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海岸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課程成效認知 評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 Study on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for

Ecotourism Guides at Coast-Case of Sinfong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805027 林姵妏

指導教授:閻克勤 副教授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2)

摘要

台灣海岸地區生態資源豐富,景觀優美,民國 76 年解嚴之後,為因應經濟發展 需求,許多自然資源(例如林業、海岸環境等)被大量開發,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磨 滅的影響;近年來,海岸觀光遊憩活動日漸興盛,海岸地區也漸漸朝向旅遊業發展,

使得海岸地區之環境負荷更形嚴重,為解決海岸環境生態與經濟相互競用之問題,未 來生態旅遊的推動與發展勢必成為海岸地區之重要議題。新竹縣新豐鄉紅樹林生態資 源豐富,為配合景觀復育及生態旅遊規劃,於 99 年實施海岸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 課程計畫,本研究將針對此一培訓課程訓練成效進行評估,以作為海岸地區再生發展 之借鏡。本研究主要為設計一套問卷內容,研究對象為參與培訓課程之民眾,利用 Kirkpatrick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探討在參與培訓課程後之訓練成效的影響,並針對反 應層次、學習層次及行為層次三部分進行評估;本研究希望能確認培訓課程之效果,

提升民眾對當地環境的認識及認同,進而達到宣導正確生態旅遊觀念之作用,並回饋 至培訓課程的規劃及改善課程之缺失。

關鍵字:培訓課程、訓練成效評估、生態旅遊、導覽人員

(3)

Abstract

The coastal zone of Taiwan has abundant ecological resource and beautiful landscape.

In 1987, after Marshal Law, a lot of resources were developed to respond the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as caused the indelible influenc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oast sightseeing and rest activities are more prosperous day by day.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 area has also moved towards tourism sector gradually. The ecotourism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coast area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ast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topic, the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proposed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for Improvement of Coast Rehabilitation and Landscape (2009 - 2014)”, wherein 600 million fund and resource would be invested in 6 years, in order to encourage and subsidize all County and City governments to carry on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relevant rehabilitation works.

There is abundant Mangrove ecological resource in Sinfong Township of Hsinchu County.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landscape rehabilitation and ecotourism planning,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coast ecotourism guides was implemented in 2010. This study will evaluate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hese training courses, in order to be u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st area. This study designs a set of questionnaires. The study subjects are the 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courses. The Kirkpatrick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ining effect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ining courses. The response level, learning level and behavior level are evaluated.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correct ecotourism idea, and feedback the defects to the planning of training courses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Training courses,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Ecotourism, Guides

(4)

誌謝

從大學時期至研究所,在新竹共待了 6 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對現在的 我來說,這 6 年共佔據了我生命歲月的四分之一,這讓我對新竹這片土地充滿了感謝 與感恩之情;期間,經過許多的遇見、相識、學習及成長,終於使得這本論文順利完 成,這必頇要感謝很多人的支持與協助。

能夠完成論文,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閻克勤老師的指導,經過老師清晰的思路、

創新的思想及敏銳的研究視野,使我在對於文章的撰寫、研究方向、論文架構及思想 方面獲益良多,做事嚴謹及樂觀自信的態度更是我要努力學習的榜樣;這本論文也因 為口詴委員張馨文老師及胡志帄老師的豐富經驗與細心賜教,而使這本論文更具完整 性,感謝委員們特地抽空閱讀並提出建議。

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學長姐的提點與建議,也讓我獲益良多,其中特別要感謝 櫻燕學姊及白蓮學姊偶爾會帶我出去玩,讓我可以稍作放鬆並再接再厲,書存學長、

小胖學長、老二學長、文德大哥非常謝謝你們以過來人的經驗,讓我在撰寫論文的過 程中不會因繁複的程序而手忙腳亂;也謝謝學弟妹小馮馮、怡潔、怡君及蔡阿仁也在 過程中給予許多幫助,讓我不會因沒時間買便當而餓肚子。

感謝研究所 2 年來的同學們,佩蓉、搬長、佳蓓、翹哥、秋媽、阿凱、薰文、帝 佑、湯公主、光妹妹、簡太太、方先生、仲篪,這 2 年有你們的陪伴,讓研究所生活 不顯孤單煩躁,大家的互相支持與勉勵,讓我可以在遇到瓶頸時有再次奮鬥的力量。

感謝肉圓、佩珊、康康、家德、小乖、黑豆子、嘉芸、馨慧,適時的給予我加油 打氣,以及關心及問候;也要感謝陪伴我在做問卷過程中的各位可愛的學員們,你們 寶貴的意見,將會成為日後研究上良好的資料,給予你們獻上我真心的感恩與祝福。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咪、哥哥及士維,雖然偶而會吵架,但是你們 關心的問候是我繼續努力的動力來源,最愛你們了!這些我最愛的人的期望與支持,

讓我能夠全心投入論文研究,順利完成論文,謝謝你們。

林姵妏 謹識於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

中華民國 100 年 8 月

(5)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生態旅遊定義 ... 7

第二節 生態旅遊與環境解說之關係 ... 13

第三節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選擇 ... 34

第三節 問卷設計 ... 35

第四節 分析方法 ... 3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39

(6)

第四章 海岸生態導覽員培訓課程介紹 ... 41

第一節 基地環境介紹 ... 41

第二節 課程設計 ... 43

第三節 課程執行概況與結果 ... 46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 53

第一節 受訪學員個人屬性分析 ... 53

第二節 訓練成效分析 ... 57

第三節 訓練成效因素分析 ... 66

第四節 受訪學員屬性對訓練成效之影響分析 ... 69

第五節 導覽人員培訓成效評估程序之建立 ... 7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79 附錄一 評估問卷 ... 85

附錄二 受訪學員背景資料 ... 89

附錄三 訪談紀錄 ... 91

附錄四 回收問卷數據資料 ... 93

(7)

表目錄

表 2- 1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生態旅遊之定義及內涵時序表 ... 8

表 2- 2 生態旅遊層次標準分類與定義 ... 10

表 2- 3 國內近年生態旅遊相關研究整理表 ... 11

表 2- 4 解說相關定義整理表 ... 13

表 2- 5 生態旅遊解說相關研究整理表 ... 17

表 2- 6 訓練成效評估的定義整理表 ... 20

表 2- 7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整理表 ... 23

表 2- 8 Kirkpatrick 四層次評估模式指引 ... 27

表 2- 9 Kirkpatrick 四層次之特性 ... 28

表 2- 10 評估模式優缺點比較表 ... 29

表 2- 11 Kirkpatrick 模式運用之相關研究 ... 30

表 3- 1 課程滿意度衡量變項 ... 35

表 3- 2 個人才能增進衡量變項 ... 36

表 3- 3 實際應用成效衡量變項 ... 36

表 4- 1 海岸生態旅遊培訓課程安排時數表 ... 44

表 4- 2 課程訓練內容概要 ... 45

表 4- 3 海岸生態導覽員培訓課程實施表 ... 46

表 5- 1 問卷回收情形 ... 53

表 5- 2 受訪學員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 54

表 5- 3 受訪學員受訓及解說經驗分析 ... 55

表 5- 4 海岸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課程滿意度調查表 ... 58

表 5- 5 海岸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課程整體滿意度調查表 ... 59

表 5- 6 學習層次評估調查表 ... 63

表 5- 7 行為層次評估調查表 ... 65

表 5- 8 課程滿意度因素分析表 ... 66

表 5- 9 個人學習成效因素分析 ... 67

表 5- 10 實際應用成效因素分析 ... 68

表 5- 11 個人屬性對訓練成效之影響 ... 71

表 5- 12 海岸生態導覽人員培訓課程訓練成效相關性分析表 ... 72

(8)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範圍圖 ... 4

圖 1- 2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 1 Beaumont 以三個理論來定義生態旅遊範疇 ... 16

