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重要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重要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1"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 重要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 1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針對台灣重要教育議題進行電話訪問調查,以了解民眾 對當前重要教育議題的認知及看法,提供教育主管機關教育政策規劃、制定、

評估、宣導及修訂之參考。本研究之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含離島)年滿18 歲以上之民眾,調查分5個主題進行,分別是幼兒教育及國民教育、中等教 育及師資培育、高等教育、技職教育、社會教育及其他議題各10-15題(不 含受訪者基本資料)。本調查問題之內容係依據當前之重要或新興議題,

及教育主管機關之需要而設計。調查執行採電腦輔助的電話訪問(CATI,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系統,依縣市人口比率由電腦隨機 抽樣。本文選擇21個相對重要之調查問題呈現其結果並與2005年之調查結果 進行比較、分析及討論,由2005及2006年相同的調查問題也有相似的調查結 果來看,民眾對教育問題的看法二年來具有相當的一致性,本文最後提出對 調查問題的結論及建議,其中包含對政策作為的具體建議,提供給教育主管 機管及對教育議題感興趣之民眾參考。

關鍵詞:教育議題、教育政策、電話訪問調查 朱玉仿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究助理

陳清溪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書

蔡明㈻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幹事

1 本文之完成要感謝本處朱麒華副研究員兼教學資源中心主任給予諸多寶貴的建議,另外,

感謝同事們逐字逐字的校對使文章更臻完善,在此對你們的付出表達十二萬分的感謝。

(2)

Abstract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offer valuable empirical finding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Taiwan. To achieve this goal, a set of surveys of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in Taiwan was conducted regarding their views and attitudes towards important educational issues. The surveys were designed around five topics which are relevant for educational policy: issues about preschool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senior secondary and teac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Each topic included ten to fifteen ques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background questions. The questions were designed to encompass important and emerging issues related to the topic. There were 1068 to 1073 interviewees who were eighteen years old or above and randomly sampled by CATI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according to the population percentage of counties in each survey. Out of the entire set of sixty-four questions, the results of twenty-one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due to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The study may prove to be pertinent to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policy-makers.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evidence of general public concerns about important educational issues in Taiwan.

Keywords: educational issue, educational policy,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urvey

Yu-Fang Chu

Research Assistant,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Preparatory Office

2006 Survey of Public Views

on Important Educational Issues in Taiwan

Chin-Hsi Chen

Chief Secretary,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Preparatory Office

Ming-Hsheh Tsai

Secretary,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Preparatory Office

(3)

壹、調查動機與目的

自從美國七○年代的績效運動興起,使得學校必須如商業公司一般的 接受成本利益考驗。學校雖不需賺錢但也應創造高效率與高學習成果(秦夢 群,1997)。當一家公司要推出一項產品的時候,通常會先定位目標市場,

針對目標市場群體進行研究,了解其需求、喜好、偏好、甚至對目標市場人 們的消費行為、心理進行了解。教育的對象為全國民眾,教育政策的制定影 響教育品質的良窳,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及國家的發展。了解民眾對當前重 要教育議題的認知或看法態度,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在制定教育政策時之參考 依據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政策制度的影響往往是多年以後才顯現出 來,而一個想法從醞釀到實現,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充分溝通,本調查擬 針對重要教育議題持續每年進行資料的蒐集,以廣泛了解及關心社會大眾的 想法態度,提供推動政策時了解民眾的想法及需求,增加與社會大眾溝通之 管道及機會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以美國為例,蓋洛普組織自1969年以來每年執行一次美國人對公立學 校態度的民意測驗(Gallup poll of public’s attitudes toward the public schools)(

王文科、王智弘,2004),深入分析大眾對公立學校的看法,長期累積這份 珍貴的教育發展資訊,相信蓋洛普調查每年的報告,對美國教育政策的制定 會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張鈿富,2000)。

目前國內長期計畫性的針對教育議題的民意調查不多,僅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於一九九八年開始每年有針對中小學的教育議題 進行民意的了解,其他則屬臨時性如報紙媒體少數零星的調查或台灣師大不 定期針對特定教育議題的調查等。本調查動機之三在長期持續蒐集民眾對教 育議題看法的資料,以保存及呈現台灣教育發展之脈絡。

依據上述之調查動機,本調查自2005年開始,預計每年分5個主題進行 調查,分別為幼兒教育及國民教育(以下簡寫為幼教及國教)、中等教育及 師資培育(中教及師培)、高等教育(高教)、技職教育(技職)與社會教

(4)

育及其他議題(社教及其他含臨時重要議題、新興的議題、跨各教育階段之 議題、無法歸類之議題等)。2005年因經費因素,僅進行3個主題的調查,

分別是幼教及國教議題、中教及師培議題及將高教及技職合併為高教及技職 議題。本調查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調查台灣民眾對目前教育重要議題的認知程度。

(二)了解台灣民眾對我國教育政策或教育議題的看法或支持程度。

(三)了解教育政策之實施與民眾看法或期待之差異。

(四)調查結果、討論及建議提供教育政策制定之參考。

貳、調查設計與方法

一、調查過程說明

本研究於2006年之調查對象為台閩地區25縣市年滿18歲以上之一般民 眾,5次問卷調查進行時間分為2個階段,「幼教及國教」、「中教及師培」、

「高教」調查時間為2006年4月30日至5月7日,「技職」、「社教及其他」

調查時間為9月9日至11日。

本研究之調查方式為電腦輔助的電話訪問(CATI,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係採用玉瑪Win CATI系統,以完整住宅電話電腦 資料為基礎的多階段分層隨機撥號方式(multistage RDD)輔以「後二碼隨 機抽樣法」,以取得未登錄於電話號碼簿之家戶電話進行抽樣。抽樣設計是 以台灣地區各縣市電話號碼住宅部為抽樣母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依 各縣市人口之比率採配額抽樣,調查之進行以抽取五倍的樣本數5,340個電 話號碼,作為電話訪問樣本,每次調查成功訪問1,068至1073份有效樣本,

以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估計,抽樣誤差值不超過+3.06%。

二、樣本特性分析

本次調查樣本的受訪者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本人 有無小孩、小孩是否正就讀該調查階段學校、居住縣市等項,各項組成類屬

(5)

的人數與百分比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幼教及國教調查電話訪問之樣本組成

受訪者基本

資料 人數 百分比% 受訪者基本資料 人數∕次數 百分比%

居住縣市 性別

基隆市 19 1.8 男 504 47.2

台北縣 178 16.7 女 564 52.8

台北市 131 12.3 年齡

宜蘭縣 20 1.9 18至29歲 174 16.3

桃園縣 86 8.1 30至39歲 221 20.7

新竹縣 21 2.0 40至49歲 283 26.5

新竹市 17 1.6 50至59歲 233 21.8

苗栗縣 26 2.4 60歲以上 154 14.4

台中縣 66 6.2 未回答 3 0.3

台中市 45 4.2 教育程度

彰化縣 65 6.1 國小及以下 131 12.3

南投縣 24 2.2 初中/國中 131 12.3

雲林縣 31 2.9 高中/高職 346 32.4

嘉義縣 23 2.2 專科/大學/技術學院 404 37.8

嘉義市 12 1.1 研究所及以上 54 5.1

台南縣 58 5.4 未回答 2 0.2

台南市 33 3.1 本人有無子女

高雄縣 60 5.6 有 800 74.9

高雄市 73 6.8 沒有 267 25.0

屏東縣 43 4.0 未回答 1 0.1

澎湖縣 4 0.4 子女就讀學校階段

花蓮縣 16 1.5 幼稚園 90 11.3

台東縣 9 0.8 國小 221 27.6

金門縣 2 0.2 國中 148 18.5

連江縣 1 0.1 高中/高職 142 17.8

未回答 5 0.5 專科/大學/技術學院 169 21.2

總和 1068 100.0 研究所及以上 31 3.9

沒有就學 253 31.6

註:「中教及師培」、「高教」、「技職」、「社教及其他」共4次調查樣本組成,因篇幅 有限,此處略過。

(6)

