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工業區推動產學合作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Industrial areas to promote industry-academia

cooperation of Key Success Factors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E 0 9 5 0 3 0 0 2 陳 志 強 指 導 教 授 : 賴 以 軒 博 士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八 月

(2)

摘 要

近年來,在全球化市場的激烈競爭下,誰能取得關鍵技術,並轉化為公司的 技術能力,將是公司開拓或保有市場的關鍵因素。然而,在新經濟時代,知識儼 然變成市場競爭的重要依據。如何協助產業建構有效率的創新體系來提高競爭力

,已是世界各國的競爭焦點。

本研究是分析可能影響工業區推動產學合作的關鍵因素,以文獻回顧方法發 展評估架構,並結合二階段專家問卷。第一階段以德爾菲(Delphi Method,DM) 專家問卷來確認問卷初步架構,再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專家問卷來計算出整體權重值,建立工業區推動產學合作評鑑指標,提供政府部 門決策參考。

關鍵字:工業區,產學合作,德爾菲法、層級分析法

(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ierce global market competition, who can get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capabilities into the company's technology will be the company to develop or retain a key factor in the market. However, in the new economy, knowledge as if to becom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arket competition. How to help industry build efficient innovation system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focus of world competition.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industrial areas to promot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key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s of assessment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 phase of expert questionnaire. The first stage of the Delphi Method expert questionnaire to confirm the initial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expert questionnaire weights,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zones to promot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to provid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Industrial District ,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 Delphi Method,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4)

目 次

摘要... i

目次... iii

表次...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四節 論文大綱...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 第一節 產學合作相關文獻 ...4

第二節 工業區發展相關文獻...9

第三節 關鍵成功因素... 第三章 研究方法...18

1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說明...18

第二節 德爾菲法...18

第三節 層級分析法...20

第四節 問卷設計...24

第五節 調查計畫...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30

29 第一節 德爾菲專家問卷發放與分析...30

第二節 AHP問卷發放與分析...33

第三節 官方單位分析...34

第四節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分析...39

第五節 工業區廠商分析...41

第六節 整體分析... 第五章 結論...45

42

(5)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45

第二節 研究結果討論...4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49

48 附錄 A ...52

附錄 B ...54

附錄 C ...59

附錄 D ...65

(6)

表 次

表 1 工業區之生命週期與永續經營之關係 ...13

表 2 層級程序分析法九等尺度評量定義 ...22

表 3 指標個數與 R.I.值對照表...23

表 4 初擬之構面與評估因素 ...24

表 5 調查對象統計表 ...29

表 6 第一次德爾菲專家問卷收發情形 ...30

表 7 第一次德爾菲專家問卷數據分析 ...31

表 8 第二次德爾菲專家問卷收發情形 ...32

表 9 第二次德爾菲專家問卷數據分析 ...32

表 10 官方單位構面層評估分析 ...35

表 11 官方單位管理構面評估分析表 ...35

表 12 官方單位環境構面評估分析表 ...37

表 13 官方單位卷支援構面評估分析表 ...37

表 14 官方單位政策構面評估分析表 ...38

表 15 官方單位專家評估分析表 ...38

表 16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專家評估分析表 ...40

表 17 工業區廠商專家評估分析表 ...42

表 18 層級分析法(AHP)問卷構面層評估分析 ...43

表 19 層級分析法(AHP)問卷因素層評估分析 ...43

(7)

圖 次

圖 1 產學合作與建教合作之關係分析圖 ... 4

圖 2 研究流程圖 ...19

圖 3 層級程序分析法基本價構圖 ...22

圖 4 層級分析法(AHP)架構圖 ...36

(8)

第一章緒論

近年來,在全球化市場的激烈競爭下,誰能取得關鍵技術,並轉化為公司的技術 能力,將是公司開拓或保有市場的關鍵因素。然而,在新經濟時代,知識儼然變成市 場競爭的重要依據。如何協助產業建構有效率的創新體系來提高競爭力,已是世界各 國的競爭焦點。

由於台灣的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培養自主研發技術並開發新產品,實屬不易

。據此,若能獲得外部的技術來源已是企業決策者所必須正視的課題。

當然就外部技術來看,企業有許多的合作對象可以選擇,例如:研究性質的財團 法人、學校或是其他相關產業的技術領導者等。其中,大專校院一直以來皆是扮演著 知識創造者的角色。故若能為業界與學界雙方搭起互動的橋樑,使產業界獲得有效的 技術資源,而學術界也能印證研究的成果,這也正是「產學合作」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行政院於民國94年元月第7次全國科學技術發展會議結論中(第7次全國科學會議 網站,2010),明確揭示推動產學合作的必要,並指出為塑造我國邁入知識經濟時代 之有利環境,需加強產學合作機制,且名列政府各機構再產學合作之科技政策中之定 位。目前政府相關部會都有訂定相關補助產學合作的辦法,例如教育部以技職院校為 主體,在全省成立了六大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國科會提供以學校為申請主體的先導型 產學合作計畫、開發型產學合作計畫、知識與應用型產學合作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網站,2010);另外經濟部亦在其所屬機構中透過相關計畫來支持產學合作。

然而,在既有的產學合作推動架構下,產學合作的成效仍須進一步的來提升。依 據國科會所統計的資料,在2005年我國大學校院研發經費來自企業之比重為5.8%,

遠低於其他歐美國家。而來自政府補助的比重則達到83.3%。顯示目前我國在產學互 動上面仍有待進一步的突破。

相較於國科會、教育部從知識的供給端來推動產學合作,如能加上經濟部所轄二 十萬家製造業的需求端,相輔相成,似乎更能增加產學合作的成效。為了擴大產學合 作的成效,工業局近年來推行了數項措施,例如:與教育部技職司合辦的「產學論壇

」、推動台灣技術交易市場機制(TWTM)、提高傳統產業科專補助比重等。

為提升廠商競爭力,工業局於曾針對工業區內廠商,建構「工業區產學合作推動

(9)

計畫」,透過工業區服務中心的在地文化,加強服務中心媒介產學合作的專業技能,

全力協助廠商的升級轉型以及結合國內公私立大專校院釋放學界能量,達到產、學雙 贏的目標。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經由本研究分析可能影響產學合作的關鍵因素,進而加強媒介產業與學校的需求 與供給,並針對工業區服務中心的服務模式提出相關建議,提供政府部門決策參考。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

1.探討影響推動工業區產學合作的關鍵因素,並針對相關單位提供建議。

2.透過關鍵因素的探討,找出工業區服務中心的潛在優勢,進而提供廠商更完善的服 務。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由於產學合作的範圍相當廣泛,故對本研究的範圍作以下的描述:

1.本研究之產學雙方,就產業界而言,限於經濟部工業局所管轄之工業區(附錄A)內 廠商,意即依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明訂建立之工業區內廠商,不包含國科會所管轄 之科學園區及各縣市政府所建設或委託民營企業所建設之工業園區;就學界而言,

限於教育部所認可之國內公私立大專校院。

2.本研究之產學合作,限於大專校院與企業經由契約簽訂等形式將學界能量釋放給廠 商。故進駐育成中心、儀器租賃、建教合作等均不在研究範圍。

第四節 論文大綱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其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論文大綱。

第二章:探討本研究主題之相關文獻,包括產學合作之定義與相關研究、工業區開發 歷程與相關研究。

第三章:說明工業區推動產學合作績效指標之分析模式和構建,包括分析模式之架 構、分析模式中各項因子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方法及本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方法。

第四章:分析研究之結果,包括研究問卷回收情形、樣本統計分析、本研究問卷之分 析、各研究構面間之關係分析、整體模式之分析。

(10)

第五章:提出實證分析之結論與建議,將本研究實證分析結果作一總結,並提出建議 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11)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產學合作相關文獻