圖 2- 2 IPO 模式 ... 26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33

圖 3- 2 操作流程圖 ... 38

圖 4-1 新豐紅樹林區觀光資源分布圖 ... 42

圖 4-2 海岸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流程圖 ... 43

圖 4-3 學術課程培訓實況 ... 48

圖 4-4 導覽實作課程照片 ... 49

圖 4-5 假日現場隨機導覽實況 ... 49

圖 4-6 國中小學戶外參訪實況 ... 51

圖 4-7 定期座談發表會實況 ... 51

圖 4-8 學員作業成果圖 ... 52

圖 5- 1 學員個人基本資料分析圖 ... 55

圖 5- 2 學員受訓及解說經驗分析圖 ... 56

圖 5- 3 成效評估程序架構圖 ... 73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對本研究論文作基本介紹,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對 象以及研究流程進行說明,以加強對本研究的初步認識。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海岸地區生態資源豐富,景觀優美;民國 76 年後(解嚴 之後),為因應經濟發展需求,許多自然資源(例如林業、海岸環境等)被大量開發,

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故近年來,海岸地區周邊產業沒落,取而代之的是 生態旅遊活動不斷被推廣並日漸興盛,海岸地區也漸漸朝向旅遊業發展,但如同其他 旅遊活動,海岸旅遊活動會為環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例如:公德心不佳的遊客亂丟 垃圾、大量開發造成破壞生態等行為等,故為讓海岸地區再生,達到環境保育及永續 發展的海岸生態旅遊精神,生態導覽員將成為生態旅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希望藉由 生態導覽員所提供之解說服務,讓遊客可以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進而有 正確生態旅遊之觀念及活動方式,並為海岸地區帶進新興產業、活化地區發展。

生態旅遊具有解說與導覽,以及健全的環境解說機制,將會有助於管理單位在推 廣生態旅遊活動時,妥善維護自然環境的完整性。生態旅遊地之導覽人員,不僅是連 結遊客、環境、管理單位之橋梁,更需要負擔保護當地資源、維護地方利益及達成永 續發展等多重責任(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資源分組,2004)。

目前國內外對於海岸地區再生之議題,主要著重於生態旅遊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

國內為解決海岸環境及景觀議題,內政部營建署提出「海岸復育及景觀改善示範計畫

(98-103 年)」,投入 6 年 6 億的時間與經費資源,鼓勵並補助各縣市政府進行環境 改善及相關復育工作,其中海岸資源環境的調查及開發,成為重點工作之一。新竹縣 新豐鄉,其紅樹林生態資源豐富,為配合海岸地區再生、景觀復育及生態旅遊規劃,

而於 99 年實施海岸導覽專業人員培訓課程計畫,希望學員於課程後能擔任後續新豐 鄉紅樹林生態導覽人員及教育宣導之責(新竹縣政府,2010)。

(10)

本研究即針對此一培訓課程,利用 Kirkpatrick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中反應、學習及 行為等三層次,對訓練成效進行評估。主要研究方向以受訓者的角度進行研究,探討 受訓者參與導覽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後,對於課程的感受、個人知識技能提升程度及應 用於工作或生活上之成效等進行評估,以確認培訓課程之效果,並作為日後海岸地區 再生發展及生態導覽人員培訓課程擬定之借鏡。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1. 瞭解學員的個人特性及在接受培訓課程後的訓練成效。

2. 評估海岸導覽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對結訓學員在反應層次的成果。

3. 評估海岸導覽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對結訓學員在學習層次的成果。

4. 評估海岸導覽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對結訓學員在行為層次的成果。

5. 探討訓練成效之「課程滿意度」、「個人學習成效」、「實際應用成效」三層次間 的相互影響關係。

6. 建立相關培訓課程評估程序。

7. 藉由研究成果,提出培訓課程設計改善之建議。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本研究將依照「新竹縣 99 年度生態性海岸社區再生整合計畫」所劃設之區域為 本研究範圍,並將計畫中「海岸生態導覽人員培訓課程」受訓學員設為本研究對象之 選定。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依照「新竹縣 99 年度生態性海岸社區再生整合計畫」所劃設之區域為本 研究範圍,其地點位於新豐鄉新豐村和鳳坑村交界處,東起濱海公路與池和橋、南鄰 鳳坑船澳南邊計畫道路、西濱台灣海峽、北接新豐溪北岸及新豐紅樹林北部邊界(詳 圖 1-1),本研究區有新豐溪流經,並擁有豐富且多元的生態旅遊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

包括紅毛港、新豐紅樹林、百年朴樹林及姜家古厝等人文地景與自然海岸生態景觀,

是一處適合進行具教育意義生態旅遊活動的地點。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參與「新竹縣 99 年度生態性海岸社區再生整合計畫」導覽 人員培訓課程之學員,學員招募對象以當地居民、研究區內的老師、村里長、相關民 間團體(客家文化發展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新竹縣攝影學會等)及對海岸生態和旅 遊導覽有興趣之民眾為主(新竹縣政府,2010);其中,報名參加人數有 55 名,實際 全程參與人數有 31 名,獲得縣府導覽評鑑通過者有 16 名學員,本研究之問卷項目依 訓練成效評估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學習時之感受、學習後之感覺及實際應用上之成效 等,為求得問卷數據之有效性,符合受訪者之資格為全程參與之學員,故本研究將以 實際全程參與之學員為主要研究對象。

(12)

圖 1- 1 研究範圍圖 圖例

研究範圍

新豐紅樹林 紅毛港

新 豐 溪

鳳坑魚港

池和宮

(1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圖 1- 2 研究流程圖

(1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於本章進行相關定義及研究之探討,整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生態旅 遊及生態解說的定義,再歸納相關研究論文,以作為本研究探討內容之依據。其次,

將藉由整理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之種類進行分析,以選擇一最適用於本研究之評估方 法。

第一節 生態旅遊定義

生態旅遊概念源於綠色旅遊或自然旅遊,是以自然為本,並以自然資源為導向的 調整性觀光活動;隨著旅遊環境意識的抬頭,以及永續發展概念的形成,生態旅遊概 念逐步取代綠色旅遊和自然旅遊,並融入新的發展觀念及理論(宋瑞、薛怡珍,2004;

郭岱宜,2005)。

一、生態旅遊之意涵

朱古力、吳定宏(2007)形容:「生態旅遊,單純尌字面意義可解釋為一種觀察 動植物生態、自然環境的旅遊方式,也可詮釋為具有生態觀念、增進生態保育的遊憩 行為。」故生態旅遊是尊重生態環境倫理的旅遊,其特質具有以下幾點:

1. 一種享受當地資源的旅遊,而「當地資源」包括基地內的自然元素及文化元素

(Wall, 1994)。

2. 一個強調當地自然資源保育的旅遊。生態旅遊為觀光產業中特殊的遊憩領域,

它直接或間接地使用自然環境(劉吉川,1994);更重要的是,生態遊憩是一種 能提供保護資源的自然旅遊(Geffen and Berglie, 1993)。

3. 一個維護當地社區發展概念的旅遊。

生態旅遊的基本觀念,包括供需面與環境架構的結合,對自然地區的利用、保護 及管理提供直接而實質的貢獻;產生最小的環境衝擊,即不破壞、布損壞並維護生態 永續發展;以最小的衝擊與最大的尊重對待當地文化;以最大的經濟利益回饋旅遊當 地(Hetzer, 1965;Valentine, 1993)。

(16)

生態旅遊是一種包含旅遊要件、環境教育、遊憩體驗及環境保護的旅遊型態,而 生態旅遊模式應以環境資源、遊客特性以及維護管理為核心,不同於以往的旅遊是在 於生態旅遊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及利用;遊客以積極性參與環境認知及獲取知識為主的 旅遊態度(宋瑞、薛怡珍,2004)。

各國專家學者對生態旅遊的定義看法及觀點雖不盡相同,發展至今,也超過 100 種,但不外乎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其生態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宋瑞、薛怡珍,2004;

