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 實施意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 實施意見調查研究"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松茂 教授

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 實施意見調查研究

研 究 生: 王秀枝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2)
(3)
(4)

謝誌

二年前在忐忑不安的期盼中順利進入台東大學就讀研究所,在這二年的時間 雖短,但在論文撰寫的煎熬中,卻衷心的希望論文完成時間趕快到來。感謝師長 的教導、同學、同事及家人的鼓勵與幫忙,讓我能圓滿的完成學業,在此致上我 無限的謝意。

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侯松茂老師,在百忙當中撥冗指導,老師 一開始對論文題目的明確支持,使得論文可以順利的進行,在論文撰寫期間不厭 其熕的審閱、指導並提出修正意見,使我獲益匪淺。另外,還要感謝魏俊華老師 對研究內容給予寶貴的建議,也感謝口試委員范熾文老師的精闢見解,使得本論 文得以更周詳及嚴謹。另外,也要感謝所有曾指導過我的老師,讓我奠下學術研 究的基礎是論文得以完成的最大助力。

感謝協助提供編寫問卷意見及幫忙填寫調查問卷的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 員,讓問卷可以順利完;感謝研究所的同學,由於你們一路鼓勵與協助,使我有 信心完成學業;感謝香蘭國小的同事一路相挺;最後更要感謝我的先生默默的在 背後支持我,謝謝政璋的鼎力相助,在此感謝所有的人們。

雖然,二年的時間終將隨著論文撰寫的完成而結束,但這段求學期間的點點 滴滴,將是我今生永難忘懷的回憶,僅以此文表達內心的無限謝意。

秀枝 謹誌 2010 年 6 月

(5)

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實 施意見調查研究

作 者 : 王 秀 枝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實施現況意見,並比較 在不同背景變項下之差異性。

本 研 究 以 台 東 縣 96、 97 及 98 學 年 度 受 評 學 校 國 中 小 學 教 育 人 員 為 施 測 對 象 , 並 以 「 台 東 縣 國 民 中 小 學 教 育 人 員 對 校 務 評 鑑 實 施 之 意 見 調 查 問 卷 」 為 研 究 工 具 , 包 含 「 個 人 基 本 資 料 」、「 校 務 評 鑑 實 施 方 式 」、「 校 務 評 鑑 實 施 過 程 」、「 校 務 評 鑑 實 施 成 效 」、「 校 務 評 鑑 指 標 」、

「 校 務 評 鑑 實 施 的 困 難 與 具 體 建 議 」 五 部 分 , 採 分 層 隨 機 取 樣 方 式 來 選 取 樣 本 , 共 發 出 308 份 問 卷 , 回 收 有 效 問 卷 為 253 份 , 最 後 將 所 得 資 料 運 用 統 計 套 裝 軟 體( SPSS12.0)進 行 描 述 性 統 計 、 t 考 驗 與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等 統 計 分 法 進 行 分 析 並 以 Scheffé Method 進 行 事 後 比 較 。 本 研 究 所 得 結 論 如 下 :

一、受試者對台東縣校務評鑑實施的看法持中等程度以上的認同。

二、受試者多數主張應按國中、國小訂定不同評鑑指標。

三、男性教育人員在「校務評鑑實施方式認知」認同度高於女性教育人員;國中 教育人員在「校務評鑑實施整體」、「校務評鑑實施方式認知」、「校務評鑑指標」

的認同度高於國小;校長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校務評鑑實施過程」、「校 務評鑑實施成效」高於主任的認同;98 學年度受評學校在「校務評鑑實施整 體」、「校務評鑑實施方式認知」、「校務評鑑實施成效」認同度高於 97 學年度 受評學校。

四、校務評鑑指標內容細瑣且重複,造成資料重疊性高,耗時費力、浪費紙張、

墨水及經費,應以電子檔審查替代紙本呈現方式。

依據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及所歸納的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者提 出建議,俾供參考。

關 鍵 詞 : 國 民 中 小 學 教 育 人 員 、 校 務 評 鑑

(6)

A survey of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valuation from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Hsiu-Chih Wa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opinion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from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and to make contrasts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Subjects were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which had been evaluated in the 96

th

, 97

th

and 98

th

academic year. Wit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ree hundred and eight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and 253 valid data were collected finally.

The survey instrument, the questionnaire collec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assessing respondents’ opinions on the modes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procedures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obstacles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suggestions, wa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SPSS version 12.0 while post-hoc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y the Scheffé method.

Main findings were drawn as follows: Firstly, subjects’ opinions on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in Taitung County were in above average agreement. Secondly, most subjects suggested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be made separately.

Thirdly, male edu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greeable than females in the domain of recogni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Educato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greeable than those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domains of the entir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recogni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Principals’

agreements in domains of the entir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7)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directors’.

Respondents in the school evaluated in the 98

th

academic year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greements in domains of the entir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recogni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than others evaluated in the 97

th

academic year did.

Finally, Electronic formats instead of paper reviewing might be beneficial for highly overlapping documents and waste of time, effort, paper, printer’s ink, and money due to minute and complicated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mai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e author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future study directions.

Keywords: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school evaluation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01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04

名詞釋義--- 04

研究範圍與限制--- 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校務評鑑的意涵及發展--- 07

我國校務評鑑的問題與改進方向--- 27

台東縣國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概況--- 32

我國校務評鑑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 45

研究對象--- 47

研究方法--- 49

研究工具--- 49

研究流程--- 56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一節 第二節

台東縣國中小學校務評鑑意見之分析--- 59

不同背景變項人員之意見差異性分析--- 66

半開放式問題之分析--- 76

開放式問題之分析---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 103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08

二、英文部分--- 111

附錄 附錄一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意見調查問 卷(專家效度用)--- 112

附錄二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意見調查問 卷(預試問卷)--- 119

附錄三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意見調查問

卷(正式問卷)---124

(10)

附錄四 臺東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檢核說明--- 128

(11)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評鑑」定義的彙整表--- 08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校務評鑑」定義的彙整表--- 10

表 2-3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目的彙整表--- 12

表 2-4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方法和步驟彙整表--- 17

表 2-5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範疇彙整表--- 24

表 2-6 校務評鑑相關研究彙整表--- 37

表 2-7 校務評鑑相關研究建議彙整表--- 41

表 3-1 問卷抽樣對象及問卷回收情形--- 48

表 3-2 有效問卷之填答者基本資料分析表--- 48

表 3-3 建構專家效度學者名單--- 51

表 3-4 預試問卷抽取學校與人數統計表--- 52

表 3-5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表--- 54

表 3-6 校務評鑑各向度因素分析摘要表--- 55

表 3-7 校務評鑑調查各向度信度分析摘要表--- 55

表 3-8 預試問卷抽取學校與人數統計表--- 50

表 4-1 校務評鑑指標是否應依國中、國小分別訂定」之意見百分

比及卡方檢定表--- 60

(12)

表 4-2 對於校務評鑑訪視的天數之意見百分比及卡方檢定表--- 61

表 4-3 台東縣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委員專業與學校評鑑互動的 看法--- 62

表 4-4 台東縣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過程的看法--- 63

表 4-5 台東縣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成效的看法--- 63

表 4-6 台東縣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指標的看法--- 64

表 4-7 不同性別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之 t 考驗摘要表--- 67

表 4-8 不同服務學校教育人員對於 「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 之 t 考驗摘要表--- 68

表 4-9 不同職務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之 變異數分析表--- 70

表 4-10 不同服務年資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 之變異數分析表--- 71

表 4-11 不同教育程度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 之變異數分析表--- 72

表 4-12 不同學校規模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

之變異數分析表--- 73

(13)

