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學童減碳行為之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Achievement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in Carbon Reduction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系 所 別: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921019 黃 琪 玲 指導教授:鄧 肖 琳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2)

摘要 

本研究針對與全球暖化、節能減碳有關的主題,設計適合國小三年級學生的教 學課程,以彰化縣某國小三年級66 名學生(男生 33 位、女生 33 位)為研究對象,實 施教學,以介入之過程與成效說明本研究模式之適切性,並希望透過減碳教育介入 效果的追蹤研究,以提出節能減碳之行為教育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在以減碳信念模式進行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學童經教學後,其知 識得分略高於對照組,顯示本研究的全球暖化及節能減碳課程有助於增加實驗組學 童的減碳知識,但在減碳信念模式各構面、自我效能及減碳行為可能性,實驗組得 分雖略高於對照組,但未達顯著差異,可知知識在短時間較易顯現,而態度及行為 則需長期觀察。另外,不論是在前測或教育介入後之後測、後後測,均顯示「自我 效能」對減碳行為可能性均具有顯著性影響,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是行為改變最 重要的條件,高自我效能者其行為動機較強。

關鍵詞:自我效能,教育介入成效,減碳信念模式。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the topics of the global warming,energy-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design the curricula which are appropriate for the 3rd grader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66 students (male 33, female 33), who are 3th graders in a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the resercher is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the intervention showed fitness of the this research model, hope the penetration reduces the carbo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effect the tracing research, proposed behavior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the curricula of the global warming, energy-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of this research are beneficial for increasing knowledge of reduce the carb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but in the level of reducing the carbon belief model, the self-efficienc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duces the carbon behavior, the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ut has not reach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t indicates that the knowledge appear easily in the short time, but the manner and the behavior need for long-term observation. In addition, no matter what the pasttest,past pasttest after pretest or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all demonstrated “the self-efficiency” to the possibility of reduces the carbon behavior yiel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other words, “the self- efficien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of behavior changes , the one with high self- efficiency who has strong behavior motivation.

Keywords: Self-efficacy, effect of education intervention, Low-Carbon Belief Model.

(4)

誌謝辭

胡適大師曾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在歷經這一年餘「三更燈火、五更 雞」的讀書歲月中,終於到論文收尾的日子了。

回首這段時光,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鄧肖琳老師,沒有鄧老師這一年悉心的 指導,就不會有這篇論文的完竣。從起初論文的方向建言、以至於架構研析、問卷 統計的分析,無不適時的指正錯誤之處;不僅在論文方面,甚至在為人處事方面,

均給予我相當多的啟示,充分表現出經師、人師的風範,對於鄧老師的感激之情,

溢於言表。感謝李開偉教授、醒吾科大的陳慶忠教授於論文口試時,對於這篇論文 的細心斧正與建議,使本論文能更為週延;感謝穆容、佳芳、睿之、依玲、雅萍、

彥菁,在這一年中給予我的協助,有你們真好!

身為在職生,肩負工作、功課及家庭三方面的壓力負荷,沒有長官、家人的鼓 勵、支持與體諒,單憑個人的努力是無法兼顧得宜的,感謝梁敬禮校長、徐福成校 長、鹿港國小的所有主任及諸位同仁給我的支持及幫助;感謝三年丙班、丁班可愛 的學生及家長們,幫我完成資料之收集;感謝雅儒、玉玲、琪雅等學伴的陪伴,讓 我在研讀研究所的這一年中不覺孤單。

感謝一路辛苦支持我、疼愛我的公公、婆婆、爸爸、媽媽、弟弟其亮、世斌、

妹妹敏芬及我的外子傑民,在我進修期間對家庭的付出,可愛的孩子們緯辰、峻霖、

宗泰的獨立、懂事,讓我免於後顧之憂,能全心全意的忙於學業並順利論文。

進修的這兩年來,就如陳之藩先生所說的:「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就「感謝天」吧!

黃琪玲 謹致 2011.07  

(5)

目 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辭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減碳相關概念及影響 ... 7

第二節 減碳信念模式之理論基礎 ... 16

第三節 減碳教育介入策略之相關研究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2

第五節 教育介入內涵 ...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3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0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 40

第二節 減碳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減碳知識、減碳信念模式之相關分析 ... 47

(6)

第三節 減碳教育介入對實驗組後後測之相關分析 ... 51

第四節 減碳教育介入後之立即效果 ... 53

第五節 減碳行為與相關因素的關係 ... 55

第六節 學生對減碳介入課程的評價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6

參考文獻 ... 78

附錄A ... 90

附錄B ... 96

(7)

表目錄

表1 溫室氣體比較表 ... 9

表2 台灣與全球之地表平均溫度增加值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較 ... 12

表3 氣候變化重要會議大事紀 ... 12

表4 世界各國對抗全球暖化的主要行動 ... 16

表5 應用健康信念研究與健康相關之研究主題 ... 20

表6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進行教育介入之研究主題 ... 22

表7 國內外有關減碳知識與行為的研究整理表 ... 27

表8 康軒、南一、翰林版環境議題所屬次概念出現次數及所佔百分比表 ... 30

表9 實驗研究設計 ... 32

表10 減碳課程介入摘要表 ... 36

表11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統計方法 ... 38

表12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描述 ... 41

表13 研究樣本節能減碳資訊來源次數分配表 ... 41

表14 研究樣本家庭從事與節能減碳有關行為次數分配表 ... 42

表15 學童前測減碳知識得分狀況分配表 ... 44

表16 學童減碳信念得分狀況表 ... 45

表17 學童自我效能得分狀況分配表 ... 46

表18 學童減碳行為可能性得分狀況分配表 ... 47

表19 學童後測減碳知識得分狀況分配表 ... 48

表20 學童後測減碳信念得分狀況表 ... 49

表21 學童後測自我效能得分狀況表 ... 50

表22 學童減碳行為可能性後測得分狀況分配表 ... 51

表23 學童後後測減碳知識得分狀況分配表 ... 52

表24 實驗組學童後後測減碳信念得分狀況分配表 ... 52

(8)

表25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依變項前後測之差異比較表 ... 55

表26 自覺環境暖化威脅性度量表 KMO 與 Bartlett’s 球形檢定 ... 57

表27 自覺環境暖化威脅性因素分析表 ... 57

表28 自覺環境暖化嚴重性度量表 KMO 與 Bartlett’s 球形檢定 ... 58

表29 自覺環境暖化嚴重性因素分析表 ... 58

表30 自覺減碳行為利益性度量表 KMO 與 Bartlett’s 球形檢定 ... 59

表31 自覺減碳行為利益性因素分析表 ... 60

表32 自覺減碳行為障礙性度量表 KMO 與 Bartlett’s 球形檢定 ... 60

表33 自覺減碳行為障礙性因素分析表 ... 61

表34 實驗組、對照組學童(n = 66)前測各變項之相關分析表 ... 63

表35 迴歸模式之貢獻診斷摘錄表 ... 64

表36 前測研究對象之減碳行為可能性與相關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摘錄表 ... 65

表37 研究對象(n = 66)後測各變項之相關分析表 ... 67

表38 迴歸模式之貢獻診斷摘錄表 ... 68

表39 後測研究對象之減碳行為可能性與相關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摘錄表 ... 69

表40 研究對象(n = 33)後後測各變項之相關分析表 ... 71

表41 迴歸模式之貢獻診斷摘錄表 ... 72

表42 後後測研究對象之減碳行為可能性與相關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摘錄表 ... 73

表43 教育介入之成效評價 ... 74  

(9)

圖目錄

圖1 減碳信念模式 ... 5

圖2 溫室效應作用圖 ... 9

圖3 大氣中主要溫室效應氣體的濃度變化 ... 10

圖4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自西元 1000 年到 2000 年的變化情形 ... 10

