 態 度 調

查 問 卷 」 等 研 究 工 具 , 隨 機 抽 樣 取 292 名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生 為 樣 本 的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大 部 份 受 試 者 認 為 自 己 的 能 力 水 準 是 「 中 」 等 , 且 覺 得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的 試 題 難 度 剛 剛 好 。 一 般 而 言 , 大 部 份 的 受 試 者 認 為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會 比 傳 統 的 測 驗 來 得 輕 鬆 並 喜 歡 然 而 改 善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系 統 的 人 機 介

面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 在 時 間 的 限 制 方 面 , 大 部 份 的 受 試 者 都 不 喜 歡 有 時 間 上

的 限 制 ( 陳 新 豐 , 1999[28] )。 另 外 , 線 上 適 性 整 體 評 量 系 統 ( 孫 光 天 ,

1998[29] ) 中 則 提 供 一 個 線 上 多 媒 體 試 題 編 輯 器 , 方 便 教 師 建 置 多 媒 體 試

題 題 庫 , 但 並 未 提 及 教 育 相 關 的 輔 助 工 具 , 諸 如 : 雙 向 細 目 表 、 認 知 能 力

層 次 、 能 力 指 標 、 試 題 目 標 等 。 且 題 目 完 成 後 隨 即 存 放 於 題 庫 中 , 並 未 經

過 專 家 審 核 。 關 於 學 習 評 量 的 診 斷 方 面 則 是 運 用 模 糊 理 論 進 行 相 對 式 的 整

體 評 論 。

有 關 注 重 試 題 設 計 的 線 上 測 驗 之 研 究 ( 林 鴻 源 , 1998[30] ) 中 指 出 :

試 題 的 產 生 先 經 概 念 分 析 , 再 依 雙 向 細 目 表 及 認 知 層 次 編 製 測 驗 , 但 概 念

要 依 據 那 些 原 則 分 析 則 未 說 明 。 綜 上 所 述 , 將 各 系 統 特 點 整 理 如 表 1:

表 1 文獻中所提系統特點

試 題 呈 現 方 式

試 題 產 生 方 式

邱 關 誼 的 網 路 題 庫 系 統 純 文 字

未 說 明

周 文 正 的 W3CAT 圖 文 式

自 編

古 松 民 的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純 文 字

未 說 明

朱 錦 鳳 的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圖 文 式 蒐 集

吳 錫 修 的 WMCAT 多 媒 體

未 說 明

孫 光 天 的 線 上 適 性 整 體 評 量 系 統 多 媒 體

自 編

林 鴻 源 的 線 上 測 驗 之 研 究 純 文 字 自 編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一 直 被 視 為 一 種 優 於 傳 統 紙 筆 測 驗 的 評 量 方 式 。 目 前

國 內 電 腦 化 適 性 測 驗 未 被 普 及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整 個 評 量 系 統 的 建 構 過 程 相 當

(20)