一、產學合作定義

關於產學合作的定義與重要性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其作過相關定義、註解及研 究,因此在此先將本研究的產學合作做一個明確的定義。

林海清(1991)認為產學合作主要是源之於「建教合作」但卻不等於「建教合作教 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產學合作是指學術界和產業界合作研發之活動,後者則 是偏向學生在實務方面的教育及實務經驗的傳承。education,如圖1所示:

圖1 產學合作與建教合作之關係分析圖

資料來源:「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林海清,1991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康自立(1985)認為,產學合作係指學校為求學術理論的實用發展,以及企業為求 技術提升的一種合作方式,合作過程顧及教師的專業程度、學生生涯目標中之職業準 備,以及企業的創新目標與可用資源,雙方以契約關係進行合作,其效益有益於合作 雙方預期目標的達成。

Geisler and Rubenstein(1989)曾將產學互動有關的研究文獻就其議題來加以分類

,最後得出主要的有六大項:

1.有關產與學在任務方面與目的上的本質差異。

2.產學組織結構與政策上的差異。

(12)

3.個別研究人員的哲學、導向、與興趣的差異。

4.產學合作成效及合作機制的探討。

5.產學合作分別對產業界及學界的利弊分析。

6.如何評估產學互動的成效等。

Bloedon & Stoke(1994) 指出產學合作為一種高等教育機構和產業界之間進行 共同合作的研究活動和計畫,而此一合作方案的經費是由產業界所負擔。Ruth(1996) 認為學校與企業是無法分割的一體兩面,也唯有將學校與企業的資源相結合,未來學 生才能面對21 世紀的挑戰。而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內容有以下10 點,分別為:專家意 見/知識/技術的傳遞、資源互補、課程發展、生涯規劃、職業道德、教育訓練、經驗 分享、職場介紹、社區服務、研討會。

林清和(1994)則認為產學合作是利用學校現有設備和充沛的研究人才,讓學術的 基礎研究與企業的應用研究結合,,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其最大的目的是讓學術理 論與企業單位的需求能有更密切的配合,提昇國內的研究發展技術水準。

杜瑞澤(1996)認為,產學合作實施的目的在於建立管道,加強教育界與產業界 雙向交流,促進相互關係,藉由教育界導引產業界正確的經營理念,協助產業升級與 經濟發展,相對地提昇教育界研究發展水準,最終達成區域科技資源整合之理想。

林炎旦(1997)的建教合作與產學合作關係分析比較表,整理出產學合作之特點:

1.產學合作與建教合作之不同,在於產學合作旨在結合學術理論與企業單位生產實務 經驗,讓理論與實務彼此的差異程度更為縮短,並有效利用學校設備與人才,讓技 術研究發展有更寬廣的空間。

2.在對象上,產學合作以公、民營事業單位的研究人員、工程師或各層級學校教師為 主要對象,且所合作的內容偏在研究開發或中、高層技術人力的培育與進修為主。

3.產學合作旨在配合學校或企業有限資源的互補作用,除提供暢通的合作開發管道以 外,更為學術界另闢籌措經費的來源之一。

4. 產學合作強調整體性合作的規劃,合作的範圍涵蓋行政支援、師資、設備的交流、

經費資助、課程與教材的編選、研究發展等,在合理的法令規範下,有高的自主規 劃經營空間可使學術界取得合法利潤。

湯堯(2003)則指出產學合作為學術界及產業界兩者之間共同進行研發。紀家雄 (2004)表示產學合作教育和產學合作研究都是產學合作的子概念,兩者之不同在於,

(13)

產學合作研究是以研究開發為導向,其產品為技術或設備;產學合作教育係以知識生 產及傳播為導向,其產品為人。而建教合作教育目的在提供學生實習及就業輔導管道

,完全基於輔導學生協助學生為出發點;產學合作教育則基於雙方面考慮,除由產業 界提供學生實習、教師研習機會外,亦同時提供對產業界之教育,為合作企業提供在 職教育管道。

劉錦龍(1983)認為影響國內產業與學術機構合作研究發展的因素有:人才、儀器 設備、資訊、經費、獎勵、市場、環境、研究發展接觸媒介。人才因素顯示了產學合 作研究發展上的一項關鍵性資源-大學教師;亦即當大學教師本身態度上是認同此合 作研究發展,產學合作才有發展的可能。而對於參與合作研究發展教師之獎勵制度(

如:教師升等、聲望提升或經費補助等),亦影響其投入之態度。

江秀聰(1984)認為影響研究發展的因素有:人員編制太少、經費不足、未受到有 關單位重視、與其他單位聯繫不夠、組織不健全、法令不周全、研究方法不熟悉。顯 示產學合作除了需要充裕的人力資源與財力支援外,還需要相關單位的支持與重視、

學校同事間的肯定與認同、相關法令的健全、聯繫平台建製的完善(如:技術合作處 的緊密聯繫、相關訊息的有效傳遞)等。

許士軍(1984)認為要使教師積極從事研究的因素有:人才、政策、良好環境、一 套支持的組織結構。教師從事與產業界合作之研究時,好的人才、良好的研究環境、

適宜的配套政策、學校方面還有同事之間對此合作研究的肯定與支持,皆是促進教師 積極從事與產業界合作之研究的重要因素。

林文達(1984)認為,在研究經費與設備上,公立學校較私立學校優渥,師資水準 亦較高,研究環境也較佳,因此在研究生產力上會有影響。即良好的研究環境與設備 對大學教師做研究有正面幫助。

葉怡君(2001)於研究中發現十個產學合作之因素構面,分別為:概念性因素、資 訊研發因素、經費獎勵因素、課程教材因素、師資合作因素、支援互動因素、潛在效 益因素、市場就業因素、設備資源因素、公益因素。其結果顯示:學術界與企業界對 合作夥伴關係因素的重要程度的認知之評定得分最高為「市場就業因素」,即藉由產 學合作可讓學生提早接觸產業界,瞭解產業界的動態與需求,並於畢業後能投入相關 領域,亦即為社會提供人才做準備。學術界之不同背景對合作夥伴關係因素的重要程 度的認知有部份顯著性差異存在,即公私立學校、地區、服務年資、性別以及有無行

(14)

政經驗等,對資訊研發因素、市場就業因素、經費獎勵因素、概念性因素、設備資源 因素與支援互動因素的重要性認知上存在差異。

宋忠霖(2002)認為產業界與學術界雙方對彼此合作價值觀的認知是產學合作推 動成效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以下幾點:人員、表現、時間、成本。產學合作除了教 師所擁有的才能與財力必須具備外,合作過程中時間的規劃與進度的掌控以及合作結 束後的產出成果(如:使產業技術提升與發展、成為教師論文發表的文章、金錢或資 源上的獲利等)也是雙方所重視的要點。

賴致行(2002)歸納學者研究指出影響產學合作之因素可分為經費與獎勵因素、行 政與組織之因素、交流與互動因素、政策與法令因素和公益因素等。

戴曉霞(2000)認為高等教育的投入對於經濟的影響與貢獻為:透過研究創造新知 識、構過教學提升人力資源、將技術移轉給業界、技術的創新、投資新公司、提供領 導人才、改善知識基礎結構、提升環境品質。

吳亞君(2001)認為就學術界之角度而言,進行產學合作的利益為:獲得研究計畫 經費與財力資源、材料及設備、科技經驗、科學上之突破與進步、增進管理經驗、較 多之實務訓練。

二、產學合作之互動模式

洪榮昭(1996)調查大學進行產學合作之現況後指出,依其主要涵括的項目包括:

人才培育過程之教育訓練、顧問與諮詢、研究與開發及檢測服務等四大類型。其中,

人才培育是其他合作項目的基礎,經由人才培育活動之推展,提升 了學員的基礎能力 和適應變遷的能力,因此,人才培育之合作是發揮產學合作長遠效益的主要項目。

李明義(1997)進而從人才培育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的觀點,認為高等教育與產業 界合作的過程,對學術界而言,係從學術界的實務教學需求出發。產業界提供學校許 多實際教學所需之設備、教材和實務應用經驗;對產業界而言,則由產業界的技術提 升需求出發。學術界發展的新知 識和新技術,可迅速擴散導入至產業界。因此,其認 為產學合作教育的主要內容涵括:學校實務案 例教學策略、產業技術知識生產策略以 及產業人才加值教育策略等三大部分。具體而言,與知識擴散直接相關之產學活動,

主要在於教育與訓練之人才培育活動上,這些活動涵括:辦理研習班、提供企業界人 員在職進修、企業提供獎學金計畫、合辦學術研討會等。

換言之,大學與產業界進 行產學合作的互動方式,約略可列出以下數項,包括:

(15)

人才培育、學術研發成果之移轉、科學園區、產學合作共同研發、產業界委託研 究案、政府委託大學代管工業導向的研究室、廠商贊助之實驗室、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之設立、一般性的研發資助等(徐作聖,1999;李仁芳,1998;李明義,1997)。整體 而言,產學合作的方式可歸納為三大類(吳清山、林天祐,2004):

1.一般性贊助,包括捐贈研究經費、設備、設置講座等;

2.合作性贊助,包括契約性研究、設備轉移、聯合研究中心等;

3.知識/技術轉移,包括專利申請、育成中心、科學園區、衍生公司等;

上述三種合作互動方式,皆出現在國內產學合作的例子上,也逐漸獲得社會各界 的重視。

三、產學合作之類型

根 據 經 濟 合 作 發 展 組 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於1997 年之報告顯示,各會員國的產學合作方式和程度均不同

,大致而言,OECD 國家之大學和企業界的合作關係主要可分為下列七種 (曾銘深,

1999;湯堯,2004; OECD, 1997):

1.一般性研究支援 (general research support)

大學與企業界間最傳統的合作關係,即是企業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助設備、

設立獎學金或其他研究設施等方式,來協助大學進行各項研究。一般而言,此種捐助 雖不盡然會與大學裡某項研究或某個研究人員有直接關係;然而,其很可能是直接針 對某位研究人員或某類研究而提供的。

2.非正式合作研究 (inform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為大學裡的研究人員個別和企業針對某個研究計畫進行的合作研究關係,由於很 少有一個人或一個單位能夠涵蓋跨越所有學門的知識,因此,不同學門或研究人員的 合作或交流,遂成為相當必要的一環,同時亦較容易成功。

3.契約型研究 (contract research)

係針對企業本身需求所進行,係指企業界為了減輕研發投入的負擔,乃將部分研 發活動委外進行,以契約形式和大學合作或與其他研究機構進行特定項目的研究,使 得廠商可以較少的經費得到所要的成果。

4.知識移轉和訓練計畫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ining schemes)

大學和企業界的合作亦可透過知識和人員交流來完成,如大學教授可以擔任企業

(16)

界的顧問,針對其研發計畫或技術瓶頸提供意 見;同樣地,企業界也可以透過合作計 畫,對大學的課題、研究計畫提供意見。透過這種知識交流將可使得雙方研發更有效 率。

5.參與政府共同研究計畫 (cooperative research schemes)

為了鼓勵企業界和大學拓展合作關係,政府大多編列固定預算資助二者所共同進 行的研發計畫,特別是針對一些資金較不充裕且研發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以達強化 企業界和大學之間的合作網路關係、加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技術移轉、讓業者的研 發投入發揮槓桿效用,以及提升小型企業的研發能力等目的。

6.研發聯盟 (research consorita)

為了強化本國產業在新興科技領域方面的競爭力,各國政府有時也會針對特殊領 域的大型研發計畫提供資金補助。這類計劃一般必須由企業界、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 形成研發團隊,共同合作,才可能成功並得到政府的贊助。有些計畫是屬於較競爭前 期(pre-competitive)研究性質,有些計畫則是較接近市場競爭階段的研究。

7.共同研究中心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OECD 國家在促成產學合作上,為整合學校裡的各項資源,普遍都以在大學裡 設立共同研究中心的方式,主要是希望強化大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能力,尤其在 整合跨領域的研究方面,希冀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企業界對中心的研究方向也 可以具有發言權。

第二節 工業區發展相關文獻

不論是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工業一直是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最有效的手段與政 策。我國政府為積極發展國內工業,透過工業區之編定開發,不僅解決工業發展用地 取得困難之障礙,且用以促進地區開發、提升產業水準;因此,工業區乃成為影響台 灣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

一、工業區的涵義

工業區一詞在都市計劃及區域計劃裡屢見不鮮,世界各國所採之名詞亦不同,日 本稱之為「工業團地」,美國稱之為「有組織之工業區」(Organized Industrial District) 及「有計畫之工業區」(Planned Industrial District)或「工業地區」(Ind-ustrialZone),「

工業公園」(Industrial Park),英國則將之稱為「工業地產」(Industrial Estate)。工業區 的實質涵義,乃是為一工業用地與公共設施的結合,配合區域及經濟發展之 理想,以

(17)

達地盡其利,充分為工業興辦人使用為目的之特殊區域(黃雅榜,1983)。

根據美國National Industrial Zoning Committee 於1966年所作的修正說明將「工業 園區」定義為:工業園區是一區域,由單一的主管機關統籌管理行政及控制。且由於 其區位、地形、適當的分區,鄰近 便利的公共設施及交通可及性等有利條件,適合做 為工業使用的地區。而區內透過基地的規模,停 車及裝卸貨物,建物退縮與綠地的留 設等規定,使其可與周圍之土地使用相結合,以 利達成提高工業生產效率的目的(ULI, 1975)。

工業區還有其他說法如下:

1.工業區通常指一定範圍的土地,予以縝密完善的規劃、開闢道路及排水系統、敷設 各項公共設施、提供各種便利,以造成優良的工業設廠環境,供工業性質的企業設 廠之用(易槐,1971)。

2.美國商業部與都市開發協會定義:工業區乃根據廣大的綜合開發計劃,為工業集團 開發整理劃分土地,並於劃分利用之前,預先建設鐵路或公路、上下水道、電力供 給等公共設施,同時規定土地利用方式,廠房型式、租賃條件、稅制等等,以保護 工業區投資者。

3.工業區為一塊土地,按照整體性及綜合性的目標,予以規劃建設,使其具有:廠房、

道路、水電、倉庫、消防等公共設施,銀行、保險、警衛、休憩場所等服務設施,暨 鐵路、公路或航空運輸的便利,以供興辦工業人的利用。

工業區雖說法各有不同,但大體上有以下特點:

1.工業園區是一區域,由單一的主管機關統籌管理行政及控制。

2.預先建設鐵路或公路、上下水道、電力供給等及敷設各項公共設施,銀行、保險警 衛、休憩場所等服務設施,以造成優 良的工業設廠環境,供工業性質的企業設廠之 用。

3.規定土地利用方式、廠房型式、建物退縮與綠地的留設等規定,使其可與周圍之土 地使用相結合。

4.租賃條件、稅制優惠等等,以保護工業區投資者。

二、工業區之類型

工業區因面積、區位、性質以及工業區的用地供給而有所 不同,以下就類型劃分 及實證基地之選定分述如下:

(18)

