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視覺吸引力的寫作概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章:視覺吸引力的寫作概念"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視覺吸引力的寫作概念

新聞報導應善用視覺要素。它不只是美化版面、增強視覺吸引力的「技術」而已;

更重要的,它是一項「服務讀者」的觀念。

壹、視覺要素的核心價值

從傳播的過程講起:

Source   Encoder Signal Re-coder Destination        編碼       還原

傳播者────────────────) 

【經驗重叠領域】       

      (──────────────────受播者          

理想的傳播效果,是要求傳播的高度可靠性,端賴於如何擴大傳播者與受播者 間的重叠經驗領域,同時,在傳播流程中,儘量減少訊息被扭曲。這就牽涉到新 聞採訪寫作的一些觀念和要領。

一、服務讀者的撰稿思維

任何一位新聞工作者,都必須建立一些標準來衡量新聞的「價值」。記者是以自 己的標準來決定:每天採訪的一大堆事件中,那些是我該發稿的?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標準,所以新聞價值判斷標準只是能一種「趨近的意見」,沒有必然的

「對」或「錯」;但隨著經驗的累積,記者和編輯通常能逐漸建立較接近的新聞價 值判斷標準。

儘管有了新聞價值判斷標準,但因為市場競爭的關係,目前,記者已必須從讀 者的角度來設定或界定這些標準,以尋找及決定報導題材與內容。讀者會不斷影 響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定義的認知;而今後新聞工作者則必然越來越重視讀者 的需求。

所以,實務上,我們都會說,新聞價值的最簡單判斷標準:假設自己是一位完 全不瞭解相關新聞背景的讀者,我對這條新聞會不會有興趣?意思是說「將心比 心,就最簡單明瞭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

各媒體記者每天採訪的新聞很多,每人都覺得自己採訪的新聞最有價值。媒體內 部選擇新聞時,平面媒體每天都得按各條新聞的強度來決定要給多大版面,以

(2)

及給什麼位置,電子媒體則是決定播出順序和播出時間;但選擇標準也都是相 對的。

亦即,新聞是每天比較的,新聞價值是相對的。在平面媒體今天登出的新聞,明 天不一定登得出來;今天登不出來的新聞,說不定在新聞較淡時拿來做頭條。電 子媒體亦同。記者每天所發的新聞,都要在強度上和別人的新聞「硬碰硬」。

新聞強度的比較,並非操之於記者之手,主要在內勤的編輯;但記者一定要有 這個概念,要設法從寫作和發布時間上去包裝好新聞的強度。同樣的,這時的編 輯也要「將心比比」,以讀者喜不喜歡看這則新聞為主要考量。

但是,縱然記者或編輯在判斷新聞價值或包裝新聞強度時是「將心比比」,我們 還應再進一步捫心自問:我的想法與多數讀者接近嗎?多近?有沒有落伍?我 瞭解我的讀者是一批怎樣的讀者?他們是怎麼在看我的報導?

上述的問題是閱聽人研究的範圍。在實務上,我們則可以先設法強化報導的吸引 力,讓讀者願意把眼光留在我們的報導上,不致於輕易地移動:在內涵部分,

報導的內容一定要儘量拉近與讀者的關係,越近越好,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

在外在的形式部分,則必須充分運用報導的視覺要素。

如何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新聞有「五W一H」的六大要素,現在,新世代的 記者要多加一項「so what」,讓你寫出的新聞至少能再往前多看一點,與讀者 的關係更緊密一點,才能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去理解「so what」:採訪對象講了一些很重要的話,你把它 放導言,這就夠了嗎?你一定要再問自己一句「那又怎樣」?再決定是否把答案 放在導言中,以增強新聞本身的前瞻性,以及與讀者的接近性。

或者,我們在寫完一篇報導,應該先問一下自己「那又怎樣」?這件事對讀者的 意義是什麼?它會影響讀者什麼?如何凸顯這件事中的那些要素,才能讓讀者 關心這件事?其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後,很自然地,「so what」也會成為我 們採訪時應注意搜集的資料。

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是新聞工作者都應有的基本「服務態度」,但現代的讀 者很難伺候:伺候不周到,你的報份就下跌;伺候得好,報份就上升。他們是怎 麼看報紙的?這就牽涉到視覺要素了。

二、視覺吸引力的元素

(3)

美國的研究( Carole Rich, 1994)指出,十幾年前的美國報紙讀者中,百分之 九十八看一個版面時是先看照片,尤其是彩照,然後看標題或插標;大多數讀 者對報紙都只是瀏覽而過,看看標題或圖表而已。平均讀者大約只看一份報紙四 分之一的報導;會再深入一點閱讀的報導,約只占一份報紙的八分之一。

這個研究很清楚地指出一個潮流或趨勢:由於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現代的新 聞報導中,善用「視覺要素(visual elements)」必然成為留住讀者眼光的主要方法。

這就是說,照片photographs、 圖 charts、 示意圖 graphic illustrations or info- graphic、小欄 boxes of information (or facts box)、 標題 headlines、      插 cutlines,以及報導中的直接引語 quotes 等,越來越重要。

我們必須好好掌握上述這些視覺要素,它們不只是包裝或美化版面而已:最新、

最現代的新聞寫作觀念,應把它視為報導的一部分,是幫助讀者瞭解新聞內容 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記者或編輯對讀者的貼心服務。

所以,我們應有一個觀念,運用視覺要素不單單是以美觀的版面吸引讀者而已,

它的精髓應深植於「服務讀者」這個觀念上:我們運用各種視覺要素,目的在幫 助讀者輕鬆、迅速地吸收實用的資訊,讓讀者感到貼心,這才是平面媒體講求視 覺吸引力的核心價值;美化版面後的吸引力,只是膚淺的表象。

善用視覺要素,就是注重視覺吸引力。我們要研究的,不只是圖表或照片而已,

在寫作上,也可以發揮視覺要素的功能。

台灣還有很多人把這些視覺要素視為報紙的「包裝術」,雖然開始重視,卻認為 它們是次要的,只有呈現新聞內容的文字才是最重要的;持這種觀念的是蛋頭,

要不就是鴕鳥。很簡單,大家所面對的讀者都是一樣的,都一樣是看電視長大的 一代,都一樣不喜歡閱讀,為何只有台灣傳統幾家大報的閱讀率下滑?而《蘋果 日報》卻節節上升?善用視覺吸引力要素,正是《蘋果日報》用來打敗台灣傳統 各報的主要武器。

下表為陸委會公布的近年來兩岸(含香港)經貿統計,你如何讓讀者很快看出 變化和趨勢?是用文字敘述?就用下表?還是化為長條圖或曲線圖?第一列說,

兩岸在二○○四年貿易總額為七百八十八億八千六百萬元,佔台灣進出口總額 的比率為百分之廿三點零七;其中,台灣出口到大陸金額為五百九十七億二千 二百萬美元,佔台灣總出口比率百分之廿四點三一;台灣從大陸進口金額為一 百九十一億六千四百萬美元,佔台灣總進口比率百分之十二點四五。

(4)

表:兩岸貿易統計 年份 貿易總額

(億美 元)

進出口 總比率

台灣出口 比率 台灣進口 比率

2004 788.86 23.07 597.22 24.31 191.64 12.45 2005 934.23 25.18 716.08 37.81 218.15 12.01 2006 1158.57 27.15 891.91 39.82 266.66 13.15 2007 1061.70 27.80 816.82 40.56 244.88 13.57       資料來源:陸委會 網站

