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年澳洲墨爾本國際研討會 參加國際社會福利協會 -- 201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年澳洲墨爾本國際研討會 參加國際社會福利協會 -- 2014"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出國類別:參加國際會議)

參加國際社會福利協會-- 2014 年澳洲墨爾本國際研討會

服務機關: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姓名職稱:簡慧娟署長

派赴國家:澳洲

出國期間:103 年 7 月 8 日至 103 年 7 月 15 日

報告日期:103 年 10 月 15 日

(2)

1

摘 要

國際社會福利協會國際社會福利協會與國際社會工作學院協會、國際社會工 作者聯盟今年於澳洲墨爾本聯合舉行國際研討會,會議主題為「促進社會及經濟平 等: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的回應」,討論世界各國的社會與經濟不平等問題,議題 與領域橫跨衛生、社會工作及教育等多面向。

筆者依主題選擇參與兒少、老人、身心障礙、社會工作教育等場次,得以一窺 國際社會福利最新發展趨勢。報告人多數為研究學者,就其國內執行之方案或政 策,從事研究而提出報告,並就其觀察結果提出建議。相關報告提出之政策措施,

我國多已執行;提出之執行困境,部分因民情而有不同,部分具共通性,我國或已 處理,或刻正研議規劃,相關對策可供參考;筆者建議,未來應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3)

2

目 次

壹、緣起說明 --- 3

貳、會議行程 --- 4

參、內容摘述 --- 4

一、 兒童及少年議題 --- 4

二、 老人福利及照顧議題 --- 10

三、 身心障礙議題 --- 19

四、 性別議題 --- 20

五、 社區與家庭支持議題 --- 21

六、 社會工作專業議題 --- 24

肆、實地參訪 --- 30

伍、心得與建議 --- 31

附錄 1、會議照片 --- 35

附錄 2、會議議程 --- 37

(4)

3

壹、緣起說明

我國於 1970 年加入國際社會福利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ocial Welfare,ICSW) 成 為 會 員 , 國 際 社 會 福 利 協 會 與 國 際 社 會 工 作 學 院 協 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IASSW)、國際社會工 作者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FSW)三個國際組 織,每兩年聯合舉辦國際研討會,以集合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及實務工作者,

進行交流並集思廣益,以促進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的福祉。我國自加入國際社會 福利協會後,非常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每年邀集國內社會福利及就業服務專業人 員組成代表團出席 ICSW 所舉辦的全球及亞太區域會議,與國際人士進行經驗交流 及分享外,在會議期間更透過代表團團員的社會福利論文發表及報告,展現我國 社會福利之實際執行成果,並藉由研討會議及各項活動及與其他國家代表團團員 的互動,提昇我國在國際社會福利專業組織的影響力。由於國際社會福利協會會 員國眾多,透過其所舉辦之國際會議,可以了解世界各國關切之社會工作相關議 題及考驗,並經由論文發表及各國代表團團員的報告,擷取各國社會福利執行經 驗與討論,提供國內相關政策之參考。

今(2014)年 7 月 9 日至 12 日於澳洲墨爾本聯合舉行國際研討會,會議主題為

「促進社會及經濟平等: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的回應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Equality: Responses from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其討論重點著重於,世界各國的社會與經濟不平等問題,議題與領域包括健康、

心理衛生、兒童、少年與家庭福利、高齡化、性別、移民、身心障礙、教育、環 境、原住民、貧窮、社會工作、文化與語言多樣性、信仰及人群服務的科技使用 等等。當前我國面臨全球化挑戰及新型態之社會問題,更需要國際間的瞭解與經 驗交流,並了解世界各國在社會福利業務的發展趨勢。因此,經簽奉部長核可指派 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報名參與 2014 年於澳洲墨爾本舉行之 IASSW、ICSW 及 IFSW 的聯合會議,以促進我國與國際接軌。

(5)

4

貳、會議行程

本屆國際社會福利協會、國際社會工作學院協會及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舉辦之

「增進社會與經濟平等:社會工作及社會發展的回應」國際研討會,係委由澳洲墨 爾本大學承辦,開會期時間自 2014 年 7 月 9 日至 7 月 12 日,另外國際社會福利協 會中華民國總會為促進參與團員之交流,於 2014 年 7 月 13、14 日安排團員交流活 動。本屆國際社會福利協會與國際社會工作學院協會及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舉辦之 國際研討會主題,說明如下:

(一)強化個人、家庭及社區的社會與文化福祉―增進復原力、増權、安全與尊 重。

(二)關注個人與社區醫療的不平等及其弱勢狀況。

(三)培養社會與經濟的原動力,以促進安全與保障。

(四)創造永續發展與安全的環境。

(五)以教育來改變、人權與平等。

由於討論議題多元豐富,且參與報告之各國人員非常踴躍,因此本次研討會係 依討論主題分門別類,採同步於各會議場地進行報告及討論,參與者可依專長、興 趣選擇議題至各該會議場地參與討論。有關會議行程詳參附錄 2。

参、內容摘述

由於議題遍及兒童、少年、婦女、老人、身心障礙者、移民、人身安全、性別、

社工教育等議題,爰除開幕及閉幕之專題演講外,僅擇其中與本署業務較相關之議 題場次參與。以下謹就參與研討重點摘述如下:

一、兒童及少年議題

(一)原住民兒童保護部分

本次會議專題係有關澳洲原住民兒童保護議題,講者強調應尊重澳洲原住民族 之文化權、表意權等,確保兒童安全是核心價值,但對於原住民族之兒童,一律採

(6)

5

行家外安置,顯然破壞原住民族之文化傳統價值,如何避免原住民族文化被社會所 建構的制度破壞,以及如何解決基本問題,在這個專題討論中被提出,有關原住民 族之文化、遺產、土地等如何保存及受到尊重?如何讓原住民族不會被主流社會邊 緣化?協助原住民族從主流社會中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及傳統,是包括澳洲政府在內 的全體澳洲人民的共同責任。

研討會之與談者指出,原住民族之兒童在一定年齡後即被從家庭帶離進行安 置,從而被安置的兒童對自己祖先並不認識,甚至對其自我血統、文化等認同也會 發生疑義,遑論其如何捍衛原住民族之文化傳統,對於公民權的爭取,也會發生問 題,主流社會其實已經透過這些措施,剝奪了原住民族的土地、文化等,如何讓原 住民族自主,不論在精神、文化等層面,社會各界應予以尊重。原住民族也重視兒 童保護議題,但如何與祖先文化有連結,為了生存,要保存自己的原民文化。

兒童在人口結構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兒童被強制帶離,會造成社會及文化的斷 層,兒童保護很重要,但在原民地區相對地並沒有獲得很多的資源與支持,社工人 員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了解原民文化,這是社會工作在原民議題上首先要了 解的問題。與談者一再強調,澳洲原住民族文化被殖民化,因此如何保護原住民族 傳統文化,維護原住民族語言以及不被歧視,在目前澳洲社會是要受到高度的重 視,其亦主張修正澳洲憲法。

與談者也說明,在國際上,國際援助組織十分關心澳洲原住民族的歸屬感,雖 然澳洲當地民間團體介入澳洲原民文化的保持,卻不是很成功,其所使用的方法是 透過尋找原住民族的耆老來保存原民文化,但事實上原住民族有自己解決的方式,

外界干預過多,反而不利於原始初衷。無形的社會干預太多,反而容易造成社會包 容性的不足。研討會的與談者一致強調,原住民族社會參與方式尤其要注意社會包 容性,呼籲政府要關注保護原住民族的國民特徵,同時也呼籲各界激勵人民倡議對 憲法的改革,與談者強調,在澳洲原住民族平等被對待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在倡 議方面,與談者認為應該從媒體教育宣導開始,尤其足球及籃球俱樂部是最佳且快

(7)

6

速的宣導途徑。

與談者也強調原住民族相互間的交流、原住民族的家庭價值觀要被發揚,澳洲 政府應該重視原住民族的權益,並且要有長遠規劃,尤其在平等議題上,主流社會 要學習尊重原住民族的權益,平等意謂著資源分配,澳洲政府在北領地及昆士蘭省 議題的處理上,原住民族並未受到平等對待。因此與會者認為,原住民族應該重視 及爭取自己的相關權益,平等權是一個挑戰性的議題,例如:獲得政府獎學金,補 助回到自己社區服務,挹注資源於原民地區的社區治理,解決原民地區貧困問題 等。原住民族的想法及所面臨困境,以及他們不放棄的決心,希望社會各界理解及 接納,憲法的修正及社會觀念的改變,這是根本的議題。

