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二下】第一次期中考國文試題(3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二下】第一次期中考國文試題(30)"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命題教師:葉香君老師 審題教師:張育愷老師

範圍:龍騰版第四冊第一課至第四課;補充教材第一課至第二課;古今悅讀 91~100 回。

◎本試卷以答案卡作答;答案卡基本資料填寫不完全或錯誤者,扣該科總成績 5 分。

第壹部分、選擇題 (占 80 分)

一、單選題:48% (每題 2 分,共 24 題,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下列(甲)~(己)選項中「矜」字的意義共有幾種?

(甲)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乙)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丙)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丁)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戊) 苟得其情,哀「矜」勿喜。 (己) 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

(A)三種。 (B)四種。 (C)五種。 (D)六種。

答案:(C)

解析:(甲)憐憫。(乙)愛惜。(丙)莊重。(丁)通「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人。(戊)憐憫。(己)自誇、自 負;共五種意義。

2. 下列選項「 」中的字,讀音全異的選項是:

(A) 一臉清「癯」/「瞿」先生/精神「矍」鑠。(B)字出機「杼」/「紓」解/各「抒」己見。

(C)「腌」臢/「奄」奄一息/「掩」耳盜鈴。 (D) 害「臊」/腥「臊」/肉「燥」飯。

答案:(C)

解析:(A) ㄑㄩˊ/ㄑㄩˊ/ㄐㄩㄝˊ。 (B) ㄓㄨˋ / ㄕㄨ / ㄕㄨ。

(C) ㄤ / 一ㄢ/ 一ㄢˇ。 (D) ㄙㄠˋ / ㄙㄠ / ㄙㄠˋ。

3. 下列「 」中的字,字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 聲勢「烜」赫 /「姮」娥/ 盤「桓」不前 (B) 「矜」寡孤獨/「衾」枕 /青青子「衿」

(C) 道「觀」/「鸛」雀樓 / 醍醐「灌」頂 (D) 「蜡」賓 /踧「踖」不安 /古「厝」。 答案:(C)

解析:(A)ㄒㄩㄢˇ/ㄏㄥˊ/ㄏㄨㄢˊ。 (B)ㄍㄨㄢ/ㄑㄧㄣ。衾枕:被子與枕頭。亦比喻為夫妻

/ㄐㄧㄣ。 (C)皆音ㄍㄨㄢˋ。醍醐灌頂: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澈底醒悟。

(D)ㄓㄚˋ/ㄐㄧˊ。指外表恭敬而內心局促不安。/ㄘㄨㄛˋ。

4.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

(A)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B) 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仁也 / 男有分,女有「歸」。 (C)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使平民皆習於「兵」。

(D) 君子有三樂,王天下不「與」存焉 /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答案:(D)。

解析:(A) 厭惡 /粗劣的。 (B) 稱許/歸宿。 (C) 戰爭/軍事。 (D) 音ㄩˋ,參與。

5. 下列文句「 」內成語,運用正確的是:

(A) 夏天上完體育課全身是汗,同學爭相跑福利社,「相濡以沫」地分食搶購的冰品。

(B) 他考試總是粗心大意,看題目總是「得意忘言」,以致常常出錯。

(C) 房價高漲,薪水縮減,民生消費又是「米珠薪桂」,生活必須簡省度日。

(D) 現代人過於注重物質,常常花錢毫無節制,生活容易陷入「明日黃花」的窘境。

答案: (C)

解析:(A) 「相濡以沫」比喻同在困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B) 意指不拘泥於字句言辭,既得 其意,則忘其言。宜改為「心不在焉」。 (D)「明日黃花」指過時的事物。宜改為「寅吃卯糧」。 6. 「倒裝」修辭格能使文句多變,但原意不變,如「大人世及以為禮」,可還原為「大人以世及為禮」。

以下倒裝文句,還原後與原意不同的選項是:

(A) 「丘未之逮也」→「丘未逮之也」 (B) 夫晉,「何厭之有」→夫晉,「何之厭有」

(C)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吾非與斯人之徒而與誰」

(D) 微斯人,「吾誰與歸」→微斯人,「吾歸與誰」

答案:(B)

7. 古文常有同為一字而詞性不同的現象,例如「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便是先 動詞後名詞的用法。下列不屬於此種用法的選項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C)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D)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答案:(D)

解析:(D)先動詞後形容詞。出自《禮記.大學》。 8. 下列有關〈第九味〉文句,哪一句沒有錯字?