圖5 海洋-大氣全球模式較持平的增暖預測 ... 11

圖6 百年來台灣年平均溫度距平變化圖 ... 11

圖7 Rosenstock 提出之健康信念模式架構 ... 19

圖8 Ogden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原理 ... 19

圖9 研究流程圖 ... 31

圖10 節能減碳教育介入之課程架構 ... 36

 

(10)

第一章 緒論

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科技進步,自18世紀工業革命後突飛猛進,但也因為如此,

人們對於石油、煤等石化燃料需求與日劇增,在人類毫無止盡的對地球予取予求之 時,殊不知地球環境正因此遭受極大的破壞。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簡稱IPCC)2007年的分析報告指出,因溫 室效應的存在,地表一直維持在溫度攝氏15度左右,但在過去100年 (1906-2005) 間,地表平均溫度已增加攝氏0.74度左右,專家們更是推測,若人類仍不改善其肆 無忌憚的開發行為,到了2100年時,地表均溫將上升攝氏1度至6度,人類將面臨南 北極冰山融化導致海水倒灌等浩劫,於是節能減碳議題再度受到全球關注。

欲解決環境問題,根本上應從教育著手,從小學,甚至從小學以前就應開始實 施環境教育。過往雖有少數學者關注減碳行為議題,但多僅於行為之前因後果之關 聯的建立或說明,至今未有將減碳信念或減碳行為與教育介入相互整合之實證研 究。故本研究旨在模塑健康信念模式於減碳行為中,嘗試發展減碳信念模式,除了 理解減碳認知與行為之關連,並具體實施於國小學童,以介入之過程與成效說明本 研究模式之適切性,希望教育介入追蹤研究,提出節能減碳之行為教育的建議。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

一、台灣異常氣候

2008 年 9 月辛樂克颱風造成土石流重創中台灣,南投廬山溫泉區有多家溫泉飯 店地基遭掏空或淹水;2009 年 8 月莫拉克颱風夾帶驚人的瞬間暴雨直撲台灣,『滾 滾黃泥夾雜大量土石,從山區傾洩而下,房屋及路面一瞬間被沖毀,高雄縣甲仙鄉 小林村因而慘遭滅村』的這一幕一再的被播放著,其慘狀撼動著所有國人的內心,

然而就在傷痛尚未被遺忘時,2010 年 9 月,凡納比颱風夾帶大雨灌進南台灣,其淹 水紀錄,甚過於51 年前的 87 水災;2010 年 10 月中颱梅姬重創北台灣,造成蘇花 公路多處坍方,來台觀光的陸客及台胞多人死亡。

(11)

二、全球異常氣候

氣候之異常並不只出現在台灣,在全球隨處可見。2007 年 6 月,南亞熱浪擊襲,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乾旱氣候,使兩國氣溫急速飆升,熱死數十人。

2009 年中國各地也出現大雷雨等異常氣候現象,其中,重慶的某一個夜晚,更 發生一萬一千四百多次的閃電;2010 年 6 月,中國南暴雨北酷熱,多日飽受洪澇之 苦的東南沿海一帶,災情極為慘重,華北等地則飽受高溫之苦。

2009 年 11 月,澳洲遇上近 70 年來規模最大、最嚴重的沙塵暴;2010 年 9 月,

澳洲中部海岸、杭特和雪梨部分地區連續幾天遭受洪水侵襲,造成多人死亡。

2009 年 2 月,當全球各地遇水成災時,美國卻面臨近百年來,最嚴重的世紀旱 災;除了山區和西部沙漠以外,一向與乾旱無緣的東南部,也不見天降甘霖;2011 年2 月,暴風雪冰封美國 30 州,公路、機場關閉,交通嚴重癱瘓,一億人壟罩在酷 寒天氣中苦不堪言。

2010 年,地震、乾旱、熱浪、洪水、暴風雪、土石流、火山爆發和超級颱風等 自然災害造成至少25 萬人喪生,是十多年來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當年 死於自然災害的人數甚至比過去四十年死於恐怖襲擊的人數總和還要多(美聯社華 盛頓2010/12/20)。

由上述事實證明氣候變遷已是進行式,而全球暖化則是造成全球氣候遽變的真 正罪魁禍首(林家吟,2010),於是「節能減碳」成為當前國際間重要核心議題之一,

(Chedid, 2005; Yucel, 2007)。美國前副總統Gore (2006)也在〈An Inconvenient Truth〉

(不願面對的真相) 中指出,全球暖化已是地球當前的緊急危機。在國際間,聯合國 針對全球氣候變遷成立了氣候變遷政府間委員會(IPCC);聯合國代表大會(UN General Assembly)則於1990年採納上述專家委員會(IPCC)的建議,成立了「政府間 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協商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on Committee for a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1992年正式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 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1997

(12)

年12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於日本京都召開,會中通 過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環保公約─京都議定書,該會是人類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管 制各國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工業技術研究院,2004;林子倫,2008;IPCC, 2009; UNFCCC, 2009)。

國際地球日組織Earthday Network 從 2006 至 2008 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為「氣 候變遷」,2009-2010 年的地球日主題則為「GREEN GENERATION (綠色世代)」,

籲請各個年齡層不分男女老少職業種族,一起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列。因應此主題,

德國實施汽車共乘,英國實施環保車免稅制,義大利則以替代能源作為垃圾車的燃 料,澳洲則提倡每年至少種樹 1000 棵以提高城市的減碳能力(葉欣誠,2006;翁鳳 英,2007)。

近年來,我國政府也把「節能減碳」列為重要政策之一(臺灣師範大學,2008b;

經濟部,2005a;經濟部,2005b)如 2007 年高雄市公車處率先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推動種植能源作物,產製生質柴油,添加生質柴油的高雄市「綠色公車」正式上 路;臺北縣政府自2009 年 5 月開設了第一家「臺北縣減碳診所」,為所有縣民提供 減碳諮詢服務。在教育政策方面:1995 年 10 月,教育部與經濟部公布「加強國民 中小學能源教育實施辦法」,強調國民中小學能源教育及學生能源素養之培養(田振 榮,1997;教育部環保小組,2008;經濟部,2008);2002 年經濟部與教育部聯合 公布「加強中小學推動能源教育實施計畫」,臺灣師範大學亦成立能源教育推動小 組(臺灣師範大學,2008a;經濟部能源局,2006;蔡勳雄,2008)。由此可知,我國 與世界各國均相當重視「節能減碳」的重要性。

1980 年代之後,國內許多學者致力於台灣地區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 為之研究,例如:余興全(1984)、黃政傑(1988)、石明卿(1990)、巫偉鈴(1990)、黃 乾全(1990、1998)、王懋雯(1991、1997)、陳是瑩與曾怡禎(1991)、傅木龍(1991)、

靳知勤(1994)、鄭東昇(1994)、張子超(1995)、簡秀如(1995)、林明瑞(1996)、洪俐玲 (1999)、陳秋澕(1999)、蘇宏仁(1999)、宋建奇(2000)、葉一萱(2000)、謝佩靜(2000)、

(13)

蔡宜霖(2001)、沈廣城(2002)、徐國森(2002)、張家儒(2003)、歐莓芋(2004)、李金發 (2005)、黃妙珠(2006)、林淑慧(2006)、李偲華(2007)、林齊誠(2008)、胡慕昀(2009)、

林家吟(2009)、林美如(2009);關心環境教育的學者專家,對於是否需要在小學時期 就培養兒童的環境知能、技能與創造力雖有不同看法,但對於環境教育應從小學,

甚至從小學以前就開始實施的看法卻是一致的(王佩蓮,1995)。黃政傑於 1988 年更 進一步指出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受教師的影響較其他階段學生明顯,即受教育階段 年齡愈小,學校教育愈重要(黃政傑,1988)。故研究者希望透過教育,讓學童能從 小就關懷環境議題,建立環境保護的正確觀念及環保行為的養成,進而影響家人,

