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書․藝文志》載此書三卷,註曰:『元和中江都主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唐書․藝文志》載此書三卷,註曰:『元和中江都主簿』"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君臣群像:《大唐新語》人物析論

據上章所述,劉肅是在唐代鑒戒史學蓬勃發展與後期國家衰微繼而出現中興 曙光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大唐新語》,其在〈自序〉中所言:「道可師模,志將存 古。」正是這種創作目的的表露,為了遂行此創作目的,劉肅自唐初以迄大曆年 間與國家政教有關的真人真事中,選取可為鑒戒的人物言行事蹟,置放於所設立 的門類中,故而《大唐新語》實可視為中唐之前的君臣群像圖,筆者於此章的書 寫策略,即是打破門類的限制,依書中所寫主角人物的身分分類,期能深入剖析

《大唐新語》一書所欲呈顯的人物形象。

筆者發現,《大唐新語》內容所記大部分皆關涉國家政事,人物亦不出於帝 王與臣子,故筆者擬於第一節中先敘述劉肅所勾勒的帝王形象;第二節則敘及朝 中重要大臣,百官之首──宰相的事蹟,蓋劉肅《大唐新語》書中所記人物繁多,

而以中央政府官員為多,其中又以關於歷朝宰相的記載為最多,再查書中首門「匡 贊」中所記皆為宰相匡翼輔贊的史事,可見劉肅特重唐代宰相的事功,故筆者特 別撮取出宰相的相關文字,以明劉肅旨意。第三節的論述重點放在書中所記地方 官員的言行事蹟,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大唐新語》十三卷,唐劉肅撰。

《唐書․藝文志》載此書三卷,註曰:『元和中江都主簿』。此本結銜乃題『登仕 郎守江州潯陽縣主簿』,未詳孰是也。」213雖然無法確定劉肅的真正官職為何,

但其撰寫《大唐新語》一書時的身分為地方主簿當無異論,因此,劉肅心目中地 方官的為官之道為何?應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第一節 帝王形象

《大唐新語․自序》明言書中所記時代為「起自國初,迄於大曆」,亦即記 載從高祖建國開始,以迄代宗大曆年間的史事,然觀乎全書,所敘實集中在太宗、

高宗、則天、中宗、睿宗、玄宗等朝,而以帝王為記述主角者,首推太宗與則天,

故此節擬從太宗開始分析。

213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 O〈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上〉(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頁 1183。

(2)

一、明君代表──太宗

《大唐新語》一書,敘述太宗朝史事、人物的內容堪稱全書之冠,此處特別 撮取出以太宗為主角的故事,一窺太宗在書中的形象:

李靖征突厥,征頡利可汗,拓境至於大漠。太宗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 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未嘗不 痛心疾首,志滅匈奴。今暫勞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首,恥其雪乎!」

群臣皆呼萬歲。御史大夫溫彥博害靖之功,劾靖軍無紀綱,突厥寶貨,亂 兵所分。太宗捨而不問。及靖凱旋,進見謝罪,太宗曰:「隋將史萬歲破 突厥,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捨公之罪,錄公之勳也。」(容 恕 2)214

御史大夫溫彥博因忌妒李靖的軍功,而揭發李靖軍隊沒有紀律之失,從「及靖凱 旋,進見謝罪」來看,此舉當不是無的放矢,然而太宗並未求全責備,捨罪不問,

只錄功勳,劉肅以此寫出唐太宗寬容的一面,這正是李靖等將領願意為他肝腦塗 地的最主要原因。史載君臣關係的和諧是形成貞觀盛世的主要原因之一,太宗世 民與其父李淵共創天下,培養了許多能人之士,貞觀時期的大臣如長孫無忌、房 玄齡、杜如晦、魏徵、戴冑、溫彥博、高士廉、馬周等都是學養豐富、政治經驗 豐厚之人。然而能臣的出現仍在於君主的有容乃大,太宗本人的見識與領導能 力,為歷代皇帝的典範,由此則記載正可見出太宗不同於一般君主的優異領導風 範。

太宗在雒陽,宴群臣於積翠池。酒酣,各賦一事。太宗賦《尚書》曰:「日 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怠。商辛亦沉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 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魏徵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 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燕經栢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 禮,方知天子尊。」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文章 2)215

214 《大唐新語》,頁 106。

215 《大唐新語》,頁 123。

(3)

魏徵嘗取急還奏曰:「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裝束悉了,而竟不行,何 因有此消息?」太宗笑曰:「當時實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從善 1)216

前則故事寫洛陽宮積翠池旁,君臣飲酒為樂,於酒酣耳熱之餘,太宗不忘以殷鑑 為師,賦詩提醒自己「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魏徵亦趁機提醒太宗以漢朝君主為鑒,且勿遺忘「終藉叔孫禮,方知天子尊。」

太宗心領神會,故而說出了「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的讚語;後則故事頗為有 趣,太宗本想至山南道遊樂,但一想到魏徵的諫言,於是打消了念頭,而留下了 這段有趣的對話。劉肅特別記錄此二事,除了保留下君臣二人所著詩作內容之 外,更為我們勾勒出太宗善於納諫與從善如流的明君形象。

太宗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比見前後漢史,載揚雄《甘泉》、《羽獵》,

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 戒,何暇書之史策?今有上書論事,詞理可裨於政理者,朕或従或不従,

皆須備載。」(著述 4)217

太宗認為揚雄(53-18B.C.)諸人的賦作,「文體浮華,無益勸戒,何暇書之史 策?」這樣的文學態度,或許有待商榷,然而太宗畢竟是一國之君,看重的是那 些「詞理可裨於政理者」的論事之作,故而要求房玄齡於監修國史時要特別注意 此一層面,而從中我們也看到唐代朝廷官修史書的史實。

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始躬親政事,詔曰:「有隋御宇,政刻刑煩。上懷 猜阻,下無和暢。致使朋友遊好,慶弔不通;卿士聯官,請問斯絕。自今 已後,宜革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佈告天下,使知朕意。」由是 風俗一變,澆漓頓革矣。(釐革 1)218

太宗不愧為一代英主,登上帝位之初,馬上展現出改革的決心,從其詔書的文字,

216 《大唐新語》,頁 137-138。

217 《大唐新語》,頁 134。

218 《大唐新語》,頁 148。

(4)

當不難發現唐初君主以隋為借鏡的施政方針,而文末「由是風俗一變,澆漓頓革 矣」的斷語更充分顯現出劉肅對於太宗治績的肯定之意,歷史上貞觀之治的輝煌 成就,當為身處憲宗時期的劉肅所欽慕嚮往。

史書中的太宗貞觀之治無論在國內政治或對外關係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是唐 代第一個盛世,如《新唐書》卷五一〈食貨志〉載:「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

絹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 千里不薺糧,民物藩息,四夷附者百二十萬,是歲天下斷獄,死罪者二十九人,