三、樣本代表性分析

本調查在進行全國民眾整體意見分析前,先就受訪者的性別、年齡、

居住縣市等項進行統計檢定,如表2,根據χ2檢定結果顯示,調查樣本的性 別、年齡等項分佈,相較於其在母群體中的實際分佈情形而言,已達到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表示調查樣本的上述特徵與母群體的分佈情形確有差異,故 須對調查樣本的性別、年齡等項予以加權處理。

本調查所進行的加權處理方式,是採用「比率估計法」(raking ratio estimation),即是對調查樣本的性別、年齡與居住縣市等項同時進行加權 處理。

表2 幼兒及國教電話訪問之樣本代表性分析

受訪者基本資料

期望值 觀察值 觀察值

χ2檢定結果

(母體) (樣本) (加權後)

性別 男性 538 504 545 χ2=4.296,df=1,p <0.05 加權後:χ2=0.492,p =0.483

女性 530 564 523

年齡

18至19歲 37 27 37

χ2=85.432,df=9,p <0.001 加權後:χ2=1.854,p =0.994

20至24歲 113 64 112

25至29歲 122 83 121

30至34歲 108 113 108

35至39歲 114 108 113

40至44歲 117 153 117

45至49歲 110 130 110

50至54歲 98 141 98

55至59歲 66 92 66

60歲以上 183 154 182

(7)

居住縣市

基隆市 19 19 20

χ2=4.387,df=24,p >0.05 加權後:χ2=9.718,p =0.996

台北縣 175 178 177

台北市 126 131 127

宜蘭縣 22 20 18

桃園縣 85 86 89

新竹縣 22 21 19

新竹市 18 17 19

苗栗縣 26 26 28

台中縣 70 66 68

台中市 47 45 45

彰化縣 61 65 64

南投縣 25 24 23

雲林縣 35 31 31

嘉義縣 27 23 24

嘉義市 12 12 11

台南縣 53 58 59

台南市 36 33 32

高雄縣 59 60 63

高雄市 72 73 73

屏東縣 43 43 43

澎湖縣 4 4 5

花蓮縣 16 16 14

台東縣 11 9 7

金門縣 3 2 3

連江縣 1 1 1€

註:1.母群體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95年1月之人口數為基準。

2.「中教及師培」、「高教」、「技職」、「社教及其他」共4次的調查亦作同樣的處 理。

表2 幼兒及國教電話訪問之樣本代表性分析(續)

(8)

四、交叉分析的處理與說明

本調查中,各題目與受訪者基本資料交叉分析之處理方式說明如下:

(一)在進行統計檢定前,已就「行政院主計處之統計地區標準」先將 25個居住縣市分類成北(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宜 蘭縣、桃園縣、新竹縣)、中(台中市、苗栗縣、台中縣、彰化 縣、南投縣、雲林縣)、南(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 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東(台東縣、花蓮 縣)及金馬五個地區(金門縣、連江縣)。

(二)考量居住在都會地區與鄉村地區之民眾在各題項意見可能有差 異,因此依據「行政院主計處之統計地區標準」也將25個縣市分 成都會地區(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 市、嘉義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高雄縣)及鄉村地區。

(三)在進行χ2檢定時,皆已濾除自變項中未予實質/具體回應者(如 年齡、是否有子女的「未回答」)、回答人數過少者(如居住地 理區域的金馬地區)及異質性選項(如選項中的「其他」)後,

才進行統計檢定。

(四)為避免表內方格中,期望次數小於5的比率過高,造成不適用χ2檢 定的情形,故在進行交叉分析時,已將部份問題的正面態度(指 非常同意、同意)和負面態度(指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合併,才 進行統計檢定。

五、資料處理及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係運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12.0中文版處理,主要的統計方法有次數分配、交叉分析及

(9)

卡方檢定。次數分配計算各項態度或意見的百分比,以了解各項意見的分布 情形及其重要性,交叉分析及卡方檢定了解變項與變項間的關聯性。

參、民意調查結果與討論

以下就5次調查共64個問題中挑選21題說明06年的調查結果。本段在不 同背景變項部分所指較同意或較不同意的意思是與全體受訪民眾同意及不同 意之比率為比較基礎。以調查問題「您同不同意目前中小學課程及教學比十 年前更加活潑而且多元?」為例,整體而言43.5%的受訪民眾持正面看法即回 答非常同意或還算同意,交叉分析顯示,就年齡變項來看,18-19歲的受訪 民眾表示正面態度的比例是67%,20-29歲的受訪民眾表示正面態度的比例 是59.1%皆高於全體持正面態度的比率43.5%,且已超過誤差範圍之3.06%,

故18-29歲年齡階段的民眾較其他年齡層對該議題之同意比率達到統計上之 顯著差異。本文即以「18-29歲民眾表示正面態度/同意的比例較高/其他年齡 層高」或更精簡為「18-29歲較同意」,反之較不同意或不同意比例較高的 敘寫,即指負面態度的比例與全體負面態度比較超過誤差範圍達統計上之顯 著差異。

一、幼兒教育及國民教育

2006年針對「幼兒教育及國民教育」的調查共有14題,可區分為3個主 題,分別是:民眾對於幼稚園教育的看法1題、民眾對於中小學教育的看法 11題及民眾對於中小學教育經費分配的看法2題。以下挑選相對重要的5個問 題詳細說明調查結果,並整理下表3呈現民眾的看法,其中打*為延續2005年 之題目,以下皆同不再贅述。

(10)

表3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幼稚教育及國民教育議題之看法

2006年幼兒教育及國民教育調查題目

2006年 2005年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1.*您同不同意目前中小學課程及教學比十年前更加活潑而

且多元? 43.5 38.4 48.2 33.3

2.由於發生性行為的年齡逐漸下降,您同不同意國中增加正

確「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 89.4 6.3 ─ ─

3.由於發生性行為的年齡逐漸下降,您同不同意國小增加正

確「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 64.1 31.7 ─ ─

4.*您同不同意教師以不當方式(例如打罵)管教學生?(06)

您同不同意中小學校園「零體罰」政策?(05) 41.3 52.1 25.6 70.0 5.目前教科書大多由民間出版社編輯出版,教育部只有編輯

出版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科書,您同不同意教 育部編輯出版其他領域的教科書?

