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一、原始女人 1.基因

2.維持基本生活 (1)食物來源者

(2)製造器具 (3)生育、養育

3.女性對人類演化的影響 (1)慣用右手

(2)生殖器的演化 (3)月經

4.人類的演化是男女分工合作的過程 (1)分工合作

(2)女神 二、女性神格化

1.世界第一位神衹-西元前 2300 年,蘇美人的女神,連第一位祭司也是女性。

2.各民族的女神-捷克、伊拉克、土耳其、希臘、埃及、羅馬帝國、印度、中國。

3.女性何以為神

(1)月經:神祕,與月亮有關;

(2)園藝:主要的食物供應者;

(3)生育:當時人類不了解生育與性交有關,男人不具任何作用。

4.二元論

有好的女神(母神,因孕育生命),亦有黑暗女神(死神),即生與死皆掌握在女性手中。

5.女神的附屬品-男人

(1)女神是不結婚的,掌握自主的性自由;

(2)男人的作用是來取悅女神;

(3)女神是不朽的、永恆的、權力極大的;男人是必死的、年輕的、地位低的;「王」是對被選來 討好女神的男性敬稱;

(4)歡愉之後,女神必定「弒王」,表示該男人已回到女神的懷抱。

6.「女神」所代表的實際意義

(1)某些原始部落為「雜婚制」。

(2)「母系社會」曾經存在於某段時期與某些民族。

(3)女性掌權,繼承者為自己的女兒。

(4)女人擁有、掌控財產。

(5)婚約尊重女性的權利,反對妻子為丈夫的奴隸。

(6)女子婚後仍可享有婚前的身體自由。

(7)女子戰士或女子兵團的出現。

(8)女人享有身體自主(不以裸體為羞)、性自由、及崇拜信仰女神的自由。

(9)在希臘神話中,一個女人即使和一個男人生了小孩,兩人仍不具有血緣關係。

三、男性的反撲

(2)

1.男性卑微的地位

(1)古文明的神像或壁畫上展現對女性的崇拜;

(2)男人羨慕女人的生育能力,有些民族的成年禮是「切割陰莖」。

2.陽具的興起

(1)陽具最初不具任何意義,是用來崇拜女神的象徵;

(2)隨著陽具的興起,陽具開始被賦予生育的意義;

(3)男人發現陽具與生育的關係後,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了覺悟。

3.生活的改變

(1)人口增加,糧食需求增加,必須依靠男人的「農業」。

(2)遷徙、戰爭,男人的體力比女人好,男人的重要性也逐漸增加。

4.男人的「絕地大反攻」

(1)神話中的角色互換:日神戰勝月神,戰神打敗女神。

(2)現實生活的政權爭奪。

(3)男女二元論的思想形成。

(4)女人不再享有權力,成為男人的財產、奴隸。

(5)許多古文明任意殘害女性,因而制定相關法律,但基本上仍是限制女性。

參考資料: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1998 年 12 月初版。

第二單元:中國傳統的女性觀及女性地位

(3)

一、女媧傳說及遠古的女性崇拜

1.女媧是中國最初的女神,其傳說事蹟:

(1)女媧造人;

(2)教導這些男女結婚生子;

(3)創作音樂,並教導人類生活;

(4)女媧補天。

2.遠古時期的女性崇拜

(1)黃帝大戰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兵法,反敗為勝;

(2)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取絲,教人織布;

(3)中國文字起源,一說黃帝時期的倉頡,一說為舜的妹妹敤手;

(4)伏羲作八卦,以女性為首;

(5)中國古代的日、月神分別是羲和與常羲,二神均為女神,推算出曆法;

(6)大禹治水多受阻礙,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女瑤姬下凡協助大禹治水(此神話出於道家);

(7)大禹治水期間,教育兒子啟的工作就落在妻子女嬌身上,啟日後亦成為賢君;

(8)商的始祖「契」,其母簡狄;

(9)周代始祖棄,其母姜嫄;

(10)神話背後的意涵:

A.反映中國遠古時代的母系社會;

B.清‧康有為認為,女性細心觀察萬物變化,因而發展出人類文明。

3.女神傳說所反映的母系社會

(1)原始社會為雜婚型態,氏族的傳承必須依靠女性;

