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悟轉《法華》的法達禪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心悟轉《法華》的法達禪師"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祖師心印

心悟轉《法華》的法達禪師

今天我要講說的是洪州法達禪師開悟得道的故事。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禪宗初祖達摩將「如來禪」傳入中國,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證道以後,其 門下因為對禪的本質體驗的不同,而形成南禪五家(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曹洞 宗、法眼宗),「一花開五葉」,禪法於焉大興。弘傳禪法的弟子濟濟,洪州的法 達禪師即是其中之一,他的事蹟被記載於《六祖壇經》、《景德傳燈錄》與《高 僧傳》中。

法達禪師是洪州豐城人,七歲出家。出家以後,一心一意受持《大乘妙法 蓮華經》(以下略稱《法華經》)。《法華經》是一部很重要的大乘經典,有「成佛 的《法華》」之說。法達禪師受了具足戒以後,心想:五夏以前,專精戒律,

五夏以後就要聽教參禪,而且要親近善知識。於是他就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座前 頂禮求法。

惠能大師對法達禪師的指導,可以從相互的對話來得知。

法達頂禮六祖惠能大師時「禮不投地」,惠能大師看到他的這個頭不至地 的特殊動作,就斥責他說:

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薀習何事耶?

(2)

惠能大師的意思是:「你既然要頂禮,頭竟然懸著不觸地,那還不如不要 行禮。你心中必然積藏著某種東西,你平日都在累積、修持什麼呢?」

惠能大師直接點出法達的問題,所謂的善知識就是能如此迅捷地直指弟子 問題的人。法達就說:「我念誦《法華經》,一路受持下來,已經受持三千部 了。」如果一天一部,那麼,三千部至少也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功 夫用得不可謂不深!

但惠能大師說:

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

都不知過。

惠能大師告誡法達:「你誦經三千部是蠻用功的,但問題是,你縱使誦了 一萬部,是否已瞭解經典的義理,知道它所要指引的方向?縱使你已經領悟了 經文的妙義,但是你卻自以為很殊勝,這又有何用處?如果你不自負於一己的 修行,那我可以與你並肩同行。如果你因為受持三千部《法華經》,自負累積 了殊勝的功德,自認很有修行,卻全然不知自己的過失,這又變成你的病因,

那就是你心中積藏的東西!」

我們常常說「經者,徑也」,「徑」就是路徑、道路,「經」即是我們要修 行的道路。它也猶如鏡子,「鏡」就是「鑑」,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而鏡子 可以映照我們,可以反照自己,用來拭去汙垢或糾正衣冠。經典可以幫助我們 映照自身,知道自己的煩惱,而不是用來自負以累積煩惱的。

惠能大師對法達說了首偈頌: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3)

這首偈頌的意思是:頂禮本是為了折服自己的驕慢之幢,但你的頭為何不 觸地呢?執我以為實有,即會產生罪過,忘卻或放下功德,無與倫比的福德自 然就會顯現。

「禮本折慢幢」,「慢」是五毒(貪、瞋、痴、慢、疑)之一,這五毒會使人 造作惡業,而障礙修道。我們誦經就是為了去除自己的煩惱,法達誦持了三千 部《法華經》,就自認為很殊勝,具大功德,便是為自己樹起了「驕慢的幢 幡」,這些幢幢功德,覆蓋遮蔽著自己,透不出光來,看起來是功德,卻反成 過患與遮障物。

「頭奚不至地」的「奚」意指「為何」。這句話是在詰問法達:「你要頂 禮,為什麼頭不觸地?」惠能大師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有我罪即生」,法達有我執,自認誦了《法華經》三千部,自己 即是個修行很用功的人。然而誦經以後,卻增加了慢心,就如鏡子遮上一層污 垢,反而障礙了修道。誦經本來是為去除內心的污垢,法達卻生出慢心,於是 反成為遮蔽。

