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代謝症候群的 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代謝症候群的 關係研究 "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臺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 專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代謝症候群的 關係研究

指導老師:葉季森

班 級:FA4A

學 生:黃瑋婷 (F09503077) 偕紋綺 (F09503108) 林佳玲 (F09503005) 周廷恩 (F09503084) 李佳怡 (F09503069)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五月

(2)

中臺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 專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代謝症候群的 關係研究

班 級:FA4A

學 生:黃瑋婷 (F09503077) 偕紋綺 (F09503108) 林佳玲 (F09503005) 周廷恩 (F09503084) 李佳怡 (F09503069)

評審老師簽名:

(3)

摘 要

研究目的:瞭解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

研究方法:在中部某科技大學,以二步驟抽樣法隨機抽出 16 班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

進行問卷調查。結構式問卷內容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量表(24 題)」、「代謝症 候群」知識量表、自覺健康量表、有害健康習慣量表、身高、體重、腰圍等健康資 料。得有效問卷 639 份,回收率為 91%。

研究結果:(一)知識方面,聽過「代謝症候群」此醫學名詞者達六成三,「代謝症候 群」知識量表總答對率約為六成五;(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六個層面中,以「人際 支持」分數最高,「健康責任」最低;(三)「自覺健康」量表分數介於普通和良好之 間;(四)自覺體重以適中者居多;(五)大學生多不抽煙和喝酒,但多有吃消夜的習慣;

(六)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4.7%,其中男性高於女性;(七)正常體位者約六成,不正常 者(過輕、過重、肥胖)則佔四成;(八)腰圍及其異常否與自覺體重、抽菸、吃消夜之 間,達顯著相關;(九)是否為代謝症候群與自覺體重達顯著相關;(十)體位與自覺體 重、吃消夜,達顯著相關;(十一)自覺體重、性別及吃消夜可解釋腰圍的變異量為 42%。

研究結論:有 23%的大學新生體位為「過重」及「肥胖」 ,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4.7%。

針對體位過重、肥胖、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大學生,儘速成立「健康促進」成長團 體,使能施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學校相關單位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代謝症候群知識、自覺健康、腰圍、體位(BMI)

(4)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代謝症候群簡介...9

第二節 代謝症候群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現代人對於代謝症候群的認知...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5

第五節 研究變項的操作型定義 ...29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統計方法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37

第二節 研究討論 ...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0

參考文獻 ...91

附錄:正式問卷 ...95

(5)

表 目 錄

表 3-1-1、樣本組合表...24

表 3-4-1、研究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28

表 3-5-1、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29

表 4-1-1、人口社會學因素之次數分佈情形 ...39

表 4-1-2、代謝症候群知識之得分分佈情形與答對率...40

表 4-1-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次數分佈情形...42

表 4-1-4、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情形 ...45

表 4-1-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得分情形 ...47

表 4-1-6、自覺健康量表之得分情形...49

表 4-1-7、自覺體重之次數分佈情形...50

表 4-1-8、有害健康習慣之次數分佈情形...50

表 4-1-9、生理指標之次數分佈情形...52

表 4-1-10、代謝症候群生理指標之異常分佈情形 ...52

表 4-1-11、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之次數分佈情形 ...52

表 4-1-12、體位(BMI)之次數分佈情形...53

表 4-1-13、人口社會學因素與代謝症候群知識之關係...56

表 4-1-14、人口社會學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60

表 4-1-15、人口社會學因素與自覺健康之關係 ...63

表 4-1-16、人口社會學因素與自覺體重之關係 ...65

表 4-1-17、人口社會學因素與有害健康習慣(抽菸)之關係 ...67

表 4-1-18、人口社會學因素與有害健康習慣(喝酒)之關係 ...68

表 4-1-19、人口社會學因素與有害健康習慣(吃消夜)之關係 ...69

表 4-1-20、腰圍與代謝症候群知識之相關分析 ...70

表 4-1-21、腰圍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分析 ...71

表 4-1-22、腰圍異常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71

表 4-1-23、腰圍與自覺健康之相關分析...72

表 4-1-24、腰圍異常否與自覺健康之關係 ...72

表 4-1-25、腰圍與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之關係...73

表 4-1-26、腰圍異常否與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之關係 ...74

表 4-1-27、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 康之關係...75

表 4-1-28、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之關係 ...76

表 4-1-29、體位與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自覺健康之關係 ...77

表 4-1-30、體位與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之關係...78

表 4-1-31、腰圍之逐步複迴歸分析...79

表 4-1-32、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之邏輯式迴歸分析 ...80

表 4-1-33、研究假設與驗證結果彙總...81

(6)

圖 目 錄

圖 3-1-1、研究架構圖...22

圖 3-2-1、研究流程圖...23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重要性

本節的主旨除了在於表達本研究主題選定的動機,並且說明相關背景知識及參考 研究數據,以強調選定此研究主題的重要性。

台灣地區的農作物改良技術近年來日漸進步了不少,使得國人的飲食已經不再是 像以往那樣的簡略,反而變成了精緻的美食,而這些精緻的食物往往都是高鹽、高糖、

高油脂、高熱量以及低纖維,再加上國人吃飽之後不喜歡活動,久而久之腰圍變大了,

也成了許多慢性疾病的的高危險群,而代謝症候群就是其中之一。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MS)過去又叫做「胰島素阻抗症候群」,或 是「X 症候群」,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敵,主要與體內胰島素功能不良有關,它不是一 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個健康危險訊號,是指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 稱,並可以預警健康狀況。換句話說,病人可能出現血糖偏高,甚至是罹患糖尿病;

同時往往會合併高血壓、中廣型肥胖及血脂肪異常(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 低)等。

代謝症候群在最近幾年被醫界(主要是在新陳代謝科、心內、家醫等)廣泛討論,

加上流行病學的統計研究發現和日後冠狀動脈、中風、糖尿病有正相關,而心血管疾 病也是日後告成死亡率上升的原因。在台灣由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 及糖尿病所造成的總死亡率遠超過由癌症造成的死亡率(國民健康局,2003)。由代謝 症候群所引發的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狀動脈疾病、中風等在未來會有逐年 上昇的趨勢,造成日後相當可觀的醫療支出。

根據國民健康局 2007 年的調查,台灣地區 18 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患者約有 289 萬人,平均每 5 名男性或每 6 名女性中就有 1 人是代謝症候群者。 《美國臨床營養 學期刊》更進一步刊登中研究生物醫學所潘文涵等研究員的研究指出,在同樣的 BMI 下,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且 BMI 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 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專家鄭重警告,世界人口中第二個最容易被它盯上的 族群,是台灣人,僅次於印度人,台灣民眾不宜輕忽代謝症候群的健康危害。

有關國內大學新生健康檢查報告顯示,近50%的學生體重不合格(甘能斌,2004),

大學生體重過重情形,越來越嚴重;各校職掌衛生行政單位,不可忽視。許多慢性病

的危險因子來自個人的背景因素、不當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知識與概念,若有效地改變

不當行為與生活方式,並增進相關知識,可以減少疾病的危害。除了積極的健康檢查

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在增進大學生本身的健康行為及保持良好生活型態上對於疾

(8)

