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研究再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內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研究再探"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內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研究再探

莊淑 1、鄭豐譯2、聶喬齡3

1中臺科技大學體育室

2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體育室

3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系

摘 要

競技運動中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對提升選手表現、

滿意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國內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的研究變項,多以運動領導(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

與團隊情境量表(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為研究工 具。在主要以此研究工具的實證性研究顯示,性別在知覺教練領 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並未有一致性的發現。但在,團體性運動 首先知覺到訓練與指導和團隊工作整合,個人性運動亦為訓練與 指導,團隊凝聚力則沒有一致性的發現。彙整運動領導與團隊情 境 量 表 的 中 文 化 版 本 , 發 現 在 理 論 、 架 構 及 來 源 相 同 的 情 況 之 下。經由不同作者翻譯與編修的過程,在向度、語意、題數及答 題量尺是有所差距。因此,有意從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的研究者,在使用不同作者修訂的研究工具,其實證研究結 果的比較與推論方面,應該要更加謹慎。如此,所得結果才能讓 教練在帶領團隊的實務面上有所助益。

關 鍵字:運動屬性、量表、工具歧異

通訊作者:聶喬齡

服務單位: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系

E-mail:chiaolinnien@gmail.com

(2)

壹、前言

在競技運動場上,當運動團隊或 選手在比賽場上的表現,不論是優秀 或不佳的表現時,教練往往被認為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團隊內的靈魂人 物與領導者。所以,團隊的訓練不僅 是要求技能、技術與戰術的應用,甚 至 於 團 隊 凝 聚 力 都 不 容 忽 視 ( 蔣 憶 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可見教 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在團體動力 學中是相當受到重視的議題。Barrow

(1977)對於領導的定義,係指影響 個人與團體朝向目標努力的行為過程

(引自 Gill & Williams, 2008)。領導 具有幾個關鍵性概念:首先,領導者 需以個人層次處理運動員問題,並將 團體形塑成團隊;領導是領導者的行 為和行動的歷程;團隊中人與人之間 的溝通、互動為必然之過程,相對領 導的溝通能力就十分重要;最後,領 導和運動成就關係緊密,領導的目的 是讓團隊成員往成功之路邁進,領導 者需影響、激勵隊員達成設定的目標

(Weiss, 2007/2008)。教練領導行為係 指教練在影響選手和引導選手達成既 定目標之過程,所展現出來的各種行 為。由 Chelladurai(1999)所提出的 多層面領導模式,三個前置因子分別 為情境、領導者與成員特質影響領導 者行為,進而影響表現和滿意度。教 練如何帶領團隊朝目標前進是重要課 題,而教練是需要與運動員透過相互

信賴、攜手合作、激發運動員的潛能。

在競技運動領域中團隊凝聚力亦相當 重要,可提昇團隊運動表現和團隊成 員的緊密團結(盧素娥,1995),而影 響 凝 聚 力 的 環 節 之 一 為 教 練 領 導 行 為。當運動員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較 明 顯 時 , 亦 會 使 團 隊 的 凝 聚 力 較 高

( Westre & Weiss, 1991 )。 Carror, Brawley 與 Widmeyer(1998)將凝聚 力定義為反應團隊緊密結合,保持團 結,以追求團隊工具目標,以及滿足 隊員間情感需求的動態過程(Weiss, 2007/ 2008)。由 Carron 的運動團隊凝 聚力模式中,四個前置因子分別為環 境、個人、領導和團隊因素。這四個 因素會影響團隊凝聚力,進而影響團 體和個別的結果(Weinberg & Gould, 2007/2008)。由前述之模式了解教練 領導與團隊凝聚力影響的先後順序,

領導因素為團隊凝聚力的前置因子。

但是,團隊表現、滿意度和團隊凝聚 力,亦會影響教練以後的領導行為。

所以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是一 個過程。而在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 聚力的前置因子中,性別與運動屬性 同樣受到相當多研究者的重視(黃惠 芝,2008a)。可見,教練領導行為和 團隊凝聚力在競技運動和團隊相關研 究發展重要性。

在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變 項的研究,大多數研究者採用問卷調

(3)