(二)與提早離開學校的年輕人一起工作-人權取向觀點與支持離開政府照顧(安 置)系統的弱勢年輕人-社工實務的挑戰及機會

報告者指出,雖然澳洲教育體系在 OECD 國家中被評列為良好發展的國家,但 澳洲多數少年(young people)並未完成中等教育。相關文獻指出,此種現象對社會 政策及社會工作實務者,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提早離開學校的少年普遍經歷過社會 及經濟上的阻礙,面臨與家人、心理及生理健康等問題,導致他們被教育訓練系統 及職場所排斥。該報告也指出,這些與社會脫節的少年,必須對他們有新的認識與 理解,傾聽他們的聲音,讓這些少年述說他們的需要,才能使他們有正向的改變,

並有效回歸教育及訓練場域。對於離開少事系統(少年輔育院)的少年,直接傾聽 他們的聲音,也是規劃及執行相關方案的主要元素。澳洲政府人群事務部門的社工 人員,係為支持社會最弱勢及最容易受傷害的人群而工作,同時也關注那些在轉銜 階段的弱勢求職者、少年及其家庭。2011 年探討少年社會參與障礙學生之研究案 中,其中針對離開政府照顧(安置)服務系統的少年,所做的一項實驗計畫,發現 這些離開政府照顧(安置)系統開始自立生活的年輕人面臨許多劣勢及障礙,包括 無居住處所、低教育水準、有入監服刑紀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支持性服務,以 及未成年懷孕生子(小爸媽)等處境,而這些問題在早期的研究也都被證實過。在政

(8)

7

府介入協助這些弱勢少年時,他認為應強調早期界定社會參與障礙的重要性,並建 議與社工人員應建立緊密的連結,同時應強化專業評估執行的一致性。長期而言,

要輔導這些弱勢少年,各級政府及社區部門、安置機構間應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聯繫 與資訊分享,相關單位間之資訊共享及相互合作,有助於改善服務方法及自立生活 輔導之服務成效。

(三)家外安置與自立生活服務系統之轉銜議題

報告者主要係探討少年離開家外安置系統(如安置機構、寄養家庭等)自立生活 時所面臨之障礙議題。他指出,許多創新方案或工作實務手冊指引,都是為了讓弱 勢少年能順利轉銜至成人階段,進而有更好的發展。然而,有相當比例的少年很難 成功地渡過這個階段,關鍵點在於,這些少年的需求,必須透過跨系統(部門)間的 合作才能夠被滿足。對於那些落入現行社區服務系統缺口的弱勢族群,澳洲維多利 亞 省 推 動 一 項 多 元 及 複 合 需 求 行 動 計 畫 ( The Multiple and Complex Needs Initiative/MACNI),MACNI 是一項有時間限制的專業服務,服務對象主要為 16 歲 甚至大一點的青年,經診斷後有以下症狀:包括至少 2 項明顯的心理失調、藥物依 賴、智能受損或後天性腦損傷。符合 MACNI 資格者,必須明顯有自傷或傷人之虞。

在這項行動計畫下,西區健康中心之靛藍方案(Indigo program)提供了評估及照 顧方面的協調服務,執行發現,從家外安置單位及兒保部門轉介,需進行評估及照 顧協調的少年愈來愈多,由這些個案,呈現出服務系統出了問題,包括風險及權威 的競爭、在撕裂創傷中的規劃困境、環境引發的危機,以及錯綜複雜受到機構及自 治團體激發的真實體驗,服務輸送系統的問題,其實遠比案主本身的問題來的複雜。

(四)文化對自立生活青少年的重要性

報告者指出,從小被安置長大後離開安置系統的青少年,其所面臨的挑戰是眾 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對青少年工作的影 響。青少年轉銜服務會關注文化議題,通常是因為服務對象具有跨國的特性,該報 告重點包括:(1)瞭解文化對於參與自立生活服務的青少年之影響(2)檢視跨國文化

(9)

8

的內涵 (3)對於參與自立生活服務的青少年,提供強調文化重要性的訓練課程。為 瞭解文化對於參與自立生活服務青少年的影響,報告者經檢閱相關研究及實務對文 化重視程度的跨國文獻後發現,美國特別重視少數種族及族群(如非裔美國人、拉 丁美洲人及印弟安人),由於這些少數族群有較高比例會被家外安置,導致他們比 較容易受到自立生活政策及實務的影響。在加拿大及澳洲,關注焦點比較會放在原 住民族的議題上。歐盟國家因為要遵守人權報告的規定,實務上也很強調文化的重 要性。至於其他非洲、中東地區、亞洲及南美洲相關的研究,則強調文化的重要性 會面臨許多挑戰。他指出文化在青少年自立生活服務的內涵是屬於跨國議題,提出 在青少年自立生活服務過程,應特別關注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並且應納為輔導青 少年自立轉銜訓練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五)為離開機構照顧的年輕人結婚及成為父母作準備

報告者指出,1993 年斯洛伐克開始寄養照顧政策改革,雖然改革具有部分成 效,但接受機構安置照顧之案主,仍然超過 4,000 位。每年約有 1,000 名少年離開 這些機構,這些少年離開後,必須在沒有機構支持的情況下,學習如何自立生活。

斯洛伐克相關研究不斷指出,這些年輕人離開機構安置照顧後,在社會功能方面遭 遇相關問題。該研究報告是在斯洛伐克進行的一項研究,主要目標係在幫助這些離 開機構準備結婚及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同時檢視這些年輕人,在自組家庭時的顧 慮、遭遇的阻礙,以及他們需要的協助。由於研究主題十分敏感且涉及個人隱私,

所以該研究乃採行同儕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之質性研究,研究對象為 12 名來自機構安置照顧的年輕人,該研究顯示,參與者明顯表現出孤單感、缺乏 支持、害怕失敗(特別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上),以及無法維持穩定的親密關係。對 於離開機構安置照顧的年輕人而言,家庭環境的正向經驗、與親人的接觸(特別是 與原生父母的接觸),以及完善的自立生活準備,在其研究中被證實是十分重要的。

幫助年輕人準備離開機構安置照顧,應該多聚焦在發展他們的社會技能,以及鼓勵 他們發展健康及穩定的親密關係,將有助於他們組成自己的家庭。

(10)

9

(六)弱勢青年居住轉銜的不平等

本報告係針對加拿大的弱勢青年居住轉銜(離開家獨自在外居住)所做的研 究,他指出加拿大年輕人離家獨自居住的時間點已逐漸往後延,拉長了與父母同住 的時間,主要原因在於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變多了,且部分省份,尤其都會 地區的學費及房價逐漸高漲,導致多數年輕人必須仰賴父母幫忙才能購屋成家。對 於那些來自低社經階層家庭的年輕人、離家流浪在外的年輕人,以及長期接受兒少 福利系統照顧長大的年輕人,他們通常無法獲得來自父母的資助而購屋居住,在居 住轉銜上遭遇許多難題。他的報告是在加拿大所從事的研究,從青年居住轉銜及居 住政策環境之相關數據及量化資料來檢視弱勢青年居住轉銜問題所發生的脈絡。該 報告之質化資料,係立基於與兩組年輕人的回顧式訪談(樣本數總計 60 人),一組 為流浪街頭的年輕人,一組為接受高職訓練課程的年輕人,研究採用生命歷程取向 檢視年輕人與房地產市場、居住服務及支持系統如何依賴及互動,並討論這些居住 軌跡(housing trajectories)如何在青少年轉型為成人的課題上帶來不正義及不 公平。

(七)促進公平:離開兒童住宿型照顧機構的青年經驗

報告者指出,兒童少年進入住宿型照顧機構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無論如何都 會被標籤化。該報告係探索孟加拉安置機構內兒童少年的住宿經驗,並分別從下列 三種類型的機構,檢視兒童少年的照顧及福祉,包括(1)非政府組織的團體家庭(為 性交易工作者的孩子所設的安置資源)、(2)政府設立的兒童之家,以及(3)民間團 體設立的育幼院。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式蒐集資料,以深度及半結構式訪談 133 名已離開安置系統的青少年(年齡區間為 12-26 歲),並觀察他們曾經住宿過的安置 機構一年。研究發現,孟加拉兒童住宿性照顧機構,對這些年輕人普遍來說,不但 具有正向經驗,也提供這些兒童少年接受教育、健康照顧、社會網絡及與人交往的 機會,事實上,如果他們沒來到機構接受照顧,根本沒辦法享有這些機會;其次,

