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是個人接受教育的主要 場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是個人接受教育的主要 場所"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實現並保障人做為人之尊嚴乃憲法保障基本人權之主要目的,而享有 人性尊嚴之前提則是個人之存在具有價值且亦受到他人之尊重。憲法對於 人民教育權之保障,其前提即是要使個人皆可藉由受教育之過程,通過自 己主動之學習與在他人之協助下,充分發展個人之人格與能力,進而培育 成為具有存在價值與具有人性尊嚴之個體。是以,檢視學習環境、制度設 計及配合現實潮流趨勢,規劃有助於履踐人性尊嚴之場域,乃是國家為服 務人民應有之決策作為。鑑於二十一世紀之跨國流動變遷趨向,有關個人 生存與國家照護責任間確已存在緊張關係,其主要緣由乃係導因於個人生 命週期之轉變、科技專精之發展趨勢及知識經濟發展之需求所致。是以,

督促國家規劃、提供及協助個體具備生存價值之基礎,亦即具備謀生技 能,進而建置提升個體發展自我之機制,則為實踐人性尊嚴之根本方略。

一、 個人生涯教育之規劃

傳統學習的環境,係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學校是個人接受教育的主要 場所。從教育階段言,由於義務教育係強迫教育,其教育對象最具普遍性;

但在義務教育後,教育對象的普及性也隨之遞減(王政彥,民87,p.224)。

人類社會自從進入後工業時代,可謂進入一以競爭為常態,以不斷適應變 遷為生活型態的世紀(魏惠娟,民87,p.106)。一九九五年歐洲聯盟會員 國發表了「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Teaching and learning: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白皮書,提出隨著社會變遷,人類社會正面臨資訊社會、

經濟國際化及科技知識的衝擊。一九九六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

(2)

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的二十一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報告書「學習:內在的財富」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指出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時所面臨的挑 戰,包括人口急劇增長與老化、經濟與生活國際化、信息傳播全球化,及 世界緊張關係的處處存在。我國學者黃富順(民87,pp.14-23)則認為人 口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經濟結構的改變、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資訊 社會的來臨、地球村的形成,及個人生命計畫型態的改變,乃為新世紀吾 人應面對之挑戰。按七Ο年代以前,工業國家盛行「直線生命計畫」(linear life plan),亦即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屬於教育學習階段,中年為工作期,老 年則為休閒期;然綜觀現階段之生活型態,伴隨社會及經濟結構變遷,個 人之生命週期不再為單純之直線生命計畫,而是調整為配合變遷的「教育

-工作-休閒」的循環生命計畫(cyclic life plan)與將教育、工作與休閒 在生命期的大部分時間同時發生的混合生命計畫(blended life plan)型態。

檢視臺灣技專校院近十年核定之招生人數比例分佈,吾人可以印證上 述生命計畫之變化,蓋以自全職學生(所謂日間部學生)與非全職學生(所 謂夜間部或假日進修學生)角度切入,吾人發現非全職學生數佔當年度核 定招生總額比例,從八十二學年度之28.1%、八十三學年度 29.0%、八十 四學年度31.2%、八十五學年度 33.9%、八十六學年度 36.7%、八十七學 年度37.6%、八十八學年度 40.4%、八十九學年度 41.9%成長至九十學年 度之46.9%、九十一學年度 46.3%及九十二學年度 46.5%。上開比例顯示,

現代人為配合環境之變遷,其生命週期不再為單純之直線生命計畫,而是 調整為配合變遷的「教育-工作-休閒」的循環生命計畫或與將教育、工 作與休閒在生命期的大部分時間同時發生的混合生命計畫型態。八十二學 年度至九十二學年度技專校院核定招生人數詳如表1-1。

(3)

1-1 八十二至九十二學年度技專校院核定招生人數

學年度 學制 數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博士日 104 97 94 83 89 111 155 252 363 401 448

