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冷戰時期台日關係的實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後冷戰時期台日關係的實例分析"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後冷戰時期台日關係的實例分析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003-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 畫 主 持 人 : 石原忠浩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姵吟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蔡詠伊 報 告 附 件 : 國外研究心得報告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10 月 25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後冷戰時期台日關係的實例分析

計畫類別:新進人員研究計畫(個別型) 計畫編號:NSC98-2410-H004-003-執行期間:98/08/01 至 99/0731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石原忠浩(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報告類型: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華民國 99 年 10 月 22 日

(3)

一、中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由於 197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關係正常化,中華民國與日本的官方關 係被迫中斷,因此斷交後的台日關係展開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的實務關係。在 將近 40 多年間,雖然和多彩多姿的中日關係相較之下,台日關係的發展或許並 不起眼,但是務實地累積交流的「寬度」與「深度」,並且有助於雙邊的穩定關 係。台灣政府推動自由化、民主化之後,台日雙方進一步加強友好的信賴關係。 雖然台日關係的進展在「中日關係為政府關係、台日關係為民間關係」的結構之 下被約束,但台日雙方升高官方人士之間接觸的層次,透過雙軌的機制展開多元 的對話。 本研究主要在說明後冷戰時期的台日互動關係。在此嘗試回答以下的問題: 在研究理論的意義上,透過修正既有的對外政策過程理論構築日本對台政策決定 過程的模式。研究實證的意義上:第一,揭開參與台日實務關係的主要行動者和 它們的功能和角色。第二,以實踐後冷戰時期台日之間發生過的實際個案研究來 分析參與台日互動關係的行動者的角色和互動模式。 關鍵詞:台灣、日本、台日關係、對外政策、實務關係

(4)

Case Study of Taiwan-Japan Relations during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eople’sRepublicof China and Japan in 1972 terminated the offi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Japan. This limi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prac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even 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Japa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nsignificant compared to the highly interactive China-Japan relationship,the accumulated interactionsof“width” and “depth”have helped stabilize this bilateral relationship. Since the Taiwan

government started to realize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liber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friendly and mutually confi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has been reinforced. Although the Taiwan-Japan relationship is restricted by the principle“the China-Japan relationship is governmental; the Taiwan-Japan

relationship is non-governmental”, high-level official interactions and dialog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have continued to be organized and conducted through a bilateral mechanism.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amining Taiwan-Japan interac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and attempting to construct a Taiwan-policy-making mode adopted by Japan through modifying the existing foreign policy theories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theories. In term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Identifying the key play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ractical

Taiwan-Japan interactions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roles; 2) analyzing the roles and interacting modes of these key players by actual cas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volving Taiwan and Japan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Key words: Taiwan, Japan, Taiwan-Japan relationship, foreign policy, de facto relationship

(5)

二、前 言 從 1972 年斷交後的台日關係,雖然之後三十多年間台日關係所面臨的國內 外環境劇變,但是透過交流協會和亞東關係協會的「民間關係」取代政府之間的 「官方關係」,特殊的台日雙邊關係在某些限制之下以經濟、文化為主的務實議 題領域踏實地進行廣泛的交流。 1980 年代隨著中華民國的民主化之進展、冷戰的終結,提供了促進台日關 係的環境,並且由於知日派李登輝總統的登場,不僅日本對台灣的認知、理解提 升,而且日本民眾對台灣社會的好感也大幅地提升。台灣政府對日本資訊的限制 也幾乎鬆綁,新世代台灣人對日本的理解和好感也有增加。這些良好的雙邊關 係,在 2000 年政權輪替後上台的民進黨政府仍繼續地加強。 進入新世紀後的雙邊關係當中,日本政府對台灣居民採取赴日免簽證措施與 駕照相互承認協定、李前總統的訪日等新進展,同時經濟交流相關的台日 FTA、 漁業談判等議題上,台日雙方無法突破障礙外,令人記憶猶新的 2008 年「聯合 號事件」面臨擦槍走火的危機,暴露了雙邊關係的脆弱之處。 此研究主要站在日本的觀點,探討後冷戰時期的台日關係。在此嘗試討論的 重點為:第一,為了分析日本的對外決策模式,修正既存對外決策理論,提出日 本的對台決策的模式。第二,分析參與台日關係的行動者的角色和功能。第三, 透過個案研究揭開當前台日關係的互動關係。 三、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1)研究理論的意義 台灣或日本的學術研究在探討對外政策或對外決策理論時,通常借用西方學 者提出的理論來分析各國的對外政策。不過筆者認為借用既存理論分析時,考量 各國的政治體制、分析議題等的因素,必須進行適當的修正。因此本人在此研究 中嘗試修正對外決策理論的經典-艾立森(Graham. T. Allison)理論模式,再加上 其他因素試圖建立日本對台決策理論模式。 (2)研究實證的意義 嘗試建立理論模式後,借用該模式來分析後冷戰時期的台日關係當中發生過 的個案實例,尤其本人所列舉之實例包括政治、經濟、務實、突發性的議題等不 同個案。在分析不同個案研究的結果,企圖找到特點和進行分類。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與訪談法。研 究文獻分析的資料來源是中文、英文、日文的書籍、期刊論文、年報、報紙以及 日本官方機構發行或內部參閱的相關資料。訪談方面,由於本人曾經任職於日本 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利用該時期所建立的人脈,與台日的外交相關官員在台 北、東京、大阪進行訪談。為了避免太過度偏向政府觀點,本人嘗試和非官方人 士進行訪談,即其對象為台日學界、企業界、媒體等的專業人士。

