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邁入二十一世紀後,整個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了。處在這個多變的 世界中,具有競爭力的國家方能免於遭到淘汰,而欲強化國家競爭力,

則必須著重國家的整體發展,其中創造力便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關鍵要 素。

創造力是現代教育與心理學領域中經常討論的主題,創造力的發展 肇始於 Guilford 在 1950 年對美國教育課程之建議,希望能以其設計之 智力結構模式,將擴散性思考等能力納入其中。Osborn(1953)更提出 有效的創造思考技巧,稱為腦力激盪術,之後 Parnes(1967)受其影響 將此應用於問題解決,稱為創造性問題解決,開啟創造力應用的熱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為了解決問題,必須經常運用到創造 力,所以,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乃是由認知結構的轉變所造成的,特別 是遇到困難時,常會藉由思考的方法來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Guilford

(1967)認為創造力是人類心智中最為複雜的能力,必須將已有的知識 及經驗加以轉換,產生新的產品或反應。Ausubel(1978)則認為創造 是指能把認知結構中各種彼此關係很遙遠的觀念用來解決問題,而認知 結構中有關各種轉換的規則、觀念,事先是不知道的,也是不明顯的。

由兩位學者的解釋可以清楚得知,創造力的學習乃建立在認知結構對各 種內部或外部刺激的轉變過程,在各個學習階段都可能發生,終其目的 則在解決問題(吳世清,2001)。綜合以上所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 決能力的啟發與學習切關係,不容忽視,且此種能力可由適當的教育與 訓練的方式加以培養(Torrance,1972;Guilford,1968)。

科技教育是一門重視學生之創造力的學科,從幾位學者對科技及科 技教育所下的定義中可窺知一二:「所謂科技,可說是一種人們利用知

(2)

識、創意和機具,改變材料(或資料)的形式(或性質),以增進其實 用價值的活動,所以特中創新與行動(李隆盛,2000)。」美國「全美 國民科技教育專案」(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Project,TAA)對於 科技所下的定義為「人類行動的創新」(Human innovation in action)

(ITEA,1996)。紐西蘭教育部在科技教育課程規劃報告書中亦界定:

「科技是一種具有創造力的、有目的的活動(王鼎銘,1999)。」從上 述幾位學者的定義即可看出,其實科技教育早已包含「創造」的概念,

教授科技教育,當然就等於教導學生如何創生、運用資源、解決問題等 相關「創造思考」。人類的科技演進,正是一部不斷創生、改良的歷程,

因此運用科技史課程來教授科技,來讓學生瞭解前人們如何思考、創 新、改良產品,進而試著仿效、理解,此對學生之創造力是有助益的。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的科學史課程研究對學生之影響影響日益增 多,如:洪振方(1998)著重在探討「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許良榮、

李田英(1995)著重在探討「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陳和 玉(1998)著重在探討「科學史融入高中物理之教學方法研究」;陳淑 媛(1996)著重探討「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

陳勇志(1997)著重在探討「融合科學史於國中理化科教學之評估研 究」;陳麗瑛(1998)著重在探討「科學史、哲融入生命科學通識教育」

等。

此外,針對科學史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亦有吳淑芳(1997)

所進行之「透過科學史探究活動開發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其研究主要 是以問題導向學習與合作學習進行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開發學生之創 造力。研究結果發現:活動過程中學生表現出高度的學習興趣,能夠主 動思考並積極參與,進而發現或創造屬於自己的知識。在創造性的認知 行為方面,學生能夠運用並表現其思考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與精 密性;在創造性的情意行為方面,學生於活動結束後,在創造性傾向及

(3)

其中冒險性、好奇性皆有所提升。

科學史之相關研究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但反觀國內科技教育,

似乎不見任何科技史相關的課程、研究或教材。現在的科技教育內容主 要著墨於現代的科技,鮮少看到教師利用科技發展史的觀點來教授科技 的。畢生從事科技史研究與教學的 George Sarton 即特別強調科技史的 重要意義,其認為科技史是人類文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科技史是 唯一能夠確切地反映出人類進步的歷史,不了解科技史,就不可能真正 理解人類的歷史(韓復智,1995)。