這些兒童少年結束機構安置後,也能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接受更高的教育,婚姻

(11)

10

及家庭生活也因此獲得改善。從這些兒童少年經驗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對許多孟加 拉弱勢、有需求或高風險的兒童少年而言,住宿型的兒童照顧服務可能是個正向選 擇,可藉由與主流社會的融合提升社會公平與正義。此份藉由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概念化所主導的研究結果,相當具有挑戰性。

(八)亞洲遊童的社會及經濟平等

該報告指出,依據聯合國統計,今日全世界仍有超過 15 億的遊童,其中將近 一半的遊童分布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這些遊童主要是無家可歸、與家人分離、貧 窮、因為需要工作而輟學,這些特性都讓兒童少年容易陷入脆弱、剝削及高風險的 處境。許多窮困的兒童少年被迫在街上勉強過活、垃圾堆中尋找食物、求乞、在貧 民窟中搶食,造成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社會問題。報告指出,在亞洲這個廣大且充滿 不同文化特性的區域,遊童構成了一個動態的人口群,他們可能因為被販賣後逃到 街上流浪,或是陷入更危險的處境,因此,針對遊童,社會工作外展服務就極具重 要性,針對遊童的服務策略,報告者認為應該提供職業訓練及庇護所,並且要加強 兒童少年保護、再安置及整合性服務等措施。

二、老人福利及照顧議題

(一)中國老人社會服務的社區自治及可用性

該報告係針對中國社會服務所從事的研究。報告者指出,為回應老年人口日漸 成長,中國的社會服務輸送體系經歷鉅大改變,社區(非政府部門)逐漸成為發展及 實踐服務的主要場域。報告者以老人社區服務為例,檢視社區設置的服務基礎設施 及社區自治在發展方案時所扮演的角色;研究主題包含:(1)哪些服務型態是由社 區當地發起,而非由外部發動?(2)社區自治如何影響服務的可近性?(3)社區如何在 機構資源與服務供給上呈現不同樣貌?其所運用的方法係以 2008 年中國健康與養 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為基礎,受訪者 包含 1,570 個家戶、2,685 位民眾,來自浙江及甘肅兩省轄下 96 個都會及農村地 區。社區自治係以 14 項設施/服務的可近性及以其由社區發起的數量採計之累積量

(12)

11

表進行衡量,分數愈高,社區的自治程度愈高。透過聚合式階層分群法進行分析,

將 96 個社區分成 3 類區域,比較各類區域間不同的社區資源及背景因素。研究結 果發現:(1)公共設施及活絡商業部門可及性高的都會地區的社區,其在一般服務 (如文化活動及守望相助)方面高度自治,在這些社區中,60 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低,社區領袖教育程度高。(2)公共服務(商業部門稍稱活絡)可及性尚可的農村社 區,主要提供老人服務,如運動設施、活動中心及護理之家,在這些社區中,1/4 的人口年齡在 60 歲以上。(3)公共服務可及性低且商業部門不活絡的農村社區,大 多數的社區設施方面低度自治,但積極設立社區健康照護診所。報告者的結論,認 為在中國,老人居住的地域性社區,其服務可近性存有極大差異。社區自治(藉由 增加方案的可及性,社區發展設施及提供活動來滿足在地老人需求的能力)不僅只 是老年人口的統計數據而已,雖少數老人居住的都會區,普遍存在老人可使用的社 會、文化及娛樂設施,但在多數老人居住的封閉型農村地區,則將資源優先投入於 健康診所或護理之家等服務。而社區領袖的教育程度,在型塑社區追求的服務型態 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上海家庭照護的負擔及體弱老人家庭照護者的生活滿意度

報告者指出,中國的老人人口大幅成長,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失能老人人口 也大幅增加,這些老人絕大多數是由家人提供照顧。在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法律規定 下,照顧老人是家庭的義務與責任。然而在現代化、城鄉人口遷移及家庭規模縮小 等現象下,使得家庭傳統結構出現相當大的轉型。在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關於亞健 康老人家庭照顧者的社會政策及提供相關服務有其重要性。該研究係檢視身體虛弱 老人家庭照顧者之負擔,及其生活滿意度之關聯。該報告係以「上海體弱及高齡老 人家庭照顧者的福祉及需求計畫」為研究內容,自上海市 6 區挑選出 720 名體弱老 人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之組合,並至這些受訪者家中進行面對面訪談,運用多元迴 歸分析,檢視家庭照顧者負擔之社會決定因素,以及其生活滿意度之關聯。該研究 發現,家庭照顧者多表示時間依賴及體力負荷最為關鍵,而非情感負擔。照顧者的

(13)

12

經 濟 水 準 ( 財 力 足 以 照 顧 老 人 的 程 度 ) 、 迴 避 型 因 應 策 略 (avoidant coping strategy)、老人在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IADLs)的限制以及家庭照顧者與老人的代 間關係,是評估家庭照顧者負擔的重要測量指標。進一步來說,當我們控制住照顧 者的社會人口特徵、社經地位、因應策略、老人的健康情形與生活狀況、代間關係 等變項時,發現照顧者的負擔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顯著相關。

(三)挑戰赤字與依賴:改善老人的社會照護

該報告主要論點係指出成人社會照顧傳統體系,在英國內部、澳洲及其他地方 逐漸被證實為難以維持。伴隨著普遍的功能評估赤字取向,配給及篩選,愈來愈被 認為與喪權、失能及社區隔離有關。其報告內容聚焦於提升能力、互惠、資產及社 區成就的策略,以批判角度評價標準化供給,檢討個人化日常工作事項、發展微型 企業(以社區企業為例)、分時選項限時創業系統、網絡工作坊、市民中心、time in 及 time spend,重新審視創新及改革的優勢取向行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 認識了「社區」及「能力建構」等術語,但也可能會被誤用及當作修辭使用。報告 者強調,應善用社區資本並同時關注縱向及橫向的社會網絡,以社會工作做為變革 的社會催化劑,他認為社會工作具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照顧樣貌的潛力。

(四)社會工作在過渡到老人照顧機構之即時角色-縮小差距

報告者指出,澳洲的老年人口正在增加,能夠讓他們留在家裡生活及接受照顧 的選擇性有限。因此,愈來愈多的老人必須考慮搬到老人安養機構。從急症醫院到 長期照顧機構的過渡期,可能同時讓老人及照顧者存在情緒及壓力,透過臨床檢 視,可以了解到社會工作在這段過渡期所扮演的角色,並可確保全程採用以個案為 中心的照顧方法。該研究目的在於實施標準化的社會工作過渡期照顧,滿足個案及 照顧者在此關鍵調整期之需求,以及減少有效輸送的障礙。報告者以轉入老人照顧 機構前 2 個月過渡期的老人為研究對象,社會工作者透過任務的完成及提供個案及 其照顧者資訊,以協助老人從急症過渡到長期照顧機構的過程。資料反映出,在這 過程中,缺乏社會工作所扮演角色-宣導及輔導的正確記錄。因此,研究結論認為,

(14)

13

應發展一致性做法的標準流程及標準化工具,滿足個案及其家屬在過渡照顧過程中 的情感及服務需求,並事先解決服務輸送的障礙。社會工作的標準化及協力式作 法,有助於減少個案及其家屬在這段艱困時期的負向經驗,並改善其歷程。

(五)創造長期照護機構內的文化變革

報告者指出,在長期照顧機構內,維持人在生命最終階段尊嚴的概念越來越受 到重視。在過去 10 年間,一項改變長期照顧機構服務模式的運動,將原來醫療照 顧模式,改成以家庭/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在北美,這項運動被視為文化變革運 動。報告者介紹該運動部分歷史脈絡,以及特定事件與概念,引發改變長期照顧機 構面貌。其係運用目前經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認可而被視為文化變革產物(Artifacts of Culture Change)的一項評估 工具,用以評估美國中西部機構的現狀。藉由比較參與及未參與文化變革行動的機 構,評估中西部農村的文化變革行動,評估方法係透過郵寄給農村長期照顧機構計 179 家的管理人來進行相關文化變革產物之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參與方案的 6 家機構和其他未參與介入方案的機構之間並無顯著差異性,參與方案的機構在該 調查的某些次領域,比其他機構獲得較高的測試分數。變革的主要範圍,包含活動 及環境相關領域。研究結論認為身心障礙採行的原則應與老人照顧領域進行整合,