(A)辣之於味最高最醇,不與他味相混,是王者氣相,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B)甜則是后妃之味,

最儀人,如秋月春風,但用甜則尚淡,才是叔女之德,過膩之甜最另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C)鹹最 俗,常人日不可無鹹,最易化舌,入口便覺,看似最尋常不過,但很奇怪,鹹到極致反而是苦。(D)苦 最高,但苦不可兼日。況且苦味要等眾味散近方才知覺,是味之隱佚者,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

答案:(C)

解析:(A)醇純/相象。(B)儀怡/叔淑/另令。(D)近盡/佚逸。

9. 下列(甲)~(戊)中,按照一天「由早到晚」順序排列的選項是:

(甲) 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

(乙) 與誰,畫眉,猜破風流謎。銅駝巷裡玉驄嘶,夜半歸來醉。

(丙) 凡收釣浦,煙籠淺沙。水滿平湖,晚來盡灘頭聚,笑語相呼。

(丁) 恰簾前社燕忙,正枝頭楚梅黃。當空畏日熾炎光,楊柳陰迷深巷。

(戊) 畫樓洗淨鴛鴦瓦,綵繩半溼秋千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A)甲乙丙丁戊 (B)甲戊丁丙乙 (C) 乙甲丁戊丙 (D)戊甲丙丁乙。

答案:◎(B)

解析:(甲) 清晨; (乙) 半夜; (丙)黃昏時的漁家生活。姚燧〈滿庭芳〉。(丁)烈日高照,應為接近中 午時分; (戊) 上午。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10. 下列「 」中的成語,使用不適當的是:

(A) 對於師長的訓誨,我們應「拳拳服膺」矢志遵行,怎麼能陽奉陰違?

(B) 理想的統治者應具有「不忮不求」的修養與作為,才能建構清廉有為的政府。

(C) 國家富強與否有賴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切不能發生「任人唯親」之事。

(2)

(D) 學習著重融會貫通,不應「博聞強識」,生硬死記。

答案:◎(D)

解析: (D) 「博聞強識」指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好。此處宜改為「膠柱鼓瑟」。

11. 在〈尋找部落〉一文中,作者透過對網路世界客觀現象的觀察,分析社群媒體時代的現象,暗示自 己對網路部落化的隱憂。下列文句同樣是「從客觀現象的觀察,推論至主觀想法」的是:

(A) 宅子裡金黃的迎春花和青翠的香柏樹,相應成輝。微風吹拂,顯得格外的興旺多姿。想想這個 世界,年輕的一代,欣欣向榮,老年人終必在花葉交輝中悄悄退謝。

(B) 為了讓船隻通過,許多橋是可以打開的。這些橋通常是機械橋,橋上有大柱、吊索,橋邊有大 齒輪軸,一看就知道橋面可以上下推移。

(C) 其實作者在個人情性、家庭互動的書寫之外,最可貴的展露尤在於有一雙澄澈如孩童的眼睛,

因此她能興味盎然地看待人世、懷著永恆的熱情體會人生。

(D) 雖也常閱讀暢銷流行新書,真正能讓心頭一動的卻一無例外,都是些「連新書時都不曾登過榜」

的舊書。說是舊,其實也沒很舊,無非幾年內的事了。

答案:◎(A)

12. 同學在整理《禮記》中說明婚禮儀式的文句時,中間不小心弄亂了。請依據文意脈絡,將(甲)~(戊) 重新整理,並選出排列正確的選項。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

(甲) 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乙) 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 (丙) 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

(丁) 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 (戊) 故君子重之

,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A) 甲戊乙丁丙 (B) 甲乙丙戊丁 (C) 戊乙丁丙甲 (D) 戊甲丙丁乙。

答案:◎(A)。

13. 以下是孔子與子貢對於蜡祭的討論。根據對話的內容,可以推知的是:

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

日之蜡,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也。」(節錄自《禮記‧.雜記下》)

(A) 蜡祭是文王時期所立下的制度,用以感謝群神對萬民的保佑 。 (B) 歲末蜡祭的活動持續百日,在這段期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C) 子貢認為凡事皆須適可而而止,人民參蚱祭典不宜太過歡樂。

(D) 孔子認為讓百姓在緊繃的生活中得以放鬆,是理想為政之道。

答案:◎(D)。

14. 下列網路「部落化」的相關敘述,與其現象特性配對不恰當的選項是:

(A) 鎖定社群媒體:集結與搜尋太方便了!有些人很快在網路上找到跟自己相似、興趣接近或意見 相合的人,形成社群。 (B) 充滿認同焦慮:每一次的表態又疏離了更多的人─他們傾向於不聽、不 看,拒絕相信或眼不見為淨! (C) 對網路社群高度依賴:人們並未覺察,直到他落單、失語,或在 高科技叢林裡望見別的「部落人」圍火高歌的祭典。 (D) 同溫層更緊密:更多的人則也開始鎖定立