表 4-13 不同評鑑學年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

之變異數分析表--- 74 表 4-14 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教育人員的差異性分析--- 75 表 4-15 不同職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建議刪除「行政效能」評鑑

指標次數統計表--- 78 表 4-16 填答者對「行政效能」評鑑指標修正意見彙整表--- 79 表 4-17 不同職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建議刪除「教師專業」評鑑

指標次數統計表--- 79 表 4-18 填答者對「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修正意見彙整表--- 83 表 4-19 不同職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建議刪除「教務行政」評鑑

指標次數統計表--- 84 表 4-20 填答者對「教務行政」評鑑指標修正意見彙整表--- 86 表 4-21 不同職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建議刪除「學生事務與輔導」

評鑑指標次數統計表--- 87 表 4-22 受試者對「學生事務與輔導」評鑑指標修正意見彙整表-- 89 表 4-23 不同職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建議刪除「總務行政」評鑑

指標次數統計表--- 90

表 4-24 受試者對「總務行政」評鑑指標修正意見彙整表--- 91

(14)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5

圖 3-2 研究流程圖--- 56

(15)

第一章 緒論

國民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培育新世紀時代國家的幼苗,更是提升國際競 爭力的園區。學校的功能乃在於提供良好的環境,傳遞知識、技術與正確的價值 觀,培養學生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學校教育的目標與功用能否達成,都必 須透過學校評鑑機制,藉以獲取資料並得知成效。而引導學校校務發展、改進學 校校務運作及提升教育成效已成為全球時勢之所趨,亦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本 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基本構想與概念共分四節:第一節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第 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 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問題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競爭的世紀,由於時代的快速變遷,推動各項教育改革成 為全球各地關心的議題,並盡全力追求卓越教育品質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吳宗 立,2007)。我國自九 O 年代起,隨著全球化、國際化議題的重視,教育改革呼聲 不斷,台灣關懷教育的民間團體相繼成立,對於教育也提出許多建言,成為一股 不容忽視的力量,教育鬆綁成為教育改革主要方向。

教育部在民國八十四年所公佈的『教育改革白皮書』及八十五年所完成的「教 育改革諮議報告書」所楬櫫的「教育鬆綁」理念之下,學校本位管理與市埸自由 化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主軸。民國八十八年國民教育法的修正及教育基本法的公 佈,其中第九條和第十條明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校務評鑑權限規範,第十三條規 定「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鑑工作,以提升教 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國民教育法第九條規定「校長遴選時,應針對其辦學績 效予以評鑑」,更規定「機關、學校應組織校長遴選委員會,就校長辦學績效詳為 評鑑,以為應否繼續遴聘之依據」,使校長辦學績效作為校長遴選依據的做法於法 有據,所以校長辦學的績效評鑑或替代的校務評鑑,成為各縣市教育機關與學校 的重點工作。上述教育法令政策的制定與翻新,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使得地 方政府透過校務評鑑的方式,來要求國民中小學的辦學品質(郭昭佑,2000)。

世界各國近幾十年來鼓吹以「學校為本位」的經營管理觀念,強調學校自律、

(16)

自立、負責,將主權回歸學生、家長、教師及學校。學校提升教育品質乃是世界 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與趨勢,但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確保學校教育品 質,學校校務評鑑將指引學校運作,評鑑不僅可證明教育績效,更能發現教育的 問題與盲點,作為學校教育發展的方向。行政單位應擔負起校務評鑑的規劃與執 行的角色,為學校的永續經營啓動源源不絶的能量(周崇儒,2007;柯雅菱,2007;

潘道仁,2008;簡宏江,2003;顏國樑,2003)。

教育行政機關及社會大眾希冀透過整體性、系統的校務評鑑來檢視學校的辦 學績效,激勵教育工作人員;而學校教育人員也希望藉由校務評鑑的機制,發掘 學校教育的問題與困境,透過反省做好未來的改善規劃,建立優質化的學校教育。

林天祐(2002)指出:校務評鑑是一種學校全身建康檢查,學校必須積極去面對,

才能確認學校機能是否正常運轉,同時及早發現病狀,並透過專業診斷與治療的 過程,確保學校的健全運作。不過,學校是專業組織,必須建立自我革新的機制,

因此,校務評鑑的最終目的在促使學校發展出定期運轉的自我評鑑機制(鄭進斛,

2005)。

綜合上述,可知近年來校務評鑑的推展及演變情形,顯示出校務評鑑被重視 的程度。透過校務評鑑不僅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可了解學校的辦學成效,學校 亦可知道本身的優劣勢,找出原因藉以改善教學品質,提升學校效能。

二、研究動機

我國於民國七十九年教育部頒布「國民小學評鑑實施要點」,規定直轄市及縣 市政府在三年內將所屬小學全面評鑑一次,其評鑑項目有八大項:方針與目標、

行政管理、人員素質、校舍設備、課程與教學、訓導與輔導、親職教育與社區聯 繫、學校特色。評鑑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學校的自我評鑑、專家的訪問評鑑 與評鑑後的追蹤改進,但事隔多年整個社會的變遷快速,而教育變革幅度之大,

也不同以往,例如教師會和家長會的興起、校長遴選制度的改變、教師聘任方式 的調整、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等,均衝擊到學校校務的運 作。為了解這些教育變革對學校的經營、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和家長的影響,

重新構思校務評鑑的內涵和實施方式,的確有其必要性。

研究者目前服務於台東縣並擔任教導主任的職務,九十三學年度已接受第一

(17)

次的校務評鑑,經過了六年的時間,發現台東縣校務評鑑的指標不減反增,輪到 受評的學校莫不如臨大敵,心中忐忑不安。如此評鑑下來,其實施情形與成效如 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學校相關人員的看法與改進意見如何?是否應修正校 務評鑑的內容與方式?透過調查研究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實施現況來探 討分析。

長久以來,國民中小學評鑑一直由教育主管機關所主導、規劃及施行,學校 乃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由上而下的模式,是否會產生問題?因此本研究希 望探討台東縣實施校務評鑑以來,國中小學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對校務評鑑 實施的看法?評鑑指標繁多,對學校而言,是否達到提升教育品質的目的?研究 者想藉由調查知道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實施意見?學校教育人員對評鑑 指標的修正意見?作為建立公平而客觀的校務評鑑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另外,評鑑涵蓋整個學校的校務,包括:校長的領導與溝通、公共關係的經 營、差假管理及經費執行、教師的班級經營與輔導、課程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效、

教師個人教學檔案、學校教務行政運作、資訊管理能力、學生的事務與輔導、親 職教育與家長的社區經營,學校環境規劃與綠化美化、經費爭取、財物管理及設 備維護等琳瑯滿目。學校之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家長與學生皆是參與者,

其中學校的教育人員更是準備評鑑資料者,不同背景的教育人員對評鑑的態度或 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此,研究者想藉由調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實 施,了解不同背景學校人員對評鑑的看法有何不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最後,研究者想藉由調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實施現況,了解各校 實施校務評鑑所遭遇的困難?哪些改進意見?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研究者期許透過蒐集國內外校務評鑑相關理論及研究文獻,設計問卷,針對 台東縣國中小學已接受校務評鑑之學校教育人員,以校長、主任、組長及教師為 施測對象,藉由本研究提出相關結果與具體建議能提供國民中小學及教育當局在 實施校務評鑑時之參考,務使校務評鑑能徹底的實施,發揮改善導向的目的。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台東縣校務評鑑實施的看法。

(二)探討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指標的修正意見。

(三)探討台東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實施看法的差 異情形。

(四)了解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現行校務評鑑實施的困難與改進意見。

二、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實施的看法如何?

(二)台東縣不同背景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現行校務評鑑指標檢核內容的修正 意見如何?

(三)台東縣不同背景的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務評鑑實施的看法其差異性如 何?