號稱太平。」219上述五則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於納諫且從善如流,心胸寬 大而不求全責備,矢志改革並以國為重的明君形象,蓋君王是道德的榜樣,君主 的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心納諫是王朝興盛的根本,220劉肅正是要告訴當政者:

為君之道當以太宗為榜樣,才能締造出另一個太平盛世。

貞觀之治號稱唐代盛世,在文治與武功上皆有傑出的表現,然論者皆認為太 宗的任賢納諫為貞觀之治最值得稱許之處,如《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言其:

「迹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221[宋]范祖禹亦論曰:

太宗以武撥亂,以仁勝殘,其才略優於漢高,而規模不及也;恭儉不若孝 文,而功烈過之矣。迹其性本強悍,勇不顧親,而能畏義而好賢,屈己以 從諫,刻勵矯柔,力於為善,此所以致貞觀之治也。222

文中將太宗與高祖、孝文相比,而認為貞觀之治乃得力於太宗「能畏義而好賢,

屈己以從諫,刻勵矯柔,力於為善」。再從[唐]吳兢所編纂的「義在懲勸,人 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223的《貞觀政要》一書看來,其中關於太宗任賢致 治、求諫納諫的記載亦佔了很大的篇幅,如「任賢」「求諫」「納諫」「君臣鑒 戒」等篇……。以上,均說明了論史者皆看重太宗尊賢納諫的施政方針,劉肅亦 然,觀《大唐新語》一書的記載,對於太宗的功業並未多加著墨,反而是將焦點 放在太宗的容人雅量與選賢任能、虛心納諫之上,表現出和史家一致的觀點。

219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五一〈食貨志〉(台北:鼎文書局,1975 年),頁 1344。

220 陳敏:《大唐新語》的價值取向與文學成就〉,頁 39。

221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頁 63。

222 [宋]范祖禹編:《唐鑑》卷六〈太宗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年),頁 54。

223 [唐]吳兢:《貞觀政要․自序》(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頁 19。

(5)

此外,前章論述《大唐新語》創作背景與目的時,亦曾提及德宗皇帝即位之 初雖能勵精圖治,然其人個性猜忌刻薄,未能知人善用,先後罷除了對國有功的 楊炎相權、李晟兵權與陸贄的相位,轉而寵信佞臣盧杞、張延賞、裴炎齡與宦官,

終導致中興無望,藩鎮氣勢更焰,劉肅特別捻出太宗「知人納諫」的優良領導典 範,當是對於德宗朝政的慨歎並希冀提供當政者一個鑒戒才是。

翻閱較早於《大唐新語》一些的劉餗《隋唐嘉話》,此書開卷序云:「余自髫 丱之年,便多聞往說,不足備之大典,故繫之小說之末。」224可見劉餗與劉肅一 樣,似有意以此書作為正史大典之補充,書中所記以唐太宗一朝君臣史事為詳。

其中卷載:「太宗病甚,出英公為疊州刺史,謂高宗曰:『李勣才智有餘,屢更大 任,恐其不厭伏於汝,故有此授。今若即發者,我死後,可親任之。如遲疑顧望,

便當殺之。』勣奉詔,不及家而行。」225「梁公夫人至妬,太宗將賜公美人,屢 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 優照之意。夫人執心不迴。帝乃令謂之曰:『若寧不妬而生,寧妬而死?』曰:『妾 寧妬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曰:『若然,可飲此酖。』一舉便盡,無所留難。

帝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226前者寫太宗晚年對於有功之臣李勣的猜疑 之心,後者寫太宗為了幫房玄齡置妾,而欲用計令房妻屈從,而房妻寧死不從的 一件軼事,然《大唐新語》皆缺而弗錄,筆者認為蓋因此二事與劉肅所欲型塑的 太宗形象不符或無關,故劉肅並未收錄之。227

二、昏君代表──武則天

下列一則,栩栩如生的描繪出武則天的諛佞嘴臉:

高宗末年,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則天幸災逞己志,潛遏絕醫術,不欲 其愈。及疾甚,召侍醫張文仲、秦鳴鶴診之。鳴鶴曰:「風毒上攻,若刺

224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頁 1。

225 同前註,頁 20。

226 同前註,頁 26。

227 據劉葉秋在《歷代筆記概述》中言:「《大唐新語》中的故事,有不少條已見於《隋唐嘉話》。

(文見氏著:《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年),頁 67。)以及侯忠義在《中國文 言小說史稿》中言:《大唐新語》與《朝野僉載》《隋唐嘉話》關係密切,前者有些素材,就是 取之後兩書的。」(文見氏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頁 67。)

故筆者推斷,劉肅當見過《朝野僉載》與《隋唐嘉話》,或至少曾見過同一批史料,而從中按己 意予以揀擇。

(6)

頭出少血,則愈矣。」則天簾中怒曰:「此可斬!天子頭上豈是試出血處 耶?」鳴鶴叩頭請命,高宗曰:「醫之議病,理不加罪。且我頭重悶,殆 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決矣。」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朏戶出血。

高宗曰:「吾眼明矣。」言未畢,則天自簾中頂禮以謝鳴鶴等曰:「此天 賜我師也。」躬負繒寶以遺之。(諛佞 4)228

文章一開頭即敘述「則天幸災逞己志,潛遏絕醫術,不欲其愈。」在自己的權勢 私心下,武則天寧可高宗病重不癒,所以在御醫秦鶴鳴有所診治時,當然會藉機 怒斥:「此可斬!天子頭上豈是試出血處耶?」如果御醫被斬首,則天的陰謀就 更有機會得逞了。而從御醫治癒高宗時,則天馬上改變神色:「自簾中頂禮以謝 鳴鶴等曰:『此天賜我師也。』」的描述,將則天善於見風轉舵的舉措生動地展 現於眼前。歷史記載,高宗極為寵幸武則天,原因當然很多,但從此則文字可以 看出,則天的惑主本事不在話下,或許亦是其備受寵幸的原因之一。

高宗王后性長厚,未嘗曲事上下。母柳氏,外舅奭,見內人尚宮,又不為 禮。則天伺王后所不敬者,傾心結之。所得賞賜,悉以分佈。罔誣王后與 母求厭勝之術。高宗遂有意廢之。長孫無忌已下切諫,以為不可。……翌 日,又言之。遂良曰:「伏願再三審思。愚臣上忤聖顏,罪當萬死。但得 不負先帝,甘心鼎鑊。」因置笏於殿階,曰:「還陛下此笏。」乃解巾叩 頭流血。高宗大怒,命引出。則天隔簾大聲曰:「何不撲殺此獠!」……

