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本參考書目: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基本參考書目: 1."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基本參考書目:

1. 吳澤主編,《史學概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2刷。

2. 杜經國等編,《歷史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 周樑楷等著,《史學導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

4. 楊豫、胡成著,《歷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 月。

5. 許冠三,《大(活)史學答問》,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第二講,歷史的基本概念-歷史、歷史教育、歷史學、歷史系的心理準備 1. 卡耳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民國 66 年)第一章。

2. 孫同勛,(從歷史被濫用談治史應有的態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 7:7(頁 42-47)。收入《知識分子與社會》,台北:牧童,頁 118-138。

3.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82)頁 1-32。

4.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5. A.L. Rowse 著,廖中和譯,《歷史的功用》(台北:幼獅,63 年)第一章歷 史有什麼用。

6. 張作錦,《史家能有幾張選票》,〈錢穆教歷史〉(台北:九歌)頁 30-31。

7. 嚴耕望,《治史問答》,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 81 年。第壹章:〈我研究 歷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頁 1-2。第貳章:〈我在中學大學讀書時代的課 外閱讀〉,頁 3-10。

8. 張哲郎,〈給大一歷史系新生的幾點建議〉,《歷史月刊》,第 68 期,民國 82 年 9 月 頁 65~68。

9. 許倬雲,〈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一個史學工作者的答覆〉,《歷史月刊》,

第 37 期,頁 44。

10. 汪榮祖,〈論歷史的本質〉,《歷史月刊》,第 110 期,民國 86 年 3 月,頁 90-96。

11. 杜正勝「歷史的再生」,《歷史月刊》第一期。

(2)

第三講,歷史的基本涵養-歷史的功用、史學家修養和使命 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史家四長〉。

2.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71 年)〈幾條具體 規律〉頁 34-64。

3. 《新史學》創刊號(1990,3)<發刊詞>。

4. 姚從吾,《姚從吳先生全集-歷史方法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 六)。

5.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史學、史家與時代〉,頁 247-270。

6. 王爾敏,《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六十六年),第二章第六節 7. 《人心中的歷史----當代西方歷史理論述評》(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 78

年 1 月,台第一版),第三章,3--1, <歷史是什麼 ?>,頁 99-105。

8. Tosh,John 著,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導論----現代歷史研究:目標、方法 新方向》(台北:五南圖書,民國 80 年 2 月再版), 第一章,〈歷史的作 用〉,頁 1-36。

9. 李德,〈歷史學家的社會責任〉,收入張文傑等編譯,《現代西方歷史哲學 譯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 76 年 11 月初版),頁 294-310。

6.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 68 年。第十九章:〈歷 史的功用與弊害〉,頁 307~323。

10. 許冠三,《大(活)史學答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 年。第十二章

〈論史用(上):史無定用〉,頁 387-414;第十三章:〈論史用(下):史 有恆用〉,頁 415-455;

11. 章學誠,《文史通義》〈史釋〉、〈史德〉。

第四講,歷史是不是科學?歷史的常與變?歷史中的個人與群體、其他社會科學

方法的移植

(3)

1. 康樂、黃進興,《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論方法與方法論〉 〈歷史是科學嗎〉

頁 1-56。

2. 嚴耕望,《治史問答》,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 81 年 ,第拾貳章:〈社會 科學理論只是歷史研究的輔助工具,不能以運用理論為主導方法〉。

3.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 70 年印行。

〈史家借用社會科學從事新探討〉,頁 67-72。〈歷史研究的量化問題〉,頁 73-94。〈心理學在歷史研究的應用〉,頁 95-134

4. 易君博

5. (英)Edward H. Carr 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 80 年 10 月 13 印。第三章:〈歷史、科學與道德〉,頁 49-77。

6. 楊豫、胡成著,《歷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 1 月。第九章:〈歷史研究的計量化〉,頁 274-310。

7. Edward H. Carr 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 80 年 10 月 13 印。第三章:〈歷史、科學與道德〉,頁 49-77。

8. 王德昭,《怎樣教歷史》(台北:正中,66),〈歷史中的常與變〉,頁 25- 34。

第五講,歷史的客觀與主觀-歷史解釋、述事與事實

1. Keith Jenkins 著 , 賈 士 蘅 譯 , 《 歷 史 的 再 思 考 》 ( RE-THINKING

HISTORY), 台北:麥田,1996、1999 年。

2.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 1993, 11.

3.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 1993, 11.