遏止環境的持續惡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Becker 等提出的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s Model)是說明一個人對某種疾病 的罹患性、嚴重性認知,及採取預防此疾病的健康行為時的有效性及障礙性認知,

會影響行為是否出現。許多研究均指出,健康信念模式是最能有效預測及解釋個人 的健康行為(Rosenstock, 1974)。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源自於 Bandura 社會學習 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重要觀念之一(Bandura, 1986)。此種信念是個人對於自 己從事某項任務或行為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於工作或行為可達到某種程度的主觀 評價。因其預測力極佳,故近年來已被國內外學者成功廣泛應用於許多健康行為的 領域上(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目前在國內有不少針對環境教育的研究 多從節能著手,因目前尚無具體或完整之減碳行為相關模式的提出,過去雖亦有學 者關注減碳行為議題,但多僅於行為之前因後果之關聯建立或說明,但至今未有將 減碳信念或減碳行為與教育介入相互整合之實證研究。故本研究旨在:模塑健康信 念模式於減碳行為中,嘗試發展減碳信念模式,進一步理解減碳認知與行為之關連,

並具體實施於國小學童,以教育介入之過程與成效說明本研究模式之適切性,並希 望透過減碳教育介入效果的追蹤研究,以提出節能減碳之行為教育的建議。

(14)

1 減碳信念模式  

研究目的有以下幾項:

1.了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減碳資訊來源、家中現已從事減碳行為之分布情形。

2.了解研究對象在教育介入前之減碳知識、自覺環境暖化的威脅與嚴重性、自覺減 碳利益性與障礙性、自我效能、減碳行為可能性的分布情形。

3.了解研究對象在教育介入後之減碳知識、自覺環境暖化的威脅與嚴重性、自覺減 碳利益性與障礙性、自我效能、減碳行為可能性的分布情形。

4.了解實驗組在教育介入後的減碳知識、自覺環境暖化的威脅與嚴重性、自覺減碳 利益性與障礙性、自我效能、減碳行為可能性的分布情形。

5.探討影響研究對象減碳行為可能性之重要變數。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1.研究對象的性別、家庭結構、節能減碳資訊來源與日常最常從事減碳行為等之分 布情形?

2.在前測基準資料中,研究對象之減碳知識、自覺環境暖化的威脅性與嚴重性、減 碳行為的自覺利益與障礙、自我效能、減碳行為可能性等的分布情形為何?

3.在前測基準資料中,不同背景因素的研究對象,其減碳知識、自覺環境暖化的威 脅性與嚴重性、減碳行為的自覺利益與障礙、自我效能、減碳行為可能性等有無 差異?

4.分析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的減碳知識的改變情形?

5.分析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對環境暖化自覺威脅性的改變情形?

消息來源

採取行動可能性 減碳信念

自 覺 環 境 暖 化 威 脅 性 自 覺 環 境 暖 化 嚴 重 性 自 覺 減 碳 行 動 利 益 自 覺 減 碳 行 動 障 礙 人口變項

自我效能

減碳知識

(15)

6.分析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對環境暖化自覺嚴重性的改變情形?

7.分析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對減碳行為自覺利益的改變情形?

8.分析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對減碳行為自覺障礙的改變情形?

9.分析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之行為與減碳知識、自覺環境暖化的威脅性 與嚴重性、減碳行為的自覺利益與障礙、自我效能間之關係。

10.分析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在後後測之行為與減碳知識、自覺環境暖化 的威脅性與嚴重性、減碳行為的自覺利益與障礙、自我效能間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採取立意取樣,研究對象為 99 學年度彰化縣某縣立國民小 學三年級學童,該國小一個年級為7 班級,抽取 2 個班級共 66 人,實驗組與對照 組各為33 人,研究結果在地區及年級的推論上受到限制。

2.本研究的對照組不介入任何減碳教育課程,而對照組於綜合課或其他課程實施減 碳教育,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圍。

3.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各重複施測三次及二次,故受試究者可能會為了符合研究者 之期望而產生霍桑效應或強亨利效應。

4.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研究期間,可能因發生天候異相,媒體報導災情而影響學童答 題的結果。

5.實驗組與對照組有可能因為研究樣本數較小、教育介入時間短或由於變化極小未 達顯著。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模塑健康信念模式於減碳行為中,嘗試發展減碳信念模式,除了理 解減碳認知與行為之關連,並具體實施於國小學童,以介入之過程與成效說明本研 究模式之適切性,希望教育介入追蹤研究,提出節能減碳之行為教育的建議。因此,

研究者將本章分為「減碳相關概念及其影響」、「減碳信念模式之理論基礎」、「減 碳教育介入之相關研究」三個方向以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

第一節 減碳相關概念及影響

一、全球暖化

(一) 全球暖化的緣由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自46億年前誕生至今,地球的氣候就不斷的在暖化與寒化 間交替著,科學家發現過去五十萬年間,地球的氣候系統經歷了五次的冷暖期交替 現象,每次週期約11萬年。寒冷時的地球是處在「冰期」中,而溫暖時則是處於「間 冰期」。科學家發現,近1萬年前地球開始進入氣溫回暖的間冰期。但以往地球的氣 候由冰期進入間冰期時,氣溫的回升幅度頂多是每100年上升攝氏0.1度(李俊秀譯,

2007),不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指出,現在「地 表溫度正以每百年上升攝氏0.74度C的速度在暖化」。導致全球暖化的因素有很多,

大致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含了太陽輻射能增強與反射率降低、

溫室效應增強、地球本身氣候系統的冷暖期交替、火山活動、洋流等,但是造成自 1970起至今幾十年地表平均氣溫不斷攀升的原因中,有90%與人類的活動有密切的 關係,若無法有效且儘速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地表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將更快速,

全球暖化現象也會愈來愈嚴重。

(二)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溫室效應」在導致地球暖化的眾多因素中,較為人熟知的。「溫室效應」是 指當太陽光以短輻射波的方式照到地球後,其能量經地表吸收後,再以反向將能量

(17)

以長波輻射方式反射回外太空;然而,存在大氣層中的甲烷、二氧化碳、氟氯碳化 物、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氣體,會吸收地表欲反射至外太空的能量,並將能量 再放射至地表,如此一來即能調節地球地表的溫度,使地表溫度不會因為輻射冷卻 效應而驟降。

(三) 全球暖化的情形

在十九世紀以前,「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生存是有益且重要的因素。然而自工 業革命後,人類因經濟活動所需,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石化燃料,因這些燃料所產 生的二氧化碳便被大量的排放至大氣中,科學家發現,2005年時,大氣中的二氧化 碳濃度已由280ppm(約18世紀之前)增加至379ppm。其它如畜牧業、農業、工業生產、

交通運輸、垃圾處理等人類活動亦會排放溫室氣體至大氣層中,於是大氣層中的溫 室氣體濃度快速增加,過多的溫室氣體會吸收更多地表反射的紅外線,並阻擋本該 反射至太空中的部份能量,地球的溫度也因此而不斷攀升(Pickering & Owen, 1994)。科學家指出地表溫度的高低起伏與二氧化碳的含量呈正相關(張瓊懿、欒欣 譯,2007)。

(18)

2 溫室效應作用圖

資料來源:“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IPCC IS92 Emission,” b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表1

溫室氣體比較表

溫室氣體 來源

大氣中的濃度(ppm)

全球暖化係數 18世紀工

業革命前 2005年 二氧化碳

(CO2)

