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初中中國歷史科 修訂課程

學與教資源及

教學實踐分享

(2)

內容簡介

年級:中一級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學習重點:長期的分裂與南北方的發展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教學資源

1. 魏晉南北 朝 的分裂與政 權的更替

(最多4 節)

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兩晉南北朝政權的更替 概況。

延伸部分*:

武備的演進(南方水軍與 北方騎兵)。

a. 教師參考 文章:〈在現實與想 像之 間—三國時代的歷史意象及其應 用〉

b. 翻轉課室 片段及 工作 紙:〈諸葛 亮〉(「中史解碼」短片創作學生 得獎作品)

c. 教師參考 文章:〈三國兩晉南 北朝 時期之武備改進〉

d. 延伸自學 片段及 工作 紙:〈三國兩 晉南北朝時期之武備改進〉

2. 北 方 政 局與 江 南 地 區的 開 發 ( 最多 4節)

 北 方 的 政 局 ( 胡 人 內 徙 ) 、 孝 文 帝 遷 都 及 其 推 行 的 漢 化 措 施 ( 文 化 及 風 俗 ) 與 影 響 ( 如 民 族融和)。

 人 口 南 遷 對 江 南 地 區 經 濟發展的貢獻。

e. 教 師 參 考 文 章 :〈 北 魏 孝 文 帝 「 漢 化」淺評〉

f. 翻 轉 課 室 片 段 及 工 作 紙 :〈 北 魏 孝 文帝「漢化」淺評〉

3. 魏 晉 南 北朝 的 社 會 文化 發 展 ( 最多 2節)

 以下主題,二選一:

a. 士族的生活面貌 b. 石窟藝術 (如壁

畫、雕塑)與中 外文化交流

g. 教學實踐 分享示 例:〈三國兩 晉南 北朝: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 流〉

*延伸部分:教師可按教學進度、學生能力和興趣選擇是否教授,又或協助學生自學。

(3)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課題 1: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的更替

預期學習內容: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兩晉南北朝政權的 更替概況

延伸部分 :武備的演進(南方水軍與北方騎兵)

(4)

教師參考文章

在現實與想像之間──三國時代的歷史意象及其應用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年)一段歷史時,說道:「三國時代以及三十年混戰期間,產生了中國戲劇將近十分之 一的故事材料,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時代。一部著名的歷史小說──羅貫中(生卒年不詳)著 的《三國演義》,它發行的數量遠超過司馬遷(約公元前 145—公元前 90 年)的《史記》,更把這 個時代的大小事件,傳播的連兒童們都知道。我們要想瞭解這個時代,與其閱讀正式史籍,不如 去看那部小說。不過要特別小心的是,在作者筆下,曹操(公元 155—220 年)被歪曲為奸惡人 物,諸葛亮(公元 181—234 年)被歪曲為會呼風喚雨,能夠占卜算卦的巫師。」

說諸葛亮被歪曲成巫師,柏楊確實幽默。他有力的指出一個事實:關於三國時代的歷史記 述與文學書寫,「正史」──陳壽(公元 233—297 年)所撰《三國志》與文學作品──羅貫中著

《三國演義》在內容上展現不同面貌。近代以來,熱衷於三國時代史事的知識分子,對於兩部作 品內容多有比照;他們大多認同清代學者章學誠(公元 1738—1801 年)所言,認為《三國演義》

的內容「七實三虛」。由此看來,《三國演義》雖然屬於歷史小說,但它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是 依據陳壽所撰《三國志》及裴松之(公元 372—451 年)的補充注文寫成,當中可信內容理應不 少。

近年學者推陳出新,採用比較科學的統計方法,對比《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內容,

嘗試評價《三國演義》的真確性。例如許盤清、張小峰撰〈論《三國演義》與史實〉一文,利用 統計方法得出結論:「《三國演義》內容跟從正史內容比率約為百分之六十三」──這個結論剛 巧又與章學誠所言「七實三虛」非常接近。文中還嘗試系統地整理部分《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內容相異之處;兼談《三國演義》的寫作方法,令讀者印象深刻,當中重點諸如:

1. 正史略而演義詳:如「劉備(公元 161—223 年)三請諸葛亮」一事,《三國志》中只有 寥寥十二字記錄:「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演

(5)

義內容卻擴充成一回──第三十七回「劉玄德三顧草廬」。這也是《三國演義》寫作的 最主要基本筆法:建基於史實上添枝加節。

2. 於記述歷史事件時轉換故事角色:如正史中「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演義中則改成諸 葛亮獻策;「草船借箭」的主角本是孫權(公元 182—252 年),但演義中又被改成諸葛 亮,藉以顯出其驚人智謀與博學多才。

3. 於同一歷史時空下加插虛構故事情節,而這些情節往往是現今最廣受大眾歡迎、最深入 民心的故事:諸如「苦肉計」、「連環計」、「孔明借東風」等等。

4. 有意神化故事中某些人物,藉以宣揚作者自身思想:如透過「過五關斬六將」及「月下 讀春秋」等情節,塑造關羽(?—公元 220 年)一身忠義的崇高道德人格;以及利用

