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107 學年度起適用-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9 月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2)
(3)

壹、測驗目標 ... 1

貳、測驗內容 ... 2

參、試題舉例 ... 4

附錄一:107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相關問題說明 ... 14

附錄二: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的區隔 ... 18

(4)
(5)

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教育部 103 年 6 月 26 日核定招聯會所報之「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自 107 學年度起,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正式獨立施測、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與指定科 目考試(簡稱「指考」)國文考科改為全部選擇題;學測國文、學測英文增加測驗範圍至 高中第五學期。又,依據招聯會 104 年 3 月 26 日 103 學年度第 2 次會員大會通過、教育 部 104 年 4 月 27 日核定之 107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自 107 學年度起學科能力 測驗國文(含國語文寫作,惟國語文寫作分節施測)」,本中心規劃:自 107 年起,學測 國文包含「國文(選擇題)」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指考國文全 卷皆為選擇題。學測國文(選擇題)、指考國文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 課程綱要」之「國文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1

指考之目的,主在檢測考生是否具備校系要求的能力,是大學考試入學招生管道的主 要依據。而國文考科則為甄別特具語文潛能與學習成就的學生,著重測驗高中學生進階的 語文、文學及文化素養。

本考試說明內容歷經試題研發、研究用測試、座談會等程序,並參酌教學現況與歷年 指考國文實施成效等研議而成。茲分就測驗目標、測驗內容、試題舉例等三項加以說明。

壹、測驗目標

指考國文係以「101 課綱」高一至高三國文必修課程為依據,藉以評量考生經由學校 教育、生活經驗等陶冶涵融後,具備之進階語文、文學及文化素養。

測驗目標包括三個面向:一、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二、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三、

文化素養。各項目標之子目列舉如下:

1 自 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指考國文本應依據自 104 學年度正式實施之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 程綱要」之國文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微調」,103 年 2 月 10 日發布)命題,唯教育部於 105 年 5 月 31 日正式公告廢止「101 課綱微調」,並自 105 學年度起回復實施「101 課綱」(100 年 7 月 14 日發布),

而「101 課綱微調」和「101 課綱」內容差異極微,故 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指考國文仍依據

「101 課綱」命題。

(6)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A8.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 B2.瞭解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B3.瞭解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B4.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素養

C1.掌握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C2.掌握重要國學及文化知識

貳、測驗內容

指考國文著重考核高中生之學科進階知能,測驗內容以課程綱要為基礎,除適當反映 教材內容,亦兼及文學作品之理解與鑑賞,命題原則如下:

一、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命題方向與取材比例

1. 命題應依據「101 課綱」之基本精神,兼顧語文、文學、文化諸層面。

2. 文言文試題應重視內容之理解,語體文試題應兼顧整體語文能力。文言文取材比例

(7)

【說明】

1. 指考國文之命題取材,以學生至高三下應具備之知識與能力為原則;學測國文(選 擇題)之命題取材,以學生至高三上應具備之知識與能力為原則。

2. 指考國文主要檢測考生是否具備校系指定之學科進階能力,難度應為「中偏難」;

學測國文(選擇題)主要評量考生之學科基本能力,難度應為「中偏易」。命題時 應有所區隔。

3. 試題之難易程度,涉及題材、命題方式與技巧,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異。

二、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 1. 命題應適當反映教材內容。

2. 教材選文按選錄版本之多寡分 A、B、C 三類,並訂定命題取材比例上限,以符合公 平原則。

3. A 類為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B 類為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C 類為一家版 本之選文。

4. C 類試題之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B 類試題之總占分 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A 類試題不受上述比例之限制。

5. 指考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一至六冊為依據;學測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 一至五冊為依據。

【說明】

1. A、B、C 三類選文之訂定原則,以應屆考生所習之歷年教材版本及選文情形為依據。

各版本之延伸教材與教科書內之附錄等,不列入統計。

2. 學測之測驗範圍,為兼顧各版本篇次先後之個別歧異,故上述之分類情形,統計至 各版本第五冊止;指考之測驗範圍,則毋須考慮篇次先後問題,一律統計至第六冊。

三、教材選文以外試題之命題原則

1. 與九年一貫教材相關之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應視為高中學生之基礎能 力,命題時可據此加強試題的廣度與深度。

2. 教材選文以外之試題,以學測或指考時高中學生應具之能力為考試範圍。

【說明】

1. 教育具有延續性及一貫性,學測與指考應承襲九年一貫教材之內容與精神,深化試 題內容,拓展取材面向。

2. 為全面考核高中學生應有的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宜避免過於細瑣之記 憶性試題。

(8)

參、試題舉例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1】

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是:

(A)選舉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攏絡人心進而贏得選票是不足取的做法 (B)教練乍聞球隊已嚐敗蹟,怔了半晌,球場內的喧譁聲,他已聽若罔聞

(C)世人執迷某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已達根深柢固的地步,想要改變,實難一蹴而幾 (D)事故發生後,他迅速趕赴現場坐陣指揮,直到所有受難者都獲得適當的處理才離開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識正確字形的能力。字形辨識為基本的語文能力,為區隔 指考國文與學測國文,此類題型在指考國文可提高檢測的難度。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2】

下列「」中各字讀音皆正確的選項是:

甲、「揆」情度理:ㄎㄨㄟˊ 乙、「猝」不及防:ㄘㄨˋ 丙、「鎩」羽而歸:ㄉㄨㄢˋ 丁、「鏗」然有聲:ㄐㄧㄢ 戊、緣「慳」一面:ㄑㄧㄢ 己、鄙吝寒「傖」:ㄔㄨㄤˋ (A)甲乙戊 (B)乙丙己 (C)丙丁戊 (D)丁戊己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析正確字音的能力。字音辨識為基本的語文能力,為區隔 指考國文與學測國文,此類題型在指考國文可提高檢測的難度。

(9)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3】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南北百里,東西一「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B)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C)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

(D)五十步笑百步,不可,「直」不百步耳/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 耳

(E)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參考答案:DE

說明:

本題部分選項取自高中國文教材選文,分別列舉使用相同字詞的文句,要求考生 比較字詞意義之異同,可以鑑別考生的課內學習成效。字義題除著眼於同一字詞在不 同文句中意義異同的橫向比較外,也注重同一字詞於古今不同時空中意涵轉變的縱向 差異。無論何者,只要考生能正確理解選項文句的意思,應能掌握其中關鍵字詞的意 義。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4】

古人行文常以某些特定詞語代稱「年齡」。下列「」中的詞語皆為年齡代稱,若由少至 長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顏淵未及「強仕」之年,猝然辭世,孔子哀痛逾恆

乙、蘇東坡年逾「耳順」,猶因新舊黨爭,遭貶海南,客死異鄉 丙、劉基早年隱居著書,「知命」之年,始出山襄助朱元璋一統天下 丁、余光中雖年逾「古稀」,依然創作不輟,誠可謂老而彌堅者也

戊、張愛玲年甫「及笄」,即以短篇小說馳譽文壇,其作品直至今日依然膾炙人口 (A)戊甲丙乙丁 (B)戊乙甲丙丁 (C)甲丙戊乙丁 (D)甲戊丙乙丁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選用代稱「年齡」的詞語,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正確理解詞語的能力。此類題 型包括詞語(成語)意義判讀、詞語(成語)誤用辨識、詞語(成語)填空、詞語(成 語)比較異同、量詞使用等等。

(10)

【例題5】

古今語詞常因時代變遷而產生意義上的轉變,下列文句「」中的語詞,意義並未轉變 的選項是:

(A)《資治通鑑》:張昌遂據江夏,造妖言云:當有聖人出為「民主」/「民主」精神 是現代國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B)《孟子‧告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為人子女,應潔身自愛,

不好勇鬥狠,才能讓雙親「放心」

(C)《孟子‧公孫丑》: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每逢棘手案件發生,該員警總是 表現出一夫當關、「舍我其誰」的奮進精神

(D)葉紹翁《遊園不值》:應嫌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

「紅杏出牆」來/某議員因「紅杏出牆」,釀成家庭破碎的悲劇,令人唏噓不已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識詞語古今意義的能力。本測驗目標之試題除測驗考生對 詞語、成語的理解與使用適切與否外,亦可針對詞語、成語古今意義之轉變命題。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6】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選項是:

(A)無論多複雜的維修工作,他總能輕鬆寫意,迅速用好 (B)他進隧道做了一個檢查之後,其他人便隨後魚貫而入 (C)春天時節,一樹樹的櫻花林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

(D)鯨魚歌聲雖能傳達複雜的訊息,但還遠遠不能和人類的語言相提並論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析文句措詞適切與否的能力。常見試題類型尚有詞性活用、

時間副詞辨識、程度副詞辨識、代名詞辨識、同一字在不同語境中的詞性辨識等等。

(11)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7】

「借代」是一種修辭手法,使用相關的名稱或語詞來代替原事物。例如「天下已定,

金革已平」,「金革」的本義為兵器,此處借代為「戰爭」。下列文句「」內,借代描述 正確的是:

(A)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黎民百姓 (B)「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珠寶衣飾 (C)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規矩 (D)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髮對「青銅」/鏡子 (E)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銅鑼 參考答案:AC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於「借代」修辭手法的辨識能力。此類試題並非要求考生 記憶修辭學知識,因此除了「譬喻」、「轉化」等常見的修辭手法外,不會直接出現修 辭格術語,而是透過題幹的舉例及說明,幫助考生理解試題要求,進而判讀選項對錯。

此外,修辭題也常以填入語詞的方式,考察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美感體會。考生可藉由 深入體悟作品意蘊、考察上下文意,選出最適切或最優美的詞語。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8】

下列是一段古文,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飢者甘食,渴者甘飲,

甲、人心亦皆有害

乙、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 丙、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

丁、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 則不及人不為憂矣。」(《孟子‧盡心》)

(A)甲丁乙丙 (B)乙甲丁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根據文意判斷原作順序的能力。試題常以保留首尾文句,而 打亂中間文句排列順序的命題方式,要求考生推敲文章脈絡,探查因果關係,辨識文 句原本的排列順序。取材則古典、現代皆可,但現代詩的文法結構、語言邏輯可以打 破傳統規範,命題時會謹慎考量。

(12)

A8.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例題9】

〈虬髯客傳〉:「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紅拂女技巧性地以借喻來表現託付終身的意 願。下列文句皆用譬喻以示寄託,說明不正確的是:

(A)〈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指自己任人宰割

(B)〈虬髯客傳〉:「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吟雲萃,固非偶然也」─

聖君賢臣即將遇合

(C)〈廉恥〉:「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 人也」─君子處亂世不改其志

(D)〈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騁驥騄千里,仰齊足而 並馳」─七子貴遠賤近,彼此相輕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閱讀理解文意的能力。閱讀理解題型為歷來國文科試題的要 項,無論題數或占分比例,皆居首位。此類題型多選錄古今文獻中的段落文字,考察 學生是否能理解引文意涵、文章旨趣、作者用意或言外之意等等。試題形式有以單題 設計者,亦有以題組呈現者。

【例題10】

1-2為題組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1-2題。

數日陰雨,苦甚。至雙清莊,天稍霽。

莊在山腳,諸僧留宿莊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聲,徹夜到枕上。石簣夢中誤 以為雨,愁極,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簣起。石簣嘆曰:「暴雨如此,將安歸乎?有臥遊耳。」僧 曰:「天已晴,風日甚美,響者乃溪聲,非雨聲也。」

石簣大笑,急披衣起,餟茗數碗,即同行。(袁宏道〈初至天目雙清莊記〉) 乙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

(13)

1. 依據二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天目山氣象變化大,數日間由陰雨、稍霽轉為晴朗 (B)遊山行程受暴雨阻斷,一群人只好在榻上神遊天目山水 (C)西湖水氣經由春陽折射,水氣蒸騰,化為或綠或紅的煙霧 (D)作者遊湖的時間異於杭人,因為他喜愛朝煙、夕嵐與月景 (E)藉寫石簣「急披衣起」、「急往觀之」,凸顯自己的悠閒態度 參考答案:AD

2. 就文學表現而言,敘述正確的是:

(A)二文皆由自然景物寫起,繼而寫人述事,終以評論作結

(B)甲以溪流激石的聲響反襯山中寧靜;乙以歌吹、粉汗、羅紈正面勾勒豔冶 (C)甲以得遊或不得遊的心緒起伏,烘托風日之美;乙雖言待月,但月景僅以虛筆略

為點染

(D)甲以山僧對顯凡俗,傳達作者渴望出世;乙以園中古梅鋪墊湖畔桃花,傳達西湖 春景秀麗

(E)甲側重寫描寫外在景物與人事,而隱藏作者自我感受;乙拈出特殊的觀景角度,

獨抒作者性靈 參考答案:BCE 說明:

本題選用袁宏道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為教材選文),設計成多選題,測驗考生理 解文意與分析文學表現手法的能力。閱讀題組會視文字量多寡以及篇旨的豐富度,設 計 2~5 個小題,分別測驗考生擷取與檢索文本訊息、統整與理解文意,以及分析與推 論篇旨或作者言外之意等語文思辨能力。

(14)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

【例題11】

依據下文旨意,敘述正確的是:

甲、「楊柳岸曉風殘月」與「大江東去」總為詞人極致,然畢竟「楊柳」為本色,「大 江」為別調也。蓋《花間》、《草堂》為中晚詩家鏤冰刻玉、綿脂膩粉之餘響,

與壯夫彈鋏、列士擊壺,何啻河漢!(姚希孟《姚希孟詩話》)

乙、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板之譏,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七 八女郎按紅牙檀板歌之。此袁綯語也,後人遂奉為美談。然僕謂東坡詞自有橫槊 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纖艷處,亦麗以淫耳。(徐釚《詞苑叢談》)

(A)甲之「別調」即乙之「纖豔」,備受詞論家批評 (B)甲謂正統詞體源自中晚唐詩集《花間》、《草堂》二書

(C)甲之「壯夫彈鋏」、「列士擊壺」指涉的詞風,同乙之「橫槊氣概」

(D)甲、乙皆將宋詞風格二分,以蘇軾、柳永為代表,視纖艷為詞體本色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透過詩話、詞論,測驗考生對宋詞發展特色及其重要流派的相關知識。此類 試題多取材自文學史上重要的流派,且須為各版高中國文教材的共同內容,避免冷僻、

瑣碎的題材。

B2.瞭解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例題12】

下列敘述均與「近體詩」格律有關,正確的是:

(A)近體詩押平聲韻,故每句最後一字皆為平聲

(B)律詩是最精緻的文學形式,對格律要求甚嚴,每聯皆須對仗

(C)近體詩以「平、上、去、入」定聲調,「入聲字」即今國語的「輕聲字」

(D)「律詩」與「絕句」皆要求一韻到底,意即整首詩偶數句之末字即其韻腳 參考答案:D

(15)

B3.瞭解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例題13】

臺灣文學除指出生與移居臺灣之作家的文學創作,也包含表現臺灣歷史經驗、風土民 情、社會精神的文學作品。下列文類、作者、作品的組合適合編入《臺灣文學檢索手 冊》的是:

(A)小說類 魯迅/孔乙己、洪醒夫/散戲 (B)新詩類 徐志摩/再別康橋、鄭愁予/錯誤 (C)散文類 郁永河/裨海紀遊、陳列/玉山去來 (D)小說類 賴和/一桿稱仔、連橫/臺灣通史序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文學史重要作家的瞭解。本測驗目標常與「B1.具備重要文 學流派的知識」、「B4.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等測驗目標互涉,往往合併評量。

此類貫通多種知識的測驗,不但能考察學生的學習成就,並能提醒學生知識系統化的 重要性。

B4.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例題14】

梁蕭統《昭明文選‧序》云:「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裁?

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若其贊 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遠自周室,迄於聖代,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根據上述編纂原則,下列篇什不可 能見於《昭明文選》的是:

(A)荀子〈勸學〉 (B)莊子〈逍遙遊〉 (C)曹丕〈典論論文〉

(D)王羲之〈蘭亭集序〉 (E)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參考答案:ABE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重要文學作品的認識。本測驗目標最常見的試題是直接判 斷各選項敘述是否正確。其次,亦常提供一段引文,要求考生判斷該引文所描寫的作 品。除了考察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程度,有時並涉及對作品所呈現精神的體認。

(16)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例題15】

下列有關岳陽樓的唐詩,與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對照參看,說明正確的是:

甲、倚樓高望極,展轉念前途。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雲中來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江為〈岳陽樓〉)

乙、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迴。(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A)兩詩各寄懷抱,甲詩抒悲情,乙詩記喜情

(B)兩詩皆有點明季節之句,甲詩寫秋景,乙詩寫春景

(C)甲詩表達「遷客騷人」的憂思,乙詩展現「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

(D)甲詩寫景近似「薄暮冥冥,虎嘯猿啼」,乙詩寫景近似「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目的在選用有關岳陽樓的唐詩,結合高中國文教材共同選文〈岳陽樓記〉,測 驗考生鑑賞詩作的能力。此類試題常以文本的寫作技巧、創作手法為焦點,考察作者 刻意使用的語言、意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風格、凸顯的作品旨趣等等。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素養

C1.掌握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例題16】

有關諸子百家學術,敘述正確的是:

(A)墨家倡兼愛,主張「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B)名家論名理,辨別名實異同,重在正名,惠施、公孫龍屬之 (C)道家貴自然之道,以為「仁」是失道失德以後所標榜的行為規範

(D)儒家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乃由己及人、由近至遠的等差之愛

(E)法家尚法,主張無論親疏貴賤,一斷於法,故親親尊尊之恩絕。為最積極入世的救 世學派

參考答案:ABCD

(17)

C2.掌握重要國學及文化知識

【例題17】

下列文句中的「君子」,含有「道德意涵」的是:

(A)《論語‧雍也》: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B)《詩經》: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C)《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D)《論語‧里仁》:「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

沛必於是

(E)〈訓儉示康〉:「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 用,遠罪豐家

參考答案:ABC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識「君子」意涵的能力。本測驗目標除涵蓋典故、楹聯等 重要文化常識外,還包括書信寫作格式、對聯常識、祝賀語或悼念語等應用文知識。

命題時會儘量避免冷僻、艱深的文化知識。

(18)

附錄一: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相關問題說明

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的測驗內容及施測方式,適用於民國 104 年 9 月以後入學的高 中學生。茲將相關問題與回應整理如下,提供高中師生參考。

Q1.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的測驗範圍為什麼要增加至第五學期?