病的預防與發生也非常重要。衛生署針對代謝症候群的初段預防防治策略上指出,需 導引大學生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首要階段,基於預防疾病及健康促進的觀點,欲避免 罹患代謝症候群疾病,有賴於個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加拿大衛生部長Lalonde亦於 1974年提出,決定疾病與死亡發生主要與不良的生活型態、環境、遺傳缺失與醫療體 系缺失四大因素有關,其中生活型態影響健康最大。

正值青年期的大學生,將是社會未來的菁英、國家的棟樑,一般人都認為此年齡 群的人是健康的。若從現今臺灣地區生命統計資料進一步思考,可知臺灣地區主要死 因多為慢性疾病,實為長期不當生活型態的結果。而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

其對於健康的概念及生活行為值得探討,若能深入瞭解,進而提供適切的健康介入,

可增進健康促進的預防保健理念。另外,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的併發症影響生活品 質,並使健康照護系統負荷增加也不容忽視。2005 年醫療保健最終支出近九成用於個 人醫療(行政院衛生署,2006)。因此,我國健保在支出醫療費用高漲的壓力下,健康 促進勢必成為政府未來節省醫療費用支出的重要策略(李怡娟,200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覺健康、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個人生理指標、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 險群、體位(BMI)的分布情形與現況。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覺健康、自覺體重及有害健康習慣之間的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之腰圍與相關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覺健康、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之間的關係。

四、 探討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

五、 探討研究對象之體位(BMI)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

六、 探討影響腰圍之預測因子。

七、 探討影響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之預測因子。

(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提出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1、研究對象的人口社會學因素,包含性別、院別、系別、籍貫、居住狀態、生活 費用、家族史之分布情形各為如何?

一.2、研究對象的代謝症候群知識現況為何?

一.3、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為何?

一.4、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現況為何?

一.5、研究對象的自覺體重現況為何?

一.6、研究對象的有害健康習慣現況為何?

一.7、研究對象的生理指標現況為何?

一.8、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的現況為何?

一.9、研究對象的體位(BMI)現況為何?

二.1、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二.2、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二.3、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二.4、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二.5、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三.1、研究對象之腰圍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三.2、研究對象之腰圍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三.3、研究對象之腰圍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三.4、研究對象之腰圍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三.5、研究對象之腰圍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10)

四.1、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四.2、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四.3、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四.4、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四.5、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五.1、研究對象之體位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五.2、研究對象之體位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五.3、研究對象之體位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五.4、研究對象之體位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五.5、研究對象之體位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六.1、影響研究對象之腰圍的預測因子為何?

六.2、影響研究對象之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的預測因子為何?

(11)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提出研究之假設如下:

一.1、研究對象的代謝症候群知識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2、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3、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4、研究對象的自覺體重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5、研究對象的有害健康習慣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1、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代謝症候群知識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2、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3、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自覺健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4、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自覺體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5、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有害健康習慣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1、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代謝症候群知識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2、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

三.3、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自覺健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4、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自覺體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5、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有害健康習慣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1、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代謝症候群知識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2、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3、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自覺健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4、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自覺體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2)

四.5、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有害健康習慣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的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與 體重、有害健康習慣是腰圍的預測因子。

六、研究對象的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與

體重、有害健康習慣是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的預測因子。

(1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GGT:又名 γ-GT 或 Gamma-GT,是身體發生酒精性肝炎及藥物性肝炎的重要指標,

也可以用來評估膽道疾病及肝硬化、肝癌等。

二、第二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或成人糖尿病,通常發生在 40 歲以後,這型 糖尿病即使體內仍製造胰島素但血糖值仍會上升,未經治療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 血糖值很高,這情況可能會持續數年而無任何症狀,直到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研究 事實証明適當地控制血糖值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範圍,是可以將合併症發生和進展 的機會減至最低。

三、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負責從肝臟將脂質攜帶至全身 各組織,此時 VLDL 也會轉變為 LDL。

四、低密度脂蛋白(stands fo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膽固醇有兩種形式,分別 為高密度脂蛋白(HDL)與低密度脂蛋白(LDL),其中 LDL 俗稱“壞的”膽固醇,因為 它就像是一種自由基會黏附在我們的血管壁上,而我們並不希望太多的 LDL 游離 在血液中,造成動脈硬化阻塞,增加心臟負荷。

五、高密度脂蛋白(stands for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俗稱“好的”膽固醇,在體內 的功能是協助血液中的膽固醇回到肝中代謝,對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是有很大的 幫助他的功能正好跟 LDL 相反。

六、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TG):為定期追蹤的必檢項目,測定血中的 TG 可用來評估 患者的脂質代謝狀態,特別是繼發性高脂血症的高危險族群,例如糖尿病、甲狀腺 功能低下患者等;而 TG 過高常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特別是喜食高熱量食物的人。

七、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 WC):是反應脂肪總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標。(正確腰圍 測量方法:1.將量尺置於臀骨上方未經覆蓋腹部;2.量尺緊貼於身,但不刻意擠壓 皮膚;3.量尺需與地面平行,並置於髂頂與下部肋骨之間的身體兩側;4.被測量者 輕鬆站立,測量時輕鬆吐氣。)根據腰圍檢测肥胖症,很少發生錯誤。

八、血壓(blood pressure, BP):是血流擊血管壁所產生的一種壓力。收縮壓為心臟收縮 時,所測得血管壁所承受壓力。舒張壓為心臟舒張時,所測得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

九、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G):乃指空腹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正常者介於 70~100mg/dl,若過 140mg/dl 即為糖尿病。

十、代謝症候群知識:測量研究對象對於代謝症候群的認知程度。總得分越高,表示其 認知越瞭解。

十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Pender(1996)定義: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昇健康層次,及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 的一種自發性的多層面之行為和知覺。本研究所指為個人在營養、運動、壓力管理、

發展人際支持、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等方面的行為。其生活行為量表得分越多者其 越具有健康促進生活行為。

(一)自我實現(spiritual growth):係指生活有目標、會朝設定的目標努力、有積極上

進的人生觀和對生命樂觀。

(14)

(二)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relations):係指樂於和親近的朋友保持聯絡,良好的人際 關係,對他人關心並建立彼此良好的互動等。

(三)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係指會注意自己健康狀態、瞭解促進健康的方 式、會觀察自己身體變化和參與保健活動。

(五)運動休閒(physical activity):意謂從事運動或休閒活動,如執行 333 計畫、參與 運動或休閒性質的學校社團,參與社區運動或休閒相關的活動。

(六)適當營養(nutrition):包含日常飲食型態,如三餐定時定量、均衡攝取五大營養 素等。

(四)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係指能放鬆自己、會注意自己情緒波動和瞭解降 低壓力的方法。

十二、自覺健康:評估受評者自認為健康狀況為何。其分數愈高者,表示愈正向。

十三、自覺體重:評估受評者自認為體重為何。

十四、有害健康習慣:本研究是指抽菸、喝酒、吃消夜之生活習慣對於代謝症候群的發 生有不良的影響。

十五、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指腹部肥胖、血壓異常、血糖偏高、三酸甘油脂偏高、高 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五項中有三項則稱之。

十六、體位(BMI):與身體脂肪有最好的相關性,是最普遍用來研究體重或肥胖的測量 指標,分為過輕、正常、過重、肥胖四種。其計算公式為:體重/身高(m)平方。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不足,收案場所僅限於中部某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因此無 法推論至其他各專科以上之大學生之代謝症候群個案。

