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100-2410-H-004-151- 執 行 期 間 : 100 年 08 月 01 日至 101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周祝瑛 共 同 主 持 人 : 吳榕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曾乃芳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蘇維新 報 告 附 件 : 國外研究心得報告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08 月 09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遷台迄今已近半個世紀,對於促進遷台 前的中國現代化與協助台灣邁向世界接軌,功不可沒。近年 因國內社會轉型、經濟條件改善,高等教育擴張與人民就學 機會大幅提升等影響,制度亦發生重大變化,如:2010 年初 行政院召開的全國人才培育會議中,教育部提出返國服務規 定進行重大修正提案。根據公費留學規定,凡學成者必須在 規定期限下歸國服務,且服務期限與獎學金領取同等時間。 就公共政策而言,公共人才的培育及運用皆有一訂的規準, 上述返國期限的放寬,自有其時代需求之考量。時至今日教 育部公費留學仍是國家培養特殊專才、吸引人才回歸的重要 途徑,也讓台灣與國際社會進行連結與互動。因此,留學生 不僅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有形指標,也成為世界綜合國力競 爭的重要標的,許多政府都投注公共資源,予以發展,例 如,日本、韓國、中國及新加坡等均紛紛建構世界一流大 學、加強師、生國際交流之餘,仍重視以公費留學引導特殊 人才培育、進行全球人力布局之政策。鑑此,本研究採用文 獻分析、移地研究與比較方法,探討台灣與亞洲鄰近國家的 公費留學制度與變遷,期能作為我國未來公費留學制度政策 興革之參考與借鏡。進而提供我國公費留學制度興革之參 考。 中文關鍵詞: 公費留學制度、全球化、比較研究、臺灣、韓國、日本、中 國、新加坡

英 文 摘 要 :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72), the first group of 30 bright young children was sent on the government-funded program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rogram was carried on by the ROC government which relocated in Taiwan after 1955 and has served the role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ver since. As time passed by, this public-funded overseas study program was also under great pressure for system refor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aiwan's domes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mong the system re-structuring proposals, the delayed service obligation after graduation from overseas university ranks the number one

unprecedented change. Under the old provisions, a scholarship recipient must return to Taiwan within the stipulated period. But from this year, under services held Executive Yuan national talents

(3)

Conferenc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choes whose global talent layout proposal, and passed this new regula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h. D. oversupply and the declining number of Taiwan students studying and working abroad. The new rule allows student to extend up to 15 years after his/her graduation as long as finding employment in the top 100 world-largest companies or universities. However, since this national scholarship involves sources of public revenue, the program should be under more strict regulation. To meet the need of global talent recruitment, the preceding policy relaxed requirement of the immediate return upon gradu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how the public-funded overseas study policy is formed to meet the need of globalization and domestic social change not only in Taiwan, but also in those targeted

countries, such as Korea, Japan, China, and Singapore, who also provide public resources and scholarship to support overseas study.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included as follows. 英文關鍵詞: public-funded overseas study program, globalization,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100- 2410-H- 004 -151

執行期間: 100 年 08 月 01 日至 101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計畫主持人:周祝瑛 教授(教育學系)

共同主持人:吳榕峯 副教授(教育學系)

計畫參與人員:

兼任助理 曾乃芳(碩士班研究生)

兼任助理 蘇維新(碩士班研究生)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

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09 日

(5)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周祝瑛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中文摘要: 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遷台迄今已近半個世紀,對於促進遷台前的中國現代化與協助台灣邁向世界 接軌,功不可沒。近年因國內社會轉型、經濟條件改善,高等教育擴張與人民就學機會大幅提升等影 響,制度亦發生重大變化,如:2010 年初行政院召開的全國人才培育會議中,教育部提出返國服務規 定進行重大修正提案。根據公費留學規定,凡學成者必須在規定期限下歸國服務,且服務期限與獎學 金領取同等時間。就公共政策而言,公共人才的培育及運用皆有一訂的規準,上述返國期限的放寬, 自有其時代需求之考量。時至今日教育部公費留學仍是國家培養特殊專才、吸引人才回歸的重要途徑, 也讓台灣與國際社會進行連結與互動。因此,留學生不僅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有形指標,也成為世界 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標的,許多政府都投注公共資源,予以發展,例如,日本、韓國、中國及新加坡 等均紛紛建構世界一流大學、加強師、生國際交流之餘,仍重視以公費留學引導特殊人才培育、進行 全球人力布局之政策。鑑此,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移地研究與比較方法,探討台灣與亞洲鄰近國家 的公費留學制度與變遷,期能作為我國未來公費留學制度政策興革之參考與借鏡。進而提供我國公費 留學制度興革之參考。 關鍵字:公費留學制度、全球化、比較研究、臺灣、韓國、日本、中國、新加坡

(6)

英文題目: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ublic-funded Overseas Study Program in China, Korea, Japan, Singapore, and Taiwan

英文摘要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1872), the first group of 30 bright young children was sent on the government-funded program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rogram was carried on by the ROC government which relocated in Taiwan after 1955 and has served the role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ver since. As time passed by, this public-funded overseas study program was also under great pressure for system refor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aiwan’s domes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mong the system re-structuring proposals, the delayed service obligation after graduation from overseas university ranks the number one unprecedented change. Under the old provisions, a scholarship recipient must return to Taiwan within the stipulated period. But from this year, under services held Executive Yuan national talents Conferenc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choes whose global talent layout proposal, and passed this new regula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h. D. oversupply and the declining number of Taiwan students studying and working abroad. The new rule allows student to extend up to 15 years after his/her graduation as long as finding employment in the top 100 world-largest companies or universities. However, since this national scholarship involves sources of public revenue, the program should be under more strict regulation. To meet the need of global talent recruitment, the preceding policy relaxed requirement of the immediate return upon gradu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how the public-funded overseas study policy is formed to meet the need of globalization and domestic social change not only in Taiwan, but also in those targeted countries, such as Korea, Japan, China, and Singapore, who also provide public resources and scholarship to support overseas study.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included as follows.

Key words: public-funded overseas study program, globalization, public policy, Korea, Japan, China, Singapore, Taiwan.