「亡功福無比」的「亡」一字可解釋為「忘」或「無」。什麼叫「功德」

呢?只有放下,真正行道,有德於心,才是真的功德。只有真正了悟所讀誦受 持之經典的義理,並流暢於相續之心中,而且不執著,福德才是無限的。一直 執著自己誦持多少部經典,反而變成遮障,福德就是有限的。就如世俗的做 工,做多少事就只能領多少工資—有酬、有償、有報,你放不下數量,當然 就無法與無比的福德相應了。

惠能大師看法達執取自己有限的功德,經典妙義的法水並未灌注於他的身 心裡,只能獲得有限的功德,而非無限的福德,所以就對法達說了這樣的話。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法達驚訝自己照規矩頂禮,為何惠能大師馬上就能找到自己的問題呢?他

(4)

為之一愣,惠能大師又問他:「你的法名叫什麼?」法達回答說:「我的法名 叫法達。」

惠能大師說:「你名叫法達,那你何曾通達佛法呢?」「你雖勤於誦經,卻 未懂得其中的義理,也未落實到身心裡來轉化成自己的經典,所以福德是有限 的。」

於是,惠能大師送給他一首偈頌: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這首偈頌的意思是:現今你名叫「法達」,你精進、勤奮地誦讀經典,

而未曾歇息。但你只是在口中逐字循聲地誦讀,這是徒勞無功的,誦經是要能 明心見性,如此才能稱為「菩薩」。法達你今天既然來了,我們即是有緣,所 以,我要為你宣說法義。你只要相信佛陀本來從未說法,蓮花就會從你口中湧 出。

惠能大師的意思是:你必須要讓誦經轉化成為一份光,指點並照耀你的心 靈智慧。不是要誦讀多少本經,也不是要趕快獲得功德,那些功德是身外的,

你能了悟經義,心便能夠因為誦經得到指點,開發智慧,變成光來指引你。我 們誦讀經典,就是依著經典找到那個鏡子,來映照我們的面目,從心中相信佛 的語言,轉化成為光,從心中放出光來照亮自己。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而明」,要的是那一份光明,是讓自己往前走的那 一份光,而不是要扛著很多的功德或經本。誦持《法華經》,要讓妙法從你身 心中發出來指引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光。

(5)

因緣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見

法達聽了偈頌以後,心中頓生慚愧,便對惠能大師說:「我是誦讀了《法 華經》,但是不懂其義理。所以,從今以後,我要打開自己的身心,謙虛而恭 敬地對待一切。惟願大師慈悲,為我解說經義。」

惠能大師聽後便問:「你念誦《法華經》,知道它是以什麼作為宗旨 呢?」

法達禪師就說:「我從小就出家,天性愚鈍,從來就只知道一字不漏地依 照經文念誦,哪裡知道什麼宗旨呢?」

惠能大師說:「我不認得字,你念一遍給我聽,我來為你解說。」這是因 為惠能大師本不識字,所以,當有人來請問佛法時,他都會說以上的話!

法達並未多言,立刻就大聲誦出《法華經》。《法華經》共有七卷廿八品,

當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惠能大師就請他停止念誦,並說:

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 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見也。

這段話是說:《法華經》原來是以「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世」作為宗旨,

縱使經文中列舉了許多種譬喻,也未超出此範圍,為什麼呢?因為這因緣只是 一件大事,所謂的這一件大事,就是示現佛的知見。

《法華經》中有很多的譬喻,這部經典的名稱就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來譬 喻佛法的清淨莊嚴,其他的譬喻還有「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

「化城喻」等等,來說明眾生本具佛性卻不自知,佛以方便說法而度眾生的甚 深義理。所以,惠能大師的意思是說:《法華經》中佛說了很多譬喻,所有的 譬喻無非為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就是示現(指點、掀開)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是指佛如何看待問題,佛的見解是什麼。佛的所知、所見 是什麼?跟我們有何關係?我們跟佛同樣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6)

能見、聞、嗅、嘗、覺、知,這些都構成了「知見」。但是我們所見的、所想 的,跟佛的知見、佛的見解差距在哪裡?