二、 本研究以單一學年度入學之新生進行採樣,因本研究學校以醫護性質為主,所以 男性的個案數偏少,在研究結果的推論及就不同性別於體位(BMI)與代謝症候群 的探討上仍有限制。

三、 本研究在個案資料收集時,因受健檢的時間不同,生理指標之血糖值分為飯前血 糖與飯後血糖,因此無法十分正確的分析出空腹血糖值與相關因素之因果關係。

四、 本研究採問卷施測,會因研究對象回答的認真程度而造成結果之偏差。

五、 因屬橫斷性研究,故僅就因子兼探討相關問題,而無法明確界定其因果關係性。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代謝症候群簡介

一、代謝症候群的定義與命名演進

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群合併血壓、血糖、血脂異常,以及肥胖的臨床綜合表徵。它 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近百年來許多醫師即已提出類似的概念,直到 1988 年美國 史丹佛大學 Dr.Reaven 應邀在美國糖尿病醫學會 Banting 講座中,針對糖尿病及心臟血 管疾病等危險因子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探討這種群聚現象,可能來自於胰島 素阻抗,因此暫以 X 症候群(syndrome X)或胰島素阻抗症候群(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為名。後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西元 1999 年,針對數種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統籌命名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MS)。

由於這些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險因素經常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因此每一個協 會與聯盟都以專業的角度,建議新增或是修改某項危險因子為必要條件等,因此 從過去到現在衍生出不同的診斷標準。依時間順序說明如下:

(一)1999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1999 年提出,代謝症候群除了包含第二型糖尿病、血糖 耐受性不佳(或空腹葡萄糖受損)、胰島素阻抗增加以外,至少應再符合下列五項危險 因子中任兩項(含)以上,方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1. 高血壓:血壓≧140/90mmHg,或有服用治療高血壓藥物。

2. 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150mg/dL;或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

<35mg/dL(0.9mmol/L)、女性<39mg/dL(1.0mmol/L)。

3. 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30kg/m2;或腰臀比(Waist Hip Ratio, WHR)男性>0.90、女性>0.85。

4. 微量白蛋白尿:≧20μg/min 或尿白蛋白/肌酸酐≧30mg/g。

(二)2003 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AACE)

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ACE)

發表胰島素阻抗症候群定義,著重在胰島素阻抗,強調胰島素阻抗為眾病根源的

病理生理架構;其對象並非單指糖尿病個案,主要在助於基層醫療工作者從臨床

(16)

上注意到潛在性的高危險群,以預防糖尿病發生的觀點為目的。美國臨床內分泌 醫師學會對胰島素阻抗症候群定義的內容如下:

1. 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25kg/m2。

2. 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150mg/dl。

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4.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 或舒張壓≧85mmHg。

5. 二小時口服葡萄糖後血糖值上升:≧140mg/dl。

6. 空腹血糖偏高:介於 110 與 125mg/dl 之間。

(三)2005 年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 (修改版) (NCEP-ATPⅢ)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是治療與預防心血管疾病臨床 指引,於 2001 年首次提出代謝症候群名稱的定義。2005 年 10 月,美國心臟學會 於在醫學雜誌中提出新的代謝症後群臨床診斷準則,將腹部肥胖歸於五個組成因 子中的一個,不再將腹部肥胖視為必要,修改之後其定義為以下五項危險因子,

符合三項(含)以上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1.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102cm、女性腰圍>88cm

2.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或有服用治療高血壓藥 物。

3.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有服用治療糖尿病藥物。

4. 三酸甘油脂偏高:≧150mg/dl,或有服用降三酸甘油脂藥物。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四)2005 年國際糖尿病聯盟的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IDF)

國際糖尿病聯盟於 2005 年提出新的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認為腹部肥胖

為一個必要條件,因此,其分別就不同種族及其性別訂立異常腰圍標準;在歐洲

腰圍標準方面,男性訂為≧94cm,女性≧80cm;亞洲腰圍標準方面,不論是南方

亞裔人、中國人或日本人,皆建議男性訂為≧90cm,女性≧80cm。除腹部肥胖為

必要條件外,再加上以下五項組成因子,符合兩項(含)以上,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

群。

(17)

在眾多診斷標準中,目前以美國 NCEP-ATPⅢ最廣為使用,我國行政院衛生署 所提供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其概念也與 NCEP-ATPⅢ較為接近。

(一)2004 年台灣行政院衛生署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參考 世界各國代 謝症候 群的診斷標準與 國內相關研 究資 料,於 2004 年 10 月公佈了第一版的國人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下列五項指標,只 要符合三項(含)以上,即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1. 腹 部 肥 胖或 身 體 質量 指 數(BMI) :男 性 腰圍≧90cm(35 吋 半 ) 、女 性 腰 圍

≧80cm(31 吋半),或 BMI≧27 ㎏/m2。

2. 血壓異常:未服用藥物下;收縮血壓≧130mmHg/舒張血壓≧85mmHg。

3. 血糖偏高:未服用藥物下;空腹血糖≧110 ㎎/dl。

4. 三酸甘油脂偏高:未服用藥物下;三酸甘油脂≧150 ㎎/dl。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未服用藥物下;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二)2006 年台灣行政院衛生署

2004 年我國首次訂定代謝症候群之臨床診斷準則,至 2006 年時,國內專家學 者建議,應採用 2005 年美國 NECP-ATPⅢ的診斷標準,以符國情並與國際接軌。

因此將五項危險因子中之腹部肥胖,單獨列為一項危險因子,刪除身體質量指數,

及下修空腹血糖異常值切點至 100mg/dl,並於 2007 年公告實施。以下修改版的五 項危險因子中,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1.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 公分(35 吋半)、女性腰圍≧80 公分(31 吋半) 2. 血壓異常:未服用藥物下;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

3. 血糖偏高:未服用藥物下;空腹血漿血糖≧100mg/dl。

4. 三酸甘油脂偏高:未服用藥物下;三酸甘油脂≧150mg/dl。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未服用藥物下;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新陳代謝症候群是指數個與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的危險因子群集之 代謝異常現象,包括中廣型肥胖、血糖代謝障礙、高血壓、血脂異常併胰島素阻抗 等群集。代謝症候群屬於疾病前期階段,有新陳代謝症候群者,將來較容易產生糖 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與總死亡率。

近年來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逐漸上升,應儘早發現、儘早進行預

防性的介入改變,以降低心臟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發生。

(18)

二、台灣地區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現況

依據國民健康局(2002)針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發現,十五歲以 上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14.99%(腰圍肥胖、血壓、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檢 測值異常,在 5 個危險因子中,有 3 個危險因子以上者),盛行率隨年齡而上升,衍生 糖尿病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增加。根據衛生署 2003 年公布的統計資料,國人 10 大死因中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死亡率高達 35.7%;其中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高血 壓、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而與三高相關的死亡人數,也占總死亡人數的 27%。

另一方面,2004年行政院衛生署國健局指出:近二十年內國內血脂異常人數,約 增加三倍以上,估計目前國內三酸甘油脂偏高的總數約130萬人,總膽固醇過高 (=240mg/dl)的患者約180萬人,其他還有460萬人的總膽固醇則是屬於邊緣性過高 (200-240mg/dl),我國血脂肪異常的盛行率呈現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由於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四十年來台灣地區死亡 原因有極大的轉變,由急性傳染病、肺炎等轉變為目前的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及事故 傷害等。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6)的報告顯示,國人十大死因排名以惡性腫瘤、腦血 管疾病、心臟疾病為前三名;其中死亡率增幅較大者為肺炎與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 硬化死亡率也以台灣地區較其他國家高。