1.依面積、區位、性質區分(黃雅榜,1983) (1)依面積區分

a.大型工業區:世界上對工業區並無極大面積之限制,大小之分純係主觀之認 定。如美國匹茲堡至芝加哥帶 狀工業區及德國之魯爾工業區等。

b.小型工業區:此種工業區常僅數十公頃左右,請多以中小企業為主。

(2)依區位區分

a.都市型工業區:需靠都市之技術及人力,依其使用勞力的程度,可分為二種,

一為技術都市工業區:如精密機械、電器、金屬製品等,另一 為勞力都市型工業區:如紡織、成衣、塑膠製品等。

b.地方資源型工業區:此型乃以便利取得當地資產為目的,如英國曼徹斯特之 紡織工業區。

c.農村工業區:此區旨在加速農業建設,平衡區域發展,避免人口過度集中於 都市。

d.臨海工業區:此區設於海港附近,以發展重化工業為主及較有空氣污染之虞 的工業。

e.內陸工業區:凡設於不濱臨海港地區之工業區屬之。

(3)依性質區分

a.一般性工業區:此區所設立之工業,並不以同一類別為限,可引進各類不同之 工業,亦稱綜合工業區。

b.專業性工業區:此區所設立之工業,以同一類別為限。

c.科學園區:即設在大學或政府研究機構附近,俾使工業研究計劃與實際工業 生產活動能相結合之工業區。

d.加工出口工業區:此工業區由於其原料為免稅進口,產品只能提供外銷,因 此其區內之管理亦甚為嚴密。

2.從經濟部工業局在工業區開發管理年報(經濟部,2005)工業區的用地供給可分以下 兩點︰

(1)台灣土地依「區域計劃法」

可分為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都市土地乃透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手段劃設 工業區,即為都市計劃工業區。而非都市土地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針

(19)

對都市計劃外的土地,以使用現況為準編定其使用,其中編定為丁種建築用地者,

可作工業設廠之用,即為丁種建築用地工業區。

(2)工業區開發體系:

台灣土地依「獎勵投資條例」或「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核定編定之土地,由 經濟部工業局、投資開發工業區之公民營事業、興辦工業人及土地所有權人,得 勘選一定地區內土地,依法定程式報請行政院經濟部核定後成立,即為編定工業 區,為台灣工業區用地供給的重要來源,在此體系中尚包括加工出口區、科學園 區、環保科技園區、生物科技園區等。

都市型工業區是由上述的依區位區分而來,及「區域計劃法」劃設的都市計 劃工業區。而丁種建築用地工業區以及工業區開發體系下的編定工業區、加工出 口區、科學園區、環保科技園區、生物科技園區等。也都可依所在區位及技術人 力來源,來區分是否為都市型工業區,所以都市型工業區可以涵蓋所有的工業區。

三、工業區之開發

政府為使興辦工業人便利投資以帶動工業發展,遂於民國四十九年頒布引導台灣 工業發展的『獎勵投資條例』,以租稅減免、簡化行政手續方式解決工業用地取得困 難問題;該時期之工業發展政策為「獎勵投資、發展出口工業、拓展海外市場」。六

○年代台灣地區出口擴張迅速帶動經濟發展,政府乃於民國五十九年於經濟部下成立 工業局,主管工業用地之編定、測量、調查等規劃開發事宜。於是工業用地編定之目 標乃由消極提供廠商用地申請開發,轉為政府積極主動編定開發。自成立第一個編定 工業區以來,政府及民間共開發了一百四十八處的編定工業區,其中由經濟部工業局 依法定程序報編之工業區共有五十六個,其間各工業區乃為配合工業發展、或配合農 村建設或地方發展等不同政策目標而開發(經濟部工業局,2005)。

早期產業土地係以供給為導向,產業需求仍以迫切取得建廠用地產權及建廠時效 為衡量效率之唯一指標。但過去工業區管制機制過於僵化,許多使用項目受到限制,

造成工業區整體機能並不完整。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高科技及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 成為國內產業的主流,產業用地供給則改以需求為導向,其需求面實則兼具用地供給 效率、低廉成本和優良環境等多項目標。在開發中國家中,亞洲四小龍在1980年代以 史無前例的能量高度成長,這些國家各有不同的策略來發展其國家的產業,我國則是 第一個建立起高科技製造產業的國家;政府的政策在這一時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發

(20)

展基礎建設、促使產業群聚及獲取技術知識的關鍵角色(徐作聖,2000)。

現今國際情勢瞬息萬變、經濟景氣持續不振,加以產業結構亦產生重大的變遷,

傳統產業甚或高科技產業均外移嚴重,造成國內工業區土地的使用率普遍下降。加以 科學園區及科技園區的陸續開發設置、傳統工業區開發所具有之兼顧產業發展、土地 政策及區域發展等多目標的開發政策未如預期發展或不適於現今產業發展等,使得由 政府開發之工業區土地使用大幅滑落,原已編定開發之部分工業區土地嚴重滯銷。加 以受託開發機構多已由公營轉為民營,開發融資取得不易,造成工業主管機關開發工 業區的困難與開發管理基金之財務狀況更加困窘。

四、工業區之管理

一般均認為國內工業區的開發是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並對我國工業發 展有卓著的貢獻。惟國內對於工業區之相關研究,大多偏向於工業區規劃開發與環境 相關問題之探討;而對於工業區之實地管理部分,除了政府部門對於工業區管理法規 及政策擬訂或宣導之文書說明之外,工業區實地管理及長期發展的研究則極為有限。

孔憲法等(2002)之研究將工業區視為一個整體發展的生命個體,說明它具備生命週期 性的動態變化,並會經歷初生、成長、成熟、衰退的過程。表1說明由生命週期觀點 分析工業區各階段的特質,及永續經營之重點。本研究即針對政府所開發之工業區所 設置從事實地管理工作之工業區管理機構,在歷經工業區生命週期中之成長期之後,

探討其在衰退期之此時,除了配合上級機關政策並從事經營管理與服務工作之外,其 實地經營管理與服務績效及影響經營管理與服務績效之關鍵因素;希望能提供相關機 關或單位,作為組織再造並突破現況之參考。

表 1

工業區之生命週期與永續經營之關係

工業區階段特質 工業區永續經營重點 初

生 期

 目標產業待實際投資落實

 積極銷售工業區土地

 管理組織系統初步測試

 空間使用機能具彈性

 積極銷售工業區土地,建廠 活動漸增

 主要任務:招商與土地持續開發。

 環境:開發行為開發改變環境景觀。

 財務:擬定租售、集資等財務誘因。

 土地:繼續選擇建設公共設施,確保廠 商進駐生產不受施工影響。

 行政:提昇服務,吸引廠商進駐。

 行銷:明確市場定位與形象行銷。

(21)

表 1 (續) 階 段

工業區階段特質 工業區永續經營重點 成

長 期

 廠商數、從業員工數、營

 業額逐漸成長

 土地與廠房迅速完成租售

 廠 商 對 空 間 機 能 要 求 漸 增,擴場活動頻繁

 行政管理機關針對日增

 管理問題制訂營運機制

 主要任務:如何補強初生期未考慮到之 規劃機能以滿足廠商成長需求?

 環境:環境處理設施負荷日增與潛在衝 擊週遭地區機車提高。

 財務:財務槓桿/損益分析等。

 土地:落實土地使用管制規範等。

 行政:協助廠商推展技術創新研發等市 場、找尋資源。

 行銷:加強行銷、設計行銷組合等。

成 熟 期

 廠商數、從業員工數、營

 業額持平

 土地/廠房之使用漸趨飽和

 廠商從事之產業自發地朝 新興 型態 轉變 以迎 合市 場 趨勢

 行政管理機關要處理甚多 累積問題,包括未接觸或須 另尋法令解釋

 主要任務:持續行政效率稽核及解決區 內各項常態問題。

 環境:嘗試建立區內或區域產業共生群 聚關係

 財務:行政與管理費用有效利用,維持 設施機能水準。

 土地:避免土地與廠房超限利用。

 行政:維持行政效率。

 行銷:修正市場行銷組合並強化特色等 衰

退 期

 廠商數、從業員工數減少、

營業額下滑

 土地/廠房之使用率降低

 廠商對行政管理滿意程度 降低,甚至以產業外移或停 工表達實質的不滿與困境

 相關主管機關亟需組織或 知識再造工程以突破現況

 主要任務:解決制度老化、管理組織設 計以更新轉型。

 環境:檢討環境管理績效並付諸行動改 善之。

 財務:投資誘因、財務結構重整、檢討 外部環境。

 土地:以綠建築概念,重建、維護利用 老舊廠房,檢討公共設施數量與品質等。

 行政:輔導企業技術升級或轉型、修正 進駐

 產業別及經營型態、推動知識採礦訓練 等。

 行銷:穩固現有廠商/擬定新市場突破 策略。

資料來源:「台灣地區工業區永續經營指標系統」,孔憲法、鍾國輝、游振偉(2000)