為什麼佛陀能獲得解脫,而我們則一輩子受苦?這就是因為佛陀的知見與 我們的知見不同,他能了知、照見諸法的實相,他是透過智慧來看待世間,他 以一大事因緣來到世間,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看待世間現象的無常、苦、空,

而且如何從中獲得解脫。但是,現在我們審視自己鎮日庸庸碌碌都在忙些什麼 呢?佛陀說《法華經》就是為了這麼一件大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惠能大師接著跟法達禪師說: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

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 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體。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

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 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汝但勞勞執念謂為功課 者,何異犛牛愛尾也!

這段話指出:你不要錯解經典的義理,只看到佛陀說「開示悟入」佛之知 見,就以為那是佛陀自說佛的知見,我們這些人是無份的。如果你如此理解,

那就是毀謗經典、詆毀佛了。他既然是佛,就已具足佛的知見,哪裡還需要開 示呢?你現在應當相信,佛的知見確是你的自心,不是在說另外的一件事。只 因一切眾生自己遮蔽了本性的光明,貪愛外在的境界,而讓外緣干擾了內在清 淨的心,甘願受其驅使,這樣本末倒置,所以,才要勞請佛從定中出來,苦口 婆心地誘導眾生止息這些狂亂,不要再向外尋求,如此立地就與佛無二無別 了。所以,才會說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既是精勤而執意地以誦經作為功課,

這樣就如犛牛只知珍愛著尾巴,又有何不同呢?

佛陀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與佛都是平等的,同樣地具足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與六用(見、聞、嗅、嘗、覺、

(7)

知),這些都是平等的,不是只有佛陀才具足,要相信我們也是具足的。但是為 什麼佛不覺其苦,我們卻深感苦受?因為我們障蔽了自己的光明,於塵境上起 貪愛心,胡亂執取,結果心更煩亂,無法獲得清淨。

誦經本來即是善法,怎麼會變成障礙呢?要將經典當成鏡子,讓經典變成 你的光。佛陀不斷苦口婆心地勸誘我們,要深信自己擁有與佛陀無二無別的佛 性,修行要回到自己的身上。靜下心來,當下承當,所讀的經典就是在為我們 作指引。不要如犛牛般,太喜歡自己的尾巴,一味地搖著尾巴直打轉,轉到最 後也轉不出所以然,徒然增加自己的辛勞罷了。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聽了惠能大師所講,法達便提出疑問說:「那麼,是否只要瞭解經義後,

就不用再誦經了呢?」

惠能大師說:「經典有什麼過失呢?怎麼會妨礙你念誦呢?迷惑或覺悟都 在於個人,損失或受益也是由你自己掌握。」

惠能大師提醒法達儘管誦經,誦經時要看到自己的心念。「迷」與「悟」

的關鍵不在經典,經典並未障礙你,也未要你一直繞著文字。靜下心來,跟著 經文誦讀,你會看到自己的心,因為誦經的是你,而不是別人,經典怎麼會障 礙你呢?有損益的都是你的心,與他人無關。

惠能大師以偈頌再次叮嚀法達: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久不明己,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8)

這首偈頌的意思是:心中有迷惑時,心會隨《法華經》經文所轉;心若覺 悟,《法華經》就能為你所轉。長久誦經卻不明經義,那就是與經義對立,而 成了仇家。無念而念誦經文即是「正」,有念而念誦經文即是「邪」。放下有 念或無念,就可以得心應手,永遠地駕馭大白牛車。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轉」是「轉法輪」之意。如果心有迷惑而 未開悟,就由《法華經》來駕御你;如果你已開悟,那就要用自己的體證來轉 動法輪,宣暢《法華經》。

「誦久不明己,與義作讎家」,如果你一直誦下去,但是不明白經義,卻 覺得自己很有功德,反而迷失了自己。如此一來,這些經義就好像跟你作對一 般,很是累贅。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無念」是指無有「善」或「惡」的妄念,