(7)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一、 研究背景、範圍與目的、方法 (一) 研究背景 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遷台迄今已五十餘年,對於促進過往中國的現代化與協助台灣邁向世界接 軌,功不可沒。近年因國內社會轉型、經濟條件改善,高等教育擴張與人民就學機會大幅提升等影響, 制度亦發生重大變化,如:2010 年初行政院召開的全國人才培育會議中,教育部提出返國服務規定進 行重大修正提案。根據公費留學規定,凡學成者必須在規定期限下歸國服務,且服務期限與獎學金領 取同等時間。衡諸國際,隨著全球化(globalization)浪潮,各國為因應全球化潮流所帶來的競爭發 展,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是必然趨勢,尤其是留學生間的國際流動 (student mobility),更是重要 的人才模式。但對開發中國家,如亞洲許多國家就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如:亞洲地區的學術研究多處 於邊緣地位,研究期刊也非國際主流,出版刊物、書籍及其他學術出版品在世界各地流通相瑝有限 (Altbach, 1991; Altbach & Balan, 2007)。儘管如此,許多亞洲國家仍投注許多資源與人力,致力 建構一流大學,並選送學生進行短期或長期交換與留學,如:韓國、日本、中國與新加坡的政府都加 強和世界各國大學的聯繫以及學術合作和人員交流等項目。此外,亦提供若干政府獎助學金,甄選優 秀學生出國留學,進行全球人才之佈局。 (二) 研究範圍與目的 因此,本研究以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為研究對象,輔以亞洲鄰近的韓國、日本、中國及新加坡四 國,探討上述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發展與變革,進而進行五國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從而吸取他國之 經驗,提供我國教育部公費制度改革與我國全球人才佈局之政策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歷年來重大制度變革的決策歷程與依據,尤其針對 2010 年所提議的未 來將放寬返國服務年限之決策過程、配套措施與可能之影響評估。 2. 瞭解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與政府其他各部會,研究單位、大學及企業等有關的留學制度間之關係。 該制度未來如何與上述其他單位相互合作,並發揮臺灣全球人才佈局上領頭羊的功能。 3. 評估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在「國家亟需之人才」、「國內無法培育或難以培育之人才」、「選送赴特 別地區之人才」等目標是否符合預期。 4. 比較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中國及新加坡等國之公費留學制度及其演變情形,透過相關 之留學理論,比較各國之異同,藉此提供未來我國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興革之參考。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移地研究與比較方法,探討台灣與亞洲鄰近國家的公費留學制度與變遷, 進而提供我國公費留學制度興革之參考 (參見圖一)。

(8)

圖一 研究架構 二、 留學教育中公費留學之理論基礎 (一) 菁英理論 教育部公費留學政策為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延伸,亦被視為是一個選擇社會精英的機制,尤其 是在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關係日益密切的時代,具有國際經驗勢必將成為社會領導者所應具備的 條件之一。所以,瑝台灣邁向現代化國家之際,留學生,尤其是教育部公費留學生對於國內社會各領 域所帶來的影響為何值得探討。其次,留學國別也是影響留學經驗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公費留學生仍 以美國為主,其次是英國,而後是德國等。美、英兩國皆屬英語系國家,不難理解這與我國以英語為 主要外國語言的教育有密切相關。民國八十一年後,教育部規劃公費留學美國的名額低於五成,並增 加留學西歐、東歐、獨立國家國協及日本的公費生名額。近年我國與西歐、東歐、獨立國家國協、中 東、東南亞、澳洲、中南美洲等地區關係日益密切,教育部公費留學擬擴大至這些國家,具體策略包 括:針對國內外語人才需求情況,一方面獎助國內各級學校語文類科教師出國進修,另一方面擇定若 干重點國家,如:東南亞、獨立國協、西歐、東歐、南歐、中東地區、中南美洲等,甄選優秀人才赴 各該國學習語文教學,或培訓各該國語文之翻譯人才;另一方面並配合國內各級學校及教育行政機構 實際需要,選擇重要領域,補助在職教師或教育行政人員帶職帶薪公費出國(含長期及短期)進修, 此項工作特別考量東南亞區域研究之推廣工作(教育部,1995)。由此可知,教育部公費留學國別的規 劃實具有國家政策導向特色。 (二) 文化學習理論 留學透過國際化的廣泛知識和觀點,提供直接學習他國文化並豐富自身文化的機會,因此,留學 最明顯價值在於了解他國文化。但留學的價值不應侷限於此,更重要的是透過他國文化之瞭解可以反 過來增加對自己本身文化的反思(Opper, Teichler & Carlson, 1990)。留學生必須先知到人我存在 的差異,然後才能有發展的進步空間,並對地主國文化有所推論。發展模式和體驗式學習模式都假定 學生在與地主國文化交互作用時,觀察到行為和習俗的差異。人種誌發現模型( ethnographic

(9)

discovery model)則認為:一開始留學生就必須去蒐集可觀察行為之間的差異,在體驗和發展的學習 過程中學習其他文化。如此跨文化的學習提供了留學生蒐集地主國文化資料的機會,作為體驗、學習 他國文化的基礎。 Laubscher(1994)研究留學生學習他國文化時指出:參與式的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人際交互作用(personal interaction)及旅行等三種方式,會比課堂上的講授更能個體對文化差異 有較明確的知覺。因此,到國外留學乃豐富文化經驗的絕佳機會,因它將個人置於一個不同於國內的 環境,提供個人發展及改變的刺激,雖然改變方向大多無法預期,因留學生可能因有更深的反省而失 掉原有的文化認同觀點;也可能失去自信,或者變得更具國家主義的傾向,甚至發展出新的觀點而更 具世界觀(Opper, Teichler & Carlson, 1990)。因此,為達國際化的目標,透過留學來達到對他國 文化的學習,乃是各國經常的做法。 (三) 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 長久以來留學教育被認為是對個人及國家發展的一種投資,直到 1960 年代,人才外流的疑慮挑 戰了留學教育的價值,因為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認為較富有的國家正藉著吸引他們國內的專家與出國留 學生而回過來傷害他們。因為先進國家本身透過經濟與社會優勢,對開發中國家之人才進行招聘,讓 這些發展中國家因重要人才流失而導致教育投資的浪費。留學教育原是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一種 科技上的援助,可是後來卻被扭曲成是奪取才能的工具(Glaser, 1978;Li & Bray, 2007)。

從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派遣學生前往已開發國家留學,以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至少須面對三種 留學生對本國發展有所貢獻的障礙:一是留學生無法完成在國外的學業,二是留學生學成後滯留國外 不歸,三乃留學生雖學成國到國內,但留學所學在國內並沒有多大效用 (Kindleberger, 1968)。人 才外流是一個持續、動態的歷程,其影響因素取決於社會、經濟、政治及其它國內外環境的快速變遷, 涉及的層面很廣。就影響人才外因素之性質而言,可分為「推」和「拉」之別,即在各因素中,對本 國人才不利的流失因素,常被稱為「推」的力量,而他國具有利吸引的誘因稱之為「拉」的力量。這 種「推」與「拉」因素隨所處環境條件與個人選擇等不同角度而定,如許多開發中國家國內待遇偏就 業條件不佳、生活水準不高與政治環境不安等因素,形成留學生與高級人才被推出去的因素(曾玉娟, 1998; Robert & Chou, 2008)。也有其他的學者歸納開發中國家促使人才外移的「推」的因素,與先