(2)文化遺址中所發掘出來的墓穴,女性的墓葬有陪葬品極為豐厚;亦有女神廟;

(3)許多器具的發明,即使必須運用科學原理,均是女性智慧的展現;

(4)女媧神話為黃帝神話所取代,亦代表中國社會的轉變。

二、中國古代的女性觀

1.女性的經濟地位崩潰,成為男性的財產與附庸

(1)經濟無法獨立,《禮記‧內則》:「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2)地位附屬於男性之下:

A.《禮記‧喪服》:「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

B.《詩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

載弄之瓦。」

C.女性的工作表現在傳宗接代、以織助耕、料理家務、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

2.女性的教育

(1)和男子的學校教育不同,甚至不被允許吟詩作對、舞文弄墨;

(2)強調「四德」教育;《禮記‧昏義》:「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3.對女性的要求 (1)道德:

A.貞操節烈-

(A)意義:貞,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

節,已嫁從一而終,夫死不再改嫁;

(4)

烈,如欲強暴凌辱能以死相拒,或者夫死殉身。

(B)春秋戰國時代開始流行,漢代較為嚴格,魏晉至隋唐較為鬆緩;宋明限制更多,明清 達到巔峰。

B.寬慈去妒-

(A)妨礙繁衍:妻使妾流產;

(B)破壞宗法:得寵的妾往往會想辦法使自己的兒子取代嫡長子;

(C)對夫權的反抗:妻或妾本身具有才能,可獨當一面;

(D)杜絕方法,即思想改造。

C.柔順謙卑-

(A)敬順卑屈:古云:「婦以夫為天」;

(B)孝順屈從:媳婦必須做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 則致其嚴」;

(C)和順忍讓:婦女必須與妯娌、姑嫂和善相處。

D.勤勞儉樸-

(A)勤勞:婦女不僅從事紡織,也要飼養家畜,必要時還得下田耕作;

(B)節儉:妻子雖不能生財,但要愛惜金錢,不得浪費,量入為出,亦不可吝嗇。

E.端習禮儀-男女有別、男尊女卑,遵守男女之防,男女不得任意接觸。

(2)才智:

女性無法和男子一樣接受學校教育,只能學習日常生活的知識。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 下,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希望女子的知識水準只要侷限在家裡就可以了。

(3)審美觀:

傳統的審美觀不在於個人的美醜,而是一整套關於女子的儀態論述:

A.修養-女子的修養反映在容貌上,心術、品德端正。

B.衣著-對女子服飾的基本要求是清潔、整齊、樸素、雅致,化妝得宜,切勿濃妝豔抹。

C.舉止-要求「端莊」,勿輕佻。

D.偏差的審美觀-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甚至要求女子纏足。

(4)勞動工作:

婦女在家除了傳宗接代,還要負擔家務,包括:

A.桑蠶紡織-女子自幼便學習紡織、女紅等工作。

B.酒食飯菜-準備一桌酒菜,照顧公婆飲食,有時還得接待賓客,都是婦女的工作。

(5)母親典範:

A.胎教-「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

耳不聽於淫聲。」

B.以古代賢母樹為楷模-明‧呂坤在其《閨範》中列九類母道:「禮母、正母、仁母、公母、廉母、

嚴母、智母、慈繼母、慈乳母。」

C.強調幼教、以身作則、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等教育方式。

參考資料: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6 年 12 月一版。

第三單元:中國後宮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一、皇后論

(5)

1.「后」字由來

「后」原本指的是「王」,自西周開始,「后」才專指帝王的正妻。《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曰 后。」「妃」古音讀「配」,即匹配之意。顏師古注《漢書‧外戚傳》云:「天曰皇天,地曰后土,

故天子之妃,以后為稱,取像二儀。」

2.位同至尊

後宮之中,皇后地位乃是最高的,有自己的寶璽,敕制稱令,生前有尊號,死後獲諡號,有特 定的輿服、冠冕和儀衛鹵簿。《東漢會要‧帝系》云:「皇后之尊與帝齊體,供奉天地,祇承宗 廟,母臨天下。」