82.1 7.3 ─ ─

註:「正面態度」指「同意」及「非常同意」;「負面態度」指「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

以下各表皆同。

1.中小學課程及教學比十年前活潑多元

43.5%的民眾認為目前中小學的課程與教學方式較十年前更加活潑多元,

38.4%的民眾持相反意見。交叉分析顯示,年齡及有無子女變項達顯著差異。

18-29歲的受訪民眾表示正面態度的比例較其他年齡層高,而30-49歲民眾持 負面態度的比例較其他年齡層高;受訪者沒有子女的民眾表示正面態度的比 例較高,有子女的民眾表示負面態度的比例較高。05及06的調查結果比較,

06年持正面態度的比率下降約5%,負面態度增加約5%,正負意見變的相當 接近,本調查問題回答無意見者兩年皆高達近2成,相當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2.國中小增加正確「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

89.4%的民眾同意在國中階段,加強正確「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

方面的課程,只有6.3%的民眾表示相反的意見。交叉分析顯示,教育程度 從高中職至研究所以上持正面態度的比例較高,國中及國小以下表示不同意 的比例較高;20-39歲抱持正面態度比例較高,60歲以上不同意比例高;另

(11)

外,沒有子女的民眾對此題看法較同意。最後,本身子女正就讀幼稚園及國 小的民眾表示同意的比例較高。

64.1%的民眾同意在國小階段加強性教育課程,31.7%的民眾則表示 不同意。交叉分析顯示,女性、或教育程度為大學校院和研究所以上、或 20-39歲、或本身沒有子女的民眾,表示同意的比例較高;男性、或教育程 度在國中和國小以下、或50歲以上、或本身有子女的民眾,表示不同意的比 例較高。另外,本身子女就讀幼稚園和國小的受訪者表示同意的比例較高。

3.教師以不當方式管教學生

52.1%的民眾不同意教師以不當方式管教中小學學生,41.3%的民眾則 表示同意。交叉分析顯示,女性民眾表示不同意的比例較男性高。另外,本 身子女就讀幼稚園和國小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的比例較高。

對於中小學體罰及管教的看法,06年詢問是否同意教師以不當方式管 教學生,與05年詢問對校園零體罰看法來比較,高達七成民眾不同意「零體 罰」,4成的民眾支持所謂打罵的不當管教。就2年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 對於校園體罰存在,似乎頗能接受,這樣的結果是否顯示民眾對於體罰對孩 童造成影響知識的缺乏還需要再教育,亦或民眾受傳統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影 響短時間很難改變,對於體罰高支持比率的原因似還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討。

4.教育部編輯出版其他領域的教科書

82.1%的民眾同意教育部編輯出版數學及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外,其他領 域的教科書,7.3%的民眾則表示不同意。交叉分析顯示,20-39歲、或本身 沒有子女的民眾表示同意的比例較高;18-19歲的民眾表示不同意的比例較 高。另外,本身子女就讀幼稚園、國小和國中的受訪者表示同意的比例較高。

二、中等教育及師資培育

本次針對「中等教育及師資培育」的調查共有15題,可區分為2個 部份:民眾對於中等教育的看法6題、民眾對於師資培育的看法9題。以下 選出4個問題說明統計分析的結果,並整理調查數字結果如下表4。

(12)

表4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中等教育及師資培育議題之看法

2006年中等教育及師資培育調查題目

2006年 2005年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1.*您同不同意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 78.4 12.2 76.3 13.8 2.*您同不同意高中職採用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及甄

選等多元的入學方式? 61.1 26.1 62.8 17.6

3.*如果政府提供獎學金,給成績優秀而且畢業後願 意到家裡附近高中職就讀的學生,您同不同意讓家 裡的小孩直接進入鄰近高中或高職就讀?

79.9 13.3 79.0 15.3

4.*您同不同意國中小學教師像大學教師一樣實施教

師分級的進階制度? 66.9 19.0 72.9 15.7

1.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

本次調查發現,78.3%的民眾同意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12.2%的民眾 表示反對。交叉分析顯示,國中和高中學歷、或20-49歲的民眾同意的比例 較高;研究所以上學歷、或18-19歲和50-59歲的民眾不同意的比例高。另 外,本身小孩就讀幼稚園、國小和大學校院的民眾表示同意的比例較高。與 05年相較,同意及反對比例相當接近,變化不大。

2.高中職多元入學

61.1%的民眾同意高中職採多元入學方式,26.1%的民眾則表示反對意 見。交叉分析顯示,18-29歲、或本身沒有小孩的民眾同意的比例較高;

40-49歲和60歲以上的民眾表示不同意的比例較其他年齡層高。另外,本身 小孩就讀高中和高職的民眾表示同意的比例較高。與05年相較,同意比例接 近,反對比例則增加近1成,值得注意。

3.國中畢業生優先進入離家近的高中職校就讀

79.9%的民眾同意讓家裡的小孩直接進入鄰近高中職就讀,13.3%的民 眾則表示不同意。交叉分析顯示,30-39歲的民眾同意的比例較高;研究所 以上、或是18-19歲的民眾表示不同意的比例較高。另外,本身小孩就讀大 學校院的民眾同意的比例較高。與05年相較,同意及反對比例相當接近,變

(13)

化不大。

4.中小學教師實施教師分級進階制度

67%的民眾同意國中小學教師像大學教師一樣採行進階制度,19.1%的 民眾表示不贊同。交叉分析顯示,30-39歲的民眾表示同意的比例較其他年 齡層高;18-29歲的民眾表示不同意的比例較高。與05年相較,同意比例減 少6%,反對比例則增加3.4%。

三、高等教育

本次針對「高等教育」的調查共有11題,可區分為4個主題:民眾對大 學入學的看法3題、民眾對大學經費補助的看法2題;民眾對大學經營的看法 4題及民眾對大學教育的看法2題。以下即選取4個問題分別呈現及說明調查 結果,並整理調查數字結果如表5。

表5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高等教育議題之看法

2006年高等教育調查題目

2006年 2005年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1.*您同不同意在不排擠一般生名額情況下,原住民的升 學優待採用「外加名額」的方式?(06)

您同不同意為了縮小特種身份學生學習落差及提供就 學機會,針對「原住民學生」提供加分方式進入大學 就讀?(05)

60.7 20.5 42.9 53.3

2.*您同不同意提高大學「甄選入學」名額的比例,以達

到多元選才機制、引導學生適性發展目的? 58.3 31.9 61.1 25.6 3.您同不同意政府把補助私立大學的經費,直接補助給

私立學校的學生? 63.3 28.4 ─ ─

4.您同不同意以大學的辦學績效作為政府分配補助經費

的標準? 80.4 14.3 ─ ─

1.原住民的升學優待採用「外加名額」的方式

由本次調查發現,60.7%的民眾同意在不排擠一般生名額情況下,讓原 住民的升學優待採用「外加名額」的方式,20.5%的民眾則持反對意見。交

(14)

叉分析顯示,居住在都會地區、或學歷在大學校院以上、或18-39歲、或本 身沒有子女的民眾持正面態度的比例較高;居住在鄉村地區、或學歷在國小 以下、或60歲以上、或本身有子女的民眾持負面態度的比例較高。

與2005年相較,詢問方式為針對原住民學生提供加分方式進入大學,

不贊成的比例有53.3%高於贊成的42.9%,相較之下,06年的結果顯示民眾 對於外加名額能夠照顧到特殊身份學生又不影響一般學生權益的政策是比較 支持的。

2.提高大學「甄選入學」名額比例

58.3%的民眾同意提高大學「甄選入學」名額比例,以達到多元選才機 制,引導學生適性發展目的,31.9%的民眾表示反對。交叉分析顯示,學歷 為國中和高中職的民眾同意比例較高;學歷為大學校院以上的民眾表示不同 意的比例較高。另外,本身的子女正就讀幼稚園和國中小的民眾同意的比例 較高。比較05及06年的調查結果,06年持正面態度的比例下降,負面態度比 例增加達6.3%。

3.將補助私立大學的經費,直接補助給私立學校的學生

63.3%的民眾同意政府將補助私立大學校院的經費,直接補助給私立學 校的學生,28.4%的民眾持相反意見。交叉分析顯示,學歷高中職、或18-29 歲和40-49歲的民眾表示正面態度的比例較高;學歷在大學校院以上、或 30-39歲和50-59歲的民眾表示負面態度的比例較高。

