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維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時期的 從維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時期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維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時期的 從維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時期的"

Copied!
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維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時期的 從維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時期的

婦運思想及其實踐 婦運思想及其實踐

黃嫣梨 黃嫣梨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2)

綱 綱 要 要

一、從維新派到孫中山的婦運思想 二、維新派領導下的女學報與女學堂 三、辛亥革命與婦女運動

四、新文化運動對女性權益的啟蒙 五、五四時期學者對婦女問題的意見 六、五四時期女性在婦權中的實踐

七、附論:(一)清代女性地位的轉變

(二)五四運動時期重要事件

(3)

一、從維新派到孫中山的婦運思想

一、從維新派到孫中山的婦運思想

(4)

™ 清末,一般學者仍反對婦女教育

例如:

¾ 光緒30年(1904)湖南名儒王先謙反對女學堂 湘巡撫陸元鼎亦是

同年,張之洞解放湖北女學

在「奏定學堂章程」中並無女子教育

¾ 清光緒32年(1906)蘇州學務處不准女學立案 名儒陳曾壽痛斥女權之倡導

提出「中西禮俗不同,女學流弊甚多」

¾ 同年,學部奏定「學堂章程」也無女子教育,以為

「婦女聽講 流弊甚多」

守舊派以為女子只宜接受傳統教育,一入學堂,

一接觸西方文化,人倫傳統必蕩然無存

(5)

™ 清末以後婦女地位逐漸提高

n 婦女教育的推展

o 新思潮的產生

p 西方文化的影響

q 女權運動的鼓吹

r 纏足風氣的革除

s 女子就業或創業日漸增多,日漸普遍

t 一夫一妻制的確立

u 西方傳教士的辦報辦學

v 翻譯西方女性主義著作

w 女學的推廣(詳見上章論述)

(6)

以上十個因素,又以其中三者為最:

n 清中葉,西方隨著船堅礮利進入了閉關自守 的中國,在東西文化衝擊下,使中國蛻變

o 西方傳教士的興辦女校和主辦刊物如《萬國 公報》(1878年以後,即有大量文章,宣揚 戒纏足,提升中國婦女的地位)

p 以「救中國危亡,富國強兵」的維新派,可

以說是婦女運動思想的啟蒙

(7)

™ 康有為(1858-1927)

拯婦女沉溺之苦,使女子也能享有「大同自立之樂」。

「男女齊等、同事學問、同充師長、同得名譽、同操事 權。」

康有為以盼望中國女性也享有大同之樂的情操,在其《大同 書》中以大量篇幅描寫中國女性所受到的各種欺壓與痛苦:

「忍心害理,抑之,制之,愚之,閉之,囚之,系之,使不 得自主,不得任公事,不得為仕官,不得為國民,不得預議 會,甚至不得事學問,不得發言論,不得達名字,不得通交 接,不得予享宴,不得出觀遊,不得出室門,甚且斫束其 腰,蒙蓋其面,刖削其足,雕刻其身,遍屈無辜,遍刑無 罪,斯尤天道之至甚者矣。」

先看看維新派幾位學者的思想:

先看看維新派幾位學者的思想:

(8)

™ 梁啟超(1873-1929)

「強國保種」

女子受教育,了解天下大事「往往有男子所不能窮 之理而婦人窮之;男人所不能創之法,而婦人創 之。」

1897年上海不纏足總會成立,梁啟超為發起人之一。

其《飲冰室合集‧戒纏足會敘》中批評傳統社會只把 婦女的存在視為「一曰充服役,二曰供玩好。」由 是,女子如何能培養優秀氣質,成就「賢妻良母」

「強國保種」。

(9)

梁啟超發展女子教育的主張,其目的在於:

„

上可相夫

„

下可教子

„

近可宜家

„

遠可善種

梁氏在其《飲冰室合集‧變法通議‧論女學》

中有言:

「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自婦人不學始」,

「女學衰,母教失,無業眾,智民少,國之所 存者幸矣。」要之,梁氏概述女學之好處在於

「相夫教子」,藉此收「強國保種」之效。

(10)

™ 譚嗣同(1865-1898)

男女同為天地之菁英應平等相均

其實,早在清初,已有小說《鏡花緣》重視婦女的社 會權利,鼓吹男女公平競爭。作者李汝珍肯定女子的 才華,由女皇帝(小說中)頒下詔令云:「天地英 華,原不擇人而畀。」說明人的才智,不會因男女性 別不同而有差異。

要之,維新派的女性觀還沒有跳出「賢妻良母」的要之,維新派的女性觀還沒有跳出「賢妻良母」的 傳統觀念,他們依然認為「男女不同」、「性別有 傳統觀念,他們依然認為「男女不同」、「性別有