遂廢王皇后及蕭淑妃為庶人,囚之別院。高宗猶念之,至其幽所,……則 天知之,各杖一百,截去手,投於酒甕中,謂左右曰:「令此兩嫗骨醉可 矣。」……(酷忍 2)229

此則故事原本篇幅頗長,文中所刪除之處,或敘寫幫助武則天得后位的姦佞小人 的嘴臉,或記錄眾宰臣對於廢除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態度,於此從略。故事中我 們看到武則天對於王皇后、蕭淑妃的兇殘手段,著實讓人不寒而慄,劉肅以極大 篇幅記載武則天立后的始末,且置於「酷忍」門,其貶抑之心顯而易見。

228 《大唐新語》,頁 141-142。

229 《大唐新語》,頁 180-181。

(7)

下一則仍寫則天的凶殘:

孝敬帝仁孝英果,甚為高宗所鍾愛。自升儲位,敬禮大臣及儒學之士,未 嘗有過,天下歸心焉。咸亨初,留在京師監國。時關中饑甚,孝敬令取廊 下兵士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惻然哀之,命家令等給米使足,其 仁惠如此。先是,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於掖庭,垂三十年不嫁。

孝敬見之驚憫,遽奏出降。又請以沙苑地分借貧人。詔皆許之。則天大怒。

即日以衛士二人配二公主。孝敬因是失愛,遇毒而薨,時年二十四。朝野 莫不傷痛。(酷忍 6)230

孝敬帝李弘(652-675),為高宗第五子,武則天所親生,立為皇太子後展現出 仁義孝悌的良好風範,只為了幫助蕭淑妃的兩位女兒(義陽、宣城二公主為蕭淑 妃之女),不稱於母親心意,竟然慘遭毒手,《新唐書》載天后殺太子弘,劉肅 雖未如《新唐書》般明言李弘為母親所毒殺,然將此則置於「酷忍」門,即可見 劉肅的旨意。據[清]趙翼(1727-1814)《廿二史劄記》卷十九〈武后之忍〉

一條,記載武則天為了鞏固地位,不惜誅殺許多親生子女:「自其初縊死親女,

以誣王皇后,……太子弘則后親子,立為儲貳,賢德聞於天下,……又以其聰睿 不便於己,竟酖之死。弘既死,立其弟賢為太子,亦后親子也,又以觸忌而使人 發其陰事,……後又遣邱神勣逼殺之,並殺其子光順。……又中宗子紹王重潤,

則后孫也,永泰公主,則后女孫也,主壻武延基,則女孫壻也,三人嘗私言張易 之等出入宮中,恐有不利,后聞之,咸令自殺。……」231詳細列舉被武則天誅殺 的子嗣,李弘便是其中之一,文末趙翼毫不留情的予以撻伐:「此則因縱慾而殺 親子孫,天理滅矣。」武則天的殘忍無道,由此可見。

史書記載,武氏稱帝後,政治上仍維持一定的水平,而如以多記武后一朝事 跡為主的《朝野僉載》來看,亦記錄了不少武后的正面事蹟,如:(則天)如意 年中,洛州人趙玄景病卒五日而蘇。云見一僧與一木長尺餘,教曰:『人有病者,

乳以此木拄之即愈。』玄景得見機上尺,乃是僧所與者,試將療病,拄之立差,

門庭每日數百人。御史馬知己以其聚眾,追之禁左臺,病者滿於臺門。則天聞之,

230 《大唐新語》,頁 184。

231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頁 259。

(8)

追入內,宮人病,拄之即愈,放出任救病百姓。」232此文雖是記錄一件奇異之事,

然末尾「則天聞之,追入內,宮人病,拄之即愈,放出任救病百姓。」的文字顯 現則天頗具仁心,能讓趙玄景「救病百姓」,亦屬難得。當然,《朝野僉載》對於 武后一朝政治的黑暗腐敗亦有所批露,如:「周則天朝蕃人上封事,多加官賞,

有為右臺御史者。因則天嘗問郎中張元一曰:『在外有何可笑事?』元一曰:『朱 前疑著綠,逯仁傑著朱。閭知微騎馬,馬吉甫騎驢。將名作姓李千里,將姓作名 吳栖梧。左臺胡御史,右臺御史胡。』胡御史,胡元禮也;御史胡,蕃人為御史 者,尋改他官。」233此則記載亦見於《大唐新語》「諧謔」門第三則,二文文字 大同小異。文中張元一所說的可笑之事,正是對於則天朝政治亂象的嘲諷。由上 述二則故事可以看出,《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對於則天一朝,正反兩面事蹟皆 有所記載,然觀諸《大唐新語》,未見上述則天讓趙玄景「救病百姓」的相關文 字,而從筆者所引《大唐新語》以武則天為主角的三則故事看來,劉肅所欲突顯 的乃是則天的諛佞殘忍形象,其批判意圖非常明確,似乎是要證明,武氏王朝終 將敗亡為勢所必然,與上列太宗明君形象兩相對照,更可見劉肅對兩位君主的褒 貶之意與藉之行勸懲之實的旨歸。

綜上所論,我們可以歸納出劉肅對於為人君者的期待,一為知人納諫,從善 如流,二為胸懷寬大、君臣關係和諧。至於兇殘無道、以諛佞手段奪權的昏君,

則深深為劉肅所不齒。

第二節 宰相形象

唐初的中央政府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三省首長皆有宰 相之實,可以參議朝政,袁剛在其著作《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一書中即羅 列出唐代所有位居宰相的人名,234其中有多位出現在《大唐新語》書中,茲以一 簡表說明之:235

232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頁 3。

233 《朝野僉載》,頁 87。

234 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頁 209。

235 表中所列僅為故事以之為主角者,至於在其他故事中附帶述及者,不在此列。有的宰相跨居 兩朝,若《大唐新語》明確指出為何時的故事,則列於該君王之列,否則便列於初任相位之朝。

(9)

帝王 宰相姓名

高祖 陳叔達(孝行 1)、封德儀(政能 1、舉賢 3)、

裴矩(規諫 2)、宇文士及(諛佞 1)

太宗 蕭瑀(忠烈 6)、

長孫無忌(匡贊 4、酷忍 2、諧謔 1)、

房玄齡(匡贊 1、容恕 4、知微 2、褒錫 2)、

杜如晦(匡贊 1)、杜淹(文章 1) 李靖(知微 4、知微 5)、

魏徵(匡贊 2、規諫 5、極諫 6、極諫 8、持法 4、舉賢 5、舉賢 8、知 微 3、著述 1、文章 2、褒錫 4、郊禪 2)

戴冑(持法 1)

岑文本(舉賢 7、舉賢 10、知微 6)、

李勣(公直 3、持法 5、友悌 1、知微 4、褒錫 6)、

馬周(極諫 5、舉賢 6、釐革 4)、

褚遂良(匡贊 4、公直 4、識量 2、知微 9、聰敏 1、酷忍 1)、

崔仁師(持法 10)

高宗 張行成(匡贊 3、匡贊 5)、許敬宗(諛佞 3、酷忍 4)、

李義府(懲戒 6)、盧承慶(容恕 7)

