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舉凡一國的經濟政策、經濟活動與技術 變遷,甚至各種政治社會發展,莫不與國際市場整合息息相關 ,就此 而言,討論一個國家之區域發展與治理絕不能排除外在的國際因素

195

。 而面對全球化的衝擊,中國為加強區域經濟的發展及持續維持經濟成 就,必須其戰略路徑做出適宜選擇 ,因此中國大陸必須將其內部區域 發展與外部之全球化(

globalization

)以及區域化(

regionalization

)趨勢予 以聯結

196

。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係以制度變遷為主要途徑,透過調適 效率的快速提昇,中國已達成驚人快速的經濟成就 。而中國如何從全 球化與區域化的聯結,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戰略,解決中國內部現今區 域經濟的發展矛盾是中國首先要釐清的戰略思維與定位 。

本章主要關注於二十一世紀全球化下中國區域經濟的戰略選擇 , 特別是在中國於二零零一年後加入

WTO

後,參與國際化事務及相關經 濟論壇已成為開拓中國經濟版圖的策略 。而本章將以新制度主義的觀 點,分三節來分析全球化下中國區域戰略選擇 ,分別是對內經濟均衡 發展戰略與對外區域經濟擴張整合戰略著手 。其中對內區域整合而 言,透過四沿戰略的思考,中央的戰略目標在於以發展各區的生產優 勢及規模,並能夠積極吸引外國投資與對外開放市場 ;對外區域經濟 擴張而言,藉由對外經濟擴張降低交易成本 ,進一步形成自由貿易區 改善中國在亞太區域之實力與競爭力 。

第一節 對內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

壹、探討區域發展理論暨四沿戰略

分析中國的區域經濟要先從區域經濟理論談起 。區域經濟理論是

195 Geoffery Garrent(2000),”The Causes of Globalization,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 s, Vol.33, No.6, pp. 941-991.

196 同註 5,頁 3

(2)

以研究生產資源在某個固定空間 (區域)優化配置和組合,如何得到 最大產出的學說。對於資源發展相對分佈不均的區域 ,利用有限的資 源在區域內進行最高程度的優化組合 ,即可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是相 當重要的。對於區域內資源配置的重點和佈局主張不同 ,以及對資源 配置方式選擇不同,形成了十大的理論派別

197

。中國驚人的經濟成就,

是透過經濟體制的變革的路徑 ,以及制度調適效率的大量提昇而達 成。本節將分成三個重點來說明 :一、探討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的演變;二、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的變遷路徑選擇 ;三、中國 區域經濟未來發展之可能局勢 :

一、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演變

中國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係針對不同區域的結構 ,有不同階 段的發展策略。中國在建國之初,基於以下三點考慮採取了「區域經 濟均衡發展戰略」

198

。第一,因為當時中國全國工業總產值的

77%

以上 集中在占國土面積不到

12%

的東部沿海狹長地帶,占國土面積

45%

的西 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工業總產值僅占全國的

3%

,四川、重慶、雲南、

貴州和西藏,占國土面積

23%

,但工業總產值只僅占全國的

6%199

。工 業過度集中於沿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 。第二,由於當時 的國際形勢緊張,以美國為首的「半月形包圍圈」的封鎖整個東南沿 海地區,就國家安全角度而言對中國是具有相當的威脅性 。此外,六 零年代中蘇關係惡化,面對國防安全的考量,中國大陸為「備戰與備 荒」,整體區域發展亦服膺於國防戰略之下,為免被突發戰爭所摧毀,

197 區域內資源配置的重點和佈局主張不同 ,以及對資源配置選擇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十大理論派 別,分別是:一、平衡發展理論,二、不平衡發展理論,三、區域分工貿易理論,四、梯度轉 移理論,五、增長極理論,六、點軸開發理論,七、網路開發理論,八、累積因果理論,九、

中心—週邊理論,十、城市圈區域經濟理論。

198 李輝山(2004),<論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 >,《開發研究》,第 2期,頁 84

199 陳棟生(1993),《區域經濟學》,河南:河南人民,頁 284

(3)

將區域發展的平衡佈局轉向戰略佈局,開啟了所謂「三線建設」

200

;第 三,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的淵源 ,是來自於前蘇聯的「社會主義生 產佈局理論」。恩格斯曾說過;「大工業在全國盡可能平衡的分佈 , 是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的條件

201

。」這種均衡佈局理論成為中國推動 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的一大助力 。

基於上述原因,從五零年代初到六零年代末 ,中國採取了區域經 濟均衡發展戰略,「即以內地為投資建設的重點 ,以縮小沿海與內地 之間的差距,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均衡佈局為基本目標 ,追求地方 經濟的同步發展和自成體系

202

。」

在中國建國後的二十五年期間,先後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區投入

2000

多億元,形成固定資產

1400

多億,建成

2500

多個大、中型骨幹企 業和科研單位

203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五年間 ,內地工業總產值增長

143.9%

,快於沿海

123.3%

的速度;內地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

比重提高,由一九六五年的

36.9%

,提高到一九七五年的

39.1%

。一九 七五年,三線地區的十一省區全民所有制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在全國全 民所有制工業固定資產原值總額中占的比重,由一九六五年的

32.9%

升到

35.3%

;工業總產值在全國的比重,由

22.3%

提高到

25%

。全國將

1500

家大型企業,分佈在三線地區的占

40%

以上

204

。在區域經濟均衡 發展戰略的原則下,中、西部成為中國的投資重心,不但建立現代工 業的基本框架體系,並達成生產力均衡佈局的區域經濟發展初步目標

205

隨著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的推動 ,雖然改善原有過於集中東南

200 耿曙(2001),<「三線」建設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的前驅>,《中國大陸研究》,第 44卷,

第 12期,頁 1-20

201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北京:人民,頁 312

202 杜平(2002),《中外西部開發史鑒》,湖南:湖南人民,頁 3

203 周林偉(1997),《中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分析 》,上海:復旦大學,頁 175

204 趙德馨(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河南:河南人民,頁 189

205 同上註。

(4)