並應適用於公共衛生設施及相關規範,以改善長期照顧機構的環境。

(六)日本的在地老化

1、日本鄉村社區安曇野市的在地老化策略

報告者介紹日本鄉村社區安曇野市的在地老化策略,安曇野日本農業合作社 (JA)係以農民利益為考量,促進有效農耕及銷售。許多農民的妻子有興趣的是家務 的培訓。他們與老年父母或公婆同住,安曇野 JA 舉辦了 50 小時的培訓課程以及 120 小時的家務協助培訓課程。由於年輕協助人力的短缺,1990 年開辦志願者家務 協助服務,透過相互家務協助服務,提供家政服務及農務。1999 年為 100 位成員 開辦二年期學習課程,以「從做中學」的理念,進行相關訓練,訓練課程不僅止於

(15)

14

農業課程,也包含環境議題。為了收獲油菜籽油及保持自然環境等原因,同時也於 社區廢棄稻田,教導種植油菜花。另外在家務協助服務,成立名為「安心廣場:平 和的公共廣場」的志願者日間服務,部分成員期待在課程之後,能在家務上利用他 們所學習到的技能。2011 年在 26 個地方組織小型日間服務團體,共提供 320 次服 務,對於 10 萬人口的城市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研究者觀察到,這個計畫 在參與者六年努力下,發現他們成功的原因是讓每個人扮演適當的角色,而且支持 鼓勵他們努力實踐。該方案目前已經擴大,以因應成員需求的變化。研究顯示,相 關策略必須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才可以用來實現在地老化。

2、家庭照顧者及其老年癡呆症的伴侶間夫妻生命回顧的影響-「喚起同情和懷舊 感以及減少夫妻間的焦慮」

研究者以日本有愈來愈多的人獨自在家照顧失智的配偶(伴侶),因此以日本家 庭照顧者及其失智配偶(伴侶)之夫妻生命回顧的影響-「喚起同情懷舊感以及減少 夫妻間的焦慮」為主題進行相關研究。研究者認為照顧失智配偶,照顧者容易產生 孤獨感,並開始將負面情緒投射在被照顧者身上,造成彼此關係及夫妻生活品質的 惡化,使得在家照顧癡呆症很難持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創造「夫妻生命回 顧」的方式,以個人化及結構化的回憶方法,根據夫妻的記憶寫成生命故事書,來 協助家庭照顧老人。研究者的目的是研究夫妻生命回顧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如何看 待他們的伴侶以及如何改善他們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係研究者在夫妻家中舉行六 場夫妻生命回顧的座談(每次 2 小時)。這些座談(8 對)要求提供他們的夫妻生命故 事和家庭照片等素材。研究者以文字及圖片製作生命故事書。在最後一場座談,研 究者會向夫妻展示生命故事書,在完成所有座談場次後,研究者會對所有場次的訪 問文字記錄進行敘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夫妻生命回顧方法的使用顯示出三種形 式的影響:(一)觀察到對於失智配偶(伴侶)目前困境的認識,對於失智配偶(伴侶) 的感謝是所有照顧者的共同感受和態度;(二)當失智配偶(伴侶)看到夫妻生命故事 書時,將減少失智者的焦慮,並且能夠清楚喚回過去的記憶;(三)生命故事書用來

(16)

15

當作一種了解夫妻的工具。本研究建議,夫妻生命回顧、語言表達(夫妻生活回顧)

和視覺化(生命故事書)等方法,對於有罹患失智症的配偶(伴侶)重新評估和重建 他們的關係有所助益。夫妻生命回顧,可對居家照顧者及其罹患失智症的配偶(伴 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另外,報告者也運用夫妻相簿的方法,改善照顧者持續支 持他們罹患失智症配偶的意願,並對其成效進行評估。由於日本罹患失智症在家接 受照顧的人數急遽上升,對家庭照顧者而言,有很大的負擔,同時照顧者也會覺得 被社會孤立。因此,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是必要的。研究者著眼於失智配偶的 家庭照顧者,期待藉由第三人創作之夫妻相簿,使照顧者有機會反思夫妻的生命經 驗,增加照顧者持續在家照顧配偶的意願。研究方法主要是分別在當地日間照顧機 構透過 11 個團體進行相關研究。首先由家庭照顧者選擇 5 張照片並加註說明後進 行整理,再由參與研究的學生將相片向在日間照顧中心的失智配偶(伴侶)進行分 享,將失智配偶(伴侶)的說明增加至相簿中,完成這本相簿。此項方案每週 1 次,

共進行 6 週。並向照顧者進行前後測的問卷,兩週後,對日間照顧機構的工作人員 及學生進行訪談。研究者透過弗里曼統計分析,發現照顧者在家持續照顧他們配偶 的意願有愈來愈強的趨勢(P <0.1),夫妻相簿可以改善照顧者的意願。研究結果 也顯示學生及日間照顧中心工作人員對於罹患老人癡呆症者有更深的了解。另外,

與學生的互動,對於減少照顧者孤立感亦有所幫助。

(七)分析韓國長期照護保險的政策網絡:照顧服務員及受益者面臨的排斥及劣勢 報告者運用政策網絡理論,分析韓國長期照護保險單位成本的動態決策過程。

長期照護保險的單位成本,是決定照顧服務員工作條件及長期照護服務品質的首要 因素。運用政策網絡理論來分析決策過程,可顯示政治過程中不為人知的一面,以 及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該研究採用韓國長期照顧保險委員會內部文件及報紙文 章,研究發現,基於政府在專業知識方面具有實質權威,政府在擬定單位成本時,

扮演關鍵的角色,並且由其完成大部分的政府方案,被保險人要求改善長期照顧保 險體系及提供資訊,由於服務供給者並未滿足先前設立的條件,且每個服務供給者

(17)

16

的目的不一,使得服務供給者相較於其擔負的職責,僅有些微影響力。政府掌握長 期照顧保險委員會所有情況,該委員會的成員結構,排除服務供給者及被保險人。

在委員會內部及外部,各代表團體運用不同的策略及利益,為達成自身目的而努 力;相反地,在利害關係人中權力最弱的被保險人,難以在決策過程表達意見。因 此,消費者權益、服務品質及照顧服務員的基本權益均被忽略。為提升長期照顧服 務及照顧服務員權益,必須調整其政策方向,由擬定長期照顧保險單位成本之過 程,轉為關注弱勢族群之利益與需求。

(八)老人及醫療人員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促進知識發展與行為改變的模式

報告者指出,在澳洲人們幾乎沒有決定其未來醫療照護的相關知識,假如他們 喪失決策能力,或因病重無法表達自身意願,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違背被照顧者意 願且負擔沉重的治療、或是指派代為決策者的複雜安排,以及從醫院轉介到適當照 護機構的長時間延誤。採行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其涉及與家屬的非正式溝通、完成 預先指令或指派永久監護人等措施,確實有助於確保被照顧者無法表達意見的情況 下,其意願可以獲得尊重。這些措施以人為中心,較能適切提供適當且需要的照護 措施,同時也會提升被照顧者及家屬對照護措施的滿意度。該研究方案之宗旨,在 於增加醫療從業人員在支持被照顧者參與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方面的技術與知識,同 時透過專題討論,協助民眾將其未來照顧意願正式化,並對評估其改變民眾知識、

技術、態度及行為之有效性進行評鑑。該研究所採行的方法,係將消費者分為 2 組,第 1 組(計 81 名)在 2012 年 10 月至 12 月參與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第 2 組(計 56 名)在 2013 年 2 月至 4 月加入,醫療從業人員(計 148 名)於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4 月間完成相關訓練。透過訓練前、後的問卷調查,評估其訓練對於參與者就預 立醫療自主計畫的知識、態度及經驗有何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在接受訓練之前,

大部分參與者都知道預立醫療自主計畫這個名詞,但多數人無法說明其意義為何。

參與者對於填寫書面文件感到困惑,希望他們的親戚或醫生能夠代勞。參與者認為 加入預立醫療自主計畫障礙重重,但在受過訓練之後,參與者對於預立醫療自主計

(18)

17

畫的認識及態度有正向轉變,他們發現教育可以充權,使其得以參與正式或非正式 的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但是被照顧者及從業人員對於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仍持續感 到困惑及不知所措,因此社工即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推廣預立醫療自主計 畫教育方面,更是重要的推手。