進國家吸引人才留下來「拉」的因素有以下幾點(Adams,1968):薪資差距、技術差距、專業成長及表

現機會、母國人力政策及晉用機會之侷限、政治因素、其他非經濟及專業因素等。 (四) 世界系統理論(world-system theory)

依 Wallerstein 所言 (1974):世界系統是一個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它有界限、結構、 組成成員、法則及連貫性,各個因素之間,互相衝突的力量構成了世界系統的生命。隨著資訊科技的 發展,世界可被分為資訊豐富及資訊貧瘠的國家,世界經濟的可能特徵就是這些國家間不帄等的交流, 這些關係可由「世界系統理論」的脈絡來加以瞭解,其主要焦論點在於分配(distribution)和交流

(exchange),而不是生產,因此,國際交流的焦點在於彼此的交互作用,也就是人員、資訊及物質的

交流(Barnett & Wu, 1995)。此外,Chase-Dunn(1989)說明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的概 念,指出核心國家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霸權國家,而核心-邊陲的關係就是霸權關係的反映,受霸權 關係宰製。這種核心-邊陲的關係也存在於國際學生交流網路中,先進國家,如:美國和西歐,位居核 心,而第三世界國家位居邊陲。西方先進國家因這些留學菁英而鞏固核心的地位,而開發中國家則因 人才技術外流而繼續留在邊陲地位。據統計我國學生留學國家簽證人數,國際交流範圍及留學生流動 方向正不斷擴大及改變中,不再侷限於美國,不同國家的相互瞭解與合作益顯得重要(教育部國際文

(10)

教處,2008)。而從我國高等教育等措施以及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定等決策,都可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深 受西方國家的影響(陳舜芬,1993)。 (五) 全球化與高等教育 全球化是一種高度異質化的現象,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移民、環保等不同領域,藉 由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透過跨國性的經濟和工業組織建立跨國企業,對全球提供及推銷特有的商 品、服務以及消費模式。這些跨國公司所關注的主要是商業利益,而非人類社會的福祉。目前各國市 場的開放自由化和政府權力的鬆綁、放權也是全球化過程中的一項特色(Wallerstein, 2001)。 根據全球化的觀點,長期以來視為公益事業的教育機構,由過去國家稅收補助性質轉為由使用者 付費的觀念所取代,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更加主張由學生負擔較高的學費,而非政府負擔高教投 資。各國高等教育機構淪為生存競爭而推陳出新,為搶佔市場而日趨商業化。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高 等教育的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化與大眾化的挑戰(Yang, 2003),如:(1)經濟實用主義盛行, 在教育上過度強調經濟效益,完全從實用角度來衡量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成效。(2)大學出現財政危機, 大學人數迅速增加,各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資不斷緊縮,逐漸出現高等教育財政危機。公立機 構必須轉向仰賴學費、各界捐款及企業投資等;大學的研究、教學與社會服務將更趨向符合市場化需 求。(3)隨著電腦資訊的日益發展,遠距教學成為高教的新興市場。網路化教學、空中大學已成為各大 學積極發展的領域。(4)吸引海外留學生,幾乎已成為各國高等教育財政收支的重要來源之一,例如到 各地舉辦留學展、提供留學簽證、招收海外留學生就是一例。尤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簽訂下, 開放高等教育的市場幾乎成為各國教育談判的主要議題之一(姜麗娟,2004)。尤其公費留學教育更牽 涉到各國政府與大學之間的學術合作與互惠關係,面對全球化的到來,其間的變化與發展,更值得吾 人關注。

三、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探討

(一) 韓國公費留學制度 韓國現有以下幾種留學生經費:韓國政府獎學金、外國大學獎學金、韓國大學留學項目獎學金、 企業或公司獎學金、自費等。其中獲得政府獎學金到國外留學的只佔極少部份,大部分學生以自費留 學為主。自 1977 年以來,韓國由政府提供 2~3 年的獎學金,選派成績優異的大學畢業生到國外攻讀 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以培養高級人力資源。這群公費生在學成歸國後,必須依規定進入特定行業領 域,為國家服務一段與其留學時間之領公費等長的時間,貢獻所長。 謹歸納韓國留學獎學金和相關優 惠政策如下 (徐小洲等,2007): 1. 國家留學獎學金:韓國政府為本國學生出國留學提供國家(政府)獎學金。2004 年提供 40 名, 包括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課程的獎學金 33 名,另外 7 個名額提供給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後者 7 個名額主要前往英美兩國大學,申請者必須通過兩輪考試才能確定錄取,第一輪相瑝於初試,第 二輪又分成筆試與面試,按最後成績取前 40 名。 2. 獲得國家留學獎學金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者在學成回國後需要履行一定的義務,如:在留學過程中 替政府蒐集各種學術資訊,整理成報告(每年至少一份),且留學結束後回國需到指定部門服務與 留學年限等同的時間。 3. 該項獎學金資助在 2005 年有所調整,如申請「非洲地區研究」專業的學生,由託福改考成法語; 中南美洲地區研究專業外語科目考試由西班牙語轉為葡萄牙語﹔建築工程專業由法國轉到美國。

(11)