(四)台東縣國中小學教育人員在實施校務評鑑遭遇的困難及具體改進建議為 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的意義明確,避免混淆不清,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界定如 下:

一、國中小學教育人員

本研究所稱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係指在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教育直接相關 的人員,包括校長、兼任行政人員(主任與組長)、教師。並不包含人事、主計、

幹事等人員,並以台東縣 96、97 學年度及 98 學年度上學期接受校務評鑑之公立 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為範圍。

二、國中小學校務評鑑

校務評鑑係指教育行政機關為了了解所屬學校辦學績效,制定校務評鑑指標

(19)

及檢核過程,提供學校人員及訪評委員有系統的蒐集學校實際運作的相關資料,

據以分析比較賦予教育價值的歷程,並作為輔導或協助學校確保教學品質,並能 持續改進校務運作。本研究所指校務評鑑,係指台東縣政府教育處所頒布之「台 東縣九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計劃」,就行政效能、教師專業、教務 行政、學生事務與輔導、總務行政等五大項目為評鑑主題,所作的自我評鑑與訪 視評鑑的運作歷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依「地區」、「對象」、「方法及內容」等方面分別加以說明:

(一)研究地區:以台東縣所屬之公立國民中小學為研究地區。

(二)研究對象: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九十六、九十七及九十八學年度上學期 接受台東縣政府教育處評鑑之國民中小學校長、兼職行政人員及教師為 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及內容: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對台東縣公立國民中小學校長、

兼職行政人員及教師進行研究調查,所探討的變項如下:

1.個人背景變項:包含性別、職務、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服務學校、學校 規模及何時接受評鑑等 7 個變項。

2.對台東縣校務評鑑的看法:校務評鑑實施方式認知、評鑑實施過程與成效、

評鑑指標的修正意見、實施評鑑的困難及具體建議。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本研究主要以探討台東縣校務評鑑制度為主,調查對象以接受九十六、

九十七及九十八學年度上學期校務評鑑之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 象,無法包括整個台東縣教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 釋與推論上,難免有所限制。

(二)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因部份問題敏感而有所保 留,導致結果可能產生誤差。

(2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校務評鑑係國內推動教育評鑑的核心工作,而系統性的實施校務評鑑仍屬萌 芽階段,加上推動時程非常急迫,因此在校務評鑑的理論與實務仍有不盡深入了 解的現象,而校務評鑑負有改進教育缺失及提升教育品質大任。本章旨在探討校 務評鑑之相關理論與研究,歸納、分析與統整國內外相關文獻,以作為本研究之 學理依據。本章共有四節,第一節為校務評鑑的內涵與發展,第二節為國內中小 學校務評鑑實施概況,第三節我國校務評鑑的爭議與改進方向,第四節為我國校 務評鑑相關研究。兹逐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校務評鑑的意涵及發展

教育評鑑、方案評鑑、校務評鑑三者的關係密切,校務評鑑係國內推動教育 評鑑的核心工作,其三者的相屬關係,值得關心校務評鑑者予以統整考量及系統 分析(鄭崇趁,2007)。因此,校務評鑑的機制的建立,效能的提升乃是現階段各 縣市努力的方向,唯有理論為前導,方能彰顯學校績效。本節將探討校務評鑑的 內涵及發展,敍述如下:

一、校務評鑑的意涵

校務評鑑的內涵有許多面向,從意義、目的、原則與方法加以探討如下:

(一)校務評鑑的意義 1.評鑑的意義

評鑑觀念從有人類歷史時就已經存在,它是一種普遍而持續的人類行 為,只要有人類就會有評鑑活動在進行。要了解校務評鑑之前,應先了解評 鑑的意義,評鑑(evaluation),在不同的教育領域有其不同的用法,教育行政 學者則較常運用「評鑑」或「考核」的名稱(謝文全,2003)。Tyler 視評鑑為

「確定目標達成程度的過程」,而從六零年代起,評鑑被認為是「為決策者提 供資訊」,是一種「優點或價值的評估」。許多學者認為評鑑在專業行為的發 展過程中,每一種評鑑所引出的模式或取向,均累積許多重要的經驗及貢獻

(郭昭佑,2000)。

評鑑的定義,因不同學者所處的歷史發展背景、評鑑取向的差異,而有

(22)

不同的看法。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於「評鑑」定義的重要敍述,整理其論述如 表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評鑑」定義的彙整表

學 者 論述的重點

李有在(2006) 評鑑乃價值與優點判斷,包含質與量的描述,是定績效做決 定,明得失及原因,據以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

林天祐(2003) 評鑑是有系統的蒐集資料,並對其進行審慎分析與價值判斷 然後藉以決定方案選擇或改進的歷程。

吳清山、王湘栗

(2004)

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進行審慎、系統化的蒐集資料、分 析和報告之價值判斷,透過價值層面與事實層面的比較,量 定事務的利幣、得失和原因,以獲取做決定的有用資訊,並 提供改進的歷程。

秦夢群(2009) 評鑑即測驗,目標與表現結果的比較過程,乃是專家的判斷。

鄭進斛(2005) 評鑑並非考核,它強調績效責任,實施判斷價值,達成目標 導向,提供決策參考,並協助發展。

蔡錦庭(2006) 評鑑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歷程,透過既定的標準,以系統化和 客觀的方法蒐集資料與資訊,經專家的診斷與評估,找出組 織的優缺點,採究其原因,擬定對策,促使組織健全發展的 整體歷程。

House(1993) 描述與判斷同時並存,提供原則、方法與工具之系統歷程。

Rogers 與 Badham

(1992)

評鑑是系統性蒐集與分析資訊,以達價值判斷的過程,其關 注在於特定目標的達成程度,並對引導發展有其決定性。

Stufflebeam

(2003) 評鑑即測驗,目標與表現結果的比較過程,乃是專家的判斷。

Worthenhdrhdr 與 Sanders(1987)

事實表象的價值判斷,依據評鑑規準決定評鑑對象的價值,

再根據評鑑結果敦促評鑑對象改進其服務品質。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根據表2-1 可以了瞭解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模式,對某項事物以系統化 方式蒐集資料,透過審慎的比較和分析的價值判斷,對事項進行評析了解其 優缺點及原因的過程,獲得有用的資訊,作為自我反省、改進、成長及再出 發的歷程。評鑑是以系統化的歷程蒐集欲考核的指標資料,經由專家學者鑑 定、判斷其績效結果,尋求改進的方法及行動策略,達成目標導向的循環歷 程。依此定義,評鑑有以下特點:

(1)評鑑要有明確目標:評鑑政策及規畫時,必須明定評鑑的目的與需求,

目標確立後,才能決定其程序與方式。

(23)

(2)評鑑是一種歷程:評鑑是有系統的實施順序,是一連串的資料蒐集、

分析與應用的過程,實施的時間與方式,都應事先經過完善的計畫,

才能達成預定的成效。

(3)評鑑是一種機制:評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判斷模式,是一種可隨時依 據實施目的不同而採取不一樣的措施。

(4)評鑑是一種手段:評鑑是描述與判斷同時存在的,經由專家學者的評 定,判定其結果,藉此結果之績效達成與否,督促教育單位反省並採 取行動的改善方式。

(5)評鑑需採用專業的方式:如評鑑委員的遴聘、評鑑方法的採用、計分 方式的設計、評鑑檢核目標的彙編等,如能採用科學及有效的方法,

不但可獲得評鑑的真實表現亦能提升評鑑的成效。

(6)評鑑不只是做績效的評定:評鑑不單是客觀的現象敍述,更是價值的 判斷及決策參考的提供。

(7)評鑑需兼顧後設評鑑的執行:評鑑既然是一種評績效、明得失、找原 因、尋改進、再出發的循環歷程,則需有一後設評鑑的配套措施,對 評鑑程序或結果,進行後續的評鑑成效評估,擬定具體建議,使評鑑 制度的規畫、設計和實施,能與時增進,避免重蹈覆轍,促使評鑑趨 於完善,而非評鑑完畢,資料就被束之高閣。

