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 卷第四期 ·2013 年 12 月,頁 1-40 001: 10.6151/CERQ.2013.2104.01

醫還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

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廖遠光* 張澄清 H 摘要 本研究透過系統化的文獻分析探討問題本位學習(PBL) 對學生學業成 就及高屑次思考能力的影響。木研究以後設分析法分析f 間內 PBL 成效相關 研究共的篇(學業成就計有的篇、高層次思考能力則為31 篇) ,結果顯 示 PBL 對於學生學業成就及高層次思考能力具有顯著地:,£向效應,整體效應 量 (ES) 分別為 0.4 1 及 0.70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學業成就會受到兩個調 節變項(學科頓域及教學期間)之調節作用而且現差異;高層次思考能力則 會受到七個調節變項(學習階段、學科續域、PBL 類型、數{立平台與教材、 教學期間、評量方式、及能力類型)之調節作用而早現差異o 關鍵詢:問題本位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後設分析、學業成就、高層次思考 能力

*

廖遠光﹒巾國文化大學師資的育 rjr'L、教段 u且,mwlt

)

電子郵件: yliao2009@gmail.com 叫張澄清,國Ii.毫濟大娘削書資訊學系博士班研究呼: 電子郵件:自ndwcbcr@gmail.com 拉稿日期:2012'I'·II 川 5 盯;修正口則: 2012

'r

12 丹 25 日;接,主日期: 2013 年 6 月 7 日

(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December

,

2013

,

Vo

1.

21

,

No.4

,

pp. 1-40

001:

1O

.6151/CERQ.2013.2104.01

The Effect of PBL on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Hi

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y: A Meta-

An

alysis

Yuen-Kuang Uao* Cheng-Ching

Chang州

Abstract

Th

is study examines the

e証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ies throug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aiwan. A meta-analysis of 67 studies (45 studies for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

and 31 for 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ies) indic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f PBL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ES

=

0

.41)

and 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ies (ES

=

0

.7

0). In addition

,

two moderator

variables

(i

.e.

,

subject area and during of treatment) selected for examining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肘,

and seven moderator variables

(iιgrade

level

,

subject area

,

type of PBL

,

digital platform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

during

of treatment

,

method of evaluation

,

and type of ability) selected for examining

students' 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ies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的cant

impact on

the mean ES.

Keywords: 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

,

meta-analysis

,

academic achievement

,

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y

*

Yuen-Kuang Liao

,

Professor

,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E-mail: yliao2009@gmai

l.

eom (Corresponding Author)

**

Cheng-Ching Chang

,

Ph.D. Student

,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mail: 自 ndweber@gmail.eom

(3)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3

壹、緒論

九年 a 頁課程曰標在培養學生了解白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 創新、生涯規劃與終生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 與研究以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十大基本能力。因此,課程設計應以 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經驗結合,教 導學生生活巾所面對的問題,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教育部,

2004

)。而 Barrows 在 1960 年代所提圳的「問題本位學習J

(Problem-Based Learning

,

PBL)

,像以學生白身問題為反思的起點,透過學習者 的主動學習,讓學習與實際生活體驗結合並拓展相關經驗,進而建構 出多元的問題解決能力o 換言之, PBL 是一種教導學生「學會學習」

( learning to

learn) 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找出真實世界問 題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成為自我引導學習者,故 PBL 的學習目標不 只是知識的學習,更是能力的學習(其清山,

2002)

PBL 在國外醫學教育、律師教育與商業教育巳行之多年,且是醫學 院學生獲得專業知能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我國的臺J曹大學、陽明大學 及中國醫藥學院等枝,也早已應用此模式培育未來的專業醫護人員(沈 戊忠, 2005) 。陳怡伶 (2009 )指出,由於 PBL 能夠培養學生面對其 實情境問題的能力,故逐漸開始擴展到法律、商業教育、行政管理、工 程學院及高等教育的護理、他學、物理、教育心理及教育行政等學科之 教學。 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證實了施行PBL 對於培養學生各類能力的效用, 如發展批判思考的能力 (Tiwari,

Lai

,

So

,

&

Yuen

,

2006) 、獲得專業技 能 (Berkson, 1993) 、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Michel , Bischo缸,

&

Jakobs

,

2002; Vernon

& Bl

ake

,

1993)

0 1更有以哈佛大學學生為對象進 行之研究指出, PBL 有助於提升人文與社會技巧及對專業議題之看法

(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4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

No.4

(Peters

,

Greenberger-Rosovsky

,

Crowder

, Bl

ock

, &

Moore

,

2000) 。然

而,亦有部分研究結果指出, PBL 無法將學生的知識提升到更高的水準

(Colliver

,

2000)

0 又 Hartling 、 Spooner 、 Tjosvold 與 Oswald

(2010)

罔顧臨床前醫學教育研究共31 篇後,發現 15 篇評估知識取得之成效 的研究巾,有 12 篇證實 f 施行 PBL 與傳統教學,在學生學業成就上 並未有顯著的差異o 一些後設分析的結果也顯示PBL 未有較佳的效果

(Albanese

&扎1itchell,

1993; Colliver

,

2000; Dochy

,

Segers

,

Van

den Bossche

,

&

Gijbels

,

2003; Gijbels

,

Dochy

,

Van

den Bossche

, &

Segers

,

2005) 。

曾婉宜 (2007 )亦曾收集國內 21 篇 PBL 相關文獻進行後設分析, 探討國內 PBL 相關研究中,造成各研究在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問題 解決能力等效用之是異的口I能變項,試圖對 PBL 之成效做出一個結論。 但 PBL 的應用範圍日漸擴大,相關文獻數量大幅增加,研究者以「問 題本位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問題引導學習」為標題及關鍵字,自「臺 J灣彎期刊論文索引」與「臺J灣彎博碩土 l口2 月止, PBL 成效相關研究之論文總數即有 379 篇(博碩士論文 167 篇、期刊論文 212 篇) ,且初步審視後也發現各研究結果亦呈現分歧的 狀況 o 如:陳五名 (2006 )、陳美華 (2009 )、陳建樺 (2009 )、陳毓 凱 (2004 )、張淑宜 (2007 )、曾鈴惠 (2006 )等,證實 f 採用 PBL 與主題本位學習在學習動機與態度上有顯著差異;但也有部分研究認為 在提升學習成就、問題解決能力或後設認知上沒有顯著差異(吳耀明,

2008

;李筱雲,

2008

;林春王,

2009

;莊舒閔,

2005

;陳↑台伶,

2009 ;

曾孟慧, 2006 )。而進-_..~步比對後司發現各文獻在研究對象之學齡層級、 樣本數、教學科目、教學持續時間、研究工具、分組方式、互動歷程與 情境等皆有所不同。 基此,本研究以後設分析法進行 PBL 相關文獻之余統性歸納與整 理。具體而言,本研究之待答問題驢列如下:

(5)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5 4 、 PBL 對於學生學業成就及高層次思考能力之整體成效為何? 二、不同研究設計與實施方式(如:學習階段、學科領域、 PBL 類型、 數位平台與教材、評量方式、教學期間、能力類型等)之 PBL 相 關研究,對於學生學業成就及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成效差異是否具有 調節效果? 三、不同層次調節變項之交叉分析,對於學生學業成就及高層次思考能 力的成效差異是否具有調節效果?

