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秦漢史講授綱要(97 學年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秦漢史講授綱要(97 學年度)"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秦漢史講授綱要( 97 學年度)

陳文豪編

(2)

壹、秦朝的建立

壹、學習目標

一、了解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二、了解秦的統一經過與發展。

三、了解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四、了解秦走向失敗的原因。

五、了解秦末的各反秦勢力。

貳、講授綱要

一、秦統一六國原因

秦漢統一王朝的建立,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為中國歷史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以皇帝制度、郡縣制度和官僚制度為重要內容的政治制度,是適應大一統國家的需 要而出現的。秦始皇以法家學說治國。自漢武帝以後,儒家學說受到尊崇,成為正 統的王朝統治思想。所有這些,都對後世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是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個人。他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並 不是偶然的。長期的歷史演進,特別是戰國以來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客觀上為秦 始皇統一中國準備了條件,統一已成為歷史的大勢所趨。

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在各國普遍確立,鐵農具廣泛使用,土地被大面積開墾 出來,加之農業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 工商業的長足進步。鐵器等手工產品日益增多,各地的物資進行著廣泛的交流。隨 著工商業的發展,水陸交通也日益便利,又反過來促進了各地間的貿易往來和手工 業的發展。各國間經濟聯繫不斷加強,已如荀子所說「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

王制篇》)。

但是,政治上的割據狀態,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障礙。首先,持久的兼併戰爭,

不僅給農民帶來繁重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影響農業的擴大再生產,而且戰爭的殺傷,

造成農業勞動力的減少。西元前 235-236 年,趙將李牧率軍雖擊破了秦的進攻,但

「趙亡卒數十萬」(《戰國策.齊策一》)。西元前 260 年的長平之戰,秦更是一次就 坑殺趙降卒 40 餘萬人。正如孟子所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 城。」(《孟子.離婁(上)》)其次,各國統治者往往不是以水便利農業,而是以 水危害鄰國。如周王室分裂為東周君與西周君兩部分後,「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 水」(《戰國策.東周策》)。割據狀態下,各國統治者互為仇敵,給農業生產和人 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災難。再次,各國統治者到處設置關卡,徵斂苛稅,妨礙 了正常的經濟往來;許多國家還在邊地修築城池等防禦工事,嚴重阻礙了交通和工 商業的發展。

要消除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人為障礙,只有消滅諸侯割據狀態,建立一個統一的 國家。

統一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人心所向。當時蘇秦曾說,一場大戰造成的 傷亡和物資損失,「十年之田而不償也」(《戰國策.齊策五》),致使「百姓不聊生 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戰國策.秦策四》)。因此,人們都希望結 束諸侯割據混戰,能在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和生產。

北方邊地面臨遊牧民族侵擾的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更為強烈。戰國時秦、趙、

燕三國的北面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等遊牧民族,其中匈奴最為強大。為了防禦 這些遊牧民族的侵擾,秦、趙、燕不僅築有長城,還派精兵良將駐守邊防。但是,在 激烈的兼併戰爭中,趙、燕兩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往往不惜撤邊防軍加入戰鬥,結 果給遊牧民族的侵擾以可乘之機。如秦在兼併趙時,趙的邊防削弱,匈奴乘機攻占 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匈奴的侵擾,常使「邊不得田畜」,邊地農牧業生 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均遭受嚴重損害。要制止匈奴等的侵擾,保護中原地區先進的 農業生產,必須有統一的國家才可加強邊防。

統一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到底由那國家來實現統一,則取決於各國自身狀況。

(3)

在戰國七雄中,最有條件實現統一的是秦國。秦自商鞅變法後,在政治上,國君集 權,勵精圖治,朝廷「百事不留,恬然無治者」,辦事效率高,治理有序;其官吏

「出於其門,入於公門¡K¡K 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荀子.強國 篇》),吏治較為清明。在經濟上,秦實行獎勵耕織的政策,耕地面積日益擴大,

加之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社會生產發展迅速,國力增強。在軍事上,秦實行「軍功 爵」制,以「功勞行田宅」,激勵士卒殊死奮戰,故秦軍「勇於公戰」,戰鬥力很強。

荀況在評論當時各國軍隊的戰鬥力時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氏之武 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篇》)而關東六國則是另一番景象。因為變法 很不徹底,舊貴族勢力比較強大,國君集權的程度較淺,內部矛盾重重,經濟、軍 事力量也較弱。漢初晁錯評論說:「六國者,臣主皆不肖,謀不輯,民不用。故當此 之時,秦最富強。」(《漢書.晁錯傳》)因此,三晉很多農民逃到秦國去開荒種地 關東六國之有識之士也多投效強秦。

由於秦在各方面的優勢,秦統治者早在惠王時就開始了兼併六國的戰爭。西元 前 316 年,秦將司馬錯等在分析伐蜀之重要意有時指出:「得蜀,則得楚。楚亡,

則天下并矣。」(《華陽國志.蜀志》)秦在兼併戰爭中大多獲勝,疆土不斷擴大,

至西元前 246 年嬴政為秦王時,「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 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史記.秦始皇 本紀》)包括秦本土,秦的統治區域已北到今山西中部,西至甘肅、南至四川、湖北 西部、東到河南中部。這時,已沒有那一國可與秦相抗衡,由秦統一六國是指日可 待的事了。秦王政正是在繼承先輩成就的基礎上,完成統一大業的。

二、統一的經過與發展

西元前 246 年,秦嬴政僅十三歲即位為秦王。相國呂不韋輔政,實際掌握秦國 大權。與呂不韋權勢相當的還有一個頗得秦王政母親寵幸的假宦官嫪毐。隨著呂、嫪 權勢的發展,引起爭權奪利的鬥爭,以致秦高級官吏們常哀嘆:「與嫪氏乎?與呂 氏乎?」(《戰國策.魏策四》)在兩人間無所適從。秦王政親政後,瓦解了嫪毐集 團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相國之職,並逼其自殺。秦王政清除了政敵,已能「獨制其 民」,使王權集中統一。於是任用尉繚、李斯、王翦等一批文臣武將,籌劃戰略和策 略,發動了翦除六國的統一戰爭。自秦王政十七年至二十六年(西元前 230 年-前 221 年)間,秦依次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一了全中國。從此,中國由一 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國家轉變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之所以能很快吞併六國,與秦王政實行的謀略也是分不開的。首先,是由近 及遠地各個擊破。秦昭王(西元前 306 年-前 257 年在位)時,范睢提出的「遠交近 攻」策略,曾一直被秦統治者承襲下來。到滅六國時,因六國無力與秦抗衡,「遠 交」雖不重要了,但「近攻」還是必要的。它不僅逐個消滅了諸侯國,擴大了秦的疆 土,增強了秦的勢力,而且有利於兵卒的調發和糧餉的轉運。因此,秦王政先對三 晉用兵,前 230 年派內史騰率兵攻韓,虜韓王安,韓亡。次年,秦將王翦等兵分兩 路攻趙,俘趙王遷。伐燕之所以在滅魏之前,恐怕與荊軻刺秦王事件有關。伐燕的 次年,秦立即派王賁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三個月城壞,魏 王降,魏亡,最後滅楚、齊,完成統一大業。

