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友誼品質有顯著差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二)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友誼品質有顯著差異"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旨在將本研究做一完整性的歸納,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依據研究結 果歸納出結論,第二節是本研究的限制及重要貢獻,第三節是本研究的啟示,並 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的現況

(一) 國小六年級學童至少擁有一位相互提名好朋友的比例約為 87﹪。

(二)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好朋友數量以 2 至 3 人為最多(M=2.47),合計約佔所 有學童人數的 40﹪。

(二)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友誼品質呈「中上」程度。

(三) 國小六年級學童好朋友數量與其友誼品質有關。

二、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自尊與情緒調節上的 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好朋友數量有顯著差異,且女生的平均好朋友 數量比男生多。

(二)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友誼品質有顯著差異。其中,國小六年級女生 在正向友誼品質中的「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和「親密感」等面 向上,均高於國小六年級男生;而國小六年級男生在負向友誼品質中的「衝 突與爭執」程度高於國小六年級女生。

(三)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自尊有顯著差異。其中,國小六年級男生在「心 理自尊」和「學業自尊」兩個面向上,均高於國小六年級女生。

(四)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其中,國小六年級女生 在「情緒表達」方面,顯著高於男生。

(2)

三、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與友誼的典型相關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自尊與友誼可得到三組典型相關。

(一) 第一組典型相關結果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心理自尊」「生理自尊」

「人際自尊」「家庭自尊」「學業自尊」愈高者,其「好朋友數量」愈高,

而且與最要好朋友的「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與「親密感」程度 也愈高,衝突與爭執的情形也愈少。

(二) 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果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生理自尊」愈高者,其「好 朋友數量」愈低,而且與最要好朋友的「陪伴」程度也愈高。

(三) 第三組典型相關結果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自尊」愈高,「學業自 尊」愈低者,其友誼品質的「安全與信任」及「親密感」也愈高。

四、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調節與友誼的典型相關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情緒調節與友誼可得到兩組典型相關。

(一) 第一組典型相關結果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情緒覺察」「情緒表達」

「調節策略」、「情緒反省」與「情緒效能」愈高者,其「好朋友數量」愈 高,與其最要好朋友的「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與「親密感」的 程度也愈高,發生衝突與爭執的情形也愈少。

(二) 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果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情緒覺察」與「情緒效能」

愈高者,其與好朋友發生「衝突與爭執」的程度也愈低,且愈傾向表達自 己的情緒者,與其好朋友的衝突與爭執也愈多

五、訪談結果

訪談結果發現不同程度友誼品質(高 / 低)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結交

朋友的方式與價值觀」「利他行為」「情感適配性」「友誼的困難與化解之道」

四個向度上有明顯差異,也顯示兒童的認知發展、自我發展、情緒發展與其友誼 有密切關係

(3)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貢獻

一、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設計與規劃上雖已力求周密與嚴謹,仍然有些限制是無法避免的:

(一) 本研究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各因素考量,故樣本選取僅以台北縣的國 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所以研究所得結果並無法推論到台北縣地區以外的 學童。

(二) George & Hartmann (1996)指出有關友誼提名的界定,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限 定兒童提名於單一個班級及年級裡。限於研究的便利考量,本研究只著重 兒童在學校同班級中所形成的友誼。然而,在學齡階段的友誼建立亦可能 來自鄰居、或學生參加的課後活動中(如:才藝班、安親課輔班)所結交的朋 友(Demir & Urberg, 2004;Dishion et al., 1995;Way & Pahl, 2001) 。

二、重要貢獻

本研究對未來研究上的重要貢獻與價值如下:

(一) 研究者藉由相關文獻的探討,以及理論及實證研究的統整,釐清研究友誼 關係的重要脈絡,也揭示了友誼對前青少年期兒童發展適應上的重要價 值,可以讓未來的研究者在相關主題上有更明確的方向。

(二) 由於國內以「友誼品質」為主題的研究不多,而研究者一方面翻譯修訂了 友誼品質量表,提供未來對此主題有興趣的研究者一個適切的研究工具;

另一方面也採用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擴展了我們對友誼品質的整體瞭解。

(三) 國外有關自尊與友誼的相關研究不少,針對情緒調節與友誼的文獻卻不 多;而國內目前尚無針對自尊與友誼以及情緒調節與友誼的相關研究,因 此本研究結果亦提供此方面的實證資料。

(4)

第三節 研究啟示與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結果在教育上的啟示

(一)教師應教導兒童提升友誼品質的相關技能

研究者從訪談中發現低友誼品質的學童,對自己的友誼關係感到不滿,並且 希望能結交更多的朋友,因此如何提昇其友誼品質是值得關注的。再者,教師在 處理兒童的人際問題時,容易從其問題行為著手,常陷入問題行為原因的探討