沿海的生產佈局,進一步平衡沿海、內陸的區域差距。但是「均衡」

的發展戰略,由於沿襲「蘇聯模式」的重工業和毛澤東的左傾模式 , 最終因為資本不足及基本建設短缺等原因而造成中國經濟難以彌補的 損失和頹勢。如「三五」時期,沿海地區的投資額降到了中國建國以 來各個時期的最低點,在中國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僅占

30.9%

,比

「一五」時期下降了

10.9%

;其次,「三五」時期,輕工業投資僅占全 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

4.4%

,「四五」期間,僅占

5.8%

,造成很長時 期的輕工業產品的嚴重短缺

206

。中國許多工業亦於此時受了相當大的影 響造成經濟成長緩慢。

一九七八年經濟改革後雖欲企圖改善及扭轉貪與窮的惡性循環 , 但由於實行許久的中國計畫經濟體制已積習難返無法在短時間內扭 轉,因此未形成具有利的區域經濟條件 ,亦未形成自主的區域經濟環 境及有效的市場資源配置

207

。在此背景之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其生 產力佈局和區域經濟開發基本上是按照 「點軸開發理論」的戰略模式 逐步展開的。而「點軸開發」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陸大道提出並 系統闡述,他主張中國應重點開發沿海軸線和長江沿岸軸線 ,以此形 成「T 字形」戰略佈局

208

。即使「點軸開發理論」為中國帶來東部沿海 地區和長三角經濟快速的發展 ,但亦造成工農與城鄉差距以及地區資 源分布不均不斷擴大與惡化 ,形成中國三對主要利益集團的矛盾 ;十 五計畫後,中共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佈局開始逐步向「累積因果理論」

209

206 同註 201,頁 17

207 施正屏(2004),<全球化下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兩岸經 貿互動」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第四所 ,頁 55

208 謝曉波,2003.11.16,<區域經濟理論十大流派即其評價 >,《浙江經濟》,第 23期,

www.drcnet.com.cn。

209 累積因果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具有重要指標作用 。它的含意是在一 個動態的社會過程中,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存在著迴圈累積的因果關係 。也就是某一社會經濟 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 ,這後一因素的變化,反過來又加強了前一個因 素的那個變化,並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那個因素變化的方向發展 ,從而形成累積性的迴 圈發展趨勢。這種累積效應有兩種相反的效應 ,即回流效應和擴散效應 。前者指落後地區的資

(5)

與均衡發展策略移轉。

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的變遷路徑選擇

在中國經濟改革以來,隨著鄧小平時代的來臨,區域經濟發展策略 也從毛澤東「平均發展」轉變成「讓一部份人、一部份地區富起來」。

據「不均衡發展戰略」,鄧小平的說法:「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份人 、 一部份地區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後地區是一個義務 。我們堅持走 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 。 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 們就是吃了這個虧

210

。」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也在此時作了調整 -政策由「平衡」轉變到

「傾斜」,從追求「公平」轉變成追求「效率」。由鄧小平「兩個大 局」的說法:「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 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 ,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 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 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 ,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 要服從這個大局

211

。」這段內容可以看出,其戰略調整的基本內涵是完 全以沿海的發展來帶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透過沿海的力量來改善其他 地區的經濟,藉由國家力量實施由沿海向內陸進行 「梯度轉移」的政 策。其經濟改革歷程主要是依 「四沿戰略」的戰略思維而展開,其內 容層次可分為四個階段

212

:第一階段、沿海開放戰略:十一屆三中全會 後,「堅持改革開放」成為鄧小平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 ,將對外開

金、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 ,導致落後地區要素不足,發展更慢;後者指發達地區的資金和勞 動力向落後地區流動,促進落後地區的發展。區域經濟是否能得到協調發展 ,關鍵取決於兩種 效應的強弱。在發達較落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 ,回流效應都要大於擴散效應 ,這 是造成區域經濟難以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因 。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必須要有政府的有力 干預。

210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頁 155

211 鄧小平(1993),<中央要有權威>,《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頁 277-278

212 同註 207,頁 55-56

(6)

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而且提出了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 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對外開放理論 ,規劃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 戰略格局。首先確立沿海先行開放戰略佈局 ,藉此帶動和促進全國的 改革開放。一九八零年代初,中共設立經濟特區,選定珠江三角為率 先對外開放與進行市場改革的試點地區 ;第二階段、沿江開放戰略:

一九九零年代初,中共以發展浦東開發區為主要路線 ,使得上海及長 江三角地區快速成長崛起 ,成為中國區域經濟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地 區;第三階段、沿路開放戰略:一九九零年代末,中共提出「西部大 開發」,其理論依據便是由「兩種大局」的構想而來

213

,並且開始推動 沿海協助內地發展之戰略 ;第四階段、沿邊開放戰略:二十一世紀之 初,開始以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為目標 ,透過產業升級成為經濟可 持續成長的持續動力。中共於十四大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所建構之四 沿戰略

214

,使大陸地區成為「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技術 開發區-內地」階梯式的格局

215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建國以來歷經毛澤東 、鄧小平、及後鄧時 期,其領導人在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的演變,可以從表 5-1 看出具有「平 衡-傾斜-協調」的特徵

216

。由於此種改革開放政策,導致產業經濟部 門的制度變遷與外資直接投入,從而提昇區域經濟發展效率

217

。此種非 均衡發展戰略實踐二十餘年來 ,不但使中國掙脫過往的普遍貧窮以及 創造高度成長的奇蹟,更可以看出從中國政治上意識型態偏好的改變 造成經濟戰略路徑選擇上的變遷 ,造成政治和經濟的交易成本大大被

213 中共黨史出版社編寫組(2001),《「十五」計劃詳說: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檔學習讀本 》,北 京:中共黨史,頁 83

214 「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 -江澤民在黨的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的 講話(第二部份)」,1995.09.28,www.people.com.cn。

215 高長(2002),《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頁 58

216 同註 25,頁 149

217 甘國輝、郭騰雲與陸大道(2001),<中國開放政策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地理學報》,第 56卷,第 5期,頁 581-589

(7)