異」的限制。

異」的限制。

(11)

二、維新派領導下的女學報與女學堂

二、維新派領導下的女學報與女學堂

(12)

™ 維新派領導下

1898年7月出版中國第一份女子報刊

《女學報》積極主張:

1、天下興亡,女子亦有責;灌輸國家觀念,

鼓勵參政

2、男女平等思想之宣揚 3、教育機會

4、婚姻自由(自主)

5、培養婦女社會責任感

(13)

™ 康同薇(1879-1974)

康同薇為康有為長女,自幼力行其父主張,

不纏足,不穿耳。她是中國最早的婦女報刊創辦 人之一,1897年協辦澳門《知新報》,1898年 在上海創辦《女學報》。

我偌大的中國有的是人,卻由外國人來辦女

學,這是何等地恥辱。

(14)

™ 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女學堂

康同薇(康有為的女兒):我偌大的中國有的 是人,卻由外國人來辦女學,這是何等地恥辱。

1897年下半年,經元善、梁啟超、康廣仁、鄭 觀應等人開始醞釀自設女學堂。

1898年5月31日成立,正名為中國女學堂。

經 費:捐款

理:董事會由捐款人中選舉內外董事各20人 組成,經元善任總理。

教職員工:概由婦女擔任

(15)

學 生:初開學有學生16人,年底增至40餘人,

自費學習。

課 程:《幼學須知句解》唐詩、古文、英語、

算術、地理、圖畫、醫學等。

《女孝經》、《女四書》、《內則衍義》

「開風氣之先」的女校。

仍具有很濃厚的封建性。

發 展:政府雖支持,但仍遭官僚的大力反對,

艱苦維持一年多後,於1899年8月18日停 辦。

(16)

™ 第一份婦女報紙

維新派的《湘報》(不是婦女報紙)上,首先宣 佈辦女報紙,提議取名《官話女學報》(即當時的普 通話、取雅三俗七),但由於未能取得一致意見,最 後才定名為《女學報》。

期:1898年7月24日正式創刊(配合女學堂在女 學開學兩個月後)。

方 法:每月一期,不牟利目的,每張報紙只收紙 料錢三文。

編輯主筆:全由婦女擔任,其中有康同薇、梁啟超夫 人李惠仙,女作家潘璇(主編題名直書芳 名,不採「氏」)及女編輯張昭漢等。

(17)

容:1、大量興辦女校 2、提倡男女平等 3、要求婦女參政

發 展:同女學堂一樣,最後也遭到被迫停刊。

(1900年慈禧廢光緒,經元善反對,被迫逃往

澳門,學堂與學報均被迫停辦。)

(18)

三、辛亥革命與婦女運動

三、辛亥革命與婦女運動

(19)

™ 孫中山(1866-1925)

男女平權、全民政治

天下興亡,匹夫和匹婦都有責

民國元年(1911年)

「此次革命,女界亦有功。」

「男女兩界,均應協力同心,以全副精神,組成一偉大之中 華民國。」

孫中山早在1906年制訂〈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時明確表 示:「我漢人同為軒轅子孫,國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 姊妹,一切平等,無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並揚言一 旦成功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後,「則風俗之害;如奴婢之蓄 養,纏足之殘忍,鴉片之流毒,風水之阻害,亦一切禁 止。」

(20)

民國13年(1924年)

「民權主義為:要全國男女的政治地位,都一律平 等。」

™ 孫中山支持婦女參政

宗旨:「促進共和、發達女權、參預政事。」

1、天下興亡,匹夫和匹婦都有責 2、提倡女子教育

3、培養女性人才

革命派人士重視女性的自我醒覺,要重新塑造自 我獨立的個性,為女性爭取各種權益和自由,期望 她們獲得公平的社會權利,並且在政治上、法律上 得到保障。

(21)

™ 辛亥革命婦女參政

1、宣傳 2、革命教育 3、捐募 4、勤務

5、掩護聯絡 6、運輸 7、起義 8、暗殺 9、偵殺

(參考林維紅〈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 [1905- 1912]〉,載張玉法、李又寧主編《中國婦女史論文 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頁129-

178。)

(22)

™ 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思想

1、國家意識的高漲,關心國家主權 2、提倡女子教育不遺餘力

3、反三妻四妾,追求真摯愛情 4、反對纏足

5、參加辛亥革命

6、極力鼓吹男女平權,女子有參予社會活動之 機會

參考: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劉巨才編著:《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遼寧: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

李小江主編,呂美頤、鄭永福著:《中國婦女運動 [1840-1921]》(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3)

四、新文化運動對女性權益的啟蒙

四、新文化運動對女性權益的啟蒙

五、五四時期學者對婦女問題的意見

五、五四時期學者對婦女問題的意見

(24)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時期對女性權益的啟蒙

™ 1912年1 月由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革命成功,民 國建立,國父任臨時大總統。

