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可否規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生涯可否規畫? "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生涯可否規畫?

金樹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教授兼主任

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間 萬法,如夢境之幽渺,如泡沫之烏有,如影像之虛幻,如露水之短暫,如雷電 之剎那。目前政壇最流行的「萬法皆空」,亦作如是觀。生涯規畫,規畫得了 嗎?

許多人告訴我,生涯是不可以規畫的,不可能規畫的。我在為公務人員進修 研習上生涯規畫的課時,多數學員也有類似的反應。只要「關愛的眼神」飄的角 度不對,或稍許移動幾分,許多的「意外」便會發生。現實也的確如此,規畫不 敵意外,規畫趕不上變化。

大氣之中的天象瞬息萬變,有變化,也有意外。以前我在看氣象報告的時候,

覺得實在神奇,藉現代科技之賜,能夠預報未來一周的天氣。後來有一位學氣象 的親戚告訴我,其實,預測明天的天氣,準確率也許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但是預 測六天後的天氣,準確率可能降到百分之三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天象如此,人生又奈何?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日,芝加哥大學教授魯卡斯(R. E. Lucas)以「理性預 期」學說贏得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前妻麗塔如願的分到了半數獎金。他們 夫妻七年之前離婚時,麗塔要求財產協議書中加上一條,如果魯卡斯在一九九五 年十月三十一日以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必須對分。魯卡斯只是「理性預 期」的理論派,麗塔才是實務派。原來,人生當中有一些東西是「理性預期」所 預期不到的。

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 間萬法,如夢境之幽渺,如泡沫之烏有,如影像之虛幻,如露水之短暫,如雷電 之剎那。目前政壇最流行的「萬法皆空」,亦作如是觀。

生涯規畫,規畫得了嗎?

安身與立命

有一次我在師大上了部計程車趕去教育部開會,與計程車司機有幾句的簡短 對話。

「你在師大教書,是吧?」「是。」

「教什麼?」「我教生涯輔導。」

「那是什麼課?沒聽過。」「生涯輔導的意思就是幫助別人做生涯規畫。」

「我聽過,可是什麼是生涯規畫?」

車子在晃動,我直覺的就冒出來:

(2)

2

「它的意思是...安身立命吧。」

「這我懂,可是你們教授可以安身立命,我們開計程車的怎麼安身立命?」

「『安身』意思很簡單,賺錢養家餬口,我們都一樣。」

要下車了,我一腳已經踏出車門:

「可是『立命』是什麼意思?」

車子揚長而去,我的腦子嗡嗡作響。

生命有其盡頭,在自己存在的時空中,將命立起來,讓它可長可久。軀殼走 了,精神永存。陸放翁的詩句:「此身已與流年老,詩句猶爭造化工」,空谷跫 音,立命如斯。

生涯規畫最深奧的部份,是立命。安身容易,立命難。安身只是生涯規畫的 一部份,許多人已經感到身不由己,遑論立命。這使我聯想到我所接觸的個案,

常常花了太多的時間來應付沿路上的問題,疲於奔命,而不知道為什麼要走這條 路。

高中學生花了太多的時間來應付聯考,卻不知道要念那個系,往那裡去。

大學生花了太多的時間來應付大學課業,卻不知道為何念這個系。

政府公務員花了太多的時間等因奉此,卻不知道為何而戰。

他們在海面上載浮載沈,一陣風雨一陣浪,顛簸上下,以為這就是無常人生。

這個人生依附在不可操控的、非線性關係的社會文化脈絡下,陷入諸多的限制與 妥協。變化是常態,解構是流行,一路漂浮跌宕,無能為力。

然而,如果一個人把立命的基本問題搞清楚了,下探一層,安靜些,再下一 層,更安靜些。自性緩緩沈澱到海底,沈至海洋深處,一片湛然寂靜。有了本體 清靜的體驗,仰望海面的洶湧波濤,遂能了了分明。海面波濤依舊洶湧,自體卻 是內外明澈。

生涯規畫落到這個層次,那才是真正的「萬法皆空,自由自在」。

生涯願景

證嚴法師常提到「願力」,一個人只要在心底深處發願,就會產生源源不絕 的巨大力量。這種「願力」和《第五項修練》的聖吉(Peter M. Senge)所提的「願 景」十分相似。當我們將「目前的景象」與「願望的景象」同時在腦海中並列時,

一種想要把二者合而為一的力量--「創造性張力」(creative tension)--便會 產生。

多年來生涯諮商工作所累積的經驗,讓我把注意力漸漸集中在「願」這個部 份。我相信「力」的產生源自於「願」的覺察。「願」這個字,拆開來是「原」、

「頁」兩個字:原來那一頁。

一個人的原頁,是什麼?

心理學研究的是興趣、能力、性向、智力、價值、智力、信念,這些心理現 象在人的自我狀態之內,以各種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形式存在。心理測驗專家編製

(3)

3

出成千上百種測驗,為了一窺這些特質之究竟。心理輔導專家藉著測驗的解釋與 應用,讓一個人貼近自己的內在。一個人如果能貼近這些特質,讓它們充分展現,

就是馬斯洛提到的自我實現。

再往下呢?這些人格屬性再往第一義的深處去探詢,再下一層,更靠近原來 那一頁的會是什麼?

