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學業 成就之研究

A study of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Internet User Behavior for Hig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09810001 劉雅文 指導教授:張文智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十九 年 七 月

(2)
(3)
(4)
(5)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縣高年級國小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

為達此目的,本研究採用「網路使用行為調查表」、「國小學生自我概念量表」為研 究工具,以彰化縣475位國小學生為樣本進行分析。

所得資料以卡方考驗、t 考驗、ANOVA、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積 差相關、與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1.國小學童主要上網的地點在家裡;25.3%的學生每週上網12小時以上;玩線上遊戲 是學童上網最主要的目的;僅有3.6%的家長會陪同子女上網。

2.男生在上網時數及遊戲類活動的使用均高於女生,而女生在教育學習及生活休閒類 活動的使用上高於男生。

3.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生,在教育學習及生活休閒類活動的使用上高於父母教育程 度較低的學生。

4.六年級學生在上網時數及生活休閒類網路活動的使用上高於五年級學生。

5.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高於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國小學生。

6.上網地點不同在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上均有差異。

7.國小學生教育學習類網路活動使用的頻繁度越高,其學業我較佳;生活休閒類使用 的頻繁度越高,其社會我較佳。

8.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呈正相關。

9.自我概念與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具有預測力。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各項建議,以供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學業成就。

(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ang-hua County in Taiwan. We applied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Self-concept Questionnaire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are 475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ang-hua County.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 t-test, ANOVA,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list as follows:

1.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urfed the net mostly at home, and 25.3% of them surfed the net more than 12 hours each week. The biggest motivation of using internet was to play online game. Only 3.6% of them surfed the net with their parents.

2.The ma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pent more hours than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game. And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pent more hours than the ma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internet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s.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nd more time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the internet activities for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s.

4.The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pent more Internet using hours and involved more Internet activities on entertaniments than the fif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5.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ve better learning achievement.

6.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here they use internet.

7.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cquire educational content on web with higher frequency, they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On the contrar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pend much time in on-line entertainment, they have better social self-concept.

8.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9.Self-concept and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learning achievement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for teaching guide and advanced researches.

Keyword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self-concept , learning achievement.

(7)

誌 謝

教學多年後能再回校園學習,完成學業,是許多人的支持和鼓勵才能完成的。一 路走來,老師們的引領,朋友們的鼓勵,點點滴滴在心頭,永難忘懷。首先感謝指導 教授張文智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中撥出時間,盡心盡力不厭其煩的引導,使我能順利 完成碩士論文。其次,感謝口試教授楊宣哲老師、林曉雯老師和王德華老師,您們對 論文的審閱與建議,使得論文能更加周延完善。

這些日子以來,感謝所有資管系老師在課業上的指導,還有好朋友們的同甘共苦 與相互督促。惠珍、靜瑤、藝馨、元紋一路走來謝謝你們的鼓勵,兩年來的日子是我 們難以忘懷的共同回憶。感謝淑慧老師和路萍老師在學校行政、教學工作上的分擔與 體諒。謝謝協助問卷施測的老師們,還有在管嶼國小任教的弟弟幫我回收問卷,使得 施測能順利完成。

最後,不能忘記的是家人的陪伴與鼓勵。爸媽、婆婆的支持和對令東、佳誼的照 顧,讓我可以安心的完成學業;還有先生陪著我渡過這些日子來的喜怒哀樂,為了完 成學業把很多事情都加諸在你身上,謝謝你的包容與體貼。「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 於己者太少」,感謝師長、好友、同學和家人們一路的相挺與協助。

劉雅文 謹誌 2010/7/5

(8)

目錄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概論...8

第二節 自我概念及相關研究...14

第三節 學業成就與相關研究...26

第四節 網路使用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 ...29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研究設計與實施研究設計與實施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實施程序 ...4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研究結果與分析研究結果與分析研究結果與分析...42

第一節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現況分析 ...42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 47 第三節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學業成就之差異或相關分析 72 第四節 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分析 ...87

第五節 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之迴歸分析 ...88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 建議...96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99

一、中文部分 ...99

二、英文部分 ...103

附錄附錄 附錄附錄...105

(9)

附錄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問卷 ...105 附錄二:量表使用同意書 ...109 附錄三:成績登記表...110

(10)

表目錄

表 2-2-1 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發展及行為特徵 ...23

表 3-3-1 研究樣本統計 ...37

表 3-4-1 各構面預試信度結果...39

表 3-4-2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分量表之題數與定義...39

表 4-1-1 背景變項摘要表 ...42

表 4-1-2 國小學生上網地點摘要表...43

表 4-1-3 國小學生網路年齡摘要表...43

表 4-1-4 國小學生每週上網時數摘要表 ...44

表 4-1-5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動機摘要表 ...44

表 4-1-6 國小學生各類網路使用活動頻繁度摘要表 ...45

表 4-1-7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情境摘要表 ...45

表 4-1-8 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現況摘要表 ...46

表 4-2-1 國小學生性別與網路年齡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475) ...48

表 4-2-2 國小學生性別與上網地點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

473)...48

表 4-2-3 國小學生性別與每週上網時數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

475)...49

表 4-2-4 國小學生性別與網路使用動機之列聯表...49

表 4-2-5 國小學生性別與網路使用動機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50

表 4-2-6 國小學生性別與網路使用情境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

473)...50

表 4-2-7 國小學生性別與各類網路活動使用頻繁度之T考驗摘要表(N=475)...51

表 4-2-8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52

表 4-2-9 國小學生性別與自我概念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 ...52

表 4-2-10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53

表 4-2-11 國小學生性別與學業成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 ...54

表 4-2-12 國小學生年級與網路年齡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475)...54

表 4-2-13 國小學生年級與上網地點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

473)...55

表 4-2-14 國小學生年級與每週上網時數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475)...55

表 4-2-15 國小學生年級與網路使用動機之列聯表...56

表 4-2-16 國小學生年級與網路使用動機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57

表 4-2-17 國小學生年級與網路使用情境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

473)...57

表 4-2-18 國小學生年級與各類網路活動使用頻繁度之T考驗摘要表(N=475)...58

表 4-2-19 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59

表 4-2-20 國小學生年級與自我概念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 ...59

表 4-2-21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年齡之卡方考驗摘要表...60

表 4-2-22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上網地點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

473)...60

表 4-2-23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每週上網時數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61

表 4-2-24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使用動機之列聯表 ...61

(11)

表 4-2-25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使用動機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62

表 4-2-26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使用情境之卡方考驗摘要表(N

473)....63

表 4-2-27 父母教育程度與各類網路活動使用頻繁度之描述統計量(N=475) ...63

表 4-2-28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各類網路活動使用頻繁度之 ANOVA 摘要表 ....64