由上一段文字可知,我們不可能去用文字敘述。用表如何?讀者仍可能花很多時 間去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它「不夠好」。那些數字,其實對讀者是沒有意義的 有意義的是數字成長的變化,做一個曲線圖,讀者一眼就能看出「趨勢」,是最 快吸收資訊的方法,而且這個圖在版面上也很好看,可調節閱讀壓力。

貳、視覺吸引力的寫作方法

注重視覺要素的報導,第一步要從「減壓」著手,以短短的段落、短短的句子「減 輕閱讀壓力」,才有可能談到強化視覺吸引力,用以留住讀者的眼光。

一、句子短,段落短

我們應瞭解,現代的讀者是看電視長大的,他們從小很少「閱讀」,對閱讀的興 趣不高,對長篇大論的興趣也不高;或者,也可以說,他們不習慣長時間看著 一個「不動的畫面」。

若你丟出黑壓壓的一大塊文字,讀者得花很多時間仔細看個究竟,那麼多數讀 者必會感到眼花瞭亂,會被這堆文字砸得昏頭昏腦;要不,他也可能看了後面、

忘了前面,沒耐心看下去,通常就掉頭而去,不想看了。

所以,在版面上出現短短的段落和短短的句子,整個版面的閱讀壓力會減輕許 多,一般的讀者就有可能比較願意把眼光留在你的版面。怎麼做?

1、句子要短。短短的句子,看起來簡潔、有力,很舒服;讀起來有動感,有節 奏感,很愉快。

(5)

每句多長才合適?目前並無成規,但總以念起來呼吸順暢為原則。

寫完了,自己念念,若念一個句子要中途換氣,就是太長,要改寫成兩句或三 句。但請留意:是改寫,不是胡亂打個逗號就算「切」成兩句。「西門町是日據時 代,所完成的……」這個斷句就斷得無厘頭。

2、段落要短。越短的段落越有力,看起來舒服。

正常長度的段落,每段總以一百字上下為宜,原則為一百加減廿字。一百五十字 為上限。超過一百五十字的段落,務必要改寫為兩段或三段。你自己可以在報紙 上劃出一百五十字的篇幅,看看到底有多大,就知道為何以這個數字為上限。

(可惜,這個數字缺乏「實證研究」的證據,只能以「實務經驗」為支持)

3、善用標點符號,尤其要善用句號和分號。適切地運用標點符號,不僅語意清 楚,也可以在字裏行間增加「空隙」,讓讀者的眼光有點「呼吸」的空間;但是,

切不可一個逗號打到底,如果讀者搞不清楚你要說什麼,要重看個兩三次,你 就可能流失這個讀者了。

4、報導要結棍,不灌水,不重複,不東拉西扯。長篇大論的時代已經過去。多 數的現代讀者,或者說,多數的年輕讀者沒有耐心看太長的報導,更沒耐心看 前後不斷重複的報導,所以報導一定要結棍,用最紮實的資訊來吸引讀者。

二、用字遣詞的原則

1、新聞報導最重要的在於清楚地傳達訊息,未必講求文采斑斕,所以得先認清 讀者是什麼人,然後才能寫讀者都看得懂的報導,擴大你和讀者的共同經驗領 域。

在《國語日報》,理論上,我們得把報導寫得小學一年級都可以理解。他們的要 求,新聞稿要寫得讓國小三、四年級學生看得懂,也可以直接當廣播稿用。

如果是義守大學校刊,讀者程度應設定在全校國文最低分的程度,只要這個人 能看得懂,全校就都看得懂這分刊物。至於一般綜合性報紙,設定在國中一、二 年級看得懂的程度,大致就夠了。

2、要善用具象的陳述及數字,少用空洞的形容詞;能不用形容詞就儘量不用,

因為讀者腦中不容易有圖像,就不容易起共鳴。

(6)

形容詞通常都很抽象,也很空洞。執筆者使用這樣的形容詞,想要表達某內涵,

但讀者的腦中卻未必能夠還原得出和執筆者相同的經驗;這就是說,執筆者和 讀者的經驗不容易重叠,也就不容易引起共鳴,這樣的形容詞就該過濾掉。

我們應儘量使用具象的陳述,讀者腦中較易產生圖像,就容易有共鳴。寫「說著 說著,他很悲傷」,不如寫成「說著、說著,他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有個記者報導端午節新聞,寫出「斗大的棕子包得飛快」這樣的句子。「斗大」可 能是「碩大」的錯誤,但這也不對,因不同的讀者對「大」的觀念是不同的;用

「一顆四兩重的棕子」就具象得多,大家都想像得出來。

還有「飛快」到底多快?用「一分鐘包一顆粽子」或「一小時包六十顆粽子」就是運 用數字的具象陳述:讀者腦中的圖像,跟你想表達的圖像,很容易重叠起來,

這才容易起共鳴。

能夠用數字來表達的,就要善用數字來表達,因為它很具象。

數字也會產生不同的圖像。「一分鐘包一顆粽子」,感覺上,就比「一小時包六十 顆粽子」要快,其實它是相同的。彰化的戴奧辛污染了三千隻鴨子和十萬顆鴨蛋 你只能選一個數字入標題,選那個數字會顯得比較嚴重?似乎污染了十萬顆鴨 蛋比較嚴重。

但是,數字雖然好用,卻要善用,因它也可能大到變成無意義。史達林說,一千 萬人的死,只是一個統計數字;一個人的死,卻可以寫成一齣悲劇。這就是說,

讀者是無法想像「一千萬人的死」是怎麼個場景,所以它就變成沒有意義,純只 是一個數字而已。

3、帶有「價值判斷」和「情緒」的用語,要慎重使用。

這類用語很容易影響讀者腦中的圖像。例如:冥頑不靈、頑固、意見一致、始終如 一、擇善固執,這五個意思類似的用語,你選那一個?它們在讀者腦中產生的圖 像(傳播效果)大不相同。

通常,一個中立的記者會選擇「意見一致」,因為最中性,但很平淡。你要選擇 那一個則要看「用途」──你要表達什麼。在《蘋果》則會選擇最極端的那兩個;

做廣告時亦同。

(7)

還有,說一個人是「性情中人、憤發向上、做事力求完美」,或是說他「情緒化、野 心勃勃、過度挑剔」,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在讀者腦中的圖像卻大不相同,會相 當程度地左右讀者的觀感,必須要慎重使用。

4、有些成語的指涉內容相當特別,很容易用錯,最好不要亂用;跟現代生活脫 節了的成語,當然是不用。

學校新建圖書館大樓開工了,用「動土」,還是「破土」?聯合報最近

〈20050811C1 版北縣文教〉一則標題說,「年底查賄 檢察官傾巢而出」,可以這 樣下題嗎?交通狀況「每下愈況」,還是「每況愈下」?說「越來越差」就夠了。

台灣女子網球在澳洲的比賽中得到銀牌(20070126),比賽前一天,電視的報 導說,我們能否再看到台灣選手「耀武揚威」?二、三個月前,宜蘭抓到一名小 偷,電視說,這名小偷所偷的東西「應有盡有」!