費 時 且 成 本 龐 大 , 若 沒 有 正 確 的 技 術 及 嚴 謹 的 編 製 流 程 , 很 可 能 會 失 去 適

性 測 驗 應 有 的 特 色 及 優 點 ( 朱 錦 鳳 , 2002[26])。 本 研 究 針 對 試 題 呈 現 的 方

式 與 開 發 試 題 應 思 考 的 原 理 原 則 做 了 仔 細 的 研 究 及 探 討 , 期 望 嚴 謹 的 試 題

編 製 流 程 能 使 適 性 測 驗 的 效 能 發 揮 的 淋 漓 盡 致 。

題 庫 的 基 本 條 件 雖 試 題 數 要 多 , 但 這 不 是 唯 一 的 訴 求 。 題 庫 中 的 題 目

應 該 既 多 且 廣 , 最 重 要 的 還 是 要 具 備 相 當 程 度 的 鑑 別 度 及 包 含 各 種 難 易 度

的 試 題 ( 朱 錦 鳳 , 2002[26])。 因 此 本 研 究 在 開 發 試 題 時 , 除 了 遵 循 標 準 測

驗 編 製 的 流 程 , 注 重 試 題 能 力 指 標 與 認 知 層 次 , 經 專 家 審 核 , 多 次 修 改 後

始 放 入 題 本 中 , 參 與 預 試 的 學 生 多 達 1000 人 , 測 驗 結 果 經 試 題 反 應 理 論 分

析 , 相 信 試 題 鑑 別 度 能 達 到 一 定 的 水 準 。

2.1.3 評量與教學的互動關係

教 學 與 評 量 應 有 良 性 互 動 關 係 , 也 就 是 評 量 結 果 應 發 揮 正 面 的 教 育 效

益 ( 吳 毓 瑩 、 林 怡 呈 , 2003[31])。 此 外 , 學 者 亦 指 出 : 評 量 並 不 是 以 篩 選

學 生 為 目 的 , 而 是 為 了 輔 助 教 學 , 讓 老 師 更 了 解 每 一 位 學 生 的 需 要 , 絕 非

放 棄 表 現 不 佳 的 學 生 ( 張 郁 雯 , 2001[32])。 早 在 1930 年 代 莫 禮 生 ( Henry

C. Morrison ) 所 倡 導 的 精 熟 ( mastery ) 理 念 即 交 替 運 用 著 測 驗 與 教 學 ,

其 「 精 熟 公 式 」( mastery formula) 的 步 驟 如 下 :

「 預 測 驗

教 學

測 驗 教 學 結 果

修 正 教 學 程 序 再 教 學

再 測 驗

熟 練 」

其 後 布 魯 姆 ( Bloom[33]) 承 襲 卡 羅 ( John B. Carroll) 的 「 學 校 學 習

模 式 」 鼓 吹 「 精 熟 學 習 理 論 」, 而 精 熟 學 習 的 教 學 過 程 如 圖 3 所 示 :( 林 寶

山 , 2001[34])

圖 3 精熟學習法的教學過程

第一單

元教學

形 成 性

測驗甲卷

第二單

元教學

校正

活動

形 成 性

測驗乙卷

充 實 活 動

(21)

教 育 部 在 1993 年 公 布 的 <國 民 小 學 課 程 標 準 總 綱 >中 明 示 :「 教 學 評 量

是 教 學 過 程 的 一 部 分 … .」( 教 育 部 , 1993[35]), 這 樣 的 觀 點 也 出 現 在 新 公

佈 的 評 量 準 則 中 :「 … . 成 績 評 量 旨 在 了 解 學 生 學 習 情 形 , 激 發 學 生 多 元 潛

能 , 促 進 學 生 適 性 發 展 , 肯 定 個 別 學 習 成 就 , 並 作 為 教 師 教 學 改 進 及 學 生

學 習 輔 導 之 依 據 。 」, 由 此 可 見 , 教 學 評 量 ( evaluation) 在 教 學 領 域 中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環 , 雖 然 經 常 被 安 排 在 教 學 計 畫 的 後 面 的 階 段 , 但 卻 不 表 示

是 教 學 活 動 的 終 點 。 換 言 之 , 教 學 評 量 的 結 果 可 以 作 為 教 師 補 救 教 學 的 參

考 , 也 是 學 習 者 作 為 改 進 缺 失 主 動 學 習 的 處 方 。

除 以 上 所 討 論 的 之 外 , 近 年 常 被 提 起 的 動 態 評 量 更 是 緊 密 的 結 合 著 教

學 與 評 量 。 所 謂 動 態 評 量 有 別 於 傳 統 的 紙 筆 測 驗 , 其 目 的 在 於 透 過 互 動 過

程 來 測 試 並 促 進 個 體 的 學 習 潛 能( 許 家 驊 , 2003 年 [36])。 換 句 話 說 , 所 採

取 的 手 段 雖 是 評 量 , 但 最 終 的 目 的 是 希 望 達 成 促 進 學 習 的 教 育 目 標 。 本 研

究 亦 藉 由 動 態 評 量 的 概 念 設 計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及 組 合 不 同 題 型 建 構 複 合 式

評 量 系 統 。

2.1.4 評量術語

關 於 評 量 相 關 的 術 語 經 常 被 混 淆 , 在 深 入 討 論 之 前 實 有 必 要 釐 清 各 術

語 的 含 意 。

教 育 部 經 常 以 「 成 績 考 查 」、「 教 學 評 鑑 」 代 表 各 種 評 量 方 式 , 近 年 來

則 以 為「 成 績 評 量 」統 稱 各 種 評 量( 教 育 部,1952[37],1962[38],1975[39],

1993[35]), 一 般 認 為 評 量 ( assessment) 所 涵 蓋 的 範 圍 比 較 廣 , 包 含 測 驗

( test) 與 測 量 ( measurement) 兩 部 分 , 前 者 表 示 一 種 特 有 的 形 式 , 後 者

為 量 化 的 描 述 。 茲 將 教 育 測 驗 與 評 量 中 [40]常 提 到 與 評 量 相 關 的 名 詞 整 理

於 表 2 中 。

表 2 評量的相關術語

英文

中文

涵義

measurement

測量

是將事物的特徵加以量化的過程,不含質的描述,也不

做價值判斷。

test

測驗

是一系列測量能力的試題。

testing

施測

指的是透過試卷以便蒐集反應資料的過程。

quiz

小考

就是隨堂考,為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examination

考試

有特別安排時間的正式考試,例如:期中考、期末考、

(22)