上官儀(文章 3)、張文歡(持法 4、適量 6)、

閻立本(懲戒 1、懲戒 2)、李敬玄(知微 13)、

郝處俊(極諫 12)、裴炎(清廉 4、懲戒 9)

蘇良嗣(政能 4、容恕 6)

武則天 狄仁傑(持法 7、政能 2、政能 8、舉賢 15、識量 5)、

李昭德(匡贊 7、剛正 3、公直 11)、

婁師德(容恕 9、懲戒 5)、

蘇味道(文章 5、文章 14、諛佞 6、懲戒 11)、

楊再思(容恕 10、諛佞 8)、王方慶(識量 3) 王及善(知微 14)、武三思(酷忍 9、酷忍 10)、

李嶠(文章 10)、吉頊(匡贊 6) 李懷遠(清廉 7)、李迥秀(知微 15)、

(10)

唐休璟(聰敏 13)、張柬之(匡贊 8、舉賢 21)

中宗 桓彥範(匡贊 8、剛正 10、忠烈 11)、

蘇懷(公直 15、公直 16、公直 18)、

蕭至忠(持法 16、忠烈 13、舉賢 26)、

鄭愔(諛佞 10)

睿宗 李日知(公直 14、清廉 6、持法 8)、

郭元振(政能 12)、竇懷貞(諛佞 11、諧謔 13)、

陸象先(容恕 11、從善 5)

玄宗 魏知古(規諫 7、勸勵 9)、

姚崇(匡贊 9、匡贊 11、公直 12、持法 19、舉賢 13、諧謔 14)

宋璟(匡贊 9、匡贊 10、極諫 17、剛正 5、剛正 6、公直 17、容恕 12)

張說(匡贊 9、匡贊 12、匡贊 13、剛正 4、識量 9、識量 11、知微 16、

文章 4、文章 11、文章 18、文章 19、著述 10、著述 12、褒錫 10、記 異 5、郊禪 5)、

盧懷慎(清廉 9)、蘇頲(匡贊 10、舉賢 27)、

王晙(舉賢 17、舉賢 23)、裴耀卿(匡贊 14)、

張九齡(匡贊 15、公直 20、識量 13)、

李林甫(懲戒 14、懲戒 15)、李適之(識量 12)、

楊國忠(諛佞 12)、韋見素(極諫 20)

肅宗 裴冕(公直 21)、第五琦(釐革 16)

代宗 常袞(釐革 17)

必須說明的是,表中人物雖皆曾位居宰相,《大唐新語》所載並不全然是其 居相位時的故事,然筆者不拘泥於此,蓋此節乃以人物為主軸,擬從劉肅記錄了 該人物的哪些史實,揣摩出劉肅欲藉以鑒戒的用意,以下便撮取出幾位具代表性 的宰輔,一探《大唐新語》的旨意。

一、用以勸善的正面人物

(一)房玄齡

(11)

《舊唐書》載:「玄齡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236其聰明才 智在年少時即表現出來:

開皇中,隨父彥謙至長安。時天下宴安,論者以為國祚無疆。玄齡密告彥 謙曰:「隋帝盜有天下,不為後嗣長計,混淆嫡庶,使相傾奪。今雖清平,

其亡可翹足而待。」彥謙驚止之,因謂友人李少適曰:「主上性多忌刻,

不納諫爭。太子卑弱,諸王擅威。唯行苛酷之政,不弘遠之大略。今雖少 安,吾憂其危亂矣。」少適以為不然。大業之季,其言皆驗。(知微 2)

237

隋開皇(581-600)年間,天下寧宴,一般人都認為國家定能長治久安,玄齡不 然,從隋文帝(541-604)的作為中預見隋朝的滅亡,果然不出所料,隋朝在數 年之間即為李唐所取代。劉肅特別記下玄齡之言,以明其洞燭機先的才識。

不僅如此,劉肅還特別捻出玄齡不私己,以國家為重的慨然胸襟:

杜如晦,少聰悟,精彩絕人。太宗引為秦府兵曹,俄改陝州長史。房玄齡 聞于太宗曰:「餘人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

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太宗乃請為秦府掾,封建平縣 男,補文學館學士。……貞觀初,(如晦)為右僕射,玄齡為左僕射。……

自是,臺閣規模,皆二人所定。其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 長格物。如晦、玄齡引進之,如不及也。太宗每與玄齡圖事,則曰:「非 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二人相須,以斷大事。迄今 言良相者,稱房杜焉。(匡贊 1)238

這段文字同時記載玄齡與杜如晦的功業,先言玄齡對於杜如晦的推荐之功,次言 二人對於貞觀之治的貢獻:「自是,臺閣規模,皆二人所定。其法令意在寬平,

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短短數語,道盡二人的施政風格與治績。此外,

二人雖位高權重,非但沒有爭功競寵,反而能相輔相成,一切以國事為重,「迄

236 《舊唐書》卷六六〈房玄齡傳〉,頁 2459。

237 《大唐新語》,頁 110。

238 《大唐新語》,頁 3。

(12)

今言良相者,稱房杜焉。」充分顯現出劉肅對於二人極高的評價。

兩《唐書》中,撰史者以極多的篇幅書寫太宗對於房玄齡的仰賴與恩寵,劉 肅則選擇一件小事來呈現君臣相得的關係:

貞觀末,房玄齡避位歸第。時天旱,太宗將幸芙蓉園以觀風俗。玄齡聞之,

戒其子弟曰:「鑾輿必當見幸。」亟使灑掃備饌。俄頃,太宗果先幸其第,

便載入宮。其夕大雨,咸以為優賢之應。(褒錫 2)239

據《新唐書》載,貞觀末年,玄齡曾因微譴歸第,此則所記便是玄齡被召回宮中 的過程,「太宗將幸芙蓉園以觀風俗。」但玄齡知道,太宗「鑾輿必當見幸。」

所以令子弟先做準備以接御駕,果不其然,「太宗果先幸其第,便載入宮。」查

《新唐書》對於此事的記載僅於此,《大唐新語》中則多了「其夕大雨,咸以為 優賢之應。」的文字,不難看出,劉肅對於太宗與玄齡的君臣關係是極為稱許的。

此外,劉肅還以一件軼事展現玄齡的雍容大度:

裴玄本好諧謔,為戶部郎中。時左僕射房玄齡疾甚,省郎將問疾,玄本戲 曰:「僕射病可,須問之;既甚矣,何須問也?」有泄其言者。既而隨例 候玄齡,玄齡笑曰:「裴郎中來,玄齡不死矣。」(容恕 4)240

好諧謔的裴玄本,不知輕重而說出既然玄齡已病重,又何須探視的玩笑話,對於 病者而言,當會火冒三丈。玄齡不然,於病中仍能說出寬弘之語,相信一旁的裴 玄本聽了,當覺汗顏才是。劉肅揀選這件小事,遙可呼應前述玄齡「其法令意在 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的施政風格與個性特質。觀張鷟《朝野僉 載》書中亦有一小事可做為房玄齡寬厚性格的佐證:

盧夫人,房玄齡妻也。玄齡微時,病且死,諉曰:「吾病革,君年少,不 可寡居,善事後人。」盧泣,入幃中,剔一目示玄齡,明無他。會玄齡良 愈,禮之終身。241

239 《大唐新語》,頁 162。

240 《大唐新語》,頁 106。

241 《朝野僉載》,頁 180。

(13)

文中的盧夫人堅貞不二,令人動容。然玄齡在病危之時,仍以體恤他人為重,不 忍妻子寡居的作法,可見其性格之仁厚。

綜上所述,一位個性寬厚、凡事以國家為重,對唐朝居功厥偉的優良宰輔如 在目前,這正是劉肅所欲塑造的宰輔形象,實可作為後代輔政者的榜樣。

(二)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因功受高祖賜姓李,又避太宗李世民諱,故名李勣,於

《舊唐書》卷六十七,《新唐書》卷九十三有傳。查《大唐新語》一書,共有五 則關於李勣事蹟的記載:

李勣,少與鄉人翟讓聚眾為盜,以李密為主,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 為饑苦。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遂襲取之。時在饑餓,就倉者數十 萬人。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皆客遊,勣一見便加禮敬,引之臥 內,談謔無倦。及平武牢,獲戴胄,亟推薦,咸至大官。時稱勣有知人之 鑒。(知微 4)242

在這則故事中,劉肅以簡筆敘述李勣於隋大業(605-618)末年與翟讓聚眾為盜 的往事,據《舊唐書》記載,當時李勣年僅十七,卻以智謀與武功得到翟讓的信 任,而後,李勣說服翟讓奉李密為主,並建請李密襲取黎陽倉,「開倉恣食,一 時之間,勝兵二十餘萬。」243此則故事的前半文字,即是記載這段史事。至於後 半文字,則突顯李勣的識人之明,魏徵、戴冑等人在當時藉藉無名,然李勣卻能 看出他們的特殊才智而極力推薦,展現出慧眼獨具和不私己的大家風範。

其後,武德二年(619),李密為王世充所破,擁兵歸附唐朝,而李密部分 舊境,仍由李勣統領,此時李勣(即文中的徐勣)並未據為己有,貪功求榮,反 而欲以李密名義獻給高祖,此事亦見於《大唐新語》:

李密既降,徐勣尚守黎陽倉,謂長史郭恪曰:「魏公既歸於唐,我士眾土

242 《大唐新語》,頁 111。

243 《舊唐書》卷六七〈李勣傳〉,頁 2483。

(14)

地,皆魏公之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自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 以啟魏公,聽公自獻,則魏公之功也。」及使至,高祖聞其表,甚怪之。

使者具以聞,高祖大悅曰:「徐勣盛德推功,真忠臣也。」即授黎州總管,

賜姓李氏。(公直門 3)244

據兩《唐書》所載,高祖對於李勣聖德推功的表現,贊以「純臣也」。劉肅於此 改為「真忠臣也。」更見其讚許仰慕之意。再據兩《唐書》所載,李勣於唐初跟 隨太宗南征北討,先後擊敗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等勢力,又與李靖等人大敗 突厥,建功無數,因此深得太宗寵幸,從下列這則《大唐新語》的記載可見一斑:

高宗初立為太子,李勣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自勣始也。太宗謂之曰:

「我兒初登儲貳,故以宮府相委,勿辭屈也。」勣嘗有疾,醫診之曰:「須 龍鬚灰方可。」太宗剪鬚以療之,服訖而愈。勣頓首泣謝。他日,顧謂勣 曰:「朕當屬卿以孤幼,思之,無逾公者,往不負李密,豈負於朕哉!」

勣流涕而致謝,噬指出血,俄而沉醉,解御服以覆之。(褒錫 6)245

其實在《舊唐書》中,「勣嘗有疾,醫診之曰:『須龍鬚灰方可。』太宗剪鬚以 療之,服訖而愈。勣頓首泣謝。」一事發生於貞觀十五年(641),「高宗初立為 太子,李勣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自勣始也。太宗謂之曰:『我兒初登儲貳,

故以宮府相委,勿辭屈也。』他日,顧謂勣曰:『朕當屬卿以孤幼,思之,無逾 公者,往不(負李)密,豈負於朕哉!』勣流涕而致謝,噬指出血,俄而沉醉,

解御服以覆之。」則發生在貞觀十七年(643),劉肅於此並未根據時間先後記之,

而是予以剪裁重組,其目的當是藉以突顯李勣備受太宗委重信任之實。李勣從發 跡到貴顯的幾件大事,於《大唐新語》皆有記載,從中可見李勣一生之梗概。

《大唐新語》還以一件軼事來表現李勣的不同面貌:

李勣既貴,其姊病,必親為煮粥,火爇其須。姊曰:「僕妾幸多,何為自 苦若是?」勣對曰:「豈無人耶?顧姊年長,勣亦年老,雖欲長為姊煮粥,

244 《大唐新語》,頁 41。

245 《大唐新語》,頁 164。

(15)

其可得乎?」(友悌 1)246

此事劉餗《隋唐嘉話》亦有記載,247二者文字內容幾乎相同,248蓋李勣位高權重,

實不必親自作此鄙事,然從其對姐之言:「豈無人耶?顧姊年長,勣亦年老,雖 欲長為姊煮粥,其可得乎?」當可見其友愛本性。於此,劉肅勾勒出一位能盛德 推功、獨具慧眼、位極人臣但又不失其友悌本性的優良宰輔形象,其藉以勸善彰 善並用以資治的苦心,清楚可辨。

(三)魏徵

提到太宗的貞觀之治,魏徵絕對是重要人物之一,查《大唐新語》一書,共 有十二則關於魏徵的記載,僅次於玄宗朝的張說,由此可見劉肅對於魏徵的推崇 之意。

在古代君主專制的體制之下,「君尊臣卑」是整個體制的「核心觀念」,然君 權雖是絕對,但亦須接納臣子的忠諫,整個體制才能和諧運作,貞觀時期善諫之 臣首推魏徵,關於這一點,劉肅共有五則記載,其中兩則(規諫 5 與極諫 6)已 於第二章中述及,於此從略,我們看另外三則: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

德素以聞太宗。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

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 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 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 深納之。(極諫 8)249

房玄齡與高士廉皆為太宗時期重要宰臣,即使如此,在太宗責其不必過問份外之 事時,二人選擇「拜謝」,並未據理力爭。魏徵則不然,「既任大臣,即陛下股

246 《大唐新語》,頁 84。

247 《隋唐嘉話》,頁 9。

248 《隋唐嘉話》比《大唐新語》在「其姊病,必親為粥」之後多出了「釜燃輒焚其鬚」數字。

249 《大唐新語》,頁 21-22。

(16)