碩士日 721 847 883 993 1,192 1,472 2,358 2,432 3,539 4,280 5,674

博在職專班 0 0 0 0 0 0 6 6 11 11 21

碩在職專班 0 0 0 0 0 0 500 1,030 1,417 1,565 1,883

四技日 1,130 2,780 2,980 3,080 3,300 5,730 11,530 21,950 34,750 48,053 57,562

四技進修部 200 250 250 300 400 1,100 3,450 7,450 13,100 18,445 22,356

四技在職專班 0 0 0 0 0 0 50 1,140 2,150 1,550 1,950

二技日 2,720 3,950 4,340 6,490 8,920 13,020 20,570 27,940 32,210 33,559 33,070

二技進修部 450 650 1,000 3,550 6,000 9,773 15,030 23,170 25,230 26,410 26,695

二技在職專班 0 0 0 0 0 0 2,500 8,520 10,350 10,005 9,525

二技進修學院 0 0 0 0 0 0 0 0 3,148 5,835 6,730

五專日 39,360 39,010 39,510 39,710 37,592 37,735 36,090 32,240 31,650 26,960 22,321

二專日 38,181 40,240 43,440 44,090 46,190 47,480 44,480 42,950 35,400 30,695 25,555

二專夜 30,890 34,000 39,650 43,950 49,200 51,700 53,700 45,700 40,100 32,580 29,725

二專夜普 550 550 550 550 850 900 600 700 800 570 1,000

二專在職專班 0 0 0 0 0 0 2,350 4,440 4,000 4,730 4,238

二專進修專校 0 0 0 0 0 0 0 0 21,655 22,170 21,690

總計 114,306 122,374 132,697 142,796 153,733 169,021 193,369 219,920 259,873 267,819 270,443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民92a)

(4)

二、 科技專精發展之趨勢

科技變遷驅動長期經濟之成長,並增進生產力及改善人民之生活水 準。此外,新觀念、產品及生產技術之形成與擴散,促使「創造性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之過程成為必要。新科技之誕生可能對某些產業,

尤其是針對低階技術(law-skilled)之產業,造成重大衝擊;但卻造就需 要其他技能之產業。根據歷史之經驗顯示,科技變遷將增加工作機會,蓋 以舊有產業遭新型產業取代後,工人因實際需求,勢將配合變異而更新其 技能,相關產業乃因應而生(OECD, 2000a, p.10)。近十年來,吾人見證 科技創新歷程與經濟社會組織變動間之緊密關連性。現階段之社會因資訊 與通信科技之創新發展而被型塑為「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其 對吾人日常生活型態造成巨大衝擊,但相對地,其亦創造新的工作態樣,

亟需吾人摘取掌握(The European Commission, 1993, p.5)。

三、 知識經濟社會之需求

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影響吾人生活之各個層面,而生物科 技(biotechnology)於不可知之未來,也許將改變生命自身!今日,吾人 因貿易、旅遊及通信的全球化而擴展文化視野,且改變經濟競爭型態。現 代生活對個體造就了無限之機會,但伴隨著則是風險及不確定性的增加。

邇來,能配合勞動市場變動而調適、充實己身者與無法調適者間之差距,

更形增大。是以,如何協助及促使民眾於多元、變遷之經濟社會中,展現 個體之潛能,乃為現代政府應嚴肅面臨之課題,而妥適的教育與訓練之實 施,則為最良善之方法(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0, pp.2-3)。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九十三年七月二日公佈之重要經社指標中有關失

(5)

業數及失業率(如表1-2)顯示,臺灣之失業問題將面臨嚴峻之考驗,政 府確實有必要謹慎因應,而教育體系如何協助民眾賡續創新及充實職業內 涵,則為需迫切思索之課題!

1-2 八十二年至九十二年臺灣地區失業數及失業率一覽表

年度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失業數

(萬)

12.8 14.2 16.5 24.2 25.6 25.7 28.3 29.3 45.0 51.5 50.3

失業率

( ﹪)

1.45 1.56 1.79 2.60 2.72 2.69 2.92 2.99 4.57 5.17 4.9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4/econdexa.xls

四、 個體存在之再思索

由於技術促使經濟轉變,因而奠基於此種經濟轉變的一套制度亦隨之 發生變遷,「現代化」於焉產生。根據彼得·柏格(Peter Berger)等人之 分析,技術生產與科層體系二者皆是「現代」的重要現象。技術進展所帶 來的變化是經濟重點自生產轉而為消費。按先進工業社會之經濟特點,在 於所謂「三級產業」(tertiary sector)之巨大成長,亦即與農業或工業用 生產品無直接關聯的經濟活動大為興盛。此種經濟性質的轉變,對個人日 常生活之影響不僅為財富之積累,且休閒娛樂需求亦日趨增加。從行政院 主計處九十三年七月二日公佈之重要經社指標中有關就業結構分析(如表 1-3),吾人可以瞭解臺灣之產業結構業朝向以服務業為主之就業型態;是

(6)

以,大多數人願意從事生產勞動時間越來越少,但就私人享受之時間需求 卻日漸增長;因而大多數人對「時間預算」(time budget)的轉變,使私 人領域及其對社會等外部結構不滿所採行之解決途徑之間,更形緊張(曾 維宗譯,民 77,pp.47-71)。結果是,個體如何立存於社會洪流中,即有 再行思索之必要!