表 4-2-29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 ...65

表 4-2-30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自我概念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66

表 4-2-31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的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 ...66

表 4-2-32 國小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學業成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67

表 4-2-33 不同背景變項在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以及學業成就上之差異綜合表 .71 表 4-3-1 不同網路年齡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 ...73

表 4-3-2 國小學生網路年齡與自我概念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 ...74

表 4-3-3 不同上網地點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描述統計量(N=473) ...74

表 4-3-4 國小學生上網地點與自我概念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3) ...75

表 4-3-5 每週上網時數不同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 ...76

表 4-3-6 國小學生每週上網時數與自我概念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76

表 4-3-7 不同網路使用情境的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描述統計量(N=473) ...77

表 4-3-8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情境與自我概念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3)....77

表 4-3-9 國小學生各類網路活動使用頻繁度與自我概念之相關摘要表(N

475)..78

表 4-3-10 不同網路年齡的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 ...79

表 4-3-11 國小學生網路年齡與學業成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 ...80

表 4-3-12 不同上網地點的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描述統計量(N=473) ...80

表 4-3-13 國小學生上網地點與學業成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3) ...81

表 4-3-14 每週上網時數不同的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描述統計量(N=475) ...82

表 4-3-15 國小學生每週上網時數與學業成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5)..82

表 4-3-16 不同網路使用情境的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描述統計量(N=473) ...83

表 4-3-17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情境與學業成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473)..83

表 4-3-18 國小學生各類網路活動使用頻繁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摘要表(N

475)84 表 4-4-1 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相關分析摘要表 ...88

表 4-5-1 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9

表 4-5-2 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0

表 4-5-3 自我概念及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1

(12)

圖目錄

圖 2-2-1SHAVELSON的自我概念階層組織 ...20 圖 2-2-2 學生自我概念的層次結構 ...21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35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上的特性及網路使用對自我 概念與學業成就的影響。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 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解釋;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網路提供了即時、豐富的社會訊息,滿足人們對於資訊的需求,也給了我們立即、

雙向溝通的管道,以及休閒娛樂等功能。網路的便利性和互動性讓使用者在生活中的 許多層面均少不了對它的依賴。而網路溝通的匿名性,也讓人們輕易自在,不受束縛 的與他人互動,成了生活中的另一個世界。網路不僅在多元的功能、快速的訊息傳播 與互動帶給我們很多的便利與滿足,它也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拉近了我們與世界 的距離,但它也正透過這些力量悄悄的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價值觀,或許我們已發覺 或許是渾然不知;所以,就正如翟本瑞(2001)所言:它已不再只是中性的工具或媒 介,逐漸轉變為構成真實生活的基本要項。

在2009年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台灣寬頻網路 使用狀況調查,台灣曾經使用網路人數已達1500萬人,12歲以下之民眾約有163萬人 曾使用過網路;可說台灣網路的發展已十分普及而且已向下發展。在學校教育中,

台灣的資訊教育也隨著政府的資訊基礎建設以及資訊教育的正式納入課程中,使得國 小學童已具有基本的資訊及上網的能力。嚴增虹(2002)研究指出國小學童普遍具 使用網際網路的能力,有88.4%的學童表示每週會上網;許明遠(2004)研究國小學 童電腦網路使用行為的比例為100%。從這些調查與研究中可以發現到,國小學童已 不是網路外的一群,而是與成人一般都是網路的重要使用者。然而,更值得注意的 是青少年及兒童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網路所建構的世界雖然滿足了他們對 外在世界探索、溝通及娛樂需求;但是此吸引人的網路對他們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必須

(14)

觀察與探討的。

不僅如此,楊易蕙(2005)對國小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指出,國小學童網路使用 的活動以玩線上遊戲、教育學習和使用搜尋引擎尋找資料為最。兒童福利聯盟 2009 年台灣兒童線上遊戲行為調查報告指出,達七成六的小學高年級學童沉迷線上遊戲,

平均假日要在線上超過四小時。從這些研究與調查可以知道網路活動已經成為學童生 活中重要學習與娛樂來源,成了他們在課業外、生活中的所關心的事項之一。所以,

這群小網民在網上的活動應是非常需要我們關心的,然而是否他們在網路使用上已得 到應有協助與注意,這也是令人想要了解的。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環境的反應加以推斷自己的知覺,這種知覺是經由個人在環 境中的經驗,以及自己對這種經驗所做的解釋所形成,生活環境中重要他人的評價及 外界特殊的事物,都足以影響自我概念(陳春美,2004)。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自我 概念是受環境所影響的。而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可分成「自我中心期」、「客觀化期」與「主觀化期」三個階段,國小六至十二歲的 階段正是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從家庭生活進入學校,學習知識與生活規 範,自我概念的發展正處於客觀化階段,這一階段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最深,

團體意識的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也就是說此一時期,學童的自我價值體系之概念正逐 漸形成,生活環境中的重要人、事等都能影響其自我之發展。以此來說,在網路上的 互動與使用也是一個影響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正如Cooley(1902)所提出的「鏡中 自我」,說明自我概念是在與他人交往互動中,受別人對自己的外表、風度、行動、

性格等等的想法的影響,而在電腦螢幕中的虛擬世界他人的反應對自我的影響如何?

虛擬與真實的界線又在哪裡?是否造成混淆?或是能在虛擬世界中塑造理想自我,增 加對現實生活中的自我概念,這一切的影響都需要研究與觀察。

網路世界與家庭、學校都是影響學童價值、認同及自我概念的重要環境之一。在 真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滿足,可能轉移至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尋找新的認同,並影響真 實世界中自我概念的建構。國小高年級正處於步入青少年階段的起始,自我概念的發

(15)

展對將來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引領他們發展健全的自我概念將是十分重要的。網路這 個充滿魅力的虛擬世界,除了讓學童擴展了世界,也讓他們有機會得到不同的認同 與支持,但這些對他們的自我概念的影響也值得令人關注。

國小學童除了自我概念的發展外,學業成就也是他們在學習階段必須面臨的考驗,

國小是學生接受正式教育的開始,在此一階段學生必須學習基本技能與知識,在學校 的學習中,學業成就表現不好的學童通常無法受到同儕與老師的喜愛,學業成就不只 代表了國小學童在校的表現,更成為國小學童選擇友伴的重要條件(黃德祥,1989)。

由此可知,學業成就不僅是學生在學校表現的重要指標而且還影響著學童們的人際 關係。所以學習表現對學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網路對學習的影響也令人好奇。王 燦槐及羅惠筠(1997)指出使用網際網路可能會減少讀書時間,對學業成績造成不良 影響,黃玉蘋(2004)在針對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研究中指出,擔心上網過久,