3.皇后的任務

(1)治理後宮中所有的嬪妃、宦官、宮女,並可規勸君主,維護宮中的秩序。

(2)皇后為了成為全國婦女的表率,每年農曆三月選定吉日舉行「先蠶禮」和「親桑禮」。

(3)在特殊情況下,母后可參與或主持朝政,有的太后甚至「臨朝稱制」,形同皇帝,通常採取

「垂簾聽政」的方式,避免直接與大臣相對。唐代武則天甚至改朝換代,成為中國史上唯 一的女皇帝。而「垂簾聽政」的型態,到了宋代也成為正式的制度。

4.選立皇后

(1)皇帝一登基,就必須立刻冊立皇后。有的皇帝在太子時期已經完婚,故即位後,其太子妃 即升為皇后。理論上,不可一日無后,但在某些情況下皇帝不立后。

(2)一帝配一后,但也有例外。

(3)皇后的出身,西漢較微賤,東漢注重門第,隋唐多出自名門世家,宋朝從開國功臣或進士 出身的門第中挑選,明朝取自庶民之家,認為如此可以體察民間疾苦。

5.等級森嚴

(1)皇后地位僅次於皇帝,高於嬪妃,享受的待遇、食物、服飾、儀位等都有別於其他嬪妃。

(2)皇帝冊立皇后要昭告天下,冊封嬪妃則無。迎后入宮稱「迎娶」,嬪妃稱「迎接」。

(3)眾嬪妃必須維護皇后尊嚴,不可與后同席而坐;嬪妃有過錯皇后可以處罰。

(4)嬪妃逾越禮制之事仍會發生,有的得寵嬪妃甚至權重於后。

二、嬪妃制度

1.嬪妃的起源-遠古時代,多妻妾象徵男子的財力,故進入帝王時期,將「一夫多妻」引入皇宮。

2.嫡、庶之分-男人一夫多妻,通常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有繼承權,即「嫡子」,其他妾之子為「庶 子」。皇宮之內,只有皇后所生之子才可繼承皇位。

3.嬪妃制度的確立-西周時已確立嬪妃制度的雛形,直到西漢才使此制完備。

4.嬪妃等級-西周時期嬪妃等級與朝廷大臣官位相呼應,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王開始擴充後宮,

人數超越禮制規範,直到西漢才確立了中國皇朝的後宮等級與名號。歷代均有損益,基本上 仍視皇帝的態度和皇后的嫉妒程度

5.女官制度

(1)設置目的:服務後宮皇后與嬪妃,其制起於西周;

(2)等級:和外朝大臣一樣,以品第來分級;

(3)主要職責:一是習女教、修四德;二是掌祭祀、喪儀,以及負責皇后、嬪妃的起居飲食;

(4)發展:隨著歷代後宮人數的增多,女官的人數和職責也隨之加重。

(5)特點:

A.女官屬於後宮的一部份,地位介於嬪妃和宮女之間,但同樣是君主淫樂的工具;

B.女官大多出自良家,品行端正,知書達禮,學識較高,可以改善后妃的性情和素養;

(6)

C.女官雖非外朝大臣,但在後宮中仍會影響皇帝的決策,間接影響朝政。

三、后妃的來源與命運 1.后妃的來源

(1)采選:從民間挑選貌美、素質佳、十三至二十歲的童女。

(2)政治聯姻:君主為了維護皇室利益或政權穩定,必須結合各派系的勢力,最好的方式就是 婚姻。

(3)劫奪、籍沒與進獻

A.劫奪-戰勝國兼併戰敗國,除了對方的領土、財產外,也掠奪其後宮之后妃、宮女。

B.籍沒-犯了重罪或死罪的人,其家屬妻女亦受牽連,全部進入宮中成了奴婢。

C.進獻-主要有三種類型:

(A)鄰國的進獻,乃分裂時期維持友好的方式之一;

(B)臣民的進獻,有朝中大臣、地方官的進獻;

