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她的作品有毒,1真的有毒,我愛張愛玲;2我怕張愛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她的作品有毒,1真的有毒,我愛張愛玲;2我怕張愛玲"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前言

張愛玲,一個不斷引起眾聲喧嘩的名字。無論生前或死後,她一直是商標中 的超級品牌,時至今日,她的一縷芳魂仍幽幽出現在文學、影像、商品中。在文 壇上只有她能兼容那樣多犯沖的矛盾:她的作品既脫俗又庸俗,能進入廟堂成為 正典,也能取悅讀者成為暢銷書──一個可以被消費的超級符號。關於她的文學 作品,我們一再重讀、或許誤讀。當我再次捧讀,總又有再次震顫,雖不致諸天 震動,但是目眩神迷。她的作品有毒,1真的有毒,我愛張愛玲;2我怕張愛玲。3 想叛逃那森冷的情調,那惘惘的威脅卻漫天襲地撲面而來,張愛玲成了我的夢魘。

正因如此,研究張愛玲、研究張腔女作家,成為我的一種逆向追求。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張愛玲(一九二○~一九九五),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作家,本籍 河北;出生、成名於上海;在香港求學;台灣將她的文學影響發揚光大;大隱、

1 「張愛玲有毒」的說法源自於:張讓受訪時說的:「(張愛玲)文字太有魅力,簡直有毒。」王開 平:〈在知性高塔堆化石積木─訪作家張讓〉,《聯合報‧讀書人版》,(1998 年 3 月 16 日)。

2 林裕翼有《我愛張愛玲》一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 年初版)。

3 參見: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蔡鳳儀 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1996),頁 210。王德威在文末提到:「誰怕 張愛玲!」。

(2)

歿於美國。隨著她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在《紫羅蘭》(主編周瘦鵑)創刊號 上開始連載,遲至一九四三年才正式登上文壇的張愛玲,在短短兩三年內,在 最不適宜文藝生長的「低氣壓」時代,她奇蹟般地以其令人一新耳目的「傳奇」

小說、「流言」散文,成為上海淪陷區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也成了中國現 代文壇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夏志清便盛讚她為中國五四以來最優秀最重 要的作家。4雖然其後她經過了一段沉寂的歲月,然而在六○年代的台灣、八○

年代的中國,張愛玲與她的作品重新被認可。而後當張愛玲以離群索居的獨特 方式在美國謝世後,又再度引起了華人世界閱讀和研究張愛玲的熱潮。張愛玲 現象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學術史乃至文學接受史中不容忽視的重 要現象。她的文學作品跨越世代、族群,形成「張學」風潮,5張腔作家儼然已 成流派。張愛玲的作品如長江大河,流域寬廣,支流眾多,其後作家各取一瓢 飲,使得張腔深植於台灣文學血脈中。張腔、張學改變了台灣的文學版圖,促 成了新的華語文學傳統。

「張腔作家」一詞緣自王德威提出的「張派小說家」,一九八八年王德威在

〈「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中說道:「熟悉張愛玲的讀 者不會忘記〈金鎖記〉中曹七巧像厲鬼現身的場景,張愛玲帶領主角和讀者『一 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張愛玲的作品映照了一個陰陽不分、鬼影幢幢的 境界。張派鬼話以人擬鬼,風格婉轉奇宕,吸引不少效尤者,值得注意者為李昂、

施叔青、鍾曉陽、蘇偉貞、西西、薛荔等。」6王德威指出當代女作家的「鬼話連 篇」與張愛玲式的惘惘威脅,有一脈相承的心靈據點。

一九九三年王德威在〈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中繼續指出:「小說界的張腔肇 始者正是張愛玲。張愛玲崛起於四○年代,屹立文壇五十年矣。就文字形式而言,

4 參見:夏志清:〈第十五章 張愛玲〉,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 學,1985 年 11 月 15 日新版),頁 397。原文如下:「但是對一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人來說,張 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

5 「張學」即「張愛玲學」已為成說,相關論著甚多,例如 2003 年高全之出版的專書《張愛玲學》,

此書導論中提到:「稱張學,此其時矣。」參見: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証、鉤沉》(台 北:一方,2003 年 3 月 1 日初版),頁 15。

6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 小說》(台北:遠流,1988 年初版),頁 223─238。

(3)

張腔創造了緊俏世故、新舊並陳的敘述方式,對物質世界的細節點滴,有著永不 饜足的好奇與訴說慾望,張愛玲最拿手的心理描寫,也多半藉著與物質世界的平 行類比而凸顯出來。她的美學強調參差對照,她『以庸俗反當代』,是中國女性主 義的另一聲音。私淑張腔的作家有:施叔青、朱天文、朱天心、鍾曉陽、蘇偉貞、

袁瓊瓊、三毛、白先勇、郭強生、林俊穎、林裕翼等。」7

一九九六年,在張愛玲紀念文集《華麗與蒼涼》中,王德威發表〈落地的麥 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一文,8其中王德威 開始論及張愛玲、胡蘭成對七○年代「三三」諸人的影響,並將台灣作家蕭麗紅、