4.以大學的辦學績效作為政府分配補助經費的標準

80.4%的民眾同意以大學的辦學績效,作為政府分配補助經費的標準,

14.3%的民眾表示不同意。此題交叉分析未達到顯著,顯示各類屬民眾同意 此項措施的比例均較高。

四、技職教育

06年針對「技職教育」相關問題的調查共有12題,整理如下表10,共 可區分為4個主題:民眾對技職教育目標的看法1題;民眾對技專校院入學方 式的看法4題;民眾對技專校院教育品質的看法4題及其他技職教育相關問題

(15)

看法3題。整體來看,民眾對技職教育相關問題的看法都持正面態度。以下 就本次調查結果挑選4題分項說明調查之主要發現,並列表6呈現調查數字結 果。

表6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技職教育議題之看法

2006年技職教育調查題目

2006年 2005年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1.您同不同意技職教育應該落實學生「畢業就可以馬上就業」

的目標? 89.0 5.6 ─ ─

2.*您同不同意技專校院以「技藝或技能競賽的成績」或者

「相關證照」,作為學生免筆試入學的條件?(06)

您贊不贊成高職畢業生以證照作為升學依據之一?(05) 63.7 31.3 84.8 10.9 3.*您同不同意技專校院讓高中應屆畢業生也可以報考? 82.4 14.9 78.8 15.3 4.您同不同意技專校院的教師,應該定期到「產業界」研習、

交流? 94.4 2.0 ─ ─

1.技職教育應該落實學生「畢業就可以馬上就業」的目標

本次調查發現,89%的民眾同意技職教育應落實「畢業就可以馬上就業」

的目標,僅5.6%的民眾則持反對意見。經由交叉分析發現,年齡變項有顯 著差異。年齡在30-39歲的民眾同意的比例較其年齡層高;20-29歲的民眾則 不同意的比例較高。另外本身小孩正就讀高職的民眾同意的比例較高。

2.以技藝能競賽成績做為免筆試條件

63.7%的民眾同意技專院校以「技藝或技能競賽的成績」或者「相關證 照」,做為學生免筆試入學的條件,31.3%的民眾抱持反對的意見。經由交 叉分析發現,教育程度與年齡變項達到顯著差異。學歷在研究所以上的民眾 同意的比例較其他學歷高;年齡方面,40-49歲的民眾同意的比例較其他年 齡層高,50-59歲的民眾則反對意見比例較高。比較05年調查「技術證照可 作為升學依據之一」,持同意看法者達八成五。兩年同意的比率差了二成多,

同意比率下降的原因是反對「技藝或技能競賽的成績」為依據之一或有其他 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

(16)

3.技專院校開放高中應屆畢業生報考

82.4%的民眾同意技專校院可以讓高中應屆畢業生報考,14.9%的民眾 表示不同意。經由交叉分析發現,居住地理區域和教育程度等變項達到顯著 差異。居住在南區的民眾較同意,居住在東區的民眾較不同意;教育程度方 面,初、國中的民眾較同意,研究所以上學歷的民眾較不同意。對照05年的 調查結果,有近七成九的受訪民眾表示支持,同意比率提高了約4%。

4.技專院校教師定期至產業界研習

94.4%的民眾同意技專院校的教師,應該定期到「產業界」研習、交 流,僅2%受訪者持相反意見。此題交叉分析未達到顯著,顯示各類屬民眾 同意此項措施的比例均較高。另外本身小孩就讀高職的民眾同意的比例較高。

五、社會教育及其他議題

06年針對「社教及其他議題」相關問題的調查共有12題,整理如下表 11,共可區分為6個主題:民眾對補習班招收幼兒的看法1題;民眾對婚姻教 育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看法3題;民眾對社區大學及公益活動教育的看法2題;

民眾對藝術教育的看法3題;民眾對成立國家級教育研究院看法1題及民眾對 遠距教學看法2題。整體來看,民眾對社會教育相關問題的看法持正面態度 者皆大於持負面態度者。以下就本次調查結果挑選4題分項說明調查之主要 發現,並列表7呈現調查數字結果。

表7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社會教育及其他議題之看法

2006年社會教育及其他調查題目 正面態度% 負面態度% 不知道/無意見%

1.您同不同意禁止補習班招收6歲以下幼兒? 54.6 34.6 10.8 2.您同不同意民眾接受結婚前教育及婚姻教育,

可以降低離婚率? 81.9 14.0 4.1

3.您認為社教博物館/所,應該由政府經營還是 委託民間經營較合適?

政府經營 民間經營 兩者並行

45.7 32.4 13.1

4.您同不同意政府大力推動遠距教學? 78.0 16.9 5.1

(17)

1.補習班招收6歲以下的幼兒

整體而言,54.6%的受訪者對於禁止補習班招收6歲以下的幼兒表示同 意,34.6%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本題與受訪者各項基本資料交叉分析後,

檢定結果達到顯著水準的變項有年齡、教育程度及是否有小孩等項。年齡方 面,18-19歲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的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教育程度初、國 中的受訪者對此議題表示不同意的比率較其他學歷高;受訪者沒有小孩對此 議題表示不同意的比率較高。

2.婚前教育及婚姻教育

此次調查發現,81.9%的受訪者對於民眾接受結婚前教育及婚姻教育 可以降低離婚率表示同意,14%的受訪者不同意。本題與受訪者各項基本 資料交叉分析後,檢定結果達到顯著水準的變項有年齡及教育程度。年齡 在18-29歲和50-59歲的受訪者對此議題表示同意的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而 30-39歲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的比率較高;教育程度在大學校院的受訪者對 此議題表示同意的比率較其他學歷高,初、國中和研究所以上的受訪者表示 不同意的比率較高。另外,受訪者小孩正就讀國小者表示不同意的比率較高。

3.社教博物館之經營方式

整體而言,45.7%的受訪者認為社教博物館由政府經營較合適,32.4%

的受訪者認為委託民間經營較合適,另有13.1%的受訪者認為兩者並行最合 適。本題交叉分析結果達到顯著水準的變項有性別、居住地理區域、年齡、

教育程度、是否有小孩等項。

性別方面,男性認為社教博物館由政府經營較合適的比率較女性高;

居住在南區、或年齡60歲及以上、或初、國中以下的受訪者認為社教博物館 由政府經營較合適的比率高,而居住在北區、或20-39歲、或教育程度在大 學院院及以上的受訪者則認為委託民間經營較合適,18-19歲的受訪者認為 兩者並行較合適的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受訪者沒有小孩者認為社教博物館 委託民間經營較合適的比率較高。

(18)

4.政府推動遠距教學

78%的受訪者對於政府大力推動遠距教學表示同意,16.9%的受訪者則 表示不同意。本題交叉分析結果達到顯著水準的變項有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及是否有小孩等項。男性、或20-29歲、或大學校院及以上學歷對此議題 表示同意的比率較高;女性,或18-19歲、或初、國中表示不同意的比率較 高,另外,受訪者沒有小孩對此議題表示同意的比率較高。