導致荒廢功課的學生佔了四成二,表示網路確實對國中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些壓力 與影響。但是現今網路的功能繁多,有許多教育的學習資源也有許多優質網站可以幫 助學習,這也代表著網路是可以為學習打開另一扇窗的。所以,個人使用網路上不同 的活動,對學習是否有幫助,網路的普及和多樣的網路活動對小學階段孩童的學業成 績影響,亦是本研究想要了解的。

進入國小階段,兒童的生活範圍由家庭擴大到學校,學業成為注意的重點。無法 在學業成就上有良好表現的學生,常常因無法達成父母或老師的期待而產生挫折,在 面對學習的挑戰時也早早放棄。陳慶福在學習輔導-應用性學習心理學(2001)書中 提出,學習者若持有正向的自我概念,在面對學習的困難時,經常更努力嘗試與持續 去面對學習上的挑戰,可見學生的正向自我概念是會對學業成就有所影響的;它能使 學習更具信心從而使學業成績也能表現良好。因此,身為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能有良好 的學習經驗,提升他們從學業上獲得的成就是很重要的,所以,研究者想瞭解學童的 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相關及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力。

網路時代來臨,e 世代學童生活的範圍已不再只是家庭與學校,網路中的世界也

(16)

成為其生活影響力的來源,所以,網路的使用對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兩者的 影響如何是令人想要探究的。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討使用網路對學生自我概念及其課 業學習有何影響,及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以期能有助於對學生網路使用的輔 導及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提升有所幫助。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上的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差異情形。

三、分析不同網路使用行為之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

五、以自我概念與網路使用行為來預測學業成就。

六、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期能有助於家長、教師等在相關輔導工作之參考,

及日後進一步的研究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擬研究問題如下:

一、了解目前國小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的現況為何?

二、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是否有所差異?

三、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是否有所差異?

四、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是否有所差異?

五、了解不同網路使用行為之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上是否有所差異?

六、了解不同網路使用行為之國小學生在學業成就上是否有所差異?

七、國小學生在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為何?

(1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稱的國小學童係指九十八學年度彰化縣三春國小、管嶼國小五、六年級 並具網路使用經驗之在籍學生。

二、網路使用行為

一般對於網路使用者的網路行為調查,大都是以每週上網總時數、網路使用年 資、上網地點、使用網路的動機、最常瀏覽網站的類型與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等變項 做調查。而本研究的網路使用行為係指網路使用者的網路年齡、每週上網時數、上網 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情境及網路各類活動使用的頻繁度。

以下針對各項網路使用行為說明如下:

(一) 網路年齡

是指網路使用者開始使用網路至今的年資。

(二) 每週上網時數

是指網路使用者平均每週使用網路的時間。將受試者在問卷中填答的每週上網時 數,以前27%為原則,劃分為「高使用時數」;後27%劃分為「低使用時數」;除了 前後27%外,其餘為「中使用時數」。所以,研究中界定每週上網時數12小時以上為

「高使用時數」;3-11小時為「中使用時數」;2小時以內為「低使用時數」。

(三) 上網地點

是指網路使用者主要的網路使用地點。

(四) 網路使用動機

(18)

是指網路使用者上網的主要動機。

(五) 網路使用情境

是指網路使用者使用網路時的情況,包含有:家長在旁並教導、與兄弟姊妹、和 朋友一起、自己上網、其他等情境。

(六) 網路各類活動使用的頻繁度

是指網路使用者所從事的網路活動常用度,主要區分為四類包含有「遊戲類」、

「教育學習類」、「聊天交友類」、「生活休閒類」等四類活動的頻繁度。

三、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個人對自己的性格、能力以及與外界之間關係的綜合 看法,代表個人對自我的評價。同時,自我概念是有組織有結構的在成長中逐漸發展 而成。本研究中之自我概念是以受試者在王美華(2008)所編製的「國小兒童自我 概念量表」中所得的分數,為其自我概念之指標。得分愈高,表示自我概念愈積極;

反之,則自我概念愈消極。

四、學業成就

學業成就(Learning achievement)是指學生由學校教學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本研究之學業成就,係指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在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國語、英語、

數學、社會、自然五個學科之學期成績。因各校成績的評定及試題範圍、難易不同,

以班級為常模,轉換為T分數,以此分數做為其學業成就表現的代表。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針對彰化縣二所國小高年級學童做為研究調查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因研究者本身的能力與現實條件等問題,本研究僅就彰化縣兩所國小之高年級學 生進行研究。因研究樣本所在地區的限制,所以在研究結果的推論與解釋上,必須考 慮區域及研究對象差異性的限制而不能做過度之推論。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主要係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法,以了解並比較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使用行 為、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現況與相關情形,所以只能對整體的現象來做瞭解,無法 對個別學生做較深入的分析研究。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網路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自我概念、學業成就等相關方面的研究,進 行文獻之探討。全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網路使用行為概論;第二節探討自我概念 及相關研究;第三節學業成就及相關研究;第四節網路使用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的 探討。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概論

本節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先探討目前國小資訊教育的推展現況;第二部分 是網路使用者背景之探討;第三部分網路使用行為及相關研究。

一、國小資訊教育推展的現況

藉由探討國小學童的資訊教育現況,可以了解國小學生目前的資訊與網路使用能 力。在國小推動資訊教育的方面,自1996年教育部修訂「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標準」,

電腦課程正式列入小學團體活動的分組參考項目(教育部,2001);1998年電腦課 成為國小高年級選修科目;2000年列入國小的必修課程,到2003年實施的九年一貫課 程,將資訊教育編列為六大重大議題之一,資訊教育從此正式由國中階段向下延伸至 國小階段(教育部,2008a)。

2008年教育部的「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中,建議增加三至七年級的資訊教 育議題的授課時數,將教學時數調整為32節至36節。在課程目標中更期望能導引學 生瞭解資訊與網路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基本知識 與技能、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 示的能力及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正確態度(教育部,2008b)。由此可見,

資訊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不僅增加授課時數,授課年級更向下延伸,國小學生在學校 便接受一定程度的資訊教育,網路運用能力的培養更是其所要達成的課程目標。

(21)

在資訊通訊設備方面,為了加速建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並配合擴大內需政策,教 育部在1999年追加預算,讓中小學電腦教學環境建置提前完成。在2008年教育部的中 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中,更提到推動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預期在2011年達成學生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評量的辦理學校達到全國中小學總數的40%,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 學的教師數達到全國中小學教師數的90%,中小學生人數與教學用電腦數量的比值達 5:1,自由軟體的使用校數達1,000校,各縣市中小學生家中擁有電腦比例與全國平均 數的差距均小於4%。希望能達成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增進學習與生活的能力、教師能 善用資訊科技提升教學品質以及能提供師生均等的數位機會等願景(教育部,2008a)。 所以,在教育部的各項計畫及建設的配合完成下,網路對小學生已不再是遙不可 及而是愈來愈靠近。不僅硬體上的擴充,在老師的訓練與學生的課程上都朝著資訊化 的方向邁進,網路已成為國小學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二、網路使用者背景之探討