2.校務評鑑的定義

校務評鑑是學校行政歷程中重要的一環,是一種以學校為主體,結合學 校有關的利害關係人,針對學校發展的相關事務,採用系統化之方法蒐集學 校的各種資料,並加以客觀描述和分析判斷,以協助學校持續改進或決策釐 定的整體運作歷程,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校務評鑑」定義論述,如表2-2:

(24)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校務評鑑」定義的彙整表

學 者 論述的重點

王保進(2001) 評鑑者在確認教育品質內涵下,決定評鑑之內容,並擬定客觀 之標準,利用自我評鑑及專家訪視之方式,以了解學校經營品 質之實況,從而達成教育品質的績效責任或持續改善之目的。

吳清山和林天祐 (2005)

系統化蒐集學校事務資訊的相關的資料,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 的分析與描述進行分析與價值判斷,藉以作為決定方案選擇或 改進的歷程。

林俊成(2003) 依據教育目標,結合學校有關的利害關係人針對學校發展有關 的事務,採取科學的方法,有系統的蒐集校務運作資料,透過 客觀的標準,將蒐集的的資料加以評估分析,作為持續改進校 務運作或判斷學校績效的依據。

張勳誠(2003)

黃耀農(2004)

透過系列的方式,蒐集學校運作的資料,並加以評估與分析。

作為判斷校務運作績效及改進校務運作之依據。針對學校一切 事務,包括教育輸入、歷程及產出層面,作價值判斷歷程。透 過系統和科學的方法,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內省或專家的診療 與評估,找出組織的優劣勢、探究成因、擬定策略,促成組織 的進步與發展。

黃韻寧(2003) 以學校為主題,透過自我評鑑及同僚評鑑,有系統的蒐集、分 析和解釋資料,並進行專業判斷,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協助學 校改進缺失,提昇辦學績效活動歷程。

鄭崇趁(2007) 校務評鑑係以學校為受評主體的評鑑工作,有資料蒐集、資料 分析、價值判斷、協助改進等四大要素。

Kells(1980) 是一種透過非官方的學術團體,採用同僚評鑑並檢視被評鑑 院校是否符合評鑑的標準的自願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校務評鑑乃以學校為主體,針對學校一切事務,經由學校自願 性的運用系統化的方法,蒐集相關資料、訂定計畫、執行與結果的相關資料。

經由自省或專家學者的診療與評估,進行價值性的分析、判斷與評估,探究成 因提供學校組織持續改進的策略,進而達到教育品質與績效責任的目標。

(二)校務評鑑的目的

學校教育發展需要評鑑的機制,以發揮檢視的功能。校務評鑑存在的價值,

在於透過校務評鑑的機制,對學校作全面性的檢視,以釐清校務運作之困難與 問題,並協助學校持續改進,以促進其發展特色,並加強學校承擔辦學績效之 權責。

我國學校評鑑實施多年,專家學者針對其目的提出的看法,如李淑慧

(25)

(2006)認為校務評鑑是建立學校基本資料、瞭解學校運作現況、診斷學校運 作問題、激勵士氣並鼓勵專業成長、確保學校教育品質、促進學校永續發展;

湯志民(2003)認為對學校而言,評鑑的目的在改善學校教育,提升教育績效,

促進學校發展,使之更臻完美;吳清山(2003)認為校務評鑑對於學校發展能 夠發揮引導功能,能瞭解學校工作績效,診斷及改進學校運作缺失並確保學校 教育品質,讓學校更有努力的方向進而促進學校永續發展;另李瑞剛(2007)

認為校務評鑑的目的不只在消極的證明受評學校辦學的優劣與得失,更在積極 的利用系統化方法蒐集受評學校的各項資訊,再透過診斷與分析,提供受評學 校適切的回饋與建議,以協助受評學校改善其教育品質。由上述可知,透過校 務評鑑的歷程,學校不僅可瞭解各部門的相關資訊,達成自我檢核的效果,亦 可透過外部評鑑的歷程,提供整體校務運作的結果與建議,以改進校務、提昇 效能。

參照吳清山及鄭崇趁二位學者,對校務評鑑的主張,以及目前各縣市「實 施要點」具體評鑑目的,彙整為:瞭解學校經營現況、提昇教育品質、呈現學 校績效、增進學校效能、激勵士氣及專業成長、檢視教育政策成效、整合各類 教育評鑑、建構校務永續經營、協助學校困境與發展、診斷學校運作缺失、發 展學校特色提供校長遴聘參據、整合例行性評鑑工作及其他等十四項,如表2-3:

由表2-3,可建構出校務評鑑目的如下:

1.校務評鑑的目的是在檢視受評機構之優劣,更是提供積極的診斷,利用蒐 集、組織、分析、訪談與提供資訊,供行政當局作價值判斷,導引學校正 常發展,激發內部向上的動力。

2.從校務評鑑的歷程中獲得回饋,以改善校務提升效能,促進教育品質。

3.透過校務評鑑可以了解學校整體經營優勢、劣勢、威脅、機會(SWOT),針 對缺失及問題,提出具體解決策略方案,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4.透過校務評鑑提供諮詢、指導與服務,達成創造學校特色之目的,促進學 校永續發展。

(26)

表2-3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目的彙整表 縣市別

評鑑目的

基 隆 市

台 北 市

台 北 縣

桃 園 縣

台 中 縣

台 南 市

高 雄 市

新 竹 市

宜 蘭 縣

台 東 縣

屏 東 縣

台 中 市

南 投 縣

高 雄 縣

台 南 縣

總 計 瞭解學校經營現況 * * * * * * 6 提昇教育品質 * * * * * * * * * 9 呈現學校績效 * * * * * * * * * * * * 12

增進學校效能 * * * * 4

激勵士氣及專業成長 * * * * * * * 7 檢視教育政策成效 * * * * * 5

整合各類教育評鑑 * 1

建構校務永續經營 * * 2

協助學校困境與發展 * * 2

診斷學校運作缺失 * * * * 4

發展學校特色 * * * * * 5

提供校長遴聘參據 * * 2

整合例行性評鑑工作 * * 2

其他 * * * 3

其他選項的主要內容包括:

1.基隆市:評鑑制度的內省和外證,達成守業領導,追求卓越的目標。

2.台南市:依法辦理評鑑。

3.新竹市:提供教育主管機關編列年度預算之參考。

4.宜蘭縣:獎勵卓越樹立楷模。

5.台東縣:落實學校本位經營理念,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三)校務評鑑的原則

研究者參酌(林天佑,2003;吳清山,2003;李瑞剛,2007)等專家學者 對於評鑑原則的看法,整理敘述如後:

1.評鑑人員專業化:聘請評鑑人員時,應以專業能力為優先考量,具有豐富 的學術及實務經驗,才能有效評斷出學校績效及診斷出經營問題。

2.評鑑的方法科學化:評鑑的方式要科學化,依循嚴謹而客觀的程序進行評

(27)

鑑,方法多樣化、方式多元化,質與量並重才能使評鑑結果客觀正確。

3.評鑑的過程民主化:在進行評鑑之前,被評鑑者先進行自我評鑑,達到民 主與自主的精神;尊重被評鑑者的人格尊嚴,評鑑計畫的擬定,儘可能讓 被評鑑者有參與的機會;評鑑的項目、內容及標準,要作充分的溝通;應 讓被評鑑者知道評鑑的結果,並准許其說明或申訴。

