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多元觀點評量生活科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多元觀點評量生活科技"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以多元觀點評量生活科技

程俊博 臺灣師大科技所研究生 壹、前言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規定評鑑方法應採多元化方式實施,兼重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鑑。實務上,學生學 習成就的評量,必須顧及個別差異,符合因材施教、因材評量的原則(陳明終, 2000)。成績評量涉及教育各方面,因而必須採用多種方式,才能顧及學生全面 性,故多元化教學評量,是評量的大勢所趨。 貳、「多元」之理論與意義 多元一詞,依其意義,可分為多元評量與多元智慧兩大主軸,以下即依其兩 大主軸之意義做一說明。 一、多元評量之理論與意義 多元評量的理念,早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出爐前,即已廣受重視。然而多 元化的評量從多種角度來觀察,似乎具備不同的意涵。學者一般認為多元評量 至少包括評量方式多元化及評量內容多元化兩種(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 張郁雯、張淑慧,1999;李坤崇,1999;簡茂發,1999)。 簡茂發(1999)在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一文中指出: (一) 成績的評量是多方面的: 1.學校的成績評量不能只限於知識技能的考查,應把評量的範圍擴大至 教育的全面,注重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 2.教師在教學時,雖以該學科本身為重點,但也不能忽略與該學科有關 的其他知識,而且透過各學科的學習,學生在其態度及理想上可能有所 改變或進步,故主學習(primary learning)、副學習(associate learning) 和附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的結果,均應納入成績考查的範圍。

(2)

3.美國心理學者認為學校教學包括認知、情意和動作技能三方面,均為 成績評量的範圍。 (二) 成績評量必須採用多種方式: 成績評量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應採不同的考查方法,以配合教材的性 質與內容,進行多種方法的評量。評量時所採用的方法愈多,蒐集資料愈齊 全,其結果愈客觀正確,愈能符合成績考查的要求。 李坤崇(1999)於多元化教學評量一書中指出:評量係指教師收集、綜 合、解釋有關學生的各種資料,以協助教師進行各種「教」與「學」決定的 歷程。教師日常中常見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紙筆測驗、觀察、口試、計畫、 作業、實作、示範、成果展示、學生各項記錄、量表、學生自我評量、同儕 評量,以及檔案評量等。此外李坤崇亦指出傳統教學評量內容多以教科書中 認知層面之記憶、理解能力為主,較少顧及技能與情意、認知層面之高層次 思考能力或生活題材。因此評量內容除考慮認知、技能、情意外,尚需兼顧 學生的學習歷程(包括學習方法、習慣、求知歷程或解決問題能力),生活 世界(即學生日常行為、待人處世能力)及社會行為(乃學生人際關係的社 會行為或社交技巧)。簡言之,著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歷程、態度,是教 師改進教學、踏入多元評量之第一觀念。 除了上述「評量方式多元化」及「評量內容多元化」外,陳明終(2000) 針對於國內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論述,提出其他多元化內涵:1.評量內容多 元化;2.評量方式多元化;3.評量歷程多元化;4.評量人員多元化;5.評量標 準多元化;6.評量環境多元化;7.評量時間多元化;8.評量參考資料多元化; 9.評量科技應用多元化;10.評量通知單呈現多元化。 由上觀之,多元評量須從教師之教學內容中做起,有多元的教學內容, 就會有多元之教學評量,唯有多元之教學評量,教師才能掌握學生學習動態、 成效,學生也才能習得應有之內涵。 二、多元智慧之理論與意義 多元智慧,指的是跳脫傳統智力單一的評量方式,改以更完整、更全面 的向度來測量一個人天生所擁有的能力,每個人都是獨特單一個體,每個人 與生俱來的能力就不相同,因此只以傳統單一的評量方式來評斷,實有缺客

(3)