雖然自 1982 年起至今,惡性腫瘤一直蟬聯國內十大死因之首位,但衛生署於 2006 年統計發現,十大死因中,因惡性腫瘤死亡者占 28.1%,若將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 壓、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及糖尿病等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加總,反而發現心血管疾 病對國人的影響亦是密切(27.1%)。計算該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代謝症候群相關疾 病醫療費用,結果發現,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腦中風所有 就診之人數加總為癌症人數的 15 倍;另一方面,在門診及住院費用之總和,更是高 達癌症所需近兩倍之高。

三、代謝症候群的社會人口學因素 (一)性別

歐美地區大多數女性比有男性較高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一篇關於美國8814位

成人研究報告,發現以非裔美國人為例,女性有代謝症候群者佔57%,比男性盛行

率高,而墨西哥裔美國人之中,女性比男性大約高出26%的盛行率(Ford, Giles, &

(19)

亞洲地區的研究,男性盛行率反而較女性高(Oh, Hong, Sung & Barrett-Connor, 2004;Santibhavank, 2007);南韓,5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比女性有較高的盛行率(Park et al., 2004) ; 一 項 比 較 研 究 日 本 、 韓 國 及 蒙 古 代 謝 症 候 群 的 報 告 指 出 , 使 用 NCEP-ATPⅢ為標準,身體質量指數設為≧25時,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分別為28%

vs.20%、38%vs.32%及61%vs.48%,均以男性盛行率較高。在其他篇研究則發現,

女性比男性有較高的盛行率。在中國北京,以NCEP-ATP Ⅲ為測量標準,男性和女 性 分 別 為 17.6 % 和 39.2 % (Sarkar, Das, Mukhopadhyay, Sekhar Chakraborty, &

Majumder, 2005)。在泰國,女性20-30歲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8.0%,男性為10.8%(Ford, 2005);另一篇研究關於南韓的報告,使用NCEP亞洲標準,發現整體女性比男性有 較高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女22.3%vs.男14.0%) (Santibhavank, 2007)。

在台灣,衛生署於2009年11月發表「2005-200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其中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葉志嶸以1993-1996年及2005-2008年的資料 分析,探討10年來台灣代謝症候群及肥胖的變遷趨勢,發現男性代謝症候群及肥胖盛 行率呈上升趨勢。葉志嶸表示,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1993-1996年的13.6%,上升 到2005-2008年的25.5%;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從33.4%上升到50.8%,上升幅度較 大。女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6.4%上升到31.5%,肥胖則從31.7%上升到36.9%,上升 趨勢趨緩。分析代謝症候群組成成分因子方面,近10年來,男性各年齡層的高密度膽 固醇持續下降,三酸甘油脂、空腹血糖都增加;至於腰圍部分,男女平均皆增加4至5 公分。

針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方面,吳一德、胡巧欣、吳志銘(2009)以95、96學年參與 健康檢查大學新生為研究對象,共1096名。以國民健康局2004年訂定的「代謝症候群」

定義為標準。研究結果中為診斷代謝症候群比例女性顯著高於男性(p<.001);有代謝 症候群者,三酸甘油脂、血壓值、血糖值及總膽固醇等指標異常者,亦達顯著差異 (p<.001)。研究結論在於藉由健康檢查瞭解大學新生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約為 總人數28.5%,有相關代謝症候群者達總人數31.9%。顯見「肥胖」及相關代謝症候群 疾病已是大學生健康的一大隱憂,值得學校相關衛生單位重視。

(二)年齡

多數研究者發現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Chuang et al., 2004;Sarkar, Das, Mukhopadhyay, Sekhar Chakraborty, & Majumder,2005)。在南韓,

年長者比年輕族群有較高的盛行率,以 40-59 歲的年齡層為基準,則 50-59 歲的年 齡層其罹患代謝症候群為 40-59 歲的 3.1 倍(Santibhavank, 2007)。

國內研究(行政院衛生署,2004)發現,整體 MS 盛行率為 27.4%。男性代謝症候

群盛行率較女性高,分別為 30.1%及 25.6%;年齡層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代謝症

候群的盛行率也隨之增加,40-49 歲者佔 16.2%,50-59 歲佔 22.9%,至 60-69 歲時佔

31.9%,≧70 歲者也有 31.4%。

(20)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2004)整理該中心的數據發現男性有 29%、女性有 23

%為代謝症候群者,年齡大於 55 歲以上更是超過 30%,且女性容易在更年期後增 加速度更快;其結果與日本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相似(Arai et al.,2006),男性代謝症候 群盛行率高於女性(12.1%vs.1.7%),且大多數男性在 30 歲左右就會有代謝症候群 發生,女性則是平均在 50 歲左右才發生。其他研究(陳毓隆、廖光福、賴世偉、李 采娟,2005)則指出,40-64 歲及 60 歲以上年齡層比 20-39 歲年齡層更容易得到代 謝症候群,勝算比分別為 2.19 及 5.99 倍。

(三)教育程度

國外研究發現,教育水準愈低者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較高(Ramirez-Vargas, Mdel, &

Delisle, 2007)。教育程度愈高者,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愈低;不識字者超過四成有代謝 症候群,國小程度者近三成(27.3%),其次國(初)中及高中(職)程度者分別有27.7%和 17.7%,大專院校程度佔19.1%(龔如媛,2008)。

四、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治療

對於 MS 的防治策略,國內外皆有各種方法,不外是以生活型態的調整為共同的 目標。NCEP-ATPⅢ提出符合 MS 定義者的治療建議,認為需先考慮減重與運動之生 活型態調整,若仍無法控制再考慮以降血脂藥物治療或抗凝血藥物預防急性心血管疾 病發作。

在飲食方面,Anderson(2000)發展一套改善步驟,強調對病患的瞭解,著重病患 目前正處於行為改變的哪一個階段,鼓勵病患持續進行不良的生活型態改變。國民健 康局(2004)建議之 MS 防治策略,首先應依罹病程度區分群體,其可區分為一般健康 民眾、高危險群及罹病者。因此,歸納以上的作法,對於 MS 的防治策略,可以簡單 歸納出飲食、運動與減重三個目標。

在生活型態的改變部份,最有效的方法是結合飲食與運動。

患者的飲食可以改變成地中海式的飲食習慣(Mediterranean-stylediet)。所謂的地中

海式的飲食習慣,也就是增加食物中不飽和脂肪酸、蔬果、橄欖油、堅果等食物量的

攝取,這是因為地中海式的飲食習慣可以改善血管內皮的功能、降低血中發炎因子的

濃度以及減少胰島素阻抗性(Esposito, Marfella & Ciotola, 2004)。而規則的運動不但可

以降低血中LDL(低密度脂蛋白)以及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提高血中HDL(高

(21)

至於體重的控制,可以訂定每個禮拜減輕體重0.5公斤到1公斤為目標,來達到半 年內或者是一年內降低7%到10%體重的成果(Katzmarzyk, 2004)。另外,有抽菸習慣的 患者也需要戒煙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產生的風險性(Esposito, Marfella & Ciotola, 2004)。

