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探討捷運公共藝術之視覺感知-以台北捷運站為例

A Study on 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public art inTaipei MRT

指導教授:陳天佑

研究生:黃艾可 M09305028

中華民國 九十五 年 八 月

(2)

摘 要

校所名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論文題目:探討捷運公共藝術之視覺感知-以台北捷運站為例 畢業時間:2006 年(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黃艾可 指導教授:陳天佑

二十世紀以前的城市空間皆呈顯著藝術與建築物機能緊密結合,有著親切可 及的空間感,可是現今的都市化,事事講究其機能性與便利性之外,都市的空間 給人有越來疏遠與冷清之感覺。公共藝術近年來,為漸漸被重視的都市美化的其 中一環,所以現階段台北都會捷運車站空間有意擺脫這樣的宿命,故主管當局竭 力倡導並設置公共藝術,期望捷運公共藝術能發揮美化環境、軟化空間、教化人 心功能。本研究欲探討台北捷運公共藝術各種型態對一般大眾之視覺感官影響的 傾向,進而瞭解在捷運站的民眾對公共藝術的偏好性與接受度,將利於往後對公 共藝術的「民眾參予度」做檢測,與方面之影響性探討。本研究的探討過程採對 於民眾之心理情緒意味感受的掌握與理解性,運用語意分析法(SD 法)的檢測方 式,從乘客心理層面上的視覺感官來對因子做探討分析。其對象經由「空間」捷 運車站、「藝術」(公共藝術)與「人」乘客相互的互動關係影響作討論主軸。

關鍵詞: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視覺感知、藝術型態、民眾參與

(3)

ABSTRACT

School: Chung 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itle: A Study on 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public art inTaipei MRT Time: July 2006

Researcher: Aike Huang Adviser: Tien-Yow Chen Before twentieth century, the characteristic of city buildings are always combined with art. There are many accommodative and humanistic places in, but it becomes an urbanization, and also everything should be more convenient and functional, today. The people are no more closely, also cold with each other. Recently, they ar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 art, so the government of Taipei try to transform the situation.

First step is changing the space of Taipei MRT. In order to embellish and soften the environment, they would set many public arts in. The study would like to figure out the people’s thought; moreover to realized what people like for and accepted for to any public art, it is good to test “people participation”, and it will come forward in many ways. In this study, we would like to realize the feeling of passengers by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and we get the information to analyse the psyche and optical art of people. Through the space of 「MRT」,「public art」, and 「people」 interaction’s influence to be the main discussion in the study.

Keyword: Public art of Taipei MRT, Art Forms, visual percep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4)

致 謝

兩年又過去了,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是「轉眼間」時間就過去的感覺,

好像才剛熟悉研究生的生活,馬上又是畢業的時候了。說起來要感謝的人還真的 很多,有了大家的幫忙,這兩年才會這麼的順利。第一個要感謝的人就是系主任,

同時也是我的論文指導陳天佑老師,在一開始尋找論文題目方向的時候,我一直 無法抓住做研究的精神與方法為何,多虧了陳天佑老師給予我的方向,也幸好我 過去的藝術背景,讓我在漫長辛苦,步驟繁瑣的論文研究加入我最喜愛的藝術觀 點,以完成這有關於捷運公共藝術的論文。過程之中,也有出現小小的不順遂,

例如在施行問卷調查的時候,常受到別人的冷漠態度對待,這些均為做研究最辛 苦的地方,所幸在關鍵時刻,陳老師總能給我適時指教與幫助。

過去我常聽人說,研究的路是寂寞的,可是我並不這麼認為,家人是我最大 的支持,尤其是媽媽真的很辛苦,同學也在我身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好馬幾 珮諭,你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一切盡在不言中;另外,奇翰謝謝你在論文上 幫我這麼多忙,還有曹宏,倍聿謝謝你們兩個在背後默默支持我。此外,謝謝師 大的小Queen 與同學們,謝謝你們在問卷調查上的協助,這在我論文進度上有極 大的幫助,謝謝。

最後,我必須要感謝台北市捷運局的大力協助,對於各項研究上的需求與以 配合,讓整個論文能夠完整並且順利完成,本人在此致上最深的敬意。

黃艾可 謹誌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5)

目次

頁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方法 ...5

第貳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何謂公共藝術 ...8

一、傳統公共藝術與捷運公共藝術的比較...9

二、公共藝術的特性...9

三、公共藝術的徵選方式...10

四、捷運公共藝術相關論述文獻...11

五、捷運公共藝術之意義內涵... 13

第二節 捷運站的空間形式與藝術品的關係 一、 捷運站的空間格局 ...14

二、 公共藝術設的地點與空間之關係 ...15

三、 公共藝術之型式與造形 ...16

第三節 公共藝術與民眾知覺上的互動性 ...17

一、 情緒體驗 ...18

二、「視覺偏好」與「知覺性」...19

第參章 公共藝術型態分析 第一節 台北捷運公共藝術基地勘查 一、 「新店線」 ...22

二、 「板南線」 ...27

三、 「中和線」 ...29

(6)

第二節 捷運公共藝術型態分析 ...29

一、「設置位置」...30

二、捷運公共藝術品的「設置方式」與「創作形態」...30

三、「設置位置」與「創作型態」交叉歸類...32

第三節 問卷設計方法與流程 一、語意分析法(SD 法)...33

二、形容詞選定方法與對象...33

三、形容詞篩選流程...34

四、問卷調查內容...36

第肆章 視覺感知因子之平均值分析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38

第二節 捷運公共藝術型態與感性語彙關係 ...39

一、捷運公共藝術類型定義...39

二、平均值與標準差...39

三、剖析圖之意味傾向...40

四、個別型式之綜合分析討論...42

第伍章 公共藝術設置方式與感知評值分析 第一節 詞彙因子分析 一、kaiser-Meyer-Olkin 與 Bartlett 檢定...45

二、求取共同因子...46

三、主成分分析/因子的旋轉 ...46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對視覺影響之分析 一、因子結構命名...47

二、專業背景T 檢定 ...49

三、性別T 檢定 ...50

四、ANOVA 之年齡的變異數分析法 ...50

五、ANOVA 之教育程度變異數分析 ...53

六、小結...54

第三節 公共藝術之感知評值分析 一、公共藝術之偏好評值分析...55

二、公共藝術之平均值的感知評值分析...57

三、小結...63

(7)

第四節 公共藝術設置方式與創作型態的知覺評值分析 ...63

一、不同類型公共藝術的變異數分析...64

二、單因子主效果影響分析...67

三、小結...70

第五節 公共藝術徵選方式之感知評值分析 一、公共藝術徵選方式的變異數分析...70

二、小結...7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76

附錄一、形容詞篩選調查表...78

附錄二、專家之公共藝術形容詞語彙調查表...79

附錄三、「捷運公共藝術視覺意向」的形容尺度調查表...86

(8)

圖目錄

圖1-3-1 台北捷運站點代表的 17 件公共藝術 ...5

圖2-3-1 視覺感知過程 ...22

圖 3-3-1 問卷內容與方式 ...34

圖 3-3-2 SD 法的形容詞選定方法之流程...36

圖4-2-1 標準差之示意圖 ...40

圖4-2-2 各類公共藝術的型態的感官知覺平均數之折線圖 ...44

圖4-2-3 各類公共藝術的型態的平均偏好值折線圖 ...44

圖5-2-1 設置方式與創作型態之組合分類 ...47

(9)

