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代謝症候群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代謝症候群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新陳代謝症候 群與物質文明、生活富裕和靜態的生活方式有關,所帶來的流行 疾病;是許 多心血管疾病 與糖尿 病的危險因子 群集, 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壓、高 血糖和高血脂。它唯有透過減少上述的危險因子,才能預防新陳代謝症候群及其未來 所導致的慢性疾病。行政院衛生署曾提出導致疾病的眾多原因中,有45.5%為不良 的生活型態所致。Rintamakl等人(2008)研究也指出,除了季節交替導致肥胖增加 外,不良的生活行為(例如:飲酒等)也是影響代謝症候群的主因之一。

雖然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及促成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但是出現代謝症候群個案卻沒 有某部份過多體脂肪堆積的情況倒是不常見;隨著肥胖的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 也明顯增加,因此肥胖可以說是造成代謝症候群背後最主要的推力。而目前的研究認為 肥胖是因為過多的能量堆積在脂肪組織所造成的,脂肪細胞是一種控制能量代謝的內 分泌組織,過多的脂肪,尤其是內臟型脂肪或腹部脂肪,會分泌多種內分泌物質,而 引起胰島素阻抗作用及高胰島素血症,進而導致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動脈粥 狀硬化 、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等。因此,以下Villareal et al.(2006)針對肥胖的老 年人給予飲食及運動治療的研究結果,以探討改變生活型態對於肥胖治療的成效與影 響。

Villareal et al.(2006)的研究,針對肥胖(BMI≧30)的老年人(≧65歲),隨機分成對 照組與治療組,治療組給予飲食和運動治療,經過6個月的追蹤,治療組平均體重減 少8.2公斤,對照組增加0.7公斤;治療組平均腰圍減少10公分,對照組增加一公分。

新陳代謝症候群在治療組減少59%,對照組則沒有變化。

綜合上述,Rintamakl et al.(2008)的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除了與肥胖有關,

不良的生活行為也是主因之一。目前醫界對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治療策略已有一致的 共識,就目前已知的資料顯示,預防與治療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即生活型態的改 變(Lifestyle Changes)是其處置的基本原則與首要方式,藥物的治療應視為第二線的處 置方法。張瑞泰和林健民(2007)報告指出,缺乏身體活動量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 險因子;國健局近年來致力推行全民運動,改善自我生活型態;建立良好的「健 康生活型態」,包括三餐定時定量、不吃宵夜,每天都吃早餐,每週做中度運動2-3 次,每次約20-30分鐘,充足的睡眠,不吸菸,不喝酒,就能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 危險性(國民健康局,2007)。慢性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型態習習相關;良好的生 活型態,就應包括不抽菸、喝酒、嚼檳榔,規律的運動以及均衡的飲食攝取。

一、 飲食習慣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灣全國營養調查[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SIT),1993-1996],發現成人 選用食物的習慣中,平均每日攝取食物種類數為7.2種,以肉類和蔬菜類別攝取最多,

平均皆有2.2種,最少的是奶類,次之的是水果類,其蔬菜的攝取仍比美國要來得少 (王、蕭,2003)。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素,藉由攝取各類不同的食物可達到每 日營養的需求(Katherine & Tucker, 2001)。現今飲食攝取強調食物組合的型態,不再只 是強調單一食物或特定營養素的補充與限制,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具有相互影響作 的死亡率(Key, Fraser, Thorogood, Appleby, Beral, & Reeves,1999)。Lu(2000)調查發現,

素食者其身體質量指數、收縮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皆比非素食者要來的低(20 vs.22kg/m2, 93 vs.107mmHg, 1.97 vs.2.62mmol/L)。增加蔬菜之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與糖 化血色素值有明顯的負相關(Buyken, Toeller, Heitkamp, Irsigler, Holler, Santeusanio, &

Stehle et al., 2000)。富纖維質的麵包有助於降低 MS 的發生,精緻化的麵包、加了起 司的麵包或是蛋糕類的食物對於 MS 的負面影響(Wirfalt et al., 2001)。採用地中海型飲 食的飲食方式者,有 MS 勝算為非採用此飲食方式的 0.8 倍(Panagiotakos et al., 2002)。