肆 結論與建議

一、對幼兒教育及國民教育調查問題的結論與建議

(一)中小學課程及教學的持續研究及改進

比較05及06年對於中小學的課程及教學是否有較十年前更活潑多元,

民眾的看法同意者下降了5%,不同意者增加了5%,雖然同意者還是較多,

但兩者差距正逐漸拉近到僅有5%的差距。對於民眾的看法是督促主管單位 對中小學的課程及教學持續的關注,不斷進行研究及改進,以維持國民教育 的品質。

(二)在各個教育階段加強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

06年進行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教育階段的調查,在國小階段支 持民眾有64.1%、國中89.4%、大學80.2%,各階段的比例皆高,可見台灣民 眾對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有相當程度的認知,然而就文獻來 看,對於性教育或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為何,一般民眾甚至是學校老師都 不是很清楚(李佳憓,2005;黃蕙君,2005;駱俊宏,2003),而民眾大多 數性知識的來源是媒體(吳瑟鏗,2005),對兩性關係的看法也深受媒體的 影響(黃信諺,2005),這使得學校教導正確的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變得 十分的重要。有關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應該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就文獻來 看有認為從幼稚園就應開始(駱俊宏,2003),有認為應從國小開始(于冬 梅,2005;駱俊宏,2003),事實上兩性的相處發生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兩

(19)

性教育應配合個體的發展階段來進行(丁筱真,2005),即在不同的教育階 段提供不同程度及深度的課程,並配合多樣多元的教學方式。

綜合以上的討論,本研究建議在國小階段就進行正式的兩性平等教育 及性教育的課程,且建議各教育階段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在師資及教學方 法上持續研究精進,宣導家庭、學校、媒體及社會一起來共同投入。

(三)思考體罰問題的應然及實然,以縮短體罰的理想與實際的差距 長期以來校園體罰的議題一直吵的沸沸揚揚,教師不當體罰事件也時 有所聞,前些日子連保障老師的保險產品「教育機構責任保險」都有業者推 出(孫中英,2006)。

體罰的正當性如何,因個人角色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就本調查的結果,不 論是05年或06年,民眾對體罰的支持度仍然很高,學校老師也認為體罰是 其管教權的手段之一(陳秋雯,2004),校園的體罰行為普遍存在(史英與 盧玲穎,2005),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對人身體權益的保障觀念已有所改 變,就文獻來看,多數學者反對體罰(王基西,2004;史英,2004;史英與 盧玲穎,2005;吳維寧,2004a;林俊傑,2004;郭明德,2003;陳佩英,

2004),反對理由不僅因為體罰是違法的(李旻燕、王俊傑,2005),就體 罰的效果來看幾乎都是負面的。從各學門如心理學、輔導或從教育的角度來 看,體罰都是不適當的且會造成許多不良的後果,例如養成反社會人格、自 我否定、憂鬱等等(郭明德,2003),而國際上其他國家如冰島、荷蘭、比 利時、法國、瑞典、丹麥一直到辛巴威、尚比亞、泰國等統計自04年共有35 個國家政府禁止學校教師體罰學生(吳維寧,2004a),在瑞典、丹麥、德 國,體罰的禁止甚至是以法律來禁止父母對兒童的體罰(吳維寧,2004b)。

體罰代表了學校行政、輔導系統的失能及教師班級經營專業的不足,

未來如何加強教師的管教知能,強化學校、社區及社會的輔導功能,減少應 然及實然、理想與實際的落差是應該努力的方向,另外,對大眾身體自主權 的教導及宣導也是刻不容緩的,傳統不打不成器的想法是扭曲了儒家思想的 真意(史英,2004),如何教導國人輔導的重要性及愛與關心如何用正確的 方式表達,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20)

(四)由教科書政策的回顧及檢討看未來應有的作法

二十年來我國以「中小學教科書研究」為範圍之博碩士論文共計有272 篇,然而近5年內(88-92)就占了189篇(藍順德,2004),可見教科書的 議題在近年受重視的程度。就文獻來看(王素芸,2004;吳清山,2005;黃 奕碩,2005;蔡宗河,2004;陳恕烈,2003;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民 間業者編輯以來,即採審定制度以來,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諸如書價太 貴、課程銜接、教科書品質下降等等不一而足,因為以上的種種問題,民意 便希望能恢復以往的部編本。就06年的調查結果來看,也呼應以上的看法,

本次調查有超過8成以上的民眾支持教育部除了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的教科書外,也編輯其他領域的教科書,對照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由林清 山主持的(2005)「2004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發現,國小及國 中教育人員、家長及學者專家對於「實施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支持率分別 也僅有44.4%及35.7%。以上陳述是否意謂著應回歸部編本而廢除民編本呢?

就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歷史背景來看,教科書開放的原因有其目的、價值及意 義,學者專家們多不認同走回頭路,而建議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期望能 去除教科書開放所產生的問題並保有開放的優點,在諸多建議中,有認為部 編本可恢復編輯並加入市場中與民編本一起競爭,其優點為保持多元的選擇,

且廠商及部編本可藉由良性競爭提升教科書的品質(吳清山,2005),本研 究認為現階段不失為一良好的方法。

二、對中等教育及師資培育調查問題的結論與建議

(一)完善規劃十二年國民教育

十二年國民教育是目前相當重要的教育政策,教育部為能在2009年8月 順利推動,目前正積極進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12項子計畫與 21項方案(教育部,2007),針對十二年國民教育,大眾的疑慮有認為國民 教育應是免費的、義務的、強迫的及免試的,然而目前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的規劃方向是非免費、非強迫及逐步免試。

05及06年調查民眾對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看法,有76.3%及78.4%的

(21)

支持比率,反對比率僅有13.8%及13.2%,兩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民眾的看法 相當穩定。今年在政府積極推動之下,媒體的關注及討論大增,民眾對十二 年國教的問題有更多了解的機會,對問題的看法態度是否會有轉變值得關 注,另外,在許多問題如明星高中、學區劃分等未有完整規劃及充分宣導、

溝通而取得共識之前,不宜冒然施行。

(三)檢討多元入學政策並去蕪存菁

多元入學方案主要是避免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僵化方式,提供學生更多 機會適性選擇升學管道,然而實施多年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以推薦甄試 來說,甄試過程中須參考學生的社團社區服務表現,但以台灣的教育環境 來說,記錄是否為真實表現存有疑義,加上特殊才能此項,往往因家庭背景 差異,對於弱勢家庭學童不利。口試過程也不免有人情關說,影響了原本立 意良善的入學制度。其實多元入學輔以適性教育,讓學有專長或具有特殊興 趣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就讀的科系。但部分家長表示,多元入學政策未能 使孩童學業減輕,反而使家庭的經濟壓力增加。本次調查結果,此議題正面 態度超過六成,但負面態度由05年的17.6%上升至26.1%,建議有關單位對 於多元入學的規劃,宜再行修正或檢討,使立意良好的多元入學可兼顧弱勢 照顧的社會公平與正義,又可讓特殊才能學生得以適性發展。

(三)加強宣導並持續進行高中職社區化

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展,是以推動均質、適性、就近入學的後期中等教 育為目的,同時作為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基礎。社區化是使學區內國中畢業生 在一個學區範圍就學,強化社區與學校關係,配合「課程區域合作」和「社 區合作專案」,透過社區資源整合,營造學習社區,完成整體發展。推動以 來,相關人士認識不足,許多學校侷限於單打獨鬥,未能與他校合作。學生 忙於升學,並沒有多餘時間選讀他校課程,導致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展未能有 效成形(周祝瑛,2003)。

雖然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展未能有效成形,但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八 成以上的民眾願意自己的子女就近入學,前提是社區內能提供均質(減少城 鄉、公私立學校及教育資源的差距)的就學環境。為能使高中職社區化的實

(22)