(6)

四、結果與討論 1.理論層面 首先,對外決策理論的議題上,探討該領域的古典艾立森(Graham. T. Allison) 的對外決策理論模式和對此模式的批評。多數批評艾立森理論的專家認為,由於 艾立森模式的分析議題是以古巴危機為題材,因此不僅通常決策時扮演舉足輕重 角色的國會議員無法參與決策過程,而且企業、輿論等其他重要的行動者被排除 在外。但是除了機密性高的安全軍事或緊急處理的議題外的一般的政策過程對外 開放,而且各行動者都有參與決策的管道,因此分析對外決策時必須考慮其他行 動者。因此本人借用日本學者信田智人修正由 Roger Hilsman 提出的同心圓模 型,做了適當的修正,以「日本版同心圓」模式做為分析對台決策理論的模式。 分析日本對台決策理論模式之際,必須考慮的兩個重要因素-「台日關係的 特殊性」、「中國因素」。前者,由於台日關係沒有一般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以實 務議題為主的非正式關係,因此有關高政治議題,尤其敏感的軍事安全問題應該 幾乎被排斥,大多數以經濟、文化議題為主。因此台日關係中,政治行動者以外 的行動者所扮演的角色絕不能輕忽。後者,西方國家經常討論日本對外政策屬性 時被強調的觀點,即與「反應性國家」(Reactive State)的論點有關。不過過去主 張日本的對外政策經常受到美國等外國的壓力,但是日本對台決策上所受到的外 國壓力主要來自中國。因為 1972 年的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本政府承認中華人民 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即使台日之間的交流限制於民間或實務層次 的官方往來,但是必須受到該聯合聲明的約束,因此分析日本對台政策必須考量 的中國因素。 總之,探討日本對台決策時,分析日本政策過程的爭論點,並且進行修正既 存理論模式,最後考慮中國因素才可以建立適合分析日本對台政策的模式。 2.實證層面 在此探討兩項,第一探討參與台日關係的行動者。第二,個案分析。 (1)行動者 行動者方面,分類為行政機構、國會與政黨、社會團體。 行政機構: 日本方面,探討的對象為包含首相的內閣府、外務省、經濟產業省、其他省 廳和交流協會。內閣府裡在對外決策中扮演重要的行動者角色,首相、官方長官。 外務省主導日本政府的對外政策,經濟產業省則負責國內總體經濟和處理對外經 貿議題。其它省廳,如水產廳需參與對外漁業事務的談判,警察廳處理跨國犯罪、 毒品議題等。眾所周知交流協會是對台交流的窗口單位,雖然名義上是民間組 織,但大部分的預算由外務省等官方單位支出,而且該組織的理事長、台北事務 所的代表等由外務省退休幹部擔任,現任的職員也由現任官員以借調的方式擔任 職務,因此實際上是接受官方機構指導的半官方機構。 台灣方面的主要行動者為總統府、外交部、經濟部、經濟部、其他部門和亞

(7)

