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著讀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土著讀書"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西學東來時,以神學為主業的傳教士孜孜 不倦的引介科學知識,除了炫耀精巧的玩具,他們 認為值得推銷的科學是什麼?清朝年代在江南軍 械局任職的人,急急忙忙的翻譯西學教科書,憑 藉的又是什麼標準呢?讀慣了四書五經的讀者,

真的是把這些零亂的知識當成經典嗎?或者,他 們是「貨船崇拜」歷史中偶然出現的熱情,是對社 會地位轉換的期待?土著讀書,困窘的是看不見知 識生成的軌跡,只能依靠貨船帶來新智能,只能依 靠無止盡而自謙的向外學習。

讓讀書土著困窘的疑惑有可能不是什麼了不 起的哲學問題,它就只是「讀這些書做什麼?」而 已。這個煩人的問題也不算是土著的專利,自古以 來它就糾纏著唸書、識字的人。中國古人最文縐 縐的問法是:「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雖然「讀 聖賢書」好像已經把問題範圍縮小了一些,事實上 它的困難度一樣高深。在台灣的現代人,從小就要 應付不曾間斷的大考、小考,讀過了充滿歐美現 代意識的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物理、數學、化 學、生物,當中的學問哪些算是聖賢書談的學問 呢?就算是在大考、小考中過關斬將,由高等教育 畢了業,我承認我自己仍然看不清楚我到底讀了 哪些聖賢書。對於「讀書做什麼?」北宋張載(橫 渠先生)說得非常高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 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的字句冠 冕堂皇、無懈可擊。只是這麼冠冕堂皇的話所惹 出的疑惑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心是什麼?誰的 命呢?絕學有那些?開哪一類的太平?讀書人如 果真有張載所吹牛的那般本事,怎麼還會有江山 替換?怎麼會高樓起之後,又撒手讓他樓塌了?為 什麼讀書識字不能就只是好玩的讀書識字,非得 要讓人恓恓惶惶?非得要肩擔重任不可?引介西

學的傳教士以神職為最終目的,可以不被讀書做 什麼這種命題困擾。並列在他們自家的基礎教育 系統裡的信仰、神學或是哲學,有些辦法繞過這 種小問題。只是在五四運動的年代,西學東來,多 數只是半邊學問,學學德先生、學學賽先生。土著 讀書,腦袋裡想的只是船堅炮利。也許同時兼學 東、西文明的人可以大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 是對於只讀自然科學的我並沒那麼容易回應這個 小問題。從小一面倒的科學教育之後,讓我知道細 緻的基因控制方式、識得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可 能也知道山川文物、星辰運行等等雞毛蒜皮的道 理,但是,在我的專業知識領域和天地立心、生民 立命、繼絕學、開太平有什麼關係呢?依憑殘缺的 知識而硬要說:我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聽起來讓人自覺 荒謬。這種五四運動的老問題問了上百年,不解決 它,只是丟在角落,就會不時的探出頭來讓人迷 惑。有趣的是:荒謬幾乎是所有作為的本質。學問 割裂成分科之學,人只能在知能不足的狀態下決 定、說高論,而讓荒謬變得理所當然。土著讀了些 書,而強要有作為,必然會碰到這種尷尬。

在大學裡,「為往聖繼絕學」還有另外一層 尷尬,它指涉課堂上所談論的學問的內容。誰說 的話才算是絕學呢?承襲希臘人的文化傳統對於

「學問」的心態並沒那麼神聖,所謂的「學問」只 要說得合情合理就可以了。西方傳統的自然科學 圈子,真是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口號發揮得淋漓 盡致。人人爭先說自己的意見,偶爾衝過了頭,還 會弄到胡言作假的程度。荷蘭布商雷文霍克(1632

-

1723)透過簡陋的顯微鏡看到個奇妙的微小世界,

迫不及待的趕快寫成報告到處炫耀,還認為那是 他作為知識份子的責任,實際上他那些無聊的報

土著讀書

成大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楊倍昌

(2)

成大巡禮 合力寫校史

榕園記事 發現成大

迴響

觀點 生活

校長的話 主編的話

不亦快哉,他放膽隨便哭鬧注定要被腰斬。到了 胡適之,大張旗鼓的學范仲淹的《靈烏賦》「寧鳴 而生、不默而死」,到底除了新文學之外,在學術上 他說得最大聲的還是杜威(1859