(九)以能力取向作為促進並強化老人福祉及復原力的政策與執行工具

報告者說明其研究內容係指出體弱老年人口面臨的挑戰,因老年人口的脆弱性 而受到社會照顧組織的關注。該研究報告將老年女性及男性分成兩組參與研究,其 重點有二:(1)新自由主義詮釋「獨立」(independence)及「選擇」(choice)的政 策與執行意涵間之緊張關係;(2)老年女性與男性對「福祉」(wellbeing)細微理解 差異間之緊張關係。該研究報告也提到,以能力取向作為型塑體弱老人相關政策與 處遇措施的架構之可能性與限制。從倫理學的論點,研究者特別注意「能動性」 (能 力取向的核心)與「被動性」的概念,以及其在提升老年女性與男性復原力、充權、

安全及尊嚴的意涵。

(十)使用網際網路取得健康資訊與少數族裔和移民狀況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 網際網路在現今社會儼然已成為一個傳播健康資訊的強大媒體,儘管老年人口 面臨資訊網路使用的障礙,但多數老人為了個人醫療保健需求,對於網路資源感到 興趣並且學習使用。該研究係從全國性調查數據分析,老年人口對於網路上健康資 訊的使用及確定他們使用上的相關因素。研究資料取自 2010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

其研究對象包括 448 位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藉由參與者搜尋健康資訊主題之數 量,測量網路上健康資訊之使用情形,再利用迴歸分析(最小二乘法)來確定有關老 年人口線上搜尋健康資訊的相關因素。該研究顯示,超過四分之三(78.4%)的照顧 者使用網路健康資訊。最常被搜尋的主題是,特殊疾病或醫療問題(66.3%)、治療 或療程(56.7%)及醫師或醫療專業人員(34.5%)。迴歸分析結果顯示,老年人口線上 健康資訊搜尋與其年齡(p=.04)、教育(p=.007)及照顧者狀況(p=.001)有關。另外,

老年人口從線上健康資訊獲益可能使他們會去搜尋更廣的健康主題(p<.001),該研

(19)

18

究凸顯年齡、教育、照顧者狀況及使用者經驗,對於老年人口使用網路搜尋健康資 訊的重要性。研究者認為,為了極大化線上健康資訊的好處,相關專業人員需要接 受培訓及具有提供可靠訊息網站的知識。健康識能的成效,應該包括如何優質評估 網路健康資訊。

另外,各國老年人的確存在健康差距,在全國性健康照顧制度,尚無法輕易解 決老年少數族裔及移民生命中,重大的社會結構性種族歧視。研究顯示,在美國亞 洲人種以外之其他人種的老年移民者,由於種族、語言及移民狀態,在美國社會生 活時,經常遭遇到阻礙,並忍受額外的健康風險因素所導致的健康狀況惡化。但該 研究報告,就老年亞洲人種在美國社會裡,諸如:移民史、文化、健康行為及老年 人生活安排等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並未研究,需要另外蒐集相關資訊,再進一 步了解。

(十一)生命末期的倫理議題-臨終關懷專業觀點

倫理決策在醫院是一門跨學科的過程,美國不同醫院倫理委員會認為,為了確 定病患獲得公平、尊重及關懷的治療,臨終照顧是最大的倫理挑戰,臨終關懷在灰 色地帶所面臨的議題,將陷入倫理兩難的局面。臨終照顧及決策或許是護理人員所 面臨最困難的實務處境。

研究者以臺灣中部兩家教學醫院的臨終照顧專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 3 位醫師、4 位護士及 2 位社工員的方式蒐集資料。研究者觀察到下列 5 個現象,

(1)「癌症告知或善意謊言:病患自決?還是由醫師或家人決定」是臨終照顧團隊,

尤其是醫師普遍所面臨的倫理議題。(2)私立醫療中心的醫師及護士意識到「緩和 鎮靜治療:何時開始及何時結束」的問題(3)公立醫學中心的醫師及護士意識到「如 果使用插管,何時及如何拔除」的問題(4)對護士而言,「在醫院或在家死亡」是一 個重要的倫理議題(5)對社工而言

「家人是否需要悲傷輔導及追蹤」是一個重要的 倫理議題。研究結論認為,臨終關懷專業人員應該綜融其專業倫理之敏感度,型塑 適當之決策模式,協助病患家屬有效地做出適當的臨終決策,保障生活經驗及平和

(20)

19

死亡,並適當使用社會資源。

三、身心障礙議題

報告者指出,在當前趨勢下,「身心障礙者議題」對社工人員而言,具有相當 程度的挑戰性,社工人員對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評估及尊重,是要被關注的議題。身 心障礙者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涉及跨領域體系的合作,而相關體系的服務提供者是 否充分認識身心障礙者、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以及如何協助解決身心障礙者所 面臨的問題,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報告者認為,身心障礙者的自我認同及其需求的 自我表達,是首先要克服的議題,其次工作人員協助身心障礙者表逹其需求,以及 工作人員是否真正認識身心障礙者及了解其需求,就具有相當的困難度,工作人員 應該要具備觀察且評斷需求的知能,也需要經驗的累積,才可應對各式各樣的挑 戰。社工人員接觸身心障礙者的機會最多也最直接,但並非是身心障礙者唯一的協 助者,身心障礙者的需求面向是寬廣的,必須跨領域合作,才能提供最適切的服務,

因此必須建立服務網絡,連結相關資源,尤其考量服務的可近性,社區網络更形重 要,提供近便性的服務,可以鼓勵身心障礙者積極參與。

與談者也指出,對於心智障礙者的社會參與議題,應該予以鼓勵及支持。目前 社會上普遍對於心智障礙者的生活支持以及社會參與,接納度仍有待努力。研究顯 示,主流社會中一般民眾約 7O%每周會跟朋友聚會或互動,但心智障礙者卻很少 有機會與朋友互動,所以很容易孤獨,對於心障礙者的社會參與,應該要是有意義 的接觸,雖然社會上也有相當多的民眾或團體提供協助,但仍然存有一定的挑戰 度。實務上,在協助心智障礙者的社會參與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往會優先考慮組織 的接納程度,才會著手進行安排。

身心障礙者獲得工作機會較一般人不容易,心智障礙者多數會到庇護工作場所 工作,雇主通常不太願意僱用身心障礙者,因此如何創造機會讓身心障礙者獲得工 作,是研究重點,社會包容是最重要的課題,其次要透過機構的僱用來協助心智障 礙者,法令的規範就很重要,另外社工人員的工作技巧及協調技巧,也不可忽視;

(21)

20

心智障礙者的家庭成員的理解以及對其教育宣導,也非常重要。欠缺家庭成員的支 持,工作人員將無法提供任何協助,心智障礙者家庭間的經驗交流是可行的一種方 式。同時,工作人員要與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建立長期的關係,但往往工作人員極 易流失,這也是身心障礙服務所面臨的挑戰。另外與談者認為,工作人員的專業訓 練是必要的。相關資源如何合理分配,以及如何簡化相關核銷程序,減輕工作人員 的負荷,也是另一項應被討論的課題。

四、性別議題部分

(一)同志議題:以改變威爾斯的居住及護理環境為例

該研究背景係以人類的性行為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是健康與福利的一個重要部 分,國際上認為性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福祉的整體狀態,但是儘管如此,老 年人口卻往往被認為是無性、缺乏性吸引力且無慾望,同時,老年人口也常被認為 是異性戀者,忽略其性傾向及身分的差異。研究者在 2013 年完成研究報告,其研 究重點係針對在威爾斯省的照顧環境下,提供老年女同志、男同志與雙性戀(LGB)

者之服務,包括住宅及護理。研究主軸著重在威爾斯省的老年雙性戀住民如何覺察 其性認同及關係,以及老人安養機構如何支持他們?研究方法係蒐集來自威爾斯省 各地利害關係者的觀點,以半結構性訪談 LGB 成年人(50-76 歲)為研究對象,向 51 個機構照顧人員及管理者發放問卷及進行焦點團體;平等團體和網絡的焦點訪談,

研究發現,利害關係者建議住宅及老人安養機構設施要進行改變,特別是發展對各 種性向者平等對待包容環境的認同策略。研究結論認為,基於利害關係者之變革策 略,須支持照顧人員及管理者,其應關注的事項有:(1)對於所有住民的性傾向提 高注意;(2)不斷評估及改善養老院異性戀為主的環境。他也指出社會工作者在倡 導承認性生活、性認同及了解老年人接受照顧服務的歷史時,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二)女性的特殊利益族群:性別不平等及社會工作

