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以線段表示開創教學空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以線段表示開創教學空間"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以線段表示開創教學空間

葉嘉慧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馮振業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

緒論

香港新小學數學課程於 2002 年開始推行,其中質數概念被移至增潤部 分(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0),引致以質因數分解法求公因數和公倍數的 方法隨之消失,剩下的就只有列舉法了。在此之前的課程,小四介紹了列 舉法,小六再引入質因數分解法,可算是一種深化學習的課程佈置(香港 課程發展委員會,1983;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5)。然而,在教學實踐的 層面看,在家長督促之下,也有「未學行,先學走」的小四學生,一知半 解地用起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來,頗使人頭痛(馮、郭,

1997)。

質數概念的重要性,在於它容許所有大於 1 的整數,唯一地因子分解 成質數的乘積(算術基本定理),使大部分關乎正整數乘法組合的問題,得 以透過化為基本組成單位(即質數)而有系統地解決。可惜現時推行的新 小學數學課程並未珍而重之,更糟的是,於 2001 年開始推行的香港新中學 數學課程也沒有提及(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9)。換言之,如果小學不教 增潤課題,唸畢這兩個新課程的中五學生,可以對質數一無所知的,是否 笑柄只有由公眾判斷。如果純從學理考慮,中學生學多項式亟需依靠平行 的整數運算為基礎。一個不曾對正整數進行質因數分解的中學生,在學習 徹底因式分解多項式時會否產生障礙,有待研究核實。無論如何,這種擔 心絕非杞人憂天。

為了解決眼前因刪去了質數導致的「沒有便捷的方法計算最大公因數 和最小公倍數」問題,筆者等大膽建議以線段表示引入輾轉相除法(或稱 歐氏算法)求最大公因數,並把它推廣至求最小公倍數的法門。

《原本》的啟示

以輾轉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古已有之,例如中國古籍《九章算術》方

(2)

田章第六問後的術文便載有以下的運算程序:

「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數,以少減多,更 相減損,求其等也,以等數約之。」(白,1983,15 頁)

在西方歐幾里得的《原本》卷七及卷十都有提到這個算法,所不同的,

是當中用了線段長度表示數的大小。卷七命題一是這樣描述這個算法的:

「設有不相等的二數,從大數中連續減去小數直到餘數小於 小數,再從小數中連續減去餘數直到小於餘數,這樣一直作 下去,若餘數總是量不盡其前個數,直到最後的餘數為一個 單位,則該二數互質。」(藍、朱,1992,182 頁)

當某數量盡它前面的數時,歐幾里得就在卷七命題二中利用線段拼量 證明了這數就是初始兩數的最大公因數。

基於歐幾里得的表述方式,輾轉相除法便有了實物操作的具體對應,

也開啟小學課堂教學的眾多可能。以下介紹的,是透過線段拼量,推導以 輾轉相除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更進一步的,可以把此法深化為求最小公 倍數的方法,最後還會得出兩數乘積等於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的乘積。除特別聲明外,下面討論的所有數量都是正整數,它們對應的線 段自然必須是由若干個單位線段拼成。

最大公因數

首先用線段拼砌的方法理解求兩正整數 a1 , a2(a1 > a2)的最大公因數

(記作 (a1 , a2))的過程:a1 , a2的公因數就是同時量盡 a1和 a2的線段。如 果考慮以線段 a2量線段 a1,一般而言,便衍生較短線段 a(圖 1)3 ,而 a3 (a2

> a3)實為以 a2量 a1時餘下的空隙,亦即 a1除以 a2時的餘數。

圖 1

能同時量盡 a1及 a2的線段均能量盡 a2及 a3,反之亦然。因此,a1 , a2

的公因數完全與 a2 , a3的公因數相同。由此,可得出以下關於 a1, a2的最大 公因數的遞歸計算方法:

a

1

a

2

a

2

a

2

a

3

(3)

a

1 , a2的最大公因數 = a2 , a3的最大公因數 即 (a1 , a2) = (a2 , a3)