降低,進而創造出驚人經濟成就 。然而,這也符合新制度學派中制度 變遷在交易成本提高或相對價格的變化中產生 ,中國經濟改革便因此 因應而生。而制度變遷的過程中一旦踏出一種具有某些特性的發展路 徑,繼續累積的變動將會更加強這一條制度變遷路徑的韌性 ,終至根 深蒂固難以扭轉

218

。而中國正面臨由於「傾斜」政策的制度變遷所帶來 的區域發展差距問題,東西部之間嚴重的失衡已演變成中國急亟解決 的問題。

中國區域經濟戰略歷經四次的調整 ,各區域經濟競爭力已有初步 的成長,分析如下

219

第一階段:沿海開放策略

一九七九年以後中共開始在經濟體制上的改革開放 ,先後在深 圳、汕頭、珠海、廈門、海南設立五個經濟特區。後來一九八四年為 了漸進式地全面對外開放沿海地帶 ,開放大連、天津、上海、廣州等 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

220

。到了一九八五年更宣布將珠江三角

221

、長江三 角

222

、及廈門、泉州、漳州三角地帶開闢成為沿海經濟開發區。以上可 見中國依據「點軸開發理論」,試圖先從沿海港口開始發展經濟 ,在 第一階段區域經濟發展中採取 「不平衡發展策略」。

珠江三角州由於政策優惠開始發展 ,成為當時中國區域經濟最具 活力的地區。珠三角地區憑藉著改革開放先發地區的優勢 ,外資的投

218 同註 1,頁 xii

219 同註 207,頁 56-59。

220 十四座城市包括: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廣 州、福州、北海、湛江。

221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珠三角城市群覆蓋的空間地域範圍包括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城市,珠海、

佛山、江門、東莞、中山 5 個地級市和肇慶、惠州等縣級市。其土地面積為 2.2 萬平方公里,

佔國土總面積的 0.23%;人口為 2625 萬人,佔全國的 2.04%。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本區域總人 口的 3.9%。

222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珠三角城市群覆蓋的空間地域範圍包括兩省一市 ,一個直轄市:上海;3 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11 個地級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

揚州和、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 15 個城市。其土地面積為 10 萬平方公 里,佔全國總面積的 1%;人口為 7570 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5.9%。其中科技人員佔本區 域總人口的 3.8%。

(8)

入使得珠三角成為中國經濟工業化 、市場化最早的地區。但隨著改革 開放的持續發展,外資不再只注重區域政府政策的優惠 ,而更重視區 域發展的潛力和投資環境 。由於珠三角本身的產業基礎不夠深厚 ,造 成近年來在區域經濟發展之下 ,長三角所具有的產業優勢和本身的有 利條件漸漸吸引外資向其集聚。此外,影響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因 素尙包括因為產業結構雷同 、區域經濟重複建設和地方保護等缺點 , 造成其行政區與經濟區的矛盾 , 使得區域的統一市場難以建立 。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 ,中國二零零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與 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223

」(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簡稱

CEPA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七日與澳門亦完成

CEPA

之簽署。在

WTO

CEPA

的背景下,珠三角欲藉由珠三角城市群的合 作,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第二階段:沿江開放策略

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以浦東開發為龍頭,進一步開放 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

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重大戰略決策 ,以 發揮上海和長江沿岸腹地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 ,並以此為基礎,將沿 海開放戰略推進和延伸為沿江 、沿邊和沿主要交通幹線的四沿開放戰 略」。由以上決議看來中共企圖以沿江開放策略帶動內陸省分的經濟 活力,進而達成以長三角地區為首的全球製造業和經濟中心 。

從「增長極理論

224

」來分析,長江流域的整體開發由於具有優越

223 陳秀蘭,2003.6.30,<中港簽 CEPA 台灣競爭力受影響>,《經濟日報》,版 2。

224 「增長極理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 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 。增長極理論主張通 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 ,加快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 ,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他 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 、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 ;擴散效應 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週邊轉移 。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 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9)

表 5-1 中國大陸經濟計畫中之區域發展政策

階段劃分 計劃演變 主要區域發展政策

一五計畫(1953-1957) 平衡內陸和沿海的區域發展差距 。

二五計畫(1958-1962)

將中國大陸劃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華 中、華南、西南、中南等七大經濟協作區

(1961 年)。

三五計畫(1966-1970) 依國防戰略考量進行「三線建設」。

1979 年前:平 衡發展策略

四五計畫(1971-1975)

將六大經濟協作區重新規劃成西南 、西 北、中原、華南、華東、東北、山東、福 建與江西、新疆等十個經濟協作區。

五五計畫(1976-1980) 由「均衡模式」轉向「傾斜模式」向東部 傾斜。

六五計畫(1981-1985) 實施地區傾斜和區域補償的雙向調節政 策,並發展外向型經濟。

1979-1999 年:

向東傾斜發展 策略

七五計畫(1986-1990) 梯度發展策略。

八五計畫(1991-1995)

1.打破地區封鎖,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2.改善東西交通聯繫及西部投資環境 。 3.實行區域「扶貧政策」。

1992 年後:協 調發展策略

九五計畫(1996-2000)

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將中國大陸劃 分為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 、環渤海地 區、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指珠江三角洲與 福建廈、漳、泉)、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

東北地區、中部五省區和西部地區七個跨 省市的經濟區域。

2004 年之後:

統籌發展策略

十五計畫(2001-2005)

大陸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的第一 個五年計畫,希望解決的問題則有:

1.加入WTO與國際接軌問題。

2.東西部內陸省區發展不平衡 (西部內陸 省區大開發)。

3 擴大國有企業改革。

4.繁榮內需市場,解決農民問題。

5 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十一五規畫(2006-2010)

1.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2.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3.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0)

資料來源

1. 中山大學(1999),《中國大陸區域經的整合與產業發展 》。台北:行政院陸 委會,頁 38-45。

2.《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2000.10.18,

http://www.peopledaily.com.cn。

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2005.10.18,http: // www. xinhuanet.com,。

的工業區位優勢,歷史上更是沿海與內陸的市場聯繫和經濟樞紐 ,使 長三角在不到十五年的建設期間,成為中國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