「七擒七縱孟獲」等故事顯示諸葛亮高深莫測的心思與謀略。

5. 刻意醜化或貶低部分人物,藉以製造正邪對立、「蜀漢正統」的歷史面貌:如在正史

《三國志》中獲陳壽高度評價、堪稱人品無瑕,甚至被立傳記近五千字的東吳智將周瑜

(公元 175—210 年),在演義中被改寫成氣量狹小,最終更被諸葛武侯氣死的陪襯角色

──死前還要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如此喪氣的虛構對白;至於曹操,他的命運 更加不堪,慘被醜化成好色奸徒。

雖然自宋代(公元 960—1279 年)以降,與三國史事及人物有關的撰述,開始呈現「尊劉抑 曹」的蜀漢正統心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表達的思想,或許只是尊重傳統意見──劉 備、諸葛亮與關羽三人,分別表達仁、智、勇三大傳統美德。但是演義與正史的內容差異頗大,

是以魯迅(周樹人,公元 1881—1936 年)對於《三國演義》內容的評價:「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 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就近於中肯客觀。這種意見除了與柏楊的評論異曲同工之外,也 開啟了後世對於三國史事與人物的無間斷豐富想像。

對於現今仍然深深著迷於三國史事的年青人來說,把他們吸引進入這個歷史時空的,或許 不是《三國演義》;更加不會是屬於正史的《三國志》。三國時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歷久不衰的文化 產物靈感泉源,它到了今天,仍然是大量普及文化作品的最主要基本創作題材。無論是電視、電 影、小說、話劇、漫畫、動畫,以至電玩遊戲等等,還是不斷於三國史事中尋找創作靈感。這些 文化產物與數百年前成書的《三國演義》有著雷同的創作手法──建基於三國時代的正史之上,

(6)

創作相關故事情節,架空整個歷史舞台,從而嘗試推陳出新,創作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在云云現今流行的、以三國時代史事作為作品主要內容的普及文化產物當中,來自日本的 動漫與電玩作品,可能對時下的年青人影響至為深遠。相信不少年青人對於三國歷史與人物的初 始認識,都來自日本動漫或電玩。日本人對於《三國演義》,素來具有特殊情結,他們熱衷於研 究三國歷史與人物,並嘗試進行相關「二次創作」,可說由來已久。近代著名學者內藤湖南(內 藤虎次郎,公元 1866—1934 年)撰《諸葛武侯》一書,搜羅大量史料,試圖重塑諸葛亮的一生 事蹟,開日本國內「孔明研究」之先河。這種傳統一直發展至當代,自 1980 年代起,《三國演義》

與動漫及電玩遊戲結合,於日本國內催生出數十種普及文化產物,當中大量改編自《三國志》或

《三國演義》的動漫作品,以及於東亞地區廣受歡迎、銷量極高的電玩作品如光榮出品的歷代

《三國志》及《三國無雙》系列遊戲等,毫無疑問都為廣大年青人展示一個既獨特、現代,而又 具備潮流文化面貌的三國時代。在這些普及文化作品之中,三國人物都被賦予獨特個性;這些人 物性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內容,但在綜合人物設定上,更加偏 向移除絕對正邪的觀念。換句話說,曹操、劉備與孫權活於同一個歷史時空之內,他們作為現實 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同屬構成歷史的重要元素,他們本身並不一定屬於所謂「正派」或「邪派」

角色。這種設定擺脫了傳統「尊劉、抑曹、輕孫」的創作法則,給予電玩用家在投入遊戲的同時,

能夠比較客觀地審視整段三國時代的歷史脈絡。

三國時代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觀察現今世界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述、書寫與轉化應用,

日本或許為最成功並富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日本輸出的與三國時代歷史相關的普及文化產物,

對大中華地區產生極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筆者自己也酷愛來自日本的三國題材電玩遊戲,多年來 都一直心情糾結──覺得日本人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來發展當代普及文化產物,賺取中國人大 量金錢,何等諷剌;同時,心中也百思不得其解,何以別的國家能夠如此善用我國文化傳統?心 中著實不是味兒。不過,另一方面,在沉迷電玩遊戲的同時,這些普及文化產物也開啟了筆者對 於三國歷史的濃厚興趣,甚至嘗試深入研究《三國志》、《三國演義》,以至電玩遊戲之間的異同 與傳承關係。由此可見,傳統文史資料及文本經過現代加工,轉化成普及文化產物以後,它或可 引起更廣泛的注意;對於推動相關歷史教研工作,或大有裨益之處。網絡上就經常出現相關議論,

例如〈三國正史 VS《三國演義》的 100 個差別〉一類討論帖子,可謂俯拾皆是。參與討論的一

(7)

眾網民,大抵當中不少也是首先透過電玩遊戲認識三國時代,再慢慢進而研究正史與演義吧?