貳、文獻探討

一、 PBL 的內涵與特質

一般而言,多數學者認為 PBL 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學習是以 學生為中心;第二,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團體為單位進行學 習;第三,教師是引導者或協助者;第四,一連串的學習過程中,在尚 未有任何準備與研讀之前,會先遭遇到一個真實的問題;第五,遭遇問 題是做為獲得知識與解題相關技巧的工具,且最終需解決該問題;第 六,需透過自我導向學習以獲取新資訊 (Barrows, 1996) 。在 PBL 中, 率先登場的是結構模糊的問題(

ill-structured problem)

,學習者面對結 構模糊的問題需主動搜尋訊息以瞭解問題情境,並據以決定所需採取的 解題行動。透過結構模糊的問題,學生可從解題中發展使用後設認知技

能來監控、批判和指引自己的推理技能 (Barrows,

1985; Stepien

&

Pyke

,

199

7)

0 其次,學生在PBL 中的任務是透過小組討論與自我引導式學

習來建構知識 O 在每個問題中,學生都會被賦予一個特殊的角色,並將 之置於各種情境中,以便新舊知識產生聯結、理解特殊解題策略的重要 性與如何再應用等的反省(

Gallagher

&

Stepien

,

1996; Hmelo

&

Ferrari

,

(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6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4

伴或合作解題者、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以及學習結果的評鑑者等 多重責任 (T,。中&

Sage

,

2002) 。此外,由於 PBL 的本質是學生透過 分析與解決代表性問題來進行學習,因此需要一個有效的評估系統進行 學生能力的評估 (Baxter

&

Shavelson

,

1994; Shavelson

,

Gao

,

&

Baxter

,

1996

)。針對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之知識的應用進行評估是十分重要的, 故測驗的項目需要涵蓋日常生活與重要問題解決情境(

Segers

,

Doch)九&

de Corte

,

1999)

二、國外 PBL 的後設分析

由於 PBL 的實徵研究頗多,且研究結果並不全然一致,因此陸續 有針對 PBL 成效進行後設分析的研究。Vernon 與Blake

( 1993

)收集 了 1970 年到 1992 年間,比較 PBL 與傳統學習方法在學習成效上的研 究文獻共 35 篇,分析結果顯示, PBL 在學習態度與課程評價,顯著優 於傳統教學法(~

= 0.55

,

95% CI= 0

.4

0

~

0.70)

,且學生在臨床的表現 也較佳(~= O.詣, 95%,

CI

=

0.16

~ 0.40) 。但在事實性知識(

factual

knowledge) 與臨床性知識 (clinical knowledge) 的多種測試上,傳統 學習與 PBL 之間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Dochy 等人 (2003 )收集 r 43 篇 PBL 文獻,針對 PBL 施行於高等教育,對於學生知識與技能提升的成 效進行分析,並驗謹研究設計、執行情形、學生的年級、記憶維持期間、 評佔方法等變項之調節效果。研究結果指出,PBL 對於學生知識之提 升的整體效用,比傳統教學還差,但對於技術的提升則顯著優於傳統教 學 I 各調節變項除了執行情形與記憶維持期間對於技術的提升無調節 效果外,其餘變項皆對知識及技術兩個層面具有影響力。 1 知識提升之成效的相關研究中,有 14 篇文獻呈現了顯著的負向效果,而僅有 7 篇文獻顯 示正向的效果,因而導致加權後的整體效果值 ES

=

-0.11 0 Dochy 等人 (2003 )曾更進 一步分析此結果後發現,負向的效果主耍導因於 2 篇屬極端值的文獻,若將此 2 篇文獻 剔除,則整體效果值就十分接近 o

(ES

=

0.05) 。

(7)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7 Gijbels 等人 (2005 )的研究中,則是關注 PBL 對於解決問題之認 知元素的影響效果,該研究將解決問題之認知元素分為三個層級:

(I)

概念的瞭解; (2) 概念間相互連結的原則; (3) 概念間相互連結的原 則及其可應用的狀況與程序等o 該研究收集了 1999 年以前的相關文獻 共 40 篇,雖然在搜尋資料時沒有限制學科領域,但搜尋所得的文獻多 半屬於醫學教育領域O 研究結果顯示PBL 對於概念間相互連結之學習 效果的正向影響最大,且建議未來在比較學習效果時,應注意衡量學習 成效時之不同衡量層面的差異o

Schmidt

、 van

der

Molen 、 te Wi此el 與

Wijnen

(2009) 收集了荷蘭醫學課程成效之研究,針對醫學知識、診斷 說明、人際及其他一般工作所需之技巧、醫學實務技巧、課程品質的評 估,以及畢業率與求學期間等變數,進行教學成效之評估,其中並探討 是否採用 PBL 、分組與否、學習是否為學生自發性行動、每週授課時間、 每週可進行自我學習的時間等變項是否具調節效果,結果證實了接受 PBL 課程設計的醫學院學生,僅在人際溝通與醫學實務技巧上有較佳的 表現 O Walker 與 Leary (2009) 認為以 PBL 為主題的後設分析巾,多半 僅侷限在特定的學科領域,未關注到不同學科領域可能造成的差異。 因此特別考驗 F 學科領域、成效評估的層級、問題類型及執行PBL 的 方式等變項對於學習成效的調節效果,其中問題類型此一變項條依據

Jonassen

(2000) 的觀點,將問題依據其所伴隨的學習活動、輸入、成 功的標準、情境的結構他與抽象他程度等構面分成邏輯性(logical) 、 演算性( algorithmic) 、故事性( st。可)、規則運用(rule-using) 、決 策制定(

decision

making) 、疑難排解( troubleshooting) 、診斷/解決

(

diagnosis-solution) 、策略性表現(

strategic

performance) 、個案分 析 (case analysis) 、設計 (design) 、進退兩難 (dilemmas) 等 II 種

(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8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21,NO.4

技巧培養與滿意度上,顯著優於傳統教學;而傳統教學則是在以標準it:; 測驗進行之短期記憶的表現較佳o

三、國內 PBL 的後設分析

反觀國內,僅有曾婉宜。007)曾進行 PBL 成效的後設分析,該 研究僅納入 21 篇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探討了國內實施PBL 相較於學科 本位學習,對於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問題解決能力上的影響以及可能 調節變項。調節變項的向度計有研究對象、科目類別,以及評量類型與 評量等三,種向度 o 研究結果顯示, PBL 對於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問題 解決能力上皆有正向的影響,且於問題解決能力具最佳的效果o 其中學 習成就的合併效果量ES=

0

.4

6

;學習態度的合併效果量 ES =

0

.4

7

;問 題解決能力的合併效果量 ES = 0.72 。其次,在調節變項的研究結果顯 示,研究對象、科目類別及評量類型皆為學習成就之調節變工頁,且尚有 其它可能調節變項存在;評量向度則為學習態度之調節變項;研究對象、 科目類別及評量向度皆為問題解決能力之調節變項。

四、綜合評論

綜吉之, PBL 最早由 Barrows 在 1960 年代所提出,首先應用在醫 護人員的養成教育上,故 PBL 成效之相關研究也以醫學領域居多。因 此,國外在探討 PBL 整體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也多侷限在醫學領域 中,即使如 Gijbels 等人 (2005 )在收集 PBL 之相關文獻時,並未限制 研究文獻的學科領域,但所獲得的文獻仍以醫學領域為主,故未能測試 學科領域對於學習成效的調節效果。這類研究主要反映了 PBL 應用於 醫學相關領域的成效,而且多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故在學習成效上 的衡量則多以事實性知識、臨床性知識及技巧為主。

(9)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9 晚近 Walker 與 Lea可 (2009 )雖考驗了學科領域的調節效果,但在 所收集的 201 篇文獻中,仍有 155 篇是屬於醫學相關領域(包含醫學 教育及專業醫療兩個領域) ,且多年來 PBL 在醫學相關領域的應用, 理應發展出較佳的教學模式,進而獲得較佳的教學成效 C 然而,該研究 的結果顯示,醫學教育足-效應量較茫的領域 (d

w

=

O.肘,

95%

,

CI

=

0.06

~0.12) ,反倒是師資培育(

teacher

education) 的應用,有較高的效應 量(也= O.的,

95%

,

CI

=

0

.4

4

~

0.83

)。由於該研究的領域分布極不干 均(師資培角.僅有 4 篇文獻納人分析) ,未來若能收集更多其他領域的 PBL 研究文獻,或採用較適當的領域分類方式,應可更清楚掌握學科領 域對於教學成效的調節效果。而曾婉宜( 2007) 雖曾進行國內 PBL 之 成效的後設分析,但由於納人分析的文獻不多,訐多調節變項會因各項 目中的支獻過少,無法進行更細緻的分析與詮釋。若能以國內文獻為資 料蒐集範圍,納人近期新增的相關文獻,且在學業成就、學習態度及問 題解決能力之成效的討論上,增加其他高層次思考能力之成效分析(如 批判思考或創造思考能力) ;或進一步檢視資訊科技融人教學的調節效 果,定當能獲得超越先前之研究的成果。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設計