報導搶案,網路上如此「修理」電視記者:一「位」搶匪「剛剛稍早前」落網,「群 情激憤」的受害人父親趕到警局來「進行指認的動作」。我們來看一段「精彩」實況

事實上,報導新聞的用語以精確為尚,尤其應力求所有的讀者都能瞭解,不會 錯意;何況,有些成語常被亂用,連執筆者自己都弄錯,所以,新聞報導中的 成語還是少用為宜,能不用就不用。

5、在新聞稿中,不要亂用類比推理;但說服性的評論稿,要適當地運用類比推 理,較容易引導讀者認同你的想法。

國人好用類比推理,如「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但類比推理常通不過嚴格的邏 輯檢驗。電視上常聽到的報導:今天是國慶日,天氣晴朗,象徵國運昌隆。萬一 突然下起雨呢?在新聞報導中,這樣的類比推理是不合宜的。

不過,在評論稿中,如果有人說「現在政府只知發展國內觀光,卻不重視製造業 想以此來發展經濟,這好比一隻狗只靠吃自己尾巴過活」,這樣的類比推理就會 顯得很有說服力,雖然邏輯上有點問題。評論稿本來訧是要說服讀者信服你的看 法,當然要用各種方法來「引導」讀者。

7、採用簡單句型,主動語態;不要亂用被動語態和倒裝句。英文也是如此提倡 高雄市中正路「發生了一個路面崩塌五十公尺的現象」,還是「路面崩塌五十公 尺」?前者,報導的主體是「一個現象」;後者,報導的主體是「路面崩塌」。那種

(8)

說法的圖像較生動?

如果劉兆玄要到日本訪問,我們也許就會看到這樣的報導:「行政院長劉兆玄將 要搭飛機啟程到日本做為期五天的訪問。」這種報導,贅字佔了一半。「搭飛機」

還是新聞嗎?搭熱氣球才要寫。「啟程」根本是廢話。「做為期五天的訪問」要寫

「訪問五天」。所以,「行政院長劉兆玄將到日本訪問五天」或「行政院長劉兆玄將 訪問日本五天」就夠了。

還有,千萬別寫一堆廢話。「用手搶走了她掛在脖子上的項鍊」?用腳搶才要寫 掛在脖子上的,當然是項鍊,掛在脖子上的腳鍊才須強調。我們只須寫「搶走了 她的項鍊」就好了。

8、引述某些人士的講話,引用原句而夾雜一些河洛話,有時會很傳神,如「橫 柴入灶」;但河洛話的文字和語言已脫鈎很久了,胡亂夾雜可能弄巧成拙,要小 心使用。

有很多人喜歡用「鴨霸」,但「鴨子」和「霸」有什麼相干?應使用「惡霸」,這是 河洛話的破音字。「雞婆」的情況也類似,它的意思似乎是「多管閒事」,但「雞」

和「婆」與「多管閒事」何干?應寫「家婆」。還有,說「隨你的意」,有人寫出來的 河洛話是「青菜」?「請裁」才對,河洛話很典雅的。

聯合報20050703C8 版教育文化,大學指考新聞標題「孔子思想 一票考生莫宰 羊」,什麼是「莫宰羊」?原來是「莫知也」!編輯耍帥的結果,表現出對這個語 言的輕忽態度,是在扼殺這個語言。

當然,說這個人有「古意」,國文程度好的人其實可以看得懂;可是,你寫了

「請裁」、「古意」,又有幾個一般讀者看得懂?寫新聞,仍以讀者看得懂為尚;

如果覺得讀者可能看不懂,最好就不要寫。

雖然語言的用法是約定成俗,大家都接受「鴨霸」,你也只好「鴨霸」了;不過,

仍應以莊重的態度來看待河洛話。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的報導,更應以最大多數的 讀者看得懂、聽得懂為原則,不要因耍帥或趕流行而弄得讀者一頭霧水。

寫河洛話的詞彙前,宜先查查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錄的「國語辭典」,若有 收錄,再用;沒有收錄,最好不用亂寫。

第二章:導言寫作

(9)

壹、導言的「基本模型」:

導言的概念為何?基本上,它就像打一通很貴、很貴的電話:重要的先說,長話 短說,但不能短得無厘頭,要讓人清楚、明白地瞭解你在說什麼。

理論上,在構想一個導言時,馬上應該想到的是如何提供「事實」,來回答讀者 心中的疑惑或吸引讀者興趣。而這些「事實」應包括前述的採訪七大要素:何事 what、何時 when、何人 who、何地 where、為何 why、如何 how,以及那又怎 so what。也就是說,導言最基本的功能,是用來回答這七大要素中任一要 素的問題,而且言簡意賅,一看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以下虛擬的例子,是標準的導言「基本模型」,包括了新聞事實的七大要素,簡 潔精練──但記者很少有這麼「好運」。

例: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who)昨天(when)透過電子公布欄向全校師生 宣布(where),校務會議已決定強制(how)學生學習第二外國語

(what),以建立學校的特色(why),未修習至少廿個學分者不得畢業

(so what)。

例:綽號「翹嘴宏」的道上兄弟林奕宏(who),十七日傍晚六點左右

(when),獨自一人在台中市朝馬路的家中客廳休息(what),突然有兩名 戴口罩歹徒闖入,對他近距離執行「行刑式槍決」,連開近廿槍(how),林奕 宏身中十五槍(why),當場慘死(what)。由於林宅有多支監視器,警方已 調閱出歹徒影像,正加緊緝凶(so what)。       

(中國時報20091018)

(*接下來的新聞中,你該交代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何時做等。)

要強調的是,上述例子只是「基本模型」,是個「理想」,且是虛構的模型;通常 任何一個新聞要素可能都要數十個字,新聞沒這麼好寫。如果把七大要素全部塞 在一起,很可能笨重而累贅,因此,一個理想的導言極可能只是回答七大要素 中的幾個,甚至僅為其中的一、兩個。你勢必作點取捨。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要縮短上述這個導言的基本模型,你要先從那個要素刪起?

建立學校特色,可先刪。再刪呢?(也許是who、when、where。)

最要緊的,記者得在七大要素中找出最重要和最吸引讀者的部分,把它當成導

(10)

言的核心,簡單扼要,言簡意賅。所以,只要有特色(就是要有牛肉),七大要 素中的任一項都可以成為導言核心。

2、對一個初學者,學寫導言,還是先求穩當,把「基本模型」學好,也就是先 在七大要素中找出想要表達的重點;選出重點後,直接了當、平舖直敘地寫下來 就成了。等到熟練這種基本模型的寫作後,再來談變化。

實際操作上,可先把新聞要點揀取出來,全部寫在一個段落中;然後,再考量 七大要素的重要性,逐一刪減,留下最精華的部分,完成一個導言。這是對生手 入門的建議。

貳、導言寫作基本規則

1、寫導言講究「言之有物」,直接把牛肉端出來,才能吸引人;或者,儘量找 出與讀者切身有關或讀者有興趣的要素來寫,這就是so what 的概念。

如何言之有物?抓實質的資訊就對了。假設學校請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來演講 講得很精彩,聽講者都覺收穫良多,你要怎麼報導這場演講?你的導言最好直 接針對演講內容,引述張忠謀的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精不精彩,寫出演講的精 髓讓讀者自己去判斷,這是這則新聞的核心;而不是空洞地堆砌一大堆文字去 形容「演講很精彩,掌聲不歇」,因不在場的讀者未必能起共鳴。

