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收集國中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 在學校情境中自然發生的利社會行為表現,以瞭解此類行 為發生之情境、類型、發生後之社會反應,並分析其間的 關係。相關之研究設計、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

研究場所與時間、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研究程序及研究 信效度,分八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之現場是我任職的學校,為北市某完全中學國 中部,屬於自然情境,周遭環境有不少未知的變數不便操 弄;而我所關注的層面含括研究對象於整個研究過程中表 現出的利社會行為,促使行為發生的情境背景,周遭人、

事、物與個案互動的脈絡,上述資料之取得皆仰賴大量觀 察,惟有以描述的、歸納的、重視獨特性(引自 Merriam,1988) 為特質的質性研究,能切合本研究之需求,輔助我詳實而 深入地探討行為下隱含之答案。職是之故,本研究採取質 性研究方式,主要原因如下:

1.我著重利社會行為發生的整體觀點,瞭解現象或事

件的情境脈絡,而不只是特殊的變項(林佩璇,民 89)。

(2)

2.我採用觀察、訪談等方法蒐集完整的資料,掌握整 體的情境脈絡與意義、深入分析真相(邱憶惠,民 88)。

3.我在自然情境(國中校園環境)中蒐集資料(葉重 新,民 90)。

4.此研究是我重要的學習過程,我藉由這樣的過程向 學生學習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並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新的 覺知(黃瑞琴,民 90)。

綜合上述原因,我以質性研究方式針對觀察、訪談所 得之國中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利社會行為資料作深入而有 系統地分析。此外,我也透過一些簡單的計算表格,輔助 呈現研究的發現。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觀察、訪談等方法收集國中資源班智障學生

小慈在學校環境中的利社會行為類型、促發利社會行為之

情境、周遭不同的社會反應方式,並進一步分析情境、利

社會行為及社會反應三者間的關係。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

探討,本研究之架構見圖 3-1:

(3)

利社會行為表現

情境 社會

反應 情 境

利社會行為 小慈 社會反應

互動者 文

獻 分 析

Î

我進行觀察、訪談 資 料 Î 分 析

表現 類別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由圖 3-1 可知,我先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形成對本 研 究 所 觀 察 的 利 社 會 行 為 的 概 念 。 在 觀 察 時 間 內 , 採 用 A-B-C 敘述性分析,觀察並完整記錄發生之事件、對話,

透過行為的前事刺激、行為本身、行為結果的來龍去脈,

歸納出目標行為與前事刺激、行為結果之間的關係(張正 芬,民 86)。因此我在現場實地觀察,之後將所得的資料

(利社會行為表現)加以處理,每一目標行為事件均分析

為表現類型、發生情境及周遭的社會反應,另探討此三者

間的關係。我雖然嚴格自我要求觀察記錄時詳盡確實,仍

可能有若干缺失,訪談乃為彌補無法長時期現場觀察之限

制,或因觀察角度、個人主觀認定等造成之疏漏。訪談對

象主要是與小慈較熟識的資源班蘇老師(授課科目為實用

數學) ,其次為輔導老師吳老師、導師盧老師、幾位與小慈

較有互動的學生及小慈本人,我藉此瞭解教師或學生見到

的小慈有哪些利社會行為表現,他們對於行為發生當時情

境、周遭社會反應之看法,以為資料分析之用。

(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為符合研究目的,採用立意取樣(purpose sampling)

方式選取國中部資源班智障學生小慈為本研究之對象。

一、選取標準

為符合本研究設定之對象與場所,有下列之挑選標準:

1. 經臺北市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確認為智能障礙、臨 界智能障礙,或領有智障類身心障礙手冊。

2. 安置場所為國中資源班。故在校學習時間部分在原 班(普通班),部分在資源班。

3. 學生本身在國中校園內曾有利社會行為之表現。

4. 學生家長同意子女參與本研究,並簽署家長同意書

(附錄一)者。

5. 觀察科目的任課教師同意參與本研究,且願意於上 課時間讓我入班觀察,課餘時間接受訪談,並簽署 教師同意書(附錄二)者。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依下列三階段篩選研究對象:

階段一:調查安置於國中部資源班之智障學生。

由於國中部每年級班級數為六班,三個年段確認或疑

似身心障礙的學生人數約為三十名,故採取普查方式

得知資源班智障及臨界智障學生總數,蒐集這些學生

(5)

的就讀班級、導師、課表及學生基本資料。

階段二:依據前一階段蒐集之資料取決出三名人 選,並徵詢家長與教師同意參與本研究。

階段三:參酌家長與教師之意願,並請其簽署同 意書後,確定小慈為本研究之對象,概況見表 3-1。

表 3-1 個案概況表

姓名 小慈(化名) 性別 女

年級 八 年齡 14

WISC-III FIQ-65、VIQ-61、PIQ-73(91.2.17)