查的研究方式進行(吳慧卿,2002;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在 調查式研究中,國內多使用 Chelladurai 與 Saleh(1980)及 Carron, Wedmeyer 與 Brawley(1985)的理論、架構及研 究工具所翻譯或編修的量表。不同研 究者所翻譯或編修的研究工具,在題 項、答題量尺及專有名詞上會有所差 異,在相類似測量工具得到的結果,

是否會有一致性的發現。有鑑於此,

以臺灣博碩士論文網和華藝線上圖書 館中文索引資料庫,輸入「教練領導 行為」、「團隊凝聚力」為關鍵字進行

檢索,結果發現總計約近二百筆的文 獻資料中,為使實證研究發現有比較 的基準點。本研究主要回顧探討,以 台灣地區由 2000 年至 2011 年主要採 用 Chelladurai 與 Saleh 運動領導量表

(LSS)與 Carron, Wedmeyer 與 Brawley 團隊情境量表(GEQ)的實證性研究 為探討、分析的主要範圍,來了解運 動員性別、運動屬性的研究結果上,

因 研 究 工 具 而 產 生 的 相 同 與 不 同 發 現。希望藉由相關文獻探析與其研究 發現,給予運動團隊實務工作和研究 者在實務應用層面之助益。

貳、教練領導模式與團隊凝聚力

在教練領導行為常被使用的理論 為 Chelladurai 與 Carron 於 1978 年所 發展的多層面領導模式和運動領導量 表(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LSS)

的測量工具,此模式認為領導者、運 動員和情境的互動會影響到教練的領 導行為,所以領導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Weiss, 2007/2008)。Chelladurai 與 Carron 主張教練領導行為區分為五個 向度,而國內以 Chelladurai 所發展的 運動領導量表,編譯的中文版量表有 陳其昌(1993)與鄭志富(1997),詳 見表一。可以,發現在向度的命名與 定義上與原始量表有些微差異。

(4)

表一 各研究者在運動領導量表的向度與定義

研究者 向度 定義

1.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教練行為主要透過教導運動中的技巧、技術和戰術,

釐清成員間的關係和教導、協調相關活動進行來督促 訓練,進而提昇運動表現。

2. Democratic behavior

教練行為允許運動員參與關於決策、練習方法、比賽 戰術和戰略等決策。

3. Autocratic behavior

教練行為較獨立決策,強調個人權威。

4. Social support behavior

教練行為關注在運動員的福利、積極的團隊氛圍、成 員間溫馨的人際關係。

Chelladurai 與 Saleh (1980)

5. Positive feedback

教練行為對運動員優良表現的認同和獎勵行為。

1.訓練和教學行為 指教練教導與訓練選手改善運動技巧及戰術的行為。

2.民主行為 指教練允許選手共同參與決定有關團體目標、訓練方 法、以及比賽的戰術及戰略。

3.權威行為 指教練強調個人權威的行為。

4.社會支持行為 指教練關心鼓勵每位選手的行為。

陳其昌(1993)

5.獎勵及讚賞行為 指教練對選手的良好表現給予獎勵及讚賞的行為。

1.訓練與指導 強調透過大量、持續的訓練,以改進運動員的成績。

教導運動員技術、技能與戰術。澄清運動員之間的關 係,並組織與協調運動員的活動。

2.民主行為 教練允許運動員參與團隊目標的建立、練習方法、比 賽戰術、戰略等事項決策的行為。

3.專制行為 教練自行做決策,強調個人權威的行為。

4.關懷行為 教練關心運動員個人福利、正面團隊氣氛、運動員之 間溫暖之人際關係的行為。

鄭志富(1997)

5.獎勵行為 教練認同及獎賞運動員優良表現的增強行為。

備註:1、各研究者因素命名(訓練和教學行為=訓練與指導;權威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

關懷行為;獎勵及讚賞行為=獎勵行為)。

2、向度與定義之出處(陳其昌,1993,p. 51 - 52;鄭志富,1997,p. 44 - 45)。

(5)

研究團隊凝聚力以 Carron, Widmeyer 與 Brawley(1985)所發展出來的運動 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和團體情境量表