對於具有高風險的病人,必須要加以處理來降低他們後來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性。一般當病患被診斷具有代謝症候群後,第一線的治療方法是生活型態的改變,但 是當病患同時具有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性時,除了生活型態的改變,也必須要合 併藥物的治療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產生(Ridker, Buring & Cook, 2003);根據Orchand等 人與Sigal的研究結果,生活型態改變,如增加運動量、減少熱量攝取,同時配合降血 脂藥物使用,會使MS的逆轉成效顯著(Orchard et al.,2005 ; sigal, 2005)。而當我們需要 使用藥物來減少代謝症候群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時,必須要把病人同時罹患的 系統性疾病一起考慮進去。

要達到防治 MS 的目的,可以分為個人與組織兩個層面來討論,在個人層面而言,

就是要成功地改變不健康的行為,並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正常飲食、規律運動

與持續的減重,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瞭解,如何改變個人不健康的行為;而在機構或組織

的層面而言,除了個人的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外,還需要政策、環境、與健康服務的同

時改善,因此除了要應用一個廣泛包含多面向的架構以建立 MS 防治策略外,還需要

相關顉域的專家共同參與。

(22)

第二節 代謝症候群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新陳代謝症候 群與物質文明、生活富裕和靜態的生活方式有關,所帶來的流行 疾病;是許 多心血管疾病 與糖尿 病的危險因子 群集, 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壓、高 血糖和高血脂。它唯有透過減少上述的危險因子,才能預防新陳代謝症候群及其未來 所導致的慢性疾病。行政院衛生署曾提出導致疾病的眾多原因中,有45.5%為不良 的生活型態所致。Rintamakl等人(2008)研究也指出,除了季節交替導致肥胖增加 外,不良的生活行為(例如:飲酒等)也是影響代謝症候群的主因之一。

雖然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及促成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但是出現代謝症候群個案卻沒 有某部份過多體脂肪堆積的情況倒是不常見;隨著肥胖的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 也明顯增加,因此肥胖可以說是造成代謝症候群背後最主要的推力。而目前的研究認為 肥胖是因為過多的能量堆積在脂肪組織所造成的,脂肪細胞是一種控制能量代謝的內 分泌組織,過多的脂肪,尤其是內臟型脂肪或腹部脂肪,會分泌多種內分泌物質,而 引起胰島素阻抗作用及高胰島素血症,進而導致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動脈粥 狀硬化 、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等。因此,以下Villareal et al.(2006)針對肥胖的老 年人給予飲食及運動治療的研究結果,以探討改變生活型態對於肥胖治療的成效與影 響。

Villareal et al.(2006)的研究,針對肥胖(BMI≧30)的老年人(≧65歲),隨機分成對 照組與治療組,治療組給予飲食和運動治療,經過6個月的追蹤,治療組平均體重減 少8.2公斤,對照組增加0.7公斤;治療組平均腰圍減少10公分,對照組增加一公分。

新陳代謝症候群在治療組減少59%,對照組則沒有變化。

綜合上述,Rintamakl et al.(2008)的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除了與肥胖有關,

不良的生活行為也是主因之一。目前醫界對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治療策略已有一致的

共識,就目前已知的資料顯示,預防與治療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即生活型態的改

變(Lifestyle Changes)是其處置的基本原則與首要方式,藥物的治療應視為第二線的處

置方法。張瑞泰和林健民(2007)報告指出,缺乏身體活動量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

險因子;國健局近年來致力推行全民運動,改善自我生活型態;建立良好的「健

康生活型態」 ,包括三餐定時定量、不吃宵夜,每天都吃早餐,每週做中度運動2-3

次,每次約20-30分鐘,充足的睡眠,不吸菸,不喝酒,就能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

危險性(國民健康局,2007)。慢性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型態習習相關;良好的生

活型態,就應包括不抽菸、喝酒、嚼檳榔,規律的運動以及均衡的飲食攝取。

(23)

一、 飲食習慣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生活及疾病形態隨之改變。其中心臟血管疾病的死 亡率相較於過去,呈現增加的趨勢,此或許與國人飲食攝取習慣改變及血脂質的分佈狀 況有關。然而西風東漸,國人生活型態日趨西化,飲食習慣逐漸朝向高油脂、高蛋白 質、高醣類及低膳食纖維的飲食型態(行政院衛生署,1998)。運動不足與營養過 剩是造成現代人肥胖及代謝症候群(MS)的兩大主因(方進隆,1999)。現代人不健 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血液中膽固醇量過 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血液流通不順暢,容易誘發心肌 梗塞、腦梗塞等病變。

食物攝取目的是為了能提供充足的營養與保障最佳健康狀態(王、蕭,2003)。台 灣全國營養調查[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SIT),1993-1996],發現成人 選用食物的習慣中,平均每日攝取食物種類數為7.2種,以肉類和蔬菜類別攝取最多,

平均皆有2.2種,最少的是奶類,次之的是水果類,其蔬菜的攝取仍比美國要來得少 (王、蕭,2003)。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素,藉由攝取各類不同的食物可達到每 日營養的需求(Katherine & Tucker, 2001)。現今飲食攝取強調食物組合的型態,不再只 是強調單一食物或特定營養素的補充與限制,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具有相互影響作 用,所以加工後的食物對健康的幫助性是不大的(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2)。

有鑒於飲食、血脂變化與心臟血管疾病三者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世界衛生組 織及聯合國糧農組織(WHO/FAO)(1998)整理相關研究,證實飲食確實能降低與預防疾 病的發生。大量攝取含有脂肪或糖類的食物,易造成血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急速上升 (Murray et al., 1993)。一項長達 10 年之追蹤調查,發現素食者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臟病 的死亡率(Key, Fraser, Thorogood, Appleby, Beral, & Reeves,1999)。Lu(2000)調查發現,

素食者其身體質量指數、收縮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皆比非素食者要來的低(20 vs.22kg/m2, 93 vs.107mmHg, 1.97 vs.2.62mmol/L)。增加蔬菜之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與糖 化血色素值有明顯的負相關(Buyken, Toeller, Heitkamp, Irsigler, Holler, Santeusanio, &

Stehle et al., 2000)。富纖維質的麵包有助於降低 MS 的發生,精緻化的麵包、加了起 司的麵包或是蛋糕類的食物對於 MS 的負面影響(Wirfalt et al., 2001)。採用地中海型飲 食的飲食方式者,有 MS 勝算為非採用此飲食方式的 0.8 倍(Panagiotakos et al., 2002)。

具有高醣飲食習慣的男性有 MS 的勝算是具有中度醣類飲食習慣男性的 1.7 倍(Park et al., 2003)。蔬菜的攝取有助於降低 MS 的發生,經常攝取蔬菜者有 MS 的勝算為很少 攝取蔬菜者的 0.79 倍(林文元,2003)。高油高脂飲食除導致肥胖及增加體內膽固醇生 成外,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皆與高油高脂飲食過高有關(王,2004;林,2003)。

糖類攝取多寡與血糖高低有關(歐,2006)。Uiterwaal、Vershuren、Bueno、Ocke、Geleijnse

及 Bosh-uizen(2007)發現,不喝咖啡者得到高血壓的機率是平均每天喝 1-3 杯者的 0.54

(24)

倍。第二型糖尿病者,血中 GGT 值與咖啡因攝取有達顯著性正相關(Bidel, Silventoinen, Hu, Lee, Kaprio,& Tuomilehto, 2007)。