™ 1912年3 月女權者唐群英等聯合請願,要求在約法 中明確規定男女平等。

™ 其後袁世凱正式擔任總統職位,袁氏撕毀臨時約 法,禁止集會結社,逮捕唐群英下獄,婦女參政 運動受阻。1925年孫中山病逝,婦權運動雖然步 步艱辛,仍繼續前進。

™ 袁世凱死後,中國陷於軍閥割據的局面,也就是 這個時期,新思想開始萌芽茁長,新文化運動開 始變動。婦女問題正式成為學者和思想家的討論 焦點。在新文化到五四的幾百種刊物中,都以鼓 吹男女平權為主題。

(25)

™ 1919年5 月4日,由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

引發中國學生在北京遊行示威,進而造成整個社 會的變動和思想界的一系列文化反思。

™ 五四運動是愛國運動,又是新文化運動。就「五 四」愛國主義運動來說,是指從1919年5月4日北 京學生運動的爆發,到6月28日迫使北京政府拒絕 簽署「巴黎和約」,而就「新文化運動」來說,

以1919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原名「青年雜誌」)為起點之後,新文化運動 逐漸發展起來。新女性思想和新女性教育因而也 得到大力的推動 。

(26)

我們舉例幾位五四時期學者的思想

〈一九一六年〉一文中要求中國女子恢復獨立自主的人格

™ 陳獨秀(1879-1942)

大胆批評守舊思想

1、經濟獨立,人格獨立 2、女子勿自居被征服地位

「三綱」是範圍被征服者的「奴隸道德」,三綱中的

「夫為妻綱」則妻於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的人格矣。

3、提出個人應有獨立之信仰,思想,各行其是「子不必同 於父,妻不必同於夫」

4、提倡婦女參政及選舉權,提出婦女參政是現代文明生活 的一部分。

(27)

™ 李大釗(1889-1927)

提倡婚姻解放

1、〈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中,認為西方社 會,行個人主義,家族簡單,又因尊重女性,

故行一夫一妻制。

2、而中國則行家族主義,家族繁衍,而且賤女尊 男,故有一夫多妻之風,使女性受壓迫,因此 李氏主張尊重女性的地位及人格,提倡行西方 式小家庭的制度。

(28)

〈我之節烈觀〉一文中說:

「男子決不能將自己不守的事,向女子特別要求」

2、撰寫小說,揭露封建禮教對婦女的壓迫,如〈傷 逝〉、〈祥林嫂〉、〈狂人日記〉等等,譏諷守 舊禮教。〈狂人日記〉寫於1918 年,發表於

《新青年》:「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 明白,…… 妹子恰恰死了,她未必不和在飯菜裏,

暗暗給我們吃。」

™ 魯迅(1881-1936)

1、文章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道德和 禮教,特別是對千百年來殘害婦女的 節烈觀念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和討伐。

(29)

™ 劉半農(1891-1934)

「『因為自己沒有知識』,所以不得不以『無才』為 德。 因為不能自立,所以不得不講『三從』,因為 一失歡於男子,就要餓死,所以不得不講『四德』,

不得不『賢慧』,不得不做『良妻賢母』。 其實所 謂『無才是德』,就是『人的招牌』,所謂『三

從』,就是前後換了三個養主,所謂『四德』 『賢 慧』、 『良妻賢母』,不過是『長期壼淫』的優等 考語 。」

(30)

「女子只應做某某的妻,某某的母,除此以外,

沒有別的可做了。母為甚麼要良?因為要撫養成男 子的兒女。妻為甚麼要賢?因為要幫助着男子立家 業。試問一個人活在世間,單單對於個人有關係,

這種人生,不是同『阿黑』、『阿黃』一樣的沒有 價值麼?對於大群,不是毫無關係,可有可無的一 個贅瘤麼?」

™ 葉紹鈞(1894-1988)

〈女子人格問題〉一文:

(31)

™ 胡適(1891-1962)

〈美國的女人〉一文

1、提出「超於良妻賢母」的人生觀,倡導

「美國婦女精神」,鼓勵中國女子自立。

2、「自立」的定義,據胡適說,是「發展一個人 的 才性,可以不依賴別人,自己獨立生活,自 己能替社 會作事。」

3、胡適又批評中國的傳統觀念:婦人稱「內助」,丈 夫稱「外子」,認為男女同是「人 類」,故該努 力做一個自由獨立的「人」。

4、請美國專家來中國專題演講,鼓勵女性節育,

以便有精力和時間兼顧社會事務。

(32)

六、五四時期女性在婦權中的實踐

(33)

