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考科考試說明 (適用於 101 課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史考科考試說明 (適用於 101 課綱)"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歷史考科考試說明

(適用於 101 課綱)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8 月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2)
(3)

目 錄

壹、測驗目標 ... 1

貳、測驗內容 ... 3

參、試題舉例 ... 3

(4)
(5)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歷史考科

1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歷史考科考試說明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1,測驗目標、測驗內容及試題舉例。

壹、測驗目標

一 、 基礎知識

人們對自身過去的好奇與探索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因為那是人們看待事物的參考 座標,而歷史正是一門以過去為探究對象的學科。迄今為止,歷史學在專業研究者的努力 不懈下,已經累積了許多有關過去的探究成果,這些即構成了歷史學習的基礎知識。

學習歷史的基本要素是:通過前人的研究所得,理解臺灣、中國、世界史中重要時期 或時代的各種面向之發展、演進,以及這些發展所共同構成的時代圖像。此外,學生應該 具備的歷史基礎知識還包括:認識某個時代之內或時代與時代之間在政治、社會、經濟、

文化等方面或是變遷或是延續的趨勢,並且能夠瞭解事件和現象產生變化的原因以及帶來 的影響。

1-1 能明瞭某一時期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特色及所形成的時代風貌 1-2 能理解過去歷史中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延續和變遷

1-3 能理解特定歷史(事件或現象)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二 、 文本閱讀

歷史學養(historical literacy)主要是透過閱讀歷史文本來達成;在高中歷史教育階段,

學生應學習如何閱讀歷史文本。「閱讀」是一種憑藉著文本進行思考的動態過程,需要讀 者運用已知、發揮想像,才能獲得最多的心得,也從而能由歷史文本中增進對歷史的認識。

「文本」則是內容訊息與媒介形式的綜合體。閱讀既要擷取文本意旨,也要能辨別文本形 式(包含論證模式與書寫風格)。閱讀歷史文本,或者歷史性地(相對於語文教育式地)

閱讀文本,即是要將文本放置在特定歷史脈絡下,解讀其意涵。

1 104 學年度部分高中的高一歷史採用依據「101 課綱微調」編撰之教科書,107 學年度相關考試命題作業,

將根據「臺教授國部字第 1050051018 號函」辦理。詳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高中課綱微調專區/

普通高級中學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微調出題閱卷原則;高二、高三部分則以 101 課綱高二、高三課程 內容為命題範圍。

(6)

歷史考科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2

歷史文本的形式多元,而教科書只是其中一種;研讀教科書乃是學習精密閱讀歷史文 本的基礎工作。研讀教科書的目的,並不是希望歷史認知只侷限於由教科書提供的知識,

而是要先吸取足夠的背景知識,以及培養歷史閱讀的習慣。這些實質知識與閱讀習慣構成 了「帶得走的能力」,打開繼續拓展歷史視野的可能性。因此,測驗的目標,不僅要考查 研習教科書所獲得的知識,更要進一步評量如何應用高中培養的閱讀能力,去接觸更多樣 的歷史文本,例如:當代中外歷史學者比較重要且淺易的作品,以及其他性質文本,如圖 像等,以取得更進一層的歷史理解。

2-1 能明瞭歷史文本的內容與意旨 2-2 能分析歷史文本的形式與論證 2-3 能由歷史脈絡解讀歷史文本的意義 三 、 歷史解釋

歷史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對過去的人、事、現象以及變化提出說明與解釋。

因此,能夠掌握各種歷史論述中所隱含或明確呈現的歷史解釋,並理解此歷史解釋據以建 構的過程,乃是學習歷史極其重要的一環。

此外,歷史家與人們往往會因時代背景、使用的資料證據以及個人主觀意向的差異,

對同一段過去提出不同的解釋。多元解釋是歷史學中的常態,也是特色,更是此一學科精 進的動力之一。學習分析並比較不同的解釋,是學生透過歷史課程必須培養的能力。

3-1 能掌握資料或歷史敘述中所呈現的「歷史解釋」

3-2 能比較兩種或多種歷史解釋中所運用的資料和推論

3-3 能由時代背景、證據應用、個人意向等,辨析歷史解釋的歧異 四、資料證據

歷史是針對過去的探究和重建。歷史探究固然需要運用想像力,卻必須落實在資料的 基礎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過去已遠,今人想要理解過去,所憑藉的就是過去所留下的 各種遺跡,它們成為歷史研究的素材。近年來,歷史學家重建過去時所可採用的資料或素 材愈趨多元,例如文字類資料、圖像資料、文物影音資料……等。因此,學習辨識各種資 料的形式、特質及其與所探究事件或現象的關係,至為重要。

