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4 05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

文.圖片提供/謝仕淵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焦點報導

一、前言

晚近二、三十年來,跨 國大型運動競賽如奧林匹克 運動會、世界杯足球賽,往 往展演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奇 觀現象,特別是通訊傳播的 發達,使觀眾得以在第一時 間感受到運動競賽的激情,

運作於其中的資本市場之商 機無限、國族認同動能之強 大,往往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早在近代教育於 百餘年前在臺灣站穩腳步之 時,運動會舉行多以學校為 單位,規模自不能與今日大

型運動會相比擬,但當時運動會已日漸普 及,成為學校年度的固定日常行事。當時 的運動會,如同近代教育一般,也為外來 之產物,一種被統治者所認可的教育目的 之實踐,是運動會得以普及的重要因素。

運動會強調的教育目的,主要在激 發競爭心、榮譽感,鼓勵團結,完全投入 的為自己所屬的團體或個人加油。事實 上,只要曾經讀過書、上過學的人,都曾 參加過學校運動會,不管是在場邊加油或 者上場比賽,我們確實都曾忘情的被刺激 的競賽過程所牽動,如同百年前大嵙崁公 學校舉行的第一回運動會,學生「無不踴 躍鼓勵,力逞捷足,觀者同聲喝采為大嵙 崁未有之事。」運動會競爭遊戲之所以吸 引人,多半是因比賽過程刺激,而比賽刺

激則仰賴一股學生爭取勝 利的心理。運動會激發了 參與者的競爭心,努力為 個人與團隊帶來勝利的榮 譽,否則如果只是單純為 追求身體健康,那麼依靠 體育課程也就足夠了。

既然如此,運動會的 舉行應該別有用心,無論 是參與對象、內容項目,

甚 至 運 動 會 的 儀 式 與 程 序,均為精心設計,加上 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上述 的因素又有其時代特徵,

也因此呈現了運動會的多 層次討論課題。本文將以日治時期公學校 運動會為例,說明運動會初入臺灣社會的 初始階段,究竟教育主事者如何看待運動 會的教育功能,而參與者又有何感想;另 外,運動會的競賽項目,究竟有何目的,

或者在特定背景中,有什麼樣的轉變,均 有值得注意之處。

二、最初的公學校運動會

日治初期初等教育設施並不普遍,同 時校地多半缺乏可供運動會舉行的場地,

因此運動會之形式與名稱多半與「遠足」

活動相混淆。舉例言之,1897年10月25日 第一附屬學校的運動會,內容為老師帶學 生一同到北投,午後歸校。約當同時,南 門國語學校則由東門新道走至錫口街,搭 渡船至對岸原野進行互唱軍歌、競走、遊

戲等運動。綜上所述,近代初等教育發展 初期,由於學校均未設置運動場,因此運 動會大致以遠足加上遊戲為主。

1898年,公學校制度實施,學校設 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在殖民地普及初等教 育,而其實施範圍是廣泛性的,有別於國 語學校附屬學校與國語傳習所僅集中在特 定區域。在此情形下,運動會成為學校年 度固定行事。在公學校日漸普及的明治晚 期、大正年間,運動會因此逐漸普遍,且 舉辦之場地,也漸漸利用學校運動場或學 校附近空地舉行。以1905年11月3日,大 稻埕公學校第二回運動會及員林公學校聯 合運動會(員林、社頭、永靖等校參加)

皆在同校運動場舉行。也就是說,公學校 逐漸普及後,運動會的舉行不僅是年度行 事,同時已擺脫過往遠足與運動會結合的 形式,而以公學校附近適合之場地或在學 校內舉行。

甚至偏僻如深坑等地,也在1906年舉 行運動會,深坑為山鄉,鄉內開聯合運動 會較特別,「幾百千人。環集參觀。俱非 常喜悅。而尤惹人注視者。……眾父兄之 對學校觀念,當必煥然一新。」或如新莊 公學校的運動會「山村僻處。罕有奇觀。