其次,是運用經濟手段,實行離間之計。秦王政十年(西元前 237 年),魏大 梁人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進言獻策:希望不要吝惜財物,以賄賂各國權臣,離間 其君臣關係,亂其謀略。如此,不過「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史記.秦始皇本 紀》)。秦王政採納了這一離間策略,當年就派姚賈「資車百乘,金千斤」出使關東 破壞了「四國為一,將以攻秦」的計劃(《戰國策.秦策五》)。在以後的統一戰爭中 秦也曾多次用這一策略,較快地取得統一的勝利。秦攻趙時,遭到趙名將李牧和將 軍司馬尚領兵堅決抵抗,戰爭處於相持狀態。秦即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使其誣陷李 牧、司馬尚有叛心。趙王聽信讒言,不僅剝奪他們的軍權,而且還將其殺死。結果王 翦三個月就破趙軍,趙被速滅。齊相后勝也因接受秦的重金賄賂,力勸昏庸的齊王 建放棄抵抗,主動投降。西元前 221 年,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秦很快平 定齊地。

(4)

最後,是秦王政的用人唯賢。瓦解嫪毐集團不久,原韓國派水工鄭國入秦,游 說秦大修水利,企圖消耗其國力,延緩其統一戰爭的陰謀敗露了。在宗室大臣的縱 容煽動下,秦王政下逐客令,欲將六國在秦的客卿通統驅逐出境。命令下達後,被 逐之列的李斯上《諫逐客書》,歷數外人使秦國國富兵強的事實後說:「夫物不產於 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 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史記.李斯列傳》)秦王政接受了李 斯的意見,不僅撤銷了逐客令,而且更加重用客卿。如繼續讓鄭國領修水利工程,

任曾在魏為竊盜的姚賈為使臣,以李斯為掌刑法的廷尉、尉繚為掌全國軍隊的國尉,

等等。這些客卿都在秦的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用人唯賢的另一方面,是秦王政能知人善任。西元前 224 年(秦王政二十三 年),在商討伐楚時,秦將李信自恃年輕有為,誇口以 20 萬兵力就能滅楚;而王 翦以為非 60 萬難以成功。秦王政即派李信率兵 20 萬攻楚,不久大敗而歸。嬴政不僅 未深責李信,而且還認識到自己輕敵的錯誤,立即親赴王翦家,強請其領兵出征,

並按其意見給足 60 萬兵卒。次年,王翦一舉取得滅楚的勝利,為秦的統一做出了貢 獻。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了鞏固和擴大統一成果,繼續南征北戰,統一嶺南,通 西南夷,北伐匈奴、收復河南地,使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古代分布於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廣東、廣西、雲南東南部一帶的少數 民族,總稱為越族。因其分部眾多,史書上又統稱為「百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西元前 222 年),秦滅楚,原降服於楚的東越(東甌)隨之 歸服秦,秦設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管轄今蘇南和浙江北部。次年,秦始皇奮統 一六國之餘威,派尉屠睢等率兵 50 萬,分五路進攻百越。向東的一路當年征服了今 浙江溫州一帶的東甌和浙南至福建福州一帶的閩越,設置了閩中郡(治今福建福 州)。其餘四路進攻嶺南的部隊因軍需供給不便,都在途中受阻。

為解決糧餉的轉運,秦始皇命監御史祿率士卒在成廣西興安縣城附近開鑿了聞 名於世靈渠。靈渠是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長達 33 公里的渠道,對中國古代南 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一直起著重大作用。靈渠的開鑿成功,使秦軍得以順利向嶺 南進軍。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 214 年),終於征服了今廣東、廣西一帶的南越 和西甌,新置了三個郡,即南海郡(治今廣東廣州)、桂林郡(治今廣西桂平)、

象郡(治今廣西崇左)。次年,秦始皇又命遷徙 50 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中 原人民帶去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 民族大融合。

古代分布於今貴州、雲南和四川西南一帶的部族,總稱為西南夷。戰國中後期,

秦、楚的統治勢力曾經遠及今雲南地區,只是聯繫不很緊密。秦滅六國後,不久即 派將軍常頞徵調巴蜀士卒經略西南夷。常頞不僅開鑿了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昭通的

「五尺道」,加強了西南邊疆與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今天的西 南地區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至陰山一帶,

北到今蘇聯貝加爾湖附近。戰國中期,匈奴日益強大,不斷南侵,經常與秦、趙、燕 三國發生戰爭。戰國後期,匈奴人頭曼統一匈奴各部建國,頭曼稱單于。在秦吞併 六國時,匈奴乘機南下,占領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秦統一六國後,在進 攻嶺南的同時,於秦始皇三十二年(西元前 215 年),派將軍蒙恬率兵 30 萬北擊 匈奴,收復河南地,設置九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轄 34 縣。西元前 211 年 秦又遷徙中原 3 萬戶屯墾於北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一帶。北伐匈奴,

移民實邊,不僅防止了匈奴的軍事騷擾,開拓了疆域,而且有利於邊疆的開發和民 族大融合。

秦雖打敗了匈奴,迫其北徙數百里,但匈奴的勢力仍很強大,對內地的威脅依 然存在。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擾亂,秦始皇又命蒙恬北渡黃河,據守陰 山一帶,並徵發大批人力修繕,增補秦、趙、燕三國舊長城,使之連結起來,西起 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遼陽以東),長萬餘里,即「萬里長城」。

(5)

長城的修築,對保護中原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統一六國及其統一後的向外開拓,使秦的疆土大大超過了前代,其疆域「東至 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今甘肅西部),南至北嚮戶(今越南北部),北據河 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在當時,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也是政治、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國家。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為了統治一個幅員遼闊的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政 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來鞏固國家的統一。

(一)消除反側的措施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的大帝國的統治,對六國舊貴族和政治思想上的反對派,

採取了一些防範和鎮壓的措施。

1.徙民政策:為了防範六國舊貴族復辟的圖謀,秦始皇在滅六國後即把 六國舊貴族和富豪十二萬戶遷徙到咸陽,一部分遷徙至南陽、巴蜀等地,使他們脫 離本土,以削弱其政治、經濟勢力,又便於就近控制。

2.銷毀兵器:秦統一後,戰時的許多兵器散落於民間。為了防止六國舊貴 族和人民的反秦,秦始皇下令各郡縣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加以銷毀,在咸陽鑄成鐘、

鐻和 12 個各重千石的大銅人,作為宮廷飾物,以示威強。

3.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在邊地的 河流旁建築堤防,甚至築有內地長城,以防禦敵國的進攻。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即 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盡可能地消除 割據勢力賴以利用的地形或建築物憑藉。

(二)修築馳道:

空前的統一大國建立後,為了轉運糧餉和調發兵卒的便利,秦始皇還下令修建 由都城咸陽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大道,即馳道。馳道寬 50 步,每距 3 丈植樹一株,

「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漢書.賈山傳》),即東至今山東、江蘇、浙江,南至 兩湖地區,北到河北、山西一帶。又修築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 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以加強邊防。秦始皇在 統一後的十一年間,曾沿馳道五次出巡,每次約歷時一年。在很多地方還刻石立碑,

宣揚自己的功業。這些巡察都是威懾割據勢力,以加強統一的政治行動。

(三)思想控制:

秦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 213 年),博士淳于越在宴會上當面批評秦始皇廢分 封、置郡縣的變革,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史記.秦始皇本 紀》)。顯然,淳于越是主張恢復西周以來的分封制的。丞相李斯批駁了這種「師古」

的觀點,譴責儒生們「入則心非,出則巷議」,「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 首」(《同上》)。他認為這種源於儒家經典和私學的思想是有害統一的,因此建議 秦始皇消滅私學,焚燒《詩》、《書》等。其建議具體規定:1.除《秦紀》外,六國史書 一律燒掉;2.除博士官所藏《詩》、《書》、百家語等書外,都要將書繳到所在郡,由 郡守、尉監督燒毀。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3.敢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 非今者族滅。吏知而不舉,與同罪;4.醫藥、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焚燒之列;5.若有 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同意了這一建議,於是就發生了焚書事件。次年,為 秦始皇求仙藥的方士因妄言不可兌現,相邀逃亡,逃跑前又有誹謗之言,說秦始皇

「貪於權勢」「樂以刑殺為威」(《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派御史追查咸陽的 方士儒生,把有牽連的 460 多人坑殺於咸陽。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其目的固然是為了加強政治思想統治,打擊反抗勢力,維 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然而,採用這種殘暴手段,顯然做得太過分了,它不但造成 了古代文化典籍的巨大損失,嚴重摧殘了古代文明,而且也開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 度下文化專制主義最惡劣的先例。

(四)劃一各項制度

為了盡可能消除長期諸侯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秦始皇以戰國期期秦的制度為 標準,整齊劃一了各項制度。

(6)

1.使黔首自實田:秦始皇三十一年(西元前 216 年),秦發布「使黔首自 實田」的詔令(《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徐廣語),令土地所有者據實向官府 申報土地,並載入戶籍,作為國家徵收賦稅的依據。這意味著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土 地私有制,並保護土地私有權。這一制度把農民牢牢地附著於土地,加之繼續推行 商鞅變法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較有力地促進了地主經濟和小農經濟的發展。國家 的稅收、徭役和兵役的來源,也由此得到保證。

2.統一貨幣:戰國時期,各國都有自己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單位 各不相同。西元前 221 年,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舊幣,統一制定新的貨幣。新的幣 制以黃金為上幣,以鎰(重二十四兩)為單位;以秦國原有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

文曰「半兩,重如其文」(《史記.平準書》)。

3.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的同時,秦始皇又下令以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 量衡標準器具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考古發現的大秦權和量器上,都刻有秦始皇頒布 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足見對此事的高度重視。秦又規定以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 為畝。還實行「車同軌」,即大車的兩輪間皆寬六尺。

4.統一文字:秦還實行文字的統一。漢字本是同源的,但經過春秋戰國數 百年的發展,因國度、地區的差別,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都發生了很大差異。「文字 異形」(《說文解字.叙》)給統一政令的推行和經濟、文化的交流造成嚴重障礙。全 國統一後,秦始皇命李斯統一文字。李斯以秦國字體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 小篆,推行於全國。同時,當時還流行一種更簡便的文字,即隸書。從 1975 年在湖 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看,秦的官方文書也已使用隸書。

上述措施,對於消除分裂割據,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都起了積極作用。

四、秦走向失敗的原因

秦始皇作為中國古代的第一個皇帝,對中國歷史是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其貢獻 主要有兩點:首先,秦始皇完成了偉大的統一大業,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儘管統一 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秦始皇順應並促進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在他手裡實現了統一,

其個人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漢初賈誼說「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史 記.秦始皇本紀》)。主父偃也說:「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

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他們都充分地肯定了秦始皇 統一中國的歷史功績。

其次,秦始皇在統一後制定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制度和措施,不僅改變了長期 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面,而且促進了政治上的統一、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這 些制度和措施,有的是繼承和改革戰國時各國的制度,有的是新的創建,大多對以 後二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產生過深遠和重大的影響。《史記.秦始皇本紀》附錄史學家 班固答東漢明帝的詔問說,秦始皇「制作政令,施於後王。」唐張守節《正義》解釋說

「謂置郡縣,壞井田、開阡陌,不立侯王,始為伏臘;又置丞相¡K¡K 等,皆施於後 王,至於隋、唐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明代思想家李贄稱頌秦始皇為「千古一帝」

(《藏書》卷二)。

但是,秦始皇又有殘暴的一面。在政治上極端專斷殘忍,生活上異常窮奢極欲,

人民被蹂躪的程度更達到不可忍受的地步。如果說伐匈奴、築長城,經略南越、西南 夷,修馳道、直道等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話,那也是在短短的十餘年中完成的,具有 急政暴虐的特點。而大修宮殿、驪山墓等,就是秦始皇個人窮奢極欲所致,完全是 勞民傷財的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每滅一國,就令人繪製亡國宮殿圖,

然後在咸陽「北阪」仿造,以致其宮殿數量「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朝宮的

「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規模 極宏大。秦始皇又為自己修驪山墓,墓高五十餘丈,周圍五里多,內「以水銀為百 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為求長生不老之藥,

秦始皇不僅糜費大量錢財,而且還派方士徐市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神仙,結果一 去不返。這些舉動都加劇了人民的痛苦,促使秦王朝迅速滅亡。

促成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很多,可歸納為如後數端:

(7)

(一)社會貧富懸殊:

秦王朝社會貧富懸殊的情況非常嚴重,而且是其來有自。董仲舒對此曾有客觀 而深刻的評論,他說:「自從秦孝公起用商鞅為相,實施變法,改除古代聖王井田 制度,人民可以自由買賣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而其結果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 無立錐之地,富者利用財勢,專力經營山林川澤,他們的生活荒淫奢偧,社會地位 與財富,有如「人君之尊,公侯之富」;小民怎能不窮困,不痛苦?不曉得有多少 貧民由於活不下去而逃亡山林,落草為寇,更增加了社會的不安與動亂。

關於這方面,崔寔的評論是這樣的:「秦王朝破壞法度,掠奪人民財富,毫無 法紀,獎勵兼併,造成社會上窮的更窮,富的越富。多少奸滑的富豪,肆意剝削貧 民,他們自己是巨億富翁,社會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窮人,到處都是。更可惡 的是那些豪富之家,送紅包勾結官府,養打手欺壓小民。多少貧民,全家老小都會 成為他們的奴僕,卑顏屈膝的侍候他們,僅圖換得個一飽。說起來怎能不令人傷 心?」

(二)賦稅繁重,民不聊生:

秦始皇兼併天下後,大興土木,建馳道,築阿房宮;為了防止北方夷狄的進犯,

修建長城,並派重兵駐守邊疆。他個人更是窮奢極欲,所有的財源與勞役都仰賴於 民間。賦稅幾達人民收入之半數,服勞役的人更是不知其數。弄得人民的生活,男 子拼命耕作,也不能得到一飽,女子日夜紡織,仍然是沒有衣服穿。縱使如此,還 是不能滿足秦始皇的欲望。結果是民怨沸騰,叛亂四起,終於導致秦王朝的潰滅。