石化燃料、變更土地的使用

方式(如:砍伐森林) 280 379 1

甲烷 (CH4)

腸道發酵作用、生物體的燃

燒、稻、垃圾掩埋 0.7 1.77 23

氧化亞氮 (N2O)

石化燃料、化學肥料、生物

體的燃燒 0.27 0.32 296

氯氟碳化 合物 (CFCs)

冷媒、發泡劑、清洗劑、工

業生產等 -- 0.000538 120~22000 資料來源:「第4次評估報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2007,檢索

日 期 : 2011 年 3 月 15 日 , 取 自

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pdf。

註:全球暖化係數是指各溫室效應氣體所具的溫室效應,用二氧化碳的倍數來表示 大小的數值。

(19)

3 大氣中主要溫室效應氣體的濃度變化

資料來源:「第4 次評估報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2007,檢

索 日 期 : 2011 年 3 月 15 日 , 取 自

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pdf。

4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自西元 1000 年到 2000 年的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全球暖化在台灣」,陳昭銘,2009,水利土木科技資訊季刊,46,頁 19。

(20)

5 海洋-大氣全球模式較持平的增暖預測 

資料來源:「第4次評估報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2007,檢索

日 期 : 2011 年 3 月 15 日 , 取 自

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pdf。

(四) 台灣暖化的情形

台灣位處亞洲,屬氣候變遷高危險地區,科學家表示,百年來台灣的平均溫度 增加約攝氏1.4度,為全球平均值的2倍(陳雲蘭,2008)。

6 百年來台灣年平均溫度距平變化圖

資料來源:「百年來台灣氣候的變化」,陳雲蘭,2008,科學發展月刊,424,頁6-11。

2006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指出,2004年台灣 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為11.26噸,全世界排名為第18,在亞洲區的排名則為第 一。相較全球暖化情形,台灣的暖化實在是非常嚴重。

(21)

表2

台灣與全球之地表平均溫度增加值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較

項目 台灣 全球 兩者之比較

百年來增加的平均溫度 攝氏1.3度 攝氏0.74度 台灣約為全球的2倍 2004年平均每人二氧化

碳排放量(噸/人) 11.26噸 約4噸 台灣約為全球的3倍 資料來源:整理自「氣候變遷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及能源政策之重新思考」,梁啟源,

2008年2月1日,台灣競爭力論壇,取自http://www.tc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task=view&id=1592。

二、全球暖化之因應措施

(一) 氣候變化重要會議

早在1827年法國科學家便開始關注氣候變化的現象,並陸續投入研究,但氣候 變化自1985年才首次成為聯合國大會討論之議題,1988年聯合國成立政府間氣候變 遷委員會(IPCC),有系統地評估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全球暖 化的現象才開始被強烈重視,並力促世界各國一同減緩全球暖化現象。以下,將國 際上有關氣候變遷的重要會議作摘要整理。

表3

氣候變化重要會議大事紀

時間與會議名稱 內容

1979年

第一屆世界氣候 會議(WCC)

1979 年 第 一 次 世 界 氣 候 會 議 (First World Climate Conference)首先承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尤其需 迅速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地球溫暖化。會議中同意由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Programme(UNEP) 和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s(ICSU)共同負責設立一個World Climate Programme,定期討論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

(22)

表3 (續)

時間與會議名稱 內容

1988政 府 間 氣 候 變 遷 專 題 小 組 (IPCC)成立

1988 年 世 界 氣 象 組 織 (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與 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兩機構共同設立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其目的在於評估科技、社會經濟等發展對 造成人為氣候變遷的風險程度。IPCC 會提供有關氣候變遷 的科學資訊,而這些資訊在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IPCC 包括了三個較重要的工作小組:

Working Group1:專注於掌握氣候系統及氣候變遷的科學層 面資訊。

Working Group2:了解自然系統及社會經濟發展對氣候變遷 造成的影響,所導致氣候變遷之正、負面結果。除此之外,

並致力於調節變動的影響使其得以適應於環境。

Working Group3:專注於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事項及有益於氣 候變遷趨緩的相關項目。

1990年

IPCC第一次科學 評估報告出爐

IPCC與第二屆WCC提出全球氣候變化公約,九月聯合國大 會提出組織協商。

1991年 政府間協商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INC)舉辦第一次會議,次年在Nairobi開會起草公約。

1992里 約 地 球 高 峰會議155國簽署 聯合國氣候變化 綱要公約

聯合國大會響應IPCC的建議,在大會上建立「氣候變化綱要 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N/FCCC)」。政府間談判委員會被 授予了起草一個綱要公約和它認為必要的任何法律文書的 使命。在1991年2月至1992年5月間的五次會議上,150多國 家之間進行了談判,並於1992年5月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通 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亦稱為里約地球高峰 會議)上,155個國家共同簽署該公約,並確定第一次締約 國會議必須在此後的一年中召開。會員國合議由德國作東道 主負責召開的會議,可能於1995年初召開。政府間談判委員 會繼續進行重要的準備工作,然後將解散,轉由締約國承擔 公約實施過程中的所有責任。

1994聯 合 國 氣 候 變化綱要公約生 效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之後開始了每年一度的公約締約國大會(COP會 議),為各個締約國提供了一個進行談判磋商的平台。

 

(23)

表3 (續)

時間與會議名稱 內容

1995第一次締約國 大會;IPCC科學評 估報告II

第一屆締約國會議與「柏林授權」:

成立"柏林授權特設小組"(Ad hoc Group on the Berlin Mandate, AGBM)起草一項議定書或另一種法律文書,以便在第三屆締 約國會議中通過實施。

1996第二次締約國 大會

第二屆締約國會議與「日內瓦宣言」:

通過「日內瓦宣言」,支持IPCC的研究發現與結論和要求訂 定具法律限制的目標與明顯的減量,以有效管制溫室氣體。

1997第三次締約國 大會

第三屆締約國大會與「京都議定書」:

要求工業化國家到2008至2012年間,須將包括CO2、CH4、N2O、

HFCs、PFCs與SF6六種溫室氣體削減至1990年的濃度再減 5.2%。在此議定書中也通過清潔發展機制、排放交易與共同執 行三種機制,協助各國在降低溫室氣體時能以較具經濟效益的方 式來促進其永續發展。此外,亦將森林吸收會納入減量計算。

1998第四次締約國 大會

第四屆締約國會議與「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畫」:

要求各國在第六屆締約國會議前,確實釐清「京都議定書」中 所有待決議的細節,以利「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能順利且 有效的運作。

1999第五次締約國 大會

第五屆締約國會議:

通過繼續執行「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方案」。

2000第六次締約國 大會

第六次締約國會議:

依第四屆締約國會議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方案」對「京 都議定書」細節所訂定的工作時程達成決議,促使「京都議定 書」能於2002年地球高峰會議10週年時正式生效。

2001第七次締約國 大會;IPCC科學評 估報告III

第七屆締約國會議與「馬拉喀什協定」:

「馬拉喀什部長宣言」(Marrakesh Ministerial Declaration)強調 永續發展與氣候變化之關聯;重申發展經濟與消除貧窮為開發 中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求各國探索氣候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 與抗沙漠化公約之間的相互效果。

2002第八次締約國 大會

第八屆締約國會議與「德里宣言」:通過「德里部長宣言」(Delhi Ministerial Declaration),重申發展經濟和消除貧窮是開發中國 家的首要任務,強調減緩暖化與調適環境措施的需求,關切低 度開發家和小島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脆弱性。在此宣言中亦要 求考慮各國特殊環境的政策與措施,將氣候變化目標納入國家 永續發展策略中,按共同但有差異性責任的原則,來執行氣候 公約的承諾;強調調適環境、資訊交換、及開發中國家關注因 受氣候變化不利因素影響與相對因應措施之執行。