4. 王德昭,《怎樣教歷史》 〈事實的敘述-兩種有害的敘述方式〉(台北:正中 書局,民國 66 年),頁 18-24。

5. 余鶴清,《史學方法》(台北:樂天出版社,1971 年)第五章解釋,頁 124- 129。

6. 袁吉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4)

7 月第一版),第一章,〈西方學者對歷史認識客觀性問題的看法〉,頁 25- 55。

7. Michael Stanford 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 年 8 月初版一刷,第八章,〈似串連之歷史〉,頁 261-303。

8. 杜經國等編,《歷史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2 次印刷 第一編,第一講:〈客觀存在的歷史〉,頁 4-29。

9. Rosenstone,〈歷史事實與歷史電影:論『誰殺了甘迺迪?』〉,《當代》,第 74 期, 1992 年 6 月。

10. Hayden White, 〈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88 期, 1993 年 8 月。

11. Paul A.Cohen(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 國的興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中國中心觀:特點、思潮與內在 張力〉,頁 1-35。

12.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82)〈歷史解釋的角度〉

頁 61-79。

13. 亨利方達主演的〔十二怒漢〕:(描寫一個中南美裔少年,涉嫌謀殺父親,

看來似乎證據確鑿。十二個陪審團成員中的十一人,未經討論,卻都主張少 年有罪,只有一人反對。反對者其實也不確定少年是否無辜,他只強調「必 須討論」,因為「沒有什麼事能夠那麼確定。」於是展開了冗長的討論,反對 者由一人、兩人,逐漸增加,最後全數主張「無罪」(在法律意義上只是不 能確定有罪,而非確定無罪)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有幾個人逐漸 發現自己開始之所以主張有罪的緣由,大家也逐漸發現,許多原來視為理 所當然的事,其實未必那麼確定,因為真實世界存在了太多的可能性。)

第六講,史學的局限與困頓-歷史意識、歷史主義

1. Karl Popper 著,《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台北:聯經,民國 76)1-4 章。

2. 王德昭,《怎樣教歷史》〈歷史中的常與變〉,頁 25-34

(5)

3.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民國 81 年。

4. 米塞斯著,涂克超譯,《理論與歷史》(幼獅,民國 62 年)第十章歷史主義 5.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巨流圖書公司,2000。

6. 康樂、黃進興,《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論方法與方法論〉 〈歷史是科學嗎〉

頁 1-56。

7. 嚴耕望,《治史問答》,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 81 年 ,第拾貳章:〈社會 科學理論只是歷史研究的輔助工具,不能以運用理論為主導方法〉。

8.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事業公司,民國 67 年)〈歷史研 究的量化問題〉,頁 73-94。「史家借用社會科學從事新探討」,頁 67-72。

9. Edward H. Carr 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 80 年 10 月 13 印。第三章:〈歷史、科學與道德〉,頁 49-77。

10. 王德昭,《怎樣教歷史》〈歷史中的常與變〉,頁 25-34。

11. 楊豫、胡成著,《歷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 1 月。第九章:〈歷史研究的計量化〉,頁 274-310。

12. 凱斯詹京斯,《歷史的再思考》,第二章,歷史學:一門科學或一門藝術,

頁 132-134。

13. 喬伊絲艾坡比等,《歷史的真相》,第五章發現科學的根本弱點,頁 148- 183。

第七講,史學的入門-如何使用圖書館、網路、如何使用文史工具書 1. 丁崑健,「電腦、網路與歷史學研究」,《歷史月刊》:1993, 4 2. 丁崑健,「歷史光碟資料庫中的中國史研究」,《歷史月刊》:1994,1 3. 鍾雪珍,「光碟:文史資料庫簡介」,《國立中央圖書館簡訊》16: 2 4. 阿德勒等著,張慧卿編譯,《如何閱讀一本書》:16 章「閱讀歷史的方法」

5. 艾德勒、范多倫著,郝明義、朱衣譯,《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2003 年 6 月初版,頁 448。

6.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關於讀書」,頁 187-278。

(6)

7. 錢穆,《學籥》:「朱子讀書法」,頁 31-49。

8. 明文書局編輯部,《怎樣使用文史工具書》(台北:明文書局,1983)。

9. 余秉權,《中國史學要籍介紹》(台北:華世,1975)。

10. 高明士,《中國史研究指南》(台北:聯經,1990)。

11. 中央圖書館,《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月刊(台北:中央圖書館,1960- 1993)。

12.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1-8 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1987)。

13.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 70 年。〈如 何評論一部史學論著〉,頁 151-154。

第九講,如何選研究題目、如何寫註、如何寫研究計畫、如何寫書評

1.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頁69-89,

〈論題選擇〉 、 〈論文體式〉 、 〈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 、 〈論文撰寫與改訂〉 、 〈注 釋與徵引〉。