薛怡珍等,2006)。回顧國內外專家學者之生態旅遊定義及內涵時序如表 2-1 所示。

表 2- 1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生態旅遊之定義及內涵時序表

作者 年代 定義與內涵 備註

Hetzer 1965

是文化、教育和旅遊業的綜合體,一種負責 任的觀光模式,以達到最小的環境衝擊,給 予當地最大的經濟效益與遊客獲得最滿意的 遊憩體驗。

第一位提出生

態 旅 遊

( Ecological tourism)的概 念

Lucas 1984

生態旅遊是於自然地區享受自然地區和觀察 自然,並強調較低的環境衝擊及對當地社會 和環境具貢獻的。

Ceballos-

Lascurain 1987

前往未受人為干擾或汙染的自然地區進行特 別目的的研究、欣賞及享受風景、野生動植 物及文化的旅行,並將當地居民生活之概念 融入其中。

Ziffer 1989

生態旅遊是當地社會或地區的管理方法,使 當地可以在居民的參與下建立並維護景點,

利用良好的經營管理,加強遊客對生態環境 的欣賞及導入環境保育的議題。

生態旅遊學會 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1 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

護地方居民的福利。 最常為人引用

Richardson、

Space、

Wallace

1993

透過旅遊的方式,增加當地尌業機會(如導 覽員、監控和旅遊服務管理),藉由在地環 境與文化的詮釋,提供環境教育及保育環境。

國際自然保育

聯盟(IUCN) 1996

具有環境責任的旅遊型態,目的是享受和欣 賞大自然(以及相應的過去和現在的文化特 色),其旅遊者負面衝擊較小,並提供當地 人經濟收益及社會參與機會。

最常為人引用

(17)

作者 年代 定義與內涵 備註 朱芝緯、王鑫 2000

選擇具有生態及文化特色之地區為對象,使 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了解自然生態及文化,

進而提高遊客的知識、環進倫理及愛護之心。

陳章波

譚志宜 2000

以自然原鄉環境為基礎,建立於保育;管理 和教育上,結合文化與產業,是地區可以永 續發展之旅遊形式。

UNPE and WTO

2002

1.是一種自然取向的旅遊型態,遊客主要目 的為觀察和欣賞自然環境和該地區內的傳 統文化。

2.生態旅遊應從事環境教育與解說。

3.生態旅遊應將旅遊活動對環境及社會的負 面影響減至最低。

行政院永續

發展委員會 2004 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 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郭岱宜 2005 是一種自然取向的觀光旅遊,兼顧自然保育 與遊憩發展目的的活動。

方偉達 2010

是以保護自然生態為目標,強調尊重自然,

推動環境保育、教育及復育行為,進而達到 維護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地方經濟,以及 永續旅遊的均衡發展。

資料來源:宋瑞、薛怡珍,2004;郭岱宜,2005;莊明憲,2007;方偉達,2010 生態旅遊學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在 1991 年定義生態旅遊為:「生態旅遊 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居民的福利。」;國際自然保育聯 盟(IUCN)於 1996 年闡述生態旅遊為「具有環境責任的旅遊型態,目的是享受和欣 賞大自然(以及相應的過去和現在的文化特色),其旅遊者負面衝擊較小,並提供當 地人經濟收益及社會參與機會。」,以上兩者是最常為人引用的兩種生態旅遊定義(宋 瑞、薛怡珍,2004;郭岱宜,2005;莊明憲,2007;方偉達,2010)。

生態旅遊,具備環境保護和地方永續發展功能,目的是為保證利益關係人:地區 生態管理者、當地居民、當地旅遊業者和旅遊者等人的共同受益。因此,針對旅遊地 區的生態特質、生態保育、提供遊客遊憩體驗、引導環境意識等,進而產生負責任的 旅遊行為,視為生態旅遊的「必要條件」;另外,針對當地經濟回饋及所有利益關係 人共同參與的民主機制,視為「充分條件」(林鳳鈴,2008)。由上所述,生態旅遊應 符合不同層次標準,詳表 2-2 所示:

(18)

表 2- 2 生態旅遊層次標準分類與定義

層次標準 要件 說明

責任型旅遊 必要條件 在自然地區,尊重當地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傳統經 濟及古蹟保存的責任型旅遊方式。

教育型旅遊 必要條件 提供環境知識、培養正確環境態度,並以環境行動減 少旅遊影響的教育型旅遊方式。

體驗型旅遊 必要條件 提供生態保育及復育的觀察、學習、服務與感性認知 的體驗行旅遊方式。

參與型旅遊 充分條件 對當地經濟有所回饋,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福祉,並 鼓勵所有利益關係人集思廣義的參與型旅遊方式。

資料來源:方偉達,2010 經由文獻整理,發現所有生態旅遊活動都需要相關旅遊業者及遊客以保育、學習 及尊重的態度與當地居民配合並共同經營地方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發展,以期達到永續 發展。

二、生態旅遊相關研究

羅凱安(2005)指出,國內各界自 1990 年左右開始陸續探討生態旅遊之相關議 題,最初著重在旅遊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及選址,而 2000 年以後著重在生態旅遊之準 則與如何操作的問題,以及開始注重當地社會與人文衝擊的問題;近年在生態旅遊之 議題上,則著重於產業發展個案及針對生態旅遊白皮書內容執行進行檢討。

本研究利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搜尋 2007 年至 2011 年內有關於生態旅遊產業 發展個案之相關論文,發現近 5 年各學者在生態旅遊上較著重於遊客對於生態旅遊地 之認知及行為,以及環境教育或解說導覽是否會改變遊客行為等議題,相關論文研究 整理詳表 2-3 所示。

(19)

表 2- 3 國內近年生態旅遊相關研究整理表

作者 題目 相關論述

翁靖儀

(2007)

生態社區居民參與社 區生態旅遊意願與方 式之研究

生態社區發展之生態旅遊,強調社區自主性與居 民參與經營經營的必要,頇先提昇居民對生態社 區認知,強化其正面參與態度,促進居民參與意 願。

曾素麗

(2007)

遊客對生態旅遊之行 為規範認知與遊憩效 益關係之研究-以達 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為例

遊客認知與園區生態旅遊認知之觀念有所差異,

故達娜伊谷發展生態旅遊頇從遊客教育著手,期 望透過生態旅遊的推廣教育,能提升遊客之行為 規範認知,增進生態旅遊之遊憩效益,生態旅遊 資源才得以永續利用。

洪宗宏

(2007)

遊客對武陵地區遊憩 環境認知與旅遊態度 之評估

遊客對於環境認知與旅遊態度仍有所差異,相關 生態旅遊單位應重新思考遊客之遊憩環境認知態 度與其旅遊行為對環境產生之影響,加強環境教 育解說,提供一個屬於生態教育之最佳環境。

郭馨筠

(2008)

不同目的型遊客對同 一旅遊地參與模式差 異之研究-以花蓮鯉 魚潭風景特定區為例

1.不同目的之遊客,對於旅遊需求有所差異,觀 光旅遊遊客較注重住宿設施,生態旅遊遊客則 較重視環境體驗、教育功能和當地文化。

2.對於鯉魚潭風景區之生態旅遊之規劃應加強水 質保育和保護區內部落居民,並規劃具教育功 能之解說導覽館。

林月華

(2008)

基隆市國中教師海洋 休閒遊憩活動及海洋 環境資訊認知之相關 研究

研究發現,基隆市國中教師對於海域特性瞭解不 足,對於出遊大多帶家人的教師而言,在推動基 隆海洋教育容易造成阻礙。建議提升教師之海洋 環境知識及認知。

林鳳鈴

(2008)

綠島永續性生態旅遊 遊程規劃

1.針對生態與文化特殊性,定位綠島生態旅遊應 為負責任的旅遊,在自然地區進行的旅遊形 式,藉由自然體驗引發遊客環境意識,並利用 環境教育的學習改變認知,共同負擔生態保育 責任。

2.規劃重點為建立地點評估準則及依環境特性分 析活動型態,降低生態環境衝擊。

鄧枝安

(2009)

濕地環境保育與開發 方案之研究--以嘉義 縣鰲鼓濕地為例

以層級分析法研究探討影響鰲鼓濕地保育與開發 方案之主要構面及其各項指標因子,建立鰲鼓濕 地保育與開發方案評估指標之權重體系,並建構 鰲鼓濕地保育與開發方案評估模式。