心在當下念念相續清明、了然,以如此的心來受持即是「正」。反之,心落入

「有」或「無」、「善」或「惡」、「正」或「邪」的一邊即是「有念」,以如 此的心來念誦當然成為障礙,即是「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白牛車」是指佛說的一乘實相法—無上 正覺大乘法。「白牛車」與印度的信仰有關。在印度教中,牛是神聖的,尤其 白牛被視為是濕婆的坐騎,更為尊貴,佛陀以此譬喻大乘佛法的殊勝難得。這 句話是說計執有念或無念皆是障礙,只有放下這些執著分別,我們才能進入無 上正覺一佛乘。

「白牛車」是《法華經》中「火宅喻」中的另一個象徵。「火宅喻」中說 有個大富長者其宅舍起火,他的孩子們卻仍在屋內嬉戲,絲毫不知大難臨頭。

長者為了救他們出離,就告訴他們屋外有羊車、鹿車與牛車,可以賜給他們。

等到孩子爭相奔離火宅,他便各賜予一大白牛車。在這譬喻中,火宅比喻三 界,眾生住在三界的火宅裡,卻不知不覺,歡喜嬉鬧且不以為患,不知尋求解 脫;而那位賜予白牛車的長者即是佛。

「長御白牛車」的意思就是要你摒棄在火宅裡面耽著的身心世界,你會有 另外一片超越現前身心的見、聞、覺、知,它是神聖的,那是從此岸到彼岸的

(9)

超然世界。

三車是假,一乘是實

法達聽了以後,感覺心得到了安頓,接著就問說:

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度量,尚不能測於佛智。今令凡夫 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大牛 之車與白牛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宣說。

這段話的意思是:《法華經》中說,自諸大聲聞乃至菩薩,都竭盡禪思 度量,尚且不能測得佛陀的智慧。今天讓凡夫只要悟得自心,就名為已悟得佛 的知見,如果不是上等根器的人,就難免會生起疑惑與毀謗了。此外,《法華 經》又說到羊車、鹿車與牛車,大牛拉的車與白牛拉的車應如何區別?祈願大 師再為我宣說。

這段話是法達的疑問,他知道自己不是上根上智的人,如果從惠能大師這 裡聽聞佛法以後,就能從自心中開悟、開發知見,但這知見與佛的知見可以比 較嗎?所以,他才會問大牛之車與白牛車如何區別?

惠能大師說:

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 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 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這段話是惠能大師對法達疑問的回答:經文的意思十分清楚,只因你自 己迷惑而背理。聲聞、緣覺與菩薩等三乘聖人無法測得佛陀的智慧,是因為他

(10)

們以思惟去度量。儘管他們竭盡思慮來推度,反而離佛陀的智慧更加遙遠。佛 本來就是為凡夫眾生說法,而不是為自己講說的。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肯相信 的人,就讓他退席好了。居然不知自己已坐在白牛車上,還要到門外去尋找羊 車、鹿車與牛車。

惠能大師提醒法達,佛陀是為我們說法,不是為他自己說的。佛陀不是 在說自己有多少智慧,凡夫都比不上他,因為你還未遠離自己的習氣,才會生 起比較智慧優劣的問題。如果不肯相信這個道理的人,那就任由他退席好了。

在《法華經.方便品》裡就有五千人不相信佛陀的話,因而退席的。事實上,

《法華經》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自以為滿足,誇讚自己的小智、小果,擁有小 小的成就,就以為滿足,而不嚮往更為殊勝的佛智、佛果,這就是不具求大乘 道心的人,只能說這一類人是無緣聽聞《法華經》的。

惠能大師接著說:

況經文明向汝道,無二亦無三,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 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 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這段話的文義是:何況經文已明確地告訴你,只有一佛乘,無有第二與第 三乘,你為何還不能省思羊車、鹿車與牛車這三車,都是權巧方便的假說呢?