另一方面,並非所有的資料都是「有用」的「歷史資料」,資料的意義與價值是由歷 史研究者所賦予,某些資料因為能回答歷史家提出的問題,遂成為有意義的歷史「證據」。

所以,「資料證據」意識乃是培養探究能力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對高中學生而言,此包括:

能夠理解某個歷史論證與其所使用資料之間的相應關係;可以針對問題,整合和分析若干 資料,從而提出合理的推論。

(7)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歷史考科

3

4-1 能分辨資料的形式、性質及其特點與侷限 4-2 能指出資料與歷史論證之間的對應關係 4-3 能根據問題和資料推斷出合理的論述

貳、測驗內容

歷史考科涵蓋高中歷史課程的高中一、二的必修歷史與高三上的選修歷史。高一、高 二的必修課程,內容分別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高三上選修課程,課程內容為世界 文化史(上冊)。測驗內容以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

(101 課綱)所列的主要概念及具體目標為依據,並依據歷史考科測驗目標設計試題,測 驗題型均為單選題。

參、試題舉例

測驗目標:1-1 能明瞭某一時期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特色及所形成的時 代風貌

【例題 1】

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發展,多以孝廉為階梯。學者指出,此時 孝廉以家貲豐厚,累世仕宦,研讀經書,曉習律令,且經過地方吏職歷練的,占大多數;

來自貧寒之家,但才德兼備的,則很少。這一時期最可能是:

(A)東漢 (B)東晉 (C)北周 (D)北宋

(102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中國史 第二單元 秦漢到隋唐

說明:本題旨在測試學生對於察舉並以「孝廉」為任官資格的時代之認知。題幹敘述中提 到「孝廉」、「累世仕宦,研讀經書」,應可推知為漢代;且因研讀經書而累世仕宦 的趨勢已形成,故可知答案應為士族逐漸形成之(A)東漢。(B)東晉、(C)北周之時,

其官員選任已採九品中正之制,各地已無需舉孝廉,故非正答。(D)北宋之時,則是 以科舉為取士的主要途徑,獲仕與否多取決於個人能力,因此,類似魏晉時期「上 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累世仕宦情形已經不再,故亦非正確選項。

(8)

歷史考科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4

測驗目標:1-2 能理解過去歷史中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延續和變遷

【例題 2】

一座城市中,居民熱烈討論即將重建的大教堂建築樣式,他們對常見的哥德式建築並不滿 意。因為古代建築廢墟隨處可見,他們鼓勵競標的建築師從古代建築中尋找靈感。經過幾 十年的努力,一座覆以圓頂的長方形教堂,終告竣工。這座城市是:

(A)羅馬帝國時期的耶路撒冷 (B)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 (C)十八世紀中期的聖彼得堡 (D)十九世紀初期的墨西哥市

(修改自 102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二單元 近代世界的轉變

說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歐洲中古至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轉變。十二世紀以後歐 洲普遍流行哥德式建築,尖拱穹窿的尖塔教堂四處可見。十五世紀的義大利興起復 古風,他們從四周的羅馬建築遺跡取得靈感,批判哥德式建築,興建圓拱圓頂古典 風格的新教堂。題幹所述即是十五世紀以降義大利地區的轉變,因此答案為(B)。

測驗目標:1-3 能理解特定歷史(事件或現象)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例題 3】

政府下令:要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也要府廳州縣趕緊於城鄉各處,遍設小學堂,

慎擇師資,以便廣開民智。政府發布這道命令的時機應當是:

(A)日本佔領臺灣後,下令廣設公學校 (B)清朝決定廢科舉後,改採新式教育 (C)辛亥革命成功後,新政府推動教育 (D)臺灣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廣設學校

(104 學年度身障生考試)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中國史 第四單元 晚清的變局

說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了解清末新式教育得以快速推廣的原因。清末新式教育得以 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清廷於 1905 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人民無法再經由傳統 教育求取科舉功名,因此,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積極推動新式教育,以因應變局,