施達到政策規劃的目的,應加強對於民眾的宣導,使大眾了解其內涵,並增 加對政策的支持度。

(四)妥善規劃並積極推動中小學教師分級制

自1980年代中期,美國已把改進學校教育核心重點放在教師與教學 工作組織(Symlie, 1994)。其中包涵教師生涯階梯方案、師父級教師(

mentor)、精熟教師(master)及主任計畫等措施,此種制度之設計,就如 大學教師分級制度一樣,在中、小學裡,可依所具專業知能水準與其他相關 教學工作表現等情形,做出分級設計,其主要目的在於落實教師專業發展之 理念。

本次針對國中小教師分級政策之可行性進行民意調查,調查結果為66.9

%支持教師分級,相較於05年的72.9%略為下滑。其實教師生涯發展階梯之 適當設計,確可對教師教學專業的提升,發揮積極正面的影響,同時配合教 師換證制度與教學評鑑,確保教育品質管制的良好機制(邱錦昌,2003)。

三、對高等教育調查問題的結論與建議

(一)在不影響一般學生的情況下,有條件的保障特殊身份學生的升 學機會以兼顧公平與正義

報載(張錦弘,2006)教育部宣布自96學年起,原住民升學優待採外 加名額方式,不會排擠一般考生,且依是否通過原住民語文認證而有不同的 加分比例。原住民升學優待實施20年來,對於其公平性時有爭議,對照05及 06年的調查結果,民眾對於原住民學生以加分方式進入大學不贊成者居多,

然而若採外加名額方式則同意者是不同意者的3倍,這樣的結果顯示,對於 原住民學生的優待或保障是獲得民眾支持的,然而前提是不影響一般學生的 權益,如此可兼顧教育的公平與正義。另外,對於加分條件的訂定,是要以 身份來認定、語文考試或是其他的形式,應深入探究加分的歷史背景、原由 及其意義或要達成的目的,並隨著社會的轉變來進行調整,例如現今原住民 在學習上真的都是弱勢嗎?其他特殊身份學生、偏遠地區學生或外籍新娘的 子女(新移民子女)等是否更需要被關注,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凡此種種

(23)

應就國家整體發展來全面的思考。

(二)定訂合理的甄選入學比例,保持多元的入學管道

教育部自95學年度開始放寬大學推甄比率自30%提高到學校入學名額的 40%,根據教育部的分析,甄選入學有平衡城鄉差距的效果且學業表現優於 申請及考試分發的學生(李名揚、張幼芳,2005),就文獻上來看,若干研 究結果印證教育部的說法(姚霞玲,2000;蘇玉龍、葉連祺、吳京玲、陳恭,

2006),且事實上各大學的甄選入學名額也在逐年的增加,例如清華大學06 年甄試名額由28%增為40%,交大由30%增為38%(張錦弘,2005),但相 反的也有學者對於甄選入學的影響持有不同的看法(秦夢群,2004),但不論 如何,多數人對於多元入學方案的精神及此種入學管道都是給予肯定且提出 許多改善的建議(姚霞玲,2000;徐明珠,2006;許育典、盧浩平,2005;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蘇玉龍、葉連祺、吳京玲、陳恭,2006)。

本次調查,民眾對於提高甄選入學比率同意者皆高於不同意者,且有過半數 以上的同意比率,然而對於甄選入學比例,有說20%較佳,有說40%,有建 議減少甄選名額,另外,對於甄試入學的種種疑慮,如人為因素的影響,家 庭社經地位對入學機會之影響等等,主管單位應進行相關之長期追蹤研究,

並就研究結果擬定最適的方案。

(三)持續進行大學評鑑以為經費補助之依據並達提升教育品質之目的 高等教育的品質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其影響了國民的素質及國家的競 爭力(吳慧子、張靜瑩,2006;黃茂樹,2005;黃政傑,2003;楊國賜,

2003),各國人民對於提升高等教育品質訴求也越發重視,然而大學教育品 質的維持及提升在學校數目快速擴充且經費有限之下,成為一個難題,也成 為一個十分被關注且值得探討的話題(李家宗,2003;范麗娟,2002;黃政 傑,2003;楊國賜,2003;楊塋,2005a;張瑞雄,2005)。紐約時報報導

(Larry, 2006)智利在今年5月發生學生罷課,700,000公立學校的高中生走 出校園,他們占據數百間學校,要求政府對教育投注更多的經費。然而經費 分配是需要有所依據的,大學評鑑作為確保我國高等教育品質的看法是被大 多數民眾認可的,且儘管對於評鑑指標的定訂,實施評鑑的過程及評鑑結果

(24)

的功能及運用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及建議,對於大學評鑑的實施都認為有其必 要性(范麗娟,2002;張瑞雄,2005;顧忠華,2004),且以大學評鑑的結 果作為對學校經費補助的依據誠然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學者如楊瑩(2005b)指 出在英國評量結果與高等教育經費補助機制掛勾,楊國賜(2003)指出澳洲 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委員會獨立進行審核大學品質保證政策與程序,對政府 提出經費分配的建議,反之也有學者擔心經費補助造成資源集中,強者越強、

弱者越弱的情況(黃有志,2005;黃政傑,2003),然而考量經費若來自政 府,分配依據的定訂自有其必要,且對於經費使用效率及效益也應進行評估,

以提供再次經費補助的參考及善盡監督大學的社會責任。

(四)思考以學生為補助對象的可行性

對於政府應否投入更多的經費在高等教育上,學者看法不一,有支持

(曾孝明,2003;楊朝祥,2003),有反對(吳雅芸,2003;駱明慶,2003)支 持者指出我國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與法、美、澳、荷、德等國相比嚴重不足,

而反對者則是抱持使用者付費原則的看法。不論如何我國一直以來皆是以學 校為補助對象而非學生。另外,對於台灣學費的高低,因為學者引用數據及 比較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認為我國屬於高學費者,其比較的基礎是 以社會福利制為主的歐洲國家(英國除外),而認為我國屬於低學費者,其 比較的基礎是採取市場機能制的美、日等國(王明源,2003;黃碧端,2005;

楊朝祥,2003;薛化元,1998;顏厥安,1998),不論如何學費的高低都是 一個相對的概念,但就實務上而言,因學費問題而影響升學者不在少數。顏 厥安(1998)指出在擬定高等教育學費政策時可思考區分政府對高等研究投 資及對受教者之高教補貼。本研究建議思考以學生為輔助對象的可行性。

四、對技職教育調查問題的結論與建議

(一)落實技職學生「畢業就可以馬上就業」的目標

本次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九的受訪民眾同意技職教育應落實學生「畢 業就可以馬上就業」的目標,較特別的是,受訪者小孩正就讀高職的民眾,

同意比例顯著較高,調查結果反映家長對小孩接受技職教育與未來能馬上就

(25)

業的期待。

雖然有越來越多基測高分群的學子進入技職體系,然而多數民眾對技 職教育的定位還是屬於就業導向,技職學生畢業後是否能順利就業是民眾相 當關注的。青輔會(2006)調查發現,八成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在職場上能夠 發揮,但是業者卻認為,只有4成學生符合他們需求。在提升人力品質的呼 聲下,技職教育需有質的轉變,就高職階段來說應兼具就業及升學導向(張 志榮、賴嘉誼、邱秀芬,2005),一方面供應國內不足之基層人力,另一方 面兼顧素質的提升,再者,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應與產業界充分合作,使技 職教育培育之人力可為產業界所用,達到畢業就可以馬上就業的技職教育目 標。