場、意見更接近的媒體和訊息,或可以認同的聚落,形成了一個個彼此不了解,也不交流的族群。

答案:◎(C)

解析:(C)說明人發現自己成為被其他網路部落隔離的過程,並未提到對網路社群高度依賴的現象。

15. 下列關於《牡丹亭‧遊園》的文句詮釋,適當的是:

(A) 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畫廊金壁輝煌,後院綠意滿布、生機盎然。

(B) 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女主角一生偏愛戶外天然的風光美景。

(C)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從無法留住春光,領悟到萬物靜觀皆自得。

(D) 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閨中女子行動受限於家屋,只能任由春光流逝。

答案:◎ (D) 。

解析:(A)畫廊上的金粉剝落,後院罕有人至以致蒼苔滿布。(B)寫女主角天生愛美。

(C)昔儘管有良辰美景,自己仍無法感受到喜悅、快樂,因此覺得無可奈何。

16. 評論文章為了讓讀者信服自己的說法,常會運用許多手法,來增加論點的說服性。〈尋找部落〉:「在 訊息不像現在這麼流通的時代,每個人都是透過某種較為模糊、較有距離的視野在感知世界,個人 意見也會經過多層機制的修整或篩選。一旦資訊變得詳盡而駁雜、意見因易於表達而喧譁,每一個 閱聽人就被動地以更貼近真相的視野來認識世界,像戴了眼鏡一樣。」以上這段評論,其所使用的 方法不包含:

(A)試圖以自己的觀點提出因果推論 (B)透過古今之對比凸顯當下的問題 (C) 以統計實據來 驗證所闡述的現象,由淺到深帶領讀者深入問題核心 (D)以具體的事物來比擬抽象的概念。

答案:(C)

解析:(A)「一旦……就」提出「資訊變得詳盡而駁雜」是「閱聽人被動地以更貼近真相的視野來認識 世界」的原因,即是以個人的觀點來進行因果推論。 (B) 古:訊息不像現在這麼流通的時代……/今:

一旦資訊變得詳盡而駁雜……,即是古今兩相對比。 (C) 並未提出任何數據,如:有多少比例的人或 造成多少案例,也沒有「由淺到深」的分層或分點敘說。 (D) 「被動地以更貼近真相的視野來認識世 界,像戴了眼鏡一樣」即以具體的事物來比擬抽象的概念。

※閱讀下文,回答第17題。

【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 滾似綿,免著我屍骸現。要甚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監斬官云)打嘴!那有這等說話!(正旦唱)

17. 關於《竇娥冤》這段文字,敘述有誤的選項是:

(A) 「素車白馬」指一般的喪禮用的馬車,此處竇娥沉重呼喊司法不公,祈求天降白雪覆屍,以示 其清白,不需要白車白馬送葬。

(B) 「飛霜六月因鄒衍」,指因鄒衍不公不義陷害竇娥,故天降異象。

(C)「枉將他氣殺也麼哥」一句運用「飛白」手法,融入北方方言「也麼哥」。

(D)「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乃以內心燒灼的被冤枉感,對比天降大 雪的寒涼悲悽感。

答案: (B)

(3)

解析:(B)竇娥引用鄒衍含冤之後,天象異常示警的例子,來表明她也是含冤待雪。

※18~19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18~19 題。

【甲】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 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 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 小康。 (《禮記.禮運》)

【乙】

柏拉圖設想的理想社會,是由通曉真理的「哲學家皇帝」統治,人們以職類分工實踐公義。馬克思 的理想社會則是提供豐富的技術和物質資源,讓人們可以各自發展。儒家「大同」社會的基礎不同於上 述,它預設的不是最佳的外在條件,而是無私的關愛精神:人們不僅照顧家人,也照顧家庭外的其他人

;資源開發共享;賢能者被選出來為「共善」工作;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矜寡孤獨廢疾者也

獲得安養。這其中沒有禮或法——即使存在也無須執行。但「小康」時代,無私的關愛精神減弱了,

。不過,〈禮運〉並未將小康描述為與大同相悖的滑落國度。小康的重要特徵在於禮,它不僅遏止不當行 為,也保持並促進大同的理想。清代《禮記》學者孫希旦曾極具洞見地指出:儘管小康的制度主要是照 顧私利,但同時也會提高生產力,最終還是大眾獲益;儘管統治者的權力為世襲,但仍須按規範行事,

否則會被趕下台,結果還是才德兼備者為公眾服務。就現實而言,大同已矣,小康並非通往大同的過渡 階段,而是改採新做法來處理欠佳環境所面臨的問題。小康是保有大同精神的調節型理想,並部分實現 了這個理想。 (改寫自陳祖為《儒家致善主義——現代的政治哲學重構》)

18. 乙文認為,「大同」的展現來自儒家的一個預設,亦即甲文的「大道」。下列《論語》文句,何者最 能說明這個預設?