2. 《新史學》:徵稿須知。

3. 〈作卡片的要點〉,《食貨月刊》復刊 1-3,民國 60 年 6 月。

4. 陶晉生、張存武編,《歷史學手冊》,台北:食貨,〈研究論文格式〉頁 1- 74 ※曹俊漢編著,《研究報告寫作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 67 年)

第一篇第七章撰寫研究報告、第二篇第六章註釋。

5. 李瑞麟,〈研究題目的選定〉《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民國 72 年)。

6.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 70 年。〈如 何評論一部史學論著〉,頁 151-154。

7. 王爾敏,《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 67 年)第四章第一節選題 8. 以幾部電影《羅生門》、潘朵拉的盒子、同的論述。

第九講,歷史分期問題及文化與文明的問題

1. 張玉法,〈現代中國史的分期問題〉 《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輯(台北︰聯

(7)

經出版社,民國 69)。

2. 雷海宗,<斷代問題與中國歷史分期>《清大社會科學》V2,No1。

3. 《傅孟真先生全集》,第一冊,上篇。

4. 勞貞一,<中國歷史的週期及中國歷史的分期問題>,《大陸雜誌》,29 卷 第 5 期。

5. 查時傑編,《中國通史集論》。

6. 林能士,<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期問題>(台北:近代史學會通訊,第四期,

民國 86 年 9 月)。

7. 戴福士(Des Forges),<中國近代是從什麼時後開始>《近代中國史研究 通訊》第 6 期,民國 77 年 9 月。

第十講,口述歷史與實務

1. 唐諾、里齊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

2.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巨流圖書公司,2000。

第十一講,閱讀古書-《史記》 〈太史公自序〉、〈報任少卿書〉-介紹司馬遷其人 1. 劉知幾,《史通》〈六家二體〉。

2. 劉重來主編,《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 年 4 月第一版),《尚書》,(牧誓),頁 20-25;《資治通鑑》,頁 386-403。

3.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民國 61 年。

第十二講,從八千麻袋談檔案與文獻

1. 何兆武、陳啟能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9月。

2. 姜義華等著,《史學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1年 4月。

(8)

3. 賈東海、郭卿友主編,《史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 12月。

4. 劉澤華主編,《近九十年史學理論要籍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1991年12月。

5. 蔣大椿主編,《史學探淵》,吉林: 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6. 楊豫、胡成著,《歷史學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 月。

7. 王爾敏,《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66年),第二章第六節。

8. 何兆武,《歷史與歷史學》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9. 李雲漢,〈漫談國史的簒修與研究〉 《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與評論》(台北:

國民黨黨史會,民國七十四年)。

10. 林秋敏,〈國史館對於檔案的典藏與運用〉 《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 討論會第二冊(台北:國史館,民國八十七年)。

11.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第十章,第十一章,結論。

12.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 68 年。論史料

第十四講,近五十年來台灣史學界的研究趨勢

1. 彭明輝,〈從歷史期刊論文分析台灣史學研究動向〉 《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十九期,民國九十一年五月。

2. 彭明輝,〈台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取向:一個量化史學的分析〉

《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2002 年)

3. 黃俊傑,〈戰後台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 《戰後台灣的教育思想》(台北:

東大,1983)。

4. 林 正 珍 , 〈 台 灣 五 十 年 來 史 學 理 論 的 變 遷 與 發 展 〉 《 漢 學 研 究 通 訊》20,4(2001)

5.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研究的發展〉 《中國論壇》,241 期,

第 21 卷,第 1 期(1985,10)

(9)

6. 戴寶村,〈台灣是台灣史研究的重心-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論 壇》,338 期,第 29 卷,第 2 期(1989,10)

7. 逯耀東,〈歷史研究的滄桑-從一本史學雜誌論三十年來中共史學的轉變〉

《中國論壇》,241 期,第 21 卷,第 1 期(1985,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

雇主聘僱外國人超過第一項所定之比率或人數,經中央

宜蘭縣有一本由宜蘭縣政府在 1998 出版的「十個舊地名的故 事」,雖是專書但是其有點類似鄉土志,且其探討的地名數量也過

二十

二十

《數學摺 紙計畫 : 30 個課程活動探索》[1] 針對子母線性質提供初步探討, 在正方形的簡 單架構下, 得到 「子母線性質」 十分漂亮以及簡潔的結論,

802.14為主流,參與成員多為電腦及電話 公司,協定的主體已經確立,預計在今年 十一月完成標準草案的制定,1998年六月 正式成為IEEE標準。基本上來說,IEEE 802.14受到四個標準單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