4. 以總人數來看,能獲此獎學金的留學生機會甚少,但競爭相對更激烈。以留學科目來看,選擇人 文社會專業的學生大多選擇到亞洲國家留學,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多數前往歐洲或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韓國政策導向以「送學生出國留學」轉為「接收國際學生來韓留學」,認為接 受海外國際學生為扭轉國家貿易赤字的重要途徑(楊景堯、周祝瑛,2010)。吸引國外留學生成為政府 實行國際化的新重點。不過,韓國目前仍是高等教育留學輸出國,除了大量韓國學生到先進國家留學 外,有愈來愈多教育機構的輸入。此外,雖然韓國非常重視與亞洲鄰邦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但在亞洲 國家之間尚未建立貣像歐盟相互承高等教育學歷學位的協議,缺乏雙邊或多邊許可的標準,這也是整 個亞洲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待改進之處(楊景堯、周祝瑛,2010)。 (二) 日本公費留學制度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日本大多由私人企業選送在職人員出國短期進修,政府選送出國比例較少。 根 據 一 項 「 促 進 日 本 大 學 國 際 化 創 新 模 式 」 (Innovative Models for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Universities ) 調查顯示:日本 37%具世界一流水準與論文被 高引用率的研究人員,大多具有海外博士後研究的經驗,說明瞭海外學習經驗對個人日後研究發展與 國際接軌具有啟發作用,尤其是在年輕時候的海外留學經驗,將會影響日後的生涯發展(楊景堯、周祝 瑛,2010)。 不過, 儘管近年來日本研究者出國研究的人數持續增加, 但是停留時間卻往往不到三 十天,且日數在下降中。為此日本教育文化體育及科技部(MEXT)指出:日本學生與學者之所以較少出 國的主要理由是欠缺足夠的外語能力、申請人數太少、留學時期危機處理支援系統不足、 出國未必對 日後找工作有利,以及國外學分較難被日本大學所承認等問題,這些都是日本大學生出國不夠踴躍的 原因(楊景堯、周祝瑛,2010)。 相對之下,根據 2006 年 5 月統計,東京大學瑝年出國留學者共有 353 人,相較於該年本國學生 有 22683 人,此數字僅佔 1.5%,且博士生居多,佔留學生總數的 73%,其次為大學部學生、碩士生以 及在職專班人員。出國的地區,以美國為最大宗,佔 30%,其次為法國、英國、德國與中國。可見, 日本出國留學仍多選擇歐美先進國家。東大學生出國進修主要是短期留學的派遣制度,此與東大招募 外國留學生短期留學一樣,派遣本校學生至締約學生進行短期進修交流。符合資格者,東大同樣支給 3 個月以上 12 個月以下,每月 8 萬日幣的獎學金。 另外,日本於 1980 年代即提出大學國際化相關的政策,如 1983 年,「招收外國留學生 10 萬人」 計劃, 2007 年「亞洲閘道(Gateway)戰略會議」,也將大學國際化定位為未來立足於亞洲的重要策略 之一(楊武勳,2007)。2008 年初,更提出「接收 30 萬外國留學生計畫」,希望在 2020 年以前能將來 日留學生的人增加至三十萬人。由此可見,日本目前國際化的重心是放在對海外國籍學生的招募上, 而非選派留學生, 尤其是公費留學生出國深造。 (三) 中國公費留學制度 中國公費留學制度主要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該機構直屬於教育部的非盈利性事 業法人組織,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推派 15 家委員單位法人組成,負責中國公民 公派出國留學和外國公民來華留學等業務。該基金管理委員會自 1996 年成立以來,秉持「個人申請、 專家評審、帄等競爭、擇優錄取、簽約派出、違約賠償」的六項原則。錄取人數由 1996 年的 2,044 人增至 2008 年 12,957 人,公派生(公費生)錄取人數增加 5.3 倍。1996 年至 2008 年共派出 48,605 人,回歸率帄均為 97.65%。2008 年回歸率為 98.34%。

(12)

此外,中國公派留學種類高達 185 個項目、五大類:(1)高級研究學者、(2)訪問學者(含博士後) 研究項目、(3)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研究生)、(4)互換獎學金、與(5)專項出國留學。此外還包括: 博士後、攻讀博碩士學位研究生、中外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大學本科生,及高中生和大學畢業後的 實習生等。目前,中國公費出國以選派研究生和訪問學者為主。 自 2007 年貣,中國教育部、財政部開始實施「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採取國 外大學或導師、國內高校、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三級審查方式。五年內每年從各重點大學中選派 5000 名研究生出國留學,以拜師國外院校的一流學者、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頂尖創新人才為主。選派的重 點領域為:能源、資源、環境、農業、製造、資訊等領域及生命、空間、海洋、奈米及新材料科學和 人文及應用社會科學。其中八成五的人員須符合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確 定的重點領域、先導型科技和基礎學科,至於人文及應用社會科學選派規模則只佔 15%。其中來自「985 工程」的學校就佔錄取總數的 70%。被錄取者大多前往歐美與日本等先進國家,邀請一些具有世界影 響的資深研究人員擔任導師。其中補助期限博士學位一般為三至四年,中外合作培養博士的留學期限 為半年至兩年。 此外,中國也針對實際需要人才進行派遣工作,例如:資助四川地震災區 150 名本科在讀生赴美 國留學一年;選派青年教師出國研修,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東部崛貣,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 甚至為國內重點行業和特殊人才需求服務項目,公派留學,甚至為外交部、中聯部、中科院、社科院、 農科院等部門和行業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 (邵波濤,2008) 。 (四) 新加坡公費留學制度 新加坡政府近年來鼓勵大學部學生前往歐美著名大學進修,並提供為期三到六年的獎學金,且各 部會都有針對不同領域的學生提供與該部門有關的獎學金機會,如:法學、外交與教育領域等。以星國 教育部為例,每年針對有志於將來從事與教職有關的成績優秀大學生, 提供百一百多個教學公費留學 獎學金名額,攻讀學門包括:美術、家政、音樂、母語、德語、法語、日語、數學、科學等。留學國規 定需以前往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中國、日本、台灣、美國、紐西蘭等國。 由教育部提 供四到六年不等全額的獎學金。 此外,其他著名的公費留學獎助包括:總統獎學金 (就讀國內外大學)、新加坡政府獎學金 (Singapor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 國 內 及 國 為 交 換 優 秀 獎 學 金 (Local-OverseasMerit Scholarship,及國內優秀獎學金(Local Merit Scholarship)等也提供大學部學生出國留學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各部會所規定的學門相瑝寬廣與偏重基礎學科,且留學期限最長高達六年。其中大多獎 學金都以大學成績來申請, 加上須具有強烈服務公職的企圖心與課外活動表現 ,學成歸國後由政府 安排工作,並完成五到六年的就業履約服務,其公費留學之權利與義務規定分明,執行徹底。尤其大 多部會都針對選拔未來有意願從事相關領域、擔任公職的人員而來,可謂具備「考、育、用」合一的 設計。 四、 結論 本研究探討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歷年來重大制度變革的決策歷程與依據為何,尤其針對 2010 年 放寬返國服務年限之決策過程與配套措施。瞭解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與政府其他各部會,研究單位、 大學及企業等有關的留學制度間之關係。評估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在「國家亟需之人才」、「國內無法 培育或難以培育之人才」、「選送赴特別地區之人才」等目標是否符合預期。最後,進一步比較亞洲鄰 近國家,如:韓國、日本、中國及新加坡等國之公費留學制度及其演變情形,比較其特色與異同,藉此

(13)