研究者在同顧 PBL 相關研究後發現,各研究在設計與實施上或有 差異,可能因此造成研究結果的不一致,且許多變項對 PBL 成效的調 節效果已獲得驗證。如: ,--學習階段」、「學科領域」、「問題類型」、 「評量方式」、「教學期間」等變項對於 PBL 成效的調節效果(李志思,

2004

;曾婉缸,

2007 ; Dochy et

祉,

2003; Gijbels et

址,

2005; Schmidt et

(1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10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 21,No.4

而「數位平台與教材」則是本研究在整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王聰智

(2005

)、江鴻仁(2001) 、李欣憶 (2006 )、李海燕 (2010 )等,都 嘗試將數位平台與教材融入PBL 中,進行 PBL 之成效的研究,且林詩 草 (2004 )比較 'SBL

J

、「傳統 PBL

J

及「網路 PBL

J

之成效,發現

「網路PBL

J

條加上網路科技的應用,相較於「傳統PBL

J

確實可獲 得較佳的學習成效。故本研究特別將此變項納入調節效果的檢驗。 此外,有鑑於Udall 與 Daniels

(1991

)認為,高層次思考能力至 少包含了「批判思考」、「創造思考」、「問題解決」零三種能力,且 各種能力的定義與內涵皆不同。故本研究在探索PBL 對於高層次思考 能力之成效的調節變項時,進 4步區分了各文獻中所量測之高層次思考 能力的類型為何,並進行調節效果的檢驗。至於'PBL 類型」則是採 用 Bridges (1992) 的觀點,將 PBL 依據其特性與執行方式概分為「問

題引發 (problem

stimulated) PBL

J 及「學生中心(

student centered)

PBL

J

兩類,其特色與執行方式說明如下: (一)問題引發之

PBL

利用學習者切身相關的問題,以便介紹與學習新的知識,其強調的 目標為發展特定領域的知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泣獲取特定領域的知 識。執行的主要步驟如下: 1.學生獲得以下學習素材: (1) 待解決的問題; (2)學生在解決 問題的過程中被期望能完成的目標列表; (3)與基本目標相關 的參考資源列表; (4) 關於重要概念與知識基礎之應用的議題。 2. 學生以分組的方式來完成計畫、解決問題及完成學習目標:

(I)

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扮演r 某個特定的角色,如領導者、促進者、 記錄者或是小組成員; (2)被分配到每個計畫的時間是固定的; (3)小組自行規劃其中的相關活動以及如何運用所分配的時間。

(11)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11 3. 學生的表現是以問卷、訪談、觀察及其他方式,由教學者、同儕 及其自身進行評估,整個過程中,當學生提出問題或陷入困境 時,教學者則扮演學生的參考資源,並提供過峙的引導。

(二)學生為中心之 PBL

此類 PBL 的執行過程女nf

:

1.學生獲得關於問題的情境 O 2. 學生以分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3. 學生的表現將以多元的方式由教學者、同儕及其自身進行評估。 兩種類型之 PBL 在執行過程上看似十分相近,但學生為中心之 PBL 的每個步驟都是為 f 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為二者間的明顯差異

(Bridges

,

1992) 。此外,學生肩負的責任也不同,在學生中心的 PBL 中,學生需自行決定其所欲探索與學習的議題、想要熟悉何種內容、各 類資源的配實與應用 O 本研究在區別各文獻中所施行的 PBL 類型,條 以問題的來源為主要判斷指標,若在給定的教學情境中,待解決的問題 是由教學者所指定,則歸為問題引發之 PBL; 若由學生自行擬定待解決 的問題,則屬於學生為中心之 PBL 0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擬定本次後設分析的架構如 f (見圖

1)

:白變項條 PBL 或傳統教學兩種教學法;而依變項(學習成效)祠, 二,一是兩種教學法在提升學業成就的差異;另一則是二者在提升高崗 次思考能力的差異;調節變項則條以各文獻在研究在設計與實施的過社 中,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施行教學實驗的學科領域、採用之PBL 類型、 是否有利用數位平台與教材做為輔助工具、成效評量的方式、施行教學 實驗之時間長短,以及高層次思考能力的類型等7 個變項 o

(1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1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Qua吋erlyVo1. 21,No.4

PBL

Ys.傳統教學

研究設計與實施: 1 學習階段 2. 學科領域

4

3.PBL 類型 4. 數位平台與教材 5. 評量方式 學習成效: 6. 教學期間 I.學業成就 7. 能力類型 2. 高層次思考能力 圖 1 研究架構

二、研究步驟

(一)收集相關文獻及研究報告

研究者以「問題本位學習/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

PBL

J 為檢索詞,論文題名為檢蕉,點,搜尋截至2012 年四 月底, r 臺灣博碩士論文索引」及「書灣期刊論文索引」二資料庫中, 探討 PBL 之學習成效的相關文獻。研究者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索引」 資料庫共發現 167 篇論文,而「臺灣期刊論文索引」資料庫又發現212 篇論文。

(二)建立文獻選用的標準

本研究設立以 F標准進行文獻篩選: 1.主題必須是有關國內PBL 成效之實徵研究。 2. 必須是實驗研究、準實驗研究或前實驗研究設計o 3. 研究的樣本必須是﹒居住在臺灣地區的人民。

(13)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的 4. 採分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 5. 研究結果必須提供足夠之數據,如(1)實驗組及控制組之平均 數、標;拉美及樣:小;數;或 (2) F 值及樣本數;或 (3) t 值及樣本數。

(三)篩選可用之文獻

將收集到的文獻依據選用標準進行篩選後,共有的篇符合選用標 準,其中 60 篇為學位論文, 7 篇為期刊論文。各文獻可依據其檢驗之 教學成效類型區分為學習成效 50 (74.6%) 篇及高層次思考 33

(49.2%)

篇兩類資料集 o (四)設定研究變項並發展登錄表格 本研究共設定7 項調節變項進行分析,各變項下之分組說明如f: 1.學習階段:分為「國小(含以下)J 、「國中」、「高中J '以 及「大專/成人」四個學習階段O 2. 學科領域:由於部分學科領域的論文篇數偏低,因此本研究依據 學科領域的特質,將有納入後設分析之文獻區分為「語文/社會 /藝術與人文」、「數學/白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 綜合活動/醫學/醫護」哼3 大類。

3.

PBL 類型:分為「問題引發」垃「學生為中心」兩類。 4. 數位于台與教材的輔助:分為「有」、「無 J '以及「未說明」 等 3 類。 5. 評量方式:分為「紙本測驗評量」、「混合測驗(台紙本、線上 測驗評量、同儕互評等) J '以及「其他(作業或報告繳交) J 等 3 類。 6. 教學期間:分為, 1 個月以 FJ 、, 1-2 個月」、 '2-3 個月」、 '3 個月以上 J '以及「未說明」等 5 類 o

(1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14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1

,

No.4

7. 能力類型:分為「批判思考」、「創造思考」、「問題解決」、 「後設認知」等四種能力。 (五)資料編碼與登錄 符合標準的研究報告,經閱讀、分析之後,將每一篇的內容依據設 定之調節變項,編碼於登錄表格之中。每一篇研究報告必須經過至少兩 位編碼者進行編碼,並於編碼登錄後,檢核兩者編碼結果的一致性。本 後設分析編碼登錄的工作,是由兩位研究者擔任,兩人編碼之一致性達 80% 以上。此外,兩位編碼者須針對編碼相異之處進行討論以達成共識 o

三、統計分析

(一)計算效應量

A 般而盲,實驗性研究是由測驗工具檢驗學習的成果,則所檢驗 者多為實驗後的結果,因此效應量所採者大多為後測。由於不同之研究 使用不同之樣本與工具,為使不同的研究報告於不同測驗工具所得之學 習成果能放在相同的標準來檢驗 O 研究者必須採用 a標準化之公式,此