A1:學測主要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基本學科能力,以高中共同必修為測驗範圍。目前學測各 考科測驗範圍均為高一及高二的必修課程,而學測成績主要提供各大學「繁星推薦入 學」與「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管道採用。近年來,隨著「繁星推薦入學」與「個人申 請入學」招生名額比例擴增,導致高中學生更加忽視高三課程。為舒緩高三教學問題,

並順應強化語文能力評量的目標,在維持學測於高三寒假辦理的前提下,招聯會與教 育部決議自 107 學年度起將學測國文(選擇題)、英文考科的測驗範圍增加至共同必 修課程第五學期。國文、英文考試皆屬能力型測驗,而語文能力是逐年累積的,且命 題依據課綱內涵,學生依各學期之進程內容學習,應不會因改變測驗範圍而大幅增加 考生應考負擔。

Q2.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全卷選擇題的測驗方向,與現況有何不同?

A2:國文考科全卷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閱讀不同素材、不同篇幅文本的能力。現行國文考 科試題,不論學測國文或指考國文,均同時包括選擇題與非選擇題,而相對於需要較 多寫作時間的非選擇題,選擇題的題數與取材篇幅均受到限制。因此當選擇題部分獨 立成卷時,「長文閱讀」即為首要強化的測驗方向。其次,試題取材亦將納入各種社 會、科學、文化和藝術等跨領域素材,使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結合,同時考察考生理 解和欣賞不同風格文章的能力。另為豐富閱讀題型形式,並適度增加難度,未來也將 增加「多選題題組」的設計,唯考量其難度較高,較適合指考國文,學測國文(選擇 題)之題組題仍以單選為原則。

Q3.「長文閱讀題」的選文篇幅限制為何?

(19)

Q4.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指考國文的考試時間與題量為何?

A4:為涵蓋多元素材,擴展命題廣度,保留命題空間,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考 試時間均為 80 分鐘,題量暫定 40~45 題。為研議 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的試題研發 方向、考試時間與題量,104 年與 105 年基於不同研究目的,組成多份研究用試卷,

以蒐集考生對不同試卷的作答反應。唯研究用試卷測試後仍需集思廣益,多方修改,

方臻成熟,故正式考試之參考試卷,預定於 106 年公布。

Q5.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依據「101 課綱」命題,而 104 年 9 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第一學 年所使用的高中國文教科書係依據「101 課綱微調」編纂,「101 課綱」與「101 課綱 微調」的課綱內涵有何不同?是否會影響國文考科的命題方向?

A5:國文科「101 課綱微調」與「101 課綱」之差異(參見下表)僅有兩項:一是課程目標 增加「中華文化」;二是文化經典教材選文範圍擴充,增加《楚辭》、《荀子》、《史 記》三書。然前者因國文課程中本即含有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體悟,後者則因「101 課 綱」中已選取分屬前述三者的〈漁父〉、〈勸學〉、〈鴻門宴〉,故國文科「101 課 綱」與 101 課綱微調」差異極小,整體而言,對國文考科試題無實質影響。

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科課程綱要微調修正對照表

現行課程綱要 微調修訂課程綱要 說明 壹、課程目標

三、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

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 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尊 重多元精神,啟發文化反 思能力。

壹、課程目標

三、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

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 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 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啟 發文化反思能力。

文化經典之研讀亦當增進 對中華文化基本價值之瞭 解。

參、課程配置 一、範文

5.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 教材,選材範圍包括:《詩 經》、《左傳》、《禮 記》、《論 語》、《孟子》、《老子》、《莊 子》、《墨子》、《韓非子》等。

參、課程配置 一、範文

5.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 教材,選材範圍包括:《詩 經》、《楚辭》、《左傳》、《禮 記》、《論語》、《孟子》、《荀 子》、《老子》、《莊子》、《墨 子》、《韓非子》、《史記》等。

為期使文化經典教材的選 材範圍能夠涵蓋傳統經史 子集各部分,以更具代表 性,在不影響教科書選文 總數的原則下,增加楚辭、

荀子與史記。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20)

Q6.請說明國文考科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的意涵。

A6: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依據「101 課綱」的精神,文言文與語體文的命題取 材比例以 45%至 65%為原則。學測、指考定位不同,在試題難易度上應有所區隔。唯 試題難易度,涉及題材、命題方式與技巧等因素,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異。

Q7.能否舉例說明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原則?

A7:目前依「101 課綱」編纂而審定合格的教科書版本共有五家,為考量命題的公平性,

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即 A 類選文),既為大多數考生所共同修習,故不限制其 命題取材比例;而三家以下版本之選文(即 B 類與 C 類選文),則因修習人數較少,

故其命題取材比例應有所限制:B 類(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例,

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C 類(僅一家版本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例,

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

舉例而言,若某年度指考國文取材自教材選文的試題總占分為 30 分,則其中出自 B 類選文的試題,以不高於 12 分(30 分的 40%)為原則;出自 C 類選文的試題,以不 高於 3 分(30 分的 10%)為原則。

若將來教科書版本有所增減,再另行研議調整。

Q8.為提高學生學習國文意願,出自教材選文的試題,能否有固定且較高的占分比例?

A8:命題原則第二條第一項已特別指出「命題應適當反映教材內容」,但不宜規定出自教 材選文試題之占分比例。理由有二:一、教育的目的,不應局限於教材之中,命題雖 應反映教材內容,但也須給予學生更多學習空間。二、國語文知能的鑑別,不宜制式、

僵化,應賦予命題委員較大的命題空間。

Q9.選修課程是否也會納入考試範圍?

A9:學測國文(選擇題)的測驗範圍,限定於高一至高三上學期必修課程;而指考國文的 測驗範圍,則延續慣例,僅限高一至高三國文必修課程。

「101 課綱」的國文教學除必修課程外,另設五門選修科目,包括:中華文化基本教

(21)

Q10.「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除了是選修科目,也是範文中的文化經典教材,命題時會如 何處理?