225

。 九零年代開始,長三角經濟區連續十年創下全球居高的經濟成長速度 成為其現代化進程的最大動力 。

長三角的區域整合速度加快 ,原本的以工業化為重心的社會發展 進程開始轉變為工業化與城市化雙軌發展的階段 。「路橋運動」的大 規模展開,以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為核心的交通網絡使本區區域城市 發展的空間格局由軸線型向網絡型轉化 。產業結構的調整及現代化的 都市,使得「長三角經濟一體化」

226

成為此地區發展刻不容緩的目標 。 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區已取代珠江三角洲,成為外資的最愛,而其中 蘇南地區目前已成為台資企業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

227

。隨著最新一輪區 域經濟一體化的啟動,長三角內部經濟分工協作將更加緊密 ,未來長 三角經濟可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及經濟崛起的重心 ,主要基於以三項 因素:

225 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和隸屬江蘇 、浙江的 15 個地級以上城市,土地面積佔全國 1%、人口 佔全國 5.8%,2002 年卻創造了全國 18.5%的 GDP,貢獻了全國 22%的財政收入,完成了全國 28.4%的出口額,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 、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 。中國經濟實力 最強的 35 個城市,有 10 個在長三角,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長三角佔了一半。世界 500 強企業有 400 多家在長三角設置分部 ,合同利用外資總值超過 1500 億美元。

226 所謂經濟一體化主要指區域系統內經濟發展有一個 優化的內部結構,既有合理的分工,又在內 部形成有序的競爭,使經濟發展達到相對統一的水準 ,對外有較強的整體化綜合競爭力 。

227 王信賢(2004),<物以類聚:台灣 IT 產業大陸投資之群聚現象與理論辯析 >,《中國大陸研 究》,第 47 卷,第 3 期,頁 87-96。

(11)

(一)具備全國最完整的工業配套體系 ,首先足以能夠在產業分 工結構由下游位置往作水平及中游位置轉 移。上海作為一體化的核心 城市已基本形成,加上擁有工業技術基礎雄厚 ,產業集完整而且具備 成熟資源,科技競爭能力更居於全國前列

228

(二)形成政府協調機制,以逐漸消滅區域內行政壁壘為目標 。 且各城市都採取區域一體化措施且樹立統一發展理念使城市間聯繫更 加緊密,大幅推動建立經濟一體化的統一市場 。

(三)製造業的分工,以長三角為產業為核心的集聚和輻射中心 加上珠三角是以產品為核心的集聚和輻射基地 ,透過區域協作則可以 更提高中國世界競爭力,經濟開放度的增強更易於將吸引外資進入長 三角。

第三階段:沿路開放策略

一九七八年,中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人均

GDP

的絕對 差距分別為

153.6

元和

212.9

元,到一九九零年分別擴大到

1674.4

元和

1829.7

元,二零零零年又分別擴大到

5352.1

元和

6647.2

元人民幣。再從 相對差距來看,在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五年間 ,中國東部與中部地區人 均

GDP

的相對差距係數由

32.6%

上升到

48%

,而東部與西部地區間的相 對差距係數則由

45.4%

迅速增加到

57.3%

,二者分別擴大了

15.4

11.9

個百分點。到二零零五年,東西部地區人均

GDP

相對差距係數已擴大

62.9%

,比一九九五年擴大了

2.1

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的人均

GDP

平已不到東部地區一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見表 5-2)

229

。 對於發展中國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整體而言 ,東、西部地區的差 異擴大會造成中國經濟成長停滯 ,而西部經濟的發展進度的缺陷和東 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是息息相關 :一、西部經濟無法有效提供東部沿

228 上海的科技競爭能力排在全國的第三位 ,江蘇位居第六、浙江居第八位。

229 黃速建、魏後凱(2001),《西部大開發與東中部地區發展 》。北京:經濟管理,頁 21。

(12)

海地區所需的資源及滿足西部自身日益擴張的需求 ;二、西部市場競 爭力不足,擴張腳步過慢,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人

表 5-2 :「三大地帶」人均 GDP 差距

絕對差距(人民幣) 相對差距(%)

東部-中部 東部-西部 東部-中部 東部-西部

1978 153.6 212.9 33.1 45.9

1980 183.1 255.4 32.2 44.9

1985 341.0 474.1 32.6 45.4

1986 911.9 1066.3 32.7 46.2

1987 789.6 983.2 36.1 47.7

1988 700.1 996.7 36.7 48.1

1989 1080.5 1181 35.6 45.1

1990 1674.4 1829.7 39.9 46.8

1992 1320.5 1514.2 43.5 49.9

1993 3214.0 3533.9 45.9 53.8

1995 3411.2 4068.9 48.0 57.3

1996 3908.7 4812.8 46.8 57.7

1997 4353.3 5439.9 46.7 58.4

1998 4822.3 5900.1 48.1 58.9

1999 4643.0 5930.3 46.0 59.9

2000 5352.1 6647.2 47.2 58.6

2001 6415.9 7804.3 50.1 60.9

2002 7215.9 8708.7 50.9 61.5

2004 12320 14570 55.1 65.2

2005 13160 14430 57.3 62.9

資料來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各年度)以及各地區 2006 年統計公報計算。

才和資金大量流向沿海地區和高報酬產業的結果 ,造成西部經濟的發

展能力停滯;四、大量勞動人口市場缺乏發展就業機會而外流向沿海 ,

不但更縮小西部經濟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也使沿海地區面臨日益增加

(13)

的社會壓力與問題

230

。在這一背景下,九零年代末中國積極推動第三階 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一九九九年六月,中共領導人江澤民正式提出 了「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宣示,二零零零年三月,象徵政策啟動的組 織-「國務院西部開部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正式成立,同年十月,

中國國務院頒佈《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以下 簡稱《西部開發通知》),也標示「西部大開發」正式運行