一標準化的公式即為 effect

size

(簡稱為 ES) 0 本研究採用 Hedges 與

Oklin (

1985

)公式進行 ES 值的計算,而各項計算{幸運用 Meta

Win

2.1

電腦統計軟體完成。

(二)同質性檢定

同質性檢定(

homogeneity

test) 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從收集到的研究 所測得之 ES 是否在相同的構念下,抑或是各研究之間所顯示的差異條 源自母群體的抽樣誤差。因此,若同質性檢定的結果未達顯著即表示可 直接將這些 ES 合併以求得整體郎,並進行整體成效(即平均ES) 的 顯著性考驗,與計算整體ES 之 95% 的信賴區間。反之,若lei]質性檢定

(15)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的 結果達顯著,即表示追些研究並非估計相同的世數,或許有其它調節變 項影響了整體成效,需進---步分析可能影響整體成效之變異的因素。

(三)檢驗出版偏差

檢驗出版偏差的 H 的是為了暸解還需要增加多少未達顯著性、未出 版或未尋獲之研究文獻,才能推翻本次後投分析的結果 O 本研究應用 r

Rosenthal ( 1991

)所建議之計算 Fail-safe

N

(fsn) 的方法來檢驗出版偏 差,在 fsn 數值的判定上,至少應大於 5k+10(k 代表研究文獻數量) 才能確保 IH版偏芹:對於研究結果的影響不大。

肆、結果與討論

一、 PBL 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之整

體成效

本研究分析學業成就相關文獻 50 篇泣高層次思考能力相關文獻 33 篇後,學業成就整體文獻的 ES 值分布範間為明0 .44 ~ 3.喲,總、平均值為 O.呵, 95% 信心區間為 0 .46 ~

0.60

(+包合 0) 0 然而,其中來自林沛 聖 (2008 )、陳鼎仁 (2003 )、黃詠III頁 (2008 )等 5 篇的 ES 值大於 2 , 為避免少數文獻的極端值造成分析結果的偏誤,在刪除了極端值的5 篇 文獻後, ES 值分布範圍變為 -0 .44 ~

l.

81

'總平均值為 0訓, 95% 信心 區間為 0.33 ~

0

.4

8

(不包含 0) ,標準是 0 .49 0 若根據Cohen

( 1988 )

對於後設分析 ES 值之界定:當 ES 值為 0.2 至 0.3 時,其效果代表「微量」

(small)

;當 ES 值為 0.5 在右時,其效果代表「中度J

(medium)

笛: ES 值為 0.8 以上時,其效果代表「強烈J

(l

arge)

0 則 PBL 對學生 學業成就的整體的為正|旬的巾他度效應量(0.4 1) ,表示 PBL 在提升 學業成就上顯著優於傳統教學, i日僅有中低度效果O

(1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16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1

,

No.4

此外,經公式計算後,

Fail-safe

N

= 2 ,240.6 、容許值(

tolerance

level)

=

235 ' Fail-safe

N 大於容許值,表示未達顯著性、未出版或未尋 獲的研究不會影響到本後設分析的結果。 而高層次思考能力轄體文獻的ES 值分布範間為 -0.14 ~

2.79

'總\V 均值為 0.70

'

95% 信心區間1:'1

0.62

~

0.79

0 若刪除 ES 值大於 2 的 2 篇 文獻(由 33 篇變為 31 篇) 'ES 總干均值由 0.70 變為 0.66

'

95% 信心 區間為 0.58 ~

0.75

'標準羔 0 .43 。意即 PBL 在提升學生高層次思考能 力之成效上仍顯著優於傳統教學,且有中度以上的效果。至於Fail-safe

N

= 3 ,092 、容許值為 165 '則顯示本研究無!I\版偏主問題。

二、調節變項對 PBL 整體成效影響之分析

本研究分別彙整 PBL 在學業成就及高崗次思考能力之成效的文獻, 以各文獻在研究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施行教學 實驗的學科領域、採用之 PBL 類型、是否有利用數1ft 平台與教材做為 輔助工具、成效評量的方式、施行教學實驗之時間長短,以及高層次思 考能力的類型等 7 個變項,進行同質性檢定與調節變項分析,結果說明 如下:

(一)學業成就

在同質性檢定部分,學業成就整體文獻之成效的變異達顯著性差異

(Qr

=

143.03

,

p

<

.05)

,表示各研究間所顯示的差異不是源白同一母群 體的抽樣誤差,因此有必要針對各調節變項作進一步的檢驗。本研究在 調節變項的檢驗過程中,不僅探討整體學業成就文獻(共的篇)的調 節變項,亦探討同質性檢定達顯著且文獻數量足以進行第二層次分析之 分組文獻。

(17)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17 1. 整體文獻 表 l 詳列 f 各調節變項檢驗的結果,但僅詳細呈現已檢驗結果達 顯著差異之調節變項的各分組數值並加以討論之。在分析學習階段、學 科領域、 PBL 類型、問題類型、數位平台與教材、評量方式及教學期間 表 1 學業成就之調節變項檢驗 調節變項

Qh

篇數平均 ES 95%CT

Qw

學習階段 6.71 45 1.國小 13 0.44 2. 園中 12 0.23 3. 高中 13 0.48 4. 大專/成人 7 。 44 學科領域 (1 , 3>2) 13.50 45 l 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 5 0.70 0.41~0.99 15.43 2.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 36 0.34 0.26~0.42 97.86' 3. 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 4 0.62 。 23 ~ 1.01 16.24 醫學/醫護 PBL 類型 0.35 45 1.問題引發 41 0.40 2. 學生中心 4 0.47 數位平台與教材 0.32 44 1.泣有 30 0.42 2. 有 14 0.38 Jf±立方式 1.98 45 I.紙本 24 0.41 2. 混合 17 0.44 3. 其他 4 0.27 教學期間(2,3,4,9 > 1 ) 18.44 45 1.少於 1 個月 8 0.11 -0.08~0.30 13.86 2. 1-2{同 n 18 0.45 0.33~0.57 48.19 3.2-3 個叫 II 。.53 0.37~0.69 43.82' 4.3 伽IJJ 以 k 5 0.41 0.13~0.69 17.32' 9. 未說明 3 0.62 -0.07~1.31 1.39 註:〉<肘; ()為事後比較的結果。

(1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18

!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 , No.4

等口J 能的調節變項後,學習階段(Qh=

6.71

,

P

>

.05) 、 PBL 類型(

Qh

=

0.35

,

P

>

.05

)、問題類型(也=

1.

28

,

P

>

.05

)、教學平台與教材的 (也=

0.32

,

P

>

.05

)、評量方式 (Qh =

1.

98

,

P

>

.05

)等變項之組間的 平均 ES 未達顯著差異。也就是說,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學生、選用不同 的 PBL 類型、設定不同的問題類型、是否有數位平台與教材的輔助及 不同的評量方式等,均非造成各研究在學生學業成就之差異的成因。而 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則是達顯著羔異(也 =

13.50

,

p

<

.05)

,其中「語 文/社會/藝術與人文領域」及「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醫學/醫護 領域」的平均由,是顯著高於「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研究, 也就是將 PBL 應用在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上,對於學生學習成 就的效果較差。其次,各學科領域的95% 信心區間皆為正數且不包含0 , 平均 ES 也是正數,表示各領域的PBL 皆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最後,各 領域之 Qw 的同質性檢定達顯著,表示各領域之研究的ES 變異不同質, 尚有其他未知的調節變項影響了整體ES 0 至於二十:1司的教學期間在平均 ES 上也有顯著差異(也=

18

.4

4

,

P

<

.05)

,進一步比較後發現,教學期間少於l 個月的平均 ES 顯著低於 其他各組,且該分組之文獻呈現了PBL 並未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的情形

( 95% CI

=

-0.08

~

0.30)

,而各教學期間之效果尤以2-3 個月為最佳(不 包含未說明教學期間之研究) '1-2 個月、 2-3 個月、 3 個月以上之教學 期間的研究顯示, PBL 之效果皆顯著優於傳統教學(95% 信心區間皆 為正,不包含0) 。然而,上述三個教學期間之同質性檢定量顯著(1-2 個月:

Qw=48.19

,

p<

.05;

2-3 個月:

Qw

=

43.82

,

p

<

.05;

3 個月以上:

Qw= 17.32

,

p<

.05)

,表示仍有其他變項影響f 結果。

2. 分組文獻

以學業成就整體文獻進行調節變項分析時發現,平均ES 在不同學 科領域及教學期間上呈現顯著差異,但組內之文獻的ES 變異是不同質

(19)

廖這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19

的,也就是仍1i.其他調節變項存在 O 本節則將試圖進」步檢驗是那些調 節變項影響了整體的。 在學科領域中由於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及健康與體育/綜合 活動/醫學/醫護僅有 4 與 5 篇文獻,不適合做進一步的分飢分析。數 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文獻 (n = 36) 的效應量為中低度 (ES=

0.34;

95%CI 為正且不包含 0) ,而進行該分組文獻之調節變項分析則發現(見 表 2) ,教學實驗期間長短會影響其 ES' 其中 3 個月以上顯著高於 l 個月以下,且教學時間過短則無法顯現 PBL 的優勢 (95% CI 包含 0) a 表 2 學科領域各分組之調節變項檢驗 組另I) 調節變項 Qh 教學期間 (4 , 9>1)

13.74'

l 少於 1 個月 學科領域 2. 1-2 個月 (數學/白然與生活科技) 3.2-3 個月 4.3 個月以 k 9. 未說明 註:〉<肘; #95%CI 為正且不想合 0; ()為事後比較的結果。 篇數 平均 ES 36

7

0.06 15 0.39# 6 0.36# 5 0.41# 3 0.62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文獻的效應量為巾低度(ES=

0.34;

95%Cl 為正且不包含 0) ,而進行該分組立獻之調節變項分析則發現, 教學實驗期間長短會影響其間,其中 3 個月以上顯著高於 1 個月以卡, 且教學時間過短則無法顯現 PBL 的優勢 (95% CI 包合 0) 此外,教學期間 1-2 個月之文獻的效應量亦接近中度 (ES =

0

.4

5;

95%CI 為正且不包含 0) ,該分組的調節變項為 PBL 類型;教學期間 2-3 個月的文獻則有中度的效應量(

ES

=

0.53; 95%

CI 為正且不包含 0) 調 節變項則有學習階段、學科領域等 2 項(見表 3 )。在為期 1-2 個月的 教學實驗中,採用「學生中心之 PBL

J

'雖然在平均 ES 上顯著高於「問

(20)

篇數 平均 ES 18 16 0.39# 2 0.78 11 2 0.93 3 0.03 3 0.60# 3 0.79# 11 3 0.87# 6 0.36# 2 0.5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20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1,No.4

表 3 教學期間各分組之調節變項檢驗 組別 調節變項

Qh

PBL 類型 (2)1 ) 6.16' 教學期間 1.問題引發 (1-2 個月) 2 學生,中心 學習階段 (1 , 3, 4>2) 21.74' 1.國小 2 回國中 3. 高中 教學期間 4. 大專/成人 (2-3 個月) 學科領域(1> 2) 1.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學 2 數學/向然與It活科技 3. 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醫學/醫護 註:〉〈肘;#95%CI 為正且不包含 0; ()為事後比較的結果。 題引發之 PBL

J

'但並未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為期 2-3 個月的教學實驗, 需針對高中及大專/成人之學習階段的學生,才能發揮 PBL 的優勢, 針對國中學生之的效應量不僅最低,效果也不顯著;且針對健康與體育 /綜合活動/醫學/醫護領域實施 PBL 的效果是不顯著,但在其餘二 領域則有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而其中又以語文/社會/藝術與人 文領域的效果最佳。

(二)高層次思考能力

本研究特針對高層次思考能力之類型進行分組,共區分為批判思 考、創造思考、問題解決及後設認知等四類,其餘各調節變項則與學業 成就相同。在進行高層次思考整體文獻之同質性檢定後發現,整體文獻 之效應量的變異也是不同質(也 =98.91 , p<.05) , 故本研究將依循前 述的標準'進行以下的分析。

(21)

廖這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21 1. 整體文獻 Qh 檢驗結果達顯著羊異之各調節變項說明如 F (見表 4) 。白先, 學習階段的 Qh 有顯著差異 (Qh=

8.16

,

P

<

.05)

,也就是說,針對小平同 學習階段之學生進行的PBL' 在平均 ES 的表現上呈顯著差異,研究對 象為大專與成人之文獻的平均ES 顯著高於國中及國小O 在內個學習階 段的文獻中,以國中階段之文獻的、|三均ES 最低,也就是PBL 對於國 巾學生的效果較差。而檢視各分組的95% 信心區間則可以發現,除r 學習階段為高中的;文獻之外,其餘各皆為1L::數且不包含0 ,意即 PBL 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此外,國小及高巾垃-山個學習階段之Qw 的同質性 檢定遠顯著芳:異(國小以F

:

Qw

=

75

.4

7

,

P

<

.05; 高中:

Qw

=

6. 帥, p

<

.05)

,也就是尚有未知的調節變項影響f 研究的結果。小.同學科領域 也在平均 ES 上呈顯著差異 (Qh

=

7.87

,

P

<

.05)

,但語文/社會/藝術 與人文領域的95% 信心區間包含0 ,意即以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領 域進行之 PBL' 在高層次思考能力的培養上,並未顯著優於傳統教學。 而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及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間質性檢定 則呈現顯著差異 , Qw 分別為 38.40 及 35.34

(p

<

.05)

,顯示這兩個頭域 的 ES 變異是不同質。 不同評量方式在平均 ES 上呈現了顯著的羔異(也=

10.94

,

P

<

.05)

,其中以混合測驗之評量方式的平均ES' 顯著優於以紙本測驗及 其他(作業或報告繳交)方式進行學習成效評估之文獻,且僅有以其 他方式進行評估之文獻的PBL 成效並未顯著優於傳統教學(95%

CI=

-0.20~ 1.1 0) 。而紙本測驗».混合測驗的組內同質性檢定則呈,顯著,也 分別為 64.97 及 20.91

(p

<

.05)

,顯示兩種評估方法之 ES 變異呈現不 同質。 至於 PBL 相關文獻是否有利用數仕平台與教材進行教學實驗,對 於干均 ES 也具有調節的效果 (Qh = 19. 兒 , p

<

.05)

,且 PBL 之效果皆 優於傳統教學 (95% 信心區間皆為正且不包合0) 0 而值得注意的是,

(2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2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21,NO.4

表 4 高層次思考能力之調節變項檢驗 調節變項 Qh 篇數平均 ES 95%CI Qw 學習階段 (4)1,2) 8.16' 31 I.國小 19 0.65 0.54~0.76 75.47 2. 國中 7 0.53 0.33~0.74 6.44 3. 高中 2 0.89 -1.72 - 3.49 6.80 4. 大專與成人 3 0.94 0.38 - 1.50 2.04 學科領域 (2, 3> I ) 7.87 31 I.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 3 0.39 -0.08 - 0.86 38.40' 2.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 19 0.68 0.57 - 0.80 35.34' 3. 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 9 0.76 0.58 - 0.95 17.31 醫學/醫護 PBL 額型 5.09 31 I.問題引發 22 0.61 2. 學生中心 6 0.83 9. 未說明 3 0.83 數位平台與教材(I > 2) 19.58' 31 I.沒有 25 0.75 0.66 - 0.85 50.45' 2. 有 6 0.30 0.06 - 0.53 28.89 教學期間汀, 4>1,2) 20.72 30 l 少於 l 個月 6 0.54 0.31 -0.77 6.06 2.1-2 個月 14 0.53 0.40 - 0.66 52.78' 3.2-3 個月 6 0.91 0.64-1.17 17.29' 4.3 個月以上 4 1.01 0.63 - 1.38 1.66 評量方式(2 )1 , 3) 10.94' 31 I.紙木 17 0.59 0.47 - 0.70 64.97 2. 混合 II 0.86 0.69 - 1.02 20.91 3. 其他 3 0.45 -0.20 - 1.10 2.10 能力類型(I > 2,3,4; 3 > 2 ) 24.3555' 31 I.批判思考 5 1. 11 0.80 - 1.42 9.46 2 創造思考 4 0.39 0.08 - 0.71 35.65' 3. 問題解決 16 0.67 0.54 - 0.79 19.46 4. 後設認真日 6 0.58 0.34 - 0.82 9.99 註 'p<.05; ()為事後比較的結果。

