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第一節說明研究取向與方法;第二節說明研究參與者的選取過程 及其背景性質;第三節說明研究者的立場與角色;第四節描述研究工具;

第五節解釋研究過程;第六節為資料分析;第七節為解釋資料分析的信度 與效度。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本研究參考紮根理論資料分析方法和原則進行資料分析。紮根理論研 究法著重當事人的經驗,具有發現因果關係及建立本土經驗、現象與理論 的優點(吳芝儀、廖梅花譯,民 90)。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民中學九年一 貫課程改革的實施對輔導教師的衝擊以及輔導教師面對衝擊所採取的因 應方式,這個經驗是很個別化,也很本土化的,因此乃採用紮根理論的方 法和原則分析資料。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參與者的選取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在國民中學擔任輔導工作五年以上、經 歷九年一貫新課程與之前舊課程經驗,且為心理輔導本科系或相關科系畢 業者為研究對象,採質化研究半結構式訪談,邀請有意願且能提供豐富資 料的研究參與者。依照研究目的及研究者個人能力,研究參與者的選取標 準如下:

(一)輔導或心理本科系或相關科系畢業者。

(二)擔任國民中學輔導工作五年以上,經驗九年一貫新課程和之前舊課 程者。

(三)願意分享經驗,接受研究者訪談者。

二、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2)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共計八人,每位皆為大學輔導或相關科系學士以 上學歷,工作地點以台北縣市為主,平均年齡為三十八歲。

基於研究倫理之考量,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無法詳細說明,僅列出 部分與本研究相關的資本資料,如表 3-1:

表 3-1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一覽表

學 歷 輔導工作年資 目前職務名稱 服務 地點 A 女 46 教育心理與

輔導教學碩 士

專任輔導教師 10 年 輔導組長 5 年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台北市

B 女 32 教育心理與 輔導學士

專任輔導教師 1 年 輔導組長 8 年

國中輔導組長 台北縣

C 女 37 教育碩士 專任輔導教師 8 年 主任輔導教師 1 年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台北市

D 女 46 教育心理與 輔導學士

資料組長 2 年 輔導組長 8 年 輔導主任 3 年

國中教務主任 台北市

E 女 32 教育心理與 輔導碩士

專任輔導教師 1.5 年

特教組長 0.5 年 資料組長 2 年 輔導組長 5 年 輔導主任 1 年

國中輔導主任 台北市

F 女 49 教育心理與 輔導碩士

專任輔導教師 1 年 輔導組長 5 年 輔導主任 2 年

國中輔導主任 台北市

G 女 30 心理碩士 專任輔導教師 3 年 資料組長 2 年 輔導組長 1 年

國中輔導組長 台北縣

H 男 32 教育心理與 輔導碩士

專任輔導教師 4 年

大專兼任輔導教師 2 年

大學兼任輔導教師 台北市

研究參與者 D 在國中輔導界深耕十年以上,實務經驗豐富,獲得多位

輔導界朋友推薦,雖然目前職務是教務主任,仍邀請他參與本研究。研究

(3)

參與者 H 則是所有研究參與者中唯一的男性,也是目前唯一離開國中教育 層級者,雖然其在國中服務年資只有四年,但也曾經歷九年一貫新課程和 之前舊課程,對於本研究主題足以提供豐富資訊,因此也納入本研究中。

第三節 研究者的立場與角色

質化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Patton, 1990),在研究進行 過程中帶著自己的特質和價值觀與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許維素(民 87)

曾說:「研究的歷程不僅在了解別人的現象場而已,而是在『交互主觀』

的互動中進行對自己、對受訪者的了解。亦即,要進入對方的世界,必須 先能進入自己的世界,才能流暢地來回於人我之間。」以下就研究者的相 關訓練與經驗、角色與立場,以及研究前的準備和練習進行說明。

一、研究者的相關訓練與經驗

研究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研究生,具有八 年的國中任教經驗,在研究所期間修習諮商理論與技術,生涯發展理論與 諮商實務等課程,並在專業督導下至國立中央大學實習。曾通過救國團義 務張老師儲備訓練,擔任義張工作一年。這些訓練和經驗有助於研究者熟 悉訪談過程中之同理、傾聽、具體化、澄清等技巧,使訪談過程更加順利。