以下例子是通過上述遞歸計算方法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

例:求 48 和 21 的最大公因數。

第一步:48 除以 21 的餘數是 6

第二步:轉化為求 21 和 6 的最大公因數,21 除以 6 的餘數是 3

第三步:轉化為求 6 和 3 的最大公因數,3 能整除 6

∴ (48 , 21) = (21 , 6) = (6 , 3) = 3,48 和 21 的最大公因數是 3。

一般而言,以這種遞歸計算方法,(a1 , a2) = (a2 , a3) = …… = (an , an+1),

只要找到 an+1能量盡 an (即 (an , an+1) = an+1,就知道能同時量盡 a1 ,

a

2 , …… , an+1各線段中最長的便是 an+1。又因為 a1 , a2 , …… , an+1是嚴格遞 降正整數序列,an+1的下限是 1,故一定出現 an+1能量盡 an的情況。也就是 說,這種輾轉拼量的操作必然在有限步內停止。

最小公倍數

我們同樣可以用線段拼砌的方法理解求兩正整數 a1 , a2(a1 > a2)的最 小公倍數的過程。

a

1 , a2的最小公倍數,記作 [a1 , a2],就是線段 a1和線段 a2分別重複排 列時,第一次兩端對齊時的長度(圖 2)。

21

48

6 21

21

6 6 6 3

6

3 3

(4)

圖 2

同樣地,如果集中考慮以線段 a2量線段 a1,一般而言,便衍生較短線 段 a3(圖 3),而 a3(a2 > a3)實為以 a2量 a1時餘下的空隙,亦即 a1除以

a

2時的餘數。

圖 3 圖 4

要達至 a1和 a2第一次兩端對齊,必須重複 a1若干次,使所衍生的 a3

的個數(與 a1個數相同)剛好能與若干個 a2第一次兩端對齊(圖 4)。換言 之,a1與 a2第一次兩端對齊時所需的 a1個數,和 a2與 a3第一次兩端對齊 時所需的 a3個數相同。

由此,可得出以下關於求 a1 , a2最小公倍數的遞歸計算方法:

a

1 , a2的最小公倍數 = a1 × a1與 a2第一次兩端對齊時 a1的個數 =

a

1 × a2與 a3第一次兩端對齊時 a3的個數

=

a

1 ×

3 3 2,

a a

a

的最小公倍數

[a1 , a2] = a1 ×

3 3

2 , ]

[

a

a a

以下例子是通過上述遞歸計算方法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

例:求 48 和 21 的最小公倍數。

第一步:48 除以 21 的餘數是 6

a

1

a

2

a

1

a

2

a

2 a2

a

2

a

1

a

2

a

2 a3

a

2

a

2

a

2

a

3

a

3

a

3

21

48

6 21

(5)

[48 , 21] = 48 × 6

] 6 , 21 [

第二步:再求 21,6 的最小公倍數,21 除以 6 的餘數是 3

[48 , 21] = 48 × 6

1 × 21 × 3

] 3 , 6 [

第三步:再求 6,3 的最小公倍數,3 能整除 6

∴ [6 , 3] = 6 [48 , 21] = 48 ×

6

1 × 21 × 3 1 =

3 21 48×

= 336

一般而言,以這種遞歸計算方法,(a1 > a2 > a3 > …… > an > an+1[a1 , a2] = a1 ×

3 3

2 , ]

[

a

a

a

= a1 ×

4 4 3 3

2 [ , ]

a a a

a a ×

= ……

=

1 1 1

4 3 3 2 1

] , [

+ +

×

×

×

×

×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K

只要找到 an+1能量盡 an,就知道 [an , an+1] = an,那麼 [a1 , a2] =

1 2 1

+

×

a

n

a a

從前面所知,一定能出現 an+1能量盡 an的情況,並得 (a1 , a2) = an+1。 求兩數最小公倍數時,除了可逐步遞歸計算答案外,從以上討論更可 發現,只要知道 a1 , a2的最大公因數,便可求得 a1 , a2最小公倍數,[a1 , a2]