4.建立發展性評鑑目的:校務評鑑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歷程,每次評鑑的結果 應做為下次評鑑的參考依據,尤其應注意評鑑項目的綜合性及整體性,評 鑑的指標應涵括各層面,這樣才能從不同角色和層面來分析。評鑑前要求 參與評鑑與被評鑑者對評鑑之實施目的,做整體性與全盤性之了解,以取 得共識,才能使學校教育不斷的改進與創新。

5.加強評鑑之客觀性:透過評鑑標準的訂定,評鑑人員之研訓,讓評鑑的結 果能確實反映學校的情況。

6.評鑑確實性:評鑑的過程中應實事求是,以真實的情境、直接的資料為依 歸。對評鑑的結果確實追蹤,以督促學校不斷的創新與改革,達成學校之 教育目標。

7.兼顧歷程與結果評鑑:在評鑑時,除了要評鑑其歷程外,尚應評鑑其結果 是否達成預定的目標。形成性評鑑可以了解各階段的銜接是否良好,使工 作者隨時獲得回饋;總結性評鑑可以了解目標的達成程度,並作適當的補 救策略。

8.內部和外部評鑑兼用:內部評鑑乃是自動自發、自我反省與批判能力,是 有效提升學校教育品質的重要方法,惟其缺點則是不易作到客觀化,造成 評鑑結果公信力不足;而外部評鑑較具有客觀性、公信力、專業性、獨立 性、專注度是其優點,但做起來較費時費力,而且容易養成被動的習性。

故內部評鑑與外部評鑑可同時進行,以收互相觀摩,取長補短之效。

9.評鑑後的追蹤輔導:評鑑後的結果不是評鑑的終了,而是另一個評鑑的起 點,應追蹤輔導協助各校之自我檢討與研究改進缺失,提高辦學績效。

由上所述可知校務評鑑的原則需要內外部評鑑並用,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 的評鑑過程,透過民主化、科學化的方式並落實評鑑後的追蹤輔導,方能增進 校務評鑑的最大效能。

(28)

(四)校務評鑑的方法與步驟

校務評鑑是對學校事物以系統化方式蒐集欲考核的指標資料,透過審慎的 比較分析,並經由專家學者鑑定、判斷其績效結果,尋求改進的方法及行動策 略,達成目標的循環歷程。所以評鑑的過程中有了縝密評鑑方式與周詳的內容 計畫,不僅可做到校務評鑑的精神,也可達到評鑑的目的。由於評鑑的過程極 為繁複,為達到評鑑的目標,評鑑的方法與內容自然不盡相同,評鑑的方法各 有其優點與限制,採用何種方法來取得資料,據以作為價值判斷,以增加校務 評鑑準確性和合理性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我國評鑑的方式,依據教育部訂的評鑑標準,可分為學校自我評鑑、校際 交互評鑑和小組訪視評鑑三種。評鑑方法應為質化或量化評鑑,秦夢群(2009)

指出量化評鑑乃評鑑人員先設定各種指標,再視實際觀察之結果對被評鑑者打 出等第,並以出做出最後的結論。質化評鑑則是以觀察並取得共識為主,以親 自實地觀察找出與學校品質相關的事實,來瞭解學校辦學的精神與成果。

歸納國內學者之看法(湯志民,2002;張素貞,2001;蘇秀花,2002),國 內較常用之校務評鑑方法如下:

1.資料審核法:審閱學校相關的資料,如學校有關的規章、計畫書、報表、

出版品、工作或會議記錄、成果報告、教師教學檔案等,進行分析與瞭解。

2.實地訪視法: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針對學校日常活動進行觀察,交叉印證 所檢核之文件或書面資料,並將觀察之結果逐項做紀錄,瞭解實際的情況 與問題。

3.訪問法:在不妨礙正常教學活動的原則下,與學校相關人員進行面對面的 訪談,對學校事務可作更深入的瞭解。

4.座談法:邀集學校相關人員,就校務評鑑之內容相互交換意見,以作為評 鑑之參考。

5.問卷法:可針對評鑑內容的項目,請學校相關人員填答,可蒐集特殊資料 及更多人的意見,進而獲取可量化的資料。

6.調查表法:調查表與問卷不一樣,問卷是為了瞭解受評者的意見及態度,

以個人為對象;而調查表則著重在事實資料的蒐集,常以機關團體為對象。

7.評量表:評量表係將每一評鑑項目分為優劣程度不同之數個等級,評鑑者

(29)

或自評者根據資料加以分析判斷,然後在適當的等級欄內畫記,以表示對 於該評鑑項目之評價。現行之校務評鑑,一般說來皆交互使用上述幾種評 鑑方法。

國內目前多數縣市偏向專家導向的評鑑方式,方法上與國外常用之參與式 自我評鑑及外部評鑑最為常見,以下就目前普為實施校務評鑑實施的方法「自 我評鑑」、「外部評鑑」說明:

1.自我評鑑

自我評鑑(self-evaluation)是受評人員根據外部的標準,對本身之目標、

現況、過程、及結果做敘述或分析,並將其所得結果撰寫成報告,以供進一 步外部訪評之依據。整個校務評鑑過程的核心工作,透過自我評鑑,學校持 續性的自我改善,得以檢核本身之優點與缺失、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自 我評鑑著重在品質保證或績效責任,。

當前我國評鑑工作的困境,是學校教育人員無法真正瞭解自我評鑑之意 涵以及具體作法。自我評鑑應是一種由學校自發性訂定具體的標準,對校務 運作進行自我檢討,由學校內部成員對校務執行績效所作的分析。至於實施 的步驟過程分為準備與設計、組織、執行、結果討論與撰寫等四個階段。

2.外部評鑑

外部評鑑又稱實地評鑑或訪視評鑑,於自我評鑑工作完成後,再由評鑑 辦理機構遴選具專業資格之專家學者或具相當實務工作經驗之人員,組成訪 評小組,通常對受評學校進行為期一至三天的評鑑。其目的是瞭解自我評鑑 過程之客觀性與結果之可信度,並對學校教育品質加以全面性的檢視,以提 供受評學校校務發展之建議與方向。為評估其過程是否客觀,目標是否達成,

交叉使用多種評鑑方法,全方位去檢視及瞭解實際問題和困難,提出完整而 正確的評估判斷,並據以提出具體有效的建議。

對於訪評人員的遴選,應事先排除與受評單位的利害關係,公正、公平、

客觀的實施。實地訪視之前,訪視小組成員的名單應先經該受評單位同意,

以確定訪評人員與受評單位之間未曾有利害關係存在。而在訪視進行中,訪 評人員一方面對於受評機構所提出的自評報告與資料應予保密;另一方面,

應與受評機構成員進行雙向交流,同時利用觀察及晤談等方式,對受評機構

(30)

進行更深入的認識。除此之外,委員們必須針對評鑑結果,回饋受評成員,

以建立共識,力求評鑑結果的客觀性(王保進,2001)。

依據英國教育準局(2003)最新發布之「評鑑學校準則」,標準化的學校 過程包括:評鑑準備、實地訪評、訪評姞果、結果運用四個階段(鄭崇趁,

2007)。目前我國校務評鑑受限於經費不足、評鑑專業人員短缺、評鑑期程太 短等因素,故在專業化上尚有努力的空間,表2-4 是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 鑑的實施方法和步驟彙整表:

從表2-4 內容觀察,各縣市都未實施工作人員評鑑研習,可見校務評鑑工 作委外經營及專家導向的做法很明顯。評鑑方式主要以學校自我評鑑及委員 到校訪視評鑑為主,各縣市在資料管理及蒐集方法上大同傾向於聽取簡報、