1-3 八十二年至九十二年就業結構分析表

年度 就業 結構﹪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農業 11.5 10.9 10.5 10.1 9.6 8.9 8.3 7.8 7.5 7.5 7.3 工業 39.1 39.2 38.7 37.5 38.2 37.9 37.2 37.2 36.0 35.2 34.8 服務業 49.4 49.9 50.8 52.4 52.5 53.2 54.5 55.0 56.5 57.3 57.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4/econdexa.xls

五、 終身學習之歷程

一九九九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在韓國漢城舉 辦之第二屆技術及職業教育國際會議報告(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中指出,二十一世紀的 特徵為:(1)全球化,(2)競爭壓力,(3)國際壁壘的消減,(4)資本與 勞力的流動,(5)自由化與網路的開創,促使行業的蓬勃發展,(6)新科 技的成長,尤其是資訊與通信科技,(7)服務業的成長,(8)休閒、文化 與觀光的注重,(9)壽命的延長,及(10)焦慮,包括因職業變動而生之

(7)

焦躁(UNESCO, 1999)。據上述特徵可知,二十一世紀乃是跨國性的流動 變遷,不論是個人生活的態度、團體、組織、社會互動、社會結構或制度 等,皆因全球化、國際(國內)競爭,及職業變動而有根本性的轉化。是 以,幫助個人認識自己和環境,應用個人的智慧和能力,促進對環境作出 適當反應,問題解決,及計畫、安排未來生活的學習歷程,即顯重要(胡 茹萍,民90a,p.395)。

綜觀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發展之歷程,民國四Ο年代前後,因國內產 業結構尚屬勞力密集生產階段,故技術及職業教育係以招收國小畢業之初 職教育為主,期以低廉之勞動成本,供應基層勞動人力需求;五Ο年代後 期、六Ο年代初期,則因經濟朝發展技術密集工業,遂停辦初職,轉而發 展高職教育,並開放私人興辦五年制專科學校及以提供高職畢業生升學進 修之二年制專科學校,俾以培育當時就業市場所需及實用專業管理與技術 人才。民國六十三年,鑑於技術密集工業已轉型成功,為因應知識密集之 產業經濟型態,遂成立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並設立碩士班及博士班,

以擴增技術及職業教育之升學進修管道,同時亦為就業市場培育高級領導 及管理規劃人才(林騰蛟,民86,p.2)。

然而,因技術及職業教育係配合經濟成長而規劃設計其內涵,且因上 層進修管道極度窄小,故技術及職業教育普遍被視為終點型之教育

(terminal education),惟為滿足學生生涯發展與繼續進修之意願,自民國 八十三年六月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後,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逐漸朝向以多 元化與精緻化方向發展,八十五學年度首度辦理輔導績優專科學校改制為 技術學院並得附設專科部,從試辦三年之十八所績優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 學院迄至九十二學年度止,計有六十四所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其中 並有十一所改制後之技術學院再改名為科技大學;除前述輔導績優專科學 校改制為技術學院提供技職體系學生升學進路外,期間,教育部並辦理技 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及績優護理職業學校改制為專科學校等教育措

(8)

施。迄至九十二學年度止,計有科技大學十七所、技術學院五十五所,及 專科學校十六所。

按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自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科技大學 之設置,業已構成一貫體系,如僅以計算高等技職教育體系學生數時(亦 即不計算高職學生數),自八十六學年度起培養實用專業技術人才學生15 3,733 名、八十七學年度 16 萬 9,021 名、八十八學年度 19 萬 3,369 名、

八十九學年度21 萬 9,920 名、九十學年度 25 萬 9,873 名、九十一學年度 26 萬 7,819 名,至九十二學年度已高達 27 萬 3,524 名(教育部技術及職 業教育司,民 92a);但從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二ΟΟ二年調查資料顯示,

每年畢業的2 萬 8,000 名電子技術科系畢業生之中,有近 1 萬 4,000 名不 為企業所用,蓋因其專業能力無法為產業界所信賴(新新聞,2002)。是 以,如何再教育及訓練人力,使之成為人力資本,乃為活絡社會經濟實力 之重要策略,亦為個體具備生存價值及發展自我之基石!