畢業考、入學考試。

assessment

評量

透過測驗、觀察、晤談、作業等不同的方法了解學生學

習結果。

appraise

評定

泛指蒐集資訊所使用的各種方法。

evaluation

評鑑

將測量或觀察結果與某一標準比較,賦予價值判斷。

此 外 , 教 學 評 量 依 不 同 的 目 標 、 性 質 、 使 用 時 機 或 分 析 測 驗 結 果 的 標

準 可 分 為 許 多 種 類 , 例 如 : 篩 選 性 評 量 、 安 置 式 評 量 、 診 斷 式 評 量 、 形 成

式 評 量 、 總 結 式 評 量 、 標 準 參 照 式 評 量 、 常 模 參 照 式 評 量 、 動 態 評 量 等 ,

整 理 如 表 3。

表 3 教學評量分類表

評量類型

評量的功能

測驗類型的說明

篩選性評量

以區別學生能力的高低為目的,由一

群專家所主導,強調公平與效率。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托

福英語測驗。

安置式評量

用來決定學生在學習前所具備之技

能;對於學習目標熟練程度;最佳的

學習方式。

性向測驗、成熟測驗、

預試測驗、自陳量表、

觀察技術。

診斷式評量

用來鑑定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智力

的、身體的、情緒的、環境的)

診斷測驗、觀察技術。

形成式評量

用來決定學習的進步情形;提供回饋

訊息以增強學習;改正學習的錯誤。

評定量表、觀察技術。

總結式評量

用來決定學生在學期末的學業成就以

便評定等第;分數或證明學習目標的

熟練程度。

教師自編課堂測驗、標

準化成就測驗、研究報

告及論文。

標準參照式

評量

用來描述學生在某一特別的教學領域

中的學習任務(例如,個位數的相加)

教師自編熟練測驗、出

版商之現成測驗、觀察

技術。

常模參照式

評量

用來描述學生的表現在某些團體中的

相對位置(例如,在全班三十名學生

中排名第十)

教師自編調查式的測

驗、標準化性向及成熟

測驗、興趣量表、適應

量表。

動態評量

目的在於透過評量者與試題的互動來

測試並促進學習潛能

以「前測—教學支持—

後測」的方式進行。

隨 著 電 腦 測 驗 軟 體 的 發 展 與 進 步 , 應 用 試 題 反 應 理 論 開 發 的 適 性 測 驗

系 統 越 來 越 進 步 ( Sands,Waters,& McBride,1997[41] )。 國 內 近 年 也 陸 續

將 試 題 反 應 理 論 應 用 在 成 就 測 驗 上 ( 朱 錦 鳳 , 2002[26])。 本 研 究 所 開 發 的

(23)