此外,研究者在碩二期間曾至本校教育所旁聽甄曉蘭老師的質性研究課 程,並參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 十七日舉辦之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研習會,

這些經驗成為研究者進行資料分析的先備知識。

二、研究者的角色立場

研究者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國民中學輔導室擔任國中輔導教師一職,熟

悉國中輔導教師的工作內涵和角色,民國九十一年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正式

上路,我深刻感受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在其中所面臨的衝擊和危機,這幫助

我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參與者的處境能感同身受。之後因為個人生涯規劃

因素離開國中輔導工作崗位,進行此研究時乃是以一個曾經身為國中輔導

教師的立場,去傾聽、去理解國中輔導工作夥伴們的心情和看法,因為角

(4)

色的脫離,研究者的視域也更客觀。

三、研究者進行研究前的準備與練習

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訂出訪談大綱草案。在正式 訪談前,研究者先進行前導性研究,熟習訪談流程並將訪談錄音帶謄為逐 字稿反覆閱讀並加以整理,以修改訪談大綱內容成為正式訪談大綱。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研究邀請函

研究邀請函以書面方式呈現,對願意參與研究的研究參與者表達誠摯 的感謝之意,並於函中說明研究目的、研究進行程序、所需時間及對研究 參與者隱私及權益之保障。內容詳見附錄一。

二、訪談同意書

訪談同意書的目的是基於尊重和保障研究參與者的權益,在其了解研 究目的、過程及研究倫理,簽名同意後,研究者方能進行本研究訪談。內 容詳見附錄二。

三、訪談大綱

為了使研究者在有限時間內能將談話焦點聚焦於研究主題,本研究採 用半結構性(semi-structural)方式進行訪談,事先擬定訪談大綱,作為訪 談時的參考和依據。訪談大綱於研究參與者同意參與本研究後,在訪談前 一週左右先以書面方式提供給研究參與者參考,使其對訪談內容和過程有 一概括性的了解。訪談大綱是收集資料的重要工具,其內容主要分為以下 幾項,內容詳見附錄三。

(一)基本資料:性別、年齡、學歷、工作經歷、學校所在地

(二)訪談大綱:

(5)

1. 您認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對於您在工作上產生哪些衝擊?

2. 面對您所談到的這些衝擊經驗,您採取哪些方式來因應?

3. 經過這樣的訪談您還想補充說明的地方?

四、訪談札記

訪談札記為研究者每一次進行訪談後所填寫,主要是紀錄研究過程中 的的重要訊息,包括語言與非語言所傳達的訊息,及研究者的反思,作為 下一次訪談的參考及資料分析的參考。內容詳見附錄四。

五、效度檢核函

效度檢核函的目的在了解研究參與者閱讀研究者所整理的文本資料 和分析資料符合其主觀經驗的程度,並作為資料分析之參考。第一次效度 檢核為逐字稿完成後,請研究參與者就逐字稿內容與其所述真實內容相吻 合的程度進行評估,並寫下自己的想法;第二次效度檢核為研究者將文本 資料分析之後,再請研究參與者評估分析內容與其真實經驗相符合的程 度,寫下百分比及感想。其內容見附錄五、附錄六。

第五節 研究過程 一、研究前的準備

研究者以自己過去在國民中學擔任輔導教師的經驗出發,參閱相關文 獻及與同儕討論後形成初步的研究概念,並擬出訪談大綱草案,透過和指 導教授討論和不斷閱讀,並進行前導性研究後修正訪談大綱,發展成本研 究主軸。

二、前導性研究

研究者進行前導性研究時,並未設限服務年資,因此分別邀請三位不

同年資的國中輔導教師進行,年資分別為一年、五年、十一年,其中一年

(6)

和五年者訪談錄音帶謄為逐字稿,加以整理,發現服務一年者工作困境較 多和適應新環境有關,和本研究的目的不甚符合。因此重新思考研究參與 者的選取標準,經過和指導教授討論後,將研究對象的選取標準定為在國 中服務五年以上,對學校生態有相當程度了解並經歷九年一貫新課程和之 前舊課程交替者。訪談大綱也經前導性研究後加以修正定稿。