231

。隨著沿 路開放發展戰略的展開,中共開始採取「網路開發理論」

232

的戰略,該 戰略構思係希望藉由歐亞大陸橋橫貫中國境內六個省分(江蘇、安徽、

河南、陝西、甘肅、新疆省),帶動中國大西北地區的對外經貿發展 , 形成東部沿海與西部內地經濟接軌 。

第四階段:沿邊開放策略

233

二十一世紀初中共宣布推動第四階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沿邊開 放;中共於二零零二年底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振興東北等老工業 基地」的概念,又於二零零三年底推出《中共中央關於實施東北地區 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以及成立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 室」,除為解決東北的發展困境外 ,從目前區域經濟的現狀來看 ,企 圖形成南北互動的格局,目標沿中國大陸西北、西南、東北邊境,加 強拓展區域經濟經貿合作關係 ,使中國產業能快速升級和經濟持續快 速增長有新的接續力量。

目前中國各個城市經濟發展模式仍是內閉式自我侷限的局面 ,缺 乏一個帶動力量來領導發展 。而京津唐是值得特別重視的北方發展的

230 同註 198,頁 36。

231 同註 213

232 網路開發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一個地區形成了增長極(即各類中心城鎮)和增 長軸(即交通沿線),增長極和增長軸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在較大的區域內形成商品、資金、

技術、資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及交通 、通訊網。網路開發理論強調加強增長極與整 個區域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廣度和密度 ,同時通過網路的外延,加強與區外其他區域經濟網路 的聯繫,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將更多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 ,促進更大區域內 經濟的發展。該理論亦可說是點軸開發理論的延伸 。

233 同註 201,頁 63-65

(14)

戰略核心的區域 ,如以京津為發展雙核心來帶動鄰近城市和區域起 飛,加速各區域合作並取代競爭。即使從經濟實力和產業發展上來說,

京津唐經濟一體化發展潛力實已具備了良好的條件 ,但京津唐地區經 濟一體化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之國有企業若缺乏體制改革配套 ,經濟 協作將舉步維艱。另一方面,相較於珠三角與長三角地區 ,京津唐目 前在三大城市群中經濟實力相對較弱 ,經濟聯繫與協作程度最低加上 行政壁壘、分工協作的體制障礙嚴重 ,經濟一體化仍然停留在理論層 面,尚未進入實際操作階段。而具體來說,京津唐的未來發展優勢主 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234

(一)京津唐將成為文化與現代兼具國際化都市 :可利用二零零 八年舉辦北京奧運會的機遇 ,對京津唐地區的協作加以深化 ,並將區 域基本產業體系進行有系統地規劃 ,營造建設和發展宏偉壯觀的首都 景觀和文化氛圍。製造業功能適當減輕,並向周邊地區、尤其是向天 津轉移和集聚。在科技發展方面,主要是以形成全國性的科技體系 , 瞄準重大基礎性技術突破為目標 。隨著區域合作意識的日益增強 ,天 津、唐山等城市的企業將會充分北京的研發資源 ,使北京的研發優勢 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北京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 ,增強區 域高新技術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

(二)京津唐地區將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現代化製造業基地 : 京津唐區域的加工製造業將利用區位優勢集聚於天津和 唐山,並借產 業疏散來適當抒解人口壓力 。特別是利用天津在環渤海經濟帶中的中 心地位,分擔製造業發展的責任,並加強環渤海經濟帶各城市間的協 作聯繫,與環渤海的東北、山東等地形成有效聯結,作為支撐首都北 京的雄厚經濟基礎,形成中國具有相當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

234 同上註,頁 64-65

(15)

第二節 對外區域經濟擴張整合戰略

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以來 ,鄧小平所堅持的對外持續改革開放政 策,已成為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基本的理論體系與思維 ,本節將針對 中國對外區域經濟擴張整合戰略 ,帶動經濟成長三大動力,分析其發 展戰略選擇:一、對外貿易發展策略;二、引進國際資本流入戰略;

三、對外區域擴張戰略,茲詳述如下

235

: 壹、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入世後第一年,外貿進出口總值

6207

9

千萬美元,比二零零一年成長

21.8%236

。中國入世後依照

WTO

的制度的 結果,不但促使更多跨國企業來中國投資 ,更帶動中國的對外貿易的 驚人成長。自二零零一年之後中國對外經濟貿易 ,逐漸吸引大量外資 及提昇貿易總額,從二零零一年

5096.5

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在加入

WTO

及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影響之下 ,在二零零五年中國進出口貿易 總額已提高到

14219

億美元(見表 5-3)。而二零零六年前十月中國外 貿進出口總值更超過

17000

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和前年;出口增長

26.8%

237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所採行之國際分工戰略可用「分工貿易理論」

238

來解釋,使中國於二零零四年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二零零 七年將成為第二大貿易國。

中國在加入

WTO

後,中國利用其廣大的市場和眾多勞工大量吸引

235 同上註,頁 65-72

236 中國出口額首次突破 3000 億美元,達到 3255 億 7000 萬美元;進口 2952 億 2 千萬美元,成長 21.2%,順差 303 億 5000 萬美元。

237 海關統計顯示,2006 年前 10 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 14249.5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24.1%,

已超過去年全年進出口總值。其中,出口 7792.9 億美元,增長 26.8%;進口 6456.6 億美元,增 長 20.9%。1 至 10 月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 25.4%,佔同期進出口總值的 42.7%。中國加工 貿易進出口增長 21.5%,佔同期進出口總值的 47.1%。

238「分工貿易理論」最初是針對國際分工與貿易而提出來的,後來被區域經濟學家用於研究區域分 工與貿易。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有絕對利益理論和比較利益理論。絕對利益理論強調任何區域都 一定擁有固定的絕對有利生產條件。但絕對利益理論的一個最大缺陷,就是對於無任何絕對優勢 可言的區域,如何參與分工並從中獲利沒有加以說明。而比較利益理論恰好解決絕對利益理論無 法回答的問題-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和地區,也不能什麼都不生產,而可以選 擇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 。

(16)

外資,使得跨國企業不斷設置生產線的同時 ,世界各國對中國市場越 來越依賴。就貿易依存度而言,中國依賴最深的前五名分別是台灣 、 南韓、日本、俄羅斯和泰國,其中台灣是唯一依存度高於

20%

的國家。

不過雖然台灣對中國出口持續成長在中 國的市場佔有率已出現下滑情 形,因為相較於南韓、歐盟、日本對中國出口成長超過

40%

,台灣

2003

年對中國的出口成長

22.1%

是較低的。根據新制度學派的觀點,中國經 濟體制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中國除了遵守

