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7-01-03國一歷史題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7-01-03國一歷史題目"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1 - 範圍:歷史(一)上第五、六章 ~歷史(一)下第一章 *本試卷共 65 題; 共 頁 另附答案卡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 1 分 ( )1.王福生活在西元 20 世紀初的台灣,他擔任保正的職務,某天心情煩躁,與朋友喝酒 後發了一頓牢騷。請問:王福可能說出下列哪一段話﹖ (A)上頭命令一下來,我就要去搶救水患和風災,好像奴隸一樣 (B)我每日配槍打擊犯罪,好像千手觀音,無所不管,有時真的覺得好累 (C)我必須幫忙巡查控管人民舉動,卻不像「大人」一樣有薪水可以領 (D)我雖然能頒布具有效力的命令,卻必須承擔殖民地的最高責任 ( )2.以下為某一文件的部分內容,此文件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大清皇帝已割讓台灣及澎湖群島,並派欽差大臣與本總督完成授受之約。固本 總督乃坐鎮台北,安撫民眾,遂行統治。今得知您占據台南,外無援兵,孤軍 頑抗,……您若能體察大清皇帝聖旨,應立即停止抵抗,讓民眾免於戰火之苦。 (A)台灣民主國給日本總督的通牒 (B)日本給牡丹社原住民的公告 (C)日本給劉永福的勸降書 (D)法軍將領給清廷的戰帖 ( )3.下文中的武裝抗日事件對原住民有何影響﹖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有段內容描述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因為不堪 日本人的壓榨剝削,強制勞役、遲發工錢……,讓賽德克族人苦不堪言,忍無 可忍之下便以武力對抗日本人。在武裝抗日失敗後,……有些人被迫遷移到較 低海拔的地區,集中居住以方便管理。 (A)日本放棄管理原住民 (B)日本人與賽德克族達成和平協議,合力開採山地資源 (C)鼓勵日本人娶原住民女子 (D)迫使總督府重新檢討對原住民的統治政策 ( )4.下列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中,臺灣所發生的重要事件,請按照先後順序排列, 何者正確? (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乙) 中日戰爭爆發 (丙)甲午戰爭 (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戊)皇民化運動時期 (己)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A)甲乙丙丁戊己 (B)丙乙甲丁己戊 (C)丙己丁戊乙甲 (D)丙丁己乙戊甲 ( )5.焴晟搭時光機回到西元 1897 年的日本,聽到有人主張要仿照俄羅斯帝國將阿拉斯加 賣給美國的模式,以一億元的代價將台灣賣給法國,稱之為「台灣賣卻論」。 請問:日本國內之所以形成如此輿論,與下列何者有關﹖ (A)英法等國干涉要將台灣歸還滿清 (B)知識分子展開政治社會運動,要求台灣獨立 (C)日本要準備發動中日戰爭所需的資金 (D)台灣人民激烈的抗爭行動,導致統治成本過高 ( )6.下表是西元 1922 年時,日本本國與台灣、朝鮮兩殖民地的「警察比例表」。有關此表 內容,哪一位同學的解讀正確﹖ (A)阿引:台灣的人口少,因此警察的人口比相對高 (B)阿軒:因為實施保甲制度,因此警察人口相對比例較低 (C)小任:台灣警察地位高,因而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口多 (D)阿傑:台灣人的反抗意識最強,因此警察人口所占的比例最高 地區 警察比例 (警察/當地人口數) 日本 1:1228 台灣 1:547 朝鮮 1:929 ( )7.下圖為清領時期臺灣舉人、進士人數統計表,從圖中人數的改變可知臺灣文風的轉 變。請問:造成這種改變的主要原因包括下列何者? (A)陳永華建議各地興建孔廟 (B)荷蘭傳教士來臺成立學校 (C)人民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轉 (D)沈光文來臺從事文教活動 ( )8.下圖是曉華在書上看到的臺灣歷史演變圖,其中「甲」的發生,使清朝政府對臺灣 的治理態度轉變。請問:「甲」為下列何者? (A)甲午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牡丹社事件

(2)