實地訪視、資料檢核、訪談、討論說明及綜合座談等。其中較特殊者有:台 南市以問卷調查取代簡報;桃園縣、台中市、宜蘭縣、南投縣及台南縣則強 調「討論與說明」,其餘各縣市以「人員座談」方式實施。設有後設評鑑的縣 市則僅有基隆市與南投市。

綜合上述,校務評鑑是否能達到績效責任及品質改善的目的,除了建構具體 評鑑標準外,在訪視人員的遴選、外部評鑑及內部評鑑的交叉方法使用,如何達 到評鑑結果的可信度,常是能否達到評鑑功能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校務評鑑的 方法與步驟中,教育局、評鑑委員、受評學校三者應扮演好以下的角色,評鑑工 作方能落實並達到預期的目標。

教育局方面:應做好規劃者的角色,辦理評鑑說明會、評鑑委員研習、評鑑 後的追蹤輔導,使學校明確了解評鑑的理念、過程與內容,培養委員正確的態度 及相關知識並落實評鑑協助發展的功能。

評鑑委員方面:除了做好專業引導的角色外,還要參與評鑑委員研習或說明 會、遵守標準化的評鑑程序及倫理,以專業客觀的態度給予受評學校意見及建議。

受評學校:扮演實踐成長的角色,成立自評小組、系統化的蒐集及分析學校 資料並對評鑑委員的報告及建議優先列為學校改進計畫,做到學校自省及持續發 展的歷程。

(31)

表 2-4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的實施方法和步驟彙整表 縣市別

評鑑方法步驟

基 隆 市

台 北 市

台 北 縣

桃 園 縣

台 中 縣

台 南 市

高 雄 市

新 竹 市

宜 蘭 縣

台 東 縣

屏 東 縣

台 中 市

南 投 縣

高 雄 縣

台 南 縣

總 計

校務評鑑相關研習 * * * 3

辦理校務評鑑說明會 * * * * * * * 7 評鑑委員行前說明會 * * * * * * * * * * * * 12 受評學校說明會 * * * * * * * * * * * * * * * 15 學校自評 * * * * * * * * * * * * * * * 15 訪視評鑑 * * * * * * * * * * * * * * * 15 公布評鑑報告 * * * * * * * * * * * * * 13 受評學校補充說明 * * * * * 5 提送學校改進方案 * * * * * * * * 8

後設評鑑 * * 2

追蹤輔導(後續評鑑) * * * * * * * * * * * * 12

校長遴選參考 * * 2

複評 * * * 3

其他 * * * * * 5 其他選項的主要內容包括:

1.基隆市:收到評鑑報告一週內,向評鑑小組提出說明。

2.台北縣:將教師評鑑納入校務評鑑系統。

3.新竹市:整合各項評鑑並設有交安績效獎金。

4.台南市:a、將評鑑結果及具體建議個別提供受評學校校長(函知),但不公布成 績。

b、接受學校申訴。。

5.台東縣:收到評鑑報告一週內,接受學校由申訴管道。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校務評鑑的起源與發展

(一)校務評鑑的起源

評鑑的正式概念的發展,乃是自十九世紀的西方國家開始,而大規模有系 統的評鑑活動,肇始於十九世紀的英美兩國,其中影響最深的首推美國;美國 的正式教育方案評鑑觀念,起源於1887 年美國 Joseph Rice 的拼字研究,從評鑑

(32)

的發展演進觀察,自1910 年代後教育測驗運動興起,評鑑被視為單純的測驗概 念, 1930 年代 Taylor 的「八年研究」,開啟了教育評鑑的概念。Madaus、

Stufflebeam 與 Scriven(1983)三位評鑑界的大師,認為依發展之脈絡,教育評 鑑可分為六個時期,之後Madaus 與 Stufflebeam(2000)復將評鑑發展過程重新 發展為七個時期:

1.改革時期(1800-1900)

評鑑的概念在十九世紀前並非闕如,最明顯的例子即是我國自隋唐以 來,即定期以科舉考試建立文官體制。然而大規模的評鑑活動,乃開始於英 美兩國。英國為振興教師士氣,依學生成績結果決定教師薪給的多寡,而美 國以筆試代替口試作為評估學生學習成就,教育評鑑活動開始。

2.效率及測驗時期(1900-1930)

二十世紀初科學管理學派盛行,重視系統化、標準化及效率,而「客觀 測驗」、「效標參照」、『常模參照』是常用的測驗種類,在這個時期中,評鑑 即是測驗,各校的優劣即決定在測得的數字中。

3.泰勒時期(1930-1945)

Tyler 在教育領域中首先使用「評鑑」此一名詞於教育中,將評鑑定義為

「確定目標是否如期達成之過程」,以其在 1932 年主持著名的「八年研究」

規劃目標導向的評鑑,被視為是教育評鑑的先驅。

4.純真時期(1946-1957)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經濟繁榮美國大量投入經費在學校教育中,美 國 學校數量與規模大量擴增,惟教育評鑑技術甚少改進。此時期較有進展的 是測驗中心的建立與標準測驗的發行,著名的「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即 是在1947 年成立。

5.擴張時期(1958-1972)

蘇俄於1957 年發射人造衛星,令美國自獨大的美夢中驚醒,各界開始進 行檢討。美國於1964 年通過「初等與中等教育法案」,明確加入「評鑑條款」, 規範接受政府補助的地方學區都需接受評鑑,以了解其績效責任,此階段各 種的評鑑活動在校園內廣泛使用,使得評鑑研究進入實務層面,教育評鑑的 活動因而大增。

(33)

6.專業化時期(1973-1983)

評鑑逐漸成為教育上專業的領域,與教育的其他領域一樣自成體系,專 業團體成立、專業期刊及評鑑中心機構的設立,新的模式如後設評鑑的出現,

評鑑邁入專業時期。

7.擴張與整合時期(1983-2001)

此時期注重績效責任與成果評鑑,評鑑領域可斷地擴充並更加地整合各 學門評鑑的理念及方法,已有二十多個國家成立專業評鑑學會;以改革運動 為基礎的評鑑標準已在美國四十九個州推行;肯塔基和佛蒙特州各自發展一 全州性測驗方案來取代傳統的多元選擇題測驗且發展後設評鑑;邀請世界各 國的評鑑專家出席國際性的評鑑合作會議,此舉對世界許多國家評鑑團體的 建立及專業評鑑期刊的發行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Guba 與 Lincoln (1989)提出以「世代」(generation)來 1910 年後的不同 評鑑典範,分為以下四代:

第一代評鑑(1910-930):以測驗評量學生,視評鑑為測驗(measurement)。

第二代評鑑(1930-1967):以方案評鑑描述學生的差異,視評鑑為客觀事實 的陳述(description)。

第三代評鑑(1967-1981):視評鑑者即為判斷(judgment)者,在方案評鑑 中產生價值判斷的要求

第四代評鑑(1981 以後):強調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涉入,在交流中形成共識,

視評鑑為協商與溝通的歷程(responsive)。

上述評鑑的時期發展,可看出評鑑在教育發展上的歷史背景與專業形成軌 跡,不僅是理念上的轉變,也真實反映於評鑑的實施過程中,並能在不斷的更 改缺失中,尋求因應社會變遷的真正專業模式。

(二)校務評鑑的發展 1.國內的發展

台灣教育評鑑的發展萌芽初創期,可追溯至1963 年教育部為改進與發展 國民教育,推動「國民教育發展五年計畫」實施方案評鑑。本項計畫源於聯 合國「兒童基金會」與「教科文組織」為協助改進臺灣的國民教育,與我國 簽署的國民教育發展計畫,在雙方議定的實施方案中規定,對於該項計畫的

(34)