請記住,新聞是給不在場的人看的。不在場的人關心的,是「張忠謀到輔大演 講」這件事?還是「張忠謀到底講了什麼」?張忠謀到輔大演講是個沒內容的「空 洞資訊」,他到底講了什麼才是實質的資訊。

再假設學校舉辦一場「如何學好英文」的講座:(1)講師徐薇講得很精彩,上 課氣氛很活潑、熱烈,互動很好,學員很喜歡;(2)徐薇的講授內容很實用,

學員聽講後,都有信心學好英文;(3)教育部長吳清基和校長黎建球都到場 訓勉學員,努力學好英文。你選那一點為導言?當然該選(2),且要寫出最實 用的具體內容,因為沒到場的民眾才會對這種報導感興趣,這就是你該端出來 的「牛肉」。

有些新聞與讀者有點距離,更要找出so what ,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至少可以 滿足讀者「後來怎麼了」的好奇心。

例:(海巡雙月刊)中共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奮鬥四號」探測船,五月廿二

(11)

日起在我方專屬經濟海域進行探勘作業;海巡署已經洽請海基會二度函告大陸 海協會,要求儘速轉知「奮鬥四號」立刻離開我方海域。

上例原稿只提到要求海測船離開,可是感覺上就是不對勁,因為任何讀者都會 想知道So What,「到底走了沒」或「若不走會怎樣」。該稿在本文中才有海巡署 將採取必要的驅離措施等說明,雖然不知道到底走了沒,至少這點說明應放在 導言中,如下例修正稿。

例:(海巡雙月刊,修正)中共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奮鬥四號」探測船,五 月廿二日起在我方專屬經濟海域進行探勘作業;海巡署已經洽請海基會二度函 告大陸海協會,要求儘速轉知「奮鬥四號」立刻離開我方海域。海巡署說,若該 船仍拒不離去,該署將採取必要的驅離措施。

2、導言的長度通常是越短越好,沒有任何成規,只有各媒體有自己的「習慣」

一般以一百字加減廿字為佳,也有報紙要求六十字以內,卻也有容許到一百五 十字的。導言若太長,閱讀壓力會很大,看起來很不舒服。

3、在導言中第一次出現的名字和職銜要用「全稱」,以後寫名字即可。職銜在先 名字在後。行政院長吳敦義,第二次出現時,稱吳敦義就夠了,不必寫「吳院 長」;但例外是對媒體「轄區」內的老大,如全國性媒體中對國家元首的稱呼,

馬英九總統、馬總統,這是特殊規格的禮遇;輔大校園刊物,黎建球第二次出現 也可以寫黎校長。

不必覺得直呼吳敦義、黎建球的名字沒有禮貌。「職銜」是用來標明這個人是誰,

是當行政院長的吳敦義,不是你家隔壁的吳敦義;它表示一個人的職務,不是 一個人的階級高低,何況,全國絕大多數讀者不是他的下屬。

職銜若太長,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北區職業訓練中心主任陳志堅」

共廿六字,實在太長,這時就可有點變通,在導言中,上級機關寫簡稱,本機 關寫全稱,前述職銜就變成「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北區職業訓練中心主任陳志 堅」。

如果還嫌長,可刪「行政院勞委會」,並在導言中簡稱「職訓局北區職訓中心主 任陳志堅」,在第二段以後設法寫一個「勞委會」和「職業訓練中心」,讓人知道 全稱。

4、不寫「先生」(『經國先生』例外,但現在也已不用)、「小姐」「女士」,但會 用到「夫人」,如第一夫人周美青,偶而會用在稱呼其他高官的太太,如行政院

(12)

長〈吳敦義〉夫人蔡令怡,或外國元首、總理、美國國務卿時用到──若是名稱的 一部分就一定要寫,如柴契爾夫人。

5、不重要的where,可優先考慮從導言中剔除,以節省字數。若有時效性的 when,要儘量留在導言中,以示新聞的「新」;已有一段時間的 when,要考 慮放在第二段以後,因時效性弱了。

沒有新聞性的時間,不要放在一段的開頭。不要寫「今天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說

……」,因為新聞的主角不是「今天」;要寫「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今天……」,

新聞的主角是「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

6、再強調一下:導言中宜儘可能回答「五W、一 H + so what」,卻不必強求,

因為不足的部分可以延到第二段再補上。有時,我們也會把太長的導言再切成兩 段,運用為「雙導言」形式,只不過,它是假的雙導言。

導言超過一百五十字時,一定要切成兩段,以免過長。

參、導言的平衡問題

一、基本概念

新聞的平衡,原有「實質平衡」和「形式平衡」的差別。不管如何,能做到「相關當 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不僅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官司,也是最基本的新聞倫理

實質平衡,指的是針對「對應內容」給予同篇幅的平衡;但實務上幾乎做不到,

因為新聞主動和被動反應的談話是很難做到同篇幅的,再加上截稿時間,以及 版面美化或稿量的考量,通常以形式平衡為主要做法。

形式平衡,是儘快在導言的部分給予對應內容的平衡,新聞本文部分就不必太 計較了,因為:有時,被動反應者的談話就這麼幾句;有時,平衡真的只為了

「形式」,寫得太多會形成「反高潮」。但無論如何,這個動作一定要做;沒聯絡 上,也要在稿中交代。

新聞的平衡,要儘量在整則報導的第一、二段完成。原則上應在導言中平衡;若 太長,也可考慮第一、二段的平衡,兩段並立為「雙導言」。

為了控制導言的字數,以下原則可參考:

(13)

1.主動攻擊的一方,若有許多論點,導言中頂多取兩個;平衡這兩個論點。

2.主動攻擊的一方,若批評許多人,導言中頂多取兩人;平衡這兩人的說法。

3.其他的論點或人,看篇幅而決定;不必全塞在一則新聞中,甚至可做點取捨。

4.若主動攻擊的一方只批評兩人,平衡時,應儘可能把這兩人的回應放在一段,

 至少在導言中宜如此,不宜分割。

平衡式的導言,是導言基本模型的衍伸型,要儘量做到:內容對應;權威度、知 名度或影響力相當。在一段導言中塞不下對應雙方的內容時,要以「雙導言」方 式呈現;總之,儘快在一開頭就取得平衡為宜,刻意修理人則例外。

例:國民黨立委劉光華昨天【抨擊】人事行政局,以簡任十二職等參事任用陳水 扁老師、憲法學者李鴻禧之子李俊俋擔任局長機要,是「假公濟私,亂紀晉用」

人事行政局長朱武獻表示,一切符合「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沒有違法問題。

  立法院昨天審查九十年度人事局預算,──

「平衡」這個動作一定要做;沒聯絡上,也要在稿中交代:「到今天凌晨截稿時 間為止,記者聯絡不上○○○,無法請他就此事提出說明。」萬一上了法院,至 少可藉此辯護「我已善盡查證責任」。

二、平衡的「反高潮」問題

理論上不該有所謂「反高潮」的顧慮。但為了新聞的可讀性,實務界往往考慮:

1. 無可爭議之事,硬要平衡,沖淡了新聞的味道。

2. 該受指摘之事,硬要平衡,弱化了新聞的力道。

3. 刻意修理人時,硬要平衡,就修理不到人了。

所以在實務上,有時並不在導言中平衡,而是把對造的說法放在新聞的中段、後 段,甚至另則一小則、只用幾句話,放在主新聞之後。形式上「有平衡」,實質上 毫無平衡的作用。