2003第九次締約國 大會

第九屆締約國會議:

如同第八屆締約國會亦被稱為「調適的締約國會議」(adaptation COP),因本屆大會在森林相關議題有相當顯著的進展與成 果,因此又被稱為「森林的締約國會議」(forest COP)。

(24)

表3 (續)

時間與會議名稱 內容

2004 第 十 次 締 約 國大會

第十屆締約國會議:

本屆會議期間,針對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會議(MOP)的召開加 以討論,並開始討論後京都時期減碳量的相關議題。後京都 時期,碳排放的減量機制已在國際間引起熱烈的討論與迴 響 , 目 前 相 關 討 論 包 含 延 續 京 都 議 定 書 模 式(Continuing Kyoto) 、 GHG 密 集 度 目 標 (intensity targets) 、 動 態 目 標 (Dynamic targets)、政策與措施減量模式(Coordina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以及永續發展優先(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rst)等多種不同減碳排放量的方式。

2005年2月16日京 都 議 定 書 正 式 生 效

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第一批受到約束的國家 為已開發國家,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為石化、鋼鐵、半導體 等相關產業。然而,全球最大空氣污染製造國美國與澳洲卻 拒不批准此議定書。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實 施細則」,「京都議定書」旨在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 放量、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其生效也表示人類在保護地球環 境方面邁出重要的一大步。

資料來源:「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0次締約國大會觀察報#6」,台灣大學全球 變遷研究中心,2007,檢索日期:2011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gcc.ntu.edu.tw/。

京都議定書是國際間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環保公約,然而美國卻於2001年以經 濟因素為藉口退簽,接著澳洲也因畜牧業發展會產生甲烷等因素拒簽,直到2004年,

俄羅斯加入並簽署,才使京都議定書跨過生效的門檻。

(二) 國內外減碳--抗暖化的行動

日益嚴重的暖化現象為地球帶來愈來愈具破壞性的影響,迫使世界各國不得不 將抗暖化由口號付諸實際行動。2008年世界地球日更是以「氣候變遷」為主題,在 此將世界各國對抗全球暖化的主要行動加以整理。

(25)

表4

世界各國對抗全球暖化的主要行動

國家 內容

美國 大力投資於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量,但參議院尚未立法通過。

加拿大 1. 自 1988 年至 2005 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 20%。

2. 回收碳汙染源。

德國 於2002 年修訂完成節能法令,極力推廣建造節能屋。

英國 實施環保車免稅制度。

丹麥

自 1990 年起加入「地方環境行動計畫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簡稱 ICLE)的 CO2減量計 畫。

澳洲 計畫每年種植1000 棵樹木以提高減碳能力。

日本 日本的中期減排目標是希望到2020 年時,能比 1990 年時減排 25%。

中國 1987 年訂定空氣品質指標。

台灣

1. 2007 補助高雄「能源作物綠色公車計畫」、選定桃園縣及嘉義市 推動「綠色城鄉應用推廣計畫」、台北市內中央與地方單位公務 車天加E3 酒精汽油。

2. 2008 年行政院環保署於世界環境日提出節能減碳十大宣言,並鼓 勵民眾上網簽暑。

3. 2009 年藉由「地球一小時 2009」活動,號召全球超過 1000 個城 市一起支持參與關燈一小時,以藉此證明我們有努力於減碳以協 助解決全球暖化的趨勢。

菲律賓 部分城市加入「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簡稱 ICLE),實施城市 綠化及森林管理與廢棄物再利用及減量等策略。

韓國 提出美金72 億的預算。預計要在首爾市中心種植一千萬棵樹。

資料來源:整理自「能源產業溫室氣體管理與輔導成果發表會」,何佩芬,2007,能 源報導,頁17-19。

第二節 減碳信念模式之理論基礎

全球暖化的結果使得腹瀉、登革熱和瘧疾等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日漸猖獗,

WHO永續發展和衛生環境部門助理執行長萊特納表示:「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

全球氣候的改變對全世界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 係依據「健康信念(HBM)模式」及社會認知理論的「自我效能」為理論基礎,嘗試 發展「減碳信念」模式。

(26)

一、健康信念(HBM)模式的起源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s, HBM)為大家最常用來解釋個人對於疾病 (或傷害)之所以會決定採取各種預防暨保護行為的原因。該模式最早是由Rosenstock and Becker等多位社會心理學家於1950年代共同提出,目的是為了解釋民眾為什麼 不參與預防或偵測疾病計畫之原因(Hochbaum, 1958; Strecher & Rosenstock, 1996)。

1974年由Hochbaum,Kegeles, Leventhal, and Rosenstock 等人加以補充修訂而發展出 來以期待價值理論為基礎,運用動機與認知的角度來預測、解釋人們相關的健康行 為的理論模式(Rosenstock, 1974)。

二、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論架構

Rosenstock (1974)指出,健康信念模式主要組成要素如下:

(一) 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罹患性認知是指個人對罹患某種疾病之可能性的主觀看法,個人對自己是否罹 患疾病的感受有所差異。在疾病行為上,則是指再患該項疾病的可能性或對診斷結 果的相信度。個人的自覺罹患性愈強,則愈容易採取行動。

(二) 自覺嚴重性(perceivedseverity):

自覺嚴重性是指個人對罹患某疾病後的結果是否會引起死亡、殘障以及對心 理、社會關係或家庭方面的影響。若個人的自覺嚴重性愈強,則愈容易採取行動。

自覺威脅性(perceived threat)則是由自覺罹患性與自覺嚴重性所構成的一種信念,而 該信念會受到知識影響。若個人感受到威脅(即自認為罹患性且嚴重性較高),便會 產生動力促使他採行某項健康行為。

(三) 自覺行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

自覺行動利益是指個人對所採取的行動是否可降低疾病罹患性和嚴重性的主觀 評估,但除非個人確定若採取某行動即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威脅,才會使個人產生相 應的行為。

(27)

(四) 自覺行動障礙(barriers to taking action):

自覺行動障礙是指個人評估在採取行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礙。如:個人覺得 要採取此行動可能很痛苦或不舒服等負面因素,進而導致個人因此而不願採取行 動,這些負面因素行動即稱為「行動障礙」。自覺行動障礙愈強,則愈不易採取該 行動。

(五) 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

行動線索是指促成個人採取行動的刺激。「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會刺激行 動者的選擇需要。行動線索可分為內在線索與外在線索,如:大眾媒體宣導、他人 建議、家人的疾病經驗等。上述前四項變因若再加上行動線索的刺激,便能提升採 行健康行為的可能性。

「健康信念模式」被國內外多位學者認為是最能預測並解釋個人的健康行為,在 許多疾病行為及預防性健康行為的研究領域裡,常見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研究理論基礎 來進行探討(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1989;Becker, 1974;Janz & Becker, 1984)。

亦即是自覺罹患性與自覺嚴重性提供個人行動的動力,自覺行動利益與自覺行動障礙 則會影響個人的選擇 (Rosenstock, 1974),詳見圖7。

(28)

7 Rosenstock 提出之健康信念模式架構

資料來源:“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by Rosenstock,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 2(4), p.328-335.