1、辦刊物鼓吹

1902 陳擷芬辦《女報》

1903 金天翮主編《女界鐘》

1904 丁初我主編《女子世界》

1905 張展云編《北京女報》

1907 秋瑾辦《中國女報》

1915 張芳芸主編《婦女雜誌》

1921 《婦女聲》

主辦:中華女界聯合會 主持:李達

宣言:婦女解放即是勞動者的解放

1922 《婦女周刊》

主辦:民國日報報社 主持:邵力子、向警予

讚揚:女工運動是婦女解放的先鋒

參考游鑑明〈「婦女雜誌」[1915-1931] 對近代家政知識的建構:以食衣住為例〉

(載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七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34)

2、實際加入行動

™ 參予革命

Z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就有婦女參加

Z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成立,秋瑾、唐群英、陳擷芬 為重要成員

Z1911年辛亥革命,各地均有反清女子軍團,如上海 一地,即有女子軍事團、女子國民軍、同盟女子經武 練習隊、女子北伐光復軍、女子北伐敢死隊等。

™ 參政

Z參加政協會,選舉權等(下節將詳細說明)

™ 爭取社會地位及反傳統運動

Z辦女學

(35)

™ 天足運動

™ 戀愛婚姻自由運動

™ 反婢反妾反童養媳運動

™ 參加婦女團體,鼓吹反帝國主義,反侵略中國領 土,參加愛國運動,例如五四時期,她們致電巴黎 公使,反對簽訂「凡爾賽和約」,「其通告全國婦 女界」書曰:

通告全國婦女界

我女界同胞投袂而起,惠然肯來,

合群策群力以濟難關,向政府陳告力爭,保全我領 土。

(36)

™ 女工福利問題

Z

五四運動有大量的女工參予,她們在女權運動中 認識到本身應得的福利問題。女工為了改善工作 環境,減少工作時數,增加工資,於是罷工時有 所聞。

™ 教育

1、平民教育 2、開大學女禁 3、女工互助團 4、男女科目一致

5、開始婦女實業婦女專科學校

(下節「新女性教育」詳細說明)

(37)

七、附論:

(38)

(一)清代女性地位的轉變

清代女詞人之作數量上遠遠逾越前代,如近代 徐乃昌刻《小檀欒室彙刻閏秀詞》,收清代女詞人 專集九十六家,葉恭綽輯《全清詞鈔》收女詞人之 作四百九十家(佔總數六分之一),從以上兩書資 料,可見清代女性熱衷知識的追求,這些作品,內 容除懷人念遠,或哀遺棄,或怨貧苦的「傳統婦人 語」之外,仍不乏巾幗英杰的呼聲,如:

Z

陳端生《半生緣》,鼓吹男女智慧應平等看待

Z

沈善寶《名媛詩話》,多記述抗英法禦外侮

(39)

要之,有清一代的二百六十八年中,不斷湧現 女子在創作及在言行上,推動女性自強和自尊和改 變女性在社會中的從屬地位的吶喊。這「轉型」,

明顯見於四個觀念的轉變:

一、社會觀念的轉變

由清初的盲目從夫,至清中期的夫妻互相尊 敬,再至清末的自立,獨身。

Z

繆嘉慧:喪夫,以賣畫為生,畫藝高超,為社會 公認,終能入宮為畫師

Z

呂碧城:獨身,任大公報編輯、女學校長

(40)

二、婚姻觀念的轉變

清代已常常有抗婚,獨身思想和行為。

Z

黃媛介(順治時人),拒嫁富家子為小妾,情願嫁 窮書生楊氏,兩夫婦賣畫為生,相依為命。

Z

袁寒堂(康熙時人),終生為隱士,不嫁,賣書畫 詩文為生。

Z

吳藻(清中葉人),嫁商人後,全力發展個人詩文 創作,甚得時人稱許。

Z

清中葉至清末之著名婦女著述家悍珠(輯〈閏秀正 始集〉)、沈善寶《名媛詩話》、曾紀耀等,才華 俊秀,終其一生,自尊自立,受社會尊重。

(41)

三、經濟能力的轉變

清代女子有以賣買字畫維持生計,自力更生,至清 末如呂碧城的時代,女子已經能夠任職公眾事務,甚 至官府要職,更能經營生意。可以說,清初已有不依 賴男子的實例,清末的女性,肯自我努力的,一般來 說,都可以獲得經濟獨立的機會和能力。

四、教育機會的轉變

由家學至「私館」受教,再至清代後期的可以留 學美國;到大城市新式學堂學習,女性的教育機會,

在清代是與日俱增的。

(42)

五、國家觀念的改變

最後,是國家觀念的改變。其實,這一方面,清 代女性的轉變不大,因為她們自始即有強烈的國家觀 念,只是朝代愈後,她們可以直接參加國家的機會愈 多,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壯烈行誼也愈多。