(20)

作者 題目 相關論述

莊益欣

(2009)

遊客對休閒農業生態 旅遊認知與環境態度 之研究-以兩處十大 經典農漁村為例

1.探討遊客對生態旅遊認知及對環境的態度,研 究發現,遊客對於生態旅遊認知大多不足,但 願意善待環境;其次,不同年齡層對於生態旅 遊認知及環境態度有顯著影響。

2.在休閒農業生態旅遊的行銷方式及活動內容需 多元化,並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並實施遊客 量管制,宣導生態旅遊之意義,以保持良好的 遊憩品質。

何晃宜

(2011)

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 融入國小校外教學之 層級分析

藉由校外教學,妥善規劃及選擇符合實施環境教 育之地點,以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方式進行,將環 境教育及生態旅遊之意涵教授予國小學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小結

藉由探討生態旅遊之涵義及分析近年生態旅遊相關研究文獻,本研究發現,國人 對於生態旅遊認知之意識逐漸增加,但對於生態旅遊行為認知及行為模式仍有不足,

故多數學者強調頇加強環境教育之課程及宣導生態旅遊之意涵及目的。在環境教育方 面,可利用自然環境為教材,生態導覽人員為教師,建立導覽看板及網站設置為輔助 工具,提供遊客多元化的知識來源選擇。

(21)

第二節 生態旅遊與環境解說之關係

一、生態解說的意義

解說是一種教育性的活動,目的為揭示文化及自然資源的意義,透過不同的媒體

(包括演說、導覽、展示等)進行訊息傳遞的服務(劉修祥,2006)。生態解說亦是 運用各種媒體將某特定區域之自然環境資源特性傳達給參觀遊客的教育性活動,同時 也是服務的工作,包括資訊的服務、引導的服務及啟發性的服務等,這些服務可以讓 遊客更容易感受環境的多樣性及自然之美(林竹楠,2004)。

吳忠宏(1999)認為,解說是一種傳遞訊息的服務,目的在告知及取悅遊客並闡 釋現象背後所代表的涵義,藉由提供相關的資訊來滿足於每一個人的需求與好奇心,

同時又不偏離中心主題,期能激勵遊客對所描述的事物產生見解與熱誠。藉由解說服 務,可增進遊客對於地區的認知及欣賞,提供良好的遊憩體驗,進而啟發遊客對遊憩 地區產生保護環境的態度與行為(方怡蓁,2004)。

生態旅遊必頇要透過環境解說引領遊客瞭解並欣賞當地特殊的自然風貌與人文 景觀,提供環境教育以增強遊客的環境意識,引發負責任的生態旅遊行為,並將經濟 利益回饋當地,除協助當地保育工作的進行外,亦可藉以提升當地居民生活福祉(行 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資源分組,2010)。

除上述生態解說之定義外,學者吳忠宏於 2002 年歸納國內外學者與社團組織對 於解說的相關定義如表 2-4 所示:

表 2- 4 解說相關定義整理表

作者 年代 定義

Tilden 1957

解說是一種教育性活動,目的在經由原始事物之使用,以揭示 其意義與關聯,並運用說明性之方法或媒體,強調親身之經驗 而非僅是傳達一些事實。

Edwards 1965

解說是許多方面的綜合體,至少包含了資訊、導遊、教育、遊 樂、宣導、靈感啟發等六種性質的綜合,目的在給遊客獲得新 的瞭解、新的見識、產生新的熱誠與興趣,引導遊客進入一個 他過去未曾領略的、新的、令人興奮的領域裡。

Mahaffey 1972 一種溝通人與環境概念之過程或活動,以啟發人對環境之認知 及人在環境中所扮演之角色。

(22)

作者 年代 定義

Wallin 1965

協助遊客感受解說員所感受的一切;如對美的敏感,瞭解環境 的複雜性、變化性與其本身之相關,引發驚奇的感覺及求知的 慾望等等。解說員頇使遊客置身於環境中而感到自在,並協助 遊客發展知覺感受之能力。

Brown 1971 環境解說是一種溝通環境知識之意識交流、手段與設施之綜合 體,目的在引起對環境問題之思量、討論及產生環境改造行動。

Aldridge 1972

解釋人類在其生活環境中所佔之地位,增加遊客大眾對人與環 境此兩者關係的重要性之認識,喚起公眾的願望,使其對環境 維護能有所貢獻。

Cherem 1975 對於一群特別的遊客運用一些技巧,以使得環境或事物主題生 活化。

Peart 1978 是一種教育活動,將天然景觀、歷史活動、與手工藝品等,向 大眾揭櫫資產的意義與環境的關係。

Sharpe 1982

解說是公園、森林及類似的遊樂區之一種遊客服務,遊客除了 放鬆心靈之外,也希望能學習有關這個地區的自然與人文資 源。因此解說可視為對遊客產生激勵作用、解釋現象與達到娛 樂效果的溝通橋樑。

Anderson and

Low 1985 解說使遊客對歷史、與環境有關的人、事、物所蘊含的意義能 產生瞭解。

Mullins 1986 是一種在非受制場所的教育過程。參與者出於自願,如傳遞的 內容無法達到聽眾所期待,則可能離開。

Ham 1992 是一種對非受制(Non-captive)聽眾的溝通方式。能使一般人易 於去瞭解隱含在自然事物中的科學語彙。

Risk, P. H. 1994 把介紹環境所用的術語及較複雜的語文轉換為非術語形式,但 仍不失其真,以激發聽眾的感受、知覺、瞭解、欣賞及承諾。

Interpretation Australia Association

1996 一種溝通的形式,能幫人們對所處的環境與自身的角色更瞭解 與欣賞。

Wu 1997

一種訊息傳遞的服務,目的在於告知與取悅遊客,並闡釋現象 背後所代表之含意,藉著提供相關的資訊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 求與好奇,同時又不偏離中心主題,期能激勵遊客對所描述的 事物產生新的見解與熱忱。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International

1997 透過解說的方式,能促進人們對襲產的瞭解與欣賞,達到展現 與保護世界的自然與文化襲產的目的。

(23)

作者 年代 定義 Spanish

Association for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1997 讓人們能瞭解在休閒時間所造訪地點有關的自然、文化與歷史 襲產之意義的一種溝通方式。

Moscardo 1998

解說不只是陳列表面的根據或事實,解說也是一種引導與啟 發,他強調聽者吸收、消化多少資訊,而不著重於解說者說了 多少。

陳昭明 1983

將複雜的遊樂環境,尤其是將其重要的特性傳達給遊客的工 作,以激起聽眾對環境的「注意」、「瞭解」,除獲得新的感 受及新的愉快經驗之外,並由此產生對環境維護的熱誠,並獻 身於該項工作。

張長義 姜蘭虹 王 鑫

1985

將某特定區域內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特性經由各種媒體或活動方 式,傳達給某些特定對象之工作。目的在引起這些特定對象對 當地環境的關注與瞭解。經由欣賞與知性的瞭解,提升較高品 質的生活體驗,並經由新的感受與愉快的經驗產生對環境保育 的關懷,進而培養積極參與保育工作。

蔡惠民 1985 解說是一種公園管理的方法,溝通公園管理機關、公園資源與 公園遊客三者之間的媒介。

林文鎮 1987 協助民眾或遊客瞭解所見景象的服務行為,目的在給民眾獲得 新的瞭解,新的見識,啟發新的興趣、關注與愛心。

張明洵

林玥秀 1992 運用各種媒體傳達溝通的一種教育性活動,藉由許多媒介使訊 息傳遞者與接受者有所互動。

資料來源:吳忠宏,2002 整理各學者提出之生態解說意義,生態解說是聯繫環境與遊客之間的橋梁,解說 的服務範圍很廣泛,從對旅遊地區的物種生態及生態特性,到歷史的、人文的當地文 化;生態旅遊活動透過解說服務,可以讓遊客瞭解、學習旅遊地區之生態特有種、生 態特性及地區文化特性,並培養遊客對周遭事物的敏感性及提升知識,進而能欣賞與 保護我們的環境及尊重當地居民之感受。

