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6/9/29 修訂中國歷史課程 學校教學設計示例

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

與中外文化的交流

(2)

1

秦漢時期:統一國家的建立與中外文化的交流 教學設計

建議教節:13 節 (實際教節: )

內容重點 學與教策略建議 備註

開端

一、秦漢的發展

 指出戰國時期,秦國藉著持 續 又 徹 底 的 變 法 , 提 升 國 力,最後成功統一六國,建 立大一統王朝。

 以時間表簡單介紹秦漢兩朝 的發展。

1. 提問:配合課本地圖閱讀,鞏固學生對 春秋戰國時期發展特色的認識及秦國在 商鞅變法後,得以一統天下的原因。

2. 老師說明秦朝為第一個統一王朝,但國 祚短促,後來承接的漢朝進一步把國力 擴展。

3. 配合時間線的繪畫/講解,讓學生掌握 秦漢兩朝發展的重要史實。

註:視乎班別能力安排學生繪畫/填寫 重要資料

課本:春秋及戰 國形勢圖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一部分

發展

二、秦統一措施及影響

 認識中央集權、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統一貨幣及度量 衡、用兵(包括開發嶺南)

的措施與這些措施對秦始皇 鞏固統一王朝的作用與影響 註:「秦漢時期的香港」將併 入秦統一措施內討論,不獨 立處理

1. 1 分鐘討論1:你認為秦始皇統一後將會 面對哪些問題/困難?

 老師歸納學生討論結果,並引導學生從 管治方式、國無定制、版圖擴展三方面 思考秦始皇的解決方法。

2. 合作學習策略:

 學生以 4-5 人為一組,每位組員分別負 責完成一組問題,然後作組內匯報。

註:老師示範:老師可按各班學生能力 需要,考慮在班上與學生一起討論資料 一及相關問題,讓學生能更有信心討論 餘下資料。

 討論及組內匯報完成後,老師在堂上抽 問,並作點撥回饋。

註:能力較弱班別則每組共同負責討論 一組問題,然後每組向班上學生匯報其 討論結果。匯報後,老師可就內容回饋 學生。

3. 總結:明白秦始皇是建立統一王朝的第 一人。他的管治雖有成效,但嚴苛手法 亦種下禍根。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 二 部 分 第 1—5 題

技能訓練:

 理解及分析 資料

 整理及滙報 能力

 掌握論證、

論據說明技 巧

1 1 分鐘討論為學校已建立的常規學習活動:以鄰座二至三人為小組,限時 1 分鐘討論,然後限時半分鐘在黑板 列寫論點。老師可以學科獎勵咭肯定學生的學習表現。

(3)

2

4. 鞏固跟進:

 每組繳交一份整理得最好的工作紙。老 師批改後可影印給學生作參考。

 課業佈置:學生自行完成活動及工作紙 第二部分第 6 題。

三、漢代的拓展與中外文化交流 1. 認識漢武帝的文治(獨尊儒 術、士人政府)及武功(伐匈 奴)對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

2. 漢代絲路的開通與文化交流

 認識張騫、班超打通西域通 道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 利用時間線重溫秦至漢的發展概況,介 紹漢武帝是漢朝在位最長的君主,期間 推行了許多新政策,使西漢的國力得以 擴展。

2. 老師著學生閱讀課本中有關漢武帝在文 治、武功兩方面的政策內容,然後以簡 單提問釐清學生對有關政策的理解。

3. 小組討論(2 人或 4 人):

 小組就活動及工作紙第三部分第 1 題進 行討論,進一步了解不同措施的影響及 評價漢武帝的功過。

註:能力較佳班別可由學生自行完成第 1.2 題。

4. 提問:同學可有聽過絲綢之路?