例如,鄧香妹聲稱和辜振甫生了個女兒張怡華,要分辜老的遺產,新聞鬧了許 久,每次都要有兩造的說法。不管你煩不煩,這是一定要做的。但在DNA檢驗 確定張怡華與辜振甫無關後,檢方起訴,20051103 聯合報八版的新聞,就把 鄧香妹的說法另起一小段,塞在主新聞後面,聊勝於無。這是「反高潮」的考量。

不過,一定要小心「媒體審判」的陷阱。

三、作業練習

(14)

就以下(虛構)資料摘取你所需部分,撰寫三則「平衡式導言」:

1、 每到年底,是有線電視業者中系統商和頻道商換約、續約的時間;但近年 來,每次都發生糾紛。前年的換約糾紛,更夾雜了頻道商之間的「版圖」

之爭,以致台北市、高雄市、縣、台中市、縣等地的消費者去年初愕然發現 一夕之間少了廿多個頻道可看,包括都會區民眾最喜歡的HBO、SUN MOVIE、CINEMAX 等頻道。

2、 新聞局廣電處官員說,「斷訊」事件引起消費者嚴重抗議,也「使各縣市 政府新聞處受到極大壓力」,因此,上述縣市政府新聞處都嚴格管理有線 電視業者,去年一年「成效卓著」;但其他各縣市大都沒有採行積極性的 措施,疏於管理,消費者權益未受保障。

3、 行政院新聞局長林佳龍昨天上午應邀到立法院教育暨文化委員會,專題 報告「有線電視經營環境及消費者權益」。由於前天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有 線廣播電視法》修正案引發各界爭議,更引爆了新聞局與台北市政府新聞 處的大戰,成為林佳龍在委員會中說明的重點,也是立委的關切焦點;

但林佳龍只說,「新法律尚待執行,行政院不會提請立法院覆議。」

4 、立法院前天趕在本會期休會前的最後第二次院會,三讀通過了有線廣播電 視法修正案,取消家族持股限制,以及將費率審議權收歸中央。由於本案 是由與業者淵源極深的無黨籍立委蔡豪主導的「突襲」行動,直接將法案 由程序委員會中抽出逕付二讀、三讀,事前朝野黨團都被矇在鼓裏;蔡豪 昨天一整天電話關機,助理也不知他是否出席今天的本會期最後一次院 會。國民黨立委洪秀柱前天在會議剛結束時就對記者說:「不知道為何會 冒出這個法案!」民進黨立委羅文嘉當時也說:「我實在霧煞煞!」他們 都揚言,今天要設法提出復議案。

5、 北市政府新聞處長吳育昇昨天上午開記者會,指責廣電處長張崇仁與業 者掛鉤,協助立委偷渡法案,將使消費者的權益淪為魚肉;吳也批評林 佳龍不適任。昨天下午,台北市長馬英九公開要求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覆 議,否則市府將向司法院大法官聲請釋憲。國民黨主席連戰昨天晚間指示 立院黨團,研究提出復議的可行性。

6、 林佳龍在委員會中表示,立法院的修法結果是見仁見智。取消家族持股限 制只是「正視現實」;將費率審議權收歸中央,也是許多縣市的心聲,他 們根本沒有能力管理有線電視業者,巴不得早日把這個燙手山芋丟給新 聞局。有問題的只是修法的「程序」而已。他說:「吳育昇才是真正的不適

(15)

任,因為他是利用砲打中央賺取不當的政治利益;而馬英九動不動就說 要聲請釋憲,恐怕是不知中央與地方權限分際。」行政院長游錫堃昨天傍 晚受訪時說:「馬市長的法律見解常常和別人不一樣,後來也證明都有問 題,不知道他的哈佛博士是怎麼念的!」

7、 張崇仁昨天中午接受廣播電台訪問時說,吳育昇沒有證據就隨便汙衊他,

應公開道歉,否則他將採取法律行動。民進黨籍的高雄市新聞處長管碧玲 昨天下午受訪時說,法案是立法院通過、要行政院執行的,吳育昇卻把砲 口對準行政院,很奇怪;如果吳育昇和馬市長能夠說服國民黨的立委提 出復議,她倒是樂觀其成。

8、 吳育昇和管碧玲都主張,費率應因地制宜,由地方政府管理最恰當;民進 黨籍的高雄市長謝長廷也主張至少要有城鄉差距的費率,不能由中央齊 頭式的規定。昨晚,馬英九說,依憲法和地方制度法規定的地方自治事項 台北市理應自行制訂費率;中央任意插手是違憲、違法的舉動,「每當我 們和中央意見不同時,過去的例子都證明我們是對的。游院長苦讀出身,

可能真的不懂法律;可是,中央的幕僚也應該給游院長比較深入和持平 的建議,不要讓院長一開口就鬧笑話。」

肆、導言的各種變化類型

導言的變化有其必要,寫得活潑些必能增加版面的可讀性;不過,仍應以基本 模型的寫作方式為主。絕大部分的新聞若能平舖直敘寫得清楚明白,已屬難得,

太多的變化有時很可能有反效果。切記,不要為變化而變化;有好題材再去畫龍 點睛。

以下是平衡法之外的導言變化型:

一、提問開頭法:所提問題要能激發讀者興趣。因是代讀者提問,記者寫必須立 即在導言中提供答案。若只問不答,不理想。

例1:一隻老鼠跑到你家該誰管?跑到街上該誰管?內政部長廖了以說,這隻 老鼠跑到你家歸衛生署管,跑到街上歸環保署管,跑到農場歸農委會管;這麼 複雜的「分工」,說明了政府組織精簡亟待積極進行。       

 廖了以昨天應邀在輔仁大學中美堂演講「政府組織再造」時說,───

例2:很多大人說,平時要多吃菜,少吃肉,這樣比較健康;但蔬菜除了可能

(16)

殘留農藥,都沒別的問題嗎?         【*單純提問,不很理想】

  台北市仁愛國小學生張剛毓、張婷毓兄妹昨天以「綠色小精靈──您吃了多 少硝酸鹽」為研究題目,贏得東元科技培育獎初小組第一名。── 

         

例3:中國古籍在台灣還有沒有市場?台灣一家出版公司昨天發表注音、注釋和 白話譯文版的「資治通鑑」,以現代人輕鬆學習古代智慧的訴求,向台灣書市進 軍。       【*問與答扣得不緊,可改進】

  台灣古籍出版公司出版全文兩百九十四卷的資治通鑑,──

二、引語開頭法:有些外國報紙或通訊社規定,記者寫稿不能以引號開頭,因為 他們的第一個字母會放大;中文報紙無此嚴格規定,是因 中文報紙沒有這個習慣,但有些雜誌會放大全篇第一個字,

就不能用此法,也不能用數字開頭。所引的話,要很特別才 行,更要跟導言的主體扣緊,不能毫無關聯。

例1:「水沒挖到,倒挖到了瓦瓦爺!」一九七四年春天,陜西省臨潼縣晏寨鄉 西揚村農民◎◎◎打井時,意外挖出一些缺腿斷臂的陶製人俑。(假的雙導言)

  ◎◎◎從未料到,打井的無心之舉,竟然鑿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跡」,戍衛 秦始皇靈魂的龐大地下軍隊──兵馬俑,在地底埋藏二千多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例2:「來喔!每天清晨從全省漁港運來的新鮮魚蝦螃蟹,都在這裡喔!」海鮮 饕客期盼已久的台北魚市昨天正式開幕。適逢周休二日,蜂擁而至的男女老少將 魚市擠得水泄不通。──  【*沒有消息來源的引語,記者杜撰的?】