當代著名歷史學者楊奎松教授在其著作《學問有道:中國現代史研究訪談錄》一書中,記 述一次記者訪問他應當如何正確研讀歷史時,答云:「就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差別,

也不能因為《三國志》更接近歷史真實一些,就以《三國志》為依據去否定《三國演義》。……

兩者服務對象完全不同,其社會功能也完全不同。至於說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大,以至於許 多人可能會誤以為那就是歷史事實,幾百年過來了,事實證明這種誤導的作用不大。因此,從長 遠的觀點看,所有真正學歷史、讀歷史的人,還是不會把歷史演義故事簡單地當成歷史來看待 的。」(頁 68)筆者贊同楊教授所言,並認為官修史料、傳統文學,以及當代普及文化產物之間 的緊密傳承,對於推動歷史學的教研工作來說,絕對是一種極具建設性的強大力量,值得多加重 視與應用。

<完>

撰文:范詠聰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8)

延伸閱讀及參考資料:

1. 方素真:〈比較《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詮釋方法——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長阪橋之 戰、五月渡瀘為例〉,載《遠東學報》,第十九期,2001 年 9 月,頁 249—257。

2. 吳偉明:〈日本流行文化改造中國三國歷史〉,載吳偉明編:《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 認同的中日互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年,頁 93—110。

3. 周文業主編:《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史對照本》,上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年。

4. 邱嶺、吳芳齡著:《《三國演義》在日本》,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許盤清、張小峰:〈論《三國演義》與史實〉,載《三江學院學報》,第 5 卷第 1、2 期,2009 年 6 月,頁 98—105。

6. 傅隆基著:《解讀《三國演義》》,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 年。

7. 楊奎松著:《學問有道:中國現代史研究訪談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年。

8. 網絡帖子 :〈三國 正 史 VS《三國演義》 的 100 個差別〉https://vovo2000.com/f/viewtopic- 7352.html

9. 盧弼著:《《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延伸思考:

在歷史教學工作上,如何有效運用普及文化產物作為輔助教學資源,引起同學們對個別歷史課題

(例如本節談及的三國時代)的學習動機?

(9)

翻轉課室自學工作紙:諸葛亮

掃瞄右邊條碼以觀看片段1,並回答以下問題:

1. a) 以下哪個是影片中提及與諸葛亮相關的故事?

口 赤壁之戰

 孟獲作亂,七擒七縱 口 三顧草蘆

b) 承上題,這件事反映諸葛亮甚麼優點?

此事反映他以仁德治天下的優點。

2. 蜀國小兵在影片中哭訴著:「諸葛亮死了,我們蜀國都完啦!」試援引相關史實加以論證此說。

 諸葛亮受劉備臨終所託,盡心治理蜀國,先恢復吳蜀聯盟,整頓內政,並多次出兵北伐 魏國,可惜不成功,最終在五丈原病死。

 此後,蜀國的勢力便日漸衰落。最後被曹魏所滅,曹魏不久也被司馬炎所篡奪,改國號 為晉。足證諸葛亮死後,蜀國勢力下滑,最後真的被曹魏所滅 (「蜀國都完啦」)。

3.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取代劉禪自立或是輔助劉禪擔當大任?為甚麼?

我會取代劉禪自立 /輔助劉禪擔當大任。【圈出答案】

原因: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持之以據則可。

1 短片為第三屆全港學界「中史解碼」短片創作比賽小學組冠軍作品,獲獎者為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陳曉明、

李以勤、方曉嵐、黃君蕎同學。瀏覽以下網頁亦可觀看其他獲獎短片https://minisite.proj.hkedcity.net/edbosp- pshe/cht/learning_and_teaching_resources/resources_list.html?id=5b6bc3eb316e83db66000000

歷史冷知識: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源於話本小說《三國演義》。實際上,《三國志》將此舉記為孫 權所為。

(10)

延伸自學工作紙: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武備改進

掃瞄右邊條碼以觀看片段,並回答以下問題:

1. 影片提及,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局最紛亂的時代。試從地理和戰爭次數各舉一項證 據,加以說明。

地理:南、北長期分裂、對峙,反映政權處於分裂而非統一的狀態。

戰爭次數:據學者統計,三百餘年間,較大規模的戰爭不下五百餘次,反映戰事頻繁不斷,

政局紛亂。

2. 在南北地理環境影響下,在軍備發展上形成「南船北馬」的傾向:

A. 南方水軍 戰艦

類型

名稱 結構特點 用途

小型 戰艦

 速度極高

 體積較小

 輕便靈活

 突擊敵人

中型 戰艦

 體積適中

 有不錯的航行穩 定性

 衝鋒突襲 , 利 用 猛 烈 撞 擊 衝 散 敵 方 船陣

走舸

艨衝

(11)

大型 戰艦

 體積可比今日 航空母艦

 船上有樓

 每層外圍建「女 牆」

 艦頂設帆,可借 風勢加速

 加強防衛力 量

B. 北騎

一、甚麼是重裝甲騎兵?

士兵與戰馬均披穿鐵甲。

二、重裝甲騎兵有甚麼優點和局限?

優點:防禦力和衝擊力非常高。

局限:人馬負甲,裝甲的重量令騎兵行軍速度減慢。

樓船

(12)

一、馬蹬的作用是甚麼?

作為騎兵雙腳的支撐點,可用雙腳控馭戰馬,然後手持長矛或長槊,全力殺敵。

二、馬蹬有甚麼優點?

大大加強騎兵隊的攻擊力。

3. 「槊」與槍、矛最大的區別是甚麼?