 老師整理學生的觀感,並讓學生明白兩 漢時期先後派遣使者到西域地區,打通 覆蓋範圍廣泛的陸上絲綢之路,從此各 界人士往返不絕,對中外文化交流起了 促進作用。

5. 地圖閱讀:

 展示立體地圖,並配合活動及工作紙第 三部分第 2.1 及 2.2 題,介紹絲路的覆蓋 及地理面貌。

6. 小組討論(2 人或 4 人)

 小組討論活動及工作紙第三部分第 2.3 題。

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老師重點指導學生 如何引用證據以說明論點的技巧。

7. 班內討論:

 老師以活動及工作紙第三部分第 2.4 題 作為本分題的小結。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一部分

課本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三部分第 1 題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三部分第 2 題 技能訓練:

 地圖理解

 掌握論證、論 據說明技巧

(4)

3

3. 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出現

 了解佛教隨著絲綢之路的開 通而傳入中國。同時,中國 本土的道教亦漸形成

8. 提問:在中國最流行的宗教是?哪些宗 教起源最早?

 老師指出佛教與道教均在漢代期間出 現,亦是中國的兩大重要宗教。

9. 資料閱讀、整理:

 著學生自行閱讀資料及完成 3.1 題。

註:能力較佳班別可以預習形式完成 3.1 題。

 老師以 3.2 題說明宗教對文化、藝術發 展的影響。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三部分第 3 題 技能訓練:

 歸納、整理能 力

總結

四、昭宣以後的發展

 了解昭宣以後,外戚、宦官 勢力相繼興起與中央的崩潰

1. 了解昭宣以後兩漢的政治特色。

 利用工作紙以討論昭宣以後戚宦政治是 後來兩漢的政治特色。

 老師可在最後總結中國已由早期國家的 形成,發展至統一國家,以致能發展大 一統的表現。但進入東漢末年以後,中 國又再次進入分裂的局面。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四部分

課堂鞏固 1. 以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民間傳說,指導學

生認識史料性質、作用及局限。

2. 課業佈置: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比較題。

註:課堂鞏固的兩道題目配合學校擬定 的歷史技習能力培訓而設。

註:活動及工作紙「非核心課程──自我挑 戰題」屬自學內容,為能力較高學生而設。

學生自行完成後,教師會按學生的學習表現 給予學科獎勵咭。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第一部分題 7 活 動 及 工 作 紙 總結部分 技能訓練:

 史 料 性 質 及 作 用 辨 別

 比較能力

(5)

4

歷史科

課題二: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與中外文化的交流 活動及工作紙

姓名:_____________ ( ) 成績:______________

批改日期:__________ 額外分: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秦漢之發展

時期: 春秋戰國 秦 楚漢相爭 西漢 新朝 東漢 重要人物: 春秋五霸 秦始皇 秦二世 漢高祖……漢武帝…… 光武帝 戰國七雄 統一 亡國 建國 盛世 建國

第二部分:秦統一措施及影響 細閱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中央集權

(1a) 以上措施影響哪類人士?(可選擇多於一項) (讀書人/商人/官員/農民)

(1b) 以上措施是針對: 管治方式/國無定制/版圖擴展

(1c) 你認為這些措施對以下項目有甚麼影響?試加以解釋。

 君主地位

影響:參考答案:成效高,因為君主能選任所有官員,其地位高高在上/或其他合理答案。

 地方控制

影響:參考答案:成效高,因為地方官員須聽命於中央政府,權力有限/或其他合理答案。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皇帝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他在京師建立中央政府,選任官員協助制 訂及管理全國事務。他又正式廢除封建制度,把全國分為郡管理,這些地方官員須聽命於中央政府。

首都:咸陽 首都:長安 首都:洛陽

(6)

5

資料二:統一文字

(2a) 以上措施影響哪類人士?(可選擇多於一項) (讀書人/商人/官員/農民)