身障手冊 智能障礙輕度 特 教 服 務

時數

實用語文 4、實用數學 4、生活教育 2 共計十小時

於 原 班 上 課 、 與 同 儕 相 處 情 形

上課時,常用手撐著頭,眼睛注視任課教師,

但只是靜默地坐著,少有回應或互動。班上同 學幾乎不曾主動找她,男生偶爾會罵她,因此 下課時會在座位上發呆,或 是到別班找資源班 同班的同學。

七 年 級 時 校 園 內 曾 表 現 的 利 社會行為

1. 在 資 源 班 表 現 良 好 獲 獎 後 , 全 數 留 給 弟 弟

(就讀於啟智班)或表妹。

2. 資源班下課時間請資源班同學喝飲料。

3. 在資源班課程中,主動指導同學做習題或課 程相關活動。

表達能力

1. 書面

可 以 寫 簡 短 的 造 句 , 但 是 錯 字 多 , 語 句 不 完 整,閱讀者需思考一下才能瞭解。

2. 口語

能 說 出 日 常 生 活 所 需 的 簡 單 句 子 , 大 多 為 短

句,有時需停頓思考才能說出句子;會主動找

老師及資源班同學說話,偶 爾有語句反覆、前

後矛盾或沒有重點的狀況;在原班上很沈默。

(6)

小慈的其他背景資料簡述如下:

小慈是家中長女,與母親、弟弟同住,父親因工作因 素長期在外,而母親與弟弟皆為智障者,因此小慈有時需 承擔照顧弟弟的責任。在她的觀念中,照顧弟弟是天經地 義的事情,她很習慣將自己的擁有物與弟弟分享,甚至為 了接送弟弟而耽誤自己看卡通的時間,她也覺得無所謂。

在資源班上課時,小慈態度相當認真,曾數次得到口 頭稱讚或實物獎賞(如:糖果、原子筆) ,凡是得到實物獎 賞,她均表示要帶回家送給弟弟或表妹,從無例外。她不 喜歡只有自己獨享, 「我想留給他們吃啊!怕他們沒有。」 (慈 訪 a931221) 真情的話語,留給我極為深刻的印象!

不過小慈說話、做事的速度較慢,偶有停頓思考再反 應的狀況,在原班上人際關係差,常孤獨一人或與隔壁班 就讀資源班的女同學小兔在一起;八年級時,資源班課程 重新調整,加入九年級的小白,小慈很快便與時常笑瞇瞇 的小白結成好友,總是一起活動,疏忽了原為密友的小兔。

交談方面,小慈可以口語表達完整之短句,惟常常反 覆同一句話、圍繞同一話題,且較沒有邏輯,易前後矛盾,

曾帶給導師不小的困擾。幾次為了表現出較好的一面而說

出大人比較愛聽的話,但卻輕易被教師識破而顯得不知所

措 。 不 過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 小 慈 是 個 「 對 老 師 很 好 」( 易 訪

a931109) 的女孩,常主動找老師說話,也很在乎老師跟她

的談話,這對我的研究是個有利的地方。

(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基於質性研究中充滿不確定性和可變性,以研究者本 身 作 為 主 要 研 究 工 具 才 能 順 應 這 種 多 變 的 研 究 情 境

(Lincoln & Guba, 1985;引自林佩璇,民 89),因此首 先 必 需 釐 清 研 究 者 本 身 的 「 多 元 文 化 主 體 」( a multicultural subject)角色(Denzin & Lincoln, 1994;

引自甄曉蘭,民 92);其次介紹我為因應不同研究階段之 需求,而設計的其他輔助工具,說明如下。

一、研究者本身

(一)我的學習與工作經驗

我畢業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目前已於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暑期教學碩士班進修三個暑 期。於大學與研究所修業過程中,曾修習與研究主題相關 之科目,具備特殊教育專業知能;而實務教學工作已近六 年,皆擔任特教專任教師,九十三學年度起擔任特教組長,

與學生互動密切,對身心障礙學生特質有一定的瞭解,對

教室生態亦相當熟悉。此外我曾多次與普通班教師聊天或

討論小慈,保持友好關係。上述各點皆輔助我得以順利進

入研究現場。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於研究所階段選修「質

的研究法」課程外,另利用週末時間參加臺北市教師研習

中心主辦之「九十三學年度質性研究專業發展研習班」 ,總

計修習五十一小時之課程,具備一定程度之質性研究能力。

(8)

(二)我的成長經驗

我的弟弟是中度智能障礙者,至今已相處二十五年,

在弟弟的成長過程中,彼此關係密切且互動頻繁。我曾多 次參與他的學校教育活動或北市公私立機構、家長協會舉 辦的活動,因而認識他的某些朋友。二十五年來長期、近 距離的接觸,使我對於智障者的特質、人際互動模式較一 般人有更深入的瞭解,對於觀察智障者的行為有相當的敏 感度與信心。

(三)我的立場與角色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最主要的角色是研究者與觀察

者;但在「實用語文」時段中,我同時肩負教學與研究雙

重責任。無論何種角色,我都期許自己發揮該角色應有的

功能:在研究者角色中,我警醒自己時時注意小慈的行為

與前後事件的變化關係;在觀察者角色中,我仔細留意現

場的樣貌,關注人物的細微表情動作、師生或同儕間的互

動脈絡;在教學者角色中,我恪守教師職責,為了避免角

色之混淆使學生權益受損,盡心負責教學工作,重視學生

學習反應,以達成教學目標,觀察工作則交由現場錄影方

式處理。同時,我委託同樣教導小慈一年多的蘇老師(任

教實用數學課程)擔任協同者,共同評估觀察資料的真確

性。我們的教學都很注重養成學生的良好行為與社會適應

能力,隨時依據學生表現給予回饋,對小慈的行為有長期

的觀察與瞭解。由於有她時常與我交換意見想法,激發我

不斷反思、傾聽資料的聲音,使研究工作進行地更順暢。

(9)