槊鋒頭較長,且堅固鋒利,又直又尖,形制較簡單。

延伸學習:

4. 歷史學家認為「史事多非偶然,往往事必有因」。試以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色與軍事武備發展 之關係為例,印證這句說話。

參考答案: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頻繁的戰亂促使各政權關注軍事發展,令武備改良更先進 文明,令中國古代軍事發展更上一層樓。

【學生言之成理,持之以據即可】

(13)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課題 2: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之北魏 孝文帝漢化措施

預期學習內容:

北方的政局(胡人內徙)、孝文帝遷都及 其推行的漢化措施(文化及風俗)與影響

(如民族融和)

(14)

教師參考文章

北魏孝文帝「漢化」淺評

北魏(公元 386—534 年)孝文帝(公元 471—499 年在位)推行的「漢化運動」,有「孝文 漢化」之美譽。這場「漢化運動」規模之大,在中國歷史上堪稱罕見;而其為北魏及整個鮮卑民 族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

「孝文漢化」之本質

從日常生活上最息息相關的若干細節出發,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孝文漢化」本質的掌握。

試想像,我們現在失去一切生活上的自由

──

不能自由選擇居住地;不能穿著自己喜歡的服裝;

不能說我們慣常說的語言;不可使用本來的姓名;甚或死後葬於何處,也沒有選擇餘地;那麼,

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

「漢化運動」的主要措施

細看「孝文漢化」的最主要措施:把北魏政治制度全盤漢化;遷都洛陽;禁止鮮卑人穿著 民族服裝,必須改穿漢服;禁鮮卑語,定漢語為「國語」;改鮮卑姓為漢姓,例如鮮卑皇室本姓 拓跋,改為姓元;禁止遷居至洛陽的鮮卑人在死後歸葬故土或舊都平城,一律就地落葬;以及致 力鼓勵鮮卑人民與漢族通婚等等;孝文帝接近把自己放在整個鮮卑民族的對立面,他所遇到的困 難,可想而知。

孝文帝的毅力

孝文帝的「漢化」,先不論其成敗,他本人對於這個遠大理想的堅持,實在值得欽佩。在決 議遷都洛陽一事上,由於反對派拒絕合作,孝文帝以「南征」為名,帶兵南下,到達洛陽後立即 下詔遷都。此舉雖為後世不少史家評為過於倉卒,但仍不失為權宜之策,足以反映孝文帝之機敏。

(15)

及後,以太子拓跋恂(公元 483—497 年)為首的反對派發動叛亂,被堅持變革的孝文帝派兵平 定,拓跋恂更被賜死。為了達到徹底漢化的理想,甚至不惜殺死親兒

──

雖然此舉的主要目的 在於平定叛亂;孝文帝為了漢化而付出的代價,仍是非常巨大。

漢化運動的正面影響

歷史學家列出了「孝文漢化」的一連串功績,例如:為了使國家體制更臻完備,孝文帝實 施官制漢化,致力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及租庸調制等嶄新制度。這些措施帶來社會穩定、人口增 長、經濟發展迅速、國庫充足,甚至民間的農業及手工業也得到空前發展。民族學者們更加不斷 強調,孝文帝致力漢化,促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對於壯大中華民族,有深遠而重大的貢獻。北 魏是一個領土遼闊的龐大帝國,藉由漢化運動帶來的民族大融合,成就一個強大的新中華民族。

這個民族的出現,是後來「隋唐盛世」的最重要基礎。

漢化運動對北魏政權的負面影響

不過,孝文帝的漢化運動,卻未能維持北魏長治久安及繁榮昌盛。太和二十三年(公元 499 年),孝文帝病死,年僅三十三歲。他身故後只三十五年,北魏即告滅亡。北魏之亡,有學者認 為與「孝文漢化」有密切關係。鮮卑貴族漢化以後,大多沉迷享樂,荒於政事。由於致力推動儒 家思想及文化,部分鮮卑貴族崇尚儒學,廣招天下儒生作為賓客,日夜埋首研究儒學思想,逐漸 鄙視世務;尤有甚者,不少顯貴官員競慕奢侈,貪縱不法,乃致政治日壞。另一方面,孝文帝厲 行漢化,也促使若干鮮卑貴族大感不滿。著名的「六鎮之亂」(公元 524 年),就在孝文帝死後二 十餘年爆發。這場大規模叛亂的領導者,皆為拒絕南遷、留居北方邊疆「六鎮」的鮮卑軍人與貴 族。他們在漢化運動開展以後,地位日漸下降,遠遠不及遷居至新都洛陽,逐漸漢化的鮮卑貴族。

這場叛亂,與北魏的滅亡實有直接關係。無怪元代(公元 1271—1368 年)史家馬端臨(公元 1254—1323 年)在其所撰《文獻通考》中,批評孝文帝「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

(16)

結語

「孝文漢化」令北魏走向富強,但同時也種下亡國禍根,可說是「成也漢化,敗也漢化。」

「變革」屬於激烈的社會文化運動,有時可能會像一柄雙刃劍,在得到利益的同時,也難免要付 上一定代價。

<完>

撰文:范詠聰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17)