表目錄

表2-1-1 傳統公共藝術與捷運公共藝術的差異性 ...9

表2-1-2 徵選方式之優缺點... 11

表2-1-3 捷運公共藝術相關論文文獻 ...12

表2-2-1 平面、高架、地下形式捷運站之空間屬性分類 ... 15

表2-2-2 公共藝術的探討面 ...17

表2-3-1 情緒狀態語意差異量表 ...19

表2-3-2 區別性情緒量表項目 ...19

表3-2-2 公共藝術的各式形態交錯分析 ...31

表3-2-3 捷運公共藝術的型態分類歸納 ...32

表3-3-1 經配對初步得 36 組形容詞 ...34

表 3-3-2 十位專業人士最終的篩選出的 20 組形容詞 ...35

表4-1-1 受測者基本資料 ...38

表4-2-1 各式「設置方式」之公共藝術型態的感知平均值 ...41

表4-2-2 各式「設置方式」之公共藝術型態的偏好平均值 ...41

表4-2-1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46

表5-2-1 第二次因素轉軸成分矩陣 ...48

表5-2-2 專業背景 T 檢定 ...49

表5-2-3 專業背景之「偏好性」T 檢定 ...50

表5-2-4 性別 T 檢定 ...50

表5-2-5 ANOVA 之年齡的變異數分析 ...51

表5-2-6 年齡之「可親性」多重分析 ...51

表5-2-7 年齡之「大眾性」多重分析 ...52

表5-2-8 年齡之「多樣性」多重分析 ...53

表5-2-9 ANOVA 之教育程度變異數分析 ...54

(10)

表5-2-10 教育程度之「趣味性」多重分析 ...55

表5-3-1 公共藝術型態之偏好評值平均數分析表 ...57

表5-3-2 公共藝術類型之感受認知評值分析 ...62

表5-4-1 公共藝術型態與創作型態的知覺評值分析 ...66

表5-4-2 立地式公共藝術的知覺影響分析表 ...67

表5-4-3 壁面式公共藝術的知覺影響分析表... 68

表5-4-4 壁面式公共藝術的多重分析表 ...68

表5-4-5 懸掛式公共藝術的知覺影響分析表 ...69

表5-4-6 空間式公共藝術的知覺影響分析表 ...69

表5-5-1 公共藝術徵選方式的知覺影響分析表 ...71

表5-5-2 公共藝術徵選方式之多重分析表 ...71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台灣發展捷運公共藝術自民國八十年推動至今至已有17 座已完成的公共藝 術作品,作品徵選的方式就現階段之取得方式可歸納四種:1.公開徵件 2.邀請徵 件3.邀請創作 4.直接購買藝術品。公共藝術取得四種不同方法,其在時程與經費 上各有優缺點,決定方式時應考慮到以下各點: 一、基地條件。二、竣工啟用的 時程要求。三、整體經費及行政經費編列額度。四、該公有建築物或工程之民眾 可及性的高低。﹝註1﹞

公共藝術的形式在捷運不同空間中有多樣呈現方式,但現階段的公共藝術大 多以立體造型物和雕塑的形式呈現,捷運空間的美化也大多脫離不了「定點藝術」

的呈現模式,將重複的形式設置在各個捷運站空間內與外。順應著時代也改變了 大多大眾對於公共藝術形式上喜好的不同,也不單只侷限在於某個空間美化上的 填充,人民所冀望的是更深一層跳脫定點空間的美化,而是進步將融入於整個環 境之中,再配合著都市區域成長的特性,讓藝術襯托出不同區域的特質或代表性。

如何巧妙融合人、藝術、空間與環境四者之間的相互特性,進而創造出除了讓人 賞心悅目外又能產生互動與了解的公共藝術,這必先了解人民想要的是什麼?讓我 們印像深刻的元素有哪些?在人對藝術品視覺上感官上的元素大約可將物像具體 的線條、造形、色彩、明暗以至於質感、光影、型態等等的影響分劃之,本研究 將在型態元素與特徵在視覺感官的感受性之反應刺激作考證,進而再深入於人與 對象物在感覺認知上作的解釋論證。

註1:公共藝術官方網頁 http://publicart.cca.gov.tw/opinion/index_new.php

(12)

其最終的成果除了讓大眾對型體與視覺感知的相互影響的了解,藉此也讓大 家能釐清檢視現階段的藝術與空間和工程是否能完整的整配,都市一角的美化這 都需要過去經驗與成果的累積與後續的檢討,再進而累積為台灣的「公民美學」

向前跨一步。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台北大眾運輸系統又稱台北捷運,「捷運」顧名思義就是強調流動、順暢、

連續、迅速之感。人往往再快速的移動之下,視覺焦點上大多都以較醒目的霓虹 燈或大尺度的廣告看板所取代,往往忽略身邊距離於不到一百公尺的藝術品。雖 說現今事事講究速度與效率,可是相對的我們是否已忽略了欣賞藝術真正的含 意,又該如何跳脫舊思維巧妙將藝術的真意展現在速度與效率之中,這就是捷運 公共藝術現今最大的研究課題。公共藝術作品在乘客感官上所帶來直接的影響性 就是『視覺感知』,視覺感知的影響意義在於觀賞者對藝術品的認知度、情感、

經驗還有審美態度,如果能先前將人的心理層面與感知面因素考慮上去,絕對利 於後續的設置和成功的與否,在深入的探討研究人與作品互動的關係性也將必有 其價值性了。

此研究的目的將探討捷運站中人與藝術互動的狀態與乘客的反應,再將問卷 中的反應面作科學的論證,在乘客的互動以及感動的部分在個人的社會、文化、

心理各項影響層面以量化方式來做多元的解釋與探討,進而探討出何種型體結構 或內容的公共藝術品能被人喜好,探討對於不同形體與空間對應的藝術品之影響 性。多位學者在公共藝術研究領域在目前研究階段,將很少在捷運公共藝術裡對 於人的感官認知做此方面的探討,大部分涉及於視覺認知的探討也多以戶外景觀 為主。本研究將延續之前學者的概念再來運用於公共藝術做感官特性之公共藝術 品造形影響的參考依據與檢視,在民眾對捷運公共藝術認知上將多一層次的了 解,藉由本論文在民眾心理面作深入的評析以補足先前之文獻對於公共藝術感覺

(13)

只有片面性質化研究的論證。在往後後續設置上,也將利於藝術在觀賞者心理層 面之影響的了解做參考依據,藉此充實捷運公共藝術相關文獻中的整體與客觀 性,就此研究目的之重心分下列五點:

一、評斷公共藝術在不同環境中的適宜性,並藉此檢視可否讓民眾對此產生互動 感,在公共藝術的體態與設置手法將也是影響著「民眾感知」重要的因素之 一。

二、公共藝術對觀賞者知覺的影響,應能強調呼應其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研 究目的重點在檢測捷運公共藝術品的大眾性與否。

三、捷運公共藝術不同的徵選方式,應對民眾的知覺評值優有所不同,檢視何種 徵選方式最適用於捷運公共藝術,與最受大眾所接受。

四、藉著研究文獻的整理與歸納,將以提供政府及民間企業、機構、團體等之公 共藝術相關的資訊。運用研究結果,提供作為公共藝術與捷運工程設置學術 研究和實務應用參考用途。

第三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搭乘捷運的一般民眾與捷運公共藝術的14 件公共藝術作品。

二、研究範圍與內容

過去至2004 年底台北捷運系統延續初期至現在一共完成 17 件公共藝術品,

筆者也將研究的範圍界定於近期已完成的這幾件作品,當中包含了「成長」、「手 之組曲」、「平安鍾」、「窺」、「天、地、人」「雙連、行遠」、「旋」、「非想、

想飛 」、「兒童之彩繪大地」、「兒童之繽紛世界」、「麗正崇熙、承恩景福」、

「青春美樂地」、「舞台、月台」、「輕鬆雲,走路的樂」、「 邂逅 」、「 樹河 」、

「幸福知道」(圖 1-3-1)。捷運局也隨時修正以配合實際需求及時代潮流,將後期的

「永寧站」、「土城站」及「海山站」…等一系列公共藝術將在籌劃當中,近期

(14)

也即將要完工,在本論範圍界定中,將不為這些未完工或未開放站點之公共藝術 列入範圍考量中。

(一) 理論的範圍

本研究主要應用理論為參考M.J.Redding 於 1973﹝註 2﹞年提出視覺景觀評 估分法中「視覺分析法」,提供規劃者及決策者辨認美學屬性預測其改變,

並由環境適用潛力及其品質來描述其意義。敘述主體有關的特徵,再加以檢 核評估,當中定性分析法採用SD 之「語義分析法」,後續再以「使用者分 析法」加以評估觀賞者對於各種視覺刺激的個別偏好。