  位於民族東路四百一十巷內的「台北魚市」,昨天上午舉行開幕儀式,由農 委會副主委李健全、漁業署署長胡興華與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主持,──

例3:「教育部已決定撥款五億元給本校,重建被地震震倒的學生宿舍,不久後 就能徹底解決學生住宿問題。」輔大校長黎建球昨天在全校朝會【鄭重】宣布。

  【黎校長】說,───

三、成語或俚語開頭法:雖然未必新鮮,有時可增加趣味。所用成語、俚語,必 須與導言內容扣緊。也可以引用詩句、歇後語,甚至是 腦筋急轉彎作為開頭,仍須扣緊導言主體內容。

例1: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輔仁大學羅浮童軍團昨天舉辦的烹飪比賽 中,國貿系三年級學生◎◎◎以獨創的「豬油桂花手」拔得頭籌,一改大家認為 胡蘿蔔難吃的刻板印象。

  做「豬油桂花手」的秘訣,◎◎◎說,──

(17)

  羅浮童軍團在大禮堂舉辦的烹飪比賽,共有一百多位【同學】參加,──

例2:人貴自知。心理學家◎◎◎昨天說,這句話本是為別人而設的;但是用在 人類全體,也很恰當。我們對於微生物、動植物的研究,往往勝於對我們自身的 瞭解。「生而為人,卻不瞭解人,怎麼會是對的呢?」

  ◎◎◎昨天下午在國父紀念館演講「人貴自知」,──

例3:(中國時報20091018)「天道酬勤」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六十七歲吳茂 雄、吳林秀芬夫婦,把一甲子前祖先傳下來的「薑糖沾醬」番茄切片,沒沒無聞 地經營卅年,就在這道府城六、七○年代前冰果室小吃,即將失傳之際,最近突 然暴紅,假日經常有人特地從台北搭高鐵南下回憶故鄉味。

四、背景白描法:著重在「場面」的報導,主要用在報導遊覽、園遊會、大遊行、宴 會、活動等風花雪月的場合,因實質資訊就是這個活動,其 他的內容視篇幅可長可短。

例1:在西藏喇嘛悠揚緲遠的古曲天唱聲及莊嚴隆重的金剛舞中,難得一見的 西藏浴佛儀式,昨天在大安森林公園登場。台北市民一睹世界最大的手繪唐卡,

不少人雙手合十虔誠膜拜。玫瑰花瓣及八吉祥圖乘風從天而降,引起一陣陣驚嘆 聲。

  西藏四大教派教主在台灣首度同台露面,為全民祈福,──

  由台北市政府、蒙藏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台北看西藏!大安曬大佛」活動 昨天在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及周邊展開。不少對西藏文化有興趣的市民,以及來 自全省各地的藏傳佛教信徒,趕來參加這場盛會。

例2:立法院國是論壇昨天發生「髒字」和「潑水」衝突風波。民進黨立委鄭朝明 發言時,用閩南語「什麼ㄒ一ㄠˊ」形容在野黨女性立委;國民黨立委郭素春不 滿,在鄭朝明走下台後,向鄭潑灑茶水,引發朝野立委互罵的混亂場面,議事 一度癱瘓。

  國民黨立院黨團隨即舉行記者會聲援郭素春,──

  昨天國是論壇一開始即砲聲隆隆,──

例3:輔仁大學校園櫻花初謝、杜鵑逐漸綻放,昨天在校園舉行慶祝情人節園遊 會,吸引了一萬多人參加,盛況空前;只見紅男綠女穿梭其間,爭奇鬥姘,熱 鬧非凡。

  今天是情人節,輔大學生自治會昨天提前在校園舉辦「慶祝情人節」園遊會 自治會長◎◎◎說,── 

(18)

五、對比法:刻意把兩件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相提並論,可增趣味性或衝突性。

偶而用這種方法寫導言,平凡的事可以變得不平凡。

例1:(聯合報20051212,A8 版)「你真內行!」電視有個賣炸雞的廣告,分 別是老師、將軍向吃炸雞的學生、小兵敬禮,讓人莞爾。不過,真實生活裡的際 遇可大不同,一名台北市警員站崗時吃炸雞,沒看到來查勤的長官向他敬禮,

卻討來一陣訓斥。

這名信義警分局警備隊警員下了崗……

據了解,該警員日前深夜在信義警分局側門車道口站崗值勤……

例2:你心目中的KTV 老闆是什麼模樣?應該是身旁穿黑西裝、戴墨鏡兄弟一 堆、黑白兩道通吃的大哥級人物嗎?在國內KTV 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好樂迪公司 總裁盧燕賢,卻是【戴著付細框眼鏡,談吐極度斯文、甚至帶點靦腆,不小心說 錯話時,還會偷偷吐舌頭】的好好先生。

例3:【身高一百九十五公分、體重一百廿公斤的輔仁大學橄欖球隊隊長】◎◎

◎,昨天贏得輔大學第一屆建球盃繡花比賽冠軍,湘繡社成員全部不是他的對 手。他說,粗漢也有細緻的一面;打橄欖和繡花一點衝突也沒有。

◎◎◎說,繡花是很有趣的事,他從小學三年級就跟著媽媽學繡花了,──

  建球盃繡花比賽由湘繡社舉辦,共有一百六十人參加上周六開始的初賽,

最後有四人進入昨天舉行的決賽,──

  

六、對白法:以「對白」當導言,少用,少見,但可偶一為之。

      

例1:「人到心不到,點名有什麼用?」「人到心才有可能到,人不到心必不到 點名一定有用。」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和法律系昨天針鋒相對的辯論,揭開新生 盃辯論賽序幕。

  輔大今年的新生盃辯論賽,昨天開始進行第一場比賽,循往例採淘汰賽,

總共將比賽廿二場,預定○月○日舉行總決賽。

  

七、逗趣法:以一段幽默插在導言中,給導言戴頂帽子,可以吸引讀者興趣。

      有時可以簡短引用一段有趣的故事,或字字珠璣或帶諷刺意味的 名人言語;但此方式以特稿較常用,用在報導新聞則未必合宜。

例1:「儒林外史」中有篇「范進中舉」,老童生范進在中了舉後突然痰迷心竅,

只知「中了,中了」,一陣胡言亂語;幸虧范進老丈人的一巴掌打醒了他,救回 一個下凡的文曲星。

針對副總統呂秀蓮近來的言行,政治評論家◎◎◎昨天說,民進黨現在可

(19)

能就少了個范進老丈人這樣的角色。

例2:黃金、美鈔、鑽石,自認「天字第一號妙手空空」的○○○雖然食指大動,

卻只能按下心中那股順手牽羊的衝動,把這些值錢的財寶一一歸回原位,還不 時撢撢灰塵,裝做毫不動心的樣子。

  輔仁大學夢幻戲劇社昨天演出「小偷奇遇記」。【由於劇本編得十分幽默】,

全場不時爆出笑聲和掌聲,【戲劇社社長◎◎◎認為,昨天的演出相當成功】。

  ◎◎◎昨天在劇中反串男主角,她說,──

八、懸疑法:很少用,但偶一為之,不但效果奇佳,且能扣緊讀者心弦。

      通常是描述一幕場景。基本上,仍是以導言的帽子來吸引讀者。

例1:「前進指揮所,找到了!找到了……人活著,受傷……一死亡……」隨著 警用山難搜救無線電傳來一聲聲模糊中斷音訊,指揮所內全身汙泥和帶著疲憊 神情的救難人員和員警,全都神情一振,也一度難過。