東關係協會。總統府裡除了總統外,總統府秘書長和國安會秘書長通常參與重要 對外事務。外交部和日本外務省同樣處理包含日本等對外事務。經濟部則是日本 經產省的窗口單位,漁業署參與漁業談判、海巡署因海上實務上經常和日本海上 保安廳聯繫。亞東關係協會在名義上也屬於民間組織,但該協會的會長和駐日代 表通常是受到政府信賴的人士,並且由對日本事務熟識人士擔任。 國會與政黨部門: 日本方面,台日斷交後的兩國,由日本國會議員組成的對台友好團體的「日 華關係議員懇談會」最為著名,它是對台事務上具有影響力的組織,實際上他們 的重要成員和台灣政府直接接觸、對話,維繫雙邊關係,因此分析對台政策之際 必須注重的行動者。日本主要政黨,如自民黨、民主黨和其他政黨也不定期地與 台灣政黨之間往來,但是政黨之間的往來不如「日華懇」成員和台灣政府之間的 往來活絡。 台灣方面,台灣的立法委員裡,具有資深經驗或對日有特殊關係的立委和日 本政要往來,因此這些立委有管道參與對日決策,另外對日友好的議員團體也定 期地進行對日訪問的活動,不過以往的交流並不頻繁,因此對日政策的影響力有 限。政黨方面,國民黨、民進黨皆是不定期和日本政黨往來。 社會團體: 台日雙邊的經濟團體,尤其日本的「經濟團體聯合會」和台灣的「工商協進 會」等經濟議題上的層峰組織,因此對政府的經濟政策有一定的影響力,該兩團 體每年定期舉辦「東亞經濟人會議」,因此對台日經濟關係議題上有一定的影響 力。台日雙方的學術機構、智庫,通常以舉辦學術研討會等名義,讓雙方政府官 員參與交流,因此特定的團體在沒有正式邦交的台日關係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另 外,媒體也讓自己國家的國民了解對方國情,因此扮演重要的角色。 (2)個案分析 對台灣居民免簽證措施之實施: 進入本世紀後,日本政府為了振興觀光業計畫相關措施。小泉首相在 2003 年 1 月的國會施政方針演說中,提出 2010 年外國旅客訪日的倍增計畫目標。 日本愛知縣舉辦萬國博覽會期間 2005 年 3 月 11 日至 9 月 25 日,日本政府決定 針對台灣、韓國居民實施 90 天內的訪日免簽證措施。同年 8 月博覽會結束前一 個月透過國會的法制化決定博覽會結束後,9 月 26 日起仍然繼續對台灣居民實 施 90 天內的訪日免簽證措施。 台灣居民免簽證的措施能夠實施的原因,一方面是搭上日本政府推動觀光振 興政策的順風車,另一方面是包含駐日代表處等台灣政府部門向日本政策、國會 議員、地方政府、觀光業界等行動者不斷地關說的結果。對此決定日本政府不必 與台灣政府談判,主要是由法務省、觀光廳、外務省之間的協商後單方面的決定。 該政策決定之際,除了國內觀光業、地方政府、「日華懇」的成員等多元的行動 者關切該議題,因此他們透過多元管道對決策高層進行關說。中國方面也相當關 心該議題的進展,不過日本政府同時期對中國團體觀光客的訪日限制逐漸開放,

(8)

因此沒有遇到很大的抗議或壓力。 駕照互相承認協定: 駕照互相承認問題也是屬於廣義觀光交流的範疇。該問題在 2005 年 11 月召 開的第二十八屆台日貿易經濟會議中,由台灣方面正式提出。日方接受正式提案 後,透過交流協會與亞東關係協會開始協商。經過幾個月的談判後,日本政府 2007 年 6 月國會通過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同年 9 月施行。該協定是讓台日雙方 的短期停留者(如觀光、商務等),持有自己國家的駕照,只要附帶指定機關發行 的翻譯文,即可在對方國內開車。 雖然駕照相互承認之協定是由台灣方面提出,而且台灣政府對此議題持積極 的態度,但是正好日方也有關心這議題的行動者,如台灣觀光客喜愛的北海道等 當地觀光業者、地方政府和企業評估若台灣旅客在觀光地能夠自行開車,不僅有 助於台灣旅客的增加,而且帶動當地的觀光商機。因此北海道等地方政府曾經向 中央政府要求適當的處理。日本政府該協定的管轄以負責駕照行政的警察廳為 主。中國政府方面,由於該議題未涉及到一個中國等敏感的政治議題,因此中國 政府幾乎沒有對日本表達關切該議題,因而台日雙邊能夠務實地處理該問題。 漁業談判: 台日漁業談判從 1996 年開啟,到 2009 年 2 月為止總共召開 16 次談判。但 是由於台日雙方的歧見相當大,至目前為止還沒有達到共識。漁業問題牽涉到包 含釣魚台等複雜的領土問題,即使台灣方面把領土問題和漁業問題分開處理,日 方所主張的「中間線」和台方主張的台灣「漁民的傳統捕魚場」仍有一段差距, 日本方面幾乎是沒有讓步的空間,台灣方面也涉及到領土的問題,因此陷入不容 易妥協的困境。雖然台日雙方已經召開 16 次談判,然而幾乎沒有明顯的進展, 但發生「聯合號事件」等意外事件造成關係緊張後,似乎令人感到被迫召開談判 之感慨。前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池田維站在日本的立場指出,「如國台灣政 府真正考慮台灣漁民的利益,應該參考支付捕魚費等方式來處理」。如果考慮台 灣國內的輿論,或許很難作如此的決定,但是以目前的狀況來看,池田前代表的 建議可能值得參考。 漁業談判透過亞東關係協會和交流協會的架構下進行談判。台日雙邊參與談 判的行動者為漁業當局(水產廳和漁業署)、海上保安廳、海巡署等。該問題,中 國也對該海域持有自國領土的主張,因此中國政府也關切台日漁業談判的動向, 但是台灣政府未打算與中國合作,因而中國政府沒有直接介入該議題。 台日自由貿易協定(FTA):在經濟活動的全球化、自由化的趨勢下,台日