WTO

的規定執行承諾外,在 商業上和貿易各跨國企業簽訂契約 ,以象徵著正式規則的制度來約束 行為者並且調適交易成本 。這意味著中國已不再是過去與世界脫離 、 象徵共產極權的國家,相反地其轉變成以和平崛起號召 ,透過制度安 排來降低交易成本並接受全球化的國家 。

而中國與三大貿易夥伴(日本、美國、歐盟)雙邊貿易均超過千 億美元

239

。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連續

11

年由日本貿易總額

1335.8

億美元蟬聯,增長了

31.1%

。二零零三年中國與美國和歐盟雙邊貿易首 次突破

1000

億美元;中美雙邊貿易增長

30%

,總額

1263.3

億美元,中國 與歐盟雙邊貿易總額增長

44.4%

,達到

1252.2

億美元,此外,就兩岸經 貿分析二零零三年中國首次超越美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 ,也是台 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 。台灣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 口市場

240

。台灣對香港及中國大陸出口

497.99

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的

34.5%

;自香港及大陸進口

126.87

億美元,占總出口的

10%

,貿易總額為

624.87

億美元,不但較

2002

年成長了

23.79%

,也遠遠超過台灣對美貿易 的

427.67

億美元,與台灣對日貿易的

445.58

億美元

241

。對東協各國而言,

239 張毅,2004.01.11,<2003年中國與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 均超過千億美元>,

www.xinhuanet.com。

240 徐尚禮,2004.01.01,<中國海關:台灣出口市場中國躍居第一 >,《中國時報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241 財政部,2004.01.07,<92年十二月份海關進出口貿易概 況暨補充說明>,《中國時報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17)

隨著東南亞國家進口的增加 ,中國已成為東協地區最重要的貿易夥 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增長速度均超過

40%

貳、引進國際資本流入策略

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象徵改革開 放政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外國直接投資的模式也與過去不同 。中共 開始透過制度安排大幅提昇外資進入中國產業之整合速度 ,藉由境外 資本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CEPA

242

的 訂立,希望能以香港和澳門的過去的商業經驗為範例 ,透過開放措施 提昇中國內地產業,進而在五年過渡期結束後與

WTO

成員國互動奠定 良好基礎。自一九七八以來中國貿易佔國內生展總值的比重日漸增 長,而在加入

WTO

更加開放市場之後,貿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主要 的成長來源(見表 5-4)。

中國由於其本身的優勢,在加入

WTO

後在全球經濟扮演著兩個重 要的角色,分別是「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由於改革開放以來 逐漸釋放的生產力和驚人的生產成長速度 ,因此中國相對其他國家具 備勞力密集產業的優勢,使得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工廠」。美國、日 本、台灣與韓國等地的資金大量輸入中國 ,使其產值與出口佔世界總 產值以及總出口比例大幅提昇。二零零四年七月

OECD

在其最新的「關

242 內地對原產香港進口金額較大的 273個稅目的產品實行零關稅 ,對銀行、證券、保險、電訊等 18個服務業部門實行開放,在貿易投資促進、通關便利化、中小企業合作等 7個領域實行貿易 投資便利化。

(18)

表 5-3 中國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基本概況

指標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進 出 口 總 額

(人民幣億元)

39273.2 42183.6 51378.2 70483.5 95539.1 116921.8

出口總額 20634.4 22024.4 26947.9 36287.9 49103.3 62648.1

進口總額 18638.8 20159.2 24430.3 34195.6 46435.8 54273.7

進出口差額 1995.6 1865.2 2517.6 2092.3 2667.5 11545.5

進 出 口 總 額

(億美元)

4742.9 5096.5 6207.7 8509.9 11545.5 14219.0

出口總額 2492.0 2661.0 3256.0 4382.3 5933.2 7619.5

初級產品 254.6 263.4 285.4 348.1 405.5 490.4

工業製成品 2237.4 2397.6 2970.6 4034.2 5527.7 7129.6

進口總額 2250.9 2435.5 2951.7 4127.6 5612.3 6599.5

初級產品 467.4 457.4 492.7 727.6 1172.7 1477.1

工業製成品 1783.5 1978.1 2459.0 3400.0 4439.6 5124.1 進出口差額 241.1 225.5 304.3 254.7 320.9 1020.0

合同利用外資

項目(個)

22347 26140 34171 41081 43664

對外借款

外商直接投資 22347 26140 34171 41081 43664 44001

合同利用外資

金額(億美元)

711.30 719.76 847.51 1169.01 1565.88

對外借款

外商直接投資 623.80 691.95 827.68 1150.69 1534.79 1890.7 外商其他投資 87.50 27.81 19.82 18.32 31.09 35.3

實際利用外資

額(億美元)

593.56 496.72 550.11 561.40 640.72 638.1

對外借款 100.00

外商直接投資 407.15 468.78 527.43 535.05 606.30 603.3 外商其他投資 86.41 27.94 22.68 26.35 34.42 34.8

對外經濟合作

(億美元)

合同金額 149.43 164.55 178.91 209.30 276.98 342.1

對外承包工程 117.19 130.39 150.55 176.67 238.44 296.0

(19)

表 5-3 中國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基本概況 (續)

資料來源 :《2006 中國的事實與數字》,2007.03.26,

http://big5.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2006figures/txt/2007 -01/09/content7627 952.htm。

於直接外國投資報告

243

」中指出:二零零三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共 計

530

億美元,雖然比二零零二年略有下降,但仍然超過美國

400

億美 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入國。在中國加入

WTO

促進區域經濟的前 提下,外資對中國區域發展的整合與提昇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

244

一、制度層面資本的整合與提昇:中共在

WTO

的公開、非歧視和 可預見性的原則之下,不但加速外國投資與本地資本的融合 ,同時地 方性的招商引資政策、隨意減免稅與低價出讓土地等措施遭受制度層 面限制。未來將會出現外來資本本地化 、本地資本國際化的局勢。