實施進度和成效,每年必須檢討和做必要的修正。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與「教科文組織」並提供經費參與評鑑工作,並於1967 年發表「國民教育發 展五年計畫」期中評鑑報告,1970 年又公布期末評鑑報告,此項評鑑具有評 鑑與計畫密切結合、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之作用、掌握經費及強調績效責任 的特點。

1971 年各級學校的評鑑實施,都以局部性或試辦性推動,並未全面實施。

台灣第一次全面性大規模的評鑑發展,始於1975 年實施的大學評鑑,此時期 為成長擴展期,1975 年至 1982 年為全面性評鑑,實施國民中學評鑑;1983 年至 1992 年乃採用學門評鑑;之後至 2003 年則辦理高級中學評鑑、職業學 校評鑑、國民小學評鑑、幼稚園評鑑等各級各類學校評鑑(吳清山,2004)。

最後則為專業導入前期,此時期評鑑倡導朝向專業化的目標,並有若干成果,

如評鑑專業組織的成立、評鑑指標的建立、評鑑實施層面的擴大、學術研究 成果擴增等。

2.國外的發展

1960 年代,美國課程方案由重視數學科學,轉而為推展社會及人文科學,

企圖藉由教育實現社會平等。1965 年代,美國國會通過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

對文化不利學生實施補償教育,以要求其真實效果。後因教育財源的拮据,

人們開始懷疑,教育經費是否發揮其應有之效果,紛紛要求評鑑學校教育功 能,辦學績效的觀念出現;聯邦政府為了檢視其教育方案執行成效,投入資 源是否有效運用,認為必須透過客觀的評鑑機制,才能瞭解學校教育的得失 與績效,及早提出適切的對策與改進措施,評鑑因而更加的蓬勃的發展。

綜上所述,校務評鑑是依循著評鑑觀念、評鑑方法、評鑑者角色的發展脈 絡中漸漸修正及成長的。雖然我國校務評鑑起步比外國晚,不但已有「第三代 及第四代評鑑」的精神,且強調本位管理、專業自主、重視教育績效及學校效 能。由於社會環境的急遽改變,如何能順應大時代潮流並發展出國內本土化之 專業評鑑,是需要今後國人大家共同努力的。

三、校務評鑑的範圍與指標

(一)校務評鑑的範圍

(35)

學校的校務乃指師生之間的教學及為達成教育目標而從事的其他教學支援 工作,包括所有教學及行政事務,含蓋人、事、財、物等各項事務及其處理的 方法、過程與效能。

郭昭佑((2000)從多元的層次說明校務評鑑的範疇,包括人員(校長、教師、

學生等)、方案(計畫)、課程、教材、教學、學校氣氛、物質資源、社區服務、

學校整體等,而經常呈現在學校校務評鑑實施上,包括學生、教師、課程、教 材、計畫與學校整體等六大方面。

張鈿富(2001 )指出校務評鑑是一種學校整體的評鑑,隱含兩種不同的意圖及 策略,也就是學校校務評鑑與學校效能評鑑。學校校務評鑑大都以學校各行政 處室的角度出發,如校長領導、教務、訓導、輔導、總務、人事、會計等;學 校效能評鑑的焦點是校長領導、學生學習表現、教學品質、環境規劃、家長參 與、教師工作滿足、課程安排以及學校組織氣氛、溝通協調、組織產能、學校 發展等。

潘慧玲(2003)將學校評鑑歸類為下列四項:校務評鑑、方案評鑑、教材評鑑、

人員評鑑,而人員評鑑又可細分為校長評鑑及教師評鑑。

綜合上述,可知校務評鑑的範園是學校的一切事務和活動,包括教學、行 政及資源整合等方面 。分為三部分說明之:

1.教育輸入的層面:校務發展計畫、人力素質、教學設備與經費、學校環境 維護等。

2.教育歷程:行政溝通與領導、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執行、教學設備的運用、

學校成員的參與和投入及組織氣氛營造等。

3.教育產出層面:學校教育目標的達成、學生的表現、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工 作滿意度、社區的期望等。

(二)校務評鑑的指標

教育部一九七九年國民中學評鑑之項目有:方針與目標、行政管理、人員 素質、校舍設備、課程與教學、訓育實施、輔導活動等七大項。一九九O年頒 布之「國民小學評鑑實施要點」其評鑑主要項目有:方針與目標、行政管理、

人員素質、校舍設備、課程與教學、訓導與輔導、親職教育與社區聯繫、學校 特色等八大項。此為目前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基礎範圍。

(36)

林天祐(2002)認為校務評鑑之內容應包括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專業發展、

訓導輔導、家長參與等五大領域,以及學校基本資料與特色。他認為校務運作 是團隊合作的結晶也是專業活動的呈現,因此校務評鑑的內容宜配合專業的核 心概念,做整體的規畫。

任何教育計劃或行動方案必需有考核、評鑑,以作為回饋、評定績效的依 據。對校務評鑑而言,評鑑指標正是進行評鑑時的基本工具,有效的指標供評 鑑及受評者遵行。郭昭佑(2000)指出教育指標係一種統計測量、信號或指引,

可了解並測量教育事務的質或量,其主要功能在陳述教育期望,管制教育品質。

鄭進斛(2005)亦認為校務評鑑指標是建構可測量的制度、提供相關資訊做為 可進行價值判斷的參照數值、除了固定指標應有表現學校特色之浮動指標,故 如何選擇適當的學校評鑑指標已是當前重要的課題。研究者由學校效能指標、

學校教育品質指標的探討,輔以各縣市校務評鑑指標的彙整,期能了解校務評 鑑指標的內涵。

1.學校效能指標

Hoy 和 Miskel(1991)從社會系統的角度出發,曾提出評量學校效能的 指標有四,分別是:適應力、學生成就、教師工作滿意度與主要生活興趣。

Johnson(1989)提出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有: 1.目標和其它有利的結果。2.

教職員的態度和行為。3.適當的組織架構。4.環境因素。

根據Sammons,Hillmann 及 Mortimore(1995)之研究,認為影響學校效 能之因素有:1.參與式、前瞻性的專家領導。2.具有穩定、一致且充分展現同 儕協同分享的願與目標。3.井然有序具吸引力的學習環境。4.重視教學與學習 活動。5.有效率、有目的、有結構及有彈性的教學措施。6.具有高期望的明智 挑戰。7.具公正的紀律、正面回饋的增強作法。8.督導學生表現及評鑑學校的 機制。9.提升學生自尊及學校責任。10.建立家庭與學校的夥伴關係。11.營造 學校本位的學習組織。

美國北中協會(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1987)指出好效能學的十二項 指標:1.教育理念能應用在學校的管理與教學計畫中。2.教學計畫方案適合學 生的需要與利益。3.將學生之學習計畫告知家長及其應負之責任。4.教師能善 於班級互動達到最佳效果。5.學校能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評估與考核。6.對學

(37)

生評估與考核的資料做為未來修正之計畫參考。7.學校研擬計畫能讓學生有參 與的機會。8.學校能營造積極正面的氣氛。9.能提出增進教職人員專業知能素 質之計畫與資源。10.透過評估研擬符合教職員需求的在職進修計畫。11.學校 行政人員應發揮教學領導的職責。12.教師參與教學計畫的方案評估及規畫工 作。

2.學校教育品質指標

Cuttance(1994)在其研究著作中指出,透過學校表現的指標可以監視、

控管教育的品質,指標系統的應用主要有促進學校發展及加強學校教育品質 的管理的目的。

Nevo 也從多元的觀點歸納學校品質指標,分為六群計 45 項指標(引自 郭昭佑,2000):