試 題 主 要 也 是 將 應 用 於 提 供 回 饋 訊 息 以 增 強 學 習 、 發 現 學 習 的 進 步 情 形 、

糾 正 學 習 的 迷 思 概 念 為 目 的 形 成 性 評 量 的 適 性 測 驗 。

2.2 多媒體與數位學習

本 節 先 簡 介 多 媒 體 的 意 義 與 內 涵 , 接 著 討 論 多 媒 體 與 教 學 科 技 間 的 互

動 關 係 , 藉 由 關 於 數 位 學 習 、 資 訊 技 術 融 入 教 學 、 資 訊 技 術 融 入 評 量 等 相

關 文 獻 的 探 討 , 歸 納 出 多 媒 體 在 教 學 與 評 量 的 重 要 地 位 , 以 對 多 媒 體 在 教

育 上 的 義 意 有 更 深 入 的 了 解 。

2.2.1 多媒體簡介

「 多 媒 體 」 這 個 名 詞 最 早 出 現 國 內 時 , 指 的 是 一 種 整 合 藝 術 表 現 的 媒

體 資 訊 。 所 使 用 的 器 材 為 多 具 幻 燈 機 結 合 可 控 制 的 音 響 設 備 , 提 供 視 覺 及

聽 覺 多 重 的 訊 息 傳 遞 。 隨 著 電 腦 軟 硬 體 技 術 趨 於 成 熟 , 逐 漸 使 電 腦 多 媒 體

取 代 了 幻 燈 片 多 媒 體 成 為 時 下 多 媒 體 的 代 名 詞 ( 邱 怡 仁 , 1997[42] )。 經 濟

部 技 術 處 的 多 媒 體 產 業 領 域 規 劃 報 告 中 對 多 媒 體 的 定 義 的 大 意 如 下 : 多 媒

體 是 一 整 合 視 訊 、 音 訊 、 影 像 、 圖 形 、 文 字 於 一 體 之 電 腦 或 電 子 系 統 (謝 禎

冏 , 1997[43])。

2.2.2 多媒體與教學科技

多 媒 體 電 腦 的 多 采 多 姿 與 有 聲 有 色 的 特 性 , 將 視 聽 媒 體 的 各 種 媒 介 整

合 , 使 得 各 種 視 聽 資 料 的 表 達 同 步 且 完 整 ( 朱 延 平 , 1999[44] )。 由 於 多 媒

體 電 腦 能 將 視 聽 媒 體 的 各 種 媒 介 整 合 , 使 得 各 種 視 聽 資 料 同 步 完 整 的 表

達 , 因 此 多 媒 體 不 但 具 備 有 聲 有 色 的 特 性 , 五 彩 繽 紛 的 視 覺 饗 宴 使 得 多 媒

體 充 分 表 現 出 多 采 多 姿 的 特 點 , 這 絕 非 單 一 媒 體 所 能 達 到 的 境 界 。 所 以 在

教 學 上 多 媒 體 的 優 勢 帶 給 學 習 者 更 佳 的 學 習 環 境 並 提 升 學 習 的 效 率 。 未 來

的 學 習 模 式 , 將 是 更 多 元 化 、 更 便 利 、 更 豐 富 , 更 快 速 、 更 有 效 率 的 學 習

環 境 。 (王 明 仁 , 1997[45])。

將 多 媒 體 應 用 於 教 學 上 的 技 術 並 不 僅 僅 是 單 純 的 在 課 堂 中 撥 放 影 片 ,

或 是 要 求 學 生 上 網 查 資 料 然 後 製 作 出 圖 文 並 茂 的 報 告 而 已 。 多 媒 體 教 學 設

計 應 是 一 套 嚴 謹 規 劃 的 專 案 設 計 , 詳 細 來 說 , 應 包 含 以 下 幾 個 步 驟 ( 徐 新

(24)

逸 、 施 郁 芬 , 2003[12]):

1.

安排專案的進度和時程。

2.

確認專案團隊成員。

3.

發展一份專案計畫書。

4.

撰寫詳細的教學大綱。

5.

設計、創造一個使用者介面。

6.

與學科內容專家一起校對專業內容的正確性。

7.

核對教學或績效支援設計的何宜性。

8.

建立開發階段所需的標準。

9.

建立所使用測驗的效度及檢核方法。

換言之,多媒體課程設計規格書的編製流程如圖 4 所示:

圖 4 多媒體課程設計規格書編製流程

資料來源:徐新逸、施郁芬,2003

2.2.3 數位學習

數 位 學 習 計 畫 的 基 本 主 張 在 於 幫 助 並 改 善 學 習 者 的 學 習 , 這 也 正 是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各 科 的 目 標 。 政 府 正 積 極 規 劃 多 元 化 數 位 學 習 管 道 、 建 置 資 源

共 享 環 境 並 與 學 界 及 企 業 合 作 建 置 豐 富 的 網 路 學 習 內 容 , 盡 可 能 縮 減 數 位

落 差 。 以 下 分 兩 方 面 來 進 行 探 討 。

2.設計

5.評鑑

1.分析

時程規劃

專案團隊

媒體專業人員

課程架構

3.發展

設定控制及

循環檢核

4.實施

(25)

2.2.3.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中 明 白 揭 示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 為 未 來 教 育 的 重 點 措

施 。 2001 年 教 育 部 公 布 的 「 資 訊 教 育 總 藍 圖 」 中 , 訂 立 「 所 有 教 師 均 需 具

備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的 能 力 」 與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活 動 的 時 間 必 須

達 到 20%」, 預 期 可 實 現 「 使 學 習 管 道 多 元 化 , 學 習 資 源 更 為 寬 廣 豐 富 , 增

加 學 習 的 深 度 與 廣 度 , 提 升 學 習 的 興 趣 , 並 可 配 合 學 生 的 需 要 , 讓 學 生 自

主 學 習 」 的 願 景 ( 教 育 部 , 2001[46])。

在 心 智 工 具 ( mindtool) 中 提 到 電 腦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漸 由 「 把 電 腦 當 老