具有高醣飲食習慣的男性有 MS 的勝算是具有中度醣類飲食習慣男性的 1.7 倍(Park et al., 2003)。蔬菜的攝取有助於降低 MS 的發生,經常攝取蔬菜者有 MS 的勝算為很少 攝取蔬菜者的 0.79 倍(林文元,2003)。高油高脂飲食除導致肥胖及增加體內膽固醇生 成外,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皆與高油高脂飲食過高有關(王,2004;林,2003)。

糖類攝取多寡與血糖高低有關(歐,2006)。Uiterwaal、Vershuren、Bueno、Ocke、Geleijnse 及 Bosh-uizen(2007)發現,不喝咖啡者得到高血壓的機率是平均每天喝 1-3 杯者的 0.54

倍。第二型糖尿病者,血中 GGT 值與咖啡因攝取有達顯著性正相關(Bidel, Silventoinen, Hu, Lee, Kaprio,& Tuomilehto, 2007)。

飲食的攝取應適當且應多元攝取食物,過多或過少都不好,長期使用高油高脂的 食物容易造成慢性疾病的發生。一項以社區族群進行的篩檢世代所進行的分析,發現 影響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中,環境因素(包括嚼食檳榔及咖啡的飲用)仍為具獨立作 用的危險因子,蔬菜的攝取具獨立作用的保護因子(林等,2003)。

二、 身體活動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適度運動。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減 肥 、降低血壓 、降低血糖 、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和改善血脂肪異常 ,以預防和治 療新陳代謝症候群。

而從事規律的耐力性運動,可有效地改善肥胖或超重者的體重、BMI、腰臀圍比 和體脂肪百分比等肥胖的相關指標,並可增進心肺適能,這對於健康促進和降低慢性 疾病危險因子的威脅,有其正面積極的意義(Ryan, Pratley,Elahi, & Goldberg, 2000;

Thong, Hudson, Ross, Janssen, & Graham, 2000; Gutin et al., 1999; Halle et al., 1999; 劉 建恆、周芬碧、李水碧、李祖遠、方進隆,1997)。

以國人最關心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而言,規律且適度的身體活動可以藉 助運動降低血壓、增加肺活量、減少體脂肪、降低血管周邊阻力,增加血管與心臟功 能等,進而改善體質和身體機能;輕到中度的身體活動可以減低血管中濃稠的成份,

可以讓血脂肪獲得再利用,以減低血管硬化和阻塞的危險(吳、張,2001;盧,1998;

Foody, & Sprecher, 2000)。每日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有氧運動可以降低30%心血 管疾病的死亡率(WHO, 1999)。預防勝於治療,運動是一項正向的健康行為且運動對 健康的好處皆已獲得證實,可預防及降低疾病的發生,所以不論哪個性別、年齡層適 當的運動是必要的。相關文獻,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血壓值及三酸甘油脂值、並增加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Walsh, Pressman, Cauley, & Browner, 2001;Wibur, Chandler,& Miller, 2001);靜態生活型態者,規律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可降低收縮壓 4-8mmHg (WHO-ISH Guideline, 1999)。郭與王(2001)以每日身體活動等代謝量做為身 體活動量(METS)的代表值,分低、高身體活動量二組,結果發現低身體活動量組其高 血壓、高膽固醇、心臟疾病罹患率皆比高身體活動量者要來得高(12.8% vs.11.5%, 22.5% vs.10.4%, 10.8% vs.3.15%)。規律運動為具獨立作用的保護因子(林等,2003)。

有適當身體活動習慣的人有MS的勝算為無此運動習慣的人的0.75倍(Panagiotakos et

拜科學發展迅速所賜,使其對於疾病之間的作用機制日漸明朗,雖然MS的形成 17.9%,16.3%,15.8%,14.4%,p<0.0001) (Chuang et al., 2004a);抽菸者20年以上者,罹患 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是沒有抽菸者的1.9倍(95%=CI 1.1-3.7)(Lee, Jung, Park, Rhee & Kim, 2005)。Park等(2004)調查結果,顯示抽菸可做為代謝症候群獨立危險因子。