雙方政府積極展開與他國談判 FTA 或 EPA 等相關安排。2001 年 10 月上海 APEC 閣員級會談時,平沼赳夫經濟產業大臣與林信義經濟部長進行會談,雙方同意在 民間層次進行研究台日 FTA 的優缺點。之後借用民間經濟人士之間的交流平台 「東亞經濟人會議」開始討論,2002 年 12 月採納「台日 FTA 民間研究中間報告」, 2003 年 9 月由經濟界人士啓動廣泛的檢討體制,繼續進行檢討。但是後來台日 之間的 FTA 談判不僅正式啟動,而且即完全停滯協商至今。

(9)

停滯台日 FTA 談判的理由,本人歸納大該三點。第一,台灣政府將台日 FTA 視為台日關係的重要突破,甚至以政治關係的進展來看待,中國對此議題的越來 越關切,因此日本對台日 FTA 慎重對待。第二,中國因素。由於中日之間還沒 有簽訂 FTA 或 EPA,因此無論政治上、面子上、利益上,台日之間很難比中日 之間先簽訂 FTA。第三,日本的現實考慮。雖然台灣對該議題有政治取向態度、 中國的壓力多少影響到日本對台 FTA 的態度,但是本人相信不是決定性的影響。 對日本而言,台日之間如過有類似 FTA 般的經濟協定,當然對日本企業或台日 經濟關係帶來好處和利益,但是台日之間的關稅因處於相當低水準之下,日本還 具有更需要急迫性談判 FTA 的其他國家。由於馬政府上台後,不僅兩岸關係的 改善,而且提供台灣和其他國家談判經濟協定等的空間,這些趨勢是否影響台日 經濟關係,需要再進一步的觀察。 如果台日之間啟動談判,這談判架構雖然可能透過交流協會和亞東關係協會 之間進行,但是主導的行動者為外務省、經濟產業省和外交部、經濟部等行政機 構之間的談判。 台灣要人的訪日問題: 如李前總統為代表的台灣要人訪日問題,由於判斷台日之間發展的指標之 一,因此日中台的互動關係中通常受到高度注目的議題。卸任總統的訪日應該屬 於實務議題的範疇,但是中國政府仍然認為此議題涉及到中日關係中敏感的政治 問題,強烈反對李前總統的訪日,因此該議題變成為首相層次直接要決定的高層 次的政治議題。 對這議題的成敗,雖然中國的態度相當重要,但是本人認為並不是決定性的 角色。實際上,中國政府隨時反對李前總統的訪日,但是日本政府對卸任後首次 嘗試訪日的 2001 年「醫療之旅」極為成功,卻在 2002 年企圖出席大學舉辦的演 講活動告失敗。因此本人認為,日本政府還是站在國際利益的立場來決定,因為 如此日本政府最後決定的關鍵是哪些?本人從「訪日理由」、「內外環境」的角度 探討。2001 年李前總統訪日的理由則是「治療心臟」,李前總統事先承諾沒有任 何參與政治活動。雖然森喜朗內閣的重要成員和外務省內部對此不同的意見,但 是國內主流媒體發出幾乎一邊倒贊成的聲音,因此日本政府,基於人道上的觀點 確定發給李前總統簽證。換言之,這次的訪日理由很難拒絕的。內外環境方面, 當時森喜朗將要下台小泉純一郎上台的微妙時期,雖然森總理對此並沒有主導的 角色,但是至少同情或支持發給簽證的立場。因此日本政府即使受到中國的壓 力,並且了解對短期內的中日關係有負面的影響,但是最後顧全大局還是決定發 給李前總統簽證,同意讓李前總統訪日。 另外,2002 年打算出席慶應大學舉辦的演講活動計畫失敗的原因,除了不 像前一年治療等「適當」理由外,當年陳水扁「一邊一國」發言開始引起兩岸關 係的緊張,中國政府為了避免李登輝訪日的常態化更強力施壓日本政府,並且中 日關係也由於小泉總理的參拜靖國神社、農產品有關的貿易摩擦等帶來的關係惡 化等圍繞中日關係環境的改變也有關係的。