蔡素芬加入張腔系譜,並將大陸方面的蘇童、葉兆言、須蘭、王安憶等人列為八、

九○年代的張派新腔。至此列入的張腔小說家擴大為:白先勇、施叔青、鍾曉陽、

朱天文、朱天心、蕭麗紅、蔡素芬、蘇偉貞、袁瓊瓊、林裕翼、郭強生、林俊穎、

蘇童、葉兆言、須蘭、王安憶等十六人。在張愛玲強大的影子下,他們將各取所 需,各顯所長,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來。

一九九八年王德威再度發表了:〈從「海派」到「張派」──張愛玲小說的淵 源與傳承〉,文中提到:「透過張愛玲為輻輳點,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小說流變的 現象之一,於焉浮現。張愛玲擅寫半新不舊人家裏的情事恨事,她不是完全的鴛 蝴派作家,她有五四訓練、西學背景,也有新感覺派浮華頹廢、遊戲人間的姿態。

她的小說,狎暱與譏誚,耽溺與警醒相持不下。」9王德威在上列十六位張派小說 作家群外又加入了香港作家鍾偉民,並再度提及三三諸人:蔣曉雲、丁亞民、林 燿德、楊照。王德威提出了上述的張愛玲私淑者,也點出了她在二十世紀宗師之 一的位置。

7 王德威:〈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年初 版一刷,此處引用為 2001 年初版三刷),頁 337─341。其中「張愛玲以庸俗反當代」的說法出 自於:蔡美麗著:〈張愛玲以庸俗反當代〉,收入陳幸蕙編,《七十七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

1989 年),頁 152。

8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蔡鳳儀編,《華 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1996),頁 196─210。

9 王德威:〈從「海派」到「張派」─張愛玲小說的淵源與傳承〉,《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 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年初版),頁 319─337。

(4)

二○○○年王德威繼續論述張愛玲效應,他在香港嶺南大學主辦的「張愛玲 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中對張愛玲現象做一總結,發表了:〈張愛玲再生緣

──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10〈祖師奶奶的功過〉11兩篇論文。兩文中除了 再度羅列上述張派傳統作家名單,還新增了海外學者李歐梵、香港作家黃碧雲。

王德威指出:李歐梵作品受張愛玲啟發;黃碧雲作品脫胎於張愛玲,為重寫張愛 玲的典範;須蘭則是最像張愛玲的冠軍。二○○三年,莊宜文在其博士論文《張 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中,將王德威未點名的作家 亦列入張派小說研究,其中有:成長於上海,現旅居美國的嚴歌苓;台灣新生代 如劉叔慧等亦列入張腔探討對象。12無疑地,祖師奶奶的香火將會繼續延燒下去,

張腔作家們的前景仍一片大好。

王德威的「張派小說家」說法,建立了張派譜系傳統的秩序,對台灣文學的 評價,以及台灣文學史的書寫產生極大的影響。然而,王德威卻未論及張愛玲在 小說外的另一勝手──散文書寫。相較於小說,她的散文作品誠然不多,然而她 的散文魅力,卻如隨手撒出的滿天星斗,依然令人讚嘆不已,除《流言》為散文 集外,其他散文可見於《張看》、《餘韻》、《對照記》等書。張愛玲散文的豐富性 與精彩度並不下於她的小說,而她的散文風格、技巧也影響了其後的作家。

張愛玲小說流派既已受矚目,此時應是建立張派女性散文評價的時候了。散 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流文類,從五四至今日,不論中國或台灣文壇,散文家輩 出,讀者眾多,但長久以來,文學評論忽略了散文這塊豐美的士地,有關女性散 文研究的理論更如鳳毛麟角。誠如余光中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序言〉中所質 疑的:「散文在台灣的受評量,遠落於小說與詩。例如新大系的評論卷,在六十六 篇文章裏,論散文的只得八篇,但論小說與詩的,卻各為二十三篇與十九篇。」13

10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劉紹銘、梁秉均、許子東編,《再讀張 愛玲》(香港:牛津大學,2002 年初版),頁 7─18。

11 王德威:〈祖師奶奶的功過〉,劉紹銘、梁秉均、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2002 年初版),頁 303─308。

12 參見: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 士論文,2003 年,頁 18。此論文中還將整體創作風格非屬張派,但曾寫作少數張腔小說,如張 系國等,亦列入探討。

13 余光中:收入〈總序〉,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 1989─2003 散文卷(一)》(台

(5)

但散文不是次等文類,散文理論不應被邊緣化,「台灣女性散文研究」應該被重視。

隨著張派小說理論的建立,陳芳明開始關注「張派散文」,他提出了「張腔女 性散文家」的說法,他在〈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七章──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 轉折〉中論及:「台灣女性散文家在六○、七○年代接觸現代主義的過程中,有一 共同現象──在她們的散文中,張愛玲的幽靈處處可見。」「 台灣女性散文的空 間性書寫,極其纖細地寫出她們體內的敏感、脆弱與哀傷。她們藉由張腔吐露出 那種幽微的感覺。」14此論點提醒我們建立張派散文系譜的重要性。二○○四年,

張瑞芬則更擴大、深入探討張愛玲散文系譜,發表:〈張愛玲的散文系譜〉一篇,

15,為張派散文的理論奠定更深厚的基石。她在文中整理了歷來學者對張愛玲散文 的看法,並對張腔散文作進一步的發抒。她認為:張愛玲散文在後輩作家的承繼、

轉化、變造當中,成了永不落幕的傳奇。

張愛玲的散文讀者眾多,但較少人對其散文作專注研究,但在她的後輩作家 中,我們又見到張愛玲魂歸來兮,本論文所界義的張腔女作家,為台灣當代女作 家中,具備下列要件者:1、承認自己喜歡並熟讀張愛玲作品,或為張迷一員。162、