四、 酒使用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Dorn, Hovey, Muti, Freudenheim, Russell及Nochaiski (2003)提出葡萄酒與腹部脂肪 呈負相關,其他酒類則與腰腹部脂肪呈正相關(p<0.05)。劉與徐(2004)則提出,長期 酗酒會造成營養不良及碳水化合物不足。而Yoon, Oh, Baik, Park及Kim(2004)的研究結 果發現,大量飲酒者(≧30.0g/天)會有較高的腰圍、收縮壓、舒張壓、三酸甘油脂、低 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值;但少量適度(<15g/天)的飲酒則有益於HDL-C及血 壓值(Oh, Baik, Park, & Kim, 2004; Bleich,& Bleich, 2002;Gillman, Cook, Evans, Rosner,

& Hennekens, 1995)。大量的飲酒易造成體重容易增加外,也會促使血中三酸甘油脂的 濃度急速上升(歐,2006;Murray et al., 1993)。因此,Park et al.(2004)的研究顯示男性 平均每日飲酒<15g、15-30g、>30g者,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分別為12.3%、15.8%、

17.3%,女性為11.5%、15.7%、23.2%。

五、 檳榔使用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

嚼食檳榔是東南亞地區特有文化。檳榔在嚼食後會釋放出活性氧及含氧自由基會 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甚至引起心臟、神經系統異常(Loh, Shih, Hsieh, Chen, Liao, &

Liou, 2004; Wuet al., 2004;陳、蔡,2004)。另外,檳榔所含的檳榔素、檳榔鹼具有興

奮中樞神經及對末稍神經產生副交感神經作用,使人有心跳加快、心悸的症狀出現,

甚至產生基因體的病變,造成癌症的產生(金、楊,2003;林、柯、謝,2000)。國際 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已於2003年發表公佈

「檳榔子本身即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亦即不加添加物也會致癌(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 品檢驗局,2007)。之前有嚼食檳榔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是未嚼食者的1.4倍,

目前仍有嚼檳榔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是未嚼食者的1.78倍(Yen, Chiu, Chen, Wu, Huang, Boucher, Chen, 2006)。

六、 其它

工作壓力方面,有工作壓力者罹患代謝症候群危險性為沒有工作壓力者的 2.25 倍。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輪班制度是否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肥胖(BMI 大於 30)、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等三指標,在輪班工作者比白班工作者更 容易有聚集異常情形發生。(陳德仁、朱基銘、羅慶徽、林金定,2009)

菸、酒、檳榔的使用屬於物質濫用的一種。國健局(2002)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 行為調查中發現,國人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比例分別為23.9%、38.6%、9.1%。

從上述各研究中了解菸、酒、檳榔的成份,皆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國人 抽菸、喝酒佔近4-6成左右,雖然嚼檳榔僅佔9.1%,但嚼檳榔的特性是東南亞地區特有 的習性,且檳榔與口腔癌、心臟、神經系統有相關性存在,仍不能忽視。綜合本節相 關文獻,影響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不同的性別、年齡、以及家族史等人口學特徵 部份屬於不可逆危險因子,與老化、遺傳有關無法做改變;但生活型態對疾病的影響 甚鉅,且為可逆危險因子,可加以改善達到預防之目的。

從上述各研究中了解菸、酒、檳榔的成份,皆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國人 抽菸、喝酒佔近4-6成左右,雖然嚼檳榔僅佔9.1%,但嚼檳榔的特性是東南亞地區特有 的習性,且檳榔與口腔癌、心臟、神經系統有相關性存在,仍不能忽視。綜合本節相 關文獻,影響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不同的性別、年齡、以及家族史等人口學特徵 部份屬於不可逆危險因子,與老化、遺傳有關無法做改變;但生活型態對疾病的影響 甚鉅,且為可逆危險因子,可加以改善達到預防之目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