(23)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23 沒有使用數位平台與教材進行教學實驗之文獻的平均 ES 顯著高於有利 用之實驗分組,且各組內的 ES 變異不同質(弘達顯著) 0 若分析教學實驗期間則可發現,教學期間為 2-3 個月及 3 個月以上 之分組的平均 ES' 顯著高於少於 1 個月及 1-2 個月之分組,而各分組 的 PBL 皆優於傳統教學。各組內之 ES 變異僅有 1-2 個月及 2-3 個月呈 現不同質,此二分組巾仍有其他未知的調節變項影響 F 研究結果。{lJ若 以少於 1 個月及 3 個月以上兩組的結果進行比較,可以確定教學期間的 長短,是造成上述兩組在平均 ES 之差異達顯著的原因,且各組內的 ES 變異同質( Qw 未達顯著)。 最後,本研究進-步將各文獻之高層次思考能力評估測驗的類研區 分為批判思考、創造思考、問題解決,以及後設認知等四類,並以此能 力類型為調節變項進行分析後發現,不同能力類型的平均 ES 達顯著差 異(也 =

24.36

,

p

<

.05)

,且各組的 PBL 成效皆顯著優於傳統教學。其 中以批判思考組的平均 ES 最高,且顯著高於其餘各組,問題解決能力 組也顯著高於創造思考組,四組中以創造思考組的平均 ES 最低 o 然而, 創造思考組之組內的 ES 變異不同質 (Qw= 35.肘 , p<.05) 。整體而言, PBL 相較於傳統教學法,在對於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培養的效用最高, 其次則是在問題解決能力及後設認知能力。

2. 分組文獻

針對高層次思考整體文獻的調節變項進行平均 ES 差異分析時,有 些不僅呈現組間的顯著差異,且在rtl付亦有 ES 變異不同質的現象。故將 高崗次思考能力相關文獻依據學習階段進行分組後,以國小的 19 篇文 獻為最多,雖然顯示 PBL 顯著優於傳統教學,且效應量已呈現中度以 上(

ES

=

0.65; 95%

CI 為正且不包合 0) ,但組內效應量是不同質的 O 抽取該組的 19 篇文獻進行調節變項分析後有以下發現(見表的 學科領域、高層次思考能力類型、是否利用數位平台與教材、 PBL 類

(2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24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1,NO.4

表 5 國小階段各分組之調節變項檢驗結果 組別 調節變項

Qh

篇數 平均 ES 學科頡域(2 >I) 8.32 19 1.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 3 0.39 2. 數學/自然與失活科技 10 0.77' 3. 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醫學/醫護 6 0.65' 能力類型(I>2,3,4; 3>2 ) 25.23' 19 l 批判思考 2 1.57 2. 創造思考 4 0.39' 3. 問題解決 10 0.68' 4. 後設認知 3 0.68' 數位平台與教材(I>2) 24.20 19 1. 1安干T 15 0.81' 學習階段 2. 有 4 0.21 (國小) PBL 類型 (2) I) 20.14 19 I.問題引發 14 0.54' 2. 學生中心 3 1.23' 9. 未說明 2 0.78 評量方式 (2) I) 14.21' 18 1.紙本 10 0.51' 2. 混合 8 0.93 教學期間 (4)2) 18.50 19 l 少於 1 個月 2 0.75 2.1-2 個月 9 0.45' 3.2-3 個月 6 0.91' 4.3 個月以上 2 1.03 註 'p<.05 ; '95%CI 為正且不包含 0; (>為事後比較的結果。 型、問題類型、評量方式及教學期間,都是該分組文獻的調節變項。其 中將 PBL 實施於語文/社會/塾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則高層次思考 能力之成效不僅未顯著優於傳統教學,也是各科中最差的,最好的則是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而批判思考能力的效果平均 ES 雖然最高, 但卻沒有顯著優於傳統教學,其餘 3 種能力類型的效果都有顯著優於傳

(25)

篇數 、v均 ES 19 2 1.12 II 0.66' 6 0.58 19 10 0.61# 7 0.87# 2 0.32 17 5 0.45# 9 0.73# 3 0.83#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25 統教學;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使用數位平台與教材的平均 ES 最高;採 用學生中心 PBL' 由學生自行決定教學實驗中的問題為何,則有極高 的 ES; 以混合的方式進行評量的平均 ES 雖高,但並未顯著優於傳統教 學; 1-2 個月及 2-3 個月的教學期間才有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且 2-3 個月的平均效應量高於 1-2 個月。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分組文獻的效應量達中高度 (ES =

0.68;

95%CI 為正且不包合0) ,該分組的調節變項計有高層次思考能力類型、 評量方式及教學期間等3 項(見表 6) ,其巾只布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效果才有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混合的評量方式在于均ES 也同樣顯著高 於紙本測驗;教學期間則是以2-3 個月布最高的平均ES 。 若分析數位、F-台與教材的分組文獻(見表7)'發現沒有使用數位 平台與教材之分組文獻的效用接近強烈(ES

=

0.75; 95% CI 為正且不包 含 0) ,調節變項則有學習階段、評量方式、教學期間、高層次思考能 力類型等。分析結果顯示,當沒有使用數位平台與教材時:國中生的平 表 6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各分組的調節變項檢驗結果 結 lJjlJ 調節聖哲明

Qh

能力類型[(2)3 , 4) 8.70' 2. 創造思主? 3. 問題解決 4 後誰吉思主11 評量方式 (2)1 , 3) 9.27' 學科領域 l 紙本 (數學/['1 然與生活科技) 2. 混 fT 3 其他 教學期間(2, 3 > 1 ) 6.8

7'

I.少於 l 個月 2. 1-2 月 3.2-3 月 註 : 'p<.05 ; '95%CI 為正且不包含 0; ()為事後比較的結果。

(2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26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21,NO.4

表 7 各分組的調節變項檢驗結果 組別 調節變項

Qh

篇數 平均 ES 學習階段 (1 , 4>2) 6.3

l'

24 1.關小 15 0.81# 2 閩中 6 0.59# 4. 大專/成人 3 0.94# 評量方式 (2)3) 6.03 25 1.紙本 12 0.74# 2. 混合 10 0.86# 3. 其他 3 。 45 數位平台與教材 教學期間(3, 4>1,2) 10.70 24 (沒有) 1.少於 l 個月 4 0.61# 2. 1-2 月 11 0.66# 3.2-3

n

5 0.92# 4.3 個叫以上 4 1.01# 能力額刑( 1 > 3,4) 14.69' 25 1.批判思考 5 1.11 # 2. 創造思考 3 0.87# 3. 問題解決 12 0.65# 4. 後設認知 5 0.65# 數位平台與教材 (2) 1 ) 11.92 14 1.沒有 11 0.66# 2. 有 3 0.18 問題類現(1,4,9> 2) 24.26 13 1.診斷,解決 2 0.86 教學期間 2. 疑難排解 6 0.27 (1-2 個月) 4. 設計產品 2 1.05 9. 未說明 3 0.73# 評量方式 (2)1 ) 15.71

.