師 」 (learning from technology) 、「 學 習 電 腦 知 識 」( learning about

technology) 轉 換 成 「 把 電 腦 當 學 習 夥 伴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Jonassen,2000[47])。 因 此 , 由 實 際 的 操 弄 經 驗 中 組 織 概 念 是 使 用 心 智 工

具 所 強 調 的 精 神 ; 此 外 , 學 者 也 強 調 將 資 訊 融 入 各 科 教 學 能 促 使 學 習 者 主

動 建 構 知 識 , 並 非 簡 化 處 理 資 訊 的 歷 程 ( 張 國 恩 , 2001[ 3])。

除 了 國 內 的 教 育 主 管 機 關 認 為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要 成 為 具 體 執 行 的

教 育 政 策 之 外 , 國 內 外 的 學 者 亦 認 為 資 訊 融 入 各 科 教 學 是 未 來 的 趨 勢 , 而

在 此 歷 程 中 , 多 媒 體 常 是 表 現 教 學 內 容 的 主 要 媒 介 。

2.2.3.2 資訊科技融入評量

台 北 市 在 1994 年 開 辦「 教 學 與 評 量 改 進 班 」

,緊 接 著 台 北 縣 也 推 動「 開

放 教 育 」, 教 育 部 更 在 1998 年 推 行 「 小 班 教 學 精 神 計 畫 」 ( 教 育 部 ,

1998[48]), 乃 至 2001 年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的 實 施 ( 教 育 部 , 2000[49]),

皆 展 現 多 元 化 的 教 學 與 評 量 是 未 來 教 育 發 展 的 趨 勢 。 而 「 促 進 學 生 適 性 發

展 」、「 肯 定 個 別 學 習 成 就 」, 即 隱 喻 著 減 少 各 體 間 的 比 較 , 以 激 發 學 生 多 元

的 潛 能 , 亦 同 時 表 示 單 一 紙 筆 測 驗 形 式 很 難 讓 學 生 有 開 闊 的 揮 灑 空 間 , 這

樣 的 評 量 目 的 也 帶 出 了 評 量 方 式 多 元 化 的 勢 在 必 行 ( 吳 毓 瑩 、 林 怡 呈 ,

2003[31])。 在 傳 統 的 評 量 方 式 相 形 見 絀 的 情 況 下 , 適 時 引 入 現 代 科 技 將 多

媒 體 特 性 充 分 發 揮 , 不 失 為 一 個 進 步 的 解 決 方 案 。 同 時 運 用 多 媒 體 和 互 動

回 饋 的 機 制 可 使 電 腦 化 評 量 優 於 傳 統 測 驗 方 式 , 因 為 電 腦 化 評 量 可 改 變 評

量 方 式 及 提 升 評 量 效 率 , 尤 其 是 同 儕 互 評 與 適 性 測 驗 由 於 資 訊 科 技 的 支 援

而 發 展 起 來 。

(26)