- 2 - ( )9.小奕在書上讀到:「從早期到現在,臺灣地區民眾對於自己的祖籍或出生地的說法 有明顯的改變。初來臺時,他們稱自己是潮州人、泉州人等,但現在多改用和臺灣 地名相關的說法,例如彰化人、臺北人。」根據上述內容提到的轉變判斷,作者最 主要應是在印證下列哪一個觀點的發展? (A)移民風潮仍然興盛 (B)認同臺灣這塊土地 (C)營造新的臺灣精神 (D)融合多元文化價值 ( )10.歷史課上,同學們討論沈葆楨與劉銘傳對臺灣的建設,請根據下列同學們討論的內 容,何者的說法正確? (A) (B) (C) (D) ( )11.「康熙 34 年,臺灣知府創立□□於府治所在地(今臺南),由此開始逐漸普及南北 路平埔族村社。□□皆聘請漢人通書者為老師教授兒童,教材為儒家經典,藉以 提高原住民知識,對提升原住民教育水準有相當大的貢獻,也促進原住民的漢化 程度。」請問:文中的□□,應該是清代哪一種教育機構? (A)儒學 (B)社學 (C)書院 (D)義學 ( )12.「我黨認為……應從速將所有責任者撤職,並立即保證蕃人之生活,承認其自由,不 阻礙其民族發展之政策,尤其宜乘此機會,對向來為保持官吏威嚴,放任非為亂暴 ,警察萬能之積弊,加以徹底的改革。」上述應是對哪一史事的不平之鳴﹖ (A)西來庵事件 (B)霧社事件 (C)苗栗事件 (D)台灣民主國事件 ( )13.下圖是歷史課堂上,同學們討論臺灣史上的某一民變。根據同學們的討論內容判斷 ,這是指哪一民變事件? (A)林爽文事件 (B)郭懷一事件 (C)朱一貴事件 (D)戴潮春事件 ( )14.小慧參觀文物展時看到一塊解說牌,部分內容如附圖。請問:這段文字應該是 描述下列何人的建設成果? (A)沈葆楨 (B)丁日昌 (C)馬偕 (D)劉銘傳 ( )15.佳葦在一次出遊中,無意間發現路旁有一座廟宇,如下圖。 請問:這座廟宇主要是為了祭拜下列何者而設立的? (A)未出嫁而死亡的女性 (B)鄭氏渡臺時戰死的士兵 (C)勇敢抗清的義軍 (D)無主的孤魂 ※16~18 題組題。清領時期,臺灣的開發一直偏重在「前山」,而「後山」一直不被重視, 直到「某一事件」發生後,廢除畫界封山政策,後山才得以開始開發。在「某位官員」 來臺後,為了平衡前山與後山的發展,便在後山設置直隸州,奠定了臺灣的行政區架構。 請根據上文所述,回答下列問題: ( )16.文中所指的「某一事件」是指下列哪一事件? (A)臺灣開港通商 (B)牡丹社事件 (C)臺灣建省 (D)朱一貴事件 ( )17.文中所指的「某位官員」是指下列何人? (A)劉銘傳 (B)丁日昌 (C)沈葆楨 (D)邵友濂 ( )18.承第 17 題,下列何者屬於上述「某位官員」來臺的施政內容? (A)開鑿北、中、南三條通往後山的路 (B)在臺南設立郵政總局,開辦郵政業務 (C)架設第一條電報線 (D)重新丈量土地,訂定繳稅規則

(3)