(2b) 以上措施是針對: 管治方式/國無定制 /版圖擴展

(2c) 你認為這些措施會造成甚麼影響?試加以解釋。

正面影響:參考答案:有利政令推行至全國/促進文化交流/或其他合理答案。

負面影響:參考答案:六國遺民需時認識及學習新的文字/或其他合理答案。

資料三:統一貨幣及度量衡

(3a)以上措施影響哪類人士?(可選擇多於一項) (讀書人/商人/官員/農民)

(3b) 以上措施是針對: 管治方式 / 國無定制 /版圖擴展

(3c) 你認為這些措施會造成甚麼影響?試加以解釋。

正面影響:參考答案:促進商業貿易/有利經濟發展/或其他合理答案。

負面影響:參考答案:六國舊有的貨幣不再流通,遺民需時認識及適應新的貨幣及度量衡單位

/或其他合理答案。

秦始皇統一貨幣,以黃金、銅錢為流通貨幣。他又統一度(長短)、量(容積)、衡(輕重)

的單位。

未統一前各國文字

燕國 齊國 趙國 魏國 韓國 楚國 秦國

秦統一後 的文字

(7)

6

資料四:焚書坑儒

(4a) 以上措施影響哪類人士?(可選擇多於一項)(讀書人/商人/官員/農民)

(4b) 以上措施是針對: 管治方式/國無定制/版圖擴展

(4c) 你認為這些措施會造成甚麼影響?試加以解釋。

正面影響:參考答案:壓制反對力量/控制思想和言論/或其他合理答案。

負面影響:參考答案:引起反感/民心思變/或其他合理答案。

資料五:用兵與版圖擴展 五 A

五 B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成功征伐嶺南地 區,設立了南海、桂林及 象三郡管治,香港屬於南 海郡番禺縣。從此,香港 就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 分,而香港的發展則緊扣 著嶺南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規定除秦國史書、醫藥、占卜、種植等書外,其餘一律焚毁。此外,他又坑殺批評 他的方士(煉丹的術士)和讀書人。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派兵北伐匈奴,同時亦連接了北方的邊牆,築成舉世聞名的長城。

香港

香港

(8)

7

(5a) 以上措施主要影響哪類人士?(可選擇多於一項)(讀書人/商人/官員/農民)

(5b) 以上措施是針對: 管治方式 / 國無定制 / 版圖擴展

(5c) 你認為這些措施會造成甚麼影響?試加以解釋。

正面影響:參考答案:有助抵抗其他民族/建立龐大版圖/或其他合理答案。

負面影響:參考答案:勞民傷財/引起反感/或其他合理答案。

6. 如果你是秦朝時的官員/商人/農民/讀書人(四選一),你最支持或反對哪一項措施?試 選擇其中一個角色,並加以說明。(5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評分準則

L3(5 分) 學生能有清楚立場,並能從所選角色,提出多於一個論點,詳細解釋支持或 反對某項措施對的原因。

L2(3-4 分) 學生能回應題旨,並能從所選角色立論,提出一個論點,解說支持或反對某 項措施的原因。

L1(1-2 分) 學生未能清楚回應題旨,只能簡略交代支持或反對某項措施的原因,惟未能 就所選角色立論。

(9)

8

7. 民間小故事

孟姜女的民間故事,最早在春秋時代已出現,後來經過歷世歷代的傳流,情節不斷豐富起來,

故事中男女主角的姓名、身世、細節、哭城地點、尋夫路線,都有不同說法。現在就讓我們一 起看看這個故事:

傳說秦朝時,有一個叫孟姜的女子,新婚才一個月,便被迫與丈夫分開了,原來她的丈夫被朝 廷徵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了。

她的丈夫一去便幾年,其間一點消息都沒有。孟姜女十分掛念丈夫,怕他出了甚麼事,於是便 千里迢迢由南方走到北方長城的工地去找丈夫。她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長城腳 下。原來她的夫君早已因為疲勞過度而死了。聽罷,孟姜女十分傷心,就在長城腳下放聲痛哭,