(10)

不過李前總統後來 2004 年後已經分別出了 07、08、09 年訪日,似乎不再成 為中日間的懸案問題。 突發性事件(聯合號事件): 2008 年 6 月發生的這事件,不僅剛上任的馬政府面臨很大的考驗,而且長 期維繫良好關係的台日關係面臨一觸即發的邊緣。這事件在台日關係當中應該屬 於非日常性,而且需要危機處理的特殊案例。日本方面認為,過去類似的事件, 台灣政府應低調的方式處理,努力地避開影響整個台日互動關係,卻對這事件的 對應面臨政府高層主張對該海域的主權和沉沒船的賠償等強硬態度、台灣海軍的 釣魚台海域的考察計劃(後來被取消)等一連串的措施驚訝日本政府。 當初事件爆發後,由於從日本官方發表的訊息指出似乎大部份的過失都在台 灣的「聯合號」,但是這些訊息和台方釣客的證詞以及他們錄影的內容有很大的 出入,自然地引起台灣社會的廣泛憤恨不平,加深對日本的不信任感。接著這些 輿論極為敏感的部分民意代表作出過度的反應後和部分媒體一起批評日本後,感 受到這些壓力的行政院被迫配合輿論的氣氛,導致不可收拾的狀況。 不過日本當事者的回憶錄來看,台灣方面似乎沒有啟動危機處理的有效機 制,因此日方不知和台灣的哪一個單位或人聯繫、溝通,儘快處理問題。換言之, 本人認為事件發生後台日雙方對事後處理不熟識如何下手,卻需要很快處理後續 業務的時刻,被新聞媒體趁機大幅報導,並且部分政客將外交議題(有其敏感的 領土問題)當成國內政治鬥爭的工具,並大量地消費,傷害了台日雙邊關係。 雖然該事件黨中,中國政府也表達關切,但是台灣政府該問題不與中國合 作,因此中國對這議題上幾乎沒有影響台日關係。由於該議題屬於需要迅速判斷 的緊急事件,因此台日溝通機制不再通常的型態,即在台日溝通機制為交流協會 台北事務所和外交部高層直接聯繫(不會透過亞東關係協會),另外當時的池田台 北事務所代表直接和王金平立法院長等溝通表達日本政府的關切。 3.討論點 上述的台日關係的六個個案研究中發現兩個小結。 第一,任何的台日關係中多少感受到中國的影子,雖然中國因素影響到台日 互動關係,但是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第二,日本對台灣的決策,除了決策者的政策偏向外,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 還是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來一切決定。 五、計劃成果與評估 當初策畫該研究計畫和研究成果之間大致上有一致性。 1.理論研究層面 為了提出日本對台決策模式,修正既存對外決策理論的模式,並且加上日本 對台政策的特殊性、中國因素等的修正結果,能夠適用日本對台個案研究上。 2.實證研究

(11)

透過文獻研究和訪談法,能夠揭開參與台日互動關係行動者的功能和角色。 即台日關係中大部分的互動關係,雖然採取民間交流的形式,但是實際上由政府 官員進行。另外,如需要危機處理等的議題上,偶爾台日高層也參與決策。 同時透過個案研究,明確地理解,依照議題的性質,影響決定或結果的因素 改變,但是從日本角度來看,大部分的角色基於由國家利益的角度決定的。 六、參考文獻(因篇幅有限,僅列部分的文獻) 1.英文部分

Akutsu Hiroyasu ,2007.“Tokyo and Taipei Try to Tango.”,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anuary/Februrary,31-35.

Calder,Kent, 1988.“ Japanese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ormation ”, World Politics40 : 517-541.

David ,Arase,2007.“Japan,The ActiveState?:Security Policy After9/11 ”,Asian Survey 47,560-583.

Javed, Maswood,S.eds,,2001.Japan and East Asian Regionalism.New York : Routledge.

Jing,Sun,2007. “Japan-Taiwan relations: Unofficial in name only”,Asian Survey 47,790-810.

Miyashita, Akitoshi and Sato, Yoichiro, 2001.Japanese foreign polic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 domestic interests, American pressure,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Palgrave.

Potter,David,and Sudo,Sueo,2003.“JapaneseForeign Policy:No LongerReactive?”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1,317-332.