故聞風往覩者。殆覺多數。亦熱鬧云。」

當然,另外需附 帶一提的是,即 便公學校舉行運 動會以事實有耳 聞 , 但 將 運 動 會 定 制 為 每 年 度舉行者,似未 見普及,例如明 治43年「艋舺公 學自搬遷新校四

年多來,未曾舉行運動會,本年乃籌議召 開。」便為一例。

公學校運動會的日漸普遍與公學校普 及的歷程相應,通常,運動會的舉行多半 利用秋季、天長節(在位天皇的誕生日)

前後的星期假日舉行,並燃放煙火通知民 眾與會。而民眾的參與則因運動會場多半 美輪美奐,運動會競賽過程相當刺激,民 眾不僅可參觀此精采的過程,並可親身參 與,甚至獲得獎品。總之,到明治四十年 代為止,公學校運動會已成為地方社會的 年度重要活動,參觀者也對此活動抱持新 鮮好奇的態度。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運 動會便在此情形下,由學校的年度行事轉 而為地方的年度盛事。

三、運動會型態與項目

運動會舉行之目的不外為獎勵體育、

展現平日體育成果、自覺平時的體育成績 有機會與他人比較、喚起全校共同一致、

鼓舞兒童身心健康、養成公德心等目的,

而其型態分為全校運動會與校際間的聯合 運動會。而在1920年臺灣地方制度改為 州、市郡、街庄層級後,以郡為單位的聯 合運動會更為普遍舉行。根據資料顯示,

郡的聯合運動會應相當頻繁,如迨至1937

▲《公學校用漢文讀本》的「運動會」

課文,指出運動會在鼓勵「規矩整齊 與奮勇」。

▲整齊一致的大會操,展現出學生團結,為日治時期運動會固定的項目。

(2)

06 07

焦點報導

年,北港郡聯合運動會已舉行過十一回,

從1921年以來,十五、六年間,幾乎只有 四、五年未舉行運動會。聯合運動會通常 是範圍內的小、公學校共同參加。

這種聯合運動會,其實況如高雄莊銘 燦指出:

全市的學校也會舉行聯合運動會,

各校派代表參加,內容以田徑賽為主,我 曾經參加過跳高比賽,在西子灣體育場舉 行。場面很大,觀眾也很多,學校也有啦 啦隊,都是隊伍整齊的帶隊到體育場,個 學校各自也有自己的加油口號,同時,也 一定會唱著自己學校的校歌。

更大規模的運動會,捲動了更多的 參與者,學生與學校所在的社區居民都為 學校加油,更有甚者,從離開學校到比賽 地點的過程中,學校師生為了展現高昂鬥 志,用盡各種方式宣張聲勢、激勵自身。

一般來說,公學校運動會都以大會操 為始,也就是全校學生一同做體操,主要 目的在於表現全校團結一致的精神,這種 大會操宛如儀式展演,是將個體結合成團 結力量的展現,並以展現紀律、共同性為 其核心目的。

再者,由於運動會齊聚全校師生,以 及學校附近社區居民,因此有助於成為特 定政治意識的宣揚平臺,因此,許多具有 效忠天皇與國家的儀式性行為,也為其中 之特色,例如進入昭和時期,運動會常見 有向皇宮朝拜的儀式。

至於運動會的項目,依照金湘斌的整 理,主要內容為各式賽跑的競爭遊戲為重 點,所占比重超過一半。另一重點為講求 規律協同一致的體操與部分遊戲運動。

運動項目也有些年級別差異,一般 來說,低年級從事和緩趣味性的競賽遊戲 及唱歌活動較為普遍,其中也有有趣的活 動,如艋舺公學校的運動會曾經有收發信 的比賽;中高年級則相對激烈,例如騎馬 打仗等,這些激烈的遊戲,有時也具有時 局的特色,例如日俄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前 後,學校運動會常流行戰爭遊戲,通常 將學生分為紅白兩隊,透過遊戲規則的設 定,以誰先攻陷對方陣地,奪取對手旗幟 為勝方。這些活動有的具有特定時代性,