此部分將以從網路使用者的「人口數」、「性別」、「年齡」等背景資料來說明 網路使用的發展情形。

(一) 人口數

依據交通部2007年3月調查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的統計報告,指出臺灣地區共 有1,330萬人曾上網,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上網人數由1998年調查之265萬人,逐年 攀升至2007年之1,330萬人。而2009年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 查報告」,台灣曾經使用網路人數已經達到1500萬人,上網率約為69%(台灣網路資 訊中心,2009)。由此可見,台灣網路使用人口正逐年增加而且已非常普及。

(二) 性別

在網路使用的性別比例方面,交通部在2001年調查中,男女上網比率分別為39.6%

及35.4%,男女差距4.2%(交通部,2001)。至2007年的調查中,男性之上網比例(59.0

(22)

%)只高於女性(57.7%)1.3%,兩性上網比例之差距有逐年接近的趨勢(交通部,2007)。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知,男女上網比例已無所差距,但男女在網路的使用行為卻是 有所不同,相關的研究方面,黃玉蘋(2004)研究指出在國中階段男生在高使用時數 上的比例高於女生,在網咖上網的比例也高於女生;男、女生都常使用休閒娛樂類活 動,但在比例上男生佔了近九成,女生則是七成七;男生與女生都偏向於有使用通訊 交友類的活動,但是女生高達九成,男生則只佔了六成左右。而在國小學童部分,嚴 增虹(2002)指出在每週上網時間、網路遊戲使用程度上男生高於女生;楊易蕙(2005)

研究也指出男女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不同,男生在每週上網次數和每週上網時間多於女 生,資訊學習類的使用活動上也有顯著差異,沒有使用的男生比例較女生高。洪華檜

(2006)指出性別是網路行為的影響因素,男生較女生的網路使用程度增加,男生在 網站使用的地點也較女生多元,網站類型則偏於網路遊戲。

綜合上述,大多數的研究指出在網路的使用行為上是存在著性別差異的,男女生 在使用時數、地點、使用網路的活動等都有所差異,本研究亦將性別列為網路使用者 的背景變項之一,探究不同性別的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使用行為上的差異。

(三) 年齡

交通部 2007 年的調查顯示「15 歲~未滿 20 歲」上網比例超過九成五(95.4%)

最高;「12 歲~未滿 15 歲」者亦達 91.1%,「20 歲~未滿 30 歲」者則達 90.9%;而

「未滿 6 歲」及「60 歲以上」者上網比例較低,分別為 13.4%及 6.5%。台灣網路資 訊中心 2009 年的調查中以「15-19 歲」最高,占 99.45%(167 萬人);其次則為

「20-24 歲」,約占 97.24%(147 萬人)。由這些資料可見青少年人口使用網路高 於其他年齡層。

未滿12歲的國小學童部分,在交通部2007年調查資料中,,,,「6歲~未滿12歲」上 網比例只有62.7%,,,但已較2005年的50.5%增加12.2個百分點,顯示近年來在教育部, 推動的政策下,,,,我國資訊教育已逐漸向下紮根,又加上家庭上網的普及,所以網路 使用人口的年齡層大幅降低。在網路使用普及化與家庭化和使用年齡降低的趨勢下,,,,

(23)

網路對兒童的影響是值得重視與觀察的。

三、網路使用行為及相關研究

本研究探討國小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對自我概念、學業成就的影響,以下即是針 對與本研究有關的網路使用行為的相關文獻探討與整理。

(一) 上網活動

依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年調查指出,民眾最常使用的上網之功能以「搜尋 資訊」為最多;其次為「瀏覽資訊、網頁」,再其次為「收發電子郵件」。最常使用 上網之網站類型以「入口網站類」為最多;其次為「搜尋引擎」;再其次分別為「新 聞媒體」、「購物網站」、「遊戲網站」及「Blog(部落格)」。

資策會2008年的「我國家庭之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中,全台 灣家戶的應用行為,民眾最常從事的網路活動以「瀏覽資訊」最多,「收發EMAIL」、

「傳送即時短訊」分列第二、第三項。上傳下載檔案及線上遊戲則分列四、五名(資 策會,2009)。

由以上資料可以顯示出,搜尋、瀏覽資訊仍然是網路所發揮的最大功能。此外訊 息的傳遞,無論是使用email或是即時通訊也都是使用網路的重要行為。有社交功能 的社群網站、Blog及具娛樂功能的線上遊戲等也都在網路行為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 地位。

相關研究方面,在國小學生的網路活動上,嚴增虹(2002)的研究指出國小學童 最常使用的是搜尋資料,次為網路遊戲活動;許明遠(2004)學童在網路上常使用的 功能方面,以「WWW」及「網路連線遊戲」並列前茅;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 路使用的活動以玩線上遊戲、教育學習和使用搜尋引擎尋找資料最多。

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線上遊戲與資料搜尋可以說是小學生上網的主要活動;尤 其在線上遊戲部分,嚴增虹(2002)研究結果指出網路遊戲使用程度高的人際關係、

生活適應較低度使用者差,值得關心與注意。所以,本研究亦將遊戲類網路活動的使

(24)

用列為影響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的因素之一,探究遊戲類活動的使用對兩者的影響。

(二) 上網動機

交通部在2005年所做的調查中,八成的網路族上網目的以「瀏覽資訊」為主,其 次為「收發E-mail」(40.3%),再次為「玩線上遊戲」(20.8%)另「聊天交友」及

「工作需要」分占19.7%及19.0%(交通部,2005)。

而在年齡較小的學生方面,廖思涵(2005)以國中生為對象的研究指出國中生使 用網路動機的前三個原因分別是玩遊戲;打發時間;功課需要。謝明達(2004)的研 究指出中小學生使用網路動機前三名為「無聊、打發時間或純消遺娛樂」、「增加平 時與朋友聊天的話題」、「替代傳統郵寄書信、打電話連絡方式」。

因此,取得資訊以及與人溝通為網路使用者的最大使用動機,而中小學生上網的 動機則多為遊戲娛樂、通訊交友取向。

(三) 網路年齡

網路年齡指的是網路使用者開始使用網路至今的年資。在相關調查部分,交通部 2007年公布的「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中,六成三的上網者網齡在6 年以上,平均網齡為7.8年,較2005年增加1.9年(交通部,2007)。

有關網路年齡的相關研究結果,就國小學童使用網路的資歷來說,邱慶華(2002)