13 1.紙本 10 0.42# 2 混合 3 1.03# 註 p< 肘;#95%CI 為正且不包含 0; ()為事後比較的結果。

(27)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27 均 ES 最低,但仍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混合測驗方式有較高的平均 ES; 教學期間愈長則平均 ES 愈高;批判思考能力的平均 ES 最高,各類高 層次思考能力都顯著優於傳統教學 O 最後,教學期間為 1-2 個月之分組 交獻的效應量也達中度以上(

ES

=

0.53; 95%

CI 為」正且不包含 0) ,調 節變項分析的重要結果如下:沒有使用數位平台與教材的平均 ES 最高; 僅有疑難排解的問題類型有顯著較佳的教學效果,位干均 ES 不高;混 合之測驗方式的平均 ES 顯著優於紙本測驗,且兩者都有顯著優於傳統 教學的效果 O

三、調節變項之綜合討論

若比較 PBL 在學業成就及高層次思考能力兩種不同層面的成效則 可發現, PBL 對於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效應量較高,具有中度以上的效 果,但對於學業成就的效應量則未達中度的效果。然而,雖僅有學科領 域及教學期間兩個變工頁,同時對於學業成就或是高屆次思考能力具有調 節效果,但為了深入瞭解各調節變項的作用,以下將逐項討論之。 (一)學習階段 不同學習階段在學業成就上並未有顯著羔異(以國中的效應量最 低) ,但若僅針對教學期間為 2-3 個月的分組文獻而言,則會受到學習 階段的調節效果,且其巾仍以國中階段最差。若針對高層次思考能力整 體文獻,則學習階段的調節效果明顯,同樣也是國中階段的效果最芳, 且大專/成人的效應豈是顯著高於國小及國中,即使排除了運用數位平 台與教材的文獻後再進行分析,結果仍然相同。簡吉之, PBL 對於國中 學生的效果是最差的。此結果與曾婉宜 (2007 )的結果部分相符,相同 之處是大專以上學習階段的研究有較大的效應量,不同的則是最低效應 量出現在高中階段。 Wirkala 與 Kuhn

(2011

)在說明為何 PBL 對大專

(2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28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1 , No.4

與成人的教學效果最好時指出,除中學生在先存知識與專長上追不如大 專生的原因之外, [天!為 PBL 是需要動機、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而大專 生參與某些課程時多半是基於其本身的意願'這點就與中學生截然不同o 然而,依據 Dochy 等人 (2003 )的研究結果顯示,PBL 對於高教 學生知識提升的效用,反倒不如傳統教學法o 此結果與本研究之發現相 去甚遠,其中或有可能是受到不同文他是異的影響。但目前並無相關跨 文忱的 PBL 研究可資分析,若能進」步轄.併國內外文獻進行後設分析, 將有助於解析此-差異的成lJ;Io

(二)學科領域

PBL 對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領域學業成就的效果較佳,數學/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成效最差,且即使僅以教學期間2-3 個月的文獻 進行分析,仍然得到相同的結果。此結果與曾婉宜(2007 )發現在理科 領域學習成效最差的結果相符;Walker 與 Leary (2009) 也發現科學及 正程領域的成效是最差的。李志忠(2004 )曾對此加以解釋,他認為理 論科 H 較容易因學生背景知識不足而造成學習的挫折鼠,閃而降低學習 動機,導致 PBL 的效用不佳。然而,此等推論似乎無法完整解釋PBL 對於數理領域之成效較差的其實原因,仍待後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此外,若將成效評量改為高層次思考能力之後,卻變成在語文/社 會/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效果最差,且僅針對國小學生,或是以疑難排解 類問題進行 PBL 之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的結果亦同o 也就是說, PBL 對 於提升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領域學業成就的效果最好,但卻不太 容易透過該領域的PBL 課程設計而提升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足見 PBL 應用於不同學科領域會影響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效。也就是說, 教師在實施 PBL 教學時,應考量所欲提升的成效目標是否與學科領域 的特性相符 o

(29)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29

(三) PBL 類型

PBL 類型對於學業成就及高層次思考能力的調節效果皆不顯著, 但以學生為中心之 PBL 有較高的效應壘。若以分組的文獻進行分析則 具有顯著的調節效用。例如在教學期間為 1-2 個月的學業成就、學習階 段為國小的高層次思考能力,皆以學生中心之 PBL 有顯著較大的效應 量。立即不論是提升學業成就或是高層次思考能力,能採用學生中心之 PBL' 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同標,講學生有更多的主導權,司以 自行決定其所欲探索與學習的議題,應口I獲得較佳的學習成效 C

(四)數位平台與教材

在 PBL 中是否增加了數位平台與教材的輔助,對於學業成就的提 升並未有顯著的差異 O 但是對於高層次思考能力之效用則具有顯著的調 節效果,而且是沒有使用之分組文獻的平均效應量較高。若單獨分析國 小學習階段、運用疑難排解型問題及教學期間 1-2 個月的分組文獻,不 僅是否運用數位平台與教材的調節效果明顯,甚至連用數位平台與教材 並未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方法。 Dennis

( 2003

)也曾以醫學院學生為對象, 進行線上 PBL 與面對面 PBL 之成效的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學業成就 上兩者並未有顯著禿異,但總上PBL 得花費更多的時間。然而,林詩 草 (2004 )的研究拓出, I 網路 PBL

J

加上網路科技的應用,比「傳統

PBL

J

可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此外, Maung 、 Abas 與 Abdullah

( 2006 )

則認為,將數位學習資源運用在 PBL 上效益是最少的。本研究之結果 支持後者的看法,主三於 nI 能的關凶為:實施 PBL 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 自主學習,老師主動提供更多的素材與參考資料,以及先行製作相關的 教學資源及網站,反而限縮學生自行探索的可能性,而這類的成效差異 在高層次思考能力的培養上更是明顯 O

(3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30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21.NO.4

(五)教學期間

不論是學業成就或高層次思考能力都呈現教學期間愈長則教學效果 愈佳的趨勢,且教學期間對於學業成就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其中以教 學期間為 2-3 個月的效果最佳,少於1 個月的效果最差,尤其在以數學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研究文獻上更是明顯。教學期間對高層次思考 能力的調節效果更是明顯,像以3 個月以上的效應量為最高。

(六)評量方式

評量方式雖然對學業成就的調節效果不明顯,但是對高層次思考能 力則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不論是整體文獻,抑或是針對國小學生、數 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沒有使用數位平台與教材及教學期間1-2 個 月的分組文獻,採用混合(含紙本、線上測驗評量、同儕互評等)等方 式進行評量之文獻具有較高的效應量。換言之,紙本測驗可能無法精 確地測驗出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提升。李志忠(2004 )也認為在 PBL 過 程中,知識的獲取並非僅侷限於課本之中,紙筆測驗將無法測量到所有 成效。 Albanese 與 Mitchell (1993) 就認為,在針對醫學院學生的研究 中, PBL 效應量為負值的可能原因在於,國家醫學考試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Medicine

Exam) 所進行的測驗僅在測驗受試者可否在有限的 答案還項中辨識出可能的正確答案,這樣的測驗方式過於依賴受試者的 記憶力。 Dochy 等人 (2003 )也認為,如果測驗的方式能多重視知識的 應用面,則 PBL 的效用應該會更佳。 (士)能力類型 能力類型是高層次思考能力層次之成效的調節變項,在進行整體文 獻分析時,以批判思考能力的效應量為最高,而創造思考能力為最低。 若將文獻限縮至國小學習階段的分組,也是與整體文獻的結果相同;但 若針對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文獻進行分析,則創造思考能力的效 應量變為最高。

(31)

廖這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31 Sendag 與 Odabashi (2009) 驗證了網路 PBL 對於提升批判思考與 問題解決能力的效用;而本研究在排除運用數(立于台與教材進行 PBL 的文獻後,則發現創造思考能力的效應量因此而提升了許多。也就是 說,網路 PBL 可以有效提升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但似乎不利於 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 綜言之, PBL 對於批判思考能力的提升效果最佳,創造思考能力的 效果最差,若要有效提升創造思考能力,可以嘗試在數學/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進行,且應避免採用數位平台與教材之輔助教學。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收集 r 國內 PBL 之相關實徵研究文獻共的篇,並採用後設 分析法進行了量(七的文獻回顱,以瞭解 PBL 是否在提升學生學業成就 與高層次思考能力之整體成效上,有顯著慢於傳統教學法之表現,此 外,本研究亦進-﹒步辨識各文獻在研究設計與實施的特徵'以做為可能 造成學習成效之差異的調節變數,並試圖探討各調節變數在學業成就與 高層次思考能力的交互作用。基於此次分析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 b+ 于'A ﹒ #函面問 . 一、 PBL 對於學業成就及高層次思考能力皆具有正向的效果,且顯著優 於傳統教學。其中對於學業成就具有接近中度的效應量,而在高層 次思考能力的提升上則有中度以上的效應量 o 二、學生的學業成就會受到 f 學科領域及教學期間之調節作用而呈現差 異;至於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則是會受到學習階段、學科領域、 數位平台與教材、教學期間、評量方式、能力類型等變數的調節 作用。