有意模仿張愛玲風格,或無意受到張愛玲作品影響。3、作品顯現張腔風格。(融合 雅俗的小市民精神、擅長運用現代主義直指內心幽微的寫作技巧、艷異的文字鍊 金術、兼具流言體與張看體的廣博與深度)。以此觀點檢驗台灣女性散文家當可發 現:李藍、袁瓊瓊、蘇偉貞、戴文采、張讓、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在美學呈現 上,都受到張愛玲散文的影響,因此她們的書寫均可納入張腔散文的系譜。17本論 文隨著筆者的閱讀經驗,歸納出張腔散文的特色與作家,所論述的特色與名單容 或不夠完整,也許尚須修正或追加,然而本論文的研究重點不在點算台灣女性散

北:九歌,2003 年初版),頁 4。

1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七章─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003 年 2 月 第 220 期),頁 163─164。

15 張瑞芬:〈張愛玲的散文系譜〉,《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4 年 5 月第 8 期),頁 75─109。

16 中國網站「網易」中的「文化論壇」有所謂「張迷客廳」,內有多篇與張愛玲相關的資料可供參 考,張學、張派、張腔、張迷已是兩岸熱門話題。

17 張腔散文的系譜:此處的「系譜」(genealogy)理論參照: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

(台北:麥田,1993 年)

(6)

文家到底誰屬張腔?而是希望在「張腔女作家」主題下的綜論探討,由作品的相 互映照,回應文本的內在精神。

本論文以第二章所述張愛玲散文風格檢視台灣當代女性作家,將其作品中具 備下列四項共同點者劃入張腔散文家範疇:1、融合雅俗的小市民精神:既庸俗又 高貴的寫作方式。2、擅長運用現代主義直指內心幽微的寫作技巧:以極度敏銳的 女性感觸,帶出荒涼的頹廢感,間以反諷的黑色幽默與自我調侃,甚有冷酷的自 剖身世式的家族書寫。3、艷異的文字鍊金術:以絕美華麗的文字呈現鮮明意象,

極度濃縮精鍊的字句,可承載大量的比附解釋。這樣的細節書寫,挑戰了宏大敘 述,寫作成為顛覆歷史記憶的方法,將周遭環境鉅細靡遺地刻畫,利用佈景中的 小零件鋪排出濃厚的文字密度,並運用充滿暗示的類比技巧,將環境與心境參差 對照,呈現特有的蒼涼美學。如此的文本使得閱讀速度減緩,以配合作者意欲讀 者停駐眼光的需求。4、兼具流言體與張看體的廣博與深度:作品承載大量訊息、

意象,以偽百科全書式的寫作方式,將新舊文字揉合、新舊意境交錯,兼具古典 與現代的情懷。在她們的作品中,散文不僅是散文,而跨越了文類的界限,她們 將散文結構、語法操弄於纖纖素手中,並借用其他文類的各種技巧,詩化散文、

小說化散文均屬常見,作品不受文類拘泥。綜合上述發現,當代台灣女性散文家:

李藍、袁瓊瓊、蘇偉貞、戴文采、張讓、朱天文、朱天心等人的散文具備此四項 張腔特質,故列入張腔散文家系譜。

李藍說:「張愛玲筆下的故事,是永遠的故事」(〈某種感覺〉《青春就是這樣》 頁 28),她在散文中呈現張腔中惘惘地、悵然的、天長地久的情感。袁瓊瓊與「三 三」諸人: 胡蘭成、朱天文、朱天心等過從甚密,她在散文中提到:「『山川平穩,

日月靜好。』可是底下有人世裏擠擠攘攘的一切。」(〈酒之思〉《紅塵心事》,頁 71),這是張腔中典型的「中國化修辭」;她的第一本小說《今生緣》無論書名或寫 作手法都近似張愛玲的《半生緣》,張愛玲可說是她與「三三」諸人的精神導師。

袁瓊瓊曾對張愛玲的影響有過這麼一番美麗的告白:「有非常長的時間我在學張愛 玲,學她的筆法,學她的思考模式。我想在那一代的作家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痕跡。

直到現在,她還是我很喜歡的作家。」18在此訪談中,我們不但看出袁瓊瓊樂見評

18 邱靜慧整理:〈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 年 3 月)。

(7)

論將她與張愛玲相提並論,她也說出了張愛玲對後繼作家(belated author)的強大感 染力,當然,袁瓊瓊和張愛玲的作品有相似處與相異處,但張腔的影響顯然並未 對袁瓊瓊造成壓力。

蘇偉貞也這麼說過:「(張愛玲)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負盛名的女作家」(〈天生我 材〉《歲月的聲音》,頁 67),她不但研究張愛玲,為張愛玲寫了一本碩士論文:《孤 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還主編了《張愛玲的世界.續編》一書,她 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承續張腔中的地老天荒。戴文采為了她心目中「玫瑰園裏的獅 子」19──張愛玲,除了想辦法成為張愛玲的鄰居,她還一再重回張愛玲的故居,