六、 生命成就之實現

體認外在環境變動及內在不斷的適應過程,個人應如何於生命之歷程 中隨時不斷學習?政府須如何協助個體,並提供適當管道俾以獲致專長以 謀生活之安樂,進而發揮所長、日臻完善,乃為實現生命成就之具體途徑。

是以,伴隨經濟社會生活之持續變動,作為終身教育部分之職業繼續教 育,自應被賦予更寬廣之意涵,亦即為因應「變」的壓力,個體必須持續 發展智能、技能與良善的態度,以增進及擴展個體生涯之各個層面與機 會;因此,在社會層面言,政府必須關注失業問題,以維持人民生活之平 穩與安定;而於經濟面向部分,則人力資源之發展與訓練乃為政府應予關 切之課題,蓋以人力資源的發展與訓練係為促進經濟持續成長之關鍵因素

(Hu, 2000a, p.439, 2000b, p.2)。基此,職業繼續教育之現代屬性、功能 與定位即有探究之必要;而借鑑他山之石則為避免發展過程中產生不必要

(9)

的錯誤;此外,民間與政府之角色扮演,及應如何規劃施行始能將職業繼 續教育置入「對」的軌道,亦為本研究探尋所在,且可視為個人生命旅程 中,成就之一之實現!

貳、研究目的

承上,職業繼續教育之內涵乃為本研究之重點。而為完成前揭重點,

本研究將就下列研究目的詳為探討,俾以進一步思索職業繼續教育之制度 規劃:

一、 探討職業繼續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 分析主要國家職業繼續教育制度 三、 界定職業繼續教育之現代意義

四、 瞭解政府在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中之角色扮演 五、 確認民間在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中之角色扮演 六、 提出規劃我國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之具體建議

(10)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界定 壹、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俾以瞭解職業繼續教育 之內涵及進行職業繼續教育之制度規劃研擬,以為制度建制之準備:

一、 職業繼續教育之理論基礎為何?

二、 主要國家職業繼續教育發展趨勢為何?

三、 職業繼續教育之現代意義為何?

四、 政府在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中之角色扮演為何?

五、 民間在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中之角色扮演為何?

六、 職業繼續教育制度應如何規劃設計?

貳、名詞界定

一、 制度(institution)

本研究所稱之「制度」(institution)係採政治學之觀點,即制度乃指 稱一已建置完成,且賦有特定功能、角色扮演及規範之科層組織結構,其 目的在於提供必要技能之社會化、補充經濟人才、儲存文化及創新發明

(Lawson, 1993, pp.34-35;Turner, 1994, pp184-185)。

二、 規劃(planning)

按行政革新需要民間力量之參與,因此在制度規劃階段更需尋求民

(11)

間部門之合夥及合作關係之建立。傳統上,政策規劃之方式概括為精英規 劃與民主規劃二種方式(江明修、劉梅君譯,民84,pp.5-11);然而,上 開規劃方式之區分皆係以規劃主體為判別標準。至於本研究所稱之規劃,

則非以主體為區別標準,而係指政府部門為達特定目的而就其行為運作所 為之探討及決策的動態過程。

三、 技術及職業教育(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教育係指一發展個體能力及態度之積極過程,而根據聯合國教育、科 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一九八九年第二十五次大會決議有關「技術及 職業教育協定」(Convention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所提 出對技術及職業教育之定義為「技術及職業教育係涵括各種形式及各種層 級之教育過程,除一般知能之習練外,對於社會經濟生活中特定職業領域 之工業技術及相關科學之研讀與實際技能之獲取、理解與態度之培養,亦 同時注重」

是以,綜合教育之內涵真意與「技術及職業教育協定」之定義,本研 究所稱之「技術及職業教育」(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定 義為「技術及職業教育係一發展學習者,除一般知能之習練外,並於特定 職業領域中研讀有關技術及相關科學知識與獲取、理解實際技能及培養正 確職業態度之積極教育過程」。(胡茹萍,民90b,p.3)

四、 職業訓練(vocational training)

依我國職業訓練法之定義,職業訓練係指對未就業國民所實施之職前 訓練及對已就業國民所實施之在職訓練。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12)