2.中文部分 石原忠浩(1997),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5 期:頁 33-55。 石原忠浩(2004),日本對中共的經濟外交:ODA 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 研究所博士論文。 石原忠浩 (2008),從「聯合號」事件來看台日關係的展望:從日本觀點探討。戰 略安全研析,第三十九期。頁 16-19。 何思慎(2008),從台日漁權糾紛看台日中三邊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三十九期。 頁 12-15。 李恩民(1997),中日民間經濟外交 1945-72。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賢參(2008),胡錦濤訪日對中日關係與台日關係影響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 6 卷第 6 期。頁 13-17。 修春萍(2005),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灣研究,第 5 期,頁 48-53。 馮昭奎(2001),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因素,現代國際關係,第 9 期,頁 18-23。 馮昭奎、林昶(2005),中日關係問題報告。香港:利文出版。 雷慧英、熊俊莉(2005),冷戰結束後台日關係發展及原因分析。台灣研究,第 6

(12)

期,頁 54-58、64。 劉冠効(2001),從李前總統訪日看日本外交決策過程,問題與研究,第 40 卷第 5 期,頁 1-21。 蔡增家(2006),經濟能夠打破政治的藩籬嗎?2000 年之後台日關係的轉變,遠景 基金會季刊 ,第七卷第三期,頁 75-103。 3.日文部分 川島真、清水麗、松田康博、楊永明(2007),戰後台日關係史の綜合的研究。 2006 年度(財)交流協會台日交流 CENTER 共同研究事業成果報告書。 中川昌郎(2002),李登輝から陳水扁へ 台湾の動向 1995~2002。東京,財團 法人交流協會。 五百旗頭真編(1999),戰後日本外交史。東京,有斐閣。 內田勝久(2006),大丈夫か、台日關係。東京,產經新聞出版社。 池田唯(2010),日本・台湾・中国 築けるか新たな構図。東京,產經新聞出版。 外交政策決定要因研究会(主査),橋本光平編(1999),日本の外交政策決定要 因,東京,PHP 研究所。 石井明、朱建榮、添谷芳秀、林曉光編(2003),記錄と考證 日中囯交正常化 日 中平和友好條約締結交涉。東京,岩波書店。 佐藤英夫(1989),現代政治學叢書 20 對外政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李恩民(2001),轉換期の中國‧日本と台灣-一九七○年代中日民間經濟外交の 經緯-。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杉本信行(2006),大地の咆哮:元上海総領事が見た中国。東京,PHP 研究所。 林金莖(1984),梅と桜戰後の日華關係。東京,サイマル出版社。 近藤伸二(2008),反中 VS.親中の台湾。東京,光文社。 信田智人(2006),冷戰後の日本外交。東京, ミネルヴァ書房。 曾永賢(2003),日華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會議を回顧して,問題と研究,第 32 卷 8 号,頁 97-102。 浅野和生(2006)台日中『1972 年体制』の見直しー日本版台湾関係法:『台日 関係基本法』についてー。問題と研究,第 35 卷 2 月号,頁 63-69。 七、論文發表 本人發表論文:「日本對台決策的組織、制度與過程:以駕照相互承認之協 定、FTA 談判、李前總統訪日為例」,刊登於 TSSCI 期刊『問題與研究』第四十 九卷專刊(2010 年 4 月)。

(1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附件:赴日本出差或研習心得

後冷戰時期台日關係的實例分析

計畫類別:新進人員研究計畫(個別型) 計畫編號:NSC98-2410-H004-003- 執行期間:98/08/01 至 99/07/31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石原忠浩(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報告類型: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即公開查詢 中華民國 99 年 10 月 23 日

(14)