清初明朝遺民王端淑,工詩賦,清詔她入宮教導 妃嬪,但王端淑寧願清貧度日,也不肯仕清。清中葉 後,沈善寶、張繆英等均能「踏出閏閣」,呼出愛家 亦愛國的呼聲,至清末秋瑾,更凌雲壯志,譜出壯烈 的史歌。

參考拙書《清代四大女詞人》(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

(43)

北京女界聯合會 北京女界聯合會

™ “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北京女學生成立的一個愛國組 織。1919年5月7日,由女高師發起,由協和女醫校、協和 女子大學、尚義師範女校、貝滿女校、第一女中等十餘所 學校的40餘位代表組建。初稱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後改稱 北京女界聯合會。女高師學生陶玄任會長,女高師學生自 治會為領導辦事機構。聯合會成立後通過了《告全國女界 書》和《北京女校致巴黎和告各國代表電》等文件,號召 全國婦女,群策群力,要求政府力爭保全祖國領土,該組 織較為鬆散,平時無聯繫,有活動時各校派代表參加,愛 國活動基本上是以各校自己組織的活動為主。“五、四”時 期,該組織在領導女學生參加斗爭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 作用。

(二)五四運動時期重要事件

(44)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

™ 是“五‧四”時期天津愛國運動的核心力量之一。成立於 1919年5月25日,劉清揚、李毅韜任正副會長,鄧穎超、

郭隆真、張若名為評議委員,郭隆真、鄧穎超任正副講演 隊長,鄭季清、王尺麟任總務委員。該會成立之初會員約 600多人,以女學生為主,參加者還有女教師、女職員、

宗教團體中的婦女及家庭婦女等。該組織成立後,主要開 展了四項工作。第一,向廣大婦女進行愛國主義宣傳,動 員婦女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第二,創辦婦女補習學校,

義務教授婦女識字、織花邊等;第三,賣國貨、演話劇,

以解決因抵制日貨造成的日用品短缺問題,激發人們的愛 國熱情;第四,出版發行(醒世)周刊,後又與學生聯合 會合辦《平民》半月刊,宣傳愛國主義思想。這些活動,

對動員、鼓舞、組織婦女參加愛國運動,起了很大作用。

1919年12月,天津女愛國同志會與天津學生聯合會聯合,

成立了新學聯,這樣,天津婦女運動同各界的反帝愛國力 量更密切的聯繫一起了。

(45)

上海女界聯合會 上海女界聯合會

™ “五‧四”運動中,上海知識婦女組織的愛國團體。

該組織由鈕永健夫人任會長,博文女校校長李果任 副會長,核心人物還有徐宗漢、程孝福等。該組織 成立後組織各女校的學生進行愛國宣傳、抵制日貨 和興辦平民教育等。在上海“三罷”(即罷工、罷 市、罷課)期間,女界聯合會經常舉辦以愛國教 育、女子覺悟、兒童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演講 會,並與其它婦女團體交流情況、互相支持。副會 長李果在“五‧四”運動中四處奔走,熱情呼號,勞 累過度,加之在一次演講中又遇風寒,不幸病逝,

實踐了“以頸血爭回國權”的誓言。

(46)

大學開放女禁 大學開放女禁

™ “五‧四”時期,爭取男女教育平等的一個突出問題即爭取 大學開放女禁。1919年4月,甘肅循化(今屬青海)女學 生鄭春蘭在給北大校長蔡元培的信中,首先提出了這一要 求,並表示自己願為女性入大學學習開一先例。不久,鄭 春蘭歷盡艱辛,來到北京。之後,她又在報上發表了一封

《告全國女子中小學畢業生書》,提出要組織大學解除女 禁請願團,再次要求大學開放女禁,引起社會輿論的重 視。1920年春,江蘇女學生王蘭向北大教務長陶孟和提出 了到哲學系聽課的要求。蔡元培、陶孟和均積極支持大學 開放女禁,在他們的應允、幫助下,1920年2月,王蘭第 一個進入北大哲學系旁聽,隨後,鄭春蘭、韓恂華、趙懋 芸、趙懋華、楊壽璧、程勤若、奚湞、查曉園等八人也相 繼進入北大哲學系、國文系、英文系一年級旁聽,成為中 國國立大學的第一批女大學生。繼北大之後,上海、南 京、廣州、山西、天津、福建的公、私立大學陸續招收女 生。大學開放女禁在女子教育史上是一大進步,對我國婦 女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47)

男女社交公開 男女社交公開

™ “五‧四”時期婦女爭取自身解放的重要內容之一。封建時 代,男女有別,男女之交,防範甚嚴,“五‧四”時期,一些 青年高舉反帝、反封的旗幟,抨擊封建禮教,衝破“男女授 受不親”的界限,實現了男女公開社交。在這方面,長沙的 新民學會和天津的覺悟社,有較突出的貢獻。1918年4月,