- 3 - ※19~20 題組題。有一首日本治台時期的軍歌﹤榮譽的軍夫﹥,歌詞如下: 紅色彩帶,榮譽軍夫﹔多麼興奮,日本男兒。 獻給天皇,我的生命﹔為了國家,不會憐惜。 ………….. ( )19.這首歌是因為日本政府要鼓勵台灣人參加哪一場戰爭而作﹖ (A)甲午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中日戰爭 ( )20.文中這首歌應該是何時之後才有可能出現﹖ (A) 西元 1917 年 (B)西元 1930 年 (C)西元 1937 年 (D)西元 1950 年 二、單一選擇題:每題 1.5 分 ( )21.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慶祝在台宣教 150 週年紀念。回顧 150 年來的宣教活動,曾在 日治時期遭受阻力,不但外籍傳教士被遣返回英國、加拿大等國,也被禁止用台語 宣教。上述情形陳述的是下列哪一時期的宣教史﹖ (A)無方針主義時期 (B)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C)台灣民主國時期 (D)皇民化運動時期 ( )22.日本對台灣的治理方針經歷三個階段的演變,台灣人對異族政權的心態亦因時間而 有所變化。請問:下列哪一組排序說明台灣人的心態轉變過程﹖ (A)逐漸融入日式文化→武力反抗→政治社會運動 (B)政治社會運動→武力反抗→逐漸融入日式文化 (C)武力反抗→政治社會運動→逐漸融入日式文化 (D)政治社會運動→逐漸融入日式文化→武力反抗 ( )23.下圖為日治時期日語普及率曲線圖,1940 年代日語普及率迅速增高與何項政策有密 切關係? (A)鎮撫兼施政策 (B)無方針主義政策 (C)內地延長主義政策 (D)皇民化運動 ( )24.由沈葆楨、劉銘傳等人來臺建設的重點項目,反映出當時清朝治臺最主要的目的為 何? (A)墾殖移民增多,加強行政管理 (B)提倡新式工業,增加賦稅收入 (C)增強海防建設,鞏固東南海疆 (D)推動儒學教育,落實文化建設 ( )25.「當時,一群有相同血緣關係的同姓者,為求聯誼團結,以他們第一代來臺的祖先 或其後代為祭祀對象,並由祖產中提撥部分資產做為祭祀費用。」上述文字最有 助於我們了解下列哪一主題? (A)平埔族群的祭典儀式 (B)荷蘭統治下的新教規範 (C)清朝統治時期的宗族組織 (D)日本統治時期的神社信仰 ( )26.桃園市虎頭山麓的桃園神社,是現今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神社,因在日治時期, 總督府推行「一街庄一社」的政策,鼓勵台灣人參拜日本神社。請問:這些神社建立 的背景為何﹖ (A)內地延長主義 (B)政治社會運動興盛 (C)皇民化運動 (D)台灣武裝抗日頻繁 ( )27.冠呈看到一群人被五花大綁、遊街示眾,並被控告利用宗教蠱惑人心,讓人相信只 要手握靈符,即使武器是石頭、斧頭、鐮刀等器具,亦可刀槍不入。其中某人藉此 宗教所領導的反抗行動給總督府極大的震撼,讓總督府正視宗教抗日的危險性,開 始進行大規模的宗教調查。請問:上述某人是誰﹖ (A)莫那魯道 (B)林少貓 (C)羅福星 (D)余清芳 ( )28.花田香子在 1897~1915 年跟著爸爸從日本來到台灣總督府工作,她在台灣的這一 段期間會看到哪一景象﹖ (A)她的台灣朋友王曉明最近因政府的要求,把名字改為田倉賀一 (B)當時受到日本政府政策影響,台灣人民要天天去神社祭拜 (C)有段時間她的爸爸一直加班,是因為要處理莫那魯道的抗日事件 (D)當時的總督,性質是武官,遇到事情都用武力鎮壓 ( )29.清領時期臺灣民變頻仍,因此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說法,下列何者是 當時民變頻傳的原因? (A)清初採取積極治臺政策,行政區劃與人員分配不均 (B)治臺官員素質欠佳,吏治不良 (C)無業無家室的原住民過多,成為社會動亂的原因 (D)原住民為求自保,組成各種團體,會黨勢力盛行 ( )30.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漢人頻頻發動抗日事件。請問:在下列哪一事件後,漢人武裝 抗日便告一段落﹖ 甲歷史人物:「甲午戰敗,我赴日本下關(馬關)簽約」。 乙歷史人物:「我率領賽德克族人,在霧社公學校運動會,殺了一百多個日本人」。 丙歷史人物:「我曾參與過中國三二九黃花崗之役,後返台在苗栗武裝抗日」。 丁歷史人物:「我在台南玉井起事抗日,以西來庵寺廟為根據地」 。 (A)甲 (B)乙 (C)丙 (D)丁

(4)