(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該量表兩個類別:團隊整合與 團隊對個人的吸引力,在各自區分工 作和社會共四個向度,團隊工作整合

(group integration – task; GI-T)、團 隊社會整合(group integration – social;

GI-S ) 與 個 人 對 團 隊 工 作 的 吸 引

(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group – task ; ATG-T )、 個 人 對 團 隊 社 會 的 吸 引

(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group – social;

ATG-S),而國內以 Carron 所發展的團 隊情境量表,編譯的中文版量表有陳 其昌(1993)與盧素娥(1995),詳見 表二。同樣,發現在向度的命名、數 量與定義上與原始量表略為不同。

表二 各研究者在團隊情境量表的向度與定義

研究者 向度 定義

1.團隊工作整合 個別團隊成員感覺對團隊工作,理念相近、緊密與合 作。

2.團隊社會整合 個別團隊成員感覺對團隊社交活動,契合、親密。

3.個人對團隊工 作的吸引

個別團隊成員感覺參與團隊工作和接受團隊目標的目 的和目標的感覺。

Carron, Widmeyer 與 Brawley (1985)

4.個人對團隊社 會的吸引

個別團隊成員感覺參與團隊被接受的程度和社交互動 的感覺。

1.團隊合作 指團隊成員對於團隊工作能彼此合作、意見一致。

2.人際親和 指團隊成員能彼此關心、尊重,並且相處愉快。

3.團隊適應 指個別團隊成員參加團隊訓練與接受團隊目標程度的 感覺。

陳其昌(1993)

4.人際吸引 指個別團隊成員加入團隊被接受的程度以及與隊友人 際關係的感覺。

1.工作凝聚力 選手為達團隊目標,對於所屬團隊上任務的付出程度。

盧素娥(1995)

2.社會凝聚力 選手對於所屬的團隊,為增進彼此成員間的友誼、所 付出心力的程度。

備註:1、各研究者因素命名(團隊合作=團隊工作整合;人際親和=團隊社會整合;團隊適應=個人 對團隊工作的吸引;人際吸引=個人對團隊社會的吸引)。

2、向度與定義之出處(陳其昌,1993,p. 56;盧素娥,1995,p. 8)。

(6)

參、性別和運動屬性

Reis 和 Jeisma 提到在競技運動中 男、女運動員所報持的態度並不盡相 同(引自盧素娥,1995)。相關研究文 獻發現,背景變項中「性別」在教練 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研究相當的普 遍(吳慧卿,2002)。不過,性別在教 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上,是否會 有一致性的發現?

對競技運動屬性進行分類的方式 很多。為探究不同運動項目選手的心 理層面,採用盧俊宏(1990)以 Schurr, Ashley 與 Joy 於 1977 年的研究人格模 式,依其運動動作屬性的不同分為,

團體性(兩人以上合作參加比賽者)

運動項目與個人性(個人單獨參與比 賽者)運動項目。由於不同運動屬性,

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可能 會有所差異。就所蒐集到的實證研究 文獻區分為:團體性運動項目(籃球、

橄欖球、排球、啦啦隊和拔河)、個人 性運動項目(跆拳道、角力、競技體 操、田徑及漆彈)來加以探討。

相關文獻探討以國內實證研究,

採用 Chelladurai 與其研究同僚發展的 運動領導量表(LSS),及 Carron 等人 的團隊情境量表(GEQ)。以相同的研 究工具,瞭解不同性別與運動屬性,

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是否有差異情形存在。

一、性別的相關研究

選手性別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

並沒有差異性情形(張聰榮、陳瑞嘉、

賈凡,2009)。男性選手在訓練指導、

民主、專制、關懷行為高於女性選手

(林仁彬、黃朝嘉、張志青,2008;