(C)外族的進獻,通常是中國獨強時,外族為了拉攏中國的策略之一。

2.后妃的命運與下場

(1)以色事君:君王選擇后妃,基本上都是以貌取人,后妃儘可能的在容貌、儀態上來取悅。

(2)母以子貴:一般嬪妃生子後會在階級上晉升,若皇后無子,而嬪妃本身又得寵,更容易取 而代之。

(3)安享晚年:某些不求名利、不與人爭的后妃,得以在後宮安享晚年。

(4)廢為王太后:某些皇后失寵被廢,但皇帝不忍心打入冷宮,便命其移居自己親生兒子的封 國,成為「王太后」。

(5)和親:以皇帝宗室女子嫁予外族,顯示雙方的友誼。

(6)冷宮:又稱「幽宮」,是變相的後宮監獄。通常設在幽暗偏僻的舊宮室,生活條件極差,有 時還有衛兵看守,不得與外界接觸。

(7)宮刑:一種殘酷的肉刑,男子閹割生殖器,女子以木棍敲打腹部,破壞其生育功能。

(8)守陵:替死去的皇帝看守陵寢。守陵者須「供奉朝夕,具盥櫛,治衾枕,事死如生。」

(9)出家為尼:出家為尼有四種情況:皇帝駕崩、改朝換代、為太后不容或被廢黜、宮闈之爭與 宮闈亂倫(亂倫的情況為皇后與面首或和尚有染)

(10)賜死:除了自身有罪外,常見者乃因政治問題,主要是斷絕后妃干政的可能。

(11)殘害:昏暴的君主,只要有后妃忤逆其意,便任意殘害,如斷其肢體、割舌、劓鼻、黥面等,

有的甚至殘害致死。

(12)殉葬:皇帝死後,要求活生生的后妃殉葬。有的后妃甚至認為此制是合理的要求。

四、后妃間的鬥爭

1.取悅皇帝-為了獲得皇帝寵幸,后妃們想盡方法投其所好。

2.巫蠱之術-以巫術打擊對手或最得寵的嬪妃。巫術通常是秘密進行的,若不幸被皇帝知道,不僅 自己被處死,相關人士亦受到處罰。

3.殘害-善妒的皇后,會用各種方式阻止皇帝寵幸其他嬪妃。

4.謀殺-后妃間因妒或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殺戮時有所聞。西漢呂后在劉邦死後,便害死劉邦寵 妃戚夫人,並毒死其子趙王如意。最為殘酷者莫過於武則天,親手殺害親生女兒並嫁禍給王 皇后,逐漸掌權後殺害親身兒子李弘、李賢、胞姊韓國夫人及外甥女魏國夫人。

(7)

第四單元:后妃政治的起因、發展與批判

后妃干政取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宣太后,繼之而起的趙國趙太后。史上臨朝稱制的女主約有 29 人,

西漢2 人、東漢 6 人、北魏 2 人、唐朝 2 人、宋朝 9 人、遼代 3 人、元代 4 人、清代 1 人,干預政治的人數 則更多。

(8)

一、后妃干政的原因

1.皇帝無子或嗣君年幼-皇帝無繼承人繼承皇位,皇帝崩逝後,大權旁落於權臣、宦官或后妃,一 方面因「擁立之功」,藉由皇帝的信任可獲得更大的權勢;一方面皇帝為他們所立,可控制皇 帝。最常見的后妃干政情況是繼承人年幼,母后以皇帝親生母親的身分輔政。

2.皇帝體弱多病,昏庸無能-皇帝體弱或無能,難以審閱朝臣奏章,常由身邊親密的人士、后妃代 為批閱,后妃也因此得以參與政事。

3.后妃本身的政治才能-此為后妃擅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4.孝道觀念的影響-傳統孝道觀念,不論胡、漢,對母親均極為尊崇,對掌權的母后必恭必敬。

二、后妃政治的類型

1.女皇帝-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可謂空前絕後。

2.太后執政-皇帝母后(生母或嫡母)執政,是史上最常見的情況。在儒家思想下,尊崇母親為孝 道的一環,故母后執政在某些狀況下是被允許的,如皇帝年幼、皇帝重病不能理政、皇帝暴亡 奉先帝遺詔。

3.后妃預政-后妃預政不被允許,但歷朝均有發生,只是不能公開,即使大臣得知,亦會要求皇 帝禁止。若某些后妃對皇帝建言是有助於國政者,通常會加以讚揚,被稱為賢后、賢妃。

三、后妃政治的分期

1.第一時期:戰國至秦漢女主專權的初現、女主角色的確立與合法化-秦國宣太后與趙國趙太后開 啟了女主秉政。西漢呂后臨朝聽制,昭帝時霍光與外戚獨攬朝政,東漢和熹鄧后臨朝稱制。太 后執政必須援引外戚勢力作為後盾,外戚勢力的擴張又和皇權、宦官、朝臣之間的衝突,也因 此導致東漢的滅亡。