秦二世繼承帝位後,更是極盡奢侈享樂之能事,不顧天下百姓飢寒貧困,窮征 暴歛,百姓因付不出稅或無力服勞役者,每天受刑挨打的人成千累萬。人民生活,

火熱水深。終於導致戍卒陳勝在大澤鄉起義,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反秦暴政的義 軍四起,秦王朝迅即走上滅亡的道路。

(三)兵禍劇烈,戰亂頻仍:

秦始皇乘戰勝之餘威,蠶食天下,併吞六國,統一海內,功齊三代。他好大喜 功,又派蒙恬率大軍攻胡,闢地千里,然後征集天下壯士戍守邊疆,駐屯的軍隊一 駐就是十幾年,死的人不計其數。邊疆駐軍的一切補給都仰賴內地,而且是由壯年 婦女挑的挑,揹的揹,輸送到幾千里外的北地,路上隨處可見死屍,無人收埋。家 家戶戶,孤寡老弱不能生活,於是天下叛秦。

秦始皇由於貪圖百越出產的犀牛角,象牙,翡翠,珠璣等財寶,又派尉屠睢率 軍五十萬南征百越。越人逃入叢林,晝伏夜出,終於大敗秦軍,殺死尉屠睢,伏屍 流血者數以萬計。秦始皇又另外發遣囚犯及流放的人到邊境去守衛南疆,所有衣食 軍械等補給,也是由婦女徒步揹負運送。弄得全國男不得耕,女不得織,病者不得 治療,死者不得收葬。於是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反秦,振臂高呼,全國陷入戰亂,繼 之劉邦,項羽等興兵攻秦,秦王朝終於崩潰。這是秦始皇擴張領土的野心,貪圖財 寶的慾望,所造成的兵連禍結,終於導致了秦王朝的全面崩潰。

(四)非生產事業猛晉,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秦始皇併吞六國後,富有天下,兵源多而國勢強盛,是中國歷史上首見。但是 為什麼會兵敗於陳勝吳廣,地奪於項羽劉邦?其原因之ㄧ是秦始皇貪狠暴虐,僅為 個人生前享樂與安葬著想,不顧民力物的浪費而興建阿房宮,築馳道,穿鑿驪山陵 寢,這三大工程動員人工百萬以上,財力物力的耗費更是不計其數。結果是國力耗 盡,國本動搖,秦王朝的垮臺,自也是理所固然,事有必至的了。

(五)刑罰酷虐,怨聲載道:

秦王朝自孝公任用商鞅辨法之後,對於人民的刑罰日益殘酷而無節制。尤其李 斯、趙高等嚴刑峻法論者當政,更造成法令多如牛毛,刑罰慘無人道。草菅人命,

天下寒心。奸邪官吏,利用刑罰以顯其威,大殮其財。起初,刑罰所施的對象是貧 民賤民,其後則是富人吏民,最後延及宗室大臣。所以親疏皆危,內外咸怨,上下 離心,全民痛恨。結果是陳勝率先反秦,天下立即大亂。秦王朝的潰滅,不能歸咎 於官吏不肖,刑罰酷虐,萬民離心之故也。

(六)禁忌煩多,誰都三緘其口:

秦始皇時代,並沒有深謀遠慮之士,然所以無人進忠言,陳直諫者,在於秦俗

(8)

多忌諱之禁。其情形是忠言還沒說完,人頭就已落地。天下人都採取明哲保身的態 度,他們對於國事天下事,都是傾耳而聽,屏息而立,啞口而無不言。所以秦王朝 的當政者雖有缺失ㄧ籮筐,也沒有人敢說一句話。所謂「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就是當時秦王朝箝制輿論的寫照。

(七)官吏殘暴,人民恨之入骨:

這裡僅舉一個例子,即可窺其全貌:范陽人蒯通對范陽縣的縣令說:「閣下出 任縣令已經十年了,你殺的人不計其數,造成的孤兒寡婦也不計其數;你砍人之足,

使人終身不能行走,黥人之首(在臉上刺字),使人終身不敢抬頭見人,更是不計其 數。縣民對你,誰不是咬牙切齒,恨之入骨。但是為什麼沒有人起來報仇,給你來 一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呢?因為秦法太嚴了,誰也不願意冒滿門抄斬的危險。現 在天下大亂了,秦法已經沒有任何嚇阻的力量了。閣下還是早點準備隨時隨地有人 來給你一個穿腸破肚,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吧。」

五、秦末的各反秦勢力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 209 年)七月,由兩個縣尉押送的九百多名被徵調的農民,

因遇雨滯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到達戍地漁陽(今

壹、秦朝的建立北京密雲)。秦法規定,戍卒誤期當斬。在死亡的威脅面前,九百多 農民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有人說:「亡六國者,非秦也,乃六國之人 也;亡秦者,非六國也,乃秦人也。」這僅是一種歷史的感歎,我們要知道的卻是,

打垮秦王朝的究竟是些什麼人。這個問題大致可以用四派勢力來回答:

(一)代表知識份子的孔甲,陳平等一派:

孔甲:陳勝起兵後,被擁立為張楚王,孔甲即在陳王駕前為博士,最後與陳勝 同時死難。孔甲是孔子的八世孫,名鮒字甲。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氏,童年時家貧,好讀書。後追隨項羽,從事反秦軍事行 動,其後又歸順劉邦。

張蒼:陽武人士,好讀書,精於律曆,秦王朝的御史,主持圖書館館務。後來 因罪逃回故鄉。劉邦的大軍經過陽武時,張蒼便以客卿的身份追隨劉邦,進攻南陽。

酈食其:陳留郡高陽人氏,好讀書,家貧落魄,鄉人稱之為狂生。後來說服劉 邦,掠取陳留,食其被號為廣野君。

(二)代表六國舊貴族的項梁,項羽一派:

項梁、項羽:項羽起兵反秦時,才二十四歲。項梁是他的叔父。項梁的父親項燕,

是楚國的名將,被秦王朝大將王翦殺死。項氏代代都是楚將,封於項,所以姓項。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等起兵於大澤鄉。九月,項梁項羽共同起兵反秦,初起時即 有精兵八千人,聲勢相當浩大。

張良:張良,韓人,祖父與父親都是韓國的丞相。秦滅韓後,張良將其全部家 財用來僱請大力士,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中,誤中副車。¡K¡K 其後追隨劉邦。

魏咎,魏豹兄弟:這兩個人都是魏國王室的公子。陳勝為王時,魏氏兄弟前去 投效,陳王便立魏咎為魏王,後因秦將章邯進攻魏臨濟,魏咎自殺。其後項羽敗秦 軍,又立魏豹為魏王,他曾追隨項羽入關。

田儋兄弟:田儋和他的堂兄弟田榮,田橫都是原來齊王田氏的王族子弟也都是 英雄人物,能得人心,陳勝起兵後,他們也起兵反秦復齊,自立為王。

(三)代表下級官吏和城市貧民的劉邦一派

劉邦:沛邑人氏,曾任泗水亭長(約等於現代村里長),陳勝起兵稱王後,沛 邑父老殺死縣令,迎請劉邦入城,立他為沛公,領導反秦有軍。

蕭何:也是沛邑人,是沛縣的獄吏,劉邦被立為沛公時,他即作其助理。劉邦 兵進咸陽時,蕭何先進城去,搜尋秦王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圖書。以後劉邦能夠 明瞭天下形勢,戶口多少,民生疾苦等情形,都是仰賴於蕭何搜來的秦王朝的圖書 資料。