本人這次的研究計畫主要是分析當前台日的互動關係,除了相關文獻的研讀 外,必須訪談從事台日實務關係的相關人士和專家。由於本人曾經在日本交流協 會台北事務所擔任專門調查員(相當於訪問學者、研究人員)的職務,並且長期在 台灣從事研究活動,利用過去所建立的人脈關係進行考察訪問。 計畫主持人於 2010 年 4 月 8 日至 18 日赴日本東京、大阪進行訪問。訪問對 象包括日本方面:外務省、經濟產業省、交流協會等官方機構的相關人士,台灣 方面:在東京、大阪的駐日代表處的官員(外交部為主),和他們進行訪談,有助 於了解實際上台日的互動關係的機制。另外,為了客觀地理解實際上的台日互動 關係,也對非政府機構的民間人士如學者、專家進行訪談。 親赴日本進行訪談,對計畫主持人而言,不僅接觸到第一手的資料,而且能 夠獲得、掌握在相關公開資料上看不到的事實、脈絡,因此受益頗大。以下為這 次訪談的內容,在此分為「訪談成果」、「訪談心得和建議」兩項部分進行簡單的 描述。 一、赴日出差成果的說明 這次的訪談在東京、大阪兩個地區進行,以下是代表性的人士之間的訪談內 容。 1.東京地區 (1)交流協會 從暫時借調至交流協會的外務省職員得知該協會的構成人員和規模等基本 的概略外,也獲知每年定期對台交流的內容。其他相關人士指出當前交流協會重 視對台交流的項目是學術交流,尤其在台灣成立當代日本研究中心等,日本對於 台灣的日本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抱持著相當高的期待。由於 2009 年政治大學成 立當代日本研究中心,台灣政府高層也經常顯示對該中心的重視,因此日本方面 除了交流協會外,負責文化交流的半官方機構國際交流基金也關注台灣方面對當 代日本研究的發展。政治方面的往來,本人了解到仍然在中日聯合聲明的精神 下,務實地推動雙邊關係,本人不得不感到相當低調的態度。 (2)經濟產業省 曾經參與對台實務的官員提及台日經濟當局之間的往來、雙邊經貿關係的現 況和將來台日 FTA 的展望等,經產省與經濟部之間有定期的接觸和交流,但是從 事談判或交流的層次並不高(課長補佐層次最多)。台日間近期的未來發展,投資 保護協定、租稅協定等的議題應該有機會討論,尤其租稅問題是台日企業界相當 期待的案件。至於針對簽署台日 FTA 的可能性,該官員認為當然不排除,不過日 本對台簽訂 FTA 的急迫性不高,並且中日之間還沒有簽訂之前台日簽訂 FTA 的可 能性很低。該官員並指出台日簽署的名稱不太可能是 FTA。即使如此,黨前兩岸 關係的趨勢來看,或許中國對台日經濟關係的進展有比較寬大的對待。

(15)

(3)外務省 在外務省研習中文的 China School 的部份官員曾經有在中國大陸的使館或 台灣的交流協會服務經驗,因此他們對於對台事務的敏感度有深度的體會。資深 官員指出,中國政府對民進黨政府時代的台日關係的進展相當關切,他們隨時注 意是否有台灣政要(以李登輝前總統代表)的訪日、台日政黨之間的交流頻繁、雙 軌安全議題的對話進展等等。因此,外務省可能被外界認為對台灣關係過度慎重 的觀感,但是實際上他們認為是為了國家利益做事。 (4)駐日代表處 由外交部、經濟部、新聞局等多位部門組成的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的 成員在日本負責對日工作相當廣泛。這次訪談的對象大多數是從外交部調到日本 的官員,他們的工作性質主要和日本國會議員、東京都議會議員等地方民意代表 以及對台友好團體的交流。由於台日沒有邦交的關係,代表處人員和日本部長級 的高官和政黨高層接觸的機會比較有限,因此對現任國會議員的接觸相當頻繁, 並且交流的範圍也廣泛。這交流方面,據本人的經驗來看,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 的政務工作比較,人力相當豐沛,處理的範圍相當廣。 (5)退休官員 這次訪日當中,本人對於曾經在交流協會或外務省任職的退休官員訪談,在 此過程得到不少的有趣消息。這些官員因對台事務工作,經常和台灣高層密切接 觸,因此本人從他們的口頭上知道當事者外所不知道的事情。 (6)媒體 對國際事務或駐台特派員經驗的日本媒體人事的訪談也獲得不少的啟發。他 們通常和中國、台灣都有採訪和停留過,並且對其他國家和整個國際新聞也有報 導的經驗,因此對台灣或台日關係的看法比較宏觀。大多數的媒體人士對台灣有 好感、有情結,本人相信這些媒體人士對台的觀感多少影響在日本國內有關台灣 報導之內容。這方面,與民主化以後的日本對台好感的提升應該有密切的關係。 另外,日本媒體人士對中國、台灣的觀點持有相當不同的立場,因此本人發現這 些對台灣不同觀點一定產生在日本針對台灣有關新聞報導的方向。 (7)學者 過去日本學者對中國、台灣研究的學者很容易能區別「親中國派」、「親台灣 派」。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進展以及台灣的民主化,過去常見的擁有極端意思 型態人士(左右派)逐漸消失,卻當前大部份主流學界對中國、台灣都有交流。並 且,脫離過去的「中國研究」、「台灣研究」等狹窄的範疇,研讀國際關係、安全 問題、國際經濟等領域的學者對台灣議題進行廣泛的研究。這些變化不僅能夠促 進讓日本學界或知識界精確的掌握台灣的現況,而且助於確立健全的台日互相理 解的關係。 2.大阪地區 (1)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官員

(16)