  迷失在南插天山山上八天七夜的王清龍、王清田兩兄弟,終於被救難人員在 南插天山、盧平山之間發現,可惜的是王清田不幸死亡,王清龍受重傷。

  王清龍、王清田於【廿五日】上午七時,與親友共十三人一起到桃園縣復興 鄉小烏來攀登南插天山,──

例2:(虛擬)炎陽高照,輔仁大學中美堂前……金黃色的魚尾……一聲尖叫

……一聲槍響……又一聲尖叫……警笛聲響起……

發生謀殺案嗎?為紀念童話大師安徒生誕生二百周年,輔仁大學丹麥語文 學系昨天在中美堂前廣場演出新編《人魚公主》舞台劇,情節緊張、有趣,又有 現代感,圍觀的民眾不時鼓掌叫好。系主任◎◎◎說,── 

例3:(聯合報)一九八二年五月七日下午三點半,巴黎心理分析師馬古迪在 診所裡來回走著,等待下一位病人秘密前來。此人身份如果走漏,可能在法國政 壇引起地震。

  四十五分鐘後,病人來了,是法國總統密特朗。

  馬古迪發現,病人既不談童年,也不談夢魘,只想談英國首柴契爾夫人,

以及阿根廷入侵福克蘭群島引發的危機……

九、雙導言:

     1. 較複雜的新聞,有時一個導言無法表達出全篇的報導重點,都擠        在一段又太臃腫,可用雙導言形式,把二或三個重點分立兩段,

「並

聯」在一起當導言。但最多就是二段,不宜再多。

(20)

2. 導言也有可能因為字數太多、實在無法刪減,必須改寫為兩段;

      把改寫後的這兩段作為導言,形式上是「雙導言」,但它是「串 聯」

的兩段,所以實際是一個導言。

3. 這是實務上極常用的手法。

1、並聯式的雙導言實例:

例1:第四十四屆金鐘獎頒獎典禮昨晚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痞子英雄」入圍十 一項,共得了五項獎,是金鐘獎的最大贏家;全劇在高雄拍攝、耗資八千五百萬 的「痞子英雄」,奪得最佳戲劇節目、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等五項大獎。

而敲鐘十四次終於奪金的胡瓜,當場老淚縱橫,全場起立為他鼓掌。

今年金鐘主題「視代相傳、聲聲不息」,公視共得了二十項獎,是獲獎最多的電 視台。終身成就獎頒給剛過世的「永遠的黑貓」文英……

       【2009-10-17/聯合報/A1 版/要聞】

2、串聯式的雙導言實例:

例1:(聯合報)「水沒挖到,倒挖到了瓦瓦爺!」一九七四年春天,陜西省臨 潼縣晏寨鄉西揚村農民◎◎◎打井時,意外挖出一些缺腿斷臂的陶製人俑。

  ◎◎◎從未料到,打井的無心之舉,竟然鑿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跡」,戍衛 秦始皇靈魂的龐大地下軍隊──兵馬俑,在地底埋藏二千多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十、導言變標題:

     1. 標題幾乎重複導言,導言本身反而只剩幾個字,通常是結尾。為        的是精簡,不重複。

     2. 此法純由編輯主導剪裁導言,供稿單位不能使用。

(聯合報)世運精神 公平競爭    自願撤一人 瑞士拔河奪冠

   德選手傷 少一人出賽 瑞士隊展現運動精神 全場起立致敬

【記者蔡政諺、鄭國樑、曹敏吉、楊濡嘉/高雄市報導】這就是世運精神。

高雄世運拔河賽前晚落幕,拿下男子六百四十公斤級冠軍的瑞士隊,展現高度

(21)

運動精神,不僅贏得冠軍,也贏得在場各國選手、教練與觀眾全體起立致敬。

 

第三章:強化動感和臨場感的寫作方法

一篇報導,想讓讀者喜歡看,就需要一種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寫作方法,強調動 感和臨場感是很重要的竅門。除了前節曾述及,運用具象的陳述取代空洞的形容 另一種方法,是設法在新聞或報導中加上「場景」和「人的動作」,以及「善用直 接引述」,用意都在凸顯「人味」,報導有動感和臨場感,才會好看,不致於讓 讀者感覺只在噴口水而已。

壹、注重人的動作和場景

現在的平面媒體,常會讓人感到報導「很難看」,原因在於記者只寫「意見」,不 寫人的動作和場景。全篇都是甲說、乙說、丁說,很難抓出主軸,只會讓讀者覺 得都是「噴口水」。要解決這種問題,在報導中加入「人的動作」和「場景」是很好 的方法。

    例:劉安耆在全場吶喊和旌旗飛揚中,代表山城大將軍傅學鵬誓言:

「他

     們想從上次的八萬六千票跨過十萬票,沒那麼簡單!」【蘋果】

(22)

上述例子中,有了「在全場吶喊和旌旗飛揚中」,味道硬是不一樣。再看另一個 例子:

    例:距離南天宮僅數百公尺的龍元宮,「我們這裡整條巷子都是阿扁的       死忠啦!」廟旁七十二歲的葉先生說:「阿扁成立客家委員會、客       家電視台,對客家人很照顧。」在葉先生眉飛色舞說話的當兒,民       進黨立委邱垂貞秘書戴雲芳帶著競選顧問聘書親訪頒授,「葉顧 問」

      更是喜形於色。      【蘋果】

請想想,有描述邱垂貞這兩句,和沒有描述邱垂貞的這兩,差別多大!

   例:大家還沒會意過來,邱創煥卻又有意無意朝黨中央領導人的座位

     向看一下,會場頓時又是爆出一陣掌聲和笑聲。然後他接著唸:

「如

     果總統野心太大,往往恃其選民,造成獨裁政治,比如拿破崙。」

     台下笑聲更大,有人忘情大叫「好!」

   例:他最後表示,假如大會無法作成決定,他也贊成兩案並陳,提送

     民大會作最後決定。然後鞠躬下台。掌聲歷久不歇,全場騷動。邱      創煥再向大家鞠躬,舉起雙手作勝利歡呼狀。

      【1992-03-16/聯合報/03 版/焦點新聞】

上述的四個例子告訴我們,有了人的動作和場景,會讓報導有了「動起來」的感 覺,這就是一種視覺吸引力的寫作方法;但這種方法不能強求,不要「為了有動 作而寫動作」,否則就讓人感到做作了。新聞寫作,就跟寫作的任何變化一樣,

「有了材料,要善用這些材料,不要讓它輕易溜過我們的手」,如此而已。

電子媒體同樣可以運用類似技巧。Discovery 頻道報導「太魯閣的秘密」紀錄片,

在形容太魯閣國家景色令人讚歎時,撰稿者以當地舉行馬拉松比賽來帶入:「也 許跑42 公里來欣賞風景,有些辛苦,但最後的景色,卻叫人歎為觀止,忘卻 了所有的辛苦……」(非全文照錄,文字略有差異)扣住主題,帶入場景,畫面 就更多元、更豐富,視覺也有更多變化,是值得學習的技巧。

(實例研究)

(23)