二、產業層面整合與提昇:由於專業分工和全球化時代來臨 ,美 國、日本、歐盟等高度發展國家的跨國企業紛紛降低交易成本 ,將資 本、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和高加工工業向外轉移 ,而中國沿海地區正 處沿海地區於輕工業向重化工業轉型的階段 。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 海地區則被作為汽車、鋼鐵、石化、製造業以及科技加工產業等投資 的,一旦外資投入將會在區域產業層面的整合與提昇發揮重要作用 。

因為區域經濟發展因外資投入程度不一產生的差異性 ,根據區域

243 OECD,2004.7.1,<關於直接外國投資報告 >,www.oecdchina.org/。

244 同註 207,頁 65-66。

對外勞務合作 29.91 33.28 27.52 30.87 35.03 42.5 完成營業額 113.25 121.39 143.52 172.34 213.69 267.9 對外承包工程 83.79 88.99 111.94 138.37 174.68 217.6

(20)

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245

,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週期階段的變化,生 產活動會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從低梯度地區轉移 。從

WTO

的加入和積極 推動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

CEPA

)後,中國區域發展的整合和提昇受 到外資投入影響也越來越深 。過去二十五年外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 地區,占總量的

86%

,中部地區次之,佔

11.7%

,西部地區最少,只佔

2.3%

。這樣的結果剛好符合東、中、西部的區域發展程度。即使從沿海 幾個發達省分來看,外資和外商的進入程度也與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高 度相關。如二零零三年,廣東、江蘇、山東、三省

GDP

均超過一萬億 元,位居全國前三位,恰好吻合同年三省的實際利用外資 -分別為

131.1

億美元、

103.7

億美元和

55.9

億美元,也是位居全國前三位。從上面兩

個例子可以看出中國地區在邁向工業化與國際化進程 中,隨著發展階 段的變化,外資在中國區域發展整合與提昇的作用中扮演相當關鍵的 角色。

參、對外區域擴張策略

246

隨著冷戰時期的結束和蘇聯的瓦解 ,中國對外的區域政策有所調 整,不再以取得霸權為依歸。自八零年代後,鄧小平為改善中國內部 的區域經濟環境,營造「和平與發展」的外部環境,對外採取等距外 交政策,堅持反霸、不結盟以及不對抗的國際戰略 。九零年代初期,

鄧小平面對外部蘇聯瓦解與東歐集團解散解體 ,以及內部「六四事件」

的反共浪潮下,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國際戰略思維來平撫 局勢。

245 梯度轉移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週期的不同 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

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 ,便產生了區域經 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因此該理論主張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 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週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 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 區域。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 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246 同註 207,頁 68-71。

(21)

一、亞太貿易協定(曼谷協定)

二零零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正式加入 「曼谷協定」(

Bangkok

Agreement

),也是完成首次中國參與區域貿易協定。曼谷協定的成員國

包括中國、南韓、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和寮國六國。由於中國的 加入,使曼谷協定成為全球擁有人口總數最多的區域協定 ,總人口超 過二十五億人。曼谷協定簽署三十年來第一屆部長級理事會 ,於二零 零五年十一月二日決定將協定改名為「亞太貿易協定」,並且從二零 零六年七月一日起,實施第三輪關稅減讓談判結果 。

二、

WTO

中國於二零零一年十一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後,有助 於其區域擴張及區域經濟發展。而中國也因此在國際事務中慢慢取得 其正當化權力。中國自九零年代中期後,憑藉著改革開放累積的綜合 國力大幅提昇,進行全球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佈局 ,進而逐漸在亞洲提 高其戰略性影響力。

三、

ASEAN

加一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原本抱持著孤立主義的「東協」於一九 九九年底向中國招手,欲與中國建立「東協加一」。而此一合作對於 中國和東協都是彼此互惠的貿易合作關係 ,故中國也相當積極推動與 東協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 。於是在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七日 ,中國與東 協國家決定在未來十年內籌組 「十加一東亞自由貿易區」。二零零二 年十一月四日,中國與東協正式簽署「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 協議」,中方支持的推動,亞洲國家也開始積極推動次區域性貿易及 財經協定,強化雙邊與多邊之合作效率

247

。中國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

248

247 譚瑾瑜,2000.11.16,<台灣應密切關注區域貿易協定對 APEC之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 會智庫評論》,電子網路版,http://www.npf.org.tw/

248 探討中國對外區域發展擴張 「十加一東亞自由貿易區 」之建立,對中國之經濟利益包括下列六 點:第一、消除和減少貿易壁壘,有助於改善中國對外經貿發展 ;第二有助於外資之吸收與運

(22)

表 5-4 1978-2005 年中國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變動趨勢(單位: 億元)

資料來源 :1.中國統計年鑑(2006),北京:中國統計。

2.作者自行整理而成

用;第三、促進對東協的投資,將加速中國大西南地區之開發 ;第四、有利於加強與東協各國 技術領域的合作,促進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及技術水平的提高 ;第五、有利於提高企業之國際競 爭力;第六、有利於中國經濟加速現代化的步伐 。

年份

國 內 生 產 總 值

(A)

出口

(B)

進口

(C)

進出口總額

(D) (B/A)

%

(C/A)% (D/A)