。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工業區永續機制之建立」

專案報告。

(22)

第三節 關鍵成功因素相關文獻

關鍵成功因素是企業管理者在決策上之變數,而這些變數會隨著產業類別不同而 有所差異,而管理者應當將正確資源投入關鍵工作上,以提高專案成功之機率。因此 關鍵成功因素將明確指出企業應該特別注意之事項及範圍,提供給企業一個努力之方 向,並幫助企業預期未來可能發生之問題或機會。故本節主要討論關鍵成功因素與其 相關文獻,探討內容包括:關鍵成功因素之定義及關鍵成功因素之分析方法等,其分 述如下:

一、關鍵成功因素之定義

關鍵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ful factors, 簡稱CSF)原為麻省理工學院所倡導用以 界定組織資訊需求之分析方法,發展至1980年代後期,逐步跨越資訊系統之領域,變 成一般性之管理方法,而隨後廣泛出現在相關產業、領域及文獻中加以探討,特別是 在策略發展及規劃管理之使用上(Brotherton ,Miller, Heinhuis, and Medema, 2003)。

然而關鍵成功因素所帶來之涵義是讓管理決策者認清在專案管理領域上,並非每 件事情均同等重要,而是有其先後之優先順序,管理決策者應該將資源利用放置於正 確之關鍵工作上,以提高專案執行成功機率。

由於關鍵成功因素會隨著時間、地點、策略及其它因素影響,因此各家學者對於 關鍵成功因素之定義也有所差異。Aaker(1984)就提出關鍵成功因素為經營者成功所必 須擁有之某一條件或資產,且具備下列五種特性:

1.因產業、產品、市場之不同而異。

2.應考慮到未來發展的趨勢。

3.隨產業生命週期之演進而變化。

4.因產業不同及時間演進而改變。

5.集中於某些特定事物上,來決定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

因此唯有掌握關鍵成功因素,企業才能建立競爭優勢,而關鍵成功因素即是經理 人或企業體在朝向成功或獲得良好績效過程中,必須特別持續注意之事項(Boynton &

Zmud, 1984)。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1985)則認為關鍵成功因素為管理者尋找企業策略優勢之途 徑,把企業資源集中投入在特定領域中,以取得市場競爭優勢。而關鍵成功因素即是 在特定產業內,成功與他人競爭所必須具備之資產或技術,藉由分析產業優勢及關鍵

(23)

成功因素之間配合狀況,即可判斷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吳思華,1988),若企業優勢 正好處於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上,即意味著企業取得競爭優勢。因此關鍵成功因素已 經成為企業在經營上之利器,同時亦為獲取競爭優勢時之必要條件,是管理者在規劃 與決策時不可忽略之重要考量。

Teompson and Strickland(1998)認為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與產品屬性、資產、競爭 能力及市場取得有關,同時必須能與公司獲利能力結合,而關鍵成功因素是每個產業 成員欲取得良好競爭力所必須擁有之因素,這些因素是使企業邁向成功之適當途徑。

綜合上述各家學者之定義,關鍵成功因素通常與產業、產品及市場不同而有所差 異,並會隨著產業之生命週期演進而變化,是企業發展不可忽視之重要因素,同時企 業亦要把資源集中投入在特定領域中,以取得市場競爭優勢。而站在工業區推動產學 合作之立場,政策規劃、執行單位的推廣,考量到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亦須了解推動 之瓶頸與工業區特性,故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格外重要。

二、關鍵成功因素之分析方法

關鍵成功因素可能來自不同構面、不同產業或不同時空背景而有不同之關鍵成功 因素產生,至於要使用何種方法來確認關鍵成功因素,要視研究目的與產業特性來決 定。根據過去關鍵成功因素之相關研究歸納可知實證上用於確認關鍵成功因素之分析 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種,分別是:德爾菲法、因素分析法以及層級分析法等,各種方法 皆有不同特性及使用時機,以下就針對這三種方法作更詳盡之說明。

1.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

德爾菲法又稱專家判斷法,是屬於群體決策之方法,多應用於質性研究,其技術 為一種使專家們之意見經由結構化溝通程序,以獲致一致結果之預測方法,主要目的 在於獲取專家們基本共識,以獲得對特定預測事項之一致意 見,此方法既具有集思廣 益之效,同時亦可維持專家們獨立判斷之品質。

徐村和(1998)亦提出德爾菲法為一種以書面匿名發表方式,整合專家群意見之研 究方法,其進行過程乃針對某特定議題,借重專家之經驗與知識,透過數回合反覆回 饋循環式問答,及藉由統計分析方法,客觀地表示參與者意 見,並判斷意見之集中與 分散程度,以及評估意 見之一致性與收斂情形,直到專家間意 見差異降至最低為止,

此方法可用來建立團隊溝通流程,是應對複雜任務難題之良好管理技術。

然而,德爾菲法與其它許多預測方法不同之處在於不是非要以唯一答案作為最後

(24)

結果,其目的只是儘量使多數專家之意 見趨向集中,因此在專家回答問題之過程中,

調查人員不能施加任何壓力影響專家填答,此種方法容許專家間有合理分歧意 見之空 間。

2.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所謂因素分析法是屬於多變量分析方法中,互依分析方法之其中一種技術,其分 析過程是將彼此相關之變數,轉化成為少數有概念化意義之因素,設法發現因素間共 同之基本關係,其主要目的在於以較少之構面數量來表示原本之資料結構,而又能保 持原有資料結構所提供之大量資訊,因此因素分析法是一種所有變數皆會被考慮,每 個變數都與其它變數相關之線性組合(吳萬益,林清河,2001)。

3.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所謂層級分析法就是透過匯集專家意見與評估,將複雜之決策系統化為簡單之要 素階層系統,管理者必須將複雜之決策問題加以分解,建構成階層式之層級關係,再 依兩兩相比之原則完成各項評比,最後經由專家、學者評估及數學計算後,以具體因 素之數值,排列出各個選擇方案之優先順序,以作為管理者最後決策之參考(Saaty, 1980)。

然而,當管理者面臨選擇多樣且須考慮因素又多時,就無法依據簡單分析或經驗 法則來做出正確之決定,因此層級分析法之運用就是把一個問題分解成一個樹狀結構 層級,並且建立一套有相互影響之階層結構,透過量化判斷,找尋脈絡並加以綜合評 估,提供決策者選擇適當方案之充分資訊,減少決策錯誤之風險(黃營芳,2008)。

綜合上述三種分析方法得知,發展關鍵成功因素之分析方法不僅限於一種,面對 不同產業及構面就有不同之研究方法。而本研究僅以其中兩種分析方法作為基礎,首 先以德爾菲法將專家意見加以融合,使之趨向一致性,再以層級分析法將工業區推動 產學合作之關鍵成功因素排列出來,作為本研究最後之研究成果。

(25)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方法說明

本研究採取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來建立工業區推動產學合作評鑑指標之評估 模式,請專家依據本研究之專案管理評估階層,給予適當性及合理性之評估,其主要 目的為了解專家對工業區推動產學合作關鍵成功因素之看法,以及影響因子選擇是否 適當,最後將請專家依據個人主觀意 見提供建議,對問卷進行增加或刪減影響因素之 修改。