 

而Ogden指出健康信念模式顯示,人們會從事特定的健康行為的可能性係決定 於:1.自覺的內部或外部線索。2.自覺的易感性。3.自覺的嚴重性。4.自覺的利益。

5.自覺的成本。而自覺更是決定我們採取行動的可能性的關鍵要素。(游恆山譯,

2002),如圖8。

8 Ogden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原理

資料來源:「健康心理學」,游恆山(譯),A. J. Curtis (著),2002,頁 14。

人口統計學的變項

行動線索 易感性 嚴重性 利益 成本

行為的可能性

個人認知 修正因素 行動的可能性

自覺疾病罹患性 自覺疾病嚴重性

人口學變項

社會心理學變項(性格、

社會階層)

結構變項(疾病知識、經驗)

自覺預防行動利益 自覺預防行動障礙

自覺疾病威脅性 採取建議的預防健

康行為之可能性 行動線索

大眾媒體宣導 他人建議

家人的疾病經驗

(29)

三、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之介入性研究

健康信念模式現已廣被醫療專業、衛生教育人員、大眾傳播等專業應用於與健 康相關的介入性研究,視為一介入性的理論依據,但與節能減碳方面相關的文獻較 少,故以下文獻是研究者針對健康信念模式在與健康相關主題所作之分析,如表5。

表5

應用健康信念研究與健康相關之研究主題

作者 年份 研究主題

Slenker, Price,

Roberts, & Jurs 1984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在意願態度和動機實行的可能性 的解釋力,其結果顯示:

1. 健康信念模式在兩個受試團體中有61%的解釋變異 量。

2. 相對於慢跑者,沒從事運動的受試者認為,在知覺障 礙方面,體育活動只能擇其一無法兼顧兩種,而知覺 障礙的解釋變異量佔總變異量的40%。

3. 有慢跑者顯示有較強的普遍性健康動機、對於潛藏健 康問題、嚴重性認知等,均比沒有運動者輕微。

黃淑真 1997

探討大學生之健康信念與吸菸行為的關係,指出性別、

自覺罹患性、自覺利益性和不吸菸的自我效能,是判別 學生吸菸與否的重要因素。

王國川 1999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編製「戴安全帽之有效性和障礙性 量表」、「未戴安全帽之感受性和嚴重性認知量表」,

以預測青少年騎乘機車戴安全帽的行為。

Hason 2002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老年人飲食健康行為,結果顯 示:

1. 健康信念模式可有效檢測老年人飲食管理行為。

2. 行動線索與自覺飲食之不當而引起的疾病威脅性與飲 食管理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Chew, Palmer, Slonska, &

Subbiah 2002

應用健康模式對波蘭民眾觀看促進健康的電視節目,其 結果顯示:有固定收看節目之觀眾,相較於沒有固定收 看之觀眾,在自覺行動利益、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

與健康行為之實施均有顯著差異。

官蔚菁 2004

將國內20多年來對健康信念模式應用於健康行為的研究 作整合分析,結果顯示:

1. 健康信念模式四變項都能用來解釋人們的健康行為。

2. 加入行動線索與自我效能都可提高整體的解釋或預測 力。

3. 自覺行動障礙均是健康行為最強的解釋或預測因子。

(30)

表5 (續)

作者 年份 研究主題

施文文 2005

以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為基礎,對各大學院校教師等學 術研究人員的健康信念、健康行為以及健康狀態作統整 性的探討,結果顯示:不管是對自覺疾病罹患性、疾病 嚴重性、行動障礙及行動效益,學術研究人員都是以工 作為優先考量。另外,在該模式中也顯示:學術研究人員 的健康信念會影響其健康行為,進而影響其健康狀態,

所以學術研究人員之健康信念、健康行為及健康狀態三 者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馬作鏹、吳宜

玲、邱鈺婷等 2006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以及「二元邏輯分析」來探討影 響老年人利用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相關因素,指出 健康信念模型中,自覺罹患性變項之「自覺容易生病」、

有效認知變項中之「生病時看西醫」及「運動」,對於 老年人是否會利用健保成人健檢具有相當顯著的影響。

楊秋蘭 2007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包含老人族群的健康狀態與健康行 為、流感及疫苗的認知、自覺疾病易感性與嚴重性、自 覺效益及障礙、行動線索等變項,以了解影響社區老人 接種流感疫苗的原因。結果顯示:認為流感疫苗是最能 有效預防流感、按時接受健康檢查、行動線索、自覺行 動障礙等變項,能預測流感疫苗接種的可能性。

王俊明 2007

探討體育教師之領導行為對於學生運動健康信念的影 響,指出:

1. 訓練、教學與管理的行為對於知覺運動利益有直接影 響,另外,讚賞與溝通行為對於行動線索有直接影響。

2. 知覺運動障礙與行動線索對身體活動行為有直接影 響。

3. 知覺運動障礙與知覺運動利益對響身體活動意圖有直 接影響。

劉乃昀、

陳政友 2008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家長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 及影響該行為之相關因素,指出家長的「接收學童近視 防治行動線索」、「自覺學童近視防治有效性」、「自 覺學童近視嚴重性」愈高,「自覺學童近視防治障礙性」

愈低者,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的傾向會愈高。

     

(31)

表5 (續) 

作者 年份 研究主題

吳益宏 2009

探討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和健康信念 之影響,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自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行 動線索、自覺運動利益,優於控制組,但自覺運動障礙 則少於控制組,代表運動課程介入能有效提升研究對象 的健康信念。

沈婉萍 2009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利用北市健康服務中心之成 年民眾對口腔粘膜健康檢查的認知、健康信念以及相關 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在健康信念方面,以「罹患性」對 口腔黏膜健康檢查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最大;在行動線索 方面,則是以「外部行動線索」對口腔黏膜健康檢查行 為意圖的解釋力最大。

張盈芳 2010

採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影響家長對國小學童走路上學配 合意願之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住家與學校距離愈 近、孩子上下學都是走路的家長,對於威脅認知與利益 認知愈高,障礙認知就愈低。家長對於走路上學有助於

「環境友善行為的養成」之認同度愈高,對於各項措施 的參與意願也就愈高。

四、與以健康信念模式相關之教育介入研究

表6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進行教育介入之研究主題

作者 年代 研究設計與介入課程 結果

張淑紅、

黃璉華、

李源徳

1996

採準實驗設計法,探討教育 介入對高血脂個案知識、健 康信念、自我效能及行為之 影響。實驗組進行個別衛教 與給予衛教手冊;而對照組 僅提供衛教手冊。

實 驗 組 進 行 個 別 衛 教 介 入 後,在健康知識、信念(易感 性、嚴重性、行動利益與行 動 障 礙)、自我效能及行為 上,皆比前測有顯著性的進 步,且此進步明顯高於對照 組。

孟玲玲 1998

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15所 小學,前後測配對後共得250 名有效樣本,進行子宮頸抹 片檢查的意願與行為調查。

分為教學組、單張組與對照 組。

1. 教學組的知識得分顯著高 於單張組與對照組。

2. 教學組的自覺利益性顯著 高於單張組。

3. 教學組與對照組、單張組 與對照組在子宮頸抹片檢 查意願、行為上均無顯著 差異。教學介入對象比單 張介入對象更願意在未來

(32)

表6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設計與介入課程 結果

三 年 內 定 期 接 受 抹 片 檢 查,但在子宮頸抹片檢查行 為方面則無顯著影響。

盧瓊枝 2000

用準實驗設計對中正大學學 生進行實驗介入對大學生體 重體脂肪、BMI之改變情形。

控 制 組( 不 做 任 何 實 驗 操 弄)、實驗組I:飲食運動組(飲 食與運動知識介入)與實驗組 II:自助團體組(飲食與運動知 識介入+自助團體介入)三組 介入八週與追蹤三個月。

1. 在八週操弄介入與追蹤三 個月中,自助團體組與飲 食 運 動 組 在 體 重 、 體 脂 肪、BMI的下降均顯著優 於控制組,且自助團體組 的減重效果較飲食運動組 佳。