2.第二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遼金元,女主角色從多元到一統-此時期的女主政治,有合法臨朝 的太后,君臨天下的母后,臨朝稱制的太后,垂簾聽政的太后,北魏獨有的保太后,空前絕 後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等。這段期間,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漢人政權,女主較守本分;少數民 族或胡漢融合的政權,女主的束縛少,權力與自由較大,影響的政治層面也較廣。

3.第三時期:明清女主政治的沉寂-明清兩朝嚴格禁止后妃干政,母后也不准臨朝或垂簾。此時期 男權統治技術純熟,但婦女的地位卻更加低落。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打破明清以來防範女 主干政的各種措施。

四、后妃政治的社會條件

1.婚姻制度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婚姻制度在戰國中後期隨著戰爭的加劇而被破壞,許多具有野心 的政客企圖利用美女來影響國君。君王因后妃增加,故廢立無常;后妃之間也因爭寵,相互 殘酷爭奪,再加上繼承不穩定,后妃以子掌權的情況便時常出現,外戚勢力也進入朝廷。

2.權力結構的變化-中國的政治設計以皇帝為核心,皇室、外戚、朝臣、內侍為輔佐,繼承皇位者 乃皇帝子孫,但若幼子繼位,通常需要輔政大臣的協助。西周時代仍是皇帝宗室的大臣輔政,

政權尚穩定,秦漢之後,輔政者為異姓,對皇權深具威脅。在各種政治勢力的權衡下,只有 母后是最好的輔佐人,對幼帝威脅最小。

3.與社會風尚文化傳統有關-中國自古賤女尊母,即沒有女權但有母權,而儒家思想中強調孝道,

尤其是對母親之孝,故幼子托母不論在一般社會或在朝廷之內,均可讓人接受,母后臨朝也 視為自然之事,但后妃則被認為僭越。愈是強調儒家思想的朝代,母后臨朝之事愈多。

五、后妃政治的特點

1.重用外戚、宮人及攏絡大臣-后妃干預朝政、控制皇帝,就必須組織自己的集團。但外廷大臣通 常支持皇帝,所以后妃只能信任自己的家人,如父親、兄弟等,組織和自己同姓的外戚集團。

(9)

宦官與宮女是后妃所依靠的另兩種集團。有些后妃因自己娘家勢力不大,便拉攏朝中大臣為 支援。

2.手段殘酷-后妃掌權之路極為不易,在其過程中必會排除一切阻礙,掌權後也會用盡方法保護 權位,所以后妃面對政敵的挑戰決不手軟,手法殘酷。

3.統治時間有限-以男子為中心的中國皇權政治,權力最終仍回到男子手上,即使女主的野心、權 力再大,也必須面對此一事實。

六、防範后妃干政的方法

1.利用典籍或道德方式-中國儒家經典中的《詩經》《禮記》《易經》《尚書》等,均強調女子不得 預政;各朝代也會編寫「女教書」如《女誡》《女論語》《女孝經》等來要求后妃及一般女子,

但效果有限。

2.開國君主的強力手段-秦始皇母后與其面首嫪毐亂政,展開王黨與后黨之爭,后黨敗,秦始皇 囚禁母后,殺嫪毐,也殺母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劉邦創漢,制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 不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的家法。最為激烈者為北魏道武帝之「立嗣殺母」祖制,企圖根絕 太子與母后的關係。

3.從政策面著手-開國時確立國策,使后妃干政對國家的危害降到最低。最有成效的乃宋明兩朝:

(1)宋代的政策:A.嚴守宮門之禁,不許后妃與外界交通;B.限制后妃權力,防止母后固權奪 位;C.限制外戚,防範后族勢力膨脹,削弱后妃的後盾;D.建立健全的監察制度,從 中央到地方,連皇帝、后妃均是被監察的對象;E.朝廷大臣可以合法干預宮人的挑選和 后妃的廢立;F.通過輿論宣傳,限制后妃與外戚權力。

(2)明代的政策有三:嚴內教、外戚皆不許預聞政事、慎選后妃。

七、后妃政治的功過與評價

傳統上均以「性別」的標準來評斷后妃政治,並以「女禍」來解釋朝代的衰亡。在以男性為主的中國 政治,女性被排除在外,不能享有和男性一樣的參政權,因此而有「干政」一詞出現。