參考資料:

1.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2. 李克建、陳玉屏:〈再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談改革對民族融合規律的啟示〉,載《黑龍江 民族叢刊》,2007 年第 2 期(總第 97 期),2007 年 3 月,頁 79-86。

3. 周思源:〈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功不可沒——讀《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載《中國文化研究》,2014 年春之卷,2014 年 1 月,頁 40-46。

4.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5. 郝松枝:〈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經驗與教訓〉,載《陝西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2 卷第 1 期,2003 年 1 月,頁 73-77。

6. 許春宏:〈一位歷史改革者的啟示——關於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思考〉,載《探求》,1994 年第 6 期(新 21 期‧總第 84 期),1994 年 6 月,頁 62-63;53。

7. 湯奪先:〈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生活方式〉,載《民族教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總第 12 卷第 47 期),2001 年 2 月,頁 76-79。

8. 焦興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啟示〉,載《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年第 9 期,2010 年 9 月,頁 34-37。

9. 黃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10.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 年。

11. 萬繩楠編:《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 年。

12. 劉精誠:《魏孝文帝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年。

建議問題:

1. 你認為「孝文漢化」,終究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為甚麼?

2. 據你所知,在中國歷史上,還有沒有像「孝文漢化」這類「毀譽參半」的事件?試舉一例加 以介紹。

(18)

翻轉課室工作紙﹕北魏孝文帝「漢化」淺評

掃瞄右邊條碼以觀看片段,並回答以下問題:

1. 試在示意圖內填寫 A 和 B 的名稱。

孝文帝遷都示意圖

2. 影片中提及,孝文帝銳意推行漢化的原因是甚麼?

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透過漢化可使鮮卑族強大,有助日後統一天下。

3. 根據影片內容,填上孝文帝漢化措施及影響﹕

措施名稱 影響 影響解說

A. 全面仿傚漢人政治 制度,如官制

 正面影響 口 負面影響

國家體制更臻完備 A. 平城

B. 洛陽

(19)

B. 禁鮮卑語、定漢語 為「國語」﹔改鮮 卑姓氏為漢姓

 正面影響

 負面影響

(正面影響)鮮卑人和漢人可有更多交 流,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成就一個強 大的新中華民族

(負面影響)漢化令鮮卑人地位日漸下 降,曾引發太子拓跋恂等叛變/六鎮之 亂

延伸學習:

4. 你認為孝文帝的哪一項措施對漢化的影響最大?試加說明。

學生能選取一項措施,並分析其對漢化的影響。

參考答案:我認為倡通婚的影響最大,因為通婚讓鮮卑族與漢族透過血緣的融和,進一步促 進生活、風俗習慣方面的融合。

(20)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課題 3: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

預期學習內容 :(二選一) a. 士族的生活面貌

b. 石窟藝術(如壁畫、雕塑)與中外文化 交流

教學實踐分享示例: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

交流

(21)

教學實踐分享示例

一、建議教節:(以一節 40 分鐘計算)

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發展──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2 節)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1. 認識絲綢之路和敦煌的位置。

2. 透過不同學習活動,認識和掌握敦煌莫高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的概況。

3. 能透過閱讀地圖、圖片等資料,援引證據,歸納論點,從而提升史料研習能力及明白各項史 料對研習歷史的重要性。

三、教學建議:

1.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四)教學方案。

2.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能力和興趣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

四、教學方案:

內容重點 流程/教學活動 備註/相關教材

敦煌石窟藝術 與中外文化交 流(2 節)

一、核對預習,釐清概念

二、敦煌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從日常生活看東西文化的 交流

I. 引入:老師與學生一起完成圖 A (證據及解釋)

II. 按圖索證:運用 Nearpod 的繪畫、投票等功能,與學生一 起找出圖一的物件,並辨別圖二、圖三的物件。

III. 小組學習:任務一﹕齊來找證據,猜猜「我」是誰?

IV. 小組學習:任務二﹕推測「我」在敦煌壁畫上的出現,如 何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試加以解釋。

三、家課

單元筆記、iPad

派發補充資料,

幫助負責圖二和 圖三的組別/學 生

(22)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發展──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 工作紙

(一)預習

資料一:絲綢之路

1. 回顧之前所學,並參考資料一,回答以下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題目。

問題 短答

(a) 絲綢之路於何時開拓? 西漢

(b) 寫出「河西四郡」的名稱。 敦煌、酒泉、張掖、武威 (c) 根據資料一,上述哪一處地方是不同路線的交匯處?

試在地圖上用紅色筆 圈出 其位置所在。 敦煌 (d) 用鉛筆在地圖上圈出西域的範圍。

(e) 資料一地圖上大宛是今日哪個國家? 費爾干納盆地/烏茲別克斯坦、塔 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交界

(f) 資料一地圖上康居是今日哪個國家? 烏茲別克 (g) 承題(e)(f),這兩個國家位處於今日哪個地區【圈出正

確答案】 北歐/ 西歐/ 中亞/ 南亞

(23)

2. 在下列兩個練習中,

選取其中一份

,並努力完成:

難度指數:

甲、觀看影片《絲綢之路(第一輯)沙漠藝廊》,回答下列問題:

(57 秒至 5 分 35 秒)

(I) 觀察所見,敦煌的環境如何?