= ( 1, 2)

2

1

a a

a

×

a

,說明兩數乘積等於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乘積。

有關以輾轉相除求最大公因數的證明廣見於數論的入門書籍,此處不 贅。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求最小公倍數的定理。依筆者等所見,大多數是

21

6 6 6 3

6

3 3

(6)

透過質因數分解法做的。因利成便,也可推導「兩正整數的乘積等於兩數 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乘積」這個定理。或許因為質因數分解法太 方便了,很少有書刻意迴避的,但不表示這定理的證明必須依賴質數概念。

只運用因數和倍數的基本性質,再加上輾轉相除法的一些推論,也可以證 明上述定理(熊全淹,1985),只是證明較抽象,不易捉摸罷了。相比之下,

本文提供的,是一個可以逐步操作的構作性證明,好處是以同一手法(即 線段拼砌)貫穿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的理解,同時毋須依附 其他的學習基礎(包括質因數的認識)。像這樣可以使學習變得簡潔和透明 的證明,大概也應存在於數學文獻之中,讀者如曾接觸,還望賜示分享。

結語

這個構思曾於小四及小六課堂上作初步測試,有學生確能領略這個遞 歸過程,其實是把找某兩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問題,化為求另外兩個較小數 的最小公倍數的問題。由於實驗條件欠佳,未能有清楚的結論。然而,教 具的局限性,卻清楚地浮現。為了進行線段拼量,必須能準備很多長度為 不同正整數單位的紙條以供張貼操作。由此衍生的工作量,可不是被擠得 透不過氣的教師所能輕易承擔的。如果能借助科技的互動性,定必可為教 學提供高效的平台。儘管如此,這個讓小學生以線段理解輾轉相除法求兩 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構思,仍然是值得探討的想法。

參考資料

白尚恕(1983)。《九章算術注釋》。北京:科學出版社。

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1983)。《小學課程綱要:數學科》。香港:教育署。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5)。《目標為本課程:數學科學習綱要(小四至小六)》。香港:

教育署。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9)。《數學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五)》。香港:教育署。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0)。《數學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署。

馮振業、郭潔瑩(1997)。〈請莫小覷「最小公倍數」〉,《數學教育》4期,26 − 28。

熊全淹(1985)。《初等整數論》。湖北教育出版社。

藍紀正、朱恩寬(譯)(1992)。《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九章出版社。

刪除: , 刪除: 湖北

數據

圖 2  同樣地,如果集中考慮以線段 a 2 量線段 a 1 ,一般而言,便衍生較短線 段 a 3 (圖 3),而 a 3 (a 2  > a 3 )實為以 a 2 量 a 1 時餘下的空隙,亦即 a 1 除以 a 2 時的餘數。  圖 3  圖 4  要達至 a 1 和 a 2 第一次兩端對齊,必須重複 a 1 若干次,使所衍生的 a 3 的個數(與 a 1 個數相同)剛好能與若干個 a 2 第一次兩端對齊(圖 4) 。換言 之,a 1 與 a 2 第一次兩端對齊時所需的 a 1 個數,和 a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海平面為基準點,直升機飛到海拔 400 公尺的高度,可記為+400

所謂 HPM,是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數學史與數學 教學之關連)的縮寫,同時,它也代表一個以此為宗旨、且隸屬於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

亮亮水果行欲將 348 顆芒果分裝成禮盒,若每個禮盒最多裝 12 顆芒果且每盒芒果數一樣多,則 至少需要多少個禮盒?. 一個面積為

• 田口方法 (Taguchi method) 的意義為利用損 失函數的概念評估品質,採用實驗設計的 方法使產品不易受到不想要或無法控制因 子

中學課程綱要 e.g.數線、負數概念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Without using ruler, tearing/cutting of paper or drawing any line, use the square paper provided (Appendix A) to fold the figure with the same conditions as figure 8b, but the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