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問題重要性

本節的主旨除了在於表達本研究主題選定的動機,並且說明相關背景知識及參考 研究數據,以強調選定此研究主題的重要性。

台灣地區的農作物改良技術近年來日漸進步了不少,使得國人的飲食已經不再是 像以往那樣的簡略,反而變成了精緻的美食,而這些精緻的食物往往都是高鹽、高糖、

高油脂、高熱量以及低纖維,再加上國人吃飽之後不喜歡活動,久而久之腰圍變大了,

也成了許多慢性疾病的的高危險群,而代謝症候群就是其中之一。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MS)過去又叫做「胰島素阻抗症候群」,或 是「X 症候群」,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敵,主要與體內胰島素功能不良有關,它不是一 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個健康危險訊號,是指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 稱,並可以預警健康狀況。換句話說,病人可能出現血糖偏高,甚至是罹患糖尿病;

同時往往會合併高血壓、中廣型肥胖及血脂肪異常(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 低)等。

代謝症候群在最近幾年被醫界(主要是在新陳代謝科、心內、家醫等)廣泛討論,

加上流行病學的統計研究發現和日後冠狀動脈、中風、糖尿病有正相關,而心血管疾 病也是日後告成死亡率上升的原因。在台灣由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 及糖尿病所造成的總死亡率遠超過由癌症造成的死亡率(國民健康局,2003)。由代謝 症候群所引發的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狀動脈疾病、中風等在未來會有逐年 上昇的趨勢,造成日後相當可觀的醫療支出。

根據國民健康局 2007 年的調查,台灣地區 18 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患者約有 289 萬人,平均每 5 名男性或每 6 名女性中就有 1 人是代謝症候群者。《美國臨床營養 學期刊》更進一步刊登中研究生物醫學所潘文涵等研究員的研究指出,在同樣的 BMI 下,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且 BMI 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 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專家鄭重警告,世界人口中第二個最容易被它盯上的 族群,是台灣人,僅次於印度人,台灣民眾不宜輕忽代謝症候群的健康危害。

有關國內大學新生健康檢查報告顯示,近50%的學生體重不合格(甘能斌,2004),

大學生體重過重情形,越來越嚴重;各校職掌衛生行政單位,不可忽視。許多慢性病 的危險因子來自個人的背景因素、不當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知識與概念,若有效地改變 不當行為與生活方式,並增進相關知識,可以減少疾病的危害。除了積極的健康檢查 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在增進大學生本身的健康行為及保持良好生活型態上對於疾

病的預防與發生也非常重要。衛生署針對代謝症候群的初段預防防治策略上指出,需 導引大學生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首要階段,基於預防疾病及健康促進的觀點,欲避免 罹患代謝症候群疾病,有賴於個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加拿大衛生部長Lalonde亦於 1974年提出,決定疾病與死亡發生主要與不良的生活型態、環境、遺傳缺失與醫療體 系缺失四大因素有關,其中生活型態影響健康最大。

正值青年期的大學生,將是社會未來的菁英、國家的棟樑,一般人都認為此年齡 群的人是健康的。若從現今臺灣地區生命統計資料進一步思考,可知臺灣地區主要死 因多為慢性疾病,實為長期不當生活型態的結果。而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

其對於健康的概念及生活行為值得探討,若能深入瞭解,進而提供適切的健康介入,

可增進健康促進的預防保健理念。另外,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的併發症影響生活品 質,並使健康照護系統負荷增加也不容忽視。2005 年醫療保健最終支出近九成用於個 人醫療(行政院衛生署,2006)。因此,我國健保在支出醫療費用高漲的壓力下,健康 促進勢必成為政府未來節省醫療費用支出的重要策略(李怡娟,200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覺健康、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個人生理指標、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 險群、體位(BMI)的分布情形與現況。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覺健康、自覺體重及有害健康習慣之間的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之腰圍與相關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覺健康、自覺體重、有害健康習慣)之間的關係。

四、 探討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

五、 探討研究對象之體位(BMI)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

六、 探討影響腰圍之預測因子。

七、 探討影響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之預測因子。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提出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1、研究對象的人口社會學因素,包含性別、院別、系別、籍貫、居住狀態、生活 費用、家族史之分布情形各為如何?

一.2、研究對象的代謝症候群知識現況為何?

一.3、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為何?

一.4、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現況為何?

一.5、研究對象的自覺體重現況為何?

一.6、研究對象的有害健康習慣現況為何?

一.7、研究對象的生理指標現況為何?

一.8、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的現況為何?

一.9、研究對象的體位(BMI)現況為何?

二.1、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二.2、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二.3、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二.4、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二.5、研究對象之人口社會學因素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三.1、研究對象之腰圍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三.2、研究對象之腰圍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三.3、研究對象之腰圍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三.4、研究對象之腰圍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三.5、研究對象之腰圍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四.1、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四.2、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四.3、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四.4、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四.5、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五.1、研究對象之體位與代謝症候群知識的關係為何?

五.2、研究對象之體位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五.3、研究對象之體位與自覺健康的關係為何?

五.4、研究對象之體位與自覺體重的關係為何?

五.5、研究對象之體位與有害健康習慣的關係為何?

六.1、影響研究對象之腰圍的預測因子為何?

六.2、影響研究對象之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的預測因子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提出研究之假設如下:

一.1、研究對象的代謝症候群知識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2、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3、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4、研究對象的自覺體重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5、研究對象的有害健康習慣會因人口社會學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1、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代謝症候群知識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2、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3、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自覺健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4、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自覺體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5、研究對象的腰圍會因有害健康習慣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1、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代謝症候群知識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2、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

三.3、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自覺健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4、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自覺體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5、研究對象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會因有害健康習慣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1、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代謝症候群知識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2、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3、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自覺健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4、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自覺體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5、研究對象的體位會因有害健康習慣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的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與 體重、有害健康習慣是腰圍的預測因子。

六、研究對象的人口社會學因素、代謝症候群知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與 體重、有害健康習慣是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的預測因子。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GGT:又名 γ-GT 或 Gamma-GT,是身體發生酒精性肝炎及藥物性肝炎的重要指標,

也可以用來評估膽道疾病及肝硬化、肝癌等。

三、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負責從肝臟將脂質攜帶至全身 各組織,此時 VLDL 也會轉變為 LDL。

四、低密度脂蛋白(stands fo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膽固醇有兩種形式,分別 為高密度脂蛋白(HDL)與低密度脂蛋白(LDL),其中 LDL 俗稱“壞的”膽固醇,因為

四、低密度脂蛋白(stands fo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膽固醇有兩種形式,分別 為高密度脂蛋白(HDL)與低密度脂蛋白(LDL),其中 LDL 俗稱“壞的”膽固醇,因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