敦煌位處沙漠。

(II)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以甚麼聞名天下呢?

石窟/壁畫。

(III) 為何影片提到鳴沙山是「世界上最長的藝廊」?

因為當地約有五百個石窟,佛像和壁畫更多達三千,排起來全長有三十里,故稱鳴沙山 是「世界上最長的藝廊」。

難度指數﹕

甲、觀看影片《絲綢之路(第一輯)沙漠藝廊》,回答下列問題﹕

(57 秒至 5 分 35 秒)

(I)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以甚麼聞名天下呢?

石窟 /壁畫。

(II) 影片名為「沙漠藝廓」,你認為此片名貼切嗎﹖試從影片中找出兩項證據支持你的說法。

立場﹕我認為此片名貼切。

證據﹕其一是敦煌位於(戈壁)沙漠上。其次影片提及當地約有五百個石窟,佛像和壁 畫更多達三千,排起來全長有三十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藝廊」。故此,影片名為「沙漠 藝廓」確實很貼切。

同學若想感受一下置身敦煌莫高窟的感覺,可瀏覽《數字敦煌﹕全景漫 遊》體驗一番﹕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85

(24)

(二)敦煌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從日常生活看東西文化的交流

……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一個分裂、動蕩的時期,但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卻沒有停滯不前,

並在藝術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時期的雕塑、繪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 為後世留下歎為觀止的石窟藝術——「敦煌莫高窟

」,而這些石窟藝術也讓後人認識東

西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痕跡。

甲、試從下列石窟藝術中找出相關證據,並推測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

西魏第 285 窟西壁下方印度戰神毗那夜迦(重繪)

範疇 圖中證據 解釋/推測 (中外文化交流情況) 食物 一位印度戰神手持葡萄 葡萄是自西域傳入中國的食物,反映中外交

流的情況。

圖 A

(25)

西魏第 285 窟窟頂北披禪僧 (重繪)

任務一:齊來找證據,猜猜「我」是誰?

範疇 圖片號碼 物件 圖片描述 此物件的來歷 日常

用具

圖一 物件:椅子 一位禪僧坐在一張有扶 手 靠 背( 形 容 此 用 具 的 外 型 ) 的椅 子( 此 用 具)上

西晉時期,椅子(此用具)隨胡人傳 入中原,儘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椅子 (此用具)的形狀,但人們還是習慣稱 之為「胡床/繩床」。

【知識增益:在椅子傳入中國之前,

古代中國人都是席地而坐。唐朝時 期,椅、凳的使用逐渐普遍,椅子這 個名詞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開 始被廣泛使用。】

任務二﹕推測「我」在敦煌壁畫上的出現,如何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試加以解釋。

 圖一壁畫的椅子(此用具)是有扶手、靠背的,而早期傳入的胡床是沒有扶手、靠背的,

推測這是椅子(此用具)傳入並被廣泛使用後中國化的情況。

圖一

(26)

西魏第 288 窟天宮伎樂(重繪) 西魏第 288 窟天宮伎樂(重繪)

任務一:齊來找證據,猜猜「我」是誰?(可參考補充資料)

範疇 圖片號碼 物件 圖片描述 此物件的來歷 樂器 圖二 (A) 物件:琵琶 一位天宮伎樂手持琵琶

彈奏著

南北朝時期,琵琶(此樂器)從西 域傳入,屬彈弦樂器。

形狀

圓形、帶有長柄的 梨形音箱、

曲頸、四條弦的 演奏方法

撥子撥奏 右手五指彈奏 演奏姿勢

橫抱 豎抱 樂器 圖二 (B) 物件:箜篌 一位天宮伎樂手持箜篌

彈奏著

在漢代,箜篌(此 樂器) 從西 域傳 入,屬弦樂器,最初名為「坎候」

或「空侯」。明代以後已消失。

圖二 (A) 圖二 (B)

(27)

任務二﹕推測「我」在敦煌壁畫上的出現,如何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試就所學及運用 補充資料加以解釋。

 圖二壁畫中的琵琶和箜篌都是來自西域的樂器,反映出當時已有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

 圖二(A)的琵琶傳入中國後無論在形狀/演奏方法/演奏姿勢或形狀/演奏方法/演奏姿勢上都有 所改變,漸漸與原來中國的琵琶結合,改制成新式琵琶,可見這是琵琶傳入後廣泛使用後 中國化的情況。

 圖二(B)的箜篌在漢代傳入,明代以後樂器消失,及後基本上參照西洋豎琴和古代的形制 構造複製和改制的箜篌。

(28)

北魏(386-534 年)第 257 窟須摩提女姻緣局部(重繪)

西魏(535-557 年)第 285 窟南壁沙彌守戒自殺緣品局部(重繪)

圖三 (A)

圖三 (B)

寬袖 中空裝

窄袖

(29)

任務一:齊來找證據,猜猜「我」是誰?(可參考補充資料)

範疇 圖片號碼 物件 圖片描述 此物件的來歷 衣飾 圖三 (A) 物件:服飾 圖三 (A):