觀性、且過於狹隘,容易忽視學生某種程度上的表現,進而造成學生學習成 效、學習情緒低落。 傳統智慧理論主要信奉兩種基本假設:即人類的認知是一元的,以及只 要用單一、可量化的智慧就可適切地描述每個個體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因此, 人類智力的評量方法往往只是以智商為準則,其測得之數據也代表了一個人 資賦優異與否,以現今的教育觀點視之,此種論點實是荒謬至極。斯皮曼(C. E. Spearman)是第一位跳脫一元智力的人,他於 1927 年提出人類智慧二元 論,或稱二因論,他認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構成的, 除了具有普通能力之外,尚有特殊能力,例如完成某種作業需要 G+S,而完 成另一種作業則需要 G+S2…..。G 在不同的作業中佔有的比重不同,但它卻 是所有智力活動中一種共同的基本因素(毛連塭,1996)。所以資賦優異的 範圍也由原先的只重智力,擴展至特殊能力,如音樂、美術、體育、舞蹈、 語文、自然科學…..等,各先進國家對於這些特殊才能,都認為是人類的重要 資源,且皆列為資優計畫加以培養,如各級學校中的美術班、音樂班、體育 班等。普通能力仍以智力測驗為主,特殊能力則除參考智商外,現已發展出 各種特殊的測驗工具。 塞斯通(L. L. Thurston)於 1938 年主張人類的能力是多元的,從 56 種 測驗中分析的結果,認為人類具有數字運算、語文理解、空間關係、語文流 暢、推理、知覺速度、聯想記憶等七種能力,他是把斯皮爾曼的 G 因素分解 成為一組各自獨立的基本心理因素,並發現這些基本因素之間存在著內部相 關,即其間仍然存在著一般因素。 吉爾福特(J. P. Guilford)於 1956-1975 年期間,從智力活動的過程(操 作)、內容和結果(產品)三個向度加以分類,提出了智力的三向結構模式 理論,亦即智力因素是由三個變項構成,每個變項是由幾個相關的要素組成, 第一個變項為「操作」,包括了認知、記憶、擴散性思考、聚歛性思考,評 鑑等五要素;第二個變項是「材料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意和行為等 四要素;第三變項則是「活動產品」,包括單位、分類、關係、系統、轉換、 應用等六個要素,各變項中的各項目可互相結合,如三個向度之直線交點, 其每一種結合,即代表一個智力因素,而三個變項總共一百二十種智力因素

(4)

向度改為視覺的、聽覺的、語意的、符號的和行為的等五項,智力綜合體增 為一百五十種能力,1988 年又把第一變項的操作向度的五類擴充為六類,把 記憶再細分成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如此,總共智力就是由一百八十種能力 結合成的綜合體(朱力作,1994),吉爾福特並將該理論繪成有名的智力三 向結構模式圖。 近代主張多元智慧的重要人物,首推哈佛大學教育教授豪爾•迦納博士 (Dr. Howard Gardner),在其 1983 年出版的「智力架構」(Frames of mind) 一書,提出多元智慧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認為有八種智慧 是人類用來學習、解決問題,以及創造的工具,是每個人都會使用的工具, 即(一)語文智慧。(二)邏輯-數學智慧。(三)空間智慧。(四)肢體-動覺智慧。 (五)音樂智慧。(六)人際智慧。(七)內省智慧。(八)自然觀察者智慧。(郭俊 賢,陳淑惠譯,1999),每一種智慧底下都還有次智慧,而這八種智慧本質 上都是價值中立的,可以朝善的方面發展,亦可能走向惡的一端。 教育上經常提出「因材施教」和「適性教學」的說法,認為不同的學生 應該以不同的方式來教導。但是教師對學生個別差異的瞭解,卻以狹隘的學 業成績來區別學生能力的高低,很少仔細去瞭解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及特 長。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論是在成長背景、經驗、資質和需要都各 有不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視每個孩子為不同的個體,以不同的方式引導 啟發每個孩子的天資。因此如果各學科如能以各種方式來呈現,採取多元方 法來評量,那麼具備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各類型學生,將會有更佳的理解與表 現,同時也能找回學習的信心。 參、以多元觀點評量生活科技 每個人的學習興趣、步調與方法不一定都相同,因此應有不同的學習途徑和 選擇。在統一觀的教育下,許多學生在這種齊頭式的教育下被犧牲了。如果我們 要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動手操作、解決問題,且富有創造思考,卻又要他們呆坐 在教室聽講,然後對紙上的零碎知識做反應,那又如何培育出具有分析、思考及 整合知識能力的學生呢?相較於傳統的紙筆測驗,多元智力取向評量主張以多重 變通方式來展現特定學習內容的表現,讓學生能發揮所長,尋找知識以外的技能 與能力。生活科技課程本質上非常需要藉助多元評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