(二)由入學方式強調技職生技藝能等實作能力的培養

將近六成四的民眾同意技專校院以「技藝或技能競賽的成績」或「相 關證照」做為學生免筆試入學的條件,約三成一的民眾抱持反對意見。

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應有所區隔,才能展現技職教育的特色,雖然目 前因應知識經濟、全球化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差 異縮小,同樣強調語言、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通職教育、終身學習 等等,然而技職體系重視技能培養的特色不應偏廢(周燦德,2004;徐諶,

2002;陳德華、戚中明,2002),否則與一般大學無異且基礎理論學科又較 大學遜色,技職特色將無從建立。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對於以技藝能及證照為入學條件表示多數的 支持,然需注意執行層面應如何進行才能達到期望的目的,例如證照的有效 性是否得到產業界的認同,學生偏重操作技能如何兼顧知識及情意的培養等 等。

(三)加強教師職能及學生輔導以維持暢通及彈性的升學管道

超過八成二的民眾對高中應屆畢業生可以報考技專校院表示支持。對 民眾而言高中畢業生可報考技專校院,使得升學徑路及管道又更寬廣且更具 彈性,就民眾的觀點當然是支持的,然而就學校及老師的層面就有許多問題 需要考量,學校是否要將高職及高中生分班上課,對於沒有修過職業專門課

(26)

程的學生如何與技專校院課程銜接,需不需要開先修班或給予特別的課業輔 導,如果老師需要面對高中及高職不同來源的學生,教學上如何因應,另 外,高中生可報考技職體系,對學校招生的助益之外需考量技職生升學名額 排擠的問題,最後,技職體系不能因高中生的入學而偏廢了重視實務的特色。

建議打算招收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學校,應在入學方式、課程及師資上 擬訂良好規劃及輔導機制,使高中生進入技職體系就讀對學校、學生及其他 技職學生而言都是正面而非另一個問題的開始(黃以敬,2001;翰林文教,

2006)。

(四)技專校院教師應定期至產業界研習交流

超過九成四的民眾同意技專校院的教師應該定期至產業界研習及交流,非 常同意的比例高達六成六,受訪者小孩正就讀高職的民眾亦較同意。

本題調查之結果與「畢業即就業」、「以技藝能競賽或相關證照入學」

及「技專校院實施建教合作」之概念相同,基本上民眾相當支持技職教育為 職前教育或職業準備教育,由學校科系的設置及調整、入學的方式、到學校 的教學再到畢業後的就業,技職教育應與產業界密切相關及密切配合,使技 職教育的學生能符合產業界對人才的需要,也符合民眾對技職教育就業導向 的期待。

五、對社會教育與其他議題調查問題的結論與建議

(一)過半民眾對禁止補習班招收6歲以下幼兒表示支持

近五成五的受訪者對於禁止補習班招收6歲以下的幼兒表示同意,不同 意比率也有近三成五。依據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張春 心,1980),6歲以下幼兒(學前階段)與6歲以上學童(小學階段以後)的 身心發展是在不同的階段,所以應有不同的教與學的重點,基本上學者認為 學前階段應以生活習慣之養成及品格之養成為重點(國立教育研究院籌 備處,2005),然而補習班並非如幼稚園或托兒所,補習班設立的目的多 在加強課業的輔導或培養學生的才藝,對於六歲以下的兒童是否要學習美語 的討論,類似是否6歲以下的幼兒要上補習班一樣,家長是需要多多斟酌及

(27)

深思熟慮的。

(二)政府應多宣導結婚前教育及婚姻教育的重要性

近八成二受訪民眾對接受結婚前教育及婚姻教育可以降低離婚率表示 同意。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教育"功效的認同及信心,認為透過學習的確對 婚姻生活的維持有正面的幫助,然而台灣如此高的離婚率,尤其是結婚一年 內為離婚雙高峰期之一(內政部,2004-2006),似乎也顯示了知道是一回 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知道婚姻教育的重要但真正接受過婚姻教育的人卻 不多,但另一方面政府是否也未提供足夠的資訊給民眾,民眾是否知道接受 這類教育的機會及管道?建議教育部加強對此類課程的提供及宣導,由未婚 的男女即開始加強婚姻教育,即將進入婚姻的男女更應一起接受婚姻教育,

了解婚姻的本質、面向、責任、角色、問題及解決方式等等,以建立健全的 家庭。

(三)社教博物館的最佳經營方式應採取因地制宜

社教博物館的經營有四成六民眾認為由政府來經營,三成二民間經 營,兩者併行僅一成三。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政府經營社教博物館的 支持高於由民間經營,這表示政府經營獲民眾肯定亦或是民間經營不獲民眾 肯定還需要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地區的意見差異也反映了地區民眾特性或意 見的不同,政府實可因地制宜,因地區不同採用不同的方式,由民間經營者 需審慎選擇優良的廠商並訂定監督辦法實際執行,以提供及保障民眾獲得優 良的服務品質。

(四)善用科技發揮遠距教學最大的效益

近七成八的受訪者對政府大力推動遠距教學表示支持。科技的發明影 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教育亦無法置身科技發展的潮流之外,如何有效 運用科技,尤其是數位學習(e-learning)來輔助或主導學習是近年來相當熱 門的議題。遠距教學的推動打破學校的圍牆,讓學習在不同的場所及空間進 行著,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遠距教學成為學習相當重要且主要的型式,

例如,美國鳳凰城大學利用e-learning服務了成年學習者及選擇完全不接受 高等教育者,且當傳統大學院校面臨學生對學費高漲的不滿與抗拒時,鳳凰

(28)

城大學卻成功地經營一個欣欣向榮的事業,為學校帶來十分可觀的獲利(聯 合知識庫,2005)。由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遠距教學接受度高,然而部 分特定背景民眾較不同意,值得進一步了解原因,另外,針對弱勢族群者應 有配套的方案,不要讓弱勢者沒有能力負擔相關設備購買及維護的費用以致 於更加弱勢,在推動時對弱勢的保障及給予必要的協助,才能使遠距教學發 揮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丁筱真(2005)。兩性教育的推動與落實。國教之友,56(3),51-54。

于冬梅(2005)。小學生該不該談性?淺談性教育落實於國小教學之具體策略。國 教之友,56(3),33-36。

內政部統計處(2004)。九十三年第二十九週內政統計通報(我國離婚者按結婚年 數統計)。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

內政部統計處(2005)。九十四年第二十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3年離婚者按結婚年 數統計)。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

內政部統計處(2006)。九十五年第二十一週內政統計通報(94年離婚者按結婚年 數統計)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明源(2003)。我國大學校院學雜費政策之探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4,62-74。

王素雲(2004)。從教科書編審制度變遷看台灣教育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32(

2),4-14。

王基西(2004)。論「體罰」。中國語文,94(5),4-5。

史英(2004)。誰主張體罰?澄清「他律」的迷思。人本教育札記,183,57-63。

史英、盧玲穎(2005)。體罰和管教的界線在哪裡?。人本教育札記,194,96-99。

民視新聞網(2006)。學能致用?產、學重大落差!95年12月12日,取自http://tw.n ews.yahoo.com/article/

吳清山(2005)。部編本與民編本之拔河。師友,460,37-41。

吳雅芸(2003)。學費高低的迷思。師友,436,25-28。

吳瑟鏗(2005)。由學生觀點對兩性教育之探討。學校衛生,46,105-115。

(29)

吳維寧(2004a)。人類對體罰態度的歷史轉變(上)—從以色列最高法院的一個 判例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85,100-103。