A10:「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中,《論 語》、《孟子》是文化經典教材,與《詩經》、《左傳》、《禮記》、《老子》、《莊 子》、《墨子》、《韓非子》相同,均涵蓋於測驗範圍之內。命題時,如果取材自各 版教材選文,則須符合 A、B、C 三類教材選文的命題取材比例原則;如果取材於各 版教材選文之外,則無比例限制,但宜考量高中學生應具備之相關基本能力。

(22)

附錄二: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的區隔

學測主要評量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試題難度為「中偏易」,

國文考科命題取材範圍包括高中國文第一~五學期必修課程。指考主要評量考生是否具備 校系指定的學科進階能力,試題難度為「中偏難」,國文考科命題取材範圍包括高一、高 二、高三國文必修課程。為了充分發揮學測的「基本檢定」測驗效能,以及指考的「進階 篩選」測驗功能,二者有以下區隔:

一、試題的生活化素材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選擇題)試題的生活化素材比例較高,指考國文的比例則較低。

【學測例題】

1. 文學作品或廣告文案常會仿擬眾人熟知的文句,並且抽換部分詞語以獲致新的趣 味,如「大風起兮裙飛揚」,即是模仿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而有所 創新。下列文句,屬於此種仿擬手法的是:

(A)花開堪賞直須賞,莫要折花空賞枝

(B)人不在高,有財則名;學不在深,有貨則靈

(C)友誼誠可貴,道義價更高,若為金錢故,兩者皆可拋

(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邊的烏煙撲滅了,那邊的瘴氣卻又冉冉上升 (E)年齡一天天增加,讀的書也一天天多起來,所謂學然後知不足,真是一點也不

參考答案:ABC

2. 報刊雜誌的「標題」,具有提綱挈領、指引內容的效果,故標題寫作除強調修辭趣 味以吸引讀者外,仍須留意與事件、評論內容的緊密結合。如「哈日風潮新新人類 的次文化」與「日系藝人訪臺 引爆哈日風潮」相較,前者便帶有評論性質,後者 則傾向敘述事件。下列「標題」,比較帶有評論性質的選項是:

(A)有錢 未必能辦好教育

(B)流感肆虐 高雄考慮以停課因應 (C)美國道瓊效應 臺北股市爆量大漲

(23)

【指考例題】

1. 「借代」是一種修辭手法,使用相關的名稱或語詞來代替原事物。例如「天下已定,

金革已平」,「金革」的本義為兵器,此處借代為「戰爭」。下列文句「」內,借 代描述正確的選項是:

(A)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黎民百姓 (B)「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珠寶衣飾 (C)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規矩 (D)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髮對「青銅」/鏡子 (E)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銅鑼 參考答案:ACD

2. 「柔弱勝剛強」是《老子》中的名句,其深刻意涵不僅是抽象哲理,也具有現實運 用效能。下列選項皆出自《孫子兵法》,其所表達的思想,與老子相同的是:

(A)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B)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C)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D)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

謂之神 參考答案:B

二、試題的跨學科素材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選擇題)試題的跨學科(如自然、人文、社會等)素材比例較高,指考國文的 比例則較低。

【學測例題】

1.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最符合引文主旨的選項:

歐洲人為什麼在十八世紀時興起喝茶的風氣呢?部分的原因與「中國風尚」

(chinoiserie)的流行有關。「中國風尚」的流行是明末以來,中國與西方長期交 流下,透過傳教士及歐洲知識分子對中國文明的闡釋,以及中國文物在歐洲的大量 出現,而使得歐洲人產生對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想望。喝茶是體現這種想望的方式之 一。而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產茶、出口茶葉。因為喝茶,使用茶具,因此中國瓷器 也普遍流行。到了十八世紀中葉時,不只是上流社會飲茶,下至庶民也都喝茶。不 但有專門的茶店(teahouse),而且也有人沿街叫賣泡好的茶。歐洲原來的無酒精 飲料只有白水、果汁、牛奶,蔗糖、咖啡、茶葉及巧克力的輸入,大大豐富了他們 的生活情趣。但是茶價最為低廉,因此也就最容易普及。茶葉在一時之間,成為歐 洲人從亞洲進口最多、獲利率最高的商品。(改寫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

(A)進口茶葉利潤高,瓷器在歐洲遂普遍流行

(24)

(B)茶葉和瓷器融入了十八世紀歐洲的日常生活

(C)歐洲人原有的喝茶習慣因中國茶葉的輸入而豐富了生活情趣 (D)傳教士對中國文明的解讀,主導了歐洲「中國風尚」的流行 參考答案:B

2-6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6題。

凡釀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鄉,則蜜蜂自然減少。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 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無定色,或青、或白、或黃、或 褐,皆隨方土花性而變。

凡蜂不論於家於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臺如桃大。王之子世為王。王生 而不採花,每日群蜂輪值,分班採花供王。王每日出遊兩度(春夏造蜜時),遊則八蜂 輪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頭頂腹,四蜂傍翼飛翔而去,遊數刻而返,翼頂 如前。

畜家蜂者,或懸桶簷端,或置箱牖下,皆錐圓孔眼數十,俟其進入。凡家人殺一 蜂二蜂,皆無恙,殺至三蜂,則群起螫人,謂之蜂反。凡蝙蝠最喜食蜂,投隙入中,

吞噬無限。殺一蝙蝠,懸於蜂前,則不敢食,俗謂之梟令。凡家畜蜂,東鄰分而之西 舍,必分王之子去而為君,去時如鋪扇擁衛。鄉人有撒酒槽香而招之者。

凡蜂釀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咀嚼花心汁,吐積而成。潤以人小遺,則甘 芳並至,所謂□□□□也。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其底則為黃蠟。

凡深山崖石上有經數載未割者,其蜜已經時自熟,土人以長竿刺取,蜜即流下。

或未經年而扳緣可取者,割煉與家蜜同也。土穴所釀多出北方;南方卑濕,有崖蜜而 無穴蜜。凡蜜脾一斤,煉取十二兩。西北半天下,蓋與蔗漿分勝云。(改寫自宋應星

《天工開物》)