由毛澤東、蔡和森發起成立的新民學會,是一個進步的學生 團體。該組識成立後,毛澤東即提出“聯絡同志不分男女老 少,士農工商”的主張,而且,該會還特別強調:“女同學之 優良者,尤為可靠,極宜注意。”1919年下半年,在進步思 想的影響下,向警予、陶毅正式加入新民學會,成為該會最 早的女會員。同年11月,魏璧、李思安、周敦祥、勞君展等 相繼入會。為歡迎女會員入會,該會還特地開了歡迎大會,

毛澤東發表了講話,並一起照相留念。此後,徐瑛、楊潤 余、蔡暢、熊季光、熊叔彬、任培道、吳家瑛、賀延祐、吳 毓珍、劉清揚、周毓明、戴毓本、許文萱等13位女青年也相 繼入會,女會員人數達到19人。

(48)

™ 天津覺悟社是1919年9月16日由周恩來、馬駿、郭隆 真等人發起,由天津學聯和女界愛國同志會的骨幹分 子組成的進步青年社團。覺悟社一成立,便明確宣布 男女不平等是“不合乎現代進化的東西”,“應該鏟

除”,“應該改革”,並通過了女會員的提議,即發展社 員時須男女各一,以保持社內男女人數均等。最初20 名會員中有郭隆真、鄧穎超、劉清揚、張若名、李錦 錫、鄭季清、李毅韜、周之廉、吳瑞、張嗣婧等10名 女性。以後的新會員均按男女一比一的原則吸收,幹 部選舉也採取了男女對等的原則,以充分發揮女會員 的作用。新民學會和覺悟社實行男女社交公開的這些 做法。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49)

“ “ 趙五貞自刎 趙五貞自刎 ” ” 事件 事件

™ 是“五‧四”時期掀起的婦解放熱潮中,婦女勇敢反

對封建包辦婚姻的一個典型事例。1919年11月14

日,湖南長沙的趙五貞因不滿父母包辦婚姻,請求

延緩婚期又遭拒絕,被逼走頭無路,遂於新婚當

日,於花轎中用剃刀自刎身亡,以自己年輕的生命

對封建婚姻進行了抗爭。此事件發生後,在長沙引

起了極大反響,毛澤東在長沙《大公報》上連續發

表文章,指出:“這件事的背後,是婚姻制度的腐

敗,社會制度的黑暗,意志的不能獨立,戀愛的不

能自由。”這社會“可以使趙女士死,他又可以使錢

女士、孫女士、李女士死,他可以使‘女’死,他又

可以使‘男’死,……”猛烈地抨擊了造成這一悲劇的

社會制度,這一事件使湖南的反封建運動出現了一

個高潮。

(50)

李欣淑出走 李欣淑出走

™ 是“五‧四”時期,婦女反對封建婚姻的又一事例。

1920年2月,長沙自治女校學生李欣淑因不滿父母為 她包辦的婚姻,登報發表聲明說:“我於今決計尊重 我個人的人格,積極地同環境奮鬥,向光明的人生 大道前進”,從而離家出走,“到北京實行工讀去

了”。繼“趙五貞自刎”事件之後,李欣淑的出走又一

次震動了長沙各界,許多青年從中受到了鼓舞,看

到了希望。它表明,反對封建包辦婚姻的鬥爭在不

斷深化,一些婦女的自我意識正在覺醒。

(51)

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 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

™ 1919年12月,由向警予、蔡暢、陶毅等發起成立,

其目的是組織女子赴法,學成回國後,振興實業教 育,以實業救國。該學會共組織了兩批女子赴法。

1919年12月9日,范新琼、范新順、熊叔彬3人,隨 第11批赴法學生出發。12月25日,葛健豪、向警 予、蔡暢、李志新、熊季光、肖淑良6人,隨第12 批赴法學生啟程。對於此舉,報界評價甚高,稱之 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史上一件別開生面的佳事”,

“女子勤工儉學實為前所未有,亦中國女界之創

舉”。該會的活動,對其它地方女子勤工儉學活動

產生了一定影響。

(52)

北京女子工讀互助團 北京女子工讀互助團

™ “五‧四”時期,北京女學生受工讀互助主義的影響,為追求 理想與光明而建立的一個組織。該團籌建於1920年一、二月 間,三月初成立,發起者是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的學生張人 瑞、田維、繆伯英、羅志英、楊瑤、冰如等人,該團團址設 在東安門北河沿17號。該團“本互助之精神實行半工半讀”,