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 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一席話說的正義凜然,讓太 宗不得不佩服而「深納之。」劉肅記下此事,當是要突顯魏徵勇於進諫的精神。

自古以來,帝王在政局穩定,天下太平之後,每每行封禪之禮,除了祭天告 祖之外,更藉以宣揚君威,表彰功德。貞觀時期號稱一代盛世,太宗當然亦欲行 封禪,就在此時,魏徵潑下一盆冷水:

貞觀中,百官上表請封禪,太宗許焉。唯魏徵切諫,以為不可。太宗謂魏 徵曰:「朕欲封禪,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遠夷不服耶?嘉 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不可?」徵對曰:「陛下功則高矣,而人未 懷惠;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諸夏雖安,未足以供事;遠夷慕義,無以 供其求。瑞符雖臻,罻羅猶密;積歲一豐,倉廩尚虛。此臣所以竊謂未 可。……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之良醫除其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

告成天地,臣竊有疑。……殫府竭財,未厭遠人之望,加年給復,不償百 姓之勞。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變,庸夫橫議,悔不可追。豈獨臣言,兆 人咸耳。」太宗不能奪,乃罷封禪。(郊禪 2)250

當所有文武百官請求太宗到泰山封禪時,只有魏徵持反對意見,從太宗的詢問之 語:「朕欲封禪,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遠夷不服耶?嘉瑞不至耶?

年穀不登耶?何為不可?」當可聽出怒意隱然其中,但魏徵絲毫不畏懼,清清楚 楚的指出太宗尚不宜封禪的原因,況且「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之良醫除其疾 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有疑。」在國家尚未完全富強康樂之 時,就要「告成天地」,實在有待商榷。魏徵此舉,膽量十足,但也非常危險,

幸賴太宗有容乃大,最後取消封禪之行,英主諍臣,可謂相得益彰。

下列一則,展現出魏徵為守法者的捍衛義舉:

張玄素為侍御史,彈樂蟠令叱奴騭盜官糧。太宗大怒,特令處斬。中書舍 人張文瓘執據律不當死。太宗曰:「倉糧事重,不斬恐犯者眾。」魏徵進 曰:「陛下設法,與天下共之。今若改張,人將法外畏罪。且復有重於此

250 《大唐新語》,頁 196。

(17)

者,何以加之。」騭遂免死。(持法 4)251

此則寫張文瓘(605-677)能無畏君威、秉公執法,然而若不是魏徵能適時進諫,

太宗恐將因盛怒而蔑視法律。以上三則,再加上前述另兩則,皆有一共同特性,

即是魏徵每每置己生死於度外而能犯顏直諫,據兩《唐書》記載,魏徵前後進諫 多達二百餘事,劉肅揀選出這五則,已可見魏徵勇於進諫之一斑。

唐初,國家正處於建設階段,大臣們無不極言己見,互相詰難,封德彝(568

-627)便曾認為魏徵所主張的儒道與太平之世不可得,為此,魏徵倡言儒家治 道予以反駁:

徵詰之曰:「五帝三皇,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其所 化而已。考之載籍,可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戰,既勝之後,便致太平。

九夷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理。桀為亂,湯放之;紂無道,

武王伐之,而俱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返樸素,至今應為鬼魅,寧可 得而教化耶?」德彝無以難之。(匡贊 2)252

魏徵歷舉自五帝三皇以來「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的教化之功,彼時太宗雖 未立即分別孰優孰劣,然按文末所記太宗「及征遼不如意,深自悔恨,乃歎曰: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舉也。』既渡水,馳驛以少牢祭之,復立碑焉。」可以 看出,劉肅擬藉由太宗悔恨不該征遼之事來反襯魏徵的識見,正所謂「處逆境而 思諍臣」。對於魏徵主張以儒道治國的睿智之舉,讚賞之情不言可喻。

李靖既平突厥,傾其種落,言於太宗曰:「陛下五十年後,當憂北邊。」

至高宗末,突厥果為患。突厥初平,溫彥博議遷其人於朔方,以實空虛之 地。魏徵以為不可,曰:「夷不亂華,非長久之計。」開元中,六胡果叛,

咸如徵言。(知微 3)253

魏徵的預言果然在開元時期成真了,劉肅記下此事,當對主政者政策錯誤而引起

251 《大唐新語》,頁 55。

252 《大唐新語》,頁 4。

253 《大唐新語》,頁 111。

(18)

的無窮後患深以為憾。而透過以上兩則故事,充分展現魏徵除了善於進諫之外,

亦富有識見與謀略的多元才華。

最後,劉肅以一則文字總結魏徵的生平大要:

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隋末為道士,初仕李 密,密敗歸國。後為竇建德所執,建德敗,委質於隱太子。太子誅,太宗 稍任用,前後諫二百餘奏,無不稱旨。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奪嫡之漸。

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我遣輔太子,用 絕天下之望。」乃以為太子太師,徵以疾辭。詔答曰:「漢之太子,四皓 為助。朕之賴卿,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徵宅無堂,太宗將 營小殿,輟其材以賜之,五日而就。遣使齎布被素褥以賜之,遂其所尚。

及疾亟,太宗幸其弟,撫之流涕,問其所欲。徵曰:「嫠不恤緯,而憂宗 社之隕。」徵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氣,善得人主意。身死之日,知與 不知,莫不痛惜。(褒錫 4)254

此則文字,幾乎可視為魏徵的小傳,以簡筆敘述魏徵初仕李密,繼而為竇建德所 獲,後為隱太子李建成(589-626)引為洗馬,最後受太宗重用的歷程。從太宗 的詔書文字:「漢之太子,四皓為助。朕之賴卿,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 之。」可以想見太宗對於魏徵的委重。而位極人臣的魏徵並不豪奢無度,「徵宅 無堂,太宗將營小殿,輟其材以賜之,五日而就。遣使齎以素褥布被賜之,遂其 所尚。」魏徵所尚無非是「儉素」二字。文末補記「徵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 氣,善得人主意。身死之日,知與不知,莫不痛惜。」完全表現出作者劉肅的欽 慕仰望之情,一代諍臣與忠臣的完美形象於焉展現。

張鷟《朝野僉載》曾收錄了關於魏徵的一件軼事:「魏徵為僕射,有二典事 之長參,時徵方寢,二人窗下平章。一人曰:『我等官職總由此老翁。』一人曰:

『總由上天。』徵聞之,遂作一書,遣『由此老翁』人者送至侍郎處,云『與此 人一員好官』。其人不知,出門心痛,憑『由天上』者送書。明日引注,『由老 人』者被放,『由天上』者得留。徵怪之,問焉,具以實對。乃嘆曰:『官職祿

254 《大唐新語》,頁 163。

(19)