1978 3624.1 167.6 187.4 355.0 4.6 5.2 % 9.8

1979 4038.2 211.7 242.9 454.6 5.2 6.0 11.3

1980 4517.8 271.2 298.8 570.0 6.0 6.6 12.6

1981 4862.4 367.6 367.7 735.3 7.6 6.7 15.1

1982 5294.7 413.8 357.5 771.3 7.8 6.7 14.5

1983 5934.5 438.3 421.8 860.1 7.4 7.1 14.4

1984 7171.0 580.5 620.5 1201.0 8.1 8.6 16.7

1985 8964.4 808.9 1257.8 2066.7 9.0 14.0 23.0

1986 10202.2 1082.1 1498.3 2580.4 10.6 14.7 25.3

1987 11962.5 1470.7 1614.2 3084.2 12.3 13.5 25.8

1988 14928.3 1766.7 2055.1 3821.8 11.8 13.8 25.6

1989 16909.2 1956.0 2199.9 4155.9 11.6 13.0 24.6

1990 18547.9 2985.8 2574.3 5560.1 16.1 15.7 29.9

1991 21617.8 3827.1 3398.7 7225.8 17.7 15.7 33.4

1992 26638.1 4676.3 4443.3 9119.6 17.5 16.7 34.2

1993 34634.4 5284.8 5986.2 11271.0 15.3 17.3 32.6

1994 46759.4 10421.8 9960.1 20381.9 22.3 21.3 43.7

1995 58748.1 12451.8 11048.1 23499.9 21.7 19.2 40.9

1996 67884.6 12576.4 11557.4 24133.8 18.8 17.3 36.1

1997 74462.6 15160.7 11806.5 26967.2 20.7 16.1 36.9

1998 78345.2 15231.6 11626.1 26857.7 19.8 15.1 34.9

1999 82067.5 16159.8 13736.4 29896.2 20.1 17.0 37.1

2000 89468.1 20634.4 18638.8 39273.2 23.4 21.1 44.5

2001 97314.8 22024.4 20159.2 42183.6 23.0 21.0 44.0

2002 105172.3 26947.9 24430.3 51378.2 25.6 23.2 48.9

2003 117251.9 36287.9 34195.6 70483.5 30.9 29.2 60.1

2004 136875.9 49103.3 46435.8 95539.1 35.9 33.9 69.8

2005 182320.6 62648.1 54273.7 116921.8 34.4 31.4 64.1

(23)

自二零零一年開始對全球區域經濟做戰略佈局 。分析其參與東協之合 作,是要藉由拓展東南亞市場來改善 ,中國地區發展差距持續擴大所 造成的內部動亂。二零零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國全 國人大通過加入「東 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249

持將二零一零年確定為自由貿易區的建成目 標。有鑑於「東協加一」,中國並於二零零三年十月八日正式簽署加 入該條約,目的是要為促進中國與東協關係全面發展 。此外,二零零 四年元旦起,中國已開始提前給予東協關稅減免待遇 。

四、

CEPA

九加二

中國為了促進兩岸三地經貿發展能夠更緊密 ,遂於二零零三年六 月二十九日中國先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250

」 (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簡稱(

CEPA

)。後來又與中國與澳門洽簽

CEPA

的諮商,亦於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七日完成簽署 ,此後中香澳經貿關係 更為緊密。為了加強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 ,泛珠三角 區域勢必要整合以面對未來經濟整合模式 ,中國又於二零零四年六月 推出「泛珠三角」,簡稱「九加二」,一方面擴大

WTO

承諾的開放範 圍,另一方面,提前向港澳商開放市場。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 南、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及海南九個省區,以及香港、澳門兩個 特區。「九加二」的面積為

200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

21

%),人口

4.5

億(占全國

35

%),區內生產總額

38846

億元人民幣(占全國

33%

),

外貿總額

3400

億美元(占全國

40%

)。中國推動

CEPA

的意義,是以香 港與深圳、上海三大商業都市,使中國的區域整合建立一個創新環境 ,

249「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於 1976 年在印尼簽訂,東盟當時成員印尼、馬來西 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均簽署並批准了條約 。此後,為使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加入條約 ,東 盟先後於一九八七及一九九八年對條約進行了修改,截至目前為止,又有東南亞的汶萊、越南、

寮國、柬埔寨、緬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相繼加入了該條約 。該條約主要宗旨為,一、相互尊重 獨立、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各國的民族特性 ;二、任何國家都有免受外來干涉、顛覆和制 裁,保持其民族生存的權利 ;三、互不干涉內政;四、和平解決分歧或爭端;五、反對訴諸武 力相威脅;六、締約各國間進行有效合作 。

250 同註 223

(24)

進而成為亞洲甚至是全球的創新 、創業中心之一。

CEPA

的內容與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在關稅方面,並針對「關稅 與非關稅額」、「反傾銷、補貼與反補貼措施」、「保障措施」、「貿 易投資便利化」以及服務業的開放,包括放寬包括金融保險、證券在 內的

17

個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其中半數行業部分或全部業務 ,將准 許港澳商得以獨資經營

251

。香港與中國於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九日達成

CEPA

第三階段協議,已經就《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 安排》(

CEPA

)第三階段的開放措施達成協議 ,把

CEPA

與正在進行的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完全實現自由貿易區 ,由二零零六年一月一日 起,所有港產貨品進口內地都享有零關稅優惠 ,目前雙方亦已商定了

261

項產品的原產地規則,明年開始香港共有

1369

項港產品可獲免關稅。

對於中國近年來與其他國家所簽訂的

FTA

及協定,參考表 5-5。

251 同註 5,頁 14

數據

表 5-3 中國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基本概況 指標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進 出 口 總 額 (人民幣億元) 39273.2 42183.6 51378.2 70483.5 95539.1 116921.8 出口總額 20634.4 22024.4 26947.9 36287.9 49103.3 62648.1 進口總額 18638.8 20159.2 24430.3 34195.6 46435.8 54273.7 進出口差額 1995.6 1865.2 2517.6 20
表 5-4 1978-2005 年中國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變動趨勢(單位: 億元) 資料來源 :1.中國統計年鑑(2006),北京:中國統計。 2.作者自行整理而成 用;第三、促進對東協的投資,將加速中國大西南地區之開發 ;第四、有利於加強與東協各國 技術領域的合作,促進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及技術水平的提高 ;第五、有利於提高企業之國際競 爭力;第六、有利於中國經濟加速現代化的步伐 。年份國 內 生 產 總 值(A)出口(B)進口(C) 進出口總額(D) (B/A)% (C/A)% (D/A)1978 36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行為不檢有損師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全 球經濟在下半年持續放緩和

英國第四季經濟增長由第三季的 0.9%放緩至 0.4%,製造業及企業投資分別減少了 0.9% 及

美國自二零零二年第四季經濟明顯放緩,二零零三年第一季經濟增長只錄得 1.9% a 的增

商貿、創新及科技、專業服務、青年發展等。過去 5年,政府成功推動了多個 重大合作項目,包括滬港通及深港通的開通、深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