的研究中指出兒童在網路年資,最多兒童是3年以上;許明遠(2004)的研究指出兒 童接觸網路時間方面,以4年以上學童最多。而使用年資即接觸網路的歷史對學童影 響方面,在人際關係上,楊易蕙(2005)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童網路使用年資長者 其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均較網路使用年資短者良好,顯示網路使用年資較長的學 生,所接觸的人事物都增廣不少,在真實和網路人際關係中都佔有人際互動的優勢;

在電腦態度上,邱慶華(2002)研究指出使用年資愈長者,對於網路溝通態度的信心 愈高,使用年資愈短者,則認為網路溝通愈有用。在網路沉迷上,韓佩凌(2000)研 究指出網路沈迷高危險群顯示其有較長的使用年資、使用時間、使用次數,因為接觸

(25)

網路的機會增多,所以也增加其網路沈迷的危險性。但是也有不一樣的研究結果,

Young(1996)發現83%的網路成癮者的網路使用年資沒有超過一年,只有29%的非 網路成癮者的使用年資少於一年,所以Young推論網路使用新手有比較高的網路成癮 危險。

綜合以上可以發現,網路使用年資在不同方面有正向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使用 網路的年資即網路年齡,網路年齡越久的學生有較高的網路溝通信心;在人際關係上 也較好,但有可能亦是網路沉迷高危險群的一項指標。

(四) 每週上網時數

在每週上網時數方面,嚴增虹(2002)研究指出小學學童每週上網平均時間為157 分鐘約2.5小時,低於一般有關中學生、大學生的調查結果;洪華檜(2006)研究結 果指出國小中年級的學生每週上網時數以1小時以內為最多(43.1%),高年級的學 生則以1小時至3小時以內為最多(27.9%),年級愈高網路使用程度也愈高。

相關研究方面,聶志偉(2006)在國小學生網路活動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中,

指出學童每週使用電腦時數超過15小時的學生,行為困擾比15小時以下的學生還要 大;許明遠(2004)研究指出,學童使用網路時間多為課餘及假日,因此長時間的網 路使用可能佔據大部分與家人的互動時間。洪華檜(2006)指出不同網路使用程度之 國小學生在親子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其主要差異在於網路使用程度低的國小學生在親 子關係上的結果是優於使用程度高的學生。Sanders, Field, Diego and Kaplan(2000)

研究青少年網路使用對與憂鬱、社會孤立的關係發現,高網路使用時數者(每天2小 時以上)的社會連結(social ties)較弱,而低網路使用時數者(每天1小時以下)與 母親及朋友間的關係是顯著優於高網路使用時數者。Kraut et al.(1998)進行一項研 究期間長達兩年的縱貫研究,以檢視網路使用對社會和心理所帶來的的影響,研究結 果發現上網時間越長的人,不但會減少與家人的互動,而且使社交範圍縮小並增加寂 寞感及沮喪。

由這些研究可以看出,長時間的網路使用對於學生的負面影響,不管在行為方面

(26)

或是在社會關係方面都引起一些問題。這是父母必須重視的,不要讓電腦代替父母引 領小孩成長的職責,任由小孩長時間使用造成孩子在行為或是生活適應上的問題。

(五) 上網地點

交通部2007年調查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顯示,受訪者最常上網的地點以家裡為 主,在網咖及學校的上網比例則逐年下降;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年調查台灣地區12 歲以上有使用寬頻上網之受訪者中,其最常使用寬頻上網之地點以「家中」為最多;

其次為「工作場所」,再其次為「學校」,顯示出一般家庭上網的普及和便利。在國 小學童部分,許多研究指出國小學童上網地點以家裡最多;其次為學校(嚴增虹,

2002;許明遠,2004;楊易蕙,2005;洪華檜,2006)。其他學童會前往上網的地點 包括有網咖及朋友家中。網咖提供多樣的線上遊戲及快速的連線服務是青少喜愛的活 動場所,但也引發不少問題。柯文生(2003)在網咖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發現,國 小學童有網咖經驗者,其偏差行為程度較沒網咖經驗者高,愈常去網咖者其偏差行為 程度愈嚴重;學業成績愈差者涉入網咖的比例與使用時間愈高,顯示網咖已成課業低 成就學生及行為偏差學生另一獲得滿足的地方。

雖然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學童上網主要地點以家中為主,但仍有一些學童因父母 無暇照顧或是學業成就低落,無法從學習表現中獲得肯定的學生流連於網咖,造成原 本的學業及行為問題更嚴重,這群學童需要家庭、學校更多的輔導與關懷,幫助他們 能有更好的生活適應。因此,本研究亦將探討網路使用地點對於自我概念和學業成就 的影響。

第二節 自我概念及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在瞭解自我概念的意義、探究自我概念的發展,自我概念的構面以及自 我概念的相關研究,以作為發展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27)

一、自我概念的意義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影響學童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學童人 格形成的重要部分,影響行為表現的因素,在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許多學 者對「自我概念」的觀點有所不同。

(一) 國外學者的看法

「自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提出,他對自我的定義 是:自我是個人對自己的知覺、感受與思考,並加以區分為主體我(I)與客體我(Me)

(侯雅齡,1998)。「客體我」(self-as-known),又稱為「經驗的自我」,是經驗與 意識的主體,是「所有一切個人可以稱為屬於他的全部東西」,包含個人的身體、財 產、名聲、地位等;二為「主體我」(self-as-knower),又稱為「純粹的自我」(pure ego),

「是個體能經驗、知覺、想像、選擇、記憶和計畫的主體」(郭為藩,1996),這個 定義深刻的影響後來各學派的心理學家對自我探討的觀點。

精神分析學派所提出的人格結構中的三個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 我(Superego),其中的自我(Ego)即是相近於 James 所提出的主體我的意義,代 表協調內在需要與外在要求的一種心理活動。

社會學者 Charles Horton Cooley(1902)認為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受他人的影響十 分顯著,他提出了「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self)的概念,說明自我概念是在與 他人交往互動中,想像別人對自己的外表、風度、行動、性格等等的想法,並受這 些想法的影響。也就是說由 Cooley 的觀點來看,自我是個人有關於自己的看法,而 這些看法是來自於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及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Dusek,1987)。

所以 Cooley 認為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透過社會化的過程,兒童在與其他人互 動時,意識到別人對他的態度,而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意像。個人對自己的了解會依他 人對自己的表現而定,藉由他人的反應來了解自己,所以,環境中重要的他人或同儕 正是影響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

(28)

