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持續性監控範例-矯正機關囚情戒護風險監測
壹、前言
依政府內部控制監督作業要點第 2 點規定,內部控制監督作業得 利用資訊技術,配合業務流程建立自動化勾稽比對等機制,就業務活 動之關鍵控制重點進行持續性監控或稽核,俾及時偵測及防止異常事 項,以合理確保業務之正常運作。本範例係矯正機關運用科學方法,
建立囚情預警指標,藉由持續監控各項指標值之變化,即時偵測潛在 高風險事項,並透過預擬風險對策,強化戒護風險管理及危機處理。
貳、矯正機關戒護現況
囚情安定係矯正機關之要務,亦為國家治安穩定之重要環節,爰 掌握囚情動態成為戒護工作之關鍵,惟當前戒護現況存有以下問題:
一、戒護人力不足
107 年底全國矯正機關收容人約有 6 萬 3 千多人,而戒護管理 人力僅有 5 千餘人,戒護人力比為 1:12,遠低於英國(1:3)、美 國(1:5.3)及日本(1:5.5)等先進國家。由於戒護人力不足,
戒護工作負擔沉重,整體戒護安全風險提高。
二、例行囚情資料缺乏預警機制
依「法務部矯正署所屬矯正機關囚情動態通報實施要點」規定,
各矯正機關每日應通報當日收容人數、戒護事故、死亡、違規事件、
戒送醫院治療等囚情資料,惟尚未建置可即時偵測風險之機制。
參、建置囚情預警指標
為提升戒護安全,法務部推動智慧監獄建置計畫,除改進警示系 統及影像設備,使緊急訊息能迅速傳至全監,以立即應變外,另建立 預警機制,將例行性通報數據轉化為預警指標,以防範於未然。茲說 明囚情預警指標之建置作法如下:
2
一、採取風險導向,擇選預警指標
自獄政管理資訊系統搜尋可作為 預警指標之項目,先利用風險評估矩 陣,依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及問卷調 查結果製作風險分析表,計算風險等 級,並考量機關戒護、教化人力、衛 生醫療環境及重大事故應變能力等 特性,設定可接受之風險等級,據以 選定違規人數、收容人數、發燒人數 及送醫治療人數等 4 項預警指標。
風險分析表
風險等級 發生頻率
(L)
危害程度 (I)
問卷權重
(W) (R)= (L)x(I)x(W)/100
違 規 人 數 3 3 79.7 7.2
收 容 人 數 3 2 65.6 3.9
發 燒 人 數 2 3 40.6 2.4
送 醫 治 療 人 數 2 3 37.5 2.3
特 殊 收 容 人 人 數 2 2 29.7 1.2
流 感 人 數 3 1 34.4 1.0
陽 性 反 應 人 數 1 2 39.1 0.8
隔 離 人 數 2 1 29.7 0.6
食 安 事 件 人 數 1 3 14.1 0.4
說明:1.發生頻率(L)及危害程度(I)係為風險評估矩陣分數。
說明:2.問卷權重(W)係由問卷調查結果「各指標項目勾選人次/總調查人數」計算所得。
風 險 項 目
風險本質評估
3
二、導入品質管制圖,界定指標預警值及警戒值
首先運用工業統計領域常 用之「品質管制圖」,並採用一 般管制圖慣用值,以平均值加 2 倍標準差為預警值、平均值加 3 倍標準差為警戒值,作為監控 標準。嗣追蹤囚情變化,若指 標連續 10 天超出警戒值,即表 示模型已不適用,須以最新資 料重新建立模型,滾動檢討修 正預警值及警戒值,以確保其 適用性及預警能力。
三、應用預警指標,預擬風險對策
預警指標建立後,供業務人員依各種風險情境,發掘可能發生 之風險事件及其原因,據以預擬風險對策,並依對策實際執行成效 及所面臨之問題修正調整,俾將風險控制於機關可容忍範圍之內。
另各矯正機關之預擬對策可互為借鏡,任一機關發生事故時,可依
4
機關收容特性,參考其他相同類別機關曾經採行之對策,彈性選擇 適合之執行方案,以達最佳解決成效。
風險情境及預擬對策
預警指標 風險情境 預擬對策 違規人數 某收容人違抗管理員管
教,造成其他人仿效,有 暴動之虞。
針對違規對象積極管 教與輔導。
檢視現行管理與處遇 重點是否須修正。
收容人數 收容人數過多,生活空間 擁擠,收容人發生暴力衝 突。
採取移監方式處理,降低 衝突事故發生機率。
發燒人數 發燒人數過多,有群聚感 染之虞。
宣導配戴口罩並加強 環境消毒。
設置隔離專區,進行 預防性投藥。
送醫治療人數 連日有多位收容人送醫 治療,造成戒護人力短 缺。
持續關注重大疾病收 容人。
減少休假人數,調配 人力以為因應。
肆、應用案例
以桃園監獄為例,108 年間超 額收容人數為全國之冠,超額收容 比率達 60%為全國最高。經導入品 質管制圖,界定桃園監獄收容人數 預警值為 2,038 人,警戒值則為 2,069 人。嗣追蹤囚情資料,於 108 年 6 月 23 日收容人數為 2,041 人,
超過預警值,爰依預擬風險對策,
採取移監策略。由統計人員提供符 合移監條件之名冊,經業務單位確
桃園監獄收容人數
5
認後辦理移監程序,並依實際執行結果檢討後,新增風險對策,將加 強勸導收容人,改以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以降低收容人數。相 關因應策略可供其他超額收容比率較高之矯正機關參採應用,擴大分 享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