經由德爾菲法問卷之歸納與分析後,綜合各專家意 見將內容架構做適當修正,並 發展為實施層級分析法之問卷,問卷將請專家依據個人主觀觀感給予權重,藉由專家 填寫之各項評估項目與其它評估因子間之互相比較,求得一致性指標及特徵值,作為 最後求取權重之依據。依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將研究流程圖繪製如圖2所示

第二節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為一種以書面匿名發表方式,整合專家群意 見之研究方法,其進行過程 乃針對某特定議題,借重專家之經驗與知識,透過數回合反覆回饋循環式問答,及藉 由統計分析方法,客觀地表示參與者意 見,並判斷意見之集中與分散程度,以及評估 意見之一致性與收斂情形,直到專家間意見差異降至最低為止(徐村和,1998)。

一、德菲法特色與原則

1.多元化之遴選參與者,以包容不同專業、觀點或利益分歧之代表人士,以達到群體 決策之整體性與客觀性。

2.參與者之匿名性。在使用問卷或其它溝通管道時,可以避免少數人具有支配權力的 參與而影響到他人的決定。

3.有系統之統計分析,可以減少參與者為了達到一致性所形成的群體壓力。

4.分析結果為一種保證在最後回答中,群內成員的意見皆能被表達出來方法。

5.德菲法技巧可應用於決策過程中之預測、分析、評估與高階層決策之目標建立,尤 可適用於下列諸情況:

(1)缺乏足夠之資料與數據等。

(2)當理論或模式定量方法有所欠缺,難以分析或解釋現象等。

(26)

(3)疑難之問題,訴諸專家群之腦力激盪以求解決之道。

(4)當意見分歧,為避免權威人士影響其他參與者心理或論點爭論不休等,可藉此 法以匿名方式舉行,反應不同觀點,以達多元化整合思考結果。

(5)非計量之效益分析,以評估或選擇不同方案。

二、德爾菲法進行方式

德爾菲法與一般具名式群體決策技術(Nominal Group Technique)的不同點,是在 不用同時集合所有專家開會的情況下,利用問卷或其他意見蒐集方式,實施多次、重 覆的意見調查,並由研究者負責統計整理與回饋眾專家所回覆之意見,讓參與者能參 酌他人之判斷,將本身意 見作適度修正,最後獲得一致性之結論,再利用簡單統計方 式呈現出集體意見。常見為依下列程序進行:

1.第一回合

文獻探討

初步指標建構

德爾菲專家問卷設計

修正架構

AHP 問卷設計 研究動機與目的

統計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2 研究流程圖

(27)

此回合中,通常只要求專家小組成員針對開放式問題,憑各自專業知 識及能力來 發表個人意見,接著再利用其他回合問卷,來聚焦主題後而產生共識,然此作法將耗 費大量時間及人力。因此,有研究者使用簡化方式,改以「文獻探討」或「專家深 度 訪談」取代第一回合之開放式問卷,讓 參與者將注意力直接集中於研究主題上,此方 式有人稱之為「修正式德爾菲法(Modified Delphi Method)」。

2.第二回合及往後回合

在回收第一回合之回覆問卷後,研究者 便整合其結果,重新設計第二回合之問卷

,並附上第一回合問卷整體調查結果之摘要及所有成員評定每一題的意見分配狀況,

如平均數、眾數、四分位差等整體統計資料。再次寄發給曾回覆第一回合問卷之小組 成員,使小組成員能在 參考與評估其他專家對相關議題的看法後,再回答第二回合問 卷。若專家個人對某項問題與其他成員意見不同,也須在問卷中說明其原因,以減少 多數意見對個人的影響。

第三節層級程序分析法

一、緣起

層級程序分析法於1971年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Thomas L. Saaty(1980)所提出,

是將複雜問題系統化,然後以層級架構的方式分解問題,以兩兩比較的方式建立成對 比較矩陣來進行評估,以提供決策者選擇之參考。故此法多用於決策問題上。Saaty 在其研究中指出,AHP 的應用領域包括:決定優先順序、資料分配、規劃、預測未 來風險評估、選擇方案之產生、最佳方案之決策、確認需求、系統設計、確保系統穩 定、績效評估、最佳化及解決衝突共十二項。

二、層級程序分析法分析的基本假設

鄧振源與曾國雄(1989)提到AHP 法發展的目的,就是將複雜的問題加以系統化

,同時將問題做層級分解,透過量化的判斷,覓得脈絡後加以綜合評估,以提供決策 者選擇適當方案的充分資訊,同時減少決策錯誤的風險。在進行AHP 法時,必須有 以下的基本假設:

1.系統可被拆解成許多種類(Class)或成分(Components),而形成網路式的層級結構。

2.層級結構中,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具獨立性。

3.每一層級內的要素,可以用上一層級內某些或所有要素來進行評估。

(28)

4.進行比較評估時,須使用比率尺度。

5.進行成對比較後,可以使用正倒值矩陣來處理。

6.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不僅「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同時「強度關係」也必須滿 足遞移性。

7.因為在實際狀況下要完全具遞移性不容易,如人、時、地之不同,往往會產生矛盾 的現象,而造成前後判斷不一致,因此容許不具遞移性的情況存在,但必須測其一 致性(Consistency)的程度。AHP 法利用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來衡量 比較矩陣的整體一致性,其值必須<0.10 才是能接受的一致性。

8.要素的優先程度,可經由加權法則求得。

9.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層級結構中,不論其優先程度大小,皆被認為與整個評估結構 有關。

三、層級程序分析法分析步驟

AHP分析法係將複雜的決策問題有關之決策因素(準則)建構成一層級架構,而由 專家逐層以成偶比對評估的方式,來兩兩比較各層級之決策因素相對於上一層級某決 策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優先順序),並以線性代數方法求出各層級決策因素相對於上一 層級與最高層級目標之相對重要性(優先順序),最後則求算出最底層之決策方案相對 於最高層決策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優先順序)。為了能更加瞭解層級程序分析法之應用

,本文將針對五個步驟分述如下:

1.問題界定:

層級分析法的特色,是將複雜的決策問題簡化為簡單的層級架構,故判別問題成 因,並將成因歸納為數個影響要素或準則,則是進行此評估方法的第一步。

2.層級構建:

層級之層次可依問題之需要衍生多層次,每一層級與上一層級之關係要自然,不 能過於牽強,最上層即為「焦點」,以下各層可包含多個因素,但以不超過7 個為佳

,如超過時可再增加一層級。一般將此層級架構分為三部分,第一層為目標層,即為 決策的目標;第二層為準則層,即為所需考量的因素,依所決策的目標不同,準則層 的層數亦會有增加的情況;第三層為方案層,代表評估者所評估的方案。層級架構示 意圖如圖3所示。

(29)

3.問卷設計與調查:

將影響要素兩兩分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假若有N種要素,則需進行N*(N-1)/2 次兩兩比較。在評分尺度方面,Saaty and Vargas(1977)建議採用九個評分尺度來衡量

,尺度定義與說明如表2所示

表 2

層級程序分析法九等尺度評量定義

評量尺度 定義相對重要性 定義相對強度

1 同等重要 等強

3 稍重要 稍強

5 重要 頗強

7 很重要 極強

9 絕對重要 決強

2、4、6、8 重要性介於上述數值相鄰兩數之間 4.層級一致性檢定:

層級一致性檢定分為三各步驟:

步驟一: 建立成對的比較矩陣以計算各準則的權重,所以兩準則之相對重要性之 比值A × =[aij] n* n

目標層

準則層 1 準則層 2 準則層 3 準則層 4

子準則層 1 子準則層 2 子準則層 2 子準則層 4

方案層 1 方案層 2 方案層 3 方案層 4 目標層

準則層

子準則層

方案層

圖 3 層級程序分析法基本價構圖

(30)