(24)

二、生態旅遊與環境解說之關係

朱古力、吳定宏(2007)認為生態旅遊必頇有解說與導覽:健全的環境解說機制,

有助於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推廣生態旅遊活動時,妥善維護自然環境的完整性;生態 旅遊之解說員,不僅是連結遊客、環境、管理機關之橋梁,更負擔者保護當地資源、

維護地方利益與達成永續發展等多重責任,解說員可提昇遊客對生態旅遊點的知識與 感動,並提醒遊客注意遊憩行為對環境的衝擊;生態旅遊地點之解說員最好是當地居 民,可以藉此提供尌業機會、強化居民對其生活環境的認識及對其文化的認同,並可 與管理單位共同負起守望環境的責任。

生態旅遊白皮書中(2010)提到,生態旅遊以體驗、瞭解、欣賞與享受大自然為 重點,旅遊過程頇為遊客營造與環境互動的機會,除需對旅遊地區之自然及文化襲產 提供專業層級之介紹外,並應在行前及途中給予正確資訊,透過解說員的引導與環境 教育活動的融入,提供遊客不同層次與程度的知識、識覺、鑑賞及大自然體驗,期望 藉由解說服務與環境教育,啟發遊客對地方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尊重,鼓勵遊客與 當地居民建立環境倫理,提升環境保護的意識。

由上述可知,生態旅遊可透過解說服務,使居民、遊客及業者達到環境教育的目 的,並增進其環境倫理,保育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生態,使環境、經濟及社會能永續發 展(莊明憲,2007)。Beaumont(1998)利用三個理論界定生態旅遊的範疇,包括:

自然環境、生態永續性及環境教育或解說,詳見圖 2-1。

圖 2- 1 Beaumont 以三個理論來定義生態旅遊範疇

資料來源:施上栗,2009

(25)

三、生態旅遊解說訓練相關研究

國內對於生態解說之議題已投入許多心力進行研究,本研究於全國博碩士論文資 訊網查詢近年有關於生態解說之相關研究,研究主題可分為遊客對於解說滿意度、行 為改變及願付價格(方怡蓁,2004;陳智峰,2006;陳健宏,2008、Peake et al. 2009)、

解說員認知及態度(吳文誠,2006;江嘉慧,2007)及解說員訓練和制度之評估(洪 佩如,2005;莊明憲,2007;劉怡屏,2010)等方面,生態旅遊解說相關研究整理如 表 2-5 所示。

表 2- 5 生態旅遊解說相關研究整理表

作者 題目 相關論述

方怡蓁

(2004)

民眾參與解說活動 動機、滿意度與願 付價格之研究:以 荒野保護協會為例

1.民眾對於解說員解說態度最為重視,希望可以 透過解說服務增廣見聞,吸收知識。

2.在願付價格方面,民眾願意投資最多錢在協助 荒野協會整體發展,其次為保育自然環境。

3.部分民眾對於荒野協會之目的仍持有懷疑的態 度,可以藉由開闢網絡管道與民眾進行對談交 流。

洪佩如

(2005)

國家公園解說內容 評估之探討

建議國家公園以輔導的角度看評估,用解說員自 評及遊客評估解決評估障礙,並加強解說技巧的 訓練,以解決重要性解說內容不具遊客吸引力的 問題。

陳智峰

(2006)

遊客對付費制度生 態解說員特質偏好 與服務品質區隔之 研究

研究成果發展出「生態旅遊服務品質評量指標」,

將遊客對生態解說員特質分為「專業生態旅遊 型」、「求知體驗型」及「享受服務型」三類,

生態旅遊業者可以根據此三類型強化解說訓練。

吳文誠

(2006)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 館解說員對環境保 育認知與態度之探 討

研究結果發現,海生館解說員具有高度的環境敏 感度及正向積極的環境責任感與環境價值觀;但 在海岸環境保育認知層面中的海洋環境意識則需 要再加強。

江嘉慧

(2007)

海洋生態環境解說 之重要性與表現評 估─以澎湖水族館 為例

1.遊客對於解說員最重視的解說項目為:「海洋 知識」、「保育行動」及「愉快的參觀經驗」。

2.遊客希望澎湖水族館能有良好且獨特的解說服 務及解說項目。

莊明憲

(2007)

基隆地區生態旅遊 解說人員訓練課程 需求評估之初探

生態旅遊解說人員最好是由在地居民擔任,除執 行生態解說外,也能負起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責 任,為社區帶來正向發展。

(26)

作者 題目 相關論述

陳健宏

(2008)

遊 艇 解 說 服 務 品 質、滿意度與遊客 行 為 關 係 之研 究 -- 以日月潭國家風景 區為例

1.研究結果發現,遊客對於導覽解說內容重於解 說服務的態度。

2.解說後,遊客在消費行為上會依個人屬性不同 有顯著的差異。

3.研究顯示,遊艇導覽解說對於遊客對解說服務 重要性、服務品質滿意度與消費行為有正向關 係影響存在。

Sheila Peake, Peter Innes

and Pam Dyer

(2009)

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 factors influencing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ssages.

1.研究目的為調查遊客在接受解說後行為改變之 成效。

2.研究結果發現,解說後遊客行為改變有明顯正 向的成效。

3.研究顯示,對於遊客行為改變程度之影響為解 說人員解說之內容豐富性。

劉怡屏

(2010)

解說員管理制度現 況與解說員對認證 制度的態度初探

1.台灣地區有不同的解說組織及管理制度,但管 理制度幾乎大同小異。解說員的解說訓練,以 在職訓練為主,正規及職前的解說訓練較少;

解說服務經驗,多以解說導覽工作為主,缺乏 管理階層的服務工作經驗。

2.組織推動解說服務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專業 人才,沒有足夠的訓練講師及管理人才。

3.國內應增加培訓解說組織的管理階層人員,可 參考國外的解說員制度及專業技能指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經由上述相關研究整理發現,遊客會根據解說員講解的內容而使態度及行為有所 改變,故本研究認為解說員對生態環境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也是環境與遊客之間的橋 梁,因此如何培訓出好的生態導覽員是件很重的課題。因此本研究將利用訓練成效分 析針對海岸導覽人員培訓課程進行探討。

(27)

四、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成效評估相關作法

本研究根據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志工培訓調查之研究報告,針對生態 導覽培訓,從招募、培訓至評鑑與考核之作業流程,進行論述。

(一)招募與甄選

志工的招募管道可透過如招募簡章、大眾傳播媒體、學校或圖書館或 甚至登門拜訪方式進行。甄選方式,是以填寫申請表及面談為主要的方式。

黃俊源(2007)指出,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招訓程序,在公開招 募報名後,辦理志工面談,初步了解參加之動機、理念、言語表達能力等,

以篩選出預定之招訓員額,再提供基礎教育訓練課程。復於課程訓練結束 後接續實作評量與成果驗收,而後才正式加入解說志工行列。

(二)培訓與管理

一般而言,培訓大致可分為職前訓練與在職訓練兩種。職前訓練是使 新進志工熟悉及瞭解機關運作不可或缺的過程;在職訓練的意義在增進志 工的持續成長與保持工作的成長(Ilsley,1981)。

黃俊源(2007)指出特生中心的教育訓練課程可分基礎訓練與在職訓 練,每一期的志工於正式服勤之前均有職前基礎訓練及勤前測驗。先實習 完成後再參加實作評量與成果驗收。目的希望實習期間更能熟悉機關各項 相關業務、工作性質及日後解說的環境與內容,而且有機會接觸及觀摩更 多先期志工在館內解說的實際狀況與操作,增進解說實務的理解與學習。

(三)評鑑與考核

評鑑工作通常涉及兩個層面,一是人員的評量;二是計畫的評鑑。在 志工評鑑考核方面,評鑑與考核需要一套公帄、公開的評鑑考核標準,針 對志工服務時數、服務效率、服務態度等,進行工作表現與成效評量,且 評量標準需能滿足志工與單位之成長。