(二) 公共藝術的範圍

短暫展示性的公共藝術為非永久性質,也因分怖較為廣闊與零散,為了深入探 討其研究站點的範圍之地緣相關影響性,所以將不考慮納入分析,所以現階段 的17 件公共藝術品之中只採納當中之 14 件公共藝術,另外不納入研究 的其他三件分別為「兒童之彩繪大地」、「兒童之繽紛世界」、「天、地、人」。

「兒童之彩繪大地」、「兒童之繽紛世界」因為歷史悠久加上設置不良,部分 彩繪磁磚已脫落,則作品之呈現感較不完整,因此不採用於研究之範圍;「天、

地、人」則因為在問卷訪談的期間,做大幅度的維修與保養,其維修時間長達 數個月,在問卷發放之時間有相互衝突,也因此不採用於研究之範圍。

註2:Martin.J.Redding (1973 :.41)Aesthetics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ecy

(1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問卷調查內容中主要採用景觀偏好的方式針對一般旅客所編製的問 卷,問卷內容中採非田野式調查法,為了補足以往學者對視覺感知影響心理的喜 好上對捷運公共藝術論述的不足,為了以免將模糊本文探討之重心,所以將對一 般民眾在乘車的經驗談,以及乘車目的,或甚至口述訪談內容將不會納入問卷的 題項。問卷題項內容以單純化,重點只對感知的部分做的深入了解,讓受測者淺 顯易懂也意於掌握本文在視覺感官影響的要點。

圖1-3-1 台北捷運站點代表的 17 件公共藝術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官方網頁﹝註3﹞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方法 一、 研究步驟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為五個步驟,首先是文獻回顧與理論方法建構,次為基地現 況調查,第三為問卷方案研擬,再者進行問卷設計與調查,最後為問卷的統計分 析。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註3:〈捷運工程局官網〉:http://www.dorts.gov.tw/human/public_art.asp

(16)

(一)文獻回顧與理論方法建構階段(文獻收集分析法)

確定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目的與問題後,該階段的主要工作在於相關文獻、

研究方法及相關法規之分析與回顧。以下則為本研究所蒐集的相關文獻資料:

捷運公共藝術相關文獻資料、本意與相關定義及法規、空間型態設置之型式、

目前民眾與藝術互動關係、知覺偏好評估…等。

(二)基地現況調查階段(現況調查法)

在瞭解相關文獻資料後,基地勘查首先對每一件作品的歷史性、徵選方式 與籌畫之金額等作細部的調查,再來主要針對基地內部藝術品本身型態方式與 為次之環境對應關係作了解,遊客活動使用以及設置方式主要之間的關係做進 一步詳細的調查分析。

(三)藝術品型式分析階段

依據田野調查之結果,並由觀察者處於不同型態的藝術品之間的過程中,

因此嘗試將不同型態的藝術品加以分類之,便於後續分析。

(四)問卷設計與調查階段(問卷評估法)

本研究之調查對象以位於捷運車站空間內藝術品週邊的旅客為主。在正式 回答問卷前,先以簡潔的介紹本問卷至用意與價值性,讓一般人有對研究基地 環境與問卷內容關係之瞭解,內容以多元尺度法(MDS)從1至7層級式的內容 選項作問卷調查。

(五)問卷結果分析階段(統計分析法)

問卷調查完成後,剔除作答不完整者,將問卷資料編碼後並將其結果建 檔,以SPSS10.中文版進行資料編碼與登錄,並進行下列各項統計分析,分析 方法包含平均數分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相關性分析及 多元迴歸分析。

(17)

二、 研究流程圖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方法與流程之確立

相關文獻

1. 何謂公共藝術

2. 捷運站室內外的空間功能架構 3. 民眾與藝術互動關係

4. 視覺感知分析評估法

第五章

基地勘查 公共藝術型態分析

結論與建議

*台北捷運現有的14 件公 共藝術作品。

*設置方式與創作型態之 交錯分析。

運用SPSS 之捷運公共藝術視覺評估因子分析法

形容詞因素分析

公共藝術意味剖析圖 公共藝術型態平均數分析

視覺評估方法迴歸分析 個人資料之獨立T 檢定

& ANOVA 變異數分析

第六章

(18)

第貳章 文獻回顧

筆者在獻回顧以得下列四方面參考資料為重心: (一)了解何謂公共藝術,以及 位在捷運的公共藝術與一般公共藝術又有何不同。(二)國外公共藝術的特色。(三) 探討捷運站室內外的空間功能架構以及空間格局型式,以及在藝術品呈現方式與 空間結構之關係,強化研究範圍的取向參考。 (四)探討目前民眾與公共藝術相互 的互動關係,以及探討各方面文獻針對研究筆著已探討出現有面臨的課題,再深 入探討前者不同的研究方法選擇所造就不同的論述結果作分析比對。就民眾環境 行為心理上情緒、文化的影響、視覺感官上知覺的偏好做相關論述的統整。最後 以這三大取向做深入性的瞭解,界定出本研究論點的取向與相關論述之整理。

第一節 何謂公共藝術

隨著時代大家講究的越來越多,從求有不夠更求要精緻的觀念裡,民眾美學 素養已再慢慢的提升了許多。台灣的都市發展過快過擁擠,公共空間也相當雜亂。

對此為了人民需提升環境的美觀,政府機關也對公共空間內的美化實行各套措 施,在台灣各個地點設置了公共藝術。八十八年起文建會努力的推動「公共藝術」, 讓這詞彙已以相當高得曝光率在各個報章雜誌與媒體之間,藉此民眾也慢慢的了 解「公共藝術」的重要性,雖每天耳濡目染卻變成大家無法真正的了解其意義的 專有名詞。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百分比實施計畫中也概略依公共藝術的特性 定義為:(1) 位於公共空間。(2) 形式多元。(3) 需與環境配合。(4) 在藝術創作 過程中,強調民眾參與,也必須具有社會教育意義。

公共藝術很重要的價值之一是『先公共,後藝術』,先讓公民能接受,能夠 欣賞,能夠被感動,在努力的一步一步去提升〈楊子葆,2005〉

(19)

一、傳統公共藝術與捷運公共藝術的比較

傳統的公共藝術可能是政治表徵、美化環境、作者先驗性孤立和疏離的自足 表現﹔一種關心社會議題、社區認同和都市生態環境,名為「新世態公共藝術」

(new genre public art)已經興起〈胡寶林,2003〉。目前捷運公共藝術也步向「新 世態公共藝術」的形式學習發展,位於捷運之公共藝術除了主要目的可以美化空 間環境之外,也應作為誘發人們創意或與他人進行創作,例如:日前雙蓮國小三 百位學童與日新國小八十位學童分別各自所創作的「兒童的彩繪大地」與「兒童 的繽紛世界」兩件作品,即可代表「互為主體」參與性的象徵。(表2-1-1)

表2-1-1 傳統公共藝術與捷運公共藝術的差異性

傳統公共藝術 捷運公共藝術

基地性質 公共場所 於捷運站公共空間週邊

設置立場 觀眾、環境為前提 捷運乘客為前提

設置精神 講究大眾福利 講究大眾福利

裝置用途 調合環境、審美 地緣代表性為主要美化目的

展示時間 特定 長期

形 式 以戶外雕塑物為主 依附考量空間性質決定裝飾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

二、公共藝術的特性

《捷運公共藝術實錄》則說明公共藝術具有「地緣性、大眾化、可親性、趣 味性、與人互動、多樣性、與環境融合、安全性」七項意義〈陳耀維,1998〉。

研究者參照上述要項及其他文獻後,將公共藝術特質歸納為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 地緣性:公共藝術要應合因地制宜之地緣特色,該地緣特色可來自於當 地的自然環境、歷史脈絡或人文風貌。