與 Cooley 同樣強調社會環境對自我影響,George Herbert Mead 認為當自我意 識浮現的時候,個人會開始與自我對話,個人透過內在對話,使自己能夠定義、詮 釋自己的經驗。Mead 為重要的社會心理學者,在他死後由學生整理他的生平重要論 述而成「心靈、自我與社會」一書,為符號互動論奠下重要基礎。他認為人是經由符 號互動而產生自我;符號不僅包括語言、文字也包含手勢、表情等象徵符號。他提出 了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即有,個人是經由與他人互動,進而認識自己;自我是在社會經 驗和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由個人與他人的各種關係裡逐漸發展而產生的(Mead,

1934),因此個人是在溝通中向他人學習。所以在 Cooley 和 Mead 的看法中,我們 可以知道人們對自我的概念是來自於社會化歷程的經驗,及在社會環境中與他人互 動的結果,而「重要他人」在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另一個對自我有精闢見解的是人本心理學創始人Carl Rogers,他所提出的自我論 強調現象場(phenomenal field)對自我的影響。現象場就是個人所經驗到的一切,屬 於個人從自身方面所獲得的經驗(張春興,2004)。因此每個人對自己周遭生活情境 和事物的知覺就形成了他的現象場,也就是他個人獨特的主觀世界。在此主觀世界中 所經驗到的一切便形成自我。所以Rogers認為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認識與感受就是自 我概念,是由個人在生活領域中所經驗到的一切,逐漸形成(葉重新,1999)。Rogers 並認為在自我概念發展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我,也就是自己在理想中想 要成為的樣子;當個人的理想我(Ideal self)與真實我(Real self)愈接近時,才能 產生和諧的狀態而沒有自我衝突的心理現象。自我概念的發展、形成與自我概念中自 我的和諧與衝突就是Rogers所要闡明的。同時,他也重視積極的關注,認為當個人能 獲得別人積極的關注時,自我概念才能更為明確。

Rogers對自我概念所下的定義,是一般認為對自我概念最完整的解釋,他認為自 我概念可視為「個人對自己多方的綜合看法,包括個人對其能力、性格以及個人與人、

事、物等關係的看法,也包括個人從目標與理想的追求中所獲成敗以及對自己所做的 正負評價」(張春興,1994,p401)。

(29)

(二) 國內學者的看法

國內學者對自我概念亦有不同的見解;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 己的形象及人格特質所擁有的知覺與態度,個人對自己的形象通常能夠辨識,同時也 會表現出喜愛或厭惡的態度,自我是個人認知世界的參考架構,是經驗的主體,也是 認知的重要部份。

張春興(1994)認為自我概念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個人主體自我對客觀自我的看 法」,並在張氏心理學辭典裡定義自我概念為「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其中 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慾望的了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 於處理事務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張春興,1992,p586)。

黃德祥(1994)認為自我概念的意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情感、理念以及態度等的 總合,也就是個人藉由解釋自己,建立思考模式,以使自己的印象、情感與態度能組 織起來。他也指出自我概念有四個特性:

1.受到別人的影響,經由與他人的互動或由在別人的回饋和評價中,慢慢形成自己 對自己的看法。

2.自我概念是自己所建構的體系,會隨著自己的想法、認知,以及人生經驗的不同,

形成個人所特有的模式或架構,是個人與外界互動時的依據。

3.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看法,就是自己所認為的自己,所具有的特質與人格。

4.自我概念是自我界定與自我形象的總和(黃德祥,1994)。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看法可知,自我概念是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所慢慢形成,由過 去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所累積的結果,也是個體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所形成的對自己的 主觀看法。這種對於自我的看法是影響自己行為、態度的重要因素。

由以上自我概念的理論及學者的看法,我們可知社會互動關係或是重要他人都是 影響自我建構的重要關鍵,個人對自我的看法是社會過程的產物,來自人與環境的互 動,尤其是他所處的環境。所以,除了家庭、學校,現在學童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網路 世界,它所形成的互動及社會關係亦是影響兒童自我概念的重要環境,因此本於上述

(30)

自我概念之理論,本研究想要了解網路世界對自我概念所帶來的影響,藉由不同網路 行為在自我概念上的差異,以了解影響自我概念的網路使用行為。

二、自我概念的構面

現今的心理學家認為,個人的自我是由多面向的自我所組成的,它包含了對自己 生理上的看法、多個不同角色的自我看法或是在學業方面、運動方面等的看法。所以 自我概念所涵蓋的層面廣泛,國內外學者們也從不同的角度將自我概念區分成不同層 面來分析。因此,想要分析或是測量自我概念,了解自我概念的構成是必須的。以下 整理學者們對自我概念所包含的構面的一些看法。

James除了將自我區分為主體我及客體我外,也指出客體我由三部分組成:1. 物 質我(The material me)包含身體,是個人辛苦創造及所擁有的,如:財產、家庭。

2. 社會我(The social me)由團體的認可中所獲得,包含個人的名譽、地位等,所以,

社會我所指的就是一個人對於朋友、自己的名譽和人際關係的認知。3. 精神我(The spiretual me)是一個人的內在認知的部分,包括個人的思想、感受和價值等,在自我 的最高層(郭為藩,1996)

William H. Fitts是美國田納西心理衛生部的一位心理治療醫師,他依據臨床的治 療經驗將自我概念分為內外不同的參照架構,且發展成為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他將 自我概念區分為身體我、倫理我、心理我、家庭我、社會我等五個外在架構,以及自 我認同、自我滿意與自我行動三個內在架構(邱皓政,2003)。自我認同指的是個人 對自己現況的認識;自我滿意或自我接納是指個人對自己現在狀況的滿意或接納的程 度;自我行動指個人在接納或拒絕自己後,所採取的行動。

Hurlock(1974,p22-23)是認為自我概念包括四種不同的構成要素:1. 知覺的

(perceptual)要素:也就是個人對於身體外表形象的看法及所給人印象的看法,一 般常稱為「身體的自我概念」。2. 概念的(conceptual)要素:也就是個人對自己的 獨特特質、能力和限制、背景出身及未來的概念,一般常稱為「心理的自我概念」。

(31)

3. 態度的(attitudinal)要素:也就是個人對自己目前狀態或對自己未來期望的一種 態度,以及對於自己所具有的價值觀、自尊的看法。Hurlock並認為自我概念以四種 不同之形式表現出來:1. 基本的自我概念(the basic self-concept):也就是Rogers所 說的真實自我(real self),指個人對自己外表、能力、價值、信仰和地位的看法與 態度。是指個人對於真實生活情境中的自己的看法。2. 短暫的自我概念(the transitory self-concept):指的是個人的概念是短暫的、可以變動的,可能隨著心情或所遭遇經 驗的影響而改變。3. 社會的自我概念(the social self-concept):就是個人以他人對 自己的言行表現的看法來看待自己,也就是所謂的鏡中的自我(mirror image)。由 於社會的自我概念來自於社會的互動,個人能否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有賴於社會 中的他人如何對待他。4. 理想的自我概念(the ideal self-concept):就是個人所想要 成為的理想的自我或是個人認為自己所應成為的自我。每個人的理想自我,都受基本 自我和短暫自我的影響,並且不斷調整與修正。