曹參:也是沛邑的獄吏,和蕭何同時投效劉邦。

周勃:也是沛邑人,家境很貧窮,有錢人家辦喪事的時,他替人家吹簫奏樂,

賴以為生。

(9)

灌嬰:睢陽人,賣布為生,追隨劉邦反秦。

周昌兄弟:周昌及其堂兄周苛,在秦王朝做過泗水的軍中文書士,後來以行武 出身近隨劉邦。

任敖:沛縣的獄吏、劉邦初時起時,以客卿身份做劉邦的御史。

樊噲:沛縣人,殺狗為業,也就是所謂狗屠,是劉邦的好朋友,也是以後反秦 打天下的好搭擋。

韓信:淮陰人,沒發跡時,又窮又沒品行,常常白吃白喝,討厭他的人很多。

曾受袴下之辱,後來項梁起兵渡淮水,韓信便仗劍投軍。

(四)代表一般平民或農民的陳勝,吳廣一派

陳勝,吳廣: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他們兩個是最先揭 竿而起反秦的平民英雄。

黥布,原姓英,因受過黥刑而改姓。在酈山服勞役,率領勞工數千人叛秦,其 後追隨劉邦。

彭越:昭邑人,字仲。在湖裏打魚為生,做過湖盜。陳勝,項梁等起兵反秦後,

他也號召湖澤中青年漁民百餘人,起義反秦,一路上收容諸侯的散兵遊勇千餘人,

其後投效劉邦。他可以說是漁民領袖。

六、秦王朝的潰滅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 209 年)七月,戍卒陳勝,斬木為兵器,揭竿為旗幟,起 義反秦。振臂一呼,天下響應。於是受擁立為王,號稱「張楚」。全國反秦勢力風起雲 湧,各路英雄豪傑,各領人馬對秦王朝展開全面進攻。

當時,秦二世昏庸無道,終日在深宮內院,宴飲取樂;朝政完全掌握在趙高手 裏,他根本不告訴秦二世,天下已經大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世三年,秦將章邯率領精兵數十萬,圍攻鉅鹿。楚上將軍項羽率楚軍援救鉅 鹿,採用突襲戰術,急攻秦軍,只打得秦軍大敗虧輸,全軍四處潰散;秦將王離被 俘,秦軍總指揮章邯只好率其殘兵敗將向諸侯投降。這一仗,秦王朝軍事上的精銳 力量喪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秦王朝對於反秦軍的進攻,再也沒有還手的力量了。

在項羽俘虜了秦將王離,迫使秦軍指揮官章邯投降後,立即向進推進。那時候,

燕、齊、韓、楚、趙、魏都各自立王,形成「關東盡叛」的情勢,秦王朝所屬各地的官 吏及地方部隊也都紛紛響應諸侯的反秦軍,長驅直入,西進秦王朝的首都咸陽。

當反秦大軍即將攻進咸陽之際,趙高深恐那時候秦二世會拿他治罪。他和他的 女婿咸陽市長閻樂,他的兄弟趙成密議弒殺秦二世。他派閻樂率兵一千多人圍攻望 夷宮,逼迫秦二世自殺。另外立二世的哥哥的兒子公子嬰為秦王,沒有皇帝的頭銜 了。

公子嬰立為秦王後四十六天,楚將沛公劉邦率領先頭部隊,打敗秦軍,攻進武 關,駐軍於咸陽東方的灞上。立即派人到咸陽招降秦王子嬰。子嬰眼見大勢已去,

只好在頸子上繫了一條繩子(象徵性自縛),手捧天子的玉璽軍符,乘上白馬素軍 車,出城投降。劉邦進咸陽後,將所有的宮室府庫貼上封條,便又回軍灞上,等待 諸侯的聯合大軍。

一個月後,諸侯的聯合大軍到達,總司令項羽進入咸陽,殺了秦王子嬰及王室 諸公子,並在咸陽屠城(趙高早在秦王子嬰即位時,被他計殺於宮門之前了)。又 放火焚燒咸陽宮殿,阿房宮也在大火成為灰燼。秦王朝於是完全滅亡。此時距離秦 始皇逝世不過三年的時間,他一手創立的統一大帝國竟然如此迅速的滅亡。

秦始皇死了,秦二世死了,秦王子嬰死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的秦王 朝也垮臺了。令人感慨的卻是:

秦始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而其一生的功過是非,史家自有論斷。

然則,「後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歷史是一面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從來 沒有,也永遠不會放過誰。為政者,當國者,能不慎乎?

參、自我評量題目

一、秦為何能夠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

二、秦國統一六國的經過為何?

(10)

三、秦完成統一大業後還有那些對外的發展?

四、秦始皇帝採取那些措施以鞏固統治?

五、秦為何統一後不久就走向崩潰?

六、焚書禁學和獨尊儒術、編修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工作有何異同?

七、秦末的反秦勢力大體有那些集團?

八、對於秦始皇帝的功過您有那些看法?

肆、主要參考資料

一、唐贊功等撰:《中華文明史¡E 第三卷¡E 秦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頁 1-11。

二、韓復智等編著:《秦漢史》(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元月增訂一版),第 二章〈大一統政府的創建〉,頁 35-64。

三、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2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 刷),第八章至第十四章,頁 172-441。

四、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 刷),第二章至第五章,頁 46-260。

五、崔瑞德、魯惟一編、卜德撰;陳高華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2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第一章〈秦國和秦帝 國〉,頁 34-120。

六、司馬遷:《史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9 月第一版,2005 年 6 月北京第 19 次印刷),卷五〈秦本紀第五〉、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11)

貳、前漢的盛衰

壹、學習目標

一、您對前漢歷史有那些認識?

二、了解漢朝初年的施政方針。

三、了解「文景之治」與政局發展。

四、了解漢武帝的鞏固統治政策。

五、了解昭宣時期政局的發展。

六、了解王莽改制及影響。

貳、講授綱要

一、前漢初年的施政方針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都長安,史稱前漢。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制度方 面,基本是「漢承秦制」,但也略有變化和改善。而在法制、賦稅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鑒於暴秦速亡的歷史教訓,採取了一系列的「無為」、「寬舒」政策。正因為有了這些 變革,才為漢武帝施展其雄才大略打下堅實的基礎,致使秦始皇開創的統一、多民 族的國家在前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的發展。

漢朝剛建立時,因社會經過數年的戰亂,人口銳減,田地荒蕪,生產難以進行,

經濟凋敝,到處呈現殘破不堪的景象。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當時百姓無 積蓄可言,皇帝也找不到四匹純一色的馬駕車,有的將相大臣只有坐牛車。而奸商 則囤積居奇,致使物價騰貴,「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劉邦為首的統治者的首要任務,是不得不在指導思想上 有所更易,以利較快地恢復農業生產,穩定社會,重建統治秩序。因此,就有漢初 國策的制定和「文景之治」的出現。

(一)漢初國策

劉邦即帝位後,命辯士陸賈為他總結包括秦亡在內的歷代興亡的歷史經驗,以 供借鑒。陸賈依據戰國以來道家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和儒家主張施「仁政」的理 論,在其所著《新語‧無為》篇中指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 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他認為,