相 關 的 研 究 指 出 : 傳 統 紙 筆 測 驗 評 量 利 用 紙 筆 圖 形 文 字 敘 述 型 式 , 學

生 可 能 因 語 文 閱 讀 能 力 較 差 , 無 法 了 解 題 意 而 造 成 評 量 成 績 的 落 差 。 電 腦

多 媒 體 測 驗 試 題 則 能 提 供 較 多 的 題 意 訊 息 , 學 生 更 能 瞭 解 題 意 而 能 充 份 作

答 。 施 測 結 果 經 統 計 分 析 顯 示 電 腦 多 媒 體 測 驗 比 傳 統 紙 筆 測 驗 成 績 較 佳 ,

且 達 到 顯 著 差 異 。 所 以 提 供 題 意 清 楚 而 表 達 完 整 的 電 腦 多 媒 體 測 驗 , 對 評

量 學 生 的 學 習 效 果 有 積 極 而 正 面 的 意 義 ( 翁 全 志 , 2002[50])。

2.3 國小數學幾何教材

2.3.1 學習幾何的基礎

為 了 幫 助 學 生 學 習 幾 何 , 荷 蘭 數 學 教 育 家 P. M. Van Hiele & Dina Va n

Hiele-Geldof 夫 婦 , 在 西 元 1957 年 , 根 據 完 形 心 理 學 的 結 構 論 , 以 及 皮 亞

傑 ( J. Piaget) 的 認 知 理 論 , 提 出 幾 何 思 考 模 式 的 理 論 , 認 為 學 生 的 幾 何

思 考 可 以 分 為 五 個 發 展 層 次 。 分 別 為 : 視 覺 的 層 次 、 描 述 的 層 次 、 理 論 的

層 次 、 形 式 邏 輯 的 層 次 、 邏 輯 法 則 本 質 的 層 次 ( Van Hiele, 1986[51])。

此 外 , 就 教 學 層 面 來 說 van Hiele 認 為 可 以 分 為 以 下 五 個 階 段 : 第 一

階 段 : 學 前 諮 詢 ( information ), 第 二 階 段 : 引 導 學 習 方 向 ( guided

orientation ), 第 三 階 段 : 解 說 ( explicitation ), 第 四 階 段 : 自 由 探 索

( free orientation), 第 五 階 段 : 統 整 ( integration)。

由 國 內 相 關 的 研 究 得 知 國 小 學 童 立 體 幾 何 的 認 知 概 念 可 分 為 兩 個 階

段 , 學 者 認 為 : 在 編 製 幾 何 課 程 時 應 該 要 立 體 幾 何 和 平 面 幾 何 一 起 編 製 ,

而 不 是 採 用 分 開 的 方 法 。 要 將 平 面 幾 何 和 立 體 幾 何 混 合 在 一 起 , 由 立 體 幾

何 導 出 平 面 幾 何 的 同 時 也 必 須 注 重 由 平 面 幾 何 邁 入 立 體 幾 何 的 細 節 ( 吳 德

邦 [52])。 也 就 是 教 師 應 提 供 雙 向 思 考 的 情 境 , 激 發 學 生 統 整 概 念 。 關 於 教

學 的 重 點 應 從 實 際 的 造 型 活 動 為 起 點 , 做 具 體 經 驗 的 學 習 , 接 著 再 描 繪 圖

形 輪 廓 並 與 術 語 作 連 結 ( 劉 好 , 1994[53]) 。 此 外 , 研 究 中 也 發 現 : 國 小 教

師 常 將 立 體 幾 何 的 教 材 視 為 很 簡 單 的 教 材 , 所 以 縱 有 完 整 的 教 具 , 也 很 少

使 用 , 且 很 少 有 時 間 可 以 讓 學 童 慢 慢 的 把 玩 每 個 立 體 圖 形 。 在 立 體 圖 形 的

測 驗 方 面,都 是 以 平 面 來 表 現 立 體 圖 形,使 空 間 概 念 不 夠 的 學 童 無 法 理 解 ,

甚 至 害 怕 立 體 幾 何 , 所 以 建 議 教 師 教 學 時 能 多 給 學 生 時 間 操 弄 幾 何 圖 形 ,

並 且 在 測 驗 時 能 提 供 基 本 的 幾 何 模 型 讓 學 生 操 弄 ( 吳 德 邦 [52])。

(27)

2.3.2 幾何教材內容

根 據 教 育 部 委 託 的 研 究 計 畫 報 告 分 析 關 於 幾 何 部 分 的 教 材 內 容 整 理 如

下 圖 5:

學前經驗:

技能:觀察、觸摸、拼排實物。

知識:看過長方形、三角形、圓

形等經驗。

第一冊:

1. 體驗平面和非平面的區別。

2. 建立立體圖形初步概念。

3.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圓形。

第二冊:

1. 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圓形。

2. 用兩個圖形拼成一個圖形。

3. 用數個較小的圖形排滿大圖

形。

第三冊:

1. 能透過觀察、疊合、剪裁等

操作方式找出全等圖形。

2. 能透過摺紙、疊合、剪裁等

操作方式觀察體驗對稱的現

象。

3. 透過生活經驗認識面積,學

習使用平方公分板測量圖形

的面。

第五冊:

1. 描述三角形的畫法。

2. 進行三角形的邊、頂點及角

的命名。

3. 了解三角形、四邊形的構成

要素。

4. 進行四邊形的邊、頂點及角

的命名。

第四冊:

1. 由實物分類進行正方體、長

方體的命名。

2. 能從平面立體圖認出實物。

3. 能描述造型過程。

4. 會仿造正方體、長方體。

5. 使用一定數量積木,堆積可

能的正方體、長方體。

第六冊:

1. 由平面圖卡中討論凸顯面、

稜等構成要素。

2. 由立體骨架中討論凸顯面、

稜等構成要素。

3. 利用骨架及視圖得到透視

圖。

(28)

圖 5 國小數學領域圖形與空間教材內容分析整理

第七冊:

1. 認識量角器。

2. 使用量角器比較大小。

3. 使用量角器化指定度數的

角。

4. 察覺互相平行的直線。

5. 了解圓周、圓心、半徑和直

徑及圓規的使用。

第八冊:

1. 了解三角形特性。

2. 等腰三角形及正三角形命

名。

3. 用工具畫出等腰三角形及正

三角形。

4. 辨認球體。

5. 球的橫切面式圓形。

第九冊:

1. 計算長方形面積。

2. 使用拼湊方式計算三角形、

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

3. 製作多邊形。

4. 認識對角線。

5.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

圖。

6.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相交的

邊相互垂直。

7.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相對的

邊相互平行。

8. 求平行四邊形面積。

9. 使用圓規畫線段。

10. 使用圓規三角形。

第十冊:

1. 透過分割方式計算三角形、

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

2. 認識圓周率。

3. 認識圓面積的公式。

4. 認識扇形。

5. 區分正方形與菱形。

6.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相交的

面相互垂直。

7.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相面的

邊相互平行。

承接上一頁第六冊

(29)

2.3.3 能力指標

根 據 教 育 部 公 佈 九 年 一 貫 能 力 指 標 數 學 領 域 圖 形 與 空 間 部 分 理 如 下 :

其 中 S 代 表 圖 形 與 空 間 , 第 一 個 數 字 代 表 第 幾 階 段 , 第 二 個 數 字 代 表

該 項 細 目 下 的 序 號 , 例 如 S-2-08 即 代 表 圖 形 與 空 間 第 二 階 段 第 八 個 能 力 指

標 的 意 思 。

2.4 小結

電 腦 化 測 驗 系 統 中 試 題 的 呈 現 方 式 多 為 純 文 字 模 式 ( 邱 關 誼 ,

2001[23]; 古 松 民 , 2001[25]; 林 鴻 源 , 1998[30]), 少 數 為 圖 文 並 茂 的 形

式 ( 周 文 正 , 1998[24]), 較 為 人 性 化 的 設 計 則 為 多 媒 體 的 模 式 ( 孫 光 天 ,

S-1-01

能由物體的外觀,辨認與分類簡單幾何形體,並認識該形體的常

用名稱。

S-1-02

能描繪或仿製簡單幾何形體。

S-1-03

能認識周遭物體中的角、直線和平面。

S-1-04

能認識平面圖形的內部、外部及其輪廓線(周界)

S-1-05

能透過操作,將簡單圖形切割重組成另一已知簡單圖形。

S-1-06

能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S-1-07

能認識水平、鉛直、平行、垂直的概念。

S-2-01

能認識簡單幾何形體的組成要素,並透過組成要素間的關係,作

不同形體的分類。

S-2-02

能透過操作,認識簡單平面圖形的性質。

S-2-03

能認識平面圖形全等的意義。

S-2-04

能理解張開角與旋轉角的意義。

S-2-05

能理解平面圖形的線對稱關係。

S-2-06

能恰當描述物體的位置。

S-2-07

能認識立體形體在平面上呈現的方式。

S-2-08

能用正方形與正方體為單位度量面積與體積,並理解長方形面積

與長方體體積之公式。

(N-2-19)

S-2-09

能運用切割重組,理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與菱形的面積

公式。

(N-2-21)

(30)

1998[29];吳 錫 修 [27])

。系 統 所 使 用 的 試 題 多 為 教 師 或 系 統 設 計 者 自 編( 周

文 正 , 1998[24]; 孫 光 天 , 1998[29]; 吳 錫 修 [27]; 林 鴻 源 , 1998[30]),

少 數 為 蒐 集 而 來 ( 朱 錦 鳳 , 2002[26])。 有 關 試 題 內 容 的 修 改 工 具 在 W3CAT

( 周 文 正 , 1998[24] ) 及 線 上 適 性 整 體 評 量 系 統 ( 孫 光 天 , 1998[29] ) 中

有 提 供 , 至 於 教 育 相 關 輔 助 工 具 , 林 鴻 源 的 研 究 中 指 出 : 試 題 的 產 生 先 經

概 念 分 析 , 再 依 雙 向 細 目 表 及 認 知 層 次 編 製 測 驗 , 但 概 念 要 依 據 那 些 原 則

分 析 則 未 說 明 。

而 本 研 究 所 探 討 的 試 題 主 要 是 作 為 教 學 活 動 進 行 當 中 , 對 於 教 師 的 教

學 及 學 生 的 表 現 提 供 回 饋 機 制 的 評 量 試 題 , 由 於 開 發 的 過 程 參 照 標 準 測 驗

模 式 發 展 , 且 評 量 結 果 以 項 目 反 應 理 論 為 基 礎 分 析 各 試 題 的 屬 性 及 學 生 能

力 。 因 此 , 本 研 究 所 開 發 的 試 題 不 僅 能 反 應 學 習 成 效 也 能 描 述 出 學 生 的 能

力 水 準 。

藉 由 對 多 媒 體 在 教 育 上 的 義 意 有 更 深 入 的 了 解 及 對 國 小 學 童 學 習 幾 何

的 心 理 基 礎 及 教 學 方 法 的 認 知 , 對 於 開 發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有 相 當 程 度 的 助