報告者指出「性別不平等」在過去 30 年間一直是全球重要的議題。聯合國倡 議保障婦女權益十年(1975-1985),見證了倡議維護女性權益運動的整合及發展,

(22)

21

以及爾後數十年間,數千個女性權益維護組織的蓬勃發展。1993 年在越南舉行的 世界大會,強調女性權益亦為人權;1994 年在開羅舉辦聯合國際人口及發展會議,

也主張賦予女性人權;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世界女性大會議,亦確認保障女性自由 權益;雖然在 20 世紀末期,女性議題發展迅速,但是女性仍然持續面對,在教育、

健康照顧、薪資就業、低薪、高比例貧窮、高風險家庭暴力、公共參與低落等的性 別落差。這些不平等,隨著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及文化程度而有不同,這意味 著社會工作及教育,也需要因應性別落差而有所調整。

五、社區與家庭支持議題

(一)兒童在「社區」的地位

報告者表示,近年來,在澳洲以及諸多 OECD 國家中,「社區」一直被強調,並 認為有助於促進融合,兒童也被假設可以從「社區」中受益。然而,卻鮮少從兒童 的立場來了解,成為更優勢且更具功能的社區之要素為何。對於澳洲社區中兒童的 角色和定位所知有限。為了解兒童對於所在社區的觀點和經驗,因此透過非正式的 立場立論,詢問 108 個 7-12 歲澳洲兒童有關「社區」的看法。訪問結果得到幾個 重要的發現,特別是,兒童如何定義社區、兒童眼中的社區關係、安全、資源、地 位等?學校的地位為何?這些看法,可以讓我們在未來規劃社區政策時,作為參考 依據。

(二)加強社區使用整個社區、政府和家庭之工作方法

報告者利用整體社區、政府和家庭的方法來從事研究,其研究發現政府支持兒 童及其家庭的服務輸送模式有重大改變。基於社區發展的原則,這種工作方法需要 與當地社區、兒童及其家庭有大量的諮詢與聯繫,如果家庭問題無法得到明顯改 善,就需要立即進行跨領域專業的服務轉介。另外也需要瞭解到服務轉介,並非意 味著目前服務失靈,而係專業處遇的一部分,不同工作方法間的轉介,使得家庭功 能改善,社區網絡彼此間可以相互學習。在過去,延伸家庭以及彼此間的友誼,提 供了社區及家庭的支持,但隨著都市化的潮流與趨勢,以及網路通訊科技的發達,

(23)

22

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也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支持關係,以往農村的社會 型態在今日已相當罕見,因此需要開發新型態的社區,以有效地支持兒童及其家庭 的發展。在目前講求競爭而非合作的時代,這項工作的確不容易達成。因此管理者 和工作者,應該更積極參與,同時理解在這個動態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且依據實 踐的經驗,透過相關政策提供必要的資訊。

(三)擴展基進的傳統社區社會工作:在昆士蘭湯斯維爾,「家庭融合網絡」如何為 弱勢家庭充權

報告指出,澳洲基進社會工作在 80 年代發展鼎盛,但人道服務模式已出現衰 退的現象,同時,在追溯正統專業的同時,產生一個副作用-即是專業工作方法劃 分界限,此將妨礙專業間互助關係,例如消費者保護和社會工作者之間。過去 5 年中,在湯斯維爾推動的「家庭融合網絡」(FIN)企圖通過擴展傳統基進社區社會 工作,促進參與保護兒童、窮人和弱勢家庭的權力。這種工作方式不僅為孩子們和 他們的家庭充權,亦獲得其他領域專業人士的支持。

(四)成人福利服務專業領域中兒童及家庭之關係

報告者提出之研究,係在探討如何透過在地行動基礎、社區發展的方法,將政 策落實到具體措施的過程,藉此來創造可持續的、可移轉的模式,強化兒童及其家 庭福祉。他指出在有關兒童死亡調查及研究中,證實成人的專業服務,如心理健康、

藥酒癮、遊民、家庭暴力,具有政策優先性。證據研究顯示,父母的問題是兒童高 危機的重要因素,且為兒童保護架構很重要的一環,因此澳洲政府挹注資金給南澳 大學,透過澳洲兒童保護中心發展「保護和養育兒童:培育能力、建立橋梁 (Protecting and Nurturing Children: Building Capacity, Building Bridges)」

計畫,經由全國 12 個社區所組成的「全國指導委員會」(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支持,透過該計畫的協助,加強實務工作者知能與工作技巧,並了解成 年人的問題對於兒童生活的影響,使父母在照顧兒童方面,儘可能滿足兒童需求(培 育能力);並且加強兒童及家庭各項服務,以及與成人服務部門間的協調與合作(建

(24)

23

立橋樑)。並且對來自 12 個社區的實務工作者,舉辦研討會,探討如何提高兒童及 其家庭的回應。從成人到兒童家庭領域中,從實務工作者、督導到負責人,將研究 和概念轉化為實際應用。

(五)工作模式跨國移轉-探討中國「家庭團體會議模式」運用

報告者指出,兒童保護議題在中國嚴重被忽略,研究顯示,相較於西方國家,

兒童被不當對待的情形,在中國相當普遍。有關兒童被不當對待的概念,中國和西 方國家具有相當大的差異,中國對於兒童保護並無通報制度,也沒有系統性的處遇 模式。近年來,中國在這議題上挹注相當多的資源,特別是針對廣東省在社會工作 訓練及福利服務方面。廣東省引進其他先進國家的工作模式,透過引用紐西蘭 Maori 社區的「家庭團體會議」工作模式,在兒童保護議題進行相關改善。

(六)韓國多元文化家庭支持中心-促進融合及文化整合

報告者指出,依據南韓統計資料顯示,1990 至 2005 年間,跨國婚姻成為南韓 一種特殊現象,在 25 萬對跨國婚姻中,有 64%是韓國男性與外籍配偶的組合。2008 年則增加了 21%(28,163 對),2010 年增加了 34,235 對,目前,女性外籍配偶的 人數將近 15 萬人。多數是中國(53,159)人、其次是越南(41,603)人及菲律賓

(11,874)(性別平等及家庭部,2012)。為了因應逐漸增加的外籍配偶,韓國在 2008 年通過多元文化方案,於全國成立 201 處家庭支持中心。因此研究者對此進行相關 研究,其目的乃在了解多元文化方案在整合及文化教育上的效益。研究係透過 Daegu、Seoul、Busan 等公辦多元文化中心,徵求 15 名菲律賓藉外籍配偶進行質 化訪談研究。其研究發現,外籍配偶多元文化中心,提供免費南韓文化整合活動,

包括文化、烹飪、舞蹈、歌唱等才藝課程,確實有助於新移民支持服務。這些活動 提高菲律賓外籍配偶的生活知能,也有助於拉近夫妻關係,以及文化整合與社會接 受度。

(七)以社區個案管理服務管理老年人生病的需求-社會工作觀點、新加坡經驗 在 2009 年,新加坡有 48%的 65 歲以上老年病患具有 4 次門診紀錄,2011 年 6

(25)

24

月綜合照顧機構試辦社區個案管理服務,在高品質的處遇下可避免 70%門診照護 敏感情況(ambulatory care sensitive condition)1中與年齡有關的慢性疾病,如 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糖尿病。報告者指出,社區個案管理服務目的 是透過必要的醫療和社會服務,評估、適當且有效的處遇、密切監測及監督,協助 當地有複雜醫療照護需求及獲得有限社會支持的老人,該研究進行二年,透過個案 質性訪談,評估個案管理服務及其架構。該研究也透過社會工作者案例經驗分享,

說明在家庭環境下,進行老年個案複雜需求之心理評估,確定需要處遇的問題(如 藥物管理、心理、情感、財務問題、家庭環境安全等)後,由社會工作個案管理者 進行相關議題倡導及推動社會工作處遇,同時提供適當服務。這個研究也執行對個 案之定期監測與督導,確保健康和心理照顧議題已被妥善管理。研究計畫也要求作 為獨立成員及個案管理團隊的一份子的社工人員,應透過優勢觀點的實踐與自我反 思,衡量個案的評估架構、個案管理運作、處遇的有效性以及品質改進的範圍等。