二、輔助工具

除了「研究者」本身之外,我因應研究各階段之需求,

另有各式不同的輔助工具,包含自編的記錄表、分析表與 錄影、錄音等用具,並且於研究過程之始終撰寫省思日誌,

相關輔助工具介紹如下。

1. 利社會行為觀察記錄表(範例如附錄六) :此表採軼 事記錄方式,分為三種情形:(1)室內觀察無錄影(蘇 老師課程)時,我在現場即時記錄學生的行為與周 遭的變化;(2)我進行教學時以錄影記錄,事後將影 像內容轉為文字謄錄於此表;(3)室外觀察時,由於 小慈四處走動,我在觀察時段內採現場速記,觀察 時段結束後立即以回溯記錄方式補充行為資料。

2. 利社會行為訪談題綱(見附錄三) :在觀察資料累積 至一定量,且已獲初步之編碼成果後,我根據其中 的發現與疑惑,擬定了訪談題綱。用意有二:一為 瞭解行為發生現場關係人的感受,二乃彌補無法長 時期現場觀察之限制,或因觀察角度、個人主觀認 定等造成之疏漏。

3. 利社會行為前後事件記錄分析表(範例如附錄七):

在「利社會行為觀察記錄表」上之目標行為編碼後,

以同一碼的利社會行為為主體,分析此類型行為發

生之前後事件(情境及社會反應) ,將蒐集之資料撰

寫為「利社會行為前後事件記錄分析表」格式。而

(10)

訪談所得之行為資料因 「很難完整而明確交代行為前 後事件」(誌 931109) ,故不轉為此分析表格式。

4. 研究日誌(範例如附錄九) :在研究過程中,以日誌 形式記錄我每日的省思、對於觀察或訪談得知的現 象的想法、新的觸發、遭遇的困難、他人給予的回 饋、突發事件與解決方式等。

5. 分析性備忘錄:用來記錄我在研究過程中乍現的小 靈感、可搭配研究主題的優美詞句、分析資料的過 程等,以作為寫作時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備忘錄以 自己明瞭為原則,不對外公開。

6. 綜合分析表(範例如附錄八) :用以歸納利社會行為 之 主 要 表 現 類 型 、 發 生 情 境 及 周 遭 的 社 會 反 應 類 型,探究利社會行為表現類型、發生情境,社會反 應此三者間的交互作用。

7. 數位攝影機:實用語文課程由我親自上課,則以此 輔助我記錄影像及聲音內容(其他教師之課程由於 未 取 得 同 意 錄 影 , 故 由 我 在 教 室 內 以 紙 筆 觀 察 記 錄) ;室外觀察時段由於小慈四處走動,不便固定於 某處架設攝影器材或持機器跟拍,故未使用本工具。

8. 錄音機、錄音帶:訪談教師、學生時記錄談話內容。

(11)

茲 依 據 不 同 研 究 步 驟 進 行 之 需 要 , 將 上 述 研 究 工 具 整 理如表 3-2:

表 3-2 研究工具一覽表 程 序 研 究 工 具

確定個案 家長同意書、教師同意書、研究日誌 蒐集資料 利社會行為觀察記錄表、利社會行為訪談題

綱、研究日誌、數位攝影機、錄音機、錄音 帶、分析性備忘錄、研究日誌

初步整理 利社會行為前後事件記錄分析表、分析性備 忘錄、研究日誌

資料分析 綜合分析表、分析性備忘錄、研究日誌

(12)

第五節 研究場所及時間

依據教育部(民 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之 規 定 , 全 年 授 課 日 數 以 二 百 天 ( 不 含 國 定 假 日 及 例 假 日)、每學期上課二十週、每週授課五天為原則。開學之初 教師們較為繁忙,加上暑假過後小慈尚須一段時日適應學 校生活,故於學期第六週(93 年 9 月 20 日)開始進行觀 察,至資料飽和後,於學期第十八週(93 年 12 月 17 日)

結束觀察,其間並進行訪談與資料的蒐集、分析。

詳細的研究場所與時間,依進行的項目分為觀察、訪 談,敘述如下:

一、觀察

觀察為本研究最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因此場所與時 間的安排極為重要,以下介紹觀察場所與時間。

(一) 觀察場所

概分為室內與室外場所,室內(學科)觀察地點位於 小慈教室(資源班、普通班)內,室外觀察地點則視小慈 所處之地點及動線,涵蓋校園各處。相關地點配置與簡介 如下所述:

1. 普通班教室室內配置與觀察位置

本 研 究 於 首 兩 週 適 應 期 曾 觀 察 小 慈 在 原 班 上 課 的 狀

況,觀察地點為其原普通班教室,室內配置圖見圖 3-2。

(13)

小白板 黑 板、講 台 布告欄 前 門

後 學 生 矮 櫃 觀察位置 門

圖 3-2 普通班教室室內配置圖

輔 導 活 動 課 地 點 亦 在 原 普 通 班 教 室 , 採 分 組 上 課 方 式,小慈分配在第二組,室內配置圖見圖 3-3。

前 門

後 學 生 矮 櫃 觀察位置 門

圖 3-3 輔導活動課普通班教室室內配置圖

為避免干擾我的課程活動之進行,或引起學生分心,

觀察位置設於後門學生矮櫃旁。我只詳實記錄目標行為及 其他記錄表上所包含之相關事項,不介入參與教室內的課

黑 板、講 台

第四組

第五組

第一組 第 三 組

第二組

(14)