林金杉,2002;許君立,2011;;黃 惠芝,2008a,2008b;黃惠芝、黃朝 嘉,2007;黃惠芝、趙榮瑞,2008)。

女性選手在訓練指導、社會支持(關 懷)、民主、專制及獎勵行為(正面回 饋)高於男性選手(黃惠芝,2008a,

2008b;黃惠芝、林仁彬、陳奕伸,

2007;黃惠芝、陳淑娟,2007;黃惠 芝、趙榮瑞,2008;賴世堤,2001)。

在不同性別的知覺教練領導上,並沒 有一致性的發現。雖然性別為教練領 導行為的前置因子,可能原因為個體 對教練領導行為的感知,並不全然會 因為選手的性別而有所差異。國內目 前大多著墨於選手性別對知覺教練領 導行為的研究,較少對教練性別來加 以探討,或許教練性別具有調節作用 關係存在,會加以影響選手在感覺教 練領導行為的關係強度。在團隊凝聚 力方面,男選手在人際親和、個人吸 引 及 團 隊 適 應 高 於 女 性 選 手 ( 許 君 立,2011;張聰榮、陳瑞嘉、賈凡,

2009;黃惠芝,2008a,2008b)。性別 在團隊凝聚力沒有差異性情形(林仁 彬、黃朝嘉、張志青,2008;黃惠芝、

林仁彬、陳奕伸,2007;黃惠芝、陳 淑娟,2007;黃惠芝、黃朝嘉,2007;

黃惠芝、趙榮瑞,2008)。同樣,在團

(7)

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結果,在選手性 別上並未有一致性的發現。國內研究 結果與 Carron, Colman, Wheeler, 與 Stevens(2002)統合分析結果指出女 性團隊凝聚力與表現會高於男性團隊 凝聚力,略有不一致的結果,是否是 因為文化差異而有不同的研究發現?

二、運動屬性的相關研究

團體性運動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 行為,最先感覺到教練的領導行為是 訓練與指導(林金杉,2002;許君立,

2011;黃惠芝,2008a,2008b;黃惠 芝、林仁彬、陳奕伸,2007;黃惠芝、

陳 淑 娟 , 2007 ; 黃 惠 芝 、 趙 榮 瑞 , 2008)。但在,橄欖球選手最先知覺到 專制行為、其次為訓練與指導(張志 青、黃惠芝、郭玄隆,2008)。研究資 料結果呈現出,選手首先知覺到教練 領導行為是訓練與指導,顯示教練在 帶領團隊時,是以訓導和指導選手,

改善其運動技巧和戰術,藉以提昇團 隊與選手的表現,為最先展現出專業 形象的領導行為。而在團隊凝聚力首 先 感 覺 團 隊 的 氛 圍 幾 乎 是 團 隊 合 作

(張志青、黃惠芝、郭玄隆,2008;

黃惠芝,2008a,2008b;黃惠芝、林 仁彬、陳奕伸,2007;黃惠芝、陳淑 娟,2007;黃惠芝、趙榮瑞,2008)。

結果顯示出團隊工作整合,即選手對 於團隊工作能彼此合作、團結一致程 度的知覺有明顯的感受。

個人性運動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 行為,同樣最先感覺到訓練與指導行

為(林仁彬、黃朝嘉、張志青,2008;

張聰榮、陳瑞嘉、賈凡,2009;黃惠 芝,2008a,2008b;黃惠芝、黃朝嘉,

2007;賴世堤,2001),其次為獎勵行 為。個人性運動選手感覺比團體性運 動項目選手,在訓練與指導和獎勵行 為的感受更加明顯,可能原因為個人 性運動項目選手較常接受教練一對一 的指導,在接受訓練指導與即時回饋 較團體性運動項目選手的頻率較高。

而個人項目運動員在團隊凝聚力上並 未有一致性的發現。

綜合上述文獻,性別在知覺教練 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研究結果,並 未有一致性的發現。運動屬性在團體 性運動項目,最先感受到訓練與指導 的行為和團隊工作整合;個人性運動 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的感受,首先為 訓練與指導、其次為獎勵行為,在團 隊凝聚力上並未有一致性的發現。可 見國內教練與選手的互動,運動員最 常感受到教練行為是,教練透過教導 與訓練來改善選手運動技巧和戰術等 的行為。以訓練與指導面向來加以瞭 解,教練行為主要透過教導運動中的 技巧、技術和戰術,釐清成員間關係 和教導、協調相關活動進行來督促訓 練,進而提昇運動表現。感覺此種行 為包含層面較為廣泛,教練領導外顯 行為出現次數較為頻繁。而在團體性 運動項目的團隊成員對團隊凝聚力的 感覺,最常感受為團隊工作整合。可 見選手感受到團隊的氣氛為對團隊內 的工作、理念相近、彼此緊密合作。