去感覺張愛玲的魂魄,並在散文中清楚描繪自己追尋張愛玲的總總經驗。張讓在 散文中說自己愛拿張愛玲的話來打趣母親,笑她「嘴唇切切便有一盤」(〈寒盡之 年〉,《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頁 5)對於張腔,她曾直接了當地說:「她(張愛玲) 大概是這一代創作者逃不出的魔障,文字太有魅力,簡直有毒。」20朱天文在散文 中的張腔濃烈,甚至連看到朋友的眼神也能想起張愛玲小說中的人物喬琪喬。21 天心總是說:「張愛玲先生……」,她在散文中陳述:「面對令人手足無措的大好天,

要不就寫詩,要不就到海邊或山上,要不就看〈創世紀〉,才能消解這大好青春」

(《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頁 54)此種想法,顯現張腔融入其骨血的深刻。

觀諸當代女作家,她們的散文書寫風格或有相似之處,何以其他諸人未列本 文張腔作家?以周芬伶為例,她關注張愛玲與中國文學的關係,早期的散文風格 讀來也深具張腔餘韻,22她對家族記憶的細節書寫與張愛玲、蘇偉貞等人相近,然 而周芬伶似乎較蘇偉貞有更多的家族細節書寫,周芬伶清楚地建立了自己的家族

19 戴文采:〈涼月隨筆〉,《我最深愛的人》,(台北:九歌,2001 年初版),頁 162。

20 王開平:〈在知性高塔堆化石積木─訪作家張讓〉,《聯合報‧讀書人版》,(1998 年 3 月 16 日)。

21 朱天文:〈牧羊橋、再見〉,《淡江記》(台北:遠流,1989 年初版,此處引用為 1994 年版),頁 35。

22 周芬伶的張腔餘韻可以其 1989 年《花房之歌》中的〈靜觀三則〉為例,周芬伶以女人觀衣、對 鏡、顧影為文,頗得張愛玲〈更衣記〉之流風遺緒。而她在 2000 的作品《戀物人語》中的〈咦,

孔雀綠〉等篇亦顯現張腔參差對照的美學,此書中並描寫她對「人」、「女人」、「女人感情」的 專注,顯現其女性意識。

(8)

史,一個由濃烈感情築成的家族記憶。相較於周芬伶,蘇偉貞家族的記憶呈現的 是較寧靜致遠的風格。蘇偉貞和周芬伶在散文中不約而同呈現了為子女寫信的母 親形象,文字中的深情都讓人心折,既然周芬伶的散文書寫方式泰半符合上述張 腔作家要件,何以不納入張腔作家?一則因為周芬伶曾這麼剖析自己:「我不能算 是張迷,在創作上自認為沒有受到她的影響,在閱讀中也不算排名第一的作家,

僅能說,她帶給我最大的感動不是作品,而是生活態度……」23,為了尊重作家們 對自我作品風格的界定,本文無意將當代女作家盡數收入張腔旗下,而是試圖探 究張腔在複雜的台灣女性散文中的具體痕跡。再則因周芬伶的文風轉變,在近年 已愈形加劇,24她探索的成長記憶,跳脫了家族史時間,進而建構了自己的身體史 時間,這種對肉體感覺的大肆書寫,已與張腔作家有所不同。

本文所列七位張腔作家均熟讀張愛玲作品,透過閱讀使她們在寫作上有意或 無意間呈現張腔氣息:從字句的挪用、摹寫,到章節仿擬,以致於作品神韻再現,

這在在都可算是「影響」,而這種多層次的「影響」,包含了作品中的精神內涵與 書寫技巧。本論文的探討重點在於見證張腔作家對張愛玲的:模擬、回應、抵抗 甚至背離,不論身為張愛玲的後繼作家或張腔傳人,張腔作家的文學成就,均自 有其在文壇上的獨立地位。

在當代台灣散文史上,張派女性作家以張腔構築了散文殿堂,她們各具蕙質 蘭心,不但能承繼上述張腔,更能別出心裁,呈現出相近卻相異的散文風貌。這 些作家並不諱言張愛玲對她們的影響,Harold Bloom 所謂「影響的焦慮」(Anxiety of Influence)並不能抹去張腔在她們作品中的痕跡。這些作家的散文寫作技巧影響了台 灣的文壇。追本溯源,實在有必要明確定義張腔女性散文家系譜,以清楚觀察台 灣散文的流變。

23 周芬伶:〈卷首語〉,《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1999 年初版),頁 5。

24周芬伶的文風轉變:從 1985《絕美》天真的兒童氣質,過渡到 1989《花房之歌》、1992《閣樓上 的女子》,她的兒童氣質逐漸轉向哲思性,1995《熱夜》中處處可見女性的深刻自覺,文風不再 甜美從 2002 年的《汝色》《世界是薔薇的》到 2003 年的《浪子駭女》《影子情人》,周芬伶 在作品中毫不避諱呈現自我赤裸的心路歷程,不受限制的散文書寫,不但帶領讀者回顧她的成 長,也見證她的轉變,她的文字不僅是案上山水,而是自我的生命寫真。