料由天者,蓋不虛也。』」255此則故事中的魏徵,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決定下屬官 職,而令侍郎與言「由此老翁」者一員好官,無奈天意有歸,魏徵也不得不自嘆 弗如。故事頗見趣味,然因與劉肅所欲塑造的魏徵形象不相符,故劉肅選擇缺而 不書。

(四)褚遂良

太宗朝的賢相,尚有褚遂良,《大唐新語》共有六則以褚遂良為主角的記載:

太子承乾既廢,魏王泰因入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褚遂良進曰:「失 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今若立魏王,須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也。」因起入內。翌日,御兩儀殿,群臣盡 出,詔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謂之曰:「我有三子一弟,

所為如此,我心無憀。」因自投於床,無忌爭趨持,上抽佩刀,無忌等驚 懼,遂良於手爭取佩刀,以授晉王。因請所欲立,太宗曰:「欲立晉王」。

無忌等曰:「謹奉詔。異議者請斬之。」……移御太極殿,召百寮,立晉 王為皇太子。群臣皆稱萬歲。(匡贊 4)256

太子儲位之爭,是唐代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以太宗朝而言,先是太子承乾(619

-646)策劃謀反,後又有魏王泰(618-652)野心勃勃,希望能受立為太子,

竟不惜說出:「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百年之後,當 為陛下煞之,傳國晉王。」這等違反人情之言,褚遂良馬上點出其荒謬不可信:

「安有陛下萬歲之後,魏王持國執權為天子,而肯殺其愛子,傳國晉王者乎?陛 下頃立承乾,後寵魏王,愛之逾嫡,故至於此。」太宗是睿智之人,當能明白遂 良所言甚是,只是朝中大臣意見分歧,太宗著實難以抉擇,就在太宗心意難決之 時,褚遂良當機立斷的請太宗表明己意:「上抽佩刀,無忌等驚懼,遂良於手爭 取佩刀,以授晉王。因請所欲立,太宗曰:『欲立晉王。』」有勇有謀的表現,

平息了一場可能因爭立太子而發生的政爭。

褚遂良除了慎謀能斷之外,亦耿直敢言,頗有魏徵之風:

255 《朝野僉載》,頁 147-148。

256 《大唐新語》,頁 5。

(20)

貞觀中,太宗謂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記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遂良對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

庶乎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 記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君舉必記。」(公直 4)257

在委婉而又不退讓的語氣中,褚遂良顯示了他公正耿直的性格,「守道不如守官」

一語,正是其堅持守道信念的宣示,褚遂良因而獲得劉肅的青睞,特別將此故事 保存下來,展現其耿直不屈的風範。

《舊唐書》載遂良「博涉文史」,劉肅以一件小事突顯遂良此一特長:

貞觀中,有雄雉集於東宮明德殿,太宗問群臣曰:「是何祥也?」褚遂良 對曰:「昔秦文公時,有童子化為雉,雌者鳴于陳倉,雄者鳴于南陽,童 子言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以為寶雞祀。漢光武膺得雄之祥,

遂起南陽而有四海。陛下舊封秦王,故雄雉見於秦地,所以彰明德也。」

太宗悅曰:「立身之道,不可無學。遂良博識,深可重也。」(聰敏 1)

258

遂良引兩件古事回答太宗的問題,並藉此表明「明德」的可貴,難怪會深獲太宗 的讚賞:「立身之道,不可無學。遂良博識,深可重也。」劉肅以此事告訴那些 不學無術的人們,博覽群籍才是為官之道。

即使如此,對於此一良臣不甚妥當的行事,劉肅亦如實記錄下來:

黃門侍郎褚遂良誣奏洎云:「國家之事,不足慮也。正當輔少主,行伊、

霍之事耳。大臣有異志,誅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詔問其故。洎以實 對,遂良執證之。洎引馬周以自明。及問周,言如洎所陳。遂良固執曰:

「同諱之耳。」遂賜洎死。遂良終於兩朝,多所匡正;及其敗也,咸以為

257 《大唐新語》,頁 41。

258 《大唐新語》,頁 117。

(21)

陷洎之報焉。(酷忍 1)259

褚遂良輔贊太宗朝成就史上知名的貞觀之治,後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對唐室堪 稱功在國家,在《大唐新語》前半的「匡贊」、「規諫」、「剛正」等門中皆備 受劉肅肯定,然此門中的褚遂良誣告劉洎(?-645)而置之死地的事件,也在劉 肅勸善懲惡的史觀中被記錄下來,「遂良終於兩朝,多所匡正;及其敗也,咸以 為陷洎之報焉。」劉肅秉持這樣的觀點,所以將此事列在「酷忍」門中的首則。

劉肅共記載十二位太宗朝的宰相史事,其中大多予以正面評價,尤以上述四 者為最,透過以上梳理,當可發現,貞觀盛世的繁榮安定,當其來有自,其中良 相的忠心輔政,居功厥偉,劉肅欲藉此提醒當政者,優良宰輔對於朝政影響甚大,

為君者當不可不謹慎選擇才是。

(五)狄仁傑

史載武則天重用酷吏以鞏固權位,然在同時,武后亦善於選拔才能之士,委 以重任,如李昭德、魏元忠、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其中狄仁傑深受武后信 任,常以「國老」稱之,「識量」門第五則寫狄仁傑的雍容大度,讓「則天深加 歎異。」(已於第二章中述及,於此從略)便是一明證,此外,《大唐新語》中有 則故事呈現狄仁傑的少年夙慧:

狄仁傑為兒童時,門人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咸移對,仁傑堅坐讀書。

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偶俗人而見耶?」

以資授汴州判佐,工部尚書閻立本黜陟河南,仁傑為吏人誣告,立本驚謝 曰:「仲尼云:『觀過,斯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明珠,東南遺寶。」

特薦為並州法曹。(舉賢 15)260

狄仁傑兒時便展現出不同尋常的鎮定,「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 偶俗人而見耶?」充分顯現出其卓爾不群的氣度,難怪當閻立本見到他時,會發 出「足下可謂海曲明珠,東南遺寶。」的讚語,劉肅記錄此事,便是要證明狄仁

259 《大唐新語》,頁 179。

260 《大唐新語》,頁 92。

(22)

傑非尋常人物。接下來,劉肅特重於狄氏在政能上的表現,而收錄了以下兩則故 事:

狄仁傑因使岐州,遇背軍士卒數百人,夜縱剽掠,晝潛山谷,州縣擒捕 繫獄者數十人。仁傑曰:「此途窮者,不輯之,當為患。」乃明榜要路,

許以陳首。仍出繫獄者,廩而給遣之。高宗喜曰:「仁傑識國家大體。」

乃頒示天下,宥其同類,潛竄畢首矣。(政能 2)261

則天將不利王室,越王貞于汝南舉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沒官 人五千餘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時狄仁傑檢校刺史,哀其詿誤,