在當時的情況下,必須實施「無為」、「寬舒」之政:即不要「極武」和「用刑太極」,

而要「文武並用」。對此,劉邦很是贊賞,並把這種「無為而治」思想作為制定基本國 策的指導思想。以後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數十年之久,一直到武帝時才變更這 一指導思。「無為而治」落實到具體政策,就是實行輕徭、薄賦和寬刑罰,盡可能地 不多生事擾民,讓劫後餘生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西元前 202 年,劉邦為帝的當年即下有名的「五年詔」:一、復員軍隊,「以有 功勞行田宅」,使少數人成為軍功地主,多數成為自耕農;二、招集戰亂中逃亡之 人返鄉生產,「復故爵田宅」;三、因飢餓而自賣為奴婢的一律免為庶民。西元前 200 年春,又下令免除生育子女者兩年勞役(見《漢書.高帝紀》)。這些政令旨在增 加農業勞動人口,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使農業生產較快地恢復起來。

提倡農業生產的同時,劉邦等漢初統治者又推行「抑商」之策,規定商賈及其 子孫不能做官。商賈不得穿絲、毛織品衣服,不能乘車騎馬和攜帶兵器;加倍徵收 商賈的人口稅,即每人兩算(二百四十錢)。「抑商」也是為了「重農」,想讓更多的人 棄末務本。但隨著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商業必然日益繁榮,商人的社會地位也 將相應提高。這不是一紙政令所能遏制的經濟規律。

賦稅徭役方面,劉邦一度實行十稅一的田租,後來減為十五稅一。但有的年份 還有反復,到他兒子惠帝時才把十五稅一正式固定下來。人口稅有口賦和算賦兩種:

口賦是 7 至 14 歲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向官府納二十錢;算賦是 15 至 56 歲的人,

每人每年向官府納一百二十錢(即一算)。更賦是一種代役稅。按規定,男丁每人每年 在本郡服勞役一個月,稱之為更卒或卒更;每人每年戍邊三天,稱為徭戍。不願為

(12)

更卒的,可納錢二千,謂之踐更。不願戍邊三天的「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

是謂過更」(《漢書‧昭帝紀》注引如淳語)。

比較秦代而言,漢初的確是「輕徭薄賦」。人口稅和代役稅比田租為重,這主要 是優待地主,而對無地少地的農民是無長利可圖的,結果必然是士地兼併的加劇,

廣大農民的破產流亡。

漢初,劉邦認為入關時的「約法三章」過於簡略,已不足以「禦奸」,於是命相 國蕭何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參照秦律編製出《九章律》。《九章律》較秦律更為嚴密,

但定罪、刑罰有所減緩。惠帝四年(西元前 191 年),廢除秦在焚書坑儒時的《挾書律》,

以便民。呂后元年(西元前 187 年),廢除夷三族罪和所謂的「妖言令」,縮小了定罪 範圍和死刑的對象。

(二)郡國並行制。

前漢初年,統治機構和官僚體制基本沿襲秦制。在中央,皇帝下設有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和列卿等官職;小部分的地方也設郡、縣、鄉、里等機構,置郡郡守、縣令 等官職。而絕大部分的地方是諸侯王國的封地。這種體制,史稱「郡國並行制」。在楚 漢戰爭中,劉邦為了聯合各種勢力全力打敗項羽,曾因種種原因封立了幾個諸侯王。

漢朝建立時,諸侯王有七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

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史稱異姓王。這些王國大都佔有跨州連郡的土地,總區域 相當於六國舊地。他們多擁兵自重,雄據一方,「有震主之威」,是統一國家的極大 威脅。從劉邦為帝到離開人世(西元前 202-前 195 年)的七年間,劉邦以各種藉口和 方式相繼消滅了除長沙王吳芮之外的六個諸侯王。長沙國地處僻遠,勢力不強,難 以直接威脅中央,一直存在到文帝時因無後而國除。但是,在是否行分封制這一問 題上,劉邦一直錯誤地理解秦亡的教訓,以為秦不分子弟藩屏中央,以致孤立而敗。

當時的殘破局面,又使他覺得還無力完全控地方,特別是邊遠地區,對策只能是穩 中求勝,從長計議。因此,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他大封自己的子弟為王,史稱同 姓王。同姓王國有 9 個:吳、淮南、淮陽、楚、梁、齊、趙、代、燕。同姓王代替了異姓王,

中央直轄地並未擴大,不過 15 個郡,其中還包括不少列侯的食邑和公主湯沐邑,

而諸侯王國合起來占地 39 個郡。大的王國仍然跨州連郡,如齊王劉肥佔有六郡 73 縣,吳王劉濞占有三郡 53 縣。王國的政權機構和官制幾乎和漢朝廷一樣,除太傅和 丞相(原也稱相國)由中央委派外,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吏均由諸侯王自置。諸侯王在 國內自徵賦稅徭役,自鑄貨幣,自行紀元,還有一定的軍權。王國的半獨立狀態,

發展下去必然與中央發生矛盾。

(三)與匈奴的和親和對兩越的羈縻

秦漢之際,匈奴最為強盛,曾乘中原戰亂之機越過長城,不斷南侵,與漢相持 於今甘肅蘭州、寧夏固原、陝西榆林,內蒙古托克托一線。漢七年(西元前 200 年),

劉邦親率大軍三十二萬討伐投降匈奴的韓王信,被匈奴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山西 大同東北)七晝夜,最後用陳平賄賂冒頓單于妻之計才得以脫身。漢王朝實在沒有實 力抗擊匈奴,劉邦只好用婁敬之策,與匈奴和親。漢把宗室之女當公主嫁給匈奴單 于,每年饋贈大量的絮繒酒食給匈奴,並與匈奴通關市,以緩減其侵擾。但「和親」

作用不大,匈奴仍不斷侵擾,擄掠邊地人畜。有時警報匈奴入侵的峰火通於甘泉(今 陝西淳化西北),漢都長安很是緊張,匈奴對漢構成很大威脅。惠帝、呂后、文、景時 期,一直苦於國力不足,只有繼續忍辱與匈奴和親。文帝後期,政治家晁錯言邊事,

主張入粟邊塞者得以拜爵,並募民徙邊,以加強對匈奴的防禦。

秦末動亂時,秦南海郡尉趙佗占據嶺南,擁兵割據,自立為南越王,都番禺 (今廣東廣州)。漢朝建立,劉邦感到無力再征伐,於西元前 196 年(高祖十一年)派陸 賈使南越,正式冊封趙佗為南越王。呂后嚴邊防之禁,漢與南越的關係一度很緊張。

文帝採取安撫之策,省罷邊界戍軍,優待趙佗在老家真定(今河北正定東南)的家人,

再次派陸賈使南越,趙佗廢去呂后時自稱的帝號,恢復了藩屬關係。閩越貴族無諸 和搖也曾起兵反秦,並助劉邦打敗項羽。漢初,劉邦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今福 建福州)。惠帝時,立搖為東海王(又稱甌王),東甌(今浙江溫州)。三個越王在名義上

(13)