(28)

第三節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

訓練是提升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組織希望藉由人員素質的提升,繼而強 化其競爭力,因此,訓練必頇對組織績效有確實貢獻,才不至於浪費資源,故為證實 訓練的貢獻,則必頇經由評估的程序以釐清訓練的功能及成效(簡建忠,1994)。

本節之目的為整理訓練成效評估之內容及種類,分為訓練成效評估的定義與目的、

評估類型、評估模式種類及 Kirkpatrick 模式運用之相關研究等四個部分進行文獻回顧 探討。

一、訓練成效評估的定義與目的

訓練成效評估,是針對特定的訓練計畫,有系統的收集相關資料,加以分析且給 予合理的評價,以為修改、篩選或採用訓練計畫時,判斷決策的基礎(公務人力發展 中心,1999)。

(一)訓練成效評估的定義

許多學者曾給予訓練成效評估諸多定義,大多為針對特定訓練課程,

於課程結束後,利用資料收集,評量受訓者於課後的改變情形,以作為後 續訓練課程計畫等決策判斷基礎。有關各學者對於訓練成效評估的定義整 理如表 2-6 所示。

表 2- 6 訓練成效評估的定義整理表

學者 時間 定義

Tyler 1953 將學員的表現與行為目標相比較的過程,亦即評量受訓者改變 的情形。

Kelly 1958 可判斷一個人工作貢獻的價值、工作品質及數量、未來發展的 潛能以及為達成其所需要的幫助。

Stufflebeam 1966 是對教育訓練方案的確定、獲取以及提供資料,做為參考決策 的過程,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現狀。

Hamblin 1974 只訓練方案評估資料收集之過程,並分析歸納影響訓練之各種 因素,回桂至有關部門及人員。

Snyder Raber &

Farr

1980,

1983

由組織之觀點而言,訓練方案之評估為一組程序,藉由系統化 之設計,蒐集有關方案改變組織之過程與判斷之資料,使評估 的結果可以獲得組織在實施前、中、後所有相關行為資料。

(29)

學者 時間 定義

Tracy 1983 指一種系統的方法,用以評估方案的執行與目標的達成,協助 企業瞭解方案執行的偏差及可採行的補救措施。

戴帅農 1983

訓練評估式訓練過程中或訓練期滿,對於教學活動按照一定之 標準,做有系統的調查分析與檢討,以經濟效益之觀點,來判 斷訓練的價值與組織績效的衡量程序。

Goldstein 1986

教育訓練成效評估,即是針對特定特定的教育訓練計畫,系統 地蒐集資料,並給予適當的評價,作為篩選、採用或修改教育 訓練計畫等決策判斷的基礎。

Clegg 1987

訓練成效評估可以決定訓練是否值得,指出需改進的地方,檢 測目標達成的情形,決定訓練是否應該繼續存在,找出更好的 訓練方法並建立未來的訓練指導方針。

Worthen &

Sanders 1987

是有規則的判斷方案的品質、成效與價值,並對過程、產出、

目標與環境做一分析,並且藉著蒐集與分析資料提供決策有用 的資訊。

Phillips 1991 訓練成效評估是一種系統性的過程,用以決定方案的意義及價 值,且是用來對方案的未來情況做決策之用。

許宏明 1995

教育訓練評估是從訓練執行過程中到訓練結束之後,依據一定 標準,針對訓練內容、學員的反應、學習情形加以評量,並更 進一步比較是否達成訓練目標的動態過程。

林映儀 2002

教育訓練方案的評估是為了要確定學習的具體成效為何,並指 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將來的教育訓練方案得以獲得更好的效 果。

黃英忠、曾 國雄、黃同 圳、張火 燦、王秉鈞

2002

訓練成效評估是指組織未達成特定目的,針對目標訂定訓練計 畫,而在訓練計畫結束後,經由資料蒐集,評量受訓者的改變 情形,以作為篩選、採用或修改訓練計畫等決策判斷的基礎 洪榮昭 2002 訓練評估不僅要具可衡量性,在時間上更需要訓練實施緊密連

結,才能不斷修正訓練的方向。

林宜玄

蕭芳玲 2004

訓練評鑑是判別訓練方案是否有效的歷程,有些學者對訓練評 鑑採取系統化的觀點而作較詳細的詮釋,有些則以訓練的主要 功能詮釋,綜合言之,訓練評鑑主要在評量訓練方案的成效,

可以分別評量訓練方案對個人及對企業經營的貢獻。

資料來源:趙慧文,1999;劉淑芬,2006;黃薰誼、柯澍馨,2007;林思穎,2010。

(30)

(二)評估的目的

Philips(1983)認為教育訓練的評鑑的目的是為了判斷訓練是否達成目 標、訓練的成本效益比,並藉以檢視訓練程序、優缺點及適用性,判定訓 練參與者的受益情形,做為決策之參考。簡建忠(1994)也認為訓練評鑑 的目的主要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改善訓練程序與成效,二是作為訓練決 策採行、中止、或結束等之參考。

許駿煒(2000)指出,教育訓練成效評估的目的在於衡量訓練結果是 否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瞭解員工對教育訓練各方面的滿意度、學習情形與 實際應用在工作上的成效,並藉由評估的結果,對教育訓練的實施給予適 當的修正與改善。

由上述各學者提出之教育訓練評估之目的,整理出教育訓練評估旨在 提供未來訓練課程規劃時的考量、確定訓練的成效、蒐集訓練後的結果以 及提供明確的訓練報告。

二、訓練評估的類型

訓練評鑑之類型,一般可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兩大類(何俐安,2006)。

吳秉恩(1984)指出:形成性評鑑所產生的資訊,是在教育訓練發展過程中立即取得 以協助改善培訓方案之品質,旨在提供負責培訓方案人員之參考;總結性評鑑則在於 培訓方案結束後才開始進行,其提供之評估資料,旨在提供決策者之參考。關於形成 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之整理如下(何俐安,2006):

(一)形成性評估

形成性評估亦稱為過程評估,它的評估項目包含:訓練課程是否反應 需求?訓練時數及時間是否適當?參訓學員的反應為何?受訓學員的成績 如何?此一評估類型適用於訓練需求分析至訓練實施階段,主要探討各階 段施行細節及其成果(如學習目標、教材、教法)是否有缺失。

(31)

(二)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亦稱為成果評估,它的評估項目包含:參訓學員的行為改 變是否符合訓練目標?組織工作績效(包含產量增加、失誤率降低、員工 流動率減少、成本降低等)為何?此一評估類型適用於學習活動結束之後,

主要衡量訓練課程的成果、效率、價值或貢獻。依據評估的重點,又可將 總結性評估分成下列三類:結果評估、證實評估、終極評估(簡建忠,1994)。

三、評估模式種類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種類眾多,如綜合形成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有 J.C.Galvin(1983)

提出 CIPP 模式、Brinkerhoff(1988)提出 Brinkerhoff 模式及 Bushnell(1990)提出 的 IPO 模式等;而以總結性評估為主的則是 Kirkpatrick(1987)提出的 Kirkpatrick 四層次評估模式(林竹楠,1994),訓練成效評估模式整理如表 2-7 所示。

表 2- 7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整理表

評估模式 評估之準則或構面

CIPP (J.C.Galvin, 1983)

1.背景(context) 3.過程(process)

2.投入(input) 4.成果(product)

Brinkerhoff(1988)

1.目標設立(goal setting) 2.方案設計(program design)

3.方案實施(program implementation) 4.立即的結果(immediate outcome)

5.結果的應用(intermediate or usage outcome) 6.效應與價值 (impacts and worth)

IPO(Bushnell,1990) 1.投入(input) 2.過程(process) 3.產出(output) Kirkpatrick(1987) 1.反應(reaction)

3.行為(behavior)

2.學習(learning) 4.結果(result)

資料來源:林竹楠,1994。

(一)CIPP 模式

CIPP 評估模式是 Galvin 於 1983 所提出,強調系統性改進以便利決策 的一種模式,此模式適用於組織、機構、方案乃至個人,其模式中有四個 評估步驟包括背景(context)、投入(input)、過程(process)及成果(protuct),四 個評估步驟分別描述如下(何俐安,2006):