(5)

活動為導向的課程內容,只是用紙筆測驗或是單一評量,很難讓學生能夠認識課 程的意義為何,亦很難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收穫哪些,評量不單只是評鑑 學生學習成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過程、體認哪一步驟可做修 正,發覺自己不足之處,因此以多元觀點來評量生活科技,絕對是正確且適切抉 擇。當然啦,這邊也不是完全排斥紙筆測驗,有時在適當的段落,穿插著使用紙 筆測驗,對課程來說反而會有加層的效果。 九年一貫課程推廣課程統整、教材彈性、教法活用及多元入學基本學力測 驗,旨在激化學生多元智力之發展,因此教學須多元、評量更須多元化,以求創 新教學之目標,故對於生活科技課程所採用的新式評量法,可參考下列: 一、與實際情境結合,讓學生親身體驗-真實評量 傳統標準化測驗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是測驗情境、內容與真實生活不符,所 測得的結果往往與現實生活脫節。評量必須與實際的學習活動連結,其評量結果 方能反映學習的真實面貌。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著重真實評量,強調在教學情境 中,直接評量學習者在教室活動中從事一項學習工作,呈現出學生在學習情境中 的真實表現(Armstrong,1994;Lazear,1994)。 評量原來就是教學裡的一環,評量應該成為自然學習情境的一部份,而不是 在額外的時間裏外加進來的,我們應該讓評量在自然參與的學習情境中發生 (Gardner,1993)。老師在教學中就不斷地進行評量,給予學生立即的回饋。評 量通常在學生做課業問題、專題研究、參與感興趣的作品情境下進行,才是最佳 的評量方式(江文慈,1997)。這種方式雖不像選擇題般那麼容易設計,可是卻 能發現學生的各種技能,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利學習的建議與工作安排。 在進行真實評量時,有關紀錄學生製作產品或解決問題過程,除了觀察紀錄 表、評量表、軼事紀錄外,教師也可以準備一台照相機,隨時拍下學生在活動進 行中的照片;相機可用來紀錄可能再過幾分鐘就不存在的東西,例如:同儕互動、 實驗過程、討論情形等等,並於課程回饋檢討時,呈獻給學生瞭解其當時的參與 情形、過程,如此得以使呈現的訊息更為生動完整。 二、讓學生了解認知、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況-學習歷程檔案 在現代教學中,學習歷程檔案是經常被採用的評量方法之一。學習歷程檔案 的作用在於彙集學生的作品,展現他們學習的進步、技巧發展和階段性問題探

(6)

思與最後完成的作品,同時也含蓋學生的日誌、文章、相片等檔案資料的分析。 此種評量不只是一個儲存檔案的資料盒,更提供師生有關學習和個人發展的對話 方式(江文慈,1999),這些訊息反映著學生學習內容的意義。從這些訊息資料, 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進步情形和達成學習目標的程 度,同時也使學生有機會自我檢視、評鑑和反省自己的學習,以成為積極主動的 自我評量者。歷程檔案匯集了整個學習過程的點點滴滴,呈現出學生的努力與成 就,是評量學生學習最好的證據,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學習成長史(Cpmpbell,et al.,1996)。 生活科技課程可依據活動進行的流程,逐步發下學習單,讓學生對於每次上 課的進度於予紀錄、寫下當日心得、貼上當天活動照片…,學生可於上課前知道 自己的進度,並了解自己下一階段需要如何進行、需要作何改進。 三、利用科技媒體,提升學生之學習興趣-新科技評量 視聽媒體日新月異,資訊科技一日千里,教學媒體科技包括教學科技

