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柏拉圖的地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柏拉圖的地面"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柏拉圖的地面

平斯

希臘時代, 柏拉圖在雅典近郊的一個橄 欖園子裡, 建立了文明史上著名的第一所學 院。 因為當地早年出了一個叫 Akadmoms 的英雄, 由此之故, 後世遂以英雄之名, 稱呼 這個人文薈萃的的地方, 濫觴所及, 文的譬 如今天在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就叫 Academ- ica Sinica。 武的如西點軍校叫 Military Academy。 柏拉圖開山立寨, 招引天下賢士, 談笑固應有鴻儒, 往來必然無白丁, 作為一派 掌門人, 自有相當見識, 何以得知呢? 他在學 院的門口, 貼了一張布告寫道:

MH∆EIΣ AΓEΩMETPHTOΣ EIΣITΩ MOY THN ΣTEΓHN

其意思是“不懂幾何的人, 就不必進來 了”, 學院當年如何盛況, 今天當然是無從體 會。 但是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三傑之一, 拉斐爾全憑想像, 濃縮亞非歐遠近諸地, 凝聚 前後三百年時間, 畫了一幅“雅典學園”的大 壁畫, 果然是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其中安排 在三角構圖裡, 代表安定的兩個底角位置, 分 別是畢達格拉斯和他的徒眾, 佔據一隅。 而分 庭抗禮的對面, 則由歐基里得和阿機米德各 擁弟子, 另居一隅, 形成犄角之勢, 這些人全 都是希臘時代的著名學者。

歐基里得以整理國故, 寫成了“幾何原 本”而垂名不朽, 在壓卷的最後一章, 以描述

五個柏拉圖正多面體, 作為總結。 後代的學者 波克士 (即在註二, 譯為普羅克羅斯的同一 人) 認為, 柏拉圖的學院萬仞宮牆, 雖得其門 而入, 但是須要幾何修養的門檻很高, 歐基里 得寫幾何原本的初衷, 原先就是只要為初學 而未入門者詳盡的介紹建構過程 (註一), 相 當於今天大學入學考試的自修教材, 不料流 傳成為幾何學的標準教本, 並啟發霍布士的 社會規範理論 (註二), 如此深刻影響後世, 其 實是插柳成陰無心之得, 因此此文溯本追源, 專以討論多面體為正務。

在正多面體之後, 接著再來的是“準正多 面體”, 只有兩種, 分別是立方八面體和十二 角二十面體 (圖六、 七), 前者是把適當大小 的八面體與六面體作交集, 可以想像的, 每兩 個面相交的地方, 必於各邊中點的連線上, 這 相當於取八面體, 諸邊中點所圍成的最小多 面體, 取六面體來做結果相同, 不妨將此法名 為“裁中”。 施用同法於十二面體或二十面體, 可得後者。

有識於上述的經驗, 可得另外一個更普 遍的方法“截頂”: 在每一個端點截去一個角 錐, 這個角錐的大小以截留的每個邊仍構成 正多邊形為度, 裁中和截頂這兩個基本機制, 輪番施為, 可造出一系列的多面體 (見圖), 其 中有些仍具相當規則的對稱性, 早為阿機米

59

(2)

60 數學傳播 224期 民8712

德作出, 因此叫阿機米德“半正多面體”, 十七 世紀時開朴勒曾把這些多面體詳加分類, 顯 然他的工作不是十分嚴密完整, 一直到近代 仍有新的發現 (註三)。

上個世紀末盛行研究自守函數論, 二十 面體的對稱群是很重要的課題, 例如以超幾 何函數來求解五次方程式的根就是據其理論 所得的一項應用 (註四)。 數年後, 同樣的群, 被用來製成同調三維球, 然後有龐加萊猜測, 這種迄今未解的拓樸問題 (註五), 因此一般 略具歷史的數學系如德國的哥廷根, 乃至目 前台大數學系都依柏拉圖的古訓, 在古老陳 舊的櫥櫃裡, 陳列各式多面體的模型, 材料是 石膏塑的, 紙板摺的或壓克力板的不一而足, 如今網站方便, 可以想像的, 新興學系不必再 用實物, 只須設計一個虛擬陳列室, 直接儲存 並陳列在首頁上, 觀賞起來遠近稱便 (註六)。