(9)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簡述

有關張學的研究資料不勝枚舉,包括:張愛玲傳記、研討會論文集、專書評 論、研究專刊、單篇論文、碩博論文等等。25從四○年代迅雨(傅雷)開始對張愛玲 發表評論起,胡蘭成、柳雨生、譚正璧等人也不約而同給予張愛玲小說極高的評 價,26奠定了張愛玲的名聲。這股「張愛玲熱」已逾半世紀而方興未艾,未來也將 如火如荼延燒下去,觀諸台灣張學研究,早期以單篇論文為主,從七○年代開始,

相關的專書評論出版持續至今,可見張愛玲在文壇上的不墜聲勢。近三十餘年來,

在台灣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專書評論如下:27

作者/編者 書名 出版社 出版年

任茹文、王艷 傾城之戀:張愛玲情愛傳奇 風雲時代 2004 曲靈均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情愛傳奇 大都會文化

事業

2004

淳子 張愛玲地圖 台灣商務 2004

李岩煒 張愛玲的上海舞台 未來書城 2004

25 有關張愛玲的研究專刊可參見:1、〈最後的傳奇─張愛玲專輯〉《聯合文學》(1995 年 10 月第 11 卷第 12 期)。2、〈張愛玲專輯─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 年 7 月號第 11 期)。有關張愛玲的單篇論文資料參見: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至 2005 年 5 月已蒐羅有關張愛玲的單篇論文近五百七十餘筆。

26 有關張愛玲的重要評論可參見:1、1944 年 8 月上海舉行的「《傳奇》集評茶會記」。2、迅雨:〈論 張愛玲的小說〉《萬象》(1994 年 5 月)。3、胡蘭成:〈評張愛玲〉《雜誌》12.13 期(1994 年)。

4、柳雨生:〈說張愛玲〉《風雨談》(1994 年 10 月)。5、譚正璧:〈論蘇青與張愛玲〉《風雨談》

(1994 年 11 月)。以上四位男性作家的單篇文字均收錄於:唐文標主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台 北:時報,1984 年)。迅雨:〈論張愛玲的小說〉,亦收錄於:唐文標:《張愛玲雜碎》(後改書名 為《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1976 年初版)。

27 據國家圖書館圖書聯合目錄資料顯示:台灣與張愛玲有關之出版品至 2005 年 5 月,已有相關資 料九百四十餘筆。本表收錄原則為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評論」專書,其餘旁及張 愛玲或非評論類文字書籍則不列入討論,但 2000 年迄今之與張愛玲有關之台灣出版品均予收錄。

(10)

張錯 尋找張愛玲及其他 時報 2004 李桐豪 綁架張愛玲:一人份的上海文學旅遊建議 胡桃木 2004 王蕙玲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天下文化 2004 蘇偉貞 張愛玲的世界.續編 允晨 2003 高全之 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 一方 2003 蔡登山 傳奇未完:張愛玲 天下 2003 蘇偉貞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

1955 )

三民 2002 任茹文、王艷 沉香屑裡的舊事 : 張愛玲傳 千聿 2002 魏可風 張愛玲的廣告世界 聯合文學 2002 費勇 美麗又蒼涼的手勢 : 我看張愛玲 雅書堂 2002 魏可風 臨水照花人: 張愛玲傳奇 聯經 2001

陳子善 說不盡的張愛玲 遠景 2001

林幸謙 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 洪葉 2000 周芬伶 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 元尊 1999 楊澤 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麥田 1999 水晶 張愛玲未完 大地 1996 張健 張愛玲新論 書泉 1996 鄭樹森 張愛玲的世界 允晨 1989 唐文標 張愛玲資料大全 時報 1984 張健 張愛玲的小說世界 學生 1984 陳炳良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 遠景 1983

唐文標 張愛玲卷 遠景 1982

水晶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 大地 1978 王拓 張愛玲與宋江 藍燈 1976 唐文標 張愛玲雜碎( 1983 年改書名為:張愛玲研究) 聯經 1976

上列專書中,鄭樹森編選的《張愛玲的世界》,收錄八○年代兩岸三地不同觀

(11)

點的重要論文及「張愛玲論著知見書目」為了解張愛玲作品的重要容器,蘇偉貞 的《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則接續《張愛玲的世界》,分為兩輯,輯一「惘然記」

圍繞在「我與張愛玲」敘事,輯二「對照記」以張愛玲不同人生階段為底蘊,拼 貼對照張愛玲一生的重要事件。蘇偉貞的《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

── 1955 )》是她研究張愛玲的碩士論文。高全之的《張愛玲學:批評、考證、

鉤沉》通過版本研究,精確地評點張愛玲的思想意旨,並指出一些論張愛玲文章 的疏漏。蔡登山的《傳奇未完:張愛玲》是為了「還原張愛玲的歷史現場」。陳子 善《說不盡的張愛玲》是他查究張愛玲軼文逸事的一系列考證和解讀。張健《張 愛玲新論》是有關作者對張愛玲文學的導讀、賞析、批評;張健編《張愛玲的小 說世界》則是研究生撰述的張愛玲論文集。水晶的《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張愛 玲未完》包含了作者對張愛玲的訪談,作者對張愛玲作品的書評、讀後感與單篇 論文。王拓的《張愛玲與宋江》收錄了作者對張愛玲由激賞到批判的篇章。唐文 標《張愛玲研究》、《張愛玲卷》、《張愛玲資料大全》致力於張愛玲文學史料的蒐 集整理,也包含了他對張愛玲文學的批評。除此之外,近十餘年來台灣以張愛玲 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現今已有十九篇:

研究生 論文名稱 指導教授 校院系所 出版學年度 附註 黃方琪 張 愛 玲 《 傳

奇》世界中的 人性書寫

楊昌年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系 在 職 進 修 碩 士 學位班

2004 碩士論文

石梅琳 張 愛 玲 小 說 與《紅樓夢》

之 詞 語 、 詞 匯、時空比較 研究

蔡振念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研究所

2004 碩士論文

莊宜文 張 愛 玲 的 文 學 投 影 ─ ─ 臺、港、滬三

李瑞騰 東 吳 大 學 中 國文學系

2003 博士論文

(12)

地 張 派 小 說 研究

鍾正道 張 愛 玲 小 說 的電影閱讀

沈謙 東 吳 大 學 中 國文學系

2003 博士論文

沈文田 張 愛 玲 小 說 人物研究

李進益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在 職專班

2001 碩士論文

陳靜宜 張 愛 玲 長 篇 小 說 的 女 性 書寫

賴芳伶 中 興 大 學 中 國文學系

2000 碩士論文

溫毓詩 張 愛 玲 文 本 中 的 人 物 心 理 與 殖 民 文 化研究

龔顯宗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研究所

1999 碩士論文

彭筠蓁 對 照 記 ─ ─ 張 愛 玲 的 傳 統與現代

康來新 東 吳 大 學 中 國文學系

1999 碩士論文

邱昭瑜 張 愛 玲 作 品 析論之研究

楊沂 文化中文所 1998 碩士論文

陳雅莉 《怨女》中人 物 對 自 我 認 識的追尋

龔顯宗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研究所

1998 碩士論文

劉靜怡 隱 喻 理 論 中 的 文 學 閱 讀

─ ─ 以 張 愛 玲 上 海 時 期 小說為例

周世箴 東海中文所 1998 碩士論文

吳玉芳 張 愛 玲 小 說 的情愛世界

洪銘水 東海中文所 1997 碩士論文

鍾正道 張 愛 玲 散 文 沈謙 東 吳 大 學 中 1997 碩士論文

(13)

研究 國文學系 賴琇君 張 愛 玲 小 說

的 惡 母 形 象 與 潛 抑 的 怨 母心理

李元貞 淡江中文所 1996 碩士論文

馬冬梅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的 女 性 世

柯慶明 政大中文所 1993 碩士論文

盧正珩 張 愛 玲 小 說 的 時 代 感 研

楊昌年 師大國文所 1991 碩士論文

蔡淑娟 張 愛 玲 小 說 的諷剌藝術

金榮華 文化中文所 1990 碩士論文

林素雲 《潔妮德里》

與《怨女》

何建忠 輔大法語所 1989 碩士論文

林繡亭 張 愛 玲 小 說 風格研究

柯慶明 東海中文所 1989 碩士論文

上列論文中,黃方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針對張愛玲小說 世界中所呈現的人性作一分析探討。石梅琳《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之詞語、

詞匯、時空比較研究》將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比較,以說明兩者的血緣關係,

從詞語、詞匯、時空檢視兩者之相似與相異處。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

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在標誌張愛玲的時空座標、評價張愛玲影響的正 負面、歸納張派文學現象的形成與發展,勾勒張派小說在文學史上的位階。鍾正 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從「電影閱讀」的角度,論析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技 巧與本體的掌握,肯定其既發揮電影鬼魅性質又堅持文學特有力量的藝術價值。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以張愛玲小說為研究範圍,按其內容將人物分成:

反共型人物、情愛型人物、女性型人物、時代意識型人物等四大類,從各個不同 的觀點,對小說中人物達到深一層的分析和詮釋。

(14)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就女性書寫的立場研究張愛玲的長篇 小說。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結合心理學與文學的 關係探討作家與作品。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申論中西文化 交融在張愛玲的作品中產生的衝擊與對照。邱昭瑜《張愛玲作品析論之研究》,探 究張愛玲所造成的文學創作與批評現象。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 尋》由小說《怨女》中女性人物銀娣對自我的認識著手,觀看人物的「怨」如何 形成?劉靜怡《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透過張 愛玲上海時期的小說中的隱喻世界予以意象隱喻分類分析。吳玉芳《張愛玲小說 的情愛世界》以情愛主題分類,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張愛玲小說中的情愛 世界。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確立張愛玲卓越「散文家」的地位。賴琇君《張 愛玲小說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探討張愛玲小說的「母女關係」。馬冬梅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討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與婚戀省思。盧正珩

《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已由麥田出版社印行,其餘論文則不再贅述。

從上述研究資料顯示:台灣有關張學研究大都集中在「張愛玲小說」部份,

關於「張愛玲散文」的研究寥寥可數,僅有:1、單篇論文六篇。282、張健《張愛 玲新論》;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兩書有專章討論。293、鍾正道的 碩士論文《張愛玲散文研究》。張學研究長期忽略了張愛玲散文,遑論對「台灣張 腔女性散文」的探索。

在上述資料中,鍾正道的《張愛玲散文研究》是台灣第一本以張愛玲散文為 研究主題的碩士論文,他在其中整理了張愛玲的散文篇目,為研究張愛玲散文的

28 單篇論文六篇可參見: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年,

頁 3─5。鍾正道共整理出兩岸單篇論文十篇,其中屬於在台灣發表的單篇論文僅四篇:1、季木:

〈評張愛玲的《流言》。2、王拓:〈介紹一本散文:《流言》〉。3、國風:〈抓一把「流言」〉。4、

鍾正道:〈從譬喻與示現論張愛玲《流言裡的理想》。除此四篇外,另有二篇未收入鍾正道所整 理之單篇論文: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1999 年 2 月第 227 期),

頁 81─91。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散文創作歷程〉《明道文藝》(1999 年 2 月第 275 期),頁 164

─175。

29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1996 年),頁 197─208。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 學》,(台北:元尊文化,1999 年初版),頁 155─202。

(15)

重要參酌資料,然而他將張愛玲散文分為四期,30這樣的分法可能較無法凸顯張愛 玲散文創作的黃金時期。31故本論文凸顯張愛玲曇花一現的孤島時期創作,並著重 於張腔散文對張愛玲的承受與轉化。

本論文中討論的張腔女作家包含:李藍、袁瓊瓊、蘇偉貞、戴文采、張讓、

朱天文、朱天心等七人。近十餘年來,在台灣並無以:李藍、戴文采、張讓等人 為主要探討對象的碩、博論文,而論及: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朱天心等人 的論文也僅觸及她們的小說部份,這方面的研究實況,從下列目錄即可窺知:

(一)研究袁瓊瓊之論文

研究生 論文名稱 指導教授 校院系所 出版學年度 附註 郭淑文 袁瓊瓊小說

研究

蔣美華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在 職 進 修 專

2002 碩士論文

上列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從袁瓊瓊作品中,找出女性由被動的第二性,

轉向擁有自我的主動地位的成長軌跡。

(二)研究蘇偉貞之論文

研究生 論文名稱 指導教授 校院系所 出版學年度 附註 傅素春 旅行理論與理

論的旅行——

蘇偉貞小說的 旅行閱讀

邱貴芬 中興大學中 文研究所

2002 碩士論文

周淑嬪 蘇偉貞小說研 究--以女性

楊昌年 國立臺灣師 2001 碩士論文

30 鍾正道將張愛玲散文分為四期:少作期、顛峰期、沈寂期、淡泊期。

31 張愛玲在四○年代的上海孤島時期(一九四三~一九四五),幾乎寫完了她這輩子最重要的作品,

她最膾炙人口的散文也大多寫於此時,跨過這兩年創作高峰期後,張愛玲的作品量便迅速萎謝,

故張愛玲散文研究較不宜以其人生歷程為分期。

(16)

觀照與眷村題 材為主

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 施佳瑩 論蘇偉貞小說

與戰後台灣文 學史建構的關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 學中國文學

2001 碩士論文

廖美珍 現代才女的舊 魂新面貌--

論蘇偉貞的小

李元貞 淡 江 大 學 中 國文學系

1996 碩士論文

上列論文中,傅素春《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蘇偉貞小說的旅行閱讀》

論蘇偉貞小說的旅行書寫。周淑嬪《蘇偉貞小說研究──以女性觀照與眷村題材 為主》探討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心理狀態,以及蘇偉貞眷村小說中所勾勒 的眷村圖像。施佳瑩《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檢視小說家 蘇偉貞如何在多重邊緣的位置發聲,對她的政治與性別立場加以思考,透過不同 政治與性別,豐富文學史的內容。廖美珍《現代才女的舊魂新面貌──論蘇偉貞 的小說》以蘇偉貞的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小說家在愛情、婚姻中的情慾處理方 式,如何受到傳統婦德觀的影響及局限。

(三)研究朱天文之論文

研究生 論文名稱 指導教授 校院系所 出版學年度 附註 洪素萱 「對他/

她,亦是存亡 之秋」──由 書寫治療論

《荒人手記》

吳達芸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究所

2004 碩士論文

徐正芬 朱天文小說 研究

楊昌年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系 在 職 進 修 碩士學位班

2002 碩士論文

張志維 閱讀符號之 身:《S/Ζ》

與《荒人手

張漢良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外 國 語 文

2001 博士論文 語文別: 英

(17)

記》的體象/

文象/性象

學系研究所 劉叔慧 華麗的修行

──朱天文 的文學實踐

施淑女 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

1995 碩士論文

上列論文中,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 手記》》從人物情節、思想底蘊和文字技巧三方面切入,辨證《荒人手記》如何能 成為治療書寫主體身心,解決生命存亡之惑的書寫。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

綜述朱天文的小說形式風格與意識內容,藉由意識蛻變的時代書寫,顯見台灣社 會文明、文學風格的新動向。張志維《閱讀符號之身:《S/Ζ》與《荒人手記》

的體象/文象/性象》探討羅蘭巴特的情慾閱讀理論,並將之運用於閱讀巴特本 人的《S/Ζ》、以及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 學實踐》以朱天文的文學實踐觀察小說家的發展和改變,從中窺看現實世界在小 說裏如何被組構。