2. 自助團體與飲食運動知識 的操弄介入對體重、體脂 肪、BMI的下降與維持是 有成效的,尤以體脂肪的 效果最佳,BMI次之,體 重最小。

蕭雅娟 2000

準實驗設計,立意取樣選取台 北 縣 新 莊 市 四 所 國 中 夜 補 校,探討衛生教育介入方案對 婦女執行乳房自我檢查之影 響。實驗組(I:團體衛生教 育)、實驗組(II:婦女保健手 冊組)及對照組,前後測配,

介入四個月後的後後測追蹤。

1. 「團體衛生教育」能增加 研究對象之知識、自我效 能、乳房自我檢察技巧、

執行乳房自我檢查比率及 意圖。

2. 「婦女保健手冊」能增加 研究對象之自我效能、乳 房自我檢查比率。

3. 「團體衛生教育」組的知 識、乳房自我檢查技術、

執行乳房自我檢查意圖明 顯優於「婦女保健手冊」

組。

徐銘玉 2000

準實驗研究法,以台中市某醫 學中心之糖尿病門診患者為 研究對象,以隔日分派方式選 取對照組、足部病變篩檢組、

個別衛教組個案各30名。對足 部病變篩檢組個案施予足部 病變篩檢並對結果說明;對個 別衛教組施以一對一系統性 衛教;對照組接受門診一般照 護。於介入前與介入後四週後 進行資料收集。

1. 個案接受足部病變篩檢或 個別衛教方案後,其足部 自我照顧知識、糖尿病足 健康信念、居家足部照顧 行為均有增加,其增加量 均顯著高於對照組。

2. 個別衛教組個案在足部自 我照顧知識、糖尿病足健 康信念、居家足部照顧行 為的增加量,顯著高於足 部病變篩檢組,兩組在健

(33)

表6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設計與介入課程 結果

康信念的罹患性、嚴重性 認知增加量間無明顯差 異。

葉洵惠 2000

以準實驗研究法,針對職業 場 所 罹 患 慢 性 下 背 痛 的 員 工 , 提 供 團 體 衛 教 課 程 介 入,期能改善員工下背疼痛 強度與功能限制的程度。樣 本為台北縣高科技公司介入 組(n = 30)提供4節的團體 衛教課程介入加上提供下背 痛保健手冊,對照組

(n = 31)提供下背痛保健手 冊,前後測間隔8週。

透過衛生教育介入與給予衛 教手冊,均能有效提升改善 下背痛知識以及增加改善下 背痛行為的執行,但介入組 顯著優於對照組。而下背疼 痛程度方面,則是兩組均顯 著減輕,且兩組間疼痛程度 減輕的情形一致,沒有顯著 差異。

張淑芳 2000

採類實驗設計法,選定台北 市某社區年齡在30-65歲間且 識字之婦女。前、後測的問 卷,是依健康信念模式所設 計。前測問卷以郵寄方式寄 給婦女,並請婦女將問卷寄 回。實驗組一﹕接受團體衛 教,實驗組二接受團體衛教 後一週內接受個別電話護理 指導;而控制組則以未參加 團體衛教但仍將問卷寄回者 為對象,並於團體衛教後寄 發後測問卷。一個月後再進 行電話調查。

在團體衛教的前後測上,婦 女 在 預 防 骨 質 疏 鬆 症 之 知 識、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 知及行為意圖能獲得有效提 升,而結合團體衛教及個別 護理指導之婦女其知識、罹 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有 效性認知及實際執行行為方 面獲得顯著提升﹔而後測行 為意圖是影響社區婦女實際 執行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主要 變項。

賴妙芬 2002

採取立意取樣方式,以現有 社區糖尿病患(共49位)為實 驗對象。

實驗組在教育介入之前一週 進行前測,並接受四週的糖 尿病教育介入計畫;於教育 介入之後一週進行後測,以 瞭解教育介入的效果。

前後測問卷一致者有34人,

其中有24人參與完整的課程 (課程是指教育介入計畫?)。

實驗組在實施「社會支持與 充能效果教學模組」後:

1. 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社 會支持」後測得分顯著高 於前測。

2. 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充 能效果」後測得分顯著高 於前測。

3. 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掌 控力」、「自我效能」與

「自我照顧行為」後測得 分顯著高於前測。

(34)

表6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設計與介入課程 結果

4. 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社 會支持」和「充能效果」

之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 組。

Champion, Maraj, Hui, Perkins,Tier ney,Menon,

& Skinner

2003

用 追 蹤 性 隨 機 試 驗 法 , n=773,檢測老年婦女採取乳 房攝影術介入措施6個月後 之成效。

介入包括下列5種方法﹕

1. 電話諮詢 2. 個人諮詢 3. 醫師信件 4. 電話加上信件 5. 個人諮詢加上信件

1. 所有介入措施相較於一般 照護在採取乳房攝影術方 面都有明顯上升。

2. 效果方面:個人諮詢加上 信 件 之 效 果 大 於 電 話 諮 詢,個人諮詢加上信件之 效果大於醫師信件。

唐于絢 2010

採取立意取樣方式,將星期 四全日門診作為實驗組的收 案時間,病患為接受衛生教 育的實驗組(n = 52)。將星 期三、星期五半天門診作為 對照組的收案時間,病患接 受一般門診的常規護理(n = 51)。

1. 實驗組於衛生教育介入四 週後,腦中風知識和認知 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2. 實驗組在衛生教育介入八 週後,腦中風知識和認知 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3. 高血壓病患在衛生教育介 入四週以及八週後,對此 護理措施的整體評價滿意 度達92%以上。

五、社會認知理論之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源自班度拉(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rapy),Bandura認為個人的行為並非完全受到內在或外在動力所影響,也就是說 個人、行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Bandura認為個人會依個人過去之經驗去判斷自己 有多少能力去成功執行某項行為,這種預期即為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或稱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或個人信念能夠從無意圖的維持執行特定的行為 或設置所需的行為,產生一個有利的結果(Bandura, 1977),並增加個人行動去做行 為的改變。個人的自我效能能影響許多個問題的表現,例如:持久性、動力和氣力,

甚至是在未來的表現(Bandura, 1997; Vealey, 1986)。

(35)

Bandura (1986)認為在擁有相同的技能之下,自我效能是表現該行為與否的重要 決定因素,知覺性的自我效能(Received Self-efficacy)不僅內在評估未來的行動,還 會決定人們近期的行為、影響思考模式,以及在某些情境下的情緒反應。其有四個 主要訊息來源,分別是:(1)個人先前的成功經驗(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個 人對於將來執行相關行為的能力之指標,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個人對相關行為的控制 或熟練的期望;(2)他人的成功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觀察他人成功的經驗,可 產生個人對執行此行為的能力之期望;(3)權威者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藉由他 人告訴個人有執行此行為之能力,將使個人信服自己確有此能力;(4)情緒的引發 (Emotional Arousal):情緒(如:焦慮、沮喪)經常被解釋為是否有能力執行某特定行 為的指標。由以上可知,自我效能的形成,為認知、行動、溝通過程的結果,可作 為介於接收資訊溝通及行為改變的橋梁。

許多研究顯示自我效能可用來預測及解釋行為,亦是行為改變與維持的重要變 項(Vries, 1988)。事實上,很少有心理因素的預測能和自我效能一樣,尤其是在運動 的前後關係(Bandura, 1995, 1997; Barling & Abel, 1983; Feltz, 1988; Gayton, Matthews,

& Burchstead, 1986; McAuley & Grill, 1983; Woolfolk, Murphy, Gottesfeld, & Aitken, 1985; Ryckman, Robbins, & Thorton, 1982)。由於自我效能的行為預測力極佳,因此,

在資訊傳遞或衛生教育的策略發展時,可以利用自我效能的增進,在行為改變上是 相當有效的。

Pacer and Baranowhki (1981)即提出結合自我效能可運用之教育策略有以下幾種:

1.示範:在傳播訊息時,運用正向的範例或成功的故事,建立有效行動的典範。

2.技能訓練:在媒體發展中強調新技能的建立,能使目標群體成功的學習新行為。

3.契約:立約人的公開承諾,使其產生自我期待,進而產生社會支持。

4.自我監督:自我監督可提供學習過程中需要的回饋,也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技巧。

由此可知,在教育介入設計上,若能結合自我效能理論之教育策略,則可發展出 具有效果的教育介入策略工具。

(36)

第三節 減碳教育介入策略之相關研究

自1987年聯合國環境特別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the United Nationsn Environment)所提「共有的未來」報告書,發表「世界環境權宣言」(World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al Rights)後,國內外許多學者即針對全球暖化的知識與行為進行研 究,但針對減碳知識與行為所進行的研究則較少。

一、國內外減碳知識與行為相關之研究

本研究將國內外有關減碳知識與行為的研究整理如表7,以為本研究編製減碳知 識行為量表的參考依據。

表7

國內外有關減碳知識與行為的研究整理表

作者 研究目的 研究工具

劉智傑(2007)

調查國內民眾對「節能減碳」觀念的認知、態度 意向與行為表現之現況研究,經由個人屬性變

項,瞭解其知識、態度、行為間之相互關係。 問卷調查

馬耀祖(2009)

研究政府宣導節能減碳政策的傳播相關成效。以 人口變項、科學素養、涉入程度、新環境典範以 及中央/周邊模式等個人特質,探討與傳播效果 之間的差異性外,亦從推動政策的政府部門、宣 傳廣告或短片、媒介依賴度等面向,來瞭解其與 傳播效果之間的關聯性。

問卷調查

徐文泉(2009)

探討醫院的員工的節能減碳知識、態度及行為是 否會因其不同背景而有差異,並藉由問卷統計找 出造成差異的影響因素,並檢視員工是否因參加 節能減碳課程而產生節能減碳行為的差異。

問卷調查

林姵君(2009) 探討國中學生節能減碳行為意圖的情形,及影響

國中學生節能減碳行為意圖的因素 問卷調查

郭家玲(2010) 探討大臺北地區國中學生的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

知識、態度、行為意向現況。 問卷調查

周芝嬿(2010)

為能了解國小學童節能減碳知識的來源,已知、

未知概念內容及是否存在迷思概念等,自編製國 小低、中、高年級節能減碳知識標準化評量表,

以提供國小師生進行節能減碳概念教學時之學習 診斷、成就評定、教學改進的評量工具。

問卷調查

(37)

表7 (續)

作者 研究目的 研究工具

蕭煌龍(2010)

探討彰化縣國小教師節能減碳之核心素養及教學 模式現況,並瞭解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節能減碳 知識認知、態度、行為與教育模式之影響,以及 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與教育模式四者間的 相關性。

問卷調查

毛榆涵(2010) 旨在瞭解花蓮地區國小學童關於全球暖化及節能 減碳之覺知、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表現。

自編教材及 問卷 鄭善修(2010)

分析我國國小自然教科書中節能減碳概念,主要 瞭解節能減碳概念的知識內涵,並瞭解節能減碳 概念在自然教科書中的數量與內容呈現情形。

內容分析法

余國頌(2010)

探討臺北縣國小學童在對碳足跡的之認知情形,

並分析『碳足跡低碳生活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 童「碳足跡概念」、「碳足跡態度」的影響,及 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問卷調查

董秋敏(2010)

針對台北、彰化及台南三縣的國小高年級學童進 行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的調查,以了解國小高年 級學童對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的現況,比較不同 背景的國小學生對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的差異,

並分析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的相關性。

問卷調查

陳麗昭(2010)

應用AHP 理論,針對大專院校教育主管機關、專 業領域能源教職員、非專業領域能源教職員以及 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進行大學校園教職員對於 推動節能減碳之認知與行為之重要性評估,藉以 找出一致性的共同觀點,統合整理所獲得之研究 結果,可作為政府在推動大學校園教職員節能減 碳認知與行為的參考。

問卷調查

陳佩紋(2010)

以創新擴散理論為基礎,調查消費者對碳標籤的 認知與態度;以期在政府推動碳標籤計畫之前,

先瞭解民眾對於碳標籤政策的看法與認知。

問卷調查

 

二、九年一貫課程全球暖化教材分析

在教育部所公佈之九年一貫課程中,環境教育是七大學習領域共同的議題,其 中,全球氣候變遷更是環境教育探討的主要議題。環境教育起源於1972年的聯合國 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所發表之「人類宣 言」,該宣言的內容促使人類第一次正視環境的問題,也開始關切與研究與環境有 關的教育,之後「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38)

Common Future),與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更使得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所以在我國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中,即將環境教育列為七大學習領域的重大議題當中的一要項。

2010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馬英九總統更是公布《環境教育法》,使我國 成為世界上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推動的國家,其中明定全國各機關、高級中等以下 學校及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每一年都要安排所有員工、教師及學生參加4個小時 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另外教育部也訂有「國民中小學落實節能減碳具體建議」,

希望配合「政府部門節能減碳措施」規定,達成於2015年累計總體節約能源7%的目 標;在國民中小學方面,則須落實各項可節能的措施,除特殊理由外,每年要以負 成長1~2%為目標。

在現行的九年一貫課程中,有關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全 球暖化」環境議題的教材內容,主要規劃在國中第四個學習階段(即7-9年級),課程 內容主要在探討暖化的成因。在國小第三個學習階段(即5-6年級)中,「社會及自然 生活學習領域」也有規劃相關的課程,主要是在說明暖化現象及對其對環境的影響,

如空氣污染簡介、空氣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如何做好空污防治、人類活動對自然環 境的破壞、濫砍濫伐致使森林面積驟減對大氣及土地的影響、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 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溫室效應的基本認識等。

環境議題包含自然資源、環境問題、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生態系統五個次概 念,就現行國小教科書占有率最高的三種版本來看,康軒版以環境保護概念出現58 次多,約佔35.4%最高,生態系統概念卻只出現4次,佔2.4%最少;環境問題則以南 一版最高,出現54次多,約佔24.8%;翰林版則是以自然資源所佔為最高,出現49 次多,約佔22.7%。若以概念比例來看,三個版本中的自然資源、環境問題、環境 保護三個概念合佔的比例都達70%以上;而生態系統資源利用概念的比例在三個版 本中都同樣偏低。整理如下表8。

(39)

表8

康軒、南一、翰林版環境議題所屬次概念出現次數及所佔百分比表 版本

次概念

康軒版 翰林版 南一版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自然資源 50 30.5% 49 22.7% 42 19.1%

環境問題 47 28.7% 48 22.2% 54 24.6%

環境保護 58 35.4% 48 22.2% 50 22.7%

資源利用 5 3.0% 44 20.4% 42 19.1%

生態系統 4 2.4% 27 12.5% 32 14.5%

合計 164 100% 216 100% 220 100.0%

其中在環境問題概念中,三個版本均多以災害概念呈現,其中又以南一版的比 率為最高;翰林版則是出現次數最多。以內容而言,康軒版、翰林版災害概念是呈 現在以環境議題為主的課文中,南一版則是在說明氣候、生活及土地利用時加入災 害的概念,因此更能突顯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節能減碳」,在三個版本中出現 的比例偏低,且資源回收在臺灣已行之有年,資源回收觀念早已落實在學童生活中,

在學校教育中,資源回收也是日常生活教育的重點,所以在教科書中並無須特別強 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Cumulative emissions of CO2 largely determine global mean surface warming by the late 21 st century and beyond.. Cumulative emissions of CO2 largely determine global mean surfac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