其實綜觀人類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科技發展史,而科技亦為社會 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生產力的基礎,一項科技產品的發展過程,勢 必是經過多次的改良、創新以及挑戰,才能不致被淘汰。這樣的歷程是 如何創生?整個物質世界是如何演變成今日的形貌呢?為何這個器物 的形貌不是另一種樣子?過程演變到底如何?同樣功能的器物在不同 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貌,這過程發展又是如何呢?西方的叉子和東方的 筷子的發展原理是否相同?西方的鋸子靠推力切割,東方的鋸子靠拉力 切割,有什麼歷史能解釋呢?其實一項科技的發展演進過程,至少有上 述幾項問題可以供做討論讓學生思考,其中的過程、創意、比較、改 進…,都是很好的一個可提供學生認識科技、發展創造力的科技教育課 程內容。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中說到:「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 民……判斷與創造能力…」,其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能力指標和實施要點 中亦有提到如何讓學生瞭解科技的本質:「認識科技的演進與發展及它 對我們的影響」、「創造發明的故事…」,可知科技發展史已列為學校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應該教授的內容,也是必須關注的一環。

對科技史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深入瞭解科技的起源和發展經 過,更能從以前創造和發明成功的因素中獲得啟發,從失敗的原因中吸

(4)

取教訓,以便為進行中的科技研究和發展、科技政策與管理提供一些寶 貴的經驗,作為參考,以助於工作的進行(韓復智,1995)。同樣的,

引進科技史教材於科技教育中,對於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亦是有幫助的

(蔡東鐘,2002)。

從科技發展史的探討,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前人們面對科技問題時的 各種創造思考,學生經由這樣的創意思考、解決問題之認知見習,將有 助於其本身領悟問題解決的方法以及過去人們創生的歷程。故本研究即 以根據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CPS)所發展科技發展史課程為主軸,探 討此課程是否對學生之創造能力有所助益,除了作為科技教育教學領域 之參考外,更希望能夠藉由教材內容與教學方式的不同,提供更多樣的 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科技發展史課程對於中學學生創造力之學習 發展情形,並根據實驗教學來評估此一「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國中學生 創造力之影響,以提供教師或學生在教育上應用之參考。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係於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實施研究者所發 展之「科技發展史」教學課程。其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開發科技發展史教學課程。

二、評估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學生創造力認知發展之影響。

三、評估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學生創造力情意發展之影響。

四、探討學生對科技發展史課程之學習反應。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待答問題為:

一、激發學生創造力的科技發展史課程示例為何?

二、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學生之創造力認知發展是否有顯著影響?

三、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學生之創造力情意發展是否有顯著影響?

四、學生對科技發展史課程之學習反應為何?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旨在開發科技發展史之教學課程及教材,並經由實徵研究,

從研究者設計之實驗活動中,分析探討學生之創造性認知及情意行為以 及學生的學習反應。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之研究方法為文獻探討、質性研究法。所使用的工 具包含質與量的研究工具,採用這種方法的原因在於研究者期望綜合運 用多種的研究方法與工具,能有助於探索出研究現象中的多元情況,而 且此方法更具備開放性與彈性,研究者可以使用有助於理解各種研究現 象之各種工具。

一、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蒐集相關的「科學史與科技史研究」之文獻資料,

並分析、選擇合適之教學模式,以發展科技發展史教案及教材。

二、質性研究法:

此部分主要目的為蒐集研究相關質性與量化資料,以瞭解科技發 展史課程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與其學習反應。量化資料研究工具主要 以威廉斯創造力量表為主,其目的在瞭解學生創造力認知及情意的發 展情形;質性研究工具結合各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參與觀察法、