其辦團原則是:第一,實行公有制;第二,實行“各盡所 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則;第三,組織形式實行無政府主 義。團員們每日工作4小時,主要從事織袜、縫紉、刺綉;

讀書4小時,到女高師旁聽,或由女高師學生教授,女子工 讀互助團的成立,說明女學生欲依靠自身努力,通過半工半 讀達到經濟獨立,進而徹底擺脫舊家庭束縛和不幸婚姻的壓 迫,最終達到自身解放的目的。同時,它也為部分對婚姻不 滿、受家庭虐待的女青年提供了暫時棲身之地。但因這一嘗 試脫離實際,缺乏科學依據。並遇到多種困難,而最終失敗 了。它的失敗證明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為婦女指出的解 放道路是行不通的,從而促使先進婦女探索新的解放之路。

(53)

平民女校 平民女校

™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為培養婦女幹部,由李達夫人王會 悟籌備,以中華婦女聯合會的名義,在上海開辦了平民女 校。女校於1922年2月10日正式開學,地點在上海成都路 輔德里632號。學校設高級班和初級班,共有學生30餘

人。女校開設國文、數學、英文、經濟學、教育學、社會 學等課程,黨的一些早期活動家如邵力子、陳望道、李 達、陳獨秀、柯慶施、王會悟、張太雷、劉少奇、惲代英 等人都給學生上過課或做過演講。學生除學習外,還從事 成衣及制袜生產,勞動所得用以支付伙食費。學生們還深 入工廠,了解工人生活,組織工人學習,為罷工女工募 捐,該校許多女學生如王劍虹、丁玲、王一知等人,後來 都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底,因經費困難,平民女校停 辦。平民女校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也是 我國教育史上“專為平民女子設立”的第一所女子學校,它 培養了一批具有先進思想的婦女骨幹,為勞動婦女運動的 興起和發展準備了幹部條件。

(54)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婦女界統一戰綫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婦女界統一戰綫

™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婦 女運動決議案》,提出了“全國婦女運動的大聯合”這一口 號。1924年1月20日,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

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確定了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正式通過了共產 黨員及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可以個人名義參加國民黨。1924 1月31日,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改組了國民黨中央黨

部。改組後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及其下轄的上海、北 京、漢口三個特別區的執行部,都設有婦女部,第一任中 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是曾醒。此後,廣東、直隸、江 蘇、湖北、湖南、山東等省的省黨部,也先後設立了婦女 部。國民黨“二大”以後,許多縣以下的各級黨部也都成立 了婦女部。當時,因中國共產黨的婦女部只能秘密存在,

因此,根據中共三屆一次會議的要求,許多中共女黨員參 加了國民黨各級婦女部的工作。

(55)

™ 國民黨各級婦女部的成立,一些中共黨員、青年團 員參加其中工作,標誌着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婦女 界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在此統一戰線的推動下,

婦女運動有了新的發展。表現在1924年3月8日,中 央婦女部組織了中國婦女第一次紀念“三‧八”節活 動,女工運動的高漲,婦女組織的發展和婦女刊物 的創辦等。同時,為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培養了 一批婦女人才。1927年4-7月間,蔣介石、汪精衛先 後背叛革命,大革命遭到失敗,國民黨各級婦女部 分化瓦解,無法繼續領導婦女運動,各種革命婦女 組織遭到破壞,進步的婦女報刊被封閉,大批女共 產黨員、青年團員及婦女群眾被殺害或被投入監 獄。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基礎上建立 起來的婦女界統一戰線最終破裂。

(56)

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部 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部

™ 1924年1月31日,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改組了國民黨中央黨

部,為積極開展婦女運動,中央執行委員會設立了婦女部。接 著,上海、北京、漢口及國民黨各級黨部均相繼設立婦女部,

形成了國民黨內較完整的領導婦女運動的組織系統。國民黨中 央婦女部第一任部長是曾醒,她辭職後由廖冰筠繼任,廖辭職 後,何香凝任婦女部長直至1927年大革命失敗。根據中共中央 三屆一次會議的精神,一些女共產黨員、女青年團員參加了國 民黨各級婦女部的工作,如共產黨員高恬波、蔡暢任中央婦女 部幹事,上海執行部婦女部中有共產黨員向警予、楊之華,青 年團員張琴秋等,北京執行部婦女部中,共產黨員繆伯英任秘 書。她們的加入,對婦女運動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國民黨中 央婦女部成立後,開展了許多工作,捐租界華工聯合會、辦女 工夜校、組織中國婦女第一次紀念“三‧八”節的活動、發展婦 女組織等等,這些均對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婦女運動的高 漲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由於蔣介石、汪精衛反革命集團的背 叛,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及地方 各級婦女部,均分化瓦解。

(57)