提供我國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興革之參考。 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環境改變與全球化趨勢下,本研究認為實有必要建立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之檢 討機制,進而督促政府未來能全面檢討各部會之公費留學制度,在台灣人才全球佈局的策略下,重新 思考各部會「選才、育才、用才」等三方面人才培育目標,進而進行合作與整合政策、資源與法規, 作為長期培育高級人才之參考。至於亞洲鄰近國家除日本大多由私人企業選送在職人員出國短期進 修,政府選送出國留學比例較少外,其他國家中如韓國最近政策導向開始以「送學生出國留學」轉為 「接收國際學生來韓留學」,吸引國外留學生成為政府實行國際化的新重點。不過,韓國目前仍是高等 教育留學輸出國,除了大量韓國學生到先進國家留學外,也有愈來愈多國際教育機構輸入該國。至於 中國自 2007 年貣,其教育部、財政部開始實施「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五年內每年從各 重點大學中選派 5000 名研究生出國留學,前往一流學府、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頂尖創新人才。選 派的重點領域偏向理工與自然科學人才為主。至於新加坡政府則各部會鼓勵大學部學生前往歐美著名 大學進修,並提供為期三到六年的獎學金,攻讀學門不限自然學科,而以人文、藝術及外語等;留學 國也相瑝多元,不只是歐美國家。其他如香港、歐盟與英國等,也為了鼓勵年輕人出國留學,而紛紛 設立各種政府公費或慈善獎助學金,值得進一步探討。 最後,培養相關研究人員參與國際研究之能力,增加與國家公費訂定之政府及學界人士聯繫的機 會,也可加強制度公費生之彼此之間的聯繫,形構公費生網絡,定期舉辦公費留學政策與制度的檢討 與建議,引導公費留學未來趨勢的正確指引與導向,以期與亞洲鄰近他國之公費相比擬,更能進一步 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楊景堯、 周祝瑛 (2010) 亞洲主要國家高等教育學生遷移與磁吸效應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案, 未發表。 日本爭論國立大學校務運作經費分配 (2009 年 12 月 17 日)。教育部電子報,第 389 期, 2009/12/26 取自 140.111.34.116/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 王曉瑜(2009)。臺灣地區公費留學政策的歷史沿革與未來走向,高等農業教育,6。 林志成(2010,8,16 )。公費留學生返國服務期限 90 天變 15 年。中國時報。 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臺北:師大書苑。 周祝瑛(2000)。台灣地區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之研究。收於「他山之石:比較教育專題研究」。臺北: 文景。 周祝瑛(2009a)。公費留學返國人員調查研究及訪談資料分析報告,發表於「留學生與國家建設研討 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周祝瑛(2009b)。教育部返國公費生資料庫初部分析報告,未發表。 周祝瑛 (2009c)。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臺北:三民。 周莉涓(1986)。我國留學政策之檢討與改進之研究。教育文粹,15 期,頁 100-120。 邵波濤(2009/2/23)。公派留學生緊追自費生,中國廣播網,2009/12/26 取自 http://edu.cnr.cn/zt/jydwkfcglh/cglhnews/200903/t20090326_505283501.html。 卲巍(2006)。現代留學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定戰略研究。澳門:星光書店。 黃榮村 (2010)。教育與人才培育。2010/12/26 取自 http://www.feg.com.tw/60wp/FEG60WP_008.pdf 薑麗娟(2004)。從全球化與比較高等教育談其對台灣高等教育研究之啟示。比較教育,56,1-39。 徐小洲等( 2007)。瑝代韓國高等教育研究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廿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8)。87 年至 96 年我國學生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2008 年 12 月 10

(14)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03/1998_2007visa.pdf。 詹世弘(2010)。有效運用國內外產學研資源,加強科技人才培育之國際競爭力,發表於 第八次全國科 學技術會議北部預備會議,臺北市。 陳浩二(1993)。探討公費留學考試。嘉義同鄉,36 期,頁 60-63。 張芳全(1994)。我國與留學地主國間留學互動模式之探索暨我國未來留學人數之預測。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 (2006)。比較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曾玉娟(1998)。教育部公費留學返國人員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武勳(2007)。日本高等教育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之研究。載於教育資料集刊第三十五輯高等教育(頁 85-114)。 劉玉蘭(2008)。我國公費留學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 文。 楊修安(民 89)。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改革芻議背景說明。留學生學訊,第 172 期。 楊修安(2007)。教育部公費留學行政契約書實務作業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 士學程第六屆碩士論文。 廖季清、唐明月(1984)。回國學人及留學生服務狀況之研究分析。青年人力研究報告之三十六。 劉慶仁 (2009/10/24)。公費留學制度之發展與現況, 發表於「留學生與國家建設研討會」臺北:國立 政治大學。

Adams,W.(1968). The Brain Drain. New York: Macmillan.

Altbach, P. & Balan, J. (eds.) (2007). World class worldwide: Transform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ress.

Altbach, P. (1991). Impact and adjustment: foreign student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igher Education, Vol.21, pp.205-232.

Aveni, V. A. P.( 2005). Study abroad and second language us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nett, George A., & Wu, Reggie Y.(1995).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network:1970 & 1989. Higher Education,30,353-368.

Bourke, A.(2000). A Model of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Vol. 20, No.1, pp.117-124.

Chase-Dune, C.(1989). Global formation: Structures of the World System. London: Basil Blasckwell.

Freed , B. F. (edited) (1995).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 study abroad context. The Netherlands: John Benjamins.

Glaser A. W. (1978). The Brain drain: Emigration and Return, Oxford: Pergamon Press. Hantrais, L. (1995). Social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aubscher, Michael R.(1994). Encounters with differenc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out-of-class experiences in education abroad.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Li, M. & Bray, M. (2007). Cross-border Flows of Students for Higher Education: Push-Pull Factors and Motivations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Higher Education, Vol.53, No.6.

(15)

Opper, Susan., Teichler, Ulrich., & Carlson, Jerry(1990). Impacts of study abroad programmes on students and gradate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Ortega, L.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Perckert, Sarah M.(1992). Preparing for a global community: Achiev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higher education. ERIC Digest.

Robert, A. & Chou, C.(2008). NCCU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ush - Pull Factors of Students’ Mobility in Taiwan,發表於政大國際化研討會,2008/ 12/ 26,臺北,政治大學。

Robertson, P. & Nunn, R.(2007).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Asian context. MT: Kessinger Publishing.

Samiee, S. (1994). Customer Evaluation of Products in a Global Marke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Third Quarter, pp.579-604.

Wallerstein, Immanuel(197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Yang, Rui (2003).Globalis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 Crit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Vol. 49, No. 3-4.

Zachrisson, C. (2001). New study abroad destinations: Trend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In M. Tillman (Ed.), Study Abroa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volume II, the changing landscape(pp. 28-30). Stamford, CT: American Institute for Foreign Language.