A =

其中:aij = 1 ; aji = 1 / aij 步驟二: 求算特徵值

; i,j = 1,2,3,……n。

求算成對比較矩陣A之特徵值,找出最大特徵值與其對應的特徵向量。

步驟三: 一致性檢定AHP法要求做成對比較時,需達到前後一致,故必需檢定成 對比較矩陣A是否具一致性。

檢定的方式係藉由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 C.I.)及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判斷,其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該層級內之指標個數;R.I.為隨機指標,由每ㄧ層中不同的指標個數所 產生的不同C.I.值得到,Saaty(1977)根據Oc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與Wharton School研究所得到的R.I.值表格如表3所示:

表 3

指標個數與 R.I.值對照表

指標各數 1 2 3 4 5 6 7 8 9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Note. From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 New York: McGraw-Hill

Saaty(1980)建議C.I. 與C.R.值均小於0.1 時,成對比較矩陣具有一致性,反之,

則成對比較矩陣不具一致性。當成對比較矩陣不具一致性時,可藉由修改層級結構問 卷或專家重新思考填寫,確保專家填寫時之品質。

5.整體層級權重計算

最後,必須將計算出來的最大特徵值之特徵向量,轉換成各層級指標的權重,使 其總和為1。依照此方法,計算出整體層級每一個指標的權重。

(31)

第四節問卷設計

由第二章文獻回顧得知影響產學合作的因素很多,所以在建立評估架構的時候,

須考量每個因素的準則與意義,進而決定因素間的層級關係,故本研究係由文獻回顧 之結果初擬層級架構,其評估因素制訂過程與結果分述如下:

一、初擬評估因素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影響工業區產學合作之評鑑指標(層級架構第一層),根據相關 產學合作論文結論,皆以對於政府(政策構面)、學校(支援構面)及企業(環境構面)提出 相關建議,然而本研究因牽涉到工業區管理服務中心,故建議加入服務中心(管理構 面)做為本研究第二層級之基礎。最後藉由相關產學合作與工業區開發之文獻所提出 四大構面下所需考量之因素(層級架構第三層)彙整如下表4:

表 4

初擬之構面與評估因素 目的

(第一層)

構面 (第二層)

因素 (第三層)

參考文獻 工業區產

學合作評 鑑指標之 研究

1. 管 理 構 面 (服務中 心)

1.1對於政府資源的瞭 解

賴致行(2002)、劉錦龍(1983) 1.2推動產學合作的經

李秋緯(2003)、宋宗霖(2002)、

劉錦龍(1983)、許士軍(1984) 1.3推動產學合作的服

務積極度

邱邦洋(2004)、許士軍(1984)、

江秀聰(1984) 1.4工作權責劃分 宋宗霖(2002) 2. 政 策 構

面(政府)

2.1政府提供產學合作 經費補助

李秋緯(2003)、賴致行(2002)、

劉錦龍(1983) 2.2政府政策支持產學

合作

賴致行(2002)、李秋緯(2003)、

許士軍(1984)、宋宗霖(2002) 2.3產學合作經費申請

限制放寬

賴致行(2002)、李秋緯(2003) 3. 環 境 構

面(企業)

3.1企業資金 李秋緯(2003)、賴致行(2002) 3.2企業投入產學合作

設備

李秋緯(2003) 3.3企業投入產學合作

研究人數

邱邦洋(2004)、李秋緯(2003)、

宋宗霖(2002)、劉錦龍(1983)、

許士軍(1984) 3.4 獲 得 智 慧 財 產 ( 專

利)權

李秋緯(2003)

(32)

表 4(續) 目的 (第一層)

構面 (第二層)

因素 (第三層)

文獻

3.5激發企業創造力 李秋緯(2003) 3.6企業投入產學合作

金額

李秋緯(2003)、賴致行(2002) 3.7企業參與產學合作

經驗

李秋緯(2003) 3.8提高企業聲望 李秋緯(2003) 4. 支 援 構

面(學校)

4.1學校政策鼓勵 賴致行(2002)、許士軍(1984) 4.2教授升等壓力 賴致行(2002)

4.3學校行政庶務支持 賴致行(2002) 4.4學校投入產學合作

設備

李秋緯(2003)、賴致行(2002) 4.5學校投入產學合作

研究人數

邱邦洋(2004)、李秋緯(2003)、

宋宗霖(2002)、劉錦龍(1983)、

許士軍(1984) 4.6教授參與產學合作

經驗

賴致行(2002) 4.7教授獲得智慧財產

(專利)權

李秋緯(2003) 4.8提高學校研究水準

與學術聲望

李秋緯(2003)

二、因素定義

1.主要考量構面

(1)管理構面:服務中心同仁為推動工業區產學合作的第一線人員,人員素質將會 大幅影響產學合作的推動成效。

(2)政策構面: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產學合作,良好的政策需要廠商以及推動單位 的支持。

(3)環境構面:由於各個工業區開發時間不一,所進駐之廠商行業別與性質亦不相 同。

(4)支援構面:教授任職學校與受輔導廠商對於產學合作支持程度與投入資源對於 產學合作推動之影響。

2.主要考量因素 (1)管理構面

(33)

a.對於政府資源的瞭解

意指服務中心的同仁對於政府輔導資源的瞭解程度,瞭解程度越高,越能 協助企業規劃合適之輔導資源。

b.推動產學合作的經驗

在推動產學合作的過程中,經驗越多,越能瞭解推動障礙原因為何。

c.推動產學合作的服務積極度

意指服務中心同仁是否有積極主動的態度來推廣產學合作。

d.工作權責劃分

服務中心對於推動產學合作之人員,其業務是否有明確的定義。

(2)政策構面

a.政府提供產學合作經費補助

政府對於產學合作補助金額多寡,是否影響廠商推動產學合作的成效。

b.政府政策支持產學合作

政府政策或是地方政府對產學合作的支持,是否影響到產學合作的推動。

c.產學合作經費申請限制放寬

政府對於產學合作補助經費的限制條件放寬或是簡化申請流程,是否影響 到企業或學校進行產學合作的意願。

(3)環境構面 a.企業資金

企業可調度資金的充裕程度,是否影響參與產學合作的意願。

b.企業投入產學合作設備

企業在進行產學合作研發時,投入的研發設備是否會影響到產學合作的成 效。

c.企業投入產學合作研究人數

企業投入產學合作的研發人員與數量,是否有足夠的能量來完成一系列的 研發工作。

d.獲得智慧財產(專利)權

企業於產學合作過程中,可從中獲得的智慧財產(專利)權,是否會增加企 業投入產學合作的意願。

(34)

e.激發企業創造力

企業於產學合作過程中,在與學校教授和學生的溝通當中,獲取新的理論 知識,進而增加企業的創新能力。

f.企業投入產學合作金額

意指企業投入產學合作的金額,是否會影響到產學合作的成效。

g.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經驗

意指企業是否曾經參與過產學合作,或是在產學合作過程中獲取到利益,

是否會影響持續參與產學合作的意願。

h.提高企業聲望

企業投入資金進行產學合作,是否有助於提升企業形象。

(4)支援構面

a.學校政策鼓勵

學校政策目標的支持與機關首長的重視,是否會影響到教授參與產學合作 的意願。

b.教授升等壓力

對於教育部教授升等指標的修改,增加以應用性的論文及技術的指標的評 定,是否會影響到教授參與產學合作的意願。

c.學校行政庶務支持

教授可能會兼任行政職的工作,而導致外務繁忙或在教學職責上過於繁 重,這是否會影響到教授參與合作的意願。

d.學校投入產學合作設備

學校能否提供充足的儀器、設備,這是否影響到教授參與產學合作的意願。

e.學校投入產學合作研究人數

學校能否提供充足的研究助理,這會否影響教授參與產學合作的意願。

f.教授參與產學合作經驗

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教授,是否會影響到產學合作的成效。

g.教授獲得智慧財產(專利)權

企業於產學合作過程中,可從中獲得的智慧財產(專利)權,是否會增加教 授投入產學合作的意願。

(35)