(A) 君子泰而不驕 (B) 克己復禮為仁 (C) 名不正則言不順 (D)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答案:(D)

解析:(A)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B) 約束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這就是仁。(C)名份不 正當,就無法說得順理。 (D)廣博地施實惠給人民,又能救濟大眾。從乙文「(大同)不是最佳的外在條 件,而是無私的關愛精神:人們不僅照顧家人,也照顧家庭外的其他人……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都得到滿 足,矜寡孤獨廢疾者也獲得安養」可知,兩者同樣強調博施濟眾。

19. 下列「大同」與「小康」的關係,何者符合乙文的看法?

(A) 由小康進至大同,是社會演變的必然歷程 。 (B) 從大同淪為小康,人性的美好已蕩然無存。

(C) 小康固不及大同,仍維持安分有序的型態 。 (D) 大同與小康皆優,均以嚴謹外在制度為本。

答案:(C)

解析: (A) 從「小康是保有大同精神的調節型理想」可知,文中並未提及社會演變一定是由小康進至大同。

(B) 從「小康的重要特徵在於禮,它不僅遏止不當行為,也保持並促進大同的理想」可知,小康並非是「與大同 相悖的滑落國度」,因其仍有人性美好的一面。 (C) 從「以『禮』遏止不當行為」可知,小康仍維持安分有序的 型態,故為正解。(D)從「它(大同)預設的不是最佳的外在條件,而是無私的關愛精神」可知,大同與小康「以 禮遏止不當行為」的方式不同。

※20~21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20~21 題。

【甲】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搏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 細雨打芭蕉。 (關漢卿〈大德歌‧ 秋〉)

【乙】

她不是籠子裡的鳥。籠子裡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 悒鬱的紫色緞子屏 風上,織金雲朵裡的一隻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張愛玲《第一爐香‧ 茉莉香片》) 20. 關於甲曲、乙文所使用的描寫手法,下列說明正確的是:

(A) 甲曲以「秋蟬」、「寒蛩」暗示無人能為女子發聲。

(B) 甲曲以秋景起,以秋景作結,與主角的情思相交融。

(C) 乙文以鳥羽「暗了,霉了,給蟲蛀了」象徵貧窮艱難的環境 (D) 乙文「她不是籠子裡的鳥」意在強調女性的自主意識。

答案: (B)

解析:(A)以蟬聲、蛩鳴烘托女子的愁苦心情。 (C)非象徵貧窮環境,而是象徵紅顏老去的悲哀。 (D),

並非強調自主意識,而是強調女子比籠中鳥還不如,因為籠中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

21. 關於甲曲、乙文的比較,下列說明正確的是:

(A) 前者直言淚流不止,後者藉刺繡動作與行為,表達難耐的情緒。

(B) 前者以景襯情,後者以冷靜的批判,表現女子深閨處境。

(C) 二者皆採聽覺角度,前者寫室內外聲,後者寫籠中鳥聲。

(D) 二者皆表現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處境與嚮往自由的心聲。

答案: (B)

解析:答案:(A)後者並無刺繡動作。 (C)後者採視覺角度,並未寫籠中鳥聲。(D)前者寫因思念輾轉 難眠,未涉及嚮往自由。

22. 下列文句所傳達的治國理念,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最相近的是:

(A)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

(B) 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以為將 不可以不明察此者也。

(C)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 主,不阿一人。

(D)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而天下 弗能蔽、弗能欺者。

答案:◎(C)

※閱讀下文,並回答 23 題。

(4)

【甲】

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徒,以分此味。」使士大夫 而樂南徙,則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謂東坡此言,以賢君子望人。 (陸樹聲〈東坡海南食蠔〉)

【乙】

東坡一日攜宅眷遊西湖,因往靈隱,適見佛印臨澗掬水,怡然望機。坡詰之,答曰:「聞此中有花 紋小蚌可愛,欲得數枚,置之盆池,間以供閒玩,猶恨未獲。」東坡戲之曰:「佛印水邊尋蚌喫。」佛 印應聲答云:「子瞻船上帶家來。」蚌與家二字,借意也。坡頗恨之,各分散而去。

(蘇軾《東坡問答錄佛印譏謔》)

23. 根據甲、乙二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蘇東坡因貪食海南牡蠣,而樂不思蜀,希望能獨享此味。