中新網 (2009 年 3 月 26 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2008 年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工作情況。2009/12/ 25 取自 http://www.edunews.net.cn/ywbb/20090326/085142.html

中新網 (2009 年 12 月 03 日)。我國明年將派 6000 研究生留學 師從國外一流學者 2009/12/ 25 取 ttp://www.jyb.cn/world/cglx/200901/t20090115_235725.html

Innovative Models for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Universities (Interim Report) 2009/12/12 取自 ttp://www.jsps.go.jp/english/e-bilat/e-u-kokusen/program_org/interimreport/38.pdf Scholarship,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2009/12/12,取自

http://moe.gov.sg/careers/teach/career-info/scholarships/overseas-merit-sch olarship/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資 訊 2010/12/25 http://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4753

(16)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赴國外(或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日期:101 年 7 月 19 日

一、 國外(大陸)研究過程

日本秋田國際教養大學為政大締結之姊妹校,本次研究交流前往日本秋田的國際教養大學進行日 本公費留學學術交流與公費文獻資料相關搜尋,國際教養大學是由中國問題研究學者中島嶺雄擔任校 長,是一所朝國際化邁進且設備完善的大學。該大學主要致力於培養具國際觀的學生,提倡「國際教

育(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的教育理念,該校以英語為首的外語溝通能力,以及掌握豐富的

教育資源,以培養具全球化視野以及專業知識的實踐力的人材為訴求,為國際社會和社區做出極大貢 獻。

而本次為期八天的研修內容包括:與日本教養大學理事長中嶋嶺雄、學長秘書鈴木和代、課程長

前中教授、山崎直也教授、廣島大學大塚豐教授、一僑大學太田 浩(Hiiroshi OTA)教授以及 Yuko Sawata

等人交流訪談和蒐集公費相關資料文獻;訪談內容除論及台日的公費留學制度外,亦將重點圍繞台日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議題,反思當前兩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況與問題因應之道。

二、 研究成果

見(二)國際教養及其附件。

三、建議

建議政府正視台日之間高等教育的國際互動情形,藉由兩國公費留學制度之異同,取其長,捨期 短,以此檢討國內公費留學教育的問題,並即早擬定國內公費留學制度未來之走向與修訂;此外,對 於台日之間公費留學的政策擬訂亦可提高關注,台日之間交易密切,政經關係更密不可分,若強化兩 國之間公費留學的制度結合,不僅未來人才可相互流動,提高教育互利的程度,亦能於加深台灣於東 亞學術圈的影響性與主導性。

三、 其他

見(一)研究相關書目。

計畫編號

NSC 100-2410-H-004-151-

計畫名稱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出國人員

姓名

周祝瑛

服務機構

及職稱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出國時間

101 年 7 月 1 日至

101 年 7 月 8 日

出國地點

日本秋田國際教養大學

(17)

(二)研究相關書目

 中嶋嶺雄:《日本人的教養》(東京:朝日新聞出版,2011)  中嶋嶺雄:《学歴革命 秋田発 国際教養大学の挑戦》(東京:ベストセラーズ,2012)  中嶋嶺雄:《「全球」教育》(東京:西村書店,2010)  大桃 敏行、上杉 孝實、井ノ口 淳三 、植田 健男 編集:《教育改革的國際比較》(ミネルヴァ 書房,2007 年) 一、學校教育、學力 第一章 法國的教育改革與中等教育 前言---教育改革的時代 1. 中等教育系統的變化 2. 中等教育課程的變化 結語 第二章 德國的學力問題與教育改革 前言 1. 德國的學校教育實踐之課題 2. 德國的 PISA 調查結果 3. 德國教育改革的現狀 4. 德國教育改革的批判 第三章 德國的學力保證政策 前言 1. 德國教育改革的沿革 2. 從 PISA 調查揭發的課題 3. 從教育政策可見其能力、學力觀---從學校教育可以獲得什麼 4. 教育改革的方向性 結語 第四章 北歐諸國的學力政策---以平等和品質保障為目標 前言 1. 對應知識社會之北歐型終身學習社會的構築 2. 終身學習社會的新學力觀研究與國際學力調查之參加 3. 北歐諸國之學力提昇政策的展開 結語 第五章 俄羅斯聯邦的教育改革動向 前言 1. 教育的自由化與崩壞的葉爾欽時代

(18)

2. 經濟復興與普京的改革 結語 第六章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學力提昇政策---聚焦於統一課程及學力測驗 前言 1. 新課程及學力測驗導入的背景 2. 新課程的概要 3. 學力測驗的概要 4. 考察---省統一課程及學力測驗的效果和課題 結語 第七章 美國的學力提昇政策---MCAS 測驗之教育評量行政的現狀 前言 1. 州長主導的教育統治系統登場 2. 學力提昇政策及 MCAS 測驗的實施 3. 教育評量行政的展開 結語 第八章 新加坡的教育改革 前言 1. 世界第一的高學力 2. 數學、理科學習的愉快感---與日本比較 3. 新加坡教育政策的轉換 4. 新加坡版「鬆綁教育」---「不教太多,促進學習」 結語 二、教師評鑑 第九章 英國的能力主義教師評鑑---從實態調查來看 前言 1. 形成教師評鑑願景的教師法制及教師政策 2. 從事例來看能力主義的教師評鑑 3. 對不適任教師的實際對應及管理職改革 結語 第十章 俄羅斯聯邦的教師評鑑 前言 1. 蘇聯的教師養成、研習制度 2. 教師任用及日常評鑑 3. 對於優秀教師的較高等資格的導入

(19)

4. 學校評鑑中的教師評鑑 5. 俄羅斯聯邦教師評鑑的特色 第十一章 美國的教師評鑑 前言 1. 美國教師評鑑制度的概要 2. 教師評價的實際---馬里蘭州的事例 3. 「教師參加型」教師評鑑的普及 結語 第十二章 中國的學校改革---市場體制下的教師評鑑 前言 1. 朝向公私共存學校制度 2. 朝向開放學校 3. 被評價的教師 結語 三、成人教育、終身學習 第十三章 英國教育改革中終身學習的動態 前言 1. 繼續教育的振興 2. 終身學習政策的展開 3. 繼續教育的機關 4. 終生學習的社會性格 結語 第十四章 法國終身教育的新展開---工作及成人教育 前言 1. 以職業、工作為軸心的終身教育的全體動向 2. 71 年法的定著、高等教育及 GRETA 3. 以職業為中心的法國終身教育之背景及意義 結語---法國與日本 第十五章 為適應知識社會的瑞典教育改革 前言---以分權化為中心的教育改革 1. 在知識社會中的教育政策目標 2. 教育大國瑞典的教育制度 3. 1990 年代的教育改革 結語---循環教育