- 4 - ( )31.下圖為臺灣某一時期的行政區劃圖。若根據圖中的行政區劃來看,可知當時臺灣最 高統治機構的首長為何? (A)臺灣省長 (B)福建巡撫 (C)臺灣巡撫 (D)臺灣總督 ( )32.歷史課上,同學們在討論馬雅各的事蹟。其中哪一位同學的發言正確? (A) (B) (C) (D) ( )33. (甲)臺灣建省(乙)施琅攻臺(丙)中法戰爭(丁)臺灣開港通商(戊)牡丹社事件。 有關上述臺灣歷史大事,若按照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戊 (B)乙丙丁戊甲 (C)乙丁丙甲戊 (D)乙丁戊丙甲 ( )34.清代臺灣原屬於移民社會,但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後,在 1850~1860 年移民社 會逐漸消失,走入定居社會的型態,下列何種現象反映出臺灣已成為定居社會? (A)社會上充斥著「羅漢腳」 (B)茶與樟腦成為外銷的主要商品 (C)宗族組織為「開臺祖」 (D)祖籍意識濃厚,閩、粵械鬥嚴重 ※35--37 題組題。志明、春嬌二人在討論清末某一事件之對話如下,請根據他們的論述, 回答下列問題: 志明:日本國這次的行動,清朝居然承認是保民義舉的行為。 春嬌:對於此次事件遇害難民的家屬,清朝事後都有給予撫卹銀兩,而且針對這次日本出 兵的相關費用,清朝也都給予補償。 ( )35.志明跟春嬌所討論的事件,發生於清朝哪一位皇帝在位時? (A)乾隆 (B)嘉慶 (C)咸豐 (D)同治 ( )36.根據志明所說的「清朝承認日本此舉是『保民義舉』的行為」,所謂的「保民」 是指哪一地方的人民? (A)琉球 (B)澎湖 (C)越南 (D)臺灣 ( )37.此事件發生於臺灣何處? (A)基隆 (B)鹿港 (C)安平 (D)恆春 ※38-40 題組題。一篇以論述清代經濟發展的文章寫到:「此地製茶工坊林立,茶葉產期 時,茶行必須僱用許多女工,多則五、六十人,少則二、三十人,甚至有漳、泉婦女來此 短期工作,每日工資四、五錢不等。」請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 )38.上文的敘述內容,最有可能會發生在哪一段時間之內? (A) 1683 ~ 1858 年 (B) 1662 ~ 1683 年 (C) 1858 ~ 1895 年 (D) 1600 ~ 1662 年 ( )39.上文描述的地方,最有可能位於臺灣何處? (A)安平 (B)大稻埕 (C)打狗 (D)鹿港 ( )40.上文主要是在敘述茶葉在臺灣發展的情形。下列何者不是茶葉盛產之後,對臺灣 造成的影響? (A)帶動臺灣中、北部城鎮的興起 (B)貿易對象不再局限於中國一地 (C)經濟、政治重心逐漸轉移到北部 (D)對外貿易發展良好,1878 年以後一直維持入超狀態 三、單一選擇題:每題 2 分 共 24 分 ( )41.于晴與老師前往大稻埕進行田野調查時,行經某一古蹟看見以下解說:「西元 1853 年,頂郊的三邑人與下郊的同安人爆發嚴重衝突,落敗的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 居住地,遷移至大稻埕避禍。」 若于晴想了解此事的詳細情形,應翻閱下列哪本書籍﹖ (A)《鴨母王朱一貴傳》 (B)《漢番衝突的研究》 (C)《郭懷一事件始末》 (D)《械鬥民變之分析》 ( )42.根據清代科舉考試的規定,鄉試須到各省省會赴考;祖籍臺北府的秀才政哲, 第一次赴福建的省會福州參加科考,不幸落榜,但他第二次則在家鄉應試。 請問:政哲在這兩次科考中曾歷經下列哪一史事? (A)施琅攻臺 (B)中法戰爭 (C)牡丹社事件 (D)英法聯軍 ( )43.圖(一)與圖(二)是臺灣在清領時期的行政區劃演變圖。請問:由圖(一)演變為圖(二) 的過程中,曾發生哪一場戰爭? (A)日軍侵臺 (B)中法戰爭 (C)甲午戰爭 (D)英法聯軍