(四)研究朱天心之論文

研究生 論文名稱 指導教授 校院系所 出版學年度 附註 陳培文 朱天心的生命

風景與時代課

林瑞明 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學系

2004 碩士論文

趙慶華 認同與書寫─

─以朱天心與 利格拉樂.阿 女烏為考察對

游勝冠 國立成功大 學台灣文學 研究所

2003 碩士論文

謝倩如 朱天心小說研

龔顯宗 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國文 教學碩士班

2003 碩士論文

邱玫玲 以自我記憶建 構他者歷史-

-朱天心小說 的書寫網絡

蔣美華 彰化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 在職進修專

2003 碩士論文

劉紋豪 國族認同的失 落與爭辯--

李元貞 淡 江 大 學 中 2002 碩士論文

(18)

朱天心小說研 究(1977-

2000)

國文學系

曾燕瑀 朱天心小說研

呂正惠 國立清華大 學中國文學

2002 碩士論文

吳雅慧 朱天心小說的 時空座標

陳器文 國立中興大 學中國文學

2001 碩士論文

上列論文中,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以朱天心的生命軌跡、

創作書寫來映襯了這個時代的面貌與課題。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 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以同樣擁有「中國父親╱台灣母親」的女作家朱 天心與阿女烏為考察對象,分析其認同差異及根源。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

以不同年代,不同風格來區分朱天心小說。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

─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就三大面向──影響朱天心的思想轉變、書寫意識;

各期創作的主題;各期書寫形式作一風格歸納,將朱天心小說作一完整的分期研 究。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作者 認為朱天心小說中的國族認同議題,完全未開發女性與國家的認同問題,正呼應 台灣國族論述的主流現象與侷限。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分別就朱天心作品 呈現出的三大主題進行探討——關於身份認同的爭議、女性議題的書寫、生存情 境的探索。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擬以環境對於朱天心文化認知養成 的影響開始,逐步討論當她面臨文化主位挪移之後所形成的焦慮,呈現在作品中 的風格逆轉以及深切反思。

從上述資料顯示:有關「台灣張腔女性散文」研究的碩、博論文現今付之闕 如,相關的單篇論文僅有:張瑞芬教授:〈張愛玲的散文系譜〉一篇,故本論文研 究的張腔女性散文,正為了填補文學史上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空缺。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張腔作家擅長以現代主義探戡內心世界;以女性主義呈現女性細膩特質;以

(19)

後現代主義解構成規,各種主義早已融入張腔作家文本之中。本論文以文本分析 的方法探討張腔作家作品,並援引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理論為輔 助工具,以了解張腔對:李藍、袁瓊瓊、蘇偉貞、戴文采、張讓、朱天文、朱天 心等七位台灣女性散文家的影響。擬以張腔散文風格檢視上列女作家的共通性與 差異性,探討張腔女作家如何延續、擴張、變造張腔散文?藉由這種傳承關係,

歸納出台灣女性書寫的特色、建立張腔散文系譜。

一九七一年上半,朱西甯編選《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部份,共九十八位 小說家,把張愛玲排第一位,並寫了文章表達崇敬。(《花憶前身》,頁 34)從此,

朱西甯對張愛玲著了魔,並與張愛玲通信,職是之故,朱天文逐漸成了張迷一員。

一九七四年,朱西甯帶著妻子與天文至華岡拜訪胡蘭成,從此結下一段因緣。一 九七五年胡蘭成因《山河歲月》被目為漢奸,頃時伐聲紛至,猶有人喧嘩胡某搬 出華岡,胡蘭成終於一九七六年搬入朱家。

胡蘭成培育三三集團,朱西甯中介胡、張作品的在台傳布。胡蘭成與朱天文、

朱天心的精神傳承牽動了台灣文學史的發展。32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範圍除張腔女 性散文家:李藍、袁瓊瓊、蘇偉貞、戴文采、張讓、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外,也 將一併探討朱西甯、胡蘭成與張腔作家的傳承關係,以張腔女性散文家為考察中 心,與張愛玲作品互相比並。

張腔作家中多人以其小說著作較為人所熟知,她們兼擅散文與小說,跨文類 寫作為共同特色,她們的小說書寫技巧亦蔓延至散文中,為兼顧張腔散文研究的 質與量,故本論文除以張腔散文為主要文本基礎外,也將觸及張腔小說部份,並 將之作為一重要參酌資料,以尋求各類文體間互通的內在藝術性,並作為美學欣 賞視角的擴張。

32 參見:莊宜文:〈朱西甯與胡蘭成、張愛玲的文約因緣〉,發表論文於「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 會」(2003 年 3 月 22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效能:雞肉中含豐富的蛋 白質,搭配香菇的清香鮮 美,能增進食慾。香菇的 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 維生素及礦物質,並能幫

有一臺電腦 媽媽變賣她心愛的玉珮,幫助她

韓國兒童教育品牌「Pinkfong」推出兒歌〈Baby Shark〉,因為朗朗上口的歌詞及輕快的旋 律,在兒童界廣受歡迎,而歌曲影片《Baby Shark Dance(鯊魚寶寶之舞)》在

KU 群至常奪透遊 性家希、過戲 的庭望甚學規 發以別至習則 展外人攻 -o 依擊漸 一由從性漸 這於他的變 時他們行成 期們的為使 的仍主出與 兒處意現別 童於行。人

™ “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北京女學生成立的一個愛國組

 吉川君說我「真率」,「對於萬物有豐富的 愛」。谷崎君說我愛寫「沒有什麼實用的、不深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表彰作家、畫家創作優質華文兒童圖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