(1)學校對社區及學生的服務:包含學校對社區本質的服務、社區及家長 的涉入、學生的社經背景、學生的能力程度、學生的特殊群體等五項。

(2)學校願景:包括學校目標與具體目標、教師的遠景、認可及保持政策、

完整政策、權力與義務的遠景、評鑑政策、管理風格等七項。

(3)學校人員:包括教師的品質、管理者的品質、支持成員的品質、師生 的比例、學校人員的運用、成員發展與在職訓練等六項。

(4)物質的資源:包括學校大小、學校預算、班級大小、每班教學時數、

教室空間、實驗室與圖書館、電腦設備、運動與休閒設備、美化等九 項。

(5)教育方案及活動:包括主要教育方案、選擇性與高品質的方案、學生 特殊群體的方案、課外活動、學習遲緩者之巡迴與補救方案、改革與 實驗性的學校計畫、國家與區域計畫的參與、社區與家長涉入方案、

自我評鑑與計劃活動等九項。

(6)學校成就:包括學校保留的力量、學生在國家或區域測驗的成就、學 生在研究學習上的成就、學生在學校起始測驗的成就、學生在國家競 賽的成就、學校畢業生的成就、專業的督學或視導人員的判斷、家長 的滿足、學校獎勵與國家認可等九項。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範疇如表2-5,其中六大項及二十四分項的

(38)

評鑑範圍,有三分之二以上縣市採用,似乎已符合了本土化的需求。

表 2-4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範疇彙整表 縣市別

評鑑範疇

台 北 市

高 雄 市

台 北 縣

基 隆 市

桃 園 縣

新 竹 縣

台 中 縣

台 中 市

南 投 縣

台 南 縣

台 南 市

高 雄 縣

宜 蘭 縣

屏 東 縣

台 東 縣

總 計 1.理念目標 * * * * * * * 7 2.計畫理念 * * * * * * * * * * * 12 3.組織管理 * * * * * * * * * * * 11 行

政 效

能 4.革新發展 * 2

1.推動組織 * * * * 4 2.課程設計 * * * * * * * * * * 10 3.教學活動 * * * * * * * * * * * * 12 課

程 教

學 4.教學評量 * * * * * * * * * * * 11 1.輔導機制 * * * * * * * * 8 2.生活教育 * * * * * * * * 8 3.健康教育 * * * * * * * 7 學

生 輔

導 4.輔導諮詢 * * * * * * * * * * * 11 1.基本素養 * * * * * * 6 2.進修活動 * * * * * * * * * * * 11 教

師 專 業

3.研發創新 * * * * * * * * * 9 1.硬體設施 * * * * 4 2.軟體發展 * * * * 4 3.規畫佈置 * * * * * * * * * * 10 環

境 設

施 4.管理維護 * * * * * * * * * * * 11 1.親師合作 * * * * * * * * * * * 11

2.教師組織 * * 2

3.社區互動 * * * * * * * * * * 10 資

源 整

合 4.支援系統 * * * * * * * * * 9 其他 * * * * * * * * 8 其他選項的主要內容包括:

(1)台北市:a.特教團隊與運作:包括學校特殊班級設置與特教團隊的組織運作 b.資訊規畫與實踐:包括資訊教育的發展計畫與執行。

c.董事會的設置與參與:包括董事會學校經營的計畫與執行。

d.學校特色:包括學校、人員、課程、教學、設備、環境等特色。

(2)高雄市:a.學校經營:包括人力資源、發展資源運用及回饋與改善。

b.教學設施:包括班級經營、教學資源。

C.學校特色:評鑑項目與指標由學校自訂。

(3)台北縣:經費使用績效。

(4)基隆市:a.執行教育政策成效:推行國家教育政策、達成教育目標,執行本 市教育重點工作績效。

b.學校行政效能:經費運用透明化、合理化及績效化。

(39)

表 2-5(續)

c.學習與輔導:落實適性教學並激發學生潛能,營造和諧健康的優 質學校文化。

d.人際關係與社區互動:促進教職員和諧氣氛。

e.學校特色:(開放性指標)營造學校特色、具備改革成效。

(5)桃園縣:校務發展(7 項)、教務工作(20 項)、訓導工作(19 項)、總務工 作(8 項)、輔導工作(22 項)。

(6)台中縣:a.人事與會計。

b.特色及其他。

(7)台中市:每一大項都列有「其他」一項評鑑細目,供學校填寫。

(8)南投縣:一般行政工作(51 項)、教務工作(55 項)、訓導工作(50 項)、總 務工作(50 項)、輔導工作(24 項)。

(9)高雄縣:分為教務行政、教務工作、訓導工作、總務工作、輔導工作及學校 特色。

(10)屏東縣:學校特色。

(11)台東縣:學校特色-其他

資料來源: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鄭崇趁,2007,49 頁。

(備註:高雄市中小學校務評鑑各有其相關辦法且名為學校評鑑非校務評鑑。)

郭昭佑(2000)彙整國內外學者研究學校評鑑指標的向度後發現,其指標 多集中在學生學習表現(14 次)、教學品質(13 次)、環境規劃(12 次)、校長 領導(10 次)、家長參與(10 次)、教師工作滿足(7 次)及課程安排(7 次)

等。而溝通協調、學校氣氛與產能、組織統整與回饋、學校發展、適應力、彈 性都在學校效能指標之列,顯示學校效能的複雜性與指標建構的困難度及其多 元性。

綜合上述,校務評鑑是一項全面性的評鑑工作,而其指標的內容必須具體可 行,並能涵蓋所有的教育活動,因此,校務評鑑項目的設計,必須以學校整體的 運作為基礎;歸納上述學者專家看法,研究者認為:

一、校務評鑑之指標的內容乃是學校效能的達成與教育品質之提昇。

二、校務評鑑指標項目大致可歸納為行政管理與領導、學校願景與特色發展、

教師工作滿意與教學品質、教師專業成長與成就、學校組織結構文化與 氣氛、學生的表現與感受、班級經營與輔導、教學環境與設備、家長參 與及公共關係等向度。

四、校務評鑑的結果處理與運用

校務評鑑的結果報告主要在提出有關評鑑的發現、結果與建議,提供受評學

數據

表 4-13  不同評鑑學年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實施整體及各向度」 之變異數分析表------------------------------------------------------ 74 表 4-14  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教育人員的差異性分析--------------  75 表 4-15  不同職務、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建議刪除「行政效能」評鑑 指標次數統計表------------------------------------------------------ 78 表 4-16  填答
圖      次
表 2-3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目的彙整表  縣市別  評鑑目的  基隆 市  台北 市  台北縣 桃園縣 台中縣 台南市 高雄市 新竹市 宜蘭縣 台東縣 屏東縣 台中 市  南投 縣  高雄 縣  台南 縣  總計 瞭解學校經營現況  *    *   * * *   *     6 提昇教育品質  * * *   * * *   *  *  *   9 呈現學校績效  *    * * * *   * * * *  *  *  *  12 增進學校效能  *    * *   *    4 激勵士
表 2-4   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的實施方法和步驟彙整表  縣市別  評鑑方法步驟  基隆 市  台北 市  台北縣 桃園縣 台中縣 台南市 高雄市 新竹市 宜蘭縣 台東縣 屏東縣 台中 市  南投 縣  高雄 縣  台南 縣  總計 校務評鑑相關研習  *    *   *    3 辦理校務評鑑說明會  *  *  * * * *   *    7 評鑑委員行前說明會  *  *  * * * * * *   *   *  *    *  12 受評學校說明會  *  *  * * * * * *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ooking at both sets of findings together, the research team concluded that the ENET Scheme overall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pedagogical practices

To tie i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enabl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Leaders in schools of a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chool personnel of DSS schools in operating their schools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and to provide new DSS schools a quick reference on the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In implementing the key tasks, schools should build on past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tasks in line with the sta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 ensure at least 99.7% availability of the WiFi service, support four-hour response time and four-hour service recovery with active monitoring,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nd more time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the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