中國婦女第一次紀念

中國婦女第一次紀念 “ “ 三 三 ‧ ‧ 八 八 " " 節 節

™ 1924年3月8日,國民黨中央婦女部發起並組織了中國婦 女第一次紀念“三‧八”節的活動。當天,廣州地區的婦 女在廣州第一公園召開了紀念大會,參加大會的有婦女 團體代表、女學生、女工等共千餘人。國民黨中央婦女 部部長何香凝主持大會並發表了演說。她闡述了紀念“三

‧八”節的意義、婦女受壓迫的根源,號召婦女參加打倒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鬥爭,爭取民族解放和婦女自身 的解放。大會提出了:“打倒外國帝國主義”、“解放婦女 所受資本制度的壓迫”、“要求婦女勞動權、平等教育

權、平等工價權、女工參政權及一切婦女應得之權”、

“排除納妾及一切多妻制度”、“要求女工保護、生育保 護、兒童保護的立法”、“八小時工作” 、“ 排除買賣女子 為婢的習慣”、“排除養媳的習慣”、“廢除娼妓制度”等口 號。

(58)

™ 會後舉行了遊行,參加遊行的女學生沿途散發 傳單,進行演講。除國民黨中央婦女部組織的 活動外,廣東女權運動同盟會組織了演講隊,

進行爭取女權的宣傳並散發傳單。上海絲紗女 工協會3月8日也組織了慶祝集會。會上,王奠 世介紹了“三‧八”節的來歷及國際婦女運動的 歷史,女工王根英、陳風英作了演說。中國婦 女第一次紀念“三、八”節的活動規模雖不大,

但在婦女界和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它提出

的反帝反封建和婦女解放的口號,激勵廣大婦

女為自身解放而鬥爭,這一活動的舉行表明中

國女運動已成為國際婦女運動的一個組成部

分。

(59)

廣東婦女解放協會 廣東婦女解放協會

™ 1925年5月10日由中共廣東區委成立的、以勞動婦 女為主體的婦女群眾組織。共產黨員夏松云、區夢 覺、高恬波、譚竹山等先後擔任該會負責人,中共 廣東婦委的領導蔡暢、鄧穎超參加了婦協工作,協 會還聘請何香凝和鮑羅廷夫人為顧問。該協會成立 後,即根據黨的統一戰線方針和發動工農群眾參加 國民革命的路線,在勞動婦女中廣泛開展活動。如 組織遊行,聲援省港大罷工,召開省港女工代表大 會,領導農村婦女抗租抗稅、爭取婚姻自主,開展 農村婦女的解放鬥爭,動員婦女做慰問品,支援國 民革命軍東征北伐等,推動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婦女 運動的發展。

(60)

省港女工大會 省港女工大會

™ 1926年3月30日,在中共廣東區委領導下,經廣東婦女 解放協會籌備,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召開了省港 女工大會,到會者800多人,代表著40多個團體,其中 有婦協代表和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及省市黨部婦女部的代 表。廣東婦協主任區夢覺,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劉少 奇,國民黨中央工人部代表馮菊坡,俄國大使瑪瑪也夫 的夫人等到會祝賀。大會通過了《制定新工廠法》、

《女工保護法》及《對省港罷工案》三個決議。《女工 保護法》規定:女工生產前後,應有八周休息,並照發 工資;男女工資平等;女工不得做夜工及危害健康的工 作;女工在工作中受傷應由廠主供給醫藥費及給假休 息,並照發工資;工廠及政府應為女工設立兒童寄托 所,以減輕女工負擔;政府應為女工設立醫院等,保護 女工切身利益的具體條文。

(61)

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 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

™ 大會決議被1926年4月1日召開的廣州工人代表大 會所接受,這次大會是女工為爭取勞動立法而召 開的。大會上,女工提出了自身要,求並以法律 形式加以規定,這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是前所未 有的。它表明了女工的新覺醒,也為女工指明了 鬥爭的方向。

™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曹錕、吳 佩孚倒台,新的軍閥政權尚未鞏固,全國人民強 烈要求召開國民會議,制定憲法,以爭取建立民 主共和政權 。

資料來源:《中國婦女知識全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5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二年愛班有 7 位同學假日相約去爬山,秀秀帶了 113 個聖女小番茄分給大家品嚐,已知男生每 人分得 14 個,女生每人分得 17 個,剛好分完所有的小番茄,假設男生有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單元一:上學 圖畫書 單元二:泛愛 童詩 小二、小三 單元三:四季 童詩 單元四:友情 童話 小三、小四 單元五:謙遜 寓言 單元六:創意思維 童話 小四、小五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佛陀紀念館的本館除了一樓規劃有四個常設展廳外,二樓另設 有四個特展展廳,自 2011 年落成後,即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 年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