(如:是誰先動手的?)並急於「幫」兒童尋求和解之道(如:要求兒童與對方 道歉),反而忽略兒童透過友誼互動所學習的經驗及反省。

國內目前已有不少研究發展出促進同儕接受度的社交技巧訓練課程。然而,

對於如何幫助兒童建立並維持友誼的訓練課程,卻相對地較少受到注意。因此,

教師可在相關課程內融入提升友誼品質的技能訓練(如:自我尊重、觀點取替能 力、自我揭露、調節負向情緒、衝突管理等),一方面協助兒童增進友誼的親密 感,一方面協助他們能自行溝通、協調化解友誼之間的衝突,以促進良好的學校 適應。

(二)教師應鼓勵兒童培養合作勝於競爭的價值觀

Sullivan 與 Piaget 均曾提到友誼關係的可貴之處在於發展合作關係,透過合 作的關係能促進兒童對自我及他人的相互瞭解。學校是兒童繼家庭後另一個社會 化的重要場所,兒童的一言一行必然深受教育環境的影響。然而,兒童在學校環 境中比較容易養成競爭的價值觀(如:爭取考試名次、在乎競賽的輸贏等),卻忽 略合作的重要性。競爭固然是達成目標的方式之一,合作卻是維持良好關係的必 要條件,所以教師應多鼓勵兒童與同儕合作,提供促進合作的機會(如:上課以 分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安排小組共同完成的作業等)。透過合作的學習經驗使 兒童能體會友誼關係中的「互惠」原則,以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想法來對待別人。

(5)

(三)父母對兒童的交友情形應抱持較開放的心態

雖然前青少年期的學童受同儕的影響很大,然而此時期父母的影響力也不容 忽視。研究者從訪談中發現,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結交壞朋友,進而干預孩子的 交友情形,往往容易忽略友誼的正向功能。Erwin(1998)指出友誼對減少彼此的 自我中心觀點頗具影響,因為朋友之間是以平等的身分進行互動。兒童與朋友的 互動並不像他們與成人的關係一般,常被迫接受成人的價值觀;兒童必須在彼此 約束的架構中解決他們的紛歧,可能透過爭論、談判,最後妥協以維持友誼。因 此,父母除了重視孩子的學習表現之外,應該鼓勵兒童主動結交朋友,安排兒童 與朋友多接觸的機會(如:邀請朋友到家中玩),便可瞭解孩子所結交的對象以 及他們相處的情形,以減低不必要的擔心;父母也可以多與兒童討論朋友間的相 處問題,讓孩子學習「平等」「互相」的概念,以及有效處理人際問題的技巧,

父母如果過於擔心而限制孩子交友反而會阻礙其發展。

(四)性別平等教育的啟示

近幾年來教育有關單位大力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舉辦了相關研習、也提倡在 課程上要融入性別平等的內容,未來仍需繼續努力以求更上層樓。本研究發現不 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情緒表達上有顯著差異,男生比較傾向壓抑自己的感 覺,女生則比較容易對他人傾吐內心的感覺,並藉由情緒表達獲得一些正面的人 際支持。再者,男生在整體自尊與學業自尊兩個層面也比女生高。此外,本研究 也發現男、女生有不同的友誼互動方式。無論上述的性別差異是受到生物因素所 影響,或是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瞭解兩性在認知及行為 模式上的差異,並且尊重彼此不同之處(如:女生比較容易表達難過的情緒並不 表示男生比女生勇敢,而是男、女生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同)。此外,教師若能瞭 解男、女生與朋友互動的差異情形,就能在友誼的建立與維繫上分別給予不同的 協助。舉例來說,研究者發現男生的衝突較傾向外顯型的攻擊(overt aggression) 如:打架、對競賽輸贏的爭論等;而女生的衝突則傾向關係型的攻擊(relational

(6)

aggression),如:講對方壞話破壞關係、嫉妒好朋友等。

因此,除了瞭解有這些性別差異的存在之外,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性別差異的 實質意義也很重要。當然,教師自己也要以身作則,避免對男、女生有不同的預 期與差別待遇,凡此都是未來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參考與省思。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針對研究對象

1.年齡發展的差異:過去的研究大多探討不同年齡層友誼概念發展的差異,針對 不同年齡層友誼品質發展的差異,亦是可以著手的方向。Newcomb & Bagwell (1996)指出學前兒童的友誼特質大多著重共享活動,且較不穩定。而親密、信 任 和 自 我 揭 露 等 友 誼 特 質 在 青 少 年 期 比 兒 童 期 來 得 顯 著 (Berndt, 2002 ; Newcomb & Bagwell, 1995;Sullivan, 1953)。本研究只針對前青少年期(國小六 年級)的學童探討,未來可考慮納入國小中年級和國、高中等研究對象,探討 友誼品質發展上的變化。