(instruction technology)及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溫明正,1999), 將被廣泛應用於教學、評量上,其中尤以資訊科技影響最大。吳裕益(2000)在 教學評量的新趨勢一文中指出:教學評量未來的新趨勢為:1.越來越強調使用測 驗來提昇教學水準;2.更強調使用標準參照評量;3.性向和成就測驗的性質有所 轉變;4.更重視多元評量;5.電腦在測驗之應用扮演更重要之角色;6.評量生活 化與遊戲化;7.適性測驗之應用更普遍;8.網路線上評量可能取代部份現有課堂 評量或大型測驗;9.可合作建立題庫。上述九項新趨勢,後五項均與資訊科技(電 腦、網路)有關,足見所言非虛(陳明終,2000)。 電腦資訊科技在評量上的應用,可從兩個向度來觀察。一是利用它來改進及 提高原有測量工具、施測方法的特性和品質,另一為創造新的測量方法,如電腦 適性測驗。至於其應用範圍有:1.評分、計算與分數報告;2.分析試題;3.執行 考試;4.運用於適性測驗與診斷性測驗;5.編製題庫與測驗;6.撰寫試題;7.評閱 主觀題;8.人工智慧與應用(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 鑫,1995)。由於資訊時代的來臨,評量科技應用多元化,將是多元評量的趨勢 之一。 生活科技課程認知評量部分,運用網路做評量是可行的,生活科技課程內容 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學校裡教師任教的班級數亦非常多,因此批閱、結算認知

(7)

評量成績對老師來說往往是一項相當大的負擔,運用電腦網路來做評量,成績部 分直接運用資料庫作分析,實質上可減輕教師需多負擔,另外學生也會因為與傳 統紙筆測驗的測驗型式不同,而有較高興趣,因此生活科技課程可利用建立各單 元題庫的方式,於網路測驗運用隨機出題的方式讓學生應考,再利用統計軟體統 計學生分數資料,如此輕鬆又可達成效的評量方法,是另一項供教師參考的好方 法。 肆、結語 多元化教學評量是評量的大勢所趨,然而對於多元評量的意涵、所運用的策 略、方法,使用的時機、過程等,都應有詳盡的認識,如此於課程評量時才能得 心應手,也才能真正測出學生的學習成效或待補救之處,然而,多元評量絕對不 是「多」就是好,應該從對學生學習最有效、教師所欲觀察的項目來選擇評量之 方法,否則只會徒增教師困擾、學生反感,而達不到應有之成效。 多元教學評量不是一蹴可幾的,除了希望第一線老師能夠多加研究研究、討論相 關的理論文獻外,也應該鼓勵老師們把握多元評量的精神,多多落實多元評量, 相信如此一來,我們學生的學習一定會更加有成效,我們的教育也一定會更具多 元與創意。 參考書目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 習觀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 期,11~17 頁。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陳明終(2000)。多元評量面面觀。載於國際學術研討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 教師專業成長,75-92。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 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8)

吳裕益(2000)。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70 期,6~9 頁。

溫明正(1999)。電腦在未來教學評量上的應用。教師天地,99 期,54~60 頁。 教育部(2004)。九年一貫課程。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Lazear D.(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Solving th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千」的法界觀。智者大師依《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智 論》三世間,立如來法身實相之境的「一念三千」。《智論》說法界有三 類世間 :

 智慧方便到涅盤  是故我禮大覺尊   成就六通四神足  諸根十力解脫門 

 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下了班回到家卻要摸好久才

此段文句僅在敦煌本《絕觀論》 P2885 寫本中出現,其他《絕 觀論》版本均未見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現存《絕觀論》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積功累德行  宣布具足音   其心普思道  造智慧光明   備無量勢力  棄損諸所有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