故答案為(B)。

(9)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歷史考科

5 測驗目標:2-1 能明瞭歷史文本的內容與意旨

【例題 4】

一位臺灣青年寫下「誓逐胡塵建義旗」、「匹夫有責安鄉畿」、「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 偷生降狄夷」等詩句,組織義勇軍,為保衛家鄉遭敵軍俘虜而犧牲。這位青年組織義勇軍 要對抗的是:

(A)十七世紀初期荷蘭人的佔臺 (B)十七世紀末葉清帝國的領臺 (C)十九世紀末葉日本人的佔臺 (D)二十世紀中葉國民政府接收

(104 學年度身障生考試)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臺灣史 第三單元 日本統治時期

說明:本題旨在運用詩句內容測驗考生資料解讀的能力。由詩句「誓逐胡塵建義旗」,可 知此期應值外族(胡塵)入侵,這位青年以詩明志,表示「匹夫有責安鄉畿」、「男 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狄夷」,組織義勇軍以對抗入侵的外族。這種為保家衛 國的意識以及組織義勇軍對抗外族入侵的行動,主要是出現在十九世紀末日本佔領 臺灣期間,故以(C)最符題旨。

測驗目標:2-2 能明瞭歷史文本的形式與論證

【例題 5】

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三國志》寫到:「袁 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曹操根據地)許」。《世語》則記載:「袁紹僅有步卒五 萬,騎八千。」孫盛指出:「根據曹操曾對崔琰說,冀州戶籍中有人口三十萬,再加上幽、

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紹用兵,必然大舉出動,所以他出兵十萬攻打曹操應屬可信。」

上述孫盛所說的內容,在歷史學中稱為:

(A)敍事 (B)考證 (C)褒貶 (D)史論

(102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中國史 第二單元 秦漢至隋唐

說明: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史學方法的運用與理解。從題幹引文中可知,孫盛根據曹操對 崔琰所說的話,來判定《三國志.袁紹傳》中對於袁紹兵力的記載是可信的,同時 也就點出了《世語》的不可信。曹操掌握北方,實力強大,對當時的局勢必然有一 定程度的了解。孫盛引用曹操的說法作為判斷的依據,判定有關袁紹兵力的記載較

《世語》可信,他的推論方法正是史學方法中「考證」史實的作法。由上可知,孫 盛的作法並不只單純的「敘事」,也沒有稱讚或批判的言論,所以也不是「褒貶」

或「史論」。因此(B)考證應是正答。

(10)

歷史考科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6 測驗目標:2-3 能由歷史脈絡解讀歷史文本的意義

【例題 6】

一位官員上奏朝廷:「水師提督一職至關重要。賊眾已經無法在陸路造成影響,如果水師 戰勝,則賊眾自然敗走臺灣。如果水師不勝,則賊眾仍將盤據廈門。若要想與賊眾決一死 戰,必須倚賴水師提督。」這個奏摺的背景是:

(A)明末官員要驅逐在東南沿海的倭寇 (B)清初官員要驅逐鄭成功的殘存軍隊 (C)清末官員希望驅逐廣東的英國商人 (D)甲午戰爭時官員要驅趕進犯的日軍

(104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臺灣史 第一單元 早期臺灣

說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透過文本,推論出此為清初官員對處置鄭成功勢力的奏摺。

根據本題題幹所指「水師戰勝,則賊眾自然敗走臺灣」、「水師不勝,則賊眾仍將盤 據廈門」、「想與賊眾決一死戰,必須倚賴水師提督」等敘述,其中「敗走臺灣」、「盤 據廈門」二句為解題關鍵,因為僅選項(B)的「清初官員要驅逐鄭成功的殘存軍隊」

符合題意敘述之事件背景,與上述說明情形一致,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明末官 員要驅逐在東南沿海的倭寇」,不合理之處在於明代中期以後、嘉靖末年之時倭患 已經平定,即便仍有海盜為禍東南,但後來海盜首領鄭芝龍亦受明廷招安,合法經 營管理海上貿易,東南沿海已非明廷之患,明末主要的問題應為流寇之亂與北方滿 洲入關,因此,選項(A)並非正答。選項(C)英國商人位在廣東,不可能「盤據廈門」,

所以亦非正確答案。選項(D)甲午戰爭期間時,主要戰場在朝鮮、滿洲,日軍未曾佔 領廈門;此外,日軍曾出兵攻打澎湖,迫使李鴻章議和,並未敗走臺灣,因此此選 項並非正答。

測驗目標:3-1 能掌握資料或歷史敘述中所呈現的「歷史解釋」

【例題 7】

某人認為:神的懲罰非常恐怖,為了免除世人的重罪,神先用瘟疫、飢荒、戰爭折磨世人。

我們境內的子民越來越墮落,犯下無數罪行,才會受到疫病摧殘。我們應如何理解此一說 法?