1.輔佐君主,安定社會,鞏固政權,發展經濟-西周宣王之姜后,勸諫君主勤於國事。北魏孝文帝 的漢化改革,奠基於馮太后。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屢次替魏徵解圍。武則天的貢獻,一是發 展科舉制度,為平民入仕廣開途徑,二是重視農業生產,執行嚴格的獎懲制度。

2.后妃恃寵亂政,驕奢淫逸,禍國殃民-西晉賈南風視其夫惠帝如傀儡,詔書出於自己之手;獨 攬大權,專橫跋扈,政治腐敗,賄賂公行,終於導致「八王之亂」,亦使西晉滅亡。北魏胡太 后晚期,任用嬖倖,殺死親生兒子肅宗,引發「河陰之變」。慈禧太后主政,頑固守舊,反對 戊戌變法,囚禁光緒皇帝,殺害六君子,阻擋維新、立憲。

3.「女主」不等於「女權」,以男人為中心的政治中,「女主」不過是附屬的一環,對於女主政治的評 論,通常以「牝雞司晨」的態度觀之。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女主的介入使得統續的混亂,合法 臨朝,若壞了國事,就會被指為「女人誤國」;不合法的、甚至當了皇帝者,更是「篡弒而喪王 室」。被讚揚的是看管幼帝,使政權順利傳承的垂簾太后。

附錄一:外戚政治

一、「外戚」定義

主要是指帝王、后妃系統的親族,也包括皇家公主的夫族,一般稱之為駙馬。他們利用通婚關係進 入宮廷,自成體系,即「外戚集團」,或稱之為「戚黨」。

二、外戚政治的起源

(10)

1.西周時代

周天子以「封建」的方式分封諸侯,但基本上仍以「同姓」的姬姓諸侯為主,外戚也被排除在大權 之外。

2.春秋時期以後

春秋中葉以後,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各國君主用人唯才,引進許多異姓大臣。

3.第一位外戚-魏冉

魏冉是戰國時期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在惠文王、武王時期已在朝廷任官,前後三次任秦國宰相 長達二十五年,並大肆擴張自己的勢力。

三、外戚政治發展的因素 1.利用婚姻的手段擴張勢力

皇帝以聯姻的方式擴張勢力,其組成份子便是外戚。對皇帝而言,皇子與外戚具有血緣關係,易 獲得支持,從外戚角度來說,與皇室有姻親關係,自己在政壇上的發展會更為順利。

2.皇帝維護政權的手段之一

同姓的諸侯隨時覬覦皇位,而異姓大臣也有叛變的可能,只有重用與自己較為親密的人士處理 政務,對皇帝而言會較為安心。外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3.皇帝年幼

皇帝年幼繼位,亦是外戚掌權的機會。

4.太后當政

太后掌政,唯一能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父兄,外戚勢力便隨之大增。此外,中國傳統觀念中,男女 設防,女性執政必須有一代理人與男性大臣溝通,外戚便是最好的人選。

四、外戚政治的影響 1.樹立親黨,阻塞賢路

外戚集團本身就是以裙帶關係所組成的團體,故掌權後,樹立親黨,用人唯親。外戚集團在掌握 權勢的前提下,不可能與其他人分享權力,也使得外戚政治具有極高的排他性與狹隘性。

2.掠奪土地,窮奢極慾

外戚藉由皇權的依靠,強行兼併土地。此外,外戚集團絕大多數荒淫無恥,窮奢極慾,亦使得朝 政腐敗。

3.屠戮異己,殘害百姓

外戚掌權,對朝士而言是名不正、言不順,外戚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只能以訴諸暴力的方式,

鞏固自己的威權。為了鞏固權勢,誅殺異己、鎮壓百姓,也是必要的手段。

4.擅行廢立,禍亂天下

外戚當中,不乏野心份子,在宮廷內展開一幕幕的奪權鬥爭的戲碼。東漢為最典型的例子,幼帝 即位,太后掌權,重用外戚,太后與外戚又掌握小皇帝的廢立。也因皇帝的廢立掌握在外戚 手中,自然會引起朝臣的不滿,外戚與朝臣的爭奪又再宮廷中展開。