臣屬於西漢王朝,但實際是三個獨立的割據政權。

二、「文景之治」與政局發展

前漢王朝經過高帝、惠帝、呂后三代,經濟基本得到恢復,社會秩序趨於穩定。

在此基礎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西元前 179 年-前 141 年),進一步調整政策,繼 續「與民休息」,社會經濟更加發展。政治上還取得了與諸侯國抗爭的勝利。於是出 現了史稱「文景之治」的局面。

文帝初年,由於農業的發展,糧價已很低,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穀賤傷農,

商人等兼併勢力必然膨脹,農民面臨破產流產流亡。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政論家晁 錯於文帝前十年(西元前 168 年)提出了「入粟拜爵」的建議,實行所謂的「貴粟」政策 他說:「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漢書‧食貨志(上)》)文帝即下

「賣爵令」,規定入粟六百石者爵上造(二級爵),遞增到四千石者爵五大夫(九級爵) 到一萬二千石者爵大庶長(十八級爵)。制度規定,爵高者可有相應的特權,如五大 夫以上可免除家中一人的徭役。入粟者先把糧食輸邊,以防禦匈奴。待邊地夠用五 年後,再輸內地郡縣,積粟以備災荒。這樣做的結果,國家有糧,富商得爵,農民 得錢。「入粟拜爵」提高了糧價,農民處境稍有改善,但商人的政治地位卻顯著提高。

文帝、景帝還實行所謂「輕徭薄賦」政策。其內容有四項:一、減免田租。「入粟 拜爵」的當年,即下令收田租之半,即由原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次年(西元前 167 年),又全免天下田租,並持續十二年之久。到景帝元年(西元前 156 年)復收田 租之半,即三十稅一,並成為漢代定制。二、減輕算賦。文帝時,減輕算賦 2/3,即 由每人每年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三、減少徭役。文帝時,把丁男每年為官府服勞役 一個月改為「三年而一事」(漢書‧賈捐之傳)),即三年征調一次,也減輕負擔三分 之二。景帝二年(西元前 155 年)又把秦以來 15 歲傅籍以給官府徭役的規定改為 20 歲 始傅。四、修「馬復令」。《漢書‧食貨志》(上)說:文帝時「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 卒」即免除徭役。這是一項鼓勵老百姓養馬備車騎的政策,目的是加強武備。同時,

文帝前元十二年(西元前 168 年),還令「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史記‧貨殖列傳》) 取消關卡、津渡處的用傳制度和嚴禁在山林川澤樵採鼓鑄等的禁令,以致「富商大 賈周遊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同上》),商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

漢初社會經濟由恢復到發展,諸侯王國的勢力隨之不斷強大,以致政治上與中 央的矛盾日益暴露。文帝時,政治家賈誼上《治安策》,認為當時中央與王國的關係 狀況,就像一個人得了腫病,腳趾腫得粗如腿,腳腫得粗如腰,以致身體各部位不 能彎曲。如治療,「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書‧賈誼傳》)

即將當時較大的王國分為若干小國,國小力弱,才不足以對抗中央。文帝前元十六 年(西元前 164 年),賈誼雖死去四年了,但王國鬧分裂的形勢更為嚴峻,文帝才 納賈誼之議,分齊國為六小國,淮南國為三小國。

景帝時,中央與諸侯王國的矛盾更加尖銳。早在文帝時就建議削王國封地的政 論家晁錯,更是急切主張不失時機地削地,並上《削藩策》。他說:「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極,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史記‧吳王濞列傳》)

景帝三年(西元前 154 年),用晁錯之策,依次削楚王的東海郡,越王的常山郡,

膠西王的六縣之地。當要削吳王的會稽和豫章兩郡之地時,吳王劉濞趁機串通楚、越 膠西、膠東、菑川、齊南等六國,聯合發動武裝叛亂。叛軍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 側」的旗號,一直打到今天的河南東部。景帝在驚駭時聽信讒言,誅晁錯,以求吳 王退兵。但劉濞非但不撤兵,反而言要奪取帝位。叛軍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被景帝 弟梁王武阻擋,漢太尉周亞夫率大軍討伐,三個月內平定叛亂。劉濞為越人所殺,

其餘六王皆自殺,七國被廢除。

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改由聽命於中央的內史治民;損 減王國機構,取消御史大夫、廷尉等官,並降低王國官的品秩和職權。此後,諸侯 王國雖仍存在,但對中央已不能構成大的威脅。這就基本解決了漢初分封諸侯王的 弊病,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加強了中央統治。

三、漢武帝的鞏固統治政策

(14)

西元前 140 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為皇帝。這時,國家的勢力已較強大。

《史記‧平準書》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 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 不可食……」武帝憑藉當時國家累積巨大財富,對外積極開拓疆域,對內加強中央 控制,使國家統一獲得空前的鞏固和發展。

(一)開拓疆土,擴展和鞏固統一 1.平三越,開拓南疆

武帝建元三年(西元前 138 年),閩越在吳王劉濞的兒子劉子駒的唆使下發兵,

進攻東甌,東甌向漢王朝告急求援。武帝派中大夫嚴助以皇帝符節發會稽郡(治今江 蘇蘇州)兵,從海上救東甌。援兵未到,閩越已得知消息撤走。東甌怕閩越再度進攻 請求內徙。漢朝遷東甌四萬餘人於江、淮之間(今安徽廬江一帶)。

建元六年(西元前 135 年),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南越向漢廷告急求援。武帝 派王恢出豫章(治今江西南昌)、韓安國出會稽,分兵兩路進攻閩越。漢軍未到,閩越 王郢弟餘善殺郢,舉眾請降,漢兵撤。武帝立原閩越王無諸的孫子繇君醜為越繇王。

以後又因越民多歸屬餘善,武帝認為不能因此復興師動眾,於是封餘善為東越王,

使與越繇王並處,分領越人。

元鼎四年(西元前 113 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使南越,南越王趙興按其母后摎 氏的意見因使者上書:「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史記‧南越列傳》)。武 帝高興地許之,希望通過此方式解決南越的歸順。但南越丞相呂嘉反對內屬,還殺 南越王趙興、太后摎氏及漢使者,另立新王,公開對抗漢王朝。元鼎五年秋,武帝 派伏波將軍路博多、樓船將軍楊僕等率漢軍分四路伐南越。次年冬,漢軍至番禺(今 廣東廣州),南越降,呂嘉和南越王趙建德逃入海後被俘。至此,經數世、歷九十餘 年的南越政權消亡。漢在南越地設置儋耳(治今海南儋縣西北)、珠崖(治今海南瓊山 東南)、南海(治今廣東南海)、蒼梧(治今廣西梧州市)、 林鬰 (治今廣西桂平縣北)、合浦 (治今廣西合浦東北)、交阯(治今越南河內西北)、九真(治今越南清化)、日南(治今越 南廣治北)等九郡。

漢平南越後,東越王餘善反,發兵攻漢豫章郡,並殺漢三都尉。元封元年(西元 前 110 年)冬,武帝派楊僕等分兵四路,分別從海陸攻入東越。越繇王與越貴族殺餘 善,投降漢朝,武帝又把越人徙處江、淮之間。此後,居住江、淮間的越人與漢人融 合,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