三、正式研究

(一)邀請研究參與者

透過親朋好友推薦符合本研究條件之研究參與者,由研究者以電話進 行邀約並說明研究目的及進行方式。

(二)寄發研究邀請函

以電話邀請,取得研究參與者同意參與本研究之後,研究者即以 E-mail 方式寄發書面研究邀請函,讓研究參與者對研究目的和進行方式,以及彼 此權利義務有更清楚的了解。

(三)確認訪談時間地點

先以電話和研究參與者約定訪談時間和地點,訪談地點以研究參與者 服務學校內安靜角落或空教室為主。在正式訪談前一週左右再透過 E-mail 或電話提醒研究參與者約定之時間、地點,同時寄發訪談大綱給研究參與 者參考。

(四)訪談過程之進行

本研究進行正式訪談、蒐集資料的時間為九十三年八月至十一月。

(五)資料整理與分析

逐字稿謄寫完畢後,研究者再將錄音帶反覆聽取確定逐字稿無誤,連

同效度檢核函寄給研究參與者進行效度評估,同時對逐字稿中不清楚的地

方再作修正補充,之後即進行資料分析,詳細步驟請見第六節。

(7)

第六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參考紮根理論方法(宋珮綺,民 93;吳芝儀、廖梅花譯,民 90)進行資料分析,其步驟如下:

一、逐字稿謄寫與檢核

研究者將錄音帶轉騰為逐字稿並加以編碼,反覆聽取內容將非口語訊 息加入,依據研究參與者所填寫之效度檢核表來補足相關意義訊息。

二、區辨與研究主題有關的資料並標示

研究者逐行檢視逐字稿,將逐字稿中與研究主題有關的字句畫線,作 為後續資料分析的基礎。

三、補足相關訊息,進行開放編碼(opening coding)

開放編碼是將資料分解、檢視、比較、概念化的過程。研究者將逐字 稿中畫線字句以完整的段落為一意義單元進行斷句,依據前後文脈絡將意 義不完整的部分補齊,並對該意義單元進行概念化的過程。

四、主軸編碼(axial coding)

將類似的概念聚攏,給予一個更高層次,可以涵蓋所有概念的類別。

五、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並發展核心主題(core categories)

將主軸編碼形成的類別聚攏,給予更高層次足以涵蓋該類別的概念,

發展成本研究之核心主題。

六、撰寫研究者對每位研究參與者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經驗的理解。

研究者根據每位研究參與者分析所得之核心主題並參閱原始文本資

(8)

料,以故事書寫方式呈現每位研究參與者在面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衝擊 與因應心情故事。

第七節 資料分析的信度與效度 一、信度方面

為了增加資料可信度以及將研究者主觀偏誤降到最低,研究者邀請一 位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具有質化研究協同編碼工作經驗者,共同 參與本研究資料分析。

二、效度方面

為確保訪談資料的正確性,研究者在逐字稿謄寫完畢後,邀請研究參 與者就逐字稿內容進行檢核,研究者再據以修改。待研究資料分析告一段 落,將分析結果寄給研究參與者,請研究參與者予以檢核和回饋,幫助研 究結果更貼近研究參與者主觀世界,茲將研究參與者兩次效度檢核函整理 如下表。

表 3-2 逐字稿及資料分析結果效度檢核表

研究參與者代號 逐字稿內容符合程度 資料分析符合程度

A 85% 90%

B 99% 90%

C 99% 98%

D 95% 90%

E 99% 98%

F 100% 96%

G 95% 95%

H 95% 90%

(9)

(一)研究參與者 A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看完這份資料,我的感想是:覺得自己的口語表達很差,有些話表達 的不清楚,真懷疑這是我講的話嗎?訪問者所提的問題好像平常都會碰 到,但真正說出來卻統整的不好,不知道要用怎樣的形式才能表達更清 楚,例如困境、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等,剛好也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機會,

希望這些資料對訪問者有幫助。

2.第二次效度回函:

前半段描述的很好,很能說出我的心情和目前的狀態,但最後一段的 描述較不貼切,特別旋風的比喻好像不是很恰當,但我又想不出來更好的 比喻,事實上九年一貫還在實施,它並沒有走,只是老師們漠視它的存在,