五、外戚政治總結

外戚政治並非中國政治制度的體系之一,而是附屬於皇權制度之下;換言之,只有皇權的存在,

外戚政治才得以生存。外戚權力的來源,完全來自於皇帝的信任與否。中國自古的外戚政治,有 正面也有負面,但不能因某些外戚對國家有功,就肯定外戚政治的存在。總之,外戚政治是皇 權政治的產物,決不能視為正常政治制度的一環。

附錄二:宦官制度

(11)

一、「宦官」定義

在宮廷中為君主及其親屬生活服役的官役人員的總稱。

二、宦官的稱謂與來源 1.稱謂

(1)依生理特點的不同:有奄人、閹人、椓人、婦寺、腐人、刑臣、刑人、刑隸、刑殘、刑餘之人、大 陰人。

(2)依工作性質:閹宦、侍人、寺人、宦侍、宦者、宦人。

(3)依所擔任的官職:先秦時有司宮、巷伯、宦者令;秦漢有內常侍、中常侍;隋唐有內監、宮監 明朝時將宦官通稱為太監,因設有東、西廠,故等級較高的宦官稱為「廠臣」。

(4)依所處環境:中官、中謁者、內侍、內使、內臣、內豎、內官。

(5)依與皇帝的關係:皇帝遣宦官出使時,稱為中使;受皇帝寵信者,稱為中貴人、中貴。

(6)依服飾:貂璫,原本是少數民族的冠飾,秦始皇破趙,得到貂蟬之冠,賜給侍中,故以此 為宦官的代稱,又引伸出貂寺、內璫、中璫等。

(7)具有貶抑的稱謂:薰刑之餘、宦孽、凶豎、宦豎,一般百姓又常稱之為「老公」。

(8)依地位和權勢:如唐玄宗時的高力士被稱為翁、爺;唐代宗時程元振被稱為十郎;最常見 之尊稱為公、公公。

2.來源

(1)施刑:把罪犯及罪犯子弟施以宮刑後,移送內廷作為宦官服役。

(2)掠奪:掠奪的情況有三:

A.直接俘獲前朝或敵國的內廷宦官;

B.在戰爭中俘虜敵國戰俘和其子弟強行閹割;

C.擄掠境內邊境山民。

(3)進獻:進獻的來源有四:

A.由王公、將領或地方長官的進獻。此情形在唐代和明代較為普遍;

B.由宦官進獻。唐代宦官的養子多為閹童,直接進獻為宦官;

C.由外國進獻。明代有許多來自朝鮮、越南所進獻的宦官;

D.由民間包辦閹割事務的機構進獻。

(4)招募:宮廷至地方直接招募宦官。

(5)投充:民間閹人自行投充。民間私自施行宮刑,稱為自宮。

隋代廢除宮刑之後,宦官的來源,主要以(3)、(4)、(5)為主。

三、宦官的產生

夏、商、周時期,王室宮廷中已開始使用類似宦官角色的人物。春秋戰國時,在各國君主的宮闈中,

已有使用宦者的紀錄。西漢時,宦官亦兼用士人,直到東漢時期,太后掌權,換官才一律使用 閹人。此後,宦官基本上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曾經閹割,二是在宮廷服役。

四、宦官制度產生的原因

1.確保「家天下」,隔絕其他男人有接近後宮的機會。

2.皇帝為避免篡位,只能信任宦官。

五、宦官制度發展的過程

1.宦官制度的萌芽和形成階段,包括夏、商、周、春秋時代。

2.宦官制度的發展和成熟階段,時間大約為戰國時代至秦漢。

(12)

3.宦官制度的衰落與中興階段,自三國時代起至宋遼金元時期。

4.宦官制度極盛與滅亡的階段,即明清時期。

六、宦官制度的特徵 1.正統性

宦官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環,也是君主制度的重要象徵之一,從原本的皇室家奴,進 而成為皇帝所倚靠的重要集團。

2.延續性

因為宦官制度具有穩固的正統性,也因此得以延續千年之久。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中國宦官制度為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特殊制度。

(2)此制度從未中斷,任何王朝建立之初,必定會設置宦官制度。

(3)中國的宦官制度具有擴散性,不僅胡人政權接受,也影響其他週邊國家。

3.完備性

中國宦官制度本身發展的十分嚴密成熟,其具體表現有:

(1)宦官機構在整國國家機構中的位置,以及在宮廷生活中的作用,遂漸趨於固定化。

(2)宦官集團內部的上下等級及職官設置逐漸趨於系列化。

(3)宦官的招募、徵用、審驗、配置、遷貶、獎懲、冠服、養子、退役等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的相關 管理制度,逐漸趨於配套化。

七、宦官專權的原因 1.配合皇帝壓抑臣權。

2.女主當政時期,避免有違禮教,因此需要宦官溝通其中。

3.昏君當政時期,沉於酒色淫樂而荒廢政務,從而造成宦官專政的局面。

4.幼主、懦主登基,對朝夕相處的宦官有很大的依賴性。此外,身體不好的皇帝,也時常將政務交 給宦官。

八、宦官專權的方式

宦官專權有三點共通性:必須依賴君權,故缺乏獨立性;宦官專政不具中國政治的正當性,故缺 乏正統性;宦官即使權勢再大,最終仍依靠君權,故缺乏穩定性。至於宦官專權的方式,有下 列五項:

1.迷惑君主-宦官常利用皇帝的親近感、信任感和依賴感,揣摩上意、逢迎拍馬。

2.盜用君權-有心的宦官便在傳達皇帝意旨的過程中參入己意、盜用君權。

3.隔絕君臣-君臣互不信任,宦官便可從中上下其手,左右朝政。

4.挾制天子-宦官勢力強盛,便會以挾制天子的方式,迫其就範,使其達成專權的目的。

5.廢置人主-當君權弱勢,宦官強勢時,皇帝的廢立就會掌握在宦官的手上。

九、宦官制度的影響

1.皇帝若是過於信任宦官,給予過大的權力,便會導致宦官亂政,甚至掌握皇帝的廢立與生殺。

2.宦官出現後,必會組成宦官集團,又因身體的特殊性,此集團的排外性與向心力也極為強盛,

進而結黨營私,任用私人,阻礙一般官吏和士人的政治出路,影響國家的安定與發展。

3.宦官集團往往導致宦官干政的局面,而宦官掌權又會導致政治腐敗與黑暗。「宦官之禍」通常表 現出三種共通性:

(1)亂政:宦官掌權後,大肆貪贓受賄、賣官鬻爵,導致朝政腐敗黑暗。

(2)禍國:掌權的宦官具有權力慾和排他性,其施政方針大多以私利出發,而不顧國家利益。

(3)殃民:當宦官成為政治新貴或政治暴發戶後,會有驕奢恣橫的特性,並且強佔民田、掠奪

(13)

財貨、造興冤獄等,造成國家動盪不安。

參考資料: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 年 1 月 1 版。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第二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年 11 月 1 版。

杜芳琴,〈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收錄於《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

稻鄉,1997 年 7 月初版。

田玉川,《後宮政治-中國歷代皇權社會權力規則的另類闡釋》,北京:中國文聯,2005 年 9 月 1 版。

門巋,《皇后與嬪妃》,台北:幼獅,1995 年 11 月初版。

吳光遠,《權力與人性-中國古代皇權之爭》,北京:光明日報,2003 年 4 月 1 版。

顧久幸,《后妃干政》,台北:文津,1996 年 10 月初版。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0 月 1 版。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6 月初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但亦產生不少問題,如國內諸侯的橫蠻,以及國 外匈奴的侵擾等。公元前 141 年年僅 16 歲的漢

 喬太守又道:「你妻子是何等人家?曾過門 麼?」孫潤道:「小人妻子是徐雅女兒,尚

國際非政府組織「Girls Not Brides(女孩非新娘)」宣布統計資料,印尼已 經被列為世界上 10 個兒童新娘最多的國家之一,也就是在女孩未滿

請細閱夾附的 2019 冠狀病毒病疫苗資訊。如 貴子女/受監護者 為十八歲以下,而你同意讓

許顯良 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女子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179.. 朱漢國 一本書讀懂民國

 從時代的觀點,評論神女婚姻是否自主。 神女與凡人之戀,影射了當 世貴族女性與男子交往,乃 至私通的社會現象。參考程

我在寄宿中便感受到日本家庭對子女的自立教育之成功。儘管泉家的經濟

今年總統教育獎得主范榮玉,在韓國首爾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