近年來研究規則多面體, 著眼及目的是 十分實用的, 比方要建立一個實物形狀之數 據檔案, 以掃瞄照片圖形的方式, 既不經濟且 又拘限為平面, 最好的方法是球面塑造, 只須 少數凹凸資料, 就可描出立體表面的輪廓, 只 是取數據的球面座標點, 必須均勻散布在球 面上, 以適應各種不同的輪廓變化, 傳統的球 面經緯線, 雖然可用, 但集中在南北兩極比較 密, 而赤道附近需要細部描述的地方, 反而點 數太疏, 並不符所求, 一個很新的作法是用最 佳化, 取各兩兩相鄰點, 彼此之間距離的總和 最短的布局, 果然點的個數不超過 12 時, 許 多上述所繪的多面體, 即為所求 (註七) 不過 這種作法是有缺點的。

以圓周上的均勻分布點來說, 正多邊形 的分圓點是最好的選擇, 正如錶面上的十二 個刻度, 規則又準確, 然而從正十二邊形增加

一點, 成為正十三邊形時, 做法上要完全重新 來過, 因為雖然是只增加一點, 但是不管放在 那裡, 都會破壞正多邊形的規則性, 這可以說 是正多邊形太規則的致命傷, 因此圓周上產 生亂數, 反而要避免圓周率的整分割, 而無理 數分割反而可以產生均勻散布亂數, 這是外 爾著名的均布定理, 可算是傳立葉級數理論 的一大成就 (註八), 沿著這條思路, 因此有 利用球面旋轉群上調和函數的高深理論, 以 取球面上隨機亂數的算則 (註九), 沙涅的這 篇文章, 稍為中古, 也可以當作文獻探討的一 個起點。

(本文繪圖程式可自網站取得: anonymous

@ftp.scu.edu.tw/scu/tma/polytope.zip)

參考資料

註一 H. Coxeter 著 Regular Ploytope 第13 頁。

註二 曹亮吉著“阿草的葫蘆”第二章。

註三 L. A. Lyusternik 著 Convex figure and polyhedra 第 149 頁

註四 F. Klein 著 Development of mathe- matics in the 19th century 第 337 頁。

註五 W. Thurston 刊於 Scientific Ameri- can 第 247 卷, 第 94-109 頁。

註六 例如網站 http://www.li.net/∼george /pavilion。

註七 J. Conway 刊於 Experimemtal math- ematics 第 5 卷第 2 期第 139-159 頁。

註八 T. Korner 著 Fourier Analysis 第 11 頁。

註九 P. Sarnak 刊於 Comm Pure and Ap- plied Math 第 34 卷第 S149-S186 頁。

(3)

圖一 圖二

(4)

62 數學傳播 224期 民8712

圖三 圖四

(5)

圖五 圖六

(6)

64 數學傳播 224期 民8712

圖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數學家哈代 (Godfrey Harold Hardy) 逝世前幾年寫了一本小書, 題為 《一位數學家的辯 白 》 (A Mathematician’s Apology, 1940), 字裏行間一方面流露出一股 「英雄遲暮」 的蒼涼

在 高等研究院時, 我探索了一個在柏克萊 時就感興趣的問題, 亦即 Calabi 猜想。 1954 年, Eugenio Calabi 從幾何的角度嚴格地提出 這個問題。 他想知道, 所謂的 K¨ahler 空間的體

大家都知道中研院數學所編了一個 「數 學傳播季刊」, 這個季刊當初是一些熱心的先 進教授、 中學老師們建立起來的。 多年來我 們 一直很珍重這個園地, 努力要把它維持下

本文利用截 角、 變形, 從五種柏拉圖立 體變出整套阿基米得立體, 將此變身術延續 下去, 雖找不出第十四種規則的立體, 卻陰錯 陽差地把柏拉圖 五大家族給結合在一起, 形 成 「族譜」

「數位影像年代」,一個被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形容為再沒有模仿問題的時代,因為柏 拉圖的「理型」idée

伍鴻熙教授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知名的複幾何學家。 原先他只是客串性質, 在上 一個與下一個研究之間的空檔, 為當地學區看看新編的中小學數學教科書, 沒想到

近十多年來, 更因電腦興起而產生所 謂“電腦證明”。 最早的著名例子是上述提過 的 1976 年美國數學家 HAKEN 和 APPEL 在 KOCH 的協助下用了一千二百小時電腦 計算時間解答了四色問題。

1.. Cardano) 在其所著 「大法」 書中給出了一元三次方程求 根公式, 人稱“卡爾達諾公式”, 其實它的發現者當為塔塔利亞 (N.. Kempe) 給出了猜想的第一個證明。 次年, 希伍德 (P.. Lag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