飲食的攝取應適當且應多元攝取食物,過多或過少都不好,長期使用高油高脂的 食物容易造成慢性疾病的發生。一項以社區族群進行的篩檢世代所進行的分析,發現 影響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中,環境因素(包括嚼食檳榔及咖啡的飲用)仍為具獨立作 用的危險因子,蔬菜的攝取具獨立作用的保護因子(林等,2003)。

二、 身體活動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適度運動。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減 肥 、降低血壓 、降低血糖 、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和改善血脂肪異常 ,以預防和治 療新陳代謝症候群。

而從事規律的耐力性運動,可有效地改善肥胖或超重者的體重、BMI、腰臀圍比 和體脂肪百分比等肥胖的相關指標,並可增進心肺適能,這對於健康促進和降低慢性 疾病危險因子的威脅,有其正面積極的意義(Ryan, Pratley,Elahi, & Goldberg, 2000;

Thong, Hudson, Ross, Janssen, & Graham, 2000; Gutin et al., 1999; Halle et al., 1999; 劉 建恆、周芬碧、李水碧、李祖遠、方進隆,1997)。

以國人最關心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而言,規律且適度的身體活動可以藉 助運動降低血壓、增加肺活量、減少體脂肪、降低血管周邊阻力,增加血管與心臟功 能等,進而改善體質和身體機能;輕到中度的身體活動可以減低血管中濃稠的成份,

可以讓血脂肪獲得再利用,以減低血管硬化和阻塞的危險(吳、張,2001;盧,1998;

Foody, & Sprecher, 2000)。每日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有氧運動可以降低30%心血 管疾病的死亡率(WHO, 1999)。預防勝於治療,運動是一項正向的健康行為且運動對 健康的好處皆已獲得證實,可預防及降低疾病的發生,所以不論哪個性別、年齡層適 當的運動是必要的。相關文獻,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血壓值及三酸甘油脂值、並增加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Walsh, Pressman, Cauley, & Browner, 2001;Wibur, Chandler,& Miller, 2001);靜態生活型態者,規律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可降低收縮壓 4-8mmHg (WHO-ISH Guideline, 1999)。郭與王(2001)以每日身體活動等代謝量做為身 體活動量(METS)的代表值,分低、高身體活動量二組,結果發現低身體活動量組其高 血壓、高膽固醇、心臟疾病罹患率皆比高身體活動量者要來得高(12.8% vs.11.5%, 22.5% vs.10.4%, 10.8% vs.3.15%)。規律運動為具獨立作用的保護因子(林等,2003)。

有適當身體活動習慣的人有MS的勝算為無此運動習慣的人的0.75倍(Panagiotakos et

(25)

拜科學發展迅速所賜,使其對於疾病之間的作用機制日漸明朗,雖然MS的形成 機制並未完全釐清,但在致病的危險因子及預防方法上已可得到相當多的資訊,因此 對於MS不管在目前或未來對於人類的威脅都不容我們忽視,尤其是其後續引發的相關 疾病。而MS之重要性其為未來發生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預測因子,因此對於未發生 疾病前之預測與預防是一個重要課題,保持適當的體重,每天養成 30-60分鐘適度的運 動,累積達每週至少4,200千焦耳的運動總量,同時維持心肺血管適能達9-10MET,將 有助於健康促進與維持正常血壓、血脂與血糖,而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發生 的風險。

三、 菸使用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抽菸時所吸入的一氧化碳,會降低紅血球的攜氧能力,體內為增加紅血球攜氧 力,增加了紅血球數目也增加血液黏稠度,進而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金,2000)。

香菸本身含有多種致癌成份,香菸中的菸鹼作用,會使血壓急速上升,心跳速率與脈 搏也隨之增加,進而引起急性心血管系統變化(李、邱,2002)。血壓患者一旦再吸菸 則易發生惡性高血壓,使高血壓病症更嚴重(李、邱,2002)。一項全國健康訪問調查 統計,罹患有心臟病患者每天抽菸率佔17.4%(行政院衛生署,2001a)。男性已戒菸、

每週1-3次抽菸和每週≥4次抽菸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例皆比從不抽菸者高(分別為 17.9%,16.3%,15.8%,14.4%,p<0.0001) (Chuang et al., 2004a);抽菸者20年以上者,罹患 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是沒有抽菸者的1.9倍(95%=CI 1.1-3.7)(Lee, Jung, Park, Rhee & Kim, 2005)。Park等(2004)調查結果,顯示抽菸可做為代謝症候群獨立危險因子。

四、 酒使用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Dorn, Hovey, Muti, Freudenheim, Russell及Nochaiski (2003)提出葡萄酒與腹部脂肪 呈負相關,其他酒類則與腰腹部脂肪呈正相關(p<0.05)。劉與徐(2004)則提出,長期 酗酒會造成營養不良及碳水化合物不足。而Yoon, Oh, Baik, Park及Kim(2004)的研究結 果發現,大量飲酒者(≧30.0g/天)會有較高的腰圍、收縮壓、舒張壓、三酸甘油脂、低 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值;但少量適度(<15g/天)的飲酒則有益於HDL-C及血 壓值(Oh, Baik, Park, & Kim, 2004; Bleich,& Bleich, 2002;Gillman, Cook, Evans, Rosner,

& Hennekens, 1995)。大量的飲酒易造成體重容易增加外,也會促使血中三酸甘油脂的 濃度急速上升(歐,2006;Murray et al., 1993)。因此,Park et al.(2004)的研究顯示男性 平均每日飲酒<15g、15-30g、>30g者,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分別為12.3%、15.8%、

17.3%,女性為11.5%、15.7%、23.2%。

五、 檳榔使用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嚼食檳榔是東南亞地區特有文化。檳榔在嚼食後會釋放出活性氧及含氧自由基會 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甚至引起心臟、神經系統異常(Loh, Shih, Hsieh, Chen, Liao, &

Liou, 2004; Wuet al., 2004;陳、蔡,2004)。另外,檳榔所含的檳榔素、檳榔鹼具有興

(26)

奮中樞神經及對末稍神經產生副交感神經作用,使人有心跳加快、心悸的症狀出現,

甚至產生基因體的病變,造成癌症的產生(金、楊,2003;林、柯、謝,2000)。國際 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已於2003年發表公佈

「檳榔子本身即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亦即不加添加物也會致癌(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 品檢驗局,2007)。之前有嚼食檳榔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是未嚼食者的1.4倍,

目前仍有嚼檳榔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是未嚼食者的1.78倍(Yen, Chiu, Chen, Wu, Huang, Boucher, Chen, 2006)。

六、 其它

工作壓力方面,有工作壓力者罹患代謝症候群危險性為沒有工作壓力者的 2.25 倍。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輪班制度是否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肥胖(BMI 大於 30)、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等三指標,在輪班工作者比白班工作者更 容易有聚集異常情形發生。(陳德仁、朱基銘、羅慶徽、林金定,2009)

菸、酒、檳榔的使用屬於物質濫用的一種。國健局(2002)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 行為調查中發現,國人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比例分別為23.9%、38.6%、9.1%。

從上述各研究中了解菸、酒、檳榔的成份,皆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國人 抽菸、喝酒佔近4-6成左右,雖然嚼檳榔僅佔9.1%,但嚼檳榔的特性是東南亞地區特有 的習性,且檳榔與口腔癌、心臟、神經系統有相關性存在,仍不能忽視。綜合本節相 關文獻,影響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不同的性別、年齡、以及家族史等人口學特徵 部份屬於不可逆危險因子,與老化、遺傳有關無法做改變;但生活型態對疾病的影響 甚鉅,且為可逆危險因子,可加以改善達到預防之目的。