(B) 佛印辯稱撿拾水中小蚌只是為了賞玩,藉以紓解心中憤恨。

(C) 二文都與貶謫相關,但蘇東坡的心理是甲文難堪,乙文豁達。

(D) 「蚌與家二字,借意也」意謂二字皆用了諧音相關的技巧。

答案:(D)

解析:(A)蘇軾一方面自我調侃,再者是不願其他士子被貶來此地。

(B)佛印「猶恨未獲」是因為未撿到小蚌而憾恨,非欲藉以紓解心中憤恨。

(C)甲文豁達,乙文難堪。

※閱讀下文,並回答24題。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 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爲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 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 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 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 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蘇軾〈超然臺記〉)

24. 文中「如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下列同出於蘇軾的詩句,最能呼應此一觀點的選項是:

(A)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B)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C)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D)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答案:(A)

二、多重選擇題:32% (每題 4 分,共 8 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

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 4 分;答錯 1 個,得 2 分;答錯 2 個,得 1 分;答錯多於 2 個或所有選項 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25.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B) 失其所「與」,不知 / 「與」人為善,不與人為惡。

(C)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D)「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E)「大人」世及以為禮 / 「大人」之學也為道,小人之學也為利。

答案:(C)(D)

解析:(A)因此 / 用此。 (B) 音ㄩˇ,親近、交好/ 音ㄩˇ,助。

(C)因此。後者出自《論語.公冶長》。 (D) 在位者。 (E) 在位者/有德者。

26. 選出下列「 」中,字音三者全異的選項是:

(A) 寒「蛩」兒叫 /「跫」音不響/「踅」來轉去 (B) 薪「餉」/歇息半「晌」/「嚮」往。

(C) 逶「迤」/盤「匜」/「拖」紫垂青。 (D) 撲簌「簌」/洗「漱」/「喇」叭。

(E) 「偃」旗息鼓 /都江「堰」/「揠」苗助長。

答案: (B)(D)(E)。

解析:(A)ㄑㄩㄥˊ/ㄑㄩㄥˊ/ㄒㄩㄝˊ。 (B)ㄒㄧㄤˇ/ㄕㄤˇ/ㄒㄧㄤˋ。

(C) 一ˊ/一ˊ/ㄊㄨㄛ。 (D) ㄙㄨˋ/ㄕㄨˋ/ㄌㄚˇ。 (E) 一ㄢˇ/一ㄢˋ/一ㄚˋ。

27. 老師要求同學們以表格列出杜麗娘遊園前後的句子,並討論其心情的轉折。下列為某一組摘錄課文 作為發表成果,分為甲、乙二部分並派員上台報告。關於他們推敲的結果,分析適當的選項是:

遊園之前 遊園之後

甲 剪不斷,理還亂

,悶無端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捲,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我常一生兒愛好 是天然。恰三春好 處無人見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

(A) 甲:對於愁緒產生的原因,由不明白到清楚,但愁緒未因此而消失。

(B) 甲:領悟到世間再美好的景致終會消逝,愁緒更加纏繞而無法排遣。

(C) 乙:本期待春景,後發現繁花已謝,感知自己青春將逝而心生感傷。

(D) 乙:因美貌不為人見而覺得可惜,但無計可施,故心情轉為無奈。

(E) 乙:本無機會賞春,後發現春季已逝無從挽回,心境轉為釋懷。

答案:◎(A)(D)

解析:(B) 因為內心煩悶,即使見到良辰美景亦覺得無濟於事,覺得悲愁。

(C) 花盛開,但是開在無人欣賞的斷井頹垣中,正似自己的處境而心生感傷。

(E) 本來覺得自己像春天的花朵,尚未為人所欣賞,後發現自己被拘束在宅院裡,沒有機會被人 欣賞。對於自己遊賞春景一事也是枉然,心境轉為無奈。

28. 「那逝去的像流水,像雲煙,多少繁華的盛宴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 留得住的。」下列文句所表現的情懷,何者與引文相近?

(A)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B)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C)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D)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5)

(E) 當時百萬戶,夾地起朱樓。亡國生春草,離宮沒古丘。空餘後湖月,波上對江洲。

答案:(C)(E)

解析:題幹蘊含傷逝之情。(A)嘆沒有知音託心事。出自岳飛〈小重山〉。(B)為塞外送別友人的心情。

出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C)寫昔盛今衰之變。出自劉禹錫〈烏衣巷〉。(D)敘寫相思 之情。出自溫庭筠〈夢江南〉。(E)今昔對比中,寄滄海桑田之惆悵。出自李白〈金陵〉。 29. 下列有關近體詩、詞、曲的比較,何者完全正確?