透過訪談,除了該辦事處的成員構成、日常業務外,政務業務方面的工作內 容大概理解。雖然大阪辦事處的成員規模,和東京的代表處比較少,卻管轄的範 圍除了關西地外、中國、四國、中部地方的一部份相當廣大。該辦事處的主要政 務業務則是地方議會(縣市議員)人士和對台友好團體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偶而在 與關西地區選出的民主黨國會議員之間交換意見的機會。因此不難發現,該辦事 處在台日交流關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日本政府關係者 該官員曾經在國際部門服務,因此當時台灣的窗口單位之間交流的經驗。和 日本的大部分行政人員同樣,他們和中國之間也有定期的往來,但是和台灣之間 的交流或定期訪問的機會比較少。即使如此,特定議題上的交流活交換意見,台 日之間的溝通比中日之間還頻繁。 (3)對台灣友好團體(大阪日華親善協會) 該團體是過去台日有邦交時代成立的歷史悠久的交流團體。由於在日本國內 的同性質的團體裡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的成員與該團體定期 的往來,協助在關西地區舉辦經貿或文化等相關活動。由於他們與大阪辦事處的 關係匪淺,因此關西地區的地方議員也經常參與或支援該會的活動。並且大概每 年的雙十節訪台的友好活動。 二、訪談心得和建議 1.訪談心得 雖然本人曾經交流協會工作的經驗,但是當時本人並沒有直接參與對台日交 流事務,也沒有參與談判業務。因此這次的訪談中,從參與談判等的當事者的得 到的訊息或經驗,對本人很大的受益。 2.建議 本人研究的時間範圍在日本的自民黨政權時代,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時代為 主,從 2008 年到現在的兩年時間,台日政府雙方都有政黨輪替的經驗,而且本 人發現,新時代的台日互動關係和過去微妙的改變。因此,本人希望以後還是繼 續關注這領域的研究,累計資料或個案研究,最後盼望至少民進黨時期、國民黨 時期的台日互動關係的比較。同時必須關注日本的政權交代前後對台政策的變 化。

(17)
(18)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石原忠浩 計畫編號:98-2410-H-004-003-計畫名稱:後冷戰時期台日關係的實例分析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1 1 100% 發 表 論 文 名 稱 : 「 日 本 對 台 決 策 的組織、制度與過 程:以駕照相互承 認之協定、FTA 談 判、李前總統訪日 為例」,刊登於問 題與研究(第四十 九卷專刊)2010 年 4 月。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2 2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1 1 100% 刊登於「東亞」雜 誌(日文)2009 年 9 月號,論文名稱: 「 馬 英 九 政 權 的 一 年 的 回 顧 與 展 望-以日台關係和 內政為事例」。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國外 論文著作 研討會論文 1 1 100% 篇 2010 年 3 月 8 日東 京召開的「2010 年 台 日 論 壇 」 中 發 表,論文名稱:『馬 英 九 政 權 下 的 日

(19)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日本交流協會提供的台日學者共同研究計畫正在進行中(2010 年 4 月 1 日-2011 年 3 月 31 日),題目為「台灣與日本政權輪替後政黨政治發展之研究及其對台 日關係之影響」。 本研究計畫針對台灣與日本的政黨政治發展及其對台日關係的影響等議 題,進行跨國合作的研究。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20)
(21)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研究當前台日間關係的學術論文的數量並不少,但大多數的研究成果是整理二手資料的敘 述性內容。在這研究計畫中,嘗試透過修正既有的對外決策理論,建立日本對台決策的理 論模式,同時揭開參與對台實務的日本行動者的功能和角色。在所建立的理論模式基礎之 下,本人利用後冷戰時期台日關係中所發生的議題進行個案研究。此研究一方面建立日本 對台決策的理論模式,另一方面借用該模式作實證研究,因此學術成就方面,本研究成果 不僅對於將來研究台日關係時,能夠更清楚及深入地分析、掌握台日間的互動關係,而且 對於學術界也是具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由於此研究的主要期間是以日本自民黨政權、台灣民進黨政權為主。眾所周知 2008 年 5 月之後的 1 年半之內,台日雙方皆有政黨輪替,即台灣的國民黨重新執政、日本的民 主黨首次執政,並且已經看到台日關係新的動向和發展。以這角度,若延續、累積該議題 的研究,不僅能夠累積該領域的研究,而且能夠作不同時期的比較研究,因此本人將繼續 關注該議題,在一段時間之後嘗試進行不同時期的比較研究,繼續對台日關係的研究提供 學術貢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se programmes are operated by 11 degree-awarding self-financing institutions registered under the Post Secondary Colleges Ordinance (Cap. 320) or statutory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aiw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TCSI) model shown in Figure 4-1, 4-2 and 4-3,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Quality Research Center of Taiwan at the Chunghua University in

The share of India & Taiwa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discussed how world export-import marke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ata shows us that the business between thes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This paper aims the international aviation industry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construct the demand management model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manag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