(20)

第十六章 美國的成人教育及教育改革 前言 1. 美國的成人教育特質 2. 非傳統型高等教育的發展 3. 成人識字教育的課題 結語---成人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關聯性 第十七章 美國的終身學習促進措施的特質 前言---美國終身學習促進措施的焦點 1. 終身學習促進的法基礎 2. 對於終身學習促進措施的評鑑 3. 少數族群的貧困問題仍在 結語---給日本的啟示 第十八章 中國和台灣的社會變動及社區教育 前言---社會變動及教育的變貌 1. 成為社會安全網的社區教育---中國都市部的事例 2. 育成民主社會的市民為目標的社區大學---台灣都市部的事例 結語 第十九章 東南亞的終身學習及教育改革---印尼的例子 前言 1. 根基於社區的終身教育 2. 行政主導的終身學習 3. 教育改革與終身學習的新的展開 結語 第二十章 不丹的教育改革 前言 1. 方法及課題 2. 國際社會中開發主義論述的政治性 3. 傳統的育兒方式及性別差異的觀念 4. 非正式教育的現況 5. 兒童所在的環境 結語 終章 教育改革國際比較的啟示---從 governance 觀點 前言 1. 教育改革及 NPM 型 governance 改革

(21)

2. 空間及時間軸而來的差異 3. 網絡型 governance 改革及大學的角色 結語---國際比較的啟示  佐貫浩、世取山洋介編:《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其理論、實態與對抗軸》(大月書店,2008 年) 緒論: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研究的到達點與課題 第一部 問題的所在與理論 第一章 後福特主義與教育改革---資本主義史的第三階段與新自由主義之歷史 位置 1. 1990 年代以降的教育改革諸構想之內容與型態特徵 2.資本主義的歷史展開與新自由主義的歷史位置 3.資本主義批判的思想、運動、體制的歷史展開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教育政策中以為基礎之理論展開與其全體像 1. 以為目標的福祉國家 2. 弗力曼基植於「市場」的新自由主義 3. 弗力曼學說於經濟學的展開 4. 以「契約」為基礎的新自由主義 5. 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全體像 6. 日本的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之展開與現階段 第二部 日本改革的現狀 第三章 首先進行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東京都 1. 產業結構轉換的成功與先行的教育改革 2. 學校選擇制的擴大與學校廢統合 3. 在無檢証之下從中小學一貫教育到廢統合 4. 學力測驗的擴大與學測體制的確立 5. 新學校評鑑系統 6. 對應學力測驗的學校兩學期制 7. 對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及其對抗軸 第四章 足立區教育改革的結構與問題---著眼於學力向上政策 1. 第一期教育改革(2000 年~) 2. 第二期教育改革(2003 年~) 3. 以目標管理、評鑑、競爭、選擇來成就「學力」的提昇 4. 學校、家庭、地區的「學力提昇總動員體制」

(22)

第五章 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與地區---從現場看到的不平等與聯結的破壞 1. 貧富差距對教育的直擊 2. 「教育改革」的強行與不平等問題 3. 教育基本法改惡與學校評鑑系統的問題 4. 從破壞中產生的新的連結 第六章 高中教育的變貌---以東京都為素材 1. 石原教育行政 2. 都立高中「改革」及其變貌 3. 基植於「管理報告」的重點支援制度之實態 4. 遽變的高中入學考試制度 第七章 教師地位及學校組織的改變---不斷有新事態出現的東京都 1. 從學校「運營」到「經營」的改變 2. 階層化進展中教師的改變與矛盾 第八章 師生關係的改變---心理諮商師的觀點 1. 增加中的兒童抑鬱傾向 2. 陷入 apathy 的孩子們 3. 不適切的養育及 attachment 4. attachment 的機能 5. 被破壞的人際關係 6. 象徵的兩事件 第九章 1990 年代以降的日本的學力觀、教育課程管理的變遷---以學力測驗為基礎的 PDCA 循環有 效嗎 1. 該如何讀取 PISA2006 的結果 2. 1990 年代「教育改革」中學力觀的變貌 3. 1998 年版學習指導要領之「軌道修正」 第十章 國立大學的獨立行政法人化---大學的新自由主義改革 1. 國立大學法人化的三根源 2. 組織原理的轉換 3. 以目標、評鑑對大學的統制 4. 以預算裁量經費化對大學的統制 5. 大學標準的崩壞 第十一章 在教育行政上國家-地方關係的變化及其要因 1. 固有性的廢棄及關係變化的不可避免

(23)

2. 從地方教育行政法改正看教育部描繪的國家-地方關係 第三部 於各國的展開 第十二章 美國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展開---聚焦於政府間關係的變貌 1. 基植於美國型福利國家原理之公教育中的政府間關係 2. 美國型福利國家之聯邦政府的撤退及州政府主導的教育改革 3. 聯邦政府主導的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與對州政府的規範 4. 關於教育之新自由主義政府間關係的含意 第十三章 美國紐約市之教育行政制度改革分析---Mayoral Control 的法結構 1. 州法改正的背景 2. Mayoral Control 的結構 第十四章 美國紐約市之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展開---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導入手法之 Mayoral Control 1. 各教育行政主體之州法上的權限與角色 2. 紐約市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之階段性展開 3. 以預算分配「賞罰」進行之成果管理手法的確立 4. 小結 第十五章 紐西蘭的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展開與其特徵---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現階段 1. 第一改革期(1984~1990:工黨單獨政權) 2. 第二改革期(1990~1999:國民黨政權~國民黨聯立政權) 3. 第三改革期(2000 年以降:工黨聯立政權) 第十六章 英國 NPM 教育改革的展開 1. 保守黨政權的教育改革 2. 布萊爾工黨政權的教育改革 3. 英國教育改革的現在 4. 小結 第十七章 成為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對抗軸的威爾斯---廢止全國測驗保全地區學校 1. 威爾斯教育改革的全貌 2. 對青年的職業教育與證照之重視 3. City academy 的擴大及問題點 4. 威爾斯能夠養成對應全球主義的人才嗎 第四部 對抗軸的檢討

(24)

第十八章 「學力」與「人物像」---如何與新學力管理系統對抗? 1. 新自由主義之學力要求與教育改革的特質 2. 新學力管理系統帶來了什麼呢 3. 在關係與參與的重建中重新思考學力概念 第十九章 與新自由主義對抗的教育公共性為何 1. 新自由主義教育政策的市場模型 2. 關於公共性之理論上對抗的展開 3. 依據教育自由而來的教育公共性的重建 第二十章 美國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兩個對抗軸---於學校的共同以及於教育的平等 1. 批判的佈置狀況與 NCLB 的內在缺陷 2. 兩對抗軸的內容及其意義 3. 美國兩對抗軸之理論的合成與給日本的啟示

(二)國際教養及其附件:下一頁。

(25)

2011/12/1

何為「國際教養」?