益 。 試 題 雖 由 研 究 者 為 研 究 需 要 而 自 行 開 發 , 但 期 間 仍 盡 可 能 依 循 測 驗 編

製 的 步 驟 進 行 , 期 能 使 測 驗 蒐 集 到 的 資 料 更 客 觀 且 正 確 無 誤 。

此 外 , 教 學 評 量 是 教 學 中 主 要 的 回 饋 機 制 , 而 以 現 代 測 驗 理 論 為 基 礎

發 展 的 線 上 適 性 測 驗 更 使 這 種 回 饋 機 制 的 效 能 極 致 發 揮 , 由 於 對 於 教 學 與

評 量 關 係 深 切 的 了 解 , 促 使 研 究 者 提 出 結 合 互 動 多 媒 體 選 擇 型 態 試 題 與 靜

態 圖 文 選 擇 型 態 試 題 及 文 字 式 的 是 非 型 態 試 題 之 複 合 式 評 量 的 架 構 。 相 信

本 研 究 的 評 量 結 果 除 了 區 分 學 生 能 力 之 外 , 更 能 作 為 改 進 教 與 學 的 方 針 達

到 評 量 的 積 極 目 的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在 整 個 研 究 設 計 上 , 無 論 是 傳 統 測 驗 題 目 或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 都 應 具

有 相 同 的 教 學 目 標 與 能 力 指 標 價 值 。 因 此 , 本 研 究 首 先 先 發 展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設 計 單 與 評 估 表 , 開 發 文 字 式 的 試 題 , 接 著 依 循 題 意 製 作 電 腦 互 動 多

媒 體 試 題 來 闡 釋 題 意 的 相 關 動 畫 或 深 入 解 釋 的 互 動 按 鈕 以 提 示 更 多 的 訊

息 , 兩 種 題 目 所 描 述 的 內 涵 是 一 致 的 , 所 不 同 的 僅 僅 是 呈 現 方 式 。 藉 由 項

目 反 應 理 論 分 析 , 倘 若 多 媒 體 試 題 與 傳 統 試 題 其 所 顯 現 出 的 試 題 屬 性 有 所

差 異 , 意 味 著 試 題 呈 現 方 式 是 影 響 差 異 的 關 鍵 因 子 之 一 。 接 著 , 更 進 一 步

組 合 兩 種 試 題 提 出 複 合 式 評 量 架 構 , 作 為 學 習 輔 導 之 參 考 。

3.1 研究步驟

本 研 究 詳 細 步 驟 如 下 圖 6:

圖 6 研究流程圖

選定主題

編製試題設計單

編製試題評估單

開發圖文式試題

開發多媒體試題

施測,收集資料

分析測驗的結果

放入適性測驗題庫

複合式評量架構

靜態圖文試題組

互動多媒體試題組

數據

圖 5  國小數學領域圖形與空間教材內容分析整理 第七冊: 1.  認識量角器。 2.  使用量角器比較大小。 3.  使用量角器化指定度數的角。 4.  察覺互相平行的直線。 5
圖 9 IDEA 模型 重新組合 評估與修正 實際施測 選定試題的評量目標設計靜態圖文試題  設計線上互動 的多媒體試題 設計延伸試題  設計延伸 試題 IDEA
表 9  互動多媒體試題與靜態圖文試題之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摘要表  A 組(N=500)  B 組(N=500)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Δt  成績  15.89  5.121  14.12  6.403    4.827  *** ***p&lt;.001  根據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 F=13.446,P&lt;.001 (詳細分析資料請見附件四之 四),達顯著差異,表示兩組變異數有明顯的不同,故兩組為異質變異數。在進行 獨立樣本 t 考驗時,採用 Equal v
表 11 互動多媒體試題與靜態圖文試題低分組之測驗成績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摘要 表  A 組(N=135)  B 組(N=135)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Δt  成績  23.04 1.547  22.31 2.402    2.952  *** ***p&lt;.001  根 據 Levene 變 異 數 同 質 性 考 驗 F=42.808, P&lt;.001  (詳 細 分 析 資 料 請 見 附 件 四 之 四 ), 達 顯 著 差 異 , 表 示 兩 組 變 異 數 有 明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 Draw the graph of as a function of and draw the secant lines whose slopes are the average velocities in part (a) and the tangent line whose slope is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y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