程活動。

2. 特教組辦公室室內配置與觀察位置

本 研 究 主 要 觀 察 時 段 為 小 慈 於 資 源 班 上 課 之 實 用 語 文及實用數學課,這兩種課程均使用特教組辦公室內之會 議 室 及 電 腦 區 , 因 此 本 研 究 主 要 觀 察 地 點 為 特 教 組 辦 公 室,辦公室室內配置圖見圖 3-4。

圖 3-4 特教組辦公室室內配置圖

為 避 免 干 擾 教 師 進 行 課 程 活 動 , 或 引 起 學 生 分 心 , 實 用語文課程時,數位攝影機架在電視櫃旁的網路交換器鐵 櫃上(圖 3-4「觀 1」) ,此處可以清楚拍攝會議室內的活動 情形;蘇老師的課程時,我坐在交換器前,離師生最遠的

前 門

電 腦 區

許老師 古老師 蘇老師 我

會議桌 電

木 頭 書 櫃

觀 2 觀 1

(15)

地方(圖 3-4「觀 2」) ,原本擔心學生偶爾在上課中刻意看 我,可能影響正常表現,但經過三次觀察之後,學生幾乎 都 「 不 太 注 意 我 」( 誌 930928) 了。過程中,我只詳實記錄 目標行為及其他記錄表上所包含之相關事項,不介入參與 教室內的課程活動。

3. 其他校園空間

教室走廊、福利社、校園走道、操場等小慈走動的場 所,亦列入本研究之觀察場所,校園全圖見圖 3-5。

圖 3-5 校園全圖

圖 3-5 上方最長列建築物之左半部為國中部教室所在

地(班級分佈圖見圖 3-6),福利社位於最後棟(本圖最右

(16)

上方建築物)之地下室,此皆小慈經常活動的區域。在室 外觀察時間內,我曾幾次跟著小慈到處走動,凡是小慈所 到之處皆為本研究之觀察場所。

4. 國中部班級分佈

國中部教室位於學生教室之 最後棟,每年級一樓層,

國三位於二樓,國二(八年級)位於三樓,國一(七年級)

位於四樓。一樓為特教組教師辦公室、資源班教室及體育 組,詳細班級位置分佈見圖 3-6。

706 705 704 703 702 701 806 805 804

小 兔

803

小 慈 802 801 906 905

小 白 904 903 902 901 體育組

樓梯

資源班 特教組

樓梯

圖 3-6 國中部班級分佈圖

(二) 觀察時間

觀察期自學期第六週(93 年 9 月 20 日)開始,第 十八週(93 年 12 月 17 日)結束,計十三週;首兩週 之 觀 察 為 適 應 期 , 所 蒐 集 之 資 料 不 列 入 分 析 ; 其 餘 十 一 週 為 正 式 觀 察 期 , 其 中 觀 察 第 九 週 由 於 我 出 國 無 法 觀察,故實際的正式觀察期為十週。

十 週 的 正 式 觀 察 期 中 , 由 於 我 同 時 兼 負 行 政 與 教

(17)

學 工 作 , 每 週 的 觀 察 時 間 略 有 不 同 , 加 以 實 用 數 學 與 生 活 輔 導 課 程 未 獲 教 師 錄 影 許 可 , 皆 需 採 現 場 記 錄 , 在 時 間 上 常 與 我 的 公 務 有 所 衝 突 , 因 此 可 錄 影 再 轉 謄 文 字 的 實 用 語 文 成 了 主 要 的 觀 察 科 目 。 以 一 節 課 五 十 分 鐘 、 一 次 下 課 十 分 鐘 、 打 掃 時 間 二 十 分 鐘 、 用 餐 時 間 三 十 分 鐘 計 算 , 全 部 的 觀 察 週 次 內 , 觀 察 時 間 最 少 者為觀察第四週(正式觀察第二週),計一百分鐘;最 多者為觀察第十一週(正式觀察第九週),計二百一十 分鐘。每週觀察次數、時間不等,彙整後臚列如表 3-3:

表 3-3 觀察時間計算表

觀察週次 實用語文 實用數學 生活輔導 下課 用餐 合 計(分)

第 一 週 適 應 週 一

第 二 週 適 應 週 二

第 三 週 2 0 1 0 0 150

第 四 週 2 0 0 0 0 100

第 五 週 1 1 0 1 0 110

第 六 週 2 0 0 3 1 160

第 七 週 3 0 0 1 0 160

第 八 週 2 0 0 2 0 120

第九週 出國,無法觀察

第 十 週 3 0 0 2 0 170

第 十 一 週 2 2 0 1 0 210

第 十 二 週 2 1 0 2 0 170

第 十 三 週 2 1 0 2 0 170

合 計( 次 ) 21 5 1 14 1 1520

(18)

二、訪談

(一) 正式訪談場所

1. 教師:為方便參與本研究之教師,訪談地點選在 該教師辦公室。訪談實用數學科蘇老師的地點在 特教組,訪談導師盧老師的地點在國中英語科辦 公室,訪談輔導活動吳老師的地點在輔導室。

2. 學生:利用特教組學習中心小教室三進行訪談。

(二) 正式訪談時間

教師與學生平時課務或課業繁重,為避免造成 參與師生之負擔,僅小慈接受三次正式訪談,其餘 師生進行一次正式訪談,我盡量多利用下課時間和 學生談話,或詢問蘇老師的意見。時間如下:

1. 教師:參與本研究之教師與我共同決定之共同空 堂(一堂課五十分鐘)。

2. 學 生 ( 小 慈 、 小 慈 同 學 ): 為 不 耽 誤 學 生 之 上課 時間,使用學生與我共同決定之午休時間(一堂 午休三十五分鐘)。

(三) 非正式訪談

其他非正式訪談是我與訪談對象在其他場合、時間 內的相關談話內容,我大多利用下課時間和學生、老師 談話,在開放的情況下,使師生自然談論他們的想法;

另外也視需要與機會(如:資料不足或在校園內偶遇),

不定時進行非正式訪談。

(19)

第六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工作由正式觀察期初始至小慈的利 社會行為類目窮盡為止。在研究過程中,蒐集到的全數資 料主要委託蘇老師檢核,再由我們兩人共同編碼重組,不 斷比對,以歸納出適當的主題與類別。以下分別說明本研 究之資料蒐集、處理方式及分析步驟:

一、 資料蒐集

最主要的方式為觀察,其次為訪談及研究日誌。

(一) 觀察

觀察為本研究最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在觀察時間 內,我觀察並採用 A-B-C 敘述性分析的格式,盡可能完 整記錄發生之事件、對話。觀察方式分為兩種:現場觀 察及透過錄影帶觀察。

由於其他教師並未同意我在現場錄影,故除了我本

身任教的實用語文課程外,其他觀察時段皆採用現場觀

察並速記的方式,在該時段結束後我立即補上完整的過

程 記 錄 , 並 交 由 該 課 程 教 師 檢 視 認 可 後 才 列 入 研 究 資

料。而我任教的實用語文課程以錄影方式記錄,事後轉

謄文字於記錄表,有幾次因場地轉換造成錄影死角,由

於我親自授課,印象極為深刻,採用事後立即回溯方式

補充記錄之,實用語文課的記錄資料全數委由蘇老師進

行檢核,方列為研究資料。本研究於「利社會行為觀察

(20)

記錄表」(範例可參閱附錄六)中使用的符號及其意義 列於表 3-4。

表 3-4 「利社會行為觀察記錄表」符號表

符號 意 義

㊣ 代表小慈

○ 代表小兔

□ 代表小白

※ 代表任課老師

(二) 訪談

形式有二,一為正式訪談,即在我與教師或學生 約定好之時間、場地內,依照預先擬定之訪談綱要進 行之訪談,以錄音機全程錄音,事後轉為逐字稿;另 一方式為非正式訪談,是我與訪談對象在其他場合、

時間內的相關談話內容,我採取事後回溯方式記錄。

此 外 尚 依 每 次 訪 談 的 人 數 分 為 個 別 訪 談 及 焦 點 團體訪談,由於一堂課上只有一名任課教師,教師部 分進行個別訪談;學生方面,訪談小慈本人亦採個別 訪談方式,訪談小慈的同學則採焦點團體訪談,即一 次訪談數名學生,此方式之優點除了可以節省時間,

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富的資訊外,亦可充分利用成員之 間的關係和互動對研究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且 研究者的控制比較少(陳向明,民 91)。

訪談為本研究次要的資料來源,我在逐字稿上詳

實記錄對話內容、時間,也以文字敘述方式保留受訪

(21)

者的語氣及表情變化,逐字稿範例可參閱附錄四,使 用之符號及其意義列於表 3-5。

表 3-5 訪談逐字稿符號表

符號 意 義 舉例

~ 語氣延長 自己可能因為~怕挫折,可能也不會主動。

… 中斷上句 小慈她對老師…她還滿主動接近…

( ) 補 充 說 明 人 物 或 語 氣

1.小 易 會 覺 得 比 她 們(小慈、小兔)還 優 越 啊 ! 2.他 需 要 我 們 「 教 他 」( 加 強 語 氣 ) 就 好 了 。

《》 動作表情 不知道,要問她《手指小芳》。

< > 停頓思考 <停頓七秒>就把一些分數給他們。

(三) 研究日誌

每次觀察或訪談後,心中總有一些想法,我都即 時記錄在分析性備忘錄上,並於當晚整理書寫於研究 日誌。日誌是我和自己對話的良友,我藉此誠實面對 自己的困惑、害怕或喜悅,同時也記錄與蘇老師討論 後的心得、收穫,使自己能謹記研究之初衷,且不斷 來回於資料之間,不至沉溺於自我陶醉的夢境。研究 日誌範例參閱附錄九。

二、 資料處理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有三:教 室(或校園)觀察、訪談

師生、我的研究日誌,這些資料經由其他教師或學生協助

確認資料之真確性後,我再與蘇老師共同完成分類。處理

初期,我們曾在「幫助」及「協助」上做了較久的討論,

(22)

釐清定義後,各項資料處理工作均進行地很順暢,每一筆 資料的編碼與歸類全程由我與蘇老師一起完成。原案資料 經編號後做初步管理,說明如下:

(一) 研究現場師生

「 LT」 代 表 我 , 我 同 時 擔 任 研 究 者 及 實 用 語 文 課 程教學者;實用數學科教師蘇老師以「PT」代表,她 同時是本研究之協同編碼者;輔導活動科吳老師代號 為「RT」;小慈的原班導師盧老師以「UT」表示;「ST」