六、社會工作專業議題

(一)社會工作觀念及工作方法的轉變

由於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社會環境及價值觀念改變等的影響,在面對天災或非 天災帶來的事件及挑戰,社會工作需要配合社會環境的變遷,不斷地精進研究。社 會工作者必須知道以何種觀點、態度、技能,來開發及因應所面臨的各項挑戰。社 會工作雖不像社會學跟人類學有大量研究論文發表,但仍具有豐富知識、科學及看 法可以參考。當社會工作者成為社會工作研究者,這兩種角色是共存?還是將社會 工作的比例降低或改變?是研究者探討的重點。在西方國家普遍認知,1946-1964 年代的人們退休後,工作勞動力將逐漸老化,1978-1998 年代的人們,與前世代存 有極大的落差,年輕的社會工作者,有自己獨特的社會工作想法,對於社會工作的 方法,也與以往不同,社會工作相關研究也因而有所改變,例如在從事兒童和青少 年性行為的研究項目,經常使用探討性故事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使用這種方法,研

1門診照護敏感情況係指,能以及時與有效的門診照護來預防疾病的產生或控制慢性病以降低住院 機率的診斷。

(26)

25

究人員能夠更親近參與者,並增加參與者說出他們性行為的意願,也提供一個道德 與社會公正的討論方式,討論具爭議及敏感的性話題。報告者認為,針對個別需要 的學生,應有創造性及彈性的教育方法,在個人學習原則上,要求其自我管理學習 及專業的準備。研究者發現,工作者經常面臨焦慮及壓力,影響因素往往為龐大的 工作量,以及行政支持的減少,申訴及研究與寫作時間不足等;同時在全球化的趨 勢下,國際認同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因此,國外留學、國際化的專業訓練經驗,日 漸重要,但國外留學或訓練,資源相對缺乏,如何在國內汲取國外新知、培養學生 具世界觀,在現今多元社會,有其必要性,報告者建議可以透過舉辦國際化課程、

演講、研究等,納為社會工作教育訓練的重要方法之一。與談者認為教育是基礎,

是一個賦予權利的策略,同時也反映出社會工作的歷史,教育應使其能與社會工作 實踐,有一致的價值觀。

(二)社會工作之教育與發展

社會工作發展,從以往的慈善性質轉變成福利性質再轉變為環境(公共服務),

有很多因素指出這樣的轉移,社會工作基本核心概念乃在實踐強調人權及社會正 義,社會工作的未來發展,應該具有易接受性、機會性,縱使社工教育、社工學校 等資源不足,這項發展原則應該要被重視。相關研究顯示,有效地提升專業知能、

服務態度及行為,尤其在心理層面的教育要有更多的探索。在面對相關問題時,解 決的策略性思考,會有相當大的助益,因此如何發展有品質且具公平性的社會工作 教育機制,是重要的課題,社會與文化平等的認知、經濟平等的合理分配,在這個 研討會也被提出來討論。

研討會部分報告者也提出,即時且有價值的資訊相互分享,提供給社工、專家 及政府政策執行者,對社會工作發展具有重要性。社會工作者在提升人權、社會正 義,可以發揮一定的功能,透過各種組織或國際會議傳遞相關訊息,尋找形成貧困、

壓迫以及不公平的根源。權利要靠人民自己爭取,維護人權關乎所有人,社會工作 者能夠為「人」帶來新的貢獻,並且讓人民了解人權的意義。社會福利主義經常被

(27)

26

質疑,研討會報告者提出,應該就不同脈絡下所存在現實狀況的不同成因,利用福 利制度、社會服務及社會發展的方式尋求解決策略,徹底剖析蘊含貧窮和社會不平 等的第三世界國家脈絡下了解社會福利的概念。報告者就印度和印度後殖民社會狀 況,說明貧窮和社會不平等的具體社會事實,強調社會工作教育訓練中,需要灌輸 不同的現實脈絡,進一步剖析社會工作教育和實作所蘊含的意義,他也認為透過了 解國際社會發展,設計實務策略,發展適當的扶持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社會政策,

尤其是與性別、人口、人口老化、貧窮及社會不公平等面向。不論個人、家庭或社 區的服務,社會工作者從實務經驗中學習新知,對其在實務上的信心、安慰以及心 理健康、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等,都有相當的貢獻。

近年來部分國家努力找尋如何發展先進的社會工作實務,報告者以文件證明教 學理念在建立「教學-學習」目標,引導「教學-學習」過程,以及評價教學成效 是主要核心,教育者應提供一個建立有意義與可運用的教學理念架構,並持續增強 其「教學-學習」實務的激勵性與實用性概念。澳洲社會工作協會與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合作展開相關行動,期提升社會工作實務經驗成果,同時也提升各團體的領導 力。他們也試圖從中學習並協助其他團體,以促進組織的發展。部分研究調查指出,

社工的學習以及運用回饋意見的方法,跟個人的生命經驗相關,可能跟他的童年、

受教時期、社工實務時期相關,甚至是日常生活事件,因此必須運用社工的生命歷 程、文化、個人特質與組織背景等,再結合專業知能,及相關專業機構的資源,來 從事各項服務工作。報告者強調社工應充分運用回饋意見、知識及專業機構資源,

不論是社工或社工教育者,均應致力於支持及鼓勵社工,把握相關實務學習機會及 回饋的意見。在現今的理想主義與新自由市場教條之下,人力服務產業被要求效率 而非效果。學校也面臨少量資源培育專業社工的壓力,使得維持一定品質的學習環 境越來越難,因此有必要去尋找創新方式,與提供社會服務的人合作,使得服務提 供者與學生雙方都能受益。學校與實務如何更緊密的合作,相互分享資訊,引導教 育標準與要求的發展,相形更為重要。另外對社工養成教育而言,實習課程是一種

(28)

27

有效的學習方法,實習課程應該要確保學生,可以從中得到應有的品質及具教育性 的實習經驗。實習對於學生是重要的轉變,不只將理論實地運用,也被期待同步建 立個人專業自我,自我運用的強調對實習最初階段的學生最為挑戰,督導需要一連 串工具以提出建設性的回饋。使用以趣味活動為基礎的力量是有效幫助學生的策略 之一,協助他們表達經驗到的挑戰、強調存在的優點,辨識他們可能願意進一步發 展的場域,以及在實習場域的現實與學生原本的期待之間找到平衡點。

研討會也同時討論社工督導的困境,認為社工督導需要相當的經驗才可以勝 任,尤其在兒童少年保護方面,經驗更為重要,但實務上往往面臨三個難題:(1) 訓練沒有經驗的工作者;(2)要跟兒少保護服務系統交涉;(3)需要回顧社工的報告 與做決定,因此社工督導的工作相當艱鉅。

(三)社會工作教育之國際化

報告者指出,社會工作者對於國際背景的覺察有助於他們更理解社會問題的全 球性取向,並強化他們找出問題解決策略的能力,部分美國社會工作相關學校已有 結合短期國外研究方案,讓學生可以及時擁有全球性經驗,僅管這些方案已有成 長,但缺乏研究探討這些方案對學生與教授們的成效,包含對於支持學生學習批判 性分析教學技巧的影響。隨著國際化的趨勢,國際交流與合作也越重要,社工學生 留學的情況也越來越受歡迎。留學生有機會看到留學所在地的福利系統,也可以體 會當地文化的衝擊,這些都可以協助留學生更深入思考國際化的社會工作型態,留 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思考,並藉著生活可以了解影響社會工作的實質因素。由於 需求增加,在國際議題上訓練學生是重要的,部分課程已致力於多樣化的國外學習 方案、國際實習場域和學生交換方案,此發表強調在課程中包含全球化內容對於文 化能力實務是必要的,在發展此類課程可透過整合全球化議程的指導原則,包括(1) 促進社會與經濟的平等;(2)促進人們的尊嚴與價值;(3)致力於環境永續性;(4) 強化對人際關係重要性的認可,在課程中應強調整合,並提供指導方針,主辦或參 訪學生雙方組織的觀點,均應強調對自己國家文化和議題覺察力的增加,對其他文

(29)

28

化認識的提升,以及對文化間共通性增強的辨識力。對於日後國際交流的策略特別 強調必須發展真實的對等互惠,並增加相關學生的利益。

(四)社會工作認同

文獻回顧發現,新進合格社會工作者對投入實務的準備度、從大學到職場第一 年的轉換過程與經驗,對於其認同發展與維持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但文獻也較 少探討社會工作認同是其自我權利的議題,報告者指出,其研究發現,在第一年了 解認同很重要,因為是在新進合格社會工作者發展的基礎階段,但工作環境對於實 務工作者的永續性和福祉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他們平衡專業、工作角色和組織認 同的時刻,因此,教育者、雇主及整個專業團隊,必須感謝新進合格社會工作者在 此環境的參與及維持專業認同。新進社會工作者就其社會工作認同的批判性反思機 會,是具有熱情的,是持續性學習與發展的一部分,報告者建議,加強倡導教育並 進行組織的改變,提升實務工作者的支持、福祉及發展。