那是因為過去方便因緣而說。一乘是實相,則為現在而說,只教你去除假說而 歸於實相。在歸於實相之後,也就沒有實相之名了。你應該知道,所有的財寶 盡屬於你所有,完全由你受用,你不要作佛陀慈父想,也不作眾生窮子想,更 無受用財寶想,這才名為真正地在持誦《法華經》。那麼,從前一劫至後一劫 的漫長歲月裡,你都手不釋卷,從白晝至深夜的時光輪替中,你就已經是念念 相續、時時刻刻都在受持經文了。

惠能大師要告訴法達的是,佛陀來這個世間只為了一件事情,就是告訴你

(11)

外面有羊車、鹿車與牛車三部車子,那三部車子也是假的。他只有一件大事,

就是告訴你,你的知見是你最大的寶貝。所有的財寶盡屬我們所有,完全由我 們受用,我們要去除假說,歸於實相,而不作父想、子想、受用想,這樣就是 真正地在受持《法華經》。從劫至劫,從這輩子到下輩子的生生世世,《法 華經》就是你心中的真理,你一直受持下去,《法華經》轉化變成為你生命的 光,這個就是你在《法華經》上的用功。

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心念一直在阿彌陀佛身上,但你就是你,你不 是阿彌陀佛,你把阿彌陀佛的光,轉化成為心中的光,阿彌陀佛在哪裡?他從 劫至劫,從生至生,從這輩子到下輩子,這句佛號就轉化成為你心中的一個新 的念力,這個念力就是指引你的力量。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法達聽了以後,得到啟發,說了一首偈頌與惠能大師應答: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這段話明顯地表示出法達在聽了惠能大師的話之後內心中的歡喜,他說:

我誦讀了三千部《法華經》,但是曹溪大師的一句話就被戳破了,才知都是枉 費工夫。未能理解佛因緣出世的宗旨,又怎能息滅累劫以來的妄心呢?羊車、

鹿車與牛車都是佛的權巧施設,初善、中善、後善都是依次發揚。誰能得知火 宅內的眾生,一悟之後原來即是法中王。

「曹溪一句亡」的「亡」意指「無」。「曹溪」原是地名,因為惠能大師長

(12)

期駐錫在廣東省曹溪河畔的南華寺弘揚佛法,而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所 以,此處的「曹溪」即指惠能大師。法達聽到惠能大師的一席話,覺得內心的 障礙突然化解了。

他坦承自己雖然誦經三千部,但仍然不知道佛陀來到世間的意旨,因慢心 而障蔽住自己,被惠能大師一句話點出過失,而慨歎以自己的驕慢怎能息滅累 劫以來的妄心?他明白《法華經》裡說的羊車、鹿車與牛車都是權巧方便,一 旦悟到本來,眾生雖身在火宅中,當下即是法中王。

惠能大師聽到法達的偈頌後,知道他已了悟,便跟法達說:「汝今後方可 名為念經僧也。」這是在讚許法達為「念經僧」。法達也因惠能大師的啟發,

領悟《法華經》的精髓,不再執著於文字而以誦經自滿,但也持續地誦讀不 輟。

所以,如果誦經執著在文字上,卻不了悟經義,反而與經文對立變成仇 家,這是很可惜的。但是如果修學佛法不知道路在哪裡,也是無從修起,因此 也不能離開經典,經典是指引我們修道的明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他在解釋「禪定」這一詞條時,一面承認「攝心守意」的傳統 禪法,更表示自己的所傳還是中國祖師禪的傳統,強調了禪是在生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禪法的弘傳受到相當大的局限。僧璨所作的〈信心銘〉以偈頌體闡明自己悟道

形成了禪宗哲學的迷失論;禪宗運用不二法門,將一切對立予以超越,形成了禪宗哲學的開

[r]

印可。義玄禪師於 854 年,到河北鎮州的臨濟院弘法。義玄禪師的機

破山禪師 萬如禪師 浮石禪師 玉林禪師 箬菴禪師 山茨禪師 玄微禪師 香幢法主 [車*度]轢居士 跛道人如念 無依道人 牧公道人..

 育王笑翁妙堪禪師 靈隱石鼓希夷禪師  雪峰滅堂了宗禪師 雪竇野雲處南禪師  盤山思卓和尚 (此後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