(二) 大眾化:公共藝術因設置於公共空間,故其表現之方式應易為大眾接受 與理解。

(三) 可親性:公共藝術是可親的,民眾可觸摸、親身體驗,作品具人性化與 親切感。

(20)

(四) 趣味性:公共藝術可以用趣味的手法、詼諧的態度博君一笑。趣味性是 拉近藝術與大眾距離之最好手法。

(五) 多樣性:公共藝術的多樣性可來自創造者的創意想法,各種結合能使主 體呈現活潑效果的方式。

(六) 安全性:公共藝術因多設置於大眾出入之場所,尤應注意安全性,藝術 家對作品材料及結構皆需審慎考量,作品的堅固性在施作時也 須加以防範。

(七)互動性:公共藝術有時不只是純觀賞性,它可以讓人走入作品中,變成作 品的一部份,把觀眾也變成設計的元素。

(八) 與環境融合:公共藝術不是一個唯我獨尊的藝術品,而是要與四周環境 融合,講究整體和諧的美感。環境可以是室內設計、建築 設計、都市設計、景觀設計等實質的環境到歷史、文化、

氣候等無形的大環境。

(九) 民眾參與的方式:民眾參與的方式中有很多層次,除了讓民眾集體創作 外,其他如基地的選擇、主題的確定、評審的介入、

創作過程的建議、製作過程的監督、作品完成時的告 知各階段都可讓民眾參與。

三、公共藝術的徵選方式

依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第九條說明其徵選方式歸納為四種:1.公開徵件2.

邀請徵件3.委託創作4.評選價購。

各有其優缺點及限制,公開徵件的優點,包括競賽刺激創作、集思廣益,並 且藉由徵件過程的宣傳,引起市民的關注,擴大藝術家及設計者參與;但是公開 徵件所得的作品並非大家所預期,在評選時會造成困擾,且社會付出的成本也較 高。由於國內過去少有公共藝術之設置,故公開徵件成為最多採行的方式。邀請 徵件需要專業的執行單位先進行分析,針對設置主題深入企劃,是一種較不浪費

(21)

資源的作法,但是成熟的執行單位目前十分缺乏。邀請創作需要更明確的主題,

且必須深知藝術家的特質,才能有順利的委託及完善的成果。直接購買藝術品,

是一種階段性的作法。四種取得作品的方式,在可供選取的作品數量、公平性、

預期作品之品質、行政經費、取得作品的時間、及社會資源的投入上,都各有其 不同的機會與限制〈陳惠婷,1997〉(表2-1-2)。

表2-1-2 徵選方式之優缺點(續)

方 式 優 點 缺 點 與 限 制

公開徵件

*可供選擇之作品較多

*新人有機會從事創作與設置

*公平性可能較高

*過程中具有教育宣傳效果

*作品之基地適切性高

*需有經費作徵件宣傳及獎金

*知名的創作者通常不參與

*過程耗時

*社會資源消耗大

邀請徵件

*可供選擇之作品較多

*公平性可能較高

*過程中具有宣傳效果

*作品之基地適切性高

*需有經費作徵件宣傳及獎金

*知名的創作者通常不參與

*過程耗時

委託創作

*作品的品質較有保障

*經費可全權控制

*作品之基地適切性高

*過程較精簡

*供選擇之作品較小

*過程中具較少宣傳功能

*如更換創作者,則耗時更長

評選價購

*作品的品質較有保障

*經費可全權控制

*過程最精簡

*直接用於藝術品之經費比例最高

*作品通常並非特為基地所創作

〈鐘靜雯 ,2004〉

四、捷運公共藝術相關論文文獻

過去專家與學者自台北捷運公司也加入實施百分比藝術後,八年來陸陸續續 也有相當多學者對捷運公共藝術相關論文文獻做各種不同角度的深入探討(表 2-1-3)。

(22)

表2-1-3 捷運公共藝術相關論文文獻

作者(日期)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蘇晃毅

<1999>

從「人、作品、空間」之 互動,探討公共藝術在台 北捷運空間的角色-以淡

水線與新中線為例

對於目前的捷運公共藝術、人、空間 所產生的互動有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並提 出優缺點,對捷運未來提供可行的發展方 向。但未對戶動性有更深入的解釋。

林永華

<2002>

大眾捷運與公共藝術關 係之研究-以大台北區捷

運站為例

主要探討之觀點認為公共藝術應強調 捷運站的地緣關係,才能突顯出捷運站的 特色,以當地特質為基礎,普設與當地相 關的公共藝術,期望拉近群眾與作品之間 關係。

鐘靜雯

<2004>

捷運搭乘者對於台北捷 運公共藝術設置之認知

探討

探討『乘客』與『捷運公共藝術』和

『捷運環境空間』三者之間,是否有效達 到互動關係。訪問350 位捷運搭乘者對於 現階段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設置與捷運環境 空間之融合度等作分析了解。

蔡嘉真

<2004>

公共藝術在捷運地下站 場室內空間設置位置與 形式多元性新探-從乘客

感官焦點之習慣出發

作者以深入觀察的方式,瞭解目前地 下捷運公共藝術設置方式與乘客互動的狀 態。發現目前乘客的感官焦點皆投射在廣 告上,喧倡公共藝術應向廣告學習。

陳金永

<2004>

捷運公共藝術應用於國 小教學之研究

在探討捷運公共藝術融入教學對國小 三年級學童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學習動 機、班級氣氛、學習成就的影響,並整理 文獻資料及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 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

李嘉育

<2005 >

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設計 與社區民眾互動之研究

─以南勢角站為例

深入訪談捷運南勢角站公共藝術創作 者原創理念,並到捷運中和線南勢角站現 場隨機性抽樣,對社區民眾以面談式做問 卷調查,探討社區民眾對公共藝術的認 知、以及對社區民眾在精神層面上的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

(23)

五、捷運公共藝術之意義內涵

其實不單只是從社會發展來看公共藝術,也可以從公共藝術來了解社會的發 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窺探一個都市的捷運規劃完不完整,在其中公共藝術也是 主角之一。台北捷運的公共藝術與其他各國之都相較起,也許在起步晚了一些,

但現政府已積極的挪用出百分之一的預算為公共藝術協助設置,對於台灣的捷運 公共藝術發展目前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公共藝術」始於歐洲,它原本是與建築結合,附著於建築物之上的,例如 噴水池及其上的雕刻。廣義地看,建築本身就是公共藝術。設置公共藝術的目的 是為了使都市空間內涵更豐富,增加美感,以提升市民的品味。所以它必須與城 市環境結合,以達到全民分享的目的。從英國倫敦十九世紀建造第一條大眾運輸 地下鐵以來,世界主要先進國家之都市皆以大眾捷運系統作為交通發展之主軸,

對台北都會來說,捷運系統可以說是為它注入幾條新血脈,它串連舊市中心區和 新住宅區,提供了一般市民便捷的交通,除了是單純的交通樞紐如車站外,同時 也是密集的、曝光率很高的社交活動與人潮聚集的焦點,許多商業宣傳絞盡腦汁

,想盡各種方法來引起旅客注意的目的,由此可以想像捷運車站是大眾宣傳的最 佳場所〈李佳育,2005〉。

「可以由當地的捷運公共藝術來欣賞一個城市的當代藝術。」〈陳惠婷,2006〉

可是一般公共藝術與捷運站的公共藝術不同之處就在於,捷運空間內的公共藝術 需要有較大的視覺吸引力。撘乘捷運的乘客比較有較少的時間與注意力在短暫停 留的空間與時間裡,位於月台區通道所設置的公共藝術比較起週邊主出入口或出 入連通道,民眾停留間更是短暫,與公共藝術產稱互動機會又是少,倒是商業性 質較高的周邊廣告更能抓住乘客的興趣。在蔡嘉真2004 年的碩士論文中就提倡公 共藝術應「向廣告學習」這個觀念,楊子葆先生在「藝術進站」一書,也對此觀 念有這樣的說法:

「應該謙虛地轉頭向捷運的商業廣告學習關於設置位置、多元形式、吸引視覺 手法以及可變動的「非永久性」,這一種另類思維,非常值得參考〈楊子葆,2005〉。」

(24)

第二節 捷運站的格局形式之藝術品與空間的關係

初期運輸網絡於民國八十九年時二月全線通車,依據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的統 計,台北捷運截至2004年3月底止,平均每日載客量938,684人次(台北市政府交通 局站)民國77 年開始,捷運工程局就開始探討捷運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80年9 月,「藝術品結合之推動計畫研討會」,獲得許多寶貴意見。於81年決定選擇淡 水線作為第一條示範線。台北捷運局自1992 年成立公共藝術專案後,至今共設置 了17件作品。捷運公共藝術簡單的說,即是在捷運空間中尋找適當的地點設置公 共藝術〈鐘靜雯 ,2004〉。

一、 捷運空間的結構

整個捷運空間主要包含了「出入口」、「出入口連通道」、「穿堂公共區」、

「月台區」、「月台區連通道」這些都是人群每天會通過空間,另外也包含了限 制一般群眾進入的區域如「軌道區」、「員工區」以及「機電設備區」,所以不 列入公共藝術可設置的空間考量,依照文獻了解早期設置於月台區間的公共藝術 也大多都已「點化」的來裝飾美化車站,也或許稍早的車站在規劃時,未將公共 藝術列為考量,所以部分的月台的空間與公共藝術兩者顯的像是互不相干的兩主 體。另外在每站捷運車站格局形式也都大不相同,從事大眾運輸資深的工程師劉 正新就在期刊裡談到的一個捷運的車站格局形式發展,除受林林總總的外在實質 條件及內再功能需求的影響外,還需符合地方性、經濟性、順暢性、精簡性、共 構性及環保性等發展原則,始能獲得最佳化格局型式《劉正新,中華工程期刊,

談捷運車站格局型式發展》。而且並強調捷運站車站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規劃設 計應依基地條件性質考量。同樣這種因地制宜的觀念也適套用於公共藝術的規劃 設置上的,突顯公共藝術在地的意義性。

在捷運站普設公共藝術,應以質制量〈林永華,2002〉。

如果將車站內外空間依特性分類,篩選適合配置藝術品的地點,其可包括懸 掛式、璧面式、單立式及地坪舖面與針對通風口的造型美化等方式,其選點的原

(25)

則為:1.原來預留之空間;2.不影響人潮動線;3.不影響車站營運;4.只需要修改小部 份建築。此外,捷運站平面、高架、地下等三種規劃形式也會影響建築空間和場 所空間的特質。 (表2-2-1)

表2-2-1 平面、高架、地下形式捷運站之空間屬性分類(續) 捷運站形式

平面形式 高架形式 地下形式 空間規劃 室內、室外 室內、室外 室內

採光 充足的自然光 線、通風良好

充足的自然光 線、通風良好

人工照明、

通風設備

視覺 開放 開放 封閉

動線 封閉 封閉 封閉

壓迫感 無 無 有

方向感 有 有 無

建築形式空間場所

空間形態 開放 開放 封閉

〈鐘靜雯,2004〉

二、 公共藝術設的地點與空間之關係

台北捷運公共藝術現階段的成品扣除部分不經風吹日曬已經毀壞,目前有15 件公共藝術位在捷運,在捷運地下空間所設置的公共藝術,多半設置在月台,但 是在人群快速聚集又快速散去,有些月台區的藝術品自明性不夠清晰,人來人往 的乘客無法理解其用意,自然注意力容易分散到軌道邊的大型廣告版上。筆者由 過去的文獻中發現公共藝術與建築環境作融合的話,是更能突顯「可親性」、「趣 味性」「互動性」、「多樣性」、「環境融合性」、「安全性」等公共藝術的特 質。去年才完工的小碧潭站已贏得許多人的讚賞,小碧潭站的整個空間的舒適感 與趣味感讓民眾映像深刻,有著不同凡響的視覺影響力,這就是相當令筆者讚許 的捷運公共藝術其中之一。另外捷運車輛的維修相關事宜都主要賴以本站,且小 碧潭站原規劃是為一個商場與共構的結合,但是目前只己啟用了捷運車輛所用空 間,因此騰出相當多的空間給居民以及一般旅客做休閒了,這同時也印證了陳惠 婷小姐在現代美術雙月刊中提到的「公共藝術不但是空間中的焦點,也是廣場設 計的骨幹。」這樣的論點。

(26)

三、 公共藝術形式與造形

「造型」在公共藝術設計的應用中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內涵,當然美學與美感 為首要目的,然而美的界定有許多方式,以王秀雄教授為例,其在《林崇宏,工 業設計期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中,將美學界定法之鑑賞「美」的程序分為四階 段: 1.描述: 對作品的題材、要素與型式做簡單的描述。2.分析: 結構與質感的探 究,包括部分與整體間的關係,如何使用美的形式原理分析它。3.解釋: 表現內 涵的探究,對作品所含的氣氛、情感或觀念做徹底的說明4.判斷: 使用上述所學 的知識,對整體價值觀作優劣與合理的判斷,並述其理由。

其實美感的形成是一種生活事象(life cycle)的直覺本能去判斷而產生的,它涉 及到了文化背景、各層次的學理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然而透過直覺去判斷生活 事象的本能就稱為「美感」。要深入探究型態的美感的話,就可以從型態的結構、

重量、體積、線條、質感等和整體與空間的比例、調和、對比、秩序來檢視。

空間是公共藝術存在的基本條件,在一般隨處可見的街景中其實就不難發現型態 與空間的相互的對應關係。《林崇宏,1997,形與美-公共藝術的造型之探索)》

公共藝術除了本身的材質與面貌差異外,從「精神」與「形象」兩種層面來探討 的話,可以發現公共藝術有其豐富的內涵存在。也就公共藝術應與民眾建立在精 神層面上的相互溝通,所以,公共藝術的設計不只是本身的結構、型態問題,這 更涉及到一種空間運用的概念性《鄭乃銘,1991,藝術家看公共藝術》公共藝術 的整理角度觀而言,要深入研究它本身的內涵,所要探討許多方面,就公共物本 身所在環境與民眾當地的文化關係來探討的話,其公共藝術探討的方向有造型、

空間、結構以及環境意象。(表 2-2-2)

(27)

表2-2-2 公共藝術的探討面:

造型

造型可謂一個可視、可觸摸的形體之具體統整的存在於一個環境中。以「型態」

學的理論理論解釋,一個造型可將在比例、機能、線條、配置、形象等作分析,並 探討美感的存在性,以及一件公物品的形是否適當於創作當地的環境文化中。

空間

一個公共藝術應依賴空間而生存,但其實空間的體驗不完全在視覺上的體驗,

更是一種將人群與藝術品作結合交流的媒介,藉由互動溝通達到公共藝術的真意。

就空間實質上的內涵方向可分: 位置(方位)、動感、平衡、深度、延展性。

結構

結構本為物體的內部組織排列,公共藝術的結構性,指的是構成的形式,包含 了型體之外,材料也是因素之一,結構影響到公物之形,也對內部空間有絕對的改 變力量。結構的要素在於: 體積、量感、質感、材料等。

環境 意象

公共藝術的價值是在於人與環境間溝通的共識,透過公共藝術,使接觸的民眾 了解公共藝術存在得意義性。則環境的意象影響包含了:視覺、經驗、知識、心理、

環境文化。

《林崇宏,1997,形與美-公共藝術的造型之探索》

第三節公共藝術與民眾知覺上的互動性

在捷運地下站場中,乘客的感官焦點可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其中,

以又視覺佔有最大的比例。此外,目前在台北捷運中的公共藝術作品,100%皆是 屬於視覺展式類型(如:壁面圖文、展示櫃…),以及視覺觸覺型(如:雕塑、空間 建築、街道家具類﹝註4﹞)。因此,「視覺經驗」與「視覺感知」便主導了捷運 公共藝術與民眾知覺的互動性。