h.提高學校研究水準與學術聲望

教授投入產學合作研究,是否有助於提高學校研究水準與學術聲望。

三、德爾菲法問卷設計

本研究在德爾菲專家問卷階段將視專家對於評估因素收斂情形,進行二次或二次 以上之問卷發放,在此階段主要了解專家對工業區推動產學合作關鍵成功因素之看法

,並了解問卷之整體架構上是否完整,以及影響因子選擇是否適當,最後將請專家依 據個人主觀意見,對問卷進行增加或刪減影響因素之修改。

在德爾菲法過程中,第一次問卷為開放性並採用初擬之評估準則進行問卷之設計 與調查,故並不具任何限制,提供給專家進行初步架構審視並思考設計是否得當,在 第一次德爾菲專家問卷階段只詢問各專家針對因素之「適當程度」來給予衡量,並透 過次數分配之計算,若專家建議納入次數超過半數(50%),該因素就予以保留,若專 家建議納入次數不超過半數(50%),則該因素就予以刪除,藉由彙整第一次專家們之 意見內容,以做為第二次德爾菲問卷修正之依據。

而在第二次之後的德爾菲專家問卷部分,此階段問卷將針對因素之「重要程度」

來給予衡量,並採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來呈現:5分代表非常同意;4分代表同意;

3分代表沒意見;2分代表不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評估因素之平均得分越高,

代表專家主觀對於此評估因素表示同意,反之評估因素之平均得分越低,透過次數分 配與平均數之結果,本研究選取平均分數「3分」為門檻值,即平均分數大於等於3 分則該因素就予以保留。小於3分代表專家主觀對於此評估因素表示不同意。此外,

本研究採用Chang et al.(2002)之專家評斷標準以變異係數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 CV)衡量各專家群體對指標權重之共識程度。當變異係數≦0.3 時,表示專家意見達 到高度一致性;變異係數≦0.5 表示專家的意見在可接受的範圍;當變異係數≧0.5 則 必須解釋其原因。變異係數係標準差除以平均數數,如下式所示:

CV =σ/u

其中σ為標準差,u 為平均數。CV 值愈大,代表專家共識程度低。

依照上述評估準則選擇條件,若各評估指標經運算平均值大於等於3分,且變異 係數小於等於0.5 則選取為本研究評估指標,最後將其結果彙整成第三階段層級分析 (AHP)專家問卷。

(36)

第五節調查計畫

歐聖榮(1997)建議五個以上的參與者所產生的公論會較個人為佳,因此五位以上 的專家應為調查的基本人數。本研究依據上述原則針對推動過工業區產學合作之人員 為調查對象,其中調查單位分為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管理各地服務中心之區 域管理處和營運管理各地工業區之服務中心及承擔推動產學合作重任的教育部區域 產學合作中心和工業區廠商。

本研究於2010年1到3月進行德爾菲問卷調查,在此階段問卷之專家選定有主管機 關經濟部工業局承辦人員與其主管、管理各地服務中心之區域管理處執行長和承辦人 員與各地工業區之服務中心副主任層級以上人員、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人員與工 業區廠商共計29位專家進行調查(表5)。最後將針對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與專家之建 議,作適當修正成為AHP 問卷。

表 5

調查對象統計表 (單位:人) 調查單位 經 濟 部 工

業局

區 域 管 理 處

工 業 區 服 務中心

區 域 產 學 合作中心

工 業 區 廠 商

合計 人數 5人 6人 6人 6人 6人 29人

另外,在層級分析(AHP)問卷部分,於2010年4月進行調查,選定之填答者除德 爾菲問卷階段的29位專家外,另外亦增加34位實際執行各工業區服務中心推動產學合 作之組長協助填答,以獲得最終之工業區產學合作評鑑指標。

(37)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德爾菲專家問卷發放與分析

在德爾菲法過程中,給專家的第一次問卷為開放性,故並不具任何限制,只提出 本研究之預設問題,提供給專家進行初步架構審視並思考設計是否得當,經由文獻回 顧之結果分別為:政府(政策構面)、學校(支援構面)、及企業(環境構面)及服務中心(

管理構面)四大構面,透過專家填答問卷之結果,提供研究者增加或刪減因素之意見

,最後將問卷進行整理與歸納,彙整成AHP 問卷。

在德爾菲專家問卷階段採電子郵件方式進行調查,邀請推動工業區產學合作之主 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承辦人員與其主管、管理各地服務中心之區域管理處執行長和承 辦人員與各地工業區之服務中心副主任層級以上人員、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人員 與工業區廠商共計29位專家進行調查,第一階段德爾菲專家問卷於2010年1月5日寄出

,共計發放29份問卷,回收27份,回收率93%。詳細的問卷回收情況,如表6所示。

表 6

第一次德爾菲專家問卷收發情形

寄送份數 回收份數 回收率

經濟部工業局 5份 5份 100%

區域管理處 6份 6份 100%

工業區服務中心 6份 6份 100%

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6份 5份 83%

工業區廠商 6份 5份 83%

合計 29份 27份 93%

在第一次德爾菲專家問卷階段只詢問各專家針對因素的「適當程度」來給予衡量

,經由27位專家填答,並透過次數分配之結果(如表7所示),若專家建議納入次數超 過半數(50%),該因素就予以保留。而全數因素皆通過半數專家同意,故將保留所有 影響因素於第二次德爾菲專家問卷階段。

(38)

表 7

第一次德爾菲專家問卷數據分析

構面 因素 同意次

同意百分 比

是否納 入 1. 管 理 構 面

(服務中心)

1.1對於政府資源的瞭解程度 27 100% 是 1.2推動產學合作的經驗 20 74% 是 1.3推動產學合作的服務積極度 27 100% 是

1.4工作權責劃分 21 78% 是

2. 政 策 構 面 (政府)

2.1政府提供產學合作經費補助 27 100% 是 2.2政府政策支持產學合作 27 100% 是 2.3產學合作經費申請限制放寬 26 96% 是 3. 環 境 構 面

(企業)

3.1企業經費 25 93% 是

3.2企業投入產學合作設備 23 85% 是 3.3企業投入產學合作研究人數 26 96% 是 3.4獲得智慧財產(專利)權 27 100% 是 3.5激發企業創造力 24 89% 是 3.6企業投入產學合作金額 27 100% 是 3.7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經驗 24 89% 是

3.8提高企業聲望 23 85% 是

4. 支 援 構 面 (學校)

4.1學校政策鼓勵 25 93% 是

4.2教授升等壓力 26 96% 是

4.3學校行政庶務支持 27 100% 是 4.4學校投入產學合作設備 25 93% 是 4.5學校投入產學合作研究人數 23 85% 是 4.6教授參與產學合作經驗 27 100% 是 4.7教授獲得智慧財產(專利)權 25 93% 是 4.8提高學校研究水準與學術聲望 24 89% 是 另外,在專家提供其它建議部分,如服務中心同仁單位年資,需考量推動產學合 作人員對於區內廠商的熟悉程度,所以位於同一單位年資越久,對於區內廠商熟悉度 將會越高。本項將新增至管理構面;另由於各工業區開發時間不一,所進駐之廠商家 數與性質亦不相同。故廠商家數亦需列入考慮。故將本項新增至環境構面。

彙整第一次德爾菲之結果後,將新增因素納入第二階段問卷中,請專家們再次針 對各項因素進行評估。第二階段德爾菲專家問卷於2010年3月9日寄出,共計發放29 份問卷,回收27份,回收率93%。詳細的問卷回收情況,如表8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The purpose of the teacher questionnaire is to solicit views of teachers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at the subject level..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is not one of the Vijñānavāda's texts, but Kuei-chi (窺基) in his PPHV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幽賛) explains 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