(A)體製上近體詩分律、絕;詞按字數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曲則按科白有無,分為散曲和劇曲。

(B)近體詩、詞、曲皆為韻文,只有近體詩沒有音樂性、需對仗。詞、曲皆可入樂,都可稱「樂府」。 (C)風格為「詩莊、詞媚、曲俗」;句法上,近體詩以五、七言為主,而詞和曲則為長短句。

(D)近體詩、詞、曲的別稱分別為「曲子詞」、「詩餘」、「詞餘」。

(E)其中詞、曲可加襯字,近體詩則不可。其中襯字多為虛字,可放句首、句中,不可放於句尾或韻 腳。

答案:(A)(C)

解析:(B)近體詩中,絕句不需對仗;(D)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曲子詞」為詞的別名;(E)只有曲才 可加襯字。

30. 下列古今詩文俗諺中皆涉及飲食與人生的書寫,闡釋正確的選項是:

(A)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老子》):本意乃 讚嘆酸、甜、苦、辣、鹹令人感受食物不同層次的變化,如同浮世大觀的繽紛豐美。

(B)「割不正,不食」(《論語》):若食物切割的方式不對,也不要吃,因為關係到廚師的烹飪態度 和食物的安全性。

(C)「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三國志》):說明料理要能物盡其用,不可任意浪費。

(D)「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夏宇〈甜蜜的復仇〉):以料理方式隱 喻感情的處理應對;雖曰「復仇」,但藉由醃漬可將對方的印象留存得更久,亦是「甜蜜」的懷念。

(E)「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鋤頭」(臺灣俗諺):人應當飲水思源,懂得感恩。

答案:(D)(E)

解析: (A)指味道豐富的美食讓人無法品嘗到純粹的自然原味,口味錯亂,故老子強調不應追求味覺的 刺激與享受。(B)古代,國君沒有祭祀宴請賓客便不殺牛,士人若不逢祭祀的大事也不殺狗豬,無緣無 故而殺就是「割不正」。至於居喪或宴請賓客等小事,而殺牛豬等大牲,都屬於「割不正」類。在當時士、

大夫的立場,按禮的規定,祭祀時對牲體的脊脅臂等部位如何切割和選擇,有嚴格的規則,不符規則就 是不正,不食。 (C)比喻東西沒什麼用處,又捨不得丟掉。

31. 外在的聲音可以帶給人愉悅的感受,也可以平添愁苦,例如關漢卿〈大德歌.秋〉:「秋蟬兒噪罷寒 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便以蟲鳴、雨打芭蕉聲顯現女子相思之愁。下列亦是運用「以聲寫情」

筆法的選項是:

(A)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B)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絃。

(C) 梵宮、晚鐘,落日蟬聲送。半規涼月半簾風,騷客情尤重。何處樓臺,笛聲悲動?二毛斑秋夜 永。楚峰,幾重?遮不斷相思夢。

(D) 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E)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答案:(A)(C)(D)

32.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 / 不足為外人「道」也。

(B) 停半晌,「整」花鈿 / 以亂易「整」,不武。

(C) 「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D) 雨「絲」風片,煙波晝船 /「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

(E)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 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答案: ◎(A)(E)

解析:(A) 說。 (B)整理/有秩序的。此指團結、和諧。

(C) 指拂曉/知道、明白。 (D)織細如絲的,形容雨一絲絲/菟絲。

(E) 舒張、綻放。

第貳部分、混合題(占 20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 3 題組,題組中的選擇題皆為單選,每題 2 分。手寫題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 末。第貳部分請於答案卷內作答,並於收卷時與答案卡一併交回。非選擇題請以橫書作答,不 必抄題,並依題意要求作答,否則將酌予扣分。

※33~34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33~34 題。

儒家思想影響我國數千年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老人照護發展。《禮記.禮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理想,也成為國家制定福利政策的基礎。

《管子》載周代設「掌病」一職,照顧老人的疾病。梁武帝設立安養機構「獨孤院」,專門收住老人 和孤兒,自此開啟古代機構式照護的制度。唐初,寺院設「悲田養病坊」濟貧療疾,由寺僧操理。玄宗 時,「養病坊」經費由國家官本放貸之利息提供,仍委寺僧負責。武宗廢佛後,「於錄事耆壽中,揀一人 有名行謹信,為鄉里所稱者,專令勾當」,並撥給寺田,「以充粥料」。到了宋代,哲宗曾下詔:「鰥寡孤 獨貧乏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判、縣令、佐驗實,官為居養之」。徽宗則正式設置「居養院」,收住窮而 無告及疾病者,同時設立救療貧病的「安濟坊」。南渡後,「多合居養、安濟而為一,名之曰養濟院」,專 派醫官治療,並派「童行」二人負責管理飲食。明代承宋、元之制,明太祖「詔天下郡縣立孤老院」,未 久,易名為「養濟院」,並明文規定收養對象:「民之孤獨殘病不能生者,許入院」,同時將「養濟院」載 入《大明律》。