一個成功的公共藝術無論其形式與設置方式應與民眾產生互動,甚至感動 人心或激發回憶與迴響,其感動部分涉及個人的心理個層面與社會文化,此即 是「視覺經驗」。

註4: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工業設計專有名詞。如:長椅、垃圾箱等…目的 為給行人更舒適及安全的生活。

(28)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某類外部事物的感知效果並不完全一 樣,但是就以公共藝術為例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感受,應輔合其公共藝術之

「大眾化」,過度主觀的藝術品也不適於成為公共藝術。

而「視覺感知」的意思,即為「視覺上」的「感受」與「認知」。在觀察 者「看見」該公共藝術作品時,對於該作品給予他的感受為何,以及對於他產 生的概念為何,此便稱為「視覺感知」。偏好上的研究目前大多以景觀方面偏 好多做研究,(李厚強,2002)提到視覺感知的歷程,依過程可分為:直覺、知覺、

概念等三個部分。

一、情緒體驗

民眾的情緒與體驗感也應當是影響視覺對作品的偏好與否,而情感是人對客 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由於一定的客觀事物而引起的一種傾向。情感與認識過程 不同,認識的過程是人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則是對客觀事務的一種好 惡傾向。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關係很複雜,不同的人對客觀事物也都抱有不 同的態度,在內心與外部表情也闡稱不同的影響。《常懷生,1995》

Krietler(1972)認為:情緒(emotion)在藝術的體驗中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調節情緒參與的歷程則歸因於「同理心」。同理心有兩個觀點,其中之一是「情 感移入」,透過動作模仿的傾向,得到一種感同身受的反應;另外一種涉及心向 的可能歷程,觀賞者為了理解某些事務,會從記憶中撈起相關的事物,而觸發情 緒體驗。情緒即為情感,它是涉及各種生理結構的一種身體狀況;它是明顯的或細 微的行為;並且它發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由恆山譯,1993》

情緒體驗向度的部分在Mehrabrian & Russell(1974)指出個人對環境刺激的情 緒反應,可以利用環境心理學為基礎,提出愉悅(Pleasure)、喚起(Arousal)以及支 配性(Dominace)為情緒三因子,以三個向度,包括 18 組雙極形容詞,來衡量情緒 性,即為情緒狀態語意差異測量法(Semantic Differental Measures Emotion)。(表 2-3-1)

(29)

表2-3-1 情緒狀態語意差異量表

愉悅 喚起 支配性

快樂的-不快樂的 愉悅的-煩惱的 滿意的-不滿意的

滿足的-憂鬱的 有希望的-絕望的

輕鬆的-無聊的

刺激的-輕鬆的 興奮的-平靜的 狂亂的-呆滯的 緊張的-感覺遲緩的

警覺的-睏倦的 喚起的-未被喚起的

控制的-被控制的 有影響力的-被影響的

控制中的-被照顧的 重要的-敬畏的 支配的-服從的 自主的-被領導的

〈Mehrabrian & Russell,1974〉

除了上述的語意差異法外,Izard 於 1972 年所提出的區別性情緒量表《The differential emotion scale,DES》(表 2-3-2) 為測量一個人基本情緒或混合情緒之體 驗的自陳工具。其基本假設為情緒具有分離的(separate)與格別的(discrete)部分存 在,每一個情緒均有可被測量的的經驗特性和動機特性。此量表由30 個獨立的形 容詞量表組成,每三個形容詞分別對應一種基本情緒。

表2-3-2 區別性情緒量表項目

因子

項目 1.興趣 2.愉快 3.驚訝 4.苦惱 5.憤怒 6.厭惡 7.輕蔑 8.恐懼 9.羞愧 10.罪惡 留意的 欣喜的 驚訝的 灰心的 激怒的 憎厭的 輕蔑的 驚恐的 膽小的 後悔的 專注的 快樂的 驚奇的 悲傷的 憤怒的 厭惡的 輕視的 害怕的 害怕的 自覺有罪的 警覺的 喜悅的 震驚的 沮喪的 激動的 反感的 瞧不起的 畏懼的 羞怯的 應受責備的

〈Izard,1972〉

二、「視覺偏好」與「知覺性」

視覺是生物的各種感官知覺中最發達的一個系統,在所有的感官知覺中也,

視覺感官的感知範圍最廣,並具有統合所有感官知覺的能力性。也因視覺所傳達 所佔的優勢,當視覺與其他感官知覺產生衝突時,大腦仍大部分相信視覺所傳達 的訊息,而較忽略於其它的知覺作用。人類對外約有五種知絕,視覺佔最主要部 分,其中視覺87% ,聽覺 7%,嗅覺 3.5%,觸覺 1.5%,味覺 1%。所以人對於空

(30)

間感覺的部分大部分市來自於視覺所接收的知覺感受,且視覺感官對環境的感知 關係,遠比其他感官來的重要許多。〈李厚強,2002〉

依照李厚強(2002)視覺感知的歷程,將過程可分為:直覺、知覺、概念等三個 部分。其中的「直覺」是一種只看見事物而不見意義的知覺;「知覺」則是由事物 形象而知道意義的感知;「概念」則是超越形象而瞭解意義的一種感知方式(圖 2-3-1);其並歸納視覺感官對空間的感知過程為:

(一)感覺在體驗空間後,對空間所形成的感覺情形。

(二)對空間的感覺,經由初步的思考過程,轉換成對空間的知覺反應。

(三)形成空間知覺,經由進一步的思考後,對空間產生某種程度的認知過程,

而引發心理聯想。

(四)經過心理的認知與心理的聯想後,對空間產生心理情緒的反應,進而影響 其空間行為知態度。

圖2-3-1 視覺感知過程

〈歐聖榮,2003〉

(一)知覺偏好

知覺與認知是在於程度上的差別而已,知覺為感覺再加上個人的各種生 活經驗所形成,而認知卻超越現場環境拘束,再加入個人的態度、信仰及觀念…

等,所形成之心理活運動運作的結果;因此認知是無法從現場調查直接觀察了 解到,而是經由行為推論所形成的(陳思玫,2001)。進一步可以說,偏好是直 接的、經常的、自動的反應,它是認知過程的延伸,就像預測一般,偏好使一

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

對空間所形成的 感覺情形

經由初步的思考過 程,轉換成對空間 的知覺反應

經由進一步的思考 後,對空間產生某 種程度的認知過程

經心理情緒的反 應,進而影響其空 間行為知態度

直覺 知覺 概念

(31)

個人可以隨時行動,即使再特定時間沒有可以利用的行動指南《李永展,

1995》。因此我們可以說偏好可以視為個人面對各種可能情況時的表現,視覺 偏好則是選擇的一種指標。

在環境偏好之中的景觀的發展方式係透過景觀視角、速度、觀賞距離以 及觀賞序列方式,將實質環境內容呈現給觀賞者,觀賞者經過喔連串知覺、認 知 知 心 理 評 估 過 程 後 對 景 觀 產 生 偏 好 。 在 〈 李 文 姬 ,2004 〉 論 文 提 到 (Yeomans,1986)針對環境偏好的之研究,國外學者將景觀環境分景物(scene)與 意向(image)兩類,國內研究則區分為環境內容、空間輪廓與受測者。(曾慈慧,

2002)則現在環境內容以景觀元素偏好的研究最為普遍,本研究將嘗試將此理 論基礎運用於在捷運公共藝術視覺感知與偏好上做內容的分析參考。

(32)