悲慟不已,忽然間長城倒塌,牆基下露出屍骨。

故事還沒完,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長城,破壞公共建設,大為震怒,派人捉拿孟姜女,不料,

一見驚為天人,想納為妃,孟姜女假裝答應,要求秦始皇為亡夫在江邊舉行祭典,乘機投水自 殺。

7.1 你認為故事作者對秦始皇的態度是怎樣?不滿/討厭。

7.2 作者筆下秦始皇與孟姜女的品格或形像是怎樣的呢?各舉一個證據說明。

孟姜女形像:忠貞或聰慧。

證據:不惜千里迢迢尋夫/寧死也不願受辱於秦皇/以計擺脫秦皇的欺侮。

秦始皇形像:不體恤百姓或好色。

證據:只顧大興土木或強迫納孟姜女為妃。

7.2 在應用這類史料(民間故事)時,我們要注意甚麼?為甚麼?

要注意其可信性/真實性。因為傳說會因著傳播者的個人喜好而增減或修飾內容。(合理即 可)。

(10)

9

第三部份:漢代的拓展與中外文化交流 1. 細閱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漢武帝獨尊儒術政策,招攬熟習儒家學說或德行良好的人才為國家效力,開創了一個以「文 治」為主的士人政府。即以讀書人為中心的官員系統,而非功臣。

資料二:

武帝打敗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室的威脅。他又開通往西域的通道,使中國與西域的關係 日漸密切。此外,武帝又開發南方,平定南越王的叛亂及平定朝鮮,使中國的版圖擴大。

資料三:

武帝傾全國之力伐匈奴,卻使國力虛耗,百姓疲敝。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進行了五十年 戰爭,弄得人口減半。

資料四:

武帝以經學為入仕選材的標準,天下讀書人皆專注於研習經學,使中國經學造成空前發達的 現象,社會重視經學,視經學成為取得功名富貴的工具。

1.1 以上資料描述了漢武帝時代的一些重大措施,而這些措施皆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試根據 資料填入下表。

提示:以下詞語用來描述君王的統治表現(分正面和負面)。學生可選取合適詞語填寫在表格 的評價內。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 虛心納諫

(11)

10

項目 被認為是功績的原因 被認為是過錯的原因

文治 方面

評價:吏治清明

資料(一):措施──獨尊儒術

成效:成功建立士人政府/官員品德良好

評價:箝制思想

資料(四):措施──士人政府 過錯:使中國文化走上偏狹之路 軍事

方面

評價:擴展國力

資料(二):措施──攻打匈奴

成效:消除匈奴的威脅/並擴大版圖/加強 與西域國家關係

評價: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好大喜功 資料(三):措施──北伐匈奴

過錯:虛耗國庫,人口死亡

資料五

學生如有興趣認識漢武帝其他事蹟,可瀏覽以下網頁:

http://www.chiculture.net/0106/html/a04/0106a04.html

1.2 根據資料一至資料五,你會怎樣評價漢武帝的功過?試加以解釋。(5 分)

我認為漢武帝的管治是 功績/過錯 較大。

理由:參考答案:我認為漢武帝功大於過,因為他成功把漢朝聲威遠播至西域,成就空前;而 他雖傾盡全國之力攻打匈奴,虛耗國力,晚年亦好大興宮室,但最終都能改過,有所補救。

評分準則

L3(5 分) 學生能就功/過的立場作詳細說明,並能就功過作比較。

L2(3-4 分) 學生能就功/過的立場加以說明,內容詳細而具說服力。

L1(1-2 分) 學生只能提出功/過的立場,並嘗試說明,但內容單薄。

武帝晚年愛好大興宮室,後來更因迷信而令太子慘死,故有史家指他與秦始皇無異。

武帝後來向全國公開檢討自己的失政,並痛改前非。

(12)

11

2. 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

資料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圖

2.1 根據上圖,你認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覆蓋範圍如何?試加以說明。

範圍:參考答案:遼闊。 說明:參考答案:由中國出發,最遠可達致中東/西亞。

2.2 配合立體地圖,你認為絲綢之路所經之處的地理環境如何?