(8)

所以教練在帶領隊伍時應該要營造團 隊合作的工作凝聚力之氛圍。

肆、研究工具的歧異

國內對於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領域相當重視,並且實證研究頗 多(吳慧卿,2002;蔣憶德、陳淑滿、

葉志仙,2001)。國內研究者在從事研 究時,為了採取適合的研究工具是否 會備感困惑呢?當研究者開始選擇研 究 量 表 時 , 到 底 何 種 量 表 適 合 其 研 究?由於有些研究工具的量表很像在 研 究 相 同 的 變 項 , 但 是 某 些 特 定 名 詞、量表的題數、答題量尺與指導語 又有些微差距。到底施測的量表工具 要用何種版本較佳,這些疑惑似乎會 讓 很 多 研 究 者 在 從 事 研 究 時 產 生 困 擾。

Weinberg 與 Gould(2008)、陳其 昌(1993)和鄭志富(1997)在 LSS 量表五個向度只有民主行為的名詞相 同,另外四個向度解釋名詞的命名都 不太一致(各因素的命名,Weinberg &

Gould 分別為訓練指導、專制行為、

社會支持和正向回饋;陳其昌則為訓 練和教學行為、權威行為、社會支持 和獎勵及讚賞行為;鄭志富為訓練與 指導、專制行為、關懷行為和獎勵行 為)。而在訓練與指導向度的操作型定 義,由鄭志富和 Chelladurai 的資料呈 現出較為廣泛的訓練和指導的教練領 導行為,除教導技術、技能和戰術之 外,亦組織和協調運動員的活動,而 陳其昌較偏向改善運動技巧和戰術的 訓練和教學行為的操作型定義。並且

中文化量表在各向度的題項和題意有 所差異(例如:專制行為似乎沒有相 近的題目,和向度內的題數約只有一 半相同)。雖然理論架構來源相同,但 在各向度題目意涵和題數有所差異,

是否使用不同作者發展的量表工具,

在實證研究所得結果的比較和推論上 應該要更加謹慎。

團隊凝聚力量表類別為團隊整合 與團隊對個人的吸引力,在區分工作 和社會共四個向度。在陳其昌(1993)

編修與黃惠芝(2008a)使用的量表在 解釋名詞命名相同,不過黃惠芝研究 可能受限篇幅,並未呈現出操作型定 義,並在量表的題數有所差距(陳其 昌版本為 34 題、黃惠芝則為 18 題的 量表)。當不同研究者在解釋名詞和操 作型定義採取不同用法,或受限於稿 件字數的困擾,無法將操作型定義予 以呈現,可能造成各向度意涵糢糊情 形 或 整 體 概 念 有 所 偏 頗 。 盧 素 娥

(1995)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獲得在 團隊工作整合和個人對團隊工作吸引 的題目成為工作凝聚力,而團隊社會 整合與個人對團隊社會吸引題項得到 社會凝聚力因素。由團隊凝聚力的模 式中,團隊整合與團隊對個人的吸引 力都各自有工作和社會的向度,若原 本向度、題項,形成另一概念的因素,

則其他研究者在研究結果的推論和類 推應該要特別留意。

(9)

同 樣 以 Chelladurai 所 發 展 的 量 表,題數、答題方式的量尺與指導語 差距,以陳其昌編修後採四點量尺(很 同意=4、很不同意=1)為 35 題;鄭志 富 中 文 版 採 五 點 量 尺 方 式 呈 現 ( 總 是、經常 75%、偶爾 50%、很少 25%、

不曾)共 40 題。量尺指導語的差異性 來探析,「例題:我的教練會個別指導 每位選手的運動技巧」當量尺選項的 說明以(很同意或總是),若讓研究參 與者填寫相同題項,不同的指導語意 和量尺,是否會帶來不同心理層面的 意涵,而得到有所差距的答案?團隊 凝聚力量表,以陳其昌編修後為四個