第參章 公共藝術型態分析

第一節 台北捷運公共藝術基地勘查

台北捷運自民國八十五年木柵線通車經過十年歲月至今,當中籌畫或已完成 了相當多件的公共藝術品,隨著趨勢有愈來愈多的台北公民捨棄了私人交通工具 轉而選擇大眾運輸作為日常交通工具,在捷運車站的週邊空間自然也成為人來人 往的聚散之地,筆者在深入的研究探討之前必先對台北捷運站隻週邊基地做多元 的了解,並選定6 月 18 日於各個不同站點之公共藝術品做實地的拍攝。則作品勘 察之資料與部分的圖文將參考於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官方網頁的公共藝術之簡 介內容。本章節內容以「新店線」、「板南線」與「中和線」做支線的分類,對 每一件的藝術品之出產年分與採選方式與主題性來做關聯性的深討。

一、「新店線」

(一)雙連、行遠

作品涵義:

隨著淡水河港口商船的遠揚,雙連一度興盛的貿 易漸行漸遠地沒入歷史的長河裡。年代符號的連綴,

包藏了史實的遷衍,藉由時間的傳遞,表達「雙連、

行遠」。

作者 井婉婷、楊弼方 所在站點 雙連站

設置年份 1996 年 9 月 選拔方式 公開徵件

作品經費 約10,000,000 元(含首獎獎金五十萬元) 作品類型 壁畫一件

(33)

(二)麗正崇熙‧承恩景福

作品涵義:

本公共藝術為一組六件,統稱「麗正重熙‧承 恩景福」。其名緣自現存四座古城門之門額,寓意 深長,具有紀念價值。其中,廣場二呈現之精神代 表「承先」,以出土文物結合研究成果於既有櫥櫃 陳列四件作品。

這件作品具有台北城歷史的意義,埋在地底百 年,幾年前首次被發掘出來,因此本展示設計除以 藝術性主導,並以公共藝術的精神為考量,以賦予 出土物新生命外,其歷史意義的突顯亦是主要的創 作理念。

作者 李乾朗

所在站點 忠孝西路地下街站 設置年份 2001 年 6 月 選拔方式 委託創作 作品經費 4,900,000 元

作品類型 櫥窗展示四組及牆面處理二件

(三)手之組曲

作品涵義:

以生命探索的角度來思維,將人生旅途比喻為捷運旅 程,一站又一站 ,無論過程如何,到最後不該是孤獨、怨 嘆、不安,而是溫暖有愛,寧靜澄明。手可謂人類感情的 化身,書寫了台大醫院站地緣的歷史與人文,也打造了捷 運的生命力,呈現人性化的感覺景觀。

作者 李光裕 所在站點 臺大醫院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 作品經費 4,999,000 元 作品類型 雕塑四件

(34)

(四)非想、想飛

作品涵義:

人類對於飛行有一種原始本能的渴望與喜悅,

飛行如同孤獨的咀咒,但卻又紙飛機的機身由一張 白紙變成各種生命旅程中出現的文件,包括作業格 紙、畢業證書、聯考考卷、放榜單、火車時刻表、

報紙、薪水袋、罰單、鈔票、結婚證書、房地產廣 告宣傳單、股票行情表、機票...最後化為一隻飛行 的鴿子。

作者 林 書 民 所在站點 中正紀念堂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 請 比 件 ( 委 託 北 美 館 代 辦 ) 作品經費 3,199,000 元

作品類型 全像攝影

(五) 輕鬆的雲、走路的樂

作品涵義:

將「詩」與「音樂」的性靈帶入此作品中,

一個個的燈箱,代表著朵朵白雲,而燈箱中的景 緻,則採用全台灣不同時段、不同場景的畫面,

企圖將自然情境溶入這灰色場域之中,輔以旁側 跳躍的音符,試圖解放每雙停滯的眼神,每個佝 僂沉重的腳步。當您經過這長長通道時,盼您能 駐足感受作者所感知的,正如詩人羅門的一句:

「天空容納鳥」。

作者 莊普、楊岸 所在站點 中正紀念堂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委託北美館代辦) 作品經費 3,198,300 元 作品類型 音符22 公尺、燈箱 60 個

(35)

(六)舞台、月台

作品涵義:

舞台是一個表演藝術的競技場,模擬著喜怒哀 樂。月台是歸人、過客的中途站,等待出發、告別 回家、邂逅及重逢,臨場上演著塵世的悲歡離合。

將傳統的劇照及服裝減化為簡單線條與色塊,象徵 著舞台背景與布幕的垂簾使月台成為生活的舞 台,此兩幅橫豎不同肌理的垂簾,象徵著已上演或 將落幕的舞台,疊印著月台人潮的來去,伴隨著電 車的訊號和節奏,是開始,是完結,抑或只是過渡。

作者 黃承令

所在站點 忠孝敦化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 作品經費 3,180,000 元 作品類型 垂簾二幅件

(七)邂逅(都會臉譜)

作品涵義:

通往來,為合、為散,不期而遇,欲聚、欲離,

是喜?是悲?是愛?是名?是利?十二件多重臉譜 之作品隱喻著離歸、日夜、時空、散聚、男女、情慾、

老少、粗細…,以交會、互動、對比的意象呈現都會 人的風貌與時空之間的交會,以亮麗的色彩代表人世 間的歡樂與榮盛、天真與喜悅。

作者 李長發、曾英棟 所在站點 古亭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 作品經費 4,999,000 元 作品類型 垂吊造型十二件

(36)

(八)窺

作品涵義:

人們在街頭駐足,都市沉重律動地喘息,月台 上攝影機偷窺著來來往往的旅客,也偷窺著自己,

車站內外的景象並呈於液晶電視及銀幕上,使得觀 察者同時成為被觀察者,影像隨著時間及人們腳步 流轉,為國內少見的互動式公共藝術。

作者 陳健、蔡淑瑩 所在站點 公館站 設置年份 1999 年 10 月 選拔方式 公開徵件 作品經費 3,950,000 元

作品類型 月台投影立體造型三座

戶外影像裝置三座天花板銀幕三片

(九)幸福知道

作品涵義:

現代化的高度快速是城市的步調,瞬流穿梭的旅 人填滿了捷運所延展的空間,來往列車的交通網絡,

在前往與到達的月台意象中劃分了旅站地點的風景 與心境。 這一次,我們拋棄都會中心的繁忙意象,

沿著綠色的軌道轉進水碧天藍的站點—這是小碧潭 的《幸福知道》,而瞅然遇見的,或許將是你我生命 中轉彎的地帶與幸福積成的新生地。

作者 麻粒試驗所 所在站點 小碧潭站 設置年份 2004 年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

作品經費 超過百分之一公共藝術預算 作品類型 整個站體空間

(37)

二、「板南線」

(一)旋(Around)

作品涵義:

本作品為互動裝置藝術,當經過旅客靠近時,

木馬剪影將隨著音樂的出現舞動起來,由此呈現互 動的驚喜與趣味。捷運列車進出站體的每日運作,

轉化為旋轉木馬中迴旋的意象,而木馬的首尾相 接,如同一節節出入站的捷運列車,展現了人們在 地理與心理領域延伸的渴望,並藉旋轉木馬喚起歡 樂氣息則讓過往乘客暫離繁忙的城市節奏,由此進 入想像的遊樂園世界。

作者 晶矽族群(CSGROUP) 所在站點 昆陽站

設置年份 2000 年 12 月 選拔方式 公開徵件 作品經費 4,999,000 元 作品類型 互動藝術一組

(二)樹河

作品涵義:

「樹河」以生活化及趣味性之人物翦影表現都市 生活的多樣性,並拉近大眾與作品之距離,以燈光排 列的樹影及真實的流水為繁忙的都市生活帶來舒緩 身心的夜景風貌。

作者 蔡淑瑩

所在站點 忠孝敦化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公開徵件 作品經費 43,000,000 元 作品類型 通風口二座

(38)

(三)成長

作品涵義:

以一系列五件作品代表成長的過程;包括播種的

「犁」、頂出地表的「頂」、稚嫩的「萌芽」、青澀 的「扭曲」及成熟的「搖動」。

象徵著生命成長的活力與孩童般的天真,完全表露了 自信而完美地實現了成長的歷程。

作者 史蒂夫、伍德沃德(Steve Woodward) 所在站點 市政府站

設置年份 1999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公 開 徵 件 作品經費 2,960,000 元 作品類型 雕塑五件