答:參考答案:有廣大沙漠、連綿不絕的山脈、盆地少。

資料二: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招募張騫等一行百多人西行,準備聯絡西域的大月氏國,以聯手對付匈奴。但使團 途中被匈奴人所擒,張騫與一位隨從在被困的十多年後才得以逃脫,繼續西行,成功到訪 不同國家。幾經波折,十三年後終返回中國,激發了武帝致力開通西域。

參考及改寫自班固:《漢書˙張騫傳》

(13)

12

資料三:班超出使西域

西漢末年,國力衰退,匈奴乘機控制西域。後來東漢明帝決心再經營西域,派遣班超出使 西域國家。期間,班超斬殺匈奴使者,又出兵平定西域的反叛國以及一些中亞的國家,令 西域國家漸漸歸降中國。

參考及改寫自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資料四

開拓絲路的代價非常巨大,據史家張春樹估計,僅漢武帝一朝,對有關地區用兵總計騎兵 120 萬人次,步兵 90 萬人次,後勤補給人員 1000 萬人次,簡直就是全國總動員。財力消 耗更驚人,單經營河西(按:即武威、張掖、酒泉及敦煌四郡,可參看第二頁的地圖)所 費便至少 1000 億錢,而當時國家一年收入不過 40 億錢。

參考樊樹志:《國史概要》(第三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08。

(註:資料一至資料四內容引用自教育局「世界貿易組織-香港部長級會議」學與教資源的『 「中 國入世」怎樣 體現了「絲路精神」?』(詳細內容可瀏覽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references-and-resources/cross-curricular-resources/wto.html)

2.3 根據資料一至資料四,你認為開通絲綢之路會面對甚麼困難?試列出兩項,並各舉一個證 據說明。

困難 證據及說明

匈奴威脅/人身安全受威脅 因為資料二、三均指出漢朝時匈奴控制西域,張騫更被

匈奴所捉/班超要斬殺匈奴使者令西域國家降服。

軍力及財政消耗大 因為資料四指出只漢武帝一朝就用了騎兵 120 萬人次,

步兵 90 萬人次,又花了 1000 億錢。

(14)

13

2.4 以下四類人士為往返絲綢之路的常客。你認為他們為甚麼願意冒險前行?

人士 往返絲綢之路的原因

中外使節(外交官) 為了國家的政治利益:尋找盟友/宣揚國威 中國軍隊 為了保衛國土/征服侵略/保護官民

中外商人 為了獲得商業利潤

宗教人士 基於對所信奉宗教的熱忱

3、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出現

文化亦包括宗教及其藝術表現。兩漢時期,中國先後出現佛教與道教,後來更成為中國最重要 的兩大宗教。

佛教

佛教源起印度,由釋迦牟尼創 立,主張行善積德以從輪迴中解 脫,達到成佛境界。

公元前 2 年(西漢末)有西域使 者來華,口授一部佛經。到公元 67 年(東漢)更有印度僧人以白馬馱 著佛教經典與佛像來華。皇帝更於 洛陽興建白馬寺以安頓僧侶,並紀 念白馬馱經之功,佛教正式傳入中 國。

道教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民生困 苦,渴求解脫,不少道術方士建立 帶有宗教色彩的團體。 其中張 角、張陵先後創立太平道、五斗米 道。這兩個教派成為中國道教創立 的標誌。

道教信奉老子,追求長生不死,

煉丹求仙,追求符咒治病,提倡互 助,救濟貧困,對當時民眾有很大 吸引力。

河南洛陽白馬寺 湖北武當山

(15)

14

3.1 根據以上資料,在下表填上 A 至 C 的內容:

比較項目 佛教 道教

A起源地 印度 中國

在中國出現的時間 西漢末至東漢初 東漢末

B發展的原因 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助僧人

來華傳教/得中國君主支 持/教義內容切合民眾從 解脫痛苦的渴求

C當時社會動盪,令人民渴求解脫,

故寄望宗教/內容切合當時民眾渴 求──互助解困,救濟治病。

3.2 佛教、道教在中國傳播的同時,亦會影響中國文化及藝術發展。試從以下圖片推想佛、道 二教影響了哪些方面的發展:

河南龍門石窟

河南少林寺(佛教)

登封中岳廟(道教)

任何與佛教相 關的繪畫藝術

相片

小說《西遊記》

佛、道二教的影響 雕刻藝術

繪畫藝術 文學創作

建 築 藝 術

(16)

15

第四部份:昭宣以後的發展

+ +

影響:

西

漢 新

東 漢

霍光以外戚 身份輔政,

成為昭、宣 兩朝主理朝 政的大臣。

1

皇帝昏庸,重用外 戚。王氏家族長期 掌管朝政。後來王 莽趁皇帝年幼,成 功奪取皇位,建立 新朝朝。

東漢自第四位皇帝(和帝)

起,君主早逝,幼主繼位,

外戚趁機掌權。到皇帝長 大,只能依靠宦官對付外 戚,重奪大權,宦官得勢。

不久,皇帝早逝……

掌握大權的角色: 外戚和宦官 掌握大權的角色是: 外戚

政治:戚宦政治→政治敗壞

地方勢力

社會:地方勢力出現→埋下三國鼎立局面的伏線

東漢末年,朝廷在地 方設州牧,更擁有軍 政大權,漸漸孕育出 地方上強大的勢力

(17)

16

總結:秦始皇與漢武帝大比拼

1.1 秦始皇與漢武帝均為一代雄主,試把二人的政策及其影響加以比較:

項目 秦始皇 漢武帝

思想 文化

相似 專以一家的思想為統治

使國家思想、言論受到限制,方便政府統治(影響)

相異 信奉 法家 思想,以 焚書 坑儒方 法對付其他思想及學者

比較句: 手段比較殘忍,引起讀書 人反感

信奉 儒家 思想,以官名利祿吸引人專心研 讀

比較句:手段比較溫和,得到士人支持

對外 關係

相似 二人都派兵攻打 匈奴

秦始皇命蒙恬出兵,收復黃河地區,擴大中國版圖。漢武帝亦多次派衛青/霍去 病攻打匈奴,把漢的版圖擴大到西北。(影響)

相異 修建 長城 抵抗 匈奴

比較句: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浪費 金錢。

派 張騫 與西域國家結盟

比較句:減少兵力、金錢的浪費_

1.2 根據以上資料,你認為他們二人的政策可否反映歷史的「延續性」與「轉變性」?試加以 說明。(10 分) 試各舉兩項例子。

題型訓練:比較

我認為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政策 可以 / 不可以 反映歷史的延續性與轉變性。

有關反映歷史的延續性,在對外關係方面,秦始皇與漢武帝都 北伐匈奴 。秦始皇命蒙恬 出兵,成功收復黃河河套地區,擴大中國版圖。漢武帝亦北伐匈奴,多次派衛青、霍去病攻打 匈奴,把漢朝的版圖擴大到西北。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始皇與漢武帝都專以一家的思想為統治,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而漢 武帝則採用儒家思想,並下令獨尊儒術,二人同樣做到思想、言論限制,方便政府統治。

(18)

17

有關反映歷史的轉變性,在對外關係方面,秦始皇動用一百萬以上兵力南征北伐,又派大 量民伕修建長城以鞏固北方邊防,造成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影響)