Labour Organization, ILO)國際職業訓練資訊調查中心資料索引名詞彙編 解釋,認為職業訓練係指於某一經濟活動之行業內,為就業需要,傳授所 需之技能與知識之訓練;其訓練內容主要包含有關機器與工具之使用與修 護、原料與半成品之加工,及貨物之儲存與銷售之技能及相關知識(陳聰 勝等,民86,p.3)。二ΟΟΟ年國際勞工組織(ILO)於日內瓦召開第八 十八次大會中,就人力資源訓練與發展-職業輔導與職業訓練議題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Vocational guidance and vocational training),將人力資源發展與訓練之意涵擴增為,具有提昇經 濟成長,有益個人、企業及社會經濟之功能,且經由教育、初始訓練、繼 續訓練及終身學習,維持個體之就業與生產能力(ILO, 2000a, 2000b)。

觀諸我國職業訓練法與國際勞工組織(ILO)就職業訓練之定義演 進,本研究將職業訓練由往昔著重片段(如就業)、特定之短期訓練,定 義為「職業訓練係指持續增進個體之就業能力,以利個體及社會經濟成長 之需求」(胡茹萍,民90b,p.3)。

四、 職業繼續教育(continu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本研究所稱之職業繼續教育乃是指有目的地培養生理已達成熟,並能 扮演一定角色,且享有法定權利與負擔義務之責任能力,而被所在社會承 認之成人,認識與發展職業知能、技能與態度的社會活動;換言之,職業 繼續教育乃係指繼續性的職業教育,且職業繼續教育除具備有「成人為職 業繼續教育活動之主體及客體」「職業繼續教育之目的係使成人形成一定 主觀認知」「職業繼續教育之方式常依賴教育者之主導作用」及「職業繼 續教育內容受外部環境之制約」等特色外,並經由彈性學制及特定、更新 與速成之課程設計,職業繼續教育應提供成人「增進生活品質」「增加收 入」及「未來導向」之教育課程,俾以結合成人之工作經驗,提供成人專

(13)

業精進及發展機會,以利更新成人之專業知能、技能與態度,且協助成人 補充及擴展科技能力,促進成人職業轉換需求及適應全球科技進展與經濟 需要。簡言之,職業繼續教育之主要教育目的有二,其一為「提昇成人就 業能力」,其二則為「促使成人充分就業」,俾以協助成人生存、理解與適 應現代社會。

五、 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

就業能力係指從事某種職業所需之能力,包括「一般就業能力」及「特 殊就業能力」。一般就業能力指稱(1)一個人的態度、世界觀、價值觀與 習慣;(2)與工作有關之能力,主要指處理與周圍的人和工作環境關係的 能力;(3)自我管理能力,如決策能力、對現實理解能力、資源運用能力,

以及有關自我方面的知識。而特殊就業能力則係指某個職業所需之特殊技 能(職教與就業,2002)。

六、 失業(unemployment)

失業率是勞動市場之重要指標之一。凡是有能力參與生產活動,且積 極尋找工作的十五足歲以上的民間非監管人口,不管就業與否皆屬勞動力

(labor force),而就業(employment)係指在某一特定週或稱資料標準週,

擁有一份有酬的工作,或者在自己家庭事業中工作十五小時以上之無酬家 屬 工 作 者 。 凡 全 部 勞 動 力 中 , 不 屬 於 就 業 者 , 即 稱 之 為 失 業

(unemployment)。在勞動力調查中,失業的定義為「一個人十五足歲以 上,現在沒有工作,可以馬上工作,而且正在找工作,就是失業者」(張 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民80,p.212)。

(14)

七、 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終身學習係自學習者個人角度出發,指出個人從出生至臨終在人生每 一階段,均有權利根據自身之興趣及需要,進行有計畫或無計畫之學習活 動(胡夢鯨,民86,p.15)。九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公布之終身學習法第 三條第一款明示終身學習之定義為「指個人在生命全程中所從事之各類學 習活動」。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壹、研究範圍

職業繼續教育內涵之探索乃為本研究之重點,是以,探討並分析有關 職業繼續教育之理論基礎、主要國家職業繼續教育之發展趨勢、職業繼續 教育之現代意義及我國現行之職業繼續教育的法律規範係為本研究之主 要客體。而就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施行現況部分,則囿於時間因素,故僅 限於高等技職教育階層,亦即係以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所實施之「博士在 職專班」「碩士在職專班」「二年制技術系在職專班」及「四年制技術系 在職專班」等學制,作為我國職業繼續教育現況施行之討論對象。

貳、研究架構

藉由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之釐清與研究之系統性,建立本 研究之研究架構。首先,本研究係自教育、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等鉅 觀面向,建構職業繼續教育之理論基礎後,再以比較分析主要國家職業繼 續教育制度,予以統整;同時,並對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實施現況進行瞭 解,且根據理論與實務之對話與互動,探討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制度規 劃,及獲得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1-1。