2.跨性別友誼:本研究考慮前青少年期學童以結交「同性」朋友為主,因此只探 討同性別友誼(same-sex)。然而,跨性別友誼(cross-sex)的發展在青少年期會愈 益明顯(Erwin, 1998)。研究指出不受歡迎的男生比起受歡迎的男生,有較多 跨性別友誼(Ladd, 1983;Kuttler, La Greca, & Prinstein, 1999)。Buhrmester &

Furman(1987)也指出青少年期的男生對女生朋友有較多自我揭露及情感表達。

因此,探討跨性別的友誼品質,以及比較同性別友誼和跨性別友誼對青少年發 展的影響有何不同亦是值得關心的議題。

(二) 針對研究內容

1.影響路徑的探討:本研究只用典型相關瞭解變項間相關的程度與結構組型,不 宜作因果推論。另外,最近許多研究顯示兒童的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有關

(Zimmermann, 2004;Weimer, Kerns, & Oldenburg, 2004),也有研究顯示情緒 調節是依附關係和友誼品質的中介變項(Contreras, Kerns, Weimer, Gentzler, &

(7)

Tomch, 2000)。而兒童根據早年的依附經驗,發展出的內在運作模式,與自尊 也有密切關係(Paterson et al., 1995)。綜合上述,可以發現兒童早期建立的依 附關係,不但影響個體對自我與他人的看法,更影響個體情緒調節能力的發 展,兒童內化這些早期經驗後也會表現在往後與好朋友的互動上。建議未來可 針對「依附關係」「自尊」「情緒調節」及「友誼品質」這些變項間的關係,

以線性結構模式(LISREL)驗證其因果關係,並瞭解這些變項間的影響路徑。

2.加入同儕接受度:本研究主要想深入探討兒童的友誼,故未把同儕接受度納入 考慮。然而,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這兩者間也有某程度的關聯性。Parker &

Asher(1993)研究同儕接受度與友誼對兒童沮喪或滿意度的主觀經驗,發現擁有 好朋友者能調節兒童受同儕拒絕的影響。Newcomb, Bukowski, & Bagwell(1999) 也指出朋友是接觸同儕網絡的大門,結交較受歡迎的好朋友,也提供兒童更多 機會結交新朋友。所以,未來可以同時研究同儕接受度與友誼對兒童發展的影 響,讓我們更瞭解同儕關係的全貌。

3.友誼與其他變項的關聯:過去研究顯示友誼對兒童的學業成就(Berndt & Keefe, 1995;Cauce, 1986)、學校適應(Ladd, 1990)和道德發展(Dunn, Cutting & Fisher, 2002)都有影響。舉例來說,研究者從訪談中發現那些在學校表現良好,尤其成 績優異的兒童,傾向結交與自己各方面表現相當的朋友;同樣地,課業表現較 不理想的兒童,則傾向選擇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朋友,是否那些學業成就表現 較不理想的兒童,本身在結交朋友的選擇上便受到了限制,也會進而影響其友 誼品質。而本研究僅討論自尊、情緒調節兩變項與友誼的關聯,所以未來可針 對友誼對生活適應的相關影響變項繼續作探討。

4.探討兒童結交朋友的特質與友誼的關係:Hartup(1996)指出兒童所結交的朋友 是誰,對其行為有密切影響。Berndt(2002)也指出友誼品質對兒童發展可能有間 接的影響,需視其結交朋友的特質而定。從社會學習的角度來看,朋友間的行 為透過相互模仿學習愈來愈相似。許多研究便顯示有攻擊傾向兒童所結交的朋

(8)

定(e.g., Dishion, et al., 1995;Grotpeter & Crick, 1996;Poulin & Boivin, 1999) ; 所以這些兒童的友誼關係雖能提供情緒支持,卻可能造成其問題行為惡化,值 得關切。

(三) 針對研究工具

本研究發現兒童在友誼品質量表中「衝突與爭執」分量表得分有偏低的情 形,可能反應出我國文化鼓勵維持關係和諧的價值觀。因為量表是依據兒童主觀 的認定,可能受到社會期許(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兒童 對「衝突與爭執」主觀的敏感度而定,所以建議可搭配用觀察法以特定的標準來 評估衝突與爭執的發生情形,也許能減少這方面的誤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性平教育 性平教育 性平教育 性平教育:每學期 每學期 每學期 每學期 4 小時 小時 小時 小時. (性別平等法第 17 條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一、 依據性平法第 17 條第 2 項規定:

督導考核各學 校及機構推展 性別平等教育 情形,以建立 性別平等教育 氛圍,提升本 市市民及學校 教職員工生性 別平等教育觀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聯合國於 6 月 4 日公布「永續發展目標性別指數報告」,顯示目前並沒有國家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