(5)

- 5 - ▲圖(一) ▲圖(二) ( )44.資料記載:「某人,自幼聰慧不凡,二十三歲考中秀才,三十歲中舉人,三十七歲 中進士。他也是臺灣第一位以臺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大家又稱他為開臺進 士。」上文描述的人應為何? (A)郭懷一 (B)戴潮春 (C)沈光文 (D)鄭用錫 ( )45.下表為台灣在西元 1899~1906 年間,法院受理匪徒案件的數量,根據資料判斷, 表中數據的變化是受下列何種因素影響﹖ (A)落實內地延長主義,犯罪率因而下降 (B)推行日台合一,致使人民法律觀念提升 (C)推動皇民化運動,致使人民效忠天皇 (D)警察政治與保甲組織緊密結合的成效 西元 法院受理件數 1899 年 914 1900 年 990 1901 年 1087 1902 年 614 1903 年 120 1904 年 24 1905 年 9 1906 年 6 ( )46.台灣在清領前期與後期階段,開放的「主要商港」內容並不一致。前期有三個, 後期則有四個。請問:從這兩階段開放的港口來看,台灣哪個地區的發展明顯由盛 轉衰? (A)南部 (B)北部 (C)東部 (D)中部 ( )47.清代來台的官吏不計其數,其中「西學堂」、「電報學堂」、「郵政總局」出現時, 台灣當時的行政區劃應為下列何圖﹖ (A) (B) (C) (D) ( )48.歷史課上同學們在討論清領前期中國移民來臺的情況。根據下列同學們討論的內容 判斷,何者說法正確? (A) (B)

(6)

- 6 - (C) (D) ※49-50 為題組題。圖(一)是某一時期臺灣茶、糖、樟腦出口總值比較圖,請看圖回答下 列問題: ▲圖(一) ( )49.圖(一)中的甲、乙、丙分別是代表什麼商品? (A)甲:樟腦,乙:糖,丙:茶 (B)甲:糖,乙:樟腦,丙:茶 (C)甲:茶,乙:樟腦,丙:糖 (D)甲:茶,乙:糖,丙:樟腦 ( )50.圖(一)中的甲線段所代表的商品,主要是從圖(二)中的哪一個港口出口? (A)甲 (B)乙 (C)丙 (D)丁 ▲圖(二) ※51-52 題組題。臺灣民間宗教信仰中,經常是一村一廟的原則,但有些地方可以發現開 漳聖王和保生大帝共存在同一座村莊,這可能是由於當地在清領前期發生械鬥後原鄉人 搬移,但廟宇留下來而形成這樣的局面。請問: ( )51.開漳聖王和保生大帝共存在同一村莊,可推測過去可能發生下列哪一械鬥類型? (A)宗族衝突 (B)原漢衝突 (C)漳、泉械鬥 (D)閩、粵械鬥 ( )52.若上文中的村莊開漳聖王的廟宇建造時間較早,保生大帝的時間較晚,並且沒有 出現其他原鄉神祉寺廟。請問:該村莊目前應該以哪一族群的後代為最多? (A)泉州人 (B)廣東人 (C)漳州人 (D)惠州人 四、配合題:每題 2 分 共 26 分 ※53-57 題組。下列有關日本治臺政策的轉變,請做出正確的配對: (A)無方針主義時期 (B)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 53.標榜「日臺合一」,強調將臺灣視為日本的一部分【 】 54.日本因應戰爭的需要,徵召臺人從軍【 】 55.日本調集軍警以武力鎮壓各地武裝抗日活動【 】 56.臺籍婦女被迫充當慰安婦【 】 57.因應民族自決思潮【 】 ※58-60 題組。下列事件發生於現今臺灣何地?請將附圖中代碼填入空格中。 58.西來庵事件:【 】 59.苗栗事件:【 】 60.霧社事件:【 】 ※61-65 題組。請將臺灣歷史上的古地名與今日的地名相配合。請填入代號: (A)府城 (B)打狗 (C)後山 (D)艋舺 (E)諸羅 61.臺北萬華區:【 】 62.嘉義:【 】 63.臺南安平區:【 】 64.高雄:【 】 65.東部:【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