2.統一西南夷

秦末戰亂後,西南夷與中原王朝的政治聯繫中斷了。漢初,巴蜀地區與西南夷 的經濟交往日益增多,巴蜀商人販賣繒帛、枸醬至西南夷,以從那裡販回筰馬、髦 牛乃至奴婢。武帝建元六年(西元前 135 年),漢番陽(今江西波陽)令唐蒙使南越,得 知從蜀地經夜郎(今貴州西、北部)有捷徑可通南越。於是,他建議通夜郎,發夜郎兵 順牂柯江(今北盤江)而下,以擊敗南越。武帝派唐蒙使夜郎,夜郎君願服漢,請改 夜郎為郡縣。夜郎附近的一些小部落也請歸附漢朝。漢即在這一帶設犍為郡,郡治 所在 道(今四川宜賓西南)。稍後,武帝又派司馬相如使邛(今四川西昌一帶)、筰(今 四川漢源一帶)、冉駹(今四川茂縣一帶),在那些地區設十幾個縣,歸漢的蜀郡(治今 成都市)管轄。元鼎五年(西元前 112 年),且蘭(今貴州貴定東北一帶)郡主殺漢犍為 太守及漢使。次年,漢發兵攻下且蘭,設置牂柯郡(治今貴州凱里西北)。此後,在漢 的軍事壓力下,邛、筰、冉、駹、白馬等部族相繼歸漢。漢即以邛都為越巂郡(治今四 川西昌東南),筰都為沈黎郡(治今四川漢源東北),冉駹為汶山郡(治今四川茂汶北),

白馬為武都郡(治今甘肅成縣西)。元封二年(西元前 109 年),武帝又發巴蜀兵深入西 南,滇國降。武帝賜滇王王印,以其地為益州郡(治今雲南晉寧東)。從此,今西南地 區的大部分地區歸入中國版圖。

3.北伐匈奴

漢武帝即位數年後,認為對匈奴再也不能繼續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政了,必須

(15)

以武力反擊匈奴,以解除其對漢王朝的威脅和求得北部邊境的安寧。元光二年(西元 前 133 年),漢在馬邑(今山西朔縣)設伏兵,想一舉誘擊匈奴單于的十萬騎,但未能 成功。此後,從元光六年到元狩四年(西元前 119 年)的十年中,漢與匈奴之間的較 大戰爭有十幾次,其中影響到局勢變化的大戰有三次。元朔二年(西元前 127 年),

匈奴數萬騎入侵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漁陽(今北京懷柔境內),殺擄吏民數千餘人 漢遣衛青、李息領兵出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擊匈奴,收復秦末陷於匈奴的河 南地,解除了匈奴對都城長安的威脅。漢在河南地設朔方(治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五 原(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兩郡,並修繕長城要塞和募民十萬徒朔方,鞏固邊防。

漢收復河南地後,匈奴不斷入侵邊地,漢多次反擊。元狩二年(西元前 121 年),漢 將霍去病率數萬騎北擊匈奴,兩次分別從隴西(治今甘肅臨洮南)、北地(今甘肅慶陽 西北)出兵,深入匈奴地千餘里,奪取河西走廊。匈奴內部分裂,渾邪王殺休屠王,

率眾四萬餘人降漢。漢徙其眾分居西北塞外,置五屬國管轄。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漢以其地先後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這次大戰不僅使匈奴失去水草肥美 之河西,其經濟勢力大為削弱,而且隔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繫,為漢通西域奠定了 基礎。由此,漢、匈力量的對比已發生漢強匈弱的轉變。元狩四年(西元前 119 年),

漢、匈間第三次大戰。這時,匈奴單于庭雖北徙,但仍各以數萬騎侵入右北平(治今 遼寧淩源西南)、定襄(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兩郡,殺擄千餘人。武帝遣衛青出 定襄,霍去病出代郡(治今河北蔚縣西南),各將騎五萬、步兵數十萬,另有個人志 願從征者十四萬騎,深入漠北追擊匈奴。衛青一路大敗匈奴單于部,單于率殘部向 西北潰逃,漢軍一直追殺到寘顏山趙信城(今蒙古杭愛山南)而還。霍去病一路深入 塞外二千餘里,大破匈奴左賢王軍,至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臨瀚海(今呼 倫湖與貝爾湖)而還。從此,匈奴遠徙西北,漠南無單于庭。自戰國以來,中原農業 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一直受匈奴的威脅,至此基本解除了。

4.用兵朝鮮

戰國以來,中國與朝鮮的經濟交流日益增多。秦漢之際,很多中國人因避戰亂 移居朝鮮。燕人衛滿入朝鮮後建國稱王,都於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市)。其疆域包括今 遼寧東南的一部分與朝鮮半島的西北部。漢武帝在開拓西南、西北疆域之後,又向 衛氏朝鮮用兵。元封二年(西元前 109 年),朝鮮王衛右渠發兵襲殺曾使朝鮮的漢遼 東郡(治今遼寧遼陽市)東部都尉,漢即發兵從海陸兩路伐衛氏朝鮮。次年,朝鮮貴 族殺衛右渠而降漢,封其貴族數人為侯。漢以其地設置真番、臨屯、玄菟、樂浪四郡。

漢武帝積極開拓疆土後,漢王朝的疆域包括東到今東部沿海和朝鮮半島北部,

北到內蒙古中部偏西北,西到甘肅西部、四川中部偏西,南到海南及越南北部。這 個疆域範圍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極盛的漢王朝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廣闊、勢力 最強大的國家。後人稱頌的所謂漢、唐盛世的高度文明,其中漢代的物質文明和精 神文明,正是在這廣闊的空間創造出來的。

(二)鞏固統治政策

在經濟繁榮、疆域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漢武帝為了更好統治這個前所未有的大 帝國,對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強統治療的改革。

1.建立「中朝」,削弱相權

漢初,丞相均由功臣列侯擔任,位高權重。丞相不必上奏皇帝,即可專殺二千 石官吏,又可以二千石官位授人。其權勢雖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有的丞相 甚至對皇帝也敢直言不諱。因此,皇權與相權之間就存在矛盾。漢武帝為了削弱丞 相權力,於元朔五年(西元前 124 年)起用出身「布衣」的公孫弘為相,打破功臣列侯 子孫多年把持相權的局面。公孫弘為相後才被封為侯,在朝廷沒什麼根基,一切只 能唯唯諾諾,辦事不敢違背皇帝旨意。皇權加強後,原在皇帝身邊負責具體事務的 侍中、尚書(宦者稱中書)等卑微之官,政治地位和作用就日益重要了。武帝又從賢良 文學、上書言事的人中選用如嚴助、朱買臣、主父偃等為郎,給他們和皇帝認為可靠 的大臣加以侍中、給侍中、常侍等頭銜,讓這些人出入禁闥,與尚書或中書參與大 政決策,形成所謂「中朝」或「內朝」。而原以丞相為首的政務機構,就成了執行決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 地。炮臺平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

焚書坑儒事件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 史記在文中加入此小段文字,很有用意﹕以見秦 兩面欺凌,既以武力侵奪土地及殺人,表面上又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

公元前 261 年,秦國派王 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派 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 廉頗軍到達前線前上黨已被秦軍

a a 1935 1935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