(五)對兒童及家庭專業服務提供者的「家庭社會工作課程」

該研究目的係檢視「家庭社會工作」課程,對兒童及家庭專業服務提供者之效 用,報告者在 2008 與 2009 年提出「Family Support Pow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Continuation and Revival of Independent Learning”」(FSPEP),在 FSPEP 中,

負責提供兒童及家庭服務的人員接受家庭社會工作課程,研究對象是 17 名實務工 作者,學習成果的驗證是透過參與者在課程結束填寫的開放式問卷回答,使用統計 分析方法加以分析。該研究發現有二:(1)在社區為基礎親職支持中心提供針對父 母親的家庭社會工作是必要的(2)在和社區網絡一起工作時,幼兒園和幼稚園有其 角色。研究者認為第一線實務工作者應就該研究發現,反思其工作方法。

(六)人權的核心價值,應深植於社會工作教育

社會工作專業對於人權有長期且清楚的表述,在國際間相關政策或文件都存在 人權觀念,這些承諾及價值,都是社會工作者所應遵守、保護與秉持的倫理規則,

並應反對任何對人權的侵害。但在現實社會,人權往往淪為口號、概念,以致國內

(30)

29

與國際的倫理守則,對於實務者或教育者的工作影響有限。報告者提出一份澳洲質 性研究,該研究乃探討澳洲社會工作者如何將人權放在實務與教育的適當位置,以 及對批判性社會工作的啟示。報告者認為最關鍵的部分,乃在社會工作教育必須超 越口號、概念,應該要內化深植於工作者個人心中,讓人權落實於社會工作環境,

同時也應於相關專業科目中,詳細檢視人權概念,將批判性人權取向,植入社會工 作教育的架構中發展,開放進一步的辯論,討論與人權相關、複雜且具爭議性的觀 念,以及人權與解放社會工作實務關係的空間。報告者認為,社會工作者使用「自 我」來幫助案主,為了激發案主潛能,並達到提供完善服務的目標,社工必須覺察 自己的態度、價值和個人議題,也必須發展社工與案主間相互關係的觀察與分析,

當人權觀念內化到工作者的腦海中並落實到工作環境時,才真正實踐維護人權的目 標。

(七)透過團體工作對社會工作學生充權

團體工作在社會工作實務屬於中觀層次取向,因為強調合作與集體計畫的改變 而容易達到充權,團體工作的具體過程具有一定的價值,可以協助社會工作學生獲 得團體動力知識與技能,有效成為團體成員之一,領導者對其個人與專業發展同樣 有所貢獻。團體的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課程運用,不只是教導學生團體工作的基 礎,同時也讓學生充能。透過參與團體,學生學習到團體成員角色,如何領導與催 化團體,協助其磨練出問題解決技能,變得更有自我覺醒,並與其他團體成員建立 尊重與有凝聚力的關係,同時運用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成功地對個人與專業生活 進行調整,同時強調面對參加團體過程最初面臨的挑戰。

關係能力、分析與反思能力、知識能力、增進改變的能力、發展能力、個人及 家庭與社區社會工作能力、社會能力,這些元素與社會工作有緊密的關聯性。在社 會工作實務中,這些元素代表著社會工作者的思考脈絡。社會工作的公眾覺察力是 有限的,通常僅出現在社會工作者與個人、法定利益,以及一種社會控制力表現的 互動上。社會工作需要立基於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的取向,二者同時影響專家與個

(31)

30

人、家庭及社區的工作。社會工作對人有整體性的觀點,不應將個人與其生活切割,

個人應被視為包含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層面,乃共同展現的實體,不應是碎裂的個 體。

肆、實地參訪

主辦單位也安排自費參訪行程,由於報名參訪人數眾多,因此主辦單位限定每 人僅能參訪一個單位,考量業務多屬政策規劃性質,因此報名參訪澳洲人群事務部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uman Services)。澳州人群事務部就下 列三項工作與參訪者分享,摘述重點如下:

一、澳洲人群事務部業務簡介

人群事務部業務內容除了社會福利外,也包括衛生醫療業務,與我國類似。澳 洲政府考量幅員寬廣,因此運用資通訊科技,提供相關服務,並透過資訊系統管理 相關資訊,也利用該等資訊,作為政策規劃的重要參考。該部報告人極為強調創新,

該部認為組織必須不斷創新,不論在政策規劃或執行策略方面,面對社會環境變 遷、預算人力困窘等不同的挑戰,政府必須有創新的想法、管理技能及執行策略。

報告人介紹澳洲社會福利服務內容,並簡要說明其服務提供方式,約有下列數 項:(1)服務中心(Service Centres)、(2)智慧型中心(Smart Centres)、(3)偏鄉 服務(Rural and remote)、(4)電話服務中心(Mobile service centres)、(5)訪視 服務(Visiting services)以及(6)社區服務(Cimmunity ervices)。另外也組成家 庭支持團隊(Family Support Team),提供家庭所需的支持。澳洲政府界定社工的 角色主要有:(1)對於遭逢重大變故或弱勢的民眾,提供其及時且必要的服務;(2) 提供人性化且完善的福利服務;(3)從事各項社會工作政策的規劃。該部對未來的 期待,主要項目為:(1)除積極提供個案服務外,更以改善澳洲全國民眾的生活為 目標;(2)合理、改進及簡化相關程序;(3)整合社區資源,提供更多近便性的服務;

(4)更聚焦於遭逢急難者的特殊需求服務。其對偏遠地區除了透過服務中心的設置

(32)

31

外,也透過科技設備,提供民眾線上服務,另外也運用巡迴服務車,到偏遠地區尤 其原住民族地區,提供當地民眾定點式的服務,巡迴服務車配備各式科技設備,同 時透過資訊系統連線,即時了解民眾之前的服務內容,適切的滿足其需求。

二、家庭暴力被害人服務專線

面對家庭暴力問題,澳洲人群事務部考量被害人求助之困境,提供被害人電話 專線諮詢服務,其功能與我國 113 保護專線近似,參訪現場並由社工人員模擬專線 接線情形。首先接線人員接線後,會先確認被害人是否處於安全之狀態,在與被害 人對話過程,社工人員秉持尊重被害人意願之原則,對其所詢問題及需要的服務予 以回應,並提供其必要之協助,同時也會依其需求連結需要之資源或服務。對於被 害人的來電,也會提醒注意隱密性及安全性,以維護其人身安全。

三、未成年懷孕的支持服務

澳洲政府針對未成年人懷孕生子者,由社工評估其需求並提供必要的支持服 務。報告者指出,對於未成年人懷孕生子者的服務過程,必須傾聽未成年人的聲音,

尊重未成年人的想法及意願,同時考量其處境(包括家庭支持、幼兒撫育、求學、

就業等需求),依其需求提供具尊嚴、尊重及自主性的協助與服務。實務上發現,

未尊重或傾聽未成年人的聲音,往往無法獲得他們的信賴,導致服務無法順利提供。

伍、心得與建議

一、借鏡與反思

此次有幸參加國際社會福利協會舉辦之國際研討會,筆者分別依主題選擇兒童 少年、老人、身心障礙、社會工作教育等議題參與,一窺國際社會發展的最新趨勢。

參與場次之報告人多為研究學者,就其在本國國內執行之方案或政策從事之研究內 容進行報告,其研究觀察與發現,讓與會者瞭解其本國政策或方案之執行現況,並 提出觀察結果及建議,多數報告內容,我國多有相關政策且已在執行,其所遭遇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與澳洲昆士蘭州政府教育部國際教育司(Educational Queensland International)自 2008

全球競合力:參與國際生態學校認證的 過程中,體認國際間競爭與合作的實際 運作情形。.

本刊“99年第3季(7~9月)就業服務統計資訊"主要資料來源為「行政院勞

100年度起以走讀課程研發國際 參訪表演主題(到訪新加坡,日 本,韓國,夏威夷,澳洲表演)

四、考量國際技能組織及 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 會於全體理事會議決 議技能競賽分青年組 及青少年組辦理,爰 一百零七年假阿布達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聖公會基福小學創校於二零零五年九月,本著「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為學生提供優質而全面基礎教育服務;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