國際教養大學 山崎直也 一、 日本哪些大學有國際教養學部 何為「學部」? 東京大學 《大學部》 法學部 Faculty of Law >下面有三個「類」(第一類:私法/第二類:公法/第三類:政治) 《研究所》

法學政治學研究科 Graduate Institute for Law and Politics >下面有兩個「專攻」 國立政治大學 College of Law >下面有法律系(大學部)以及法科所(研究所) 目前日本哪些大學有國際教養「學部」? ⇒附件一 有一些大學設有國際教養「學科」 仙台白百合女子大學人間學部國際教養學科(2002 年) 神戶女子大學文學部神戶國際教養學科(2006 年) 同志社女子大學文藝學部國際教養學科(2007 年) 北陸大學未來創造學部國際教養學科(2007 年) 京都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國際教養學科(2010 年) 日本大學國際關係學部國際教養學科(2011 年) 福岡女子大學國際文理學部國際教養學科(2011 年)

(26)

有一些大學以其他名稱推行國際教養教育(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CU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College): 國際基督教大學(東京都)

日本最有代表性的 Liberal Arts College 建校於 1949 年(大學設置 1953 年) APU 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大分縣) 建校於 2000 年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College of Asia Pacific Studies ⇒G4 聯盟(成立於 2010 年):ICU/APU/SILS/AIU 2000 年代末期以後的狀況:在有一些大學新設國際教養學部(科)的同時,也出現放棄 「國際教養」這四個字的大學 富山國際大學 2004 年 人文社會學部→國際教養學部 2008 年 國際教養學部+地域學部→現代社會學部 名古屋商科大學 2010 年 外國語學部國際教養學科→傳播(Communication)學部現代教養學科 有一些短期大學也有國際教養學科 大阪基督教短期大學(1992 年),南九州短期大學(2003 年) 光陵女子短期大學 1982 年開設國際教養學科,2001 年改制為國際傳播(communication)學科 二、 國際教養學部的教育內容? 每個學部(科)皆有其特色(定義)

國際教養大學 Global Studies Program/Global Business Program 橫濱市立大學 人間科學/社會關係論/國際文化 追手門大學 亞洲學科/英語溝通學科 桃山學院大學 英語溝通研究/歐美研究/亞洲研究/日本研究/媒體研究 2000 年代的開設的國際教養教育共同強調培養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以及多元文化觀點 有一些學校有義務性的交換留學 不少學注重區域研究(Area Studies)

(27)

附件一

設有國際教養學部(系)的公立大學

大學名稱 學部(系)名稱 學部開設 大學設置 備註

建校

國際教養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4 2004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

橫濱市立大學 國際教養學系 2012 1949 原國際總合科學部 1882 設有國際教養學部的私立大學 大學名稱 日本研究/媒體 學部開設 大學設置 備註 建校 東京女學館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2 2002

Tokyo Jogakkan College Facaulty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 (?) 1888

早稻田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4 1920

Wased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Studies 1882

宮崎國際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5 1994 原比較文化學部

Miyazaki International Colleg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 1939 日本第一所全英語教學的Liberal Arts College

上智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6 1928 原比較文化學部

Sophia University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1913 1949年開設國際部(全英語教育)

獨協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7 1964 原外國語學部語言文化學科

Dokkyo University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 1883

追手門學院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7 1966 原文學部亞洲學科,文學部英語文化學科

Otemon University Facaulty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 1888

中京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8 1956 原教養部

Chukyo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Studies 1954

桃山學院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08 1959 原文學部

St. Andrew's University Faca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Liberal Arts 1884

廣島女學院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 2012 1949 原文學部

(28)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2/08/01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計畫主持人: 周祝瑛 計畫編號: 100-2410-H-004-151- 學門領域: 教育有關專門領域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29)

100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周祝瑛 計畫編號: 100-2410-H-004-151-計畫名稱:亞洲鄰近國家公費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30)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31)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研究探討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歷年來重大制度變革的決策歷程與依據為何,尤其針對 2010 年放寬返國服務年限之決策過程與配套措施。瞭解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與政府其他各 部會,研究單位、大學及企業等有關的留學制度間之關係。評估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在「國 家亟需之人才」、「國內無法培育或難以培育之人才」、「選送赴特別地區之人才」等目標是 否符合預期。最後,進一步比較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中國及新加坡等國之公 費留學制度及其演變情形,比較其特色與異同,藉此提供我國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興革之 參考。 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環境改變與全球化趨勢下,本研究認為實有必要建立教育部公費留學制 度之檢討機制,進而督促政府未來能全面檢討各部會之公費留學制度,在台灣人才全球佈 局的策略下,重新思考各部會「選才、育才、用才」等三方面人才培育目標,進而進行合 作與整合政策、資源與法規,作為長期培育高級人才之參考。至於亞洲鄰近國家除日本大 多由私人企業選送在職人員出國短期進修,政府選送出國留學比例較少外,其他國家中如 韓國最近政策導向開始以「送學生出國留學」轉為「接收國際學生來韓留學」,吸引國外 留學生成為政府實行國際化的新重點。不過,韓國目前仍是高等教育留學輸出國,除了大 量韓國學生到先進國家留學外,有愈來愈多國際教育機構的輸入。至於中國自 2007 年起, 其教育部、財政部開始實施「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五年內每年從各重點大 學中選派 5000 名研究生出國留學,前往一流學府、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頂尖創新人才。 選派的重點領域偏向理工與自然科學人才為主。至於新加坡政府則各部會鼓勵大學部學生

(32)

前往歐美著名大學進修,並提供為期三到六年的獎學金,攻讀學門不限自然學科,而以人 文、藝術及外語等;留學國也相當多元,不只是歐美國家。其他如香港、歐盟與英國等, 也為了鼓勵年輕人出國留學,而紛紛設立各種政府公費或慈善獎助學金,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first uses the nine indicators of current domestic green architecture to examine those item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ir force base.. Then this study,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a specific laser configuration to obtain complete knowledge、technologies and experiences to transfer to the project initiator for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how to use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process the response of a singl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duction mode of the nursery schools and on making policy of the public nursery schools operated by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