(3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四期

3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1,NO.4

三、學生的學業成就在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領域及教學期間2-3 個 月有較高的效應量;而高層次思考能力則是在大專以上學習階段、 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醫學/醫護領域、未使用數位平台與教 材、 3 個月以上的教學期間、混合測驗方式的分組上有較高的效應 量,且能力類型以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最佳。 四、若將數位平台與教材融入 PBL 中,不僅無法有效地增加高層次思 考能力的效應量,反而有抑制的作用。至於造成此結果的原因為 何?是否因學生缺乏資訊科技相關知識、網路取用之限制,抑或是 仍有其他未知的因素干擾,待累積足夠的相關文獻後,或可進﹒步 探究之。 近來對於 PBL 成效的研究,已進展到針對不同知識結構成分的效 用上,試圖瞭解究竟是增進了概念的瞭解,還是瞭解概念間相互連結的 原則,抑或是培養了將概念及原則連結到特定情況及程序以進行應用的 能力。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在進行PBL 成效之後設分析時,若能進 一步辨識各研究文獻之成效測驗究竟量測了何種知識能力,進行編碼與 後設分析,則對於 PBL 的效用將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國內外已累 積相當多 PBL 相關文獻,若能同時將國內外文獻納入後設分析,或許 可瞭解 PBL 對不同文1C背景之學習者的影響,進而從事跨文1c之比較 研究。

致謝

本計畫承蒙國科會經費支持,謹此致謝 o 計畫編號:

NSC

99-2410-H-003-031- 。

(33)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參考文獻( *為納入本後設分析之文獻)

*王聰智 (2005 )。問題導向學習在互動式線上棋擬教學之研究 以高 職電機電子群「數位邏輯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 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Wang

, T.

-C. (2005).

A stud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lied in the

interactive on-line simulation teaching -- an example for the "digital

logic lab" course at vocational high school.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Changhua

,

Taiwan.]

*江鴻仁 (2001 )。問題導向學習在釘機1 1::學制站之應用與研究。靜宜大 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Chiang

,

H.-R. (2001).

The application of question-based learning of organic

chemistry web titl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Providence University

,

Taichung

,

Taiwan.]

吳清山 (2002 )。問題導向學習。教育研究月刊.

97 •

120 。

[Wu

,

c.

-S. (2002). Problem 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

97

,

120.]

*吳耀明 (2008 )。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實施問題本位學習的歷程與成效 之研究。關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末山版,嘉義縣。

[Wu

, Y.

-M. (2008).

The

stu砂 of

process and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on fifth-grade students in social field.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紗,

Chiayi

,

Taiwan.]

*李志忠 (2004 )。問題導向學習在高職電機科電工機械課程學習成效之 實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末山版,彰化 市。

[Lee

,

C.-Z. (200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electrical mechanical curriculum of vocational school.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Changhua

,

Taiwan.]

*李欣憶、 (2006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海岸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Li

,

H.-

Y.

(2006).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rategy戶r

teaching coastal problems in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Taip缸,

Taiwan.]

(3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34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1 , NO.4

*李海燕(2010) 。以問題導向學習賞略運用自由軟體建構鄉土課程之研究。 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Li

,

H.-

Y.

(2010).

The research of using strategic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升ee

software to construct native curriculum.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United University

,

Taichung

,

Taiwan.]

李筱雲 (2008 )。不祠問題結構的問題本位學習對八年級學生自我導向科 學學習表現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Li

,

S.-

Y.

(2009).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different

problem structures on the se

lf-

directed science learning

pe吶rmance

of

eighth-grade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

Taoyuan

,

Taiwan.]

沈戊忠、 (2005 )。簡介 PBL 以及在臺灣實施的情形。教育研究月刊,

129 •

40-47 。

[Shen

,

W.-C. (2005). Introduction of PBL and implement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Education Research

,

129

,

40-47.]

*林沛賈 (2008 )。問題導向之學習單對七年級學生參觀國立臺齊科學教 育館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Lin

,

P.-H. (2008).

The effectivenes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 sheet on science

achievement of seventh graders on visiting the National Taiwan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缸,

Taiwan.]

*林春圭 (2009 )。問題本位學習對國小資優生合作學習技巧以批判思考 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i了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Lin

,

C.-J. (2009).

The 再加cts

of th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on cooperative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elementary gifted pupil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

Kaohsiung

,

Taiwan.]

林詩華(2004) 0 I 傳統主題導向學習法」、傳統「問題引導學習法」及

網路「問題引導學習法」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 網路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Lin

,

S.-H. (200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

's

achievement by

subject-based learning. problem-subject-based learning and web-subject-based problem-subject-based

(35)

廖遠光、張澄清 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 35

learn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

Hsinchu

,

Taiwan.]

*張淑宜 (2007 )。運用問題本位學習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國小學牛 創造力的影響。國立晝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Chung

,

S.-

1.

(2007). The

ξfl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ubject area of

nature and life technology on elementary students' creativi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Taichung

,

Taiwan.]

教育部 (2004 )。國民教育社群網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02009 年口月

15 日,取曰:

http://teach.eje.edu.tw/9CC/

[Ministryof Education. (2004). Taiwa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or

communi抄一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Retrieved December 15

,

2009

,

from http://teach.eje.edu.tw/9CC/]

*莊舒閔 (2005 )。問題本位學習對國一學生科學學習與創造性問題解決 能力之影響:以「消H:J 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Chuang

,

S.-M.

(2005).ξ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tegrating into the

digιstion

unit on the science learning and the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of seven-grade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

Kaohsiung

,

Taiwan.]

*陳怡伶 (2009)

0

r 問題本位學習」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綜合活動

頡域學習效果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Chen

,

I.-L.

(2009). The

e.

fl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on

elementary grade three integrated activity class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Yunlin

,

Taiwan.]

*陳五名 (2006)

0

r 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小面年級學生數學科

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桃園縣。

[Chen

,

C.

-M. (2006). The impact of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on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motivation

,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fi

.f

ih-grade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旬,

Taoyuan

,

Taiwan.]

數據

表 3 教學期間各分組之調節變項檢驗 組別 調節變項 Qh PBL 類型 (2) 1 ) 6.16' 教學期間 1.問題引發 ( 1-2 個月) 2 學生,中心 學習階段 (1 , 3, 4&gt;2) 2 1
表 4 高層次思考能力之調節變項檢驗 調節變項 Qh 篇數平均 ES 95%CI Qw 學習階段 (4) 1 , 2) 8.16' 31 I.國小 19 0.65 0.54 ~ 0.76 75 .4 7 2
表 5 國小階段各分組之調節變項檢驗結果 組別 調節變項 Qh 篇數 平均 ES 學科頡域(2 &gt; I) 8.32 19 1.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 3 0.39 2
表 7 各分組的調節變項檢驗結果 組別 調節變項 Qh 篇數 平均 ES 學習階段 (1 , 4&gt;2) 6.3 l' 24 1.關小 15 0.81# 2 閩中 6 0.59#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roof is based on Hida’s ideas in [Hid04a], where Hida provided a general strategy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he non-vanishing of Hecke L-values modulo p via a study on the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This elective is for those students with a strong interest in weather and climate. It aims at providing a more academic and systematic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rther study pursuit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Infus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computing studies in Scotl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問題類型 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自錯誤中學習 自錯誤中學習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activity (主動學習法/電子學習/高階思維活動).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BL and Zuvio IRS in Japanese pedagogy are trending, no related research has been found in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