然而代謝症候群是屬於疾病前期的概念,因為它所涵蓋的個別危險因子在輕度異

常還未達傳統需要治療的門檻,卻又聚集出現時,就會明顯增加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

病發生的危險性,因此一旦發現有任何一個危險因子存在時,就應該去探究是否還有其

他高度相關的危險因子會同時出現,以便早期偵測並及早進行預防性生活型態改變介

入,以降低未來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危險。

(27)

第三節 現代人對於代謝症候群的認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2006 年 5 月,完成以 30 歲以上民眾為對象的抽樣電 訪(共 1,083 人)結果,77.4%民眾知道「自己的腰圍是幾公分或幾吋」,但僅有 58.7%

民眾知道「腰圍大的人容易得到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意即有四成以上民眾不 知道腰圍過大的人,較易罹患慢性疾病;再進一步詢問民眾「知不知道男生的腰圍最 好不超過幾公分或幾吋?」及「知不知道女生的腰圍最好不超過幾公分或幾吋?」,

則分別僅有 2.4%及 1.8%民眾知道。

依據上述的認知調查結果,可發現近四分之一民眾不知道自己腰圍多少,九成七 受訪者不知腰圍警戒值,顯示國人對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認知明顯不足。國健局成人及 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表示,這項調查以 30 歲以上民眾為抽樣對象,有效樣本 1083 人,調查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不知腰圍過大容易罹患慢性疾病。另一方面,七成七 民眾清楚自己腰圍是幾公分或幾吋,也就是有兩成三不知自己腰有多粗,且年紀越大 者越不知自己的腰圍尺寸,出乎意料的是,男性比女性更瞭解自己的腰圍。至於男性、

女性的腰圍警戒值是多少?僅有 2.4%受訪者可以明確回答,男性為 90 公分;知道女 性腰圍警戒值是 80 公分者更少,只有 1.8%,顯示國人對於腰圍的正確認知相當欠缺。

此外,國民健康局於 2007 年 6 月電訪調查,發現 15 歲以上國人對預防代謝症候 群理想腰圍值的認知率約 40%,認知偏低者為老年人、小學以下教育程度、從事農林 漁牧工業者、退休者,且醫事人員認知率僅約 5 成。由上項電話調查結果顯示,民眾 對於腰圍警戒密碼(男生≧90 公分、女生≧80 公分)之認知尚不足,仍有很大努力的空 間。

另一方面,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 年及 2007 年對於調查民眾代謝症候群的

認知程度內容中,可發現男女腰圍的警戒值是必要的詢問測驗項目。因此,本研究於

代謝症候群的生理指標中,選擇腰圍來作為與相關因素之相關性探討的重要變項。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

圖 3-1-1、研究架構圖 人口社會學因素

性別 院別 系別 籍貫 居住狀態 生活費用 家族史

生理指標 代謝症候群高危

險群 體位(BMI) 代謝症候群知識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自覺健康 自覺體重

有害健康習慣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如圖 3-2-1 所示:

圖 3-2-1、研究流程圖 決定研究方向

蒐集相關文獻與彙整

研究設計

撰寫研究報告 行政聯繫

預試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正式施測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研究對象之母群體為中臺科技大學 98 學年度入學之日間 部四技大一新生 1,344 名,分別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及身體健康檢查資料的收集。

因各科系之班級數不同,所以依各科系班級數比率計算各科系需抽樣之班級數,

最後以二步驟抽樣法隨機抽取樣本,共可抽出 16 個班級(醫技系 1 班、放射系 1 班、

牙技系 1 班、食科系 1 班、環安系 1 班、視光系 1 班、護理系 1 班、幼保系 2 班、醫 管系 2 班、資管系 1 班、行銷系 2 班、國企系 1 班、應外系 1 班),預計發放 705 份 問卷。本研究樣本數共計 705 份,收回 682 份,扣除無效問卷有 43 份及未收回 23 份,

共計有效樣本數為 639 份(見表 3-1-1),回收率為 91%。其中男性 229 名,女性 410 名。

表 3-1-1、樣本組合表

學院 科系 班級數 樣本班級 人數 發放 收回 無效 未收回 有效

醫技系 1 FMT1B 45 45 43 2 2 41 放射系 1 FR1B 45 45 44 1 1 43 牙技系 1 FD1A 45 45 43 3 2 40 食科系 1 FF1A 45 45 43 4 2 39 環安系 1 FS1A 45 45 45 14 0 31 健康科學學院

視光系 1 FOP1A 45 45 40 1 5 39 FE1B 45 45 44 4 1 40 幼保系 2

FE1C 45 45 45 2 0 43 護理學院

護理系 1 FN1B 45 45 41 0 4 41 FA1A 45 45 43 4 2 39 醫管系 2

FA1B 40 40 40 0 0 40 資管系 1 FM1B 43 43 42 0 1 42 FK1B 45 45 45 4 0 41 行銷系 2

FK1C 45 45 44 3 1 41 國企系 1 FB1A 37 37 37 1 0 36 管理學院

應外系 1 FL1B 45 45 45 0 0 45

Total 16 班 705 人 705 682 43 23 639 份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是想要瞭解大學生之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自覺健康、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個人生理指標、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 危險群及體位(BMI)的分布情形與現況,以及其變項間之相關性探討。因此,本研究 採用之工具分別敘述如下:

一、 擬定結構式問卷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並依據研究對項與研究架構之特性與測量變項,採 用國內編製之結構式問卷。結構式問卷內容包含了七個部分: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 症候群知識程度測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自覺健康量表、自覺體重、有害健康 習慣及代謝症候群生理指標。內容如下:

(一) 人口社會學變項

內容包括:性別、就讀院(系)別、籍貫、居住狀態、生活費用及家族疾病史,共 有 6 題來評估受評者的人口社會學因素。

(二) 代謝症候群知識程度量表

本量表共有 11 題,採用國健局 2008 年的「預防代謝症候群社區民眾版-學習手 冊」,第 1 題不計分,其餘依據答對題數給予 0 至 10 分,總得分越高,表示其認知越 瞭解。

(三)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本量表共有 24 題組成,分為六個分量表: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健康責任、壓 力處理、運動休閒及適當營養,此量表是採用魏米秀、呂昌明(2005)發展中文「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的簡式量表(HPLP-S),HPLP-S 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 為.90,各分量表為.63~.79。其為四點量表,計分方式由「從來沒有」 、 「偶爾如此」 、 「時 常如此」及「都是如此」,分別給予 1 至 4 分,而總得分越高表示其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愈正向,反之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負向。

1.自我實現分量表:共有 4 個題目。包含了朝目標努力、生活有目的、對未來充 滿希望、發生生活充滿樂趣與挑戰。

2.人際支持分量表:共有 4 個題目。包含了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等。如“有親密的

人際關係”、“和關心的人有身體接觸”或“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處”等。

(32)

3.健康責任分量表:共有 4 個題目。包含向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保健。如“測量 血壓,並知道自己的血壓”或“每個月至少一次視察自己的身體有無異狀或病徵”