相反,漢武帝卻不單純以武力對抗匈奴,他派使者張騫出使,聯絡 西域國家 結盟,聯絡西域 國家結盟,夾擊匈奴,避免浪費兵力、金錢。(影響)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始皇統一思想──採用法家思想,以焚書坑儒來箝制思想,引起士人 不滿,亦使人民不支持政府。

相反,而漢武帝卻採用儒家思想,以功名利祿吸引士人專心研讀儒家經典,不用濫殺學者,

卻能統一思想,更加強士人的忠君愛國思想,令文士人支持政府。

(其他合理答案)

評分準則:

L5 (9-10 分):能分別就延續性與轉變性兩方面,準確引用秦始皇及漢武帝的政策作詳細 說明,內容全面充實,說明完備準確。

L4 (7-8 分):能就延續性與轉變性兩方面,引用秦始皇及漢武帝的政策作說明,惟部分說 明稍為不足。整體而言,內容充實,說明完備。

L3 (5-6 分):嘗試就延續性與轉變性兩方面,說明秦始皇及漢武帝的政策,惟內容稍欠均 衡,說明亦未充足。

L2 (3-4 分):嘗試以秦始皇及漢武帝的政策作說明,但內容說明不足,有欠說服力。

L1 (1-2 分):不理解題旨,內容說明空泛。

(19)

18

非核心課程—自我挑戰題(一)

1. 故事創作

發揮你的無限創意:試根據上述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續寫或改寫結局。學生可以漫畫 或文字表達,可另附白紙繳交。

非核心課程—自我挑戰題(二)

2. 人物比較 資料一

劉邦奉楚懷王命進攻秦首都咸陽。這時朝廷發生內亂,趙高殺秦二世,立其姪子嬰為秦 王,子嬰痛恨趙高,把他殺死。當劉邦兵臨咸陽時,子嬰迎降,秦亡。

劉邦進入咸陽後,召集當地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嚴令部下 善待咸陽居民,不得姦淫擄掠,安撫百姓。項羽在鉅鹿大勝後,勢力極盛,他也連忙率兵入 咸陽,殺降王子嬰,縱容部下到處搶掠,又焚燒阿房宮,據記載大火三月不熄。其後項羽自 號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在全國分封了劉邦等十八個諸侯,又派人殺掉楚懷王。

未被分封者及不滿分封的諸侯,紛紛起兵作亂。其中劉邦起兵與項羽爭霸,史稱「楚漢 相爭」。起初項羽常常戰勝,但他驕傲自滿,輕視人才。而劉邦善用謀略和人才,在蕭何、

張良、韓信等輔助下,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重重圍困在垓下,並安排從四面奏起楚歌(因 項羽及其部眾為戰國時的楚國人民),惑亂項羽軍心,經過一番激戰,最後項羽戰敗,更在 烏江自刎。劉邦打敗勁敵後,統一全國,建立漢朝,是為漢高祖。

完成此部分而表現良好,可 獲獎勵咭(E咭)1-2張!

(20)

19

問題:項羽為何在大好形勢下,最後敗給劉邦?試根據資料一,舉出兩個原因,加以解釋。

首先,在軍紀方面,項羽軍隊軍紀渙散,劉邦軍紀嚴明。

根據資料一,項羽在鉅鹿大勝後,率兵入咸陽,殺降王子嬰,容縱部下到處搶掠,欺壓百姓。

又焚燒阿房宮,據記載大火三月不熄。相反劉邦與咸陽居民約法三章,並嚴令部下善待咸陽居

民,不得姦淫擄掠,安撫百姓。由此可見,項羽未能成功取得民心,而劉邦則成功取得民心。

其次,在用人方面,項羽忽略人才,劉邦則知人善任。

根據資料一,項羽因常常戰勝而驕傲自滿,輕視人才。相反,劉邦善用人才和謀略,在蕭何、

張良、韓信等輔助下,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垓下,並安排從四面奏起楚歌,惑亂項羽軍