及「KT」分別為特教組另兩位老師許老師及古老師(以 上教師皆為化名)。學生都以化名「小 X」表示,本研 究對象為小慈,她的資源班同班同學為小兔、小白,

其他與小慈較有互動之原班同學分別為小易、小芳和 小其,皆為資源班學生。

(二) 觀察資料

包 括 了 現 場 觀 察 及 現 場 錄 影 轉 譯 之 資 料 , 以 週 次

和 觀 察 次 序 為 編 號 , 記 錄 在 利 社 會 行 為 觀 察 記 錄 表

上,如「利社會行為觀察記錄表 編號 11-4」指的是

第十一週第四次的觀察記錄原案;每次觀察記錄除了

文字敘述外,另於右上角畫有現場配置圖,清楚交代

師生的位置(範例見附錄六) 。引用觀察資料時則以日

期、科目加上「觀」表示,如「931004 語文觀」表示

93 年 10 月 4 日在實用語文課之觀察記錄。

(23)

(三) 訪談資料

以英文字母小寫 a 表示正式訪談,b 表示非正式訪 談,以人名代號、日期、訪談形式進行編碼,如「RT 訪 a931102」代表輔導活動科吳老師在 93 年 11 月 2 日接受正式訪談之內容,「慈訪 b931104」代表小慈在 93 年 11 月 4 日接受非正式訪談之內容。

(四) 研究日誌

以「誌」加上日期表示,如「誌 931103」代表研 究者於 93 年 11 月 3 日所寫之研究日誌。

(五) 研究結果敘寫

在第四章研究結果的呈現上,第一節為小慈的利社 會行為,凡引用觀察資料原案中小慈所說的話,以符號

『』標註,動作表情以符號[ ]標註,並改變字體為新細 明體,小慈之外其他人說話內容則使用與一般文章相同 之符號「」 ,字體為原本之標楷體;第二節為促發情境,

凡引用觀察資料原案中情境描述的文句,以符號【】標 註,並改變字體為新細明體;第三節為周遭他人的社會 反應,凡引用觀察資料原案中小慈表現利社會行為後,

周遭他人產生的社會反應的文句,以符號{}標註,並

改變字體為新細明體。其他凡引用訪談及研究日誌的原

案資料處,均以「」標註,改變字體為新細明體,並附

加資料出處。

(24)

研究過程中使用的上述各項原案編號方式,乃為符合 資料蒐集及整理之實際需求,另因應本研究問題之不同面 向,採用不同之引註符號,以避免讀者混淆。上述原案編 號及引註符號之意義統整如表 3-6:

表 3-6 原案編號及引註符號意義表

分 類 編 號 意 義

LT 我在教學教學現場之角色

PT 實用數學科教師蘇老師

RT 輔 導 活 動 科 吳 老 師

UT 小慈原班導師盧老師

ST 特教組的許老師

人物

KT 特教組的古老師

利 社 會 行 為 觀 察 記 錄 表 編 號 11-4

第十一週第四次的觀察記錄原案 931004 語 文 觀 93 年 10 月 4 日 實 用 語 文 課 觀 察 記 錄 觀察 資 料

931018 二 下 觀 93 年 10 月 18 日 第 二節 下 課 觀察 記 錄 RT 訪 a931102 輔 導 活 動 科 吳 老 師 在 93 年 11 月 2

日接受正式訪談的回答 訪談 資 料

慈 訪 b931104 小 慈 在 93 年 11 月 4 日 接 受 非 正 式 訪談的回答

研究 日 誌 誌 931103 93 年 11 月 3 日所寫之研究日誌

『』 觀察時段中小慈說的話

[ ] 觀 察 時 段 中 小 慈 的 動 作 表 情

【】 觀察時段中情境描述的文句

{} 觀察時段中社會反應的文句

研究 結 果

「」 觀察時段中小慈之外其他人說的話

或 其 他 引 用 訪 談 或 研 究 日 誌 原 案 資

料 的 文 句

(25)

三、 資料分析

Bogdan 和 Biklen(1982,引自 Hoepfl, 1997)定義質 性資料的分析為「處理資料、組織資料、分解成可整理的 單 位 ( manageable units )、 整 合 資 料 、 找 出 組 型

(patterns) 、發覺出重點及值得學習之處、並決定將告知 他人之處」 。我亦主要參考此模式,以下列步驟進行分析:

(一) 利 用 觀 察 及 訪 談 蒐 集 小 慈 利 社 會 行 為 的 資 料 , 由 我 親 自 完 成 所 有 的 觀 察 記 錄 與 訪 談 逐 字 稿 的 轉 錄 , 逐 字 稿 左 方 留 有 一 備 註 欄 供 我 填 寫 關 鍵 詞及相關想法。

(二) 將 觀 察 記 錄 與 訪 談 逐 字 稿 交 由 受 訪 師 生 確 認

( 小 慈 這 組 資 源 班 學 生 的 訪 談 記 錄 交 由 蘇 老 師 協助確認)後,將收集的資料做初步的組織。

(三) 累 積 至 一 定 的 資 料 量 後 , 我 和 蘇 老 師 一 起 進 行 編 碼 , 利 用 不 同 顏 色 的 筆 在 書 面 上 畫 記 , 同 一 色代表同一類主題,寫下關鍵詞。