止司刑使,停斬決,飛奏表曰:「臣欲聞奏,似為逆人論理,知而不言,

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復毀,意不能定。此輩非其本心,願矜其詿誤。」

表奏,特敕配流豐州。諸囚次於寧州,寧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 汝耶?」相攜哭於碑側,齋三日而後行。諸囚至豐州,復立碑紀德。初,

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既平之後,將士恃威,徵斂無度,仁傑率皆不應。……

遂為光輔所譖,左授復州刺史。尋徵還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 祠。遷內史,及薨,朝野淒慟。(政能 8)262

安定人心是穩定國家政局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前則故事中,狄仁傑採用招安逃兵 的方法避免他們進一步為非作歹,確實展現出不同一般人的政治才華。後則故事 更是極力敘寫狄仁傑深得民心的仁德,基於悲憫無辜百姓的仁心,狄仁傑上奏則 天,則天也果真赦免死罪,讓死囚們感激涕零,「相攜哭於碑側,齋三日而後行。

諸囚至豐州,復立碑紀德。」之後當有功將士們憑仗威勢過度徵斂百姓時,狄仁 傑更是以百姓利害據理力爭,即使因此被誣陷也在所不惜,「百姓為立生祠。」

便是狄氏仁德的最佳註腳。所以當這樣一位具有仁德心腸的能人去世時,「朝野 淒慟。則天贈文昌左相。中宗朝,贈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國公,哀榮備於三朝,

代莫與為比。」263歷任皇帝的追封,為狄仁傑的功業更添一筆。筆者發現,劉肅 並未著力描寫狄仁傑身為宰相時的功業,而特重於其為民謀福祉的事蹟與人民對

261 《大唐新語》,頁 63-64。

262 《大唐新語》,頁 66。

263 同前註。

(23)

他的愛戴之情,當可看出,劉肅所欲呈現的是一位以民為重、符合儒家仁者風範 的賢官形象。

(六)姚崇、宋璟

《大唐新語》「匡贊」門第十則文末記:「初,姚崇引璟為中丞,再引之入 相。崇善應變,故能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故能持天下之政。二人執性不同,

同歸於道。協心翼贊,以致刑措焉。」264明白指出姚崇、宋璟二人雖秉性不同,

特長有異,然能同心協力輔政,讓天下太平,刑罰不興。兩《唐書》亦皆將二人 合傳,《新唐書》卷一二四云:「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 也。……然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為少,獨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

(崇)、宋(璟)。」265故筆者擬將二人合論,以見劉肅旨意。

在《大唐新語》中,共有十二則以姚、宋為主角的故事,其中「匡贊」門即 有三則,第九則寫姚、宋不畏太平公主威勢,奏請將她安置於東都洛陽,以防變 亂:

時太平公主將有奪宗之計,於光範門內乘步輦,俟執政以諷之,眾皆恐懼。

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遂與姚 崇奏:「公主就東都,出寧王已下為刺史,以息人心。」睿宗曰:「朕更 無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見。卿勿言,餘並依卿所奏。」公主 聞之,大怒。玄宗懼,乃奏崇、璟離間骨肉,請加罪黜,悉停寧王已下外 授。崇貶申州刺史,璟楚州刺史。(匡贊 9)266

睿宗得以登上帝位,太平公主出了不少力量,再加上身為帝君之妹,於是仗勢而 驕的太平公主「於光範門內乘步輦,俟執政以諷之」,想當然耳,一般大臣當是 敢怒而不敢言。劉肅特別記下姚、宋不畏威權的進諫,更可見二人以國為重的堅 貞態度。當時玄宗李隆基勢力尚未穩固,只好以退為進、委屈求全,「乃奏崇、

璟離間骨肉,請加罪黜,悉停寧王已下外授。崇貶申州刺史,璟楚州刺史。」然 姚、宋的忠心表現已足堪留史。到了玄宗登基帝位,姚崇便展現出優異的將相之

264 《大唐新語》,頁 9。

265 《新唐書》卷一二四〈姚崇宋璟傳〉,頁 4395。

266 《大唐新語》,頁 8-9。

(24)

材:

姚崇以拒太平公主,出為申州刺史,玄宗深德之。太平既誅,徵為同州刺 史。……俄校獵於渭濱,密召崇會於行所。玄宗謂曰:「卿頗知獵乎?」

崇對曰:「此臣少所習也。臣年三十,居澤中,以呼鷹逐兔為樂,猶不知 書。張璟謂臣曰:『君當位極人臣,無自棄也。』爾來折節讀書,以至將 相。臣少為獵師,老而猶能」。玄宗大悅,與之偕馬臂鷹,遲速在手,動 必稱旨。玄宗歡甚,樂則割鮮,閑則咨以政事,備陳古今理亂之本上之,

可行者必委曲言之。玄宗心益開,聽之亹亹忘倦。軍國之務,咸訪於崇。

崇罷冗職,修舊章,內外有敘。又請無赦宥,無度僧,無數遷吏,無任功 臣以政。玄宗悉従之,而天下大理。(匡贊 11)267

此則內容亦見於其他典籍,如《開元升平源》、《貞觀政要》等,姚崇確是稱職 的臣子,能在適當的時機「備陳古今理亂之本上之,可行者必委曲言之」,讓玄 宗在愉悅的心情下「聽之亹亹忘倦」,所以「軍國之務,咸訪於崇」,姚崇亦不 負所望,力行「罷冗職,修舊章,內外有敘。又請無赦宥,無度僧,無數遷吏,

無任功臣以政。」使得天下大理,開元之治的中興,姚崇實居功厥偉。劉肅在此 略去姚崇所進十事說(《開元升平源》、《貞觀政要》皆詳細錄之),而特重於 玄宗的反應與其後的影響,筆者以為,君臣相得之美與姚崇善於獻策的智慧更為 劉肅所重,因此而有詳略之分。

劉肅除了讚揚姚崇的廣謀博策,亦以兩件軼事寫其敦厚性格與詼諧幽默:

姚崇初不悅學,年逾弱冠,常過所親,見《修文殿御覽》,閱之,喜,遂 耽玩墳史,以文華著名。曆牧常、揚,吏並建碑紀德。再秉衡軸,天下欽 其公直。外甥任奕、任異少孤,養在崇家,乃與之立家產,謂之曰:「汝,

吾無間然矣,惜殊宗而代疏矣。」命與其子同名,冀無別也。時人多之。

(舉賢 13)268

267 《大唐新語》,頁 9-10。

268 《大唐新語》,頁 9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妻問安在?持卵示 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

周古柯,滑旁小國。普通 元年,隨滑使朝貢,其表 曰:「一切所恭敬,一切 吉具足,如天靜(淨)無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天外有天」的遠觀,早在佛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

喇沙里、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為學

。曰如何是結果自然成。師曰。天地皎然。問如何是無憂佛。師曰。愁殺人。問一切

許顯良 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女子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179.. 朱漢國 一本書讀懂民國

  釋論曰由三有能和合觸生受若三和合無能則但生觸不生受者。出小乘義後明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