 「上身」— 螺旋形 窄袖上衣,加上飄 帶(或稱大巾)配襯

 「下身」 — 穿長 裙

** 中間是空的,稱「中 空裝」

圖三 (A):

圖中是一位西域裝扮的婦女。飄帶

(或稱大巾)是受波斯(地名)影 響,而中空裝亦是從中亞地區傳入。

(波斯即今天的伊朗)

裝扮 圖三 (B) 圖三 (B):

 「上身」 — 穿寬 袖

 「下身」 — 穿襦 裙

【知識增益:由於敦煌 位處邊陲,絲路中的重 要一鎮,故尤受中亞文 化的影響。】

圖三 (B):

少女一身漢族女裝打扮。

頭梳雙丫髻,有髻鬢,穿寬袖襦裙。

任務二﹕推測「我」在敦煌壁畫上的出現,如何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試加以解釋。

 圖三壁畫中既有西域裝扮/漢族裝扮婦女,也有西域裝扮/漢族裝扮婦女,它們同時出現 在中原的壁畫中,反映出當時文化的包容和交流,由此推測這是經歷五十多年胡漢融和的 結果。

(30)

鞶囊」(音:盤狼)即荷包 家課﹕

西魏第 285 窟*男供養人(重繪)

*供養人意指出資開窟造像的人

範疇 圖片號碼及物件 證據 解釋/推測

(中外文化交流情況) 衣冠佩飾  圖二

物 件 : 「鞶 囊」即荷包

【解釋:製作荷囊 一般多用皮革,故 又 有 「 鞶 囊 」 之 稱。人們所佩的鞶 囊,一般懸掛於革 帶之下。】

男供養人腰環下懸掛橢圓形 (此物件的外型)的荷包

【知識增益:從衣著分析,供 養人是鮮卑族地位不高的武官 和士庶。他腰帶小環下懸掛一 橢 圓 形 荷 囊(荷 包)、 短 劍 等 物。】

鞶囊原為西域少數民族騎士所 用,南北朝以來傳入中原,為 漢族採用,列入服飾制度中

【知識增益:從敦煌壁畫中可見 唐代婦女亦佩帶荷包,五代以後 更盛行。】

延伸思考﹕

從敦煌壁畫中可見,唐代婦女亦佩帶荷包,五代以後更盛行,明顯地這是「鞶囊」傳入後被廣泛 使用的結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證據。

圖四

(31)

如果你是當時人,要接受和學習西域諸國傳入的新事物,需要具備甚麼心態?試以圖四「鞶囊」

為例略加說明。

 首先要願意認識西域的文化。不會因為中國是泱泱大國就故步自封,認為外來文化低劣不 值得學習;

 其次是懂得欣賞和尊重。

 最後就是將外來文化融合於本土文化當中,就如南北朝時期鞶囊(荷包)傳入中原,為漢族採 用,列入服飾制度中,至唐代更流行為婦女佩帶之物,但不再是用皮革製而是改用絲織物做 成,但仍沿用鞶囊的名稱。

六、延伸參考資料

1. 原遙平:《圖解三國時代》。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社,2006 年。

2. 羽人:《中華文化五千年 3:魏晉南北朝時期》。香港:獲益出版社,1994 年。

3. 劉顯叔:《中國歷史圖說(第 6 冊):魏晉南北朝》。台北:世新出版社,1984 年。

4. 彭凡:《穿越時報 4:三國兩晉南北朝卷》。香港: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 年。

5. 川報觀察編:《換個姿勢看敦煌》。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年。

6. 胡同慶、王義藝著:《本色敦煌》。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4 年。

7. 胡同慶、王義藝著:《盛女敦煌》。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4 年。

8. 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數字敦煌】

9. http://www.fodhk.org.hk/【香港敦煌之友】

(32)

補充資料﹕樂器(教師參考)

1. 琵琶

琵琶是弦鳴樂器中的彈弦樂器。最早寫作「枇杷」或「批把」,大約在秦朝,開始流行著一 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 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 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 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直至唐代,琵琶之名才固定下來。

在演奏方法上,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而演奏姿勢上,早期為橫抱,明代以後,隨著彈 奏技巧的發展,才演變為豎抱,演奏手法用指彈,或撥彈。

2. 雞婁鼓

打擊類膜鳴直筒型樂器。球形兩端張以皮革,鼓面直徑甚小,兩端可拍擊,通常自頭部懸於腋 下而拍擊。為龜茲、疏勒等地之樂器。

3. 腰鼓

在我國的歷史悠久,它的特徵為細腰,鼓形如兩個大腕,底部對接。腰鼓的演奏方式是繫於 腰間,或斜掛於胸前用兩槌擊奏,或置於身前距地演奏,用手或鼓杖敲擊發聲。

4. 箜篌(音﹕空喉)

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是漢代西域傳入的古代弦樂器,最初名 為「坎候」或「空侯」。明代以後這件樂器就消失了。

現今,我國又複製和改制的箜篌,基本上參照西洋豎琴和古代的形制構造。西方豎琴,是近 一二百年出現的改革性樂器。

(33)