然而,完全依賴公部門辦理之財務壓力極大,明、清的「養濟院」開始接受民間捐助,後來也開放 民間設立。民間出現各種類似「養濟院」的照護機構,社福業務與老人照護漸漸仰賴民間的力量辦理。

※ 悲田:佛教語,福田中用於施貧窮者。 (改寫自陳亮恭《微霞與桑榆》)

33. 依據上文,在下列空格填入古代照護機構發展概況,視各朝發展情形,需陳述機構名稱、負責單位/

人員、出資者、養護對象等內容。(A、B、C 每小題 3 分,共 9 分)

朝代 措施說明 沿革狀況

(A)唐初

(B)

徽宗時正式設置「居養院」,收住窮而無告及疾病

(6)

宋哲宗時,僅貧乏不得自存的孤獨殘疾者 由國家養護,並非所有孤獨殘疾者皆由國 家養護。

者,同時設立救療貧病的「安濟坊」。

(C)南渡後

明太祖更名為「養濟院」,由政府設置,載 入《大明律》中。

明、清的「養濟院」因公部門財務壓力,開始接 受民間捐助,後來也開放民間設立。社福業務與 老人照護漸漸仰賴民間的力量辦理。

※參考答案:

(A) 唐初寺院設立「悲田養病坊」,玄宗後由政府挹注(國家官本放貸之利息提供,仍委由寺僧負責。

(B) 武宗廢佛後,委由「名行謹信,為鄉里所稱者」負責,並撥給寺田,「以充粥料」。

(C) 南渡後,「多合居養、安濟而為一,名之曰養濟院」,專派醫官治療,派「童行」二人負責管理飲食。

34. 下列為今日長照的重點,與上文所述古代曾實施的老殘照護,作法相近的是:

(甲) 減輕失能家庭租稅 (乙) 社會互助 (丙) 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減輕負荷 (丁) 公私部門合作 (戊) 整合安養與醫療 (己) 串聯社區關懷據點,提供預防照顧。

(A) 甲乙丁 (B) 丙戊己 (C) 乙丙己 (D) 乙丁戊 。 答案:(D)

※35~36 為題組。閱讀下列圖文,回答 35~36 題。

師娘,徒弟十歲起就隨你 祕密練功,你給了我一個 江湖的夢,可是有一天,

我發現我可以擊敗你,你 不知道我心裡有多害怕。

我看不到天地的邊,不知 道該往哪裡去。我又能跟 隨誰?

你也許不能全然了解,生 活和工作在一個沒有高手 也沒有對手的社會裡—

一個全是侏儒的社會—

是 如 何 的 危 險 ! 每 一 個 人,包括你的敵人,都盲 目的崇拜你。既沒有人指 導你,也沒有人啟發你。

勝敗必須一人承擔。

甲圖 乙圖

35. 下列選項中,最接近甲圖玉嬌龍與乙圖胡適二人所述意旨的選項是:

(A)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C) 功名屬少年,知心惟杜鵑。 (D) 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答案: (D) 出自 105 學測。

36. 請白話簡要說明上列甲圖玉嬌龍與乙圖胡適二人所述的共同點。(建議作答字數:30 字以內)(2 分)

※參考答案:兩者都指出沒有敵對的高手,反使自己不知所措、無法前進。

※37~38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37~38 題。

我討厭現在流行的簡化式的,一味咒罵媒體失去理想性或弱智,這種看似義正詞嚴其實廉價無恥的 簡易式評論。我也不認同媒體從業人員一味宣告自己的理想性,彷彿動機是濟弱扶傾其結果就必然正義、

呈現就必然專業——事實恰好相反,新聞上只有專業才會通往真相,才有可能靠近正義一點點。也許我 只是膽小,想避免可能招致的攻擊,也怕追索下去,會生出混雜人生感慨的哀傷,無法自制。

但曾有那麼一兩次,在我已經離開媒體很久後,某個疲憊的夜晚因為鬆弛或一點酒精,舌頭鬆動,

默禱般說出聽起來像古老傳說過時童謠的話:媒體是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的第四勢力,新聞是民主政治 的基石,有義務執行社會大眾知的權利,社會大眾只有在充分了解真相的狀況下才能作出判斷與討論,

行使民主社會的公民義務,讓船開下去。

我連珠射出這段話,友人笑了。他說,你說的是上世紀的浪漫吧,現在不興這樣的。我感到羞恥,

因為人們覺得這過時,因為自己忍不住而招致嘲笑。

但是,這真的過時嗎?我至今仍那麼相信,唯有出自對真相的追求,我們的社會才可能進行實質討 論,才可能落實真正的民主,才可能推動文化累積與文明的進程。難道數位時代我們就不參與民主政治,

就摒棄公共討論,就喪失對文化探索的渴望嗎?