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等,進行時效性的資料收集,並提供適時的 回饋,以瞭解學生創造能力以及學習反應。

(一)威廉斯創造力量表:

主要採「單組前後測設計」,用於測量學生之創造性認知及情 意行為。

(二)參與觀察:

(7)

於學習者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研究者在學習的場所中進行觀 察,並將觀察結果以事件(學生行為)的方式,真實紀錄下來,

以瞭解學生對科技發展史課程的興趣、動機、態度等學習反應。

(三)教室觀察記錄:

研究者在進行教學之同時皆有隨時簡要記錄教學日誌,並對 整班上課情況進行錄影及針對學生發表與面談輔以錄音,並轉錄 成文字資料,以供教學改進參考。

本研究中,研究者將透過實際教學活動、錄影資料、錄音資料 配合回收之作業、學習反應問卷等進行分析。

(四)深度訪談:

於單元課程結束後,研究者先將學生「威廉斯創造力量表」

前後測成績差異取百分等級,再選擇百分等級達九十以上之學生 進行訪談,以瞭解學生在課程中所遇到的學習困難、學生無法透 過問卷表達的想法以及對於此課程之學習反應。

(五)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主要為學習者學習反應問卷,待課程結束之後,對接 受本課程實驗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分析瞭解學生對於本課程 之學習反應。

貳、研究步驟

一、文獻探討與擬定研究計畫

(一)文獻蒐集與探討:蒐集國內外科技史與科學史課程與創造力 之相關研究報告、論文、期刊、雜誌,加以分析與探討。

(二)擬定研究計畫:經文獻探討與分析,決定研究目的、研究問 題,進而擬定研究步驟與進度,以確定研究計畫。

(8)

二、研究工具與教材開發

(一)選取林幸台、王木榮(1994)所修訂之「威廉斯創造力量表」。

(二)參考張志豪(2000)之「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學習反應調查問 卷」,改編成「學習反應調查問卷」。

  (三)開發「科技發展史」課程及相關教材。

三、正式實驗

(一)選取受試者:根據研究者需求以及現實考量,選擇最適當之 研究對象。

(二)安排教學進度:編制科技發展史教學計畫,擬定課程實施時 間及實施週數,安排教學進度。

(三)實施前測:正式實驗前,學生接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1. 實施實驗教學:正式實施科技發展史課程。

2. 實施「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後測。

3. 實施問卷調查:針對學生學習反應部分,實施問卷調查。

4. 深度訪談:選取「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前後測結果 差異較顯著者進行深度訪談。

四、撰寫研究報告

(一)資料分析與整理:整理與分析蒐集到的所有資料,並與研究     目的作相關結果分析探討。

(二)研究結果撰寫:實驗教學完成後,針對研究結果,撰寫研究 報告,完成論文。

(9)

參、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與擬

定研究計畫

研究工具與

教材開發

文獻蒐集與探討

擬定研究計畫

編制教學方案

測量工具之取得與修訂

安排教學進度

實施前測

實施實驗教學

實施後測

實施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

資料分析與整理 實

驗教學

選取受試者

撰寫研

究報告

研究結果撰寫

教室觀察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科技發展史教材主要以「運輸科技」領域為單元範圍。

採用此領域主要是由於運輸科技之發展歷程最能表現科技發展史之 階段性問題解決過程,且與學生之生活經驗亦較為相近,學生可以做 較深入的思考與改進。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非量化研究,因此不適宜做為一般廣泛性推論,但其研究 結果及發現可做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二、本研究不針對學生科技概念及科技素養部分進行討論,純粹探討 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三、科技發展史中關於科學原理的部分,研究者並不加以強調,故學 生思考範疇可能有所侷限。

四、於問卷調查部份,無法全部排除以猜答或任意作答的填寫因素。

(11)

第五節 重要名詞解釋

一、科技發展史:

科技發展史是指在一段主要時代內,所發生的具體事件或產生的 里程碑。學習科技發展史,可以幫助人們透過發明和革新來瞭解現今 的周遭世界是如何依序形成的。探討過去的事件,人們可發現可能促 進未來發展的模式(ITEA,2000)。

二、創造力:

本研究所稱之創造力,為 Williams 認知情意互動模式第三層面

-學生行為的意義(林幸台、王木榮,1994),包括創造性的認知行 為與創造性的情意行為兩方面,本研究將分別針對創造性的認知行為 與創造性的情意行為作分析討論。

三、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

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是由美國學者帕尼斯(Parnes,1967)所發 展,此模式特別強調問題解決者在選擇或執行解決方案之前,應儘可 能想出各種及多樣的可能方法(陳龍安,1998)。本研究發展之教材所 依據的CPS 模式主要為1985年Isaksen 和Treffinger 發展出之三成 分、六步驟模式(表1-1),其中每步驟均包含擴散式與聚斂式思考。

(12)

表 1-1 CPS 三成分六步驟

步驟一 亂中尋序

(Mess Finding)

擴:從無思緒的困惑中搜尋相關的經驗、角色、情 境等,以展開過去的體驗,尋出問題解決的機 會。

聚:以廣泛、簡捷、有力的語詞敘述困惑,並建立 一個概括性的問題解決目標。

步驟二 資料搜尋

(Data Finding)

擴:搜集大量資料從各種不同的觀點透視問題情境 並廣尋不同的資訊、印象與感覺。

聚:確定與分析重要的資料以引導問題的開展。

步驟三 發現問題

(Problem Finding)

擴:產生許多問題的可能敘述。

聚:建構或選擇一個特殊的、具有解答效益的問題 敘述。

步驟四 尋求構想

(Idea Finding)

擴:提出許多的、不同的、獨特的可能解決問題的 構想。

聚:選擇似乎最有希望解決問題或有趣的構想。

步驟五 發現解答

(Solution Finding)

擴:列出許多可能評估構想的評鑑標準。

聚:選擇一些可評估、增強、精鍊構想的重要評鑑 標準並評估構想。

步驟六 尋求接受

(Acceptance Finding)

擴:考慮支持與反對的可能來源也極確認可能執行 的步驟。

聚:面對最有希望的解答,並準備執行特殊的計畫。

資料來源:Isaksen & Treffinger, 1985

四、學習反應

本研究所指學習反應為學生參與科技發展史課程時對課程學習 之態度、興趣及參與程度等,為研究者進行觀察紀錄所得之研究結 果。

數據

表 1-1  CPS 三成分六步驟 步驟一  亂中尋序  (Mess Finding)  擴:從無思緒的困惑中搜尋相關的經驗、角色、情境等,以展開過去的體驗,尋出問題解決的機會。 聚:以廣泛、簡捷、有力的語詞敘述困惑,並建立 一個概括性的問題解決目標。 步驟二  資料搜尋  (Data Finding)  擴:搜集大量資料從各種不同的觀點透視問題情境並廣尋不同的資訊、印象與感覺。 聚:確定與分析重要的資料以引導問題的開展。 Ⅰ瞭解問 題  步驟三  發現問題  (Problem Finding)  擴:產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和科學、科技和工程在國際上的急速發展,並根據各類調查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z 香港政府對 RFID 的發展亦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署 06 年資助 1400 萬元 予香港貨品編碼協會推出「蹤橫網」,這系統利用 RFID

(一)備妥書面資料及相關電子檔(以光碟片或隨身碟儲存)以掛號方式郵寄本部勞動 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職類開發及基準科收(地址:40873 臺中市南屯區黎明路 二段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以上技能的 技能的 技能的發展 技能的 發展 發展和應用 發展 和應用 和應用皆可以 和應用 皆可以 皆可以 皆可以獨立 獨立 獨立 獨立或綜合 或綜合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

1.4 體能活動對幼兒的成長來說,其意義不單是強健體格,它還可以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