但有些活動則是歷百年而不衰,前述大會 操是一例,拔河活動也是如此。

1920年代以後,除了上述拔河、騎馬 打仗等依舊是常見 活動之外,臺灣各 公學校運動會的比 賽項目,漸漸著重 田徑項目的比例,

特別是短跑項目,

例如50、100、200 公尺賽跑,以及接 力賽跑、跳高、跳 遠、三級跳等,這 些活動多為小學生 的年紀可負擔的田

徑項目,因此,這時的運動會也常稱為陸 上競技會,從其名稱便可得知運動會逐漸 以田徑項目為主。

四、運動會的參與者

運動會除了是場體育競爭活動,也是 個存在於地方社會的公共場合,各方參與 者自然有其參與目的,例如地方公眾人物 視此為延續其權威的舞臺,這從今日運動 會中一大堆地方公眾人物等著被介紹與致 詞可得知。某些狀況下參與者也能入場競 爭,結局往往是人人盡得同歡的局面。

一般來說,運動會還是以參與的學 生為主角。對於參與者而言,競賽過程始 終感覺相當刺激,而經歷這樣競爭過程後 的收穫,如同高雄第三公學校畢業的蕭長 滾指出,獎品通常是「寫字簿、白紙和鉛 筆」,相當簡單。但對於學生而言,嘉義 的洪太山指出,「通常參加競賽獲勝後,

進行頒獎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時候,因 為獲勝者感到相當光榮、有榮譽感。」學 生在眾人前受獎的榮譽感,遠遠大於獎品 本身。

而在場邊加油者,源於身分的歸屬,

當然得為自身團體加油,以至於原為少數 人之競賽,也常攸關團體榮譽,這可從日 治時期運動會更強調團體獎的現象得知。

運動種類 種類實施次數 所占比重(%)

體操 15 5.7

競爭遊戲 171 65.3 動作遊戲、行進遊戲、唱歌 44 16.8

球類競技 8 3

戰爭遊戲及其他 24 9.2

總數 262

資料來源:金湘斌,〈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之歷史考察 (1895-1911)〉,頁149-151。

日治時期公學校運動會運動種類比重

五、結論

運動會與臺灣人相互接觸的最初階 段,固然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也得以了解 許多運動會的活動其實已橫跨三個世代以 上,成為共有的記憶。然而,透過前文對 日治時期公學校運動會的說明,主要指出 對於國家未來主人翁,或者日治時期所謂 少國民教育的過程中,鼓勵競爭、表現團 結,為運動會強調的教育目的。

再者,運動會做為一種強而有力的教 育機制,最為重要的在於透過競爭心的誘 發,產生參與者的主動性,從而運動會強 調的教育目的,可以在不需逼迫參與者的 前提下達成。本文希望透過運動會的歷史 回顧,讓我們重新了解日治時期近代教育 的開展與近代社會的特色,以及近代教育 方法本身的邏輯。

更進一步說,殖民地近代教育有其 偏重重點,如同前述漢文課本中強調運動 會的「規矩整齊與奮勇」等目的,規矩整 齊等集體性目標,是被凌駕在個人表現之 前,強調集體性的訴求,對照於較偏重個 人色彩的歐美社會,顯然有所差異。由此 我們或許應想想,過去百年來的運動會為 何幾近雷同?而這樣的現象,與百年來臺 灣近代化的關聯究竟為何,恐怕是另一個 更值得我們再討論與深省的課題!

▲拔河比賽門檻低,人人都可參與,為日治時期運動會常 見之項目。

騎馬打仗通常分為兩組,取下對方頭上的帽子或毛巾者 勝,為鼓勵競爭、透過肉搏擊敗對手的激烈運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習動機與態度 完全 符合 大部分 符合 大部分 不符合 不符合 完全. 1.我覺得上課是一件有趣的事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其中﹕四小時或以上 展覽入場人數 獎勵活動參與人數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魚油 + 運動 魚油 紅花油 豬油 對生理的影響 左心室收縮壓、.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