2006 年入秋以來,美國有多達 22 州相繼傳出類似蜂群不明原因大量失蹤的事件,

隨後歐洲、澳洲和亞洲等地也陸續傳出,稱為蜂群衰竭失調現象。早在 1994 年起,法 小遺:尿液。

(25)

可讓蜜蜂接收的視覺訊號。膜翅目昆蟲的視覺系統在同類群內變異性不大,在共演化 的歷程中,多數開花植物必須仰賴蜜蜂的授粉,若視覺訊號不對,很容易被自然淘汰,

更顯示了蜜蜂對於開花植物的重要性。

雖然蜜蜂失蹤的真相目前仍無定論,但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益達胺的大量使用是 失蹤的元兇之一。益達胺屬於神經毒的類尼古丁殺蟲劑,能夠影響昆蟲的神經系統。

當益達胺與昆蟲體內的尼古丁乙醯膽鹼受器結合,會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而麻痺致 死。由於益達胺對昆蟲的毒性遠大於哺乳動物,又具備速效與長效的特性,因而廣泛 用作殺蟲劑及貓狗的除蚤劑等。但益達胺屬於系統性藥劑,可藉由植物維管束系統輸 送而遍布整株植物,包含花粉與花蜜。

法國在 1994 年開始大量使用拜耳公司的高巧種子,因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與 1997 年底爆發的大量蜂群不明消失事件有關。法國與義大利研究顯示,蜜蜂在接觸到相當 劑量的益達胺後會失去方向感,記憶及溝通能力也會受損,導致找不到正確回巢的路。

因此,法國在 1999 年禁止向日葵種子施用益達胺。

對於生物體受到殺蟲劑影響的程度,通常會以半致死劑量或半致死濃度為毒性指 標。當蜜蜂取食 50 μg/L 的益達胺蔗糖溶液後,往返巢房與人工餵食器之間的時間就 會延長。若濃度提高至 600 μg/L 以上,有 34%的蜜蜂沒有回巢,這消失現象隨著濃度 的提升而更加顯著。

在自然環境中,花粉和花蜜含益達胺的濃度在 10 ppb(ppb 是十億分之一)左右。

然而蜜蜂一天之內平均取食 9.6 次,重複取食會造成含低濃度益達胺的花粉、花蜜儲 存在蜂巢中,而超過自然環境中的殘留量。低劑量益達胺不會造成幼蟲死亡,卻可能 影響幼蟲神經細胞發育,進而導致神經系統受損,學習能力降低。當學習能力已受損 的蜜蜂外出採集時,可能因無法記憶位置與路線而無法順利回巢。(改寫自陳姵如、

楊恩誠〈明星昆蟲:蜜蜂失蹤謎團〉)

2. 適合填入甲段□□□□內的是:

(A)附膻逐臭 (B)香潤玉溫 (C)臭腐神奇 (D)摘豔薰香 3. 依照甲文文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因人工的悉心照料,所以家蜂釀蜜的產量高於野蜂 (B)蜂王出遊時,由八隻蜜蜂撐頂它的腹部和兩翼飛行 (C)「蜂反」、「梟令」皆是蜜蜂對抗外敵侵擾的方式 (D)北方多穴蜜,南方多崖蜜,西北蜂蜜產量多於東南

(26)

4. 依照乙文文意,有關2006年蜂群衰竭失調現象,敘述正確的是:

(A)幼蟲食用500ppm神經毒所造成 (B)出現34%的蜜蜂沒有準時回巢 (C)蜜群的折損淘汰率已超過20%

(D)成蜂受基因改造作物影響所致

5. 依據科學實驗,益達胺可能對蜜蜂產生的影響是:

(A)蜜蜂口器受損,無法順利餵食幼蟲 (B)蜜蜂導航系統受傷,難辨飛行方向 (C)蜜蜂訊號接收系統變異,無法採蜜 (D)蜜蜂膜翅變為畸形,阻礙順利飛行 6. 綜合二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所謂「蜜脾」,指植物為增加視覺訊號吸引蜜蜂,而進化生長的甜美果實 (B)蜜蜂幼蟲神經細胞與系統的發育結果,會影響成蟲辨識位置與方向的能力 (C)蜂王在春夏造蜜時,每日出遊兩次,示範採蜜技巧,為早期演化的生物類群 (D)蜜蜂有分群的行為,分群期間容易遭受蝙蝠攻擊,此即蜂群「冬損」的主要原

參考答案:2.C 3.D 4.C 5.B 6.B

【指考例題】

1. 依據下文旨意,敘述正確的是:

甲、「楊柳岸曉風殘月」與「大江東去」總為詞人極致,然畢竟「楊柳」為本色,

「大江」為別調也。蓋《花間》、《草堂》為中晚詩家鏤冰刻玉、綿脂膩粉之 餘響,與壯夫彈鋏、列士擊壺,何啻河漢!(姚希孟《姚希孟詩話》)

乙、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板之譏,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 七八女郎按紅牙檀板歌之。此袁綯語也,後人遂奉為美談。然僕謂東坡詞自有 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纖艷處,亦麗以淫耳。(徐釚《詞苑叢談》)

(A)甲之「別調」即乙之「纖豔」,備受詞論家批評

(B)甲謂正統詞體源自中晚唐詩集《花間》、《草堂》二書

(C)甲之「壯夫彈鋏」、「列士擊壺」指涉的詞風,同乙之「橫槊氣概」

(27)

2-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4題。

1980 年,大興安嶺發現石室與太平真君四年(西元 443 年)石刻祝文。祝文内容 與《魏書‧禮志》所載相符,從而確認該處爲鮮卑先祖舊居石室。1982 年,歷史學家 曹熙發表〈木蘭詩新考〉,以為石刻祝文與〈木蘭詩〉之內容頗有相符之處。其一,

兩篇作品對君主稱呼既稱可汗(可寒),又稱天子,為他處少見。考證可汗稱呼最早 出於柔然汗國社侖,以其征服高車諸部,雄據漠北,自號豆伐可汗。據《通鑒》所記 拓跋部先世酋長也稱可汗。對照石室刻文,可見拓跋部稱其皇祖為先可寒(汗),皇 妣為先可敦。鮮卑族君主自稱或百姓通稱其君主為天子,則是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 開始。在石刻祝文中拓跋燾自稱天子,蓋以其於西元 439 年統一北方,受到各族擁護 而稱天子。〈木蘭詩〉作者稱「可汗大點兵」、「可汗問所欲」;凱旋歸來,眾將士 面見君王則稱天子,可汗、天子互見,正與此相應。曹熙以為花木蘭確有其人,籍 隸北魏鮮卑,本名「穆蘭」,「花」姓為後人所加,約西元 412 年出生於「河南地」,