Shavelson、Hubner 及 Stanton 等人在1976年提出自我概念階層模式架構(圖 2-2-1),認為自我概念是隨著層級逐漸分化的,位於階層最上層的是一般性自我概 念,之下分為學業自我概念與非學業自我概念兩大類。在學業自我概念下面,包含不 同科目所形成的各科目自我概念。非學業自我概念下包含了社會、情緒、身體三方面 的自我概念,社會自我概念分為同儕與重要他人兩類;身體自我概念分為能力和外貌 兩大類;情緒自我概念則包含特殊情緒狀態。在最下層是許多的具體行為表現(侯雅 齡,1998)。他們主張自我概念不但因為主題(domain)的不同而出現分化的現象,

相類似的主題會形成更高階的自我概念特質,使得個人整體的自我概念成為一個複雜 的組合(邱皓政,2003)。

(32)

圖 2-2-1 Shavelson 的自我概念階層組織

(郭為藩,1996,p188)

Shavelson等人(1976)認為自我概念具有組織、多面向、階層性、穩定、發 展、可評價及可區別等特徵。雖然自我的知覺非常複雜,但是個人會把這些知覺轉變 為比較簡單的形式,用有組織的方式存在個人的認知系統裡。自我概念是多面向的結 構,包含學業的、社會的、情緒的和身體的自我概念,每一個層面都和個人的生活經 驗或生活情境有關聯。從最下層的特殊情境下的具體行為經驗,逐漸往上歸納出最上 面一層的「一般性自我概念」。它的穩定性是從最上層往下逐漸減少,最上面一層的

「一般性自我概念」最穩定,而最下層的特殊情境下的具體行為經驗最容易改變。自 我概念會隨著年齡與成長慢慢分化成多個不同向度的自我概念。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中 發展出自己對自我的看法,形成自我的評價,並感受到自尊或自我接納。

Shavelson、Hubner 及 Stanton(1976)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階層組織,在圖2-2-1 中,我們可以知道形成及影響自我概念的許多具體因素,這同時亦是測量自我概念時 形成量表結構的重要構面。

整體自我概念

社會自我概念 情緒自我概念 身體自我概念

英 文

數 學 歷 史

科 學

同 儕

重要 他人

特殊情 緒狀態

體 能

身體 外表

一般性

學業與非 學業自我 概念

自我 概念 分支

特殊情 境行為 的評價

學業自我概念

(33)

另外,國內一些學者也對自我概念的內涵提出許多的不同見解。郭為藩(1996)

認為發展成熟的人,自我概念包括三部分:身體我(body image)、社會我(social self)

以及人格我(self-identity)。身體我表示個人對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所包含的各種 功能的認識與珍惜的情感。社會我代表的是社會中的我,是個人在社會團體中的存 在,也是個人在這些團體中所扮演各種角色的知覺與認定;個人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 看法便代表了他對自己在團體中地位的看法。人格我代表的是個人對某些信念、理 想、行為規準、價值體系的認同,是個人獨特的看法與價值觀,包含個人的道德、宗 教價值、理念等(郭為藩1996,p12-13)。

張春興(1994)則是強調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一般人有不同的地方,他認為兒童進 入小學之後,自我概念的範圍會擴大,由非學業成就基礎的自我概念,擴大至學業成 就基礎的自我概念,他並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環境與學習行為所構成的自我概念,以 結構圖呈現出學生所特有的自我概念結構,包括了容貌健康、學業成就及同儕、師生、

親子等人際關係所構成的自我概念。

圖 2-2-2 學生自我概念的層次結構

(張春興, 1994, p402)

生的

自我概念

與學業成就有

關的自我概念 與學業成就無

關的自我概念

一般學業成就 主要學科成就 特殊學科成就 容貌健康

師生關係

親子關係

同儕關係

(34)

由以上可知,各學者對自我概念的構面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知道的是自我概念 是多面向的,與環境中的人、事、物有關聯。會隨著個體的成長而具有發展性,自我 概念的每個層面的功能不同也很複雜,但卻是彼此相互存在、相互合作而成為人們行 為的核心。因此,想要測量學生的自我概念,就必須了解自我概念的意義與組成,本 研究採用的的自我概念問卷是參酌學者的理論,將自我概念視為多面向的結構,分為 家庭我、心理我、社會我、學業我、身體我等五個構面來了解學生自我概念的情形。

三、 、 、自我概念的發展 、

自我概念是個體瞭解自己並且促使行動的重要原因,因此,很多學者都認為自我 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是人生發展任務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所以,瞭解個人成長過程中 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便是相當重要的。以下是學者們對自我概念發展過程的一些 整理。

Mead(1934)將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模仿階段,這是一個準備階段。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尤其是父母親的行 為。但卻不知為什麼這麼做,也還不能將這些經驗加以組織化或系統化。第二階段是 嬉戲(play)階段,同時扮演好幾種角色,扮演父母、教師、警察等,但難以理解不 同角色間的關係。第三階段遊戲(game)階段,了解角色間的關係同時會考慮他人 的反應,並能進行角色間關係的組織,就是已具有類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能 力並以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與人互動。類化他人是我們將社會上各種角色加以類型化 的過程,使得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可以有互動判斷最低程度的依據。

國內學者郭為藩(1996)則是將自我概念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客體化期:嬰兒從出生八個月到三歲前是身體我出現及發展的重要時期。

由出生時無法分辨自身與外在環境開始,慢慢由身體知覺的發展逐漸產生身體我的概 念。第二階段客觀化期:這個時期由三歲開始至青春期,是社會我發展的重要時期,

個人的生活範圍擴大,開始從家庭到學校,接觸更多的人、事、物,同時經由遊戲活

(35)

動學習類化他人的能力並學習認同各種社會角色,能逐漸脫離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外界 事務,也逐漸注意到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與看法。第三階段主觀化期:從青春期開始大 約十年的時間,是個人人格我發展的重要階段,開始形成個人獨特的態度、信念、價 值等,具有濃厚的個人主觀意識。

兒童對自我並沒有完整概念,但是進入小學後,他們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

可以透過不同的學習經驗及各種態度相互混合而形成(吉布生、詮德勒,1992/1987),

能了解兒童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時機與特徵,將有機會能使他們的自我概念有更好 的發展。由表2-2-1可以清楚看出小學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與行為特徵。