譬如本性;

譬如自性;

譬如真如;

譬如如來;

譬如如如;

這些都近乎「原頁」。在這些「原頁」之上的任何添加,都會使其蒙塵,使 珍珠失去光澤,使一個人失卻行為的原動力。所謂的添加包括了父母親不當的期 待、社會的性別刻板化限制、文化中的文憑主義、校園中的升學主義、企業中的 英雄主義、拜金主義等。這些添加驅使愛好文學的去念醫學;愛好藝術的去念法 律;愛好教育訓練的去行銷部門;「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些 人誤以為「原頁」之上的添加塵埃就是原色,看不到自己的「願」,實現的卻是 他人的「景」,結果是黑白過日子,痛苦萬分。

我無法變成你們所希望的形狀

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四日,南部某所知名女中一位高二數理資優班學生,從校 內科學大樓的頂樓跳樓自殺身亡。警方在她自殺的陽台旁找到一本筆記本,上面 寫著:「學校沒有對不起我,是我對不起學校,對不起師長,對不起所有希望我 怎樣的所有人,我無法變成你們所希望的形狀,這輩子不能…」。(聯合報,民 88)這句話底下隱含的視框是,讓我做我自己吧,求求你們,這輩子不能,來世 見。

「我無法變成你們所希望的形狀」,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無上沈痛控訴。幾 篇國內外的研究(林幸台&金樹人,民86;Emmett & Minor,1993)都發現,大 部分的資優生在重要的生涯決定過程中經歷的主要煎熬,來自於擔心是否符合重 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期待。資優生原本是國家社會最寶貴的資產,

一個莫札特甚至是全人類的資產。然而,就某個程度來說,我們部分資優生的處 境甚至比不上智障生,他們的笑容比不上喜憨兒的純真燦爛,孰令致之?在別人 希望的形狀下過活的人,就像「鐵面人」一樣,自我被蒙蔽,失去了生活的能量,

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完形治療師波爾司(F. Perls)曾經畫了一個圖來形容這種 人,沒有眼、耳、鼻、舌、身、意,還剩下什麼?

莫札特就是莫札特,如其所是,不是「你們所希望的形狀」。

結語

(4)

4

有人問蔡志忠:「你為什麼愛畫畫?」他回答說:「問我為什麼要畫畫?

這個問題像似你在問:『鳥為什麼要飛?魚為什麼愛游?花為什麼愛開一樣。』

因為魚是魚,鳥是鳥,花是花。問我為什麼愛畫畫?因為我是我,我是個愛畫畫 的我,你為什麼不去問時鐘為什麼要走?」(蔡志忠,民85)

當蔡志忠找到「我是我」的蔡志忠,他找到了他的原頁,可以安身立命的 地方;他在海底深處倘佯,無處不可安身。好比林懷民,好比張忠謀,好比劉其 偉,原頁展現。

原頁展現,自由自在,生涯毋需規畫,無從規畫。這該是生涯規畫的最高 境界吧。

參考資料

林幸台、金樹人(民 86)生涯定位量表之編製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五期,

頁 1-18。

蔡志忠(民 85)漫畫心經。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聯合報(民 88)校園憾事。八十八年一月五日。

Emmett, J. D., & Minor, C. W. (1993). Career decision-making factors in gifted young adults.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1, 350-36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ller (1924∼2016), 當代應用數學巨擘。 他不僅曾獲頒 Wolf Prize 等至高榮譽, 並且拿過兩次搞笑諾貝爾獎。 他的研究主題包羅萬象, 除了廣 為人知的幾何衍射理論、

參賽的數學作品可以是純粹的數學研究,也可以是數學應用在其他領域的綜合研 究。唯必須具有原創性,並且不可在其它科學展覽或數學競賽中曾參賽獲獎(參賽 未獲獎者不在此限)

而諾貝爾之所以會成立諾貝爾 獎,其實與他的發明和理念有很 大的關係。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 藥的研究,也因此積累了不計其數

於是 1891 年瑪麗前往巴黎大學,亦稱蘇朋(Sorbonne)大學理學部留學,她 的物理和數學的成績極為優秀。在學校認識了一位 1859 年 5 月 15 日出生於巴黎 的醫生之子皮耶,皮耶正是巴黎大學

2010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兩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教授 安德烈‧蓋姆 (Andre Geim 1958-) 及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Konstantin Novoselov

居里夫婦和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 190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 里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八年之後的 1911 年,居里夫人又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Individual Values 197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普遍可能性定理. 普遍被稱為

幾何」兩字?可能是拉丁文 Geometria (即幾何學 歲上,乘了半年的船到印度傳教;四年後經澳門進入明朝時期的中國。此後再也 沒有回歸故鄉,西元 1610 年逝於北京,得年不滿 58 歲。他 19 歲時加入耶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