(16)

比較分析 職業繼續教育之

理論基礎探討

主要國家職業 繼續教育制度

我國職業繼 續教育制度

職業繼續教育 制度問題之釐清及

制度規劃之探討

主要研究發現

結論與建議

1-1 本研究架構圖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為達成研究之目的,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及比較分析法,

進行研究。

一、 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從分析相關文獻及法令中,探討職業繼續教育之理論基礎與 釐清職業繼續教育之定位屬性,同時檢視各國有關職業繼續教育之主要法 令內涵,以利提出充實我國職業繼續教育法制內容之意見。

二、 訪談法

為瞭解實務運作者對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看法,本研究乃以擬定問 題方式,對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現況、面臨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資 料蒐集與分析。

三、 比較分析法

本研究探討英國、德國、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及我國之職業繼續教 育制度,並歸納相關問題,進行比較分析,俾以提供我國職業繼續教育制 度之規劃參考。

(18)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進行步驟如圖 1-2:

一、 擬定研究計畫,並確定研究主題、範圍與研究方法。

二、 蒐集職業繼續教育相關文獻與法令,俾以建立職業繼續教育之理論 基礎與界定職業繼續教育之現代意義。

三、 分析主要國家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之法制內涵及政府與民間之角色扮 演。

四、 評析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現況及問題。

五、 探討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制度規劃。

六、 歸納結論與建議,並提出研究報告。

(19)

擬定研究計畫,並確定研究 主題、範圍與研究方法

建立職業繼續教育

之理論基礎 文獻分析法

分析主要國家職業 繼續教育制度之法 制內涵及政府與民

間之角色扮演

文獻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

評析我國職業繼續 教育之現況及制度

問題

文獻分析法 訪談法

探討我國職業繼續 教育之制度規劃

比較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

歸納結論與建議並提出 研究報告

1-2 本研究步驟流程圖

(2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囿於人力、物力與時間因素,本研究有如下之限制:

壹、 研究範圍之限制

因人力、物力與時間限制,本研究中針對我國職業繼續教育之範圍僅 限於由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實施之職業繼續教育層級;然因終身學習之觀 點愈漸普及,且因現實工作世界之快速變化,驅使個體必須提昇就業能 力,俾利生存、理解及適應現代社會,故相關之職業知能、技能與態度之 學習,業非僅限於技術及職業教育體系,甚且延伸至普通教育系統、社會 教育系統、企業及職業訓練系統等,但因上述之限制,本研究現階段我國 職業繼續教育之研究範圍則僅限於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層級,且以其所提 供之博士在職專班、碩士在職專班、二技在職專班及四技在職專班為實證 研究之標的。

貳、 資料蒐尋之限制

因語文限制,文獻係以中文、英文及部分德文與日文資料為限,且因 全球化及資訊科技之快速發展,本研究僅就各國於官方網站所公佈之資 料,作為比較研究及文獻分析之主要來源。

參、 研究方法之限制

基於本研究之焦點重於職業繼續教育之內涵與相關制度規劃之探 討,復因人力、物力與時間限制,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偏向質的分析,並以

(21)

文獻探討及比較分析作為論述職業繼續教育的性質、意義及定位取向之依 據,再輔以訪談方法,蒐集我國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設置在職專班之現 況、所面臨之問題及其未來展望等資料,俾以協助驗證職業繼續教育之現 代屬性、內涵與提示制度規劃之重點;惟因囿於人力、時間與物力限制,

有關訪談對象無法為多數之施行。

(22)

數據

表 1-1  八十二至九十二學年度技專校院核定招生人數      學年度          人  學制        數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博士日  104 97 94 83 89 111 155 252 363 401 448 碩士日  721 847 883 993 1,192 1,472 2,358 2,432 3,539  4,280  5,674 博在職專班  0 0 0 0 0 0 6 6 11 11 21 碩在職專班  0 0 0 0 0 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八、 雇主自申請本計畫之日起至繼續僱用補助期間期滿之日止,不得

1、學員高中(職)一年級由合作學校安排日間接受 學校教育課程,高中(職)二年級安排日間接受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

技職教育宣導 餐旅群..

審查意見 委員一:同意繼續進行,提大會進行核備 委員二:同意繼續進行,提大會進行核備

與其他 OECD 國家相比,澳洲的特點是 16 歲以上的青年較少繼續留 在學校,使其較缺乏能長期稳定留在職場的基本技能,因此,增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