(四) 進行編碼資料之分類。

(五) 進行編碼資料之分析、歸納,再持續蒐集資料,

持續將驗證的資料分類及編碼。

(六) 整 合 所 有 的 資 料 , 歸 納 出 組 型 、 研 究 成 果 與 重

點 後 , 依 據 研 究 之 目 的 加 以 分 析 研 究 成 果 , 由

分析所得整理出值得討論之處。

(26)

第七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為預備階段、正式研究進行階段、資料整理 與分析階段、撰寫研究報告四個階段進行(見圖 3-7)。

文獻整理,確定目標行為 階段一

預備階段 預試 Ð 階段二

正式研究 資料蒐集(觀察與訪談)

Ð 階段三

資料分析 與整理

歸納利社會行為表現(類型、情 境、社會反應、相互關係)

Ð

階段四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7 研究程序圖

此四個階段詳細程序說明如下:

一、階段一-預備階段

國外自 1960 年代以來開始重視利社會行為之研究,而

國內在近二十年來也陸續發表關於此領域的研究,因此我

先透過大量閱讀,形成對此領域的基本概念,本階段分為

(27)

兩部分,程序如下:

(一) 閱 讀 國 內 外 利 社 會 行 為 相 關 文 獻 , 瞭 解 學 生 在 校園內可能之利社會行為。

(二) 進行預試

我 挑 選 一 名 中 度 智 障 者 為 預 試 樣 本 , 蒐 集 其 利 社 會行為之資料,並於指導教授督導之下,進行相關的 分析,以建立正式進入現場之先備經驗。

二、階段二-正式研究進行階段

此階段分為適應期與資料蒐集兩階段,分述如下:

(一) 適應期

首兩週(學期第六、七週)之觀察為適應期,主要 目的在於使我與小慈班級內的師生間互相適應,讓我熟 悉現場的場地、情境,同時也使該班級師生適應我;最 重要的是用以確認正式觀察期的觀察科目與時段,使我 瞭解小慈的利社會行為最有可能發生的時段、情境,以 最有效益的方式蒐集資料。考量利社會行為需於人際互 動情形下方能產生,選取之觀察科目須有較多活動的機 會,以利產生人際互動,因此首兩週適應期先觀察普通 班輔導活動課、體育課、下課時間、午餐時間及掃除時 間、資源班實用語文、實用數學及生活輔導。

由於小慈七年級時我曾到她班上幾次,與她的同學

已有接觸,第一次入班觀察時, 「學生竟只在我剛入班時

看了我幾眼,後來幾乎沒有人在乎我的存在,這實在太神奇

(28)

了!」(誌 930920) ,故兩週適應期在實際執行上非常充 裕;而原本擔心吳老師 「自我意識比較強」 (RT 訪 b930916)

可能會比較排拒的問題,在一次的入班觀察後,也讓吳 老師覺得「 還好嘛!」(RT 訪 b930920) ,使「 我真是大大 地鬆了一口氣」(誌 930920) !

此 外 我 利 用 此 時 期 選 擇 和 個 案 互 動 較 密 切 的 學 生 為訪談對象,由於小慈與班上同學的互動情況很差,兩 週下來,只感覺 「同學彷彿把她當成隱形人」 (誌 931001) , 所以挑選出較常與個案互動之學生小白、小兔、小易、

小芳和小其都是資源班學生。適應期所蒐集之利社會行 為不列入研究資料分析。

也 由 於 這 兩 週 的 觀 察 讓 我 深 刻 感 覺 「 在 小 慈 原 班 是 不可能蒐集到我要的行為了」(誌 931001) ,又想起了口試 委員交代觀察時間也必須立意取樣,於是在與資源班蘇 老師商討過後,將我的研究場所轉為資源班,挑選出正 式觀察期的觀察時段如下:資源班實用語文、資源班實 用數學、資源班生活輔導、資源課程前後之下課時間。

(二) 資料蒐集階段

1. 觀 察 : 在 十 週 的 正 式 觀 察 期 內 , 我 利 用 「 利 社 會行為觀察記錄表」,將我觀察到的小慈與其他 師生的言行轉為文字記錄下來。

2. 訪 談 : 在 訪 談 前 我 預 擬 好 訪 談 題 綱 , 以 利 現 場

進 行 較 深 入 的 半 結 構 式 訪 談 , 所 有 訪 談 的 內 容

(29)

均以逐字稿形式(範例見附錄四)呈現。

三、階段三-資料分析與整理階段

(一) 整理資料

每次觀察結束後,蒐集現場或事後看錄影帶回溯 記錄之利社會行為觀察記錄表,至一定數量後分析撰 寫為「利社會行為前後事件記錄分析表」格式,範例 可參閱附錄七。

每次訪談結束且完成逐字稿後,教師與小慈原班 同學的資料由受訪者本人親自確認,小慈、小白及小 兔則受限於個人能力較差,或可能畏懼教師權威,我 委託蘇老師幫我確認資料之真實性。

(二) 調整編碼系統

邀 請 現 正 就 讀 研 究 所 , 且 教 導 小 慈 已 一 年 以 上 , 對 她 十 分 瞭 解 的 蘇 老 師 與 我 一 起 進 行 確 認 資 料 及 編 碼 工作,我們由最底層的編碼開始,如「教小白打字」、