(A)這是佛家輪迴之說,以解釋世間苦難的來源 (B)這是十四世紀時,對黑死病發生原因的解釋 (C)這是十七世紀的細菌學說,解釋疫病的來源 (D)這是二十世紀蘇聯解體,共產主義者的警告

(101 學年度指考)

(11)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歷史考科

7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世界文化史上冊 歐洲文化 第二單元 基督教與中古歐洲

說明: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從閱讀史料中了解黑死病流行時的宗教解釋。西元 1347 年 歐洲爆發「黑死病」,由克里米亞半島傳到義大利,並沿著暢通的貿易路線迅速散 播到歐洲各地。直到十四世紀結束前,約有三成到四成的歐洲人口死於這場浩劫。

中古歐洲社會長期以來流傳以教士祈禱祈福、行神蹟、唸咒等方式來消災治病,人 們也常將無法理解的疾疫,歸因於是上帝對人類墮落的懲罰。在十九世紀細菌學說 興起前,將瘟疫視為是上帝報復人類不義的手段,是頗受認同的觀點。選項(A)佛教 並無類似的觀點;選項(C)細菌學說是十九世紀才出現;選項(D)共產黨是無神論;

因此正確答案是選項(B)。

測驗目標:3-2 能比較兩種或多種歷史解釋中所運用的資料和推論

【例題 8】

以下是有關古巴危機的兩份資料。

資料一:1980 年出版的歷史著作提到:「甘迺迪贏了!蘇聯政府退讓,同意拆除飛彈基地 並移回蘇聯。危機發生三個月後,美國也拆除土耳其和義大利領土的所有飛彈。」

資料二:1971 出版的《赫魯雪夫回憶錄》寫到:「我們告訴美國人我們同意拆除飛彈,前 提是總統要保證不會入侵古巴。最後甘迺迪讓步了。這是蘇聯外交政策的一大勝 利,無需一槍一彈的傲人成就。」

這兩份資料對最後哪方獲勝有不同看法,我們應如何解讀?

(A)資料一的論述較正確,因記載的內容都是歷史事實 (B)資料二的論述較正確,因出版時間與古巴危機較近 (C)兩份資料沒有相同的訊息,可見兩份資料均為造假 (D)兩份資料的論點不同,但都有他們各自論述的目的

(修改自 10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五單元 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說明: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處理多元歷史論述的能力。1959 年古巴政變後,左傾的卡斯楚

(Fidel Castro,1926 ~)反美親蘇,雙方於 1961 年斷交後,美國於同年 4 月派兵登 陸豬玀灣,但為卡斯楚擊潰。之後蘇聯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等地建立飛彈基地。美國 除了以海軍封鎖古巴,並向聯合國安理會呼籲,要求蘇聯拆除並撤走飛彈。最後在 蘇聯要求美國不得攻擊古巴後,才同意拆除飛彈,解除此次危機。(A)資料一中的內 容包含歷史解釋,故不能選;(B)資料出版的時間與發生事件相近並不能做為論點為 真的依據;(C)兩份資料有共同訊息,即使無共同訊息也不能以此論證其造假,故不 能選;(D)為正確選項。

(12)

歷史考科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8

測驗目標:3-3 能由時代背景、證據應用、個人意向等,辨析歷史解釋的歧異

【例題 9】

兩位學者各自根據其閱讀史料,提出對漢代社會型態的看法。甲學者認為漢代社會是地緣 社會,聚落內部的血緣聯繫不強;乙學者則認為漢代是血緣社會,聚落內部同姓的力量強 大。我們應如何理解兩位學者意見的差異?