補充資料﹕衣飾裝扮(教師參考)

北周第 428 窟伎樂飛天(重繪)

伎樂飛天裸上身,穿長裙,飄帶向後飛揚,身軀向下俯衝,雙手握豎

笛在飛行中吹奏。

(34)

評估﹕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

一、下列敦煌壁畫中,哪些屬西域風格?哪些屬中原風格?試將正確答案填在下方表格內。(3 分)

風格 圖片編號

西域風格 圖 1、圖 3

中原風格 圖 2

二、從下列圖片中找出相關證據,並推測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25 分)

西魏第 288 窟天宮伎樂 (重繪) 西魏第 285 窟西壁下方印度戰神毗那夜迦 (重繪)

圖 1 圖 2 圖 3

圖二

圖一

(35)

西魏第 285 窟窟頂北披禪僧 (重繪)

範疇 圖片號碼 證據 解釋/推測

(中外文化交流情況) 食物  圖二

 物件:葡萄

(1 分)

一位印度的戰神手持 葡 萄 (1 分 )( 此 物 件)

葡萄是自西域傳入中國的食物。(3 分)

樂器  圖 一 (1 分)

 物件:琵琶

(1 分)

一位伎樂天人手上拿 著 (曲 頸) 琵 琶 (3 分)

琵琶是 西 域 樂器 ,它 從西 域傳 入中國 。 ( 3 分)

日常 用具

 圖 三 (1 分)

 物件﹕椅子

(1 分)

一位禪僧坐在有扶手 靠 背 的 椅 子 上 (3 分)

I. 此用具的來歷﹕

西晉時期,椅子(1 分)(此用具)随着胡

(1 分)人傳入中原,儘管當時的坐具已 具備椅子(1 分)(此用具)的形狀,但人 們還是習慣稱之為「胡床/繩床」(1 分)。

II. 推測文化交流情況﹕

最開始並沒有靠背,推測圖中的靠背椅子 可能是椅子傳入後廣泛使用後中國化的情 況。(3 分)

圖三

(36)

三、細閱下列資料,回答相關問題:(12 分)

資料一:西魏第 249 窟北壁說法圖(重繪)

資料二﹕

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但其在

文化

和科技方面卻沒有停滯不前,並在 藝術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特別是佛教的盛行。「飛天」一詞出自於

《洛陽伽藍記》,意

即飛於空中,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諸佛菩薩之天人。印度

自古以來

即盛行飛天,故於各大佛教遺 跡中。後傳入中國,與中國藝術融合。魏晉南北朝 初期,壁畫中的飛天亦稱飛仙。莫高窟的 492 個洞窟中,幾乎皆畫有飛天。

菩薩化為飛天,以輕盈飄舞的姿態飛翔於天空。兩對菩薩的穿著打扮不一樣,最上面一對飛天 穿著交領長袍,看來清秀飄逸,是中原式的飛天。下面一對則半裸披巾,充滿力體動感,是西 域式的飛天。

敦煌壁畫結合了西域新疆畫風以及中原風格。這一幅說法圖是最好的代表。這種畫法與新疆石 窟早期壁畫相似,被稱為「龜茲畫風」或「西域畫風」。譬如佛菩薩身體修長、苗條,菩薩相 貌清瘦,嫣然含笑。最上面一對紅衣的飛天穿著中國式衣袍,以飄動的披肩和飛動的姿態,表 現凌空飛翔的樣子,這些都是中原畫風的特徵。

菩薩乙

菩薩甲

(37)

1. 根據資料二,資料一中的兩對菩薩,哪對屬中原式飛天菩薩?哪對屬西域式飛天菩薩?(2 分)

中原式飛天菩薩:菩薩乙 西域式飛天菩薩:菩薩甲

2. 承上題,援引證據支持你的答案。(2 + 4 分)

菩薩甲屬西域式飛天,因為菩薩半裸披巾,充滿力體動感。(2 分)

菩薩乙屬中原式飛天,因為菩薩身體修長、苗條,相貌清瘦,穿著交領長袍乃屬中國式衣 袍,以飄動的披肩和飛動的姿態,表現凌空飛翔的樣子,是中原式的飛天。(4 分)

3. 上述資料如何體現石窟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4 分)

「飛天」一詞源於印度佛教,在壁畫中同時出現中原式飛天和西域式飛天,(2 分)反映佛教 這個外來宗教已在中原傳播並得到認同,呈現本土化/中國化的情況,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證 據。(2 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城門棱堡位於城門及金山郊野公園 的孖指徑山坡上的戰地遺跡徑,短 短路程便能見到約1937-1938年間建

101歲九一八事變見證者先川祐次 先生指出,當時他的父親與日軍軍 官過從甚密,提前就告知他鐵路可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周古柯,滑旁小國。普通 元年,隨滑使朝貢,其表 曰:「一切所恭敬,一切 吉具足,如天靜(淨)無

短短數句,「千古」、「三國」點明時間歷史,「大江」、「故壘」交代

看現代中國歷史》為題舉行中五級電影欣賞會,選擇合適的時段播放張 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

2015 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在接受採訪時表

古今並重 全面均衡 研習能力 學生興趣. 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