等。

4.壓力處理分量表:共有 4 個題目。包含能放鬆自己、有減輕壓力等。如“建設性 方式表達自己感受”或“睡覺前使自己全身肌肉放鬆”等。

5.運動休閒分量表:共有 4 個題目。包含了從事運動與休閒的活動等。如“參加有 八指導的活動”或“每週做伸展運動至少三次”等。

6.適當營養分量表:共有 4 個題目。包含日常飲食型態、食物的選擇等。如“每日 三餐規律”或“選用天然食物”等。

(四) 自覺健康量表

本量表共 3 題,計分方式由「是(不好)」、 「普通」及「否(好)」,分別給予 1 至 3 分,其分數愈高者,表示愈正向。

(五) 自覺體重

此部分只有 1 題,主要評估受評者的自覺體重為何。選項有「太瘦」 、 「適中」 、 「太 胖」及「其他」。

(六) 有害健康習慣

此部分共有 3 題,主要評估受評者有無抽菸、有無喝酒及有無吃消夜的習慣。選 項有「無」、「有」及「其他」。

(七) 代謝症候群生理指標

本研究共收集 6 項生理指標,包含體位(BMI)、腰圍(WC)、血壓(BP)、血糖(FG)、

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三酸甘油脂(TG)。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 2002 年公佈國人最新肥胖定義(成人):體位(BMI)理想值為 18.5≦BMI<24,體重過輕 BMI<18.5,正常範圍 18.5≦BMI<24,體重過重 24≦BMI

<27,體重肥胖 BMI≧27。〔BMI=體重(公斤)/身高

2

(公尺)〕

(33)

2.血壓(BP):收縮壓值≧130mmHg,舒張壓值≧85mmHg,或服降血壓藥物。

3.血糖(FG):飯前血糖(AC) 100mg/dL ≧ ,飯後血糖(PC) 120mg/dL ≧ ,或服降血糖 藥物。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三酸甘油脂(TG):TG≧150mg/dL。

備註:上項危險因子中「高血壓」、 「空腹血糖值上升」之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 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血壓或血糖之檢驗值正常者。

二、 信效度分析 (一) 專家效度

問卷初稿確定後,請指導老師就完整性、正確性及適切性,進行專家效度核定,

提出修改意見及建議,題目之修改如下:

1. 人口社會學變項

增加「學制」項目,選項有四技、二技及五專。

2. 代謝症候群認知程度量表

(1) 第 2 題原為「代謝症候群未來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健康民眾的幾倍?」選項 有 2 倍、3 倍、4 倍及 6 倍,刪除改為「依行政院衛生署的標準,成人理想的身體 質量指數(BMI)是多少?」選項有 15.5~18、18.5~24、24.5~27 及不知道。

(2) 第 3 題原為「請問腰圍過粗意指下面那一個情況嗎?」 ,改為分成兩題: 「依行政院 衛生署的標準,20 歲以上男生的腰圍最好不要超過多少分公(或吋)?」及「依行政 院衛生署的標準,20 歲以上女性的腰圍最好不要超過多少公分?」。

(3) 第 5 題原為「代謝症候群的因素,下面敘述何者正確?」 ,刪除改為「您知不知道 腹部肥胖容易得到糖尿病要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選項有知道及不知 道。

(4) 第 9 題原為「您知道三低一高是指什麼嗎?」 ,詞句修改為「您認為飲食三低一高 是指什麼?」。

(5) 第 10 題原為「下面哪一個不是壓力過度產生的情況?」選項有失眠、焦慮沮喪、

代謝症候群及以上皆是,詞句修改為「下面哪一個不是健康行為?」選項改為均

衡飲食、減重、運動、焦慮沮喪及不知道。

(34)

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原敘述說明後面的”例如”刪除;題號、題目之中文字刪除。

4. 代謝症候群生理指標

原題目為「為了評估您是否為代謝症候群之高危險群,請問您是否同意我們從健 康中心的資料庫中,摘錄您以下的資料:(請勾選同意或不同意即可)」 ,修改為「以下 資料將摘錄自健康中心,不需填寫。」

(二) 信度分析

本研究為了瞭解研究對象對問卷內容是否有疑問及其他反應,因此於正式問卷前 先另外選出 20 人進行預試,並瞭解對其問卷之內容提出問題及建議,以作為修訂問 卷之參考。對預試問卷回收後進行 Cronbach’sα 內部一致性分析,預試問卷信度各為:

代謝症候群知識量表 0.48、自覺健康為 0.82、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0.80,因內部 一致性並無全部達到 Cronbach’sα 值 0.6 以上,故將問卷內容在進行調整,結果正式問 卷信度各為:代謝症候群知識量表提升為 0.67、自覺健康為 0.78、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總 量 表也 提 升為 0.89 , 健康 促 進生 活型 態分 量 表為 0.60~0.79 ,內 部 一致 性 的 Cronbach’sα 值全部達 0.6 以上。(見表 3-4-1)

表 3-4-1、研究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

項目 原量表

Cronbach’sα

本研究問卷預試 Cronbach’sα

本研究正式施測 Cronbach’sα

代謝症候群知識 - .48 .67

自覺健康 - .82 .78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90 .80 .89

自我實現 .77 .55 .79

健康責任 .79 -.13 .76

運動休閒 .65 .65 .60

適當營養 .63 .30 .64

人際支持 .70 -.06 .70

壓力處理 .69 .66 .66

數據

表  4-1-1、人口社會學因素之次數分佈情形  項目  人數分佈  百分比(%)  性別  男  229  35.8  女  410  64.2  健康科學學院  232  36.3  醫技系  39  6.1    放射系  44  6.9    牙技系  40  6.9    食科系  39  6.1    環安系  31  4.9    視光系  39  6.1  護理學院  124  19.4  護理系  41  6.4    幼保系  83  13.0  管理學院  283  44.3    行
表  4-1-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次數分佈情形(1)  項目  人數分佈  百分比(%)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1)每週做伸展運動至少三次  總是如此 4  75 406 116 42  11.70 63.50 18.20 6.60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2)選用不含防腐劑或其它添加物的食物  總是如此 4  56 403 159 21  8.80 63.10 24.90 3.30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3)每日三餐規
表  4-1-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次數分佈情形(2)  項目  人數分佈  百分比(%)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10)運動時測量自己的脈搏  總是如此 4  248 293 72 26  38.80 45.90 11.30 4.10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11)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處  總是如此 4  14 159 305 161  2.20 24.90 47.70 25.20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12)測量自己的血
表  4-1-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次數分佈情形(3)  項目  人數分佈  百分比(%)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19)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總是如此 4  16 300 262 61  2.50 46.90 41.00 9.50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20)向健康專業人員詢問如何好好照顧自己  總是如此 4  112 318 180 29  17.50 49.80 28.20 4.50  從未如此 1  偶爾如此 2  時常如此 3 (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Later, though, people learned that Copernicus was in fact telling the

In the first half year of 2013, value added of the above-scale industries rose by 9.3% year-on-year, down by 0.2 percentage points from the increas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Looking ahead for the fourth quarter, in terms of domestic demand, increase in total investment is likely to sustain; privat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s expected to see steady growth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3, visitor arrivals increased by 6.6%; per-capita spending of visitors grew by 4.6%; exports of gaming services rose by 13.3% in real terms; guests of

The economy of Macao expanded by 21.1% in real terms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1, attributable to the increase in exports of services, privat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By contrast to the often heavily edited and revised printed Chán scriptures of the Sòng period (many of them eventually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official Buddhist c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