吳維寧(2004b)。人類對體罰態度的歷史轉變(下)—從以色列最高法院的一個 判例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86,98-101。

吳慧子、張靜瑩(2006)。OECD在高等教育評鑑之研究與發展。2006年邁向卓越 高等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1-154)。台北:財團法人高等教 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李佳蕙(2005)。男女大不同—談兩性教育的落實。國教之友,56(3),42-45。

李明揚、張幼芳(2005)。大學入學甄選名額明年40%。聯合知識庫。2005年10月 5日,聯合報,C8版,教育‧文化。

李旻燕、王俊傑(2005)。談「合法管教」與「體罰」。人權會訊,76,41-46。

李家宗(2003)。英國高等教育經費補助機制意涵與改革趨勢之探究。比較教育,

55,105-139。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市:心理。

周燦德(2004)。推動技職教育的基本思考與建立產學合作的新機制。教育研究月 刊,122,14-18。

林俊傑(2004)。體罰的存與廢。師友,445,38-41。

林麗雲(2002)。如何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對大學多學方案甄選入學的建議。

選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通訊,94,1-2。

邱錦昌(2003)。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高等。

姚霞玲(2000)。推薦甄選實施成效的追蹤調查。應用心理研究,5,191-212。

范麗娟(2002)。大學評鑑之必要與過程建議。思與言,40(4),115-138。

孫中英(2006)。教育機構責任保險-管教權風險提高老師投保踴躍。聯合知識庫,

2006年7月7日,聯合報,B3版,基金‧理財。

徐明珠(2002)。從生涯發展觀點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國政論壇,2(3),

115-118。

徐諶(2002)。培養帶著走的能力。師友,419,6-10。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

59-84。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5)。2005年台灣地區民眾對重要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

(30)

研究報告。未出版。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2005)。2004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台北:作者。

張志榮、賴嘉誼、邱秀芬(2005)。我國技職教育有哪些重要變革之研討。三重商 工學報,12,113-125。

張春興(1980)。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張瑞雄(2005)。大學評鑑之省思。師友,456,0-3。

張鈿富(2001)。2000年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4

(1),1-27。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 論壇,8(2),1-24。

張錦弘(2005)。清交甄選名額提高到4成。聯合知識庫。2005年11月19日,聯合 報,C7版,教育。

張錦弘(2006)。原住民語文認證明年3、4月開辦。聯合知識庫。2006年3月10日,聯 合報,C7版,教育。

許育典、盧浩平(2005)。大學入學請求與多元入學方案的憲法問題。成大法學,

10,1-41。

郭明德(2003)。論懲罰(體罰)在班級管理上的問題。空大學訊,319,119-128。

陳佩英(2004)。台灣教育反體罰嗎?。人籟雜誌,4,5。

陳秋雯(2004)。體罰—不當管教?或必要之惡?。學生輔導,93,102-109。

陳恕烈(2003)。教科書開放後面面觀。師友,438,42-44。

陳德和(2000)。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的觀察與期待。鵝湖月刊,26(3),32-35。

陳德華、戚中明(2002)。因應知識經濟來臨技職體系當自強。技術及職業教育,

71,32-36。

曾孝明(2003)。應該補貼高等教育嗎?教育大改革就是一環公共政策。經濟前膽,

90,22-27。

黃以敬(2001)。高中生報考技專名額明年增加一倍。96年2月12日,取自http://w ww.libertytimes.com.

黃有志(2005)。大學評鑑結果評析。百世教育雜誌,170,52-55。

黃信諺(2005)。社會文化宰制下的兩性關係。師說,186,46-49。

黃奕碩(2005)。教科書開放之探究。教育研究(高師),13,105-114。

黃政傑(2003)。大學評鑑的爭論話題。師友,438,0-3。

(31)

黃茂樹(2005)。大學學費政策面面觀。文教新潮,10(3),1-5。

黃碧端(2005)。「高學費」與「五年500億」。遠見雜誌,231,84。

黃蕙君(2005)。學生「性教育」的輔導。學生輔導,99,146-153。

楊國賜(2003)。提昇大學教育品質,增進國際競爭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4,

75-86。

楊朝祥(2003)。大學學費調漲的成因與對策。國家政策論壇,冬季號,174-181。

楊瑩(2005a)。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臺灣教育,632,13-20。

楊瑩(2005b)。英國高等教育學費政策及助學貸款制度之改革。教育研究月刊,

137,138-158。

蔡宗河(2004)。教科書開放引發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國教世紀,210,99-110。

翰林文教(2006)。教部欲開放高中生報考四技二專技校大反攻。96年2月12日,

取自http://www.

駱明慶(2003)。應該補貼高等教育嗎?教育投資仍需回歸價格機制—由低學費談起。

經濟前膽,90,28-36。

駱俊宏(2003)。性教育教學對幼兒的重要性。幼教資訊,154,26-27。

聯合知識庫(2005)。破壞性文憑—洞見教育業的未來。轉載自天下雜誌《創新者 的修練》。2005年1月28日,經濟日報,A16版。副刊企管。

薛化元(1998)。高學費政策的再思考。國策專刊,5,11-13。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

2-25。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

32(4),2-25。

顏厥安(1998)。論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競爭機制與平等受教權。國策專刊,5,

7-10。

蘇玉龍、葉連祺、吳京玲、陳恭(2006)。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教育資料 與研究雙月刊,68,101-118。

顧忠華(2004)。大學評鑑的顯性與隱性功能。當代,103,28-37。

Larry, R. (2006/6/12). Chilean students press president to fix school. The New York Times reprinted by United Daily News.

Symlie, M. A. (1994).Redesigning teachers’ work: Connections to the classroom.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Vol.20). (pp.129-177).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32)

數據

表 3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幼稚教育及國民教育議題之看法   2006年幼兒教育及國民教育調查題目 2006年 2005年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1.*您同不同意目前中小學課程及教學比十年前更加活潑而 且多元? 43.5 38.4 48.2 33.3 2.由於發生性行為的年齡逐漸下降,您同不同意國中增加正 確「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 89.4 6.3 ─ ─ 3.由於發生性行為的年齡逐漸下降,您同不同意國小增加正 確「性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
表 4  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對中等教育及師資培育議題之看法 2006年中等教育及師資培育調查題目 2006年 2005年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正面 態度%   負面 態度% 1.*您同不同意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 78.4 12.2 76.3 13.8 2.*您同不同意高中職採用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及甄 選等多元的入學方式? 61.1 26.1 62.8 17.6 3.*如果政府提供獎學金,給成績優秀而且畢業後願 意到家裡附近高中職就讀的學生,您同不同意讓家 裡的小孩直接進入鄰近高中或高職就讀?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rigami patterns from previous works were intended to be assembled by hand and have folds that are 

Cowell, The Jā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Book XXII, pp.

Finally, when it came to Faxian, who strictly adhered to Buddhist precepts and whose efforts to translate Buddhist texts at Daochang monastery were supported by Meng Yi and Chu Shudu

In addition, three seminars were hel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0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s and 20 individuals in the target sample population wer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of the 10 exhibitions provided by the organisers in the second quarter, their receipts totalled MOP 74.47 million, which were generated primarily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e were particularly impressed by the large garden which is looked after by the students and used to grow fruit, herbs and vegetables for the midday meal which the school serves free

Compared with August 2006, the indices of Education, Miscellaneous goods &amp; services, and Housing &amp; fuels increased by 6.06%, 1.89% and 0.53%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fue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