表 2-2-1 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發展及行為特徵

年齡 自我概念 行為特徵

六歲 逐漸將自我從父母及同儕中區 分出來。

大量的身體活動,吵鬧的,自我中 心。

七歲 較不自我中心,更關心別人,

敏感的,經常是害羞的。

較多思考活動,比以前沉默憂愁。

八歲 挑剔的,喜自我評量,易要求 及批評別人。

外向的,增加好奇心,比以前更不 滿意這個世界。

九歲 對自己較放鬆一些,比較不怕 承認錯誤。

外向的,好奇的,投入自己感興趣 的事情,自信心增加。

十歲 較少自我評量,更滿意自己。 穩定,輕鬆自在的面對世界,開始 區分性別。

十一歲

由於接近青少年期,出現新的 迷惑及緊張狀態;陰鬱的,敏 感的,較易懷疑自己。

較多身體的活動,食量大增,更好 奇,對處理人我關係更加在乎。

(吉布生、詮德勒,1987/1992,p51)

所以,自我概念是在成長中逐漸發展而成的,由出生嬰兒開始無法分辨自己與他人,

到幼兒時期開始經由感官知覺形成別人與自己的分別,然後才有區別自己與別人的能 力。但在七歲之前兒童仍是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的認識完全來自父母,進入小學後 的兒童自我概念的範圍擴大,老師和同學成為影響兒童自我概念的新因素,兒童則由 老師及同學們對他的看法以及與同學間互相比較的結果,對自我有了較清楚的看法

(赫洛克,1986/1991)。

(36)

由以上整理之文獻可以知道,自我概念是動態且隨著個體的年齡而有所改變;他 是動態的具有發展性的,正如 Dusek(1987)所說自我概念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自我知 覺(self-perception),這種知覺並不是一成不變,而且個體從兒童期至青年期之間的 變化更為明顯。父母在兒童早期是影響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他人,但在兒童晚期同儕 的影響力量超越父母,能不能在學校或其他地方找到歸屬的團體,受歡迎或遭到排擠 對兒童自我概念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由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可知,家庭的影響、同儕的影響與個體的成長都是重要 的影響因素。我們從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來瞭解自己,也從過去與現在的自己來比較與 瞭解。這樣的過程不斷的發展與累積,當我們透過不斷的學習與累積後,自我概念的 內涵也更加豐富。

兒童晚期也就是國小高年級階段,是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在這個階段的學童正逐 漸脫離父母獨立,對朋友的依賴增加,若不被朋友肯定與接納是很難過的事,因此學 童很容易為了迎合同儕,而改變自己的言語、衣著、行為、思想甚至價值觀。這個時 候,同儕的影響往往是超越父母所能控制的範圍。所以,網路中的社群、網路中的活 動也是影響學童自我概念的因素之一,由上述的文獻可以知道,這個這個階段的兒童 自我概念容易受他人的影響,甚至為能得到同儕認同而改變自己,因此本研究想透過 不同的網路行為來了解學童自我概念是否有所差異。

四、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有關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為數不少,因本研究除了探討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 外,也想了解學生的背景變項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所以對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將以 不同年級、性別、社經地位學生的自我概念做了解。

(一一) 不同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發展是連續的過程,個人特質及生活環境等都會影響其發展。而自我

(37)

(1974)對國小四~六年級學生及國中生進行研究發現,女性隨年級增加自我概念降 低而男生則無;盧欽銘(1979)在探討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發展的研究發現,

自我概念隨著年齡有遞減的現象。周佑玲(2002)探討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 的研究中,以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年級在自我概念各層面 上無顯著影響。

從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年級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有不同的研究結果,一部分研 究發現自我概念的發展會隨年級的增加而有所改變;也有研究指出年級與自我概念沒 有相關。

(二) 不同性別學生的自我概念

男、女生的身心發展速度不同,所受到的社會期待亦不同,是否因此而在自我概 念的發展有所差異,許多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洪若和(1995)以國小三-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男女生之自我概念有顯 著差異,其中女生自我概念顯著高於男生。邱霓敏(2001)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 對象之研究結果指出女生在整體自我概念顯著高於男生。不過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谷宗芸(2007)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指出男生在「外貌自我概念」、「身 體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方面男生比女生還要積極正向。許明遠(2004)研 究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自我概念男生優於女生。

而國外的研究中Jennifer 與 Abraham(1999)則發現女生比男生更認為有親密的 同儕關係和良好的工作表現對自我概念是重要的;另外在學校的表現及心理層次,男 生則比女生有正向的自我概念;在生理自我、身體特質、情緒自我、人格態度的層面 中男生也是優於女生。Crain 與 Bracken(1994)以9-19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 結果發現,男學生在身體自我概念顯著高於女學生,其他方面的自我概念並無顯著差 異。

自我概念上的性別差異在許多研究有不同的結果,男女差異在不同層面也不同,

可能是因自我概念是多個構面所構成,每一研究者的測量構面不完全相同,加上抽樣

(38)

地區的差異,所以造成許多不同的研究結果。

(三) 不同家長社經地位學生的自我概念

黃德祥(1994)提到社會階層是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發展的因素,青少年的自我 概念與其家庭的社會地位的高低有密切的關係,家庭社經水準較高的青少年有較高的 自信心,能發展出較積極的自我概念。

在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上,周佑玲(2002)以台南縣市及高雄市784 位 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未達顯著差 異。雖有研究顯示家庭社經地位與子女自我概念無差異,但也有研究顯示子女自我概 念在社經地位上有所差異。許明遠(2004)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童在「家庭自我概念」

及「學校自我概念」的表現比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童佳。整體而言,中高家庭社經地位 學童的自我概念總分優於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童。

邱霓敏(2001)以高雄市616名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亦發現高家庭社經背 景學生的自我概念顯著高於低家庭社經背景的學生。高家庭社經背景的學生,其對自 己的能力與成就的態度、對外界接納的態度顯著高於低家庭社經背景的學生。

父母社經地位與子女自我概念的研究,可以發現雖然有些研究指出自我概念在家 庭社經地位上無顯著差異,但仍有多數研究顯示,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自我概念有相 關(陳春美,2004)。家庭社經背景愈低下者,可能由於父母的職業、收入和環境較 不理想,因而自我概念容易傾向於自我眨抑(邱霓敏,2001)。

所以,綜合上述父母社經地位會影響子女的自我概念,可能由於高社經地位家庭 所帶來的家庭環境優勢或是子女教育優勢,而使得子女的自我概念發展較為良好。

第三節 學業成就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先探討學業成就的意義與評量方式;第二部分是 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第三部分是性別與學業成就的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You may spend more time chatting online than talking face-to-face with your friends or family.. So, are you a heavy

 Catering for Learner Diversity Series: Adopting e-Learning to Cater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Classroom..  Catering for

• Learn strategies to answer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 Manage the use of time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