「教小兔擔任關主的規則」、「教小白查字典」,透過不 斷 蒐 集 與 比 較 , 群 聚 為 較 大 的 「 教 導 」 主 題 , 最 後 形 成 「 利 社 會 行 為 — 助 人 行 為 」 的 核 心 主 題 之 一 。 過 程 中 , 我 們 不 斷 檢 驗 行 為 向 度 的 詳 盡 性 、 互 斥 性 , 據 以 修正編碼系統,力求合乎詳盡原則。

最 後 於 觀 察 期 結 束 後 , 將 全 部 的 利 社 會 行 為 整 理

為次數一覽表(見附錄五)。

(30)

(三) 分析資料

統整所有觀察記錄、前後事件分析表格中的資料 後,依據研究目的進行分析,完成「綜合分析表」,協 助我探究利社會行為表現類型、發生情境,社會反應 此三者間的交互關係,綜合分析表範例可參閱附錄八。

四、階段四-撰寫研究報告

根據研究期間蒐集之資料及成果、我的研究日誌

(範例見附錄九)與參與者的回饋,撰寫成論文報告。

階段二、階段三與階段四並非竭然畫分,而是有部份 重疊之處,例如小慈的利社會行為蒐集至一定量後,我和 蘇老師進行整理與分析工作,但仍持續蒐集資料,這樣的 動作不斷反覆,直至資料飽和為止,這期間我也依據分析 所得之結果撰寫研究報告,且不斷針對新的發現作修正。

綜合上述研究程序,本研究之研究時間進度見表 3-7。

表 3-7 研究時間進度表

第一 月 93/4

第二 月 93/5

第三 月 93/6

第四 月 93/7

第五 月 93/8

第六 月 93/9

第七 月 93/10

第八 月 93/11

第九 月 93/12

第十 月 94/1

第十 一月 94/2

第十 二月 94/3

第十 三月 94/4 1.前導資料

蒐集 2.預試分析 3.觀察及訪

談 4.資料處理 5.撰寫報告

日 活動項 期

(31)

第八節 研究信效度

質性研究是反覆循環的而非線性的,因此一位好的質 性 研 究 者 必 須 能 來 回 於 設 計 與 執 行 之 間 , 以 確 保 問 題 敘 述、文獻探討、補充、資料蒐集的策略及分析之間的一致 (Morse, Barret, Mayan, Olson, & Spiers, 2002)。我以 下列考量點提升本研究之信效度。

一、信度

1. 研究者能力

「人」是質性研究中相當重要的工具,由人蒐集 而 來 的 資 訊 高 度 仰 賴 研 究 者 的 能 力 。 在 特 教 專 業 方 面,我經過特教系四年的專業養成,三年之特教研究 所訓練,將近六年於職場中實地觀察、教導智障學生,

並有二十多年與中度智障的弟弟相處之經驗;在研究 方法方面,除了於研究所階段修習「質的研究法」課 程外,並參加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辦之「九十三學 年度質性研究專業發展研習班」 ,總計五十一小時的課 程,具備一定程度之能力。

2. 研究者態度

Morse 等人(2002)認為缺乏熱誠(responsiveness)

的研究者可能過度堅持學理而非傾聽資料,或以死記

的方式遵循學理而非策略性地用以決策。我以此時時

(32)

提醒自己在整個研究期間本著高度的熱誠,因此當十 二月下旬,我判斷目標行為類目飽和,決定先整理現 有資料,且預備暫停訪談時,小慈仍連續三天來找我,

問: 「今天要不要測驗(指訪談)?」 (慈訪 b931222) ,看 著她渴求的臉,我仍安排了時間進行訪談,只因為她

「 喜 歡 這 裡 ( 指 資 源 班 )」 、 「 喜 歡 跟 廖 老 師 說 話 」( 慈 訪 a931222) 。

我勉勵自己不斷保持熱誠,傾聽資料的聲音以隨 時修正,對研究獲知之資料謹慎而誠實地處理,使之 能確實呈現原貌,同時也力求敘述的詳盡與完整。

3. 來回於微觀的資料及鉅觀的理論概念間

研究期間,除了以審慎的態度蒐集與分析細部資 料外,也在一段時間後重回整個架構做全盤的檢視,

並重複此作為;此外尚以日誌形式將過程中每日心得 與省思詳實記錄。

二、效度

1. 內在效度

(1).受 訪 者 檢 核 : 所 有 訪 談 資 料 以 逐 字 稿 方 式 呈

現,提供給受訪師生檢視,部分學生受限於其能

力較差,或可能畏懼教師權威,我委託蘇老師幫

我確認資料之真實性,以確認能掌握受訪者提供

之想法,並提高本研究之內在效度。

(33)

(2).三角檢證法(triangulation):我運用多元方 式蒐集資料,包括訪談不同的對象(三位教師、

五位學生),使用各類的資料取得方法(如:正 式與非正式訪談、不同時間、地點的觀察)。

2. 觀察的效度

我 選 擇 校 園 中 的 自 然 情 境 , 進 行 長 達 十 二 週 ( 含

適應期與正式期) ,每週不等時間,總計超過一千五百

二十分鐘的觀察。長期在自然情境中觀察,研究對象

容易表現出真實的行為,故觀察所蒐集的行為資料方

能代表小慈的真正利社會行為特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利用 Web Survey 來蒐集資料有許多的好處。許多研究者利用 Web Survey 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於可以降低成本、即時的回覆。然而,Web Survey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本研究旨在使用 TI-Nspire CAS 計算機之輔助教學模式,融入基礎 統計學的應用,及研究如何使用 TI-Nspire CAS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