-

1952)的實用主義 與教育哲學,他自創的新道理,聲勢不壯。胡適傾 向注重學術、思想背後的方法、態度、和精神,而 不是實際的知識瑣碎細節。這種「化約論傾向」的 態度跟現代的自然科學所差不遠,只是與當年在 中國的學術習慣不合,讓他差一點進不了北京大 學教書。他新到北大時,北大學生顧頡剛與傅斯 年去聽胡適上課,看看要不要將他從北大哲學系 趕走。幸好傅斯年對胡適的評價是:「這個人,書 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 不能鬧」。不知道傅斯年憑什麼說:「這一條路是 對的,你們不能鬧」,對與不對是人的選擇,它需 要有充分的論述。此外,他說:「這個人,書雖然讀 得不多」,聽起來真的有點勉強而彆扭。傅斯年大 概不知道雷文霍克、維薩留斯、林奈這些年輕人書 也讀得不多。傅斯年的話只是反應出在這個老文 化所及的疆界裡,多讀別人的書才是王道,用自己 的大腦說的話不會算是絕學。雖然如此,借用別人 的絕學是個安全而有利的取巧。學問的內容縱使 有錯,自己也不必擔當。絕學是聖人說的、是神啟 的。它的本質跟江湖術士自珍的家傳秘方一樣,密 不可宣、宣而不可討論。如果自己已經自覺繼承了 絕學,就可以不必再聽同行的見解。這種神啟而獨 佔的學問表現在學術研討會上,最明顯的特徵是 那些重量級的人物在講完自己的研究文章之後就 會走人,留下來聽別人的「知識」、並且接受挑戰、

參與討論的人不算多。不願意跟別人討論而要傳 聖人的絕學,金聖嘆必定要再一次的嘆息。

土著而讀書,心得是:如果不用自己的腦袋,

不管是停留在那一個文化裡,讀書的土著只能等 待知識慢慢老熟,只能等待聖賢偶然流過的輕舟。

土著冷眼讀書,光是努力的背誦與學習,疑惑不會 變少,很可能落得大汗淋漓、神形枯槁。

告也真的受人傳頌到今天。生命科學的傳統在文 藝復興之後,自然界的實證經驗取代了「往聖絕 學」。比利時人維薩留斯(1514

-

1564),以人為解剖 素材,建立現代醫學中解剖學的典範。他的解剖 學從來就不必考慮是否符合古希臘醫學家蓋倫 的解釋。瑞典自然學者林奈(1707

-

1778)早在1735

年,就發表《植物種誌》,採用雙名法,以拉丁文 來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個屬名為名詞,第二個是 種名為形容詞。當年他才28歲,而他那種人為分 類體系和二名制命名法竟然一直延用至今。回顧

1900年之後,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得主的科學發 現,大多在40歲之前就完成了。顯然,生命科學這 門學問中的「絕學」,雖然有些繁瑣的細節,但是 要掌握這種認知模型及生成知識的功夫,絕對不 需要花上數十年。它不需要讓人窮經皓首,不需 要非常高深的理論基礎,年紀輕輕就可能成為大 學問家了。大家習慣說自己的話,偶爾也可以自成 一家之言,懷疑別人之餘,不會認為別人的話才是

「往聖絕學」。當然,反身的懷疑推到極致,自己 的話也不必然是唯一的「往聖絕學」。面對懷疑 論者的習性,聽聽別人的話,多多討論倒是個不 可避免的解藥。

張載所彰顯的「為往聖繼絕學」應該不是林 奈、維薩留斯、以及其後諾貝爾獎得主所傳述的 學問。在中國的老文化中,最標準的老師是孔丘。

他可以刪詩書、訂春秋、稱讚周公,可是孔子只停 留在述而不作的層面,不講自己的話,留待徒眾不 斷的猜測聖人的宮牆之美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的。

另一個典型是李耳,神來一筆,欲言又止的只留 下五千言,神祕的騎牛出關而去,讓人無從當面質 疑。後來的人,有樣學樣,說玄奇、說高明,把不語 當成是一種絕妙的姿勢。孟子好辯多話,但是他 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可能原本是個 很安靜的人,會說那麼多話是被迫的。幾千年下 來,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語,多半是由詞藻撐 著的空殼子。金聖嘆只說到瑣碎的讀虯髯客傳,

NCKU Magazine 233 1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謝謝學校培育小小解說員,讓我們 有機會跟著孩子一起走讀森鐵,雖 然不是很清楚邁向世界遺產要怎麼

在第一次段考完後的下午,我們一起到了益品書屋,這一趟真的是挖

堆疊書本其實是 一個古老的問題, 在網路上及物理書籍中 [1-5] 皆曾出現過, 但大多未詳 細解釋書本應如何疊置,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 謝謝學校培育小小解說員,讓我們 有機會跟著孩子一起走讀森鐵,雖 然不是很清楚邁向世界遺產要怎麼

微信扫一扫

第一本書是剛才提到的 1990 年的名著。 之後的四本都是最近十年出現的著作。 前三本的書名 中都有 Hardy 不等式或是 Hardy-type 不等式。 第四本書名中沒有提到 Hardy 不等式,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