心,經過一番激戰,項羽敗亡,最後在烏江自刎,可見項羽不懂用人,任性妄為,相反劉邦知

人善任,增加實力。

(21)

20

評估題目示例

資料一: 以下為秦始皇對外征伐簡表

年份 其他民族 動用軍隊 戰後秦始皇的措施 前 215 年 A 三十萬 於河套置九原郡,設四十四縣 前 214 年 百越 五十萬 建置了南海等三郡

資料二︰

1 根據資料一,寫出 A 代表哪一個民族。(2 分)

A:匈奴 (2 分)

2 根據資料一,從戰後秦始皇的措施所見,秦始皇對外征伐如何有利於國家發展?試從 資料找出一項線索加以說明。(1+2 分)

根據資料一,秦始皇在戰後於河套置九原郡,設四十四縣/在百越地建南海三郡(線 索 1 分),可見秦始皇對外征伐可擴大國家版圖/確保邊境安全/解除匈奴威脅。(2 分)

3 資料二所述是秦代哪一項建設?試寫出此項建設對秦政權的負面影響。(2+2 分)

建設︰萬里長城/長城 (2 分)

負面影響︰秦始皇因修建長城而役民過甚/勞民傷財,引起人民不滿/大失民心。(2 分)

4 資料一和二對我們認識秦建國初期面對的問題有何用處及局限?試各指出一項。(2+2 分)

用處︰根據資料一和二可見秦建國初期匈奴擾邊/其他民族入侵的問題嚴重(2 分)。

局限︰資料一和資料二未能反映秦建國初年面對的其他問題,例如:秦建國初期還未統一 度量衡/文字(解說 1 分),面對國無定制的問題(問題 1 分)。/秦建國初期大臣對管理 方法有分歧(問題 1 分),爭論國家應實施封建制還是郡縣制。(解說 1 分)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綿萬餘里。」 《史記‧蒙恬列傳》

(22)

21

5 漢武帝在位期間,同樣面對其他民族 A 的侵擾,他跟秦始皇處理的手法有何異同?(2+2 分)

相同之處︰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1 分)打擊匈奴(1 分)。

相異之處︰漢武帝派張騫(1 分)到西域與其他民族結盟/聯手對付匈奴(1 分)

資料三︰

資料四︰

6 根據資料三和資料四,李斯和董仲舒認為當時讀書人的表現會帶來甚麼危機?(2 分)

李斯的看法︰李斯認為讀書人批評政府的施政,有損君威。(1 分)

董仲舒的看法︰董仲舒認為當時百家學說紛陳不利管治/人們持有各種不同的言論,使皇 上無法一統思想言論。(1 分)

7 就你所知,秦始皇、漢武帝最後採取甚麼方法處理上述問題?(4 分)

秦始皇︰焚書坑儒(2 分) 如答箝制思想/統一思想,得 1 分。

漢武帝︰獨尊儒術(2 分) 如答箝制思想/統一思想,得 1 分。

(秦朝)李斯:「現在讀書人成群結黨批評政府的施政,聽到朝廷政令,就堅持自己所 學來批評一番……像這樣的情況不加以制止,君主的權威就會失去。」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整理及語譯

(漢朝)董仲舒:「現在讀書人所持的是各種不同的言論……皇上無法一統思想言論,

法規制度也一再變更,令人民無所適從。」

據《漢書•董仲舒傳》整理及語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1.印尼共和國基於班加西拉五大信念(Pancasila)與 1945 年憲法誠屬一憲政

12 建築舖面 施浚澤 明道學校財團法人明道大學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國立秀水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建築舖面 陳武鑫 國立土庫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學校各級人員均 須遵守《香港國安法》及 所有適用於香港的法律 。作為一個良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情意 寬大包容 勇於承擔 具道德勇氣 心繫祖國 欣賞自然 仁民愛物 美化心靈 超脫豁達 曠達坦蕩 享受淡泊 知恥自愛 情緒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