(四)平安鍾

作品涵義:

紀 念 九 二 一 集 集 大 地 震 不幸 罹 難 的 同 ,對於「好山好水」雙手合十的造型,乃是希望以 最簡單的方式,傳達山水的力量,雙手合十象徵往 內心集中凝聚的布局,希望將大地裂縫與心的創痛 壓縮變小,呼 籲 大 家 一 起 為 臺 灣 的 未 來 祈 福 。

作者 姚仁喜、王俠君 所在站點 忠孝敦化站 設置年份 2001 年 1 月 選拔方式 委 託 創 作

作品經費 由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捐贈 作品類型 噴水池一件

(39)

三、「中和線」

(一)青春美樂地

作品涵義:

青春嶺是一首台灣老歌,描述著台灣人努力打拼 樂天的性格及追求自由的精神;青春象徵著熱情、

你、我、他共同的記憶。醞釀了汗水、淚水、溫情與 笑聲,還有陽光、藍天、花草與鳥鳴。轉換成現代化 造型與色彩,象徵著中和南勢角是一個成長、興旺中 邁向現代化的大台北衛星城。

作者 賴純純

所在站點 忠孝敦化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 作品經費 43,000,000 元

作品類型 垂造造型3 件、璧面造型 9 件

第二節 捷運公共藝術型態分析

至2004年底台北捷運系統延續初期至現在已共完成17件公共藝術品,「公共 藝術」之詞本意拆開作解讀其實是相當矛盾的,「公共」意謂著以客觀對應著群 眾(他人),則「藝術」本身又偏重於主觀(自我)的創作。所以結合「公共藝術」之 本意為市民參與藝術的參與互動性所產生的密切關係,你我他人人都有機會與責 任來認識什麼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外觀即可影響民眾視覺的感受,進而密切的 了解大眾對藝術之間的接受度與感受,不同的型態藝術也是首先影響視覺的要件 了。

於觀察分析後,將捷運站之公共藝術的設置形態依「設置位置」、「設置方 式」、「創作形態」、「徵選方式」等方面,做綜合分析歸納如下:

(40)

一、「設置位置」

各個公共藝術其空間規劃不盡相同,所謂的捷運公共藝術,普遍被認為是設 置於捷運站內,才被稱為捷運公共藝術。事實上,已有百年歷史的德國捷運而言,

其公共藝術的設置位置已超越了這樣的想法,設置於站內、站外,甚至周邊環境 的規劃,皆被廣義的定義為捷運公共藝術。大致上來說,可將「設置位置」簡單 區分為「站體內」、「站體外」、「站體內與外」,本文將台北捷運之公共藝術 依各作品的空間位置作下列表格之分類。

二、捷運公共藝術品的「設置方式」與「創作形態」

在此,筆者將各個公共藝術作品之設置之位置、設置方式、創作型態以及徵 選方式整理於下(表 3-2-2)。其中以外型型態不同的設置方式,包括立地、璧面、

懸掛、空間式四種;創作型態分為平面、立體、多媒體。徵選方式分公開徵件、

邀請比件、委託創作與評選價購。(表 3-2-2) (一)「設置位置」之公共藝術分類如下:

1.立地式公共藝術:「成長」、「手之組曲」、「平安鍾」、「窺」、

「天、地、人」

2.璧面式公共藝術:「雙連、行遠」、「旋」、「非想、想飛 」、

「麗正崇熙‧承恩景福」、「青春美樂地」

3.懸掛式公共藝術:「舞台、月台」、「輕鬆雲,走路的樂」、「 邂逅 」 4.空間式公共藝術:「 樹河 」、「幸福知道」

(二)「創作形態」之公共藝術分類如下:

1.平面公共藝術:「雙連、行遠」、「非想、想飛 」、「舞台、月台」

2.立體公共藝術:「成長」、「手之組曲」、「窺」、「平安鍾」、

「天、地、人」、「旋」、「麗正崇熙‧承恩景福」、

「青春美樂地」

3.多媒體公共藝術:「旋」、「非想、想飛 」、「窺」、「天、地、人」

(41)

表3-2-2 公共藝術的各式形態交錯分析 設置位

設置方 式

創作形

態 徵選方式

作品名稱 / 站點 站

體 內

站 體 外

站體內與外 立地 璧面 懸掛 平面 立體 多媒體 公開徵件 邀請比件 委託創作 評選價購

1 「成長」/市政府站

2 「旋」/昆陽站 ★ ★

3 「麗正崇熙‧承恩景福」/

忠孝西路地下街

4 「手之組曲」/臺大醫院站

5 「舞台、月台」/中正紀念堂站

6 「非想、想飛」/中正紀念堂站 7 「輕鬆的雲,走路的樂」/

中正紀念堂站

8 「窺」/公館站 ★ ★

9 「青春美樂地」/南勢角站

10 「邂逅」/古亭站

11 「天、地、人」/新店站

12 「雙連、行遠」/雙連站

13 「平安鐘」/忠孝敦化站

14 幸福知道」/小碧潭站

結合藝術品融入建築 空間,構成所謂的「空

間式」的公共藝術

15 「樹河」/忠孝敦化站 「空間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

筆者將藉由以上(表 3-2-3)整理後,不難發現公共藝術在設置空間中大部分以

「立地式」之「立體」的形態方式呈現,其次是「壁面」再來是「懸掛式」的形 式。本文為了確立後續研究分析之構向,將以「立地式」、「璧面式」、「懸掛 式」、「空間式」四大不同「設置方式」公共藝術作為主基礎研究範圍對象,再 向「平面」、「平面多媒體」、「立體」、「立體多媒體」等不同「創作形態」

的細部影響性,作進階的了解。進而強化分析在「創作形態」對「設置方式」的 視覺影響。

(42)

三、「設置位置」與「創作型態」交叉之八大類型

表3-2-3 捷運公共藝術的型態分類歸納

平面類 平面/多媒體類 立體類 立體/多媒體類

「立地式」

1.「成長」

4.「手之組曲」

13.「平安鍾」

8. 「窺」

11.「天、地、人」

「璧面式」 12.「雙連、行遠」 2.「旋」

6.「非想、想飛 」

3.「麗正崇熙‧

承恩景福」

「懸掛式」 5.「舞台、月台」

9.「青春美樂地」

7.「輕鬆雲,

走路的樂」

10.「 邂逅 」

「空間式」 15.「 樹河 」

14.「幸福知道」

資料來源「本研究」

承上表的歸類將「創作型態」與「設置位置」交錯歸納,本應產生十種組合,

由於創作型態可複選,於是便產生十三種類型之組合,但並非每一種組合都有相 對應之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經過整理歸納之後,可分出公共藝術型態與空間之 對應所呈現如下之八類形式: (一) 璧面式 x 平面類 (二)壁面式 x 立體類 (三) 璧 面式x 平面/多媒體類 (四) 懸掛式 x 平面類 (五) 懸掛式 x 立體類 (六) 立地式 x 立體類 (七) 立地式 x 立體/多媒體類 (八)空間式。

本文後續章節將參考林崇宏先生對「公共藝術可探討面」之分類方法,以「造 型」、「環境意向」、「空間性」與「結構性」四大分類,做為後續因子命名之 參考指標。然後藉由公共藝術不同型態分類,探討因子對象之要項,再對公共藝 術的外觀與機能的影響作分析與整理。

設置 位置

創作 形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木工程/都市設計與規劃/建築設備) 全日制,兼讀制 先進科技及管理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金融與精算數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Keywords: RFID, Mobile Learning, Sequence knowledge, Bloom’s cognition taxonomy, Ubiquitous Context-Aware. Distance learning has impacted and transformed conventional

(1999), &#34;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with Multiple Minimum Supports,&#34; Proceedings of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San Diego,

But the network security, the perceive risk of online insures behaviors, the cognitive of e-life insurance products, allow them to maintain reservation about the online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