如果這些追求仍成立,沒道理我們不需要新聞。

唯一的差別是,在數位時代社群媒體占領我們的生活之前,媒體從業人員擁有大眾所沒有的媒體接 近權(media access),因此必須時時警惕自己守門人的特權,承擔尊嚴與使命感。基於這種民主社會 模型,新聞逐漸發展出實務操作上的高標準要求,整套新聞寫作的學科系統與專業技藝:採訪對象的代 表性、形容性推斷性判斷性字眼的篩除、比例原則、專業導入的多元面向、引述精準還原、可讀性的掌 握等。這是出自崇高理想而生出的嚴格要求,又能基於這些限制,開展出豐富活潑的探索。

新聞成為一門專業是伴隨現代民主政治而起的概念,儘管報業電視在台灣發展有半世紀以上,大學 早有新聞科系,但真正導入媒體乃第四勢力的社會模型觀念,試圖引進高標要求的實務訓練,是台灣解 嚴後民主開花的 90 年代初。只可惜的是這套觀念與訓練,傳統的學院派始終抗拒,媒體人員毫無自省,

網路時代的來臨,這門技藝尚未落實開展,就默默凋零了。

我們是否曾思考過一些基本問題:媒體是什麼?新聞是什麼?經營數位平台和經營新聞媒體是同一 件事嗎?夾敘夾議迴避新聞寫作的專業要求和犀利評論是同一件事嗎?四平八穩或雙邊各陳就叫中立客 觀嗎?獨立媒體是什麼,資金規模小的媒體就一定獨立嗎?

我想說的是,新聞若能做到專業,其本質就是獨立的,其精神就是超然的,獨立從來就只在於專業 是否能彰顯。

理想若無法經由專業而在實務上落實,很可能就成了溫情。

網路時代過往被視為特權的「媒體接近權」已不復存在,誰都可以上網說話,媒體的公私屬性難分,

往往多的是半套感受混著半套理解的貼文,誰也不在意真相。先理解客觀事實再討論辯證,這套邏輯已 不再是我們介入社會參與、人際互動的邏輯。這是「我喜歡」、「我討厭」、「我覺得」充斥於視聽同溫層 的時代,這是後真相時代,是情感政治霸凌一切的時代。

新聞不只是新聞,新聞牽引出的是我們對進步社會的想像,以及我們如何通往那裡的途徑與掌握。

我是上世紀以青春血肉投入新聞工作的孩子,人生晶燦的十多年在這令人痛苦的行業打滾,無非是 因心裡的火熱;但我還沒真的老,就覺得物換星移了。

最終還是走開了,因為覺得守不住了。我有時擔心是否仍有人高貴地守著破窯的一點火,有時覺得 自己耗費青春狗吠火車不免有恨,要自己轉身便相忘於江湖,又忍不住頻頻回首。

不是過時,只是純情。

(節錄自聯合報─ 【文學相對論】李維菁 VS.張鐵志(四之二)媒體 ) 37. 根據上文,下列敘述最符合文中對媒體期望的是:

(7)

(A) 只要秉持新聞專業,自然能不被左右,為觀眾提供客觀的真相。

(B) 加入個人的主觀見解來報導新聞真相,才能展現個人情感特質而不受有心人士操弄。

(C) 應對網路資料抽絲剝繭,從中篩選出自己所需的資訊後寫成報導。

(D) 引領群眾思考過去的錯誤、參與社會,推動文化與文明的進步。

答案:◎(A)

38. 根據上文,作者認為目前台灣媒體工作的問題是?(建議作答字數:35 字以內)( 3 分)

傳統的學院派始終抗拒引進高標要求的實務訓練,媒體人員缺乏自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這是我最喜歡的版本,因為空間有限,一下子擠著四十

但是 T, A, O, I 出現的次數幾乎不相上下。 要是把每一種組合都試一遍, 直到得出一個 意思 來, 那會是一項沒完沒了的工作。 所以, 只好等新材料來了再說。

沒問題,那麼我先 到燒烤場準備,你 們就休息一下吧!..

讓多數學生透過免試入學升高中職和五專。雖然叫做免試,但是

有題老掉牙的腦筋急轉彎: 「有一隻河馬要過河,牠不知道如何游泳,那

有題老掉牙的腦筋急轉彎: 「有一隻河馬要過河,牠不知道如何游泳,那

你知道我國的國花是哪一種花,以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