(32)

1. 背景評估

為最基本的評鑑,其目的在於協助選定訓練的目標、確認訓練需求

(如:分析組織、人員、工作任務)之後,依據訓練需求與實際狀況的 差距,找出沒有達到的訓練需求,進而提供改善方針,重新擬定訓練目 標。

2.投入評估

針對訓練計畫或是方案做分析,透過審查可運用的訓練資源(如:

設備、人力、物力、經費預算、講師專業等),其目的為確定如何運用適 當資源以達訓練目標。

3.過程評估

從訓練的實施至完成,定期的回饋負責實行訓練計畫與程序的單位。

其主要目的有三項:(1)使評估者瞭解計劃實施進度和資源運用的情況;

(2)提供內容修正指引;(3)提供計畫質性的紀錄,便於成果評估時的參 考。

4.成果評估

著重在判定訓練成果是否有達到預期目標,運用前三個向度(情境、

投入、過程)來合理說明成果的價值和意義,其主要目的為提供未來訓 練方案是否要繼續實行,或是調整、修正和中止訓練方案時的參考。

(二)Brinkerhoff 六階段評估模式

Brinkerhoff (1998)認為所有訓練課程必頇要以有效率的方式產生學 習上的變化,因此設計訓練方案時的每個關鍵決策階段,會形成一個訓練 發展的決策循環,此循環分為六個階段,除了必頇了解各階段的工作外,

尚 需 注 意 各 階 段 的 銜 接 與 配 合 , 才 能 構 成 一 合 乎 邏 輯 的 評 估 模 式 。 Brinkerhoff 六階段評估模式之說明如下(何俐安,2006):

1.訂定需求

為了解訓練方案的需求、問題及機會,提供決定是否應繼續實施訓 練方案或是該修正的地方。

2.方案設計

主要在於評量訓練方案的內容是否可行,藉此決定訓練方案的設計

(33)

能否發展至實施階段。

3.方案實施

完成前兩個階段之後,繼續檢視方案進行的流程,以得知方案是否 可如預期般進行,同時預測可能產生的問題。

4.立即的結果

檢視受訓者是否透過訓練方案,獲得預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5. 結果的應用

主要為探討受訓者是否將所學的新知識、技能應用於日常工作中,

即為評量訓練遷移的狀況。

6. 效應與價值

確認訓練方案是否能產生效益與價值,包括訓練之後是否產生影響、

滿足需求,再與訓練成本做比較,以決定方案的終止、繼續、縮減或擴 張。

(三)IPO 模式

Bushnell(1990)認為訓練績效評估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其中包括七個 環節(E1 至 E7)可以進行訓練評估(詳圖 2-2),進而提出三階段訓練模式:

投入、過程及產出,說明如下(何俐安,2006):

1.投入階段

主要用來評估何種因素會影響到訓練成果,是一種系統績效指標

(System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 SPI),例如受訓者的條件、能力、

人格特質、講師經驗、教材內容、環境設費及經費等。

2.過程階段

「過程」是一種能增加價值的活動,評估者頇確定目標、發展績效、

選擇策略、評估訓練教材並進行規劃、設計發展與實施,

3.產出階段

透過教育訓練,短期內可使受訓者獲得知識、技能並改善工作績效,

了解受訓者的反應、訓練所獲得之知識技能及回到工作後的績效改善,

這些資訊同時為過程階段的回饋,產出的是訓練所帶來的短期效益。

(34)

圖 2- 2 IPO 模式

資料來源:何俐安,2006

(四)Kirkpatrick 模式

Kirkpatrick(1987)模式是屬於總結式評估模式,主要是衡量訓練課程 的效果,適用於課程結束之後,其評估層次依次分為反應、學習、行為及 結果的四個層次,每一個層級均有其議題及評估項目,分別說明如下(林 竹楠,2004;何俐安,2006;吳佳倫,2008):

1.反應層次(Reaction level)

此層次主要是針對訓練方案,意指訓練實施的整體課程之滿意度,

例如方案內容、課程教材、環境設備及行政支援等,對受訓者進行滿意 度調查。此一層次的評估方式有問卷調查、與受訓者面談、觀察方式及 綜合座談,通常調查會在課程結束時或結束後一段時間以受訓者為對象 進行滿意度評估。

2.學習層次(Learning level)

指結訓後對於受訓者再參加期間知識與技能的瞭解與吸收程度,以 評估課程本身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有效性指評 估課程計畫達成目標的程度,效率則為投入與產出間的關聯,並進一步 地瞭解受訓者是否達成預期目標所要求之知識與技能水準。評估方式有 參訓前測驗、參訓後測驗之比較、技能測驗、問卷調查、模擬練習及座 談會。

(35)

3.行為層次(Behavior level)

只要在測驗受訓者在結訓後行為改變的程度,其重點為結訓後受訓 者可否將其所學轉移到實際工作場所,由其強調工作行為方面的改變。

評估方式多以問卷調查、個人與組織之績效、成本、目標達成率相較、

實驗比較法和觀察法。

4.結果層次(Result level)

以經濟效率觀點出發,分析訓練成果對組織績效之改善與貢獻程度,

可定義為受訓者在結訓後因行為改變所創造出的價值,通常採用的評估 方式有前後比較法、實驗比較法、實際比較法、帄均比較法、觀察法及 問卷調查等。

本研究將 Kirkpatrick 模式中各層次的實施指引原則,整理如表 2-8。

表 2- 8 Kirkpatrick 四層次評估模式指引

層次 概要 實施指引/原則

反應

有關受訓者對訓練學程各層 面(主題、講師、時程等)的 感覺如何的評量,基本上是受 訓者滿意度的評量。

1.確定你(妳)要查出什麼。

2.設計可做量化反應的表件。

3.問卷應有開放部分,鼓勵寫出個人意見。

4.適切的溝通反應。

學習

有關受訓者從訓練中習得知 識、改善技能或改變態度的評 量,以檢視訓練本身的效果與 效率。

1.測量方式和標準程序應盡可能保持客觀與 公帄。

2.量化測量結果,以利進一步分析。

3.儘可能使每位參與者接受測量,以免造成過 度偏差。

4.評鑑訓練前後的知識、技能或態度,以掌握 實際的學習效果。

5.如果可行,採用控制組(未參與者)對照。

6.運用評鑑結果以採取適切行動。

行為

有關受訓者因訓練而改變工 作岡位行為之程度的評量,常 指訓練的遷移。

1.有系統而客觀的評量參與者訓練前後的表 現。

2.工作表現的評量應儘量涵蓋參與者本身、上 司、下屬、同事與其他熟悉其工作之人。

3.如果可行,採用控制組(未參與者)對照。

4.選取適當樣本數。

5.重複進行適切次數的評鑑。

6.應用統計分析以比較、判別參與者工作前後 的顯著差異。

(36)

層次 概要 實施指引/原則

結果

有關因訓練而發生之最後結 果(含銷售量增加、產能提 高、利潤增大、成本降低、員 工離退率趨緩和品質改善)的 評量。

1.如果可行,採用控制組(未參與者)對照。

2.檢視與訓練目標相關的資料。

3.容許達成結果的足夠時間。

4.如果可行,評量訓練前後的情形。

5.應用問卷、量表或深入訪談訓練參與者、其 上司、下屬、同事等有關參與者的工作績效。

6.檢視及比較參與者工作單位,甚至於整體組 織的營運狀況。

7.重複進行適切次數的評鑑。

資料來源:簡建忠,1994;李隆盛,2000,本研究整理 林竹楠(2004)整理 Newstorm(1978)根據 Kirkpatrick 訓練評估模式,

更具體指出有關此模式的四個重要假設:

1. 訓練的評估有四個不同的準則,分別是:反應、學習、行為及結果。

2. 這四個準則的排列順序,是依據從訓練的評估所獲得的資訊價值的增加 順序被排列的(換言之,從行為層次或結果層次所獲得的資訊是較有價 值的)。

3. 反應層次是最常採用的,因為此層次的評估是教容易執行所以被廣為採 用。

4. 這四個準則之間存在著次序性的交互關係。

假如受訓者的反應是正面的,學習的可能較多;而當學習較多時,他 們可能會改變行為;在他們行為有所改變後,通常是績效將改善的指標。

各層次間具有相對的因果關係,必頇藉由反應層次、學行層次的評估,再 進行到行為層次。評估的第二層次也較第一層次困難,所需耗費的時間較 長,但相對的也較具有價值。各個層次之特性高低如表 2-9 所示,箭頭方向 代表特性越高。

表 2- 9 Kirkpatrick 四層次之特性

評估層次 評估價值 使用頻率 調查困難度

反應層次 學習層次 行為層次 結果層次

最低

最高

最頻繁

最少

最容易

最困難 資料來源:林竹楠,2004

(37)

(五)評估模式之比較

上述所介紹之四種評估模式,經由本研究整理、分析與比較,可得出 以下幾點:

1. CIPP 模式與 Kirkpatrick 四階層模式大體相似,評鑑模式之過程為情境- 投入-過程-成果,唯一較明顯差異為 CIPP 有留意到訓練過程的評鑑,並 且兼顧到訓練前、中、後整個過程,所以其資源消耗也更大。

2. Brinkerhoff 模式與其他模式不同在於 Brinkerhoff 模式將訓練過程的前 兩個步驟,需求評估及方案設計評估納入評鑑階段當中,再進行後面的 階段,其階層評估理念與 Kirkpatrick 模式的學習、行為、結果概念相同,

故其相對所需評估時間也較長。

3. IPO 模式與 CIPP 模式相似,都主張系統化的評鑑流程,但 IPO 模式並 沒有考慮到情境的層面,因此相較之下缺乏背景級組之現況的評估。

4. Kirkpatrick 評估模式可以明顯看出訓練與評鑑之間的關係,且條例分明,

評鑑層級先從訓練感受的反應層級開始,再依次為學習、行為及結果,

可依序得出在各階段中所需之成果,但缺點是結果層級在評估上所需時 間較長,執行上也較為困難,不容易得出正確可信之結果。

根據上述本研究整理之各模式之優缺點,並參考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確立本研究之評估模式為 Kirkpatrick 評估模式,詳見表 2-10 所示:

表 2- 10 評估模式優缺點比較表

評估模式 優點 缺點 備註

CIPP 模式

在訓練過程作一系統化的 評估,兼顧訓練前、中、後 整個過程。

資源耗費大。

Brinkerhoff 模式

包含訓練前之需求評估及

方案設計評估。 評估過程時間較久。

IPO 模式 主張系統化的評估流程。 未考慮到情境的層面,缺乏 背景以及組織現狀的評估。

Kirkpatrick 四階層模式

Kirkpatrick 模 式 條 理 分 明、層次景然,為最多人使 用的訓練成效評估(可經由 相關研究證實)。

結果層次在評估上所需時 間較長,執行上也較為困 難,不容易得出正確可信之 結果。

本研究所使 用之評估模 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8)

結果層次是四個層次中最難評估的,受訓者的成效表現無法明確的界 定,且不易執行,原因包括:1.不容易明確定義特殊訓練之成效為何;2.不 容易確定測量成效的項目與標準為何;3.難以確定成效產生的時間,或時間 過長失去其意義與重要性;4.無法明確釐清訓練的成效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關 係,及交互影響的程度(Kirkpatrick, 1975;Kirkpatrick, 1987)。

由於上述的困擾,連 Kirkpatrick 本人都建議只要測量到「行為」層級 尌可以了,故根據時間上的因素的考量,本研究僅針對反應、學習、行為 三層次進行探討。

四、Kirkpatrick 模式運用之相關研究

在以上評估模式分析中,本研究確立 Kirkpatrick 模式為本研究之評估模式。

Kirkpatrick 模式條理分明、層次景然,深受推崇,不論學術或是實務界均認為其所提 出訓練成果的層級模式為評估訓練成效的最佳模式,最多人採用(林麗惠,2005)。

被廣為採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其最早針對訓練成效評估提出一套完整的評估模式。

2. 運用上具成效評估者所期望之清晰、簡單、完整、易執行等特色。

3. 已有眾多研究者(許駿煒,2000;陳思均,2001;陳明陽,2001;趙惠文,2002;

林竹楠,2004;劉淑芬,2006;黃薰誼、柯澍馨,2007;吳佳倫,2008;林思 穎,2010)採用 Kirkpatrick 模式為評估模式進行實證應用,相關論文整理表如 表 2-10。

4. 大型企業,如摩托羅拉、台積電、台灣松下、台灣應材及中鋼等公司,亦採用 Kirkpatrick 模式進行員工訓練成效(林竹楠,2004)。

表 2- 11 Kirkpatrick 模式運用之相關研究

作者 題目 應用/評估構面及變項 分析結果/探討內容

許駿煒

(2000)

高 科 技 產 業 員 工 教 育 訓 練 成 效 評 估 之 個 案 研究

反應:課程、教材、講師、

場所。

學習:專業技術、一般管 理、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 的吸收及增進。

行為:上述能力實際應用 程度。

1.個人特性會影響教育訓 練成效。

2.反應、學習、行為三者有 顯著正向相關。

(39)

作者 題目 應用/評估構面及變項 分析結果/探討內容

陳思均

(2001)

地 方 公 務 員 訓 練 成 效 評 估 之 研究

反應:內容、講師、設備、

教材。

學習:對知識、態度、技 能之瞭解及吸收。

行為:是否將學習移轉至 工作執行上。

1.反應層次與學習層次及 學習層次與行為層次皆 有正向關係。

2.學習層次與行為層次呈 現較強的關係。

陳明陽

(2001)

台 電 公 司 核 能 在 職 訓 練 評 估 之研 究 -以林口 核 能 訓 練 中 心 為例

反應:課程安排、訓練方 法、教材、人數、師資、

場所及設備。

學習:知識及態度增進、

符合目標、本身努力。

行為:工作改善、受訓知 識運用、工作效率、工作 滿意度。

1.人口統計變項對三層次 接或多或少有所差異。

2.員工受訓後對現任工作 很有幫助。

3.受訓之專業知識可被運 用的程度很明顯。

趙惠文

(2002)

團 隊 建 立 訓 練 成效之評估

反應:師資、授課方式、

課程設計、時間安排、設 備。

學習:受訓內容的了解和 吸收程度。

行為:分工與合作、溝通、

領導、問題解決與決策的 行為改變。

1.反應層次與學習層次呈 現正向關係。

2.學習及行為層次之正向 關係並沒有得到驗證。

林竹楠

(2004)

生 態 解 說 員 參 與 解 說 訓 練 成 效 認 知 評 估 之 研究

反應:課程設計、師資。

學習:解說服務能力、知 識內化能力。

行為:工作效能發揮、工 作態度轉變。

1.課程滿意度不高。

2.訓練後在學習才能上有 收穫。

3.訓練所學在實際工作應 用上有成效。

4.課程滿意度對個人才能 有正向影響,進而對實際 工作應用有間接影響。

劉淑芬

(2006)

企 業 教 育 訓 練 評 鑑 方 法 應 用

之 研 究

-Kirkpatrick 四 層 次 模 式 理 論 分析的觀點

反應:師資、教材、授課 內容、行政支援及設備、

時程安排

學習:知識、技能、態度。

行為:評估自己、同事、

上司、部屬。

結果:生產力、產品品質、

服務品質、銷售額、利潤、

成本、投資報酬率。

1.企業對四個層次評鑑的 重要性認知都很高。

2.企業對四層次評鑑困難 度認知與四層次的應用 程度有顯著負相關。

3.企業屬性中僅「有無專責 訓練單位」對反應及學習 層次的整體應用比例有 顯著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Feedback from the establishment survey on business environment, manpower requirement and training needs in respect of establishments primarily engaged in the provision of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