………

五十五歲的李天正,昨天頭戴斗笠、身穿破舊休閒襯衫、穿著雨鞋,一早拿著鋤 頭到菜園鬆土;中午,上水田部落籠罩在一片濃霧中,他採了一把油菜花走回 工寮,準備午餐。

「這些油菜花是十分鐘前採的,很嫩很甜,」李天正邊翻炒青菜,邊打蛋花;他 突然發現想煎蔥花蛋卻少了蔥,再跑到菜園拔蔥,切好放進蛋汁中攪拌。

李天正說,他是上山後才開始學做農夫的,現在砍柴、除草、剪枝、鬆土等農務 都難不倒他,連水管破裂也自己修,一切都靠自己雙手解決。

他說,剛到山上生活,朋友擔心他難以適應物質的缺乏,特地到山上教他辨識 可食用植物。

一轉眼,上山已經三年了,去年跨年夜在海拔九百一十五公尺的山區,觀賞山 下居民施放高空煙火,當下心中燃起一股幸福感,「我不必站在擁擠人群中,就 能欣賞美景」。

………       【聯合報,20090208,八 版】

貳、善用直接引述

台灣已出版的新聞寫作書籍當中,很少專門討論運用直接引述的問題。目前,在 實務上,大多數的情形是出自記者的自覺,摸索出活用直接引述在新聞寫作上 的正面效果,但也有部分報紙的報導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直接引述。

在報導中運用直接引述,表示「說話的人就是這麼講的」,原始目的當然是強化 報導的可信度;但這個目的的涵意清楚得很,應該不必多做討論。在本節中,我 們所要討論的,是如何把直接引述當成視覺吸引力要素之一,以及如何善用它 來增加報導的吸引力。

一、新聞寫作應善用直接引述

在進入本章的討論之前,我們應有一個基本觀念:任何體裁的新聞報導,基本 上都應該是運用「間接引述」架構出報導的主體,才能在眾多的材料中去蕪存菁

(24)

組織出必要資訊,寫成一篇精簡扼要的報導;然後,在這個主體之中,再力求 善用直接引述,以增加報導的動感或臨場感。

一篇有動感和臨場感的報導,才能打動讀者;不管報導的內容、資訊多麼豐富,

任何讀者都不喜歡閱讀寫得平平板板的報導。現在台灣多數主要報紙都遇到讀者 減少、閱讀率下滑的問題,報面上平平板板的報導太多,沒有吸引力,應該是重 要原因之一,因此平面媒體本應大力改進寫作方法,力求留住讀者的眼光;而 善用直接引述則是快速改善報導吸引力的捷徑,因為它是把視覺吸引力要素的 觀念帶進文字報導中,使報導顯得生機盎然,非常活潑。

不過,雖然要善用直接引述,卻不可反客為主,因為它會耗費太多篇幅;萬一 用得不好,也會破壞報導主體的還輯性,甚至變得零零落落,不知所云。所以,

絕不能濫用直接引述。換句話說,直接引述只能是一篇報導中的調味料,不是主 要的食材:沒有它,不是不能吃;有了它,必會更好吃。

二、運用直接引述的概念

在報導中使用直接引述,假設它是一個很好的直接引述,則它必能很鮮活地呈 現出說話者(受訪者)的個性、思維邏輯、情緒、反應,乃至於這個人的智慧、愚 蠢,或者,由於這一句話而自然流露出說話者的真面目,這樣,這個人才能夠 在報導中「跳」起來,躍然紙上,報導中因而添加了濃濃的「人味」。有人味的報 導,讀者才會喜歡看。

再者,既然任何報導都要力求精寫,則報導的敘事節奏和思維邏輯應該是很流 暢的;此時再適當加入直接引述,可以強化某些節奏,讓思維邏輯的動線出現 高峰,整篇報導因而能夠產生動感和臨場感。這是一種文字意像的動態感覺。比 較理論化的說法,就是在傳播過程中的「解碼」這個環節發生作用,以直接引述 幫助讀者在腦中產生動態的圖像。

要產生這種動感或臨場感,往往只需簡短幾個字或寥寥數語就能奏效。

請先體會以下兩則導言有何不同?

例1:CEO 說,明天起,男記者不准穿短褲上班,女記者不在此限。

例2:CEO 說,明天起,男記者不准穿短褲上班,女記者不在此限,「好看嘛」

在例1中,全部運用間接引述,把CEO 的話濃縮成兩句精華,這是一個很扼要、

四平八穩的導言。例2,只是多加了一句僅有三個字的直接引述,卻比例1多了 一些能夠讓人會心一笑的資訊。請想想,加了一句「好看嘛」,是不是很自然地

(25)

浮現出這個CEO 的豬八戒嘴臉了?

再看下例,是副總統呂秀蓮出任民進黨代理主席報導中的一段:

  例:由於各派系會前已達成立院總召趙永清代理的共識,這個結果讓黨內

    然。一名參加常會成員會後解釋,「大家是硬著頭皮答應的,常會主席     就是呂秀蓮嘢,難道我們要公開反對她嗎?」另一人則說「氣氛啦,就     是當時的氣氛啦」,既然有人推舉呂秀蓮,「現場氣氛已經轉到那裡」

    沒人敢反對。

       (聯合報,2005 年 12 月 8 日 A3 版)

在報導中加上幾句直接引述,充分表達了「黨內譁然」的味道,是很生動的敘事 方式。從上述例子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簡短有力的直接引述,可以強化報導的 動感和臨場感,一定能報導的可讀性或閱讀時的趣味性。

有時我們會看到很長的直接引述。但太長的直引述通常很無趣,占了太多篇幅,

讀者的閱讀壓力也大;而且,既然叫做直接引述,當然一定要「原汁原味」,人 家說什麼必須引述得一字不錯,簡短的引述內容才可避免出錯。

當然,現在的錄音機、錄音筆是很方便的,不怕採訪對象的話太多,也不怕出錯 不過,若記者寫作要靠錄音機或錄音筆才寫得出要引述的話,總要花很大功夫 去找出我們所要的那幾句話,其實非常浪費時間。

因此,記者要引述,必定是引用那些自然而然浮現在腦海中的話,也就是採訪 對象讓你印象深刻的話。你沒有印象的那些話一定是不重要、不生動的;印象深 刻的話本來就不必靠錄音機或錄音筆才引述得出來,但仍然以簡短為宜,目的 就在避免出錯,也不浪費時間。

三、直接引述的內容

通常,採訪對象所講的若是事實或無可爭議之事,不必直接引述,甚至,有時 連這個消息來源都可省略。採訪對象所陳述的故事內容,除非我們有所質疑,原 則上不必運用直接引述(但有所質疑時,我們本來就該再去查證清楚,給讀者 一個清楚的交代);我們應使用間接引述架構出全篇報導,才能濃縮、精寫內容 所以,只須直接引述關鍵的幾句話即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個是興趣與事業一致,一個是愛情與婚姻一致。興趣與事業一致,就能使你的潛力最大

捲土重來(一蹶不振) (成語) 比喻失敗後重新恢復勢力 寫作四 接種 動詞 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動物體內,以預防疾病 閱讀一 排斥(吸引) 動詞 使別的人或事物離開自己這方面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 如課室容額超過 30 ,但在任何班制 ( 包括 混合班 ) 的學童人數均為 30 人或以下,則 計算時可採用 30

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陳述、申述、保證或擔保。對於任何人士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