今鄂爾多斯市一帶。自鄂爾多斯市河南地至黃河邊約莫一天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 侖河谷之北陰山亦為一天路程,正與〈木蘭詩〉「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 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黑山頭即今天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

其二,石刻祝文、〈木蘭詩〉所述與太武帝當政之史實相符:東部戰場滅馮氏燕 國,降伏高句麗,恢復東北各郡縣領導權,致有烏洛侯國朝獻,石室祝文產生。根 據史料考證,花木蘭代父從軍乃參加北魏對柔然的戰爭。木蘭之父為列入編戶之鮮 卑人,故言「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鮮卑人所遷居之河南地,秦漢時期已經開 墾,史稱「新秦」、「新秦中」(意為寶貴之地),農業經濟已有相當發展,亦為木 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現實依據。

據史實記載,鮮卑軍事結構為兵民合一,每家年齡在十五至六十五歲的男性均 屬丁口,平時在家生產,戰時二丁抽一丁,三丁抽二丁,自備鞍馬兵器,召之即來,

來則能戰。花木蘭市鞍馬,帶駿馬參軍,在軍中擔任函使一職,詩中所述「萬里赴戎 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即是函使公務寫照。作為函使不須與 其他士兵吃住一起,亦有助於瞭解花木蘭身分何以能長久不被發現。(改寫自曹熙

〈木蘭詩新考〉)

2. 根據文中所考證的史實,敘述正確的是:

(A)帶馬參軍讓花木蘭獲得函史一職,身分得以不被發現

(B)《通鑑》稱部落酋長為可汗,故拓跋燾統一北方後自稱天子 (C)自花木蘭的家鄉到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約是二天路程 (D)鮮卑人先打敗高車諸部,其後打敗柔然,逐步統一塞外各部

(28)

3. 根據〈木蘭詩〉與本文文意,推論正確的是:

(A)全詩著力描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後的心理活動,不在刻畫英雄事蹟 (B)由「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知函史負責傳遞軍機,總在戰場最前線 (C)由「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知在漢人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編戶的鮮

卑人也要參戰

(D)由「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可知花木蘭 從軍應是由北向南走

4.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都在歌詠親情 (B)「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與「將軍角弓不得控,督護鐵衣冷猶著」描寫的

情境相同

(C)「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與「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均表達 反戰思想

(D)「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與「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皆 感嘆上位者識人不清

參考答案:2.C 3.A 4.B

三、試題的題型不同:

字音、字形測驗為學測國文(選擇題)的基本題型,指考國文可斟酌命題。

學測國文(選擇題)之題組題以單選為原則,指考國文之題組題可為多選。

【學測例題】

1-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題。

數日陰雨,苦甚。至雙清莊,天稍霽。

莊在山腳,諸僧留宿莊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聲,徹夜到枕上。石簣夢中誤

(29)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 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 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 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 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1. 依據甲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行程因暴雨而受阻,一群人只好在臥舖上神遊天目山水 (B)石簣情緒受自然氣候牽動,僧人即時一語,點醒煩愁憂悶 (C)石簣夜聞暴雨嘈雜,因念歸情切,所以憂愁至極,徹夜難眠 (D)天目山氣象變化大,數日之間由陰雨、稍霽、暴雨轉而為晴朗 2. 就文學技巧而言,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二文皆由自然景物寫起,繼而寫人述事,終以評論作結

(B)甲以溪流激石的聲響反襯山中寧靜;乙以歌吹、粉汗、羅紈正面勾勒豔冶 (C)甲以得遊或不得遊的心緒起伏,烘托風日之美;乙雖言待月,但月景僅以虛筆

略為點染

(D)甲側重寫景、記人,隱藏自我感受;乙藉遊湖時間異於杭人,獨喜朝煙、夕嵐,

以朗現自我性靈 參考答案:1.B 2.A 3-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4題。

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 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的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

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漢至梁的作家的文集,

並殘本也僅存十餘家,《昭明太子集》只剩一點輯本了,而《文選》卻在的。讀《古 文辭類纂》者多,讀《惜抱軒全集》的卻少。凡是對於文術,自有主張的作家,他所 賴以發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張的手段,倒並不在作文心,文則,詩品,詩話,而在出選 本。

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博覽群籍,采其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集,

一法也,如《文選》是。擇取一書,刪其不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新書,又一法也,如

《唐人萬首絕句選》是。如此,則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 和選者接近,終於「就範」了。

(30)

讀者的讀選本,自以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筆的精華的,殊不知卻被選者縮小了眼 界,即以《文選》為例罷,沒有嵇康〈家誡〉,使讀者只覺得他是一個憤世嫉俗,好 像無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潛〈閒情賦〉,掩去了他也是一個既取民間〈子夜 歌〉意,而又拒以聖道的迂士。選本既經選者所濾過,就總只能吃他所給與的糟或醨。

況且有時還加以批評,提醒了他之以為然,而默殺了他之以為不然處。縱使選者非常 糊塗,如《儒林外史》所寫的馬二先生,遊西湖漫無準備,須問路人,吃點心又不知 選擇,要每樣都買一點,由此可見其衡文之毫無把握罷,然而他是處州人,一定要吃

「處片」,又可見雖是馬二先生,也自有其「處片」式的標準了。

評選的本子,影響於後來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

我想,這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們也該留意的罷。(魯迅〈選本〉)

3. 根據文章所述,符合文意的選項是:

(A)提醒認真的讀者,選本利多弊少,可據之研究中國文學 (B)提醒對文術自有看法的作家,可藉編輯選本流布自我主張 (C)選本既經選者精心選擇,讀者所收穫的自然是古人文章的精華 (D)選者名位也是選本比各家全集或選家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的原因 4. 依據文章的中心意旨判斷,正確的選項是:

(A)閱讀歷朝歷代的名家選本可貫串成一部中國文學史 (B)閱讀《昭明太子集》無助於瞭解昭明太子的文學主張 (C)《文選》未收〈閒情賦〉乃因無助於瞭解陶淵明的真性情

(D)《儒林外史》馬二先生選錄作品也有一定的標準,顯示讀者眼界不免被選者所 限縮

參考答案:3.D 4.D

【指考例題】

1-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題。

數日陰雨,苦甚。至雙清莊,天稍霽。

(31)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 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 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 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 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1. 依據二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天目山氣象變化大,數日間由陰雨、稍霽轉為晴朗 (B)遊山行程受暴雨阻斷,一群人只好在榻上神遊天目山水 (C)西湖水氣經由春陽折射,水氣蒸騰,化為或綠或紅的煙霧 (D)作者遊湖的時間異於杭人,因為他喜愛朝煙、夕嵐與月景 (E)藉寫石簣「急披衣起」、「急往觀之」,凸顯自己的悠閒態度 2. 就文學表現而言,敘述正確的是:

(A)二文皆由自然景物寫起,繼而寫人述事,終以評論作結

(B)甲以溪流激石的聲響反襯山中寧靜;乙以歌吹、粉汗、羅紈正面勾勒豔冶 (C)甲以得遊或不得遊的心緒起伏,烘托風日之美;乙雖言待月,但月景僅以虛筆

略為點染

(D)甲以山僧對顯凡俗,傳達作者渴望出世;乙以園中古梅鋪墊湖畔桃花,傳達西 湖春景秀麗

(E)甲側重寫描寫外在景物與人事,而隱藏作者自我感受;乙拈出特殊的觀景角度,

獨抒作者性靈

參考答案:1.AD 2.BCE 3-4為題組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3-4題。

自 20 世紀 30 年代三星堆遺址被發現以來,至 1986 年發掘兩個遺址坑,三星堆 文明便以其歷史久遠、文物精美、文化獨特、神祕莫測受到矚目。從既有研究成果 來看,它距今約有 4000—5000 年歷史,應是成都平原歷史最久的古蜀國中心,且其 位於與之相連的系列古文化遺址的中心位置,從科學角度研判,其周邊應該存在一 系列與之相呼應的遺址群。三星堆遺址之於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都具有特殊的 歷史意義。歷史學者顧頡剛曾指出:「古蜀國的文化究竟是獨立發展的,它的融合中 原文化是戰國以來的事。」其說與考古發現大體吻合。直到戰國晚期秦滅巴蜀,蜀仍

(32)

被華夏地區視為「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蓋先秦時期蠻夷戎狄與華夏之別,

非在人種差異,惟在文化不同。甚至,深遠的歷史記憶、交通艱險,還使李白發出

「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浩歎。惟若以為地理阻隔遂使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素無往來,也 是誤解。三星堆遺址內存在三種面貌不同但又連續發展的三期考古學文化:以成都 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規 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 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 銅文明特色佔據主導地位,其影響範圍超出史籍所載古蜀國分布的成都平原,擴及 陝南地區和江漢平原等地。同時,其青銅文明也反映中原夏商文明及長江中游地區、

陝南地區文明的強烈影響,表現突出的內聚和外衍雙重特質。其遺址出土的陶盉,

應是來自最早大量使用此類陶器的二里頭文化,大量出土的玉璋亦然;青銅尊罍形 制則屬中原文化類型。當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如 各式人面像、獸面像、面具和堪稱世界最大的青銅立人像,都是供奉和使用於蜀王 宗廟的重器,與中原文化的傳統明顯不同。魚鳬王朝以金杖作為王權標誌,也與夏 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這些青銅像鑄造精美、形態各異,既有誇張造型,也兼 具細膩寫真,組成千姿百態的神秘群體。例如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青銅人面像 造型,不僅體型龐大,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極盡誇張,長大似獸耳,大嘴闊至 耳根,予人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其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則又體現了神 秘與親切。

雖然,三星堆文化的性質為何?遺址居民的族屬為何?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 教形態如何?古蜀國政權的存續消亡究竟為何?出土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 及青銅文化如何產生?出土上千文物的遺址坑之年代與性質為何?晚期蜀文化的「巴 蜀圖語」意涵為何?出土器物上的符號是文字?抑族徽?抑圖畫?抑宗教符號?都有 待進一步研究破解。

3. 根據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顧頡剛先生以為戰國之前古蜀國文化獨立發展

(B)三星堆遺址與文物見證古蜀地存在和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 (C)三星堆文物證明蜀地與中原及周邊地區文化相互交流影響

(33)

4. 根據文意,推論正確的是:

(A)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玉璋、青銅尊罍源自中原及周鄰地區文化

(B)因長期封閉,至唐,蜀地已形成不同種族,李白因此浩歎「不與秦塞通人煙」

(C)禮制是古代政治體最突出的文化表徵,是判別古蜀國文明與中原文化有別的依 據

(D)供奉和使用於蜀王宗廟裡的重器與中原文化傳統不同,顯示三星堆文化有其獨 特性

(E)從古籍記載推斷,古蜀國與楚、秦地域相鄰,楚、秦強大後相繼入侵蜀地,戰國 晚期蜀併於強秦,最後消失於歷史舞臺

參考答案:3.ABC 4.ACD

四、文言文與語體文的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選擇題)的語體文比例可稍高於文言文,指考國文的文言文比例可稍高於語 體文。但試題之難易程度,涉及題材、命題方式與技巧,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 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生,「自己擅長/不擅長的科目」影響程度較 其他類組高。選擇文組的學生,多數在人文學

2.術科測試辦理單位請依應檢人數準備各試題所需材料。本套試題共十題,每題 術科測試時間為 3.5

各班別符合口試資格之考生人數若超過 40 人以上,口試場次將分為上、下午場辦理

1.本次分區競賽試題為公開試題。(試題內容將不做任何百分之三十的調整) 2.參加競賽選手應於競賽開始前 30

1.專業貢獻及專業成就積分(30%) 2.試教(30%) 3.口試(40%),成績統計以單項原始成績 最高分 100 分計算,依比例換算各項成得分。. 類別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中學中國文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的學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