因素、採四點量尺(很同意= 4、很不 同意=1)為 34 題;盧素娥修訂後團隊 情境量表為二個因素、採九點量尺方 式呈現(1=非常不同意、9=非常同意)

共 12 題。以向度的角度探析,在整體 因素概念架構相同、增加或未增加題 項的情況下,經由因素分析萃取出不 同概念的因素,是否能代表此變項的 整 體 概 念 ? 不 同 研 究 者 所 發 展 的 量 表,在研究工具的歧異,可能會造成 有意從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研究者,在量表的選擇產生困惑和研 究結果之驗證,較難有一致性比較的 基準點。

伍、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研究與實際應用層面感 覺似乎還是有所差距。在蒐集文獻過 程中,感覺測量工具非常多元化,有 百花齊放之感。但是,若欲測量變項 的整體或各自向度的概念不夠明確和 測量工具的不一致性(如:因素向度、

操作型定義、題數、答題量尺和指導 語)則內在效度是否會降低,致使研 究結果在外在效度應用上可能會有所

限制。建議,研究工具應該要在因素 向度、操作型定義概念和答題量尺指 導 語 儘 量 一 致 , 並 且 有 系 統 性 的 探 究,則研究結果與建議,對教練在帶 領運動團隊和從事相關研究工作者在 實際應用層面上會有更實質的幫助,

而非理論與實務各自處於翹翹板的兩 端。

參考文獻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 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 市。

林仁彬、黃朝嘉、張志青(2008)。優秀大專跆拳道選手的知覺教練領導行為 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 期,90-100 頁。

林金杉(2002)。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

(10)

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許君立(2011)。臺中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 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張志青、黃惠芝、郭玄隆(2008)。優秀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凝聚 力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 卷 3 期,121-129 頁。

張聰榮、陳瑞嘉、賈凡(2009)。優秀角力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凝聚力之 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 卷 3 期,93-102 頁。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 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黃惠芝(2008a)。競技體操與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 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 卷 2 期,43-56 頁。

黃惠芝(2008b)。不同運動項目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嘉 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7 卷 1 期,146-156 頁。

黃惠芝、林仁彬、陳奕伸(2007)。優秀高中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與團隊 凝聚力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 卷 1 期,73-80 頁。

黃惠芝、陳淑娟(2007)。啦啦隊知覺教練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全國高 中組前六名。運動知識學報,4 期,117-122 頁。

黃惠芝、黃朝嘉(2007)。優秀競技體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與凝聚力之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 卷 2 期,46-54 頁。

黃惠芝、趙榮瑞(2008)。優秀大專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 研究。臺灣運動管理學報,6 期,33-44 頁。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體育學報,30 期,195-206 頁。

賴世堤(2001)。高中(職)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30 期,

185-194 頁。

盧俊宏(1990)。大專運動員運動競賽特質性焦慮之研究。體育學報,12 期,

45-69 頁。

盧素 娥(1995)。大 專 籃 球 選 手 的知 覺 運 動 動機 氣 候 與 團隊 凝 聚 力 之相 關研 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Carron, A. V., Colman, M. M., Wheeler, J., & Stevens, D. (2002).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in sport: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4(2), 168-188.

Carron, A. V., Widmeyer, W. N., & Brawley, L. R.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7(3), 244-266.

Chelladurai, P. (2002).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1)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 (1980).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 34-45.

Gill, D., & Williams, L. (2008). 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sport and exercise.

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inberg, R. S., & Gould, D. (2008).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季力康、卓俊 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等譯)。臺北市:禾楓。(原著於 2007 出版)

Weiss, M. R. (2008 ). 運動社會心理學(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譯)。臺北 市:師大書苑(原著於 2007 出版)。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5, 41-54.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It is well known that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of positive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by using the arrow matrix..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第 51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4 日於立陶宛舉辦,總共有 76 個國家、368 名學 生參與競賽。台灣代表隊由國內大學 10 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策 – 引導資源 促進參與與發展 訂立「 財政預算 」政策 1.3 應對學生人口下降 – 訂. 立處理超額教師機制 凝聚團隊及擴充財政

• Concept of High Conflict Complainant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 Tips in handling High Conflict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