(A)甲學者的主張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後的形勢,較為合理 (B)乙學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會的延續性,較具說服力 (C)兩位學者立場相反,正可說明歷史解釋缺少合理基礎 (D)古代地域社會間差異甚大,不應該只有一種社會型態

(99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中國史 第二單元 秦漢至隋唐

說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了解漢代社會及歷史研究的差異性。甲學者認為漢代社會是 地緣社會,聚落內部的血緣聯繫不強;乙學者認為漢代是血緣社會,聚落內部同姓 力量強大。此應是兩學者的著眼點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結論,無法在選項中看出誰 對誰錯。血緣社會指的是「宗族社會」,彼此間有血統關係。地緣社會是村落組織,

彼此間不是以血緣為連結的關鍵。漢代社會中有「血緣社會」及「地緣社會」兩種 模式,即宗族社會與村舍組織在漢代是並存的,故選(D)。

測驗目標:4-1 能分辨資料的形式、性質及其特點與侷限

【例題 10】

課堂上同學進行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專題報告時,討論起照片和繪畫兩種資料的價值。

以下哪位同學的觀點最合理?

甲:照片是科技產品,不會造假,是過去的真實翻版 乙:繪畫是畫家所作,只要不虛構,便是過去的重現 丙:照片和繪畫若非為當時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丁:照片和繪畫都不等於過去,而是通往過去的路徑

(A)甲 (B)乙 (C)丙 (D)丁

(10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四單元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說明:本題旨在評量考生對照片和繪畫兩種不同性質之史料的運用與認識。甲:照片是科 技產品,因此有造假的可能,甚至因拍攝者刻意選擇性的拍攝照片,也會導致不同 的影響,所以不一定是過去的真實翻版;乙:繪畫是畫家所作,無法認定是否為虛

(13)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 歷史考科

9

構,也無法判定是否是過去的重現;丙:照片應是當時人留下的作品,繪畫則有可 能是後來的畫家根據事件紀錄所畫,唯其與是否可信並無一定關聯;丁:照片和繪 畫都不等於過去,但透過對作者及其創作背景、內容的追索,可以做為通往過去的 路徑,是較合理的說法,所以正確答案為選項(D)。

測驗目標:4-2 能指出資料與歷史論證之間的對應關係

【例題 11】

一位學者指出:有一個朝代,《史記》以〈殷本紀〉作為記載此一朝代歷史的篇章,唯「商」

字實已出現於較《史記》更早的古本《竹書紀年》中。在甲骨刻辭中,「大邑商」也出現 了不只一次,但卻從未出現過「殷」這個字。根據上述分析,這位學者主張此一朝代的人 應自稱為:

(A)殷人 (B)商人 (C)殷人或商人 (D)中國人

(10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中國史 第一單元 先秦時代

說明:本題旨在評量考生閱讀、比對資料的能力。《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作,《竹書紀 年》成書於戰國時代,雖然早於《史記》,但兩者都是後人的記載;甲骨文則是商 朝時所使用的文字,題目問當時人自稱為何,應是出現於甲骨文中才是正確的說 法,因此正確答案為選項(B)。

測驗目標:4-3 能根據問題和資料推斷出合理的論述

【例題 12】

晉武帝司馬炎的父親是司馬昭,《晉書.韋曜傳》的「注」記有:「曜本名昭,史為晉諱 改之。」清代學者錢大昕說:「注家以為避晉為諱,予考書中段昭、董昭、胡昭、公孫昭、

張昭、周昭輩皆未追改,何獨於曜避之?」以下對錢大昕意見的說明,最合理的是:

(A)同意注家,並舉出證據 (B)不同意注家,並舉出反證 (C)同意注家,並詳加解釋 (D)不同意注家,並略作解釋

(104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世界文化史上冊 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 第四單元 元明清時代的文明蛻變 說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依據資料證據,提出合理的論述。《晉書.韋曜傳》的「注」

原以「史諱」來解釋「韋昭改名韋曜」的原因,但是錢大昕列舉了晉書中「段昭、

董昭、胡昭、公孫昭、張昭、周昭」等人均未避諱改名,來說明《晉書》原注的說 法有誤,所以答案應為(B)不同意注家,並舉出反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106 年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物理考科」將依據 103

112 學年度身心障礙學生升學

(以下簡稱「99 課綱微調」)命題 1 。本考試說明即針對實施 99 課綱微調後,施測之化學 科,說明命題方向與

(A)《論語》 :由孔子群弟子編纂,詳記孔子周遊列國的言行事蹟 (B)《史記》 :司馬遷奉武帝之命修撰,以事為綱,推論歷代興亡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wning a pet is link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fewer visits to the doctor, and a lower risk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young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金門除酒廠及陶瓷廠等少數工業外,因水源不足及其他因素影響,各種產業發展有限,過 去一直是人口外流的地區。但自 1993

本「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生物考科考試說明」(99 課綱微調)的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