能不實施就不實施,上級交代要做的事就勉強去做的心態。

(二)研究參與者 B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藉由此次的訪談,讓我在多年的學校輔導工作,及九年一貫的衝擊 後,有機會回顧並整理自己對學校輔導工作的想法,更清楚自己在做什 麼、還可以做什麼……,很高興能參與此研究,也希望對未來學校輔導工 作有所助益。

2.第二次效度回函:

歸納整理後的心情故事,閱讀起來較問答形式的描述更有人性,似乎 也更統整,感覺也更充實呢﹗

(三)研究參與者 C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逐字稿的完成的確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但也是蠻有意義的,期盼這 份資料能對若梅的研究有真正的些許貢獻, 更期待能看到若梅的碩士論 文。

2.第二次效度回函:

記得當初在答應接受訪談時, 很高興自己能有機會透露多年以來對

(10)

輔導工作的心聲,在看完這份訪談資料後,覺得與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 非常貼近,真正將我內心長久以來對自己身為一位國中輔導老師的感想 表露無遺。對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其實輔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但往往由於過多的課務負荷,使自己在輔導學生的質與量上都顯得「心 有餘而力不足」 。畢竟,每位輔導老師的時間與體力仍是有限的。最後由 衷期盼的是:相關教育高層人員能在閱讀此份論文之後,真正去深入了 解目前國中輔導工作的困境,並能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革計畫。

(四)研究參與者 D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您很不錯,加油!

2.第二次效度回函:

OK!

(五)研究參與者 E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我覺得跟我的經驗很像,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來。

2.第二次效度回函:

整個心情故事所寫的與我的想法很接近。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後,我認 為輔導工作的推展受到很大的衝擊,但這種衝擊因為對象是輔導教師,而 導致輔導工作的比重在課程的加重下而變相被稀釋。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 瞭解這個現象,能從體制或是制度方面來改善的這個狀況。

  自己對於輔導工作的想法,就如同故事中所寫的,希望「固守學校輔 導工作最基本且專業的部分」,希望透過提升自我專業能力,並營造一個 好的輔導工作環境來實現自己對輔導工作的理想。

而看完文章,我也高興的發現,自己對工作的熱情與理念能被完整的 寫出來,很符合我的感覺與想法。

(六)研究參與者 F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11)

這是一份非常不容易完成的逐字稿,研究者很細心的將受訪者原意保 留忠實呈現。

2.第二次效度回函:

我不知道接受研究訪談會如此的叨擾,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寫作 業」,我都覺得有些累了,可想而知研究者的辛苦和研究的縝密,不過也 很感謝藉這樣的機會,讓我再次慎思檢視走在輔導這條路途上,多年所為 和未來方向,做適當的修正和定位。

學校輔導工作和輔導教師的角色定位,受到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和教 訓輔三合一方案組織再造的衝擊,發生很大的質變,希望也相信這篇研究 不但能喚起輔導工作者的覺知,也讓相關學校教育的人士能更深思輔導工 作的重要。

(七)研究參與者 G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在討論的過程中,順便也整理了自己這幾年的經驗,看清自己的想法,

其實很不錯!

2.第二次效度回函:

看這份摘要的心情很有意思。它提供了我另一個看待自己的角度,雖 然明明內容是自己的親身經驗,但經過別人的陳述與闡釋,好像是在看另 一個人的生命經驗似的,不過這番回顧的確是讓我又回過頭來鼓勵了自 己,或許真的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吧!

(八)研究參與者 H 之回饋:

1.第一次效度回函:

讀完逐字稿覺得自己在受訪中所陳述的內容還蠻貼近自己的經驗和 情緒的,經過這些訪談的澄清也讓我看見自己很重視專業認同,希望這些 分享能對此研究有些幫助。

2.第二次效度回函:

看完這份資料,我的感想是:頗貼近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而經過整

理後的字句,也讓我更清楚自己的一些經驗和情緒的關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本研究以大甲鎮瀾宮和三清總道院為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歷史文獻分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壹、 創意動機及目的 貳、 作品特色與創意特質 參、 研究方法(過程) 肆、 依據理論及原理 伍、 作品功用與操作方式.

本研究於 2017 年 2 月至屏東縣 10 所校園採集使用水源及經淨水處理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